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节奏

2024-08-03

教育节奏(精选十篇)

教育节奏 篇1

我们遵循“教育生活化”的原则, 尝试利用生活中的实例, 采用游戏性的教学形式使儿童对节奏活动产生兴趣和敏感性, 从而产生“创造”的冲动。

一、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音乐节奏生活化的实践

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把不同节奏的音乐贯穿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以促进良好节奏感的形成。

1.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初来园时, 播放轻松悦耳的音乐, 不仅使幼儿产生喜欢上幼儿园的心理, 还能激发幼儿在此种音乐环境里愉快地参与晨练和进行交往。

早操的音乐节奏富有韵律感, 加进舞蹈素材, 幼儿在做动作时合拍有力, 整齐协调, 精神振奋, 有益于身心健康。

进餐的过程中, 我们选取了优美动听、节奏明快的音乐, 使幼儿身心愉悦, 很快进入安静愉快的进餐状况, 不仅有助于消化吸收, 还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午睡时我们播放轻柔、节奏舒缓的催眠曲, 幼儿在抒情的音乐声中睡意朦胧, 自然而然闭上眼睛, 安静入睡。

2. 区域游戏活动中生活化的音乐节奏活动。

在音乐区和表演区中我们除了投放幼儿常用的打击乐器外, 还鼓励幼儿将班上的玩具, 家里的炊具, 大自然中随手可得的竹棍、小石头、砖块等物品作为节奏乐器, 进行打击乐活动;为了能让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人人都能通过操作摆弄更好地去感受和理解音乐节奏的变化, 我们还不断帮助和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制作乐器, 将一些沙子放入易拉罐来充当打击乐的“沙球”, 将两个圆形木板作为“响板”, 将废旧的锅盖中间穿根绳子配上小棍来充当“小锣”, 废旧礼品盒中的圆筒配上小棍为“响筒”……到了大班, 我们邀请其他区域的幼儿为音乐区制作服装、乐器图谱、乐器等, 再请音乐区的幼儿穿上服装走T台, 表演打击乐, 让每个区域很好地为音乐区服务。

3.合理利用一日活动过渡环节, 进行随机的音乐节奏活动。

利用早操后的点滴时间教师与幼儿玩“跳音阶”的游戏, 从而提高幼儿的音准水平;在餐前、餐后加入了一些音乐素养的教学内容。如, 身体节奏训练, 创编小律动, 认识并学习使用一些小乐器, 倾听音乐等;在盥洗室粘贴节奏图谱, 让幼儿利用等待的时间拍拍打打, 也就自然渗透节奏教学,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二、渗透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的音乐节奏生活化的实践

1.以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 开发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随着实践的深入, 我们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把幼儿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内化在心中, 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幼儿感兴趣的点, 以此为中心, 改编或设计新的音乐活动方案。如, 大班的打击乐《豆瓶进行曲》教师选择了绿豆、黄豆、红豆这三种平时生活中大小不同的的豆子, 将豆子装进矿泉水瓶里, 利用豆子大小与豆子敲击瓶子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的关系, 请幼儿在游戏中自己听一听、做一做、敲一敲。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学习兴趣, 在边玩边学中萌发了对音乐的兴趣, 形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2.创设游戏化、趣味化的教育情境, 使儿童在做一做、玩一玩的过程中感受节奏的美。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还发现, 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 我们越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在游戏化、趣味化的情境中感受音乐, 感受节奏。

(1) 运用趣味化的图谱, 帮助幼儿理解节奏。

在日常的节奏教学活动中, 如何能使这种被动、枯燥的学习变为主动、趣味性的活动?我们结合生动、形象、趣味的图谱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和记忆。如, 我们用小动物住新房介绍四二拍、四三拍节拍及不同的节奏型。幼儿在玩中学, 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 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2) 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 帮助幼儿打节奏。

音乐教育中的游戏性, 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中含有“音乐游戏”这样特殊成分, 而且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具有游戏或类似游戏的特性, 使幼儿能够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如, 在大班《打蚊子》活动中, 为了让幼儿掌握七个半跳音阶这一音乐难点, 教师利用音阶最后声音类似于蚊子发出的声音, 设计了拍蚊子这一故事情节, 将其贯穿于整个活动, 在倾听的基础上利用图谱让幼儿了解七个半跳音阶这一音乐知识。整个活动孩子沉浸在愉悦的情绪中, 大胆地创造着自我, 怀着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 同时也获得着自我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3. 力求将音乐节奏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整合的理念融入音乐主题活动中。

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将节奏活动与各领域活动有机地结合, 力求更好地将音乐融入幼儿的整个生活, 达到音乐的境界。

如, 大班音乐主题活动《春雨弹琵琶》, 教师通过听雨、说雨、画雨, 最后幼儿选择适当的乐器来演奏出春天细雨蒙蒙与滂沱大雨的音乐交响曲。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请家长带幼儿雨中散步, 观察春雨, 用绘画及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春雨的不同形态。通过集中讨论:“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幼儿选择了瓶子这一生活乐器进行创作演奏。

教育节奏 篇2

作者:田永红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15期

生命活动是有节奏的活动,幼儿的肌肉与神经的张弛、有意性与无意性的转化等也是有规律有节奏的。教育活动要遵循生命活动的规律,优化生命活动,因此,教育活动也是有节奏的,具有节奏美感。教师对教育活动节奏调控的质量,是影响教育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把握好活动节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活动速度快慢适宜,活动内容疏密相间

