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的勇气

2024-07-20

绿色信贷的勇气(精选八篇)

绿色信贷的勇气 篇1

一、北京绿色信贷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绿色产业及绿色信贷发展现状。绿色产业, 是以绿色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 从事绿色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及提供绿色服务活动, 并能获取较高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群体。它包括环境保护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绿色技术产业、绿色旅游产业、绿色农业产业、绿色服务产业和绿色贸易产业等多个产业部门。

绿色信贷, 是指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 对从事环境保护和利用新能源的企业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低利率, 而对高耗能高污染型企业的项目投资贷款进行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金融政策手段。

绿色产业与绿色信贷都是以我国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 表1为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支持状况。

注:NA表示未找到数据。

自2007年以来, 我国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取得初步成效。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末, 国开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已逾1.9万亿元, 2012年末超2.2万亿元。从2012年到2014年的数据可以看出, 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在逐年增多, 而“两高一剩”贷款占总贷款比率正在逐年下降, 但是, 细心之下不难发现, 各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公布的数据中全部公布的是贷款实际数额, 而在公布“两高一剩”产业贷款时大多数用的却是百分比, 其实这二者是不能放在一起做比较的。从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公布的数据和工商银行可换算的数据来看, 无论是绿色信贷额还是“两高一剩”的贷款额都是用数字表示, 虽然他们“两高一剩”的贷款额在下降, 但还是远远高于绿色信贷额, 商业在用百分比的下降来营造一个绿色信贷发展良好的幻象。而真相恰恰是绿色信贷没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两高一剩”产业贷款仍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主流, 有些银行依然在支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使我们的环境在破坏, 自然资源枯竭。从一些上市银行2011年公布的相关数据看, 有些银行“两高”贷款总额并未下降, 如:招商银行两高贷款余额1175.96亿元, 在境内对公贷款中占比13.36%;产能过剩行业余额350.89亿元, 占比3.99%。有些银行2011年对“两高一剩”相关主要产业的贷款余额和贷款占比虽出现了下降, 但下降率不高, 如:交通银行2011年“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占比由2010年的3.94%下降至3.21%。

这些都表明事实与政策实行的预期效果仍有较大差距。如: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了基本规划:“到2015年,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到达50万辆, 到2020年,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然而, 根据数据2011年1~6月全国新能源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7.6%, 说明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偏高, 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这些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二) 北京绿色信贷支持绿色产业的现状分析。

1.北京市各地区绿色产业的现状。2009年, 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市海淀区建立。区内有近2万家企业, 形成了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这表明, 入驻中关村创新示范区内的产业都属于绿色产业。中关村每年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说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需要的资金量很大。2013年, 中关村管委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型园区建设, 支持各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海淀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支持办法, 其中无一例外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包括价格补贴、奖励资金等, 但财政资金能够给予补贴的部分毕竟是有限的, 主要还是要靠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

北京金六环农业园是综合生产农业园区, 同时也是昌平区有机农业示范区。2002年通过了北京市标准化基地认证, 2005年开始进入有机生产程序, 开展有机、奥运蔬菜试验示范项目, 陆续引进100多个名优品种, 所生产的产品经检测合格率100%, 是一个标准的绿色产业。2013年,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发文称:“邮政储蓄银行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力争到2020年, 邮政储蓄银行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000亿元。”这说明政府看好绿色信贷支持绿色产业发展这一趋势。但是, 其支持目标主要为新疆、黑龙江、广东几省的粮棉油基地、特色产业园等, 这说明各商业银行对北京当地的绿色产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因此具有很好的环保性能。根据北京市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持方案显示, 到2012年底北京市计划推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3万辆, 北京市将按照电池3, 000元/千瓦时给予补助。虽然这是新能源汽车的一个良好开端, 但是和传统汽车行业相比, 新能源汽车并不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因为新能源汽车享受单独摇号, 但其摇号结果竟小于所给的指标, 相反, 传统汽车的摇号程度很是火爆。从2009年至2014年3月, 新能源汽车示范数量已达5, 000辆, 其中环卫车辆达到1, 690辆, 出租车辆达到1, 600辆, 公交车达到1, 296辆。可见新能源汽车主要还是公用车辆居多, 而在私家车的市场并不大。

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不受欢迎的原因有很多, 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起步晚, 核心技术方面缺乏竞争力;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时间长, 使用寿命短, 制约了电动汽车的普及, 而充电桩这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更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北京市仅建成了四惠、高安屯、航天桥等5个大中型充换电站, 65个充电桩群, 共1, 275个充电桩,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甚至比核心技术更能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在基础设施完善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 但是很显然现在没有企业能像中石油和中石化那样可以在相隔很短的路段距离就设立一个加油站。因此, 企业自身要加强核心技术的改进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而在资金这方面不能靠政府单方面补贴, 更需要金融业的力量。

2.绿色信贷支持绿色产业的现状。从表2的数据中不难看出, 每个商业银行或多或少都在北京市绿色信贷这一板块中有自己的一些举措和成效, 但是从各个银行之间进行比较来看, 各银行的绿色信贷参差不齐。不难发现, 像北京银行这样的本地银行更乐于给北京市的绿色产业提供贷款, 而总部设在北京的民生银行也有着较其它银行多的成绩。这很可能因为总部在北京的银行更便于调查北京的绿色产业, 也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了解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而只是在北京设置分行的商业银行在对北京的产业调查上不占优势, 加之地缘情感不甚浓厚, 因此在北京市的绿色信贷业务相对较少。从表中“产品”一列可以看出, 虽然在调查的银行中有自己绿色信贷产品的银行居多, 但是在北京银行业中有绿色信贷产品的商业银行还属少数, 而且, 就算是有自己的产品, 产品数量和种类也较为单一, 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北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合资的新能源电池公司, 到2011年计划在新能源汽车总投入37.8亿元, 其中, 17亿元用于新能源乘用车, 15亿用于新能源商用车, 5.8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 但其获得银行绿色信贷支持很少。

二、制约北京绿色信贷实施的因素分析

(一) 缺乏绿色信贷激励政策。对于北京各商业银行来说, 它们的举措也体现了其具有绿色信贷的意识, 但是, 商业银行是营利性的企业, 更注重自身的效益。绿色信贷是为了给绿色产业提供贷款, 而许多绿色产业都是新兴产业, 不具备雄厚的资金和稳固的基础, 一旦产业发展失败将会无法偿还拖欠借款, 银行将会承担损失。因此, 商业银行缺乏发展绿色信贷的内在动力。而对绿色产业的企业来说, 由于绿色产业具有正外部性、风险性特征, 短期看成本大于收益。如果企业创造的社会效益与私人收益之间的差额长期得不到弥补, 就会严重挫伤企业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积极性。对于“两高”企业来说, 无论是进行污染治理还是产能转换, 短期看都是高成本、低收益投资, 甚至给企业带来生存压力。依据现代经济学理论, 在市场失灵领域, 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 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则会导致像节能减排这样的具有外部正效应的公共产品出现供给严重不足。因此, 在没有足够激励机制的前提下, 商业银行和企业都缺乏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动力。

(二) 缺乏信息披露机制。从以上表中得到的数据来看, 一些银行对外披露的信息不规律也不规范, 数字和百分比的描述方法会给人带来错觉, 有歪曲事实的嫌疑, 并不利于公众了解真相;另一方面, 企业披露的信息不完全、不及时, 使得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时难以采集信息数据。而没有在表中列出的银行, 有些甚至不对外披露绿色信贷的信息, 经常拿商业秘密来做挡箭牌。例如华夏银行, 无法得知其绿色信贷发展程度, 还有五年才公布一次社会责任报告的广发银行, 也很难了解到该行的信息。

(三) 绿色信贷法规不完善。环境保护部环境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姝影对绿色信贷政策取得的成绩给出的评价是:“绿色信贷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 银行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情况有明显提升。大型商业银行总体表现较好, 城市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表现较差。”这说明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各商业银行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制度规范。对于绿色信贷这一较新的产品, 各大商行的绿色信贷政策基本还处于保密状态, 在完善配套制度和政策方面, 目前, 在16家中资上市银行中, 已有8家银行参照绿色信贷指引的要求建立了责任制体系;而在规范政策方面, 各银行有各自的规范主张, 并不统一, 这给绿色信贷的发展带来了阻碍。目前我国虽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 但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够。如:2013年6月19日正式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打击力度, 但在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时, 常常涉及污染物认定、损失评估等专门性问题, 需要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 而目前具有环境污染鉴定资质的机构较少、费用昂贵, 难以满足办案实践需求。

