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内分泌激素

2024-07-14

血清内分泌激素(精选八篇)

血清内分泌激素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72例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治疗组) 36例和观察组 (常规治疗加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组) 36例。对照组年龄34~65岁, 平均 (45.3±6.5) 岁, 其中存在淋巴结转移者23例, 无淋巴结转移者13例;病灶直径1.0~4.5 cm, 平均 (2.0±0.3) cm, 其中左侧20例, 右侧16例。观察组年龄34~66岁, 平均 (45.5±6.4) 岁, 其中存在淋巴结转移者22例, 无淋巴结转移者14例;病灶直径1.0~4.7 cm, 平均 (2.1±0.2) cm, 其中左侧20例, 右侧1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是否淋巴结转移构成及病灶直径、左右侧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乳腺癌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他莫昔芬治疗, 20 mg/d,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并进行比较。性激素检测指标为血清E2、PRL及P, 分别采用雌二醇 (E2) ELISA试剂盒、人催乳素 (PRL) ELISA试剂盒及孕酮 (P) 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 前者包括年龄、病灶直径、血清E2、PRL及P水平, 后者包括是否淋巴结转移构成、左右侧比例、血清E2、PRL及P构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E2水平及构成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血清E2水平及≥100 pg/m L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治疗后的血清E2水平及≥100 pg/m L者比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PRL水平及构成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PRL水平及≥20 ng/m L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治疗后的血清PRL水平及≥20 ng/m L者比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覮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P水平及构成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P水平及≥5 ng/m L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P水平及≥5 ng/m L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乳腺癌作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 其临床治疗方法较多, 术后关于复发转移的控制性研究也相对较多[2,3], 术后的相关防控性治疗手段较多, 其中内分泌治疗是常用的防控方法, 该方法对术后复发的防控效果较为明显, 广受临床肯定, 其效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4,5]。近年来出现较多关于内分泌治疗应用于乳腺癌手术患者的相关研究, 其主要通过雌激素水平来控制与之相关的肿瘤, 与此同时, 与雌激素等相关的子宫内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导致子宫内膜的增殖和变异, 严重者可引起子宫肌瘤及其他子宫良性病变等[6], 而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子宫内膜增殖干预手段, 其具有持续影响子宫内膜的作用, 且局部作用的效果更具优势[7,8,9], 因此临床对其控制内分泌治疗患者子宫内膜异常增殖作用认可程度较高, 但是对本系统对患者机体整体性激素水平的影响研究相对不足[10,11,12], 因此进一步探讨的价值较高。

本文就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对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观察研究, 并与未采用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对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的不良影响并不明显, 主要体现在对患者机体整体血清E2、PRL及P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 说明其在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局部增殖的同时, 对机体整体性激素的不良影响并不突出, 对内分泌治疗效果影响并不大, 因此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笔者认为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对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影响不明显, 可局部用药辅助改善子宫内膜增殖。

参考文献

[1]顾瑞香.托瑞米芬对45例乳腺癌术后内分泌系统及子宫内膜影响的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5) :81-82.[1]GU RX.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oremifene for the endocrine system and endometria of 45 patients after breast cancer opera tion[J].Journ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3, 35 (5) :81-82.Chinese

[2]刘金萍, 李昀.绝经后乳腺癌术前阿那曲唑新辅助内分泌治疗58例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4) :1833-1835.[2]LIU JP, LI Y.The clinic effect of neoadjuvant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with anastrozol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58 cases[J].The Journal of Med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2013, 26 (14) :1833-1835.Chinese

[3]濮之晨, 吴敏.两种剂量福美司坦治疗晚期乳腺癌系统评价Meta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3, 27 (4) :264-268.[3]PU ZC, WU M.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wo doses of formestane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J].Journal of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2013, 27 (4) :264-268.Chinese

[4]王敏, 丘国彬, 黄铁军, 等.性激素三项 (E2、FSH、LH) 与乳腺癌分子亚型及复发风险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17 (4) :241-247.[4]WANG M, QIU GB, HUANG TJ, et al.Correlation analysis on three sex hormones detection and molecular subtype and the recurrence risk in breast cancer[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3, 17 (4) :241-247.Chinese

[5]EWIES AA, ALFHAILY F.Use of 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ndometrial hyperplasia[J].Obstet Gynecol Surv, 2012, 67 (11) :726-733.

[6]GEMZELL-DANIELSSON K, INKI P, HEIKINHEIMO O.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clinical use of the 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11, 90 (11) :1177-1188.

[7]马瑞兰, 张海琛, 李国权, 等.血浆性激素水平和绝经前女性患乳腺癌危险性的关系[J].肿瘤防治研究, 2013, 40 (7) :667-670.[7]MA RL, ZHANG HC, LI GQ, et al.Plasma sex steroid hormone level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among premenopausal women[J].Cancer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13, 40 (7) :667-670.Chinese

[8]邱正伦, 郑幼伟, 温豫穗, 等.老年人乳腺癌137例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 (22) :86-88.[8]QIU ZL, ZHENG YW, WEN YS, et al.Clinical experience of elderly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137 cases report) [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2, 22 (22) :86-88.Chinese

[9]唐乐辉, 陈浪, 陈有军.乳腺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和性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23) :3537-3539.[9]TANG LH, CHEN L, CHEN YJ.Correlation between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nd sexual hormone receptor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rcinoma[J].Modern Medicine Health, 2012, 28 (23) :3537-3539.Chinese

[10]杜宇, 陈建魁, 左向华, 等.国内乳腺癌患者性激素三项指标测定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中华乳腺病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3) :59-62.[10]DU Y, CHEN JK, ZUO XH, et al.The problem and determination on three indicators of domestic status of sex hormone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Chinese Journal of Breast Disease (Electronic Version) , 2012, 6 (3) :59-62.Chinese

[11]查中青, 元敏, 吴巧胜, 等.雌激素受体β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特性及内分泌治疗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31) :18-22.[11]ZHA ZQ, YUAN M, WU QS, et al.Effects of exogenous ERβexpression on the cell growth properties and endocrine therapeutic of breast cancer cell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3, 23 (31) :18-22.Chinese

血清内分泌激素 篇2

1、吃

吃好:营养均衡,特别补充某些营养。千万别偏食,更不能节食。特别要补充的是蛋白质、钙和维生素,鱼、虾、瘦肉、禽蛋、花生、豆制品中都富含优质蛋白质,应注意多补充。牛奶、虾皮、豆制品、排骨、骨头汤、海带、紫菜等是含钙、磷丰富的食物,另外记得多晒太阳,钙质才容易吸收。

