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

2024-07-17

高中生物实验(精选十篇)

高中生物实验 篇1

一、明确要求,夯实基础

教师在复习之前要认真研读考纲,然后按照考纲要求全面复习高中教材中的实验。首先,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所有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必须亲自动手完成。高中新教材不仅增加了实验的数量,而且扩增了实验类型、基本技术实验(如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等)、定性定量实验(如有机物的鉴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的粗提取和鉴定、酶专一性的分析)、探索性实验(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等)、模拟实验(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必须对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了如指掌,并能以这些实验原理、思想、方法为基础,利用新材料,借助新情况进行创新实验设计,解决探索新问题。其次,除学生必做的实验之外,还必须了解教材课文中介绍的一些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植物生长素有关实验、动物激素生理作用的研究方法、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同位素示踪技术、动植物杂交实验等,这些内容往往也是高考命题常用材料。

二、重视实验分析,培养学生能力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外,还有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获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现行高中生物教学中没有明确实验分析这一目的,而且实验也比较简单。我觉得,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还要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程序,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之间的作用,每一个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也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1.取材分析: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2.药品与试剂分析: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3.步骤及操作分析: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情况,如:漏做某个实验步骤、操作方法错误、操作不严格等。

三、加强实验研究,拓展与延伸知识迁移

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高考要求中,生物学实验有15个,实习有5个,研究性课题有7个。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境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对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如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系列实验等,要对其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作深入剖析。同时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如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判断细胞的生活情况 (只有生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 ;防腐杀菌 (在高浓度的溶液中,细菌等微生物将失水死亡,从而有效地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判断细胞的年龄 (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明显) ,若进行组合改编如材料换一换、步骤改一改、情景变一变、多个实验拼一拼等,就能拓展出许许多多个新实验。因而学生在解答拓展实验题时,应“以不变应万变”,实验的主要思路是不变的,再回忆迁移教材的实验原理和技能,就能轻松突破。

四、利用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验复习时,应要求学生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总结实验方法。生物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因此,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如:实验步骤如何书写,实验材料和用具如何选择,实验结论、结果如何区分等,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纵观近几年生物高考实验题及新教材中的实验类型,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都要求学生具备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掌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一般方法,运用有关实验原理,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在高考复习阶段,应让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所包括的基本内容;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开放生物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关命题、主动动手精心策划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做到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不断渗透实验思想与实验意识。对于这一类型的试题,靠题海战术往往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需要学生亲身的实践,有了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在高考中对实验试题应付自如。生物实验设计是实现实验研究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实验具体操作的指南。实验设计的过程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实验设计的每一环节、每一手段的选择都要做到科学、严密,否则目标就难以达到。

从解题技巧的角度来看, 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总体上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1.了解题目要求。首先要明确题意, 只有明确题意才能方向明确, 少走弯路。2.明确实验目的。即明确实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实验目的是整个实验设计的灵魂, 所有实验步骤的设计都要围绕实验目的这个核心来进行。3.分析实验原理。原理不同, 设计方法显然不同。在分析实验原理时要充分利用实验所给的条件, 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解决。4.确定实验思路。这一步犹如作文的构思, 是建立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 是整个实验设计的精髓, 是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最富创意的闪光之处, 也是搞好实验设计的关键所在。如要设计几组实验?是否需要对照?若设置对照, 要注意哪些问题?5.设计实验步骤。有了思路, 具体怎样操作?这就需要在确定思路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设计。这一设计一定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的实验条件, 要思考题目中所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分别是起什么作用的?怎样运用?要注意:一是题目给出的实验试剂和材料都必须充分运用;二是除非题目条件允许, 否则不能自己随意增加实验试剂和材料;三是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否则会造成很大的失分;四是要组织简明的语言文字。6.预期结果与分析。一般的实验设计题都会有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或对实验过程中的某些操作或原理的分析, 分析实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高中生物实验 篇2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以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成功与失败、教给学生生物实验“四步分析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还是必要的!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并就实验分析的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总结归纳成了“四步分析法”。

一、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三”)中,选取的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择。

二、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三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要求更高,浓度高一点点,就会影响根的活性。

3、关于纯度问题。有的实验如“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这一实验对蔗糖的纯度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蔗糖放置时间过长会被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那么用斐林试剂检验时也会出现砖红色的沉淀。

三、步骤及操作分析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漏做某个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不能少,如实验一中,根尖用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按体积比为1:1的比例混合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开碎,这一步也易漏掉;压片一步也容易漏掉。

2、操作方法错误。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实验二中,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3、操作不严格。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四、显微镜的分析

