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控制体系

2024-06-04

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精选十篇)

安全风险控制体系 篇1

知识供应链是由美国的“下一代制造项目”提出的, 是指通过需求与供应关系将知识的供应、创新、传播、使用等过程的相邻知识结点联系起来的, 把概念转换为知识化产品, 再到最终用户的一个功能网链。J.Rechard Hall& PierpaoloAndfiam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知识链的概念, 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管理供应链隐性知识的方法。知识链的管理过程其实就是核心能力的识别、培育和转换的过程。

二知识供应链在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危险源知识的获取

在煤矿安全生产流程当中, 知识获取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危险源的识别, 煤矿安全生产危险源的识别主要针对于各系统和部门在工作活动当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识别和辨认, 并依据各部门自身的要求, 提取出其中不符合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环节, 并加以识别和检验, 通常来说, 一般包括以下三类的知识获取方法, 即经验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法和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法。

在经验分析法中, 生产人员依据现场生产的实际状况与原有实际操作经验相结合对照, 对危险源进行鉴别。经验分析法通常包括可采用列出清单进行分析的工作任务分析法, 向相关人员直接沟通的直接询问法, 对生产现场进行勘察后得出结论的现场考察法以及针对原有记录进行检索的记录查询法等。

在系统安全分析法中,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据危险源识别表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逐一的排查, 在结合经验分析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 使用危险源识别表对系统进行对照, 以分析和鉴别出生产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而在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法中, 安全生产人员同样结合了经验分析法的重要因素, 结合已发生的某类事故的关键性特征, 对生产现场各系统和环节进行详细的辨识, 对于具有同样事故致因危险源因素的环节加以重点控制, 并针对其进行风险分析, 以加强煤矿对于重大事故的预测能力。

2.危险源知识的选择和生成

危险源知识在形成以后, 将需要与安全生产实践相结合, 对知识进行选择并生成最终的知识归档模型, 在煤矿安全生产当中, 知识模型的建立需要与业务生产流程相结合, 通过实际生产过程中关键性活动和知识结合的判断和分析, 得到并建立有助于提高安全生产能力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并最终实现风险管理和控制。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 在于为实现人、机、环、管四要素的和谐运作, 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生产环境, 并合各环节在安全生产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以实现最大的作用, 开成最大的合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建立过程, 也正是分析鉴别出的知识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 加以选择并生成最终危险源列表的过程, 也正是风险管理控制的目标所在, 为达此目的, 需要将知识与安全生产的关键性流程结合起来, 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生产业务流程分析。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 业务流程包括一系列将煤矿企业的输入的包括劳动力、机械动力、安全生产助力输出转化为成品煤炭资源的过程, 其核心生产流程对于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目标定位和区位竞争优势是否充分其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也是煤矿企业为社会做出主要贡献的环节。而非核心业务流程则包括一些次要的, 辅助的业务流程, 它主要对核心业务流程起着辅助性的, 非关键性的, 非决断性的支撑性作用。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中, 安全生产的实现需要多个核心业务共同作用才能达成, 而每个独立的核心业务通常又可分解为不同的核心流程, 而每个核心流程中都有可能关联到诸多前期所分析出的危险源知识, 通过对核心业务流程中包含的危险源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检测出其在多个环节中存在的价值, 并加以权重表述, 将能直接有效的将需要关注的危险源知识选择出来, 并生成最终的危险源库。

危险源分析与关键性活动。在煤矿安全生产流程中, 不同活动的危险程度各异, 某些活动的危险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整体的安全生产运营态势, 在危险源的识别当中, 可充分的应用80:20法则, 把与重大危险源相对应的核心生产流程定义为关键性的活动, 同时将对应的危险源知识定义为重点需要进行风险管控的知识环节, 最终实现确定关键活动与安全生产责任、和危险源的对应关系, 从而最终确定在关键活动中危险源的控制方法, 并建立一套以安全生产为核心, 针对核心流程、核心的危险源进行管控的风险识别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生成与危险源分析。在核心流程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同时, 危险源知识的选择和生成也为更高一级的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对系统关键性活动的整理, 对危险源的分析和判断, 可以梳理出危险源与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关联。事实上, 安全生产每个核心流程均由多个包含危险源的关键性生产活动完成, 对于危险源整体的分析和整合, 将直接能够得到一个有效的实现危险源管理的安全生产知识体系的生成。知识与关键性活动可以由几个方法生成, 即通过明确需要完成的关键活动的标准, 对应的危险源的标准, 分析为获取实现整体生产流程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对系统现有的安全生产知识进行梳理后, 明确现有知识状态, 对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界定取决于知识是否能够构成生产管理知识能否实现关键性活动, 并建立一套由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构筑的风险管理体系。

3.危险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煤矿风险管理控制技术的实践实施工作由安监部门具体负责, 调度室、各有关科室配合工作, 其日常工作由安全部门承担。通过对危险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肥田煤矿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是科学、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动态控制技术在应用过程中, 全矿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普遍增强, 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心普遍提高, 使事故隐患的发现更加及时、迅速, 事故隐患的处理更加全面、彻底, 并使过去不易发现的一些隐患, 也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全矿各类事故隐患的次数、严重程度逐月下降, 分别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因此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新办法。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落实效果良好。煤矿风险管理控制技术项目实施期间,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明确了管理方针、目标和矿内各层次不同单位、部门的职责权限, 对风险预控管理、组织保障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和辅助管理五大部分的作业、管理与考核进行了规范和指导, 使本质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结论

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 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峻的安全问题, 本文创造性的把知识供应链模型与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危险源识别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 构建了一个安全生产知识的获取、选择、产生、内化、外化与煤矿安全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模式, 把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有效的整体到生产业务的流程当中, 对于组织和个人拥有的知识不断的按照业务流程进行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共享利用, 使知识与安全生产实践中的活动联结起来, 有效的实现了知识与流程活动的叉, 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大明.煤矿安全系统工程[M].山西: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5

[2]施式亮.矿井安全非线性动力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中南大学, 2000

[3]袁增仁.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4]杨大明.煤矿安全管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5]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司.2010年国有煤矿安全状况分析报告[R].北京: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司, 2011.

安全风险控制体系 篇2

国食药监许[2011]132号 2011年03月28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单位:

为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风险控制体系在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中的作用,保障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促进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紧密结合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业发展现状和安全监管状况,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加快构建和不断完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为履行好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职能提供有力保障,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二、总体目标

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置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控网络,加强市场监管,及时发现、消除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隐患,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建立健全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以及保健食品化妆品评价监测网、安全风险监测网、监督检验网,全方位、立体搭建我国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满足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的需要,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交流、早处置”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一个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覆盖国家、省、地(市)三个层级的系统内部开放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收集汇总各类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信息,开展分析评估,通过平台实施预警,实现各类安全风险信息在监管系统内部的快速交换与传达,通过对各类安全风险信息的分析、研判,快速实施或调整风险管理措施。

(二)完善“四个网络”

1.评价监测网络

建立覆盖全国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测点,通过对生产、流通领域的保健食品化妆品持续、定期、随机的检验和分析,对全国各地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状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综合反映我国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为进一步开展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根据科学研究的进展,全面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和保健食品再评价工作。定期开展各类保健食品中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量以及功效或标志性成分含量及化妆品中禁限用物质、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物质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结果,对产品不安全或不具备声称功能的,及时予以处理,进一步提高或完善保健食品化妆品原料要求及其产品技术要求。