同时多吃蔬菜水果,补维生素,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维生素是维持生命的要素,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不可少的”。少吃零食,特别是高糖和高热的垃圾食品、快餐。

2、生活方式

充足睡眠:长高的主要时间是晚11点到2点之间,如果错过了这段时间,你让身体怎么长呢?不抽烟不喝酒;早餐一定要吃;心情愉快,积极乐观,特别是不要因为身高而自卑,或者老是有自己已经无法长高的负面情绪。

3、运动――最关键

跳――篮球、排球搜索这些有跳起动作的运动非常有助长高,如果没有时间去做这些运动,平时多练习摸高也有好处。

伸展运动――可以找一些增高操来练习,让身体伸展开来。练单双杠也好的,主要通过身体在空中垂摆,让身体受重力作用长高。

血清内分泌激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131 例在本中心就诊的PCOS患者被纳入此项研究, PCOS诊断原则为2003 年制定的Rotterdam标准, 这些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 每侧卵巢2 ~9 mm, 窦卵泡数大于12 个。其中62例患者表现为临床或生化高雄激素型[改良F-G评分>6 分, 严重多毛或痤疮, 和 ( 或) 血清睾酮 ( T) 水平高于2. 429 nmol/L, 该水平高出对照组均值2 个标准差], 该组患者被定义为高雄激素型组 ( 高雄组) 。其余69 例患者雄激素生化水平正常, 且不具备临床高雄激素血症的表现, 该组患者被定义为非高雄激素型组 ( 非高雄组) 。另选择因输卵管或男方因素不孕的61 例患者为对照组, 对照组的排除标准为: 具有月经紊乱史 ( 周期天数<25 天或>35 天) , B超检查: 卵巢体积>10 ml或每侧卵巢2 ~ 9 mm, 窦卵泡数>12 个, 临床表现为严重多毛、痤疮, 改良F-G评分>6 分, 血清睾酮水平高于2. 429 nmol/L。

1. 2 生化指标测定对照组患者在自然月经周期的第3 ~7 天, PCOS患者在孕激素 ( 地屈孕酮20 mg/d) 阴道撤退性出血的第3 ~ 7 天抽取静脉血, 分离血清后于-20℃ 保存用于激素测定。AMH测定采用商品化的酶联免疫试剂盒 ( DSL Inc. , Webster, TX, USA) , 组内和组间变异度分别小于5%和10%。采用Axsym化学发光检测系统 ( abbott laboratories, rungis, france) 测定卵泡刺激素 ( FSH) 、黄体生成激素 ( LH) 、雌二醇 ( E2) 、睾酮 ( T) 、催乳素 ( PRL) 、空腹血糖 ( GLU) 、空腹胰岛素 ( FIN) 、甘油三酯 ( TG) 、胆固醇 ( CH) 、高密度脂蛋白 ( HDL) 、低密度脂蛋白 ( LDL) 、载脂蛋白A ( Apo-A) 、载脂蛋白B ( Apo-B) 生化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 ( HOMA-IR) 计算公式为: 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 5。

1. 3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各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LSD ( least significantdifference procedure) 方差分析法。采用ROC曲线评估AMH水平对各亚型PCOS患者的诊断效能, 将曲线下面积 ( area under the curves, AUC) 作为反映诊断准确性的指标, 由此得出各亚型患者的诊断临界值及对应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Pearman's相关法分析各组PCOS患者血清AMH水平与其他各参数间的关系。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 5 统计学软件 ( SPSS, Chicago, IL) , P≤0. 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3 组患者基本参数比较3 组患者年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 05) 。PCOS患者LH、E2、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 P<0. 05) , 高雄组又显著高于非高雄组 ( P<0. 05) 。非高雄组患者的体重指数 ( BMI) 、GLU、FIN、HOMA-IR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 ( P <0. 05) 。各组间的脂代谢指标如TG、HDL、LDL、CH、Apo-A、Apo-B等指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 05) 。

2. 2 AMH对各亚型PCOS患者的诊断效能由表1可见, PCOS患者血清AM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5) , 高雄组又显著高于非高雄组 ( P<0. 05) 。由表2可见, AMH诊断高雄组的AUC ( 0. 82) 、敏感性 ( 82%) 高于非高雄组的AUC ( 0. 66) 和敏感性 ( 64%) 。

2. 3 PCOS患者血清AMH水平与其他各参数间相关性分析高雄组AMH与FSH呈负相关 ( r = -0. 42, P = 0. 050) , 与LH呈正相关 ( r = 0. 46, P = 0. 031) , 与其他实验室指标均无显著相关 ( P>0. 05) 。非高雄组AMH与HDL呈负相关 ( r = - 0. 28, P = 0. 002 ) , 与BMI、GLU、LDL呈正相关 ( r = 0. 26, P = 0. 033; r =0. 27, P = 0. 023; r = 0. 29, P = 0. 017) , 与其他实验室指标均无显著相关 ( P>0. 05) 。

①与非高雄组比较, 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3. 1 PCOS与高雄激素PCOS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决定其临床表现的异质性。根据2003 年制定的Rotter-dam标准, 育龄期女性只要具备月经稀发或闭经、卵巢多囊样改变、临床或生化高雄激素血症3 种症状中的两种即可诊断为PCOS。无论从发病机制还是诊断标准均可以推断临床上PCOS患者可分为多种亚型。尽管PCO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但可以肯定的是高雄激素在PCOS发病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雄激素可促进卵泡募集分泌大量的AMH, 后者又进一步抑制卵泡的生长发育, 导致卵巢呈多囊样改变。睾酮还可通过5α 还原酶转化为活性更高的双氢睾酮, 后者与皮肤受体结合形成多毛、痤疮等典型的PCOS症状[7]。鉴于高雄激素在PCOS发病中的重要性, 可将PCOS划分为高雄激素型和非高雄激素型两大主要的临床亚型。本研究中, 高雄组PCOS患者主要表现为LH和T水平升高, 而非高雄组患者主要为体重、糖代谢指标的异常, 从患者的基本资料也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3. 2 PCOS与AMH在本研究中, 高雄组患者的AMH水平显著高于非高雄组 ( P<0. 05) , 此结果与先前的研究报道一致。尽管有些研究中采用Beckman-CoulterELISA试剂盒, 而本研究采用的是DSLELISA试剂盒, 但结果之间还是具有可比性的[8]。事实上, 高雄激素型PCOS患者月经稀发、闭经也比非高雄激素型发生更为频繁[9]。本研究结果提示, 雄激素可能促进AMH的过度分泌, 后者将进一步抑制卵泡生长发育。

