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分析

2024-07-13

演讲分析(精选十篇)

演讲分析 篇1

笔者收集了近年来发表在各核心、重点学术期刊上有关英语演讲的论文, 共45篇。对它们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 以期对当前英语演讲研究的情况有个更为清晰的了解, 并期望由此对今后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能够突出弱项, 避免重复。

笔者收集到的45篇论文从研究角度来分类, 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演讲比赛研究, 演讲课程设计及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演讲的语言学、语用学研究, 以及其他一些对英语演讲能力重要性的研究。这些论文各占的比例见表1。

1 演讲比赛研究

说起英语演讲, 学生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现今大大小小, 规模不等的英语演讲赛事。这些赛事的成功举办一方面为一些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学习英语成果的平台, 大大激励了广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对于扩大英语演讲的影响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的。另一方面也为研究英语演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随着各种演讲赛事的开展和影响力的扩大, 对于演讲比赛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这些研究演讲比赛的10篇论文中, 有四篇是由高校英语演讲比赛的辅导老师撰写。一些指导老师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 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准备比赛, 乃至就比赛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曹婷的“英语演讲比赛的培训与技巧”一文就总结了培训学生参加“昆士兰杯”重庆大中学生演讲比赛的经验, 从定题演讲、演讲稿的写作到即兴演讲、问题回答、辩论和台上技巧等方面, 探讨了比赛的培训和技巧。而也有的老师专门针对一个比赛环节的准备, 进行重点阐述。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春圆老师在“试论英语演讲比赛中即兴演讲的素材收集和处理”一文中就针对即兴演讲, 讨论了利用TOFEL口语考试的真题来进行即兴演讲训练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提出了Brainstorm–structures–expressions的三步策略, 为参赛的师生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意见。南昌大学谢诗琳的“英语演讲稿的撰写技巧”侧重的则是另一环节——命题演讲的演讲稿写作。认为命题演讲的成败关键在于演讲稿的写作, 并就演讲稿的开场白, 主体和结论三个主要构成的写作技巧展开探讨。

有两篇是针对比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所作的研究。英语演讲比赛既是一个展示的平台也是一个大考场。同学们或慷慨激昂或情真意切地的演讲将敏捷思维和优美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同时, 也难免会暴露出英语学习上的一些问题。但目前看来, 对这方面的研究显然还很不够, 笔者收集的论文中仅有两篇对比赛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其一是太原师范大学赵锐老师撰写的“从演讲稿看英语写作教学——2005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山西赛区复赛选手演讲稿阅读手记”一文。赵老师通过聆听来自于山西省14所大专院校推荐的28位选手的演讲和分析他们的演讲稿, 认为比赛学生在演讲稿写作方面出现的问题有:写作前缺乏准备, 不会写引言段和结论段, 缺乏段落写作知识以及不会恰当使用连接词。这样的事实表明学生并没有掌握好写作的基本知识, 从而反映了英语写作教学方法、观念和老师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仰恩大学的任惠平老师同样也是分析了某著名演讲比赛福建赛区和全国总决赛的选手表现, 从知识面、演讲稿还有演讲过程控制几个方面提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还有四篇是比赛的评审或组织者对于影响比赛成败的其他因素的研究。比如针对评委偏好来进行的探究。如大连外国语学院的黄滔和陈婧的“大学英语演讲比赛中初赛与决赛的审美需求差异”一文通过对评委、专家和指导教师的访谈、讨论和记录的质化数据分析得出初赛阶段所体现的审美需求与决赛阶段的要求有较大差异的结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和刘相东、金利民教授在“中外评委对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的差异”一文则探究了中外评委在评分上的差别。这些研究对于选拔参赛的选手和老师的培训都提供了切实的指导意见。还有的讨论了关于新媒体和学生各自的语言学习和策略能力对比赛成果的影响。

2 演讲课程设计及实践研究

随着演讲比赛的影响逐渐扩大, 以及英语演讲对于英语综合能力培养的意义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英语院校开设了英语演讲课, 或者在英语基础课上开展了演讲活动。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成果最多的, 一共19篇占到了总数的42%。而细分下来, 这些文章主要是从两个大的方向来开展课程实践:其一是探讨专门的英语演讲课的意义及其设置, 有10篇;其二为讨论英语演讲活动如何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的问题, 有9篇。

以专门的演讲课为对象进行的研究有的宏观的探讨了演讲课设置的必要性, 大多数是总结各高校在演讲课设计中的教学经验, 比如直接从演讲比赛的赛制借鉴, 将课程进度划分为命题演讲、即兴演讲、辩论、演讲比赛几个层次来组织课程;有的从发音基础练习开始, 然后对学生进行演讲技巧、演讲礼仪的指导, 最后再进行实战性的实际演讲练习这些步骤来开展教学。这些课程设计思路在演讲技巧和礼仪学习上, 都强调了学生观摩老师示范或者演讲比赛录像并进行模仿的重要作用。还有个别的文章着重研究了某一个技巧在演讲课上的应用效果, 如:华东交通大学的胡丹老师就语块学习在英语演讲课上的应用展开了讨论。第二类英语演讲活动如何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的文章则分别从专业英语的语音课、口语课、综合英语课以及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英语课等不同课程的侧重点出发, 结合演讲活动开展教学实践。

3 基于演讲的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

这方面的十二篇中有六篇是以修辞理论为指导或对演讲名篇进行分析, 或就修辞手法的应用对加强劝说性演讲的效果的实证性研究。还有的文章基于语料库对演讲辞的语块和词汇特征的研究;或是对演讲辞的文体或典型语篇模式的研究。

4 对英语演讲研究现状的思考

将这些论文按各自研究的角度大致分类研究之后, 笔者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演讲比赛无疑是对英语演讲教学成果的试金石, 比赛中暴露的各种问题无疑对如何培养演讲技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而这方面的研究仅两篇, 明显不足。相反在宏观层面上对英语演讲或演讲课开设意义的探讨又有些过多、重复之嫌。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演讲语篇进行语料库研究, 特别是对演讲比赛获奖选手和失败选手在演讲语块分析对比方面还有进一步开展的意义。另外就演讲活动如何跟其他课程相结合方面, 除了跟传统的口语、综合英语课相融合, 是不是还可以考虑将演讲和各个领域的专业英语课相结合, 使演讲成为载体, 专业知识成为内容, 英语成为媒介, 提升演讲技能的实用性。当然这些仅是笔者自己在梳理这些论文之后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所得出的结论。

摘要:该文从研究角度出发, 将近年来发表在各家学术期刊上有关英语演讲的论文分成演讲比赛、演讲课程设计、基于演讲的语言学、语用学这三个类别进行分析, 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关键词:英语演讲,研究角度,演讲比赛

参考文献

[1]曹婷.英语演讲比赛的培训与技巧[J].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 2008 (49) .

[2]黄滔, 陈婧.大学英语演讲比赛中初赛与决赛的审美需求差异[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8 (12) .

[3]谭伟红.英语专业演讲课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7 (12) .

[4]王春圆.试论英语演讲比赛中即兴演讲的素材收集和处理[J].科技风, 2008 (11) .

[5]文秋芳, 刘相东, 金利民.中外评委对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9) .

[6]余星.英语演讲教学的七个层次[J].广东教育·研究, 2009 (3) .

[7]张冬玉.英语演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一项综合英语课堂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外语教学, 2007 (3) .

[8]赵锐.从演讲稿看英语写作教学——2005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山西赛区复赛选手演讲稿阅读手记[J].外语教学, 2006 (9) .

李敖演讲词分析 篇2

说起李敖,他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纵观历史,横指众生,独立思考,嬉笑怒骂,自成一家。他的演讲也是妙语连珠,别具风格,对他的演讲作评论,晚辈们岂敢,在这里只是对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稍做剖析,以供我们后来者做学习和参考。一. 开头不凡,引起兴趣

李敖先生在主持人的开场白之后,微笑有礼的站到了主席台前,来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开头:

各位终于看到我了,(笑)主任,校长,各位小朋友!来演讲紧张不紧张?紧张,站在大庭广众面前,很多人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可是让他讲几句他就悚了,不敢讲话,什么原因?胆小。

前天晚上我编了一个故事,做梦的时候编的个故事。北京大学一个女孩进了一个小房间,突然看到一个男的在一个小房间里嘴巴里念念有词,来回走动。这个女孩子就问他,你在干嘛?他说,我在背演讲稿,我要在北京大学演讲。女孩子问,你紧张吗?他说,我不紧张。女孩子说,如果你不紧张你为什么来女厕所?(掌声),这个人就是连战。(笑)

李敖先生的这段开头,出语不凡,唤起了听众的兴趣,给广大的青年学生造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为他演讲的成功作了铺垫。他的这段开场白的语言文字包含了多种手法和技巧。首先,他运用了一个设问的手法。聪明的提问是智慧的标志,他这次来北大是进行学术交流的,他一开始提出一个出乎大家意料的问题,促发听众神经元的亢奋,迅速地引起听众的注意力,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自然地激发听众的参与,缩短了他与广大学子之间的距离,使他和大家的思想感情得以迅速沟通,同时加深了听众对问题的记忆和理解。然后,他讲述了一个小故事,虽不是奇闻怪事,但足以引起我们青年学生的兴趣,而且故事情节生动,内容新奇独特,引起了听众的轰堂大笑。他的这段话短小精巧,新颖诱人那!

