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2024-06-04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精选十篇)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篇1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4月间间入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24例, 其中男性患者68例, 女性患者56例, 年龄42~75岁, 平均 (47.83±4.26) 岁, 纳入研究患者均经过筛选, 排除影响因素。124例患者中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出血情况、格拉斯哥评分分为两组, 其中72例患者实施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 53例患者实施CT引导穿刺微创血肿外引流术, 两组患者在多种数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对患者行全身麻醉之后, 在耳尖向上0.5cm处或者脑内血肿最薄头皮投影处做手术切口, 显微镜下, 在无血管区切开约1.0cm左右切口, 在岛叶表面, 用窄脑压板分开白质, 在无血管处开切口进入血肿腔。之后, 利用脑穿针抽吸血肿液态部分, 使用血肿粉碎器清除半固态部分和其余部分, 冲洗时保持缓慢、稳定, 尽量避免损伤脑组织, 同时做好止血处理和盐水冲洗。部分患者实施脑室外引流, 避免术后发生继发性脑积水。CT引导穿刺微创血肿外引流术:通过三维立体定向术, 确定血肿量最大的CT层面, 选择适宜穿刺点, 消毒、铺巾, 采用局部麻醉, 根据穿刺深度选择不同脑穿针, 然后根据所选择的穿刺点坐标进行垂直进针, 缓慢、稳步穿刺到位, 之后进行血肿引流, 缓慢抽吸, 过程中使用生理盐水震荡冲洗, 抽取完毕后使用尿激酶诸如血肿腔。两组患者在术后均给与同样的止血、消炎处理, 降低颅压, 预防应急性溃疡,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实施营养支持, 对于昏迷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 做好预防感染等护理工作。

1.3 疗效评价

在术后半年内, 观察两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并根据ADL标准制定5级功能评分。1级:日常生活完全无障碍;2级:基本能够进行日常生活或部分恢复;3级:日常生活需要辅助;4级:意识清醒, 无法下床;5级:死亡或者昏迷不醒。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肿清除量。

1.4 统计分析

对临床所取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 数据以表示,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见表1。从表中对比数据来看, 两组患者在并发症比较方面,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进行CT复查发现, 实施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组患者血肿清除量为22~80mL, 比率高达75%, CT引导穿刺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患者血肿清除量为13~34mL, 比率均在50%以下, 两组相比较, 小骨窗手术组患者血肿清除效果较好,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半年,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2。实施小骨窗开颅手术患者半年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明显 (P<0.05) 。两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比较见表3。实施小骨窗开颅手术患者与CT组患者相比意识恢复时间较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作为临床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症, 致死率与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 临床中多采用手术治疗[1,2,3]。此次治疗研究, 分别采用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组和CT引导穿刺微创血肿外引流术进行治疗, 对比治疗结果发现, 小骨窗手术组无论是血肿清除效果、意识恢复时间还是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都明显优于CT组。对比两组患者5级功能评分发现, 小骨窗组1~3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CT组, 总体治疗效果更好。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在治疗中能够迅速降低患者颅内压, 操作简便, 手术安全有效, 对患者全身情况影响较小, 而CT组由于坏死脑组织及碎血块影响, 血肿引流不充分, 术后颅内感染概率较大,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此次临床治疗小骨窗手术效果较好, 基本上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一致, 临床中可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卫.基底节脑出血126例手术治疗分析[J].北京医学, 2007, 29 (3) :56-58.

[2]罗勇勇.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8例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5) :22-23.

没有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因 篇2

1季节因素。

季节的变化以及外界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改变血液粘稠度,血浆纤维蛋白质、肾上腺素均升高,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增加。短时间内颅内血管不能适应如此较为明显的变化,即出现血压的波动,最终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2情绪改变。

情绪改变是脑出血的又一重要诱因,包括极度的悲伤、兴奋、恐惧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短时间情绪变化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所致。

3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可以使得体内血管脆性增加,对血压波动的承受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脑血管破裂。而长期饮酒可引起血管收缩舒张调节障碍,并出现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得血管条件变差,易发生脑出血。此外,经常过度劳累,缺少体育锻炼,也会使血粘度增加,破坏血管条件,诱发脑出血。

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1.患者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发病2周内,应尽量减少探望,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避免各种不良情绪影响。

2.绝对卧床休息2周,头部可轻轻向左右转动,应避免过度搬动或抬高头部,四肢可在床上进行小幅度翻动,每2小时一次,不必过分紧张。大小便须在床上进行,不可自行下床解便,以防再次出血的意外发生。

3.有些病员会出现烦躁不安、躁动的症状,对这样的病员我们会采取约束带、床档等保护措施,这样可防止病员自行拔除输液管或胃管、坠床等不必要的意外。可能有些家属于心不忍,我们理解家属的心情。一旦病情稳定,不再烦躁后,我们就会立即撤离对躯体的约束,但床档还需时时加护,特别是有气垫床的病人,严防坠床。希望大家能配合。

4.病程中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疼,例如头部胀痛、针刺样痛、剧烈疼痛等,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我们会予以合理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头疼会逐渐消失,因此您不必过度紧张,要学会分散注意力。如在治疗过程中,仍觉得痛得很厉害,不能耐受,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医生能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5.老年病人,心脑血管老化、脆性程度高,季节变化易诱发疾病。长期卧床易肺部感染,痰多不易咳出,药物祛痰,加强翻身、拍背,使痰液松动咳出,减轻肺部感染。无力咳痰者,采取吸痰措施,望能配合。

6.长期卧床,皮肤受压超过2小时,易发生褥疮,应加强翻身。按摩受压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肢体放置功能位,防畸形。

7.饮食:要营养丰富、低脂、清淡软食,如鸡蛋、豆制品等。进食困难者,可头偏向一侧,喂食速度慢,避免交谈,防呛咳、窒息。

8.保持大便通畅,可食用香蕉、蜂蜜,多进水,加强适度翻身,按摩腹部,减少便秘发生。病人数天未解便或排便不畅,可使用缓泄剂,诱导排便。禁忌用力屏气排便,防再次脑出血。