近年, 有学者提出将AMH应用于诊断PCOS, Pig-ny等[4]认为, AMH是诊断PCOS的良好指标, 以60pmol / L为临界值, 诊断特异性达92% , 敏感性达67% 。但Li等[5]以AMH为指标诊断青春期PCOS患者, 诊断特异性仅为70%, 敏感性仅为61. 7%。另外, Hart等[6]以血清AMH为指标, 对青春期PCOS患者的诊断特异性低于70%, 敏感性大约仅为50%。在本研究中, AMH对PCOS的诊断敏感性也仅为65%, 特异性只有62%。这些研究结果提示, 单独运用AMH对PCOS的诊断准确性较低, 临床上仍需结合其他指标如B超检查、生化指标、临床表现才能提高对PCOS的诊断效能。考虑到PCOS本身的异质性对AMH的诊断效能所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将PCOS患者分为高雄激素和非高雄激素两大亚型。经分组后发现AMH对高雄激素型PCOS患者的诊断敏感性高达82%, 而对非高雄激素组PCOS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只有64%。另一项研究也证实高雄激素型PCOS患者的最佳诊断指标为血清AMH水平和窦卵泡数量[10]。因此, AMH并不适用于诊断所有类型的PCOS, 而仅适用于某种特定亚型尤其是高雄激素型PCOS诊断。

3. 3 PCOS患者实验室指标与AMH的相关性高雄激素型PCOS患者LH与AMH呈正相关的机制尚未明确。该亚型PCOS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下丘脑GnRH分泌脉冲频率的增加促进垂体分泌LH并作用于卵巢促进雄激素分泌, 过度分泌的雄激素通过抑制卵泡生长促进卵巢分泌AMH, 后者又进一步抑制卵泡生长, 从而形成卵泡发育障碍的恶性循环[11]。此外, 体外实验也证实高雄激素型PCOS患者颗粒细胞培养液中添加LH可以促进AMH的分泌, 其机制可能为高雄激素型PCOS颗粒细胞对LH刺激存在过度反应[12]。本研究还发现高雄组AMH水平与FSH呈负相关, 说明AMH可能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削弱FSH的作用。我们先前研究也证实FSH本身也可能抑制PCOS卵巢颗粒细胞AMH的过度分泌[13]。

本研究中非高雄组BMI显著高于高雄组和对照组, 该组患者BMI与血清AMH呈正相关, 说明肥胖在非高雄组PCOS患者更常见。40% 的肥胖PCOS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 并诱发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一方面可放大LH对卵巢的刺激作用, 另一方面抑制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生成, 增强雄激素的生理作用。有研究报道, 体育锻炼可降低体重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从而降低PCOS患者血清AMH分泌[14]。此外, AMH还可用于预测肥胖PCOS患者减重后月经周期的恢复情况。AMH低分泌的PCOS患者减重以后正常月经周期恢复的机会更大[15]。另一项研究则报道, 经过20 周的减重后PCOS患者AMH的分泌水平并无显著改变[16]。因此AMH和BMI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有趣的是, 本研究中非高雄组HDL和LDL血清水平与AMH分泌呈显著相关, 这与先前一项研究报道结论一致[17], 提示脂代谢也可能参与了卵泡生长发育及调控。由此可见, 非高雄组与高雄组PCOS患者的发病机制存在明显不同, 非高雄组患者卵泡发育障碍则主要与糖脂肪代谢紊乱相关, 而高雄组患者卵泡发育障碍主要与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及雄激素过度分泌有关。

总之, 本研究显示AMH并不能单独运用于诊断所有类型的PCOS, 仍需结合其他临床指标才能达到满意的诊断效能。AMH仅适合于诊断某种特定的亚型如高雄激素型PCOS, 而对于非高雄激素型PCOS的诊断准确性较低, 这也反应两种亚型患者卵泡发育障碍的机制可能不同, 将来仍需对更大样本和多种族人群进行研究才能进一步证实本结论。

摘要:目的:比较抗苗勒管激素 (AMH) 在高雄激素和非高雄激素型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患者的分泌特点和诊断效能, 对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纳入具有排卵障碍的PCOS患者131例 (高雄组62例, 非高雄组69例) , 另外纳入61例输卵管或男方因素不孕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血清中AMH、性激素、糖脂代谢等生化指标, 采用ROC曲线评估AMH对PCOS患者的诊断效能;采用Pearman's相关法分析高雄和非高雄型PCOS患者血清AMH水平与其他各参数间的关系。结果:①PCOS患者血清AM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高雄组又显著高于非高雄组 (P<0.05) 。②AMH诊断高雄组PCOS患者的AUC为0.82, 敏感性为82%, 特异性为64%。AMH诊断非高雄组PCOS患者的AUC为0.66, 敏感性为64%, 特异性为62%。③高雄组PCOS患者AMH与FSH呈负相关 (r=-0.42, P=0.05) , 与LH呈正相关 (r=0.46, P<0.05) 。非高雄组PCOS患者AMH与HDL呈负相关 (r=-0.28, P<0.05) , 与BMI、空腹血糖和LDL呈正相关 (r=0.26;r=0.27;r=0.29, P<0.05) 。结论:AMH适合于诊断某种特定亚型如高雄激素型PCOS, 对非高雄激素型PCOS的诊断准确性较低, 由此也反映出两种亚型患者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血清内分泌激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共接收3 0例确诊为内分泌疾病的患者, 患者的年龄在27~6 4周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5±11.1) 周岁。其中有15例属于肾上腺疾病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有5例, 肾上腺皮质危象的有2例, 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有1例, 醛固酮增多的有4例,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的有3例) , 9例属于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有6例, 亚急甲状腺炎的有3例) ,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与糖尿病伴发免疫性胰腺炎的各2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各1例。

1.2 治疗方法

针对他们的不同病症给予不同的糖皮质激素治疗, 肾上腺疾病的患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的替代疗法进行治疗, 其中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与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的患者采用每日两次口服氢化可的松进行治疗, 2次/d, 分早晚各一次, 早上口服氢化可的松的剂量为15 mg, 晚上口服氢化可的松的剂量为5 mg。肾上腺皮质危象的患者则采用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进行治疗, 每6 h进行一次10 0 mg的氢化可的松的滴注。而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采用先口服强的松后口服左甲状腺素钠进行治疗, 首先口服强的松5 mg, 1次/d, 服用一周后改换成口服左甲状腺素钠35μg/d。醛固酮增多的患者则采用先口服氢化可的松后口服泼尼松进行治疗, 首先进行短期口服氢化可的松0.5 mg/d, 服用一段时间后改换成口服泼尼松, 15~40 mg/d[1]。