快慢适宜的活动速度和疏密相间的活动内容构成了活动过程中高效的教学节奏,二者可以给幼儿带来情绪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振奋。若一味追求快节奏、高速度,会使幼儿情绪过于紧张,精神易于疲劳,最终使幼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而过分的慢节奏和低速度会使幼儿的情绪过于松弛,同样也会使幼儿易于疲劳,其效果都甚微。要使活动速度快慢适宜、内容疏密相间,必须要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合理组织活动内容。速度的快慢要根据活动内容、重难点等的安排而定,张弛相间,快而有度,稳而有序。幼儿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重难点内容则应放慢速度;一般内容的交代,要简介地讲;活动导入、结束宜快,主题部分则相对要缓,这样,在教育活动进程中引导幼儿时停、时续、时急、时缓,能不断激起幼儿思维的波澜。快慢节奏的交替可以使活动组织结构顺畅自然。

二、活动过程动静结合,富于变化

动静交替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良好节奏的体现。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活动过程中,一味地“动”,会使幼儿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并且由于兴奋点的不断转移,容易走马观花,造成幼儿在精神上感到极度疲劳;而一味地“静”,则会由于兴奋点长时间固定一处,而导致幼儿情绪上的低落。因此动静交替既有助于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活动,又有助于消除幼儿因活动产生的疲劳,保持良好注意力品质,提高活动效率。教育活动在动静交替的节奏中进行时,通常是静在前、动在后。例如我在教学儿歌游戏《请你猜猜在哪头》时,我先边说儿歌:“公鸡头,母鸡头,请你猜猜在哪头?”边把教具黄豆捏在手里,背在身后,左右手互换。儿歌说完了,让幼儿猜猜黄豆到底捏在哪只手里?他们有的猜黄豆在左手里,有的猜黄豆在右手里。见证结果,无论猜得对与错,他们都很兴奋,为自己高兴,也为老师的“魔术”感到惊奇。接着引导幼儿学习儿歌,此时,他们兴趣盎然,记得非常快。我问:“你们想玩这个游戏吗?”这是他们最迫切的事情了,于是,我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来,和我一起游戏,演示这个游戏的玩法,以及游戏的规则,他们都静静地看着。接着,组织幼儿两两面对面进行游戏,此时教学活动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甚至是较热烈的场面,与前面演示游戏的玩法及规则时形成静动交替。最后,我来评价他们玩游戏的效果,他们静静地听着,默默地想着。这样整个教学活动就呈现出动静交替地有效结合,其实际效果非常好。

龙源期刊网 http://

三、活动组织起伏有致,抑扬顿挫

教育活动过程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构成其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需要曲折起伏、富于变化。在高潮阶段,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活动,神经高度紧张亢奋,心智活动高速高效进行,教育效果最佳。但是,如果让幼儿的神经长时间处于亢奋激动状态,不仅会影响到教育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幼儿的大脑健康。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育活动的导入、展开、高潮、结束、延伸等环节,使教育活动过程犹如波浪一样展开,最终实现教育目标。例如:在幼儿熟悉了童话故事《金色的房子》后,我又准备引导幼儿进行“金色的房子”的表演游戏。在活动开始时,我向幼儿出示小狗、小羊、小猴、小鸟的头饰,以及一件漂亮的裙子和一个美丽的花环,这马上引起了全班幼儿的注意。同时,问道:“小朋友,你们还记得这是哪个故事中的人物吗?”然后,与幼儿一起边复述故事情节,边加入动作。接着,又进一步启示:“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呀?”

在这个活动开始环节,先出示道具材料,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好奇心,然后通过师幼共同复述并加入动作,既调动了幼儿的参与性与兴趣性,又克服了单纯复述的单调,并让幼儿再次注意一些基本细节和获得一些关于本故事表演的基本动作,为幼儿的完整表演搭好了脚手架,接着导入正题。活动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层层引入中心活动内容,将幼儿的情绪和兴趣一步步调整到最佳活动状态。

另外,教育活动起伏有致的节奏,除了表现在教育活动过程本身外,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语言中。研究表明,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可以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充分传达教育信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抑顿挫措的教育语言要有适当的调控,做到流畅连贯、富有动感,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或重新注意。在进行故事教学时,教师讲故事的语言就应该夸张、生动,富有趣味性,比如用低沉的声音来扮演爸爸;用恶狠狠的腔调来演绎大灰狼;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等等,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儿带入了童话世界,之后的交流、教学也会进行得顺利且充满活力。相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会使幼儿昏昏欲睡,毫无兴趣。

四、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浅谈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节奏训练 篇3

一、发现节奏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动物的叫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生活中,我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了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的滴答声……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我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

二、通过语言感知节奏

体验、感受稳定的节拍律动是培养儿童节奏感的重要准备和基础。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拍拍手,或者摇一摇身体,在拍手或身体摇动的节律中念儿歌,通过手或身体的节律来感受固定的节拍。例如,做滑梯的样子,一上一下,在身体的运动中念儿歌,感受稳定的节拍。在稳定了节拍后,就要让孩子感受不同的节奏。引导孩子发现和感觉,让孩子在比较中理解节奏与节拍的关系,并且理解节奏就是把每拍中的声音有序地组织在了一起。

三、让肢体感受节奏

在感觉统合活动中,伴随身体的动作也有节奏,如玩平衡木时身体前后、左右的摇动是节奏。如果不能掌握好节奏,就容易从平衡木上掉下来,因此在玩平衡木的时候,让他们感受这种身体前后、左右摇动的节奏,跟着节奏控制身体的摆动来保持平衡,这些都是感知的途径。

