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信息化基础

2024-07-26

制造企业信息化基础(精选十篇)

制造企业信息化基础 篇1

1 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1 物料管理极不规范

我们在现场调研中发现, 该公司的两个物料仓库中, 货柜 (货架) 摆放整齐, 但我们无从知道货柜 (货架) 里放的是什么、有多少等基本信息, 因为货柜 (货架) 上根本没有任何有关库存产品的信息卡。当我们问保管员“你如何知道待发放的物料有没有, 若有又在哪里”时, 他们的回答是:“在我的脑袋里。”在中间仓库, 我们还注意到物料领用没用任何记录。车间要什么, 要多少, 由领料员与保管员口头交代便是, 谁领的、领了什么、领了多少、还剩多少, 都没有记录。我们问保管员:“为什么不建账、卡?”她的回答是:“我们一直是这样。其实, 我们也很累, 没有一天休息。”当我们问“为什么没有一天休息”时, 她的回答是:“因为这里的物品只有我知道, 别人都不知道。”据保管员说, 在该公司的其他仓库也有类似的情况。

1.2 质量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我们走访了该公司从原料进厂检验, 一直到成品出厂前的检验等质量控制各环节, 结果发现:部分原料的进厂检验还没有标准, 检验员凭自己的“感觉”检验。我们问当事质检员:“你觉得你的感觉如何?”他无奈地说:“其实, 我很难受呀, 我时刻担心着因我的‘感觉失误’导致工作损失……我也向有关领导反映多次, 但目前还是这样。”同时, 除原料进厂检验外, 其他环节的检验活动都没有规范记录。我们问:“万一产品在外面出现质量问题, 公司怎么处理呀?”回答是:“再来分析呀, 一般都有责任。”

我们在走访中还了解到, 该公司目前还没有设置专职的基层质量管理部门, 公司总部设有质量管理部, 负责指导各基层的质量管理工作, 各车间 (或生产部) 质量检验人员隶属于车间管理, 车间的质量管理工作由车间行政领导兼职。

1.3 成本、效率意识有待加强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 生产现场存在“长流水”、“长开机”、用铜丝代替塑料绳捆扎物品、装配时经常连续十几个都配不上、材料没有定额、良品率低等较多的浪费现象。当问及员工这些现象是否影响工作成本和效率时, 他们有的回答“长期以来就是这样, 习惯了, 也没考虑其他”, 有的回答“也知道这样浪费、效率低, 但自己无能为力”……

1.4 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

在调查中, 我们明显感受到, 公司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 导致相互之间缺乏了解, 甚至有较多的误会、怨言, 这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情绪, 以致较严重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这一问题在调查问卷中也有明显体现。如:对“您知道公司有哪些与自己有关的管理制度?请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下面空白处”一问, 在回收的49份有效答卷中, 回答为不清楚的有24份, 占49%;回答只知道考勤制度的有25份, 占51%。对“您了解公司制度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可多选) ”一问, 有104人回答“领导传达”, 占57%;有42人回答“专门培训”, 占23%;有24人回答“非正式途径”, 占13%。

1.5 亟待加强制度建设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较多管理人员和员工反映管理职责不清, 导致眼前的管理事务不知该由谁做;很多工作既没有作业规范和要求, 也没有工作质量与效果考核, 干好干坏没差别。据问卷统计, 对“您认为公司制度的落实效果如何”一问, 回答“好”的有9人, 占6%;回答“较好”的有46人, 占29%;回答“一般”的有89人, 占56%;回答“差”的有14人, 占9%。对“你曾参与公司管理吗”一问, 回答“经常参与”的有18人, 占11%;回答“偶尔参与”的有44人, 占28%;回答“从没参与”的有94人, 占59%。对“您的建议被采纳情况如何”一问, 回答“多数被采用”的有54人, 占41%;回答“多数未被采用”的有17人, 占13%;回答“没有消息”的有45人, 占35%;还有13人是空白, 没填。

1.6 执行力有待提高

在走访中, 我们也注意到一种较普遍现象:管理人员和员工都知道某些事情要做, 但是, 那些事情总是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没有做, 要做的事多处于计划状态, 或只停留在脑袋里, 而没有被及时落实到行动中。

2 改进建议

2.1 开展干部员工培训,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针对该公司目前较突出的干部员工思想认识问题, 我们建议:一是对干部职工开展有关职业态度、现场工业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物料规范管理等方面的主题培训, 促进干部员工全面增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 掌握和应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二是对干部职工开展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培训。据我们了解, 该公司拥有内部广播、电视、墙报、专栏、黑板报等媒体。如果充分运用这些媒体及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宣传, 无疑将有利于增进了解, 消除误会, 增强公司凝聚力, 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2.2 全面加强制度建设, 营造责任、向上、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 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是改善工作质量的又一重要保证措施。根据调研反映的问题, 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搞好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认真组织开展职能分工, 明晰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与权力, 实现责权不交叉、不重叠、不遗漏, 让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 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二是尽快建立各岗位工作质量考核制度。首先, 要根据各岗位工作内容与目的, 科学设计考核项目与指标;其次, 要明确实施考核的人员、方法与时间, 考核所需信息的提供要求等;最后, 严格按标准认真组织考核和奖惩兑现。三是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质量信息管理、质量控制管理、质量投诉管理、质量事故管理等制度, 使质量管理真正体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用数据说话、持续改进等基本原则。特别是质量信息管理, 各质量工作岗位均应通过检查表、记录本等形式建立质量记录, 由专人 (如质量分析员) 定期 (如每班结束时) 收集质量原始记录, 并对原始信息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对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技术、生产人员沟通, 以便他们及时分析原因并实施改进措施, 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对生产中发生的较重大质量问题, 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事故原因分析, 并做到“三不放过”, 即原因没找出不放过、改善措施没制定不放过、责任人没受教育不放过。四是建立仓库物料管理制度。包括物料的出、入库管理制度, 物料库存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管理, 努力实现物料出入有序, 现场账、卡、物一致, 标识规范清楚、物料分类存放完好。五是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在目前企业转制时间不长、员工思想不够稳定、员工构成比较复杂等特殊情况下, 企业更应该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通过民主管理, 加深了解、统一思想、改善关系、推进工作。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可建立定期、不定期与员工见面制度, 亲自听取员工的想法。一方面, 可增进了解, 增加理解, 消除误会, 增进感情;另一方面, 可获得来自基层的真实、有用的信息, 有利于科学决策。

2.3 强力推进管理改善, 提升执行力和管理效果

客观上, 最能使现状尽快得到有效改善的力量其实来自公司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有责任清楚了解当前的管理问题并明确解决这些问题的总思路。在具体工作方面, 高层管理者有责任安排合适的人去推动管理改善工作, 督促建立改善方案, 包括改善项目、标准和时间表等;通过定期听取汇报、不定期下基层现场了解等措施跟踪、督办, 并建立问责制。对改善不力的典型部门和人员要有经济的和行政的处罚。而且, 处罚结果还要予以通报, 借此严肃工作态度与纪律、提升管理权威。

2.4 建议在基层成立独立的专职质量管理部门

制造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点2013下 篇2

二、判断改错题(每题3分,共15分)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四、案例分析题(15分)

五、计算题(共14分)

1.简述驱动行业竞争的力量中,影响行业进入障碍的因素。

2.简述领导的作用。

3.简述组织设计的任务。

4.简述基本战略包含的战略类型。

5.简述在公平理论中员工进行比较时所参照的对象。

6.简述双因素理论中激励因素的相关内容。

7.简述驱动行业竞争的力量中,影响供应方谈判能力的因素。

8.简述管理的概念。

9.简述在组织设计中,层级设计的内涵。

10.简述负强化的相关内容。

11.简述公平理论的不足之处。

12.简述领导者权力的来源。

13.产品或服务部门化

14.职能部门化

15.量本利分析

16.多阶段决策树问题

17.领导权力的来源

18.培训的对象与方法

19.决策的原则

制造企业信息化基础 篇3

工作部分几何参数进行方便的数字化采集,利用软件进行刀具的三维建模和静态角度计算,有效提高刀具测量效率和精度,可辅助绘制刀具角度剖面图。成果目前已在机械基础教学基地加以实践,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刀具测量 实验仪器 分析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b)-0131-03

