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小学数学

2024-07-12

课堂导入小学数学(精选十篇)

课堂导入小学数学 篇1

一、开门见山法

直接导入常常应用于教授数学概念的时候, 教师一上课, 就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 这种方法主题突出, 学习目标明确, 既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 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例如, 在设计“认识万以内的数”这一节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数, 比如:1000, 5000教师引导:从右边起, 第四位是千位. 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认读. 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 通过直接教授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导入法

创设特定的情境, 学生进入教师所设定的角色, 去真正体会情境中的数学, 不仅调动学生的兴趣, 同时展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例如, 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实践活动的:通过事先的谋设, 布置一个模拟小超市,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 一名学生当售货员, 介绍商店里的商品及商品的价格;一名学生当顾客, 拿出一元钱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小组的其他成员当裁判, 看他们的购物过程是否正确. 活动开始, 售货员推销商品, 顾客挑选好商品付钱, 售货员找钱并叙述:“顾客您好, 您购买的商品价格为3角, 收您一元, 找您角.”这样的购物活动生动活泼, 使学生理解了人民币的功能及元、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故事导入法

对小学生而言, 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演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观看和倾听这些内容的时候, 他们的注意力会更集中.

例如, 在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 我先是给学生讲述一个小故事: 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 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 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 分给猴1一块. 猴2见到说:“太小了, 我要两块. ”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 分给猴两块. 猴3更贪, 它抢着说:“我要三块, 我要三块. ”于是, 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 分给猴3三块. 小朋友, 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 学生被故事情境所吸引, 围绕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最后师生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

四、设置悬念法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悬念, 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强化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 在教学“10的分与合”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魔术:准备好一个魔盒, 里面装了一些美丽的小珠子, 让几名学生上来抓这个盒子里的珠子, 想抓几个就抓几个. 这时, 教师故弄玄虚, 说:“老师有个特异功能, 能很快地猜出现在盒子里还剩几个珠子. ”如一名学生摸了4个, 教师利用特异功能猜 出现在盒 子里有6个珠子 . 师生一同 数1, 2, 3, 4, 5, 6 (取出盒子里剩的珠子 , 让大家看看盒子 , 确认里面没有珠子) . 魔术游戏强化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对老师有特异功能产生怀疑, 引发思考, 此时, 教师适时地出示课题“10的分与合”, 引导学生学会这个“神奇的魔术”, 学会今天的学习内容, 学生兴趣高涨.

五、实物演示法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 因此, 新课的导入可以利用实物演示, 变抽象概念为具体,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拿着硬纸板制作的正方体和长方体模型, 沿着几条棱剪开, 得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 让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

六、动手操作法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 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教学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 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 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的:学生分小组一起“玩”一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这些形状的积木, 通过“玩”的过程对这些积木的表面进行“摸一摸”, 感受平面和曲面的不同触感;“搭一搭”, 分别感受正方体和长方体搭起来平稳, 圆柱和球搭起来易滚动的特点. 这样的导入, 对立体图形的学习帮助极大, 学生兴趣浓厚, 学习效果也事半功倍.

七、温故导入法

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温故导入法自然和谐地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 通过对旧 知识的回忆,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从而形成正迁移.

例如, 在教学“复式统计表”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出示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 提出将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单式统计表里的要求, 完成对单式统计表的回顾. 教师再提问:这些兴趣小组男生共有几人? 女生共有几人? 由于单式统计表不能反映这样的问题, 于是教师提出对复式统计表学习的必要性.

“教无定法 , 贵在得法”, 课堂导入不能生搬硬套 , 也不能流于形式,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 不同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 开启精彩的一课! 2013.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指出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 设计多变的课堂导入方式, 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并根据教学实践归纳了几种导入方法.