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的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 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采用口服氢化可的松进行治疗, 口服20 0 mg/d, 当病情开始好转后逐渐减少服药的剂量, 直到停药为止。而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则采用口服泼尼松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均每日早晨口服泼尼松15 mg, 服用2周后开始减量, 直到停药为止[2,3,4]。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均采用先口服泼尼松后静脉滴注甲泼尼龙进行治疗, 首先每日口服泼尼松40 mg/d, 服用一段时间后进行1g/次的甲泼尼龙的静脉滴注[5]。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患者均采用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后口服泼尼松进行治疗, 首先进行1g/次的甲泼尼龙的静脉滴注, 滴注3 d天后改换成口服泼尼松4 0 m g/d, 共服用2周[6]。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的患者均采用先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后口服泼尼松进行治疗, 首先进行100 mg/d的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 等到病情有好转后再改换成口服每日口服泼尼松40 mg/d。

糖尿病伴发免疫性胰腺的患者均采用口服泼尼松进行治疗, 口服30 mg/d的泼尼松, 直至病情好转。

1.3 观察指标

观察30例内分泌疾病患者经不同的糖皮质激素法治疗后, 病情康复的效果。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 11.0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肾上腺疾病的患者中有2例出现缺盐的不良反应, 当加服0.1 mg的9a-氟氢可的松后, 病情已经好转, 其余的13例均经过治疗病情已经明显好转。而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中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有1例经治疗后复发, 但经持续治疗, 病情也已经得到好转。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患者、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的患者、糖尿病伴发免疫性胰腺的患者均经过不同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均已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9 0%,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所有病患者的病情皆得到改善, 如表1所示。

3 讨论

内分泌病症一般可以分为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细胞性垂体炎、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糖尿病伴发免疫性胰腺这6种, 经过本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病症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本组的30例内分泌病症患者经不同的糖皮质激素治疗, 病情均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也就是说, 糖皮质激素对治疗各种内分泌病症均具有显著的疗效, 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岩.内分泌疾病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3下旬刊) :124-125.

[2]李昌臣, 杜建玲.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疾病的适应证和方法[J].医学新知杂志, 2002, 12 (1) :4-6.

[3]Cohen LE.Endocrine late effects of cancer treatment[J].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 2003, 15 (1) :3-9.

[4]Richards DG, McMillin DL, Mein EA, Nelson CD.Gold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neurological/glandular cond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2, 112 (1) :31-53.

[5]Yeung, SC, Chiu, AC, Vassilopoulou-Sellin, R, Gagel, RF.The endocrine effects of nonhormonal antineoplastic therapy[J].Endocrine Reviews, 1998, 19 (2) :144-172.

血清内分泌激素 篇5

关键词:内分泌疾病,糖皮质激素,临床效果

内分泌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 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胰岛素相关疾病等都属于此疾病的范围。内分泌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需要大量的药物进行治疗, 而且需要治疗的时间比较长。身体的内分泌系统是相互影响的, 一个内分泌器官发生异常, 就会导致其他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因此, 在治疗上除了采用常规的方法之外, 还要加入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内分泌疾病患者106例进行药物治疗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内分泌疾病患者106例, 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符合内分泌疾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试验组54例, 男34例, 女20例, 年龄20~67岁, 平均 (35.6±13.7) 岁;病程1~5年, 平均 (2.5±0.9) 年;肾上腺疾病30例, 其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20例, 糖皮质类固醇反应性醛固酮增多症6例,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4例;甲状腺疾病15例, 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8例, 甲状腺危象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2例,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2例, 糖尿病伴发免疫性胰腺炎2例。对照组54例, 男33例, 女21例, 年龄20~68岁, 平均 (35.9±13.8) 岁;病程1~6年, 平均 (2.6±0.5) 年;肾上腺疾病29例, 其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19例, 糖皮质类固醇反应性醛固酮增多症5例,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5例;甲状腺疾病15例, 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7例, 甲状腺危象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2例,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2例, 糖尿病伴发免疫性胰腺炎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1]。对于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胰岛素采用相关的方法进行治疗, 主要抑制这些疾病激素的分泌及消炎治疗。 (2)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糖皮质激素[2]。对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衰退症患者采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进行治疗, 100 mg, 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混合均匀后静脉滴注。对于肾上腺增生症患者采用泼尼松片进行治疗, 10 mg, 2次/d。对其他类型的内分泌疾病采用不同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3]: (1) 显效:经过2周的治疗, 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2) 有效:经过2周的治疗, 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 (3) 无效:经过2周的治疗, 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 (98.1%) 明显高于对照组 (79.6%)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的比较:试验组的满意度 (98.1%) 明显高于对照组 (79.6%)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试验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率3.7%, 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8例, 不良反应率14.8%,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比较, 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589, P<0.05) 。

讨论

内分泌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主要药物。氢化可的松可以解除应激反应[4], 起到控制作用。在临床上停止高血压和低钾血症多采用地塞米松来治疗[5]。公媛媛的研究表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疾病, 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6]。对不同的内分泌疾病采用不同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可以得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是对于内分泌疾病,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治疗。当减少内分泌疾病的应激反应后, 维持正常的剂量进行治疗, 可以逐渐缓解患者的症状。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研究采用对比的方法, 通过常规治疗和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满意度及不良反应, 研究发现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患者的总有效率98.1%, 而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79.6%;而且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满意度98.1%, 明显高于常规治疗满意度79.6%。由此可见, 采用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更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进一步对不良反应率分析, 采用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的不良反应率3.7%, 明显低于常规治疗, 表明采用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比较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素红.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0) :178-179.

[2]方丽萍.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病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0) :556.

[3]王妮妮.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5) :201-202.

[4]金玉梅.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病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2 (6) :120-121.

[5]付鸿玉, 刘海彤, 金雪花.糖皮质激素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7) :189-190.