需要用显微镜的实验,有时会因为操作的失误,或显微镜镜头污染等问题,而影响观察,看不到已经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如对光程序、高倍镜观察程序等。有的学生不按程序操作,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而且易损坏显微镜。例如常有学生在用高倍镜观察时,把盖玻片压碎了,弄脏了镜头,就是由于这些学生在下降镜筒时,眼睛看的是目镜而不是物镜,这样,镜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正确的程序应该眼睛看着物镜,同时下降镜筒,让物镜接近装片,然后眼看目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物像。此外,目镜或物镜头被严重污染、焦距没有调好、放大倍数不够、视野较暗、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观察。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探究 篇3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实验操作中能使学生的眼、手、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而且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的锻炼。所以,在实验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下面我就生物实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特点

1.科学性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结果的处理都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不能随意臆造。高中生物实验科学性的特点是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生物实验一定要讲求其科学性,没有科学性作指导,生物实验的结果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没有参考的价值,同时也违背了科学的指导原理。所以在进行生物实验之前,一定要有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对涉及生物实验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认真考证,这样实验的结果才有科学的依据,才有科学的价值。

2.相互对照的特点

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应包括两个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先对实验组加以处理,然后对照组不作处理。对照实验的设计常有如下4种:一是空白对照,设计一个不进行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二是自身对照,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前后观察,不另设对照组。三是条件对照,给实验组一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不同条件处理。四是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相互对照,即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只有通过对照实验,才能有效地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使设计显得严密。因此对于大多数实验,尤其是生理类实验往往都应该设置相应的对照实验。

3.单一变量的特点

单一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要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作用。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做到其他实验条件前后一致。这也是生物实验所独有的特点,采用单一变量的方法,往往能够使实验变得更加有说服力,使实验的结果更加直接了然,能解析更多的生物上的科学道理。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1.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做好准备工作。明确目标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地方性的季节性的限制,有些实验还需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结果,因此,在实验课前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多数学生把实验简单地理解为“看”,对实验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如果缺乏严格的训练,将会导致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一无所获。因此,应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注意维持实验纪律、规范实验习惯、合理指派实验大组长、小组长等,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3.分析实验程序和实验现象。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

4.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生物实验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生物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6.加强设计型实验题训练。随着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生物实验题多以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得出或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评价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等形式呈现。如果还是按照以前老一套的实验训练模式,只重视做一些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型实验题,学生是很难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的。因此,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采取以上一些实验改革措施外,还必须要有意识地精选和精编一些实验习题,特别是一些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题,让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篇4

一、实验准备要有“效”度

生物实验之前, 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有效的准备, 包括学生基础知识的准备和实验材料的准备。基础知识是顺利进行实验的必要条件, 但是复习知识时又不能像课堂一样面面俱到, 而是要在几分钟内平中见奇、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 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要。实验的器材准备也必须有效,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该实验所要的器材, 并且还要认识器材, 切忌“拿来主义”, 不作讲解与分析, 让学生到实验室随意领取实验器材, 使整个实验准备盲目而随意,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学生掌握了必备的生物知识, 弄清了实验的器材和材料, 那么, 实验的准备应该说是有了“效”度, 使整个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实验过程要抓“准”度

1. 实验时间要精准

教师首先要做到“熟能生巧”, 只有熟悉, 才能讲求速度, 做到得心应手和运用自如, 从而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教师要统筹安排, 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节省时间。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 先取根尖进行解离和漂洗, 在解离和漂洗的时间间隙内, 再听老师点拨讲解或观看实验录像示范, 当学生的解离和漂洗步骤完成后 (需时15min左右) , 教师的点拨也差不多了, 然后再进行染色和制片观察、绘图等实验步骤, 一环扣一环来完成实验。最后,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协助观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实验现象, 学生共同观察, 避免学生一人观察, 不方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实现图像共享和互动。如细胞质流动、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要让较多的同学都观察同一显微镜中的图像需要很长时间, 生物实验教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仪器设备的改进和更新, 视频技术的发展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观察的模式, 有效地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 方便师生之间互动交流, 节省学生观察实验的时间。

2. 实验步骤学生把握“准”度

学生对实验步骤把握的情况直接反应我们教师的教学情况。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人的发展, 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准度, 就是他自身的能力发展。当学生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地完成实验操作, 学生其实已经得到了发展, 知识得到了巩固, 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把握准度。例如, 实验“观察植物有丝分裂”中, 教师可以先在课堂进行演示实验, 在演示的过程中, 强调要点、注意点。当学生走进实验室, 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把握自己的”准“度。