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篇2

泸县福集镇金银学校 万明树 邮政编码:646106 “在记忆实践中,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几个字比中间的字易于记住的倾向。”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所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理想的导入是老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因教学内容而异,因人而别,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的情绪。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方法,就能做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又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精彩。下面,就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新课伊始,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生动描绘,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并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学功效。

例如:《分数基本性质》一课的导入,教师编了这样一段童话:一 天,猴妈妈得到了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演示三个圆纸片),她把三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8份、12份,让三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板书3/

4、6/

8、/12),话音刚落,三只小猴子瞪大眼睛望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啦?3/

4、6/

8、9/12,一个个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猴妈妈看透了小孩子们的心思,神秘地笑了笑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呢? 你们好好想想吧?”这时,老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然后取其中的3份、6份、9份(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要对应好)进行比较,最佳的教学情境创设成功,该是讲授新课的时候了。

二、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使心理是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个内容时,我先写出411这个数让学生计算一下,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它能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随便出一个多位数,我则迅速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十分诧异,同时又有些怀疑。“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做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吧。”我借机导入了新课。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教师巧妙的设疑引向高潮,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在上《小数的性质》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你有办法使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顿时同学们就议论了起来,有的说:可以在这三个数的后面分别加上单位米、分米、厘米,那么1米=10分米=100厘米;有的说:也可以分别加上元、角、分等单位;有的则说:还可以在10、100中添上小数点使它们相等,也就是1=1.0=1.00。接着我就提出问题:它们会相等吗,那就让我们一同来验证吧。顺势也就引入了新课。简单的三个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数学课堂唤发生命力。学生学得高兴,教师也教得愉快。

四、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采用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运用我们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明家客厅与卧室要装修装地板砖,客厅是40M2,卧室一共是30M2,一共用了1400元,问装修客厅与卧室各用了多少钱。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按比例分配,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篇3

调动情感,活跃气氛

公开课比家常课更需要“导”,公开课比家常课更难“导”,学生为“情”所困,老师势必为“情”而导。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对于陌生的环境,有太多的新鲜事物要去观察,短时间内很难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教师的导入环节势必要起到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调整他们的学习情绪。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后面有许多听课老师,往往会紧张,难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和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的导入要效释放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多有经验的老师经常在上课前与学生做一些交流与互动,这会为后面的精彩做出有效铺垫,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导入”。这一切都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情”来展开,老师具体怎样来为“情”而导呢?案例《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老师说:“我们来玩摸球游戏好吗?”学生表现跃跃欲试,老师定规矩是摸到红球学生赢,摸到绿球老师赢。连摸3次后,老师问:“在这个袋子里摸,你一定会赢吗?为什么?如果到全是红球的袋子去摸呢?”

活动本身能够吸引学生,同时伴随输赢的刺激,使得学生很快消除因陌生产生的紧张感,老师成为了他们的平等对手,师生的距离不会再成为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会进入一种兴奋状态,这比任何语言都有效,这样的导入方式起到了“抓”眼球、“拎”神经的效果,也是教师平时教学中的常用手段。

通过视频情景,把学生带往战乱的索马里,通过爱国情绪的渲染使学生马上把注意力投向屏幕,有效地弱化了会场内其他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声情并茂的影像感染力在这堂课的导入环节得到了很好体现。

导入事关整节课成效的高低,导入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开始,情景法、故事法、谈话法、游戏法、活动操作法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我们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学情”“感情”,紧紧围绕着如何刺激学生的神经,吸引学生的眼球,触动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学习中,为深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此类导入教师旨在“解情”。

铺路架桥,建立联系

在导入时要抓住旧知与新知的契合点,架设由旧知通往新知的“桥梁”,使旧知与新知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通过课堂导入,往往可以让学生知晓今天将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意识到大概可以用哪些储备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后面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的这些想法和方法清晰化明朗化的过程。所以这种类型的导入基本就是起到“桥梁”作用或是“坡度”效益,在学习新知之前提供一个有效的扶手和拐杖,扶着学生起跑。此类导入设计旨在体现“联”。

比如,教师在讲授《认识分数》时是这样讲解的。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秋季。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小动物们都喜欢出来郊游。你们看小猴们玩的多开心啊!猴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好吃的事物,看(出示巧克力图),想一想怎样分比较公平?

生:平均分。

师:把一块巧克力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分法)

师追问:如果平均分成5份呢?

