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话

2024-07-13

插话(精选五篇)

插话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善待插话,课程资源,有效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认为,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 要求我们实行“动态生成式教学”, 即不能在课堂中机械地按照原先备课时确立的固定思路教学, 而应当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情况, 由教师灵活调控, 不断生成新的教学流程, 使课堂始终处在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而课堂中学生恰到好处的插话, 正好是课堂生成的有利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引导, 合理利用学生的插话, 将课堂变成心灵对话和交流的磁场,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当学生的表现偏离教师的期望或越出教学轨道时, 只有依靠教师正确和积极的引导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目标,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善待插话”, 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插话”是常有的事, 面对这种情况,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处理的方法得当就会使之成为课程的有利资源, 反之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 使课堂陷入僵局,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 有自己的思想, 面对学生的“插话”, 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那些正确的、优秀的“插话”教师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以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的动机;对那些脱离课堂, 纯粹是兴之所至的“插话”, 要及时给予否定和矫正。

如在一堂体育课中, 按照惯例, 课前整队, 我喊了“立正——前排侧平举, 后排前平举——向前看齐!”学生举起手有次序地排开。我观察了一下, 纵队都齐了, 可是我总感觉后面几个个子比较小的男生位置比较靠前, 导致横队没有对齐, 我提醒到:“后排男生注意横队对齐啦!”大部分同学很快就把位置给调整好, 只有一个男生没有对齐, 我提醒了他一下, 没想到这一男生说:“老师, 是你的口令错了。”全班同学都怔住了, 我也愣了一下, 难道我喊了这么多年的口令有什么不妥吗?我面带微笑地说:“你能说说老师的口令错在哪吗?”“老师, 你刚才是让我们向前看齐啊!我们只有一双眼睛, 要怎么向前看又向侧看啊?”我一想, 是啊, 学生个子有高矮, 手有长短, 在这个口令下纵队是能对齐, 横队就不一定能对齐。我对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并对全班学生说:“刚才这个同学说得很对, 老师希望大家动脑想一想, 我们该用什么口令既能使横队对齐又能使纵队也对齐呢?”学生分小组纷纷讨论了起来。经过一番讨论, 最后得出以“前排侧平举———后排前平举———向右看齐!”最简单易行。从字面上看,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效果却截然不同, 来自于学生的智慧, 使我的体育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二、“老师, 我有不同意见”

“老师, 我有个问题。”“老师, 我们能不能这样做?”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语言, 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常常被学生创造性学习给打乱。学生一有想法就想跟老师交流, 一有创新之举就想推荐给同伴, 面对这课堂上时不时跳出的“扰乱”课堂秩序的插话, 作为教师是鼓励还是批评呢?我认为是前者, 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尽展才华的课堂, 是互动而又富有激情与挑战的课堂。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 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教师应允许学生“插话”, 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 使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更为和谐, 更为融洽。

三、“善待插话”促教学更具开放性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因此, 课堂教学常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教学如果过分地强调预设和封闭, 会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生气和乐趣,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 只有开放, 才有可能搞活,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在初一体操课《肩肘倒立》教学中, 我在辅助练习时, 引导学生做伸腿脚尖触球时, 一个学生来了句“老师这海豚在顶球”, 学生哄堂大笑。我一想, 学生这比喻真贴切, 就顺势引导学生:刚才这位同学观察真仔细, 想象力很丰富, 那么谁来说一说, 海豚在顶球前为什么要先在水中快速游动?学生很快就说出:是为了获得加速度。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将其迁移到技巧动作的学习中, 让学生明白:做肩肘倒立时, 当双脚过头后时要迅速向上伸腿, 轻松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出有价值的疑问, 并把疑问“推”给全班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 共同思考, 使教学活动在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得到有效延续, 促进精彩的课堂生成。

四、“善待插话”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出格”行为, 教师应该具体分析, 有时学生在课堂上不按老师预设的方法学习, 这是学生独立思维的表现;是学生在实践中体现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当他们敢于和老师提出异议时, 老师要细致、耐心地分析, 给学生多一点做“课堂主人”的信心, 要正确对待他们的“出格”, 不要认为只有老师是正确的, 不要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眼光去看待学生。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和发展观来看待学生, 只要他们的“出格”是合理的, 就要给予肯定, 加以鼓励, 要精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而不要以老师的定势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自主性、主动性, 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还要把学生的这种合理“出格”通过提炼使之成为课堂的有利资源。

