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2024-08-10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精选十篇)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篇1

(一) 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 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抓住导人环节设下悬念, 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 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 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 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 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指出其奥妙所在, 从而引入课题。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 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 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 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 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 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 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加强学法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1. 教学生“读一读”。

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 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 逐步学会归纳整理, 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 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 (1) 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 (2)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 (3) 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 这些推论如何证明?

2. 让学生“讲一讲”。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难以掌握的内容, 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 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 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 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 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3. 带动学生“做一做”。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4. 引导学生“想一想”。

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 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 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 题设条件能否减弱, 结论能否加强, 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5. 引导学生学会“复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 这就是说, 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复习有多种, 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 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 一种叫课后复习, 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 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 是在较长时间后, 集中一段时间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 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 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方法和技巧。

(三) 发展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首先, 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 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 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 一元二次方ax2+bx+c=0 (a≠0) , (1) 的两根如果相等, 那么b2=4ac;如果方程 (1) 的两根之比为1:2, 那么2b2=9ac;引导学生先发现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方程 (1) 的两根之比为m:n, 那么mnb2= (m+n) 2ac, 然后证明这一结论。这种教法, 显然比直接出示题目再演绎证明更创新思维。

其次, 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重视发散思维。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已知△ABC作一直线DE交AB于E, 使新作的△ADE与原三角形相似, 这样的直线可以作多少条?这种类型的试题是给定结论来反探求结论的条件, 而满足的条件并不唯一, 这类题常以基础知识为背景巧妙设计而成, 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归纳能力。

(四) 注重因人施教, 让学生有个性

教学本身就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个性差异,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 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 多提问, 多让他们发表意见, 多让他们操作、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拉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 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 并加以补充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 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 既有统一要求, 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

数学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有其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出发, 帮助他们建立兴趣小组, 利用数学园地开辟“请你攻擂”“一题多解”等栏目, 推荐不中同解法, 展现独特见解。定期组织讲座、竞赛等活动, 既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的相似性进行分组活动, 又要留有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 数学教学也要注入时代活水, 创造条件, 让学生走出校门, 开展与数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 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又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学以致用, 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篇2

“以学生的终身以展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觉自主的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意愿,是教师的自身行为不可代替的。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想法。

1.激情培趣,发挥自主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或贴近于生活,以便提高学生的注意,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兴趣。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地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语言,采用激励策略,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巧妙的安排在教学活动,尽量的展现数学的美。教师应该使课堂生动、充满诱惑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用数学的符号美、数学的严谨美、数学的简洁、数学的抽象美,去征服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热爱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也要及时,适时的对学生给予表扬。对敢于发言,哪怕是说错了的学生、对一贯纪律很差,但在本课中表现较好的学生,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

2.体验经历,加强主动性 作为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造实验操作的过程,经历体验的过程。去理解,消化,吸收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学生对直观形象的知识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对操作实践性强的课感兴趣。例如,在讲授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学具,在操作中去感受,去理解知识,探究,获取知识。学习活动由学生自主支配,每位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主动地参与。

3.培养方法,注意养成 让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去会学,学生在自由自在的学习过程中去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由内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自身的习惯行为,成为自身的个人养成。在由会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引导、训练,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消除对学习的恐怕心理,变被动为主动,探索、总结学习方法,真正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4.加强情感,营造氛围 好的学习氛围、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和力,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力量,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代写本科论文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要在平时教学工作,生活中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你、认可你,形成良好的感情基础。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正处于青春期,由幼稚走向成熟,作为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第一准则。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愿望得以实现,教师应把自己的教学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去,把自己当成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对学生要态度谦和,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对学生高度负责为准绳,把教书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溺爱。是讲究爱中有度。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要因势利导,及时纠正,要充分信任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让学生在团结和谐、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尊重学生的情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增近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还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认可,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克服不足,使学生不断进步,体验成功获得自豪。

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主动意识;数学学习;情境;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50-01

