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状评价

2024-08-12

综合性状评价(精选十篇)

综合性状评价 篇1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选择适宜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的不同主茎叶片数的参试品种 (系) 22个, 按照旱育壮秧技术标准培育秧苗, 并通过本田栽培确定苗质与产量的关系,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每个品种设3次重复, 每个重复3行区、行长7m, 插秧规格30cm×12cm, 平方米插秧27.8穴, 每穴插3~5株。

于4月18日播种, 每盘播芽谷100g, 旱育中苗, 5月20日移栽。按参试品种的叶龄进行施肥, 总施肥量为每公顷施尿素250kg、磷酸二铵100kg (全部基施) 、氯化钾 (含60%K2O) 165kg。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秧苗茎基部宽与产量的关系

“好苗八成年”, 壮秧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茎基部的宽度, 如茎基部较宽, 表明维管束数较多, 分蘖芽发育较好, 争取分蘖早生快发、穗大粒多的几率就高。

从本试验结果看, 秧苗茎基部宽与水稻产量也undefined

存在“抛物线”关系, 关系式为:

y=-585.42x2+2743.2x-2507.6

正相关过程符合目前的研究结果;而负相关过程的研究未见报道。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①遗传因素控制形成的“个例”, 可以表现为品种主茎的生长优势和分蘖分化发育的弱势, 使得群体数量较小 (落叶松型) ;②也可以是分蘖优势型;③良种良法不配套。

但从构成曲线的实际点次分布看, 公顷产10.5t以上水稻所要求的茎基部宽确实存在适宜值。经测算以2.32±0.02mm为拐点, 2.20~2.45mm是适宜范围。

2.2 充实度与产量的关系

秧苗的充实度是衡量秧苗地上部物质积累、健壮程度的指标, 与茎基部宽一样也存在适宜值。充实度与产量的关系式为:

y=-388.94x2+1002.4x+57.429

经测算1.18~1.38mg/cm, 拐点为1.26±0.02mg/cm。

2.3 秧苗根冠比与产量的关系

根冠比反映了秧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协调程度。就有代表性的单株而言, 根冠比过大, 虽然体现了根系的发达程度和今后生长发育的潜力, 但也同时暗示了地上部生长发育的障碍:生长量小、干物质少、营养成分和供给失调、蘖芽滞长等。若根冠比过小, 地上部生长繁茂, 有徒长迹象;地下部发育受阻, 可表现为根短、少、硬, 色深。所以根冠比应该存在适宜值。

生产中根冠比过高或过低, 移栽后的调控压力均较大, 实现优质、高产的机会也较少。根冠比的变化受环境营养的影响较大。根冠比与产量的关系为:

y=644.02x2+1114.2x+223.97

经测算根冠比适宜值为0.78~0.95, 拐点为0.88±0.02。

3小结

a.通过本研究, 对寒地水稻旱育壮秧综合性状进行了评价, 初步明确了目前寒地水稻公顷产10.5t秧苗的茎基部宽为2.20~2.45cm, 充实度为1.18~1.38mg/cm, 根冠比为0.78~0.95。

综合性状评价 篇2

青蒿同源四倍体的诱导及农艺性状的评价

以青蒿组培苗幼嫩顶芽为材料,研究了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倍性变异的最佳浓度和最适处理时间,结果表明:用0.2%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其试管苗幼嫩顶芽24 h的诱导方法最有利于四倍体的`产生,诱导率达到36%.显微镜观察变异植株根尖染色体数目为2n=4x=36条,苗床生长2个月后,四倍体植株农艺性状较二倍体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 者:焦小珂 高山林 高艳丽 张晓霞 任斌 JIAO Xiao-ke GAO Shan-lin GAO Yan-li ZHANG Xiao-xia REN Bin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38刊 名:药物生物技术 ISTIC英文刊名: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年,卷(期):15(3)分类号:Q7关键词:青蒿 同源四倍体 染色体鉴定 农艺性状

台湾种槟榔鲜果性状评价 篇3

关键词 台湾种槟榔 ;鲜果 ;品质特性

中图分类号 S567.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7.006

台湾种槟榔(Areca catechu L.)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被陆续引入海南,现主要分布于海南万宁、三亚、陵水、海口等地,总种植面积约6 666.6 hm2(约10万亩)。台湾槟榔在海南的收获季节为6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比台湾当地上市时间提早1~2个月,主要收获产品为槟榔鲜果,供应鲜食市场。该品种具有上市早,效益高等特点,市场前景看好。

台湾种槟榔与海南本地种槟榔在植物学特征上有明显区别,如树杆较细,果实枣形不同等特征,这在文献中已有报道[1],但有关台湾种槟榔品质分析方面的报道还较少。台湾种槟榔鲜果一般以每1 000粒鲜果质量来衡量商品价值,其中,以每1 000粒鲜果质量在3.5~4 kg的为最好。但相对于台湾当地对槟榔鲜果的评价标准(即重量、果肉颜色及随机感官评价等三因素综合评定)来说,这种单纯以质量来衡定商品的方法则不太全面。

筆者选取不同质量的鲜果样品,通过对其植物学特征(纵径、横径、鲜重)和品质性状(水分、槟榔碱、粗纤维、多酚、可溶性糖)的研究分析,结合市场调研,较全面地对台湾槟榔鲜果进行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为台湾种槟榔果实,采自海南文昌台湾种槟榔园,果园正常管理,树龄15年,采摘时间为2014年7月中旬(授粉后2~4个月)。样品以每1 000粒鲜果质量(kg/1 000粒)分为7份:A. 2 kg;B. 2.5 kg;C. 3 kg;D. 3.5 kg;E. 4 kg;F. 4.5 kg;G. 5 kg。

1.2 方法

每份样品随机选取30粒鲜果用于果实基本性状的指标测定,取平均值,精确到0.01。槟榔碱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槟榔项”方法测定,粗纤维参照GB/T5009.10-2003,多酚参照文献[2-3],可溶性糖参照“NYT 1278-2007”进行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槟榔鲜果基本性状

从槟榔鲜果3个性状指标的变化趋势(图1)可见,三者均呈稳定上升趋势。纵径和横径保持一致的变化,上升幅度平缓。样品A、B、C和D鲜果质量变化曲线较为平缓, 样品E、F、G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鲜果样品在样品D质量(即3.5 kg/1 000粒)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拐点。

2.2 槟榔鲜果品质分析

2.2.1 水分含量分析

不同质量鲜果品质性状中,以水分的变化最为明显,随着质量的增加,水分含量呈逐渐递升的趋势(表1)。以样品F、G水分含量最高,分别为78.40%和78.39%,二者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样品A、B、C、D、E 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2.2.2 槟榔碱含量分析

随着槟榔果质量的增加,槟榔碱含量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表1)。槟榔碱含量样品A最小,仅为0.058%;样品G最大,达0.072%;样品D、E比两侧C、F略低。方差分析结果可见,槟榔碱含量样品C、D、E、F、G间差异不显著,与样品A、B间差异显著,样品A、B间差异不显著。

2.2.3 粗纤维含量分析

由表1可见,槟榔果粗纤维含量随着槟榔果质量的增加而呈逐渐递增的趋势。7个样品中,样品A粗纤维含量最小,为15.5%,随着样品质量的增加,粗纤维含量至样品G达最大,为17.53%。其中,粗纤维含量在样品F、G之间,A、B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样品之间表现为逐渐差异的过程。

2.2.4 多酚含量分析

由表1可知,多酚含量随槟榔果质量的增加而呈递增的趋势。鲜样含量变化明显,样品组D、E、F与A、B、C,二组内差异不显著,组间差异显著;其中,样品组D、E、F多酚均值(6.19%)是样品组A、B、C(2.07%)的2.99倍。

2.2.5 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由表1可知,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槟榔果质量的增加呈同步递增的趋势。根据含量可将7个样品分为3组:样品A、B为一组,C、D为一组,E、F、G为一组,样品组间差异显著,组内差异不显著,三组均值分别为9.77%、10.20%和11.39%。