Abstract:Considering themecha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new kind of cutting tool measurement instrument for the course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s proposed to overcome the insufficiency of traditional experimental instrument. And the basic analysis software is also provided. The digital data of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tool part can be obtained easily. The 3D model and static anglecan be got based on the developed software.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results, the proposed instrument has the better measurement efficiency and precision. And it can be used to draw the angle section of cutting tool. The results have been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the effect is better.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Cutting tool measurement;Experiment instrument;Analysis software

1 传统刀具测量实验仪器存在的问题

早期的机械制造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参考国外内容,部分教学和实践内容沿用至今。以车刀角度测量实验为例,在我国各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使用较为广泛的是JGQ-2型万能车刀量角台,其原始雏形由国外工厂设计,后经国内相关高校改进设计成JGQ-2型万能量角台[1]。随后,各高校机械基础教研室进一步对量角台进行了小范围改进,但基本原理和结构不变。

这种传统的量角台能够完成所有参考系下的主要刀具角度测量,但是每测量一个角度,都需要相应精确调整刀具位置,步骤较为繁琐;且只能进行单一刀具角度测量,无法采集刀具几何数据,要对刀具进行几何建模则需要昂贵的专业仪器,如德国ZOLLER刀具检测仪器(采用CCD相机和图像分析处理技术测量);另外,在不同参考系的角度转换的场合,需要采用专用公式计算,或者读专用诺模图校核,使用不便[2]。

由于上述问题,在刀具角度测量实验中,测量仪器操作繁琐,步骤较多,学生还是容易对角度产生混淆,且易遗忘,加之学生的制图基础相对较差,测量完成后仍然不会绘制刀具静态角度图。

2 新型车刀测量仪器及软件

为了克服传统实验仪器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种新型车刀角度测量仪器及配套软件,其基本机构如图1所示,配套软件输入界面如图2所示。

2.1 新型车刀角度测量仪的测量原理

该测量仪是受我国汉代“浑天仪”的结构启发,仿照浑天仪的球面坐标测量原理,设计而成。主要测量构件由内环、外环和测量杆组成,内、外环切掉了部分圆弧防止与刀杆干涉。将被测刀具装夹在可调刀具支架上,对刀具位置进行水平、竖直微调,使刀头基本处于在测量仪的球面中心;测量杆起到窥管的作用,用测量杆的前端平面与刀具前面,后面,副后面分别贴合,杆与这3个工作面分别垂直,通过读取刻度盘上的内、外环的转动角度和测量杆的伸长量,可以得到各工作面的法向量和位置参数。

只需测量3个刀面,即可得到刀具的工作参数,利用软件可算得刀具的所有参考系下角度,操作简单快捷,并可开发软件绘制剖面图,辅助学生理解。该测量仪可测量教学中使用的常见车刀,以及由车刀演变而来的刨刀、镗刀等,基本涵盖原教学测量台的功能范围。

2.2 测量仪的软件设计

将采集到的刀具工作面几何参数,输入软件进行刀具的三维建模和静态角度计算。车刀静态测量软件选用开放源码的全功能的跨平台C/C++集成开发环境Codeblocks进行开发,软件界面的搭建选用开源的跨平台的C++构架库wxWidgets,三维建模和绘图程序采用C++Builder作为开发界面,开发语言均选用C++进行编写。由于采集的刀具工作面数据均为右手球坐标系中的向量参数,通过向量运算,可以得到刀具在3个参考系下的18个静态角度,并自动标定正负。还可以根据测量的刀头工作面三维参数,进一步增加软件功能,自动剖切平面,绘制静态角度图,以辅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加深学生的理解。该部分功能仍在开发中。

2.3 刀具工作面向量的坐标推导

如图3,设右手坐标系中,平面、平面中逆时针转动为正方向,初始向量球坐标表示为,转换为直角坐标系,写成矩阵形式。

得被测量刀面法向量。

得到3个工作面的向量坐标后,通过程序进行向量运算得到各参考系下的刀具角度[4]。

2.4 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提高测量精度

仪器的数据读取,除可以采用图1中的机械刻度盘外,还可以采用光电传感器,提高测量精度。可采用绝对式光电编码器测量转角和位移,并利用51单片机最小系统进行计数运算,将转角在数码管显示屏上串行显示,方便读数,并且利用ADXL345数据接口输入计算机,在配套软件中进行计算和绘图,更加方便使用。对光电传感器下的新型测量仪精度进行验证,并与JGQ-2型测量仪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通过正交平面参考系的静态角度验证,新型测量仪精度基本满足教学使用。

通过以上的技术创新,新型测量仪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只有普通测量台的1/3,且构件加工简单,机械刻度测量仪批量制作成本不高,很节约教学经费。

(2)能够采集刀头工作面三维参数,有潜力扩展软件功能,绘制静态角度图,有效辅助教学。

(3)测量操作简单,速度快,具有光电传感器和接口的测量仪,只需一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测量,输出所有角度参数。

(4)结合光电传感器能够提高仪器精度,且不大幅增加成本,基本满足教学使用。

3 结语

该文结合课堂教学和刀具测量实验教学的课堂环境,研制了一种新型刀具角度测量仪,并初步开发了配套软件,能够对刀具工作部分几何参数进行方便的数字化采集;利用软件建模和计算所有静态角度,有效提高刀具测量效率和精度。目前已在机械基础教学基地加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永杰,佟永祥.多功能车刀几何角度测量仪的研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47-50.

[2]王万新.车刀角度测量的数字显示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5(2):83-85.

[3]吴序堂.齿轮啮合原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研究综述 篇4

当前我国企业, 特别是制造企业主要面临产品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1]。制造业信息化通过产品数字化建模、数字样机、优化仿真分析等技术手段和工具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集成, 建立面向产品研制的数字化集成环境, 改变传统的产品设计、优化、分析、仿真以及数据管理等方法, 实现产品设计数据、技术状态、工程变更及研制过程的集成管理和状态控制, 提高产品的研制创新能力, 缩短设计周期, 降低研制成本;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中不同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功能互操作, 提高企业间的信息、资金、物流的流动率, 增强企业间的业务协同能力, 从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实现制造企业信息化, 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是其最核心的部分[2,3]。按照约瑟夫·哈林顿提出的CIM哲理, 企业的多个生产环节是不可分割的, 整个制造过程实质上是信息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按照CIM哲理构成的企业生产与管理的自动化系统即第一代的CIMS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是从机械制造行业中发展起来的, 它包括市场研究、新产品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工艺工装设计 (CAPP) 、编制生产计划、原材料供应管理、计算机辅助制造 (生产流水线与数控机床) 等。对于流程工业企业的CIMS, 又称其为CIPS (Computer Integrated Producing System)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CIMS被看作是制造业的未来而受到普遍重视。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CIMS) 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的发展[2], 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 按系统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 (从市场需求分析到最终报废处理) 的各个阶段, 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及资源优化, 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运行, 达到人、经营和技术三要素的集成。以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的T (时间) 、Q (质量) 、C (成本) 、S (服务) 、E (环境) 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企业信息化涉及的另一个概念是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 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0年提出的, 指MRPⅡ (企业制造资源计划) 下一代的制造业系统和资源计划软件。ERP涉及面很广, 包含了企业的所有资源, CIMS的内容有很多部分和ERP系统重叠, 但它更多强调的是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总的来说, ERP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 使MRPⅡ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 向内主张以精益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 向外则增加战略决策功能和供需链管理功能[4]。

我国在1987年将CIMS列入“863”高技术发展计划, 1992年底在清华大学建立了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 一些研究成果和经验已在国内的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兰州炼油化工总厂等多家工厂中得到推广[5]。“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是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重要内容。2006年6月,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座谈会在京召开。2006年9月, 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 标志着“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正式启动。