四、放开手脚,给幼儿尝试、创造的机会

幼儿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喜欢用肢体、用节奏来加以补充。幼儿的世界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为了很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对幼儿进行一些创编节奏的练习,在教学中,我会选择一些幼儿熟悉的、节奏较鲜明的歌曲,为幼儿出示一些符合歌曲的节奏型,让幼儿尝试着能随音乐选择节奏或自创节奏。

每个幼儿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音乐的潜能,我认为在节奏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这些形式,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 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教育节奏 篇4

一怀特海的教育节奏理论的思想内涵

“所谓教育的节奏, 我指的是一个为每一个有教育经验的人所熟悉、并在实际中要用的原则。这个原则其实就是——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 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 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周期性的, 它包含很多智力发展的周期, 它们循环往复地出现, 每一个循环周期都各不相同, 每个循环周期都有其附属的阶段。他的教育节奏理论包含三个方面:

1. 人的智力发展具有节奏性、周期性, 强调在不同的智力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教育

智力的发展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 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互相交织的循环。他认为人从婴儿到成年是一个大的循环周期, 智力的发展包含着若干这样的循环, 例如幼儿期的循环、青春期的循环, 每个循环都包括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 教育应该是这些周期的持续不断的重复。

第一, 领悟的浪漫阶段。浪漫阶段是开始有所领悟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具有创造潜力和主动精神, 面对各种各样丰富的知识、事实既不知所措又异常兴奋。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是直接接触, 是单纯认识, 获得的是活跃的而又杂乱无章的思想, 其智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把自身行为和心理感知协调起来。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自由, 使这种潜能得到自由发展, 要鼓励儿童独自领悟、独自探索, 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挖掘世界的奥秘。

第二, 专注的精确阶段。精确阶段主要是知识的积累, 是通过掌握精确的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这一阶段注重文法和规则的学习, 包括语言的文法和科学的原理。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细节的、精确的、科学的原理, 与之前的知识相结合,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梳理, 建构知识框架。

第三, 主动的综合运用阶段。综合运用阶段相当于黑格尔的综合, 是对浪漫阶段的否定之否定。这一阶段出现了“回归浪漫”的情形, 其本质是脱离那种被训练的比较被动的状态, 进入到积极主动应用知识的自由状态。大学教育是综合运用阶段, “在中学阶段, 学生伏案专心于自己的课业, 而在大学, 他应该站起来环顾四周”。大学教育可以看作是效果的呈现, 应该注重研究性课程的学习, 教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将知识转化为力量, 将所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肯定每一个阶段的重要性

怀特海按照侧重点和特质的不同将生命循环周期分为三个阶段, 他认为不能过分夸大三个不同阶段的差异, 三个阶段交替占据主导地位, 一个阶段应逐渐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浪漫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活跃的丰富的事实, 没有对事实的广泛且普遍的模糊的认识, 之后的分析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精确阶段是知识的积累阶段, 在这一阶段要形成系统化、层次化的知识体系, 培养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 为综合运用阶段打好基础。另外, 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我们要重视综合运用阶段的学习, 使受教育者做好准备, 迎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经历。

3. 在不同的阶段要有所专注, 重视各门学科的整体性

怀特海在论述其教育节奏思想的同时, 特别提出要注意专注, 强调要避免在同一循环周期的同一阶段不同科目的竞争, 要“在合适的季节收获合适的作物”, 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旧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它开设的各门学科互不联系, 知识被分解到不同的科目中。他提出, 成功教师的秘诀是:他十分清楚学生需要精确学习的知识范围, 他不让学生记住一些不相关的次要的知识。成功的秘诀就是速度, 速度的秘诀是专注。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 并得心应手地应用。

二我国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提前“抢跑”现象严重

目前, 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 面对激烈的竞争, 家长和老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让孩子提前“抢跑”。幼儿园阶段就开始采用类似于小学的教育管理、教育模式及内容。这样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关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直接向幼儿传授小学阶段才应该接受的具体教科书知识, 忽视了儿童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 忽视了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发展。这种教育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遏制了其智能的全面发展。

2. 忽视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分强调知识积累

我国传统的教学体制过度延长了精确阶段的教育, 忽视了另外两个阶段, 导致教育生产出大量的书呆子。学生几乎没有机会经历浪漫阶段, 小学已经开始各种知识的积累, 整个中学阶段更是要埋头苦干, 力争上游, 到了大学仍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 学生也已经习惯作为接受知识的“工具”, 独立思考、充分想象的能力已被“扼杀”, 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

3. 忽视教学科目的整体性, 缺乏每一个阶段的专注

怀特海认为之后诸多发展循环与第一个周期相比总是“失败”, 其原因就是受到现行教育模式的影响, 任务设定不合理, 没有节奏, 没有鼓励, 没有专注集中。我国学校普遍采用分科教学, 学科之间分科过细, 联系不紧密, 缺乏整体性, 因而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 难成体系。做事情讲究聚精会神, “心灵同时从事几件事情的时候, 它是不能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面的”。因此, 教育应让学生在不同阶段专注于不同的学习。

三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1. 遵循身心发展规律, 尊重智力发展的节奏

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智力的发展具有节奏性, 其有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 教学活动必须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对学生的心理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 设置不同的课程, 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切实将学生智力发展看作是一个不断前进、螺旋上升、循环往复的过程。

