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竞争力

2024-07-08

国际旅游竞争力(精选十篇)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1

桂林是国内最早开放国际旅游的城市之一, 其以自然的喀斯特地貌形成桂林山水景观, 造就了桂林山奇、水清、石美的自然风光。自1973年以来, 桂林吸引了全球60%的国家超过2, 000万人次的国际游客。国内游客数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012年首次突破3, 000万人次, 旅游业已成为桂林的支柱性产业。2012年11月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 标志着桂林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纲要》明确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总体要求: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发展, 就是要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 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为此, 《规划纲要》提出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 即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重要平台。

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大环境, 是桂林旅游发展百年一遇的机会, 创新先行有了国家政策保障, 先行先试, 打破一切常规, 突破习惯思维, 重思未来, 打造桂林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桂林旅游在中国旅游业的领跑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既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中国旅游业赋予桂林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如何系统思考, 科学规划, 洞悉发展规律, 避免发展的短视行为, 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 实现从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实践, 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具研究价值, 造福人类的新课题。

二、桂林国际旅游地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 旅游资源。

2007年至2012年, 桂林国家级景区数量保持稳定增长, 2010年新增龙胜龙脊梯田景区、灌阳千家峒景区等4个国家4A级景区, 但2009年后, 受金融危机影响, 入境旅游人数开始下滑, 国内旅游业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 桂林旅游业重新出现新的增长, 2012年新增桂林经典刘三姐大观园景区等4个国家4A级景区, 新增桂林独秀峰-王城1个国家5A级景区, 桂林坐拥广西自治区仅有的3个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但是, 通过对桂林地区所有旅游景点归类研究发现, 虽然桂林旅游已初步形形成成多多元元化化格格局局, , 但但在在自自然然、、人人文文、、旅旅游服务三大景观资源系列中, 山水景观资源依旧占到了38%, 历史文化景观、休闲度假和健康养生数量较少, 其吸引力也相对较弱, 从旅游者角度来说, 桂林的旅游产品仍较为单一。

(二) 旅游业经营业绩。

桂林旅游收入在近五年持续稳定增长, 平均年增长率为26.6%左右, 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高达30%左右。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入境过夜游客和外国入境过夜游客接待与收入情况桂林分别排在第8和第10位, 人均旅游消费为2, 110元。到2012年, 桂林国内外入境过夜游客接待与收入排全国第10和11位, 人均旅游消费为2, 543元, 较2011年增长4.17%。所以, 从近几年数据上看, 桂林旅游业基本保持在一个稳步增长的态势, 但同时也要看到, 随着国内如西安、重庆、厦门等旅游目的地的崛起, 桂林旅游所占的市场份额和地位正在缓慢缩小。同时, 2010至2012年桂林住宿的平均入住率始终未超过65%, 说明桂林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没有达到市场的要求, 游客在桂林较为缺乏除自然山水景观之外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消费产品和旅游消费项目, 未来在这方面的旅游业态的发展潜力巨大。

(三)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业往往需要本地强有力的经济水平作为支撑, 方能形成持久的发展态势。近五年桂林市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量、人均GDP均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92.05亿元, 平均增长率在14%左右, 大于国家8%的水平;人均GDP也首次突破3万元, 达到30, 849元/人, 近年, 桂林政府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加速工业转型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的工程,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步减缓,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出现逐渐下降, 造成这种下降趋势的原因, 笔者认为并非经济的衰退, 而是同比增长率减缓导致。2012年公路客运量达到17, 416万人次, 较上年增长9.7%, 可以较好地满足从市区到周边主要景点的交通运输需求。2013年12月28日, 桂林与北京间高铁投入运营, 桂林旅游也正式迈进“高铁时代”, 大大缩短了时空间距离, 不仅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也将影响整个桂林的交通格局, 刺激着旅游经济的提升与发展。

(四) 生态环境质量。

环境维度中, 权重比最大的是“城市空气质量一级天数”, 为5.34%。根据2007年至2012年《桂林市环境状况公报》中的统计数据, 2009年以前, 桂林市保持全年环境空气质量全部为优良, 空气质量三级天数为零, 但相对一级空气质量天数开始出现减少趋势。2010年以后, 桂林空气质量出现明显下滑, 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废气排放量在2010年大幅度增加。此外, 随着近年来城市客运交通的迅速增长, 到2012年末桂林市汽车保有量达到26.08万辆, 其中私家车占将近80%, 并且在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 空气质量污染严重, 曾以空气质量优良著称的桂林, 2013年也出现了罕见的雾霾天气。环境污染不仅影响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同时也会对桂林的旅游资源产生破坏, 降低桂林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 空气污染不仅影响桂林旅游核心竞争力, 同时也是桂林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构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系统协调旅游产业发展, 注重环境保护, 提高社会经济水平。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 需要系统协调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产业协同效应, 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维视角出发,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落实《规划纲要》内容, 注重项目的工作计划, 引导产业的协同发展, 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推行环境保护规划先行, 桂林旅游胜地在未来旅游发展的过程中, 要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重视旅游收入的同时, 加大保护桂林环境的力度。国际成功的旅游地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旅游地, 不关注环境保护的旅游地, 无法提高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也就无法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 打造出核心竞争力。强化宣传与招商, 推动本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提高桂林旅游的知名度;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协调旅游地区经济利益行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改进, 协调推进适合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及航线、旅游码头、道路桥梁、公交的建设, 营造国际旅游环境, 打造国际胜地旅游地的进入便利性;对旅游地区的开发要平衡考虑到原住居民的权益, 同时加大旅游宣传教育, 提升居民文化素质水平;进一步完善餐饮, 生活, 出行, 购物, 娱乐等领域的国际标准服务水平。

(二) 发挥桂林独特山水资源, 丰富国际旅游胜地的旅游产品项目。

《规划纲要》提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四大定位, 如何将这一概念定位落实到具体的旅游产品项目上, 更加明确未来的建设目标如何落实到具体的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群体上, 国际主要旅游地的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不断丰富旅游产品项目, 满足现代旅游消费的需求, 才能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未来的桂林提供哪些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 需要在对当前客源市场规模和自身资源, 区位等优劣势的科学认识基础上, 对照国际发达旅游地, 以市场为导向, 旅游者的需求为中心, 分别明确在国际、国内旅游者人均消费能力, 消费重点以及历史文化, 民风民俗等进行深入分析, 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文化融合起来, 制定详细的旅游产品项目规划, 不断吸引旅游者。

(三) 关注顾客价值, 注重游客感知与游后行为研究。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成功与否, 最终的评判与验证就是市场, 最终的消费者就是游客。开展对游客的消费行为, 指导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 创新引领消费需求, 是构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机会和工具, 大数据时代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 搜索引擎和挖掘技术可以让我们发现每一个消费者的行为轨迹,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大数据的世界, 谁先应用把握谁就引领市场发展, 桂林旅游发展几十年数据完全可以指导桂林未来的建设, 重视该项工作是重中之重;注重游客感知与游后行为的分析与把握, 在实际操作中, 有效结合游客的感知期望与实际期望的一些重要因子, 将这些重要因子反映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中, 科学落实和强化应该突出哪些方面, 为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标准提供客观依据和指导性的操作工具。在综合分析与总结游客感知认知的基础上, 挖掘游后行为的规律性特征, 特别是游客的消费行为方面要进行更加具体的分析, 使得归纳的结果能够满足于实际建设标准的需要, 只有这样, 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引领下, 并结合桂林游客感知的具体实际, 宏观与微观有效结合, 才能使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在建设标准的过程中, 得以更加完善与切合实际。

(四) 构建智慧旅游, 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品牌力。

目前, 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实现着广泛的应用, 以信息控制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当前, 数字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并融合到旅游产业当中, 不断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潜力。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以发展的眼光引领行业创新, 促进旅游新业态的更新, 以智慧旅游承接未来旅游发展新方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联合丰富的旅游信息资源, 将旅游信息充分分享给游客, 协调旅游各领域服务部门工作进度, 完善和提高旅游服务的整体质量与游客感知, 最终促进旅游业有条不紊地、健康性地永续发展。智慧旅游是充分利用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 以目前飞速增长的移动终端为载体, 将游客感知、游客互动等旅游服务信息化, 通过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为旅游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并最终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领域得到最终展现。笔者认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应始于市场, 终点也是市场, 最终的成效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游客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充分了解与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旅游消费者的特点, 以个性化、精准性、互动性、分享性和便捷性为指导实施《规划纲要》, 是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品牌力惟一路径。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 现代旅游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旅游地与游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被现代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所打破, 个性化的旅游形式不断涌现, 为打造旅游地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对旅游资源、旅游业经营业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桂林旅游当前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 旨在通过对桂林旅游地核心竞争要素的研究, 提出优化与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 .Crouch G I, Ritchie J R B.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socialprosper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9 (44) :37~152