9.恢复期据医嘱摇高床头10~15○,后按耐受及适应程度逐渐摇高床头至半卧位,每天30分钟、1~2小时不等。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篇3

高血压性脑出血以基底节区最为常见,当出血量较多时,需要手术开颅清除血肿,减轻高颅压及脑疝,过去常用颞部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后去骨瓣减压,我们自2000年采用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方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66例病人,男36例,女30例;年龄39~70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78小时,血肿量30~85ml。术前GCS评分4~11分。

治疗方法: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切口选择在颞部发迹内,纵行直切口或斜向前上方,头皮切口长5cm,以小乳突撑开器显露颅骨,钻一孔后扩大骨窗为3.0cm大小,十字切开硬脑膜,脑穿针穿刺血肿腔,抽出血肿中液体部分,使脑压下降,沿穿刺方向切开皮层1~2cm,深入达血肿腔,以脑压板牵开显露后,直视下清除血肿,寻找出血点进行止血,止血后血肿腔置外引流管。术后第2天复查头CT,如有残余血肿,可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5ml溶解后注入,闭管2小时后放开引流,每日1次,引流管放置一般不超过5天。如复查CT示残余血量较少,可拔引流管。

结 果

术后血肿完全清除21例,清除达80%者35例,50%~80%者为7例,血肿量同术前者为3例。2例术中因止血困难,及脑肿胀较重,改为颞瓣开颅去骨瓣减压。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术后肺感染,双肺炎性实变,呼吸功能衰竭,另1例术后再出血后再手术。

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随访6个月~4年。据GOS(Glasgow outcome scale)评分,分别于出院时和治疗后半年进行疗效判定。其中良好10例,轻残24例,重残28例,植物生存2例。良好和轻残为预后好:34例,占51.5%,重残和植物生存为预后差:30例,占45.5%。死亡2例,占3.0%。

讨 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在基底节区,发病急,致残率高。当出血多时,可形成脑疝,危及生命,常需急诊手术。目前手术方法有立体定向钻孔血肿碎吸术、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定向碎吸术是在局麻下进行的微创手术,适用于出血已停止,血肿趋于液化者,不适用于急性期;另外,其不能立刻清除血块压迫,减压效果不佳。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相对并发症较多,术后需二次行修补术。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近年开展起来的,综合二者的优缺点,属微创直视下的手术,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直视下清除血肿彻底、较快解除血肿压迫、降低颅内压、止血确切、术后不需行二期颅骨缺损修补术等优点。从本组治疗情况看,死亡率为3%,预后好者为51.5%,治疗效果满意。

根据我们对小骨窗开颅手术经验总结,对其适应征总结如下:①出血量>30ml,没有脑疝形成者;有脑疝形成,一侧瞳孔散大,病人合并有心肝肾等疾病不能耐受较大手术者;对于出血量>60ml以上或有脑疝形成者则应行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对于术前考虑有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出血者,应行骨瓣开颅,便于扩大显露止血。

基底节区脑出血,切口的选择应在颞部发迹内,以直切口为多或为斜向前上方,术前需画出颞部开瓣切口线,与此切口线相延续,以备术中术式需更改时应用。皮层切口选择应避开功能区、血管区,多以颞上中回中前部为皮层切口。开圆形骨窗直径3cm即可,如止血有困难可稍做扩大。因有颞肌覆盖,术后不会出现明显的颅骨缺损表现,术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亦不易出现。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均符合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过头颅CT确诊。男66例,女42例,年龄41~86岁,其中60岁以上62例,70岁以上15例,80岁以上3例。入院时临床分型[3]:Ⅰ型(级)31例,Ⅱ型(级)65例,Ⅲ型(级)12例。血肿量30~90 ml,其中30~40 ml 63例,41~60 ml 33例,61~80 ml 11例,80 ml以上1例,血肿破入脑室者13例,脑疝形成15例。血压180~260/100~160 mm Hg。手术距离发病时间:6 h内27例,6~12 h 69例,12~48 h1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穿刺点定位

穿刺点的定位及穿刺方向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是手术成败的关键。现介绍颞入法钻孔引流的穿刺点定位,根据第一张CT片显示的血肿位置进行定位,剃头后用“V”形金属丝(弯曲的别针)在头皮上标记。用龙胆紫画出血肿侧中央沟,外侧裂,脑膜中动脉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再次行CT扫描。选取血肿最大层面CT片,颞部头皮标记的金属标记物为两个参考点。作正中矢状线与前后头颅体表相交A、P点,再经中心靶点(也可是血肿中心稍偏后位置,利于术后引流)B作一正中矢状线的垂直线并与血肿侧颞部头皮相交为O点,以O点为穿刺点,直线OA(或OP)长度则为弦距,OB长度便为穿刺深距(见图1)。如穿刺点遇到重要功能区、血管区,可将穿刺点前后移动1~2 cm。

1.2.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入手术室在局麻或局麻加强化下行颞入法颅骨钻孔基底节区血肿引流术。入手术室可以保证手术的无菌操作,预防术后感染,控制术中血压,预防再出血,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使患者在情绪稳定或药物镇静的状态下手术。常规消毒术区,铺无菌巾,据体表标记明确穿刺方向,局麻,切开头皮,长约3~4 cm,小乳突牵开器牵开头皮,电钻颅骨钻孔,直径约2 cm,骨蜡止血,电灼硬膜,尖刀“十”切开硬膜,根据体表标记明确穿刺方向及进针深度,用带导丝的有刻度的软通道硅胶引流管(一般是“14”号)向血肿方向穿刺进针,拔出导丝可见暗红色陈旧性血液流出,证明穿刺成功(见图2)。用5 ml注射器回抽也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抽出量必须大于注入量),首次抽吸量达总量的30%~50%即可[4]。缝合头皮固定引流管,尾端接三通阀,连接颅脑引流器引流。术后6~12 h开始经三通阀向血肿腔注入尿激酶,一般5~10 U尿激酶+生理盐水2~5 ml,闭管2 h后放开,1~2次/d,每次注药前回抽,防止血块堵塞,动态CT观察残血量及引流管位置,细心观察引流量的颜色和量,一般3~7 d血肿基本排空,即可拔管(见图3)。对于血肿破入脑室者,可加做单侧脑室引流术。术后血压控制在160~180/105 mm Hg以下,避免忽高忽低,可以给予硝普钠静点,舌下含服倍他乐克等,早期进行雾化吸入,防止呼吸道感染。