1 信息化系统的体系结构

企业信息化早期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行业, 随后走向各个行业。不同行业由于其生产经营特点和发展背景各不相同, 在功能和信息需求上也大不一样, 尽管有着相同的哲理, 却在内容与核心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一般来说, 由于经验的局限性, 设计成果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各方面要求, 且设计结果是一家企业的特有成果, 对其他企业只有有限程度的参考价值, 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一种从系统设计到实施的、具有较高规范程度和参考价值的参考结构, 以及利用此参考结构较快、较优地规划、设计和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方法、工具及集成基础结构。

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 (AMR) 通过对大量企业的调查发现:完善的企业生产管理系统, 普遍由以下3种软件构成:以ERP、MRPII为代表的企业管理软件;以SCADA (数据采集与监视) 、HMI (Human Machine Interface) 为代表的生产过程监控软件;以及实现操作过程自动化、支持企业全面集成的ME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软件。根据调查结果, AMR于1992年提出了三层的企业集成模型[6], 如图1所示。

(1) 计划层:也是决策层使用的管理工具, 主要应用系统是ERP (企业资源计划) 、CRM (客户关系管理) 、SCM (供应链管理) 、BPM (企业绩效管理) 等。

(2) 执行层:企业中层使用的工具, 如MES (制造执行系统) ;制造执行系统MES在计划管理层与底层控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3) 控制层:一线操作人员使用的, 以SCADA (数据采集与监视) 、HMI (Human Machine Interface) 为代表的生产过程监控软件。

据美国ARC公司调查, 采用基于三层结构的MES可明显提高生产质量、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产量。

除AMR三层企业集成模型之外, 目前国际上也提出了其他几种企业信息化系统体系结构[3,7,8], 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 面向系统生命周期的体系结构。制造系统的生命周期包括需求分析与定义、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4个阶段。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经营目标或产品等的改变, 在上一代制造系统生命周期尚未结束时就要开始新一代的系统生命周期。CIM-OSA体系结构[9]和普杜 (Purdue) 体系结构就是这类结构的典型代表。

(2) 面向系统功能构成和控制结构的体系结构。这类体系的特点是面向控制结构, 把复杂分系统纵向分解为分层控制, 减少全局控制和开发难度。以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 (NBS) 的五层递阶控制结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的六层递阶控制结构为典范。

(3) 面向系统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如美国DEC公司体系结构, IBM公司体系结构。

(4) 其他类型体系结构。除以上几种影响比较大的体系结构外, 国内外研究人员也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其他的体系结构,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分布式C/S结构的体系结构[10]、面向中小企业的体系结构[11]、面向对象的体系结构[12]、基于知识的企业CIMS体系结构[13]、基于供应链的体系结构[14]、面向工作流的体系结构[15,16,17]等。

早期提出的体系结构主要针对离散加工行业, 而石油化工等流程产业的生产与机械制造行业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在生产过程方面它是连续式的, 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 对安全稳定生产要求很高;从管理角度看, 规模大、结构复杂、专业系统多、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紧密、信息量大, 而且要求数据传送以及决策速度快;从数据模型和控制方面看, 模型的变量多, 时变快, 外部环境影响干扰大, 运用各种先进控制和优化策略难度大。国外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现状证明, 在大规模流程生产企业中实现信息化比机械等行业更加困难。随着流程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推广实施, 对流程工业企业生产特点认识不断深入[18,19], 相应体系结构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推出[19,20], 不过至今没有形成特别有影响的体系结构。

另外, 还存在另一类混合型工业企业, 典型的代表如钢铁企业。现代钢铁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生产整体, 生产过程兼有连续生产和离散加工的特点, 因此既有别于机械制造行业的完全离散加工过程, 又有别于石化行业的完全连续生产过程。目前对于这类企业的生产特点有深入研究[21], 特别是对生产组织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生产调度[22,23]、死锁[24]等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文献[23]提出了一种采用“事件 (Event) ”方式将系统中离散和连续的两部分集成起来的方法。但目前缺少的是规范化的方法, 包括体系结构的研究。

2 信息化系统中的集成问题

目前人们通常采用离散型、连续型、混合型等企业分类方法, 只体现了企业生产方面的区别。实际上由于企业特点不同, 实现企业信息和功能集成的难点与关键技术也不相同, 因此分类的目的在于针对不同企业特点提出不同的集成方案。信息化系统是一个集产品设计、制造、经营为一体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系统, 通过物理集成、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 将企业的各种生产与经营活动集成为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整体。

所谓物理集成, 是要求各种自动化设备的合理配置与到位;信息集成则要求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 让各种信息在各种控制、信息管理与决策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功能集成则是要将企业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计算机协调实现。显然, 功能集成是目的, 信息集成是关键, 物理实现是前面两者集成的基础, 信息化系统分类的本质要素应是实现系统信息和功能集成的技术难点所在, 也是影响信息化系统发挥整体效益的技术关键所在。

一般说来, 实现物理集成是不困难的, 如何设计与开发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应用系统, 在实现信息集成的基础上达到功能的集成, 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和难点。

信息观点是信息化的核心内涵之一, 根据信息观点,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 这一观点为企业大量采用信息技术奠定了认识上的基础。信息化系统便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通过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信息集成, 支持了技术的集成, 进而由技术的集成进入技术、经营管理和人、组织的集成, 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并优化远行, 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因此, 解决好信息集成的问题是建设信息化系统的关键。当前对于信息集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集成模式[25]和具体技术[26]两个方面。

从当前研究与应用来看, 以成本信息集成为中心的信息集成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成本控制的范围, 从生产向前可延伸到投资、设计, 向后可延伸到用户使用等整个过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 都可以反映成为成本信息, 可以通过成本信息的集成来实现整个系统的信息集成[27]。利用信息化技术, 制订合理的成本计划, 利用信息反馈进行成本计算与控制, 通过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缩短生产周期, 实现计算机库存管理, 减少资金占用量, 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文献[28]从MES成本管理控制角度, 分析了按经济用途的成本分类和按成本性态的成本分类, 讨论了基于作业的成本管理控制方法的原理、优点, 给出了作业成本计算过程和MES成本管理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3 在信息化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当前人工智能在信息化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29], 主要包括:

(1) 在工厂级规划与分析中, 智能系统综合运用专家知识和众多的开发工具, 为设备布局, 材料需求规划及自动存取系统提供支持[30]。

(2) 基于经济批量调度的智能系统[31], 运用智能技术同时考虑到物料和工厂承受力因素, 在诸多需求规划中寻找出一个尽可能好的低成本需求规划, 从而大大提高了MRP的效能。

(3) 工艺设计中, 智能过程规划系统将众多的工艺专家知识集中在知识库中[32], 并根据产品原材料及产品质量要求对零件进行自动分析, 识别加工特征, 决定加工顺序。

(4) 将智能系统与仿真系统结合起来构成的知识仿真系统是典型的智能预测系统[33,34], 而将智能系统与监控结合起来, 就是知识故障诊断系统。

人工智能可以用于信息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及总体集成中, 也可以用于系统设计和实施过程之中。文献[13]的基于知识的企业CIMS系统框架, 把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 实现这个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实现知识管理和集成。智能制造系统概念的提出正是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

4 Petri网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模是当前人们研究的热点, 一个好的模型将对想要构造或分析的系统性质给出严格的定义, 同时也为实现和验证这些系统提供基础。为了描述复杂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子系统、不同侧面的系统行为, 人们开发和研究了多种模型和方法, 希望借助于这些模型和方法推动问题的解决。被较多采用的模型和方法包括马氏链、神经网络、GA、排队论和Petri网 (PN) 等[35]。

Petri网的概念最早在1962年Carl Adam Petri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来[36]。Petri网是一个状态变迁模型, 可用来描述系统中各异步成分之间的关系, 同时允许同时发生多个状态变迁, 也是一个并发模型。用Petri网描述的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系统的动态行为表现为资源 (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 的流动。Petri网被认为是系统建模最重要的方法之一。Petri网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众多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