三、关注实验的“广”度

实验教学注重协作性和多样性。任何一种生活现象都可能成为学生探讨研究的对象, 多种多样的实验仅仅依靠实验室有限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区域自然资源, 扩展实验教学空间, 关注实验“广”度。例如, 我们盐城拥有丰富的沿海滩涂资源,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知识, 做好准备开展调查体验, 进行野外实验, 制作滩涂生态瓶, 并设计实验报告。我们相信, 只要教师提供广阔的实验资源, 学生定会有效地完成实验。

四、实验后的“思”度

一个实验从开始到结束, 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 精心准备。实验的效果如何?教师从中获得了哪些经验?学生获得了哪些进步?等等。这都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反思, 在反思的过程学会提问, 在反思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例如, 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我们可以这样反思:本节课教师作了精心准备,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 能够自主独立完成实验, 并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要用0.3g/m L蔗糖溶液来换用0.1g/m L或者0.5g/m L的蔗糖溶液做实验行不行?能不能用Na 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如果可以, 应该用多大浓度的Na Cl溶液?这样提出问题, 学生会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想要得出结论必须先实验, 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反思, “今天, 你的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 学生向自己提问, 利用问题进行反思, 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利用设计, 发展学生

生物实验中, 最高的境界是学生能够独立地设计实验。对于实验设计, 要求学生能独立根据实验目的, 设计正确的实验步骤, 解释实验现象, 能处理数据和表达结果。例如, 在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 我鼓励学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 (1) 用汽油做层析液; (2) 用盖玻片沾些色素在滤纸条上画滤液细线; (3) 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圆形滤纸中心; (4) 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 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这样, 学生在独立地进行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至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 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高中生物实验 篇5

高中生物实验 一周强化

主讲: 主讲:黄冈中学高级教师 张玉祥 一,一周知识重难点 1,考试内容: 分类层次 实验名称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 质的鉴定 实验要求 学会 探索类 离子, 2,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 学会 效率 分子 学会 3,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水平初步学会 4,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 学会 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初步学会 6,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 7,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细胞 水平实验 8,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9,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0,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 原 学会 学会 学会 学会 探索类 探索类 验证类 验证类 实验方法 验证类

验证类 验证类 验证类 验证类 设计类 设计类 实习类

11,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 初步学会 察 初步学会 个体水平12,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 实验 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初步学会 13, 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培 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等技术)种群水 14,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初步学会

调查类 调查类 设计类

平实验 15,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实习)初步学会 16,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 初步学会 生态系统 态系统的稳定性(实习)水平实验

17,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8,观察 SO2 对植物的影响 2,考纲解读: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调查类 验证类

本考查点的内容大致与去年相当,但今年删除了制作类,调查类,收集类中的六个实验,实习考点,不再作为考试 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作相应的调整.《考试大纲》对本专题的要求可划分为两类:一是理解实验及实习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 作技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的生物学知识;二是能独立完成实验和实习,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初步学会探究性实 验的一般方法.具体的是能用恰当的语言对实验结果及方法作出科学描述和解释(包括用图表,数据),用恰当的方法 验证相关的生物学事实,能在新情境下运用已有的技能,方法,原理解决新问题.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考查的内容上,由于在高考中考查实验操作技能目前还难以实现,因此考查的内 容主要集中在实验原理,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操作要领以及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和总 结上.通过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实验思维能力成为命题趋向.从近几年出现的高考题分析,实验设计和分析是一个热点,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能否分析实验结果, 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及在不同情境下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是新出现的一种实验题型,具有一 定的开放性.今后实验题有可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①开