这样的导入,为后续的认识单位“1”的几分之几提供了基础,复习了旧知,同时为新知的研究提供了模式。

暴露核心,明确方向

通过导入环节,让学生快速地走向本课要研究问题的核心,明确学习的方向,意识到难点所在。把难点放在导入环节,“围而不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些“为什么”“怎么办”的产生正是学生探究数学原理或规律的内驱力。

比如,教师在讲授《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这样为学生分析的。

师:(出示小纸片)这是一张长方形小纸片,长3厘米、宽2厘米,如果用同样的几张纸片横着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生:可能是9厘米,可能是15厘米……

师:能拼出长25厘米的长方形吗?为什么?

(教师出示2个边长分别为6厘米和9厘米的正方形)

师:如果用这个小长方形去铺在2个大正方形里面,能否将他们恰好铺满?为什么?

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或为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或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架桥,提供探索新知的方向和方法指引;或是快速地引领学生聚焦问题核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发力点”和“攻击点”。成功的导入,能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建立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与新知之间的有效联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以教材为主的各种资源,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课堂中师生共“舞”共同奏响优美的序曲。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例谈 篇4

一、旧知导入, 巧用迁移

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上自我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我国自古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说法, 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 为引进新知做好铺垫, 形成正迁移。

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 我从讲评学生作业导入。出示复习题: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540平方米= () 公顷, 5时= () 日, 67分= () 时, 前两道题没有什么问题, 到了第三道题有几个学生答案写成了60/67, 我让其中一个学生起来说理由, 这名学生说用60除以67得出来的。我说, 那不是违背了做题规律:从低级单位变成高级单位, 用原数除以进率。这名同学说:“可是如果这样做, 就得到67/60, 那就不对了啊!”我说:“为什么会不对?”他说:“因为分子大于分母啊!”我又打破砂锅问到底:“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就不是分数了吗?”就有同学说:“是, 是假分数。”“很好, 这位同学给这类分数起了个很好的名字, 从今天开始, 我们就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叫作假分数, 那么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我们应该叫作什么呢?”“真分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又出了一道题60秒= () 分, 学生得到60/60, 有的学生说可以是1, 我说:“很好, 你能举几个结果是1的分数吗?”学生纷纷举例, 我又问:“这样的分数, 我们应该把它们归到真分数一类, 还是假分数一类呢?”学生都同意归到假分数一类, 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 学到了新知识, 我的目的达到了, 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 数学能力得到了发展。

又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 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应用题, “一桶汽油倒出2/5, 刚好12升, 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 让学生计算, 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增加了知识坡度, 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新授课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连接工作, 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 教师要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巧妙地组织教材, 运用迁移规律,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知识。

二、故事导入, 妙趣横生

故事导入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 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 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但用这种方法导入时, 要注意选择好故事, 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的, 有针对性的故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 以免画蛇添足。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小故事, 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 学习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 我先是给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 这个故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 讲完之后我问学生:“你知道乌鸦为什么能喝道杯子里的水?”学生兴趣盎然地回答。我趁机导入新课, 在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放一个土豆, 让学生求出土豆的体积。

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我给学生讲述了“唐僧分饼的故事”:“……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个饼的9/12, 孙悟空说要吃这个饼的6/8, 沙僧说要吃这个饼的3/4。同学们可知道谁吃的饼最多?”这无疑会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 教师便趁热打铁, 组织引导, 逐步导入新课。

三、游戏导入, 寓学于乐

在众多形式的数学活动中, 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而且通过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游戏中动口、动手、动脑, 开心地合作,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具体化, 使学生既轻松愉悦地学会了新知识, 又促进了学生大脑思维的开发, 往往能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 一开始我就和学生做起了摸球游戏, 把球放在一个“魔盒”里, 由学生摸球, 其他同学们当小小猜想家, 从而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一游戏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省时而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化难为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悬念导入, 制造冲突

设置悬念导入法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兴奋, 想知道究竟, 而这种状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新课导入时, 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 巧设疑问, 恰当设置悬念, 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的平年和闰年时, 教师先出示题目:乐乐今年8岁过了8个生日, 可是他爷爷今年64岁, 只过了16个生日,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情绪高昂, 不由自主地讨论起来, 好奇心促使他们急于知道原因。教师就势揭示课题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课题) 。