接着上面的内容,他又来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台湾有一位歌星,很有名的女人,叫做崔苔菁。你们不晓得这三个字的意思:吹是吹牛,台是台湾人,青是青年。台湾要靠混,靠嘴,又是吹牛,又是台湾人,又是青年人再混。连战就是这种人。他可以唬弄别人,但唬弄不到我们,可以唬弄你们,至少前一阵子唬弄你们。

他的这段话幽默风趣,情趣盎然,引人入胜,调节了人们的情绪,活跃了演讲的气氛。李敖先生的这个故事不但娱乐了听众,而且贴近了他的文化和思想自由这一主题,体现了他的独树一帜的大师风格。

他的这段演讲词,看似简单,引人发笑了。其实它与下面的演讲词,层层铺垫,一脉相承,一泻千里。大家知道,批判性是李敖先生一贯的作风,那人家来到了大陆,怎么继续他的主见和思想了,批评了你还要让你觉得客气呢?好,他就先来戏谑一下你的“敌人”,暖暖广大青年学子的心啊。这段话的意义可见非同一般了啊。

二,幽默演讲,曲径通幽。

作家王蒙说过:“幽默是一种成人的智慧,是一种穿透力,一两句就能将那畸形的,冷漠如冰的东西端出来。它包含着无可奈何,更包含着健康的希冀。幽默也是一种执拗,一种偏偏要把窗户纸捅破,放进阳光和空气的快感。”李敖先生在提到“红地毯”这样道来:

……我问过老板刘长乐一句话,把他问的愣住了。我说有没有铺红地毯?我进门的时候有没有铺红地毯啊?他说你没有,克林顿有,连战有,你没有,我说为什么没有啊?是赞美我,还是抗议我啊 ?(众人大笑)他说,北,大尊敬你,把你当学术演讲,所以不铺红地毯。我说好,我就做普通演讲,讲的好就是学术演讲,讲不好,讲一半,铺红地毯还来的急。

对于“铺红地毯”这一问题,具有两面性,如何将这个问题说的既紧张活泼,又被别人所接受了?李敖恰当得体的运用了幽默,并且大获成功。李敖也可以算的上是一名赫赫有名的成功人士了,他人来可以铺红毯子,为什么我不行了?但大家都知道,这个北大的红毯子只给政客铺的,怎样才能让北大意识到这个有点“势利眼” 的对待,而又不给自己难堪了。他首先提出来了这个问题,提点了别人,然后又话锋一转,说到自己演讲的好与坏。

美国著名演讲学家约翰哈斯灵指出:“幽默,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演讲者在演讲中化险为夷的最好方式。”幽默通过隐射,讽刺,双关等修辞手法,去揭露生活中的怪讹,揭示生活的哲理,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人们得到某些启迪。幽默这一素质,随处可挖掘可使用,李敖先生在此处把它当作润滑剂润了一下。他拥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积淀。那么,我们在平时就要博览全书,对生活充满热情,敢于自娱:其次,要有高尚的情趣,丰富的想象,开朗乐观的性格。

他在这篇演讲中的幽默随处可见“我在内地最佩服的一个人丁大官人,叫做丁关根,丁关根,你跟他讲,你跟他讨论问题绝对不笑,脸绷着一路绷到底,我真的佩服他。(李敖竖起大拇指,众人大笑,掌声雷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就丁关根一样了不起的,叫包公,(笑)包公的特色就是不笑,所以宋朝有句谚语说,叫做包拯笑黄河清,包公笑的时候啊,黄河都不浊了,水都清了。不可能的事情。

三 巧用修辞,妙趣横生

思辨语言贵在对同一事物,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它,表述它,给人一种深邃的内涵感—有怎能不思之再思呢?巧用思辨,在演讲中插入思辨性的语言,可以耐人寻味,牵动听众,并使听众产生共鸣,从而能不断掀起高潮。李敖先生在演讲中巧用名篇思辨:

《毛泽东文集》,当然你们会笑我你在打着红旗反红旗,其实不是,我给你们看一段蛮有趣的,这一段可能你们都不看,我念一段给你们听:我们有些同志听不得相反的意见,批评不得,这是很不对的,(笑和掌声),有了错,一定要自我批评,要让人讲话,让人批评,不负责任,怕负责任,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人就有十个要失败,人总是要讲的,你老虎屁股摸不得吗?偏要摸!

以前女孩子穿的叫玻璃丝袜,玻璃丝袜套上去之后啊,在大腿中间它一个吊带,吊着它,你把这个玻璃丝袜送给美国人,美国很高兴,啊呀!我有全世界最好的玻璃丝袜;你把同样一个袜子送给法国女人,法国女人她会说我有了全世界最漂亮的大腿。她把袜子穿上去了以后,她跟袜子利害结合在一起,所以她有了全世界最漂亮的大腿,袜子没有穿上以前,我有了全世界最漂亮的丝袜,我有了全世界最漂亮的丝袜,就是她在旁边笑,丝袜套上大腿,不是套毛主席的大腿啊,(笑)套上大腿,就是他在丛中笑。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一些名篇的观点常常带“灰色调”,我们可以旁征博引,或者反其意而用之,让听者在比较中提高鉴赏能力。思辨性语言的设计,可以从正负两方面去寻觅,据此打开思路,不时在演讲中插入思辨性的语言,可以不断掀起高潮,牵动听众的情绪,“镇”住全场。李敖先生在此次演讲中将思辨的手法与其他修辞巧妙搭配,效果不同凡响那!

演讲词中讲到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先生运用指代的手法,拟了四个标题,既形象又新颖,深深地吸引住了观众。

第一个是,我不要活了,我嗝了。(掌声)什么叫嗝了?你看屈原就是看政府不好,我嗝了。我嗝了,就是我不要活了呗。

第二个感觉是什么?就是我颠了,什么颠呢?就是跑了,为什么颠呢?我玩不过你。我去做美国人了,我不要跟你们在一起。在座的我的女儿,李文,就是这种典型的人。(掌声)

第三种呢,是得了。什么叫得了?有一个台湾人,他住在北京很久,住在雍和宫附近,讲了一口京片子,叫做林云。你给他通电话,答录机,他说,我是林云,我不在家,于是答录机就开始录音,你就把要告诉他的话,录进去。就是得,什么叫得呢?得就是说,你找不着我了,我猫起来了。做隐士,得的关系就是我藏起来了。

第四种什么啊?第四种是悚了,什么叫悚?小时候我们在北京斗蛐蛐,斗蟋蟀,斗来斗去,一个蟋蟀打不过另外一个了,你怎么逗它它都不打,就是悚了。悚了就是蔫了,就是人民对政府的态度,我怕你,不跟你玩了。以指代说理,类似于辩论中的以退为进—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见解,名为退让,实际上是以退为攻,更容易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且紧紧扣住了主题,不失为大师的杰作。

英语演讲中的隐喻分析 篇3

关键词:批评隐喻分析;英语演讲;社会价值观

隐喻是英语研究当中一个热议的话题。以往,隐喻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人们所认识,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认知语言学家发现研究隐喻可以了解隐喻使用者的思维状态。根据Lac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思维形式。”Lacoff 和Johnson在概念隐喻领域的研究让我们对隐喻有了新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表示隐喻的使用并不是随意的,相反,隐喻是精心设计的。本文从批评隐喻分析的角度研究奥巴马演讲中的隐喻,解释隐喻体现的深层含义。

一、批评隐喻分析机制

在《批评隐喻分析语料库研究》一书中,Jonathan Charteris-Black提出通过分析隐喻,批评隐喻分析理论注重分析语言使用者内在、无意识的话语目的。这个理论是关于隐喻的一次全面的分析,整合了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三门分支,系统地分析了隐喻表达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批评隐喻分析分为三个步骤:

1.隐喻识别

隐喻识别是隐喻分析的首要环节。隐喻识别又分为初级隐喻识别和隐喻确认。初级隐喻识别应该尽可能扩大隐喻候选范围,避免出现错归的情况。当然,隐喻识别前,首先应该清楚隐喻的定义,Charteris-Black指出:“隐喻是一种语言表达,源自语义环境的改变,由原先使用的语义环境转换到新的语义环境下而引起的语义冲突。”。根据Charteris-Black的定义,凡是出现语义冲突或者语义不连贯情况的语言表达都可以被归类为潜在的隐喻表达。

