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读经问题

2024-08-04

学前儿童的读经问题(精选十篇)

学前儿童的读经问题 篇1

关键词: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关键期第二语言,语言环境

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 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 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 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 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 开展双语教育成为中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 首先要保证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 幼儿教师外教化”, 两者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 选择教育内容, 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 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 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 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 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中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 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 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 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 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 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 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 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重视应用性内容, 强调英语口语化, 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 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 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 寓教于生活中, 寓教于应用, 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 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同时, 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 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 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 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 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 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 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 其主题就是“Children’s Day”, 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 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 Day”的意义, 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 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 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 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 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 如“Merry 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 用外语来学习外语, 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 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 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 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 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 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 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 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 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 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 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 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 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 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 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 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 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 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 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 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 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 就要强调听说领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 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 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 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 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 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 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 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 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 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 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 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 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 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 孩子喜欢看卡通片, 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融的碟片, 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 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 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 处于精神愉悦状态。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 形式生动, 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 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 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 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 使语言多次循环, 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 (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 、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 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 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 让儿童耳濡目染地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 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 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 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 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 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 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 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 做rabbit的动作, 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学前儿童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探究 篇2

1.有利于学前儿童人格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就像一块还没有被着色的洁净画布,他们最早接收的教育会从根本上影响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塑造及思想意识的健康形成。所以从一开始就对学前儿童加以正确的引导,从小就在学前儿童心里播下感恩的种子,在他们的辨识能力尚且不明确的时候,增强感恩教育,比如,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帮爸爸妈妈拿鞋,感知父母每天工作的辛苦;与爷爷奶奶或小朋友们分享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学会与人分享,防止学前儿童产生自私心理,潜移默化中,使学前儿童养成健康的思维模式,通过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诸多感恩教育引导,使学前儿童人格健康发展得以加强。

2.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四周与我们共同生活的人群。如何使学前儿童在社会中快乐生活,在学习中与同伴们和谐相处,学前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有感恩意识的人,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他人的付出。不懂感恩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朝有利于他个人的方向发展,吃的东西是他一个人的,活却都该是别人干,毫无责任感可言,令同伴厌恶。更有甚者,因感恩意识缺失,产生嫉妒心理,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总是抱怨他人、抱怨环境,甚至无法接受别人比自己优秀或成功。长此以往,如果不及时进行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很容易使学前儿童因心理问题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与学习。

二、学前儿童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不良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导致感恩意识缺失

家庭是学前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生活所处时间最长的一个环境,也是学前儿童成长过程必然经历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可以称作是一个小小的团体,它比社会环境小也比社会环境简单。但如何创造优良的家庭环境,提供利于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氛围对于一些家长来说仍然还很困

难。人的某些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成年人应该能够明白,有些思想意识是在外界不断地影响或强化引导、甚至是灌输下才产生的。家庭作为学前儿童最原始的生活环境,对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形成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对儿童一生的影响都非常大。所以学前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人们在评判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时,常常喜欢用“没家教”来形容,足见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起始教育阶段中,对儿童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众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使儿童在家庭中受宠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但过多的.溺爱,使儿童把一切所得都视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缺失。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使儿童从物质上得到满足,使其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从小有一颗健康的心,能真正快乐地成长。

2.教师忽视学前儿童感恩意识的教育

教师作为儿童接受系统教育的施教者,是儿童社会生活环境中除父母亲人外最可信任、尊敬、亲近的又一个群体。在儿童心中,教师与父母的区别是:父母更多时候是他们撒娇的对象,但教师却是他们心中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在儿童学习成长中的影响力比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力更强。但教师可能会因其工作压力及社会家长对其不同期望的影响,致使教师对儿童的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进而忽视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

3.教育机构对感恩意识教育重视不够

教育机构常常把学前儿童当成某种工具。如,幼儿园常常以幼儿学会技能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只是把儿童当成了教育工具,甚至将儿童看作幼儿园声誉、生存的工具。结果必然是幼儿园通过教师加大知识内容、增加特色技能,压缩甚至忽略其他教育(如美育、劳动、实践)。这种应试教育不会给儿童带来愉快,儿童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儿童会认为不是我想学,而是家长、教师要我学、强迫我学。我们只有把“工具教育”变成“主体教育”,让儿童认识到教育是自己成为真正的人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他(她)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对学前儿童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1.为儿童创设一个适宜心理成长的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别是儿童,因其心理还处于一个发展多变的阶段,很容易被四周环境所影响,更多时候儿童甚至会去模仿一些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小伙伴间的一些行为表现很容易感染身边的其他伙伴。幼儿园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为儿童提供更专业、更科学、更适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通过创设感恩课堂教育、亲子教育等,培养儿童感恩意识,也可以通过观看一些流浪小动物等影片,增强儿童的爱心,使儿童能够互相传递一种健康快乐的思想。

2.做好感恩的表率,让儿童在感恩中体会快乐

记得电视上有一则公益广告:画面是一位年青的妈妈在给一位慈祥的长辈洗脚,站在门口的孩子看到后,踉踉跄跄地也端来一盆水帮妈妈洗脚。画面生动感人,温馨亲切。这则公益广告,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也是一种上行下效,做好表率,在有意无意中,使儿童从内心深处逐渐萌生出一颗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同时使儿童明白,感恩不仅是付出的快乐,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收获的喜悦和满足。

3.注重情感体验,激起情感共鸣

感恩教育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教育,是温暖情感的传递和接力过程。感恩是一种对付出的感知及认可,同时又是自身渴求回馈的一种情怀。如何培养儿童的感恩意识,激发儿童的感恩情怀,注重情感体验,激起儿童情感共鸣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感同身受的体验,比单一说教更利于儿童对情感的接收,更利于儿童感恩心理的培养。过儿童节时,父母为使孩子能过上一个快乐的节日,不惜请假陪他们玩,同时还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么,过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儿童又该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呢。引导儿童从自己过儿童节时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思考,想想自己能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4.重视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感恩意识形成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学前儿童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探究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而良心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使之当父母不在身边时也能按照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而,在早期的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家长应重视儿童日常良好道德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对子女的一些不良心理和行为,要及时发现纠正,决不能姑息迁就。比如,一些儿童生气或不高兴时,就会用手打父母或是用脚踢父母,此时,父母一定要制止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儿童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更需从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因而,父母自身首先要有“感恩”行为,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比如,父母要相互恩爱、相互尊重,并对自己的长辈关心、体贴,要尽孝道;在与人交往时,要知恩图报、有情有义。家长还应重视与子女的亲子关系,时常与子女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做一个可与子女谈心的朋友,从心理上拉近与子女的距离,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 参考文献:

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作者单位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城区学前儿童的营养问题 篇3

(一)

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城市人民文化素质与生活水平均有提高,儿童的营养问题已开始被广大保教人员和家长们所重视,膳食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营养水平正逐步提高,如本组儿童月均膳食费用已达80元左右,占家庭总收入的23%;每人每日的平均热能、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摄入量,除钙及核黄素的供给量偏低外,其他营养素均已达到或超过供给量的标准。特别是热能与蛋白质的摄入量,与前几年调查结果相比,已有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幼儿园的“一餐一点”的供给量已达到全日总供给量的40%,不足部分均能在家庭膳食中得到补充。

从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来看也有明显的提高,如身高和体重测量的结果,与1985年全国九市城区标准相驰,本组儿童身高有70%超过均值,体重有60%超过均值,并无一例营养不良;轻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9.2%,与1980年我市50%的患病率相比有明显的下降。

(二)

衡量儿童的营养状况不但要看热能及营养素的摄入量,还要看各营养素的摄入量,以及各营养素的构成比例是否合理。为此,我们进一步剖析本组儿童的膳食结构,归纳起来,普遍存在过分求质求精,出现六多六少的不合理状况:

一、脂肪多,糖类少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比例不适当,从脂肪来的多(达36.3%),从糖类来的少(只占51.9%)。

二、辅食多,主食少主食摄入量每人每日平均只有156克,只占供给量的77.5%,而且主食中精细粮多,粗杂粮几乎没有;辅食中荤食多,素食少,动物性荤食人日均摄入量高速314克,而蔬菜仅100克。

三、动物蛋白多,植物蛋白少蛋白质来源中,动物蛋白占67%,植物蛋白只占23%,其中豆类蛋白只占4.1%。

四、动物脂肪多,植物脂肪少 脂肪来源中动物脂肪占71.7%,植物脂肪只占29.3%。

五、水果多,蔬菜少每日蔬菜摄入量只占供应量的75%,而水果却高达172%。

六、晚餐多,早餐少一日三餐热量的分配不够合理,表现在晚餐多,高达39%;早餐少,只占18.6%,多数幼儿只吃牛奶加鸡蛋,有的甚至是每天吃糖稀饭。

因此,家长虽然花了较高的代价,但由于调配不当,儿童的膳食并不是一个完善的平衡膳食,既不经济也不实惠。另一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饮食习惯不良。调查结果表明饮食习惯不良的,包括不能按时进餐、边吃边玩的占29.9%,进食量随意的占55.9%,还有22.8%的儿童需要成人喂养,有10.2%对吃饭不感兴趣,需要成人强迫进食。有偏食习惯的也较多,引人注目的是偏爱肉类的占54.3%,不吃蔬菜的有30.7%。这些儿童中,有半数直接受家庭影响,与父母的偏食习惯相似。

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和饮食习惯不良,二者相互作用,导致儿童的消化和心理功能混乱,造成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如有的儿童因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量长期过多,影响食欲,甚至引起拒食,有的因微量元素铁、锌的摄入量不足,引起贫血和缺锌等(如本次调查,轻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仍有19.2%,龋齿患病率高达37.1%)。铁不足及缺乏的占40%,铜普遍偏低,锌缺乏的也有2%,维生素B1、B2不足及缺乏的共占50%。有的儿童由于摄入量长期过多,引起单纯性肥胖病,本组发生率为3%,与本地区1985年调查的发生率0.89%相比,增加3.4倍。

(三)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对其一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决定的意义。而营养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应该引起保教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重视。

合理的膳食应是“平衡的膳食”,就是饮食要平衡、全面、适量。首先,膳食的调配要以儿童生理需要为依据,提供足够数量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其次,由于营养素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关系错综复杂,以多种方式相互影响,因此,各种营养素间的数量要保持平衡,包括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问的平衡,产热营养素和非产热营养素(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水)间的平衡,以及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间的平衡,才能有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热能和各种营养素是由食物提供的,但没有一种天然食物含有各种营养素,只是各有其特点,也有其不足。如谷类含糖多,能提供热能,但含脂肪及蛋白质少;蔬菜热能低,但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丰富。因此,合理的膳食应包括八大类食物——谷类、奶类、蛋类、内鱼禽类、蔬菜类、水果类、油和糖等。调配膳食时先要了解各种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素,然后选择一定数量的食物加以调配。如谷类食物米面、山芋、土豆等可以米面各半,精粗混食,细杂搭配。适当调整精细主食,有利于营养素的摄取,还可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的不足,也可调剂口味,增进食欲。蛋白质类的鱼肉禽蛋、动物内脏、豆制品可轮流选用。荤食以瘦猪肉为主,间或每周吃1~2次牛肉或猪内脏。奶类食品仍是学前儿童的必需食品,每天应供应半斤牛乳或选用豆浆。要注意脂肪中应以植物脂肪为主(占70%,目前只占29.3%),动物脂肪为辅(占30%,目前占71.7%)。蛋白质中优质蛋白的比例不应少于50%。水果含维生素及糖量高,又能生吃,是儿童喜爱的食物,但矿物质含量不如蔬菜,因此不能以水果代替蔬菜,或以荤食代替蔬菜,必须注意蔬菜是儿童每天必备的食物。推荐的3~7岁学龄前儿童每天的基本食物是:谷类200~250克,鱼肉禽蛋类100~176克,豆制品25~50克,蔬菜200~250克(其中绿色蔬菜应占1/2),水果50~100克,奶类150~250克,糖12~25克,油15~25克。

三大产热营养素供给热能的比例要注意调配,一般蛋白质约占总热能的12~15%,脂肪占20~30%,糖占50~60%。三餐饮食的热能安排也要适当,早晚餐各占25%(目前早餐嫌不足,只占18.6%,晚餐嫌多,占39%);要把含蛋白质和脂肪丰富的食物安排在早餐和午餐,早餐吃好,午餐吃饱,让儿童有充沛的精力参加活动、游戏和学习,促进智力发展;晚餐宜清淡,以利儿童睡眠,让肠胃道得到休息。上下午安排点l心不宜过多,约共占总热量的10%,并可用以平衡三餐饮食的不足,如蛋白质不足加牛乳、豆浆或卤豆干,热量不足加发糕、饼干等。