雌激素在生殖内分泌疾病的临床应用 篇6

1 雌激素缺乏或水平低下相关疾病的治疗

在青春期及其后的生理时期里, 雌激素是女性内分泌环境中最重要的激素成分之一, 在此时期雌激素缺乏或水平低下的个体需要外源性的雌激素治疗。由于此期的女性内分泌的周期性生理特点以及个体躯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应用雌激素时除了考虑用药指征之外, 还需要考虑应用的时机、时间、剂量与其他激素药物搭配等。

1.1 治疗的原则

1.1.1 有效的剂量

对于雌激素原发性缺乏的患者, 注意剂量应达到与同龄人相似的生殖器官发育所需水平, 同时注意身高增长问题[1]。对于继发性缺乏或水平低下的患者, 年轻妇女与围绝经期妇女的雌激素治疗应有所区别, 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和要求, 决定用药的剂量。所指的有效最低剂量应该达到接近其同龄人的相应激素水平;如果患者有子宫, 希望子宫发育, 将来通过赠卵可以生育, 那么所用的雌激素剂量需要达到子宫正常发育的程度, 所采用的黄体酮相应也需要增加, 以使子宫内膜可以规律地剥脱、达到合适的月经量。

1.1.2 个体化治疗

虽然都是雌激素, 但有各自特点。此外, 每个患者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 对各种药物的反应也不一样, 因此需要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所用药物和使用时间。

1.1.3 尽量使用天然雌激素

由于年轻患者使用药物的时间比较长, 合成的雌激素可能对肝脏影响比较大, 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大, 因此提倡在临床上尽量使用天然的雌激素。应用的时候需要对患者交待可能需要长期或相对长期的治疗, 并定期检测肝肾功能、血脂情况、凝血功能、乳腺B超以及妇科B超等, 1年要检查2次。

1.2 根据不同病因, 采取不同的用药方法[2]

1.2.1 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和XX单纯性腺发育不全 对于此类患者, 进入青春期后应给予雌孕激素周期治疗, 促进女性第二性征发育, 预防骨质疏松。一般应用结合雌激素0.625 mg/d或戊酸雌二醇1~2 mg/d, 连续21天为1周期, 第12天开始加用孕激素序贯治疗[2]。

1.2.2 其他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2] 比如特纳综合征 (Turner′s syndrome) 和垂体功能减退生长激素缺乏的女童, 需要关注其身高发育, 一般先促进身高, 在骨龄达到12~13岁后再开始使用雌激素治疗, 以促进乳房和生殖器发育, 治疗效果较好, 但需长期服用。染色体核型为XY的患者如Swyer综合征, 性激素治疗时应建议患者在适当时机切除性腺。

1.2.3 原发性和继发性垂体促性腺激素缺乏、中枢-下丘脑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下丘脑功能低下 功能性下丘脑功能低下多为精神紧张、神经性厌食和运动过量引起, 对于这3种类型的年轻女性, 应模仿自然月经周期序贯给药, 需长期用药。有小部分患者可能在停药后出现卵巢功能的恢复[2]。

1.2.4 青春期延迟 小剂量雌激素即可以促进生长发育, 开始时可单纯应用雌激素治疗, 予以结合雌激素0.3 mg/d或戊酸雌二醇0.5 mg/d, 6个月至1年后, 改为雌孕激素序贯治疗:结合雌激素0.625 mg/d或戊酸雌二醇1 mg/d, 加用孕激素序贯治疗。体质性青春期延迟因其只是发动延迟, 当骨龄达到相应年龄后 (通常骨龄为13岁左右) , 自然会开始进入正常的青春期发育过程。应向患儿及家长进行解释以取得合作, 可在骨龄达13岁后行3个周期的人工周期治疗, 使乳房开始发育。这种治疗方法不会明显增加骨龄或降低最终身高[2]。

1.2.5 手术、放疗、化疗治疗后引起的医源性卵巢功能衰竭或缺如 对此类患者, 尤其骨髓移植后闭经患者建议及早用药, 可防治低雌激素所致的生殖器萎缩和骨质疏松。根据患者意愿是否愿意有月经进行用药。对有子宫、愿意有月经、比较年轻的患者应用雌激素周期序贯疗法, 共服3~4个周期, 半年或1年后间歇给药1次。停药后应监测卵泡发育及排卵情况, 有小部分的患者可能在停药后出现卵巢功能的恢复。以戊酸雌二醇为例, 开始口服1~2 mg/d, 每28~30天的后10~12天加用黄体酮制剂。如患者有子宫不愿意来月经, 则雌孕激素联合连续用药;如患者子宫缺如, 则可以单独应用雌激素。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具体情况, 如性征及生殖器官的维持或发育情况以及不良反应调整用药剂量。

1.2.6 卵巢合成性激素功能低下或性激素合成障碍[3] 这类原因引起的卵巢性闭经, 如17、20碳链裂解酶缺乏或卵巢抵抗综合征的青春期患者, 临床常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雌激素治疗可促进子宫的发育, 并可通过对垂体负反馈作用, 降低血循环中卵泡刺激素 (FSH) 、黄体生成素 (LH) 水平, 从而保护残留卵泡;还可以通过协同体内FSH的作用, 诱导卵泡颗粒细胞上的FSH受体及芳香化酶活性, 使卵泡恢复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

1.2.7 卵巢早衰 卵巢早衰的患者, 尤其较年轻的妇女, 推荐剂量应稍高于自然生理绝经妇女的激素用量, 建议戊酸雌二醇1~2 mg/d或结合雌激素0.625~1.25 mg/d, 每个周期21~28天, 与孕激素序贯应用, 并根据使用者的情况调整剂量, 同时告知患者治疗的长期性。对于围绝经期妇女的性激素治疗见本专题的相关章节。

1.2.8 药物引起的雌激素水平低下后的反添加 (add-back, therapy, ABT) 疗法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患者, 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a) 治疗后, 患者出现低雌激素所致潮热、阴道干燥、性欲减退等绝经症状和长期使用的骨质丢失风险。为了既保持疗效又减缓不良反应, 可应用反向添加治疗, 即使用GnRH-a 2~3个月以上者, 加用雌激素或雌孕雄激素作为反向添加性激素治疗。雌激素的“窗口”浓度在110 pmol/L左右,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限制异位子宫内膜生长及骨质丢失, 既能消退子宫内膜异位病灶, 又能使因雌激素水平过低产生的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程度, 为那些希望受孕的年轻患者长期和重复治疗提供了可能性。常用0.3 mg结合雌激素或0.5 mg戊酸雌二醇, 并通常推荐同时加用黄体酮, 也可选用替勃龙, 若用药时间短, 仅2~3个月, 可以单用雌激素, 因在停用GnRH-a 2个月左右, 排卵即可恢复, 产生内源性孕激素, 使内膜得到保护。若潮热等症状严重, 不能缓解, 可酌情增加剂量。