2.隐喻分析

隐喻识别后就需要分析隐喻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分析隐喻建构社会关系。隐喻含义有不同的层次。类似的隐喻表达可以被归在同一概念隐喻的类别下。有相似之处的概念隐喻又可以被归在一个概念下。这一过程十分复杂,依赖于隐喻分析者的专业知识储备。

3.隐喻解释

这一步骤主要分析文本意义。Charteris-Black强调“隐喻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隐喻之间的连贯性依赖于隐喻出现的语义环境”。隐喻分析使语言学家能够在语料库中分析隐喻的使用,解释意识形态是如何支配隐喻使用者的隐喻选择。

二、演讲中的隐喻

本文使用批判隐喻分析理论,分析奥巴马20篇演讲中使用的隐喻表达。演讲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主题:政治、经济和恐怖主义。通过使用Charteris-Black的隐喻分析三步骤,本文发现:奥巴马演讲中最长使用的隐喻是旅程隐喻、人体隐喻这两种隐喻。

1.旅程隐喻

旅程隐喻是最常用的隐喻之一,这类隐喻在演讲中尤为常见。Life is a journey旅行隐喻常用的表达,Lakoff and Johnson,Kovecses,Evans and Green都曾在著作中提到这种用法。奥巴马的演讲中,共出现65处旅行隐喻,占总隐喻使用的38%。例如,Weve come a long way these past 6 years. Thanks to the work weve all put in, our economy has come a long way these past 6 years. 奥巴马将美国的发展看做一场旅行,意义在于一方面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同时将发展比作一场旅行又蕴含了积极向上的意义,提取了旅程是不断前进的意思,代入到社会发展中,就暗示美国在奥巴马的带领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总体而言,旅程隐喻在奥巴马演讲中被广泛的使用,通过把美国的发展比作一场旅行,表达出美国正在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奥巴马对自己政治主张正确性的一再强调。

2.人体隐喻

Lakoff和Johnson关于拟人的解释可以用来帮助理解人体隐喻的含义。他们认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物体描述成一个人,这样就可以用人的情感、性格和活動来描述无生命物体的活动”。在奥巴马演讲中,国家和经济两个主体最常用人体隐喻。演讲中,共出现46处人体隐喻,占隐喻总数29%。例如Today,our economy is growing and our businesses are consistently generating new jobs. grow用来指经济的发展,但grow最基本的意思是指人的成长,用人的长大,如身高体重的增大来暗示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总额的上升,同样是强调了经济的积极增长。总之,人体隐喻作为第二最常用的隐喻,将人富有活力和精神的一面移植到经济和国家的发展当中,使听众无意识地接受心理暗示,将奥巴马执政与经济发展迅速、国家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

总之,隐喻的使用是精心设计的,它的目的在于传递隐喻使用者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听众的感知。通过批判隐喻分析理论,本文识别、分析以及解释了奥巴马演讲中的隐喻表达,可以看出奥巴马演讲不断用积极正面的隐喻表达来暗示自己执政期间给美国带来的积极变化和正面意义,目的在于希望赢得选民的支持,说服美国国民相信现行政策,继续支持自己的政治主张。

参考文献:

[1]Charteris-Black,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

[2]Evans,V.& Green,M. 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2006.

[3]K·vecses,Z. Metaphor and emotion:Language,Culture,and Body in Human Feel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4]Lakoff,G.&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从人际功能分析杨澜北京申奥演讲 篇4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和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表达发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的功能。人际功能主要由语气、情态和基调构成,因为基调的语义特征是从语音学层面的曲拱声调来体现的,所以不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拟从交际角色、语气和情态三方面对杨澜北京申奥演说进行人际意义分析,以此来探讨该演说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揭示语言模式的选择与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二、语料简介

本文是中国申奥形象大使——杨澜为北京申办第29届奥运会向国际奥委会主席和奥委会评审官员们所做的申奥演讲,历时四分钟。时间虽短,但她的表现却为中国获得奥运主办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演说是杨澜代表中国在莫斯科做的最后陈述,同时也是值得中国人民铭记于心的一次经典演说,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

三、演说的人际意义分析

(一)交际角色分析

韩礼德认为,交际中有两个言语角色,一是“给予”,一是“求取”,交往中所交换的要么是物品和服务,要么是信息。如果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便可组成四个语言功能,即提供、陈述、提问和命令,与之相匹配的反应是接受提供、认可陈述、回答提问和执行命令。本篇演讲中,杨澜代表中国向评审委员会及世界各国听众表达中国及她本人的观点和态度,详尽地陈述了北京特殊的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北京的教育计划、闭幕式的设计以及火炬接力的设计等重要因素,因此她充当的交际角色是信息的发布者。作为发话者,她既没有向受话者发布命令,也没向受话者发出提问,而是通过充当信息发布者的角色来表明演说的目的,即代表中国争取奥运会主办权,邀请各国友人来华亲自感受奥运主办城市——北京的真正魅力。在整个演讲过程中,由于发话者获得的是话语主动权,因此听众无法插话或回答,这也体现了演讲重在发布信息,号召听众的基本特色。

(二)语气系统分析

语气系统功能是表达发话者希望通过讲话所达到的目的,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主语代表一个实体,是发话者在小句中要表达的主题。限定成分是对主题进行的有效限制。主语和限定成分的位置决定语气的信息。如果主语位于限定成分之前,这个句子就是陈述句语气;如果主语位于限定成分之后,那么这个句子就是疑问句语气;如果句子没有主语和限定成分,那么该句子被认为是祈使句。上述四个语言功能可以通过语法上的语气来体现。从语法结构上看,陈述、提问和命令分别由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来完成;提供是例外,可由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上述表格统计了杨澜申奥演讲词中的语句类型。从表中可以看出,这篇演说以陈述句为主,祈使句为辅。两种句式中陈述语气占94%,祈使语气占6%。这主要是因为本篇演讲的功能基调是劝说和传达信息,传达信息主要通过陈述语气完成,由于整个演讲语篇大都在陈述中国为成功举办此次奥运会所做的计划和设想,因此陈述句居多;而祈使句的意义在于传达命令、提出要求、请求和极力劝说、号召,其功能是向听众进行直接的呼吁,激发他们的热情。本篇用到了两个祈使句,一句是“let me share with you one story。”说明演讲者是在提出请求,希望听众给自己机会和时间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故事。另一句是“Come and join us.”这是一种直接的呼吁,表达演讲者代表中国诚挚邀请世界各国友人来华的热情。

(三)情态系统分析

情态系统是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的语义系统,相对于语气系统而言,情态系统在结构上要复杂得多。韩礼德将情态意义分为情态和意态。当交换物是信息时,情态涉及命题,表达不同量值的概率及频率,体现发话者对命题的可信程度。当交换物是商品与服务时,意态涉及提议,此时意义的归一度表现为认可和否定,可能性则介于两者之间。其中,量值体现发话者对行为和事件不同程度的义务和意愿。根据Halliday对限定性情态动词三级量值的划分,我们可以对演讲中情态操作词进行如下分析:

这篇演说用到的情态动词只有“will”和“can not”。由表可以看出,情态操作词“will”属于中级量值,“can not”属于高级量值。霍耶提出说,大多数带有“will”和“would”的组合都和预见性有关,表达的都是将来发生的事件(Hoye,1997:113)。这种预见性是说话者的判断,“will”所表达的将来的信息通常暗示的是说话者对将来做出的判断,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受命式,即我们要让自己去做什么事情或者承诺去做什么事情。(Palmer,1986:217)。

杨澜在本次演讲中大量采用了“will”,31句话中共出现了15次,以此来引领全世界人民共同展望中国举办此次奥运会的盛况,赢得广大听众对中国的好感和认可。文中的15个“will”都是杨澜基于自己和国家的信仰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的预见,较好地体现了中国希望承办此次奥运会的诚意。同时杨澜也表达了她代表中国人民对在北京开办此次奥运会的美好憧憬及奥运会定能成功举办的信心和决心,并希望听众评审员们能够给中国一个机会。Will作为中级量词出现在本篇演讲中,即不失演讲者对未来的信心又没有给予极端的肯定,缓和了整篇演讲的语气。“can”这个情态动词常用来表达发生的事情可能会怎么样。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用来描述能力,因为能力不能够从外部观测得到,所以它也只是表达一种推断。而整个演讲中只有一句话用到了“can”的否定形式”——can not”,即“I am afraid I can not present the whole picture of our cultural programs within such a short period of time.”在此句中,演讲者之所以使用概率程度最高的否定情态词“can not”,是出于自己认为个人能力有限,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不能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会举办计划陈述得淋漓尽致,面面俱到,因此用这个情态词来表达个人的谦逊,同时也避免了演讲的冗长啰唆,给听众留有了遐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促使大家怀着一颗好奇之心真正到中国来做切身体验,为下面提出邀请埋下伏笔。

四、结语

语言交流是人们建立并保持适宜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言语角色,在语言的人际意义潜势中选择适当的语言表达来实施各种言语功能,实现以信息或物品与服务为交流物的意义交换。同时,说话者通过人际意义潜势提供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实施各种言语功能,并表达主观的和客观的判断及态度,从而对意义交换的有效性作出限定。本文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三大元功能理论之一的人际功能为理论框架,以人际角色,语气和情态系统为视角对杨澜北京申奥演讲进行具体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杨澜以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向评审们介绍中国申奥的优势;其次,演说中大量陈述句的使用强化了演说者的肯定态度;第三,情态操作词的频频出现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这些都是人际功能得以完美实现的有效手段,对于我们今后理解各类演讲语篇的深层次内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杨澜北京申奥演讲词中交际角色、语气和情态系统的分析来探讨该演说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对我们深入理解蕴含在该演说中的深层次含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杨澜北京申奥演讲,人际功能,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2000).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高波.(2009).关于《克林顿离职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 [J].科技信息.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1989).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4]、李占子.(2002).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王馥兰.(2010).英语政治演讲的人际意义[J].吉首大学学报.