要讲究食物的烹调。合理的烹调可以提高食物的感官性质,包括色、香、味、形,可以促进儿童食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也可以尽量保存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避免破坏与损失。

(四)

一份营养丰富的平衡膳食能否为儿童吃下肚、消化好、吸收好,并在体内发挥作用,与儿童的良好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注意儿童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养成习惯的生理基础是各种条件反射的建立,如长期、反复地按时进食作为刺激条件,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条件反射,产生“生物钟”,一到进食时间,大脑就会指挥胃肠道作好进食准备,开始分泌消化液,并增加蠕动,从而产生饥饿感,出现摄食的欲望。一旦形成条件反射也就习惯成自然。值得注意的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同样也能形成条件反射,一经形成,纠正就相当困难,需要成倍的努力。需要培养的饮食习惯包括定时定量进餐、固定地点及位置进餐和自食等良好习惯;要不挑食,不偏食,不乱吃零食,以及注意饮食卫生和就餐礼貌等。对儿童习惯的培养应从小开始,从家庭做起;家庭成员要有统一的认识和一致的行动。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要注意儿童心理的发展,循循善诱,不压不迫,持之以恒。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以身作则,让儿童自愿主动地去做。

小儿患病可以使用栓剂吗?

问:我的孩子患病后经常为打针吃药而哭闹,医生建议我用栓剂,但我对这种剂型不太熟悉,贵刊能否介绍一下?

江苏苏州吴丽娜

答:栓剂在国内外的使用有很久的历史。它不仅可用于局部治疗,还可通过粘膜吸收,产生全身作用,如小儿退热栓、扑热息痛栓等。使用栓剂有如下几点好处:①肛门栓剂系直肠给药,使用方便且无痛苦,儿童容易接受。②大部分解热镇痛药对胃肠有刺激,而栓剂不经胃肠道。⑧栓剂不受消化液的破坏,因而疗效确切。④栓剂药物约50~75%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对肝脏损害小。⑤无打针的疼痛感和督促儿童服药的麻烦。故应积极采用。

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药剂科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篇4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涵

1.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 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 (其中主要是父母) 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外学者针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多种观点, 主要有:“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非正规教育。学前家庭教育一般是由儿童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承担”;“父母或家庭里的其他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或无意地对儿童施行的教育和影响”;“虽称之为‘教育’, 但并不是要‘教’什么之类特地有所准备的教育。而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中所进行的教育。而且, 只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的‘自然流露’才是真正的婴幼儿教育”等。可见,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的双向活动, 实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往往以父母为“发起者”、“控制者”, 父母要采用一定的家庭教育方法作用于孩子身上, 孩子为家庭教育方法的“接受者”、“生效者”, 接受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 调整自己的非期望行为, 达到父母的教育要求。

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第一, 生活与娱乐相结合的原则。学前儿童的生活不能独立, 需要成人的照顾, 孩子的任务就是成长和玩, 必须从孩子的天性出发, 寓教于生活、寓教于娱乐, 让学前儿童在生活和娱乐中去感受情感上的需要, 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明礼貌, 培养良好道德, 利用娱乐, 在玩中教、在玩中学。同时, 生活和娱乐相结合的原则, 并不要求家长花费专门的时间和精力, 只需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举手投足间施加礼仪礼节等社会生活常识的内容, 在生活和娱乐中处处实施教育, 言传身教, 使孩子受益终生。

第二, 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的原则。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 家长不但要以无私的亲情热爱子女, 更需要情感与理智相结合。一方面要理性施爱, 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而且要有正确的儿童观, 既要看到儿童身心不成熟、幼稚的一面, 又要看到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潜能, 要根据正确的教育目标, 严格要求孩子。另一方面要要求适度, 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 严格的要求才是有效的教育, 但严格要求不等于过于苛刻、过度、不合理的要求, 而是从教育目的出发, 根据孩子的发展实际, 提出适当要求。

第三, 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 存在着全面发展和发展特长的矛盾, 也即是孩子个性与共性的发展矛盾。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 做到两者间的辩证统一, 是每位学前家长必须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的大问题。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应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并在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 一方面要全面关心孩子, 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因材施教, 培养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长。

第四, 统一和灵活相结合的原则。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 父母要相互配合, 共同分析孩子的情况, 共同研究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法, 努力做到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一致, 整个教育过程的要求前后一致, 并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避免孩子形成两面行为。当然, 在一段时间内, 在某一具体的教育问题上对待孩子必须宽严始终一致, 只是在方式方法上需灵活掌握。

二当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家庭教育观念有误区

第一, 及早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在现代社会, 生活节奏非常快, 当每一位家长适应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往往都会把自己的适应夹杂到孩子身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进园就要双语制”等一系列的教育口号回响在每一位家长的耳边, 导致在孩子年龄刚过2岁家长就会给报这样那样的特色班, 逼着孩子学习钢琴, 学习绘画, 甚至在效仿“玖月奇迹”让孩子从小学习“双排键”。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完全能够理解, 可是这样的做法往往给孩子施加了更多的压力, 有可能磨灭了孩子本来的天性, 犹如剪去了孩子天使般的翅膀。

第二, 对幼儿的日常生活太过管制。幼儿一出生就是个个体, 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及适应能力, 可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过度管制, 如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玩什么玩具都要经过自己的同意, 凡是有一点不合自己的心意, 就会大声斥责, 家长也许没有意识到, 这样的斥责及管制, 只会让幼儿顺从和依赖。孩子是上天赐予的, 他是独立的, 家长往往就把自己没有学习到, 自己感到遗憾的事情, 寄托到孩子身上, 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去锻炼自己。

第三, 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每一位家长对子女都有较高的期望。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3岁要会读报纸, 说英语等。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的艺术方面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在孩子一出生就给设计好了长久的道路。要上有名的幼儿园, 甚至孩子的小学, 初中高中都已设计好。但是家长不知道, 在这样紧张的安排下孩子享受不到童年的快乐。如果家长要给孩子设定这样的安排, 那结果只能是揠苗助长。