(四) 缺少专业人才。绿色信贷涉及的是新兴绿色产业, 相关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如:北京虽然有大量金融人才, 但涉及绿色信贷的人才队伍相当缺乏, 很难满足北京绿色产业高速发展创新信贷工具的需求。这里出现的问题大部分源自缺少复合型人才, 因为在设计产品这方面需要精通金融营销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而对于绿色信贷这一业务, 更需要对环保事业、绿色产业颇为了解的专业人才, 才能设计出既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好处, 又可满足绿色产业需要, 给生态环境带来益处的产品。

(五) 亟需专业测评机构。其实从表1中就发现北京市的商业银行支持绿色产业较少, 而在表2中可以更具体地看出每个银行的绩效情况, 更能显现出各银行对绿色信贷的态度。这里面体现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如:北京部分银行已与环保部门签订了信息采集协议, 但企业提供给环保部门的环保信息及环保部门获取企业环境违法信息时效性不够、全面性不足, 无法满足银行审批贷款的具体需要。此外, 环保监督执法部门的条块分割, 影响了信息沟通的全面和及时性, 加大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因为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一个产业的发展状况便不会轻易地借款, 而绿色产业大多属于新兴产业, 商业银行很难评估其风险, 商业银行不会为企业的破产“买单”, 因此绿色信贷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另外一方面, 商业银行所有了解有关于企业的状况都来自于环保部门披露的数据和企业自身交代的数据, 商业银行若没有专业人士很难看出真伪, 了解到企业的真实发展情况。所以, 商业银行不但需要对于绿色产业很了解的专业人才, 仍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测评机构, 才能弥补这方面的空白。

三、推进北京绿色信贷发展的对策

(一) 构建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 能有效增加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对企业来说, 可实施财政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的绿色贷款合同, 可免征印花税;对从事“两高一剩”行业中的企业, 利用绿色信贷的资金, 专项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等方向的投资活动的, 可对该投资经营所得税在一定期限内减免征收或给予一些奖励, 而对由此带来的损失给予补贴;对企业利用绿色信贷资金进行的绿色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失败时, 财政根据亏损的数额按照特定比例给予补贴, 降低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负担。对银行来说, 可以制定风险补偿政策, 对于承担较大风险的提供绿色信贷的银行, 财政给予一些补贴, 可针对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较好的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 鼓励银行内部人员积极执行绿色信贷业务和开发新产品。

(二) 完善绿色信贷信息披露机制, 建立专业测评机构。从对商业银行信贷表现分析中可以看出, 一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完善, 这导致社会监督失去了效用, 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 对绿色信贷的良好发展产生了阻碍。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量不属于商业秘密, 应该是公开透明的, 披露这方面的信息也应该是及时准确的。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业亟须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同时, 商业银行间也应该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范, 不能公布虚假信息隐瞒歪曲事实, 或者对统计信息的使用令公众产生错觉达到扭曲事实的效果。如, 截至2010年,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健全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数据库, 支持金融机构提高“绿色金融”服务的水平。

很多学者认为应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即通过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的信息交流共享可以控制贷款风险, 其实, 建立一个专业的测评机构更有利于绿色信贷的发展。信息交流共享会无形中增加两个部门的负担, 浪费人力, 程序繁琐, 而专业的测评机构会使程序更为简便。北京市的银行业可以建立一个专业的测评机构, 这样对地域有针对性的机构更利于当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专业的测评机构需要完善组织架构, 设置专业的“绿色评审”部门机构和人员, 借鉴工商银行的“一票否决权”, 积累更多环境方面数据信息, 如环境法律法规、能耗标准等, 完善对绿色信贷的贷款跟踪, 也要做好信息咨询工作。

(三) 健全绿色信贷法律制度。健全完善法律制度是一个行业可以良好发展的保障, 如果说政府激励机制是一种行政手段的话, 那么健全法律制度便是法律手段。规范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审批和监督制度, 保障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发放和落实到位, 保证绿色信贷环境的公平性以及公正性。“赤道原则”是一项企业贷款准则, 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 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 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它同时也是目前在绿色信贷领域中最权威的行业准则, 但是我国目前只有兴业银行加入了“赤道原则”, 这表明我国需要建立一个在绿色信贷方面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业准则。统一行业标准层面可以规定环保的上限与下限, 确定贷款额度, 统一绿色信贷评价标准, 细化贷款统计口径等。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改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参差不齐的现状。

(四) 商业银行引进、培养专业人才。绿色信贷需要的不是单方面的金融人才, 而是复合型人才, 因为这个业务会涉及金融、环保、营销等多个领域。引进培养环保领域的专业人才便于审查企业是否真的属于绿色产业, 也能很好地预测它的效益;而引进培养专业的营销型人才可以为绿色信贷设计出更多的产品, 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内部培养, 在员工中发掘在环保等领域精通的人;二是引进培养, 从其他专业机构调来专业的人员, 例如统计、环保领域, 储备人才;三是要同国际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加强与国外专家的往来, 接受国外先进的经验, 使北京商业银行业的人才与国际接轨, 加快绿色信贷金融产品创新, 为北京的银行业服务。

四、结语

绿色信贷是一个新兴领域, 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业都十分关注, 并且给予了支持, 但是在目前来看, 国内的绿色信贷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仅从北京市的绿色信贷支持绿色产业的状况来看就能发现一些问题, 二三线城市的状况可见一斑。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雾霾天”却成了限制其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 而绿色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改善, 推进一个城市更好地发展。本文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提出的建议也正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一大举措,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改进北京市的绿色信贷支持绿色产业的现状, 也将是绿色金融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董建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 2014

[2]高铭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3]陈柳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其困境摆脱[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

[4]朱广印, 刁伟涛.有关绿色信贷在中国银行系统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5]金军.国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问题探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6]许艳娜.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金融, 2010

关于绿色信贷的几点思考 篇2

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中关于金融政策实施的安排是, 2008年~2010年制定绿色金融政策, 开展试点;2010年~2015年继续开展绿色金融政策试点和示范, 建立制度;2015年~2020完善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我国的绿色信贷或绿色政策性贷款是一项完全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政策, 是金融和环保理念相结合的政策, 在风险评价中除一般商业风险外, 重点考虑的是环境风险, 强调的是企业的环境责任。这就要求:一方面, 环保部门应积极为银行部门提供相关项目的环境信息。另一方面, 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配合环保部门, 引导各级金融机构按照环境经济政策要求, 对国家禁止、淘汰、限制、鼓励等不同类型企业的授信区别对待, 给予不同的贷款政策。绿色信贷制度作为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解决我国诸多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意义

1. 防范和制止企业环境违法行为。

在我国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在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也在不断加大, 污染物的排放量越来越多。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成为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绿色发展必须突破的主要瓶颈。单纯依靠行政约束, 难以控制企业粗放发展的冲动, 单纯依靠执法手段, 也难以完全制止企业违法排污的行为。只有从经济源头加以控制, 实施绿色信贷政策, 才是防范和制止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有效途径, 自律行为向绿色投资方向转变才成为可能。

2. 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一些地方在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时, 在宏观决策和整体规划上较少考虑环境与资源因素, 使企业因污染被关停所带来的信贷风险逐渐加大。比如政策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等等。这些风险可能致使金融机构资金受损乃至影响经济运行, 进而威胁信贷资金的安全。绿色信贷政策是增强环境保护手段、减少银行贷款风险、引导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措施。这项政策的执行, 将有助于银行调整信贷投向, 化解信贷风险, 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3. 实现环境保护与金融安全双赢, 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金融部门对环境监管的助力, 有利于消除“守法成本高, 违法成本低”的不公平现象, 促进企业环境意识的觉醒和提高。银行可以将环境政策作为信贷投放的前提条件, 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 防止盲目投资, 同时借助宏观调控政策, 把一些比较脆弱的、资金链易断的、产业结构优化较低的企业淘汰出去。这样, 既优化了银行的客户结构, 提高了银行的经济效益, 还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环境保护与金融安全的双赢, 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信贷政策的缺陷与不足

