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物的改造

2024-07-26

旧建筑物的改造(精选十篇)

旧建筑物的改造 篇1

关键词:旧建筑,加固改造,经济,质量检测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建设进程在不断加速, 对城市重新规划问题摆在日事议程上, 老旧建筑的改建、拆迁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它关系人类活动历史的痕迹与现代文明的矛盾的取舍问题, 和谐协调地继承发展。因此, 对城市现有的旧建筑进行考察, 并对其性能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城市规划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当地的抗震设防要求, 对老旧建筑进行抗震性能评价, 并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原则对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

1 旧建筑加固改造的重要性

基于我国的国情, 人口多, 城市人均土地面积很少, 据调查表明, 20世纪80年代以前, 修建的建筑大多数是低层或多层建筑, 既不能停止使用, 又急需扩大使用面积。

国内外加固改造的技术和经验已相对成熟, 从改造的案例,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按有关资料统计, 旧建筑加固改造比新建可节约投资50%左右, 缩短工期60%, 收回投资的速度比新建快3倍~5倍。由此可见, 发展生产不仅仅只靠新建, 而对旧建筑的技术改造也非常必要, 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节约了投资, 缓解日趋紧张的城市用地矛盾, 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旧房加固改造中价值工程法理论应用

单纯技术经济上评估很多旧建筑, 应予以拆除, 但由于房屋的使用价值、房屋所有者、投资者的需求及规划上要求的不同以及历史保留价值等因素, 还必须保留它们, 并加以维修改造。显然, 仅以技术经济方法评估还明显不够, 应用价值工程法对传统旧式房屋进行改造效果量化分析, 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是有效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

2.1 价值工程法的应用原理

价值工程, 又称价值分析, 它是以功能分析为核心, 用最低的成本使用产品或作业实现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活动。应用价值工程, 是把提高功能和降低成本体现在最佳方案中的有效方法。

其公式为:

其中, E为投资决策效果系数;V为功能系数;C为获取功能所需的成本。

在旧房改造中, V值可用如下公式得到:

其中, V1为房屋完好程度;V2为房屋完善程度;V3为社会影响程度;W1, W2, W3均为权重系数 (采用当地调查统计系数结果) 。V1, V2, V3可用下式求得:

其中, F为指标项目;I为指标权重;F, I均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来确定。

其特点就是尽可能指标定量化, 最大限度地减弱主观随意性的影响, 得到科学的结论。

2.2 旧建筑加固改造中价值工程的单方成本

价值工程中的成本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在房屋寿命内的平均成本, 其公式为:

其中, C0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改造的工程成本;Nr为改造工程的剩余寿命, 年, Nr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 K为房屋的损坏系数, K取1.4 (平均自然损耗达72.5%的房屋被认为是已无使用价值, 则100 (设计年限) /72.5=1.4) ;a为房屋折旧率即房屋耐用寿命的倒数, 可根据有关房屋耐用寿命表计算得到。

3 对旧房屋的专业质量检测鉴定

房屋改造前应对房屋的结构现状和完损状况进行检测, 为如何改造提供科学的依据。

3.1 房屋质量检测为改造设计提供依据

改造之前, 进行基础、倾斜、材料、损伤等检测, 正确判断房屋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 同时对症下药进行改造设计, 对房屋结构体系, 延长房屋使用寿命和资金控制要求是十分有益的, 采用合适的改造方案。

3.2 房屋质量检测为房屋抗震加固提供依据

我国以前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很低, 有些甚至根本未进行抗震设计, 改造时, 应对房屋结构加固, 提高抗震性能, 依据质量检测结果, 针对房屋的具体问题, 选择合理有效的加固方法, 同时考虑经济条件及施工的可操作性。

4 旧建筑加固改造理论技术今后的发展

建筑加固改造是一门新兴学科, 各类专业大学没有开设此专业, 有的大学虽设有选修课, 但没有专修课, 因此人才市场上寥寥无几。

建议在大学中设“加固改造”专业, 以满足现阶段需求;建设部应设立专门的机构;组织技术专家、教授着手编写有关建筑物加固改造方面的专业理论书籍;加固改造方面的重大方案, 需经组织各类专家, 经过方案论证和比选后方可实施。

5 结语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国情, 结合人文、环境、历史痕迹、和谐继承发展、专业技术质量鉴定的必要性及运用价值工程法原理的全面评估作用, 对旧建筑加固改造加以全面考虑, 量化计算评估作出科学的判断以减少主观随意性, 选择最优的改造方案, 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节约建设资金, 对国家社会财富将起到有力的保护。同时, 在“可持续发展”这一国策的引导下, 应重视和发展旧建筑加固改造相关技术, 培养更多的相关技术人员, 扩大技术队伍, 使我国建筑业市场更加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崔莹.城市老旧房屋抗震性能的调查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4 (5) :41-43.

[2]陈正德.旧建筑的新生[J].工程与建设, 2008 (5) :848-849.

[3]卫龙武, 吕志涛, 郭彤.建筑物评估、加固与改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4]徐至均, 嵇转平.建 (构) 筑物加固改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5]刘春, 李克让, 孙长水.建筑物加固改造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旧建筑改造任务书 篇2

建筑与艺术学院

一、设计题目

对原有旧厂房进行改建和扩建,在保留历史记忆、延续场所精神的同时满足全新的功能要求,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持建筑内外原有型制,保留结构、构造特征和部分机器设备,展现工业文明痕迹与历程。

二、选题背景

1.选题意义:

建筑是城市的史书,记载了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承载了人们对过去的追忆,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而旧工业建筑则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是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生动展示,用建筑的语言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一座原本废弃的建筑,因为艺术和创意而焕发未曾有过的青春与生命力,这种例子在世界各地不胜枚举。美国纽约的“SOHO”区原本是一个废弃的旧仓库区,一些艺术家看中它租金低廉,纷纷入驻开办工作室,渐渐有画廊、时尚商店跟着进入,现在这里已成为美国现代艺术的代名词。如今,北京有“798”、宋庄,上海有泰康路,昆明有创库,利用这些老厂房形成的文化聚集区,进行艺术创作、设计、展示和信息技术交流等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城市形象塑造也产生了不可比拟的作用。这些项目的改建成功,使得旧工业建筑历史文化承担起现代生活中新的社会职能,既可以使对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取得有效的成果,也可以带动一定区域的文化生活发展,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其特殊性已形成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从城市建筑学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去思考这个现象的现实意义。

2.loft的含义:

“Loft”这个词在英文中既有“阁楼、顶层”,又有“仓库、工厂”的意思,而现在人们将其引申为废旧厂房改造而再利用的一种模式。Loft模式改造使旧厂房获得再生,同时Loft扩展形成了一种Loft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下衍生出的一种生活模式。Loft模式改造成为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可持续发展有机递进的模式,对一个区域复兴,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3.基地背景:

1)基地现状概况:基地位于原国有某库厂区,厂区內有保存完好的大空间厂房设施三座,厂区內生态条件优越,现状植被繁茂,古木参天。是一理想的可利用“Loft”模式进行改造的场地。

11、101厂房内景、101厂房3、103厂房4、102厂房结构 3、102厂房入口 4 5

3)区位及交通关系:基地用地周边交通便利,区位较佳,用地东侧为某市电子技术学院,西侧隔规划城市干道(红线宽度50M)紧临市镇,学院与市镇可形成良好的功能联系。

4)场地特征:基地内部场地地势总体较为平缓,局部略有起伏。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本设计针对原有厂房进行改建和扩建,要求掌握旧建筑改造的基本方法,明确针对建筑遗产的“改造性再利用”概念,即旧建筑为适应新时期新功能而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地保护该建筑的特色及该地区的传统文化作用,创造性地再现该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并使新旧建筑能有机的协调与共生。

2. 通过对具有较严密功能组织和流线要求的建筑类型进行设计,培养学生建立“整体设计、合理布局”的设计理念,综合考虑对功能性较强的建筑类型的功能、流线、造型、空间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成为本科三年纪建筑设计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一环。

3. 空间是建筑之本,建筑空间与人之间不仅仅是使用关系,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相互和谐。本设计要求在对原建筑结构进行保留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业建筑大空间内部的合理重组与建构,有效的锻炼学生的空间组合、塑造、构成及创新能力,创造具有合理空间品质、设备配置、视觉氛围等的空间环境。

4. 要更新观念、创新理念、开拓设计思路,深刻理解所设计建筑的精神内涵,掌握其基本原 1 理、设计要点与造型方法。全面系统的研究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技术、功能与形式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提高建筑创作能力。创造出功能合理、经济适用、造型美观、环境优美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筑设计方案。

四、建筑规模

1.总用地面积:6000M左右(在图示基地红线内任选1块,但至少要包含三座厂房之一)2.总建筑面积:约5000㎡(可据设计适当调配±10%)3.建筑层数:≯3层

4.其它经济技术指标据设计定

2五、设计内容:

1.建筑部分:

改建内容自拟,可为图文信息中心、城市展览馆、文化休闲展览中心、产业孵化园等。建筑功能、面积自拟。2.环境部分:

1)结合建筑及周边环境,合理设置相应的室外环境空间;并与高校的建筑和环境形成对话关系,体现整体性。

2)环境应有明确的主题,充分运用小品、植被、水体、铺装、构筑物、灯光照明、音响等设计要素,满足休闲与展示的要求。

3)设置室外各功能场地:入口广场,室外停车场(停车20辆)等。4)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六、成果要求

1.图纸部分: 1)总平面图 2)平面图 3)立面图 4)剖面图

5)透视(不小于A3图幅大小)

6)分析图(含方案构思、物理环境分析、旧厂房改造方式及技术可行性分析)7)设计说明及经济技术指标(工程字)2.模型

七、进度安排(9周)

第一周:讲课,收集资料;

第二周:基地踏勘、现场调研,交自拟任务书;

第三周:确定总体构思,交方案一草,小组讨论,讲评一草、修改方案; 第四周:深入方案设计,二草阶段; 第五周:交二草、中期评图; 第六周:讲评二草、修改方案; 第七周:完善方案设计,交正草; 第八周:修改正草,确定方案,绘制正图; 第九周:绘制正图,正图评图。

八、参考书目

01.《外部空间设计》(日本)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02.《交往与空间》(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03.《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图集》.本书编委会,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院图书馆TU242·3·w004)

04.《文化建筑(公共建筑设计系列)》.张晶、周初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院图书馆TU242·zh606)

05.《高技术生态建筑》李华东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06.《邵逸夫先生赠款建筑工程项目论文选集》.本书编委会,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院图书馆,TU53·sh603)

07.《国外图书馆设计资料集》.张国良、毕波,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院图书馆86·38131·zh603)

08.《图书馆建筑设计资料集》.罗运湖,重庆:重庆建筑大学.1990 09.《人体尺度与室内空间》 天津科技出版社

10.《现代建筑集成—文化建筑》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1.《新功能建筑设计资料大系—文化建筑》(韩)建筑世界杂志社编 12.《建筑设计资料集》 第4册 第7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公共建筑设计图集》 朱德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台湾《建筑师》等杂志相关内容,如:

1)《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 林兆璋 倪文岩 《建筑学报》 2000.1

2)《探讨一种再生的开发设计方式—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 陆邵明 《新建筑》 1999.1 3)《旧建筑,新生命—建筑再利用思与行》 鲍家声 龚蓉芬 《建筑师》

4)《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 丁沃沃 《时代建筑》2000.3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38-87)及其它相关设计规范和规定 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 50-88

旧建筑改造工程的整合共生 篇3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日趋平缓,大部分地区可利用土地的不断减少,以及人们对历史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建筑改造的问题变得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建设需求量的增加和建筑形式的多样化要求。2000年之后,我国的城市建筑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进入了再开发阶段,为建筑改造革新提供了契机,这其中包括老旧办公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

老旧办公建筑有着其特定的历史印记,它的空间布局与现代办公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通过适当的合理的更新再次利用。

该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项目现状

该项目为四层(局部五层)砖混结构办公综合楼,建于上世纪50年代,现各层绝大多数开间作为办公室,个别开间功能为卫生间、健身房、活动室等。一层层高为4.0m,二层~四层层高均为3.6m,局部五层层高为4.2m,房屋高度为15.0m,建筑面积约为5250㎡。

(2)现状存在的问题

①结构材料老化严重。结构构件材料存在砖砌体表面风化、粉化,砼构件碳化深度普遍超过纵筋保护层厚度,钢筋锈蚀,砼保护层胀裂等耐久性问题。②空间格局。该办公楼受到原有结构形式(砖混结构)的影响,办公开间(柱距)小,层高低,难以满足现代办公综合化、多样化的需求。③办公设施。该楼设备陈旧落后,未设置电梯,办公效率与环境舒适性大打折扣。

建筑改造的整合与衍生

建筑的再生不是简单的以新代旧而是一种整合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要解决新旧共存问题--将新的功能赋予旧建筑,使其以新的状态融入现代城市街区。这既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又散发出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改造的整合衍生:(1)功能的整合与衍生。(2)立面造型与新功能的整合。(3)保留外墙皮与新结构的连接。