2. 明确三个阶段的地位, 协调三个阶段的发展

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要重视每一个阶段的发展, 促进其协调、平衡发展。浪漫阶段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 使其享受快乐、发挥创造性和培养主动精神。精确阶段在知识积累的同时也要注重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的训练。综合运用阶段是解决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最好时期, 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的培养, 使其所学能够回归生活。

3. 合理设置科目, 使每一个阶段有所专注

专注的精确阶段是必要的, 教育培养的应是一种整体的智慧。在对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 要注意在每一个阶段学生应集中专注于某一重点学科领域, 其他学科内容应围绕它进行设置, 有机整合统摄于重点科目之下, 使之形成一套系统性的科目体系, 关注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重教学科目的整体性。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来说无疑是一块瑰宝,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庄莲平、王立中译) [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12

[2]付殿英.遥远而有震撼的回音——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及其深远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 2004 (12)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节奏训练 篇5

[键入文档副标题]

斌斌 [选取日期]

[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节奏训练

内容摘要:音乐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语言”,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先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训练。奥尔夫指出:“能够把音乐、游戏、舞蹈、语言等融为一体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节奏可以说是音乐的第一要素,而幼儿的学习能力最强,所以幼儿期是培养节奏感的最佳时期。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谈了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节奏训练,分别是节奏训练的定义,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奥尔夫节奏训练的方法及奥尔夫节奏训练的本土化,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教育,以适应日益提高的素质教育需求。关键词:音乐教育

节奏训练

方法

本土化

音乐可以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丰富幼儿的头脑,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音乐是促进幼儿心身全面发展和潜能发展的重要有效途径;音乐是一门奇妙的语言,让人类从中获得真善美的体验和教育。幼儿期的人类是一张白纸,学习能力最强,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幼儿期也是接受审美启蒙教育的最佳期。所以幼儿教育必须重视音乐教育,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则是节奏训练。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声音的基本组成,声音无处不在,节奏无处不有,节奏感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是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一、什么是节奏训练

节奏是一个音乐的框架和结构,节奏感主要是指节奏和节拍的感知和表现能力。①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辅导掌握某种技能。节奏训练就是有计划的通过学习和辅导让儿童掌握音乐节奏感。节奏训练从内容上看,应包括速度的训练、节拍的训练和节奏的训练,这是节奏训练的基础;从类型上看,有单声部节奏训练和多声部节奏训练,这是要求学生既能从横向去理解节奏的意义,又能从纵向去分析节奏间的关系;从程度上看,即有由感性阶段的训练到理性阶段的节奏训练过程,又有初级模仿节奏感到高级内心音乐节奏感的训练。②而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节奏训练,幼儿接受能力有限,则应该侧重于基础的速度、节拍训练、感性阶段的训练和初级模仿节奏感。

①《pe2[幼儿/小学教育]浅谈如何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 ②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专业毕业论文 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自身的协调性,唤醒幼儿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言是人人具备的能力,每个人自出生后有两个基本的学习能力,一是学走路,二是学语言,将语言朗读巧妙的引入节奏教学中,利用说话作为起步的节奏训练,这样会使幼儿感到特别熟悉,甚至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奥尔夫将字、词、姓名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让孩子可以有节奏的朗诵出自己的姓名,还可以在朗诵的游戏中相互认识。②

如:1××××1×

在这个简单的朗读游戏中让孩子体会节奏的长短,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让孩子认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并且感受到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得不同。

在节奏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做多元化的训练。

比如幼儿需要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四分休止符“0”,原来可能是一个较为枯燥的知识点,但如果我们用奥尔夫的节奏练习法,通过朗读及身体的节奏律动教学来认识掌握节奏“0”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知识。谱例:

一二三,向前走,抬起头,挺起胸,好象小兵雄赳赳。节奏:×××Ο×××Ο×××Ο×××Ο×××××××Ο 注:“×”时以行进节奏向前踏步,“Ο”时作立正姿势敬礼。

这样联系比传统的节奏练习更有趣味,教学效果也十分突出,除了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反应力。

(二)律动教学法

律动是指用身体的各个部分,随着音乐进行的一种有韵律的动作。律动可以分为创造性律动和模仿性律动,可以使用各种器具,也可以徒手进行。律动提倡身体各个部分的积极参与,是一种将音乐与舞蹈、体操、表演等形式相结合的综合形式。③律动教学法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律动来学习音乐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法。它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幼儿律动是指根据音乐的性质,相应地、合拍地做出各种模仿动作。常做的有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如兔跳、鸟飞、熊走等;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如洗脸、刷牙、梳头等;模仿成人劳 ①

①《浅谈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刘琬琬 师晖《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

-研修总结互联网数据《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②《浅谈幼儿英语律动教学法_早期教育_育儿圈_小脚印亲子网_福州妈妈_...》2013-08-15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专业毕业论文

节奏感以及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声势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内容有:

1、节奏模仿。可以是师生间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模仿的节奏可重复做,标准是学生对节奏是否掌握。模仿的节奏也是有见到到复杂,慢速到快速,要适时为止,时间不要过长,否则学生的兴趣减弱,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2、接龙游戏。在模仿训练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节奏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最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和即兴创作能力。练习时学生根据教师的速度进行节奏连接,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节奏,变换不同的动作,也可以自由创作。

3、节奏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创编。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节奏词汇时,这一练习是很容易达到的。学生能够创作出多种声势节奏型,但教师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搭配,避免出现小组之间过大的差距而影响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4、用声势为音乐旋律伴奏。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中最具特色的多声部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这种训练方法应用最自然,最能体现音乐原本性的“固定音型”手法,不但掌握起来更加容易,而且培养了学生学生自身的身体协调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对多声部音乐的参与理解能力。②