1.2.9 辅助生殖技术中赠卵患者同步化准备子宫内膜及雌激素治疗, 冷冻胚胎移植前的雌激素治疗周期的内膜准备等详见相关章节。

2 调节性治疗

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并不低, 但是各种性激素之间比例或平衡失调, 需要利用雌激素的特性解决临床上的某些问题, 如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血) 中的应用[4]。

2.1 有排卵性功血的治疗

2.1.1 排卵期出血

少许点滴出血无须特殊治疗。如出血较多, 由卵泡中期开始补充小剂量雌激素, 或从预计出血前3天开始, 或从月经周期第10日起口服少量雌激素, 如戊酸雌二醇1 mg/d或结合雌激素0.625 mg/d, 7~10天。

2.1.2 经前出血或经量过多

可从月经周期第5天起口服短效避孕药 (雌孕激素复合制剂) 。

2.1.3 子宫内膜修复不良的经后出血

在卵泡期用药, 如戊酸雌二醇 1~2 mg /d 。

2.2 无排卵性功血的治疗

无排卵性功血常见于青春期及围绝经期的妇女, 青春期功血诊断一旦确立, 治疗一般包括止血、调整周期并促排卵;围绝经期功血的治疗见本专题的相关章节。

2.2.1 止血

青春期功血的急性期止血主要是用性激素治疗, 输血及对症治疗作为支持和辅助治疗。

2.2.1.1 子宫内膜生长修复法

该法是应用足量雌激素, 使所有子宫内膜处于同步增殖生长, 螺旋小动脉关闭止血。雌激素治疗目的在于及时止血, 尽快恢复贫血。具体方法举例如下:①口服大剂量雌激素。以戊酸雌二醇为例, 4~6 mg, 每8小时1次。血止3天后减量, 每3天减1/3量直至维持量1 mg。维持量治疗直至血止后15~20天或当血红蛋白提高至100 g/L以上时加用黄体酮撤退性出血, 同时补铁以纠正贫血。②静脉滴注结合雌激素。结合雌激素25 mg+5%葡萄糖液100 ml, 静脉滴注持续30分钟, 6小时内出血基本停止, 必要时可间隔6~8小时重复使用, 最多3次可止血。血止后可开始口服结合雌激素0.625 mg/d, 或戊酸雌二醇 1 mg/d, 持续20天。所有雌激素治疗后均需要孕激素撤退性出血。

2.2.1.2 雌孕激素联合止血

原理为雌激素增加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 改善单用孕激素后受体减少的情况, 并增强凝血功能。用法:戊酸雌二醇2 mg 每天1次+炔诺酮5 mg, 每8小时1次, 血止3天后开始减量, 每3天减1次, 每次不超过原剂量的1/3。

2.2.2 调整周期

目的是帮助促排卵功能的建立与恢复, 促进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成熟, 形成规律的卵巢周期。调整周期是止血后的重要步骤。常用的方法如下:①人工周期:月经或撤退性出血第5天起口服雌激素21~28天, 后10天加用孕激素撤退性出血, 常连续用3个周期。如戊酸雌二醇1~2 mg/d, 连用21~28天, 后10~12天加用孕激素。常用于青春期和育龄期妇女。②连续联合法: 雌激素与孕激素联合不间断使用, 用于少数育龄期妇女不想来月经或围绝经期妇女的过渡治疗。

3 其他应用

3.1 宫腔粘连

在排除妊娠, 并宫腔镜下分离粘连后, 使用较大剂量雌激素治疗, 目的是刺激残存的、并保留了对雌激素有反应的子宫内膜增殖, 尽快修复创面预防再粘连。方法:应用结合雌激素1.25~2.5 mg 每天3次, 或戊酸雌二醇 3mg, 每天2~3次, 共 3个月, 最后加孕激素撤退性出血。也有用人工周期的方式用药, 即周期后10~14天给予孕激素, 但雌激素剂量维持不变。

3.2 闭经类型的诊断

用于雌激素试验:方法为口服雌激素20天, 在用药第16天加用孕激素3~5天。阳性表示患者子宫内膜有功能, 闭经是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低所致, 即所谓Ⅱ度闭经。若无阴道流血为阴性, 提示子宫或其内膜不正常, 可能为子宫性闭经。

3.3 绝经后阴道操作和回奶

雌激素还可以应用于产后回奶、稽留流产、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修复不良、绝经后取宫内节育器以及绝经后阴道手术前准备等, 详见本专题相关章节。

总而言之, 雌激素作为女性激素, 在妇科内分泌疾病中应用广泛。其应用主要起到替代、补充和调节等作用。用药的个体化表现在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制剂选择、用药剂量、用药时机及用药期限及其合并用药或合并其他治疗手段等方面。

参考文献

[1]Henry M, Kronenberg MD, Shlomo M, et al.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M].11thedition.Philadelphia:Saunders elsevier, 2008:Chapter16-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ax-is.

[2]杨冬梓主编.小儿与青春期妇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4-217.

[3]Katz E, Mc Clamrock HD, Adashi EY.Ovarian failure including men-opause, premature menopause, and resistant ovarian syndrome, andhormonal replacement[J].Curr Opin Obstet Gynecol, 1990, 2 (3) :392-397.

血清内分泌激素 篇7

1 激素简介

1.1 促性腺激素

FSH与促黄体生成素 (LH) 均为垂体腺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激素, 是垂体腺对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脉冲式刺激起反应后而呈现的脉冲式分泌。FSH的正常范围为4~40 IU/L, 是卵泡发育必不可少的激素, 其分泌受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和E2、P及卵巢抑制素等的反馈调节。LH的正常范围为5~200 IU/L, 在促排卵及黄体发育成熟中起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其值在20 IU/L以下, 只有在促排卵的短时间内 (排卵期) 可高达200 IU/L.LH、FSH值持续升高在40 IU/L以上, 特别是FSH值的持续升高, 提示卵巢功能衰退。

1.2 垂体泌乳素 (PRL)

其是由腺垂体催乳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 具有促进乳汁合成的功能。其产生主要受下丘脑分泌的多巴胺 (催乳激素抑制因子) 的抑制性控制,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也能刺激催乳激素的分泌。育龄妇女非孕时为5~30μg/L.