再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 对学生说:“老师今天有了特异功能, 你们随便报一个数, 我不用计算便可知道它是不是3的倍数, 谁先来?”学生很惊讶, 开始说数让教师猜, 学生会边考教师边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室里气氛异常活跃, 有的学生说出很大的数, 甚至还把爸妈的手机号也搬出来, 可教师对答如流, 学生十分震惊。接着教师质疑学生:“你们也能这样了吧?”学生摇头表示认输, 渴望教师赶快告诉他们是怎么回事,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此时学习新知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 可见“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采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 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 引起思考, 这样学生就在浓厚的求知欲驱使下积极去寻求答案, 最终走出迷团。

五、操作导入, 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实践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 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 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

例如, 教学“认识等腰三角形”时, 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 (测量几种不同三角形的每条边, 并做好记录) , 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与发现各自测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教师便因势利导, 逐步引入新课。又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 我课前先让每名学生准备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在短时间谈话后, 我让学生各举起自己准备的叶子, 先让他们沿叶子边沿摸一圈, 还让一名学生上前来摸教师准备的叶子的边沿, 接着我让学生说:你摸了叶子的哪里到哪里?学生摸了不同形状的叶子的边沿一圈后, 对周长也就有了比较直观、比较形象的认识。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 学生就会在兴趣的感召下想多了解一些周长的其他知识。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 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动手”, 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 想中学”。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 我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

六、情境导入, 联系生活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注入生活内容, 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教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 就是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比赛镜头, 每当一个歌手演唱完, 评委老师就亮分, 报幕员说, 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 然后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 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什么物体上见到过圆, 然后多媒体投视有圆的情境图。教师接着说:“圆真是无处不在, 同学们, 想不想知道圆的秘密呢?”进而引出课题。

当然,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远不止我所罗列的这些, 还有实例导入、演示导入、表演导入……它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窗口, 创设一个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 给学生提供生动、具体、有效的情境, 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为整节课的成功打好基础。

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 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做到导之有序, 导之有法, 导之有理, 导之有度, 就能锦上添花,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 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及认知规律出发,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做到导之有序, 导之有法, 导之有理, 导之有度,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读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心得 篇5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么,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笔者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创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导入新课。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六、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外,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篇6

【关键词】数学 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45-02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启动环节,是指“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和谐地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等”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鉴于本文探讨的对象是小学数学,因此只选取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进行探讨。

一.第一学段课堂导入方法

1.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是一种以做游戏来导入课堂的方法。游戏是孩子的天堂世界,做游戏可以满足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个游戏来进行课堂导入。其中,在游戏活动中猜谜语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例如,在上“可爱的小青蛙”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大眼睛,阔嘴巴,说起话来呱呱呱,会捉害虫人人夸。想请小朋友们来猜一猜,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这样的课堂导入设计可以把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充分地调动起来。

2.实物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具有直观性特性的实物来导入课堂的方法。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原则就是直观性原则,用实物来进行导入,体现了实物直观的特性。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而其中的“空间与图形”这一板块,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但是第一学段的学生并没有形成这种空间感,所以需要借助一定的实物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表象。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课时,我们就可以先出示“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实物,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滚一滚、转一转等方式,来引入新课。

3.图片导入法

第一学段的学生对色彩艳丽的图片、栩栩如生的卡通和动画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神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1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导入:先出示一张“一位小朋友在给小鸡喂食。左手边有4只小鸡,右手边有6只小鸡”的图片,然后说:“请小朋友来复述一遍你看到的图片中的场景,再想一想,你可以提哪一些问题呢?”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本节课题的学习状态。

二、第二学段课堂导入方法

1.忆旧引新法

忆旧引新法是一种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从而引出新知识学习的方法。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联系能力,那么教师就可以运用忆旧引新法来进行课堂导入。例如,在教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就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那么我们已经知道同分母分数就是指他们的分数单位是相同的,所以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就是分母不变,分子之间相加减。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题:3/15+4/15=?如果老师把这里的4/15改成4/5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下面请打开书本。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让学生经历从学过的知识到没有学过知识之间的转变过程,既能让学生明白知识之间的连续性,也符合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

2.悬念导入法

悬念,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导入艺术。悬念可以促进学生的大脑皮层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也符合了学生好奇的心理。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用悬念来进行导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在上“通分”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入:下面我们先来比较5/6和5/7,7/9和8/9的大小。显然,这两个题目,后面那个很简单,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但是对于前面那个式子,学生不能马上回答,因此就制造出了悬念。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悬念,向学生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一些方法来比较这个式子呢?这样的悬念设计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疑问,就可以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