数学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学生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恰恰相反数学学习是各个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而只能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来主动建构,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特定的“情景”,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促使学生主动建构,对于教师所提供的“情景”、教学资料,学生能否完成意义建构。也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建构有关,主动意识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就高,对于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就善于去克服,反之,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及中学生年龄特征,就容易导致学生厌烦数学,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役,极大地影响了数学学习。而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有研究表明它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兴趣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树立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情景的设置,教学模式的选择,例题、习题的配备,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引导、帮助时,都必需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喜欢数学,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内部的动力,如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社会价值的正确评价,对数学知识的渴望;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责任感。一方面来自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本身的动力,如适宜的教学情景,引人入胜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满足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等。还有,来自外部的动力,如教师、家长的期望,教师的鼓励、评价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到数学有用、数学有趣,而且数学可以学会,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意识。

一、多接触身边的数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确信“数学有用”

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兴趣都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而产生和形成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数学既具有社会功能又具有实用功能,它不仅是自然科学之母,是其他科学的基础,而且还能够解决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大量的实际问题,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工作密不可分。数学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人们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养成冷静、客观、公正的思维习惯,实事求是、有条不紊地处理问题。对于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多引入身边的数学,扩大应用题的比例、应用的范围。介绍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数学问题,与市场经济相关的应用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活动。例如可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参与实地统计某一地区、某一路段一定时间内的各种主要机动车流量,收集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统计数据,使学生感受到今后的学习、工作需要数学,以及参与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了数学学习的主动意识。

二、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发现中获得乐趣

教师首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造出生动、活泼、充满思考、探究及再创造机会的教学情景。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情景,提供一系列问题,用数学问题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促使他们反思,产生一种非究根问底不可的意念。在引导学生求解问题中,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数学问题。细致地观察学生自然学习行为,看看他们在问题的引导下能走多远,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步成功给予时强化,使他们在克服学习的困难中,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数学学习中树立自信心

教师一切工作都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了解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之上。了解学生包含了解他们现有的数学认识结构,数学思维水平,数学能力等情况,以及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理解程度等。这样才能把握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在什么时候需要评价,与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可能会产生哪些差异;才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先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把新知识“修剪”成正好适合大多数学学生所能吸收的程度,在教师引导、鼓励和适当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习经过他们的努力能够学会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体会到克服困难后的满足,才会有积极性,才能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在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产生努力学习数学内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建构。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篇4

一、转化角色,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自主学习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为了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师就要适当地采取启发、点拔、设疑、竞赛等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用一用”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 在九年级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就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课本, 动手做两个圆的模型实际操作一下, 再结合课本想一想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 最后将结论自己总结出来, 通过练习达到灵活运用.这样做每个学生都能亲自感知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就能把学生学习的外在热情转化为内在热情, 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接受新的知识.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面, 教师还应尽量做到:学生能回答的问题, 教师不替代;学生能动手完成实验操作的, 教师不示范;学生能观察发现出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感知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只做导演不做演员.

二、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活动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哪些教学方法适合学生主动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如“学导式”教学法, 就是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基本环节为“学———导———议———练———评”.这种方法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 有利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 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又如“探究式”教学法, 就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条件, 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精心设疑, 让学生动手、动脑去观察、分析、比较发现规律, 掌握知识点.再如“迁移式”教学法, 就是通过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充分运用迁移规律,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知.像九年级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的交点问题时, 多数学生不知如何下手, 在教学中我提示学生找出轴上点的特征, 学生发现x轴上所有的点纵坐标y都是0, 这样学生就会发现, 求与x轴的交点实质就是求二次函数y=ax2+bx+c所对应方程ax2+bx+c=0的两根的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觉的二次函数并不难, 只不过是在原来知识加深一点点而已,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来,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三、改进评价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要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 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 学习更有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四、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不可能一节课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利用生帮生的功能.这也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上课时改变原来以个人为中心的上课模式,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有数学好一点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具体负责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上课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 可以求助于组内的其他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体会到一些当“小教师”的喜悦.这种合作式的课堂教学能把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带动起来,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做.这种生帮生的做法,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五、教学中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和知识网络的建立

