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2024-08-08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1

一、反思相互联系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 当学生解完一道题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本题在解题过程中所联系到的基础知识, 基本解题方法和技能技巧等, 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分清其实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例1】 (2007年广东省高考理科题) 已知a为实数, 函数f (x) =2ax2+2x-3-a, 若函数y=f (x) 在区间[-1, 1]上有零点, 求a的取值范围.

本题的解法有七八种之多, 当教师讲解完后, 还应引导学生反思一下, 发现解题过程中共用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等解法, 以及用到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事实上, 如果我们的学生平时把以上各量之间的关系都弄透了, 弄懂了, 那么当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时, 就能避免解题的盲目性, 大大提高解题的质量和效率.

二、反思一题多解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 以及课外书中的不少题目, 都存在一题多解的情况.因此每当在解完一道题后, 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认真反思:本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如果有, 应该怎样解, 在这些解法中, 哪种最佳?等等.这样的教学, 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 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2】 解方程:sinα-1=cosα.

解法一:原方程变形为sinα-cosα=1,

两边都乘以22, 化简得

sin (α-π4) =22α-π4=nπ+ (-1) nπ4

, 即α=nπ+ (-1) nπ4+π4.

解法二:由诱导公式将原方程变形为sinα-sin (π2-α) =1,

解法三:原方程先化为sinα-cosα=1,

两边都平方得cosαsinα=0,

由cosα=0得由sinα=0得α=nπ,

经检验, 是增根, 故原方程的解集同解法一.

事实上, 除以上的三种解法外, 本题另外还有三种解法, 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而这六种解法分别用到了三角的倍分公式、解方程、解三角函数等方法, 体现了知识之间横向与纵向联系, 尤其是这些解题方法各有千秋, 充分展示了解三角方程的一般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反思, 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十分有利.

三、反思一题多变

在解题教学中, 每当解完一道题后, 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反思一下, 若改变原题中的条件, 其结论又会怎样?若增加或减少一些条件, 结论还成立吗?或题目还有解吗?若改变结论, 又需要什么条件?本题还可以变式出哪些类似的题目?通过本题的解答还可以引申到什么样的情形?凡此等等.这样不仅可使一题变一串,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和探究水平.

【例3】已知z1, z2∈C, z1·z2=0, 求证:z1, z2中至少有一个是零.

解完题后, 教师引导学生作如下的变式训练.

变式一:设z1, z2, …, zn∈C, 且z1·z2·…·zn=0, 则z1, z2, …, zn中是否至少也有一个是零?

变式二:已知z1, z2, z3∈C, 则求证:z1, z2, z3中至少有一个复数是1.

变式三:已知z1, z2, z3∈C, 且证明:三个复数z1, z2, z3分别对应的向量中至少有两个向量的和必为零.

变式四:已知z1, z2∈C, z21+z22=0, 则复数z1及z2对应的向量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且|oz1|=|oz2|.

四、反思解题规律

在解题教学中, 当解完一道题之后, 教师还应引导启发学生反思:本题解题是否有规律可循, 或者从特殊题目的解法可否能引申到较一般题目的解法等等.这样的教学, 不仅有利于学生强化知识的有效运用,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水平,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综合整理的能力.

【例4】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当解完上述习题后, 教师应及时地启发学生进一步反思这些题目的特点, 不难发现其解题方法有下列规律: (1) 形如型的函数的值域的求法:当m≠0时, 其值域为y≥0;当m=0时, 其值域为 (2) 形如型的函数的值域的求法:当n>0时, 其值域为y≥m;当n<0时, 其值域为y≤m. (3) 形如y=mx+n型的值域的求法:可令x=cosα (0≤x≤π) 或利用三角换元来求解.事实上, 教师在解题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启发引导, 不仅可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五、反思错误之处

在解题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反思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反思最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点, 反思最容易出错之处等等, 并认真总结解题中应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提高学生辨析解题错误的能力,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例5】 (2008年全国高考题) 双曲线的中心为原点O, 焦点在x轴上, 两条渐近线分别为l1、l2, 经过右焦点F垂直于l1的直线分别交l1、l2于A、B两点.已知成等差数列, 且同向. (1)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2) 设AB被双曲线所截得的线段的长为4, 求双曲线的方程.