1.3 雌激素

雌激素为女性体内的主导激素, 包括雌二醇 (E2) 、雌酮 (E1) 和雌三醇 (E3) 。卵巢主要合成E2和E1两种雌激素, E2是女性体内生物活性最强的雌激素, E1次之。正常育龄妇女体内主要为E2, 是卵巢产生的主要激素之一, 对维持女性生殖功能及第二性征有重要作用。循环血中含量67~1800 pmol/L不等, 随月经周期呈周期性改变, 在卵泡初期水平最低, 可低至100 pmol/L以下, 一般至月经第7天, 卵泡分泌雌激素量迅速增加, 于排卵前达高峰, 可达1800 pmol/L以上。排卵后卵泡液中的雌激素释放至腹腔, 使循环中的雌激素暂时下降, 排卵后1 d~2 d, 黄体开始分泌雌激素, 使循环中的雌激素又逐渐上升, 约在排卵后7 d~8 d黄体成熟时, 形成雌激素第二高峰, 但一般均低于第一高峰, 此后, 黄体萎缩, 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 在月经期达最低水平。雌酮在育龄妇女血液循环中的水平约为70~500 pmol/L, 也呈周期性变化。绝经后妇女E2水平持续低于100 pmol/L, E1水平持续在110~135 pmol/L, E1/E2值显著升高。E1为绝经妇女体内主要的雌激素, 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雄烯二酮, 在外周经芳香化酶转化为E1.在育龄妇女循环血中的E3是E2和E1的降解产物, 活性最弱。

1.4 孕激素

P是卵巢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主要孕激素。正常育龄妇女在卵泡早期不合成孕酮, 当LH排卵峰发生时, 排卵前卵泡的颗粒细胞黄素化, 开始分泌少量孕酮, 一般水平低于2.0 nmol/L, 排卵后7 d~8 d黄体成熟时, 分泌量达最高峰, 一般水平高于8 nmol/L, 以后逐渐下降, 至月经来潮时降至卵泡期水平。孕酮水平持续小于8 nmol/L往往提示排卵障碍。绝经后孕酮水平持续小于2.0 nmol/L.

1.5 雄激素

女性的雄激素主要是睾酮和雄烯二酮, 睾酮为血液循环中的主要雄激素, 且为卵巢内雌二醇合成的前体。女性的雄激素大部分来自肾上腺, 少部分来自卵巢, 排卵前在LH峰作用下, 卵巢合成雄激素增多, 可促使非优势卵泡闭锁并提高性欲。女性正常参考值为0.4~3.6 nmol/L, 增高主要见于垂体功能亢进、畸胎瘤、女性多毛症等, 降低见于性功能减退、不育、垂体功能减退、发育迟缓等[3]。

2 生殖激素测定中需注意的问题

2.1 年龄

患者的年龄是判断性激素、促性腺激素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青春期前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均处于低水平, 女性更年期后性激素明显降低, 而促性腺激素 (FSH、LH) 在50岁~65岁持续高于40 IU/L, 而65岁后随着垂体的衰老, FSH、LH值逐渐下降, 到80岁左右只有幼儿的FSH、LH水平了。女性36岁以后卵泡数量急剧下降, 颗粒细胞增殖率下降, 卵泡闭锁加速, 这些都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 卵巢的储备能力急剧下降。

2.2 周期

月经周期是判断女性性腺轴激素是否正常时需考虑的问题。如要考察是否排卵, 应在月经中期测定LH峰值。观察黄体功能应在经前1周左右采血。女性性激素、促性腺激素测定的检验单上必须有末次月经时间, 以备分析结果时参考。

2.3 适应证

女性出现月经周期紊乱、闭经、生殖道异常出血、妇科相关肿瘤等等, 需要常规检查性激素六项。

2.4 检测原则

检测性激素前至少1个月不能用性激素类药物 (包括黄体酮、雌激素类) , 否则结果不可靠 (治疗后需要复查性激素除外) 。月经任何时间检查性激素都可以, 要注意每个时段的正常值不同。在诊治不孕症时一定要了解基础性激素水平, 首先要选择月经第2~5天检查, 称为基础性激素水平, 第3天测定最好。孕酮应该在黄体期检查 (月经21 d或排卵后7 d) 。月经稀发及闭经者, 如尿妊娠试验阴性、阴道B超检查双侧卵巢无≥10 mm卵泡, 子宫内膜厚度<5 mm, 也可作为基础状态。基础性激素化验单结果是:基础FSH和LH正常值为5~10 IU/L, 基础E2正常值为25~50 pg/mL (这三项结果不能看化验单上的参考值, 要按这个标准) ;PRL、T可以对照该医院化验单参考值。

3 测定女性性激素的临床意义

3.1 测定促性腺激素 (FSH、LH) 的意义[4]

判断闭经的原因: (1) FSH及LH水平低于正常, 提示闭经原因在腺垂体或下丘脑, 但需除外高催乳素血症及口服避孕药的影响。为此还需要行垂体兴奋试验 (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 100μg溶于5 mL生理盐水中, 静脉注射, 30 s内注完) , 当注完30 min时测定的LH值较注射前增高3倍或以上者, 表明垂体功能正常, 病变在下丘脑;若无增高或增高不明显, 必须再重复试验, 重复后仍得相同结果, 则认为病变在垂体。 (2) FSH及LH水平高于正常, 甚至达到绝经水平, 病变在卵巢, 如卵巢早衰、卵巢发育不良、双侧卵巢切除术后等, 均可以表现为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

测定LH/FSH值>3, 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性早熟时有助于区别真性和假性性早熟, 真性性早熟由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引起, FSH和LH呈周期性变化, 应考虑中枢性原因;假性性早熟FSH及LH水平较低, 且无周期性变化, 应考虑外周原因如卵巢功能性肿瘤或外源激素所致。

测定LH峰值可以估计排卵时间及了解排卵情况。LH基础值为5~10 IU/L, 正常月经周期中, 卵泡早期 (月经2 d~3 d) 血FSH、LH均维持在低水平, 排卵前迅速升高, LH高达基础值的3~8倍, 可达160 IU/L甚至更高, 而FSH只有基础值的2倍左右, 很少>30 IU/L, 排卵后FSH、LH迅速回到卵泡期水平。监测卵泡早期的FSH、LH水平, 可以初步判断性腺轴功能。

3.2 测定PRL的意义

(1) 闭经、不孕及月经失调者, 无论有无泌乳, 均应测PRL, 以除外高催乳激素血症。 (2) PRL异常增高时应考虑垂体催乳素瘤, 需进一步检查。PRL兴奋或抑制试验可以区别PRL增高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 还是由于垂体肿瘤。功能失调者受药物兴奋及抑制的影响明显, 而垂体泌乳素瘤的激素分泌有相对自主性, 缺乏对一般药物兴奋、抑制的反应。 (3) PRL水平升高还见于性早熟、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卵巢早衰、黄体功能欠佳、长期哺乳、神经精神刺激;某些药物作用如:氯丙嗪、避孕药、大量雌激素、利血平等抗高血压药等因素均可引起PRL升高。 (4) PRL降低多见于垂体功能减退、单纯性催乳激素分泌缺乏症。