在以前的教学中, 发现很多学生只会做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题目, 而对于一些综合性题目就显得无从下手, 为此而整日苦恼, 甚至还得出了自己天生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学生在学习时只注重了当前学习的知识而没有把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数学是一门联系很深的学科, 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相关类似题目的练习.做习题时, 要求学生当看到一个题目时, 首先, 考虑这个题目用到的是课本那一部分的知识, 进而在头脑中回想一下这一部分有那些知识点, 然后, 再联想以前做过的题目有没有类似的, 最后, 再将这个题做出来.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改掉那种“学什么会什么”的误区.当然在这一方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的思维不可能达到教师所想要的那种水平, 那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不时“抛砖引玉”, 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篇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内在需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成为可能。教师应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教学氛围和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此营造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质疑的习惯,并使学生学到质疑的方法。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创设这样的认知情境:让学生回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再观察教师出示的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如90、36、459。这时有学生提出:“能被3整除与个位上的数有关。”其余学生议论纷纷,马上提出反例:能被3整除跟个位上的数无关。在此基础上,又有学生提出:“能被3整除跟十位或更高位是否有关?能被3整除有没有规律,只能一一试除吗?能被3整除与各个数位的和可能有关,为什么?”师生一起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后来在练习中有一道题研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马上提出:“它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课结束时,学生又提出:“能同时被3和2、5整除时有什么特征?”

本节课教师故意在课始复习旧知,使学生造成错误定势,引起认知冲突,然后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主动学习的需求被大大激发,从而有效地培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成为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

二、在思索中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曾经指出,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思考”是学生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数学学习知识的本质特征。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在数学的课堂里,学生学会理性的思维方法,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小学毕业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对比性很强的练习:

水果店有苹果240千克……,梨有多少千克?

(1)苹果比梨少 A.240×

(2)梨比苹果多 B.240÷

C.240×(1+)

(3)梨是苹果的 D.240×(1-)

E.240÷(1+)

(4)苹果比梨多 F.240÷(1-)

G.240÷5

(5)梨比苹果少 H.=

整个练习打破了以往匹配题一一对应的关系,多设计了两个正确答案和一个错误答案,促使学生不能凭感觉或从事物的表象中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数量关系,运用科学的推理方法,在联系与区别中得出结论,并自觉验证所选择结果的合理性。增加了三个备选,大脑在收集和处理时,思维不只是增加了三条信息那么简单,而是各种思维品质综合在一起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辩证性、广阔性,为后面的创造性学习做了铺垫。

2在教学设计上坚持教会学生会学习的原则

1.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建构新知”的教学中

教学中对定理、公式的导出,结论的揭示等都应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身去体验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在我的课上曾有学生不耐烦的说:您就把结论告诉我们吧,何必还去推导。而我认为知识本身形成过程的思维是最难得的,由学生自己揭示其形成过程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也是在教会学生在善于发现问题的同时要想办法去解决它;而在进一步理解其形成的思维过程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该怎样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教会学生思考问题

在习题的讲解中,教师应重点讲解问题“该怎样想?”“为什么这样想?”也可以借学生之口将整个题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并传递给学生。即便学生的思维过程有误或不甚严密,也有它宝贵的一方面,因为从中发现“有误”的过程可以帮助其他学生进一步领会问题的本质,并且可以弥补自己思维上的漏洞。教师教会学生一个结果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尽量避免走入思维的歧途。只有不断的进行这种训练,才有可能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会学数学。

3.教会学生反思、概括、升华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篇6

【关键词】积极性;主动性;创设情境;兴趣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出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失声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

2.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参与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如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疑点,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问。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请学生猜一猜:“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猜到:“各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教师写出23、36、19、123、429的数,再问:“这些各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嗎?”学生用短除法验证后,发现有的能,有的不能,学生这时感到很迷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样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重新观察,主动地寻找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发现问题情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创设组织交流情境,培养参与能力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只有学生把自己发现的,向导的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学会知识的感受才会更好地释放出来,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上课不愿意发言,或是因为怕出错,或是因为胆怯,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和观点。