功能上的整合与衍生

1.门厅空间

门厅是办公建筑的导入空间,是办公建筑重要的交通枢纽,宽敞、明亮、大气的门厅已经成为现代办公建筑的标配。

某办公大楼门厅为连通2层的老式大阶梯,它占据了门厅的主要空间,使得后者的剩余空间被压缩,从而显得过于局促。在本次的改造方案中,以现代升降电梯替代老式大阶梯,拓宽了门厅剩余空间,使得门厅空间变得相对宽敞,同时,也使办公空间更加现代化。

2.业务空间

业务空间是办公建筑的核心空间,也是使用率最高的空间,包括普通办公室、文印室、档案室等,业务空间面积不足是老旧办公建筑共同面临的问题。

某办公大楼原办公楼开间基本使用承重墙,墙体较厚,办公开间狭小。采用新的框架结构后,大开间办公室可根据具体的使用进行分割。空间灵活多变,满足现代化办公的需求。

立面造型与新加功能的整合

空调作为现代建筑新增设备,已然得到普及。空调位的设置也应该与立面造型结合考虑。那个时代的设计并未考虑这一功能,导致空调外机随意外挂严重影响建筑美观。因此,在立面修复设计中,我们专门为外置空调机设置了空调位,其风格延用原建筑设计元素—顶楼护栏。设计中采用现代材料做复古处理很好的将新增功能,即空调位与原有建筑风格相融合。

新结构与原有外墙皮的连接

1.新结构的产生

建筑的改造设计本应尽可能的保留原有建筑结构。但本案中结构整体性较为薄弱。考虑到建筑的安全性。本案对其主体结构进行重新设计。

2.新结构与外墙皮的连接

新结构与原有外墙皮存在连接问题,设计者在设计中予以修正:在原有的外墙上掏洞,在墙内植入钢筋,与新增的结构梁搭接,如图1。如此便在不影响外立面的前提下很好的对保留的外墙皮进行固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改造设计是一个从空间、功能、立面和具体的技术措施等方面不断优化的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的解决具体项目的需求。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同时,赋予建筑新生命和新能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旧建筑物的改造 篇4

1 基于可持续理论的旧建筑改造与绿色建筑改革

1.1 可持续理论

在全球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 联合国召开了发展与环境会议, 这次会议主要是围绕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展开讨论, 并且发表了会议宣言《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宣言中明确指出:“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 世界各国应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为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而努力。”可持续发展不但能够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加资源利用率, 还可以有效的保护公民健康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在各国相继开展起来,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领域: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经济发展和公平、社会发展。

1.2 可持续发展对旧建筑改造的影响

在建筑领域中, 可持续发展得到高度认可, 我国建筑行业专家及科研工作者在建筑实践中不断对可持续理论进行研究和创新, 从绿色建筑观到现在的生态建筑观, 可持续建筑观在国际建筑领域倍受推崇。专家学者认为,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应该相互依赖, 形成自我维持生命支撑系统, 所以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尊重生态系统和文化脉络;建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对生态环境的理解, 制定相关的建筑行为准则;结合建筑功能需要, 采用先进的科学建筑技术, 同时针对地区环境和气候的特性采用有效的能源策略;使用再利用、可更新的建筑工程材料;尽量避免使用高能量、容易破坏生态资源环境、产生工程废料和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完善建筑的空间使用灵活性, 减少建筑建设空间, 将建设以及运行所需要的成本资源降到最低;减少建筑工程对环境资源的损害, 避免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以及浪费资源、浪费建材现象的发生, 尽可能使用节能建筑材料。

2 旧建筑改造与绿色建筑相结合

当前社会我国旧建筑改造越来越科学, 对于绿色、低碳、环保等研究正趋于完善, 我国开始引进绿色建筑的先进技术与理念, 并且技术与理念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推广。绿色建筑模式初期:积极应对环境气候变化;绿色建筑模式中期:建设绿色路线, 对环境污染的环保, 减少建材能耗;绿色建筑模式终期: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推广可持续建设运用理念, 使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突出节省能源消耗, 从而达到节能式环保。

3 旧建筑改造———绿色建筑研究

我国旧建筑改造实施绿色建筑建设较晚, 因此, 绿色建筑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必须要探索出一种独特的节能途径, 优化我国建筑改造的系统工程。1)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的基本理论。绿色建筑的基本理论是由建筑意识和建筑法规两部分组成的, 是我国唯一一个作为行政手段推出的强制性实施措施, 在我国旧建筑改造中, 提高了绿色的应用周期, 也明确了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以及相关的认证系统。使建筑物在“绿色”工程建设中, 达到指标污染, 并保持体系正确, 成功的将建筑干旱转化为“绿色”实践。2) 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 必须有一整套清楚明白的评估标准为其后期检验服务, 最终实现其重要意义。在绿色建设初期, 很多建筑设计师会因没有标准而盲目设计建筑, 甚至有些设计师认为, 绿色建筑就是提高绿化率用自然资源材料堆砌而成的建筑, 并没有系统的对其建筑的场地、能源和资源、建材材料等因素考虑周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对绿色建筑设计目的的确定。实现整体建筑设计过程中环境因素的综合性考量, 使绿色建筑在处理回收利用等关系时有一个具体的评估标准规范[2]。3) 绿色建材、科学技术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应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特性, 也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大自然, 如光、风、热、水等自然资源。通过合理的采光设计、通风设计、循环水设计等等先进设计理念, 实现建筑改造过程中的“绿色”化。

4 旧建筑改造中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

4.1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2010年推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 着重强调了资源节约在我国政策中的重要性, 但是忽视了建筑物的绿色质量、性能、应用价值等要素。在评分体系中形成了建筑构成方面的漏洞。同时, 这个评估标准回避了权重体系, 使绿色建筑改造难以适应复杂的建筑市场变革。

4.2 绿色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绿色建筑设计是一种结合设计, 它集成了论证设计和许多学科设计, 但是在建筑完成之后通常会出现很多问题, 设计动态、质量测验和可持续能源循环等问题, 都没有做到生态的和谐共生[3]。

4.3 绿色建筑的建筑技术问题

从我国实际建筑技术来看, 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 建筑技术和工程材料的应用不完善, 不能将绿色建筑的发展和高科技有效的联系起来。在旧建筑的修复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旧建筑的电力系统、排水系统、环保系统等都相对完善, 对其进行绿化改建时困难程度相当大。高新科技技术和旧建筑不能做到很好的结合, 会使整体建筑失去“绿色”, 大大的削弱了绿色建筑的改革效果。