(1) 系统建模仿真。传统的离散事件仿真语言, 如GPSS等虽然可按模块程序递阶的方式描述事件进程中某些子模块内的细节变化, 但其动作次序都是预先编排好的, 无法响应任务执行中环境所发生的动态变化。运用Petri网模型能克服这一缺点, 可灵活地统计出各资源在仿真中的行为。使用一般Petri网对FMS (柔性制造系统) 建模的最大缺点是:当系统规模稍大时, 相应网的变迁和库所数目相当大, 给分析和图形表示都造成很大困难, 为此有人又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高级Petri网, 如OOPN、CPN等[37,38,39], 当然, 其效率往往低于分析型GSPN模型所做的计算[40,41], 因此不少研究中采用层次Petri网[39,42]。

(2) 性能分析。运用Petri网表示系统模型, 可对加工、制造系统的设计、组建和运行阶段, 按不同的需要作出系统行为的性能分析与评价。这对合理使用投资金额、发挥装备的组合能力和创造最大收益等重要问题的解决, 提供了相应的控制决策依据。

在FMS设计阶段, 要求对准备投资建造的FMS作性能评价。主要问题是投资量与FMS的规模和能力间的关系, 包括车间中设备的数量、功能、位置分布和运输方式, 考核它们用几种典型工件以一定混合配比进入FMS后, 完成加工制造的效率。例如零件在车间内完成加工的平均通过时间 (Throughput Time) 、制造中逗留车间等待加工的零件数量、各机床的利用率和与此对应的生产成本及利润等[43]。从设定的多种加工制造方案中, 考察FMS的上述指标, 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

(3) 生产调度问题。生产调度问题是指在制造系统中, 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 如何统筹安排各种不同工艺的制造顺序、分配系统资源、获得优化的系统运行效率的问题。针对调度问题已经提出了很多方法, 例如排队论模型、数学规划、系统仿真、控制理论等[44]。

最早采用Petri网求解调度问题的是J.Carlier等人[45], 他们采用时间Petri网来解决经典调度问题。Petri网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图形化的数学工具, 现在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该领域[46,47]。文献[47]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Petri网模型, 结合遗传算法对调度问题中作了进一步分析, 其他研究人员对于从任务管理到有效任务分配、故障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都作出了深入研究[44,48], 在部分研究中引入了人工智能的方法[49]。

(4) Petri网控制器。要完全定义一个Petri网控制器的行为, 除网络本身的结构及初始标识外, 还必须指定其运行规则。执行算法可分为两层实现:低层为状态反馈控制策略, 实现控制功能;高层为冲突解决策略, 实现调度功能。Petri网控制器对FMS的控制过程实际上是按此执行算法运行Petri网的过程。设计Petri网控制器除了要满足系统的各种操作约束外, 还要有某些性能, 例如各种系统资源的竞争、死锁情况、活性、有界性和可逆性等[50], 文献[51]对DES中的死锁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文献[52]通过基于Petri网的结构特性分析, 研究了FMS的一种预防死锁方法。

生产调度和系统控制都是Petri网应用的重要领域, 今后的Petri网控制器将集生产计划、调度和实时控制于一体, 用于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制造系统的自动化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和Petri网相结合将为这一方法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文献[34]用“面向对象知识网”的Petri网建立一个4层组装模型, 利用模糊逻辑来描述设计过程中的非精确知识。基于Petri网的知识表达方法与推理算法的研究是实现Petri网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效应用的基础。

5 结论

和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从技术角度看, 主要停留在单元技术的应用或集成技术的初级应用, 孤岛现象严重, 集成化应用水平不高, 协同制造远不能满足国际化竞争的要求;从应用角度看, 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产品和企业应用缺乏标准规范的管理和指导是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加强系统的集成研究与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是当前迫切的任务。

制造企业信息化基础 篇5

黄起豹:我们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很早就在进行,但真正有规模还是在这两年,目前来看,公司信息化建设基本上涵盖了公司的各各角落。如在生产方面,我们基本上实现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在日常管理方面,主要是以ERP为主,基本上实现了传统企业管理现代化。在外派的工程与销售人员管理方面,以前这块对于公司来说是个盲点,今年我们专门针对这块设计了一套管理系统,所有外派人员的绩效与指导都在这个系统上进行。这个系统是独立的,与当前的公司其它管理系统是分开的。在这个系统中还有一个知识库系统,这对在外的员工们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能给他们在方方面面进行指导与提高。这个系统也是我们今年在重点推的一个系统,将来还会在这个方面做很多工作。

CIO时代网:信息系统实施之后,主要给管理和运营带来了哪些主要的成效?

黄起豹:首先是管理方面,在计划、执行、决策、监控、反馈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比如说在计划阶段,在信息系统实施之后,大大地提高了计划的准确率。以前也做计划,但是计划与最终的结果总是有很大的差距,自从信息系统实施之后,我们在做计划制定时就非常科学了,不在是拍脑袋出来的,而是在先进的模型和可靠的历史数据基础上制定计划。在执行阶段,信息系统实施以后,执行的速度比已前更快了,还不容易出错。在决策支持阶段,系统中建立了全公司集中共享平台和多维分析模型,支撑财务、工程、人力、业务指标等各专业的管理决策分析,使公司的用户数指标、业务量指标可以在时间、地域、用户、业务、客户、流向等多维度进行分析和决策,为市场经营分析提供支持,并基本统一了各大业务基础数据的定义、规范和标准,为今后跨部门分析、集成应用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在监控阶段,通过日志与汇报系统,可以清晰的了解工作的进度,也起到了监控的目的。在反馈阶段,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的沟通工具,缩短了公司沟通成本,这是在管理方面。

而在运营方面,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体现:

1、优化了销售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提升了给客户服务的水平,加速了货款回收效率。

2、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管理,解决了内部信息不畅通及管理困难等弊端。

3、业务数据实时处理,决策命令准确下达。减少经营成本,降低经营风险,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4、采购提前期缩短一半。采购人员有了及时准确的生产计划信息,就能集中精力进行价值分析,货源选择,研究谈判策略,了解生产问题,缩短了采购时间和节省了采购费用。

5、制造成本降低。由于库存费用下降,劳力的节约,采购费用节省等一系列人、财、物的效应,使生产成本得到降低。

6、成本核算自动化,实时报表统计及月底结账瞬间完成,确保、准确、快速的提供各种成本数据,提高财务人员效率;同时实时监控财务信息,随时掌握资金动态,促进财务管理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价值型。

7、强化系统工程管理的功能,推进工程管理精确化进程。

黄起豹:在经营管理方面,第一个重要的信息化手段就是ERP,其它还包括有知识库管理、资产管理、客户呼叫中心、客户关系管理、BI、以及根据自己行业特点研发的销售与工程管

理等系统。在生产制造环节,主要用到系统有PLC、PDM、PLM、数控系统,以及CAD系统等。

从我的实际工作经验来看,我日常工作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解决问题,有一半时间是在沟通问题。而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具体公司特有的,有些问题可以会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里我举二个比较有代表的问题来给大家分享。第一个是有关数据方面的问题。由于当时我们是整个集团同时要上ERP系统,而当时公司组织架构是,有些部门是整个集团共用的,而有些部门是各分公司独立的,如生产部、市场部等。而在上ERP系统之前,各子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建了一些系统,但是这些系统都是按照各公司自己的特点去做数据库的设计,这些数据跑在单个公司是没什么问题,但是整合到一个大的平台时,就暴露出特别多的问题,如何把这些数据进行兼容,当时花了我们特别多时间去整合,现在基本是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中间的一些体会,还是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您所在的公司是有多个子公司的话,那么在上管控型的ERP系统之前,最好是先把各分公司的数据进行统一编码,然后再上ERP系统。第二个问题是,ERP系统的实施相对于以前的工作方式来说是一种改革,改革就会设计到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而实际情况是,有些人可能会接受的比较快,快速适应,另一些人可能就会有困难,当然这跟员工本身的学识以及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对于这批人来说,在公司推行ERP系统来就有很大的困难,因为他们会找各种理由来拒绝实施ERP,如认为ERP并没有提高效率反而是增加了麻烦等等。这时作为CIO,如何将自己的理念传达给这部分员工就是一项非常有艺术的工作了,当时我本人为了消除这部分人员对ERP认识上的误区,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的水平,让他们能在公司现代化环境中,同步发展,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今看来,这些付出还是给公司带来了很好的回报。首先给他们培训,培训完了。还要对他们进行理论考试,对考试成绩好的,给相应的奖励。考试通过后,接下来就是指导他们实践,直到他们完完全全地掌握。后来他们管这种培训方式为,不但给病人开药方,还给病人煎药,直到病人痊愈全服务链式的培训。

CIO时代网:信息化建设必然离不开软件选型,在选型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有哪些独到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呢?