4.创设成功的情境,体验成功的快乐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从而体验到数学认识活动的快乐,感受到“自我发现”的愉快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上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积极参与教学的程度。

二、多年来的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生动有效地学习数学,最关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融洽感情、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情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感受性就灵敏,思维就活跃,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就快。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小学生年龄小,情绪易受暗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交流,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所以,教师要发自内心地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学生,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利用教具,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感兴趣,思维已经被激活,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云哟内规律多媒体教学,设计了一些直观、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时,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画面生动演示了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的两种分法,使学生直观了解并掌握了“3/4”的两种意义。

3.选择教法,激发兴趣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设疑法、操作法、激励法、将故事、做游戏等等。只有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真正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让学生会听

让学生听课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找出同学发言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如口述口算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2.让学生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

3.让学生会想

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脑筋去想,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激”,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动脑思考。

4.让学生会说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论。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表达。

5.让学生会做

带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 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兴趣, 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们要撩拨孩子的好奇心, 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 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对刚入学的学生,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在黑板上贴上两扇大门, 门旁边贴上两棵果树。“今天, 老师带你们去游一游‘数学乐园’……同学们, 你们看, 守卫乐园的是两棵果树, 你们知道吗?只有果树上结了果子, 乐园的大门才能开……”引出游戏“结果子”。根据儿童喜欢听故事做游戏的特点, 每个练习都可以编一个有趣的故事配合色彩鲜艳的图画, 使学生自始至终都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全神贯注。于学生而言, 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 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 没有去填“鸭子”, 只是为了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 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 不是为玩而玩, 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 让学生在玩中质疑, 让学生在玩中释疑, 获取知识,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动手操作, 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 操作时, 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 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使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并用, 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 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 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 教师可以先出示各种漂亮的钟的图片, 激发学生认识钟的欲望。然后让学生拿出实物钟, 与同桌的比一比, 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达成共识:都有两根针;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12个相等的大格;钟面上的针是按着顺时针方向转的。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培养应用意识, 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探讨 篇8

一、情育———主动来自教育者的“情”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以认识为基础, 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识过程。积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 它能够推动人们以顽强的毅力去认识事物, 提高活动效率。可见, 健康的情感和情绪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1. 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 用教师的真诚打开主动学习的闸门

为了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驱动力,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你、接近你甚至崇拜你。有时, 教师一道亲切的目光, 却可给学生增添百倍的信心;一个爱抚的手势, 却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生之情;一句鼓励的话语, 却能让学生迸发出敏捷的才思;一句简短的笑话, 却能让原本严肃的面孔绽开美丽的笑容;一丝淡淡的微笑, 却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说, 每位老师上课时都希望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像“八仙过海”那样“各显神通”, 更希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交流、彼此切磋, 产生共鸣, 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去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 用教师的真诚打开学生主动学习的闸门,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达到情感交融, 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2. 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以教师的激情点燃主动学习的激情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语言更需要有感染力、富有激情。可以说, 教师良好的情绪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由于数学课不像语文课那样容易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感情。所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倾注满腔热情, 深挖自身的情绪因素, 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创设一个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使每位学生都与教师的情绪产生共鸣, 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很多有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 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他心情舒畅地走进课堂, 满怀激情地组织教学, 启迪学生时, 学生的情绪也会不约而同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 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 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处于主动状态。

所以, 每位教师要努力创设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要以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探讨情育的模式, 形成培养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高尔基说“人是一种精神力量”, 即人的发展本质是人的精神的心理发展。教育实践研究表明: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 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在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中, “尊重需要”为第四层次需要, 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建立自信, 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有力量的。显然, 通过师生谈心、心理周记、自由对话等活动的安排, 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各种需要, 尤其了解到学生的“尊重需要”。情育模式的建立, 给了师生交流的新的契机, 让教师能够有机会去关注受教育者的各种需要, 能够创造环境去推动受教育者的本质发展, 缓解学生各种心理困惑, 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 (如图1) 。