股票分析演讲稿 篇5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们小组在投资股票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相信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经过大半个学期的投资实务课,大家也都可以算作股民了,肯定既尝到过股票上涨的甜头,也尝到了股票下跌的苦头,可以说是深刻体会到了这一句至理名言。炒股作为一项风险投资,并不是不是盲目的砸钱,充足的准备和精密的分析在股票投资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我们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了解股票买卖的流程以及股票买卖中的各项费用;其次,要看懂证券投资所电子屏幕,能够大致认识各条曲线的具体含义;然后,了解一些最基本的“股票常识”;最后,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股市上有的是瞬息万变,有的是不测风云,不管怎么样,理智高于一切,能有效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运作,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收益。

首先大体介绍一下我们小组所掌握的一些分析方法。包括,基本面分析,政策面分析,技术面分析和心理面分析。其中,基本面包括。。。

接下来,我们小组将按照一下脉络进行讲述,我们首先看一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股票。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股票需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建立合适的股票池,其次是政策面以及基本面分析,最后筛选对比,选出合适股票。以我们小组的有色金属为例,我们通过分析有色金属行业企业的ROA、流动比、速动比、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并且综合政策面奥巴马连任这一消息,得出黄金股成为投资热点,并选择了山东黄金。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如何选择合适的投资时机,中国人做任何事情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那么买股票,什么时候天不时呢,可以看一下,大市不好不买,未经研究不买,短期暴涨过的个股不买,股价处于下跌中不买,情绪冲动不买,未设止损不买,向上空间小于30%不买。不知道在座同学有多少在这些情况下买过股票。从MACD和DIF角度看一下,这个上课老师都介绍过我们就一笔带过。当两者都大于零,或者都小于零但向上移动可以买入或持股,都小于零或者都大于零但都向下移动,可以卖出或观望。

以我们小组成员买的双鹭药业为例,如上图所示,在10月12日时,双鹭药业的DIF和MACD均大于0(即在图形上表示为它们处于零线以上)并向上移动时,一般表示为股市处于多头行情中,所以该只股票处于一种强势之中,预测股价将再次上涨,可以加码买进股票或持股待涨。10月16日时,日K线图呈倒锤子状,说明该日股价先持续上涨,在到达最高点后又下跌。虽然价格有所上涨,但此时卖方力量强大,有价格下跌的趋势,因此应在此时适当卖出,以防价格下跌。10月17日时,整个股市呈现低迷状态,卖方力量进一步增强,价格将进一步下跌,故在该日将股票全部平仓。

再来看一下何时补仓和止损,一般我们将短期止损设为5%,中期设为15%,一般没有套10%以上不要考虑补仓这时候补仓,表面看摊低了成本,可是资金量多了,风险在加大,如果继续跌你可能心态完全被跌坏,亏得也更多,那样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仍然以双鹭药业为例,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10月12日9:50开始,双鹭药业股价持续走低,但此时股市处于多头行情中,所以该只股票处于一种强势之中,预测股价将再次上涨,可以加码买进股票或持股待涨。于是选择逐渐增仓,在五次交易中累计补仓购入2500股的双鹭药业。10月16日时,日K线图呈倒锤子状,说明该日股价先持续上涨,在到达最高点后又下跌。虽然价格有所上涨,但此时卖方力量强大,有价格下跌的趋势,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选择在在此时适当卖出,以防价格下跌。10月17日时,整个股市呈现低迷状态,卖方力量进一步增强,价格将进一步下跌。为避免损失,故在该日将股票全部平仓。

通过交易我们发现,并非牛市中一定亏钱,熊市中也有可能赚钱。为什么呢?因为牛市中同样有风险。股市如战场,证券投资和行军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投资者同样也需要认清隐藏在顺境背后的风险。在熊市中股价不断下跌,投资者自然地把控制风险放在第一位。在牛市行情中,投资者往往会因行情好而麻痹大意,从而导致投资失误。随着股价不断地上涨,风险也就逐步集聚,但多数投资者在盈利后,总是想赚取最后一分利润,不能及时获利了结,保住胜利果实,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很多人以为股票价格低风险就小,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投资风险在于资金总量,不在股票本身价格高低。同样的五万块,不同价格股票只是买入数量不同,而亏损是一样的。因而风险相同。事实上目前的高价股大部分都是成长股和业绩好的股票,而反之低价股在经过一轮牛市后还是低价,大部分是基本面差的原因。因而真正存在风险的是低价股,而并非高价股。

很多人认为持有股票数量越多越好,这样有助于分散投资,规避风险。话虽如此,但股票不仅是高风险的所在,也具有高收益的特征。一次买太多股的缺点在于,分散了投资,也分散了投资收益,最后几只涨,几只跌,收益也随之下降。此外,一次介入太多股票在精力上也管不过来,如果一旦哪天大跌,你想跑,可是等你二十只股票一个个下完单,可能要收市了。股票的收益最大化在于集中投资,最好不超过三只股票,然后用控制仓位和设立止损来控制风险即可。

在市场整体趋势向好之际,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忘记了风险而随意追高。股市风险不仅存在于熊市中,在牛市行情中也一样有风险。如果不注意,即使是上涨行情也同样会亏损。

股市的“险礁暗滩”是指被基金等机构重仓持有、涨幅巨大的“新庄股”。其次,问题股、巨亏股、戴帽戴星股。不可否认,这类个股中蕴含有暴利的机会,但我们要认识到,这种短线机会往往不是我们一般投资者可以随便参与的,万一投资失误,就将损失惨重。

为了规避市场非系统性风险,分散投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分散投资也要适度,持有股票种类数过多时,就像之前讲过的风险将不会继续降低,反而会使收益减少。我们一直说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设想你把鸡蛋放在十几个篮子里,那么当几个篮子同时要掉到地上的时候,你接哪个?你接的过来吗?所以说,过于分散反而会得不偿失。

丘吉尔演讲辞的“及物性”分析 篇6

【关键词】丘吉尔演说辞 韩礼德 及物性 过程

一、引言

1.理论基础。英国语言学家弗思教授开创了伦敦学派,后来他的学生韩礼德陆续发表了很多著述,建立起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体系。

韩礼德把语言功能分为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元功能,对于语篇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将选取概念功能中的一部分,即“及物性”的角度对丘吉尔的演说辞进行分析,以期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及物性”的各个过程。

2.及物性。及物性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韩礼德认为,通过及物性系统,人们的经验可以分为以下六种不同的过程。

(1)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由动态动词来表示,“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一般由名词或代词表示。 以演讲《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中的句子为例:“I have already completed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is task.”该句中,“I”为动作者(丘吉尔),“the...of this task”为目标,“completed”即为用来表示这一过程的动词。

(2)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如like,know等。心理过程一般包含:主体,即“感知者”;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以演讲辞为例:“I think I may be pardoned if I do not address the House.”该句中“think”为心理过程的典型标志。

(3)关系过程: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对于表现事物所处状态有突出作用,系动词为其常用标志性动词。

(4)行为过程:诸如呼吸、咳嗽等生理活动过程。常用的动词有breathe,cough,laugh等。

以演讲辞为例:“Come,Let us go forward together.”在这句表现行为过程的句子中,“come,go forward”体现了丘吉尔对群众的激励与鼓舞。

(5)言语过程: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常用的动词有say,tell,talk等。“讲话内容”可以是要传达给“受话者”的信息,也可以是要受话者做的事情。

以演讲辞为例:“I say to the House as I said to Ministers...sweat.”例句中用了“say,said”,表达了讲话者(丘吉尔)要传达的信息。

(6)存在过程: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常用的动词是be,exist等。“there”是常见的引导词。

二、结合“及物性”分析丘吉尔演讲辞

1.演讲背景介绍。温斯顿·丘吉尔,政治家、演说家、作家。二战期间,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首相,发表了《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的著名演讲,演讲包括三个重要部分。