1. 政策体系不完善。

我国目前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 缺乏与绿色信贷配套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行业环保绩效评价指南等技术性政策, 造成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 即使获得完整的环保相关信息, 在审查时也只能从简单的定性依据做出判断, 审查标准单一。

2. 信息沟通不足。

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上, 最重要的标准是国家的环保政策, 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还有很多省、市尚未建立环保部门与银行监管和授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 即使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也不能完全实现全面、及时的信息交流。这既不利于环境保护, 也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3. 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

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 坚持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 导致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时, 更多地考虑银行的商业利益, 对一些有问题而短期未暴露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了信贷支持。

4. 执行绿色信贷的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为:环境金融风险评估能力不足, 缺乏专业人员和社会中介力量;绿色信贷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不足, 信息对接和及时交换等方面存在障碍;人力资源和管理能力缺乏, 不能为绿色信贷政策提供支持;地区差异明显, 落后地区在绿色信贷政策制定和执行上能力不足。

三、绿色信贷政策的完善与发展

1. 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

国家环境保护部已经与国际金融公司 (IFC)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等开展密切合作, 学习并引进赤道原则、环境绩效评估和特殊行业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 并深入对标准和指南的本土化研究, 为绿色信贷技术政策的出台提供支持。

2. 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

要求相关部门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日常信息传输平台, 实现环保、金融双方信息对接。银行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 通过专业化培训, 提高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能力。目前,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已经开展了绿色信贷信息交换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3. 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

为保障绿色信贷强制性要求的贯彻实施, 需要制定严格的监督、审查和处罚条款, 强化监督和约束机制。由于我国社会整体的环境意识还不高, 银行的商业方向是市场化, 在银行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加强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的监督管理, 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十分必要。

4. 加强能力建设。

国家和省级环境保护部门与银行业要做好绿色信贷政策和技术方法的培训工作, 指导地方制定绿色信贷政策, 完善信息交流系统, 强化专业队伍建设。银行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环保政策, 建立信息查询系统, 对环保不达标的项目要实行一票否决制。

5. 扩展政策内涵。

应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群众利益、人体健康维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逐步纳入绿色信贷政策目标, 既要强调银行业的环境责任, 更要倡导和推进银行业的社会责任。

论绿色信贷管理体系的建立 篇3

信贷评估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技术环节,建立绿色信贷评估体系,是有效的落实党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优化配臵银行的信贷资源,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引导、支持、保障和控制的作用。因绿色金融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必将导致我国金融运行从法律法规到监管方式再到经营机制的全面改革。为确保改革从方向到实施的精准度,针对绿色金融的政策、法规、机制的研究应全面的展开。

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意义和价值

1、建立绿色信贷政策长效管理机制的需要。考核是管理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政策是方向的指引,还需要考核对制度的落实加以监督。通过绿色信贷政策考评办法出台,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信贷的管理链条。确保绿色信贷政策管理的有效落实。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是绿色经济政策的具体化、规范化。绿色信贷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其功能的核心,就是利用金融资源的配臵对经济发展方向和结构进行鼓励及调整的作用。利用绿色信贷评价系统可以把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进行有效的量化考核,以考核为载体促进各商业银行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3、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政策指导作用。积极引导银行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促进人民银行、银监会和环保总局加强合作,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并将商业银行落实环保政策法规、控制污染企业信贷风险的有关情况纳入监督检查范围。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最佳实践引入国内,帮助商业银行制定环境政策并编制环境风险管理手册,用以指导商业银行信贷活动及其他业务的开展

4、要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关注环境与社会问题不仅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关系到银行业务活动开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可持续发展和银行社会责任作为现代银行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转变以往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传统经营理念,在项目融资决策时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把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融入到银行的经营管理的具体行为中。

5、通过定期通报评估结果,增进地方党政对人民银行信贷政策导向及各金融机构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情况的了解和认知度,加强基层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直接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进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建设。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及上级行政部门及时改进、完善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绿色信贷政策提供参考

二、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发展回顾

“绿色信贷”首先是一项信贷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和措施,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投向和质量等进行引导、调控和监督,促使金融机构对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倾斜信贷支持,而对污染企业进行信贷限制的信贷政策。可以预期,“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将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环境友好型企业流动的良好实施效果。根据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绿色信贷政策也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现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一)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局在1995年先后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后,商业银行才开始涉足环保领域。

(二)2004年和2006年银监会先后发布《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和《关于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切实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对六类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和四类产需基本平衡但规模过大的行业(如水泥、煤炭、电力和纺织)实行严格贷款审批制度,严禁银行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行业提供资金支持,并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关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生产和投资增长情况,对已投入的贷款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三)2007年5月,银监会联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税务总局、环保总局等8部委开展了一次全国性清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专项大检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大检查的通知》,监测、遏制资金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流动,以防止“两高”行业增长过快。

(四)2007年7月12日,银监会、环保总局和人民银行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于控制“两高”贷款,银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调整和压缩“两高”行业贷款,继续强化对“两高”行业贷款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即“三查”)工作,并依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和环保部门通报情况,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并强调“各商业银行要将支持环保工作、控制对污染企业的信贷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掀起一场“绿色信贷”风暴。

(五)继联合发布绿色信贷后,银监会相继于7月和11月发布了《关于防范和控制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配合环保部门,认真执行国家控制“两高”项目的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并根据借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按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与此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提供了3万多条企业环境违法信息,供商业银行据此采取停贷或限贷措施。

三、各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政策执行的基本情况

《意见》发布以后,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做出反应。其高调提出要建设绿色信贷模范银行,并于2007年9月向全行下发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企业环保名单, 对所有贷款项目和贷款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责令各家分行要把环保合规和“绿色信贷”建设作为一把手直接负责的重点工程,全面建立健全环保依法合规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

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问题上传递出同样坚定的态度。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政策规定,在信贷评审中,环保评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环保不过关,实行“一票否决制”。国家政策性银行也在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实践,国家开发银行先后出台了《污染减排贷款工作方案》《关于落实节能减排目标项目贷款评审的指导意见》等5项具体措施,一方面严格控制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 另一方面建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贷款,着重支持水污染治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 理等八个方面的工程,推动“两高”行业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绿色信贷政策已初显成效。绿色信贷出台后,第一批遭遇信贷限制的是被国家环保总局“流域限批”的38家环境违规企业,其中安徽蚌埠九采罗化工有限公司、山西晋韵钢铁有限公司、兰州九州乳液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被拒绝或停止贷款,有的企业还被收回了先前已发放的贷款。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共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企业贷款39亿元, 同时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亿元。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绿色信贷起步较晚,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的成果,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绿色信贷将是未来政府采纳和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人类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利益,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研究我国绿色信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完善 和发展我国绿色信贷机制不仅是不得不为,也是大有可为。

四、国际绿色信贷相关措施与评估

(一)绿色信贷相关措施。“绿色信贷”源于国际上公认的赤道原则。赤道原则原名为“格林威治原则”,是指2002年10月世界银行下属的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西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制定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项目融资指南》。该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作为绿色金融的先行者,欧美等国在发展环保经济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绿色信贷考核来看,欧美等国在绿色信贷、政策指导和银行实施方面主要有以下经验: 1.制定绿色信贷的工作标准。根据项目潜在影响和风险程度将项目进行分为A类,B类或C类(即分别具有高、中、低级别的环境或社会风险);并规定对A类和B类项目要进行社会和环境评估并给出评估报告应包含的主要内容;针对分类时发现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借款人要制定以减轻和监控环境社会风险为内容的行动计划和环境管理方案。

2、建立绿色信贷审核制度。首先借款人必须在融资文件中承诺的事项,包括承诺遵守东道国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所有法律法规、在项目建设和运作周期内遵守行动计划要求以及定期向贷款银行提交项目报告等;其次规定了借款人应当建立公开征询意见和信息披露制度,并建立投诉机制征求当地受影响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3、建立绿色信贷评估制度。首先规定对A类项目和B类项目(如适用)有关的环境评估报告等文件,应由独立的社会和环境专家审查;其次规定了独立监测和报告制度,即贷款期间赤道银行应聘请或要求借款人聘请独立的社会和环境专家来核实项目监测信息;再次规定了赤道银行报告制度,应至少每年向公众披露其实施赤道原则的过程和经验。

4、规定绿色信贷的法律效力。即赤道银行自愿独立采用和实施赤道原则。从全球实践来看,近年来绿色金融已经在国际各个领域得到关注和发展:

(二)绿色信贷执行效果的评估。对金融机构而言,赤道原则是对其履行社会责任具有内在和外在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内在约束指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是出于企业伦理、法律和经济上考虑的一种社会责任的自愿承担,表现为银行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融资给予仔细慎重的审查并分级,评估该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要求项目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申诉机制、建立社会和环境管理体系等;外在约束主要表现为银行要通过聘请社会或环境专家进行独立审查、定期报告和对外信息披露等方式接受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监督。尽管赤道原则不是正式的国际公约或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但正是通过这种内外约束力来影响银行的内控管理和信贷机制,从资金源头上制约企业对社会、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体现了金融机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赤道原则确立了国际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的最低行业标准,使得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有了量化指标。

五、我国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难点与对策

首先,中国作为第三大经济体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仍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国内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后,较为严格的信贷审批条件可能使一些大型项目由于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难以获得信贷支持,或要求其增加额外成本以消除对环境的影响;而一些具有潜在环境和社会风险的项目仍可能是地方政府税收和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大幅度削减信贷规模势必遭遇相关利益者的抵制。这导致国内金融机构陷于发展或环保的两难选择中,甚至可以说这是赤道原则本土化面临的最大矛盾或风险。

其次,推进赤道原则面临本土化风险。实施赤道原则过程中,除遵守中国社会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项目许可等要求外,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主要参照IFC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和《行业特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来开展社会环境风险评估和审核工作,其中不少内容直接引用了欧美的标准。相比之下,国内相关环境社会标准与《绩效标准》和《指南》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对于土地征用和拆迁、少数民族、社区规划、装备技术标准、劳动安全等问题,国内相关规范缺乏系统性,可能导致企业在开展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时无法找到国内规范依据。同时,国内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能力不足,独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尚不健全,且其评估能力无法完全覆盖赤道原则涉及的所有评估范围,在第三方论证和监督时,容易因适用规范或标准不同而产生歧义。

关于如何开展创新和本土化相结合,高建平董事长进一步指出,在经营理念上要高度重视银行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突出对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把争取商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银行与企业、社会和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在管理体系上,建立健全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定义银行风险,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社会风险评估,将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在金融工具上,发展节能减排项目融资,创新开发风险分担机制,创设多样化融资安排,积极通过业务和产品创新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在报告制度上,自愿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报告,反映银行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业绩,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及自然环境和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等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世界各国无法形成统一的绿色信贷工作规范和标准。2007年7月30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推出了全新的信贷政策以来,旨在金融领域通过确立环境准入门槛,从而切断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资金来源。宣告了“绿色信贷”在我国正式进入了实践层面。根据几年的实践,“绿色信贷”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以下几大障碍。

1、缺乏具体的绿色信贷工作指导标准。由于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标准,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使绿色信贷政策与各商业银行的具体行动行为难以对接,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导致绿色信贷这个金融杠杆发挥的作用有限。

为了给绿色信贷政策提供技术支持,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与国际绿色信贷及“赤道原则”的发起者之一——世行国际金融公司于2008年1月启动了“赤道原则/绩效标准研究与推广”的合作项目,翻译出版了“绿色信贷指南”。但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产业体系庞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银行业完全沿用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困难。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业环保信贷指南,重点开展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的本土化研究工作,是我们本次研究的重点之一。

2.缺乏具体的银行绿色信贷工作评价标准。政策的评价是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信贷工作奖罚机制的前提。

河北省环保厅与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北监管局联合出台的“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开创绿色信贷政策评价的先河,对形成绿色信贷管理机制,为对各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3、缺乏一套银行信贷环境风险的预警系统。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有效跟踪和评测,是银行降低风险信贷风险的必要手段。但是我们现在缺乏一套完整的企业环境行为的评价、跟踪、调查、分析、统计系统不能形成预警机制。这也是本系统重点研究工作内容。

4、缺乏绿色信贷与银行信贷工作相衔接的统计分析系统。完整的一套绿色信贷统计分析系统动态的、全面的分析与研究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分析的前提。但我们却没有一套把两套数据进行对接的统计环境,急需建立。

5、明确环境责任是评估建设的重点。明确地规定金融企业同样是环境责任的承担者。只有明确的责任才能将权、责、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政府、企业和银行三方都有激励去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七、建立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是当务之急

别涛指出,当前“绿色信贷”在操作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推进绿色信贷的内在激励机制不足。由于执法不到位,对环保违法企业缺乏经济上的惩戒,一些违反环保要求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还有利可图;由于环境经济政策缺位,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得不到经济扶持和鼓励。二是信息沟通机制有待完善。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发布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同时,商业银行还不能提供使用环境信息的反馈情况,没有真正做到数据共享;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构及制度,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三是“绿色信贷”的标准缺乏操作性。目前的“绿色信贷”标准还比较原则,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课题总体框架、预期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课题预期目标

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可衡量的、规范化的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综合评价体系,为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自然的发展,为利用经济手段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金融评价工具

(二)课题总体框架设计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及银行信贷工作程序,绿色信贷分析评价系统主要有以下几 个系统构成1、2、3、4、绿色信贷政策考评制度的建设 绿色信贷产业目录

银行企业环境行为报告系统 银行环境行为评价分析系统

四、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绿色信贷政策考评制度的建设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建立一个符合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绿色信贷行为管理制度是绿色信贷政策发挥效力的基本前提,所以在课题的第一部分我们进行绿色信贷政策实施行为评价系统的制度建设。

1、绿色信贷政策考评制度的基本原则

2、绿色信贷政策考评的主体

3、绿色信贷政策考评的程序

4、绿色信贷政策考评信息的管理

(二)绿色信贷产业目录

绿色信贷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省新近公布的有关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根据项目潜在影响和风险程度将项目分为

1、鼓励发展类

2、允许发展类

3、限制发展类

4、禁止发展类

(三)银行企业环境行为报告系统

为有效的执行国家的绿色信贷政策和控制银行企业环境行为风险,根据环境信息的特点及银行信贷工作的要求,我们把企业环境行为评价系统按工作流程的基本要求分为五大系统。

1、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系统

2、企业环境行为风险分析系统

3、企业环境行为资信评估系统

4、企业环境行为业务处理系统

5、企业环境行为管理系统

(四)绿色信贷行为实施效果评价系统

绿色信贷行为实施效果评价是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分析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建立绿色经济政策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通过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可以对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效果做一个全面的总结,真正发挥绿色信贷政策的导向、激励和监督的作用。绿色信贷行为实施效果评价分为四个部分。

1、绿色信贷的分类

2、绿色信贷基本行为评价

3、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

4、环境保护参与度评价

五、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基本思路

通过对国家经济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研究进而推导出绿色信贷政策的方向、目标及结构要求,通过绿色信贷政策的标准化和量化,建立起新的绿色信贷统计分析系统,利用绿色信贷统计分析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为绿色信贷政策的考核评价提供数据,最后根据我们所建立的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系统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工作程序,为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分析评价工作得出系统的、标准化的评价结论。本课题的研究路线如下:收集资料、实地调研--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一找出问题--一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一寻求对策-----体系规范出台。

(二)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运用了多种研究分析方法:一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在广泛借鉴国外环境保护金融手段理论和实务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状况。同时,采用规范分析方法,研究探讨绿色信贷评价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程序及规范。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及绿色金融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博弈论和先进的统计计量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三是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体系建立研究是环境制度建设的新课题,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立足于宏观分析,但还要与微观分析结合,使研究具有既广泛的适用性,又要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六、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一)拟突破的重点难点

1、国家经济政策与绿色信贷政策的转化

2、绿色信贷产业目录的建立

3、新的绿色信贷统计系统的建立

4、新的绿色信贷统计系统与现有的银行信贷统计系统的对接

5、社会评价与金融监管机构评价的对接

6、(二)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1、绿色信贷产业目录的建立

2、绿色信贷统计系统的建立

3、绿色信贷政策标准化创新

4、绿色信贷评价内容的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思考 篇4

绿色信贷是一些金融机构, 尤其以商业银行为主, 针对不同的客户在环境方面的不同状况, 实行不同的贷款政策和贷款利率。对那些遵守国家规定的环境达标的企业, 从事有关于新能源建设、绿色生产等企业实行较低的贷款利率。对于排放污染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的企业, 发放贷款时定价相对高一些, 期限短一些, 从资金方面限制这些企业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让信贷资金流入到节能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 尽可能的对相关低碳环保企业给予帮助和支持, 企业为了获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 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时利用其在金融市场的特殊地位, 可以使资金的绿色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说, 商业银行通过推行绿色信贷的这种方式影响企业的经营方针, 最后达到绿色生产的效果。