二、美育———实现数学教育过程审美化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知识中心主义、教师中心主义出现了畸形的发展, 激化了教与学的矛盾, 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我们可以让智育过程审美化,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构造的过程中融入美的元素。教育过程中使教育活动与审美活动自然契合,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去感受、发现、鉴赏美, 使学习的过程兴趣盎然。

(1) 在数学学习中从实际问题的提出、问题情境、情境模仿再到抽象成数学语言, 感受数学是有意义的学习, 感受数学语言的简约之美。在教育设计中以美育人, 教学过程中追求审美意蕴, 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快乐, 逐渐趋于完美, 形成一种和谐美。

(2) 从问题的解决中发现解决的巧, 感受“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的思维之美, 在认知结构的自主改善、重建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去探索、去认知。如在分式性质的教学中, 就把知识的线索与美的线索相结合 (如图2) 。

(3) 探讨美育模式, 完善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策略 (如图3) 。通过美育模式的建立, 以美为契机展开数学教学, 实现数学教育过程审美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

三、智育———发展学生元认知,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元认知是任何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的目的在于监控认知活动的进展, 给主体提供相关进展的信息并间接促进和推动这种进展。它可以对所从事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不仅可以提高认知活动的有效性, 而且可以使认知结构和认知策略优化,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向更自觉的状态转变。

1. 重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优化加工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 需要主体注意力在高层策略性知识、低层次的描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间不断转化, 这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加工材料, 意识到自己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 并不断反省自己的策略是否得当, 从而优化加工过程。这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存储有关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策略性知识。

2. 暴露数学的思维过程, 实现自主学习

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 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 把失败和成功的过程都暴露给学生, 使他们看到思维的方向、方式、方法和策略的变化, 这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索的办法, 看到元认知的作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写数学学习日记来让学生重视自我评价, 主动地评价学习目的、学习态度, 认真总结学习方法, 检查学习活动进行的质量与结果, 促进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调整, 实现自主学习。如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日记中写到这样一个例子:

如图4 (1) 有4张扑克牌, 把其中一张旋转180度后形成图4 (2) , 问旋转了哪一张?

她这样分析道:这是一个关于中心对称的问题, 其中方块10是中心对称图形, 故那张旋转的应是方块10。

她还不忘予以评价:这道题立意新颖, 与生活联系紧密。让人感到数学学习是有无穷乐趣的。

由此可以看出, 她不仅理解了中心对称这一知识, 反思了她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而且还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并学会与人分享她学习的快乐。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 这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3. 创造参与条件, 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呢?

(1) 应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如果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就会对学习产生消极应付的情绪, 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反之, 学生如果自信心强, 就会自觉排除各种干扰,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如在教学“有关相遇的应用题”时, 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后, 教师应该运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这样, 通过教师的激励, 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勉励, 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能指责, 更不能挖苦, 要给予鼓励, 尤其要善于创造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信息。为此, 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实际情况, 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题目难易要适度, 问答要求要适当。例如, 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 可出示这样的题目:“一条路长1500米, 甲队修10天完成, 由乙队修需15天完成, 如果两队同时修几天完成?”这样的题目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类型的辨析, 适合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倘若题目过难, 容易把一些学生变成“观众”, 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如果题目过于容易, 又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授课形式上, 要重视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在学习新知时可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 教师有针对性地给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辅导, 然后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最后教师释疑, 这样就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4) 在学法指导上, 要尽量做到“四个解放”, 即解放孩子的头脑, 使他们敢想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 使他们学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 使他们敢说;解放孩子的手, 使他们敢做。

4. 尝试设置自我提问的菜单,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设置自我提问的菜单, 积极、正确地反思、探索思维过程, 并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在善于提出疑问、自觉调控思维进程、自我评价解题思路或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与探究行为, 反思是探索, 也是发现, 有发现就要有改进。反思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让我们抓住每一个可以反思的机会, 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及时点燃学生反思的思想火花, 使之熊熊燃烧, 照亮学生终身学习之路、人生之路。