3.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法是指教师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点出上课内容的要点。我们知道,第二学段的学生以“有意注意”为主,因此在上课一开始就直接出示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意性和目的性,可以节约时间,符合巴班斯基提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第二学段的学生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希望老师将过多的时间花在引出新知识上。因此,用开门见山法来直接引出学习内容也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方法。例如,在上“圆柱与圆锥”课时,可以直接开始上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圆柱。你们知道什么叫圆柱吗?圆柱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家自己先预习一下。这样引入教学,增强直接性和目的性,不让学生思维拐弯,而是直接由教师制定了要求。这种引入,重点突出,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技巧分析 篇7

一、利用故事导入法, 提高学生注意力

在上课伊始, 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技巧, 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的状态。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好的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制胜法宝。课堂导入的技巧性非常强, 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使用故事导入法,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本课所要讲的知识重点, 编写一个学生喜欢, 又能听得懂的故事来进行新课导入。比如, 在学习分数比大小的时候, 教师可以用唐僧分西瓜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可以提前找到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彩色图片:“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来到了乌鸡国, 乌鸡国国王很好客, 拿出了本地特产“乌鸡国大西瓜”来招待他们。师傅说, 我把西瓜分成1/2、1/3、1/4和1/5你们自己挑吧。猪八戒说, 我肚子大吃得多, 就选1/5吧, 同学们你们说他挑的对吗?”这样的故事导入既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还可以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 通过旧知识搭建桥梁来引出新知识。比如, 在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 教师可以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来作为桥梁过渡:“我们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 分母不变分子加减。这道练习题大家肯定都会做, 4/10+5/10=?假如我们把5/10换成5/9会是什么结果呢?”这样先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温习一边, 然后再引出新知识, 留下悬念,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利用情景导入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和图画来创设相应的情景,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还可以利用表演、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来描述数学情景,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从而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一个小的数学动画情景, 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当中,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在美丽的大海边住着兄弟三人, 这一年从4月份开始打渔, 大哥说我连续打3天渔要休一天;二哥说我连续打5天渔休一天;小弟说我连续打7天渔休一天。他们有个城里的亲戚, 想要趁他们都休息时来看他们, 他们可以什么时候去呢?”教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启发, “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讲究一些方法, 你们可以分组进行合作, 分别找出每个人的休息日, 然后把结果合到一起观察看看, 就比较容易了。”通过分工合作学生找出了大哥休息日是:4、8、12、16、20、24、28;二哥休息日是:6、12、18、24、30;小弟休息日是:8、16、24。学生经过分工合作, 分析讨论, 完成了学习任务, 从而更加直观的了解公倍数的概念。

三、利用提问导入法, 培养学生创造力

提问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立足课程的特点巧妙进行提问,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精彩的问题导入能够使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得到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虑, 巧妙周密地设置精彩的问题, 并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启发。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 来自生活实践的学习材料, 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当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时, 学生才能够对于数学知识活学活用。因此, 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注重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事物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获得知识。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个游戏, 让学生分别围成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并在中心放置玩具。然后教师让学生说出哪个形状对学生是最公平的?通过观察分析, 我们发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学生离中心玩具的距离长短不等, 而圆形那一组每个人到中间玩具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学生通过做熟悉的游戏, 对圆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玩耍中学到了圆心到圆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特性。这使学生在愉快的坏境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再如, 在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时, 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学生喜欢的情景问题:“我女儿经常喜欢穿我的衣服, 你们是不是也非常喜欢穿爸爸妈妈的衣服呢?你们穿爸爸妈妈衣服时感觉如何?那你的衣服爸爸妈妈能穿上吗?为什么?”通过设置这些问题, 并由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发现, 简单的生活问题中却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里面, 得出体积大小的区别认识, 并能够依据生活的意识来合理确定体积单位。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探微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段,导入方法

一、引言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启动环节, 是指“课堂教学开始之时,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和谐地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等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 本标准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 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 (1~3年级) 、第二学段 (4~6年级) 、第三学段 (7~9年级) 。”基于本文探讨的对象是小学数学, 因此只选取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进行探讨。