总之, 理想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学生的灵动智慧、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需要民主意识、需要教师对学生独特体验的理解、人格的尊重以及对质疑精神的张扬。允许学生课堂合理插话, 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是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教师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树立起来的标志。只要我们及时地对学生课堂插话加以正确的引导, 采取兴利除弊的策略, 运用教学机智有效地管理、调控课堂。那么, 学生在课堂上的插话将不再是扰乱课堂的噪音, 而是将课堂这场交响乐推向高潮的一段华美乐章。

参考文献

[1]张进成.论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J].安徽体育科技, 2004年S1期

[2]任火.构建有效对话, 创设精彩课堂[J].学周刊, 2011年17期

揭秘爱插话的人的心态 篇2

我们都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往往喜欢打断别人的谈话。因为每个孩子的心理发育都会经历一个“自我中心”阶段,此时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在关注自己,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但随着心理成熟,这种自我中心的行为会消失。

因此,爱插话本质上是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其他原因还有压力过大导致的焦虑以及人际技巧不成熟等。

爱插话的行为对人际交往有影响。首先,这种行为很没有礼貌,也不顾及他人感受。其次,这会使人养成自以为是的性格,不能客观地听取意见。

学生课堂“插话”有感 篇3

但上学期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插话"让我措手不及

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教材有一篇文言文一蒲松龄的《山市》,这是一篇描写海市蜃楼的文学作品,海市蜃楼这一自然现象虽不常见,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和课外阅读中都有所了解,对它的成因和特点是较为熟悉的。因此,我在备课时除了搜集与此现象有关的资料之外,对教材并没有做过多的推敲,自恃凭自己过硬的古文功底对付这一篇文章绰绰有余。

学习这篇课文时,在按常规进行了必要的教学步骤之后,我开始自信地串讲起这篇课文来。整节课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学生边听边记,很快都沉浸到美丽的幻景中了。

突然,一个刺耳的声音在教室里响了起来:“老师,‘楼五架是什么意思?”我的讲课停了下来,虽不太高兴但还是随口说了一句:“‘楼五架不就是五座楼吗?”不料又有—个声音传来:“‘楼五架应该是五层楼吧?”我一时愣住了,这个问题我还真没仔细考虑,怎么办?这时,有的学生开始翻书查资料了,课下注释没有,学生一时找不到答案。越没有确定的答案,学生的兴趣反倒越浓,一会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被吸引到这个问题上来了。一时之间,教室里人声嘈杂,学生自动形成一个个小团体展开了争论。

自己预先的教学设计被迫中止了,怎么办?按自己既定的思路继续讲下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凭自己在班内的威望,制止这一场看似没来由的争论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那样做的后果呢?我有点手足无措了。

“插话”让我喜出望外

看着人声鼎沸、热闹如集市的课堂,我的思路也连续不起来了。干脆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吧,兴许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我说:“这个问题牵涉到古文中量词的使用问题,只要联系上下文,从文意的理解人手就能解决。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哪组同学能找到最合理的答案。”

学生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论,我也抓紧时间又仔细研究了这一部分的文字,发现原来“楼五架”在文中竟然是“每层楼有五个房间”的意思。我暗叫好险:幸亏发现及时,不然可真出大错了,我开始有点感激刚才插话的这个同学了。这时学生也逐渐安静下来了,我点头示意他们开始发言。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楼五架肯定不是指五座楼,因为上一句话是说‘惟危楼一座,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只剩下一座高楼,而且下面的文字也是具体描写这座楼的,我觉得可能是说楼有五层。”

另—个学生马E起来反驳道:“不对。后面明明又说‘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已经数到八层了,怎么可能只有五层呢?”