[2].万绪才, 李刚, 张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经济地理, 2001, 15 (3) :355~358

[3] .张河清, 何奕霏, 田晓辉.广东省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 2012, 32 (9) :172~176

[4] .喻小航.资源环境与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J].经济地理, 2004 (4) :546~548

[5] .桂林市统计局.2012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4-3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2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影响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旅游生产方面的因素

在进行旅游服务贸易开发的过程中,旅游开发团队需要进行各类硬件设置的资金投入,而在开发不同性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形式也不尽相同。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投入会因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受到影响,而成本的投入也不止简单的局限于现有的成本特点,而是涵盖了资金、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一系列成本资源。另外,知识方面的成本也是提升旅游发展质量的重要成本。旅游资源开发不简单的局限于市场因素的分析知识和旅游团队的管理知识,也包括旅游领域为提升国际竞争力而积累的一系列经验。因此,旅游生产方面的多种类因素,都能在共同的作用下影响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使旅游服务贸易可以更好的进行形成性因素的科学分析,并受到生产要素的较大制约。另外,旅游生产要素不仅较为复杂,也拥有较为多样的来源。正常情况下,旅游生产要素受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主要影响,而在具备特殊性因素的旅游服务贸易开发领域,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是影响旅游服务贸易开发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生产因素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时间持续较长,而影响的效果也具备不可逆转的特点。

(二)国内旅游需求

在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开发程度日渐加深的背景下,国内旅游的竞争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很多国内的购买力趋向了国内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另外,国内的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很大程度上受产业规模的限制,使得我国境内的旅游服务贸易的主要消费群体为境内消费力。因此,国内旅游需求的快速变化,使影响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旅游市场开放程度日渐扩大,使得境内旅游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我国旅游市场的整体消费力同国际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使得国内的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不能完全起到增强旅游消费质量的目的。因此,国内旅游市场的成熟度是决定国内旅游服务贸易发达情况的基础。研究表明,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不能保证旅游业的长时间兴旺,则不要在旅游业领域实施超前的开发,如果旅游资源开发过度,而国内旅游需求供给不足,则会造成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受损,最终造成旅游环境得不到必要的经济支持。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在进行市场环境探寻的过程中,也需要将国内的旅游消费市场作为主要参考内容,使国内的旅游环境可以更好的保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最终增强旅游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另外,我国境内的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的维权意识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低水平的消费心理状况决定了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质量,因此,国内旅游环境中的一系列限制性因素是造成旅游服务贸易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完善相关法规

首先,政府部门要参考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的计量模型,对相关行政任务进行规划调整,要从立法的角度出发,对当前的旅游贸易市场实施研究,使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路径可以长时间同旅游环境的发展保持一致。另外,要对我国已经完成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成功因素的分析,尤其要对我国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进行完整的分析,使全部的旅游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都能凭借丰富的经验进行推进。另外,相关法规的完善的过程中,必须将我国丰富的旅游服务贸易资源作为基础,使所有的法规都能适应旅游资源的开发需求,以便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结合相关法律的需求进行完善。要根据现阶段的旅游法要求,对一些概念性法规进行细化,保证每一件旅游服务贸易活动都能在法律环境下进行推进,使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具备更高水平的正规化特点。另外,要对现有的旅游服务贸易相关法规进行调整,尤其要对一些存在冲突的法律法规进行废止,并对一些不能适应新时期情况的法律法规进行更改,使所有的法规都能在旅游服务贸易活动进行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进行法规制定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法规的程序公正,避免旅游服务贸易的进行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的误区,使我国的全部旅游资源都能在良好的开发之下实现优势互惠。另外,要完善政府机构对法规的监管职能,保证全部的旅游服务贸易法规都能在公正的环境下进行运作,并增强对市场换进的规范作用,使旅游服务贸易可以在推进的过程中更好的保障相关参与者的权益。

(二)整合优质旅游资源

首先,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的开发工作需要结合当前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现实进行推进,使旅游服务贸易工作可以在后续的运行过程中更大程度上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另外,要按照现阶段的国际旅游贸易运行机制情况,对旅游贸易活动在后续的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实施分析,使全部的旅游资源都能在开发过程中同世界旅游市场实现对接,以便全部的旅游资源都能在开发中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要构建共生整合的旅游资源整合体系,保证将全部载体基础上的旅游资源实施集中开发,使旅游服务贸易工作能够通过契约形式对服务贸易主体进行明确,以便全部的旅游资源可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实现开发权益的建设,以便所有的旅游资源都能在开发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要根据旅游资源的主题特点,对旅游资源实施高质量的整合,使主题资源的开发可以和产业模式相适应,并保证后续的旅游服务贸易活动程序具备更加清晰的指向性。此外,还要加强对旅游资源中创意产品的关注,使所有的旅游资源都能在开发过程中实现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三)加强旅游服务贸易创意产品开发

要将旅游贸易创意产品开发作为重要工作,使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工作领域同世界旅游组织等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以便旅游环境能够得到优化。要使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环境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将文化创意产品同我国快速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结合,并为旅游服务贸易领域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因此,在旅游服务贸易领域实施创意产品开发,是提升旅游服务贸易运行质量的重要因素。要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的企业模式实施研究分析,并对影响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实施分析研究,使全部的旅游服务贸易都可以在整体竞争力的影响下进行合作机制的完善。另外,要结合现阶段的旅游服务贸易品牌要求,对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机制进行完善,使创意产品的开发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旅游服务贸易领域带来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我国在旅游服务贸易领域已经能够较为完善的实施理论研究,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明确,也能使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结果得到提高,因此,对当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质量。(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 葛丽芳,田纪鹏.上海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1,01:52-58.

[2] 董小麟,庞小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7,02:78-83.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3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临广东、西临越南、东临台湾、东南临菲律宾、南临文莱与马来西亚,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海南成为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发挥海南对外开放排头兵的作用, 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 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层次的外交外事活动, 使海南成为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往平台, 这更促进了海南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使海南经济文化产业依托于本土的同时, 能够紧跟世界的步伐。但海南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 面临一个难以破解之谜, 那就是在国际旅游岛批文之后, 其综合实力不仅没有上升, 反而下降了。因此构建海南省“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 了解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提升其经济竞争力, 发挥国内外门户作用具有战略意义。

二、横向比较分析———与全国其他30个省市对比

(一) 选取指标

根据指标数据选取的四个原则:针对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 选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1个省 (见表1) 的10个指标数值:X1 (地方生产总值) , X2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 X3 (地方财政决算收入) , X4 (农业总产值) , X5 (工业总产值) , X6 (出口额) , X7 (就业率) , X8 (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 , X9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 , X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为便于分析国际旅游岛前后海南经济竞争力变化情况, 选取2008年和2011年作为比较年度。

(二) 实证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2008年和2011年31个省市的10个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对所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进行分析得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及贡献率, 2008年和2011年两个主成分的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5.85%和86.218%, 且特征值均大于50%, 并且主成分间彼此相互独立, 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说明两个主成分基本涵盖了原指标信息。再依据旋转空间的成分图, 利用主成分 (Y1, Y2) 代替原来的10项指标, 根据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得出2008年和2011年Y1、Y2线性组合和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2008年Y1、Y2线性组合和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Y1=0.193X1+0.099X2+0.207X3+0.256X4+0.201X5-0.074X6-0.004X7-0.077X8+0.185X9-0.092X10

Y2=0.001X1+0.128X2-0.034X3-0.195X4-0.018X5+0.289X6-0.073X7+0.291X8+0.012X9++0.301X10

各省区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F=0.61276Y1+0.24574Y2

2011年Y1、Y2线性组合和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Y1=0.167X1+0.209X2+0.097X3+0.234X4+1.183X5-0.072X6-0.100X7-0.060X8-0.061X9+0.162X10

Y2=0.010X1-1.118X2+0.138X3-0.234X4-0.031X5+0.147X6+0.267X7+0.330X8+0.321X9+0.091X10

各省区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F=0.6433 Y1+0.2189 Y2

从整体综合实力来看, 计算结果 (表1) 表明:2008年, 海南省在全国各省综合实力排名位居第23位;2011年海南省位居全国第28位。尽管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热潮之下, 2011年海南经济竞争力综合排名与2008年相比, 不升反降, 3年之内下降了5位。

同时也说明经济实力是多方面、多维度指标体系的反映。因此, 尽管从单项指标排名看, 海南省就业率和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名次有所提高, 分别由原来的第23位、第20位上升到第2位和第17位;但由于其余大部分指标排名与原来持平, 且排名非常落后, 尤其是工业总产值仍然保持倒数第二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出口额出现了下降趋势, 分别由原来的第24位、第18位下降到第27位和第19位。致使就业率和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海南在全国的排名影响不大。