3.监督检验网络

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日常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为基础,重点对风险程度较高、流通范围较广、消费量较大以及受到消费者关注、易违法添加药物和禁用物质或超量超范围使用限用物质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开展针对性监督检验工作,构建覆盖全国的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检验网络,为监管部门提供各类日常监管数据。

4.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以建立完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点为基础,逐步推进各省级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机构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皮肤病专业医院或综合医院皮肤科室在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收集方面的主导作用,组织化妆品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后报送各省级监测评价机构,引导化妆品生产企业向各省级监测评价机构申报本企业的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由各监测评价机构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后,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四、实施步骤

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

(一)建设阶段

构建体系框架。制定“一个平台”、“四个网络”建设的有关意见,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启动体系搭建工作,分阶段完成体系建设信息与数据的收集上报、分析评估、信息发布、风险预警等模块的建设。开展基层执法人员培训,将建设成果尽快运用到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中。

(二)完善阶段

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一个平台”的建设和验收,并投入使用;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完成“四个网络”的建设和验收,并投入使用;各地(市)、县(区)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完成监督检验网的建设和验收,并投入使用。

(三)提高阶段

进一步提升体系各环节运行成效。健全保障措施,实现体系平稳、有序、高效运转。充分利用体系建设成果,全面提高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制定加快推进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机制保障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增进相互交流,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与体系建设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三)制度保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体系建设的有关文件,指导各地开展体系建设工作。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体系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扎实推进,稳步开展。

(四)经费保障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争取有关经费支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加大对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切实落实体系建设各项要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商业银行:尽快构建风险控制体系 篇3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风险,即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发生债务危机,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造成逾期、呆滞、呆帐等贷款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2)流动性风险,即银行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付需要,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目前这方面的风险虽然暂时被居民的高储蓄率所掩盖,但仍然存在潜在的支付困难。曾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目前并未出现居民挤提存款、商业银行倒闭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其背后有强大的国家信用的支撑。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必将成为真正市场化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的游戏规则,那些不满足市场要求、不顺应市场发展的商业银行必将淘汰出局。到那个时候,缺少了国家信用支持的我国商业银行必将有一些会陷入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退出历史舞台。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个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财务体制改革以来,将大量的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反映,夸大了银行的盈利,而实际上多数银行虚盈实亏。

(4)市场风险,这主要由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地危及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代理发行的,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

(5)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利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同时商业银行为增强素质,也制定了很多内部规章制度,其完善程度和极强的针对性是前所未有的。但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此外,还存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多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自己的迫切要求。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密不可分。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正是为了商业银行自身更好的发展。只有一个稳健合规经营、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才能真正留住并不断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群,才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而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包袱日益沉重,不良资产大量侵蚀了利润,不仅不能吸引优质客户,还会丢失原有较好的客户。

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建立完善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

西方发达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说明,大凡风险控制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仅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建立了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应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与此同时,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都是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确定合适的呆帐准备金比例,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从内部审计上看,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确认银行内部的操作办法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合同文本、警告违约风险等法律框架。

3. 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各项指标体系,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资产法律。

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来实现的,包括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一系列指标,并根据这些风险指标及时提供的预警信号严格控制风险、消除风险。鉴于目前逃、废银行债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非常有必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予以保护,因此在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的同时,要建立一部专门维护信贷资产安全的法律来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对于借款不还,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真正绳之以法。

4.建立健全各项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各种风险。

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其中应包括建立健全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及岗位操作与责任约束制度,以风险控制和评估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以风险转化为内容的保障制度。在贷款增量和存量考核方面,首先要坚持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即谁放谁收,存量方面除密切注意监测贷款的流动性比率外,还要对那些即将形成的风险或已经形成的风险贷款划分责任,把贷款增量和存量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风险额与责任人的工资资金挂钩,建立贷款风险抵押承包制和责任人比例赔偿制度,定期考评,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以奖罚兑现。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各业务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既要给予业务部门应有的权力,又要防止将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个部门,从而使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工作进入一个有序的规范化境地。

5.建立合适的风险控制的奖惩制度。

在银行的业务发展过程中,风险控制至关重要,因而对风险控制官的奖惩也一样重要。考核风险控制官业绩的好坏的主要指标当然是银行的资产质量,而资产质量是由分散的单笔资产业务组成的,因而全行总体资产质量状况,单笔贷款的质量状况应当清清楚楚的记录下来。对历来风险控制严格、尺度把握准确的风险控制人员,银行在激励措施上要作相应的安排。如果经过审计和调查,发现市场拓展人员或风险控制官在一笔贷款运作过程中有故意过失,则应视情节轻重给与相应的处罚。

6.要建立自己独特的风险文化。

要把风险控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灵魂注入金融工作中。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它是一种能支配企业行为的思想性、灵魂性的东西,而风险文化是一个成熟商业银行文化的重要内涵,这个内涵就是风险威胁生存。在从事银行各项业务中,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部门面对的都是风险与处理风险,要把风险意识从上到下贯穿在每位员工的思想中,形成理念、自觉行动和准则,使之成为工作的支撑点。因此,要更好的生存,就要真真正正地面对威胁,解除威胁。

安全风险控制体系 篇4

在学习风险评估方法前, 读者必须先对危害的定义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了解。危害可分为以下9大类别, 如表1所示。

危害信息收集的越齐全越有利于风险分析及控制。危害信息包括危害的体积与数量, 危害化学物质的浓度, 危害的物理性质, 如大小、形状、温度、存放位置等, 还必须考虑到组织使用危害的场所, 危害暴露的频率, 以及暴露于危险的人的类型、技能、知识。当风险评估分析人员掌握危害种类及危害信息知识点后, 便可采取风险评估的方式进行分析。

风险评估是利用数学方式将与风险存在相关系的后果、暴露、可能性进行数字量化, 由它们的乘积得出总的风险值, 从而划分风险等级。计算风险等级公式:风险等级=后果×暴露×可能性。定义如下:

后果:指所考虑的风险造成的最可能后果, 包括伤害, 疾病, 财产损坏。事故的后果, 从100分的“灾难”到1分的“小割伤或擦伤”, 按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数值。

暴露:指危害事件发生的频率, 这个危害事件是第一个可能启动事故序列的意外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的频率, 从10分的“持续通过”到0.5分的“特别的少”按层次分别赋予相应的数值。

可能性:指一旦危害事件发生, 完整的事故顺序事件随着时间和因果关系发生并导致事故和后果的可能性。分数从“最可能发生完整事故序列”的10分, 到“‘百万分之一’或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0.1分按可能性分别赋予相应的数值。

风险评估的方法有三种:a.基准风险评估, 即对企业生产作业流程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并作为持续改进的基准。b.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 即针对企业基准风险评估中所确定高风险对象, 或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事件暴露的高风险问题进行风险评估;c.持续风险评估, 即企业开展持续的风险评估, 及时、动态修改风险评估内容, 并做出相适应的规避风险措施。