放性(题目,材料,方法步骤一个环节),②对实践中 一些具体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表达和描述.3,规律,方法和技巧(1)实验,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分类 中学生物课本中的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按其实验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Ⅰ,验证性实验:特点是验证前人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结论,而这种结论在理论课中已讲过.例如:生物组织中还原 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这类实验重点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解释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Ⅱ,探索类实验:这类实验的特点是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带有不确定性,要经过实验或研究得出结论.例如:比较 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探索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等.在这类实验中 应注意实验变量的控制,实验步骤的正确与否,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Ⅲ,模拟类实验:其特点是所用材料全是非生物材料和替代材料,通过对实际研究过程相似的情景,模拟实际研究 过程.例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此类实验同学能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深对课本相关知识点内容的理解.今年高考不涉及此类实验.Ⅳ,调查类实验:其特点是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象,通过对客观事实和现象之间联系的了解,得出结 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Ⅴ,设计类实验:其特点是根据学过的生物学原理设计完整的研究过程,包括仪器,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等.例如,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2)中学生物实验包含的基本技术 Ⅰ,玻片标本的制作:一般制作的是临时装片.A 压片法(如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压片的一般过程是:a 取材;b 固定;c 解离(对不易分散的材料用 HCl 处 理);d 染色;e 压片;f 观察.B 装片法(如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a 将材料在载玻片水滴中展平;b 放盖玻片时应从一侧慢慢盖在 水滴上,防止气泡产生;c 染色时或改变溶液浓度时,从一侧滴染色液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C 涂片法(如血涂片制作,现行高中生物实验中未使用).涂片时要注意:a 载玻片必须清洁;b 涂层要均匀;c 染色细 菌可用亚甲基蓝染色;d 血液用瑞氏染液.Ⅱ,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技术:包括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使用低倍镜时应注意正确对光和焦距的调节(粗, 细准焦螺旋的调节).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包括:a 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并移至视野中央;b 转动转换器,
,使高倍物镜镜正 对通光孔;c 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Ⅲ,纸层析技术(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具体方法:a 制样液;b 制备滤纸条;c 点样液;d 层析,观察 实验结果.Ⅳ,比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是利用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相互作用, 能产生颜色反应的原理,可以根据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物的存在.Ⅴ,恒温技术(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a 水浴,b 恒温箱.此项技术主要用于酶的催化反应或 细菌的培养等.Ⅵ,研磨,过滤技术(如叶绿体色素提取),研磨过程中加入 SiO2 是为了研磨充分,色素提取时加 CaCO3 是为了 避免色素被破坏.其原因是叶绿体基质呈弱碱性,细胞液呈酸性,加入 CaCO3 是为了让弱碱性的 CaCO3 中和细胞液的弱 酸性,使色素分子在叶绿体破裂后仍处于弱碱性环境中,使色素的结构和性质维持稳定.Ⅶ,设置对照:很多实验都要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的方法很多,有的以不处理为实验组的对照(如组织中还原糖的 鉴定时留一些组织样液作为比色对照);有的以常规品种或常规浓度作为对照;有的实验是相互对照.无论哪一种对照 都必须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3)实验设计的常见方法: a.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如: ①淀粉——碘液 ②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 ③CO2——澄清石灰水或酸碱指示剂

④乳酸——pH 试纸 ⑤O2——余烬复然 ⑥无 O2——火焰熄灭 ⑦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b.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如: ①光合速度——O2 释放量或 CO2 吸收量或淀粉产生量 ②呼吸速度——O2 吸收量或 CO2 释放量或淀粉减少量 ③原子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④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 ⑤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细胞质流动情况 ⑥甲状腺激素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动物活动状态,动物体温变化等 ⑦生长激素作用——生长速度(体重变化,身高身长变化)⑧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 ⑨菌量——菌落数或亚甲基蓝褪色程度 c.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②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③除去容器中 CO2——NaOH 溶液(KOH 溶液)④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饥饿处理)⑤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加热 ⑥除去光合对呼吸干扰——给植株遮光(黑暗处理)⑦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薄膜滤光 ⑧血液抗疑——加入柠檬酸钠 ⑨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⑩骨的脱钙——盐酸溶液 学生除了要熟悉以上这些常见的实验方法外,还要学会如何针对一个具体的设计题去恰当地选用实验方法,这一方 面可围绕实验目的来选择,另一方面可

通过分析题目要求和材料用具来确定.(4)实验内容应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生物学中的学生实验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及生物学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发现的研究过 程,是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复习实验内容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并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就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特殊的渗透系统,证明渗透作用的原理.在复习时 应抓住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再结合具体问题分析某些实验步骤为什么这样做?为什 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如为什么要选择紫色洋葱鳞片的表皮细胞做观察材料?“质壁分离”中的“质”和“壁”分别指的是什 么?分离发生后液泡中的紫色发生怎样的变化?教材中关于孟德尔发现和证实两个遗传规律的杂交测交实验,是“遗传 变异”的知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中问题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表述,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假设,对假设的 验证,实验结论的得出和表述等内容是复习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将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 力.此外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细菌的转化实验,生长素发现的实验,DNA 半保留复制等一些经典实验,都应结合 知识体系的构建,复习实验设计的思路,程度,方法,原理及实验现象和结论等.复习时将实验知识与理论基础知识融为一体,为分析,解决新的实验问题和设计新的实验,形成一定实验能力,奠 定知识基础.(5)关于实验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a.科学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单一变量原则 d.实验对照原则 e.可重复性原则 f.简约性原则 其中 c 和 d 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两个原则.--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设计 篇6