3 讨论与结论

目前,台湾种槟榔仅供应鲜食市场,本研究所选的品质指标均是直接影响鲜食口感的重要因子,可溶性糖、多酚、槟榔碱和纤维含量高低分别指示着槟榔鲜果的甜度、涩味、刺激性及硬度的大小。特别是槟榔碱和粗纤维含量决定着槟榔鲜果品质的好坏,嚼食槟榔时槟榔碱使人产生兴奋感,有提神和成瘾的作用,是槟榔口腔嗜好者选择嚼食槟榔的首要原因。槟榔粗纤维是限制槟榔鲜果市场销售的影响因子,由于槟榔粗纤维的高硬度和致密性,容易引起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导致口腔癌[4-5]。

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各指标值,可将7份样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A、B、C,第二类为D、E,第三类为F、G。其中,D、E样品的多酚、槟榔碱和粗纤维含量方差分析差异均不显著,F、G样品在所有指标中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A、B的鲜样品均差异不显著。

nlc202309091110

据市场调查,台湾种鲜果一般分为三级:特白肉果,白肉果,红肉果,特白最好,白肉次之,红肉最差,其中特白肉果和白肉果主要集中在3.5 kg/1 000粒、4 kg/1 000粒的发育阶段,该阶段的果实嚼食口感较甜、有适度的兴奋感、肉质软、不易扎嘴。结合上述分析发现,3.5 kg/1 000粒和4 kg/1 000粒为三类中的第二类,槟榔碱表现与第三类差异不显著,但粗纤维表现为显著小于第三类,也符合所表现的有适度兴奋感及肉质软的感官特性。

参考文献

[1] 黄丽云,刘立云,李 艳,等. 海南主栽槟榔品种鲜果性状评价[J]. 热带作物学报,2014,35(2):313-316.

[2] Singleton V L, Orthofer R, Lamuela-Raventós R M. Analysis of total phenols and other oxidation substrates and antioxidants by means of Folin-Ciocalteu reagent[J]. J. Wiley & sons, 1926, 299(12): 152-178.

[3] 黃玉林,陈洋平,陈卫军,等.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槟榔花总酚的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12,3(6):1 158-1 164.

[4] Trán T K C, Nguyên T B N, Nguyên T H, et al. Betel chewing and oral mucosal lesions in Vietnamese population sample [A]. Proceedings, Oral Cancer in the Asia Pacific-A Regional Update and Networking [C]. Kuala Lumpur: Faculty of Dentistry, University of Malaya, 2006 (71): 17-19.

[5] Reichart P A, Nguyen X H. Betel quid chewing,oral cancer and other oral mucosal diseases in Vietnam: a review[J]. Journal of Oral Pathological Medicine, 2008, 37(9): 511-514.

玉米优良种群性状的综合筛选 篇4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吉林省应用的玉米品种27个, 中晚熟品种11个, 晚熟品种16个, 进行品种性状的综合筛选, 筛选出中晚熟和晚熟两个优良品种。

试验设计小区为10m行长4行区三次重复。土壤为中等肥力的平地薄层黑土, 正常施肥和管理, 试验地点为公主岭范家屯。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中晚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性状对比分析

从表1、表2可见中晚熟品种和晚熟品种在同等试验条件下, 平均产量无显著差异。

从质量性状看, 中晚熟组品种明显优于晚熟品种, 表现为子粒收获含水量37%左右, 平均低5.4%, 容重720g/l左右, 平均高于43.3g/l, 果穗整齐度高, 中晚熟 (株高1/cv) 27.0, 后者23.4, 百粒重高, 前者平均为39.7g, 后者平均为36.2g。晚熟品种具有低水分、高容重、高果穗整齐度、高百粒重的品质优势。所以在生产中一般条件下应首选中晚熟品种。

2.2 中晚熟优良种群性状

从供试的11个品种中, 选出6个品种的优良品种群:吉单342、四密25、吉单209、银河101、吉单180、硕秋8, 平均产量在10005kg/hm2以上, 平均百粒重38.4g, 平均容重726g/l, 收获含水量36.6%, 倒伏系数1.15, 果穗整齐度31.8, 黑穗病率5.9%, 空秆率2.3%。优良种群的产量和质量指标平均多优于11个品种的整体水平, 具备了高产优质的特性。可作为中晚熟优良种群的性状指标。如表3。

优良种群中的品种, 并不是完美无缺, 有的品种在某项指标上有明显欠缺。如吉单342、吉单180、株高偏高, 倒伏系数大, 均在1.2以上, 种植要考虑防倒伏的措施。银河101、硕秋8, 籽粒容重未达到高容重标准。硕秋8果穗整齐度低。吉单209易感黑穗病, 种子应包衣。

2.3 晚熟优良种群性状

晚熟的16个品种中产量在9500kg/hm2以上的有6个品种, 其中屯玉2、新豫玉22两个品种籽粒容重过低, 仅650g/l左右, 倒伏系数偏大, 黑穗病属中感偏重, 这两个品种不能作为优良品种入选, 其余4个优良品种为:四密21、四单167、吉单29、丹科2123, 可作为晚熟优良种群的组成。其平均产量10031kg/hm2, 收获籽粒含水量41.5%, 百粒重36.3g, 容重685.7g/l, 籽粒大小1897粒/l, 株高2.83m, 茎粗2.58cm, 倒伏系数1.10, 果穗整齐度23.9, 黑穗病率4.5%, 空秆率1.35, 穗粒数621, 穗粒重225g。可作为晚熟优良品种的性状指标, 详见表4。

2.4 玉米品种各种性状级别划分

在玉米优良种群的筛选中, 根据供试的27个品种某些产量和质量性状的表现, 为了便于作定量区分, 初步摸索了性状指标级别的划分标准, 如表5。

3 小结

3.1 中晚熟品种与晚熟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 质量上却明显优于晚熟品种, 具有低水分、高容重、高百粒重、高果穗整齐度的特点, 应作为生产中的首选品种。

3.2 中晚熟优良种群为:吉单342、四密25、吉单209、银河101、吉单180、硕秋8等6个品种, 并得出了此优良种群的性状指标。

3.3 晚熟优良种群为:四密21、吉单167、吉单29、丹科2123等4个品种, 并得出了此优良种群的性状指标。

3.4 摸索了玉米品种各种性状级别的划分标准。

摘要:本文对吉林省应用的27个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性状的综合筛选, 优选出中晚熟、晚熟两个熟期组的优良玉米种群, 并对其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 提出了玉米品种各种性状级别的划分标准。

综合性状评价 篇5

关键词:菜用甘薯;产量性状;光合速率;品种选育;参考指标

中图分类号:S531.0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134-02

菜用甘薯的嫩茎叶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均衡、保健作用强、口感风味好的新鲜绿色保健型蔬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受欢迎,在中国香港菜用甘薯被誉为“蔬菜皇后”,日本尊其为“长寿菜”,美国把它列为“航天食品”,医学界已将其列入抗癌蔬菜之一[1]。甘薯的茎尖和嫩叶富含黏蛋白、纤维素、维生素、果胶,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肠胃蠕动和肠管中毒物的排泄,防止便秘,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医疗保健功能[2]。菜用甘薯栽培方便,适应性广,稳产高产,采收期长,抗逆性强,且很少受或不受十字花科害虫危害,是较理想的无公害蔬菜[3]。在沿海多台风地区,甘薯抗风耐涝,可缓解强风暴雨后的蔬菜供应紧张局面。目前我国南方地区甘薯嫩茎尖畅销,经济效益较高,而在北方地区菜用甘薯发展缓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安全及其保健功能日益受到重视,在城市郊区发展菜用甘薯有很好前景。本研究通过光合速率测定和综合性状调查,鉴定新育成或新引进菜用甘薯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品质性状及综合表现,评价品种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以期为菜用甘薯品种鉴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菜用甘薯品种选用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系宁菜薯f18-1(该品系在2012—2013年国家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良好)、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菜用甘薯品种福菜薯18号和台湾菜用甘薯品种台农71。

