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语文阅读教学

2024-08-03

怎样做好语文阅读教学(精选十篇)

怎样做好语文阅读教学 篇1

关键词:怎样,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怎样才能将初中语文的教学搞好, 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 将学生的语文素质提升上来, 是当今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重要环节。

一、对学生的已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一) 将学生主动性调动起来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本身, 只有学生自身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才能提升阅读的水平。阅读的前提是喜欢读书, 最好的老师就是学生自身的兴趣。老师要利用最有效的方式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上来, 使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够养成勤读的习惯, 将学生的阅读主动性提高上来。第一, 将各种活泼生动的氛围创设出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 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多次的阅读, 把握好文化蕴涵和语文的思想蕴涵, 将阅读教学、人格教育和智能训练有效地统一起来。

(二) 将学生的阅读创新力培养起来

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中, 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之一就是想象的思维, 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 本质上就是学生利用作者的表述, 将一个新的形象再次创造出来的过程, 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对这一过程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例如,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将任务的形象进行再次的创造, 续写事故的情节, 再现出诗歌的意境, 将学生的想象能力很好地培养起来, 将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丰富, 将学生在阅读时的想象力创造出来。

二、开展阅读活动, 激励学生学习

探究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是语文阅读比较重视的方面, 特别是对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尊重和保护, 要利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用读来指引读

在课内的时候, 对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 然后将同一类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 例如对朱自清的《背影》一课进行学习的时候, 再引导学生对《父爱是金》这一课进行阅读, 学生就会感觉到会有一种不一样的韵味在里面。

(二) 用说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在整个班级当中, 让一些喜爱阅读的学生将杂志、报纸中遇到的一些好的文章介绍出来, 利用这样的方式, 将班级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上来。例如老师要让学生对看见的故事进行一下讲解, 讨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热门问题, 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上来, 将良好的讨论习惯培养起来, 在进行讨论的时候, 美化和净化学生的人格。例如, 有的老师会定期举行对精彩片段朗诵, 将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朗诵水平提高上来, 将一些语言进行积累, 将学生的欣赏水平提升上来。

(三) 通过写来引导读

例如, 老师可以先将一个题目布置出来—“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冒险给我们的启示?”“在对《朝花夕拾》进行讲解的时候, 对鲁迅童年的生活同学们有怎样的认识?”“在对陶渊明的诗文进行阅读的时候, 说说对当时陶渊明生活态度的认识?”“在《爱莲说》中陶渊明与周敦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用文章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为了将这些问题弄清楚, 学生就会自觉地对大量的文章进行阅读。

(四) 用活动来引导阅读

老师要将知识抢答赛在每学期进行一次, 有意识地在知识题中将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知识加入进去, 例如和四大名著相关的情节、人物、歇后语、典故等。

(五) 对阅读的成果进行展示, 加强阅读

在学生对大量的延伸阅读进行阅读的时候, 表达的欲望在很多的学生当中开始存在, 对所读文章的内容, 将自己的看法表现出来。老师在评论文章的艺术这一环节当中就要正确地进行引导, 整理出学生们写的随笔或读后感, 在学习园地当中进行展示, 学生在进行展览的时候, 看见了自己的成果, 体会到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这样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上就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六) 运用好生活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

当一些疑问、困惑出现在了学生的平时生活或是学习中, 老师就会引领他们在书中寻找答案。但是还有一些学生由于意志上的淡薄, 很难有效地对自己进行控制, 老师就会引领他们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篇文章进行阅读, 在文章中发现生活当中的一些真谛, 从而加强学生生活的信念。有一些学生感觉学习或是生活没有乐趣, 学校的生活比较枯燥, 呈现出比较消极的思想, 老师就引导学生对《给我三天的光明》译文进行阅读, 在学生阅读完之后, 让学生写读后感, 这样来进行谋篇与布局, 表达的时候用怎样的形式进行, 当疑惑存在于学生内心中的时候, 再对这类文章的描写进行出示, 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三、结语

对于语文课来说, 阅读在其中占有重大的比例, 可以说只有良好的阅读水平, 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提升。因此, 在随着新课程标准推出后, 语文阅读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就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学人员的重视, 那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上来, 文章从以上内容对具体的教学、培养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借此给初中语文教学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上来。

参考文献

[1]白春芳.浅谈怎样做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当代语文教学, 2012 (03) .