三、纵向比较分析海南各项经济竞争力指标变化情况

从2008年、2011年海南省各项经济指标变化情况来看, 所选取的指标均有所增长, 但在发展过程中, 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附加值低、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导致综合经济实力难以提升。

(一) 经济发展总量指标分析

从反应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来看, 2008~2011年, 海南省地方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地方财政收入变化显著。

海南省生产总值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有所调整。2011年海南地方生产总值为2522.66亿元, 与2008年1459.23亿元相比增长了72.88%。在海南生产总值总量提高的同时, 海南产业结构也有所调整。第三产业增速最快, 2011年第三产业财富增加值1148.93亿元, 比2008年增加了505.46亿元, 增幅达78.55%;第二产业增速其次, 2011年海南省第二产业财富增加值为714.50亿元, 比2008年增加了290.95亿元, 增幅达68.69%;第一产业增加最慢, 2011年海南省第一产业659.23亿元, 比2008年增加了223.19亿元, 增幅达51.19%。尽管就整个海南省来说, 农业增加值占比已经有所下降, 但大部分市县农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仍在30%以上。工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传统服务业中仅餐饮、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就高达70%, 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快速增长。2011年,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611.41亿元, 比2008年增长了127.28%, 比2010年增长了36.2%。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化说明海南在发展的潜力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有所增强。但在固定资产投资中, 城乡投资差距加大。2011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81.71亿元, 与2008年667.63亿元相比增加了914.08亿元, 增长136.91%;与城市固定资产快速增长形成巨大反差的是2011年农村非农户投资29.70亿元, 与2008年41.38亿元相比, 下降了39.33%。

海南省财政收入有较快增长, 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但地区差异比较显著。2011年, 全省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9.84亿元, 比2008年增长134.80%。其中,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0.09亿元, 增长25.5%, 增速比全国财政收入高0.7%,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海南政府汲取财政资源的能力和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有所增强。但海南地区财政收入差别较大, 2011年仅东部地区的三亚和海口就高达209.6289亿元, 占比30.39%。另外, 东、中、西部人均收入极差也有所扩大, 到2011年为止, 东部和中部人均财政收入极差比2005年增加了1604元。

(二) 人均消费需求与收入分析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较快增长。2011年,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69元, 比2008年增长95.2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46元, 比2008年增长46.83%。受收入不断增长、国际旅游岛退税与免税及其他优惠政策的影响, 海南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进。据2011年海南调查总队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13亿元, 比上年增长18.8%;城镇零售额667.77亿元, 比上年增长18.8%;乡村零售额73.36亿元, 增长19.2%。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43元, 比上年增长15.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26元, 增长19.7%。从总体上来说, 与农村相比,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 而消费支出增长相对缓慢。

(三) 对外开放度分析

2011年海南省进出口总值130.23亿美元, 其中, 出口总值25.42亿美元, 与2008年相比增长36.34%。在出口总值中, 对香港、欧盟、美国出口额分别为7.41亿美元、4.63亿美元、2.42亿美元, 与2008年相比, 分别增长了28.65%、129.21%、11.52%。另外, 2011年对日本出口也有所增加, 全年共计1.51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2.4%。2011年全省全年利用外资总额15.81亿美元, 与2008年12.85亿美元相比增长23.04%;其中, 外商直接投资15.23亿美元, 比2008年增加了2.4亿美元, 增长了18.71%;

四、结论与对策

通过对海南经济发展指标因素的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可知, 就海南自身单项指标发展速度而言, 各大指标值增长迅速, 不过在增长过程中存在城乡两级分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这从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收入水平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及财政收入等方面可以看出。从海南省各项指标在全国对比排名可以看出, 总体变化不大, 只有就业率排名增长迅速, 城镇居民收入排名也有所改观, 但农村收入排名越发滞后, 出口额排名下降也比较迅速。尽管就业率由全国排名第23上升至第2, 但对海南竞争力排名影响不大, 海南在全国的综合排名不升反降, 这说明海南经济发展仍属于劳动密集型, 此类经济发展模式虽然缓解了城乡劳动力供求矛盾, 促进了社会稳定发展, 但不利于其总体实力的提升。对此, 海南应从创新、科技与人才、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着手改善海南经济综合实力。

(一) 积极创新, 提高反梯度转移的主动性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 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是创新活动, 而创新活动大多发生在高梯度地区, 落后地区应主要发展由高梯度地区外溢而来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落后地区, 海南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促进了就业率的提升。但海南在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朝阳产业方面创新不足, 导致创意产业发展相较全国而言严重滞后。因此, 海南应该推行梯度与反梯度互动发展模式, 对落后地区主要推行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对三亚、海口等经济发展形式良好地区主要鼓励创意型产业的发展, 发挥其创意产业园区的带动辐射作用。

(二) 借助投融资平台, 提升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搭建投融资平台, 加大政府投入, 鼓励民间资本, 支持外来资本, 发挥社会不同主体的力量,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允许国内外投资者利用重组、并购等各种方式进行投资。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 鼓励内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 加快基础设施、完善法律法规。利用国际旅游岛契机,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加强产业园区的建设, 实行“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开发战略, 吸引资金进入。

(三) 引进和培养人才, 实行人才强省战略

人才竞争力是区域劳动力的数量、质量、潜力、可得性和成本等因素的综合, 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而承担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是高等院校, 因此,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各所高校为基础, 为振兴海南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加强人才引进, 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家庭成员、职称住房、工资收入等方面给与优惠政策。

(四) 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旅游业及文化产业等朝阳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对于提升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海南应充分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 以六大要素为基础, 以国际化改造为手段, 加快创新旅游产品, 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高度融合, 全面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普及休闲体育运动, 将打造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文化娱乐岛、休闲健康岛。

参考文献

[1]徐琼.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06 (01) .

[2]严于龙.我国地区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 1998 (04) .

[3]左欣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2006年区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20) .

[4]姚天祥, 俞路, 马兰等.河南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04) .

[5]徐绮阳, 安徽省区域间经济竞争力评价[D].兰州商学院, 2013.

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篇4

13、产业组织竞争力的分值为43.50、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分值为38.68、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的分值为10.0

1假设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大值为100分,那么,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值则为47.63,尚不及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最大值的一半,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尚可安慰的是,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加入W TO五年后整体竞争力提高了40%。这

说明我国汽车产业确实已经进入参与国际范围竞争的转折期,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未来几年有可能有更快的增长。日前在京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8》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出如是评价。

据介绍,被称为汽车蓝皮书的这一报告,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共同发布,这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领域第一次发布蓝皮书。

该报告将汽车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分为二级,报告认为,通过对一级指标的比较,可以找出我国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在主要方面存在的差距。从一级指标的比较结果来看,我国汽车产业环境竞争力的分值为59.13、产业组织竞争力的分值为43.50、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分值为38.68、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的分值为10.01。结果显示,我国汽车产业环境竞争力与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小,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的差距最大。

如何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是:

一、实施公平而有效的竞争政策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前提条件。近期政府需要着手消除那些排斥竞争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打破一切形式的行政性垄断和地域垄断,让消费者(包括政府采购)充分自由地选择产品;逐步消除那些造成不公平竞争的倾斜性税收政策,让所有类型的企业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从而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如内外资企业在所得税税率、工资扣税标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占应税收入比重要求、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等,要做到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二、制订国家战略,明确战略目标,确定战略重点。在指导思想上,要实施开放合作、多元融合、平等竞争、财税金融扶持的政策体系,提高我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战略目标上,通过国家汽车产业竞争力战略的系统实施,力争到2020年左右,使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在产业结构上,战略重点应由装配制造整车为主向核心零部件制造、汽车服务贸易和集成创新能力转移;在产品结构上,可以经济型轿车和中轻微型商用车等起步,逐步向中高端乘用车和中重型商用车发展;在技术选择上,可以选择在整车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系统集成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在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资本纽带促进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产业重组,重点培育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在战略重点的选择上,建议将近期的战略重点放在经济型轿车和中轻微型商用车等低成本车(如单车售价低于1万美元)的细分市场上。

三、以节能和环保发动机技术为突破口,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在常规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进柴油技术,还是在新能源领域;无论是在以往的被动安全技术,还是在先进的主动安全技术领域,各国政府都制订了明确的国家战略和国家标准,实施了系统的激励性政策,在社会舆论和社会认知、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消费政策、环境标准、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都为新能源技术和安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建议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尽快制订我国新能源发动机技术的国家战略。

四、加强社会性管制,完善产品型式认证和一致性管理,加快产业政策的转型。促进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需要政府放松汽车行业的准入限制,实现政府前置性管理方式的转变,将管制重点由经济性管制向社会性管制转变,由投资项目审批转向产品型式认证制度。