1.2方法

1.2.1试验设计

本试验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小区100株,小区面积10m2。2011年5月30日定植,7月6日打顶,此后按照生长状况每隔7~8d采摘1次,共采摘10次,最后一次采摘时间为9月27日。调查每次采摘嫩茎尖鲜产和干质量等性状。

1.2.2光合指标测定

光合指标使用美国CID公司生产的CI一30IPS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采用开放式气路测定心叶下第1片完全展开的功能叶,每个小区测3株。测定条件:(28±2)℃,空气CO2浓度为(290±10)μmol/(m2·s),内部光强为(500±1)μmol/(m2·s)。

1.2.3性狀调查

1.2.3.1地上部质量性状

参照文献[4]的方法测定顶叶形状、顶叶色、叶色、叶脉色、叶片大小、株型等6项形态指标。

1.2.3.2地上部数量性状

每隔7~8d采收菜用甘薯嫩茎尖,嫩茎尖以纤维化程度低、容易折断为标准,以小区为单位采收。每小区进行产量及干质量测定,随机抽查20株甘薯茎尖测量其茎长、叶柄长度等。嫩茎尖单株条数:计算小区全部鲜嫩茎尖条数,再根据定植株数计算单株条数平均值。

嫩茎尖长度:用直尺量叶心到摘断茎基部处的长度。嫩茎尖节间距:用直尺量摘断茎尖基部处的第1节间长度。嫩茎尖的叶柄长度:用直尺量摘断茎尖基部处的第1片叶的叶柄长度。

1.2.3.3食味品尝

采摘嫩茎尖后,经漂洗,投放于沸水漂烫3~4min,捞起。由5~8名试验人员品尝,并根据相关指标进行打分,采用5分制评价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菜用甘薯地上部质量性状

由表1可见,3个菜用甘薯品种株型为半直立型或直立型,顶叶形为心形或心带齿,顶叶色、叶基色、茎色均为绿色,台农71叶面积较小。

2.2菜用甘薯地上部数量性状及其相关性

2.2.1地上部数量性状

不同采摘时期菜用甘薯单株茎尖数、嫩茎尖长、嫩叶柄长等性状差异较大[5]。由表2可见,不同菜用甘薯品种农艺数量性状差异较大,表2为10次采摘的平均数据。3个菜用甘薯品种的单株茎尖数为6.5~8.1条/株,台农71最少,其他2个品种相当;嫩茎尖长为7.1~9.5cm,台农71最短,福菜薯18号次之,宁菜薯f18-1最长;嫩叶柄长为7.3~10.7cm,台农71最短,福菜薯18号次之,宁菜薯f18-1最长;嫩节间距为1.9~2.8cm,台农71最短,福菜薯18号次之,宁菜薯f18-1最长。

2.2.2茎尖产量

由表3可知,宁菜薯f18-1茎尖总产量最高,为56.61t/hm2。方差分析表明,宁菜薯f18-1茎尖总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2品种。福菜薯18号茎尖总产量次之,为39.03t/hm2,比台农71显著增产。台农71茎尖总产量最低,为25.55t/hm2。

2.2.3不同菜用甘薯品种干率分析

每次采摘时,随机抽取100个茎尖进行称质量、烘干。对3个菜用甘薯品种进行干率测定,结果表明宁菜薯f18-1干率最低,为9.5%;福菜薯18号干率次之,为10.2%;台农71干率最高,为11.0%。宁菜薯f18-1含水量高,熟食口感嫩、黏软,烹调时间短;台农71含水量低,烹调时间宜适当延长。

2.3菜用甘薯食味分析

由表4可见,在3个菜用甘薯种质的嫩茎尖食味评价方面,台农71综合评分最低,在遇到虫害或采收间隔期长时有苦涩味,且烫后绿色保持时间短,加工后易变褐。宁菜薯f18-1、福菜薯18号不易褐变,口感较好。

2.4不同品种菜用甘薯的光合特性差异

光合作用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光合速率(Pn)是衡量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影响程度的常用指标,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CO2吸收量或O2释放量。气孔导度(Cond)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直接影响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的大小,从而影响光合速率。如表5所示,宁菜薯f18-1光合速率最高,达12.30μmol/(m2·s),台农71光合速率最低,仅为7.60μmol/(m2·s),方差分析表明宁菜薯f18-1与其他2品种的光合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台农71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最低,与其他2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而福菜薯18号和宁菜薯f18-1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

nlc202309040607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与台农71相比,宁菜薯f18-1、福菜薯18号生长速度相对较快,茎尖产量较高。由光合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光合速率与单位面积产量呈正相关,这和程建峰等[6]认为提高单叶净光合速率能提高产量的结果一致;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呈正相关。光合特性指标可用作菜用甘薯品种育种的一个参考指标。

菜用甘薯不仅栽培方便,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高产稳产,采收期长,可缓解叶菜夏季伏缺问题,而且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其营养价值高于常规叶用蔬菜[7-10]。宁菜薯f18-1、福菜薯18号综合性状表现好,值得大力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甘学德,宋付平,黄洁,等.14份菜用甘薯种质在海南的试验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149-154.

[2]李水凤,[HJ1.4mm]陈琦,茅国夫,等.菜用甘薯新品种引进及性状比较试验[J].中国种业,2013(1):55-56.

[3]曹清河,刘义峰,李强,等.菜用甘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蔬菜,2007(10):41-43.

[4]张允刚,房伯平.甘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1-104.

[5]王庆南,赵荷娟,程润东,等.菜用甘薯台农71的分枝发生规律及其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06(6):84-85,206.

[6]程建峰,沈允钢.作物高光效之管见[J].作物学报,2010,36(8):1235-1247.

[7]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等.菜用甘薯品种宁菜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107-108.

[8]刘得明,曹健生,解道斌,等.7个淀粉型甘薯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93-94.

[9]孙健,王洪云,钮福祥,等.不同品种紫甘薯花青素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323-324.

[10]王庆南,戎新祥,赵荷娟,等.菜用甘薯研究进展及开發利用前景[J].南京农专学报,2003,19(1):20-23.

综合性状评价 篇6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是我国从事黑穗醋栗研究较早的单位之一,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及省科委项目,成功地选育出四个黑穗醋栗新品种,为黑穗醋栗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中早丰为我国选育出的第一个黑穗醋栗新品种;寒丰是我国选育出的第一个远缘杂交黑穗醋栗新品种;多年来收集保存黑穗醋栗种质资源200余份,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现将黑穗醋栗骨干种质资源的主要经济性状的研究结果加以总结,以期为黑穗醋栗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提供借鉴。

1 黑穗醋栗种质资源果实性状鉴定与评价

通过多年的观察,对资源圃的15个骨干种质资源的果实性状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果穗大小变幅不大,穗长在4.1~6.6 cm(见表1);穗粒数变幅大,最多穗粒数每穗达8.7粒,最小穗粒数每穗仅4.9粒,其中穗粒数超过8粒的有亮叶厚皮、非亮叶厚皮和晚丰;穗粒数超过7粒的有早丰、黑丰、立桑佳和抗寒薄皮四个品种。平均单果重在0.62~2.60 g,其平均值为0.99 g,变幅较大。其中早丰、黑丰、布劳德平均单果重均在1 g以上,以布劳德平均单果重和最大单果重最大,分别为2.6 g和3.7 g,早丰次之为1.3 g和2.7 g,黑丰则为1.2 g和2.1 g,其他鉴定资源最大单果重均在1.0~1.7 g。

果实形状除早丰为长圆形外,其余14个种质资源的果实形状皆是圆形。果实成熟后,除早丰为紫黑色外,其他各种质资源是黑色。果实整齐度好的种质资源有抗寒薄皮、亮叶厚皮、布劳德、黑丰、俄罗斯1号、俄罗斯2号、俄罗斯3号、法国1号和奥依宾共9个;果实较整齐的有早丰、寒丰、晚丰、立桑佳和算盘子;果实不整齐的种质只有非亮叶厚皮1个。