4.4 旧建筑改造, 绿环建筑保障问题

在市场机制的制约下, 一个项目要想顺利的开展, 必须经过多方项目的支持才能完成, 对于旧建筑的改造问题, 我国相关利益方非常多, 城市建设发改委、城市规划局、建筑本身的多个利益方, 要想实现多个利益方通力合作非常困难。即使可以实现对旧建筑的绿色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突发”状况, 如何使绿色建筑在旧建筑改造下能够稳定实施, 是现在我国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我国, 旧建筑改造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对旧建筑进行绿化改造是重中之重。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和激励机制, 包括对绿色建筑给予财政补贴、开设绿色贷款业务、减税政策等。我国正在加快完善绿色建筑的工作步伐, 并出台了相关的规划设计 (节能、建材、建筑等) , 深入探究评价指标, 从而正确引导资金流向, 扶持绿色建筑的发展[4]。

摘要:从可持续理论入手, 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旧建筑改造的影响, 深入研究了绿色建筑与旧建筑改造相结合的问题, 并总结了旧建筑改造中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 以实现绿色建筑与旧建筑改造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旧建筑改造,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红.绿色建筑评价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 2012.

[2]宋湘冀.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中的材料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2.

[3]孙响.城市旧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0.

[4]贺耀萱.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探析[D].天津:天津大学, 2011.

旧建筑物的改造 篇5

1老城区旧路改造工程地下管线布设所面的现阶段发展局面和存在的问题

城市建设的工程改造问题一直都是被众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通过对老城区旧路改造工程地下管线布设问题做一定的调查和研究,得到了一定的资料和内容,总结一下目前的老城区旧路改造工程地下管线布设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老城区原来的地下管线布设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而且尤其是排水管网线路,缺乏整体性的布局规划。管线的整体的位置和布局混乱、毫无章法可言,而且这种现象还特严重,涉及的过程中管线网络的人口数量安排、服务涉及范围等等一些设计系数选择存在严重不合理性,其结果导致管线中的排水管网线的功能和实际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现如今的城市排水需求。

老城区的旧路改造工程地下管线布设中旧的管线一般的规划年限时间短,而且过去的设计标准一般都比较低,使得工程中设计的管道管径较小,在功能上的内容不强,而且这种管线的铺设一般铺设和掩埋得较浅,所以直接导致管线网络的接口不严密,产生臭气溢出和积水泄露等问题,这样的现象给城市整体的规划性建设带来的一定的困难和麻烦,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

老城区的旧路改造工程地下管线布设中管道的网络由于年久失修,缺少一定的管理和修补,使得管道产生过多的淤积,严重阻碍和影响了管道过流的功能,这种现象的.发生直接导致实际的过流量情况小于当时设计的客观过流量。

老城区的旧路改造工程地下管线布设中还存在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雨污管连接混乱,市政的管道线路设计存在不合理性,有一部分区域污水管接到了合流管或者是将污水管连接在了雨水管,所以直接导致了雨污管连接的混乱,排水系统也跟着存在很多问题。

老城区一旦出现暴雨情况就有可能存在一定雨水口堵塞问题而影响了道路面的排水功能。

由于过去很多年,过去的地下管线布设资料没有进行妥善的保存,有些管道没有按照图纸进行施工,直接给老城区的旧路改造工程地下管线布设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麻烦。

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策略研究 篇6

1964年美国园林景观大师劳伦斯•哈普林首次提出了建筑再循环理论,此后几十年西方发达国家在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的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目前在国内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都有相当一批由旧建筑改造而行成的产业园区,而这些由旧建筑改造而成的产业园区在现代的都市背景下也扮演着传承城市文化的角色。譬如去年上海世博会,其中旧建筑的再利用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再利用旧建筑的面积也是历届世博会之最。如今对一般性旧建筑的改造用已然不存在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若使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在全社会推广,则必须在思想观念上使社会对旧建筑的价值有深入的了解。

1.旧建筑所具有的价值

经济价值:实践证明,改造旧房与建造新房相比有三大优点:工期短、投资少、效益高。通常一座结构良好的建筑可以改建成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建筑,且造价比新建同规模的建筑低很多。据统计,待改造的旧建筑,大多没有达到使用寿命的极限,只是不符合新时期的使用需求而被淘汰,通常新建筑的造价三分之一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对相同规模的旧建筑的改造,使其建筑生命得到延续,实现其功能转换,从而大大节约了资金的投入。

可持续性研究价值:如今全球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共识,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物的建造、维护、销毁的过程,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对旧建筑进行改造与再利用,就是对原有资源进行再利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而由此付出的代价是耕地越来越少,资源越来越少,环境日趋恶劣。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逐渐将“资源—建筑—垃圾”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建筑—再利用”模式。有意识的对城市中既有的旧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延长其使用寿命,并在其寿命周期内不断的更新使用,从而可以地降低建筑拆除重建率,这是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文脉价值: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建筑也是文化的载体。城市的旧建筑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程,是城市最清晰可见的编年史,留存着时代的印迹,这些印迹流露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气息,以及古朴与凝重的历史氛围,这是新建筑所取代不了的。目前国内诸多城市着力打造仿古街道,这种只得其形,不得其意的做法,不如着手保护与再利用城市现有的旧建筑,以此来缓解文化危及,增强城市内涵。正如《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指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而适当的再利用这些旧建筑正是保持城市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可改善如今城市开发中“千城一面”的现状,创造城市的个性和特色。

情感价值:建筑的艺术本质在于建筑的移情作用,建筑是寄托人类情感的物质结构。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实际上就是城市“寻根”的过程。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文化认同构成了我们生存空间的框架。旧建筑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城市“归属感”的象征,对其所在地的环境和人都有一定的意向作用。对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不仅维系了多年来以建筑为载体所形成的生活形态,而且使城市的发展具有连贯性。

2.旧建筑改造研究的策略

并不是所有的旧建筑都可以通过改造而达到再利用的目的。在对旧建筑实施改造之前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旧建筑的价值组成、建筑质量、建筑空间的功能适应性和环境性能等进行综合评估。当改造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如何挖掘老建筑的潜在价值,因地制宜,合理地运用技术和艺术对其进行改造,最大限度的实现功能性,保留旧建筑原有的特征等诸多问题都需要解决。对于一般性旧建筑来说,在其建筑寿命之内,都会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是当今世界城市更新策略中的主流选择。