五、推动产业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国家要明确鼓励汽车产业的战略性重组,特别是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收购与兼并活动;鼓励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对现有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允许民营资本参股甚至控股现有汽车生产企业;鼓励现有的汽车企业,特别是国有控股的汽车企业通过减持国有股,实现股权多元化,优化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对于行业龙头企业之间的收购与重组,要实施严格的公平竞争与反垄断环节的审查制度。

六、建立财税激励政策体系,鼓励节能环保安全汽车的大众消费。建议借鉴日、美等国的经验,对于购买混合动力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政府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尽快开征燃油税,抬高常规能源汽车持续性支出,改变新能源技术与传统内燃机技术的比价关系;实施基于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的差别车辆税,高耗高排高税和低耗低排低税并举,对于提前达到下一阶段限值的车辆采取更加优惠的税率;给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一定幅度的税收减免优惠。

七、加快零部件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优化汽车产业供应链。

中日国际竞争力比较 篇5

中日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中日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

2001-2003年,中日两国竞争力排名如表1所示,日本的竞争力排名25位,中国是36位,这是在51个国家和地区中综合评价的结果。

在2003年各项指标的排名中,中国国际竞争力结构依然没有太大改变,仍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国内经济实力和政府管理的竞争力名列前茅,而基础设施、金融体系和企业管理这3个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其竞争力相当落后,均在40位以后,其他几个子要素的竞争力基本居于中下游水平。由此可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较差,对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性而言应该引起注意。日本竞争力平均水平较高,但也存在结构上的问题,其国内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要素排名均在第二位,基础设施处于第19位,其他要素都在30位左右。

中国和日本共有的优势及劣势指标

着眼中日两国的共同优势要素,分析其共同优势要素的具体指标,对两国的经济协作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将使两个国家的优势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共有竞争力劣势要素中,两国应该增加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竞争力得到提高。

国内经济和政府管理是两国的共同优势要素。而在两国共同优势要素中,企业管理竞争力的指标一个也没有,日本的企业管理水平虽然比中国强许多,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具有优势。

两国共有的劣势指标主要集中在金融体系、企业管理、人力资本三个要素。特别在金融体系中有11项指标是两国的共有劣势。反映了两国的金融体系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提高竞争力。

人力资本和政府管理是中国的两个优势要素,其劣势要素主要是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日本优势指标最多的体现在科学技术要素上,劣势指标数最大的是国际化。总之,中日两国的共同优势指标不集中,比较分散。共同的劣势指标主要聚集在金融体系、企业管理、人力资本三个要素中。在中国的人力资本要素中,优势指标和劣势指标同样多,这说明了劳动力数量丰富和劳动力质量不高的状况共存。

中日两国国际竞争力变迁

日本在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直到2001年,经济环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金融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出口环境也没有好转。同时,企业竞争力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国际竞争力,导致了2002年的排名一直呈下降趋势。但2002年,小泉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日本经济虽然没有明显好转,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复苏迹象,因此在2003年中排名有所上升。

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平稳高速发展阶段,但由于企业管理和金融体系等问题一直大量存在,同时,制造业在中国的增长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瓶颈阶段,中国正逐渐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等诸多原因,2003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

1998年成为中国竞争力众多要素的转折点,指标排名在98年大都出现转折,这主要是因为97年金融危机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威胁到中国实体经济的根基,但在软环境方面受东南亚国家和东亚地区的影响较大。这体现了中国竞争力成长型的特点,即指标排名受软指标影响较大,实体指标并没有实质性波动。因此在2000年前,中国竞争力排名并没有显著的波动。从2000年开始,虽然中国的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水平排名都有显著提升,但实际上中国国际竞争力总排名平稳中略有下降,金融体系要素是重要原因。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水平在2000年以后均保持增长趋势,排名均有显著的上升。金融体系要素排名则在2000年以后持续下降,是八大要素中唯一一个排名持续下降的要素。反映了中国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在基础设施要素排名中,2000年到2002年排名持续上升,但2003年排名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二元特征明显,在信息化方面有所欠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缓慢,造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企业管理要素方面,2001年与2002年排名之间存在明显落差,主要是由于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在面对国际竞争中技术壁垒越加明显,企业效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竞争中受到冲击所致,由于改革持续进行,到2003年,企业管理方面竞争力排名已有所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变化体现了成长型的特点,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国内经济实力﹑政府管理等要素指标排名的提升,但关系到社会实体变化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并没有显著提高。

中日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评价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经济、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八个要素中,中日两国各有特点,总体区域竞争力在八个要素中也有不同。通过两国间的协作,能否提高总体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有必要结合两国的自身的特点,对不同领域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和分析。

国内经济

由于经济体制僵化、政府干预过度和企业竞争力下降等深层原因,日本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一直持续低迷,平均经济增长率只有0.9%,人们把1993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称为“失去的十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不仅不见起色,反而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2001年,民间最终消费支出比上年减少1.2%,连续两年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廉价进口商品的大量输入、消费物价持续下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的货币支出;就业形势恶化,国民对未来的收入增长没有信心,对今后的生活感到不安,普遍存在节减消费的倾向。日本政府在2001年3月份经济报告中首度确认“日本经济正处在慢性通货紧缩状态中”。虽然在2003年初出现了阶段性复苏,但众多经济学家认为其前景仍不容乐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经济实力的排名,但由于其各方面基础比较雄厚,仍领先于中国。

中国经济持续年9%的高增长率,由于日本长时间的经济低迷,中国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经济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加。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度成长,对能源的迫切需求和确保原油安全等重要课题开始凸现,在这方面,中日合作的意义巨大。

虽然中国和日本在国内经济方面所面临的状况和问题不尽相同,但在国内经济要素中两国的竞争力排名均比较高,是两国共有的优势。如果能加强区域合作,获取两国贸易平衡,则可进一步提高东北亚地区总体经济实力。

国际贸易

在亚洲经济中,中日两国是该地区最大的经济体。而且,中日经济密切相关。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日本对华输出为741亿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7%,中国的对日输出为594亿3000万美元,增加了22.7%。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输出国和最大的贸易输入国。日本向中国输出品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机械、半导体等电子制品;第二类是一般机械;第三类是化学制品。从中国输入的主要是纺织品、机械制品和食品。另据中国商务省的统计,2003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3254件(比上年增加18.5%),协议金额79亿5535万美元(增长50.2%),实际投资额50亿5419万美元(增长20.6%)。从国际化角度看,中日加强合作,将会提高两国乃至该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管理

日本企业在经济泡沫后陷入长期低迷,其竞争力低下,直接影响了国家竞争力。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促进经济景气回升,日本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其要点有:简化企业合并、破产手续,取消设立纯粹控股公司的限制,促进企业优化重组;改进企业会计制度,向国际会计标准转化;建立优良的企业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权益;促进劳动力和土地的流动;简化行政手续,提高行政指导的透明度。2003年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了改善的兆头,但经济形势严峻,总体仍不容乐观。

中国企业竞争力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如何借鉴日韩企业的成功经验,增强企业管理水平,使中国企业群体竞争力有显著提高是中国各界一直以来不断探讨的问题,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改造等改革措施也一直在不断深化中。加入WTO后,企业竞争力不足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政府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竞争力归根结底还要靠企业自身。

金融体系

中日两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适合各自国情的金融政策。

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仍然是困扰日本经济的一大难题。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日本政府在处理银行不良债券的同时,积极进行金融业的重组。对于日本经济通货紧缩,日本银行一直持续实施强有力的货币供应量的缓和政策。

中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虽没有日本强烈,但加入WTO给中国金融系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迫使中国金融体系加快改革速度。如在建立贷款评级制度、加强对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人民币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中国仍然有很大差距,存在着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建立信用制度、调整资本市场如何能从根本上使发展的障碍转变为潜力,是中国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一直是日本的立国之本,自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已无长期规划可言,但作为引导经济发展动力的科技发展却有着明确的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日本正在执行的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是2001年制定的。目标是把日本建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国家”,重点是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技术与新材料等四大领域。但由于其研发以应用为根本目的,在基础科学领域研究稍有欠缺。有许多学者认为必须打破行政与行业界限,实现产(产业研究结构)官(政府研究机构)学(以国立大学为主的大学研究机构)三位一体的联合研究体制。日本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学习。虽然日本的科学技术的竞争力近年来一直没有提升,但实力依然很强,研究开发的基础和体系也十分完备。日本在提高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政策中,企业群的研发力量也不容忽视。因为中国的企业投入比较少,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同时,大学和政府机构作为研发主体进行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市场开发脱节现象严重,科学技术不能顺利转变为资本。解决这个问题是提高中国科学技术竞争力的前提。