在掌握以上基本概念后, 即可利用基准风险评估方法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各工种的作业流程进行风险评估。现以高压运维工种为例进行风险评估。首先组织人员对倒闸操作作业任务进行分析, 识别该作业步骤可能出现的危害。倒闸操作是按表2流程运转的。其中, 第一至第六步操作步骤由于风险较小, 可不作分析。“断开开关”这一步骤, 员工可能面临的危害是能源危害--电。然后对“电”危害的信息进行描述, 如:a.员工走错间隔;b.人员精神不集中;c.未严格执行监护复诵制度;d.开关残旧, 气体气压偏低等。危害的存在可能对人员或设备造成伤害, 或二者皆有或者更多不同的后果。若存在两种及以上的危害后果, 则需要针对各个不同的后果分别进行风险评估。假定从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后果进行评估, 其危害最大可能性可能造成1人死亡 (因倒闸操作工作一般是一个人进行开关操作, 另一个人进行监护工作, 而可能遭受电危害而死亡的往往是操作开关的人员) 。查评分标准可知, 事故后果的评估分值为25分。

其次, 分析该步骤可能暴露于风险的人员、设备等信息。因电力企业制定了两票制度, 且为员工提供了个人人身安全保护生产工器具, 以上两种措施大大降低了暴露于危害的频率, 即甚少出现员工走错间隔或人员精神不集中等情况下进行倒闸操作工作, 故查评分标准可知“暴露”的分值评估为1分。

最后, 需要对危害事件发生后, 对最可能和预计发生的结果进行分值评估。因电力企业采取“验电操作”和“工作监护”等安全施工的组织和技术措施, 使得危害事件需要在一系列的管理漏洞同时出现时才能触发, 故查评分标准可知“可能性”的分值评估为1分。

由公式:风险等级=后果×暴露×可能性推出“断开开关”这一步骤存在电的危害分值为25×1××1=25 (分) , 属于20-70 (分) 区间, 属于该供电所运维班组员工在生产中面临地可能风险。这一分值, , 很好地体现了现阶段倒闸操作任务在电力企业生产中的一种状况。因为员工在进行操作时做好了安全措施, 所以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企业仍不能掉以轻心, 应时刻关注, 确保风险值维持在安全稳定分值。

以上仅对倒闸操作中断开开关这一步骤的“人员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分析,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应继续对“电网设备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估才算完成了断开开关这一步骤的风险评估。由此类推, 还需对验电、挂接地线等步骤进行风险评估, 从而完成整个作业任务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后, 还要进行风险等级判定, 作出应对措施。风险等级判断表3。

对评估结果中风险值大于70的, 可从管理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两个方面提出提出控制风险的措施建议。优先考虑工程技术措施, 但控制措施花费的成本与控制效果也是需要企业纳入考虑范围, 否则, 过高的成本解决生产中的风险经济效益就不能体现出来, 应当采取其它更为经济的措施。其判断公式为:

若判断 (J) ≥10, 预期的控制措施的费用支出恰当;若判断 (J) <10, 预期的控制措施的费用支出不恰当。成本因素及纠正程度的打分标准可参考相关附录。

以上内容是对整个作业任务作出的基准风险评估与控制。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个工作任务存在的风险会因各种状况的出现而导致风险值出现变化, 因此, 企业需要每年定期对所有的生产作业任务重新评估, 这样才能提前发现风险的变化, 提前控制新风险, 确保及时做出企业的安全生产预防控制措施, 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运行, 这便是持续风险评估。此外, 企业还需从基准风险评估中所确定高风险对象, 或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事件暴露的高风险问题进行风险评估, 为管理层提供建议, 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就是对风险概述的补充与夯实。

参考文献

安全风险预警防控工作体系. 篇5

宣威市必昌矿业有限公司双道沟煤矿 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管控管理体系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 以风险管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管 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煤矿 安全生产。其核心是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明确煤矿安全管理 的对象和重点;通过保障机制,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风险管 控标准与措施的执行;通过危险源监测监控和风险管警,使危险源始 终处于受控状态。

一、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

根据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指示要求,结合双道沟煤矿的实际,煤 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一、总体要求:按照“全员参与,领导负责,职责明确,落实 到位”的原则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结合煤矿实际情况, 严格落实,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模式。(二、工作目标:通过开风险辨识、风险分级工作,并通过建 立风险管控体系做到有效遏制生产事故发生, 保障员工生产财产安全。(三、基本原则:坚持“统一指导、标杆示范、标准先行、分级 推进,全面实施、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人员 的主导作用和现场作业主动防控作用,全面落实企主体责任。

二、组织领导

煤矿成立安全风险分级体系领导小组: 组长:瞿国宪(矿长

副组长:李启荣(技术负责人、瞿明松(安全副矿长、朱尤廷(生 产副矿长、徐文平(机电副矿长

成 员:夏福才、唐前新、段世泽、张玄、朱勋龙、徐文平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安全办公室, 总工程师段世泽兼任办公室主 任。

三、职责分工

双道沟煤矿建立以矿长为第一责任人, 分管副矿长在业务范围内地区 检查分析评估管控安全风险的工作体系,具体职责如下: 矿长(组长职责:负责安排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的总体工作, 对安全风险防控主体建设负总责,督促并安排办公室成员做好组织、协调、计划、实施、总结、归纳、汇总等过程的工作,负责考核各责 任人责任落实情况。

副矿长(副组长 职责:具体落实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 具体工作,完成各自区域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 评价结果负责。

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职责:具体负责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协调、过程培训、技术指导,完成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文件编制,对体系 建设过程中各部门提出奖惩建议。

其它人员(职能科室负责人、班组长 :按照 “ 分级管理、分线负责 ”、“ 管业务必须管安全 ” 的原则,煤矿生产、工艺、设备、电气等部门及 人员积极按照煤矿部署,完成本部门、本矿范围内的风险点识别、风 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

四、工作要求

1、矿长每要组织到矿长、职能科室负责人、班组长、专业技 术人员认真做好辨识评估,组织制定工作方案,结合本矿井 的灾害因素和工艺环节, 设施设备进行辨识评估, 编写辨识评估报告, 并根据辨识结果认真采取防控措施;在生

产过程中认真组织做好专项 辨识评估工作,并根据评估结果督促技术部门制定防控措施,督促副 矿长在作业过程中认真落实防控措施。

2、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要在矿长领导下,具体结合生产系统、生产环节的风险辨识评估工作,并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指 导生产计划、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应急救援 预案和安全技术措施等技术文件的编制和完善。

3、其它副矿长在矿长领导下,具体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风 险辨识评估工作,每周定期检查分析分管工作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

实情况,评估管控效果,卫生管控措施。

4、技术人员要根据自己的业务工作,搞好分管领导安排的和 专项辨识评估工作,做好各种报告、方案的编制和规章制度的修编工 作,并在技术工作中应用好风险辨识评估结果,更好地为安全生产服 务。

5、班组长在参加矿长组织的风险辨识评估工作的同时,要指导本 班组人员落实好风险管控措施,强化作业现场隐患排查和整改,杜绝 “三违”行为,确保实现安全生产。

6、特种作业人员要认真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强化作业现场和设施 设备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带病作业,确保作业安全。

7、办公室要认真收集、整理风险辨识的相关材料,并把评估结果 用于下一的生产计划编制等工作,同时组织好和半年的风险 辨识评估学习培训工作。

二、风险源划分

(一 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危害暴露的可能性, 与随之引发的人 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