空间重构和功能置换是旧建筑改造的核心,空间重构主要是通过内部空间的改造与重组,对材料的更新,以及对内部空间的氛围塑造来实现的。在改造过程中根据原有空间的形态和使用需求通常采用维持空间原状与或加减法等方式处理。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改造,基本维持了空间的原状,通过打开部分屋面而创造出中庭,将建筑原来回字行的格局改变成为以中庭为中心的井字形流线,不仅保证了空间的通透性,而且解决了通风与采光的难题。而大英博物馆则是通过整体保留,局部加建的手法进行改造的经典案例:原有的古典式建筑主体全部保留,中间的庭院加盖钢架玻璃顶,由此整栋建筑完整的保留下来,而且增加了使用面积,新旧之间结合完美,相得益彰。建筑师通过重构,巧妙地将历史的记忆整合到新空间秩序中,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体现旧建筑的价值。

3.结语

城市如棋,落子三思。我们需要合理的规划城市,避免建筑的反复拆建。然而近年来在以提高GDP指数为目标的现实背景下,我国城市的发展陷入了不理智的状态。忽略了城市的文脉,淡化了人们的情感因素。一栋栋水泥盒子的矗立,使原本熟悉的“人情味”十足的城市变得冷漠。目前中国的造城运动方兴未艾,大拆大建的现象随处可见,其中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这种粗放的,跃进式的发展模式欠缺理性的思考!当文化危机日益严重,当“低碳”成为时代主旋律,如何对待城市中的旧建筑,应该怎样良性的发展我们的城市,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参考文献

[1] 陈宇.《建筑归来》[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 陆地.《建筑的生与死》[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旧建筑改造中的“绿色” 篇7

一、因地制宜的旧建筑改造

旧建筑的改造当然也是要根据建筑本身的风貌以及周边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出相应改造方案。比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方案,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最为传统的特色民居建筑, 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新天地就是在其原有的建筑风格上做出一些细微的调整, 在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基础上, 将其内部的功能重新划分, 赋予其新的生命。这是另一种方式的因地制宜, 节省了建筑改造时的能源与材料消耗, 并且将原来限制的空间加以利用, 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

又例如大华纱厂旧工厂改造的计划, 其位于古城西安北郊大明宫遗址附近, 和北京的“798”一样, 也是遗留下来的一批旧厂房, 但所幸大华纱厂在面临被拆迁的时候得到了北京以及上海等地的支持, 欲将其改造成为西北地区的“798”, 这样, 大华纱厂得以保留下来。而我们这次要改造的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旧厂房, 这座厂房的地理位置很特别, 在厂房的后面是一条铁轨, 给改造带来了新的亮点, 厂房内部由很多柱子支撑, 这也是改造的难点。废弃的厂房与铁轨, 根据这一自身条件, 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改造计划, 铁轨加以利用作为额外的空间, 而厂房内部的柱子, 则本着顺应的原则, 就着柱子来进行改造。

改造旧建筑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其本身的建筑特色表现出来, 所谓因地制宜在此处则是根据建筑本身的特点来进行改造, 这样是对旧建筑风貌的一种保留也是对资源的一种节约。我们此次改造的设计方案是将原大华纱厂旧厂房改造为一个现代化年轻时尚的健身休闲中心。

二、旧建筑改造中“绿色”的融入方式

“绿色”是我们现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语。绿色食品, 绿色蔬菜, 绿色建筑等。那么怎么才算是真正的“绿色”呢?怎么样做到真正的“绿色”呢?

1. 直观“绿色”融入

绿色是大自然最普遍的颜色, 是希望的颜色。要做到绿色, 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是植物的栽种, 植被的覆盖率通常也是判断一个城市绿化的很重要的标准之一。绿化的原则是要根据建筑本身的特色来进行, 不能一味的种树, 更重要的是将绿色植物真正地融入到建筑中去。

在我们这次的设计方案中, 绿色植被的栽种只能起到点缀这个旧厂房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要将室外的那一部分环境和室内的绿色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够让人感受到室内与室外的统一结合。在我们提出的设计方案中, 将原先的墙体打通一部分让建筑前后的空间链接起来, 通透的空间中错位而有趣味性的楼梯与各种小景观呼应, 再连接到建筑后部的铁轨餐厅处的景观, 让本身过于封闭的建筑体立刻焕然一新, 又不至于失去原本的建筑特点。

2. 材料的再利用

这里我们便能得知, 材料的合理利用对于建筑是非常的重要, 材料是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 应用什么样的材料能够决定这个建筑的功能以及其发展, 旧时建造房屋所用的材料在当今社会已经很少被应用, 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工业化的材料。石灰、混凝土、砖石等等, 这些材料固然坚固, 但却有弊端, 建筑物一旦废弃, 就面临被拆毁, 建筑本身及其所附属的一些材料则没有了用武之地, 这些拆剩的建筑垃圾处理也是一大问题。那么与其在处理垃圾的问题上费脑筋倒不如直接将这些材料从新利用。

世界发展到今日, 技术的创造性使人类社会可以建造更高性能的建筑, 但只有采用自然及可再生的资源, 还是用类似的能源提高其性能来进行建筑建造时才能被称之为绿色生态建筑。资源材料的可再生可再利用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变废为宝, 将不用的旧材料重新加工成为新建筑形式。

3. 绿色能源的应用

在建筑建设改造的时候, 这些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通常表现在这些方面, 如:雨水可以收集起来满足制冷、降温、灌溉等需要, 而绿化是改善建筑微气候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外部环境提供的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物的能耗与运行费用, 加上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技术, 就可以形成良性的生态建筑技术系统。

在旧建筑的改造过程中, 应尽量避免有危害的能源的利用, 尽可能利用这些绿色能源。例如太阳能, 太阳能应用是节能建筑设计的主要手段。最为人们所知的应该是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 很多小区住宅都采用这种新型的能源从而减少对电能或者天然气的消耗以及相应的管理费用。旧建筑的改造同样可以利用太阳能, 例如我们所涉及的改造案例中, 水的循环利用以及加热应用, 可以通在建筑顶部的屋脊可以安装太阳能板来实现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其方式最常见的多半为大面积的透明玻璃, 能够得到足够的采光既满足热量也同时满足光照。如邦夏的利华大厦的外立面, 采用大量落地玻璃窗。

除去太阳能的利用, 另一种利用很广泛的绿色能源则是地热。地热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 资源可再利用, 投资少, 运行费用低, 占地面积小, 节约水资源等等。绿色能源以及新型的能源利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建筑建造中, 相信不久的将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会有更高层次的进步。