2. 家长教养方式有偏差

第一, 过度轻视孩子的权利。孩子在一出生时是一个自然人, 他没有受到过任何教育, 也没有接触到任何事物, 但是他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他们享有人的各种权利。可是在成人的眼里, 他们是弱小的, 什么都不知道的, 他们必须服从和顺从家长。例如:在孩子吃饭时给孩子要带围兜;玩的时候时常提醒不要弄脏衣服;玩玩具的时候不要把玩具弄坏等, 在其他人看来这就是爱孩子, 可是, 往往这样的做法是大人在爱自己, 并没有为孩子着想。

第二, 家庭教育的方式不统一。每一个年轻家庭在面对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有着不同的烦恼, 家长为了能够安心工作, 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 可是殊不知, 老人对待孩子那是“隔辈亲”, 宠爱有加, 如每次孩子玩的时候头碰到了桌子, 老人举手就打桌子, 嘴里还说着“桌子怎么这么坏”等语言, 这样时间长久下去就会给幼儿造成所有的错都不是自己的, 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除老人对待孩子有这样的问题以外, 孩子的家长双方有时也会存在意见不一, 有时就因为教育孩子上会发生“二人大战”。家长的不一致会给孩子造成任性等毛病, 也会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 家长溺爱子女。俗话说孩子没有惯坏的, 只有溺爱坏的, 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对孩子百依百顺, 这都不奇怪, 但是家长这样的娇惯很容易造成孩子任性、骄横、不讲理的习惯。法国教育家卢梭反对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 他曾经这样告诫年轻的父母:“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儿童不幸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给他什么。”还说:“习惯一切事物都屈从于自己的童年, 一旦投身社会, 到处遇到的尽是违逆自己意思的事情, 从前以为世界上的事可以从心所欲, 现在这个世界竟沉重地压倒自己。”

三改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1. 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一个孩子教养主要看家庭的结构、家庭气氛、家庭环境等, 所以一个愉快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尤其是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 这样孩子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就不会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 所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要给他更多的父爱和母爱, 不能娇惯孩子。

2. 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

在培养孩子方面, 家长要多注重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不能太过偏执, 在孩子的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 虽然不采取专门的方式方法也要在生活中给予引导。幼儿的教育不仅是家庭上的教育, 也包括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幼儿园的教育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育, 在幼儿教育上占很大的优势, 所以家园合作, 能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取得最有效的教育效果。

3. 要多和孩子相处, 家长之间多沟通

生活节奏快, 家长不要把更多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 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 即使周末放假, 也是一味地打开电视, 让孩子看动画片, 玩游戏。总之孩子不添麻烦就好, 这是极大的错误, 在孩子的发展道路上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是加深感情最有效的方法, 家长要多陪孩子, 做一些亲子游戏, 用言语相互交流, 去倾听孩子的真正需要, 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 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理智地对待孩子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正如奎宁一样, 正如食物一样, 爱要求有一定分量。”从这句话看出, 给予孩子的爱要理智, 爱和严要相辅相成。

四结束语

学前儿童教育是现代父母普遍重视的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主动与幼儿园、社会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多方面的教育资源, 不断弥补教育中的不足。而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现代大教育观,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加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重新认识。同时, 要了解、熟悉、掌握孩子的变化、成长规律,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让幼儿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充分结合, 共同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学前儿童真正能够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学前儿童的读经问题 篇5

目前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儿童教育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开始加强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提升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教学效率。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社会对其的重视度不够,很多人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这导致特殊儿童在社会中经常受到排斥以及歧视,使其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一些学校拒收一些特殊儿童。其次就是我国对于特殊儿童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一个专门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即使是一些条款中具有特殊教育的内容,但是其结构也不够完整,法律的效力也很低,导致特殊儿童无法进行平等教育。最后就是家长的传统观念,对于特殊儿童家长来说,其心理十分复杂,十分焦虑与否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悲痛心理,这样导致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无法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另外,特殊教育师资规模也比较小、数量很少,导致了教师队伍素质不一,影响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

二、做好特殊儿童教育的相关措施

学前儿童的读经问题 篇6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问题

1.教育目标方面,强调“技能”学习的儿童美术教育仍然占主流地位

过分强调绘画技能的教学,缺乏对儿童情感的关注。当今社会,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家长和社会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够完善,很多家长就以儿童作品的好坏来评价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成败。这就迫使幼儿园不得不教授更多的技能技巧,以此来获得好的作品,呈现所谓的“优秀作品”来吸引家长的眼球。但是,那些看似优秀的作品却失去了孩子本身的童趣。学前儿童对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儿童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享受其中的喜悦,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儿童的很多心理活动或者心理问题都可以从绘画中反映出来。但是,很多教师却没有注意到儿童内心真正的想法。

2.教育内容方面,绘画内容过于刻板,强调模仿和再现

教师的选材常常不能考虑到儿童的兴趣点,很多都是让儿童按照教师画的或者是画册上的样本来临摹。经常都是教师做一个示范,然后所有儿童画的画基本上都和教师的大同小异。这样做以后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在同一个幼儿园、同一个班集体里,甚至是在同一个画展里,从各式各样的作品中都能够看到很多模式化的形象。这样做不仅束缚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使儿童的思维僵化,导致他们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阻碍了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虽然现在的美术教育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大多时候,教师还是会给出几个示范,然后教儿童自由按照这个主题画画,结果常常是孩子们画出来的画基本上都是教师给的几个范例中的一个或者是几个的简单组合,很少有自己创新的东西。换句话来说,这样的教育也只是教师多给了儿童选择的空间而已,还是没有真正达到让儿童自由表现自我的目标。

3.教育过程方面,儿童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足够尊重

在美术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过分强调纪律,强调统一,限制了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总是怕课堂纪律不好,总要求孩子们要统一行动,同时开始画画,同时停止画画,没有考虑到不同儿童之间的差异性,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手段。如:有的儿童刚刚有新想法正动笔要画的时候,教师一声令下马上要他们停止动笔,把手放桌上。这个时候要是他坚持画自己的东西,大多会招来教师的批评,说他不听话,不是好孩子。如果要做好孩子,他就必须放弃他的想法。在很多美术作品制作的过程中,缺乏儿童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即使分享也只是因为教具不够才相互分享教具,儿童很少能和同伴分享想法,因为教师要求大家要保持安静,自己画自己的,自己做自己的。