(二危险源: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 或行为。危险源的构成根源: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行为:决策人员、管理人员

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包括物的 状态和作业环境的状态。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

(三)风险点:通常指风险存在的部位,又称危险源。

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 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 过程。

2、风险评估/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 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风险分级:采用科学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 性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划分等级。(根据有关文件及标准,我省风险 定为“A、B、C”三级。)风险分为 3 级风险:重大隐患、较大隐患、一 般隐患。

三、今年以来,面对井下生产地质条件复杂、煤炭赋存条件差的实 际,双道沟煤矿将安全风险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作为遏制重 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 重管防性工作机制,管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煤矿坚持“管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结合矿井 安全生产实际,做到关口前移,超前辨识,管判岗位和安全生产风险,建立健全矿井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和事故隐患排查分级标准体系,制定 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辨识、评估、分级标准,为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 6 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提供依据。全面排查评定矿井安全生产风险和 事故隐患等级,深入总结分析近年来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规律、特点 和趋势的基础上,定期排查评估矿井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依据相应标准,分别确定安全风险 A、B、C 3 个等级,其中 A 为最 高等级,以此分别确定事故隐患为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并建立矿井 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数据库,实行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信息化和数据 化管理。

五、煤矿建立实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实施安全风险差异化动 态管理,明确落实每处重大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管 责任,强化安全风险管控技术、制度、管理措施,把可能导致的后果 限制在可

防、可控范围之内。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和重大安全 风险管警机制,定期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管警。落实矿井安 全风险分级管控岗位责任,建立矿井安全风险公告、岗位安全风险确 认和安全操作明白卡制度。

基层发行库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发行库 风险 防范 建议

货币发行是人民银行重要职责之一,要做好货币发行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必须确保发行库安全、无事故。近年来,各级人民银行积极探索发行库管理新思路和新举措,落实安全责任,规范日常操作,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强化监督与检查,有效提高了发行库安全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了发行库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标准化。但近年来发生的风险事件,充分说明了发行库管理工作是一项潜在风险大的长期系统工程。因此,要杜绝安全事故,确保发行库安全,我们必须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一、发行库风险隐患特征

发行库风险按照来源可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类。外部风险指人为的群体性冲击、犯罪分子抢劫、各种手段的盗窃,突发性自然灾害,库内发生火灾等风险。内部风险指库存发行基金不足导致脱供引发区域金融风险,券别结构供应不合理,造成人民银行信誉风险,在处理商业银行日常存取款、调拨发行基金、交接中出现工作差错,造成资金损失。内部工作人员道德风险造成的盗窃案件等。

从近几年通报的风险事件中,发行库风险主要来自内部风险且具有以下基本的特征:一是风险集中在直接与现金接触的岗位和环节。二是案件事故主要是由管理人员主观故意操作和其他人为因素造成。三是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较大。

二、发行库风险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库房硬件设施薄弱,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低

近年来,在总行的指导下,各级人民银行加大了对发行库基础设施的投入,发行库硬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了缓解,但风险隐患并没有得到根除。一是发行库区未实行封闭式管理,库区硬件条件差,部分基层发行库因通道狭窄及地面材质等原因叉车无法正常运行,发行基金的装卸全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效率低,影响库房设施配备和实际运用。二是库房管理机械化操作程度还比较低。因库房基础设施较差,库容限制,仍有一部分基层行人民币发行库的发行基金摆放没有实现托盘化管理,部分库房不能使用或没有配备叉车,库房管理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低,工作手段和方式比较原始和落后。三是发行库监控设施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存在死角和盲区。随着近年来加大小面额投放力度的要求,发行基金调拨上侧重于10元及以下小面额的调拨力度,受库容影响,部分基层行发行库监控存在死角和盲区。

(二)制度落实不到位,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

制度执行中存在实际落实不到位现象。基层行人员不足、兼岗普遍已成为制约发行库管理的主要瓶颈。在加强发行库细节管理及出入库业务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业务人员承受着劳动强度大、责任风险大、检查考核多、管理约束严等多重压力,日常管理被动、工作疲于应付,“一人多岗、顾此失彼,替班顶岗、操作违章”问题突出,制度执行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操作疏忽和事出无奈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

(三)检查缺乏实效,后续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一是发行库安全监督检查实效性不强。从目前情况看,检查部门不断增多,检查频率不断提高,许多工作事项被多个部门重复检查,好多检查着力于一些凭证要素的填写、登记簿的记载等细节问题,而对操作流程、人员状况等关键环节检查的少,不利于风险的查找与防范,从而降低了检查的实效性。二是重检查次数和形式,轻整改落实。全年1个中心支库至少接受各类检查20次左右,检查发现问题类同,每年检查每年出现,检查部门对被检查部门整改落实情况监督不到位。三是现有的科技手段没有充分利用。目前,监控技术手段基本上是作为在出事之后查找原因、查找证据,确认责任人的弥补手段,多用在事后,并没有充分发挥监控设施在事前、事中实时化解风险的作用。

(四)人员管理不到位,培训和教育缺失

一是人员配备和轮岗不到位。发行库管理岗位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责任重,一般员工不愿在发行库管理岗位工作,给人员补充和轮岗带来很大困难,长期形成发行库管理岗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在岗时间长等现象,部分基层行管库员平均年龄近50岁,最长在岗时间近20年。长期在同一岗位,必然会出现对工作产生厌倦感,凭经验干工作等现象。二是人员考核工作形式主义。要害岗位考核本是为加强人员管理,防范人员风险的有效手段,但从实际操作来看,部分行只是填表、盖章应付检查。三是培训和教育缺失。近年来随着流通中现金快速增长,发行库面临的工作任务成倍增加,各基层行仅重视完成任务,却忽视了员工思想和警示教育。

三、加强发行库风险控制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

1.整合监督资源,加强监督执行力,发挥监管合力。上级行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本省属地管理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力度,整合监督资源,充分发挥保卫、会计、内审、人事及事后监督等部门横向沟通协作,形成监督合力,共筑内控长效机制,达到齐抓共管的局面,防范业务风险发生,确保发行库安全有效运行。

2.建立后续监督检查机制,解决整改不力的问题。要从各个工作层面建立健全检查后续监督机制,将检查的重点放在整改落实的效果上,通过复查的手段监督整改落实,并将整改的效果纳入检查效果评估范围之内。

3.完善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业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按年度对全年工作无差错、工作责任心强,特别是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物质、精神奖励。工作中出现差错,扣发部分奖金,甚至全部扣除。对敢于坚持制度、堵塞漏洞的给予必要奖励,打破奖金平均分配制度,在职务、职称晋升方面应根据行业岗位特殊性给予照顾。对管理不严格、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办理业务,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并及时给予处罚。

4.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一是加强风险管理警示教育。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注重岗位培训和风险提示,自觉遵守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依法办事,按章办事,提高制度执行力。二是强化制度学习。坚持做到学习常态化、系统化,熟练掌握内部控制和业务处理流程,尤其是新业务、新制度的学习,掌握关键环节,制定并有效落实各项控制措施,确保内控管理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全覆盖”。

(二)加大技術投入和硬件设施更新,发挥现有技术手段潜力

1.积极推广应用一些成熟的科技成果到实际的业务操作环节,优化发行库原有的运作模式和流程,减少风险点和风险环节,实现人与风险的物理隔离。要在实践工作中善于思考、敢于创新、鼓励发明,创造优化工作程序和手段的新技术和思路,不断推进发行库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探索 篇7