3.3 测定E2的意义

判断闭经原因: (1) 雌激素持续低水平, 表明卵巢无卵泡发育, 闭经可能由于卵巢早衰或继发于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高泌乳素血症或药物抑制; (2) 雌激素水平符合正常的周期变化, 表明卵泡发育正常, 应考虑子宫性闭经。判断有无排卵:雌激素持续在早、中期卵泡水平, 无周期性变化, 常见于无排卵型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其他:女性性早熟, 雌激素水平常高于正常值;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卵巢颗粒细胞瘤或使用促排卵药物如:氯米酚、绒促性素、尿促性素等可使雌二醇达到超生理水平;肝硬化时雌激素水平升高。卵巢切除、化学治疗时卵巢功能受损均可使雌二醇水平下降。

3.4 测定P的意义

(1) 了解有无排卵:正常月经周期中排卵后7 d~8 d孕酮水平达高峰, 血孕酮>15.6 nmol/L, 提示有排卵。使用促排卵药时, 可用孕酮观察促排卵效果; (2) 原发性或继发性闭经、无排卵性月经或无排卵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口服避孕药或长期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均可使孕酮水平下降; (3) 了解黄体功能:黄体期孕酮水平低于生理值, 提示黄体功能不足;月经来潮4 d~5 d孕酮仍高于生理水平, 提示黄体萎缩不全; (4) 观察胎盘功能:妊娠期胎盘功能减退时, 血中孕酮水平下降; (5) 血中孕酮升高, 也可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肾上腺肿瘤。

3.5 测定T的意义

(1) 卵巢男性化肿瘤 (睾丸母细胞瘤、门细胞瘤) , 血睾丸酮水平明显增高; (2) 两性畸形的鉴别。男性假两性畸形及真两性畸形, 睾丸酮水平在男性正常范围内;女性假两性畸形则在女性范围内; (3) 评价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 治疗后血睾丸酮水平应有所下降; (4) 多毛症患者、血睾丸酮水平正常者, 多考虑由于毛囊对雄性激素敏感所致; (5) 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 血睾丸酮水平异常增高; (6) 应用睾酮或具有雄激素作用的内分泌药物如达那唑等, 用药期间雄激素增高。

参考文献

[1]葛秦生, 连利娟.生殖内分泌与妇科疾病诊治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25-28.

[2]沙桂华, 林守清.女性生殖内分泌功能检测的方法学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8 (7) :631.

[3]葛秦生.实用女性生殖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30.

血清内分泌激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行垂体腺瘤手术患者94例, 男43例, 女51例;年龄26~74岁, 中位年龄41.5岁;病程0.5~18年, 平均病程7.1年。所有患者均出现视野或视力异常、头痛或尿崩现象。参照Thapter对患者进行病理分型:生长激素 (GH) 腺瘤 (GH腺瘤) 共32例, GH均高于正常水平, 临床主要表现为肢端异常肥大;泌乳素 (PRL) 腺瘤45例, PRL均高于正常水平, 女性主要表现为闭经、不孕或溢乳, 男性主要表现为性功能比较低下[3]。无功能腺瘤17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肿瘤存在压迫现象。另外, 所有患者均通过MRI检查后显示, 肿瘤直径<10mm 7例、10~20mm 40例、21~30mm 27例、31~40mm 18例、>40mm 2例[4]。所有患者据垂体腺瘤切除情况分为全切除组 (A组) 和未全切除组 (B组) 各47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分别于术前5d及术后第1、5、10d和术后1、4、6个月时采集患者静脉血, 每次采集均在早晨8点空腹采集, 并分别对GH、PR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甲状腺激素 (T4) 及促甲状腺激素 (TSH) 等几项内分泌激素相关指标进行测定。

1.2.2 测定方法:均应用放免法进行测定, 并将测定结果与各指标的正常值进行比较。各指标正常值范围见表1。

1.3 观察指标 测定2组手术前后GH、PRL、ACTH和T3、T4及TSH的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GHPRL水平变化比较

手术前, 2组GHPR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第1、5、10d和1、6个月时, AGHPRL水平均低于术前, 且低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B组手术前后的GHPRL水平变化均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术前比较, *P<0.05;与B组比较, #P<0.05

2.2 AT3、T4、ACTHTSH水平变化比较

A组手术后第1、5、10d和1个月时T3、T4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5) , 但手术6个月后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ACTHTSH手术前后均未出现明显变化 (P>0.05) 。见表3。

3 讨 论

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 患病后一般表现为头痛、视力异常及内分泌紊乱等症状, 女性出现闭经或月经失调, 男性出现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手术治疗是临床主要的治疗方式, 但手术存在切除不彻底及复发情况, 易增加患者的痛苦, 如能在手术前后通过相应的监测因素, 对患者手术切除情况进行

注:与术前比较, *P<0.05

较准确的测定, 并对复发情况提前做出预测, 对提升临床手术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研究发现, 垂体腺瘤手术情况与患者内分泌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有着较密切的联系, 对GHPRLACTHT3、T4及TSH等几项相关指标在术前和术后的不同时间段分别进行监测, 通过监测值的变化对手术是否彻底切除腺瘤及是否复发作出判断和推测[5]。本文显示, A组手术前后在GHPRL上均出现了明显变化, 但B组术前术后变化均不明显;另外, 在T3和T4上, A组在术前和术后初期出现了较明显的变化, 随着时间推移, 2种指标的均值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ACTHTSH手术前后则未见明显变化。临床可将手术前后全切除情况下的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作为参照, 若未切除者上述指标变化情况与全切除患者不同时, 需及时进行相应检查, 并定期监测垂体激素水平, 并及时做相应处理, 预防复发现象的发生。

总之, 垂体腺瘤手术前后对患者内分泌激素指标水平进行监测, 利于判定手术切除效果及观察复发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洪发, 马程远, 别黎, 等.垂体腺瘤手术前后内分泌激素测定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 12 (10) :1235-1237.

[2]侯庆先, 丰育功, 许俊华, 等.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前后内分泌检测及疗效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7, 18 (2) :20-21.

[3]张春芳, 黄静, 钟历勇.内分泌激素水平监测对垂体瘤患者手术远期疗效的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 2008, 25 (6) :386-388.

[4]任岩海, 梁绍栋, 牟青春, 等.垂体腺瘤的治疗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1, 7 (4) :34-36.

上一篇:核电发展空间大下一篇:校长如何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