奥尔夫声势教学法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更挖掘了孩子的潜能。

(四)器乐表演教学法

奥尔夫设计了一套音准精确、音色优美的、有固定音高的音条乐器(木琴、钟琴、刚片琴)及无固定音高仅起节奏作用和音色效果的打击乐器(三角铁、串铃、响板、沙球、钹),另加竖笛、定音鼓等。由于这些乐器采用打击的方法,没有指法上的困难,技术上的负担,学生容易操作。同时,它们也最容易突出节奏的特点,有利于节奏的培养,优美的音色富于丰富的色彩,能激起儿童们的兴趣和想象,教学效果好。对幼儿则只是让他们了解认识这些器乐即可。

(五)创作教学法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非常强调教学的即兴性。从模仿开始,到自由创造,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有强烈的音乐创造欲

① ①《浅谈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大邑教育网》

-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大舞台》-2010 ③《20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专业毕业论文

(1)《幼儿音乐节奏感是怎样养成的-龙源期刊网-华文世界最大的电子杂志...》

-互联网数据《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3)《浅谈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刘琬琬 师晖豆丁网》2011-08-11(5)《视唱中的节奏训练》陈嘉陵《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7)《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三叶草——方芳音乐...》

《节奏世界》中国节奏展现中国风格 篇6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日前出版了打击乐教授赵纪的《节奏世界——小军鼓中国作品集》,精选了赵纪从事教学50余年中创作的7首作品。赵纪认为目前小军鼓独奏所表现的题材更加广泛,表演形式也更加多样,独奏完全是个人表现,从合奏到独奏的角色转换给军鼓带来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音色的多样性。

独奏曲《节日》中既有北方传统的秧歌点,也有嬉戏、逗趣的场面。以三种不同节拍(4/4、6/8、2/4)组成的《大路进行曲》加进了重音及滚奏的力度变化。《天津道情》以天津快板为基调,乐曲速度平稳。双军鼓独奏曲《影子》在技术上要求单手能力很强。小军鼓与大鼓独奏曲《乡音》包含几段各有特色的地方舞曲。军鼓二重奏《哥俩好》既有摇滚、华尔兹,也有中国民间锣鼓,乐曲中有不少独奏和伴奏的地方。《林中拾趣》由4首独立小曲组成,以军鼓为主,木鱼、鸟哨、桶桶鼓、牛铃、刷子等其他打击乐为辅。

教育节奏 篇7

针对当前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通过实践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够把音乐中的情感变化、节奏美感受出来,还可以准确地将节奏再现的能力。此研究能够使幼儿在模仿中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为以后学习音乐、学好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音乐节奏的定义

节奏是无处不在、有规律出现的节律,在自然界当中存在很多与节奏有关的规律,如在人们雨滴声、四季交替、唱歌与走路等过程中变化着出现,节奏的变化非常丰富,在高度、宽度、深度等各方面有规律或无规律的变化着。对于音乐来说,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的节奏源于客观自然与生命运动,所以它不仅可以模拟自然界的各种状态,还可以模拟人类的活动。因而作为幼儿阶段认识世界的途径,音乐节奏与自然界和儿童心灵世界想通,能够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二、节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节奏的认识,以及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对幼儿年龄特点的理解,认为节奏教学在幼儿音乐的启蒙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节奏的学习可以培养与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幼儿的身心发展是不成熟的,这导致他们缺乏对复杂音乐的理解与感悟能力,而音乐旋律中最基础的“节奏”,能够与幼儿的心灵相通,让幼儿感到音乐的魅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幼儿虽然对音乐本身理解不够,但是只有有节奏响起就会手舞足蹈,这就是因为他们在节奏中感知到了音乐魅力。

其次,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对节奏的听、唱、舞蹈等活动的学习,在不同的节奏中进行感受与模仿,使得幼儿的音乐方面的听力与记忆力得到提高,为幼儿音乐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节奏的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潜力,在模拟与游戏中感受了节奏并表现节奏,创造节奏等,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表现欲等,促进幼儿音乐禀赋的发展。

再次,音乐节奏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通过表现与激励等促进幼儿自信,保持幼儿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节奏本身的美感也对幼儿心灵起到调节作用。

三、节奏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意义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一些家长与老师试图培养音乐神童,随意拔高幼儿音乐教学的高度,其实是揠苗助长,抹杀了幼儿的个性和对音乐的兴趣。

笔者认为: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力有限,节奏最为最基础的能力能够让幼儿普遍参与。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强调节奏的互动,让幼儿在快乐的玩耍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进步,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总之通过节奏的教学与训练,改革了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效益的提升。

每个幼儿都有一些音乐潜能。在幼儿音乐课中的节奏教学,教师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要去培养幼儿的兴趣,并设法去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节奏,了解音乐。幼儿学得有趣,易于掌握,记得牢固,这样不但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提高,对音乐表现力也会大幅度提升,进而促使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教育节奏 篇8

宿迁联通通过近几年深度服务京东商城特大型项目、宿迁公安大型项目、本地其他中小型项目, 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在持续不同行业的大客户过程中, 宿迁联通也从项目方案组织、投标应标、项目实施、项目售后等方面逐渐成熟起来, 不仅建立了一支专业项目运营团队, 提升大项目服务支撑能力, 也通过不断探索更多更广专业的项目运作, 推动公司主营业务发展。