2 黑穗醋栗种质资源产量性状鉴定与评价

产量性状作为极其重要的经济性状,其构成性状很多(见表2)。黑穗醋栗种质资源间各性状的差异程度不同,单株产量的差异最大,最高单株产量4.40 kg(黑丰),最低单株产量仅0.87 kg(算盘子),最高是最低单株产量的5.1倍;其次,自然授粉率高和自交结实率高的种质,单株产量高。如晚丰自交结实率58.7%,自然授粉率66.4%,单株产量为3.30 kg,单产为17 526.75 kg·hm-2;反之,则产量低,如算盘子,自然授粉率40.1%,自交结实率20.3%,其单株产量仅为0.87 kg,单产为4 345.65 kg·hm-2。另外调查结果表明,黑穗醋栗各种质资源产量主要来自于四年生枝,均表现为四年生枝产量达最高峰,次年产量极剧下降;而节间长短、结果部位、果穗长短及每芽着生果穗数与单株产量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3 黑穗醋栗种质资源果实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

对15个黑穗醋栗种质资源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Vc、总糖、总酸及果胶等营养成分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寒丰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含糖量最高,分别为16.0%和12.34%;而早丰含糖量最低,仅为5.58%;总酸含量以俄罗斯3号最高,达4.0%;黑丰总酸含量最低,为2.0%;Vc含量以布劳德最高,达1 593.2 mg·kg-1,奥依宾最低,为1 075.1 mg·kg-1;果胶含量以奥依宾最高,达7.33%,亮叶厚皮最低,为3.9%(见表3)。

4 黑穗醋栗种质资源抗逆性鉴定

抗逆性是指对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等逆境的抵抗能力,尤其抗寒性,是黑穗醋栗最重要的抗逆性指标之一。黑穗醋栗的抗寒性是由自然越冬情况下早春枝条与花芽的抽干率来表示。从表4可以得出:抗寒力强的品种有6个,分别是早丰、寒丰、晚丰、抗寒薄皮、俄罗斯1号、2号等,越冬不用埋土;黑丰、立桑佳、亮叶厚皮、非亮叶厚皮、布劳德、算盘子和法国1号等7个种质抗寒力差,越冬需埋土防寒;奥依宾和俄罗斯3号抗寒力较强,但仍需埋土越冬,方能保证安全越冬。

5 黑穗醋栗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

黑穗醋栗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和褐斑病等,其中对黑穗醋栗危害最大的是白粉病,严重时可导致绝收。我们通过室内离体接种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穗醋栗对白粉病的抗病力,结果表明:不同种质对白粉病的表现各异(见表4),寒丰、黑丰、晚丰和布劳德对白粉病表现出高抗;奥依宾和立桑佳次之;俄罗斯1、2、3号和法国1号较抗白粉病;早丰、亮叶厚皮、非亮叶厚皮、算盘子和抗寒薄皮不抗白粉病。

摘要:较系统地介绍了15个骨干黑穗醋栗种质资源的主要经济性状的鉴定与评价结果,其中包括果实性状、产量性状、果实品质性状、抗逆性及抗病性等。

关键词:黑穗醋栗,种质资源,经济性状,鉴定与评价

参考文献

[1]魏宝贵,于卫平,王朝旭,等.黑加仑的营养学研究[J].营养学报,1990,12(1):85-87.

[2]文连奎.黑穗醋栗浓缩果汁饮料加工工艺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5,17(4):33-35.

[3]陆致成,刘洪章,李亚东,等.我国黑穗醋栗优新品种[J].山西果树,2003(2):18-19.

[4]林起国.穗醋栗种质资源记载项目及评价标准[J].北方园艺,1990(8):8-11.

[5]斯科特D H.草莓、悬钩子、穗醋栗和醋栗育种进程[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152-157.

留叶数对烟叶综合性状的影响研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土壤。

试验在湖南省桂阳县仁义镇梧桐村湾山组烤烟科技示范园进行,前茬作物为水稻。植烟土壤为黄壤土,养分状况为:全氮2.44 g/kg,全磷1.22 g/kg,全钾12.16g/kg,速效氮186.57 mg/kg,速效磷51.89 mg/kg,速效钾98.80mg/kg,有机质50.19 g/kg,p H值7.2。

1.1.2 参试品种。

K326、HY-9-7。HY-9-7系湖南永州市烟草科学研究所选育,2008年6月通过农业评审。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多因子裂区设计,设2个主处理,4个副处理,主处理为2个参试烤烟品种:K326、HY-9-7。副处理为4种留叶数:18、20、22、24片。3次重复,共24个小区,完全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50 m2,行株距统一为110 cm×55cm。统一采用漂浮育苗,于七叶期移栽。当烟田50%烟株第一朵中心花开放时,实行一次性打顶,田间管理措施按优质烟叶生产技术规范进行。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

根据YC/T 142-1998《烟草农艺性状调查方法》测定各处理大田烟株主要农艺性状。

1.3.2 抗病性调查。

根据YC/T 39-1996《烟草病害分级及调查方法》,在各种病害盛发期,采用5点取样,每点50株,调查每个品种主要病害的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1.3.3 单叶重调查。

烘烤时对每个处理随机抽取各部位叶片100片进行标记,分别测定各部位叶片的单叶重。

1.3.4 烤烟经济性状和外观质量调查。

根据GB2635-1992《烤烟》标准要求,分级后统计各处理烟叶产量、均价、产值、上中等烟比例,并标记各处理9~11叶位叶片鉴定初烤烟外观质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田烟株主要农艺性状观测

由表1可知,随着留叶数的增加,烟株的株高和节距呈增大趋势,茎围和最大叶面积(长×宽)呈递减趋势[10]。单株留叶数相同时,HY-9-7的株高、茎围、节距、最大叶面积(长×宽)均大于K326。田间观察结果显示,HY-9-7的长势较强,整齐度好,烟叶分层落黄,耐熟性好,易烘烤。

2.2 抗病性调查

由表2可知,HY-9-7和K326烟株感病程度都较轻,HY-9-7的抗性略强于K326,但差异性不大。由于试验当年4月底至5月初晴雨天气交替频繁,所以导致整个大田烟株气候性斑点病发病率较高。

2.3 不同部位单叶重比较

由表3可知,单株留叶数相同时,HY-9-7各部位的单叶重均大于K326。对于不同品种来说,HY-9-7下、中、上部烟叶的平均单叶重分别比K326高出1.45、2.07、1.44 g。随着留叶数的增加,各部位的单叶重呈递减趋势。说明随着留叶数的增加,单叶面积变小,叶片厚度变薄,单位叶面积重下降[11]。因此,只有留叶合理,单叶面积、叶片厚度、单位叶面积重量及单叶重诸因素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增产增值。

(g)

2.4 经济性状比较

由表4可知,同一品种不同留叶数间,K326的产量、产值以留叶20片最高,留叶22片次之,留叶24片再次之,留叶18片最低;HY-9-7的产量、产值以留叶18片最高,留叶20次之,留叶22片再次之,留叶24片最低。随留叶数的增加,各品种上等烟比例呈递减趋势[12]。单株留叶数相同时,HY-9-7的产量、均价、产值、上等烟比例均大于K326,分别比K326高253.71 kg/hm2、1.17元/kg、6 632.96元/hm2、15.71%,处理间产量均差异不显著,处理间产值仅HY-9-7的留叶18、20片处理与K326的留叶18、24片处理间达显著差异。

2.5 原烟外观质量鉴定

由表5可知,HY-9-7成熟度多为成熟,颜色多为金黄至橘黄,无杂色,身份中等,结构疏松,弹性强,油分以有为主,色度为强至中,而且HY-9-7各种处理组合的烟叶外观质量整体优于K326。总体而言,K326留叶20片、HY-9-7留叶18片、HY-9-7留叶20片处理组合的烟叶质量最好,K326留叶18、20片处理组合的烟叶质量最差。