(三) 有助于开拓低碳信贷市场

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 通过对实行低碳经济的企业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 客观上督促企业逐渐向低碳模式转变, 开拓低碳信贷市场。

(四) 推进整个社会树立绿色品牌

商业银行推销绿色信贷产品的过程中, 通过在电视上做广告, 在街道、城市商业中心贴标语, 做一些宣讲活动等方式, 让企业和个人了解绿色信贷。与此同时, 社会上就会慢慢树立绿色品牌的概念, 金融机构的形象也得到提高。

三、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 现状

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都根据本银行的情况, 在绿色信贷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兴业银行为国内节能减排做出了很多项目;工行加大了环境因素在是否对企业发放贷款这个决定中的影响力;建行与国外的一些专业性机构进行沟通和交流;农行积极调整信贷结构, 发放“三绿”贷款;中行开办“绿色心益通”账户, 为那些想为环保行业做出贡献的客户提供支持。尽管如此,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实践仍处于总体偏弱的状态。

(二) 问题

1. 商业银行环境和风险管理不到位

当涉及到如何在具体操作时进行风险评估以及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及预防体制上, 商业银行不能够进行精确操作。再加上目前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标准在细节上还没有具体的政策标准规定, 导致商业银行没有很好的参考标准, 其环境和风险管理能力更加削弱了。

2. 商业银行内部绿色信贷组织不健全, 政策可操作性差

我国商业银行在实践中, 未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信贷政策, 对于绿色信贷更是停留于表面上走形式, 没有切实运用到实际的信贷过程中。再加上我国推行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的信贷标准都不相同, 整体的内部绿色信贷组织结构差。

3. 缺乏专业性绿色信贷知识和人才

银行的现有员工对于绿色信贷的整个流程和制度不够了解, 信贷员对环保政策法规了解也较少。相比于国外环境专家和信贷员的配合, 国内绿色信贷员缺少相关专业背景, 对企业的环境评估缺乏专业性分析, 也无法和环保部门的专家进行沟通和配合。

4. 绿色信贷激励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 环保企业不能有效的吸引银行资金流入到环保领域。信贷员在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时候也缺乏主动性, 这些都与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有重大关系。

四、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几点建议

(一) 调整银行内部的组织结构, 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商业银行应该在内部专门设置有关绿色信贷的部门和岗位, 建立一个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 还必须对绿色信贷人员进行专业的绿色信贷培训, 增强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 使他们能够对绿色信贷有专业性的理解和应用。

(二) 积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 丰富绿色信贷产品种类

我国的绿色信贷产品较少, 无法满足一些环保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金融产品开发人员应该在了解市场需求的情况下, 不断创新绿色信贷产品, 丰富绿色信贷产品种类, 为绿色信贷市场提供足够的产品供给。

(三) 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激励机制, 营造绿色金融环境

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应该对于那些业绩较好的绿色信贷员给予奖励, 激发他们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对那些能推出新的适合市场的绿色信贷产品的人员给予支持和鼓励。

(四) 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有关绿色信贷的国际政策制定与研究中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参与到绿色信贷的标准以及规则制定中, 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加强与国际银行相互合作, 把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推向国际舞台。

参考文献

[1]何德旭, 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伤害金融, 2007 (03) .

[2]毛士强.国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问题探析[J].时代金融, 2009 (09) .

[3]陈海若.绿色信贷研究综述与展望[J].金融讲坛, 2012 (08) .

绿色信贷管理机制研究 篇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低效利用、经济粗放发展基础上的, 生态环境呈现不断恶化趋势, 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形势, 各地不断加大执法力度, 然而节能减排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开始全面进入我国节能减排的主战场。2007年7月, 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推行绿色信贷, 将增加违法排污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 甚至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 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高成本治污覆辙;同时还能够有效防范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引发的信贷风险, 促进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绿色信贷在国外早已有之, 1974年联邦德国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 专门负责为环保项目的投资提供优惠贷款。《美国传统词典》 (第四版, 2000年) 的解释, 将绿色金融称之为“环境金融”、“可持续融资”。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绿色信贷行动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机构自律组织 (UNEP FI) 中, 已有45个国家的208家金融机构成为签约方。同时, 国外绿色信贷理论也日渐成熟, 赤道原则、伯尔第斯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实践的操作指南。绿色信贷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满足合作伙伴的需要, 同时还要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必须对社会以及生态环境负责。从国际经验来看, 绿色信贷产品一般包括 (UNEP FI, 2007) :

(1) 项目融资。对绿色项目给予贷款优惠。

(2) 绿色信用卡。卡利润部分用于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项目。

(3) 商业建筑贷款。为节能商业建筑物提供第一抵押贷款和再融资。

(4) 住房抵押贷款。推出结构化节能抵押产品, 将省电等节能指标纳入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分体系。

(5) 汽车贷款。向所有低排放的车型提供优惠利率等。

2.2 国内文献

绿色金融, 这一概念在国内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指金融业在贷款政策、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种类和方式上, 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 从信贷投放、投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第一优先和倾斜的政策 (和秀星, 1998) 。二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 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 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 (高建良, 1998) 。三是将绿色金融作为环境经济政策中金融和资本市场手段, 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 (潘岳, 2007) 。这几种观点, 各有侧重, 都从不同视角反映了绿色金融的一些本质。另外也有邓聿文 (2007) 指出绿色信贷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 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 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

3 当前我国绿色信贷机制的现状

《意见》发布以后,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蕴含的机遇和风险, 以及银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国工商银行高调提出要建设绿色信贷模范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规定在信贷评审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国家开发银行着重推动“两高”行业调整产业结构。目前绿色信贷政策已初显成效, 其中兰州九州乳液有限公司等38家环境违规企业被拒绝或停止贷款, 有的企业还被收回了先前已发放的贷款。据统计, 2007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共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企业贷款39亿元, 同时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亿元。同时上海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已加入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计划项目 (UNEP FI) 。但我国绿色信贷起步较晚, 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的成果, 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4 当前我国绿色信贷机制存在的缺陷

4.1 商业银行商业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冲突

绿色信贷的理念已经暗示了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其主要动机之一, 即商业银行是逐利的。在目前政策和盈利环境下, 虽然对“两高”行业的贷款已经被谨慎投放, 但是贷款余额依然占据了商业银行信贷的11%相当高比例。

4.2 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为了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提升政绩, 会千方百计地保住企业。同时国有大中型银行, 往往也背负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负担, 以及“多贷增效”的企业盈利性目标。

4.2.1 银行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模型分析

银行指标:BR1—银行贷款获得的收益, BR2—银行实行绿色信贷 (不贷款) 后获得的无形收益, BC1—污染企业被查处后银行受到的贷款损失, BC2—污染企业转向其他融资渠道贷款使银行丧失客源受到的损失。政府指标: T—政府获得的税收收入, C—政府对双高企业进行查处, 要支付的监督考察成本, R—当地环境保护得到的收益。

从博弈模型中看到, 银行如果对企业贷款, 政府不查处的收益为税收T≫查处的收益R-C。因此政府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查处。若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 如果政府不进行查处, 企业会转向其他融资渠道贷款, 政府不查处收入T>查处收入R-C, 政府会不查处。因此不管银行贷款或不贷款, 政府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查处以获得税收收益T。在政府不查处时, 银行对企业贷款的收益为BR1≫实行绿色信贷的收益BR2-BC2, 因此在政府不查处时, 银行最好的策略就是贷款。在地方政府对企业查处时, 银行贷款收益为BR1-BC1<银行不贷款的无形收益BR2, 银行的策略是不贷款。

银行与政府博弈的最终结果就是政府不对污染企业查处, 银行对其贷款, 双方获得各自的最大收益, 但整个社会利益受到损失。

4.2.2 银行和企业间博弈模型分析

企业的指标:ER1—企业获得贷款经营带来的企业收益, EC1—企业治理污染所花费的成本, EC2—企业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损失, F—企业被查处交纳的罚款。