一、实验设计的含义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等。

二、实验设计的类型

设计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①明确实验日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但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由于受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实验设计能力考查无法面面俱到。实验设计一般有如下类型:

1,考查实验步骤的设计、续写或修改

2,考查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3,考查实验数据的加工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4,考查实验结果的预期与讨论

5,考查实验装置的检验或改进等

三、实验设计的思路

1,明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类型

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弄清“要做什么”的问题,即探究什么生物学现象或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才能明确运用哪一原理进行实验设计,才能明白实验设计中哪一因素是实验变量。例如,在“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探讨的问题是温度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实验设计中,“温度”这一因素应该是实验所需要控制的变量。

分清实验类型就是要区分考查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设计还是探究性实验设计。验证性实验具有明确的结果,需要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而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应针对多种可能分别加以考虑和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

2,找出两类变量,确定对照类型

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

(1)找出两类变量

(1)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指的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因变量是指实验中由于自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解释这种前因后果。

例如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所给的加热、滴加FeCl3和滴加新鲜肝脏研磨液是自变量:而由于加热、滴加FeCl3和滴加新鲜肝脏研磨液而引起的条件变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因变量。该实验可以解释条件变化(自变量)与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从而证明常温、常压下,酶可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②找出无关变量与干扰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自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干扰变量是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干扰变量会对因变量起干扰作用。

例如上述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试管的洁净程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都属于无关变量。如果无关变量的化何一个或几个因素,处于不均衡、不稳定的状态,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产生误差。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要尽量减少无关变量,而且不同的实验组中的无关变量应完全相同,这样就可以避免实验结果的差异是南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可能性,便于清晰地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2)确定对照类型

对照的常见类型有四种,详见下面的对照原则。

3,运用科学原理指导实验

解生物实验设计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在审题中最关键的是要明确实现本实验目的的科学原理、例如2000年理综高考实验题中的“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这就是本实验的根本原理。

遵循这一原理,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离子和添加钙离子,设计实验的方向就不会错。此题中的“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只是一条除去血液中钙离子的原理,是解决实验中某一问题所需运用的原理,是本实验的辅助原理。

4,提出预期和假设

5,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

正确的选材决定着实验的成败,实验的选材是受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制约的。例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选材应注意两点:一是所选材料必须有大液泡存在:二是为了便于观察,所选材料的细胞液最好有一定颜色。

6,研究实验条件和器材

完成实验所必需的理化条件及生物学处理方法一般有:光照、温度、pH值、酶、缓冲剂等。在实验设计中,用具及材料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要根据实验所提出的问题,联系命题者所提供的器材,准确判断和选取实验所需的用具及材料。

7,合理设计实验步骤

实验设计的步骤一般为:材料准备与前处理——分组、编号——对不同(或同一)对象施以不同的处理(对照原则)——结果观察(或预测)、记录——根据结果(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8,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9,收集、处理、分析实验数据

一般可设计表格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记录、处理,便于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0,預测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一般可用文字、曲线图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然后得出实验结论。

四、实验设计的原则

实验设计有很多重要且必须遵守的原则,要使实验设计得科学,力求无懈可击,在设计实验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对照原则

实验对照原则是没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常,将一个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对照类型:

(1)空白对照

设计一个不加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因素。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2)自身对照

指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埘照组。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是典型的自身对照实验,这种对照实验的关键是比较实验前后的变化。、

(3)条件对照

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种处理。如在“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幼小动物的个体发育”的实验中,存在以下实验组和对照组: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素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对蝌蚪不做任何处理(空白对照组)

该实验既设置丁条件对照(乙),又设置了空白对照(丙),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

地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4)相互对照

指不另外设置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如在“证明植物根向地生长实验”中不同方向放置的玉米种子之间的对照。

2,可重复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也必须注意实验的可重复性。任何实验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实验次数,才能判断结果的可靠性,否则,实验结论容易被推翻。例如,孟德尔在植物杂交实验中,选择了7对相对性状,重复做一样的杂交实验,分别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获得了同样的结果。再用其他植物或动物也做一样的实验,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也是一样,才总结出遗传的基本规律。

3,随机性原则

随机性原则指的是随机抽取样本。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二是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由于干扰因素造成的偏差。这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干扰因素所造成的偏差,但不能消除它的全部影响。平行重复原则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4,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在设计生物学实验时,从实验原理、实验的实施到实验结果的产生,都具有可行性。例如。请自备实验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家兔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首先,我们面临的是血液取材问题,采集血液的方法一定要符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5,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例如,淀粉酶水解淀粉实验中淀粉酶添加的顺序问题。