2 结果

定位准确率达100%。引流术后,平均引流量为25~70 ml/d。103例脑内血肿均有不同程度缩小,至基本消失。最快者3 d内血肿排空后拔管,绝大多数于5~7 d拔管,最晚者于第10天拔管。有5例穿刺引流术后血肿量增多,其中4例改做开颅手术,1例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08例中未出现颅内感染。死亡13例,病死率12%。存活的95例中,按ADL分级[5,6]: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20例,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35例,Ⅲ级需他人帮助、扶拐可行23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清醒13例,V级植物生存或死亡4例。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脑卒中的30%~40%,以基底节区出血为常见。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防止和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7]。随着CT的广泛应用,对该病可以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有研究证实采取CT引导颅内血肿清除术创伤小,通过快速抽吸血肿的液态部分和半固态血液,能及时将血肿引流到颅外,迅速有效地缓解颅内高压以防止脑疝形成,避免脑干继发性损害[8]。微创血肿引流术的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6,9]。传统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多采用经颞叶皮质或经侧裂、岛叶入路进入血肿腔[6,10,11],可采用小骨瓣显微手术或大骨瓣减压手术,对于破入脑室的可单纯行侧脑室置管引流术。CT定位颞入法钻孔引流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具备以下优点:(1)不需要立体定向仪和特殊的设备,依据颅脑CT及头皮标记定位,简单准确。(2)入手术室操作保证手术的无菌性,极少颅内感染发生。(3)术中控制血压稳定,预防再出血。(4)钻孔引流直视下操作安全可靠,创伤小,时间短[10],减少了经外侧裂入路分离侧裂池的时间,避免损伤外侧裂血管。(5)颞部穿刺,穿刺道短不易造成脑组织损伤及穿刺道出血[12]。(6)引流管径相对较粗易于术后血肿引流,预防血块堵塞。(7)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降低住院费用,节省医疗资源。

摘要:目的 总结10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CT定位后颞入法钻孔引流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CT定位,颞入法钻孔引流术。术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动态CT复查。结果 定位准确率达100%;首次抽吸后血肿量减少30%~50%,临床症状好转95例,血肿量变化不大8例,血肿量增加5例。结论 CT定位颞入法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单,易于引流,效果确切,经济安全,病死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一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查房 篇5

一.场景情景名称: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查房 二.场所 神经外科监护室 三.教学对象

教员:张婷、学员:于娟、崔莹、薛晶晶、赵荣、吴信、刘灿灿、折军霞 四.教学目标

1.熟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 2.掌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的护理重点 3.掌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护理重点 4.掌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处理措施 五.设计概要

让学员就该病案提出自己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大家互相讨论补充,并检查评价具体实施的效果,最后教员总结查房结果,并提出问题及要求。

查房具体实施如下:

教员:大家现在就上述的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提出护理问题及措施,并展开讨论,互相补充。1.学员于娟:据我观察此病人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有:1.意识障碍:护理措施有:勤观察患者的意识及瞳孔变化,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测等治疗。2.清理呼吸道无效:护理措施有:按时雾化吸入,叩背,吸痰。2.教员张婷:我补充一下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这个患者始终没有拔除气管插管,我们针对此类患者一般除了雾化吸入外还应该按时给气管内滴入气管滴液来湿化痰液。

3.学员赵荣: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有:1.有皮肤受损的危险:护理措施有:给予加铺气垫床保护皮肤并严格2小时翻身1次,做好晨晚间护理工作。2.呼吸模式的改变:护理措施有: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并术后使用呼吸机,应加强吸痰。

10.学员刘灿灿:我觉得患者还存在: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的问题,护理措施:遵医嘱进行静脉营养及肠内营养保证患者基础需要量。

11.学员折军霞:患者还存在尿路感染的可能性,护理措施:尿管应保持通清洁,尿液及时排放,做好会阴冲洗。

七讨论的问题

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2.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时的处理措施有哪些? 3.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停止,抢救措施有哪些? 4.患者有脑脊液鼻漏时给予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八具体场景设臵

1.张婷先介绍病例,由此病例引出本课堂要讲的内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2.根据病例提出手术后的护理问题,然后张婷总结。3.根据本次病例让学生提出相关护理问题及措施。通过本次护理查房,我觉得同学们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基本掌握,准备工作比较全面,教学查房是落实整体护理的有效手段,在收集患者资料时,同学们不仅仅要了解病情,更要了解患者的病后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对于脑外科病人来说,危重症病人占一多部分,相对家属就是护士的沟通对象,病人病情危急、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要注意沟通技巧。查房时要注意措施落实情况,注重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把整体护理贯穿到工作中并落实到实处。我希望通过本次查房不仅提高你们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激发你们学习的兴趣。

定义: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由高血压引起的原发性脑实质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

病因: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在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高血压性脑出血即是在这样的病理基础上,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它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有内科治疗和手术治疗.内科治疗包括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维持血压比基础血压稍高 3)静脉输甘露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5)积极防治并发症

内科治疗适应于以下情况(1)出血量较小者一般认为壳核出血或大脑皮质下出血小于30ml或血肿直径在3cm以下可进行内科治疗.(2)出血后意识一直清楚或仅嗜睡者(3)发病后即陷入深昏迷,或病情已发展至晚期,昏迷不宜手术治疗.(4)患者年龄大大,且有心,肺及肾脏疾患,或有严重糖尿病者.对大脑半球出血量在30ml和小脑出血10ml以上,均可考虑手术治疗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护理诊断