高中数学(复数)的教学反思 篇2

复数的本章复习课上完了,现就教后的一些想法及反思分析如下:

复数在高考中的比重较小,其重点是考察复数的基本概念和复数的四则运算(运算技巧)。复数这一部分是在高二下学期学习的, 高考的基本要求是:数的必要性,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的代数表示和几何意义;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从自然数系到复数系的扩充的基本思想。而这节课是复习课,所以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强化基本技巧为出法点。另一方面复数这一部分在高考中的难度相对比较低,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典型的例题和习题进行教学,着力提高学生对“三基”的掌握程度。我在复习过程中一再强调复习要有基础性、针对性和层次性。这一节课也本着这样的思想,在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高考中常见的三种题型,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了复数的概念及有关定义、复数的运算和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求最值。因为我是复习课,所以我选择的例题也比较多,不过其中大多数例题都是基础题,这样有利于关注全体学生,也有利于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另外根据往年高考中出现的复数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重点讲解,有几个例题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题对于那些优秀生是一个更大的提高。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我制作了演示文稿,把例题和一些解题过程事先制作好,这样在课堂上我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果我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会坚持下去。另外,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复习的主人,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的时间,我每投影一个例题时,不是马上讲解,而是找学生提出解题的思路或新的问题,师生再共同解决,并把关键的步骤写在黑板上,这样有利于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除了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外,我还很重视基本技巧和一题多解的掌握,如在复数的概念中,复数相等重要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要善于将复数问题转化为实数问题解决,即“化虚为实”的方法;在复数计算时应该充分利用与实数的性质求解;这些充要条件解决问题往往会极大简化求解过程,另外就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篇3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衔接;教学过程;反思

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已有数载,在教学中有过茫然、有过彷徨,体会了从无所适从的窘迫到胸有成竹的自如,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不乏思维碰撞、灵机闪现,也正是这些经历和体验,不断引起我对数学教学的反思,并从中得到启迪和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的反思

陈旧的教学观念是必须要打破的。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习惯于“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不仅过分重视教师的传承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在思想上将学生视作盛装知识的容器,填鸭式的教学势必导致教学高耗低效、事倍功半。新课改中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尝试、探索、失败、成功获取新知,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二、教学衔接上的反思

从初中到高中,数学教材不仅跨度大,而且在知识的难度,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也正是这样,让初升入高中的学生无所适从,不仅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而且在低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信心不足,觉得数学难学,从而产生消极、畏惧的心理。这些都是由于学生不适应初中到高中的变化,没有为此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沿用初中的思维和学习方法,无法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关注初高中的衔接问题。除了要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及适应能力之外,还应加强对高中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反思。教师应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在初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学习方法,以及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和方法,力求做到转变思想和传授方法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法和教法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总结,归纳,凭借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效果。

三、教学过程上的反思

教学过程中亦要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又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方面,教师需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什么。”教师的作用应该是“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让思考行为、思路过程产生在学生自己的脑海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这些内容,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进度,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式,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组织,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这种反思便可使课堂高质、高效的完成。

另一方面,教师需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新课改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权威式的人物,师生的关系也不再是“人—物”的关系,而是“你—我”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姿态,学生应放开束缚,师生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教与学,共同进步和提高。

没有反思,便没有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实质性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勤分析、善反思、多总结,才能适应课改要求,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赵素明,高中数学中教与学应注意的几個问题[N].山西科技报,2009.

[2]张维波.做好衔接,学好高中数学[N],学知报,2010.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4

第一, 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是前提。《课程标准》提出, 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提高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为此,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由学生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 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识和能力并重。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和主动思考,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能够靠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 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 对教师作用和学生地位的变化进行反思是关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而这种合作交流的平台就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另外, 教师还应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走入学生之中, 组织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包括认真观察、注意倾听、认真交流等, 根据获取的信息, 教师应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如, 讲完一个概念后, 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 将解答擦掉, 请中等水平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有时,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可以多设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