三、旧建筑与“绿色建筑”的结合

绿色建筑盛行的今天,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其弊端的存在, 不是每一栋建筑都能与绿色建筑很好的融合起来。西安交通大学田家炳艺术楼的改造, 很好的传承了原旧锻造厂房的建筑风貌, 同时很好的利用了天光进行室内采光, 并且在小庭院的设计上满足了老师与学生休闲的需要,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 田家炳艺术楼的整体取暖效果明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即便有装置暖气, 但依旧不能改善田家炳艺术楼冬天的寒冷, 艺术楼内比之室外温度低很多。这一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 有很多方面的因素, 旧厂房本身的结构问题以及经费问题, 如果要采取大规模的翻修来解决供暖问题显然不实际, 如今的田家炳艺术楼已经落成, 这些问题纵然没有在改造时得到解决, 但同样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

旧建筑物改造工程给排水设计 篇8

1 工程概况

以1栋6层办公大楼为例, 总建筑面积13 000m2, 总高度23.2m, 于199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该建筑物内部卫生洁具等均采用传统类型, 耗水量大, 使用若干年后用于供水的镀锌钢管出现锈蚀问题, 自来水出现浑浊现象, 水中铁锈含量较高, 已经不适宜饮用。用于消防的自动喷淋灭火系统设置不科学, 仅在楼道内设置, 而在办公室或其他房间未设置。消火栓的保护半径明显不够, 消防水管老化, 已经不能使用。排水方面, 由于当时的设计方案不够完善, 使得管路纵横交错, 杂乱无章, 再加上用于给排水施工的建材质量和施工工艺存在问题, 使之在使用若干年后排水管道的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 由此产生的异味污染了楼内空气。由于首层排水管道不通畅, 导致化粪池经常堵塞。

2 给排水系统需要改造的内容

在对本建筑物的给排水系统进行改造之前, 要对整栋建筑物的给排水管网进行充分了解, 改造方案中应当既考虑到新系统功能的实现, 达到预期的目的, 又要考虑尽量节约投资, 不能超出预算范围。需要改造的内容有:第一, 将原有供水系统的镀锌钢管全部拆除并将支管换为丁烯管 (PB管) 或无规共聚聚丙烯管 (PP-R管) 。考虑到水压和水量的需要, 立管可使用钢塑管。第二, 将原有室内卫生洁具拆除, 更换节水产品, 如节水龙头、节水大便器等等。第三, 将铸铁材质的排水管道拆除, 换装硬聚氯乙烯管 (PVC-U管) 。第四, 原消防供水系统的管道视损坏程度决定是否更换。需要增加消火栓数量, 使其总工作半径可以覆盖整个楼层面积。在办公室等房间内加装自动喷淋防火设施, 管道材质为氯化聚氯乙烯管 (PVC-C管) 。第五, 室外化粪池需要重新修建, 改造成为成品玻璃钢化粪池。

3 给排水系统改造的技术控制要点

3.1 管道安装节约天花板内空间

根据消防部门的要求, 在对本建筑物改造过程中, 需要增设排烟系统。排烟风管需要经过天花板与外界环境相连通。按照安装规范要求, 在已有的管路安装基础上, 排烟风管需要与排水支管在空间上产生交叉, 风管安装于水管上部, 这样就使得天花板吊顶必须再向下移动, 降低了房间的标高, 满足不了业主的要求, 于是必须改变排烟风管的安装方位。通过对天花板空间的规划, 将排烟风管与排水管的交叉部位设置在地漏及马桶存水弯之后的直管处, 这样就避开了风管与水管交叉带来的缩减空间情况, 使天花板内空间得到节约, 从而保证房间吊顶后的标高符合业主要求, 原方案与改造后的方案见图1所示:



3.2 原公共卫生间改造中蹲便器的选用

在原有公共卫生间中, 大量采用蹲便器, 而这些蹲便器的安装位置未做降板处理, 蹲便器所在处高于楼板面40cm左右, 排水横管敷设于板上。在对其进行改造时, 考虑将蹲便器更换。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类型有直落式、排水口中下置式、排水口后下置式、排水口后置式等, 其中, 直落式不带存水弯, 无法消除异味。因此, 可根据实际需要, 从后三种中选择一种。为节约安装控件, 以排水口后置式为最佳, 并且由于楼板无预留的便器排水口, 因此需在楼板表面上安装排水横管。安装时要考虑尽量减少横管穿过外墙的孔洞尺寸, 同时新增的排水立管要设在外墙, 如需穿楼板, 则必须要做好防渗措施, 必要时在立管外围加设套管。

3.3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改造技术要点

原有自动喷淋灭火装置均设置在楼道内, 且系统横管的观景最大尺寸为DN100。应消防部门的要求, 本次给排水改造中, 将在其他房间内增设自动喷水喷头, 因此需要增设相应的消防管路。由于已有的消防水管维护较好, 经过打压试水后检测合格, 因此1~5层喷淋系统消防水管不必更换。为增设通往办公室等房间的消防横管, 则需要在楼道中的横干管上开孔, 安装卡箍三通, 并通过连接引出支管。在顶层考虑到水压问题, 可将全部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的管路进行更换为直径为DN150的横干管。这样的设计方案, 既有效利用了原有材料, 节约了成本, 又使每一层的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水压达到设计要求。

3.4 室外化粪池改造技术要点

由于原化粪池经维修后仍然存在堵塞现象, 因此认为, 此化粪池已经不能继续使用, 故提出重新修建方案。由于传统的混凝土材质化粪池施工周期较长, 很难与其他改造工程同时投入使用, 因此本方案提出用成品玻璃钢化粪池。一方面, 只需采购后进行安装, 施工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 其成本较之混凝土化粪池变化不大, 而且渗透系数极低, 不会产生渗漏污染地下水的情况。由于本化粪池与绿化树木距离较近, 为防止树根对其产生破坏, 可在其与树之间设置混凝土墙或钢板等。

4 结语

对旧建筑物的给排水工程改造, 可以大大提高旧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达到节约水资源、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本文介绍较为常见的几个, 给排水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涛.论室内维修改造工程中的给排水改造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02) :77.

[2]杨冰清.旧建筑物改造工程给排水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05) :41.