从博弈模型中看到, 如果企业积极治理污染, 银行贷款会获取收益BR1, 若不贷款受到损失为BC2, 因此银行最好的策略是贷款。如果企业不治理污染给查处, 银行贷款收益为BR1- BC1>银行不贷款给企业收益BR2-BC2, 银行还会选择贷款。如果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 企业治理污染获得收益为ER1-EC1, 而企业不治理污染获得的收益为ER1-F。由于目前对企业的罚金F<企业治理污染成本EC1, 因此企业最好的选择是不治理污染。如果银行不贷款给企业, 企业会转向其他融资渠道。因为不治理污染收益ER1-EC2-F>治理污染收益ER1-EC1-EC2, 企业仍不会治污。

因此, 银行业和污染企业的博弈结果就是银行对企业贷款, 企业不治理污染。这样最终的结果是:银行通过这些贷款大户得到利息收益, 政府得到税收收入, 而企业不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效益, 相反会继续污染环境。这就是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问题。

4.3 环境污染信息尚未全面完整地进入银行征信系统

2007 年上半年, 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曾就“共享企业环保信息”联合发布文件, 把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 客观分析企业的环境信息, 了解企业有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但是由于企业认识到环境信息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得到银行贷款, 因此企业就有可能隐瞒真实信息, 提供虚假信息, 或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那么银行获取的信息就不充分, 无法满足绿色信贷的执行要求。

4.4 绿色信贷标准不够细致

目前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 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 降低了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

5 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机制的政策建议

5.1 提高环保意识, 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

关注环保问题不仅是银行的社会责任, 也关系到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可持续发展和银行社会责任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同时让员工充分认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明白推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只有全员树立了绿色信贷理念, 才能在工作中考虑到环保因素, 真正将绿色信贷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5.2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为绿色信贷推行扫清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 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甚至于有些地方政府无视国家的环保政策。从国际经验来看, 政府部门行为的调整和约束、银行与各级政府的共识是信贷政策有效支持环境保护的首要前提。因此, 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 并以立法或规定等形式隔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

5.3 建立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环保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 与金融部门形成信息沟通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 加强贷款风险管理, 补充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环保部门也可借助商业银行的力量,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严格信贷环保要求, 促进污染减排。目前我国环保政策和信息零散、缺乏统一管理与发布机制,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推行, 因而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

5.4 实行有差别的授信管理制度

各银行应按照银监会发布的《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 对于不同类别的客户实行不同的授信政策。对存在违反环保法行为的企业, 其贷款应当纳入不良类贷款管理;对违反环保规定超标排污的企业, 要暂停一切形式的新增融资;对能耗、污染虽然达标但环保运行不稳定的贷款企业, 及时调整原有贷款期限压缩授信。

5.5 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

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从外部激励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 对于绿色环保项目, 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财政贴息、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绿色信贷项目的扶持力度。我国以及国际社会对于环保的重视, 为金融机构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 谁能把握住产业结构调整的脉动, 以优质的产品占领先机, 谁就有可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邓聿文.为企业节能减排构筑“绿色信贷”.上海证券报[N], 2007, (7) .

绿色信贷研究与发展综述 篇6

近年来,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许多中国金融机构意识到了绿色金融的重要性, 伴随一轮轮政策的推进, 绿色金融正成为下一步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国际上公认的“赤道原则”的提出, “绿色信贷”一词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在信贷还“绿得不够深”的中国, 研究“绿色信贷”在中国如何实践发展问题是极有必要的。

本文旨在对绿色信贷的产生与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近年学者的研究做一个简要梳理, 以便于今后更深入的研究相关问题。文章涉及文献主要包括各大银行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环境部关于绿色信贷的年报、各大媒体报道及国内外学者已发表的著作及论文等。

二、绿色信贷的含义

从18世纪开始, 人类产业文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飞跃过程, 而代价却是环境的破坏。20世纪末, 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 只有在发展的同时顾及到环境, 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于是,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EDC) 提出, 并最终被广为接受。与“应让后人也能公平的享受和我们一样的自然和环境资源 (Asheim, Geir B., 1991) ”类似的概念不断产生。而金融作为一门相对而言年纪不大的学科, 也参与到了整个人类的“绿色计划”中, “绿色金融”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绿色信贷”应运而生。

国际上关于绿色信贷的准则, 应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是赤道原则 (the Equator Principles, 简称EPs) 。2002年10月, 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9家银行在伦敦主持召开会议, 讨论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会后由荷兰银行等4家银行自发地在国际金融公司环境和社会政策基础上共同起草了一套针对项目融资中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指南, 即赤道原则。2003年6月, 包括4家发起银行在内的10家大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2006年, 赤道原则委员会对其进行了修改调整并发布了EPⅡ。赤道原则的订立在国际金融的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截至2013年4月已有78家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加入赤道原则,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尝试加入它。目前, EPⅢ正在修改审查过程中, 不久将会发布。

国内学者对“绿色信贷”的概念界定看法不一, 在此取一个相对折中的定义:所谓绿色信贷, 从名义上讲就是对绿色经济加以支持的信贷资金, 然而在显示中往往存在一些非法的企业和项目, 达不到环境部门的标准和要求, 对此不提供信贷支持的行为也可以称之为“绿色信贷” (邓聿文, 2007) 。这个定义的优点在于不仅将那些对环境做出贡献, 在企业生产中没有污染, 或者污染达标的企业纳入绿色信贷范畴中, 还包括了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 但缺点在于没有指明向企业提供支持的主体。广义上来说, 该主体可以是政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而狭义定义中主体为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本文取绿色信贷的狭义定义。

三、绿色信贷在国外的发展与研究

(一) 绿色信贷发展状况

在“赤道原则”的大力推动下, 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了“绿色信贷”的行列。国际上“绿色信贷”政策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和荷兰等发达国家, 其他地区如非洲和墨西哥在近两年也有银行成为“赤道原则”成员。总体来说, 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信贷”的执行情况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在法律建设方面明确环境责任, 如1980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 根据该法案, 银行必须对客户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 并支付修复成本;在政策指导方面构建激励机制, 如英国政府颁发“贷款担保计划”, 规定小企业可向金融机构借贷最高可达7.5万英镑的款项, 政府担保80%;有绿色信贷相对统一的标准等等 (曹小奇等, 2008) 。

在绿色信贷产品开发问题上, 发达国家也走在前列。现今的绿色信贷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零售银行类产品 (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房屋净值贷款、信用卡等) 、公司银行和投资银行类产品 (包括项目融资和商业建筑贷款) 以及资产管理类产品 (包括财政绿色基金、投资基金等) (UNEP FI, 2007) 。

(二) 学者研究动态

“绿色信贷”是中国特有的说法, 国外的相关研究一般更注重研究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如环境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对而言, 国外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 研究者们很早就提出了环境金融的概念, 指出应将金融结合到可持续发展中 (Marcel Jeucken, 2001) 并分析发展环境金融可以获得的资金途径 (Eric Cowan, 1999) 。这些资金途径不仅为环保技术和污染控制措施的投融资提供机会 (Thompson, 1998) , 还为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济活动和品牌建立了环保的立场。

总体来说, 无论在绿色信贷的政策制定、产品开发以及学术研究方面, 发达国家都处于相对成熟的地位。

四、绿色信贷在国内的发展与研究

(一) 绿色信贷发展状况

2007年7月,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提出了绿色信贷的应用方式和范围, 要求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等, 以保障绿色信贷政策落到实处。2008年1月, 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制定了“绿色信贷环保手册”, 明晰了我国的行业环保标准。2008年10月, 兴业银行在京召开发布会, 城市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 由此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2010年12月, 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中国绿色信贷发展报告2010》, 并在之后的连续三年时间, 每年都发布了相关年报。2011年2月, 我国首家绿色金融同业协会在北京成立。与此同时, 国内各大银行也各自展开了对绿色信贷等方面的探索, 如各大银行已基本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 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坚决不予贷款, 已经放贷的部分迅速收回, 切断其信贷资金链, 严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贷款闸门, 将重点放在绿色企业上;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启用了“绿色信贷项目标识”, 将绿色信贷项目区别对待等。从《中国绿色信贷发展报告》以及各家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和宣传来看, 十多家大银行似乎都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它们对绿色信贷的支持以及实行的决心。