黄起豹:选型是CIO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CIO们每天面对的要么是选用专业公司的解决方案,要么就是自己组织团队研发。我认为在选型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通用型产品的选择。也就是说这些软件拿过来就可以直接用,通用型产品的特点是市场上会有很多的提供商,很容易获取,在这种情况下选型,我会考虑他的价格是不是有优势,售后服务如何。售后服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采用别人的软件就是要用别人的思想来给公司做事情,若选择的供应商售后服务不好的话,远比你购买这个软件所花费的经历要大的多。还有就是供应商的品牌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选择的是一家品牌很小企业,可能当时它会承诺很多看起来很有诱惑售后服务,但是也有可能这家公司没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不见,这对一般的公司可能没什么,但是对一家业务成熟的公司来说,那影响可就大了。所以对于长期发展的大制造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个方面。

(2)非通用产品。非通用产品的话,主要是从公司的内部要求去考虑,比如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须得上这套系统,那样的话就没有多大的溢价能力,并且所能提供服务商也就那么一两家,所以只能从中选择一家进行合作。

(3)是否涉及到二次开发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大量采购过来的软件都是需要二次开发的,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评估现有团队有没有相应的二次开发的能力,如果没有的话,尽量不要选择这样类型的软件产品。

CIO时代网:有一种观点认为制造业信息化就是“引进几套先进的管理软件、搞企业网络、搞生产自动化”,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黄起豹: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又是比较片面的说法,“引进几套先进的管理软件、搞企业网络、搞生产自动化”这些只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并不能涵盖整个信息化的内容,但是这些是信息化的基础。如果从辨证思路来看的话,那就是只见树木,没看森林。如果从图论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可以把企业制造信息化看作外面的大圆,而主持人刚才提到那个,只能看作是大圆里的一个小圆,但是上面这种观点,却把小圆说成大圆那是非常危险的。而我们现在社会这种情况也比比皆事,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又与这个命题非常类似的例子。比如:一个小孩哇哇来到人间(好比是主持人刚才提到的系统),到他长大成人,并且能给社会/个人创造价值,这中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家庭和社会,在这些中间环节中不去做很多工作的话,那这个小孩可能不但达到大家预期,还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反之,如果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工作都得非常到位,那他也会给组织与社会带一个非常好的回报。所以说,你刚才提到的那些系统是公司信息化基础,如果要这些系统给公司带来效果,这中间还要CIO们做大量的工作才行。

CIO时代网:制造业信息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决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远打算,特别是要有长远规划。在您所在的企业IT规划是如何进行的?

黄起豹:首先我们有一个IT的长期规划,并且每年都会在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做滚动规划。而在做这个规划之前,我们会去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规划。第一方面的信息是公司战略方面的,因为公司战略中有企业的使命,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供应商的特点及可能的趋势、新进入者的情况、客户的特点和新形式下可能发生的变化,替代品出现的可能性,竞争者可能采取的动作和信息化方面的情况,以及现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等方面的信息。第二个是业务方面信息,这个相对简单,主要是看一下来年的销售计划是怎么样的,公司的信息规划是要随着业务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如果业务扩大,相应的IT信息服务也要扩大,反之,就要进行相应的压缩,最终的目地是要保证信息化和业务的发展相匹配。第三个方面是信息技术本身,很多新的技术可以优化原来的一些不足,若CIO在做规划的时,没有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的话,那么信息化很难为公司带来信息所具有的更高的效率。第四个方面合规性内容,例如上市公司会涉及到信息公开,那么上市公司在做信息规划时就要把这些内容考虑进去,要在规划中就按照国际标准,如《萨班斯法》相关规定来进行。上面内容了解清楚后,IT部门就可以进行规划,来年到底需要采购多少软件与硬件,会需要多大的数据库支持,它的架构与及基础设施如何也就出来了。

CIO时代网:有人说:IT预算分配比例是业务部门说了算,毕竟业务部门最清楚自己的IT需求。但也有人说:IT预算分配是IT上的事,应由IT部门来决定。那么,IT预算分配比例究竟是谁说了才算呢?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黄起豹:无论是IT部门还是业务部门中任何一个部门去做都是有问题的。因为业务部门的特点是对业务特别的熟悉,并且采购或者开发出来的产品最终也是他们来使用,而信息部门的特点,是比较喜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但是先进的不一定是实用的,如果信息部门花很大的价钱购买或研发了一个软件,但是并没有给业务部门的工作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这样的话,信息部门所做决策就是失败的。反之,完全由业务部门来决策的话,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是,业务部门把全部的功能写到采购清单中去,这样可能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因为并不是业务部门的每一项需求都必须要出去采购,有些业务需求可能在IT部门之前就有这方面的解决方案或者IT部门自己花很少的工作就可能研发出来,根本就不需要单独去购买。另外一种情况是,业务部门在提需求时,只会把当前遇到的需求现状说出来,不可能会知道在信息化之上,即满足现有需求,还需要扩展的内容。但是好的CIO们是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的。要是完全由业务部门决策,那像CIO们的这些好的思想就没法在项目中得到体现。所以说,这两个部门无论哪个部门单独的去做决策,都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因此,建议公司因该有一个决策委员会,当中有业务部负责人,信息部负责人还有财务部负责人等,任何一个项目,由决策会一起表决决定,这样就会比较科学,合理。

CIO时代网: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企业信息化只要有投入就会有产出,而不重视投入产出比,但是关注IT投资的投入产出比成为了CIO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您一般是如何做投入产出的分析呢?

黄起豹:以往在一些政府部门的CIO们眼中,会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他们的系统提供的服务都是公益的,所以不需要或者也无法算出它的回报率。但是,这一,二年,他们对这个方面问题的认识,也发现了非常大的变化,他们开始觉得,他们的产品一样要看它的回报率,与企业所不同的是,他们的产品不是已财务指标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而对于民企来说,那它的每一产品都一定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如果在上系统之前没有估算好的话,哪它的投资的结果就会很麻烦。下面我讲一下,我们通常在这个方面的做法,首先,我们在上任何一个系统之前,都会按照公司信息部所拥有的规范列一个表,表中大致包涵了与这个系统所有有关的使用者和创建者,然后,分别给他们分配权值,最后,把这些权值加总求和,在后,用这个总数和没有上系统所需要花费的费用总数进行比较,如果结果大于期望的倍数的话,我们就是进行投入,反之,可能就不会投资或者推迟投资的时间。

CIO时代网:信息化项目实施会带来各个方面的风险,比如业务流程重组的风险、技术风险等等,那么您作为CIO是如何让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呢?