1)有再出血的危险:与脑动脉纤维样变性,弹性减弱有关 2)舒适的改变:与头痛,颅内出血有关 3)生活自理缺陷:与偏瘫有关

4)语言沟通障碍:与血肿累及语言半球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护理措施

一)有再出血的危险

1)密切监测甚至瞳孔,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2)患者绝对卧床,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减少人员探视,避免环境刺激、情绪激动。

3)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静脉输入甘露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预防性使用止血药物

5)监测大便的性质、颜色、量,进行大便潜血试验检查,及时发现有无潜血。补充足够的水分,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二)舒适的改变,与头痛,颅内出血有关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环境刺激加重头痛

2)观察头痛的性状、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能否耐受等,并做好记录,汇报医生。

3)耐心向患者解释头痛的原因,安慰病人。

4)头痛不能耐受者遵医嘱给予脱水剂及止痛药,并评估疗效。5)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以免加重疼痛。三)生活自理缺陷,与偏瘫有关

1)脑出血急性期专人陪护,协助病人完成自理活动,恢复期鼓励病人独立完成生活自理活动,以增进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

2)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方便病人随时取用。3)信号灯放在病人手边,听到铃声立即予以答复。

4)恢复期与家属制定功能锻炼的计划,并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四)语言沟通障碍,与血肿累及语言半球有关 1)主动关心和询问病人的感受及需要。

2)耐心倾听病人的言语,鼓励病人表达清楚。

3)病人发音不清时,鼓励并教会其使用手势后其他方法表达自己的需要 五)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1)饮食的更改要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指导其合理进食。2)监测并记录病人的进食量,咨询营养师制定病人饮食计划 3)鼓励适当活动以增加营养物质的代谢和作用,从而增加食欲 4)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

5)根据具体情况可静脉给与营养。

1.病情和生命体征观察与监测

意识:主要是观察患者是否清醒、意识障碍的程度额演变的过程。通过患者对语言的回答、眼镜的活动、定位动作来判断患者是清醒、嗜睡、朦胧、浅昏迷或深昏迷等。术后24小时内容易出现颅内再次出血,当患者意识继续加重,呼吸变慢、脉搏慢而有力,或者躁动患者突然安静,嗜睡或突然出现鼾声呼吸,应考虑颅内再次出血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篇6

(甘肃省武威市医院神经外科甘肃武威733000)【摘要】目的: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中,比较使用开瓣手术与双管钻孔引流术这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探讨能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病症的手术方式。方法:分别分析27例施行脑出血开瓣手术和25例施行双管钻孔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手术后半年时间,分别出现致死、致残的比例,同时按照肿量大小和GCS评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血量肿量80-110ml亚组中,实施开瓣手术的死亡率低于双管钻孔引流手术的死亡率(P<0.05),具有统计意义,其余血肿量的亚组统计结果相差不显著(P>0.05),无统计意义,两组患者致残率相比,无显著差别(P>0.05),也无统计意义。结论:对于血肿量在80-110ml的患者施行开瓣手术明显会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关键词】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开瓣手术;双管钻引流术【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37-01 高血压导致患者颅内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该疾病的致死、致死率较高,据报道称[1]可达到32.9%-58.4%,手术过后,即使清理出血肿,也仅有20%左右的患者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造成的颅内出血也在不断地改进之中,但治疗方案也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现就开瓣清肿手术和双管钻孔引流手术两种不同方式治疗手术的效果相比,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临床己确认由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而出现脑出血的患者,其出血量>25ml的患者52例,排除由外伤、动脉肿瘤、血管畸形造成出血的情况,同时排除患者中有凝血功能不全和脏器功能障碍的情况,这52例患者中,有27例施行开瓣手术,25例患者施行双管钻孔引流手术,入院时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的情况,血肿量按公式进行测定,V(出血量)=a(血肿层面最长径)×b(血肿层面垂直最长径)×c(CT检查出的出血层数)×1/2,其余情况统计见表1。表1 实施不同手术方式的两组患者情况比较从表1中看出除血肿量的差异较明显(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而外,其余情况并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1.2方法:(1) 开瓣手术:入患者颅骨时经颞瓣,形成一直径为5cm的骨瓣,由血肿最浅处切开皮层达肿腔后清理腔内积血,注意清理过程不要伤及周围其它组织结构,清理结束后用电凝刀止血,并加压包扎。(2) 双管钻孔引流手术:据CT片定位,选定血肿距头皮最近的两个穿刺点,两点之间距离1.5-2.0cm,使用颅内粉碎血肿穿刺针施行穿刺钻孔操作[2],先放出一定量血肿腔内的血后,进行双管相对冲洗,冲洗要注意同时进行,同注同抽,保持液体的进出量要相同,将引流管开放8小时后,从高至低由穿刺针间隔4小时输注由5ml的NaCl稀释的尿激酶4万u,闭合两引流管4小时后再行开放4小时,如此反复进行,至直72小时。每天CT检查血肿引流的情况和穿刺针的穿刺深度,以便调整。1.3 评定疗效:将患者按照血肿量多少和GCS评分[3]多少,分为三个亚组,即血肿量25-50ml的、51-80ml的,81-110ml的三组,GCS评分3-5分一组,6-7分和8-12分为另两组,,分别比较几个亚组中,施行两种手术后的半年内,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大小,使用Barthel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生活自理的≥75分,低于75分的评为残疾。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 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致死率:GCS评分的各亚组在施行两种手术的患者中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符合统计学意义。在血肿量的前两个亚组比较,施行两组手术方式的患者死亡率差别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81-110ml血肿量亚组比较,开瓣手术比双管鉆引流手术的死亡率较低,两组出现显著差异(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表(例 %)2.2 致残率:

开瓣手术致残率(25.93%,7/27 )和双管钻孔引流术致残率(24.0%,6/25)相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3 讨论