二、小学数学不同学段课堂导入方法探微

课堂导入是一种技艺, 应针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的心理采用不同的方法, 以期获得最佳的导入效果。

1. 第一学段课堂导入方法。

(1) 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一种以讲故事为主的方法。故事是每一个低龄学生都爱听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知识点, 编一个学生爱听并且听得懂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例如, 在上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时,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入:今天悟空和八戒来比赛谁的力气大。八戒露出了自己粗壮的手臂说:“猴哥, 你那瘦小的身子怎么跟我老猪比啊?看我的。”只见八戒使了很大的劲举起了一块重46吨的石头。轮到孙悟空了, 只见孙悟空轻轻地一抬, 就抬起了一块重94吨的石头。这时候旁边的八戒早已羞愧地低下了头。小朋友, 你知道悟空比八戒多抬了多少吨吗?用这样的方法导入, 既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也符合了孩子内心的需要, 可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2) 游戏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是一种以做游戏来导入课堂的方法。游戏是孩子的天堂世界, 做游戏可以满足小学生爱玩的天性,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设计一个游戏来进行课堂导入。其中, 在游戏活动中猜谜语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例如, 在上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可爱的小青蛙”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大眼睛, 阔嘴巴, 说起话来呱呱呱, 会捉害虫人人夸。想请小朋友们来猜一猜,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这样的课堂导入设计可以把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充分地调动起来。 (3) 实物导入法。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原则就是直观性原则, 利用实物的直观特性来进行导入, 能充分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例如, 在上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 我们就可以先出示“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实物, 通过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滚一滚、转一转等方式, 来引入新课。 (4) 图片导入法。第一学段的学生对色彩艳丽的图片、栩栩如生的卡通和动画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进而可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上“1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时,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导入:先出示一张“一位小朋友在给小鸡喂食。左手边有4只小鸡, 右手边有6只小鸡”的图片, 然后说:“请小朋友来复述一遍你看到的图片中的场景, 再想一想, 你可以提哪一些问题呢?”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本节课题的学习状态。

2. 第二学段课堂导入方法。

(1) 故事导入法。每一种方法不是说仅仅只适合于某个学段, 而是针对同一个方法, 所设计的梯度应该是不一样的。在前面笔者已经论述了故事导入法在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方法。然而故事导入法在第二学段也是受用的。例如, 在教授“商不变的性质”时可以这样导入:花果山上风景秀丽, 今年桃子大丰收了。猴王对一只小猴说:“给你8个桃子, 分给4只小猴子吃。”小猴嫌分到的桃子太少了, 猴王给了小猴80个桃子, 让小猴分给40只小猴。小猴还得寸进尺说:“大王再多给点吧!”猴王拍案而起, 说:“好。那我给你800个桃子, 你分给400只小猴。”小猴高兴地笑了, 猴王也笑了。学生们听完故事也笑了。其实学生已经知道了每次每只猴子分到的桃子数量都是一样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商不变的性质。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在故事当中就感受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对这个新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 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忆旧引新法。忆旧引新法是一种以旧知识作为桥梁, 从而引出新知识学习的方法。例如, 在教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就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那么我们已经知道同分母分数就是指他们的分数单位是相同的, 所以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就是分母不变, 分子之间相加减。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题:3/15+4/15=?如果老师把这里的4/15改成4/5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下面请打开书本。”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因此让学生经历从学过的知识到没有学过知识之间的转变过程, 既能让学生明白知识之间的连续性, 也符合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 (3) 悬念导入法。悬念, 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兴趣, 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导入艺术。悬念可以促进学生的大脑皮层发展,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也符合了学生好奇的心理。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因此用悬念来进行导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 在上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分”一课时,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入:下面我们先来比较5/6和5/7, 7/9和8/9的大小。显然, 这两个题目, 后面那个很简单, 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但是对于前面那个式子, 学生不能马上回答, 因此就制造出了悬念。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悬念, 向学生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一些方法来比较这个式子呢?这样的悬念设计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疑问, 就可以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以上笔者针对小学数学的二个学段通过具体的案例探究了几种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 但这不是给每一种方法划定了界限。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理,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 灵活设计导入活动, 实现各种导入方法的优化组合, 可以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使学生学得更有趣、也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郭云芬.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也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情境导入 篇9