一、紧盯信息, 及时准备

在沭阳县政府初次提出启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创建工作以后, 沭阳联通立即向上级汇报相关情况, 并着手与县教育局均衡创建信息装备项目组的技术人员沟通建设内容, 充分了解教育局对方案的规划、建设目标、建设分期与进度要求等内容。我方从了解到的其他省市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创建上的一些优秀案例, 主动介绍案例的规划框架与实施步骤, 从建设成本节约、后续平滑升级、使用简易、维护成本降低等方面一一与甲方探讨。

在方案准备过程中, 需求方通过不断与各厂商的联系沟通, 对建设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订, 涉及信息设备的选型和组网方案也有不同的选择。这给我们的方案准备、合作厂商选择也带来极大的难度, 在深度解读项目建议书后, 江苏联通系统集成公司多次与市县联通工作人员就实施准备工作交流, 派驻驻点人员在沭阳县项目实施目标现场勘察, 不断完善方案细节。仅报送甲方方案初稿即有11稿, 方案确定版4稿, 硬件参数修正110余处, 商务报价调整7次。

二、紧盯项目, 迅速跟进

一个大型建设项目, 从方案准备到确定招标内容后, 一般会根据建设目标和建设资金额度的要求作一些细微调整。在客户方看似细小的调整, 对于投标方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予以调整应对。在接到挂网招标内容后, 省市县部门联动, 立即就技术参数与价格一一研读, 迅速准备投标方案。本次我方意向参与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项目, 包含硬件安装与软件平台资源等内容, 建设数量大、后续服务内容庞杂, 要想完成应标并提高中标概率, 不仅要有合理的商务报价, 而且要在方案组织、售后服务、软件升级等方面体现特点和明显优势。

方案编制组成员加班加点, 不分白昼5天内完成第一稿方案, 送交领导审核。根据初审结果, 继续完善方案, 再审核、再完善, 这样反复调整与完善, 最终在送标时间截止前2天完成定稿方案。同时, 建设支撑组紧锣密鼓准备施工方案, 根据客户需求数量, 制订施工计划, 琢磨缩短施工周期、保证施工质量的保障办法。事后证明, 这些准备工作不仅让我们在向评标专家组解读投标方案时得到了好评, 也让我们在后续建设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成本。

三、紧盯进度, 快速支撑

在拿到中标信息后, 我们短暂的享受了一下中标的兴奋, 立即投入到施工的准备工作, 项目建设内容涉及沭阳全县94所学校, 近2000个班级, 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建设任务, 不影响开学后正常教学使用, 这个压力非常大。

宿迁联通抽调精干力量, 与设备供应厂商服务团队一并组队, 根据沭阳城镇交通路线与学校分布, 分成6个建设小组、1个协调小组、1个设备复调小组。把在投标方案准备阶段完成的建设方案与施工计划, 再进一步理顺工作流程与关键节点, 同时争取客户方尽可能的支持, 校方人员的联系、安装场所的钥匙、门卫上下班交接时间、电工联络等等, 凡是涉及施工影响因素的每个可能人员, 我们都列出名单, 逐一确定, 最大限度保障施工进度不受影响。在完成上述工作后, 我们在施工初始, 分别选取不同类别学校的代表校区, 建设样板班, 第一时间通知客户验收确认, 这才开始批量建设阶段。

正是在方案准备阶段的详细深入、施工阶段的细心安排, 施工进度依照计划稳步推进, 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 也为后续服务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四、紧盯售后, 持续服务

本次沭阳义务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创建是整体教育均衡的第一阶段工作, 完成基本教学设备配套安装后, 需立即开展对每所学校的老师与设备管理员进行培训, 这不仅是教育管理方对教师使用教学先进设备、家长参与教学管理的要求与期望, 也是我方项目售后服务的重要组成内容。我方参与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项目, 一次性实现了单个班级对投影仪、教学机、交互式平板、实物投影、多媒体教学资源、学生课堂互动等综合需求。正确、系统地使用该设备, 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而且通过我方提供的教学平台资源 (通过中央电教馆认证) , 可以迅速提高教师备课效率、提升教案质量, 大大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建设方案, 沭阳联通联合设备厂商制订培训计划, 在暑假举办集中培训, 首先让各校区设备管理员知晓已安装设备的性能和基本使用步骤。秋季开学后, 根据学校分布与交通路程远近, 分片区组织小规模集中培训, 让每位任课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正常教学。这一轮培训结束后。再根据单个学校的班级数量, 组织点对点培训, 主要增训从备课、教学、作业布置、作业修订、家长参与等教学全过程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的理念与办法。对于大部分任教多年的老师来说, 改变了教学工具后, 不仅是上课这45分钟的变化, 更是对以往手写备课或电脑备课, 手工编辑作业、打印作业, 再手工修改、手工统计错题等方法上的改变;更是对新的一种“互联网”教学模式理念的更新。这就对我们的后续培训服务工作提出更为细致的要求。

沭阳联通作为宿迁联通县级运营机构, 要做细做实2600多个班级、5400多名任课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培训工作, 将至少持续一个学年的时间。在这样长的一个时间段内, 我们只有将该项任务纳入县分公司的日常工作, 常态化开展;协同厂商服务团队, 把使用培训与问题在线答疑、现场处理统筹安排, 建立详细台帐

教育节奏 篇9

一、旋律节奏应以歌词的朗诵节奏为基础

在朗诵歌词时, 会很自然的遇到由各种不同的字、词、词组组合起来所形成的各种节奏与句逗, 这是歌词本身具有多方面的自然节奏因素。所谓的自然节奏, 就是将歌词按照自然简单的语气朗诵所形成的语气、速度及字音时值。