由于在未来发展中IT产业的重要地位,各国纷纷将IT产业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部分加以重视。日本IT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以民间研究开发为先导,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IT产业发展要抓住比较优势和战略优势,在产业分工国际调整的新趋势下把握机会,应该充分活用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

作为未来影响整体国力的产业,IT业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而发展IT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与制造业相比,IT业的人才因素较高,IT业的从业者在注意产业环境的同时,也比较看重城市生活水平、居住条件等因素。一个优美的城市对于人的吸引力更大。此外政府的支持力度﹑教育环境也非常重要。新加坡近几年凭着良好的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大力吸引软件企业,IT产业发展迅速。

由于文化的接近,中日教育体系也存在相近的问题:熟练劳动力和技术开发人员供应不足,教育培训机构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由于长期缺乏严肃的学术研究传统以及研究开发基础薄弱,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的知识基础普遍比较狭窄。这个问题虽然可以通过输入外国现成的科学技术设施与装备来解决,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有限的。这两个问题导致中日两国教育体制中,创新体系基本失效,成为现代人才培养中共同的问题。

基础设施

中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巨大。日本的基础建设如高速道路和铁路等方面比较完备。但是,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低迷或有限的复苏,日本的港口和机场扩充能力缓慢,难以构建亚洲物流网。所以,日本在这方面应该加快建设步伐。

中国虽然工业化水准不断提高,但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特别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和日本有非常大的差距。伴随着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对华制造业外资的进出和中国出口货物输送需求的激增,中国港口和机场设施的建设更是当务之急。

政府管理

在该项要素中,中日来年各国排名均比较靠前。政府管理是中国各个要素中排名最前的一个。政府管理对于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重视其中的风险。

政府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决不意味着政府的所有决策都是正确无误的。在日本,政府对于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影响甚至更大。在80年代,日本在研制开发高清晰度电视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日本政府认为这项工作应该以模拟技术为基础。而美国电视公司则绕开高清晰度电视而转向数字电视,从而将日本制造商远远地抛在了后面。1996年,日本互联网固定用户增加了两成,达到530万人,个人计算机的销售增加了40%,达到近600万台。尽管增长迅速,日本的数字产品市场较之美国仍然要小得多。因此,许多人认为日本官僚机构的干扰和判断失误延误了日本涉足数字世界的步伐。政府的管理要根据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及时地进行角色变换,才能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决策错误带来的风险。

中国政府正在推进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加强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民主化建设等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相对滞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及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将是中国政府今后的重要任务。

从国际竞争力看中日两国的互补性

中日两国地理接近、经济互补、伴随着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和相互交流的增加,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中日两国之间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合作发展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虽然90年代后期日本原有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弊病开始显现,发展开始出现停滞。但是仍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中国从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一直十分稳定,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随着中国加入WTO,在经济体制上将更加开放和成熟。

中日两国政治稳定,这为开展良好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和安定的环境。数年来,在亚洲寻找投资机会的投资者和企业在中日两国及东北亚地区积极投资,这是因为投资者对东北亚地区投资环境具有很高评价。对于利润的预期,充分信心。

我们认为中日两国的合作可以作为东亚地区区域合作的模型。这样的合作不应该是排他性的,而是开放性的。不仅以这两个国家为对象,而应该以包括东北亚所有国家的合作为目标,更好地促进该地区的发展和合作。

诚然,中日两国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近年来围绕着“靖国神社参拜”问题等的影响,相对制约了经济合作。但是,从两国间生产要素方面存在优劣互补和在产业结构处于不同层次看,两国进行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潜力巨大。而且,两国在东北亚地区作为最有活力的国家,通过相互合作可以在解决地域和国际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相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以及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乃至政治协调也会更加顺畅。

广州入境旅游市场国际竞争力研究 篇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目标。入境旅游业是一个国家 (地区) 赚取外汇、解决就业和扩大知名度的重要渠道, 其入境外国游客人数和外汇收入是衡量该国家 (地区) 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其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

入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中开发最早、发展最快的市场, 2008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1.3亿人次, 至20巧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 但作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旅游业大国, 其发展潜力的深度还远未挖掘出来。所以, 我们有必要加强针对入境旅游的客源市场和客流市场的特征的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研究发展对策。

广州的入境旅游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08年, 广州共接待海外旅游者612.48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31.30亿美元。随着广州亚运会的临近, 为广州的入境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依托亚运会, 广州将不断提升国际旅游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可以预见, 广州的入境旅游前景一片光明。但是, 随着厦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的入境旅游的发展, 广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不仅面临同等地位的竞争, 还面临国内的竞争, 在这一竞争态势下广州市是否应该调整国际旅游市场开发战略以及如何调整是广州市旅游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2007年, 来穗外国游客为223.16万人次, 占广州入境游客的36.5%。在稳定港澳台市场的前提下, 进一步开发外国客源市场, 增加来穗外国游客数量, 应是广州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重点。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广州的入境旅游市场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研究入境旅游市场显得尤为必要, 它对于把握时代机遇, 明确海外客源目标市场, 设计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选择最佳的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度量

1. 竞争力

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 在本文的研究中, 所指的竞争力是广州相对于国内城市而言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广州统计年鉴, 本文选取同时列入中国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和广州市入境旅游市场主要客源国的国家共21有个, 包括日本、韩国、蒙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瑞典、荷兰、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000年以来, 21个主要客源国在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中所占总份额接近

97% (见表1) , 在广州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为50%以上, 以21个主要客源国作为研究对象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的总体情况。

2. 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

关于如何测度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理论界研究的很多, 所提出的测算方法也不完全一致, 同时测算方法随着产业的不同又有所不同。就旅游产业而论, 哪一个指标最能代表国际竞争力, 还无人研究。本文侧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将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入境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量化, 因此本文选用RCA指数。RCA指数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 (Balassa) 于1965年提出来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简称RCA指数) 。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 (产品组) 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 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

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 各个指标的经济学意义在这里有所修正。RCAj表示广州市在客源市场j的竞争力, xj是客源市场j到广州的旅游人数, x是广州市的所有入境旅游人数, xcj是客源市场j到中国的总旅游人数, xc是中国所有入境旅游人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服务在世界服务中的竞争地位。如果RCA﹥2.5, 则表明该国或者地区服务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如果1.25≦RCA≦2.5, 则表明该国或者地区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如果0.8≦RCA≦1.25, 则表明该国或者地区服务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 如果RCA﹤0.8, 则表明该国或者地区服务竞争力弱。

三、广州入境旅游市场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根据上述公式, 计算广州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在各个客源市场的RCA指数。

(数据来源:各地区统计年鉴、统计局公布数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四、解释和结论

从广州市各年在21个国家的RCA指数可以知道:

广州在各个国家的竞争力指数随时间变化的幅度都比较小, 说明广州在入境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随时间变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其中, 广州在欧洲国家的竞争力指数, 例如英国、意大利、瑞士等是逐步增加的, 但是增幅不大。广州在亚洲国家的竞争力指数, 例如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也是逐步上升, 但是在印度、菲律宾等国的竞争力指数是呈现下降趋势的。广州在美洲国家的竞争力指数 (美国、加拿大) 均是些微的上升趋势。广州在大洋洲国家 (澳大利亚、新西兰) 的竞争力指数表现为上升趋势, 而且上升趋势比较明显。

从具体的竞争力指数看, 广州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在意大利、印度尼西亚是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在法国、瑞士、马来西亚、德国、印度、新西兰、美国是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的;在其他客源国则竞争力比较弱。

针对广州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 在各个客源市场处于不同的竞争力层次上, 为广州进一步开发入境旅游市场, 提出以下策略:

1. 开拓广州入境旅游市场多元化格局

通过对广州市入境旅游市场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学人口结构的常年追踪分析, 准确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根据不同的分类市场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 努力创造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首先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要有多元化的设计理念, 多元化的设计理念需要有不断的创新意识;其次要注重入境旅游市场调研, 加强实时监控, 把握入境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这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及宣传手法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努力提升广州入境旅游业创汇水平

广州市海外游客人均天消费虽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近几年的增幅缓慢。海外游客花费支出中大部分被交通、住宿等基础消费占去, 非基础消费的比例相比较小。要提高广州入境旅游业创汇水平, 必须大力发展广州的休闲旅游业, 增加多姿多彩的旅游服务项目,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从而增强广州市入境旅游业的创汇能力。

3. 利用举办大型赛事的契机, 努力争取亚洲客源

广州即将举办2010年亚运会, 自亚运会市场化运作以来, 历届亚运会举办地的经验都显示, 亚运会对办地的入境旅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由亚运会所直接带来的入境旅游者客流的强烈波动, 同时也表现为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产生的长远的影响。广州应该实现科学规划和有序利用, 提升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规模, 并利用旅游业的传统优势满足和保障重大事件的顺利展开, 充分实现和放大重大事件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引擎”效应, 进而达成区域旅游和重大事件的互动共赢, 进一步扩大在亚洲入境市场上的竞争力。