第三, 对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是切入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而《课程标准》则提出了“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 新式的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 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观的转变, 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同时, 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遇到了什么, 形成了怎样的能力, 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 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是核心。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 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 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 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注入式, 就是所谓的“满堂灌”, 灌知识, 灌方法, 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环节, 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等等的试验。我们不能不反思,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工夫, 狠抓“练习”这一环节, 注重启发式、探索式, 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 语言规范简洁, 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 适时启发反馈, 力求使学生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形成技能技巧, 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一般而言, 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 因此, 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有些问题要数形结合求解, 此时可联系图形, 用谈话式“依形探数”或“用数定形”, 以便使问题直观易懂, 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 可结合分析, 采用点拨讲授法, 要挖尽条件, 点其窍门, 减缓坡度, 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也便于学生吸收。

需要指出的是, 设置问题时要尽量呈梯状具体安排, 环环相扣, 而且要多范围, 最后也要有“从中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总结性问题, 切忌蜻蜓点水, 面面俱到却不深不透, 达不到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效果。

最后, 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包括课前预习中的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反思和课后反思。课前预习中的反思主要是面对新的课程改革, 应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 对所选择的材料要“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取其长处, 去其糟粕, 避免差错。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 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 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教后知不足,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一节课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高中数学导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篇5

在导数的概念建立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定义推导几个常见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要求学生注意形式化训练中的规范要求,从而加深对导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领悟求导数这一算法的基本思想。这里的常见初等函数指:在推导导数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导数的概念,而且规范了利用导数定义求导数的具体解题的过程和规范,让学生亲身感受导数的意义。

在教学中,不仅仅将导数作为一种规则和步骤来学习,更注重它的思想和价值,注意严格控制难度,避免过量的形式化的运算练习。遇到推导过程中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及时与以纠正,有5位同学展示自己推导公式的过程,巩固了导数的概念.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行为;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92-01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在采取原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了,而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意识,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二、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更深入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坚决废除“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的若干反思 篇7

1.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想要探讨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首先就要了解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状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相较于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简单的上课教书, 下课指导不同的是, 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必须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数学人才,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使学生学中有乐, 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而且为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深刻和并且长期的反思。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是对日常的教学生活的一种总结, 是一种教学经验的累积,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的反思创新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质量和水平,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数学人才。

2. 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按照教学的时间顺序分为三种--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相比较而言, 高中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课前反思和课后反思意识, 然而往往会忽略课中反思。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高中数学教学必须及时、长期并深刻的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以及课后反思。

2.1 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指的是进行教育观念的反思以及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从进行教育观念的反思这一方面来说,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高中数学教师要摆脱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束缚, 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学生参与到日常的教学中来, 从而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 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而从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这一方面来说,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期, 是根据实际教学的经验划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提出课堂上的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于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能力, 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2.2 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课堂上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反思。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根据学生的特点、理解能力和理解程度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 突出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 对于教学难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理解的时间, 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改进教学方法, 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进行简单数学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并在保证高中数学教学进度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独立思考时间,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

2.3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后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的反思, 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反馈进行的一种反思。在课堂教学之后,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学生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 高中数学教师要进行及时而深刻的反思, 思考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反思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否适应, 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能否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后反思能够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形成数学思维。

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长期并深刻的进行数学教学的反思,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帮助学生在提高数学成绩的同时, 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数学人才, 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丁立.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J].读写算 (教师版) :素质教育论坛, 2012, (2) :62-63.

[2]崔环.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 (下旬) , 2013, (9) :118-119.

[3]徐慧.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3, (20) :95-95.

反思当前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是充分分析学生具体情况

课堂教学活动从什么地方入手, 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起点是什么?我们一般都是从教材的逻辑体系上去考虑这个问题, 而不是从学生的真正基础考虑问题。请大家看实例:“今天我们学习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打折销售问题。不远的将来, 我们的同学中一定会有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成为商业精英的。”学生听了我的开场白, 小脸上露出了兴奋的表情。按惯例我在屏幕上展示了书上的引例:一家商店将某种衣服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 又以八折 (即按标价的80%) 优惠卖出, 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衣服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接着请学生读题、诠释题意。这时, 学生露出满脸的茫然。这是怎么回事?铁鑫说:“老师, 我们看不懂。”我这才意识到, 刚上初一的学生能不能知道这些商业名词, 我没有了解到学生的生活背景及经历, 而只是盲目地照本宣科。我灵机一动, 举了一个例子:“小明家开的小店, 今天到厂家买了一箱可乐, 花了15元钱, 这就是成本价。老板以25元得价格卖出去, 这就是标价, 也称为销售价。这样这箱可乐就赚10元钱, 这10元钱就是利润。明白了吗?”这时, 学生的脸上才露出了释怀的笑容。随后我又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铁鑫同学到鞋店花160元钱, 给妈妈买了一双皮鞋, 这双皮鞋是按标价打8折后售出的, 这双皮鞋的标价是多少?请同学们算一算。很快, 学生举起了小手。然后, 我和学生又一起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虽没能完成教学任务, 但我让多数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问题情境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 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 应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 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 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 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 谁也不能代替。但是, 传统教学设计大部分展现的是科学数学, 有的甚至是直接把知识点拿出来, 然后针对此知识点反复设计相关问题, 通篇人为化的技巧几乎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这种教学设计带来的是学生被动地机械模仿而进入了又一轮的题海战术之中, 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此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激情, 同时, 教师也陷入了一种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中, 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要坚决摒弃这种弊端。