例1:

上例中a“歌唱吧, 亲爱的祖国”在朗诵时, 自然的会把“唱”“爱”“祖”“国”读的强些, 歌词的自然节奏使旋律节奏在处理上把这些词安排在强拍上, 体现了自然节奏的强弱特点。同时在情感的作用下不仅强调了“祖”“国”, 还适当地拖长语气, 又体现了自然节奏的长短特点。

从上例的分析中, 我们不难看到自然节奏包括强弱特点、长短特点与快慢特点。既然旋律的节奏应以歌词的朗诵节奏为基础, 理所当然应与自然节奏中的强弱、长短、快慢为基础, 合理安排, 使歌曲旋律流畅上口。

二、旋律节奏与歌词朗诵节奏的统一

在朗诵歌词中寻找体会歌词的自然节拍、节奏, 体会歌词声调的起伏形态, 在设计旋律节奏时利用这些形态, 使旋律节奏与歌词朗诵节奏统一起来, 以使音乐形象与音乐情绪更好的体现与抒发。

1. 旋律节奏与歌词朗诵强弱的统一。

旋律的拍子确定以后, 每小节的强拍是第一拍, 在强拍的位置上, 应安排歌词中一些较重要的字及词组, 把旋律节奏与歌词节奏有效的结合起来, 突出歌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例2:美丽其格词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在上例中, 朗诵歌词时强调了蓝、天、白、飘、马、跑;挥、鞭、响、方、百、齐、翔, 所以在旋律节奏的设计上, 把这些词放在每小节的强拍上, 使词义表达更准确到位。

2. 旋律节奏与歌词朗诵长短的统一。

在朗诵歌词时, 不可能每个字都一样的长短, 有的字读得长些, 有的字读得短一点, 有的词需要连贯, 有的词需要停顿, 这时旋律节奏的设计需要根据歌词朗诵时长短特点来加以变化, 使词曲结合的疏密相间, 宽紧结合, 这样歌词的音乐情绪、意境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例3:青海民歌《水红花令》

这里的字有三种处理, “星星”、“呀”、“出”、“着”、“眨”“睛”各占一拍, “眼”占两拍, “来”占六拍。这样处理节奏疏密相间, 表现了一种活泼俏皮的音乐形象和愉悦的情绪。如果把它处理为一个音一拍或者一个音两拍等等, 则在情绪的表达上就变得平庸了。

3. 旋律节奏与歌词朗诵快慢的统一。

朗诵时根据歌词的情感, 有时轻快, 有时较慢, 这时旋律节奏的设计需要根据歌词的快慢特点处理好词曲结合时节奏的快慢问题。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歌词的音乐情绪表现出来。

例4:光未然词、冼星海曲《怒吼吧, 黄河》

这首歌词充满了振奋人心的力量, 朗诵时感情也会随之激动、激烈, 所以在旋律节奏速度的处理上较快, 体现了全人民发出警号时那迫切、激动的音乐情绪。反之处理成较慢的速度, 则难以感染人心。

三、旋律节奏与歌词朗诵节奏相统一的重要性

歌曲是歌词与旋律的有机结合体。旋律应与歌词的内容、结构、节奏、音调等因素统一起来, 使旋律更符合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歌曲往往意境吻合、形象准确、节奏上口、曲调流畅。其中旋律节奏与歌词朗诵节奏的结合尤为重要。因为, 即使是旋律与歌词的内容、结构、音调等因素都很吻合, 但如果没有恰当的节奏把这些因素串联起来, 这些将会是一盘散沙。掌握这一点, 对于初学歌曲写作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很多作曲家也都以运用旋律节奏与歌词朗诵节奏相统一这一手法, 创作出了很多朗朗上口, 流传至今的歌曲。像贺绿汀先生的《游击队歌》, 就是根据歌词朗诵起来的自然节奏因素, 然后按设定的节奏谱曲使歌词原本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 音乐情绪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大部分流行歌曲的创作也离不开歌词朗诵节奏因素, 而后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变化、发展、创新。所以, 旋律节奏应与歌词的朗诵节奏的统一, 对歌曲写作时音乐形象的体现与音乐情绪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传统作曲技法》赵晓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

[2]《歌曲写作教程》陈国权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2

教育节奏 篇10

1、序列的定义

序列是指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好的对象或事件。

2、序列摄影的定义

序列摄影是指按照一定次序拍摄运动中的主体的一连串动作, 最终将其呈现在一张照片上的摄影术。一张序列摄影图片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的单一照片, 这种摄影形式适合用来表现运动状态。

为什么序列摄影适合用来表现运动状态呢?首先, 序列摄影描绘的是一个运动状态。其次, 序列摄影可以在一张照片上展现出一段动作的分解再集合。再次, 因为眼睛的虚动效应使得人在观看序列摄影时产生一定的运动效果。

这种描绘运动的摄影艺术不难令人联想到同样描绘运动物体轨迹的、倡导同时并置原则的未来主义摄影——追求在静止形式中表达运动和速度的摄影流派。最具相似性的就是琼恩·米利 (Gjon Mill, 1904-1984) 在1942年采用多次曝光手法拍摄的《走下楼梯》的裸体摄影。这幅摄影作品就是从著名的法国画家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1887-1968) 的《走下楼梯的裸女》中得到启发而创作完成的。该作品运用频闪闪光灯进行拍摄, 真实记录了裸女走下楼梯的连续过程, 用摄影的方法揭示了肉眼无法看清的瞬间。这种通过频闪表现人体再抽象的摄影作品, 也是一个个真实人体的组合再现。这种摄影作品无时无刻不充斥着神秘却又迷人的节奏韵律。