旧工业建筑改造方法初探 篇9

1 改造的意义

虽然随着20世纪60年代《威尼斯宪章》的发表,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建筑遗产保护运动,但近代工业建筑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工业建筑镌刻着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承载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旧建筑的再利用可以避免因拆毁重建而导致的大量资源浪费。据统计,全世界的固体垃圾约35%来自建设工程,其中包括建设施工过程以及为生产建筑材料所进行的生产工艺过程。同时,还可以避免建筑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尘埃和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具有现实的环保价值。因此无论是在城市的历史、社会,还是经济层面上,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都具有持久而深远的意义。

2 旧工业建筑改造方法研究

2.1 重视室外环境的改造

由于长期的衰败与没落,城市环境改造又无法较多地涉及相对独立的工业区,旧工业建筑周边环境大多以“脏、乱、差”为主要特征,这样既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面貌,也不利于旧工业建筑的重新开发与利用。因此,要想使旧工业建筑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重新融入老百姓的生活,除了要对其自身进行更新改造外,还要对其室外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因此,在改造中常常通过拆除一些品质较差的景象,并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来设置一些绿地和广场,为旧工业建筑的更新利用塑造一个生动、积极的场所环境,使建筑与环境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见图1)。

2.2 功能置换

良好的使用是一半的维护。对于旧工业建筑的保护不仅要维持它的原真性,还要强调使用,注意发挥它在现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很少看到历经千百年后一直作为一种用途的建筑,我们常常会看到将旧厂房改造成为艺术中心、博物馆、购物中心的例子,因此将旧工业建筑以功能置换的方式引入商业、文化创意产业或金融等适合现代城市需求并对原建筑破坏小的新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激活旧工业建筑的经济和文化活力。

2.3 空间的重构

许多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大都为矩形,高大宽敞但却略显单调呆板,显得规整有余而生气不足,也不利于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因此在改造中在保证不破坏工业建筑原有空间特质的前提下,常常围绕一个中央空间设置夹层、隔断,并运用旋转楼梯以及连廊等元素来打破旧工业建筑空间的单调乏味,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空间层次变化;另外为避免增加旧建筑的负荷,同时也为了客观的展示其生命的痕迹,新建部分与旧有部分应和谐并清晰地表明其时代特征。因此加建部分一般不采用复原技术或仿制建造,而是完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建筑构成手段,使新与旧之间拉开时间层次以及产生令人回味的对比(见图2,图3)。

2.4 材料的对比——钢、木、玻璃等材料的应用

考虑到旧建筑改造的可逆性,水泥、混凝土等强粘结性材料由于其不可逆性,再加上造成封闭的建筑形象与砖石建筑厚重感相互重叠,不利于突出旧肌体的美学特征等原因,不宜在旧建筑改造中大量使用。钢和玻璃则可以与砖石等材料明显区分,它们的运用则可减弱砖石建筑本身的厚重和体量感,同时玻璃与旧肌体相连接时一般使用螺栓等方式,对旧肌体的破坏小、易于拆卸。此外,玻璃所造成的轻盈、通透的建筑形式能与旧建筑的历史氛围形成良好的对比,使时间的痕迹在玻璃廊和钢构架中体现出来,很好的表现了新旧的更替和融合(见图4)。

而木材因其独特的质地而具有多面性,与钢铁和玻璃产生软硬的对比,与砖石墙面形成虚实对比,因此在改造中常常利用木材来创造一种宁静、深远的想象空间。

2.5 构件的雕塑化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其历史文化性。因此能否保存它们的历史风貌,能否延续它们的历史特征便成为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对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其生命痕迹应该得以充分展示。废弃的管道、机械设备和一些特殊生产构件虽然已不再发挥作用,但它们见证了场地上曾经的辉煌,这些实物的继续存在就是对那个时代历史和文化最好的追忆。为了表现出工业建筑的背景和性格,同时也为了维护其特有的历史氛围,设计师常常将这些构件进行雕塑化处理,使其成为场地的标志性景观以及工业区最具活力的地方之一。

2.6 色彩的运用

工业建筑以生产为核心,以追求生产的功能性、经济性为首要目的。因此工业建筑无论是外围护表皮还是内部空间设置,都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一切要以机器或产品的高效、安全、稳定的生产为核心。这样,对于工业建筑中的生产者———人的关注就退到了次要位置,在情感层面的关怀就更加微不足道了,因此工业建筑常常给人冷冰冰的感觉。所以,改造中常常在富有历史沧桑感的大面积砖墙上点缀一些色彩悦目的抽象图案,在增加建筑时代感的同时,产生一种新奇、幽默的视觉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对表皮进行软化处理,来达到弱化工业建筑形象上的硬质性的目的。

2.7 节能技术的应用

旧工业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一般较差,往往不能满足现行节能规范要求,因此常常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或者对建筑的外墙门窗、屋顶等进行改造,提高保温指标,以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要求以及减少能源的浪费。

3 结语

告别了大工业时代,步入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我国城市工业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大量废弃、闲置的旧工业建筑,成为城市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们通过创造性的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并运用现代工艺手法予以新的诠释,可以在提高建筑物有效生命周期的同时,有利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以及保持城市的固有文脉和城市空间的多样性,使旧工业建筑及其所在的区域再现生机。

摘要:指出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已成为当今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在社会、历史、经济层面上阐述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意义,并从材料、空间、色彩等方面提出了一条旧工业建筑改造之路。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意义,方法

参考文献

[1]颜昌文.旧产业建筑的改造策略及其原则[J].山西建筑,2007,33(16):13-14.

[2]左琰.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2,126-128.

[3]徐强.玻璃在旧建筑改造和更新中的应用[J].世界建筑,2006(5):40.

[4]李辰琦,张铃铃.论工业建筑设计中的情感补偿[J].建筑学报,2005(12):13-15.

旧工业建筑改造策略探究 篇10

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工业区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逐渐衰弱,而那些见证了兴衰,承载着人们浓浓记忆的工业建筑业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生产功能。过去,简单粗暴的拆除是对待这些建筑最为常见的做法,但是也因此带来了种种弊端,要改变传统工业区的面貌,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使这些区域重新焕发活力,而非取而代之。因此旧工业建筑如何再利用,如何使其焕发生命力,对于传统工业区的历史文化氛围应当如何延续,这对于每一个城市中的旧工业区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特殊性

1.1 建筑形态的特殊性

工业建筑是为了生产而建造的,因此主要注重内部空间和生产需要的紧密结合,而在外形处理上则没有过多修饰,给人以简洁明了的感觉。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的生产工艺要求,经常需要一些特殊的使用空间,因此工业建筑中存在着许多怪异独特的建筑形态,例如高大的烟囱、超大跨度的厂房建筑、大面积没有窗户的砖墙立面、亦或高窗、天窗等等。这些工业建筑的特点,如果能够巧妙地结合并运用到改造设计中,就能创造出具有工业独特建筑特点和艺术效果的新建筑。

1.2 改造方向的灵活性

旧工业建筑无论是从占地面积,还是从室内空间上来讲都具有非常充足的改造余地,这是旧工业建筑利于改造的一个巨大的优势。因此,较之普通建筑改造,旧工业建筑可改造成的建筑类型多种多样,具有非常高的灵活性。近年来在改造实践中,较为常见的类型有现代办公建筑、博物馆、展览馆等等。