注:不同小写字母为5%水平上显著差异,大写字母为1%水平上显著差异。

(%)

3 结论与讨论

(1)试验表明,随着留叶数的增加,烟株的株高和节距呈增大趋势,茎围和最大叶面积、单叶重呈递减趋势。单株留叶数相同时,HY-9-7的株高、茎围、节距、最大叶面积、单叶重均大于K326,这是由品种的特性决定的。

(2)不同品种都有各自最佳的群体留叶数,K326留叶20片、HY-9-7留叶18片时烟叶产量和产值最高,外观质量最好。在中等肥力条件下,品种K326的适宜留叶数为20~22片,HY-9-7的适宜留叶数为18~20片。

(3)通过田间生产观察,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品种HY-9-7的长势、耐肥性、抗病性均强于K326,产量、产值高于K326,烘烤性、外观质量优于K326。因此,建议在湘南烟区可以适度推广HY-9-7品种。

摘要:采用多因子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留叶数对K326、HY-9-7综合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品种HY-9-7的长势、抗病性均强于K326,产量、产值高于K326,外观质量优于K326。在中等肥力条件下,品种K326的适宜留叶数为2022片/株,HY-9-7为1820片/株。

关键词:烤烟,品种,留叶数,性状,产量,质量

参考文献

[1]佟道儒.烟草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艾树理.我国烤烟育种进展与问题的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1999(1):44-46.

[3]石俊雄,郑少清,刁朝强,等.有机肥及施氮水平对烟叶质量和可用性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4,25(2):42-45.

[4]王东胜,李章海.几项农艺措施与烤烟顶部叶片外观质量形成的关系初探[J].烟草科技,1989(3):31-34.

[5]刘泓,熊德中,许茜.氮肥用量与留叶数对烤烟氮吸收及烟碱含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85-87.

[6]李广才,李富欣,王留河.饼肥和腐殖酸对植烟土壤养分及烤烟生长的影响[J].烟草科技,1999(3):39-41.

[7]张长云.微量元素与烤烟生产[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34-10736.

[8]刘仁祥,黄宁,邓桂秀.贵烟4号施氮量、密度和留叶数配套技术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6,25(2):95-100.

[9]张雁平.烤烟留叶数与品质的关系[J].中国烟草,1982(2):27-29.

[10]江豪,陈朝阳.打顶留叶对K326烟叶产量及质量的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30(3):329-333.

[11]杨宇虹,高家合,唐兵.施肥量与留叶数对烟叶产值量及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4):168-170.

综合性状评价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参与试验的木薯品系材料有:GR103-3-1、GR102-x-1、GR105-6-1 (GR系列为种子获得) ;KM140、HL23、KM419、NA1、KM614、KM228、HL2012、KM302、RORONG9, SC205是对照品种, 这10个为种茎。

1.2试验方法

对获得的试验材料在2013年、2014年进行20株的高级株系单行筛选试验和不同年份重复试验, 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评价。测定的主性状有:鲜薯产量、淀粉含量、茎粗度、株高、叶片生长量、节间距、叶螨为害情况 (落叶及叶片为害程度) 。2014年10月3~7日为木薯叶螨为害高峰期, 10月10日测定相关叶螨为害数据;其他数据在当年12月25日, 收获时测定。具体性状的测定方法如下。

茎粗:用游标卡尺随机抽取5株测离地50 cm高处直径;

鲜薯产量:随机抽取5~15株测定产量, 计算株产量;

淀粉含量:用雷蒙称采用浮力比重法测定;

抗螨指数[5]:在螨害最严重期, 随机抽取5株, 从植株上、中、下部3个部位各选3片受害最重的叶片为代表, 每株每部位调查3片叶, 每个品种调查5株。根据木薯叶片受螨害程度将其分为0、1、2、3、4共5级。0级为叶片未受螨害, 植株生长正常、健壮;1级为叶片表面出现黄白色小斑点, 受害轻微, 螨害面积占叶片的25%以下;2级为叶片出现黄褐 (红) 斑, 红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6%~50%;3级为叶面黄褐斑较多且成片, 红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1%~75%, 叶片局部卷缩;4级为叶片受害严重, 黄褐 (红) 斑面积占叶片面积76%以上, 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

螨害指数 (I) =∑ (叶片受害级别×该级叶片数) /调查总叶数。

比较螨害指数 (Ⅱ) =〔螨害指数 (I) +螨害指数 (I) ×品种 (系) 落叶率/主栽品种落叶率〕/2。

多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SR法, 在SPSS18.0软件中进行。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引进木薯品种主要生物性状分析

引入木薯品种主要生物性状见表1。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 (P<0.05) 。

2.1.1节间距

12个品种 (系) 节间距1.35~2.35 cm, 其中ROYONG9节间距最小, 直接引进的品系有6个品系节间距小于SC205。节间距越小, 越有利于植株矮化, 有利于耐N肥能力, 反之, 对N肥促长性越明显, 越耐贫瘠。其中, KM302和除KM614外的其他品种 (系) 在节间距上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明KM302节间距显著大于大部分品种, 比主栽品种SC205耐N肥力差;GR105-6-1节间距显著大于主栽品种SC205;GR102-x-1同主栽品种SC205处理差异不显著;其他大部分品系显著小于SC205, 表明引入的品系在矮化上具有更好的效果。

2.1.2茎粗

12个品种 (系) 茎杆50 cm高处直径 (茎粗) 在23.35~37.14 mm, 其中KM302茎粗最大, ROYONG9最小。KM302同SC205及其他品种 (系) 间差异显著, 表明KM302生长旺盛, 平均茎粗直径达37.14 mm;GR102-x-1品系同SC205无显著差异;GR105-6-1同SC205和GR102-x-1差异达显著水平。

2.1.3株高

12个品种 (系) 株高184~331.8 cm, 其中KM302最高, KM149和ROYONG9最矮, KM302同KM140、KM149、GR105-6-1、GR102-x-1、NA1、GR103-3-1、HL2012、ROYONG9、KM614、HL23、KM 228、SC205在株高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明KM302地上部分生长势强, 植株高大, 生长势显著强于SC205;GR102-x-1与SC205品种在株高上无显著差异;GR105-6-1与SC205品种在株高上无显著差异。

2.1.4落叶率

12个品种 (系) 在叶螨类为害最严重期后落叶率分别49.13%~77.19%, 落叶率最重的是GR105-6-1、SC205, 落叶率较小的有KM302、HL2012、ROYONG9。落叶率越小, 越抗旱, 耐螨害能力较强, 反之亦然。GR105-6-1与SC205品种 (系) 落叶率无显著差异, 与ROYONG9、NA1、KM614、KM228、HL2012、KM302、GR102-x-1、KM149品种 (系) 在落叶率上差异显著;GR102-x-1与SC205品种 (系) 在落叶率上差异达显著水平。

2.1.5叶片总数

12个品种 (系) 植株在整个生长期叶片总数116~154片, 其中KM140、KM149、KM302、GR105-6-1、GR102-x-1、NA1、GR103-3-1、HL2012、ROYONG9、KM614、HL23、KM228、SC205分别叶片量为:116、120、121、125、127、128、134、136、140、141、150、151、153片, 表明在相同条件下, KM140长叶速度最慢, SC205则最快。

2.1.6收获系数

12个品种 (系) 收获系数为0.35~0.68 (见表2) , 其中KM140与GR105-6-1收获系数较大, 分别为0.68、0.675, KM228收获系数最小为0.35。收获系数越大, 表示鲜薯产量占生物产量越大。

2.2引入木薯品系经济性状分析

通过2年高级单行株系筛选试验, 结果见表2。GR系列产量较高, 其中GR102-x-1、GR105-6-1产量明显高产于主栽品种SC205 (对照) , 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增产分别为57.02%、50.20%和62.11%、78.24%, 引进的9个品种 (系) 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比对照SC205均表现减产, 减产幅度为3.27%~59.96%, 其中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分别减产33.70%、29.32%。引进的品种 (系) 淀粉含量在23%~28.9%, 大部分品系淀粉含量高于SC205;通过数据分析发现, 直接引进越南的优良品种 (系) , 比我国主栽品种SC205没有优势, 木薯品种具有较强的区域适应性, 引进杂交种子可能取得更好的引种效果。