黄起豹:风险是指它具有不确定性因素,而信息化产品是一个智力产品,所以它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处处都会有不确定性,那么如何把这些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就是考验CIO智慧的时候。下面我分享一下,我自己这么多年处理风险的经验:

如果我拿到一个新项目,首先,我会把项目所有的边界确定清楚,比如这个是给哪些人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等具体的内容全部都列出来,并且要经过相关使用者的签字确认。

其次是在以上的基础上把质量目标全部找出来,这包括显性质量和隐性质量,并要把这些质量内容在项目实施之前,跟项目相关方进行一项一项地确认,并要把这些内容写到正规的文档里,以使项目结束,双方或多方进行验收。

再次就是建立一个通透的沟通渠道。使大家有任何问题都能及时沟通,而不能等项目实

施完之后再去沟通,要一边实施一边沟通,这样不但能启到培训的作用,而且还能启到收集需求的作用。也加深了项目相关人员的参与程度。

最后就是时间安排。要给项目做一个确实可行的项目时间计划,里面要包括里程碑式的时间结节,并且要在这些结节中,清楚地描绘出需要完成哪些功能,需要提交哪些文档以及如果延期他的补救措施是什么等内容。

上面说的是如何尽量的减少风险,但是有些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像这种情况,我个人的建议是,在风险出现之前,先通过科学的方法,尽可能多地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针对每一种风险付上权值,最后求出这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而对每一种可能性,找出一到二种应急预案,这样,即使真出现了风险,我们也能从容地应对,不至于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

CIO时代网:作为CIO,您在跟其他业务部门或者领导沟通时有没有独到的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黄起豹:其实沟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不只是CIO面对这个问题。应该说:每一个都会面临这个问题,那又为什么会出现有些人沟通的好,有些人沟通的就不好。我个人觉得:原因有,由于每一个个体所处的背景不同、角色不同、所期望的目标也是不同的,在这样复杂的系统下,那就难免会遇到沟通不畅的问题。但是也不是说,没有方法来规避。我谈一下,我本人在这方面的经验,通常我如果要去与领导沟通一件事时,首先我会深入了解将要沟通主题,不仅要了解主题表象意义,而且还会去深入了解隐含在里面的内容,比如:CIO们经常要向领导申请IT项目经费,如果碰到不会沟通的CIO,他的沟通状态是这样的。老板我们将要上一套,费用是XX,老板请签字。而老板接到这个信息,第一反映是,又来要钱,那老板确定会找很多其它方面的理由来搪塞。而换成一个会沟通的,同样是这件事,他在与老板沟通之前,会去做大量的工作,收集大量的数据来证明投资这个产品的必要性和所会带来的价值。然后在找适合的沟通渠道,像老板汇报。而这种沟通结果跟前一种,那肯定是天壤之别。

CIO时代网:制造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部分,您认为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是什么呢?那么您认为在中国如何才能搞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

黄起豹:我认为当前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产自动化(2)管理现代化,(3)协作便利化,这些是制造业信息化比较关键的几点。

搞好制造业的信息化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即会涉及到宏观方面的问题,也会涉及到微观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将就与制造业信息化有联系的各方分别来谈,(1)政府方面,应该制定一种健康向上的市场规则和好政策,让制造业在合规的范围内受益,并且能提供在一个平等的平台让他们来竞争,这是对于国内市场的制造来说。而对于出口型的,应该降底税率,支持创新,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能力等等方面。(2)是媒体和行业机构方面,应该做好宣传与引导作用,多宣传一些优秀的解决方案,并利用平台的优势,多组织专家为信息化方面有困难的企业,进行诊断与把脉,帮助他们在信息化路上少走一些弯路。(3)最后就是企业本身,企业要有在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下有变革的思想,只有企业领导者愿意去改变,不怕来至于之前的各种不好方面的阻力,再加上有一个好的CIO,一起并肩做战,企业信息化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同时如果上面各方都把自己的定位做好,我相信整个中国的制造业信息化

水平一天会比一天好。

CIO时代网:您认为CIO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在云计算铺天盖地的今天,会有人说,“云计算来了,CIO得走了”,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黄起豹:CIO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有:信息化知识、管理知识、业务知识等知识。而能力方面我觉得应该至少有这些方面:沟通能力、冲突处理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宏观思考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云计算是一种变革,既然是变革就会有人员的流动,这是必然的,并且对行业也会进行一定洗涤,但是从目前CIO的状况来看,影响较大的是小企业的CIO,本身小企业就是靠压缩成本来生存,那降低成本就是他们追求一种重要的目标。而如果云计算来了,正好可以给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节省公司成本。因为公司信息化工作只要花很少的钱,由专业的云平台来管理,这样的话,公司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不需要CIO这个角色了。但是中大型企业,云计算来了以后,CIO不但不会走,可能还会带来了另一种机会。我先说一下中型企业,中型企业的特点是前面有大型企业的压制,下面有小企业的追赶,所以他需要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来更好的发展企业,以缩短他与大型企业的距离。新的技术肯定是CIO掌握的最多,而实际情况是:目前很多CIO是每天都在解决大量的日常问题,而没有精力去思考和学习很多新技术与管理,而云计算来了之后,CIO就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去汲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以至来辅助公司向大企业迈进。这样一来,CIO在公司的定位就会越来越高。这是对于中型企业。而对于大型企业的说,云计算来了以后,CIO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一般大公司的CIO都是双重人才,既懂技术又懂业务和管理,云计算的到来,给了他们去思考战略以及为战略实践提供大好机会。

CIO时代网:非常感谢黄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在未来的广阔空间中,CIO的路能够越走越宽,给企业信息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二、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缺失和系统的分裂的局面,也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对于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再思考和重新整合。在过去几十年内,信息技术应用在电力工业各个专业领域,但各领域的应用是分散和孤立的,并没有形成大系统的概念。因此在下一阶段,电力信息化的重点之一就是信息技术的集成和综合利用。首先,为了保障电力行业在信息、网络方面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应该对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数据网、信息网进行整合与统一。其次是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内部的整合。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建设,电力行业内部各个子系统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平台和管理软件,这不利于使用操作、管理维护和整体效果的发挥,因此要进行平台整合。再就是各信息化应用系统间的整合。

其二,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体系,如各种会议、员工培训以及日常的业务管理中,引入信息化的管理体系,不仅能够缩短管理的时间和跨度,节约管理管理成本。其三,对企业中的人、财、物、技术等基本生产要素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其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战略分析 篇6

一、前言

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市场机制和油田需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要想保证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提高机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利润水平,就要在当前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实行信息化战略,使信息化成为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来看,在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只有做好产品分类,并对制造设备进行全面升级,同时将信息化战略融入到机械产品研发和制造中去,才能保证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取得积极的发展效果。

二、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应在信息化过程中对产品进行合理分类

从目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来看,其产品分类主要是围绕着油田生产服务的。考虑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必要性,要想保证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战略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对机械产品进行合理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井口配套类产品

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中,井口配套类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井口配套类产品主要包括采油井口、井口配套附属设备、井口配套组件及基本的井口施工辅助设备。这一类产品需要精细加工的部件较多,要想保证机械加工质量,就要对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机械加工设备进行升级和改造。

2、油田地面工程类产品

油田地面工程类产品包含种类较多,主要有保障油田生产的输油泵、加热炉、过滤装置、各种缓冲罐和油罐及水罐等。这一类产品属于油田生产的辅助装置,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对产品使用寿命和耐腐蚀程度有较高的要求。随着油田生产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这类产品中加入自动控制系统是必然趋势。

3、采油类产品

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中,采油类产品主要包括各种型号的抽油机和抽油泵,其中抽油泵又分为一般抽油泵和潜油电泵。这部分产品对油田生产具有关键作用,其机械制造质量要求也相对较高。结合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及油田需求,采油类产品也开始逐步应用了信息化控制手段,提高了产品的智能化属性。

三、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应在信息化过程中对制造设备进行全面升级

从目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及油田的现实需要来看,市场上对石油机械产品的制造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全面提高石油机械产品质量,满足石油机械产品制造需要,对制造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战略发展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现有机械制造设备进行改造维修,提高设备制造精度

从目前机械制造企业来看,随着产品的精度要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想保证产品精度和质量,就要对制造设备进行适当改造,使制造设备能够满足生产需要,达到提高产品精度和质量的目的。为此,应积极开展设备改造和维修。

2、根据企业需求,对制造设备进行换代升级

受到资金投入的影响,目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设备先进水平较低,要想生产出智能化设备,提高机械产品的信息化水平,就要对制造设备进行换代升级,同时根据机械产品的现实需要,购置相应的智能化设备。

3、整合现有设备资源,提高设备制造能力,提升设备智能化水平

考虑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资金相对紧张的特点,要想对制造设备进行全面升级,除了购置新设备之外,还要对现有设备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设备制造能力,使现有制造设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满足生产需求。