1.3 旧工业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提及工业建筑和工业厂区,人们的第一印象大多是杂乱无章和藏污纳垢的。旧工业建筑的环境差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生产需要,工业建筑的分布和建设通常非常紧凑,景观和绿化空间往往严重不足只能见缝插针式的存在。其次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免不了要进行废烟、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原料和废料的堆放、运输,等等这些生产过程必定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出于生产安全和避免干扰的考虑,工业区的边缘通常会建有围墙,使厂区与城市空间隔离形成较为封闭的空间领域。这种封闭模式与现代公共建筑大量人流引入的需求形成较大矛盾。这些旧工业建筑的环境特点问题给其改造和再利用增加了难度,同时也是在改造和再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得到设计师足够的重视的地方。

2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设计策略探索

2.1 外部环境改造

1)引入城市设计的方法,注重外部环境协调。

前文中提到工业建筑往往是区域性的存在,因此旧工业建筑在改造设计的过程中,特别是对其外部空间环境改造时,应扩大视野引入城市设计方法,将建筑单体改造和片区甚至区域的改造更新相结合,例如区域的历史文脉传承、区域更新建筑风貌的协调、区域性公共共享空间的设置等。

2)场所特征利用与塑造。

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旧工业建筑保留了很多有特色的环境和场所。因此,在进行改造设计时,每一个建筑师都应尽可能的保存并合理的去运用这些历史保留下来的元素。保留和尊重这些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既是对于历史文脉与记忆的传承,同时也是塑造场所个性的重要手段。

2.2 立面重塑

1)新与旧的碰撞与融合。

在进行立面设计时,我们要注重新与旧之间的对比关系。旧工业建筑由于生产的需要,常会有一些非常具有工业感和机械感的建筑立面形态,比如大跨度的钢网架屋顶、裸露的砖墙、交织的管道等等,而根据使用需求新加入的大面积玻璃幕墙、艺术感韵律感强烈的新颖砌砖手法等等,这些新材料与旧材料的对比,新设计形式与旧形式的对比,新元素与旧元素的对比,不仅会给建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会碰撞出更多的艺术火花。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新旧之间的协调统一,新加入的立面元素应与原有元素协调统一,使建筑立面给人以整体、协调之感。在立面上形成历史与现在的碰撞和相融。

2)历史符号的提取。

旧工业区往往会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金属感和沉重感。这些感受的来源是旧工业建筑那些根据当时的生产需要所产生的建筑以及设备构件经过时间的打磨后所留给人们的精神感受,隐喻了旧工业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旧工业建筑的精神所在。因此,在改造设计时对于这些具有特殊象征性的历史标签符号的提取,是传达旧工业建筑的历史沧桑感的重要设计手段。

2.3 内部空间调整

1)新空间的植入。

新空间植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原有的空间基础上增加新空间,另一种是在对原有空间的重新整合、重组中植入新的功能空间。例如在不改变原有空间大小的情况下植入中庭空间,利用中庭空间将周边其他的功能空间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空间整体感,不仅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改善原有空间在视觉和活动上的单一性,同时在建筑内部创造出更多的共享空间。

2)原有空间的分隔重组。

旧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是根据生产活动而设计的,往往是没有任何分隔的整体、通透的大空间,这种空间并不能满足新建筑的使用需求,因此,对于其内部空间根据使用需求,进行必要的分隔,把大空间拆分成一个个小的功能空间,是改造设计中必要的设计手段。分隔空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水平分隔和垂直分隔。垂直方向分隔也就是增加原有建筑的层数,是改造中增加实用面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而水平方向的分隔则可以给室内增加更多的功能空间,同时也能够使室内空间形态变得丰富多样。空间的分隔手段,例如一些透明的材质既可以使空间有一定的分隔,又不影响使用者的视线,形成“分而不隔,隔而不分”的空间效果,亦或利用材质的变化和室内地坪的高差变化,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从而起到空间划分的作用。

3)交通空间的设置。

将大空间分隔成一个个的小空间,各功能空间之间就需要有一定的交通空间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例如水平方向的走廊、平台等,垂直方向的电梯、楼梯,这些交通空间将建筑内部各个功能空间联系在一起,使建筑形成一个整体。交通空间的设置首先要注意其方便、快捷和实用性,让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的到达目的地。其次作为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交通空间除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外,在设计时还应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考虑其空间尺度舒适性和功能使用的共享性,例如在走廊处设置放大平台,亦或设置休息座椅等手段为使用者提供交流和休憩的空间,从而体现出建筑的人文关怀。

4)室内外空间的联系和渗透。

在内部空间的改造中,使室内外空间形成渗透和交流是提升建筑空间品质,增强建筑趣味感和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可以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人的视线可以穿透到室外,形成室内和室外景观的交流互动,或者是采用外墙内收的方法形成庭院空间,使景观空间和功能空间结合在一起,亦或是采用挑空和凹凸方法形成半室内半室外的“灰空间”等等都较为行之有效的空间处理手法。室内外空间的交流联系提升了空间的延展度,扩展了人的活动空间,使建筑更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3 结语

一个建筑物,它的物理寿命是固定的,但功能寿命却并非是一定的,当其物理寿命和功能寿命之间产生矛盾性时,对于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也就自然的发生了。而改造,并非说毫无保留的、使建筑改头换面式的全面更新,同时也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全面保留,而是通过挖掘旧建筑潜在的价值,并运用现代设计手段赋予旧建筑以全新的生命和诠释。改造和再利用不仅有效地延续了旧建筑的生命周期,同时也塑造了城市空间的多样性,是城市情怀的体现。蓬勃的工业发展是许多城市所必经的历史阶段,时过境迁之后,遗留下来的旧工业建筑则显得异常落寞,而我们对于这些见证着历史脚步,同时具有艺术价值的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实则是对于我们城市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的一种延续和保护。

摘要:阐述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社会及历史意义,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特殊性,从环境、空间及历史文脉传承等方面,提出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策略与思路,使旧工业建筑在延续传统工业区历史文化氛围的基础上得到循环再利用。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外部环境,历史文脉

参考文献

[1][英]肯尼思·鲍威尔.旧建筑改建和重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美]布伦特·C·布罗林.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M].翁致祥,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徐杰,毛茂.旧工业建筑改造方法初探[J].山西建筑,2008,34(36):34-35.

[5]李佳妮.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模式探索[J].山西建筑,2009,35(7):31-32.

上一篇:低碳调度下一篇:医院感染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