(二) 学者研究动态

在2007年国家明确地提出支持绿色信贷之后, 国内的学者们也将目光集中到了绿色信贷的身上, 开始了对其各方面的研究。诸如绿色信贷的必要性、目的、激励机制、遇到的阻碍和政策法律建议等文章都是当时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认为, 发展绿色金融是大势所趋, 无论是从降低环境风险、提升经营绩效的角度, 还是从与国际接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说都很有必要 (何德旭、张雪兰, 2007)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执行绿色信贷不应仅仅因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制要求, 还应该认识到绿色信贷对其银行自身发展的诸多好处, 可以说是名利双收。部分学者借鉴国际经验, 通过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成本分析 (马萍、姜海峰, 2009) 和收益分析 (朱萃, 2010) , 指出在绿色信贷执行初期, 银行会面临边际成本上升的情况。在我国银行绿色信贷目前的实践状况中, 这一点显得非常明显。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时, 短期内回报低、风险大、成本高, “不愿意偏离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是许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项目时犹豫的重要原因。但从长期来看, 绿色信贷会增加企业对银行信贷的需求量, 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朱萃, 2010) 。而对绿色信贷的博弈分析 (曹洪军、陈好孟, 2010) 则指出, 在缺乏外部约束的情况下, 银行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考虑, 易与企业合谋。面对这样类似的问题, 又有许多研究者从法律和政策等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如将绿色信贷政策法律化 (夏少敏, 2008) , 构筑畅通信息沟通平台 (李东卫, 2009) 等等。

五、总结

从政府报告、银行年报、各大媒体报道和许多学者的理论分析文章来看, 我国的绿色金融之路正在行进之中, 绿色信贷似乎也在飞速发展, 但事实上, 绿色金融仍没在国内形成规模。

首先, 从行业自身来看, 新能源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困境。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增长已经有一段时间,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 快速增长后停下来整合是正常现象。只不过, 由于遭遇美欧“双反”, 整合过程可能变得非常惨烈 (林伯强, 2013) 。其次, 虽然银行对于“两高”项目呈现一定的渐离趋势, 但由于绿色经济 (如新能源) 出现的问题, 绿色金融发展相对越好的银行可能面临越大的风险 (林伯强, 2013) 。目前新能源产业普遍低迷, 银行过于涉足绿色信贷将会造成其大量亏损, 这是银行不愿看到的局面, 所以目前绿色信贷项目并没有如前文所述的“飞速发展”。另外, 虽然各项政策要求不断更新, 但至今, 绿色信贷的评估标准仍没有完全统一。银监会等个政府部分虽然通过文件等形式发布了许多要求, 对银行业强调绿色信贷的重要性, 但始终没有一个系统、量化的绿色信贷评价标准。笔者认为, 以上这些问题是今后我们应该着力解决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摘要:“绿色信贷” (green-credit policy) 源于国际上公认的赤道原则, 是指将信贷申请者对于环境的影响作为决策依据的信贷经营制度。本文阐述了绿色信贷的含义, 对国内外绿色信贷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梳理, 最后做出了绿色信贷在中国发展的简短总结, 为更深入的研究相关问题打下了基础。

绿色信贷的勇气 篇7

一、上海农商银行绿色信贷在在农村经济中的实施情况

(一) 绿色信贷款余额逐年增加, 助力绿色产业

由表一可知:上海农商银行在2009—2011年期间绿色信贷余额逐年增加, 绿色信贷涉农项目和客户也在缓慢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 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发展绿色信贷, 支持绿色信贷, 助力绿色产业, 创新绿色金融服务, 履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责任。2015年5月上海农商银行根据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要求, 制定《绿色信贷指引实施意见》,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信贷理念, 加强绿色信贷实施的政策指导性和引导性。2013年初, 上海农商银行特批新增3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 重点用于绿色信贷、合同能源等科技创新方面的信贷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 上海农商银行扩大绿色信贷的实施规模和范围, 积极助力绿色产业。

(二) 绿色信贷项目主要集中于传统环保行业

由表二可以看出上海农商银行绿色信贷的投放领域为太阳能、风能、电能等传统环保节能项目, 项目规模较大, 资金投入较多。

(三) 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

上海农商银行积极贯彻国家政策, 除了禁止向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贷款, 对已列入政府“节能减排”黑名单的企业, 予以贷款禁入, 存量贷款加快退出, 同时对于未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的项目和企业实行“环保达标一票否决制”, 加大对节能减排环保企业绿色信贷外, 还积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 扩大节能减排企业的融资方式, 增强节能环保相关企业融资能力。

2011年———研发未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贷款和订单融资等创新信贷产品, 并已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开发, 下一步计划开展相关业务试点

2012年———积极推广应收账款抵押、保理、订单融资、票据等供应链产品

(四) 打造低碳银行

1. 拓宽绿色渠道, 积极建立和完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 搭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短信、门户网站和自助机具五大电子服务渠道, 改变以物理网点为经营重点的模式。

2. 提倡环保办公, 建立环保节能办公环境和办公设备, 号召员工养成爱护环境、节能减排的办公习惯。

3. 积极支持绿色公益, 举办环保公益活动, 例如:围绕“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主题, 发起“加入绿色帐户纸”行动;赞助崇明东滩湿地观鸟节活动;南汇支行举办“我微笑, 我捡起”文明劝导志愿者活动等。

二、上海农商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推广瓶颈

(一) 绿色信贷投入力度不够

1. 绿色信贷投入资金不足

绿色贷款存在诸如放款和回收贷款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抵押困难、手续繁杂等问题, 因此环保绿色融资困难, 极大妨碍低碳经济的发展。虽然上海农商绿色信贷余额逐年上升, 但是绿色信贷投放规模还不算大, 且节能环保项目贷款涉及的项目数和客户也较少。这主要是由于上海农商银行对绿色信贷、环保企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且银行在绿色信贷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关标准, 绿色信贷标准包括对环保生态项目或工程的核准、贷款利率标准的界定以及标准化的贷款流程等, 这一系列标准并未在国家政策和银行自身实施过程中得以具体化, 致使绿色信贷在推广中困难重重, 绿色信贷投入资金不足。

2. 绿色信贷投入领域单一

上海农商银行绿色信贷的投放领域为太阳能、风能、电能等传统环保节能项目, 由于传统环保项目资金雄厚, 管理规范, 且受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保护, 因此传统环保行业的资金回放速度较快, 且风险较小, 所以要该类企业常受金融行业的青睐, 金融机构对该类企业的投入资金较多。而那些刚起步的新兴企业、农村绿色主体等小型企业, 由于规模较小、资金薄弱、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较小等而融资困难, 因此这类企业发展起步较难,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低碳绿色经济的长足有效发展。上海农商银行除了重点关注和支持传统环保节能项目, 还应积极扩宽绿色信贷投资领域, 例如:战略性新兴企业、新能源企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融资、农村绿色低碳经济等。

(二) 绿色信贷的实施缺乏专业化管理

我国绿色信贷自2007年提出之后, 各银行并没有出台完善的相关绿色信贷的管理系统、员工培训系统、审查核对系统等, 仍停留在审查借款人或项目环境守法信息的初级阶段, 缺乏专门的培训、专门的人才, 这无疑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深入实施。在上海农商银行中, 虽然在2012年制订落实《绿色信贷指引》指导意见, 但是绿色信贷的标准过于原则化、综合化、书面化, 绿色信贷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 因此上海农商银行绿色信贷的实施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 缺乏银行细则的指导, 银行内部缺乏专业的管理系统、培训系统和专业人才。

(三) 绿色信贷的实施缺乏内部监督和奖励机制

2012年2月, 银监会下发了《绿色信贷指引》, 其规定, 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绿色信贷执行情况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 定期组织实施绿色信贷内部审计。但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规则与数据口径, 各家银行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所批报的绿色信贷贷款余额数据基本上都各行其是, 有的甚至是夸大的, 这是由于缺乏内控合规检查以及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 信贷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也随之失去评判标准, 极大影响各金融机构实施绿色信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海农商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书中所批报的数据也是不完整的, 只批报了2009年—2011年间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及有关数据, 2012年截至报告期末, 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8.16亿元, 2013年截至报告期末, 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还是8.16亿元, 这说明在2012年至2013年上海农商银行的绿色信贷是停滞不前的。由于缺乏内部监督和奖励机制等, 所以各银行把绿色信贷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