2.3引进品种 (系) 抗螨性结果分析

12个品种 (系) 植株叶片叶螨为害见表3, 数据显示螨害指数1.6~3.0, 其中HL23螨害指数最低, 为1.6, 抗螨最好;KM614螨害指数最大, 抗性最差;螨害指数小于SC205或相当的有8个品种 (系) 。12个品种 (系) 中, HL23、GR102-x-1、GR103-3-1、HL2012抗螨达中抗 (MR) 水平, 其他为感病品种 (系) ;结合落叶率的比较抗螨指数出现轻微变化, 中抗 (MR) 水平有8个品种 (系) , HL23由中抗 (MR) 级别上升为抗 (R) 螨级别。

注:9品系平均值为引入种源为种茎的9个品系平均值。

3结论与讨论

研究通过引进越南的木薯优良品种 (系) 9个和杂交种子2500多颗, 通过大田试验和生物学部分性状观测得到结论:直接引进越南优良品种 (系) , 在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上, 都不如我国主栽品种SC205, 表现不同程度减产;引进杂交种子, 初步筛选出3个优良株系, 其中有2个品系GR102-x-1、GR105-6-1比主栽品种SC205增产明显;表明引进越南杂交种子比直接引进优良品种 (系) 可能具有更好的育种效率。

通过生物学观测, 筛选出4个具有一定特异性状的种质:①地上生长势较旺种质KM302, 在株高、茎粗、节间距比主栽品种SC205同一性状差异达显著水平。②矮化特异种质2份KM228、NA1, 2个品系在节间距和株高上均显著比SC205小。③相对较抗叶螨种质1份HL23, 螨害指数为1.6, 中抗 (MR) 叶螨。

越南与中国木薯主产区为邻, 因而有人认为, 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 (系) 可能具有较好的引种效率, 但由越南的木薯种植习惯同我国的栽培管理水平具有较大差异性, 兼之木薯具有较强区域性, 因而本研究建议引种应重点引入自然气候相似及栽培种植水平较近的国家的种质, 更易获得成功, 引入国外优良种质, 应重点放在引进特异性种质, 可能更具效果。叶螨是木薯的主要虫害, 每年发生严重, 我国木薯主栽品种均不是高抗叶螨品种[5], 因而研究对引进木薯品系进行抗叶螨调查, 并初次引入了比较抗叶螨概念, 本研究认为传统的螨害指数 (I) =∑ (叶片受害级别×该级叶片数) /调查总叶) 计算方法, 不能安全反应木薯抗螨性, 因为叶螨为害表现为2个方面, 一方面是叶片受害, 另一方面叶片受害严重时引起黄化、落叶。因而研究认为, 落叶率应是螨害指数的另一因子, 引入的落叶抗螨指数综合到传统的螨害指数中, 提出一种新的螨害指数计算方法 (比较螨害指数 (Ⅱ) =〔螨害指数 (I) +螨害指数 (I) ×品种 (系) 落叶率/主栽品种落叶率〕/2) , 可能更具有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叶剑秋.我国木薯选育品种进展[J].热带农学, 2009, 29 (11) :115-119.

[2]叶剑秋, 等.木薯新品种华南8号的选育[J].热带作物学报, 2006, 27 (4) :2024.

[3]古碧, 等.我国木薯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工程技术, 2013 (12) :25-31.

[4]盘欢.亚洲11国木薯生产概况[J].广西热带农业, 2009 (5) :29-31.

综合性状评价 篇9

1 魔芋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调查内容

魔芋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调查内容包括:播种期,即魔芋播种的时间(月/日);出苗期,即70%以上魔芋出苗的日期(月/日);生长期,即魔芋出苗后至魔芋生长自然倒苗的这一生长阶段;收获期,即90%以上魔芋植株自然倒苗后10 d左右魔芋可开始收获,魔芋收获具体日期(月/日)为魔芋收获期;贮藏期,即魔芋收获后至魔芋播种前这一阶段;全生育期,即魔芋从播种至魔芋成熟收获的天数;株高,即从地面到叶顶部的高度;叶幅,即叶片平面宽度;柄径,即距地面2 cm处叶柄直径;生长系数,即魔芋块茎收获量/魔芋播种量;增长系数,即生长系数减去1;平均单芋重,即魔芋总重量/魔芋总个数;单作产量,即单种魔芋一定面积所生产的魔芋块茎重量;模式产量,即采取套种间作模式一定面积所生产的魔芋块茎重量;理论产量,即模式产量/套种间作系数;套种间作系数,即魔芋实际面积/套种间作模式总面积;实际产量,即实际收获的魔芋块茎(含鞭芋)产量[6,7]。

2 魔芋主要病害调查分级标准与评价方法

2.1 魔芋生长期主要病害调查统计标准方法

生长期主要病害(魔芋软腐病、白绢病等)病情调查标准:0级为无发病症状;Ⅰ级为轻微发病(叶片始发黄、初见病症);Ⅱ级为中等程度发病(叶片发黄面积较大,茎杆叶片出现典型病症);Ⅲ级为整株严重发黄枯萎或植株弯曲甚至倒伏[8]。

魔芋生长期魔芋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魔芋生长期株病情指数(DI)=[(∑各病级株数×该病级值数)/(调查株总数×病级最高值)]×100

2.2 魔芋块茎病害调查及分析

魔芋块茎病情分级标准:0级为无病症;Ⅰ级为发病面积不超过魔芋块茎表面积1/5(含1/5);Ⅱ级为发病面积占魔芋块茎表面积的1/5~2/5(含2/5);Ⅲ级为发病面积占魔芋块茎表面积的2/5~3/5(含3/5);Ⅳ级为发病面积占魔芋块茎表面积的3/5~4/5(含4/5);Ⅴ级为发病面积占魔芋块茎表面积的4/5以上。

魔芋块茎病芋率(%)=(发病魔芋块茎数/调查总块茎数)×100

魔芋块茎病情指数(DI)=[(∑各病级种芋数×该病级值数)/(调查种芋总数×病级最高值)]×100

2.3 魔芋抗性评价标准

魔芋抗性鉴定评价标准:0级为高抗(HR),未见发病症状;1级为抗(R),病指≤10;3级为中抗(MR),病指为10.1~30.0;5级为中感(MS),病指为30.1~50.0;7级为感(S),病指为50.1~70.0;9级为高感(HS),病指≥70.0。

3 魔芋种芋冻害调查标准和评价方法

冻害种芋百分率:表现有冻害的魔芋占调查魔芋总数的百分数。冻害指数:首先对调查魔芋种芋逐个确定冻害程度,冻害程度分0、Ⅰ、Ⅱ、Ⅲ、Ⅳ等5级,各级标准如下:0级为种芋正常,未受冻害;Ⅰ级为冻害部分占种芋10%以下(含10%);Ⅱ级为冻害部分占种芋10%~25%(含25%);Ⅲ级为冻害部分占种芋25%~50%(含50%);Ⅳ级为冻害部分占种芋50%以上。分单个种芋调查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冻害指数:

式中:SⅠ、SⅡ、SⅢ、SⅣ为表现Ⅰ~Ⅳ级冻害的魔芋种芋的个数。

4 魔芋田间测产方法

为了总结高产经验,分析增产或减产原因,或对当年魔芋生产形势进行分析,为规划下年生产计划提供依据,进行田间测产。霜降前后为魔芋的收获期[9,10],测产一般在霜降前5~7 d进行为好。测产方法:一是取样测产法。首先观察全田魔芋生长情况,若田间生长一致,取样点可少一些;若田间生长不一致,要划定不同类型地段,然后按比例定点。选点时,尽量避免主观性,不要选田边、沟边的地方,以减少人为的误差。生长比较均匀的魔芋田可以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法取样。选点的多少,要根据田块大小和魔芋生长情况进行调查。每点取一定面积收获或每点取30株测量株行距并收获单株产量,计算各点单位面积(m2)产量及单位面积平均产量或平均株行距(m)与单株平均产量,再折算成每667 m2的产量即可。每667 m2产量=单位面积(m2)产量(kg)×667m2;或每667 m2产量=单株平均产量(kg)×[667 m2/(平均株距×平均行距)]。二是田头评估测产。在收获前,有实际经验的科技人员和农民根据田间长势,结合历年情况进行经验测产。

参考文献

[1]刘佩瑛.魔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张盛林.魔芋栽培与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何家庆.魔芋栽培新技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崔鸣,赵兴喜.魔芋病害综合防治与丰产栽培[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

[5]王银元,吴祝平.魔芋栽培加工新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张明海,费甫华.魔芋高产栽培与加工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7]费甫华.魔芋抗病优质丰产栽培关键技术[M].北京:北京中录同方音像出版社,2005.