一、情境导入要具有煽动性、鼓舞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1]我认为,一种好的情境导入,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催化剂,是消除课堂紧张气氛的调和剂,使新知的出现变成一种数学课堂上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

例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我这样导入:谈话: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比一比谁最先发现这是什么时候的场景。(多媒体: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作为背景音乐,并使带有五星红旗的奥运会场景的图片滚动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以51枚的金牌数位居榜首,当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在奥运赛场上升起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是啊,每当此时,无数中国人都为之骄傲、自豪,其实在我们的国旗里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想不想了解它?上述情境中,几组图片,寥寥数语,就使孩子们上课前紧张、凝重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待他们一张张板起的严肃面孔渐渐绽放出笑容的时候,我再借用五星红旗中长与宽的长度,结合倍比关系适时进行新知的教学,这样的妙处不言而喻。

二、情境导入要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用学习数学的动机去激励他们、推动他们,这种动机可能是外部动机———来自家长、教师的教导、奖惩等,但最重要的是内部动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向往和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乐趣等。因此,在实际的情境导入中,教师应该尽量搜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他们呈现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多方位的学习资料,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继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1)孤山景观区是泰州市的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如果要你从校门口出发到孤山景观区该怎么走?回来时又该怎么走呢?———倒着走。(2)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到名为天然居的酒楼喝酒,出了一句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民间有人对出了下联: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倒着读。(3)什么数先减去5再除以3,最后得8———倒着算。生活中可以倒着走,文学中可以倒着读,数学中可以倒着算,今天我们就继续用“倒过来想”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丰富的数学素材,别具一格的情境设计,把学生带入一个精彩、现实、有挑战性的数学世界,使学生愿意徜徉在这样的数学氛围中,教学也就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三、情境导入要善于捕捉生活动态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事实上,为了完成上述情境的创设,有些教师费尽周折,苦思冥想,而总是忽略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素材,情境导入刻意地捏造、雕刻,最后编造出一个虚假的故事情节。其实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是最好、最真实的学习素材。

例如,在教学“探索事物搭配的规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四月的靖江,数学教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过几天范老师要到城南中心小学去观摩数学课了。为了做好记录,老师得准备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老师现在有两支笔和三本笔记本(课件出示不同类型的笔和笔记本),同学们,请你说说老师可以有哪些搭配的方法?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相互补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有的在草稿本上连线,有的采用列举的方法……这种情境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不敢马虎,把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

四、情境导入要充满童趣

“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小学生年龄小,枯燥、单调、乏味的情境导入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倦的心理,对新知的学习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情境导入要有一定的童趣,也就是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这样能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达到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状况。

例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我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情境导入: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玩抛橡皮的游戏?(课前准备一块橡皮,六个面,都没有花)如果朝上的面有花算你赢,如果朝上的面没有花算老师赢。几个轮回后,学生发现破绽:橡皮上根本没有花,游戏规则不公平,要求重玩。这时,我抓住时机提问:那怎样才能使游戏规则公平呢?学生热情高涨:把其中三个面上画上花……新知的学习就这样在游戏中,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为他们创设独特、有意义的情境导入,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同时能获得乐趣。

摘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情境导入已成了一种好的趋势, 它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儿童的实际, 可以改变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现状, 也是现今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作者结合实践, 阐述了关于情境导入的几点认识与思考:情境导入要具有煽动性、鼓舞性;情境导入的素材要丰富多样, 涉及面广;情境导入要善于捕捉生活动态;情境导入要充满童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课堂教学,情境导入,兴趣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2002, (3) :31.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策略分析 篇10