通常而言, 在企业中的财务风险可以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这几种类别。进一步而言, 导致这些风险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1. 资本组成框架不规范

这里我们所提到的资本组成框架一般是说权益资本与借入资金之间的所占有的比重。科学规范的资本组成架构, 能够实现对企业综合资本成本率的有效控制, 同时能够确保企业获取相应的财务杠杆利润,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价值水平。不过就现有的情况来看,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 往往都存在资本组成框架不规范的情况, 一般表现及导致原因如下:

(1) 负债结构的组成方式不规范, 流动负债的整体水平较高。就算是当前部分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相对于行业正常水平来说是稍微低一些的, 不过它的流动负债比例却在全部负债中占据了差不多八成的比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一些企业当前净现金流量不能够满足企业实际运作所需, 对于企业而言, 就需要通过运用短期债务去弥补这一短缺, 以此来维持自己的业务进行。

(2) 权益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股权融资占比较大, 债务融资占比较小。尤其是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 国有企业比较严重的现象是, “国有股”和“法人股”约占到整个股权的四分之三, 而这两种股权基本不能流通。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流动性更好的投资, 就需要减少不流通的旧股, 去开发新股, 这样就会使得权益资本占有更高的比例。

2. 投资决策不够科学

企业财务决策不够科学, 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 以至于盲目投资, 使得企业的筹资成本不能得到合理回收, 最终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很多企业没有事先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周密细致地研究和分析, 过于主观臆断, 或者没有搜索更全面、更真实的经济信息, 导致决策项目出现严重失误, 无法获得预期收益, 就连成本也未能如期收回, 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陷入风险。面对这种状况, 有些企业都尝试着借助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来改善, 不过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导致部门企业面临着破产的考验。

3. 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1) 应收款项无法收回。一定量的赊销, 可以增加企业销量, 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但是前提条件是需要全面了解客户的信用等级, 盲目赊销, 造成大量应收账款, 大大增加了坏账风险。

(2) 资产流动性差, 现金流不足。债务融资后, 企业需要具备足够的资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企业不会陷入潜藏的财务风险中, 让企业进入到财务运转困难的境地, 从而阻碍企业的正常运作。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要想进一步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管控, 降低财务风险事故的发生率, 企业就要具备正确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观念, 针对那些潜藏的风险问题加以充分的警示, 并实施有效的手段加以应对, 尽可能的避免风险的发生。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下面几点:

1. 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组织架构

(1) 完善企业资本组织架构。作为企业, 要寻求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平衡点, 做好两者比重的协调工作。当负债比重处于某种程度下的时候能够实现对企业的有效鼓励等积极效果。不过并非负债额度越高, 所取得的效果就越好, 应该将其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在企业选定一个项目的时候, 所要遵循给基础原则就是要确保盈利, 因此企借入资本预期利润率大小不能低于借款利息率大小。

(2) 完善企业负债组织架构。要科学规范的规划负债到期结构是负债结构管理的关键之处。由于现金流量的波动性, 企业确定负债到期结构时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边际, 并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 确定使风险最小、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2. 增强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有效性

(1) 建设成立起科学严谨的投资风险责任束缚体系。作为企业而言, 应该在内部组织建设其严谨有效的决策责任制度, 将责任具体的落实到个人, 假如某一决定有了问题, 就要按照规定让决策者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 实现企业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就现有的情况来看, 项目评估手段在企业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普及与运用, 同时也获取了不错的效果, 不过依然不仅完善, 还是体现出诸多的问题, 很多项目可行性论证之所以开展就是单纯的想要通过审批, 获得许可, 这是不合理的。

3. 保证资金流动性与安全性

有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困在了经营困难的处境, 严重的还会破产, 这也不是由于资不抵债, 主要是因为短时间内的支付有一定难度不。所以, 作为企业, 准确把握现金流量风险的预警手段, 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风险发生的征兆, 并做好有效的事先防备, 这对于企业的安全运作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企业, 不仅要有效降低资金投入量的多少, 降低资金的占用比例, 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的流通速率, 确保它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向货币资产的转变, 进一步提升资金的有效运用效率水平, 避免出现坏账损失的情况。要结合当前做掌握的业务今后产生现金流量的实际状况进一步提升其合理的生长速率, 并且也好将相对足够的现金资源掌握在手中, 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的顺利运作以及在面对偶然事故的时候能够加以有效应对。

参考文献

[1]王凡林.《企业风险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浅析如何搭建企业税收风险控制体系 篇8

一、搭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的基础条件

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下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2010年陆续颁布的配套指引之后, 上市公司及大型企业单位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控体系, 但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中并没有涉及税务管理方面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说税务风控体系建设除国税总局的相关规定外, 目前尚没有相应法规可以参考, 但税务业务与十八项应用指引的要求却有着极大的相似度, 企业可以参考现有内控体系的搭建方式进行。

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角度来说, 税收风险控制体系的搭建需要设立相应税收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明确岗位和职责, 搭建企业税务内部控制环境, 并建立税务风险控制及应对的机制和措施, 完善税务信息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 并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机制。在满足以上五要素的前提下, 进一步明确企业实施税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范围。

企业集团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可以采取“重大审核型”或者“全业务审核型”两种设置方式, 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多少、业务的复杂度、子公司数量及规模、税务管理部门的职责、人员配置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机构形式。税收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立是搭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最重要的基础, 税务风险机构的人员既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同时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以保证对税收风险的敏感性及执行力。

二、企业如何搭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

企业在具备了税收风险控制体系所需要的基础条件之后, 就可以着手搭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的具体规范。这个环节不仅需要梳理企业现有的业务模块, 还要将企业各业务模块涉及的流程制度逐一理顺, 从中找出各业务环节的涉税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税收控制措施。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 梳理企业涉及的业务模块及相关流程制度

该步骤主要是以调研问卷及现场访谈方式结合进行, 以了解和掌握企业覆盖的业务面, 企业在进行这部分工作的时候, 要遵守全面性的原则, 即不要有遗漏的业务领域。

以制造业为例, 企业一般会涵盖的业务模块包括:采购模块、生产模块、销售模块、工资及福利模块、存货模块、资产模块、资金模块、投融资模块、期间费用、研究与开发支出、纳税申报、税收优惠等, 部分企业可能也会涉及物流运输、进出口等模块, 具体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决定。

企业对涉及的业务模块梳理后, 按企业现行内部控制体系整理各业务模块的制度、流程, 同时收集相关的部门职责及关键岗位的岗位职责, 以保证后续修订的风险控制点可以有效地落实到岗位。

选取制造业采购业务模块为例, 一般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中一般会包括:供应商选择管理办法、采购价格审核管理办法、采购合同签订管理办法、货物验收管理办法、质量检测管理办法、采购发票管理办法及采购业务财务核算管理办法等。

(二) 按内控体系梳理涉税风险点

梳理内控体系涉税风险点, 是搭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找出现有内控体系的涉税风险点, 才能依据风险类型、重要性程度等因素分析制定相应的控制流程。这部分一般需要通过现场访谈及现场审阅相关资料的形式获取相应信息。