4. 政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

入境旅游营销和旅游行政管理有着很大的差距, 但是长期以来, 广州市的旅游行政管理工作和入境旅游营销工作混合在一起, 将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入境旅游营销工作混同于一般日常的管理工作, 使得人力、财力和物力难以发挥最佳效果。政府应发挥其相应的职能作用, 政府的具体角色如下:投资刺激者, 刺激者角色的加强体现在更开放的经济政策, 对旅行社和航空业的外资限制逐渐较少;调控者, 调控者角色的加强现在国家旅游局建立了对旅行社的年检年审制度、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旅行社管理条例》等方面;促销者, 促销者角色的加强主要体现在旅游促销的规格、主体和层次不断提高;教育者,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广州已经形成研究生、本科生、专科 (含高职) 和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培养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3]裴长洪, 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4)

[4]樊纲.高新技术不等于竞争力[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4, (1)

[5]于文波.吉林省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1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7

为了分析我国近年来旅游服务贸易总体情况, 笔者选取2000—2013年的旅游服务贸易总额、进口额、出口额、出入境旅客人数等指标, 具体数据如表一所示。

由表一可知,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从2000年的293.4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1802.9亿美元, 增长了五倍多。但比较进出口额, 旅游服务贸易却从2009年开始从顺差转为逆差, 且逆差额呈快速飙升的趋势, 从2009年的40.2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770.1亿美元。所以, 增加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扭转逆差局面势在必行。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份额, 及在世界旅游服务贸易中的份额, 笔者选取了2000—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及世界服务贸易的相关数据, 具体情况如表二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由表二可知,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的占比比较稳定, 2000—2008年呈递减趋势, 2010年后又逐步回升。但从全世界旅游服务贸易角度来看,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占比在逐年递增, 说明对外开放以来, 我国旅游业参与对外贸易越来越多, 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便于比较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旅游服务贸易在世界旅游服务贸易中的份额, 笔者选取了5个代表性国家, 分别计算各国旅游服务贸易在世界旅游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具体数据如表三所示。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WTO

由表三可知, 美国是占世界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份额最高的国家, 历年来均在10%以上。此外, 德国、法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市场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指标测评

2.1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TC指数

TC指数反映的是贸易竞争力。TCxy= (AxyBxy) / (Axy+Bxy) 。其中, TCxy是x国第y种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Axy是x国第y种商品的出口额, Bxy是x国第y种商品的进口额。指数值越接近1则竞争力越强;指数值越接近-1表示竞争力越弱。相关数据如表四所示。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WTO

由表四可知, 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一直为旅游服务贸易净出口国, 日本、韩国、德国为旅游服务贸易净进口国。其中, 美国、澳大利亚2004—2013年竞争力指数在0.1~0.3之间, 表明这些国家旅游服务的出口竞争力较强。我国从2009年开始, 由旅游服务贸易顺差国转为逆差国。

2.2 我国旅游服务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 表明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相关数据如表五所示。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WTO

由表五可知, 美国是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国家, 其次是法国、中国。各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对比较稳定。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要想成为旅游服务贸易强国, 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还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 尤其需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及服务, 吸引国外游客, 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改善贸易逆差现状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董小麟, 庞小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02) :78-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3]吴磊, 宋晓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顺差向逆差转变的主要原因及改善途径[J].对外经贸实务, 2014, (10) :84-87.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8

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国际旅游业开始成为了现代新兴产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旅游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大势所趋。近年来,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手段不断提升,获得客源的边际成本逐渐递增[1]。

西安作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城墙、碑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垄断性世界级文物旅游资源,构成了西安市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旅游景点。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国际旅游发展迅速,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增幅较大。但是2001年以来,西安国际旅游人数占全国的总接待量各年均不足0.8%[2],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各年都未超过1.7%。与北京、上海等旅游热点城市相比,西安的国际旅游发展与其差距逐渐拉大,国际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地位下降。此外,西安要实现《陕西省旅游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中提到的“建设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旅游都市”,“树立‘最具东方神韵’世界古都形象”等发展目标,必然受到更大范围和更高强度的挑战和冲击。在不断加剧的竞争状态下,深入分析西安市国际旅游竞争态势,挖掘国际旅游竞争力提升对策,对西安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西安市国际旅游竞争态势分析

2.1 竞争优势

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品级优良:西安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聚集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2004年陕西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西安市2093个旅游资源单体分属7个主类、23个亚类、89个基本类型。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3],将旅游资源划分为8个大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西安市旅游资源分别占全国相应类别的87.5%、74.2%、57.4%。国际上将旅游资源分为5个等级,其中5级为特品级旅游资源,5级、4级和3级旅游资源统称为优良级资源。西安市拥有优良级旅游资源546个,其中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64个,分别占全省相应级别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34.2%和49.2%,因此西安市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品级优良[4]。

旅游投资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西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备,旅游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以交通状况为例,西安的空中交通网络齐备,六大航空骨干公司在西安开通通往国内外50多个中城市的120多条航线。在公路交通上,西安已有环城高速和“米”字型的8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总长达600km,一级公路 169km,二级公路4697km。以西安为中心与周边的省、市已基本形成“一日交通圈”[5]。西安已构筑成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将极大促进西安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讯设施的改善,旅游信息的空间转移加快;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成功转型,为旅游购物和娱乐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政府机构的改革、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等,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国际旅游市场需求日益庞大:西安市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国际旅游市场需求日益庞大。从接待量上来看,入境旅游人数呈稳定增长,且增幅较大(2003年“SARS”除外)。2007年入境游客首次突破了100万人,同比增长15.31%。外国游客是西安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各年都在85%左右,主体优势明显。港澳台游客的相对规模较小,占入境游客的比例在逐年减小。其中,台湾游客最多,其次是香港游客,澳门游客最少,历年都没有超过4000人次。从客源国分布来看,以亚洲和欧洲为主要客源市场,两大洲的游客占所有入境游客的70%左右;美洲次之,特别是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入境游客不断增多。大洋洲游客占来西安的外国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非洲游客虽然数量很少,但比例也呈增加趋势。

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国家层面上,我国多次承诺要在2020年以前基本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6]。无论在入世的谈判还是在APEC的谈判中,都把旅游业作为优先自由化的部门,积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争取较大的国际空间。在城市层面上,西安积极发展政府主导型国际旅游,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各项管理制度、行业标准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使“大旅游,小政府”的行业管理格局逐渐发展,日趋成熟。

2.2 竞争劣势

特色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不够:目前,西安市的旅游业主要集中在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方面;其次是科学考察、考古研究、宗教朝拜;探险猎奇、健身运动、科普教育、商务活动等仅为辅助功能。西安多数的旅游资源大多停留在低层次的静态展示阶段,没有深入发掘旅游资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国际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较差、满意度不高。西安市旅游主要有东、中、西3条,中线以市内为主,东线以临潼为主,西线较多的依托咸阳和宝鸡。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是中线和东线。由于西线空间距离的因素正在发展中,南线和北线还处在开拓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空间不均衡,直接影响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同时,不同旅游地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入境游客很很难从中体验到西安古都的完整形象和恒久的历史文化魅力。

旅游产品缺乏内涵和创新,刺激旅游消费不够: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来看,可分为基本旅游消费(BNC)和非基本旅游消费(UBNC)。前者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也叫“刚性消费”,如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景点游览等方面的消费;后者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也叫“弹性消费”,如旅游购物、邮电通讯消费等。2001—2006年西安市国际游客入境旅游消费构成显示,BNC比重大,占总花费的1/2左右,其中长途交通费用最高,其次是住宿、餐饮、游览、市内交通。在UBNC中,购物消费最高,约占50%,2006年仅占37.4%;其次是其它消费、邮电通讯、娱乐消费。UBNC不高的原因之一在于:西安市旅游商品与全国其它地方出售的旅游商品大同小异,缺乏地方特色,且制作工艺粗糙,收藏价值低,导致游客的购买兴趣不大。总之,旅游产品缺乏内涵和创新,刺激旅游消费不够,就不能为旅游外汇增收创造条件。

旅游企业未达到规模经济,集团化发展相对缓慢: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可使产业处于最佳产业状态,这种理论对旅游企业同样适用。以旅游饭店为例,2006年西安市旅游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为 62.3%,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70%),没有显现出饭店业规模经济的效用。与国际饭店集团相比,西安市饭店集团主要是以硬件、资本为纽带形成的,档次参差不齐,集团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现有的饭店集团市场占有率低,未能充分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而国际饭店集团则是以软件、品牌为纽带形成的,在品牌经营、客源预定网络、人力资源开发、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并举等方面遥遥领先于西安市本土的饭店集团。