在“轴对称图形”新课上, 老师应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对称的风筝. 老师问同学们: 从这些图片中, 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一名学生举手回答道:“谁最先发明的风筝? ”这个问题显然与今天要讲的内容不相符, 老师就给学生讲自己也不清楚, 因此布置了任务让学生放学回家上电脑搜索是谁最早发明的风筝. 然后教师又问:“同学们还有其他想法吗? ”另一名同学答道:“老师, 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 ”这个问题也偏离了要讲的主要内容, 因此老师又解释道现在你们的知识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也许到你们上高中、上大学学习了物理和数学, 你们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了.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 老师也发现他的提出问题出现了偏离, 导致学生的发现和发问与新知的导入 (即对称轴) 没有联系. 因此, 老师赶紧转变发问:“同学们 , 从几何图形上看 , 这些风筝有什么区别呢 ? ”因此 , 很快就有同学回答它们左右对折可以重叠. 这样, 就引入了对称轴的相关教学, 从而顺利进行教学.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可知, 老师在刚开始上课时, 由于没有有效导入问题, 语言表达欠佳, 发问时出现失误, 导致学生提的问题偏离了课本的新知识, 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浪费了至少5分钟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小小的失误, 导致课堂没能按部就班, 让学生没有轻松自然地进入到新课, 那么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没能达到最佳, 学习效果也没有预期的好, 课堂效率显然不是高效的.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有些教师对新课引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引入的方法单一, 语言表达欠缺, 导入时间长短不佳, 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 如何有效地导入新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如何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开头就值得我们去探究.

二、有效导入的特点分析

1. 导入的含义

课的导入是课堂上正式教学的启动, 它指课堂教学开始之时,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动, 是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有教与学活动的通称.

2. 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有效教学包含三重意蕴: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 有效果, 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 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应符合一定的比率;有效益, 是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价值的实现, 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3. 数学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

(1) 新课的导入要符合科学性

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 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 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切, 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 那些违背科 学性的导入, 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 也不足取.

(2) 新课的导入要具有思维性

笛卡尔曾说过, “我思故我在”. 数学课堂要具有思维性, 教师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导入过程中, 让学生们思考,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有千奇百怪的想法, 但是教师不应扼制学生的想法, 应顺着他们的思考和推理, 让学生最终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学生因此得到发展,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3) 新课的导入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 首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所以新课的导入要遵循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 教师通过新颖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求知欲, 增强他们自觉主动地对新知识进行探究, 从而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三、有效导入的主要策略

导入策略是指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指导下, 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 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 通过简短的言语和行为, 恰如其分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系统谋划, 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 下面就导入策略中的部分策略进行具体的分析探究.

1. 情 境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以设置生动的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要导入的内容中, 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 让学生发现、思考问题, 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互动, 学生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 学生不会觉得学习是种负担, 反而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记忆.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教学导入片断一样,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不同风筝, 让他们找出风筝的几何相似之处, 通过这个有趣的情境引入, 学生注意力集中, 充分发挥想象力, 最终对本节课的对称轴的定义掌握得更加牢固,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多 媒体导入

在小学课堂中,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导入方式, 使用多媒体尽量展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学生可以形象感知的图片或者视频, 让学生从视觉角度获得感性认识, 而且也让课堂变得鲜活有力,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 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 在讲“图形的变换”这节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将第一个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 让学生发现图片的特点 (图1、图2) , 学生们会很快发现这个图片的展示有问题 , 与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联系, 但是字的排列有问题. 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将图片中的字变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图形的变换”.那么学生就会对图1的图形作出变换, 即将图形中的“图”字顺时针旋转180°, 将“变”字向右平移, 将“形”字向上平移, 然后将“换”字沿着图片的蓝色竖线翻转, 再将“变”字逆时针旋转90°平移到相应的位置, 从而变成下图2的图形.

在这堂新课的引入中, 学生既觉得好奇, 又自己亲自对图形做了变换, 教师对新知的引入也达到了效果. 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出, 教师的课题呈现方式很新颖别致, 其中也蕴含了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基础.

3. 实 验导入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新授课的行为导入策略强调的是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养成, 它需要教师或师生运用一定的肢体动作导入新课. 其方法主要包括游戏导入、实验导入、表演导入等. 其中, 实验导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是常用的导入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须让学生配合做一些实验, 学生自己动手, 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教学活动, 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实质性认识.

教师对新课的导入一定要从学生出发,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围绕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上祛除固定不变的程式化的教学方法, 运用灵活多变的导入策略, 除上面所说的多媒体导入、情境导入、实验导入之外, 还可以采取直接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等, 为学生提供探究新知的平台,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快乐地获取新知. 因此, 教师要抓好新课的有效导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数学类下一篇:空间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