刚才插话的那个学生抢着说:“我知道了,‘楼五架应该是五个房间。课文上说‘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一行是一排、一层的意思,‘五点明处就是五个房间透出的光亮。”

这个说法较为全面合理,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了赞同。我趁机表扬了这位学生的好问善思,并及时进行了扩展:“同学们想一想,在本课中还有哪些量词?在我们接触过的文言文中还有哪些量词?它们在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很快有学生找出来了,回答:“本课中共出现了‘所、‘座、‘架、‘点、‘层等;以前所学的文章中量词多数省略,只是由一个数词后直接加上一些事物的名称,如‘二虫、‘一癞虾蟆等。”我又趁热打铁,继续追问:“在古文阅读中如果碰到这些不会的问题应该怎么办?”马上就有学生说:“借助于上下文的语句来理解。”

初中刚接触文言文,学生就能通过讨论达到如此程度,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最后我进行了总结:“古文的数量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一样,而且在量词的选择上也与现代汉语略有不同,今后我们在学习古文时一定要注意积累这些习惯用法,提高我们阅读古文的能力。”

“插话”让我茅塞顿开

下课铃响了,这节课没能按计划进行,但突如其来的插话却使我和学生获得了意料之外的快乐。由此我意识到课堂上学生的“插话”,一般是在自己认真思考、积极思维基础上的一种无法自控的发言。这些发言虽有可能打断教师的思路,但却能调动起全班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同学们能互相激发,共同合作探究,进而都有所提高。

由此,我又联想到这样一则故事:渔人出海捕捞沙丁鱼,但运回港口时往往死亡过半。于是,有人在鱼舱中放上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鲇鱼。在危机来临时,沙丁鱼拼命乱游,增强了肌体的活动量,使死亡率大幅降低。虽然,沙丁鱼也被鲇鱼吃掉一部分,但渔民的收益却增加了不少。以前理解这个故事总是从危机感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但如果把“沙丁鱼”比作只知道听教师讲课、言听计从的学生,那么“鲇鱼”应当就是那些爱插话的学生了,正是他们的出现才能打破班级的平静和沉闷,带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活跃性。相比之下,教学计划未完成的损失就小而又小了。

这节课使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让我茅塞顿开。看来,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一种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只有当这种观念融入教师的思想意识之中并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新课改才能切实地让学生受益。

“插话”让我获益匪浅

这节课,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插话”,我没有滥用自己作为教师的“话语权”进行阻拦,而是因势利导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放手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体会到了做学习主人的自豪与自信,因而课堂也带来了别样的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应当是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教材里都必须找出趣味十足的东西。只要学生经过本身的努力,发现了自己所不理解的东西,那么即使再枯燥单调的教材也能使他感到有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这些东西了吗?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拥有了这些探究、合作、成功的欢乐了吗?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更加认真学习的愿望。一旦缺少了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而这种力量在传统的课堂上很难找到它的踪影。实际上,越是有经验的教师越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过度使用自己的话语霸权。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合乎教学规律的做法应该是: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材是学生的教材,学生有自己构建课堂、学习和完善教材的权利与义务;在知识面前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师应致力于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善教者,师逸而生勤”的效果。

孩子为什么爱“插话” 篇4

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认为整个世界和这个世界里的所有事物(包括父母)都是为他存在的。他无法理解有时还有其他人和事也需要你的关注或引起你的兴趣。这种想法也意味着任何把你的注意力从他身上吸引开的事情,比如接电话,他都是会自然抵抗的。

孩子打断大人说话并不是故意要烦你,跟他讲道理,他多半也听不懂。不过不要放弃,孩子学到基本的社交礼仪对你们两个都很重要,但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你的最佳策略是减少孩子可能会打断你谈话的次数,在他打断你的时候分散他的注意力,以下方法可以供你参考:

挑选好地点

你可以把朋友约在大人谈话时小孩子可以在一边玩的地方见面,以便把你们被打断的可能性减到最小。公园的沙堆旁就很理想,小区的活动场所也不错。

边读边教

介绍礼貌行为概念的一种有趣方式,是给孩子读这类书籍,比如《小绅士小淑女》等。孩子既听了有趣的故事,又从中学到了必要的礼貌。

选择好时间

与家人和好友定好打电话的时间,等孩子午睡或晚上睡着后再把电话回过去。另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看电视或看喜欢的光盘,让你有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