二、节奏的定义

1、节奏的本意

节奏指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 源于音乐领域, 在音乐艺术中, 节奏是指在时间轴上声音所产生的松紧、快慢、强弱的一种规律和现象。在音乐的三大要素节奏、旋律、和声中, 节奏产生的最早, 《书经·舜典》中就有“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的记载。目前, 节奏广泛应用到众多领域, 而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仍然是艺术领域, 这其中包括非动态艺术和动态艺术, 非动态艺术为造型艺术、三维立体艺术等;动态艺术有影像、动画等。

2、节奏在造型艺术中的含义

艺术作品借助艺术手段——节奏, 以把握表现对象的运动形态, 凸显运动对象的力度和速度, 并抓住其有规律性的重复、交替动作。

在造型艺术中, 静态节奏是动态节奏在二维空间中移位和联想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欣赏的时间性所带来的积极的、开放的艺术思维。随着视线焦点的移动, 节奏通过点、线、面等元素的反复呼应和对比整合加上构图、运动等要素展现出来。艺术家还通过主次、疏密、承接、呼应、让揖, 开合、向背、俯仰等对立统一因素将物象结合成艺术整体。而这些因素显示出符合一定审美规律的格局与韵律, 形成构图上的结构节奏。

节奏所特有的规律与变化通过画面中的这些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

3、节奏在摄影艺术中的含义

在摄影艺术中, 线条的曲直、光线的强弱、色彩的冷暖、影调的明暗、画面的虚实构成视觉上的节奏。

而具体的画面中, 整体的疏密关系, 色调关系等构成整个画面的节奏, 使画面产生秩序性的变化。

三、序列摄影的过程

摄影师一般使用三种拍摄技巧表现运动:一是静止的照相机与运动的主体物、二是摇摄的照相机与运动的主体物、三是移动的照相机本身。序列摄影采用第一种——静止的照相机与运动的主体物拍摄技巧完成。

1、前期准备与拍摄

拍摄前, 摄影师需要测量现场光的强弱, 预计拍摄效果, 从而判断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感光度 (ISO) , 以达到理想效果。摄影师需要构思拍摄动作, 对一系列动作将要占用的空间进行大致测量, 确定拍摄主体与相机的距离, 提前完成对焦与构图。

拍摄过程中, 为确保每张照片的曝光量相同, 摄影师需要采用手动挡进行拍摄;为确保在一连串动作的完成时间里得到足够多的、连贯的图像, 摄影师需要采用连拍模式进行拍摄;为确保得到稳定的图像, 摄影师需要架上三脚架进行拍摄。由此完成一组曝光量相同的、连贯的、稳定的, 但在相同场景下动作不同的图像。

2、后期处理

在后期处理中, 需要选择其中一张照片 (一般选择动作开始或结束的那一张) 作为底图。将其余一连串的动作通过抠图的方法分离出来, 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将它们拼合在选定的底图上, 形成一张完整的照片。

这样一张序列摄影图片就大致完成。

四、关于节奏在序列摄影图片中的思考

节奏在音乐艺术中是指在时间轴上声音所产生的松紧、快慢、强弱的一种规律和现象, 而这些要素在制作序列摄影时则可以分别对应拍摄主体的布局、曝光时间以及明度。

1、拍摄主体的布局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

既然最终的呈现效果都需要经过抠图而表现, 那么不妨考虑对于相同的动作进行多次拍摄。在最终处理画面时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图片, 有设计的拼合与罗列拍摄主体, 而非按照曝光顺序均匀的排列。过度的统一较为单调、过度的多样又过于杂乱。当我们将图像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效的搭配在一起, 就可以创作出既排列有序又生动多样的画面效果, 而往往这些图片在一定程度上也较为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2、拍摄主体的曝光时间参差变化

既然最终的呈现效果是一张记录连贯动作的图片, 那么不妨通过改变曝光时长 (例如增加曝光时间用以得到一些模糊的、记录动作轨迹的单一图像) , 从而完成最终的序列摄影图片。因为不太清晰的图形, 它的运动属性往往更加明确, 而凭借曝光时长不同的组合, 静止与运动的相互作用, 通过清晰与模糊的图像的叠加, 动与静的结合, 增强照片的节奏感。

3、拍摄主体在明度上的差异

明度的节奏和运动性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虽然通过虚动现象可以促成一定的运动效果, 但是运动性也可以通过人的常识和情感的加工, 从明度的变化上加深理解。序列摄影作品如果加上透明度变化, 例如从动作开始到动作结束透明度的依次增加, 可以加强拍摄主体运动的方向性, 同时通过不同拍摄主体的透明度叠加也可以增加照片中的层次变化。

五、总结

通过比对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含义, 可以发现拍摄主体对于序列摄影还是有着诸多变化的。在布局上, 只要有设计的排列拍摄主体, 就容易得到有序却生动的画面效果;在曝光时间上, 只要改变曝光时长, 就容易得到动与静相得益彰的节奏效果;在明度上, 只要选择性的改变拍摄主体的透明度, 就容易得到极具指向性的运动效果。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思考, 可以发现不论在前期准备与拍摄过程中还是后期处理上, 都可以加以变化得到既排列有序又生动多样的序列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临床治疗及观察下一篇:主装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