企业在梳理各业务环节的税收风险点时, 需要关注业务发起时点、业务开展各环节、业务完结及财务入账各细节, 已达到全面识别风险的目的。以制造业采购环节为例, 企业采购业务一般涉及的部门主要有:采购部门、质量检验部门、价格管理部门、仓储保管部门、生产部门、税务管理部门、财务核算部门等, 这些部门在采购业务环节均承担相应职责。企业针对采购业务至少应当关注的税务风险主要有:采购业务是否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供应商;采购业务价格是否公允、合理;签订的采购合同是否真实有效, 合同条款是否存在税务风险;取得的增值税发票是否符合税法规定;采购业务货物流、发票流、资金流是否一致;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及时认证抵扣;入库货物型号、数量是否与合同及发票一致;采购过程的质量索赔处理是否符合税法规定;采购材料的入账成本是否包含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材料损耗的涉税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应付账款的确认是否与采购合同、采购订单、入库单、发票等资料相匹配;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是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三) 明确业务模块涉及部门的涉税职责

业务部门是企业具体实施税收风险控制程序的部门。针对各业务模块的主要风险, 明确管理职责, 落实管控要求, 是保证税收风险体系能够最终落地的重要手段。

以采购业务为例, 企业首先明确与采购业务相关各职能部门的涉税职责。依据采购业务涉税风险点, 明确各业务部门的涉税职责。

采购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一是组织对供应商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收集供方信息, 建立并维护供应商数据库;二是组织对供应商的比较、推荐、考察、评审和选择工作;三是物资采购计划编制及管理工作;四是采购物资的采购发票、收料单、价格通知单等资料整理传递工作;五是付款资金计划的核对、审核工作等。

质量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一是参与新供应商评审及合格供应商质量评定工作;二是负责采购物资的入库检验工作。

价格管理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负责各类外购物资的核价及管理。

仓储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负责采购物资的收料等仓储管理工作。

生产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一是负责业务范围内采购物资的扫描收料工作;二是负责将业务范围发生的物资申领和劳务等原始单据的审核传递工作。

税务管理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一是负责签订采购合同税务风险的审核工作;二是负责采购业务中的纳税调整审核工作。

财务核算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一是负责供应商往来账户的管理, 办理与供应商的采购结算工作;二是负责与供应商单位往来账目的核对工作等。

(四) 制定税收风险控制流程

制定控制程序是实施风险控制的具体方式, 企业在识别各业务模块的主要涉税风险之后, 要综合分析其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 对各风险业务进行排序, 在综合成本效益的原则下, 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制定相应可行性控制程序。同时企业要结合各业务模块的涉税职责, 将控制程序落实至岗位, 以保证控制程序的有效运行。

以采购业务为例, 针对“采购业务是否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供应商”的涉税风险点, 企业制定的控制程序至少应该包括:企业制定供应商选择评价制度, 并按要求执行, 采购部门应关注供应商的一般纳税人资质。

针对“采购业务价格是否公允、合理”的涉税风险点, 企业制定的控制程序至少应当包括:第一采购部门通知供应商报价并审核, 将审核后的报价单传递至价格管理部门;第二价格管理部门进行采购价格的审核, 并将最终审核结果专递至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

针对“签订的采购合同是否真实有效, 合同条款是否存在税务风险”的涉税风险, 企业制定的控制程序至少应该包括:根据公司合同管理办法, 对涉及采购的合同应通过公司相关部门的授权审批, 相关合同条款需要经过税务管理部门的审核等。

企业按此要求, 针对梳理的主要涉税风险点, 结合涉税部门职责, 逐一制定风险控制程序, 将风险降低在管理层可接受范围内, 最终形成企业的涉税风险矩阵。

(五) 形成企业《税务内部控制管理规范》

企业在经过了业务的梳理、风险的识别、涉税职责的明确及控制程序的制定四大步骤后, 即可以形成一套适用于本公司税收控制体系《税收控制管理规范》。

《税务内部控制管理规范》是企业防范涉税风险的指导依据, 是指导企业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标准, 企业不仅要保证税务控制管理规范的落地, 更要对其后续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经济环境、税收环境的变化, 以及税收新政策的出台、企业内部流程制度的调整等, 企业需要及时对《税务内部控制管理规范》进行更新和发布, 以保证管理规范的适用性。

三、税收风险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企业产生税收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 主要表现有:不了解税法相关知识、纳税意识不强、企业不重视税收风险、经营过程表现随意、企业对税务人员不重视等。企业搭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是从企业内部角度降低税收风险, 减少税收支出的最有效途径。而企业有效运行《税务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又是搭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成功的标志。

企业能够有效运行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管理规范完善并持续更新;二是机构设置合理, 人员能力匹配;三是总结与反馈机制健全有效。有效运行的税收风险控制体系一定是建立在有效运行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基础上, 例如, 企业是否能保证董事会与管理层的有效互动、企业是否与税收机关搭建互通平台、高层管理人员对税务遵从协议的了解程度、税务管理部门是否能及时获取最新税收政策、税务管理人员能否有效识别各业务环节的税收风险、企业是否制定了税务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办法等。所以, 企业需要将税收内控管理纳入企业整体的内控体系, 实施全业务链的内部控制管理。

四、总结

“合作遵从”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方向和征纳双方共同防范风险、降低征纳双方涉税资源投资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理念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方向。从长远来看, 企业在合法、合规的税收管理环境下, 不仅可以促进生产经营的平稳运行, 也可以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互动, 增进税企合作。

摘要:大企业是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外部环境来说, 搭建企业税收风险控制体系是大企业的必然选择, 也是帮助企业降低涉税风险、减轻税负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从应该如何帮助企业建立自身的税收风险控制体系入手, 以提升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 从根源上将企业的税收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内。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篇9

一、财务风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1、财务风险是其他风险的集中表现

(1) 战略风险恶化最终转化为财务风险的发生。战略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决策不正确、执行不力、调整迟缓, 以及战略环境恶化等, 都会产生战略风险和财务风险问题。例如, 有些企业扩张太快, 在急剧膨胀过程中伴随着投资战线过长, 非相关多元化过多;有些企业在并购、控股、参股等资本扩张中, 试图通过资本经营快速建立“企业帝国”。这些企业在取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集聚了战略风险, 隐匿了财务风险, 遇到经营环境恶化时, 战略风险暴露, 资金链随之出现问题。

(2) 市场风险恶化会直接和间接引发财务风险。金融、资本市场、商品、原料和劳动力等市场的变化迟早都会传递到企业, 市场风险爆发直接导致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果的恶化。例如银根紧缩、利率上升, 会直接加大银行融资难度和增加财务成本;证券市场恶化, 导致股权融资和债券直接融资困难;商品市场竞争激烈, 导致赊销过多,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减少;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升, 会加大生产成本和增加现金流出。不少企业已实施“走出去”战略, 国际化企业面临更多国家、地区和类型的市场风险, 系统风险更大。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使诸如美林证券、雷曼兄弟这种世界巨无霸投行破产, 次贷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世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不但影响金融企业, 还导致不少国家非金融企业出现财务危机。

(3) 运营风险恶化伴随着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这一复杂企业体系的运营, 会因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有限性, 而出现运营失败或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产品滞销、物流不畅、生产故障等运营风险的发生, 伴随着的就是现金流问题、财务危机问题。