在治疗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外科手术中,开瓣清除血肿的手术是比较传统经典的治疗方式,而双管钻孔引流手术较先前的单管钻孔引流术而言,也有较大的优势,而由于不同患者的出血情况,出血量,出血部位有所差异,造成了手术应因人而异,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执行手术类型。比如当出现血肿部位较大(>80ml)的患者,由于血肿己超过了颅内承受能力,己形成脑疝或者将要形成脑疝,故先帮助患者解除颅内的压迫是首要的问题,故开颅术能尽快的降低患者颅内的压力,尽可能的挽救患者生命。其余血肿量较轻的患者,施行开瓣手术与施行双管钻孔引流手术后,ICP的数值变化差异并不显著[4],故可以根据患者家属的意见,患者本身手术耐受程度,患者的年龄等综合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治疗的手术方式,如血肿量在25-50ml的范围内时,选择双管钻孔引流的微创手术方式,可以减少对患者脑部其它组织的损伤,效果更为良好。参考文献[1]郑捍东,吴文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开瓣手术与双管钻孔引流术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10):1200-1201[2]张翠萍,邓小玲.1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继发双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患者的康复护理[J].护理学报.2006,13(10):91-92[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71[4]杨国栋,庄崇恩,陈锦峰.34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探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453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至今的高血压性左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年龄44~62岁, 神志清楚21例, 浅昏迷9例, 出血量40~75m L不等,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吞咽功能障碍等。均有高血压病史, 3~11年不等, 均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有效控制血压、止血、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治疗等基础上, 行CT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

1.3 结果

手术成功30例, 总成功率100%, 术后多次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 经CT扫描, 血肿消失26例, 顺利拔除引流管;3例再出血, 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1例发生脑疝死亡。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剃头, 配血, 留置尿管。同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最大限度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2.1.2严密监测血压、脉搏、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变化, 每10~20min进行GCS评分, 记分降低, 意识从清醒转昏迷, 提示有血肿增大的可能, 应及时报告医师, 行CT检查, 为抢救赢得时间。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灵敏度, 重视患者主诉, 如头痛加剧、伴有喷射性呕吐、血压高, 提示颅内压增高, 有颅内血肿增大的可能。

2.1.3使用硝普钠持续微泵注入有效控制过高血压, 速尿静脉注入降低血压和颅内压, 使血压快速下降20%左右后渐渐降低过高的血压, 使血压接近正常, 但应较正常值偏高。禁用硝酸甘油降压, 亦不宜过早使用甘露醇脱水, 导致填充效应消失而血肿扩大。使用止血药和改善凝血功能的药物, 利于止血, 但应注意防治脑梗死。使患者保持适宜体位, 密切观察呼吸道是否有痰液, 保持呼吸道畅通, 维持有效呼吸。必要时使用小剂量镇静剂, 但应严密监测患者意识情况, 避免患者焦虑、情绪激动, 用力排便, 剧烈咳嗽等因素诱发颅内再次出血。

2.2 术后护理

2.2.1 继续监测血压、脉搏、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变化, 准确无误地书面记录, 做好交接班。

2.2.2术后再出血的观察和护理措施:术后再出血诸多学者均认为血压增高是主要原因[2], 为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相关护理措施包括:持续有效的监测血压, 根据血压情况随时调整降压药物及引流管速度;若血压难以控制, 不仅可以诱发再次出血, 而且往往提示已经发生再出血的可能[3], 应将血压控制于140~160/80~95mm Hg。并于术后去枕平卧4~6h, 防止颅内压降低引起头痛致使患者烦躁不安, 并绝对卧床休息, 随后抬高床头15º~30º,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 每15~30min观察1次肢体活动。及时复查CT。

2.2.3心肺功能的监测与护理措施:该类患者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受损, 加之脑出血后心肺代偿功能低下, 血管顺应性降低, 术后易诱发严重心律失常, 甚至急性左心力衰竭, 另外, 术后由于大量使用脱水剂, 易造成水、电解质紊乱, 主要包括钾、钠、钙降低也是心律失常的常见诱发原因, 同时亦可造成酸碱失衡, 内环境紊乱加重病情[4];患病来患者免疫力低下, 长时间卧床, 痰液不易排出, 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甚至呼吸衰竭。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有无气促、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 严格控制液体入量, 监测电解质;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 指导患者有效排痰, 痰液黏稠难以排出者, 给以超声雾化吸人, 及时吸出痰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监测血气。

2.2.4引流管及创口护理:术后将引留管稳妥固定于床头, 并保持引流管畅通, 并防止脱落、扭曲、打结, 观察和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 以防管内有血肿、坏死脑组织、空气和气泡及引流管内引流液的量及颜色, 若颜色鲜红、引流量明显增多, 考虑有新的出血, 应立即复查CT。每日血肿腔内注入生理盐水3~5m L+2-3万U尿激酶一次, 夹管2h后开放, 夹管期间密切观察意识, 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若出现颅内压增高, 有脑疝先兆者应立即开放引流管并通知医师。留置引流管最多不超过6d, 避免发生感染。拔管前夹管1d, 观察意识, 瞳孔, 监测血压, 注意头痛情况, 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引流管严格保持无菌状态, 引流管与连接管接头处应用无菌纱布包裹保护, 以免脱落污染。搬动病人或检查时需用血管钳夹闭引流管, 局部皮肤每日用碘伏消毒, 每天更换敷料、引流袋、穿刺点纱布及常规消毒创口, 引流管与引流袋的接口常规消毒后用无菌纱布包扎, 避免逆行感染[5]。

2.2.5防止褥疮护理: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 极易发生褥疮, 不仅要具备责任心、细心、耐心。而且必须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 切忌潮湿, 若有尿床应及时更换;建立翻身制度, 每2h为患者翻身1次, 保证每次翻身的质量, 每次翻身后按摩骶尾部、肩胛部、髋部、足根、外踝等骨隆突处,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协助患者清洁皮肤, 保持皮肤清洁度, 严密观察有无皮肤受损及受损程度。必要时可使用气垫床或气垫圈[6]。