三、提高绿色信贷服务水平建议

(一) 加大绿色信贷的投入力度

上海农商银行应该强化“绿色信贷”理念, 意识到绿色信贷对银行自身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意义以及加快银行内部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投入力度。上海农商银行除了坚持对于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产能过剩或需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按照限制或禁入类别执行, 不接受新增客户授信, 并加快存量信贷的结构优化和有序退出, 同时在授信过程中, 对于未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的项目和企业实行“环保达标一票否决制”外, 还要积极扩宽投放领域和范围, 除了投资传统资金雄厚型传统企业, 还要适应社会环保行业新发展方向, 投资战略性新兴企业、新能源企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融资、农村绿色低碳经济等, 因此上海农商银行应放低对新型、小型环保绿色产业的准入门槛, 重新设定小微环保企业的工程核准、贷款利率标准的界定以及标准化的贷款流程等, 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投入力度,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二) 加强绿色信贷专业化管理

上海农商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的实施标准和细则, 加强绿色信贷专业化管理, 包括:建立专门部门负责绿色信贷的放贷、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绿色信贷的实施过程、专业的绿色信贷操作人员, 将“绿色信贷”理念贯穿于信贷准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强化客户及项目的环保合规性审查。积极培养相关对口“绿色信贷”专业化人才, 实际操作和指导环保经济主体熟悉申请绿色信贷要求和流程, 并给予发展低碳经济主体新想法和思路,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上海农商银行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 虽然取得一定成效, 如:未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贷款和订单融、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应收账款抵押、保理、订单融资、票据等供应链产品。但是这仅仅是局限于扩宽融资渠道方面, 创新层次比较单一, 不能满足低碳环保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和不同业务的风险控制要求, 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可以借鉴其他银行, 例如:建行系统性地开发出如“环保益民”、“绿色管家”等金融服务项目, 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 满足环保行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浦发银行设计了十大绿色信贷创新产品, 包括IFC (国际金融公司) 能效贷款、AFD (法国开发署) 绿色中间信贷、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合同能源管理保理融资、排污权抵押融资、绿色固定收益融资等, 开发出更多适应不同绿色金融主体的产品和服务。

(四) 建立内部监督和奖励机制

首先,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评估系统和监督奖惩制度, 确立归纳分类标准, 明确各类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的绿色信贷统计, 各大金融机构用真实数据比拼, 对绿色信贷的实施情况, 效果做一个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和总结。其次, 在实施效果评估系统基础上, 进而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使得良心金融机构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进一步促进和激励绿色信贷的实施。最后, 上海农商银行应调整内部结构, 把绿色信贷的内部监督和奖励纳入银行体系, 完善内部监控和奖惩机制, 为绿色信贷的实施提供长足的动力。

摘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信贷有效地把金融与环保结合, 通过恰当的信贷政策和手段以及创新的金融业务促使企业减少能耗, 节约资源, 扭转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粗放经营模式, 对发展低碳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本文的研究着眼于上海农商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实施状况, 浅析上海农商银行在绿色信贷的实施现状及推广瓶颈, 并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绿色信贷,上海农商银行,推广瓶颈,建议

参考文献

[1]黄东婷.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市场论坛, 2011.

[2]斯兰, 薛秀泓.绿色信贷发力, 支撑环保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改革报, 2013.

[3]毛宇舟.上市银行绿色信贷摸底:监管口径下规模占比多为个位数[J].证券日报, 2014.

国内外绿色信贷实践比较 篇8

银行提高绿色信贷质量与效益的关键在于控制环境与社会风险(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Risk,ESR)。国外银行除了解新借款客户的基本情况外,还会特别关注借款人环境方面的表现。他们大多都成立了专门的小组来评估各借款人的ESR。如果借款人被发现存在较高的ESR,国外银行将要求借款人出具详细的措施计划以使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水平。当借款人的贷款申请通过后,专门小组将继续跟踪其环境表现,检查借款人是否按照贷款合约来控制及降低ESR。可见,国外银行对借款客户环境表现的检查与风险控制贯穿整个信贷过程。

由于国内绿色信贷的发展起步较晚,只有个别国内银行开始了ESR的跟踪控制工作。兴业银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在环境风险控制方面与国际银行步调一致的银行,其设置了“可持续金融中心”专门评估、控制ESR。招商银行也有相关的绿色信贷小组,但其功能只停留在政策制定,并没有开始实质性的相关风险控制工作。对于国内银行来说,评估环境风险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借款人提供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环保部注册登记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有助于ESR评估,但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可信度已被媒体大众怀疑。环保部的2010年的《关于2009年度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抽查情况的通报》中显示,40%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不符合规范,17%报告被认为是质量很差的。

二、风险管理政策与培训

国外领先银行都建立了内部的ESR管理政策,通常都涉及石油、天然气、核能、矿产、森林等资源。这些政策在银行集团内部统一执行,一些政策还参照了世界银行发布的《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绿色信贷领先的国内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上海浦东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虽然没有成立环境风险评估小组,也没有相关的内部政策,但他们根据国家政策划分的“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名单,限制这些行业的贷款规模,同时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放宽对新能源科技行业的贷款。

国外领先银行也非常注重内部人员培训。他们结合线上和线下的培训方法提高员工的ESR意识。有些国外银行还专门请外部培训机构来增强员工应对、处理ESR的技能。例如汇丰银行(外资银行)内部提供了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培训,其中ESR相关培训内容占有一定比例,包括风险管理培训、高级风险管理项目、高级风险管理网络课程、商务环境学习项目等等。国内许多银行也有挺多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内部培训,形式主要是正式的培训项目以及与其他经验丰富的银行交流学习。但是国内银行对于绿色信贷中ESR管理的相关培训内容非常少。

三、绿色信贷的信息披露

银行绿色信贷的执行情况一般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向外界传递银行环境和社会表现状况。国外领先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银行的ESR管理表现或管理系统都会经过内部审计。这项风险审计通常是全面内部审计的一部分,包括选择性地检查一些交易事项,确保ESR的事前评估和事后跟踪都能严格按照相关风险管理政策来执行。国外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按照赤道原则来报告ESR管理情况,但其实许多银行报告了比赤道原则更多的相关风险内容。

国内几乎所有银行都出具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是内容和质量都良莠不齐。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更倾向于使用国际性报告准则,如全球永续性报告协会准则。其他银行则有自己的报告模式或者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准则。国内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虽然显示有根据战略和政策来管理风险,但是只停留在概括性描述,战略和政策的具体内容并未公布。一些银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时,目的并非报告其ESR管理情况,而是想向潜在客户宣传他们的绿色信贷产品。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是中国第一个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银行,它和兴业银行都有相关网页介绍自己的绿色信贷产品。

四、推进国内绿色信贷的相关建议

对于目前我国银行绿色信贷执行状况,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且改进。首先,我国对于银行绿色信贷监管效率较低,因为没有建立银行绿色信贷评价机制以及相关的激励或惩罚机制,绿色信贷仅仅是由企业“意识”或“社会责任”支持。这导致国内只有少数银行积极实行绿色信贷,这也是国内银行忽视绿色信贷后续风险跟踪的重要原因。建立银行绿色信贷评价系统,明确奖惩制度,是开展绿色信贷的重要基础。银监会已表明将定期检查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执行情况,评估金融机构及其高管遵循绿色信贷法律政策的表现。要加大绿色信贷监管的执法力度,保证绿色信贷政策执行环境是公平公正的,特别是要规避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

其次,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环保部门和银行部门的协作。无论是扶持性还是惩罚性的绿色信贷政策,都需要环保和金融部门协作才能确保顺利实施并且达到预期效果。由于难以获得企业环境表现信息,银行只能通过环保部门的惩罚这一方面判断企业的ESR,使得该项风险容易被低估。建议环保部门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及时有效地提供全面的环保信息,提高银行绿色信贷的执行力与可操作性;银行通过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严格执行信贷审核机制,及时交换绿色信贷信息、提供环保优惠贷款活动,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再者,由于国内关于绿色信贷的政策和指南不够清晰,不能够提供科技、耗能或循环利用等绿色行业统一的技术性具体定义、标准,这使得银行在评估ESR、披露绿色信贷信息时存在困难,不能提高风险估计的准确性与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重要性。建议今后环保部门应与金融部门合作,共同研究制定重点行业的更具操作性的绿色信贷相关政策和指南。

上一篇:微型月季组织培养下一篇:有机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