4.教育评价方面,成人对于儿童艺术活动的重视往往源于某种短效的功利性

家长的功利心表现为,培养孩子的一门特长,方便以后找工作;参加中、高考加分,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等。所以他们不顾孩子审美经验的获得和审美素质的培养,而让孩子早出作品,快出作品,出好作品。家长常常只以是否出现好作品为标准来评价美术教育的成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视了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常常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常常以画得像不像来评价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在画中所表现出的创意和感情。

二、相应的对策

1.重新认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处理好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促进儿童身心的可持续发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一般目的是培养学前儿童的健全人格和审美素质。同时,由于学前儿童主要是发展大肌肉运动,小肌肉运动能力没有发展成熟,受身体发展的限制,对其的美术教育应该重点放在打基础上,重点在于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让儿童喜欢并乐于参与美术活动。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儿童愿意、乐意参加某项活动,才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最好的发展。我们主张审美先行,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必定会带来表现技法上的进步,待孩子的身体条件发展充分以后,再对其进行更多更系统的技能教育,这样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学会等待,不要急于就成。追求快出作品,以作品来评价美术教育的好坏,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对儿童的长远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因此,幼儿园应该加强和家长的沟通,把正确的美术教育理念传授给家长,让家长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作用和规律,积极配合教师为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努力。

2.以人为本,重视兴趣

教师在选材方面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准,选择大多数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同时,选题还要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按照低控制原则(低控制原则是指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要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尽量少以成人的权威或规范束缚学前儿童的艺术活动,让他们自由、充分地体验和表达),教师应该给学前儿童充分的选择机会,使他们能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使他们对美术充满好感。最好把命题画和自由画相结合,既关照学前儿童生活中大的主题,又关注学前儿童个人生活中的小愿望。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艺术活动本来就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儿童只有在精神放松和愉悦的状态下,才能真实地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如果在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过多地干预,过多地强调整齐和统一,过多地对儿童不一致的行为进行责难和训斥,把教学秩序看得至高无上。这样会使得儿童处于纪律的“高压”之下,一举一动都小心谨慎,又怎么能获得好的发展呢?

4.注意对作品的评价方式

首先,教师应该改变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方式,不要只以作品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儿童能力的高低,要积极维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护好他们对美术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作品应该多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尊重他们情感和表现上的差异性,鼓励其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语言表述,让他们多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其次,教师应该和家长多沟通,把家长对美术教育的传统评价方式改正过来,使家长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教师趋于一致。只有正确地认识美术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赵俊婷.学前美术教育的现状和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3]肖婷婷.让孩子的心灵永远流淌着快乐和真情——辅导儿童画之点滴[J].教科文汇,2005(17).

学前儿童的读经问题 篇7

1 学前儿童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目标认 识不足

在众多学习英语的学前儿童家长中, 虽然有部分家长开始意识到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却没有意识到文化差异和思维意识方面的培养 ; 并且有不少家长仍然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甚至有的家长想要为孩子日后出国留学作打算,让幼儿的英语学习带着浓重的功利色彩。总的看来,家长们对于幼儿英语学习的目标认识不足,严重地影响到幼儿的英语学习效果。

在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中,英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从目前幼儿园和社会教育机构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无论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还是教学语言的运用方面,都显露出教师对幼儿英语教育目标的认识不够,也同样使得幼儿的英语学习效果被削弱。

(二)学前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幼儿园或社会教育机构中, 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很匮乏,使得我国的学前英语教育呈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乱象。

在很多幼儿园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中,担当英语教师这一角色的人普遍有以下几类 :1. 有英语专业背景的人 ;2. 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人 ;3. 仅仅是懂英语的人 ;4. 外籍人员。他们要么缺乏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不能给幼儿输入地道的纯正语言,以及渗透英语思维和文化知识 ;要么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功底不够扎实,不懂得怎样通过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以适合学前儿童的兴趣为导向,采用生动活泼、深受幼儿喜爱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幼儿英语教学活动 ;更有甚者一些自诩懂英语的人,连标准的英语发音都没有掌握,这对于擅长模仿的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是相当不利的 ;在有外籍教师来教授英语的幼儿园或社会教育机构中,也存在不少外教没有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认证的问题。同时,幼儿英语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势必影响到幼儿英语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三)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的教材内容 欠佳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内容的选择除了书籍、音像制品以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网络学习,但是市场上很多关于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的书籍、音像制品及网站资源中,真正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却屈指可数。

在国内开设学前儿童英语课程的幼儿园和社会教育机构中,极少一部分采用国外原版书籍或音像制品 ;部分采用国内书籍或音像制品 ;部分采用自编、自创书籍,没有音像制品 ;还有的甚至没有相关的英语教材,教学内容由老师直接决定, 缺乏实用性与科学性,严重脱离学前儿童的生活实际。笔者对部分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后发现,有些书籍知识化倾向严重,大龄化现象严重,不适应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 ;尽管大部分都配有音频资料,但相当一部分配套音频语音语调不够清晰、生动,不利于学前儿童的模仿学习 ;同时书籍和音像制品中配套的卡片、挂图和指偶等辅助性学习工具较少,不利于英语学习环境的营造 ;而网络资源又极其繁杂,难以甄别,教学实用价值不高。

(四)未能创设良好的学前儿童英语 习得环境

语言学习有两种方式:学得(learning) 和习得 (acquisition)。学得是指儿童有意识地和系统地学习语言的过程 ; 习得,又叫获得 , 是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 , 不经过正式的教育而自然地和下意识地获得语言的过程。习得是学前儿童获得第二种语言的主要方式,没有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 是学前儿童学习英语的一大问题。对于以瞬间记忆见长的学前儿童而言,仅仅靠在幼儿园或社会教育机构中的几节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多为学前儿童创设有趣的英语学习环境,通过反复地接触语言,才能让他们在语言环境中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创设纯正的语言环境,并不仅仅因为孩子长久记忆力欠佳 ;而是因为语言是需要在环境中,重复地运用才能获得 ;而在运用的过程中又能体会到成就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学习。