2.2.6心理护理:该类患者常因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生活不能自理, 而产生痛苦、悲观失望、急躁易怒、抑郁自卑、甚至自杀等心理, 对治疗缺乏信心。护士要本着尊重患者的人格, 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耐心地与患者家属沟通, 共同帮助患者调整心理情绪, 维持患者家庭和睦, 让患者体会到相互信任所带来的愉快情绪, 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要诱导他们面对现实, 正确认识疾病, 给患者康复的希望, 举例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互相认识, 对患者的内心世界了解应如亲身经历过一样, 使患者感到自己被关爱和尊重。

2.2.7饮食护理:初期给以清淡营养的流质饮食, 逐渐过度到半流质, 食物合理配搭, 富含维生素及纤维, 保证营养的供给, 吞咽困难的患者予留置胃管, 定时鼻饲流质, 保持胃管通畅。注入食物前应注意观察胃内容物残留情况及有无消化道出血。鼻饲后0.5h不宜翻身, 严密观察, 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时, 应警惕有无胃内容物反流误吸[7]。

2.2.8排便护理:长期卧床很容易出现便秘, 使排便费力, 腹压增高, 常可导致颅内压增高, 易致再出血。因此, 应进食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新鲜瓜果。同时规律地给予腹部按摩, 由护士操作或指导患者自己进行, 按摩时可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重叠在腹部, 按肠走行方向, 由结肠向横结肠、降结肠至乙状结肠做顺时针环行按摩, 2~3次/d, 15~20 min/次, 可起到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的作用。另外, 如病情允许可做便秘腹式呼吸运动也可帮助排便。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等, 保持大便通畅。

2.3 小结

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护理29例患者均较快的度过了急性期。结果表明急性期的有效护理促进了患者的病情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为患者日后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我们将不断探索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 服务患者。

摘要:目的 总结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护理要点, 不断提升护理水平, 更好的服务患者。方法 对30例高血压性左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成功30例, 总成功率100%, 经CT扫描, 3例再出血, 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1例发生脑疝死亡。结论 急性期的有效护理促进了患者的病情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为患者日后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左基底节区,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869-870.

[2]高建国.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 2005, 12 (27) :12.

[3]王俊兴, 刘仍利, 侯勇, 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防治[J].浙江创伤外科, 2008, 13 (1) :30.

[4]唐凤姣.脑卒中康复期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2008, 9 (10) :42.

[5]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8, 31 (4) :195.

[6]鱼小敏.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影响ADL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4 (7) :180.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05年12月~2010年12年,分别进行过小骨窗微创开颅及CT引导下微创穿刺血肿外引流两种手术方式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48例,全部经颅脑CT检查确诊,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男70例,女78例;年龄40~73岁,平均62.8岁。小骨窗微创开颅术组76例,入院时血压90~120/160~210 mm Hg(1 mmHg=0.133 k Pa),格拉斯哥(GCS)评分轻型18例,中型46例,重型12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为36~86 ml,其中破入脑室1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3 h~2 d,平均9 h。CT引导穿刺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72例,入院时血压95~110/165~210 mmHg;GCS评分轻型24例,重型38例,重型10例;出血量为35~83 ml,其中破入脑室4例;发病至手术时间4 h~2 d,平均10 h。两组例数、年龄、入院时血压、GCS评分、出血量及发病至手术时间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小骨窗显微镜下手术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行耳尖前上0.5 cm处,或者脑内血肿最薄的头皮投影处作直切口小骨窗微创开颅。显微镜下在皮层无血管区电凝横行切开约1.0 cm,形成一隧道至岛叶表面,用窄脑压板分开白质,在无血管处切开岛叶皮层1.0~1.5 cm进入血肿腔;或用脑穿针直接经皮层行血肿腔穿刺,成功后,沿穿刺隧道路径分开皮层进入血肿腔。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至清亮后放入直径8~10 mm脑室引流管引流。血肿破入脑室至脑室铸型者,则应行脑室外引流,有助于避免或减轻后期继发性脑积水。

1.2.2 CT引导穿刺微创血肿外引流术

行头颅CT扫描,选择血肿最大的层面和距离皮层最近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采用局麻,使用YL-1型一次性脑穿针,按进针深度选择穿刺针,从头皮标记好的穿刺点垂直进针,穿刺到位,拔出针芯,然后用10 ml空针接脑穿针,血肿液多可自动流/涌出,否则,可缓慢轻柔抽吸,待抽吸出血肿液>5 ml后,每次吸5 ml生理盐水震荡冲洗血肿腔,至血肿腔液变淡。最后用尿激酶2万U注入血肿腔,保留3~4 h开放。

1.2.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均给予止血、消炎、吸氧、降低颅压、预防应急性溃疡、脑神经营养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对昏迷患者应早期行气管切开,防止肺部感染,减轻脑缺氧、脑水肿,改善肺通气。

1.3 疗效评定

术后5个月,观察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标准参照ADL标准进行等级判断。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以独立进行家庭生活;Ⅲ级:家庭生活需要有人帮助;Ⅳ级:保持意识清醒,卧床不起;Ⅴ级:死亡或植物生存。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术后5个月,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意识恢复时间比较

两组意识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并发症比较

小骨窗微创开颅组:呼吸道感染22例,再出血2例,电解质紊乱36例,消化道出血36例,颅内感染0例。CT引导穿刺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呼吸道感染38例,再出血12例,电解质紊乱56例,消化道出血52例,颅内感染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 血肿清除量比较

术后24 h进行CT复查,小骨窗微创开颅组的血肿清除量为32~78 ml,均达到75%以上,而CT引导穿刺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的血肿清除量12~33 ml,均<50%,小骨窗微创开颅组优于CT引导穿刺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2.5 疗效评价