[8]李松,费甫华,张化平,等.魔芋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湖北植保,2002(3):16-18.

[9]费甫华,李松,张化平,等.魔芋持续丰产栽培关键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2(3):15.

综合性状评价 篇10

摘 要:河塘底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但底泥中重金属的释放易对土壤—植物造成污染,成为底泥资源化利用的限制因素。本研究以南渡江下游塘柳塘底泥为材料,按容积比10%,20%,30%施入沿岸河滩沙地(0~30 cm土层),种植空心菜、苦瓜、丝瓜,探讨不同底泥施用量对土壤性状以及果蔬食品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底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但存在中低水平重金属污染风险。(2)除施用20%,30%河塘底泥的样地土壤重金属Cd含量超过国家的限值外,其余样地土壤重金属均在国家限值以内。(3)丝瓜、苦瓜等瓜果类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小,安全性高;空心菜有可能存在污染风险,而其根茎重金属Cr、As污染风险较大。在底泥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基础上,通过果蔬品种选择,可降低风险,确保农产品安全,实现底泥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 河塘底泥; 资源化利用; 果蔬; 风险评价; 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S159.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0.005

Abstract: The ponds sediments were rich in N, P, K and organic matter, but 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 in sediments had potential risk for soil and plants, and it was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 that restricts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pond sediments. In this study, the sediments in Tangliutang River, a typical pond in the lower Nandujiang River, were taken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ond sediment application on soil properties and food safety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the volume ratios of 10%, 20% and 30% in 0~30 cm depth soil were designed to rebuild soil tillage layer by adding ponds sediments, and Ipomoea aquatica Forsk, balsam pear and Luffa acutangula were plan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ponds sediments could improve the soil structure and the soil fertility, but it also had the risk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lower-middle level. (2) Th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were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limits in all experiment plots except that th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 Cd exceeded the national limits in the experiment plots adding 20% and 30% ponds sediment to the soil layer. (3) The heavy metal contents in balsam pear, Luffa acutangula were lower, an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were safety. Ipomoea aquatica Forsk had less contamination risk, but its roots had a high risk of heavy metal Cr and As contamination. Based o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river sediments, and through the variety selection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it was possible to reduce risk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achieve utilization of sediment.

Key words: river sediments; resource utilization; fruits and vegetables; risk assessment;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河湖底泥是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河流、湖泊等水体底部而形成的,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底泥中既含有有利于作物生长的N、P、K及有机质等营养成分,也含有危害植物生长的多种有害物质,是营养成分与污染物累积的重要场所[2]。河湖治理产生的大量清淤底泥如若处置不当,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还会因营养成分淋失,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可能因其含有的有害成分淋失产生二次污染[3-4]。河湖底泥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底泥出路问题,还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开展底泥资源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5-6]。针对污染较为严重的土壤,通过工程措施改变土壤理化性状,进而防止土壤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7];对轻微污染土壤,可通过果蔬品种选择,降低风险,确保农产品安全。

南渡江为海南第一大河,下游地区水系发达,河塘遍布。因受水产养殖和生活废水影响,众多河塘淤塞严重,底泥深厚;南渡江中下游干流河段水质为Ⅲ类,而河塘水质大多为Ⅳ~Ⅴ类,水质恶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8]。由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批准立项的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土地整理与道路、灌排以及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水土资源不平衡、土层薄、地力低、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推进热带现代农业的发展。基于此,本研究依托于海口市南渡江流域2×104 hm2土地整治项目,选取南渡江下游典型河塘塘柳塘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探讨不同施泥处理对土壤性状及所种植果蔬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为河塘清淤底泥的处理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南渡江流域蔬菜瓜果基地的建设提供研究基础与技术支撑。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3—2014年在海南海口新坡镇塘柳塘开展试验研究,实验区地处南渡江下游冲积平原,土壤为沙土,多开垦为农田,主要种植水稻和蔬菜等作物[9]。土壤容重1.55 g·cm-3,有机质含量为1.59%,pH值5.70,重金属Cr、As、Cd、Pb、Hg含量分别为9.77,0.26,0.05,7.70,0.02 mg·kg-1。塘柳塘河塘底泥有机质含量为0.64%~5.30%,pH值4.72~6.28,重金属Cr、As、Cd、Pb、Hg含量分别为9.79~77.07,0.89~5.04,0.13~0.56,17.30~55.11,0.07~0.46 mg·kg-1。塘柳塘河塘底泥肥力评价与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南渡江下游河塘底泥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适合构建土壤耕作层;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处于中低水平,需开展相应试验研究,确保施用底泥的土壤生产的果蔬产品安全[10]。试验种植的果蔬有丝瓜(Luffa acutangula)、苦瓜(balsam pear)、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1.2 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步骤为:土地平整→小区划分→底泥摊平→旋耕混匀→播种;底泥施用量按容积比10%,20%,30% 3个梯度设计(0~30 cm土层),每一梯度(样地)设置3个小区重合。本次试验采用空心菜与苦瓜、丝瓜倒茬,第一、三、五茬种植空心菜、二、四茬分别栽种苦瓜、丝瓜。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从每一样地的3个小区分别采集土壤样品,经预处理后,取等量混合供测试。果蔬样品也按每一样地的3个小区分别采集,田间采集的新鲜果蔬用自来水冲洗2~3遍,再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晾干;用粉碎机将苦瓜、丝瓜的可食用部位以及空心菜的茎叶与根分别匀浆,并取等量混合存放在0~4 ℃的恒温箱备用。

1.4 测定方法

采用环刀法测定原位土壤容重;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定土壤的有机质,电位法测定土壤pH值(土液比1∶2.5),联合浸提-比色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扩散法测定土壤碱解氮。采用微波消解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待测样品的Pb、Cd、Cr,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Hg、As。

1.5 数据处理与评价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对施用底泥的土壤和果蔬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土壤重金属评价指标及限值依据《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T 332—2006),果蔬重金属评价指标及限值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肥力评价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以土壤各单项质量指数为依据,≤0.7为一级/优,0.7~1.0为二级/良,>1.0为三级/不合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底泥施用量的土壤性状

2.1.1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容重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状,是衡量土壤的肥力、保水性、通透性的重要指标。砂土容重多在1.4~1.7之间,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如表1所示,施用底泥后,试验样地的土壤容重由之前的1.55 g·cm-3,下降到1.43~1.50 g·cm-3,并呈现出随底泥施用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可见,施用底泥对土壤结构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2.1.2 土壤化学性状 如表1所示,施用底泥后,样地1、样地2、样地3土壤pH值略有降低,分别为5.63,5.46,5.32,属于酸性微酸性土壤。样地1、样地2、样地3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到17.31,18.72,20.14 g·kg-1,分属四级/缺乏、四级/缺乏、三级/中等等级;样地1、样地2、样地3全氮含量分别为0.96,1.06,1.11 g·kg-1,分属四级/缺乏、三级/中等、三级/中等等级;样地1、样地2、样地3全磷含量分别为0.68,0.63,0.71 g·kg-1,均属三级/中等等级;样地1、样地2、样地3全钾含量分别为10.33,12.98,12.77 g·kg-1,均属四级/缺乏等级。除全磷外,其他土壤养分有随底泥施用量增加而上升的趋势,表明施用底泥对提高土壤肥力有较大帮助;而全磷含量变化特征不明显,这可能与试验布置之前的本底有关。