2 解决的对策

(一)明确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目标

幼儿英语学习主要是让幼儿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通过语音输入刺激语言中枢,培养良好的听音辨音能力及语感,激发幼儿对英语发音和英语活动的兴趣。只有足够的听力输入量才能保证孩子有开口输出的积累,缩短语言沉默期。所以,学前儿童的英语教育需把小孩的兴趣作为出发点,通过体会语言的魅力,让幼儿更多地感受多元文化。

为了让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更加有效,很有必要让家长、幼儿园、社会教育机构和教师明确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的英语教育目标应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第二,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英语语感,增强他们的语言敏感性 ;第三,引导幼儿透过英语感悟不同文化的存在,从而获得文化多元的基本概念。( 周兢,2004)

(二)培养专业的幼儿英语教师

要提高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的效果, 必须加强师资的培养。国家、社会、教育部门要关注合格的学前儿童英语教师的培养,严格推行学前儿童英语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保证学前英语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合格的学前儿童英语教师需具备以下素质 :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发音准确、纯正,口语标准、流利,能灵活地运用与学前儿童生活紧密联系并符合其认知水平的英语组织教学活动,创设语言环境 ;另一方面要掌握学前儿童心理、教育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熟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从而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

(三)注重学前儿童英语学习内容的 选择

研究表明 :儿童最初使用的词汇,都是在认知方面和他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好的学习内容应具备如下几点要素 : 难易程度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 ; 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 ; 语言完全英语化 ( 即使用地道的英语,而不是中式英语 )、生活化(即语体用口语,而不是书面语), 在内容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社会、幼儿园、教育机构和研究者应该致力于研发更多适合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的教材,使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

(四)全方位地营造语言环境

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通过三种渠道 : 听、看、用。(Claire Selby,2010)。那么,作为大多数学前儿童学习英语的主要阵地,幼儿园、教育机构可以在教室内外墙壁上张贴一些英语图片 , 以便于幼儿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浏览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比如根据学前儿童的喜好,设计交际情境,引导幼儿运用英语、教唱英文儿歌、用英语做游戏、讲英文故事、说英语顺口溜等。

此外,家庭也可以尝试创造语言环境,懂英语的父母可以在家给幼儿讲英文故事,选取适当的时间用英语与孩子对话,在交流过程中不要在乎幼儿可能说错,不要求幼儿表达完美或完整,鼓励幼儿多用英语表达即可。不懂英语的父母可以借助音像制品和网络资源,在家经常播放英语歌曲或故事,适当地让孩子看看英语动画片 , 比如原版动画片《粉红小猪》。通过这一系列学习过程,幼儿的英语学习积累多了 , 就容易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

3 结语

总之,对于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并不是一定要掌握多少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而是要通过多方位的渠道,激发幼儿对于英语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保护幼儿语言交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幼儿创造宽松、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初步灌输英语文化与思维意识,建立起早期对语言的敏感性,让学前儿童更科学、有效地学习英语。

摘要: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学习第二语言具有种种优势,并且对学前儿童的语言、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然而在我国,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存在着一些问题,极大地削弱了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状况的广泛调查和深入思考,分析了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目标、师资以及学习的内容和习得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儿童读经”之检讨 篇8

1990年代以来儿童读经运动的倡导者们格外崇拜经书,将经书的价值凌驾于童年的价值之上,为了“读”经不惜牺牲儿童的生活。这是传统教育的痼疾,也是历次读经运动的痼疾。

经书乃古人创作的典籍,它们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尊重和珍惜这些典籍,但不应当将其视为永恒不变的真理的化身。任何典籍都不可能超出作者的个人世界和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可能有跨越古今而一贯正确的作者。一味将经书视为常理常道的化身,这违背人类认识的演进规律。

儿童与经书的关系其实可以还原为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本体是人,人的本体是人自身的自然(即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范畴“性”),正如机械臂是人手臂机能的延伸,望远镜、显微镜是人眼睛机能的延伸,计算机是人脑机能的延伸,文化是人天性(人自身的身心之自然)的外在延伸。文化是本于人的,是为人服务的,是以人为目的的;文化是人的摇篮、家宅、庇护所乃至精神食粮;人是本,文化是末。

当然,人创造文化,文化反过来又滋养人、创造人,此即以文化人。但以文化人应当避免作茧自缚,避免以文奴化人,避免让人成为自己所创造的文化的奴隶。以文化人,这个“文”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是拱卫、滋养、庇护、壮大人自身的自然(即天命、天性),是为了人的天性的繁荣昌盛,是为了人的福祉,而不是去捆缚与损毁人自身的自然。非斯文,不足以谓其优秀传统文化。

评判当前的儿童读经运动,应当重拾天人之际问题,应当认识到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之所以在宇宙中具有崇高位置,是因为人自身承载天道、天命、天性。不只是圣人承载天道、天命、天性,每一个赤子、每一颗童心也都承载天道、天命、天性。中国许多古代经典就号召人们承担起自己的天命,体现天道的尊严。所以,中国有一种悠久的内在主义的思想传统。

孔子有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论语·颜渊》)这是强调个人的主动与自律,反对强制灌输与干涉。这种见地非常重要,很有现实意义。文化表现应当以人之“内在”为依据,即以人的“天命”“天性”为依据。

卢梭也可列入内在主义者之列。《爱弥儿》开篇即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它添加什么东西。”这是说外部文化无论如何折腾人的天性,都“不会给它添加什么东西”。这就是内在主义的基本信念,也是西方现代性的根本特征。其实卢梭以前的不少古代中国人已经具备这种观念。

要反对以经书为本,反对以教条为本。文革中的“语录不离手”“一句顶一万句”,就是读经文化,其实质就是极端的教条主义,就是泯灭个人的天性、地位、尊严和权利,从而使人成为奴才,真可谓殷鉴不远。读经文化造就教条主义者,会从心灵深处祸害人。那些在读经活动中被训练得举手投足自以为是的人,而实际上早已丧失了自我。何以如此?童心毁焉,童心失焉。

学前儿童电子游戏分类现状及问题 篇9

近年来, 电子游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它不仅受到了成年人的喜爱, 也受到了学前儿童及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但同时, 青少年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现象不断增加, 使得人们开始质疑电子游戏对儿童的教育价值与意义。目前, 电子游戏的网站数量日益增多, 游戏内容丰富, 更新迅速, 但当前的电子游戏分类方式定义与内涵不够明确。另外, 针对学前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 还缺乏专门的游戏网站, 幼儿往往依照成人的电子游戏分类模式选择游戏。因此, 本文试图分析并揭示当前电子游戏分类方式存在的不足, 为提出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电子游戏分类方式提供借鉴。