总之, 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接受“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 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情育、美育、智育等方面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培养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 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 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

摘要:数学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持久行为, 是学生能力和倾向变化的过程。它既是生活中的概念, 也是一个心理上的概念。本文试图通过一定的方法与策略来缓解学生心理困惑和压力, 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体现, 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学习,主动性,情育,美育,智育

参考文献

[1]陈平.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3]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措施 篇9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因素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因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把亲切信任、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用富有情感、生动、风趣、幽默的评议把学生带入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去; 其次教师要欣赏学生、关注学生、期待学生。同时还要尊重学生,要平等地对待智能、成绩不等的学生,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视角,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学生,使学生身心愉悦,心境良好。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对教师产生良好印象,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再次教师还要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取得良好成绩,认识到自己成功时,心情愉悦,精神受到激励,从而探究的欲望大增,兴趣盎然,进一步增强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视直观操作 ,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切真知始于亲身体验活动之中。从人的大脑功能角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推导公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又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吗? ”使学生产生要动手操作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后会主动思考: 转化后的图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底、高的关系没变。上述活动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三、注重实践,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必要条件

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 要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亲切、真实,进而产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松动的坐凳、建房时用的门框、电杆支架等实物,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使上述实物固定不变形?让学生动手实践,充分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又如,教“统计图表”时,让学生深入到工厂、家庭、银行开展实际调查活动,然后进行统计,让学生感到“统计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从而产生我要学“有用的数学”的强烈需求。

四、让学生“自由选择”,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基本环节

世界著名大建筑师密斯梦德罗有一个“少就是多”的理论,他提倡用最少的框架支撑结构,进而创建一个简洁的大空间。这个理论应用于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就有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展,消除学生学习创造活动中受传统知识、经验束缚的障碍。

例如,在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时,我没有刻意让学生按书本上的方法测量,而是鼓励学生求异。学生的测量方法各异, 甚至有学生从学具底面圆心穿一个孔,用铅笔芯通过底面圆圆心到圆锥体的顶,然后测量铅笔芯的长度,进而得到圆锥的高。这都是学生创造性的体现,我没有责骂,而是表扬、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得到增强。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呢?

一、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两难状态,具体表现为“三怕”:一怕提问题遭教师批评、指责(即“乱插话”),二怕提出的问题离题万里被同学们笑话,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使大家瞧不起自己.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最基本的解决办法是———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问答氛围,为学生撑起学习冲动,变“不敢问”为“敢问”.学生在没有获得方法和技巧的前提下,还不善于提问,难免会出现“乱提问”、“不着边际”等现象,教师应辅以必要的点拨,对学生不要暴露出不满意,更不能泼冷水,要循循善诱多鼓励.比如对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不敢在大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提问时要选择好时机,否则就不能达到优化的效果.比如说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些许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加深所学的知识.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的知识,得到新的规律,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果能把课堂中枯燥的知识融入“玩”中,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和活动,把课本上的抽象知识融入游戏中,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容易产生疑问.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多想办法设计出具有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质疑、发问是教学信息反馈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宽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欲”.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其乐于提问.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先出示“10÷3 13÷3”让学生计算,要求用小数表示商.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不久就发现了问题:怎么除也除不尽.于是,产生了疑问:怎么没完没了?于是提出了问题:“老师,这个算式的商怎么写?……”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因疑而“问”,有“问”可提.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愉快地获取知识.

四、问题的精心设计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如让学生估算一亿粒大米约有多少千克时,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估算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就会发散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

五、表扬或积极评价

在师生交往中,运用表扬或积极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对任何同学,不管他的成绩怎样,都应该以表扬鼓励为主,“鼓励、表扬”是学生前进的兴奋剂、加油站.教师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评价.对优等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攀登更高的高峰;对于差生,要找出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对于那些基础差、智力也差的学生要在学习态度、作业、纪律等方面找出优点给予表扬,并降低要求,让他们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树立他们的信心,当他们进步后,再适当提高要求.

上一篇:观赏藤本植物下一篇:高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