2、财务风险恶化导致其他风险爆发

财务风险与其他风险交织影响, 财务风险的恶化导致其他风险爆发, 不仅毁损企业价值而且导致其他相关利益者价值毁损。第一, 战略的执行要靠财务政策落实, 财务战略是总体战略的职能部分, 财务政策和财务决策的失误, 迟早会导致财务危机, 引爆战略风险。企业母子企业之间资金运动的过程复杂, 在每一个环节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旦发生财务危机, 意味着出现现金流问题, 而现金流枯竭将导致企业生产系统停滞和销售系统瘫痪, 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瞬间加剧, 如果风险控制措施不力, 财务风险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疏解、转化和吸收, 企业整体战略难以实施。第二, 企业母、子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不同环节, 价值链上各环节紧密联系, 企业财务风险也构成了“财务风险链”, 财务风险层层传递, 不断向外部传导, 导致其相关利益者的价值毁损。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会通过其控股的上市企业将风险不断向外延伸传导到资本市场上, 企业内部财务危机会促使其企业有计划地侵占上市企业利益, 遭受价值毁损的上市企业发生财务危机, 这也会成为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因素, 而资本市场的颓势, 也会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可以说, 那些以往只能破坏一家企业, 或企业个别部门的风险, 现在却可能激发连锁效应, 波及整个企业甚至其供应链上的关键合作伙伴, 波及资本、产品等市场。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1、构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众多的因素导致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 对财务风险这种经济现象的研究, 已成为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 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目前, 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控制, 虽然内容繁多, 但财务控制能力明显不足, 预算管理虚、资金管理散、内部审计弱、集权分权两极化, 没有形成一个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体系。因而为有效的预防财务危机的出现, 切实保障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 从企业总体的高度建立一个整合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规范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极其必要的。

2、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措施

(1) 建立企业全程财务预算管理模式。全程财务预算管理即对成本费用形成过程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和管理,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财务分析, 准确把握业务、成本和费用的现状, 及时发现与其预算数额的偏差并予以校准, 从而构建从业务到财务快速高效一体化的预算管理模型。第一, 上下结合, 全员参与。由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企业长期规划, 提出企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 并下达规划指标。最基层成本控制人员先自行草编预算, 再由各部门加以汇总进行初步协调, 而预算管理委员会要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 注意掌控相关信息, 严格审察、合理确定各部门预算并汇总总预算, 经报批后下达各部门加以执行并予以考核。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 应自觉遵守并真正执行各项预算及企业的规章制度, 这样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为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 做出贡献, 全程财务预算管理才能成为提高企业效益的得力助手。第二, 业务到财务, 一体全方位。一体全方位的预算编制是将企业总企业、分企业、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到每个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部纳入预算范围, 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作为利润中心进行预算编制, 即在预算基础上以投资利润率、剩余收益等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进行严格监督和考核。如在预算期内应由物资部门提供其材料采购及物资供应预算, 生产部门提供其生产设备大修计划及预算, 劳动人事部门提供其劳动工资支出、劳保支出等人工成本预算, 其余各部门也分别根据本部门的职能范围和全年的工作安排, 提供本期内的有关支出预算。在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 对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预算导致成本费用上升、支出增加、收入减少等问题, 相关监督部门应进行审计及检查, 必要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企业对执行效果好、收入增加、开支节约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应给予奖励, 从而加强财务预算的有效管理。

(2) 建立企业“现金池”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在资金管理方式上,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集中的资金管理方式来加强协同和控制。“现金池”模式的诞生有助于企业更好的达到企业整体的资金使用和监控。“现金池”是指以一种账户余额集中的形式, 来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办法。这种管理的意图在于通过限额存款、差额拨款、委托贷款、利息调控等手段实现企业与分企业、企业与子企业间资金的集中配置。第一, 操作步骤:首先选择一家主办行, 母企业设立一个账户作为“现金池”;其次分、子企业在各参加行设立母企业账户下的子账户;最后各分、子企业虚拟一个统一的透支额, 在每天的一个固定时间, 银行系统自动对分、子企业账户进行扫描, 并将分、子企业账户清零。当分、子企业账户有透支时, 从企业“现金池”中划拨归还, 记作向企业借款, 并支付利息;当分、子企业账户有节余时, 则全部划入企业账户, 记作向企业存款, 并收取利息;企业为保证“现金池”现金周转而发生的银行贷款利息由企业承担。第二, 利弊分析:对银行而言, “现金池”模式不仅有利于银行对企业整体经营性资产、主营业务、现金流分布以及关联关系进行分析, 还有利于银行对企业客户风险的总体控制, 同时也将企业客户的业务归并进来, 对促进银行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益处。对整个企业而言, 通过“现金池”模式, 就能够充分发挥“总部”的作用, 不仅可以对下属分、子企业的资金收支进行实时监控, 而且可以强化企业内部的资金调剂, 优化资金配置, 加速资金周转, 在有效控制资金使用风险的同时, 提高企业总体资金的使用效率。

(3) 建立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是指在知识经济及全球化环境背景下, 企业为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目标, 从企业治理层面和企业文化层面系统地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整合, 通过合理的权责利安排以及一系列运行机制的保证, 提升企业价值的一种内部审计模式。具体说来如下:在企业治理的框架下, 为实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开展持续的全面风险管理和持续的内部审计。在此过程中, 主体及权责利的配置如下:审计委员会对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过程行使监督和指导;战略委员会需要就内部审计发现的全面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与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沟通, 并且时时关注企业面临的重大战略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组织和协调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开展;CEO负责企业运营事项并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执行;风险管理部门则总揽企业内部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实施审计违规事项给出咨询建议;其他职能部门须配合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其他员工应该在风险管理的理念指导下操作。

(4) 建立积极的企业风险处理机制。风险处理机制是企业在识别、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充分预见、有效控制与处理财务风险, 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风险处理方法。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在财务风险发生前, 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或者把风险控制到最小程度, 即财务风险的预防;二是对无能为力、不能预防的财务风险, 要采取控制措施, 力求在财务风险发生后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把风险损失弥补回来。处理财务风险的方法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财务风险规避是指在某项可能的财务风险发生之前, 通过分析和判断该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因素, 发现该项财务风险可能会给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较大的损失, 因而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 主动放弃或拒绝承担该项风险。为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企业可以采取风险规避措施, 主动放弃可能导致风险的方案, 它是一种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风险管理措施, 其实质是回避那些引发风险的经营活动, 以减少风险损失。财务风险转移是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无法规避或并难以控制的巨大风险, 对此类财务风险, 企业从根本上难以回避且自身管理这类风险的能力有限, 或即使可以管理此类风险, 但管理此类风险的成本和代价太大。因此, 处理此类风险的方式是将其进行适当的转移。企业财务风险的转移, 一般采用三种基本方法:保险、分散和对冲。财务风险自留是指对于那些无法回避、又不能转移的财务风险, 或者由于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而必须承担的财务风险, 企业采取保留此种风险的方式, 如果风险发生, 则产生的风险损失由企业自行消化补偿。在这种情况下, 集团企业只有正视现实, 从长远利益和总体利益出发, 将风险承受下来, 并设法把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风险的免疫是风险处理的最后工序, 就是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并进行相应改进, 以增强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功能, 预防和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企业的发展, 组织规模的扩大, 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 尤其是财务风险。本文从企业财务风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出发, 构建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主要包括全程财务预算管理模式, “现金池”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 企业风险处理机制等。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现金池,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杨雄胜、陈丽花: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化成:财务管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3]于胜道:企业资金安全性控制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框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跨国并购国家风险控制体系研究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中, 对外投资从无到有, 发展势头迅猛。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伴随着跨国并购的飞速发展, 跨国并购风险也随之凸显。很多学者都对跨国并购以及相关的国家风险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数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国家风险产生的原因来源及其分类 (Robock, 1971;张金杰, 2008;林源, 2009) ;也有部分学者重点关注如何对国家风险进行评估 (Meldrum, 2000;王红蕾, 吴晶妹, 2008;王琛, 2008) 。国内少数学者应用数学方法, 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分析 (成善德, 2005;陈福明, 2007) ;另有部分学者对如何应对国家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Clark, Groslambert, 2003;周勇, 2007;张博, 2009) 。上述研究都针对国家风险的不同侧面进行了分析, 本文试图建立一个跨国并购国家风险的控制体系, 为企业跨国并购国家风险研究构建一个一般的框架模型。