6,单因子变量原则

单因子变量原则,是指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某一变量(单因子),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为了证明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解农药,必须将含农药的土壤分为两等份,装入两个大小相同的容器甲、乙中,甲组高温处理,乙组不做处理。两个容器中的土壤里有无微生物就成了这个实验的单因子,甲组就是乙组的对照实验。

7,等量原则和平行原则

等量原则和平行原则,即把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同种实验材料平分为两等份,并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实验,观察其单因子对实验的影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单因子外,其他实验条件应该做到前后一致。

8,简便性原则

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比较简单,实验药品比较便宜,实验操作过程比较简便,实验步骤比较少,实验时间比较短。

五、实验设计的解题技巧

1,找准实验所遵循的科学原理,运用科学原理指导实验

2,实验组别的编号

实验中涉及两组或两组以上,需用1、2、3或A、B、C等加以编号便于区分。

例(2008年高考全国卷)某植物块根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基因共同决定。只要基因R存在,块根必为红色,rrYY或rrYy为黄色,rryy为白色;在基因M存在时果实为复果型,mm为单果型。现要获得白色块根、单果型的三倍体种子。请写出以二倍体黄色块根、复果型(rrYyMm)植株为原始材料,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得到白色块根、单果型三倍体种子的主要步骤。

解析实验步骤为:

①二倍体植株(rrYyMm)自交,得到种子;

②从自交后代中选择白色块根、单果型的二倍体植株,并收获其种子(甲);

③播种种子甲,长出的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白色块根、单果型四倍体植株,并收获其种子(乙);④播种甲、乙两种种子,长出植株后,进行杂交,得到白色块根、单果型三倍体种子。考生答案中若合理使用了编号,即使实验步骤分明,又使语言叙述简洁明了。

3,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

4,准确运用实验材料,使其支持实验结论运用实验材料应慎重,否则将不能支持你的实验结论。例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使用的材料是洋葱或大蒜的根尖,但实验观察的真正对象是根尖分生区,如果观察到的不是分生区,而是成熟区、伸长区,就不会出现预期的现象。

5,使用最优的实验程序进行实验

有了实验设计的思路之后,进行实验程序的编制,还要仔细推敲,形成一个最优化的程序,使实验科学、简捷地进行。

6,答题时讲究语言科学、准确

实验设计属于主观性试题,最终还要通过完美的回答来展示自己的能力。答题时关键是语言上講究科学、准确。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分析 篇7

一、实验材料的分析

好的取材是实验顺利开展, 取得好的实验效果的前提因素。如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 最好选取鸡血等禽类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而不采取动物的肝脏、哺乳动物和人的血, 或者植物细胞。原因是鸡血红细胞有细胞核, 核内有丰富的DNA, 而哺乳动物和人的血中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难提取到DNA;同时, 其他动植物细胞中有丰富的细胞器, 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须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 至使实验步骤烦琐;而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中又要取哺乳动物和人的血中成熟的红细胞, 也是因为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有利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二、实验方法的分析

依据不同的实验目的, 不同实验对象, 采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如, 植物芳香油提取中, 玫瑰精油化学性质稳定, 难溶于水, 易溶于有机溶剂, 就可以用蒸馏法进行提取;而柑橘、柠檬材料因含酯类丰富, 用蒸馏法, 有效成分易于分解, 同时, 用水中蒸馏法原料易焦糊, 所以只能用冷榨法。

三、实验流程分析

实验流程是一个实验操作的指针和顺序规定, 必须严格遵照进行。如, 胡萝卜素提取流程中, 胡萝卜粉碎后必须进行干燥, 才能萃取, 如果不干燥, 胡萝卜水分去不掉, 有机溶剂进不去, 胡萝卜素就不能充分溶于有机溶剂, 提取到的胡萝卜素就会减少。同时, 如果浓缩前不过滤, 就除不掉萃取液中不溶性杂质, 下一步的蒸馏浓缩就不能正常操作。

四、试剂取舍分析

依据实验物质性质, 选取合适试剂,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胡萝卜素萃取中有机溶剂的选取, 因有机溶剂有水溶性和水不溶性之分, 本实验中就不能选取乙醇和丙酮等水溶性溶剂, 而要选取水不溶性溶剂苯、四氯化碳、石油醚等, 同时鉴于石油醚沸点高, 加热不易挥发, 不易燃烧, 对人毒性低, 有利提高萃取效率而使本实验选用石油醚。