引开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你不愿意把孩子交给电视,可以试试其他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你可以特别准备一个盒子或抽屉装玩具或画画的用具,让孩子只在你和朋友谈话时或打电话的时间玩。或者在水槽里倒入水,放上塑料杯子给他玩,给他一个玩具电话,让他和想象中的伙伴通话。但你要注意,打电话时要能看到他。

抱着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不属于活跃型,或者情绪很平和,你可以在与朋友交谈或打电话时抱着他,这会让他感觉即使你在关注其他重要事情时,他对你仍然很重要。

做孩子行为的榜样

小孩子都善于模仿,所以可以利用他的这个特点给他树立一个好榜样。如果你和先生习惯打断对方说话,就要先努力改变自己。另外,当孩子和你说话时不要打断他。不管什么时候,如果你打断他(或别人)时,要自己停下来说:“抱歉,我打断了你,请继续。”这样,你的孩子不仅将学到你的礼貌,还会学到你大方承认错误的态度。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听到你使用“打扰了”、“请”、“谢谢”、“不客气”和“抱歉”之类的用语,他也更容易学会礼貌。虽然他还不懂这些语言背后的真正含义,但也会有所领会,因为他会发现和使用这些语言的人待在一起很开心。

等孩子到了4岁,他就会开始理解什么是打扰,以及“请不要打断我”这一要求的含义了。他的短期记忆也会发育充分,使他能够记住自己的想法,并不再随意打扰或打断别人的谈话了。

(王玉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教授、博士导师,国内知名育儿专家)

插话是必须改的坏毛病 篇5

我有个喜好,喜欢在大人们讨论问题时,时不时地来一句,一开始的时候,大人们还夸我见识广,可时间一长,爸妈却说我有点话唠的倾向,觉得我太没礼貌了,缺少家教。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也曾向爸妈保证过,只在一旁听,绝对不插话,可是每每听到那些我感兴趣或是稍有了解的话题时,我总是忍不住去跟着“唠”,用爸妈的话来说就是“嘴指挥大脑”,往往是看见爸妈愠怒的眼神才知道,自己又“破例”了。现在,老爸老妈竟然给我下了个“禁口令”,就是别人说话的时候坚决不许我打断、插话,甚至规定家里有客人来拜访时,我要回避。我很纳闷,难道我就管不了自己的这张嘴?

爱插话的笨笨孩

亲爱的笨笨孩:

对于你的疑惑,其实并不是个案,是很多正在形成独立思维、判断力的青少年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从青少年心理角度来说,你们正在摆脱幼稚,走向成熟,这时就会经历一个从青春期自我中心阶段到成人期的人际互动阶段的转变。在自我中心阶段,你们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总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认为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应该是值得关注的。正是这样的心态,让你们总是想要表达自己,不喜欢别人的指手画脚、品头论足,而插话、打断别人讲话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了最典型的自我中心化的说话方式之一。

其实,爱插话的孩子一般都性格活泼,思维活跃,没有什么压抑,善于表达出自己的是非见解,这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但是爱插话却是不礼貌的表现,尤其是在正式场合,爱插话的孩子往往让人觉得没有教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养成了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个性,逐渐会形成“独”的个性心理,偏离集体与社会,会出现严重的自私自利行为。嫉妒心理也会随之出现,看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看到别人好就生气,情绪失去控制,不知道尊重别人,更不会理解别人,甚至会恶意诋毁他人。

所以,插话是必须改掉的坏毛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不断地学会调整自己,最主要的是在青春期向成人期转变的过程中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一定要给自己找到良性的自我认同,只有自己认可才会得到其他人的良性互动,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目标。在与他人交流或是倾听他人诉说时,难免会有意见分歧,只是你不妨提醒自己“多给别人一些表达机会,也许从中会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必须插话,应该等对方谈话间歇的时候再插入,而且要表示歉意:“对不起,我想插一句。”认真地听别人的谈话,可以吸取对自己有益的经验,增进相互理解,丰富自己的头脑,实在是受益良多。其实,一个好的听者,便如同撒哈拉沙漠中的清泉一样稀有珍贵!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插话】相关文章:

多给课堂插话的孩子一些笑脸论文04-30

上一篇:仔猪副伤寒综合防治下一篇:系统与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