二、跨国并购国家风险控制体系模型框架

在总结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本文构建了跨国并购国家风险控制体系模型, 如图1所示。该体系模型包括以下三个模块:国家风险信息收集及识别、国家风险报告与评级、国家风险监控与管理。

三、国家风险信息收集及识别

在跨国并购国家风险控制体系模型中, 信息收集与识别是基础阶段, 只有收集并识别了国家风险的不同信息, 才能对国家风险进行分析评价, 进而对国家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及内部监管。

1、国家风险信息收集原则

首先, 由于国家风险涉及范围广, 因此收集的信息也一定要多样化。其次, 企业收集的信息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要针对目标国进行详尽的信息调查、取材, 另一方面要针对企业自身情况, 依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信息收集, 有的放失, 做到信息收集的最优化。最后, 收集信息一定要有标准, 所谓的标准就是收集的信息要有数据或者准数据的表示形式, 便于量化, 这样有利于以后的信息整理, 为信息识别以及国家风险评定、评级等打好基础。

2、跨国并购国家风险信息类型

国家风险信息的类型是与国家风险的类型相对应的, 本文将国家风险按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其他风险四方面进行收集。

政治风险就是指在跨国经营活动中, 由政治因素导致的其他国家企业在该国进行经济活动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经济风险是由于东道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 其在国家风险中的位置特别突出, 在形成国家风险的诸多因素中, 也最为明显、直接, 且对国家风险具有中长期影响力;由社会因素产生的国家风险是社会风险, 社会因素与政治因素不是截然可分的, 小的政治因素可以被认为社会风险因素, 大的政治风险便上升为政治风险因素;除了上述传统的国家风险外, 全球非传统型的国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例如,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地质灾害、传染病等非传统风险日益突出, 这些风险会导致东道国商业环境的恶化, 有的会直接导致在该国经营的企业受到经济损失。

3、跨国并购国家风险信息收集

跨国并购国家风险信息的收集主要包含两部分, 一是整体信息的收集, 二是详细信息的收集。

整体信息是指不同的组织、银行等评级机构给出的关于国家风险方面的评价和评级。出于商业动机以及政府决策的需要, 目前全球有很多提供国家风险评定评级的组织机构。这些评级机构根据各自的服务对象、评价目的等对全球的各个国家进行风险评级, 并定期对外公布。比较权威的机构包括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经济学家情报社、欧洲货币、国际国家风险指南 (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 ICRG) 等。各个机构有其各自的评价侧重点, 企业在选取时要深入分析, 恰当选择。

详细信息是指不同机构组织会公布或研究或出卖国家风险的详细信息, 例如, 人均GDP、GDP增长率、腐败、社会动乱等类似用来评价国家风险的信息。提供具体信息的机构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国际金融统计》、世界银行每年一期的《全球发展金融》、国际结算银行 (BIS) 的《BIS国际银行和金融市场发展季度报告》, 其中还有部分私人机构为特定用户提供的特定数据 (国际金融研究所、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以及国际经融公司等) 。美国PRS旗下的ICRG不仅进行国家风险的评级, 也为投资者免费提供数据, 每个季度会公布关于潜在政治、金融经济风险以及贸易相关的信息, 这些数据包含有政治稳定性、政党、腐败、恐怖主义、内乱、民主问责制以及法律和秩序等。

四、国家风险报告与评级

本模块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国家风险的评级。首先根据跨国并购面临的国家风险的特点, 选取国家风险评价指标, 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国家风险评价。

1、国家风险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指标将依据国家风险信息收集原则并借鉴美国纽约国际报告集团编制的国家风险国际指南ICRG的国家风险等级指标, 以及跨国并购面临的国家风险特点来确定国家风险评价的指标, 如表1所示。

2、构建国家风险层次结构

依据层次分析法把那些需要相互比较的指标因素归成同一类, 构造出一个各因素类之间相互联结的层次结构模型, 各因素类的层次级别由其与目标的关系而定, 如图2所示。

第一层是目标层, 也就是国家风险的评价排序。

第二层是准则层, 这一层中是国家风险排序所涉及的国家风险类型, 即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

第三层是子准则层, 这一层是评价衡量准则层中各要素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即政治稳定状况、腐败状况、相关法律政策、国际关系、官僚主义、经济政策、汇率稳定性、金融环境、内部冲突、外部冲突、民族差异等。

第四层也就是我们要选择的方案, 即所要选择的并购方案

为了方便计算以及对模型的理解, 层次结构中各层次均用字母代替, 目标层为Ai, 准则层为Bi, 子准则层为Ci, 方案层为Di。

3、重要性程度描述

为了将上述复杂的多因素综合比较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两因素相对比较问题, 首先找出所有两两比较的结果, 并且把它们定量化, 然后再运用数学方法从所有两两相对比较的结果之中求出多因素综合比较的结果。比较具体含义及相应数字对应, 如表2所示。

通过上述的两两相互比较可对不同层次构建出判断矩阵, 然后依据层次分析法对各层进行层次单排序以及最后的总排序, 即可求出最后的国际风险排序结果。

五、国家风险监控与管理

1、国家风险回避

国家风险回避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如果目标企业所在国的风险大, 就可以放弃对该国企业进行并购, 选择其他同类型、国家风险较小的企业进行并购;其次, 如果海外并购后的企业所在国发生了国家风险的威胁, 企业就可以采取撤离措施, 撤离时要进行完备的善后处理, 直到该地区国家风险消除。

2、国家风险减弱

风险减弱是根据东道国的国家风险可能发生的程度和性质, 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的并购方式或多元化的合作经营、融资方式, 做到分散国家风险达到对国家风险减弱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东道国政企合作, 采取与东道国政府或者当地重要企业共同并购投资、共同承担国家风险, 将海外并购国家风险分散给东道国政府或当地企业, 从而达到风险减弱的目的。

3、国家风险转移

国家风险转移是国家风险的承担者通过一些技术、经济手段将国家风险的损失转移给其他人的一些方式。国家风险转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担保将风险转嫁给担保人;二是购买国家风险保险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4、国家风险自留

上一篇:进行场景描写下一篇:文献影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