五、不同用具使用方法分析

不同实验用具结构不同, 用处不同, 因此安装和使用方法也不同, 应严格按照说明方法执行。如, 蒸馏装置安装时, 就应按由左到右、由下到上进行安装, 首先依据火焰安排蒸馏烧瓶位置, 冷凝管进水口在下, 出水口在上, 不能倒连接, 否则, 就起不到好的蒸馏效果等。

谈高中生物实验的创新 篇8

一、高中生物课实验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课实验主要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实验, 对基础实验的扎实掌握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为了保证生物课实验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具体包括实验设计技能训练, 操作技能训练, 观察技能训练以及报告技能训练[1]。通过良好的训练, 为今后的实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对实验机能掌握后,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模拟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

二、创新实验设计分析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帮助。具体来说, 高中生物实验创新主要包括实验材料创新, 实验条件创新以及实验方法创新三方面内容。

1.实验材料创新分析。生物实验材料对于生物实验的最终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在选择生物材料时, 教师要强调选择材料的原则, 具体包括稳定性, 易操作性, 来源简单容易获取, 生长周期较短等[2]。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依照生物材料的特点对生物材料进行创新, 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 在进行色素提取实验中, 根据课本安排, 选择菠菜作为实验材料。但在实际实验时, 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用其他材料进行代替, 例如韭菜叶。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并最后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本实验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并进行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翻阅, 发现在韭菜叶中有较多的叶绿素b和叶绿素a, 然后在实验中通过验证证实了结果的准确性。在该实验中, 学生不仅达到了课本规定的实验目的, 同时了解了课本外的生物知识, 另外加深了对于创新方法的理解,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验条件创新分析。实验条件通常对于实验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可以改变实验效果和实验效率。通过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创新可以提高实验效果, 同时也是高中生物实验创新的重要内容。比如, 在进行“酶的专一性”实验时, 传统的实验要求是对学生唾液中的酶进行测试, 这不仅会让学生觉得不雅观, 同时也会造成不卫生情况。教师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淀粉酶来作为唾液的替代材料进行实验。淀粉酶可以和水混合, 制成溶液进行实验, 通过这种实验条件的改变将实验转变成定量研究, 从而增强了实验的科学性。在本试验中, 要求实验的温度为50°,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如果温度发生改变会发生什么情况, 温度改变多少酶的活性才会发生变化。带着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并进行论证。由于该实验的过程有些繁琐,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每组学生对特定的温度区段进行实验, 从而在提高实验效率的情况下达到实验目的。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分析, 通过这一过程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成就感, 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3]。

3.实验方法创新分析。在高中生物实验中, 有的实验设计比较繁琐,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精力分散的情况, 此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创新,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比如, 在进行进行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时, 在实验中涉及到了研磨步骤。如果按照实验规定, 学生自己进行研磨, 研磨的时间较长, 同时在研磨过程中可能出现挥发现象, 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此时, 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 在实验室中装备打浆机, 通过机器方式进行研磨工作,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 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独立完成实验并做好实验报告

在进行实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并在实验后做后啊实验记录。根据统计发现,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意外情况的发生机率较高, 各种意外因素可能对学生的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教师此时要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关注, 引导学生独立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 一方面确保实验结果,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认识, 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在实验后要监督学生做好实验报告, 在实验报告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对实验体会进行重点描述, 通过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根据调查发现, 学生在进行实验失败原因分析时, 常常可以获得对知识新的领悟, 由于实验失败的原因比较多, 因此, 学生间通过适当的交流可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提高生物学习兴趣, 从而使得生物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创新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生物实验教学上, 由于实验本身的包容性和可改变性较大, 因此可以积极尝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从而确保生物实验质量。教师要突破书本的限制,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条件进行考虑, 进行探究方式教学试验, 有效创新实验机制, 从而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晓梅.高中生物实验技术改进与创新[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02:91.

[2]熊族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10:191.