2.语篇分析。丘吉尔这次演讲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组建内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演讲中,物质过程最多,其次是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较少。具体来说,在表示物质过程的句子中,丘吉尔多处将他本人作为动作者,并使用了如“invite,receive,submit,complete”这些动态动词,体现出了他在组建内阁方面的主动和果断,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魄力。此外,少量心理过程,表现出了丘吉尔对组建新内阁的坚定和信心,具体体现在“hope,trust,consider”上。

第二部分重点叙述了开战前的形势。在这一部分中,关系过程所占比例较大,连用“is,are”,为民众展现了战争前英国的处境,引出他的应战措施,并用心理过程十分恰当地显示了自己谦逊的态度。

第三部分重点在于重塑国民的信心以应战。物质过程仍然占据了最大的比例,这有利于丘吉尔分析当前形势,显示自己的决心与信心,有更强的号召力。如:“I say it is to wage war by land,sea and air.War with all our might...and to wage war...human crime.”句中的三个动词凸显了丘吉尔充满激情。同时,相较而言,这部分中的言语过程所占的比例很突出。丘吉尔用了“say,said,answer,claim”这些词,对抗战政策和目标进行阐述,鼓舞了士气。最后,丘吉尔用了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突出了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对民众的鼓舞。

三、总结

总结这三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丘吉尔在演讲中运用最多的是物质和关系过程,心理和言语过程次之,行为和存在过程最少。这些都再现了丘吉尔临危受命,用自己的语言魅力鼓舞士气,激励人们团结抗战的画面,体现了正确运用“及物性”对达到更好的演讲效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方琰.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2005(06).

奥巴马就职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 篇7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旨在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意义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语言并非仅仅是一种客观的传播媒介, 也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不仅反映社会现实, 也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 (The N ews Journal, 2003) 因此, 批评性话语分析本质上是对语篇特别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进行的一种社会分析, 以提高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 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促使读者实现批评阅读 (critical reading) , 增强他们对大众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批评话语分析要求把语言作为一个多功能的系统, 因此,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成了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 (辛斌, 2005) 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 黄国文 (2001) 认为, 我们在分析语篇时完全可以用这种理论进行指导。Halliday将语言所能完成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功能抽象概括为三大语言元功能, 即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和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徐珺, 2005) 。概念功能, 指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的内部经验, 世界及其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功能, 主要由及物 (transitivity) 系统来实现 (王冬梅, 2008) 。人际功能, 是指能表达作者 (讲话者) 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他 (她) 对事物的推断的功能, 它直接与态度、观点等相关, 是一条展示意识形态作用的捷径。另外, 在语篇上, 名词化的过程隐藏了参与者和情态的成分, 减少了行为成分, 使客观性更强。修辞的应用也是政治演讲文本的一个重要特点, 不仅保证了政治演讲的流畅与生动, 还增加了文本的说服力。

本文将从及物性、人称代词的选择、情态系统, 语篇的修辞等方面, 对奥巴马就职演讲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奥巴马是如何利用语言为其政治目的服务, 劝说美国的民众接受其宣扬的意识形态的。

2 奥巴马诺贝尔和平奖演讲分析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在2008年11月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 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本文以他的就职演说为语料, 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 根据语篇的具体特征, 选择性地分析及物性, 情态系统, 人称代词以及语篇修辞特点。

2.1 及物性

及物性 (transitivity) 是概念功能的一部分, 是以交代各种过程及其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来反映语言的概念功能, 其中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是最常见的三种表示概念功能的过程。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 它有两个参与者:“动作者” (actor) 和“目标” (goal)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 (sensing) 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一般有两个参与者:心理活动的主体“感觉者” (senser) 和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 (phenomenon) ;关系过程是指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任何关系的过程, 可分为“归属性关系过程” (attributive) 和“限定性关系过程” (descriptive) , 前者对事物进行描写, 后者对事物进行限定。

在演讲中, 奥巴马主要采用了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这两种及物性系统。在谈及如何重建美国经济和政治霸主的地位时, 奥巴马选择了对行为进行描述的物质过程:

(1) On this day, we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 out dogmas, that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2)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以上各句中的动词, “proclaim”, “pick”, “dust”, “begin”属于物质动词, 表明了奥巴马的决心, 并表明他将和美国民众一起, 改善美国现有的政治管理制度, 重拾信心, 共建全新美国。而及物性系统中的关系过程是进行评价或判断最直接的方式 (Hodge & Kress, 1979) , 如以下各句中由系动词连接名词词组或形容词形成的关系过程。

(3) 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 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4)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 is inevitable, and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must lower its sights.

第三句中的“real”, “serious”, “many”是对于美国现在所面临的“challenges”的限定。第四句中的“sapping”, “nagging”则描述了美国民众所面临的信仰危机, 表明了当前局势的严重性。关系过程中一般现在时的使用增强了评价和界定的客观性。奥巴马选用这种概念过程和时态, 是想证明自己所言是普遍认可的事实, 并没有夹杂着个人的主观因素。从而, 让听众认识到美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十分严峻的。

2.2 情态系统

系统功能语言学 (Halliday, 1994 /2000) 认为,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 除了表达肯定和否定的两极之外, 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能性, 即“中间状态”, 即“情态” (modality) 。情态是说话人对某个命题或提议的态度、看法, 表现了说话人的意愿或判断。全文共有单词2369个, 其中情态动词62个, 各种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如下:

但情态本身也有等级之分。情态量值分布最明显地体现在情态操作词上。通过对情态的高、中、低量值的区分, 可以看出说话者语气的轻重。当否定词在命题和情态之间转换时, 情态的高、低量值会发生逆转。要表达相对肯定的态度时采用的是高量值的情态词, 反之则使用低量值的情态词。情态词量值分布如下:

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 奥巴马这篇演讲中用得最多的是中情态词, 共23个, 占全文情态动词的37%;高情态词, 共8个, 占全文情态动词的13%;低情态词, 共31个, 占全文情态动词的50%。这是就职演讲, 奥巴马不必使用太过激烈的情态, 只要表明自己的理念, 指出以后努力的方向。中, 低情态词的使用可以使自己的主张不带有强制的色彩, 使信息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从而增加了信息被听众认可的机会, 也可以避免遭受听众的批评和挑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在中情态动词中, will又是演讲稿中用得最多的, 有19个之多, 占所有情态词的31%。will用于第一人称后表示决心。通过对will出现的语境的分析发现:will几乎都是刻画新总统对美国民众的承诺和未来工作的艰巨。这可以反映出奥巴马对前途所做出的主观判断, 以此来影响受众, 让他们感觉美国明天的任务很艰巨, 支持新总统的工作显得十分必要。低情态词中, 使用最多的是“can”。其大量使用使他在表达自己的执政决心和承诺时更加游刃有余。但奥巴马在这篇演讲中也使用了高情态动词“must”8次, 表示他的主观取向, 强调了美国可以而且必须取得成功, 以此来迎合美国民众的心理, 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同时, “must”也传达出一种强制的态度, 这样总统话语权的权威化也表现得更加清楚了。

2.3 人称代词

语篇的人际元功能关注的是篇章作者和篇章意图中的读者的互动关系, 即说话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 并影响听者的态度和行为。如对何人使用何种称谓, 体现着作者 (讲话者) 的态度。情态是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 主观情态反映话语生成者与陈述的亲近性, 而客观情态则模糊了个体与团体的观点。在英语里, 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 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直接、间接引语都可表达情态意义 (辛斌, 2005) 。政治家在演讲中非常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调节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Maitland & Wilson, 1987) 。本文着重分析人际功能中的人称代词在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使用。

人称代词在英语政治语篇中的应用很广泛。Beard (参见The News Journal, 2003) 指出, 政治家和他们的撰稿人对演讲中使用什么代词颇费脑汁;他们自己准备承担多大的责任;成功后他们愿意和同事分担多大的责任;他们有多大把握相信公众接受他们的观点;以及失败后他们自己准备承担多少责任。这些功能都要靠代词来实现。获胜演讲中使用的人称代词如下:

分析演讲稿我们不难发现, 在描述未来执政路上的艰难和总统的承诺的时候, 其大量使用“we” (共计61次) , “us” (22次) , “our” (67次) , “you”/“your” (共15次) , 使受众感觉到自己就是那个“you”, 不自觉地和新总统开始对话, 使受众更能体会未来的艰辛, 也增加了受众的主人翁意识, 受众和总统间的距离不自觉拉近了。奥巴马通过“we”与“I”的成功置换, 达到了“前面的路还很长很艰辛, 我需要你们的参与”的效果, 从而树立了一个锐意改革, 人民至上的新一代美国领导人形象。

2.4 修辞

“演讲者借助修辞获得支持, 最终获得政治权威 (political power) ” (郭秀梅, 1984) 。这里, “说服”将修辞与政治连在了一起, 因为政治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说服”。因此, 演讲辞中的修辞功能不可忽视。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中, 最常见的修辞形式就是排比:

(1) 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 endured the lash of the whip and plowed the hard earth. 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 in places like Concord and Gettysburg; Normandy and Khe Sahn. (为了我们, 先辈们带着微薄的细软, 横渡大洋, 寻找新生活;为了我们, 先辈们忍辱负重, 用血汗浇铸工厂;为了我们, 先辈们在荒芜的西部大地辛勤耕作, 定居他乡;为了我们, 先辈们奔赴 (独立战争中的) 康科德城和葛底斯堡、 (二战中的) 诺曼底、 (越战中的) Khe Sahn, 他们征战、死去。)

(2) Our workers are no less productive than when this crisis began. Our minds are no less inventive, our goods and services no less needed than they were last week or last month or last year. Our capacity remains undiminished. (同危机初露端倪之时相比, 美国人民的生产力依然旺盛;与上周、上个月或者去年相比, 我们的头脑依然富于创造力, 我们的商品和服务依然很有市场, 我们的实力不曾削弱。)

排比句的使用, 显得演讲结构紧凑。在表达对先烈的敬意时, 慷慨激昂, 在传达对美国社会, 对民众的信心的时候, 语气坚定有力掷地有声。

参考文献

[1]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1-4.