在数学中应如何加强“问题性”的设计, 我认为, 教师应花大力气学习有关的材料, 同时还要长期坚持与同行交流。同时,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使学生把活动变化成自己精神的需要, 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遵循以问题为导向, 以一定的数学知识点为依托, 且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把握好“问题串”的设计

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所以, 设计恰如其分的“问题串”来引导教学, 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用“问题串”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的, 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教师讲, 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 也不一定是教师问学生答。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 尽量使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尽量创设问题, 找到知识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回答,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用“问题串”来引导学生讨论。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为此, 教师应巧妙地设置问题串, 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 口语言而未能”的状态。同时, 教师要放权给学生, 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 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 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 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让学生放开说, 并且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 学生自然就会兴奋, 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

综上所述, 要想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 以学生被动听讲和联系为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通过整合教材, 腾出时间让学生独自领悟, 先学后教, 合作发展,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数学,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关注教学实践操作层面、关注教学细节和教学实效, 以解决课堂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摘要:高中课程改革呼唤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几年来, 往往按照大学所学习的数学教学理论按部就班地进行数学教学。但是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 数学教学往往需要采取一些更为具体的一些针对性措施。笔者从分析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出发, 并结合工作以来的日常教学经验和教研活动的观课评课中总结出一些个人对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和感悟, 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与发挥教材“平台”作用的关系, 对以后的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篇9

一、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 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 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是消极的知识容器, 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 结果事倍功半。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 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唯有对日常教学行为的质疑和追问, 课改理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 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革故鼎新。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 课前反思

很多教师只注重课后反思, 却忽略了对课前的反思。课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 避免经验主义。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包括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方法改进中如何找到恰当的载体;对教学想象的设想;对探究问题的筛选;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发生矛盾;对教学效果的初评;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困境的解决与把握;教学情境设计是否符合实际 (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生活生产的实际等) , 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等。这些反思都要求教师在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 有的放矢去引导。

2. 课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 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 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 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 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 如何调整教学计划, 采取怎样有效的措施, 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 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课堂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这些独特的见解, 激励学生的这种求异思维。同时在课后要反思学生的这些“智慧的火花”, 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起到互补的作用。

3. 课后反思

要想加强教师的课后反思工作,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课后反思意识, 使教师自己认识到课后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而产生对课后反思的一种内在要求, 进而自觉地去进行每一节课的课后反思。新课改后, 数学课堂日显丰富与动态, 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非常需要教师课后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把满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把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地记录下来, 作初步的思考和简要的分析, 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第一手的素材。课后反思一定要及时。一有所得, 及时记下,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这样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每天实践一点, 每天反思一点, 每天进步一点, 长期积累, 必有“聚沙成丘”的收获。

三、教学反思的意义

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10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 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 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 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 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 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 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选择例题时, 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 我在准备一堂课时, 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 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 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二、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 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 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 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 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 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对象的变化, 教学设备的变化,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 对于新授课, 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 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 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 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 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 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 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 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 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 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 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 教师尽量少讲, 让学生多动手, 动脑操作, 刚毕业那会儿, 每次上课, 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 我就有点心急, 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 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五、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 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 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 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 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 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 就让学生去做题, 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 理解浮浅, 记忆不牢, 只会机械地模仿, 思维水平较低, 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 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 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 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 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六、渗透教学思想方法, 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上一篇:结构受力体系下一篇:企业资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