四、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应将信息化战略融入到产品研发和制造过程中

从目前石油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来看,智能化设备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如何提高机械产品的信息化程度,满足市场对机械产品的需求,成为了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结合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实际,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应将信息化战略融入到产品研发和制造过程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石油机械产品研发中,增加自动控制部分的研发

根据油田采油生产的需要,如何实现石油机械产品的自动控制,成为了衡量石油机械产品性能的重要标准。基于这一需要,石油机械产品研发过程中,应增加自动控制部分的研发,保证石油机械产品性能满足实际需要。

2、合理设定石油机械产品功能,实现机械性能和智能化功能的融合

对于石油机械产品的功能,我们既要保证其机械属性,同时也要将石油机械产品的机械和智能化功能进行有效整合,保证石油机械产品能够具备更加丰富的功能,达到油田生产需要,提高产品的整体应用范围和能力。

3、在石油机械产品制造过程中,增加智能化设备的运用

目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中数控设备的运用,对提高石油机械产品整体质量和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应在石油机械产品制造过程中,增加智能化设备的运用,使智能化设备成为石油机械产品制造中的主力设备。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是必然趋势。结合油田生产实际以及市场对石油机械产品的现实需要,只有积极实施信息化战略,在信息化过程中对产品进行合理分类、对制造设备进行全面升级并将信息化战略融入到产品研发和制造过程中,才能有效提高石油机械产品的性能,满足油田生产和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南剑飞,熊志坚,张鹏,赵丽丽;入世对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挑战及对策[J];石油机械;2013年S1期.

[2]南剑飞,张鹏,熊志坚,赵丽丽;CS战略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J];石油机械;2013年12期.

[3]杜广义;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战略管理[J];石油机械;2012年08期.

[4]南剑飞,吴新锁;论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CSD现状问题及对策[J];石油矿场机械;2013年01期.

[5]李铁;试论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J];石油机械;2012年09.

[6]刘广川;中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方案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篇7

1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硬件方面有一定提高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调查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制造企业都配备了电脑, 其中拥有10台以上电脑的制造企业占47.9%, 甚至有6.2%的制造企业已经拥有100台以上的规模;网络平台建设方面, 被调查制造企业中, 82.7%的企业拥有局域网, 其中50.6%的企业局域网已覆盖了全单位的所有部门;71.9%的制造企业配备有专用的服务器, 而且有21.5%的制造企业拥有3台以上的服务器, 26.2%的企业拥有5台以上网络设备;34.8%的中小企业计算机联网率超过90%, 42.5%的企业内部计算机联网率低于70%。

1.2 投资额逐年上涨

根据《e制造》的调查, 2009年我国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良好, 信息化建设共投资521亿元。根据调查数据测算, 在制造企业快速增长的信息化投入的推动下, 未来几年内,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 预计2010年全年的信息化建设投资为653.5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可达21.4%。

1.3 加强内部员工的信息素质, 注重信息化人员培养

在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 许多企业已意识到员工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因此, 部分资源充沛的大型制造企业利用高等院校和社会资源建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 进行切实有效的企业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企业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 使企业信息化具体组织实施的团队具有全新的信息化理念和新型的知识结构。同时, 部分企业还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与开发, 利用其技术优势开发和市中小型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的信息产品, 甚至与相关大学签订用人合同, 制造企业负责资金投入和提供特别奖学金, 大学负责对制造企业的信息人才培养, 以此吸引和培养信息人才。

2 存在的问题

2.1 系统应用程度不高, 管理不完善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制造企业中全部实现CAD、OA、MIS系统的企业不足10%, 目前已实现ERP系统的企业仅占2.9%。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上实施了ERP和CRM方案的企业只有10%左右, 实施了SCM方案的制造企业仅占6%左右, 绝大多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仅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初级阶段, 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导致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程度不高。同时, 重硬轻软、重建轻管、重购买轻服务现象普遍存在于许多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导致资源浪费;造成耗费巨资构建的系统成为没有信息运行的“裸网”;引起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低下。

2.2 资金投入较低, 产出不明显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投入增长较快, 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据有关部门统计, 70%的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投资总额, 仅占总资产的0.3%左右,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8%~10%的水平。相比之下, 信息化产出更是低下, 投资上千万的MRPII/ERP软件实施成功率一般只有10%~20%。部分制造业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 却没能收到预期效果, 不仅造成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 也打消了其信息化动力, 制造企业因此深受困扰, 甚至在制造企业内部出现了“不上ERP是等死, 上ERP是找死”的悲观论调。

2.3 人员缺乏, 素质低

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 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 导致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参与、指导, 信息化系统运行效率低下。调查显示, 制造企业内部信息技术人员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0.72%, 其中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更加稀缺,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同时, 制造企业高层管理者信息化意识薄弱, 影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 发展对策

3.1 实现专业化咨询, 提高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程度

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是健康、有序地推进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于多数制造企业而言, 由于缺乏专业化人才, 导致信息化硬件设施齐备, 运行管理体制不良。因此, 必须管理和规范企业与软件供应商之间的商业行为, 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咨询服务。前期可由政府组织相关咨询机构向制造企业提供免费服务, 保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充分应用, 一旦咨询服务业走上正规, 则应根据市场运行机制进行商业化运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有完善的监理服务做支撑, 确保供需双方良好的合作,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的切实应用。

3.2 增加资金投入, 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实现制造企业信息化, 必须以制造企业为主体, 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采取多种方式筹措和用好信息化建设资金。首先, 要根据投资效益、市场需求和投资性质, 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以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制造企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 重点建设制造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支持, 在税收、信贷、市场等政策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对重大公益型、中长远工程给予政策导向性投入。在资金筹措上, 一定要走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路子, 放开搞活, 开展资本经营, 努力争取资金良好循环。其次, 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金, 即企业信息化优先考虑有较大把握实施成功, 能取得明显实施效果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对刚刚开始信息化实施进程的制造企业来说, 突破口选择是否恰当, 对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能否有效实施, 以及员工对信息化能否支持和接受都有重要的影响。

3.3 加强信息化人员培养, 提高管理者信息意识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信息化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者的信息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培养信息化人员, 提高管理者信息化意识十分有必要。首先, 加强企业信息化人员素质培养的过程就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的过程。由于信息设施靠人操作, 信息的组织、管理靠人进行, 系统建设、维护、升级、改造都要靠企业自己的人员去干, 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及以后的运营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下大功夫培养和造就一支力量雄厚、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知识的、有战斗力的信息化人员队伍, 彻底改变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专业技术力量匮乏的状况。其次, 目前导致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 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层次的信息化知识宣传、培训和推广, 特别是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制造企业或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力度,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 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

摘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企业内部管理模式扁平化的基础, 实现信息化将对制造企业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对部分制造企业的实地调研, 分析了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付睿臣, 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9) :378-379, 387.

[2]胡元岭, 刘华峰.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9 (2) :110-112.

[3]赵俊玲, 李颖, 王坚.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 2004, 23 (1) :103-105.