二、已有研究中对电子游戏分类方法的讨论

已有文献中有大量关于电子游戏分类的研究,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子游戏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如:王蔚等按照硬件平台的不同, 将电子游戏分为大型游戏机游戏、控制台游戏、PC单机游戏、网络游戏、无线游戏等。金惠聪等按照游戏内容和博弈规则的不同将电子游戏分为休闲游戏、竞技游戏、益智游戏、装扮游戏、角色扮演游戏、回合游戏、体育游戏等。根据玩家进行分类, 如儿童游戏、成人游戏等。任秀平等提出可以从四种思路来构建电子游戏的类别, 即参考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来分类;根据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分类;根据学校学科体系进行分类和按照电子游戏所能支持的能力发展进行分类。已有的分类方式, 虽然角度不同, 划分方式各异, 但基本上都未针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专门的分类, 忽略了学前儿童发展的特殊性。

任秀平、李艺、陈思卡等人就世界各国不同的电子游戏分级制度进行过详细的讨论。他们提出, 美国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 (ESRB) 将电子游戏分为六级, 即以EC为标识的适合3岁或3岁以上儿童的游戏, 以E为标识的适合13或13岁以上群体的游戏, 以M为标识的适合17岁或17岁以上群体的游戏, 以AO为标识的成人游戏, 以RP为标识的待定分级游戏。制定依据主要是考察游戏内容所包含的暴力、血腥、饮酒、赌博、人物对话是否粗俗等。欧洲互动软件联合会 (ISFE) 对电子游戏的分级与美国类似, 只是在年龄划分与内容划分上略有差异:欧洲电子游戏按年龄分为3+、7+、12+、16+、18+五类, 按内容不同分为暴力、性、药品、恐惧、辨识力、粗话等六大类。日本的电脑娱乐分级组织 (CERO) 将电子游戏按年龄分为全年龄、12+、15+、18+四大类。韩国媒体平等委员会 (KMRB) 对电子游戏从年龄上的分级与日本相同, 审查依据主要考察游戏的暴力性、宣传性、赌博性等。

2004年11月28日,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推出国内首套以游戏推广为目的的《绿色游戏推荐标准》。该标准将电子游戏分为五个等级, 主要包括全年龄段、初中生年龄段及以上、高中生年龄段及以上、18岁年龄段及以上和危险级。每一个等级的游戏需要满足12个具体指标的限定, 其中五项静态指标包括暴力、色情、恐怖、社会道德、文化内涵, 七项动态指标包括游戏虚拟世界的PK行为、非法程序、聊天系统的文明度、游戏内部社会体系的秩序、游戏时间限制、游戏形象宣传、社会责任感等。

三、当前学前儿童电子游戏的分类状况

1. 游戏网站中的学前儿童电子游戏分类

目前, 我国各大游戏网站上有多种游戏分类方式, 而且分类方法整体上比较统一。大致分为动作类、益智类、体育类、射击类、休闲类、冒险类、换装类、策略类、儿童类、敏捷类等。例如火星网网站将游戏划分为13个类别:角色扮演游戏、网页游戏、动作游戏、冒险游戏、策略模拟类游戏、即时战略游戏、格斗游戏、射击游戏、益智类游戏、竞速游戏、卡片游戏、泥巴游戏和专用游戏。4399游戏网站增加了女生类、搞笑类、经营类、过关类。7K7K游戏网站除了与火星网类似分类外, 增添、加了漫画类、网页游戏类。41717网站上除了与火星网类似分类外, 还有专辑类和做饭类等。

2. 各类学前儿童电子游戏比例

本研究按照各大网站中的原始分类方法, 随机抽取了195个儿童游戏, 对当前各类游戏数量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 195个游戏中, 益智类游戏55个、学习类游戏55个、占到所有游戏的28.21%;休闲类、敏捷类、体育类各占到7.69%、8.72%、7.18%左右;冒险类、战争类、射击类各占到5.64%、5.13%、3.59%左右, 此外还有策略类、动作类、棋牌类所占比例都在3%以下。

3. 当前学前儿童电子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支持度

我国在2012年颁布《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下文简称《指南》) , 《指南》中为3~6岁儿童列出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11个子领域, 32项具体目标。其中健康领域包括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子领域, 共9项目标;语言领域包括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领, 共6项目标;社会领域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 共7项目标;科学领域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子领域, 共6项目标;艺术领域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 共4项目标。本研究以《指南》为框架, 分析195个样本游戏的特点、玩法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支持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 目标“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和“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在所有游戏中均得以体现, 所占百分比均为100%。满足目标“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的游戏有116个, 占59.49%。其余的29项目标, 符合要求的游戏均不超过30个。具体来说, 满足身心状况发展的游戏有3个, 满足动作发展的游戏有195个, 满足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游戏有30个, 满足倾听与表达的游戏有9个, 满足阅读与书写准备的游戏有6个, 满足人际交往的游戏有17个, 满足社会适应的游戏有195个, 满足科学探究的游戏有127个, 满足数学认知的游戏有57个, 满足感受与欣赏的游戏有34个, 满足表现与创造的游戏有34个。满足身心发展、满足倾听与表达以及满足阅读与书写准备的游戏都占有较低的比例。此外, 在调查的195项游戏中, 没有任何游戏满足“具有健康的体态”、“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具有初步的归属感”、“亲近自然、喜欢自然”这七类目标, 所占比例均为0%。

四、当前学前儿童电子游戏分类的问题与建议

1. 分类方法缺乏学前儿童针对性

传统的分类方法把儿童游戏统归为一类, 沿用成人电子游戏的分类模式, 大部分网站没有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将所有的游戏进行更细致的分类, 有些游戏只是单纯的降低难度供学前儿童操作。实际上0~3岁, 3~6岁以及6~12岁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年龄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学前儿童电子游戏的分类方法应当从该年龄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 按照特定的分类方式将游戏进行合理归类。