谈谈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方法 篇9

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 并就实验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总结归纳成了“四步分析法”, 即从取材、药品与试剂、步骤及操作、显微镜的使用四个方面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第一步: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 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 因而在实验分析时, 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

例如, 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以下简称“实验一”) 中, 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 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细胞, 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正确导致的, 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以下简称“实验二”) 中, 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 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 (以下简称“实验三”) 中, 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 如果是死根、烂根, 则观察不到预期的结果。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以下简称“实验四”) 中, 选取的叶片要肥厚、色浓, 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用。

第二步: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 要逐一检查, 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

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 如实验四中, 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 用2ml丙酮是适中的, 若丙酮过多, 会使色素浓度降低, 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 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 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 向烧杯中倒入层析液时, 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 (距烧杯底) , 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 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 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关于浓度问题

实验中, 规定的浓度, 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 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 浓度要配准, 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 (高于30%) , 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 细胞死亡, 不能复原。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 要求更高, 浓度高一点点, 就会影响根的活性。

3.关于纯度问题

有的实验如实验三对试剂的纯度有较高的要求, 如果所用蒸馏水中混入杂质阳离子, 或用自来水代替, 则漂洗时, 不仅洗去了浮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 而且也会把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在对比实验中, 含杂质阳离子的蒸馏水也会变蓝。

第三步:步骤及操作分析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故应重点分析,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漏做某个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不能少, 如实验一中, 根尖用10%盐酸解离后, 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 则染色效果极差, 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 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 用镊子尖把根尖开碎, 这一步也易漏掉。实验三中根经亚甲基蓝染色后, 若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 在后面的对比实验中, 蒸馏水也将变蓝。

2.操作方法错误

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 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 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 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 这样制成的装片中, 气泡较多, 严重影响观察。实验二中, 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 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 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 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3.操作不严格

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 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 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 滴入清水的次数少, 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步:显微镜的使用分析

需用显微镜的实验, 有时会因为显微镜的操作, 镜头污染等问题, 而影响观察, 看不到已经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如对光程序、高倍镜观察程序等。有的学生不按程序操作, 结果既耽误了时间, 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 而且易损坏显微镜。例如常有学生在用高倍镜观察时, 把盖玻片压碎了, 弄脏了镜头, 就是由于这些学生在下降镜筒时, 眼睛看的是目镜而不是物镜, 这样, 镜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正确的程序应该眼睛看着物镜, 同时下降镜筒, 让物镜接近装片, 然后眼看目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物像。此外, 目镜或物镜头被严重污染、焦距没有调好、放大倍数不够、视野较暗、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诸多因素, 都会直接影响观察。

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实践 篇10

一明确目标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 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时, 大部分同学在乎实验结果, 忽略了实验的目的。因此, 除了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 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二做好准备

要适时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 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 初中和高中教材中都有, 初中教材中操作过程比较简单, 在选材上, 选用香蕉作实验材料, 而高中课本选用鸡血, 有的学生觉得血很脏, 实验不认真完成。初中课本选材避免了这个问题, 学生都会认真完成实验。因此, 在教学中, 对于文科班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初中课本上的材料及方法, 对于理科的学生, 因他们要参加高考, 严格要求他们掌握高中内容外, 可让他们知道还有既简单效果也不错的方法。

实验教学和平时上课不一样, 不仅要适时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 还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程序, 认真构思好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考虑周全, 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管理

首先应加强实验纪律, 规范实验习惯;特别是每学期的第一节实验课,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每个实验完毕后, 要进行总结实验;其次要培养好实验助手或小组长, 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本组的其他学生, 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辅导学生。实验证明, 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 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

四正确指导

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指导, 指导得法与否, 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操作, 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 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例如:在做“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教材要求做好验证性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把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分别放入清水和浓度不同的蔗糖溶液中, 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各自的中央液泡的大小、颜色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变化情况, 并分析原因。通过学生观察有新的发现, 从而提出猜想。

五注重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 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 进行认真分析。如进行“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时, 让学生分析衣服的袖口和领口的污渍用“衣领净”更容易洗干净的原因。这样既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新课改后的生物教材新加入了一些探究实验, 但大多数实验, 教师仍停留在照本宣科、重复验证上, 缺乏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是教师课前准备好, 课堂上演示, 学生看到其结果与教科书一致, 就认为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 一旦结果不一样则会认为是操作过程有误, 没有进行认真分析。在分组实验时, 做实验就变成了学生简单的、重复的机械操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没有认真分析出现的各种现象, 不仅达不到实验目的, 还让学生学会了生搬硬套, 失去实验的意义, 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和心理惰性, 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做实验不能只做出实验现象, 而要用科学的态度, 对实验结果加以思考、分析、研究和解释, 进行归纳和总结, 从而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改进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重视实验,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综合、推理和归纳能力, 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作风。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两种方式对实验进行考核: (1) 采用抽签的形式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2) 以竞赛的形式对实验进行考核。通过实验考查, 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 加强个别辅导, 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就克服了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以动手的矛盾, 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上一篇:审计风险控制下一篇:情绪智力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