2.2 不同底泥施用量的土壤重金属

2.2.1 土壤重金属含量 河塘底泥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有较好的利用价值,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处理不当,会使土壤产生重金属污染。如表2所示,塘柳塘河塘底泥重金属Cr、As未发现超标现象,有少量样品重金属Pb超标,而重金属Cd和Hg超标普遍,但超标倍数不超过1倍,塘柳塘河塘底泥生态风险处于中低水平。与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相比,施用底泥的土壤重金属Cr、As、Pb、Hg含量不超标,而施用底泥容积比20%、30%的样地2、样地3土壤重金属Cd超标。

2.2.2 重金属污染评价 如表2、表3所示,施用10%,20%,30%河塘底泥的样地1、2、3的土壤重金属Cr、As、Pb的含量都符合国家一级评价标准,而且含量远远低于国家限值。样地1重金属Cd的含量符合国家二级评价标准,而样地2、3的含量超过国家二级评价标准,属于三级,但其绝对含量超标并不严重;样地3重金属Hg符合国家二级评价标准,但低于国家的限值。

施用一定量底泥后,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性状得到改善;同时,部分土壤重金属出现超过国家限值现象,造成轻微污染。因而,需要通过果蔬品种试验与选择,降低风险,确保农产品安全。

2.3 农产品安全评价

2.3.1 果蔬农产品重金属含量 不同栽种时间样地1、2、3的果蔬的重金属含量基本呈依底泥施用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与其栽培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趋势一致(表2、图1、图2)。不同栽种时间的空心菜茎叶的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第三茬空心菜茎叶的重金属Cr、Cd、Pb、As、Hg最小,而第五茬空心菜茎叶的重金属Cr、Cd、Pb、As、Hg含量最大。表明空心菜茎叶的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较大,这可能与其生长时期的土壤水环境与气温高低有关。

空心菜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空心菜根的重金属含量较茎叶的重金属含量要大。第五茬3块样地空心菜根部的重金属Cr、Cd、Pb、As、Hg平均含量分别为茎叶的1.4,1.9,3.5,8.0倍和1.1倍。这表明,空心菜根部对As的吸收能力大于其地上部分,而对Hg的吸收能力与其地上部分差别不明显。

空心菜、苦瓜、丝瓜3种农产品之间的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其所含重金属Cr、Cd、Pb、As、Hg的总量由多到少排列依次为空心菜根、丝瓜、空心菜茎叶、苦瓜。苦瓜所含重金属Cr、Cd、Pb、As、Hg的总量最少,空心菜根、丝瓜以及空心菜茎叶的重金属Cr、Cd、Pb、As、Hg总量分别为苦瓜的23.9倍、5.9倍和4.6倍。

2.3.2 农产品食用安全评价 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Cr、Cd、Pb、As、Hg等重金属的限量为评价标准,如图1、图2、表4所示,评价实验区种植的空心菜、苦瓜、丝瓜等农产品之食品安全。

苦瓜样品重金属Cr、Cd、Pb、As、Hg的超标率为0,其重金属含量都符合并且远远低于标准限值;其中3号样地的苦瓜重金属Pb的相对含量最高,也仅为0.023 mg·kg-1,约为标准限值的1/5。

所有样地丝瓜的重金属Cr、Cd、Pb、As、Hg均不超标,除As外,其余4种重金属含量远低于标准限值。样地1、2、3丝瓜的重金属As含量分别为0.165,0.323,0.408 mg·kg-1,其中3号样地的丝瓜重金属As的含量最高,约为标准限值的4/5。

所有样地的三茬空心菜茎叶的重金属Cr、Cd、Pb、As、Hg均不超标。第三茬空心菜茎叶的重金属含量最小,第五茬空心菜茎叶的重金属含量最大。其中样地1、2、3第五茬Cr平均量较大,分别为0.400,0.434,0.419 mg·kg-1,约为其标准限值的80%,其余重金属含量均不足标准限值的1/5。表明空心菜茎叶存在重金属Cr污染风险。

第5茬空心菜根的重金属Cr、Cd、Pb、As、Hg总量最高,约为茎叶的2.8倍;其中,样地2和样地3重金属Cr超标,分别为0.814,0.599 mg·kg-1;样地1、2、3重金属As均超标,分别为0.675,0.849,1.228 mg·kg-1,样地3重金属As是标准限值的2.5倍。表明空心菜根的重金属Cr和As污染风险较大。

3 结 论

(1) 施用过底泥的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以及N、P、K等土壤养分有随底泥施用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可见,施用底泥对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培肥土壤等具有重要作用。

(2) 南渡江下游河塘底泥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但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研究区河塘底泥重金属Cr、As不超标,少量样品Pb超标,而Cd和Hg超标普遍,但超标倍数不超过1倍,生态风险处于中低水平。

(3) 施用10%,20%,30%河塘底泥的土壤重金属Cr、As、Pb的含量符合国家土壤环境一级评价标准;施用20%、30%河塘底泥的土壤重金属Cd的土壤环境质量分级属于三级,但其绝对含量超标并不严重;施用30%河塘底泥土壤重金属Hg的土壤环境质量分级属于二级,其绝对含量低于国家的限值。可见,底泥施用量超过20%,部分土壤重金属出现超过国家限值现象,造成轻微污染。

(4)空心菜、苦瓜、丝瓜3种果蔬产品食用部分所含重金属Cr、Cd、Pb、As、Hg的总量由多到少排列依次为空心菜根、丝瓜、空心菜茎叶、苦瓜。施用底泥样地空心菜根重金属As均超标,底泥施用量超过20%的样地的空心菜根重金属Cr超标。施用底泥后,样地空心菜茎叶重金属Cr含量比较接近标准限值,存在污染风险;而丝瓜、苦瓜等瓜果类的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小,安全性高。可见,对轻微污染土壤也可通过果蔬品种选择,降低风险,确保农产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永华, 钱少猛, 徐南妮, 等. 巢湖东区底泥污染物分布特征及评价[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17(6): 22-26.

[2] 刘永兵, 贾斌, 李翔, 等. 海南省南渡江新坡河塘底泥养分状况及重金属污染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2): 213-225.

[3] 薄录吉, 王德建, 颜晓, 等. 底泥环保资源化利用及其风险评价[J]. 土壤通报, 2013,44(4): 1017-1024.

[4] 丁涛, 田英杰, 刘进宝, 等. 杭州市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与环保疏浚深度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3): 911-917.

[5] 陈良杰, 黄显怀. 河流污染底泥重金属迁移机制与处置对策研究[J]. 环境工程,2011 (29): 209-211, 216.

[6] 朱伟, 张春雷, 刘汉龙, 等. 疏浚泥处理再生资源技术的现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2,25(4): 39-41.

[7] 李翔, 刘永兵, 宋云, 等. 石灰干化污泥对土壤重金属稳定化处理的效果[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 8 (8): 3461-3470.

[8] 罗沙. 2013. 上半年全国50条河流入海水质为劣五类[EB/OL].(2013-11-22).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13-11/22/c_118257116.htm.

[9] 卓志清, 刘永兵, 赵从举, 等. 河塘底泥与岸边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及与其性状关系—以海南岛南渡江下游塘柳塘为例[J]. 土壤通报, 2015, 46(1): 62-6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综合性状评价】相关文章:

优质芝麻新品系比较试验与经济性状综合分析07-14

性状评价05-06

性状04-09

品种性状06-08

生物性状06-28

动态性状07-11

性状比较07-19

性状变异07-25

性状功能08-05

发育性状08-19

上一篇:植入式化疗泵下一篇:环境质量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