制造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研究 篇8

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设进程中, 更多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软件实施方积极参与其中, 贡献了应有的力量。然而, 基于多方因素的影响, 也导致设备信息化管理应用的软件并不稳定, 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首先, 决策管理层没有给予全面重视, 用户关注度不高。制造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发展阶段中, 一些领导人员由于精力有限, 影响了关注度, 而一些用户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 错误的认为自身需要承担更多的额外工作, 例如信息录入、设备管理建库等, 因此积极性大打折扣, 参与度有限。企业方由于没能清晰的阐述自身需求, 有关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功能规划无法符合相应标准导致项目实施各方均存在不满情绪, 增加了实施阶段中的风险等级。

一些企业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看做是实施方交钥匙的环节, 因此将其归结为实施方的责任, 企业用户则被动的等待可直接应用的操作系统。实际上, 这样形成的体系无法全面映射企业现实状况, 亦不能符合制造企业的最终发展需要。

一般来讲, 企业用户会将自身需要告知实施主体, 而系统的应用功能仅需要实施方依照其要求的去做便可以了。这表明企业用户以及领导人员没能形成清晰科学的系统实施想法, 无法将信息化建设阶段看做是提升管理水平的环节。即培训、再造、探讨等环节, 进而影响了信息化建设实效性以及扩充知识储备的良好时机。

制造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阶段中, 通常在企业没能良好掌握认识处理方式、引导工作以及培训不充分的状况之下影响了系统功能设计效果, 无法以端对端的规划思想, 由部门之中业务协调融合、集成的层面入手, 而是单纯的由各类业务需要进行分析, 这样一来设计形成的方案体现了不关联性, 包含较多断点, 因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质量无从保证, 而用户满意度也会不良下降。

在众多因素影响之下, 制造企业存在将素质水平有限的人员委派制项目组之中负责具体工作的问题, 这样的人为误差使得项目的实施面临了一定的风险。而实施项目的主体通常会在广大用户普遍要求之下或是自身水平有限的状况之下完成电子化开发, 而无法由设备管理前沿理论、新型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入手, 参照企业具体状况, 开发设计出更加完善的系统应用功能。

二、制造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

我国较多制造企业历经长期发展, 不断的深化信息化建设, 而总结了较多丰富经验。更多的企业定期组织学习、培训、自我升华等各类活动, 并在该过程之中添加了较多自身想法以及具体需要, 在新一轮信息化建设阶段中, 避免了盲从的培训以及引导, 体现了更大的主动性, 项目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而对于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则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

例如, 企业方不单纯的局限于深挖以及应用信息系统之中的一些标准功能模块, 而是渐渐依据自身具体状况、工作需要、设备管理有关理论的引导, 对实施方案提出了更多符合多重业务需要的新型功能诉求。

企业单位不仅限定在实施方提出的有关功能, 而是逐步就企业某一层面业务需要, 参照企业决策层新型工作思路与设备管理有关的前沿理论指导, 形成了对某一个业务项目更加精细的管理工作需要、并注重分步骤、分层次的应对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难点环节, 为企业单位整体生产建设的经常性方向目标进行全面服务。

为全面符合新型市场环境特征, 企业决策人不应单纯的重视设备保养维护某项业务要求, 而应由设备系统全寿命周期入手, 重视其整体寿命各环节要求, 看重设备系统全寿命周期如何创造最大化的效益, 并提升制造企业经营发展的全面效益。

企业单位不但要利用设备信息化工作开创形成一整套管理体系, 还需要利用信息管理体系, 引入并吸纳实施方在不同领域成功做法与有用知识, 并且参照实施方案有关的新型设备管理工作理论进行阐释讲解, 进而促进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实现更全面的升华。

从企业决策领导层来讲, 他们更希望借助设备信息化体系, 便于各个层次用户进行日常操作处理, 并可为内部有关KPI指标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 进而为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并全面优化设备管理整体服务水平。

三、制造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发展

设备管理信息化始终是企业各项现代业务的最终发展方向, 其本质上便是促进企业各项设备管理工作的便利精细化, 其呈现出的发展方向与趋势较为明显。首先要基于设备系统全生命周期有关的工作业务需要为根本, 树立系统化的操作理念, 并衡量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各个层面需求, 参照现代设备系统管理原理的演进方向, 设计规划设备管理体系的各个流程环节、应用功能, 符合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各个层面的业务需要。该发展进程中, 用户操作将不断简化, 而统计研究有关业务信息环节, 则会由集团企业、决策领导的层面入手, 为其应用查阅、信息汇集、统计分析、业务管理考核、实施设备管理、制定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制造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中, 端对端闭环流程将以关注闭环管理为根本, 设计规划各个业务环节牵涉到的不同机构、工作节点, 流程包含起始以及终点, 需要通过PDCA循环系统模块以实现高效的操作运行, 创设更大的利润与效益。

四、结语

总之, 为确保制造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善创建, 实现预期工作目标, 全面激发其效用价值, 确保前期投入得到更大的回报, 制造企业有关设备管理以及信息化工作机构应全面吸取其他单位的成功经验、借鉴有效的做法, 创建形成设备管理工作完善、长效的信息化工作平台, 令其可在制造企业之中激发良好的作用价值, 真正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不断发展与全面升华。

参考文献

[1]白云川, 晏车.信息化大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

[2]张念淮, 吴韶华.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王士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 2008.

制造企业信息化基础 篇9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 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 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发布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10.4%。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1~2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3],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3.2 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3.3 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要广泛深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全局来看,制造业要增加内部局域网的使用率;就单个制造企业而言,应扩大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此外,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不应只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灵活使用。同时,制造企业要完善管理体系[4]。应广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如ERP等,以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搭建先进的管理平台,如“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 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壮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陆清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付睿臣,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9):378-379.

[3]肖智润.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J].网络财富,2009(20):170-171.

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 篇10

1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综述

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对完善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有很重大的意义。经济、信息的发展既把企业自身的目标和成本管理模式有机的结合, 又把成本核算工作与市场机制进行整合。当前, 制造业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离不开合理的企业成本核算模式。而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模式的建立又少不了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已有的成本核算管理模式需要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创新和优化。其次, 加快由重职能管理的成本核算模式向重流程管理的成本核算模式转变。只有真正落实以上两个方面才能够建立起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模式, 达到节省开支、获取可观经济效益的目的。

2 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产品数量的确定不到位。产品数量的确定关乎产品成本计算是否正确, 产品数量模糊势必影响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现阶段, 国内通常是利用核算产品台账来确定产品数量。具体内容是:各个车间、班组在生产产品时要严格记录下本车间、班组在工作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然后根据管理需求以及生产类型进一步以加工工序、工艺流程来组织产品的核算工作。但是, 目前国内很多小型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对基础台账的有效管理与记录常常出现产品数量的计算不准确, 从而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其次, 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核算方式脱离实际。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核算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 约当产量法的使用最为普遍。但是, 约当产量法的计算稍显复杂, 一些规模较小的制造业企业为了降低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核算难度常常采用在产品不计算的方式, 从而降低了实际成本总额的精确性。

最后, 定额管理等原始资料不全。一些制造业企业虽然要求各个车间、班组记录原始台账。但是,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原始台账的记录工作流于形式, 导致原始台账的数据缺失严重。

3 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3.1 制造企业库存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制造企业一般情况下是客户在订单中对产品的数量、品质、截止交货时间等进行预测, 并且将其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整个过程以由后向前的方式推进, 从而达到安排生产任务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最终目的。通常, 制造企业在原材料的购买、产品的生产装运的过程中以“适时制”为原则。采用“适时制”最大的好处在于杜绝了原材料以及库存商品的长时间滞留, 最大可能的降低了库存成本。

3.2 制造企业生产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引入, 促进制造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严格将市场作为导向, 把企业的历史最好记录做为依据, 利用信息化技术, 结合材料采购成本以及完工产品的出厂价格将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模式做到最佳。

3.3 应收账款回收率和收款速度明显提高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客户订单信息的处理方式。信息化管理模式引入后, 客户的订单信息将交由专人负责并且履行子订单信息。举个例子来说, 负责处理应收账款子订单的财务人员需要对应收账款的回收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收集。于此同时, 制造业企业的具体工作经过信息化管理的流程被交予具体的工作人员。这样, 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 便会极大的激励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醒广大员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会得到奖励, 否则会有相应的惩罚。杜绝团队中好逸恶劳、浑水摸鱼的现象出现。此法比较适合应收账款管理方法。提高了账款回收速度, 保证了账款的回收效率, 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4 结束语

成本核算能够给成本管理带来有效准确的信息, 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制造业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合理的推断、核算。然后将其和实际的发声和标准对比, 得出相应的结论, 并以此作为企业未来快速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 制造业企业中, 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模式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从企业成本核算的概念讲起, 指出并且分析了国内制造业企业中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继而引出信息化管理模式下的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特点。

关键词:制造业,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万本红.论制造业的成本控制[J].集团经济研究.2011 (05) :50-53.

[2]乐艳芬.陈本管理会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76.

上一篇:SSLVPN技术下一篇:基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