[2]郭秀梅.实用英语修辞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4.

[3]王冬梅.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来源及主要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8) .

奥巴马就职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 篇8

在当今世界, 国内外的政治演讲对于国家领导人是极其重要的。就职演讲是一种政治演讲, 它具有书面和口语的双重特征和衔接手段。政治演讲具有逻辑性、政治性和说服性的特点。政治演讲的目的是加强, 削弱或彻底改变听众的态度和信念, 从而说服他们去采取某种行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演讲者必须使演讲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激励力。为了得到听众的广泛支持, 演讲者应该尽力与听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关系。本文将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理论来分析奥巴马的就职演讲, 揭示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从而探索奥巴马在他的就职演讲中是如何构建人际关系的。

2. 理论框架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之一。系统功能语法在语言教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和机器翻译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胡壮麟, 2008:203)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指用语言来谈论你的世界体验;人际功能是指使用语言来与别人交流;语篇功能是指使用语言来组织我们的信息。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来探讨人际功能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中的运用。

人际功能是被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评价的, 所以语言可以表达出演讲者的任何目的和态度, 因此, 人际交往的语言能够维护交流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功能, 演讲者表达他的态度并尽力影响听众们的态度和行为。胡壮麟 (2008:234) 指出, 人际功能具有相互影响的性质, 它在演讲中帮助我们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

3. 人际功能的分析

3.1 语气

语气体现了演讲者在演讲中的角色情况。语气包含了“主题”和“有限”的元素。从韩礼德的观点中我们了解到, 由于不同的语言角色和商品交换, 我们可以得出“提供”、“命令”、“声明”和“问题”这四个主要语言功能。在演讲的过程中, 无论演讲者如何改变自己的角色, 他们都离不开“给予”和“要求”的角色。在我们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 “商品交易”除了可以是货物和服务外, 还可以是信息。在演讲的过程中, 主题和动作是必备的, 而语言是作为辅助工具来帮助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

奥巴马为了提倡他的管理思想和获得听众的支持, 他在多处使用了陈述句。祈使句可以吸引听众和激发他们的激情。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中出现了四个祈使句。例如:

“Let’s remember that, 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 it’s that we cannot have thriving Wall Street while Main Street suffers.”

“let’s……”句型可以削弱权力关系, 使演讲者和听众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的密切关系和他们的共同任务。通过这种方式, 奥巴马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从而获得听众的广泛支持。

在他的就职演讲中, 有两个疑问句。例如,

“If our child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 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 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从这两个疑问句中我们可以看出, 奥巴马显然没期望得到听众的答案。这两个疑问句只是表达他的强烈语调与和增强听众对未来的期望。他指出, 在他的带领下, 美国将更加繁荣昌盛。

3.2 情态

情态是人际功能的另一个重要部分。韩礼德 (2000:420) 认为在演讲中情态是演讲者参与的一种形式。演讲者可以通过情态来表达他的判断和预测。韩礼德把情态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两个语义系统, 其中认识情态与情态化系统相对应, 道义情态与意态化系统相对应。在政治演讲中, 演讲者通常使用情态动词来实现人际功能, 如“can”、“must”等。

情态动词所表达的意义是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演讲中, 它有助于演讲者建立自己的形象,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例如:

“It can’t happen without you, without a new spirit of service, a new spirit of sacrifice.”

奥巴马通过使用“may”、“can”等情态动词, 表达出他希望在他的执政下, 他对公众的承诺能在未来实现。同时, 他希望获得听众更广泛的支持。

3.3 人称代词

除语气和情态外, 人称代词也是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演讲的过程中, 演讲者通过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来表达出自己与听众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 人称代词在政治演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多次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和“our”。例如:

“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This is our moment.”

第一人称复数具有强烈的包容性。它使演讲者和听众处于相同的处境, 拥有有相同的目标、任务和利益。在演讲中, 演讲者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可以缩短他们和听众之间的距离, 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亲密感。

演讲者通过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来体现自己的存在和表达他们的意见或态度。例如:

“I will never forget who this victory truly belongs to.”

当奥巴马提到了大选中的艰难过程和他的真实感受时, 第一人称单数的正确使用使听众觉得这位新总统有一颗感恩的心。同时, 大家都被他的真诚所感动了。

第二人称用来强调观众的存在, 同时, 它使演讲更加具有互动性。例如:

“This is your victory.”

当奥巴马提到美国遇到的机会和挑战时, 他使用第二人称来升华人的精神和颂扬伟大的国家。

3.4 评价

汤姆森 (2002:65) 指出, 评价是人际意义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分析任何话语中的人际意义时, 必须引用评价。它主要有三个功能:表达演讲者的观点;建立和维持演讲者和听众的关系;组织话语。评价可以从概念和语言中得以确认。从概念层面说, 评价从比较性、主体性和价值负载中被反映出。从语言层面说, 评价从词汇、语法和话语中被反映出。从词汇层面说, 奥巴马在他的就职演讲中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副词、名词和动词来表达他的态度、观点和评价。例如:

“I received an extraordinarily gracious call from Sen Mc Cain.”

4. 讨论

奥巴马就职演讲主要使用陈述句, 比例高达93.3%。我们知道大量使用陈述句的主要目的是给予信息和表达他的观点。奥巴马通过使用陈述句感谢了很多人帮助他的人。但是祈使句和疑问句占有很小的比例, 它们仅仅只有4.8%和1.9%。在就职演讲中, 四个祈使句都是以“let”或“let’s”开头的。祈使句起命令作用。祈使句使用不当很容易拉大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所以, 奥巴马在他的演讲中很少使用祈使句, 这有利于增强他与听众的亲密感和听众的激情。

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频繁使用“will”和“can”这两个情态动词。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频繁使用的情态动词都不止含有一个意义。例如, “will”不仅意味着对未来的期望, 还有计划和意向的意思。在大多数情况下, “can”表示有能力做某事。有时, 它还表示有可能做某事。因此, 这些情态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演讲者使用情态动词能更好的表达出他们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频繁使用情态动词的原因之一。大量使用情态动词是表达他的观点和获得观众的支持的一种直接方式。由于情态动词的这些特点, 它们常常用于外交中。

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去提出他的想法和对未来美国的期待。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频率高于第一人称单数。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少于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比例高达83.6%。

5. 总结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来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人际意义, 我们可以了解到人际意义的实现集中体现在语气, 情态, 人称代词和评价这四个方面。如果一个演讲者想要正确合理的实现人际意义, 他应该考虑什么类型的语言可以传达信息、吸引听众的兴趣和影响听众的感受。演讲者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来赢得听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e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马拉拉演讲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篇9

演讲, 作为一门语言艺术, 它可以调动听众情绪、引发听众共鸣, 从而产生改变甚至变革社会的作用。马拉拉, 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纵然年纪轻轻, 却一直孜孜不倦地投入到维护家乡斯瓦特地区的和平事业当中。本文将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对马拉拉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所做的演讲进行批评分析, 希望通过其言语表达一窥这位小小少年的内心世界及其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真正地去理解她口中的“书和笔是最有利的武器”这句话。

1 理论框架

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它视语篇为生成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 认为语篇是一种社会空间, 在其中同时出现两种基本的社会过程:对世界的认知与表达和社会交往互动, 因而对语篇的分析离不开对话语实践过程本身及其发生的社会环境的分析 (辛斌, 2005) 。因而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环境是我们在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时必不可少的三要素。费尔克劳 (Fair clough) 在1992年的《话语与社会变革》一书中提出了他的三维模式, 称之为“话语三维概念”。并以如下图1表示出来:

他认为:一方面, 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 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话语是被社会结构所构成, 并受到社会结构限制的, 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结构方面的建构。在三维模式的基础上, 费尔克劳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写 (description) 、阐释 (interpretation) 和解释 (explanation) 。描写, 主要是对文本的描写, 描写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阐释, 对应于话语实践, 关乎语篇的生成、传播和接受以及交际过程的关系;解释, 也就是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于批评语言学 (批评性话语分析) 从一开始就自视为一种“工具语言学” (Instrumental linguistics, Fowler, 1987:481) , 作为强调语言功能而非语言结构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就成为了批评话语分析家们所喜爱的分析工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 韩礼德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三大“纯理功能” (metafunction) :“概念” (ideational) 功能、“人际” (interpersonal) 功能和“语篇” (textual) 功能。分别表示为:表达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语篇。

从理论上讲, 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都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意义, 但对语篇做批评性分析时没有必要 (也不可能) 详细考察其中的每个语言成分 (辛斌, 2005:65) 。因而即使批评性话语分析还没有一套固定的、统一的分析模式, 研究者们会根据所需分析的文本类型, 有着自己的一套分析模式, 本文读者将会从分类 (classification) 、转换 (transformation) 和及物性 (transitivity) 三个视角对马拉拉在联合国大会上所做的演讲进行批评性分析。

2 马拉拉演讲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正如上章所说, 虽然不可能考虑到每个语言成分, 但通常的做法是, 在“对语篇的语境、功能和相关的社会关系具备丰富的直觉知识和准确理解” (Fowler, 1991:90) 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中可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某些结构和过程, 然后就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做出有意义的概括 (辛斌, 2005:65) 。所以本文将从分类 (classification) 、及物性 (transitivity) 和转换 (transformation) 三个视角对马拉拉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所做的演讲进行批评性分析。

2.1 分类

分类是指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 (Fowler et al, 1979:210) 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 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语言不是一种客观的分类工具, 人们用语言给事物添加标签不一定能反映事物固有的特性, 而是会受到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 因而词汇的不同选择也会映射出作者深层次的意识形态, 本篇演讲中, 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对人称代词的使用来判断, 在文中作者用“we/our”代表她和广大支持她的人们, 用“they”指塔利班一方的恐怖分子:

从表1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第一人称“我们”和第三人称“他们”的分类下, 双方表达的意思截然对立, 可以说表现出了强烈的阵营中心主义, 类似于人们常说的种族优越感或种族中心主义。这是一种意识形态, 福勒称其为“同中心主义” (homocentrism) 。他的特点是偏爱同类, 排斥异类。又如, 911事件后, 美国总统布什立刻发表讲话, 其中多处使用“we”表达了对美国人民的关心与爱护, 强调美国政府的爱民之心:政府与你们永远在一起。语气充满怜惜与忧伤。而在提到恐怖分子时, 虽然只有寥寥几处“they”, 但人称之转变, 语气之强硬, 充分体现出对恐怖分子的憎恶, “他们”是“我们”的敌人, 痛恨之情溢于言表, 和本例有异曲同工之妙。

2.2 转换

“转换”一词源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但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 它的意思却有所不同。在这里, 我们可以理解为“转换是对句子或要素基本形式的删除、替代、融合和重新排序的一系列操作” (Hodge&Kress, 1993:10) 。分析英语语篇中的转换, 我们一般注意名物化 (nominalization) 和被动化 (passivization) 的运用。名物化指说话者本来可以用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意思, 却选择了名词短语。被动化, 顾名思义, 就是放弃主动结构而使用被动结构。名物化与被动化的作用是十分相似的, 它们都削弱了语篇的动作感而强调一种状态感。要知道, 动作或行动可以被修改, 而状态则往往被视为难以改变, 只能让人忍受 (辛斌, 2005:80) 。例如:

名物化:

(1) Nothing changed in my life except this:weakness, fear and hopelessness died.

(2) This is the forgiveness that I have learned from...

(3) Let us shield ourselves with unity and togetherness.

在以上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hopelessness”、“forgiveness”以及“togetherness”分别是形容词“hopeless”、动词“forgive”和形容词“together”的名词化形式。通过这样的转换, (1) (4) 中由形容词转换而来的“绝望”和“团结”得以强调, 相对于形容词来说, 名词化更醒目, 更让人印象深刻。并具有永久性的特征, 绝望永远消逝, 团结永远伴随。 (2) 中由动词变化而来的“原谅”、则体现出一种状态化, 将具体变为了抽象, 背后的意识形态也得以体现:尽管塔利班的恶劣行径, 但并不是不可以饶恕的, 只要他们回头是岸, 我们学会的包容性可以宽恕他们。

被动化:

(1) Thousands of people have been killed by the terrorists and millions have been injured. (被动结构)

(2) People in Afghanistan have been affected by extremism. (被动结构)

功能语法中, 被动化是“主题化” (thematization) 的一种手段。将宾语成分移到句首, 充当有标记主位 (marked theme) 以突出所要表达的信息。以上两句中, 我们可以看出, 被动句的使用, 使本来在主动结构中做宾语的“成千上万人”以及“阿富汗人民”一下子处于显眼位置, 更易使观众注意到受害群体, 表达同情, 从而付诸行动。

名物化和被动化的语篇功能是很相似的, 因而它们出现的几率也很相似。说话者通过两者的交替使用, 会取得很好的演讲效果, 其意识形态效果。

2.3 及物性

语言的经验功能告诉我们, 我们用语言来谈论外部世界 (如事件、事情、品质等) 和我们的内心世界 (如思想、信念、感觉等) 。而如何具体的用语言来表征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 这时就涉及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这个概念, 即用来描述整个小句的系统, 它的主要构成要件是过程和参与者 (participant) 。韩礼德将其分为六个过程类型:物质 (material) 过程、心理 (mental) 过程、关系 (relational) 过程、言语 (verbal) 过程、行为 (behavioral) 过程和存在 (existential) 过程。“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 (Fairclough, 1992:180) 。下面作者将从这几个过程来解读马拉拉的演讲。

2.3.1 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是及物性系统中数量和形式变化最多的过程, 主要涉及身体动作 (如跑、扔、抓、坐下等) 。这个过程的参与者之一, 即动作的发出者, 称为“动作者” (Actor) ;过程的另一参与者, 即动作的接受者, 叫做“目标” (Goal) 。

2.3.2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指描述内心世界的思想、喜好、欲望和感受等的过程。它通常有两个参与者:“感觉者” (Senser) 和“现象” (Phenomenon) 。感觉者指发生心理变化的人或动物, 现象指的是存在的人、物、事件和情境。一般来说, 心理过程可根据四种现象来进行鉴别:情感或反应 (emotion) (感觉的过程) 、认知 (cognition) (决定、了解、理解的过程) 、感知 (perception) (看、听等) 和需求 (desideration) (想要) 。

2.3.3 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指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处关系的过程。“如果物质过程表示一种‘做’的过程, 心理过程表示一种‘感觉’的过程, 那么关系过程就是一种‘是’的过程” (韩礼德, 2000:119) 。关系过程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修饰” (attributive) 型, 表示某一个实体具有的属性或归属关系和“认同” (identifying) 型, 指识别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的功能。

2.3.4 言语过程

言语过程指通过说话交流信息的过程。过程的参与者分别是“说话人” (Sayer) 、“受话人” (Receiver) 或“目标” (Target) 。有时, 还会有“说话内容” (Verbiage) 这一项, 表示传递给受话人的某个信息。

2.3.5 行为过程

行为过程主要是从语义上进行识别的, 它将纯粹的心理过程与这些外部行为标志区分开来。行为过程通常只有一个参与者, 即“行为者” (Behaver) .