小骨窗微创开颅组ADLⅠ级26例,Ⅱ级30例,Ⅲ级14例,Ⅳ级4例,Ⅴ级2例;CT引导穿刺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Ⅰ级12例,Ⅱ级11例,Ⅲ级5例,Ⅳ级24例,Ⅴ级2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好发于基底节区,传统的内外科治疗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有文献报道[2],非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在40%~70%。近年来,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以往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以缓解颅内高压,但手术创伤大,预后不良。目前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推崇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方式。

小骨窗微创开颅显微镜下手术能迅速降低颅内压,尽早恢复脑功能,从而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CT引导穿刺微创血肿外引流术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快捷,对于正常脑组织损伤以及全身情况干扰均小,但是无法止血,而且由于碎血块、坏死脑组织堵塞,常常造成引流也不充分[3],术后反复开放注入尿激酶,持续血肿腔外引流,存在颅内感染的机会。

分析本研究并结合文献[1,4],小骨窗微创开颅显微镜下手术具有如下优势,(1)手术创伤小:脑组织损伤轻微,而且头皮伤口小,损伤轻。(2)手术时间短:一般可在半小时内清除血肿,很快降低颅内压、及时解除血肿压迫。(3)血肿清除满意:在具备冷光源照明、手术显微镜等设备的手术条件下,术中清除血肿为直视操作,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液化脑组织、正常脑组织及血肿,故血肿腔残留血肿少,还摒除了残留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以及后期血肿代谢产物对脑细胞的毒性作用。(4)疗效好:小骨窗微创开颅术,术中出血量少,对血容量的影响及对脑组织的血液灌注量改变都小,还减少了输血的费用及风险[5]。由于小骨窗开颅术,术中脑组织切口只有1.0 cm左右,故脑皮质损伤轻,对皮质功能和传导功能影响小,神经功能恢复基础好。而微创血肿外引流术因操作简捷,毋须全身麻醉,对急进型高血压性脑出血、躯体疾病不适于全身麻醉者、无手术显微镜条件等情况时常常为其首选。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骨窗微创开颅术组意识恢复时间(2.24±1.06)d明显短于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7.23±1.13)d,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小骨窗微创开颅术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程度(8.24±1.26)分明显好于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26.13±1.23)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小骨窗微创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早,术后5个月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明显改善,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6,7]基本一致。从本研究还可看出,小骨窗开颅术后患者ADL分级中,Ⅰ~Ⅲ级患者数与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比较明显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也这证实了小骨窗微创开颅显微镜下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上,对脑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或致残率的疗效优势。

参考文献

[1]Frlzzell JP.Acute stroke:pathophys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J].AACN Clin Issuses,2005,16(4):421-440.

[2]Mao H,Wang ZL,Li FY.Relationship between bone marrow-derivedCD3 cells expressing interleukin-5 receptor messenger RNA and asth-matic airway inflammation[J].Chin Med J,2004,117(1):24-29.

[3]Wu ZW,Wang SY.Applic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reatmentof hypertensive cerebra1 emorrhage[J].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06,6(12):93-94.

[4]陈立一,龙宵翱,陈兵.小骨窗微创术与传统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12(7):328-329.

[5]赵继宗,周定标,周良辅,等.2464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多中心单盲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38-2242.

[6]杨松,吴海春,兰杰,等.微创手术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6,9(28):1389-1391.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行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 (30) 与护理组 (30) 。本组均有高血压病史, 通过CT扫描确诊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出血量为36~76 m L, 平均为 (52.34±10.23) m L。对照组中, 女10例, 男20例, 年龄为48~75岁, 平均为 (53.22±10.34) 岁。护理组中, 女12例, 男18例, 年龄为45~73岁, 平均为 (53.09±10.11) 岁。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但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组采取综合护理措施: (1) 术前准备。建立静脉通道, 做好备皮、配血、化痰以及吸氧等常规术前准备。 (2) 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有意识障碍, 护理人员需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采取适当心理护理, 说明手术优点与重要作用, 使得患者积极配合, 保证手术效果。 (3) 血压监测。术后, 采取重症监护, 控制血压, 防止发生再出血, 严密观察动态血压, 并做好记录, 及时用药。 (4) 并发症护理。术后, 颅内再出血属于早期并发症, 对于血压异常, 且躁动患者需将其他因素排除, 评价有无颅内出血, 采取相应处理。术后由于卧床、插管等易出现肺部感染, 所以需加强口腔护理, 注意排痰。 (5) 早期康复护理。术后, 各项生命体征稳定, 需及时采取早期康复锻炼。注意患肢功能位摆放, 行全身按摩, 促进关节运动与血液循环;加强膀胱功能与吞咽反射锻炼, 如果患者病情允许可下床, 并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 但不能忽视患者健侧肢体活动, 对于患者身体情况以及生理功能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6) 出院指导。出院后, 叮嘱患者持续锻炼, 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饮食以易消化、清淡、低脂、高维生素以及高蛋白等食物为主, 多食用水果与蔬菜, 确保大便通畅, 避免发生便秘。出院后定期进行CT复查, 及时发现, 防止发生再出血, 如果发生异常, 及时到医院就诊。

1.3 观察指标:

应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护理满意度, 具体划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项。并对比两组肺部感染、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6.0软件,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采用例 (%) 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采用 (±s) 表示,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组中, 19例满意 (63.33%) , 10例基本满意 (33.33%) , 1例不满意 (3.33%) , 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中, 13例满意 (43.33%) , 9例基本满意 (30.00%) , 8例不满意 (26.67%) , 满意度为73.33%, 护理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6.405,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护理组中, 1例颅内出血 (3.33%) , 1例肺部感染 (3.33%) , 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中, 2例颅内出血 (6.67%) , 6例肺部感染 (20.00%) , 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 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χ2=4.320,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中, 高血压脑出血常见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 脑出血患者容易并发偏盲、感觉障碍以及偏瘫等并发症。近些年来,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水平进步, 显微手术得到普遍应用, 可减轻患者脑组织损伤, 有助于脑循环改善, 在患者意识恢复中有着重要作用, 但需注意临床护理, 确保手术效果。显微手术护理重点:缩短发病与手术间隔时间, 避免错过手术最佳治疗时间;控制术后血压, 避免发生并发症;采取早期康复护理, 使得神经功能得以恢复;做好出院指导, 定期复查。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组满意度为96.67%, 对照组为73.33%, 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对照组为26.67%, 护理组低于对照组 (P<0.05) 。这说明对行显微手术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取综合护理,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符合陆珊珊[3]报道结果。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超早期显微手术临床护理。方法 选取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行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 (30) 与护理组 (30) ,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护理组采取综合护理,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组满意度为96.67%, 对照组为73.33%, 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对照组为26.67%, 护理组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行显微手术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取综合护理,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早期显微手术,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廖荣芳.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2 (30) :109-111.