旅游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不足: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实现的关键。国际旅游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对于旅游产品提供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旅游企业、旅游供应商之间的良性竞争要求它们要以自身的服务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及信息优势为突破口,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在这一方面,西安的旅游企业对服务和技术创新的重视和实践明显不足。

2.3 西安市国际旅游所处的竞争态势

根据上文中对西安市国际旅游业所处的竞争优势和劣势的分析,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力优势理论,不难得出西安市国际旅游业所处的态势:①西安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良好的旅游经济基础、优良的交通区位条件,发展国际旅游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但面对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面对以技术、知识为产业发展推动力的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实现西安旅游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强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抓住机遇,顶住挑战,努力改善制度环境。②经过30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西安旅游企业发展迅速,已形成如西安旅游集团、陕西旅游集团等企业集团,但还未达到规模经济,集团化过程中出现的产权不明晰、结构性过剩、竞争空间拓展不足等问题需要解决。值得关注的是,旅游产业集群雏形已经形成。西安曲江新区属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目前的建设阶段还处在规划的第二阶段,所以目前所呈现的只是旅游企业空间布局上的集聚状态,企业之间并没有建立起较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它们只是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旅游企业集聚效应并没有完全真正的发挥出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也不具备成熟的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各种优势和特征。但是曲江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态已经浮现,集群雏形已经形成。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都将为西安国际旅游注入新的生命力。

3 西安市国际旅游竞争力提升对策分析

3.1 西安市国际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

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六要素分析模型。波特认为,一国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该国是否能创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决定这种商业环境的优劣主要有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以及机遇和政府行为[7,8]。借鉴波特的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本文提出了西安市国际旅游竞争力“钻石”模型,包括6个影响要素,它们是旅游资源要素、入境旅游需求、旅游企业竞争力、旅游产业集群、政府行为和机遇。需要说明的是,机遇因素主要与大的社会背景和政府有效作为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的对策研究不再单独分析机遇要素,而是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进行分析。

3.2 西安市国际旅游竞争力提升对策

根据西安市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结合西安市国际旅游所处的竞争态势和发展实际,针对每一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

旅游资源要素方面: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西安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必须依据西安城市的独特性,立足于西安本身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以人为本”的开发策略下,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性质特征,城市的自然、社会环境特征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在“点串线、线连带、带铺块、块散区”的原则下,西安市旅游资源优化整合应达到“一心、两线、三带、四块、五区”的主题突出、功能明确的理想空间格局,即培育一个城市中心——钟楼;打造两条精品线路,一条是沿火车站—解放路—东大街(或咸阳机场—城运会场—北大街)—钟楼—南大街—南门—图书馆(体育场)—长安路—小寨—电视塔(会展中心)—曲江度假区形成一条集购物、观光、公务(主要包括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和展览旅游3种形式)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另外一条就是沿大庆路(丝路群雕)—丝路起点(西门)—大麦市街—庙后街—西羊市街—北院门—竹笆市—粉巷—书院门—碑林—交通大学,形成民俗文化旅游一条街[9];构筑三条旅游带,包括市内旅游带、特色文化旅游带、城郊旅游带;完善四大旅游板块,包括教育旅游板块(南郊大学城)、度假旅游板块(秦岭北麓)、观光旅游板块(临潼风景区)、遗址旅游板块(四大遗址区);建设五大旅游区,包括中心城区综合娱乐文化游览区、北部休闲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南部生态度假旅游区、东部临潼秦风唐韵旅游区、东北部科技旅游区。

入境旅游需求方面:目标市场开拓与营销。旅游市场开拓,就是为了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与旅游市场开发、占有和扩大密切联系的活动。旅游市场开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挖掘现有市场的潜力,提高现有市场上的占有率;二是开发新的旅游市场。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的关键是要做好市场细分,选准目标市场,积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根据一级市场为核心、二级市场为主导、机会市场为辅助开发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进行分级开发,将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目标层次划分为:一级客源市场为港澳台地区,日本、美国、韩国;二级客源市场为西欧国家、东南亚国家、澳大利亚;其余为机会市场。结合《西安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将西安市旅游主体功能定位为以文化观光类旅游为根本,加快商务、会展类旅游及其它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

旅游企业竞争力方面:旅游企业的规模经营和集团化运作。旅游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与旅游相关的企业很多,本文主要针对三类典型企业:旅游饭店、国际旅行社和旅游集团分别展开论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西安的旅游饭店,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举措主要包括改善结构性过剩的局面,推行产权主体多元化,运用产品差异化战略,搞专业化经营,培育企业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经营战略,加快集团化运作;大力发展经济性酒店,提高中、低档市场的竞争力。而对旅行社则更注重于人力资本和服务,它的提升对策主要包括实行旅行社企业联合,开发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供优质的服务,维护品牌形象。西安的旅游集团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对于它们而言应全面实施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战略,大力推进资本经营,开展全方位营销,始终坚持服务创新,快速、有效地提升其竞争力。

旅游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做好服务者和协调者。政府要依据市场来进行职能定位,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做好集群发展的服务者和协调者。在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政府作用的重点是培植集群的条件和环境,提供公共物品和政府服务,充分发挥旅游中介机构和网络宣传的作用;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企业自身的服务优势和竞争战略以及与供应商、销售商、旅游中介等集群网络成员间的有机联系是旅游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协调政府、旅游中介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关联,构建旅游企业、旅游中介和政府之间的互动机制,需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连接各旅游企业的信息平台和互动网络,实现区域内市场信息共享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行为方面:政府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对政府部门来讲,首先是加强政府总体规划能力建设。在总体规划上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规划为指导,保证旅游战略制定的科学性、旅游功能定位的准确性及旅游产业政策的明确性。其次是加强旅游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法律层面、市场层面、危机管理、政府自身能力建设等。最后是加强政府主导领域建设,这其中包括旅游产品开发创新、形象宣传与推广、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私人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

摘要:深入分析了西安市国际旅游竞争态势,从其竞争优势和劣势中总结出西安市国际旅游所处的竞争态势。在此基础上,借鉴波特的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提出了西安市国际旅游竞争力“钻石”模型,包括6个影响要素,它们是旅游资源要素、入境旅游需求、旅游企业竞争力、旅游产业集群、政府行为和机遇。结合西安市国际旅游所处的竞争态势和发展实际,针对每一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西安市,国际旅游竞争力,态势分析,提升对策

参考文献

[1]黎洁,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4)∶63-66.

[2]西安市旅游局和中国旅游网[EB/OL]http://www.cnta.com/index.asp.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S].2003.

[4]吴晋峰,等.西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53-56.

[5]梁雪松,等.旅游区位与市场拓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日本入境市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68-71.

[6]杨继辉,等.入世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态势分析及提升对策[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6)∶49-54.

[7]Michael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1990.

[8]Michael E.Competition in the Global Industries[M].Harvard Business SchoolPress,1986.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9

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在可获得的数据的基础上, 建立包括三项指标的测评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将相对数指标和绝对量指标结合起来, 即反映进出口的比较优势指数、反映出口所占比例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反映市场占有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

(一)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 是研究产业竞争力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有力工具, 该指数认为i国在j产业或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由j产业或产品在i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当期世界贸易中该产业或产品占世界贸易总额之比“显示”出来。该指数的计算式为RCAij= (Xij/Xit) / (Xwj/Xwt) 。如果RCA大于1, 说明i国第j种商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RCA小于1则说明没有“显性”比较优势, 或者认为“显性”了比较劣势。

(二) 比较优势指数

比较优势指数 (CA) , 即一国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总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 它是一个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 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出现的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 因此, 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 比较优势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该指标的理论值域为 (-1, 1) , 在值域内, 竞争力单调递增。取值大于0, 说明比较优势大, 且越接近1, 表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 则说明比较优势小, 行业竞争力也越小。该指标的计算式为CAij= (Xij-Mij) / (Xij+Mij) 。

(三)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 即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比率, 在综合考虑该国整体规模和实力的基础上, 可以简洁地表明该国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该指标的计算式为Aij=Xij/Xwj。

二、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本文选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代表发达国家, 韩国和香港代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与我国进行对比。在时间段的选取上, 选择了1997~2007年为计数阶段, 考察最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主要的服务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具体情况如表1。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UNCTAD) 的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总体服务竞争力在9个国家和地区中最弱, 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版税和许可证服务排名倒数第一, 只有旅游处于前列, 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低于德国和美国, 但由于在建筑、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具有比较优势, 从而使得按照贸易量比重加权后的RCA指数超过这两个国家。日本在旅游、建筑和专利服务, 韩国在运输和政府服务方面的优势使得他们的总体RCA指数高于我国。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UNCTAD) 的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