2.3.6 存在过程

存在过程表示一个实体的存在, 其明显标志是主语由“there”充当。存在过程只有一个参与者, 即“存在物” (Existent) 。

从表2中, 我们可以看到, 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所占比例很大, 几乎达到100%, 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中, 物质过程相对来说又是最多的, 这很符合演讲的要求, 演讲者想要表达他的演讲主题, 就必然要论述过去他做了什么, 现在他正在做什么以及将来他会做什么, 这样他才能感染观众, 让他们产生共鸣。本文中, 马拉拉论述了塔利班恐怖分子所做过的卑劣行径:他们炸毁学校、枪杀妇女儿童、禁止妇女露面等, 这一系列动词的使用, 极具感染力, 使观众意识到塔利班的可恨之处。虽然马拉拉自己遭遇枪杀, 一度有生命危险, 但她并不畏惧, 伤愈之后, 依然站出来继续与塔利班恐怖分子作斗争。并表示, 塔利班的警告与伤害永远不会改变或阻止她的雄心与壮志。关系过程排在物质过程之后, 位于第二位。关系过程的使用一般给人一种“肯定”与“一体”的感觉。因为它表明你是社会的一员, 有责任有义务和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为社会建设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如, 文中马拉拉多次提到“亲爱的兄弟姐妹”这样的称呼, 这表明, 她把观众视为家人, 家人就应该相互爱护相互扶持, 其要表达的情感不言而喻。又如, 她说, “马拉拉日”并不是她一个人的节日, 是大家的节日。这也是在号召大家:帮助失学儿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早日消除性别歧视是你我共同的责任。这样的表达是很有说服力的, 效果也不难想象。在对心理过程的论述中, 马拉拉指出塔利班的这些行为是非常令人痛恨的, 因而在我们意识到这种情况后, 我们不应再沉默。塔利班炸毁学校, 是因为他们害怕教育的力量, 而我们在意识到纸和笔的力量后, 更应维护女子上学的权利。通过这些心理过程的描述, 马拉拉希望观众能和她有同样的感觉、同样的心情。最后, 是对言语过程的使用, 可以看出所占比重也不小。开篇, 马拉拉就表达了她的感激之情, 无论是政府, 医院还是世界各地关心她的人, 都给她带去了无尽的温暖。这是她此刻站在这演讲的动力之一, 同样, 也让人们相信我们的队伍很庞大, 我们有力量和塔利班恐怖分子们抗争, 我们更希望你们 (观众) 的加入。其中, 对于问题“你觉得为什么塔利班反对教育?”, 对一个小男孩的回答“因为他们不知道书本里写了什么”的直接引用, 可以说是十分具有震慑力的。让观众知道, 连孩子都懂的道理, 塔利班不懂, 因为他们是愚蠢的。言语过程的力量同样很强大。

3 结束语

演讲, 是说话人表达意识形态的手段, 但对于语篇中的意识形态, 有的我们很容易察觉, 有的却不那么容易察觉。本篇文章, 作者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来解读马拉拉演讲中所体现出的意识形态。了解到这位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内心世界以及她的人生价值观。让我们知道, 是天性爱好和平的精神让这位小女孩有如此大的勇气和魄力与恐怖分子进行斗争。最后, 通过这样的解读希望给全世界的人民带来思考, 带来共鸣, 带来行动。

参考文献

[1]Fowler R, Hodge B, Kress G.et al.Language and Control[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9.

[2]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2.

[4]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5]Kress G, Hodge R.Language as Ideology[M].London:Rout-ledge, 1979.

[6]Ruth Wodak, Michael Meyer.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Analysis[C].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4.

[7]丁建新, 廖益清.批评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演讲分析 篇10

1 英语公众演讲教学现状

英语公众演讲课是一门集口语、写作、阅读和听力基本技能为一体,以培养语言学习者语言交际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新课型,不仅展现学生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感等基本语言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知识、思辨创造能力、语用交际策略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能力。然而对此新型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正处于探索阶段,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演讲课程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课程规划模式,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1)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模式僵化,课程设计者不了解学生的专业需求、兴趣、能力、知识水平等,演讲课上模拟和练习的话题多借鉴演讲比赛中的题目,大多较宏观、抽象,对学生平时的实践活动或今后的职业生涯帮助有限,大都是为演讲而演讲,实用性不强。

2)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包括缺乏自身具备一定演讲经验,能够胜任此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师在如何进行有效地组织讨论、演讲和辩论方面计划不详、方法欠缺,致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分析、总结、推理、辩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与课程教学相配套的硬件设施不足,部分学校无法实现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资源的获取;国内相关教材尚属稀缺,大多教材属演讲汇总,附加评析,而非系统的、兼顾理论讲解及技能培养的专业用途教材,难以适应课堂教学。

3)学生缺乏课外实践机会,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应用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发展,即使安排了相关课外活动,也只有寥寥无几的英语爱好者参与,活动难以开展下去,同时英语教师在课外学习环境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其指导和组织作用。

4)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多数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英语考试,只寻求理解的标准性和答案的唯一性,影响了知识在具体情境中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学生知识贫乏,缺乏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更是无从谈起。学生为了学语言而练语言,不知如何有效推理、运用论据、组织观点、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如何与听众沟通,如何运用非语言因素增强感染力,使得语言交际能力训练仍流于表面。

5)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不能有效地克服交际中的某些心理障碍,怯场、过分紧张、不自信,缺乏在公众场合发表看法的勇气和心理调适技巧,缺少塑造公众交流场合中良好形象和对行为举止控制的技巧。

2 英语公众演讲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实验的对象,在为期一学期的英语公众演讲课程的教学实验中,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问卷调查

笔者对13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对英语公众演讲能力的自我评价进行设计,共42个项目,包括6个维度:英语语言能力、英语思维能力、社会文化知识、公众演讲心理素质、沟通交流技巧、公众演讲的仪态风度。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在英语口语、写作的基础能力方面较为欠缺,在英语思维能力方面最为薄弱。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笔者对教材的章节进行整编,调整各教学重点的比重,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现实需求。

2)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演讲以交际为目的,注重交际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培养交流沟通的能力和自信心。因此,在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时,遵循了以互动教学为主导、输入与输出并重、语言提高与演讲技巧的教学并重的原则。英语公众演讲课堂教学以互动、练习为主,知识讲解为辅。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事先准备的主题演讲,师生进行分析讨论,利用反馈表为演讲者提出具体反馈意见;教师以互动交流的形式讲解教材某个单元中的重点内容,并播放相关试听材料供学生学习借鉴;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小组演讲练习,组员轮流充当小组组长,利用反馈表记录组员的演讲情况,并组织组员们进行反馈讨论;每组的组长向全班做总结报告,并推荐最佳演讲者进行演讲展示,全班学生给予反馈。

3)将微课视频引进教学

英语公众演讲课程内容多、课堂学时少,而英语演讲水平的提高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和长时间的积累,这些限制条件让学生在短期的学习时间中获得较大的提高成为难题。在英语演讲教学中运用微课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录制微课视频并设计相关练习,可以起到导学、重难点详解的作用。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学生提前学习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便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际演说练习,一方面弥补了做演讲缺少听众的不足,另一方面教师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对学生的演讲进行点评,而不是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讲解理论上的知识。

在信息发达、资源共享的网络时代,有大量的演讲资源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TED机构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上千场演讲视频,视频的时间通常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演讲内容相当广泛,观点鲜明,有别于冗长的专业讲座;网易公共课平台、新浪等国内网站将多所名校的课程共享,短小精悍、信息量密集;近年来国内电视平台兴起了演讲真人秀节目,为演讲爱好者提供了展示和模仿的机会。面对众多可用的网络资源,学生缺少时间和辨别能力来进行选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筛选网络演讲视频,结合知识点来制作微课,学生可在课前、课后观看微课,一边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一边对网络演讲的视频进行分析或模仿,真实的例子更能使得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互动性强的微课能引导学生在自学时进行思考,并带着疑问到课堂反馈、与教师一起探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将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内容及完成演说练习的情况纳入评价方式之一,评价结果更为客观有效,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拓展实践途径

英语公众演讲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时非常有限的课堂教学与练习,因此,笔者将英语公众演讲的练习平台从演讲课堂延伸到其他的英语专业课程中,如英语口语课、综合英语课、英语写作课、英语阅读课、商务英语谈判课等。学生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完成当众演说、作报告、作业展示等各种任务时,课程的任课老师利用演讲反馈表,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演示进行评分并给予演讲者反馈意见。学生将获得的反馈意见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争取得以改进。与此同时,笔者还将英语演讲的练习拓展到现实生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完成任何形式的演讲实践,如班委竞选、学生会委员竞选、社团招聘、兼职工作面试等,并汇总听众的评价意见,填写演讲汇报,带到课堂上以分享经验。

5)以赛促学,丰富第二课堂

一直以来,在国内由多个权威机构以适应国内英语教学发展趋势,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英语演讲比赛,展现了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思想风貌,促进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为了实现语言能力向沟通能力的转变、多重技能向单一技能的转变,笔者选拔学生参加了校级的英语演讲比赛、区级的英语演讲比赛、地区性的英语辩论大赛等,并对参赛学生进行了赛前培训。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训练,在各类演讲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总结

英语公众演讲课不等同于英语口语课,它强调英语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更重视英语思维能力与演讲技巧的训练,虽然涉及理论,但更注重实践。因此,不能以单纯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或者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来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而是要实现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的一体化训练。通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练习实践为基础的交互式教学,把英语公众演讲课堂变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场所,使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得以提高。

摘要:英语公众演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英语思维能力、文化修养与心理素质为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分析英语公众演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措施,包括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微课视频、开拓实践渠道以及以演讲比赛促进演讲教学。

关键词:英语公众演讲,教学现状,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朗.公众英语演讲课程内容、活动及评估规划[J].外语研究,2010,124(6):56-62.

[2]井卫华,李文萍.英语公众演讲与外语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9:32-35.

[3]任文.英语演讲课与能力素质培养[J].中国外语,2007,4(6):66-70.

[4]文秋芳.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5]文秋芳,刘相东,金利民.中外评委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能力评价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37-342.

[6]王彤.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新课型—公众演讲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界,2001,3:46-52.

上一篇:草地学课程下一篇:简易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