[2]孙立.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5, 2 (1) :123-128.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1年1月-2014年12月治疗的6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患者全部有高血压病史,且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平均评分为8.5分。60例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最高是75岁,最低是45岁,平均是(54.5±4.5)岁;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跨度是42-78岁,平均是(55.9±3.1)岁,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组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但存在可比性。通过头颅CT扫描发现60例患者中,23例患者是丘脑出血,28例患者是内囊出血,9例患者是皮质下出血。60例患者均经过医院委员会审核通过,同意参与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甘露醇进行降颅压、脱水、抗感染以及血压控制等综合治疗,并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注意保证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大骨瓣开颅术,利用气管插管进行麻醉,依据CT检查结果确定血肿层面,选择患者耳前发际与颞部之间为切口,长度是(8-10)×(10-12)cm,尽量避开患者的脑组织,选择浅层血肿位置;观察组患者给予改良小骨窗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利用气管插管完成全身麻醉,并在患者翼点周围选取一块头皮作为弧形切口,长度在5cm左右,一直到患者骨膜,以构建皮肌瓣,并翻至患者额部。通过颅骨钻进行钻孔,以扩大患者骨窗,尺寸为3.0×3.0cm左右,通过电凝切开患者硬脑膜,呈现十字,医务人员利用脑穿针将患者血肿抽出,以有效降低患者脑压,同时定位患者血肿。切开患者皮质,利用脑压版牵开患者脑组织,以进入患者血肿,依靠显微镜清除患者血肿,并缓慢挤出患者深部血肿,同时医务人员进行电凝止血,并给予患者明胶海绵以实现压迫止血。患者血肿被清除后,大脑皮质会塌陷,脑压降低非常显著,因此需要医务人员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引流管放置,待病情稳定后,关颅。

1.3 疗效评定指标

在治疗后,需利用CT开展复查,以评判患者预后。术后,患者生活能力完全恢复,且CT复查中完全消除患者血肿,为痊愈;术后,患者生活能力基本恢复,血肿清除超过70%,为有效;术后,患者仍不能生活自理,且血肿清除不明显,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本次研究活动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在我国中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存在较高的致死率。传统开颅手术具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创伤大、致死率高等特点[3],因此逐渐淘汰不适用。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微创技术应用到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中,改良小骨窗手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而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好,手术时间较短[4],但在临床治疗中使用时,需注意患者适应证:(1)格拉斯哥评分高,且意识障碍轻,发展较为缓慢的患者;(2)出血量少,在30-80ml之间,基底节区未见脑疝[5]。若患者的脑出血量超过80ml,尤其是年龄较小患者,需及时给予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以减压与止血。常规小骨窗手术受到切口位置关系皮层暴露面积的影响,大大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影响主治医生的手术视野,对患者术后恢复产生不良影响。受到暴露受限的影响,无法彻底避开患者功能区,因此对于上回与颞中凹入路的选择难度较高。改良小骨窗开颅手术选择位于患者颞部颧弓部位的翼点周围作为皮肤切口,并使用弧形小切口,切开患者颞肌,并将皮肌推翻至患者额颞部,骨窗可扩大至4.5cm,以保证患者颞上回、中回暴露的充分性[6],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改良小骨窗手术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治疗中应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手术切口需尽量靠近翼点,且切口保持弧形;(2)脑皮层切开时,需避免对患者脑供血动脉造成损伤,防止患者出现脑组织回流障碍或者是缺血;(3)脑组织牵拉操作中,需保持轻柔的动作,主要是因为血肿受到附近脑组织挤压的影响会自行涌出;(4)多数血肿可利用吸除进行处理,夹碎并取出处理难度大的血肿,医务人员需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不能按照治疗原则进行,避免人为二次损伤患者的大脑组织;(5)是否留置引流管需在患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并通过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持续冲洗,以避免患者出现血肿腔积气、积血,后方可关颅[7]。

本研究中,笔者抽取6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开展研究活动,分为两组,使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50%),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23.3%),差异性显著(P<0.05)。与吕新兵[8]等人的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改良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有效避免患者的死亡,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扩大手术的暴露度,为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提供便利,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析改良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研究对象是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6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实施传统大骨瓣开颅术与改良小骨窗手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86.7,对照组是50%,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是6.7%,对照组是23.3%,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改良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保证患者血肿清除的彻底性,安全性、有效性良好,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大骨瓣开颅术。

关键词:改良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徐江林.改良小骨窗颞极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58例[J].河北医药,2010,32(10):1266-1266.

[2]吴海权,柳浩然,辛续伟等.超早期改良小骨窗入路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78例[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1):28-29.

[3]徐滨,翟广,刘献志等.改良小骨窗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3):38-39.

[4]姚益群,刘莉萍,傅丹等.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2):111-112.

[5]吴勇,陈隆益.早期小骨窗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血肿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09(3):121-123.

[6]白凯,苏永永,刘振峰等.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5):297-298.

[7]彭涛,陈东亮,陈世兰等.神经内镜辅助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华夏医学,2013,26(1):79-82.

上一篇:中年级习作教材下一篇:最严格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