(二) 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服务贸易通常分为三大重要类别, 即运输、旅游和其他 (包括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文体娱乐和其他商业服务8项) 。其中第3项大都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服务项目。我国与其他国家主要的服务行业CA指数比较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 我国服务贸易行业CA指数的国际排名落后于发达国家。2006年我国运输业的CA指数为-0.24, 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所考察的9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最后。我国旅游业的CA指数为0.17, 在9国和地区排序中名列第3, 说明我国旅游业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并不十分乐观。在包括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其他服务贸易行业的CA指数方面, 我国为0.05, 在9国和地区排序中名列第4, 处于中等水平, 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三) 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还不是很高, 最多只占到3.90%, 其比较优势并不明显, 但从时间序列上观察可以得出,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明显处于上升过程, 竞争能力正逐渐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7年的1.78%增加到2007年的3.70%, 增长了近3倍, 世界排名也上升到2007年的第7位。这充分反映出,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上竞争力不断增强。

从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增长也很突出。1997年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最后一位, 大大落后于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 至2005年就已经超过韩国和中国香港, 最近两年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已经逐步拉开了与韩国和中国香港的差距, 甚至超过了意大利。在发展中国家中,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也是最快的, 11年中提高了2.12个百分点。虽然目前我国是惟一排名在前10名的发展中国家, 而且已经表现出良性的发展势头, 但是要看到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份额与美英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数据库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1997-2007) 整理计算得出

三、结论

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以及对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考察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的竞争潜力与竞争实力, 综合上述指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 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我国的服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具备竞争优势的, 虽然服务贸易竞争力近年来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大, 但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 竞争力还很弱, 尤其在服务贸易质量上。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 尤其是英美发达国家的经验, 用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 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处于劣势

在大多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我国都不具备竞争优势。例如, 金融、保险、咨询和专有权等领域, 指数都较低, 说明竞争劣势非常明显。不仅如此, 我国贸易量大的都是运输、旅游等低附加值的产业, 而这些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正在逐步萎缩。相反, 在全球服务贸易中欣欣向荣的商业服务行业, 我国的国际参与程度非常低, 如金融、通讯、电影等。保险、咨询虽然贸易额比较大, 但基本是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完全没有出口竞争优势。

1.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急剧滑坡, 说明在银行业逐步开放的情况下, 外资商行强占我国本土市场的规模程度远远强于中资银行的对外扩张。脆弱的我国金融业如何应对全球竞争是我们必须对应的严峻挑战。

2.通讯行业在最近几年的竞争力也在逐步下滑, 可以看出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贸易保护逐步消除的趋势下, 我国原先享有垄断地位的通讯服务商需要改进其经营方式, 未雨绸缪。

3.专有权利使用费、特许费和保险这两个行业一直竞争力较弱, 没有任何改观。由于这涉及我国司法和社保体系的改革, 这种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困难重重, 所以短期内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应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尤其是保险业, 国家宏观调控使其经营模式的不确定性极大, 例如保监会对其销售产品种类的限制、对其投资品种的限制等。未来大金融格局的出台, 如保险银行证券混业经营、协同监管等都有可能对金融保险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三) 产业竞争力分析——劣中取次劣

我国具有竞争力的项目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从CA指标上看, 在我国的服务贸易中, 大额贸易项目中具备出口竞争力的是旅游、计算机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而缺乏出口竞争力的是运输、保险和专利。在小额贸易项目中, 具备出口竞争力的是建筑、广告和电影, 而缺乏出口竞争力的是通讯、金融和咨询。

1.旅游服务业的优势

旅游服务比较优势较为突出, 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是开展得最好的, 也是开放程度最高的。我国的旅游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中上游位置, 尤其是入境旅游, 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三大指数在近几年基本处于波动中有所上升的状态, 说明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渐提高。旅游业是我国服务贸易中有优势的产业之一, 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2.建筑服务业地位提升

建筑服务业在最近几年地位有所提升, 三大指数表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 尤其是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较快发展, 使该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优势产业之一。

(四) 有潜在竞争力的幼稚产业

1.电影、咨询的竞争力在逐步好转, 说明这些行业正在逐步走出国门。尤其是电影行业, 随着我国打击盗版力度的加大以及国产商业片的兴起, 中国电影传媒行业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2.计算机服务业的竞争力提升也体现了我国科研总体实力的提升, 这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外包效应, 因此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潜力, 这和最近几年国家的政策扶持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外包就其本质来说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大批的软件从业人员只能从国外拿到底层的项目, 通过机械重复的劳动而赚取微薄的利润。因此需要考虑如何由单纯的外包出口转向品牌出口。

摘要:在研究了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基础上, 从RCA和CA指数以及国际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中外比较分析的方法找出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优势行业和潜在优势行业, 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傅京燕.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特征的国际比较及提升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8 (3) :31-35.

[2]吕世平, 范蕾.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 2006 (2) :20-22.

[3]鲁晓东.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探索, 2007 (10) :23-27.

国际旅游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 文化旅游培育;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

桂林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正是这些旅游资源的支撑使得桂林一跃成为国际旅游胜地。然而,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即便是桂林这样的国际旅游胜地也面临着诸多的意外风险,因而桂林要想在竞争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自身的旅游资源外,还需要加强文化旅游培育,借助于文化旅游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作用

(一)文化旅游培育为桂林旅游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概念,不在局限于单纯的自然资源欣赏上。而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旅游区域一下从国内扩展到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也因此联系在一起,桂林也在国际化旅游业的发展下一跃成为国际上的旅游胜地。每年慕名二来的外国游客多达几十万人,这极大的促进了桂林旅游行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比拼还有文化、习俗的较量[1]。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为了加强桂林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大力的培育文化旅游,借助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的提升桂林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旅游培育赋予桂林国际旅游胜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于桂林的发展而言,文化旅游培育给桂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着力发扬桂林地区的古建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发祥地文化,自此基础上打造红色旅游、红色创意体验。让游客能够在各种文化的浸染下,获得丰富多彩的旅游感悟。这种文化旅游培育模式,除了给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外,还赋予桂林旅游胜地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是今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文化旅游主要的发展方向。

二、 文化旅游培育在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中的应用

(一)桂林文化旅游形成独具的特色

旅游业的发展不同于传统的服务业,它既要满足于人们的生活需求,还需要拉动桂林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旅游业在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桂林文化旅除了单独作为旅游行业之外,还可以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以其他产业的发展来提升桂林文化旅游的生产力[2]。

此外,桂林文化旅游除了當地的历史古文化之外,还有现代的潮流文化,一古一今正好满足游客对文化的多种需求,从而也形成桂林特有的文化旅游特色,同时这也有助于桂林国际旅游文化胜地的竞争地位的提升。尤其是在当今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当中,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多数依赖于桂林文化和其他产业的有效融合,也是这特有的桂林文化特色,才促成了桂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1、强化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对现有的文化进行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一种行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借助于高科技的手段应用,实现网络化的文化创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应用,是为了满足桂林旅游业多重发展需要,丰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产业发展。

2.历史遗留文化和潮流文化等多项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旅游培育是指以借鉴传统文化、追寻文化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文化培育。桂林作为国际旅游文化胜地,在寻求文化享受文化的过程中已经是当前旅游业的风向标[3]。桂林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因为桂林旅游涉及范围广,应用的文化知识较多,而且还不断有新文化的融入,因而桂林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新鲜活力的新兴产业。如今的桂林文化旅游包括多个文化旅游项目。比如,历史遗迹、民族艺术、现代建筑等内容。这些文化旅游项目中涉及到的不仅是历史文化还有现代的潮流文化以及异国文化,因而涵盖内容较多,几乎囊括了所有与之相关的产业。虽然,文化旅游产业,是近几年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但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到来给桂林旅游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如今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所涉及到的产业融合也更加广泛。如今桂林的文化旅游已经成为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人们在旅游当中也可以获得多种精神层次的满足[4]。以上表明,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应用,就是以旅游企业的经营人员,发展多项文化、休闲娱乐方式,使桂林国际旅游文化胜地的旅游者可以在桂林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的各项文化活动。

结语:

综上所述,桂林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旅游区域,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国内的旅游景区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随着时下全球一体经济化的发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要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单独依赖于桂林山水是远远达不到市场的竞争需求。文化旅游培育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桂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还为桂林的旅游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菲,粟维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之文化旅游培育[J].社会科学家,2014,(7):89-93.

[2]亢琳.桂林宛田瑶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学术论坛,2011,34(6):139-143.

[3]黄月玲.基于游客满意度调查的桂林刘三姐茶园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799-20802.

[4]黄春丽.桂林文化旅游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机遇[J].科学与财富,2015,(4):390-390,391.

上一篇:合作共同体下一篇:高校优秀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