2. 分类依据界限模糊

在现行的分类方法中, 虽然提出多种游戏类别, 但各类游戏定义含混, 类别之间存在交叉混合, 难以区分。如当前游戏分类把益智类游戏当作一个单独的类别, 按照字面上的解释, 该类游戏以锻炼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为主要目的。但事实上, 绝大多数的学前儿童电子游戏在设计中都包含着教育因素, 凡是有助于开发幼儿智力的游戏都符合该项要求。如果把益智类单独划分出来的话, 学习类、棋牌类都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也都应归在其中。再如动作类、敏捷类、射击类、战争类游戏都各划做单独的类别, 而下设的游戏多有重复, 混在一起。如游戏《射杀入侵僵尸》, 要求小朋友用键盘方向键控制警长所在通道位置, 按空格键射击相应的僵尸。僵尸数量较多且速度较快, 需要幼儿快速反应并准确射击。这一游戏以消灭所有僵尸为目标, 具有战争类游戏的特征, 同时灵活操作空格键和方向键锻炼了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 而找到正确方向并瞄准锻炼了幼儿的射击能力。这类游戏既属于动作类, 又属于敏捷类, 还具有战争类的特点, 以目前的分类方式, 难以严格划归类别。本研究认为, 电子游戏作为愉悦儿童身心、支持儿童发展的重要手段, 可以借鉴《指南》的精神与价值观进行类别划分的重新建构。

3. 各类游戏比例不均衡, 不能支持儿童的全面发展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当前的分类方法中所包含的游戏种类比例严重失衡, 益智类、学习类过多, 而其他各类游戏偏少。对照《指南》的深度分析也表明, 目前的游戏种类尚未能包含《指南》中要求的所有发展目标, 大多数游戏只能够满足促进幼儿手的手的灵活协调和遵守基本行为规范, 以娱乐为主。对于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能力、良好的倾听与理解能力、前书写的萌发等方面还处于空缺。因此, 在未来的游戏开发中, 可以以《指南》为向导, 以学前儿童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 开发满足幼儿全面发展需要的游戏, 弥补当前游戏种类的空缺, 真正发挥电子游戏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4. 当前分类下的游戏良莠不齐, 不易选择

现行的游戏分类包含游戏较多, 内容较为繁杂, 甚至还含有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伤害, 致使一些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混淆虚拟和现实生活, 逐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游戏《50分防弹》采用慢动作甚至近距离特写形式进行展示。游戏中很多暴力场面均出现血液大量飞溅的情境, 有很多被害人呻吟、乞求, 以及受伤的角色场面。所以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分类的同时, 应严格审核游戏内容, 摒除不良价值观的渗透。

参考文献

[1]王蔚、史建婷.电子游戏的分类与发展[J].北京观察, 2003 (2)

[2]金惠聪.论电子游戏中的情感表达[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9

[3]任秀平、李艺.电子游戏分级与分类问题的教育视角论证[J].远程教育杂志, 2009 (2)

当前儿童读经运动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篇10

一、读经要读“扬弃经”、“现代经”

经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含义。经是常理, 常道, 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适应于人类历史的所有阶段与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这样的“经”非但孩子, 就是成人也该读。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去传道, 甚至让孩子自己感悟, 这样的“经”多多益善, 何乐而不为呢?“经”是特定历史文化中的产物, “经”本身就是特定的历史文化形态, “经”是在特定历史文化中体现着“常理”的经书经文。如儒学有四书五经, 道家有《道德经》, 佛家有《佛经》, 基督教有《圣经》, 像这种在一定历史文化下的“真经”就该用我们深邃的眼光批判地选择与继承, 像那些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和压制思想、束缚个性的言论就不该再污浊孩子的耳根了。我们读经也要讲究与时俱进, 我们应该在读经的内容编排上下些功夫, 甚至可以旧瓶装新酒, 以古人优美的格调、音律为依托, 以现代社会的事物为载体, 创作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经”。读经既然要读, 就要读其“精华”, 读其“经典上乘”, 同时还不能完全与现代社会脱节,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二、在“儿童本位”基础上, 传承“诵读”的传统教育方法, 注重儿童的心灵感悟

现代的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位的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我们的孩子不管读不读经, 读什么经, 他们都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有权力在学习中享受求知的幸福感。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教学技能。“诵读”是一种传统可行的教学方法, 确实对于记忆的“黄金阶段”的孩子有着终身受益的影响, 不能因为“诵读”是传统的, 我们就彻底推翻, 我们应该有区别有选择地借鉴。我不大赞成“诵读”就是死记硬背的说法。我更推崇在优美的语言旋律中感悟心灵。“诵读”用于当今的语文课堂也不仅局限于大家齐读, 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形式。儿童读经重在“童蒙养正”, 用代表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的经典之说滋养孩子纯净的心灵, 渐次熏染成性, 成为其真实的生命。

三、在经典教育中构造未来生命与健康人格。

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易经》上的一句话, 意思就是蒙童时期, 你要让他纯正的品质出现, 你就会形成一个造就圣人君子的气氛。蒙童时期应该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 因为他比较单纯, 这个时候你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给他, 他也能接受, 很快他就成为一个不是圣人君子而是小人了。我们让少年儿童天天跟圣贤接近, 让他慢慢理解圣贤, 慢慢地跟圣贤对话, 那就很不一样了, 他们慢慢会树立“天下为公”的理念, 树立“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风格, 树立“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树立“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为人原则, 树立“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 树立“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树立“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 树立“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还有“高山流水”般的友谊, “见贤思齐”, “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特质, 用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为其未来修身立世打下基础, 实在是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大业!

西方有这样一个教育理念, 叫“与柏拉图同在, 与亚里士多德同在, 与真理同在”,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建立这样一个理念, “与孔子同在, 与老子同在, 与真理同在”。忘却了历史意味着背叛自己, 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历史的, 鉴古察今, 继往开来, 推陈出新, 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文化发展原理。儿童读经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了两千年, 有其独特价值。当我们面临现实教育难以解决的困境, 自然会到传统教育中去寻找答案, 儿童读经就成为摆脱当前教育困境的一种选择。

摘要:经书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 传统的读经教育中蕴涵着重要的教育方法。儿童读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能夸大其作用。我们应理性地看待当前儿童读经现象, 将读经的实践与语文基础教育的现状有机整合起来, 在科学的研究中获得当前读经运动对语文基础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读经,语文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晓明.读经:启蒙还是蒙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徐强.中国语文教育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6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微创经皮肾镜下钬激光下一篇:新型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