[2]郭璐.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9 (04) .

怎样才能做好语文阅读理解 篇2

首先,要仔细阅读。阅读理解,顾名思义就是阅读和理解,所以,要做好语文阅读理解,首先就得仔细阅读,将文章读明白,只有将文章读明白,才能做好阅读理解,这是做好阅读理解最基本的前提。在阅读时,要仔细阅读,全神贯注的、心无杂念的阅读,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做好阅读理解。

其次,要深入理解。阅读理解的另一方面是理解,这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这是做好阅读理解的重要一步。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写作方法、理解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这是最基本的对文章的理解。掌握了这些,就能很好的做好阅读理解。

再次,基本题型的答题方式与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语文阅读理解设计的面很广,题型也很多,不同的题型答题的方式不同,所以要把握基本题型的答题方式。当然了,单纯的掌握基本题型的答题方式,并不能真的做好阅读理解,一定要将基本题型的答题方式与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才能很好的做好语文阅读理解。

最后,答题要全面。这是大部分同学都存在的问题。不管哪种考试,每次考完语文,同学们都会和很高兴,都会觉得自己答的挺好,但是成绩一出来,分数却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就是学生们在答题时往往答不全面,导致分数不高。所以,要想做好语文阅读理解,就一定要将每道题都答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阅读理解,语文才能得高分。

如果能够将以上四方面做好,就能做好阅读理解,语文成绩也会提高。所以,希望同学们都能做好阅读理解,都能学好语文。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的五大原则

循序渐进

语言学习应立足于基础,不求成功。每天制定一个好的计划,即使你只做一点点,但只要你坚持你的语言水平,你会取得很大的进步。我们每天可以认真地练习几个词,每周背几首诗,认真地练习几十个词,每周熟练地背几首诗,每学期读几篇文章,读一本名著。

熟读精思

记忆和理解的结合是不应该有偏见的。“熟悉阅读”,达到“三到”:心对,眼对,嘴对。“好思维”,应该善于质疑困难,最终解决问题。

自求自得

正确的阅读态度不是为了阅读而读书。我们应该吸收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并把它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把读写结合起来。

博研结合

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两者不能缺少一种,同时也是一种有机的结合。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汉语,把语言学习带出课堂。

语文学习的要求

运用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总是与汉语学习联系在一起的,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例如,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想到以前学过的关于春天的古诗,并再现文本的内容和场景。在阅读过程中,语言和文字的内容有意识地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知相结合。这种练习将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将其应用于写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老师的对文本的理解老师的理解,老师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可能有自己的理解,站在一个小角度理解文本,也许会更好的理解学生,所以学生敢在教室里的意见。这些课堂活动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所以,学生应该更多,提问,讨论,使各种课堂活动,精彩纷呈。

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学习习惯。

特别是语文学习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词要有条不紊,课文要认真阅读,练习要扎实,作文一定要认真完成;认真听,写作业标准,独立完成作业,制定学习计划,多读书,多学,经常练习,读报纸等。所有这些都将帮助我们无意识地提高我们的语言技能。

语文学习的两种技巧

学会快速阅读

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学生读得不多,更不用说读大量课外书籍了。从长远来看,其结果是缺乏阅读技能,缺乏熟练的阅读技能,严重阻碍了学习的发展。我在这里说的是阅读技巧,不仅仅是阅读,而是阅读时的思考。

同时思考的阅读能力是指根据文章的不同文体、内容和表达形式,快速区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的能力。(做这件事不容易,但很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多阅读,注意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技能,加强阅读与思维的结合,自觉加快阅读速度,逐步形成阅读技能。

做好笔记

记笔记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知识,是必要的技能。初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阅读笔记和复习笔记。课堂笔记要注意教师课文的内容记录,不能抄袭老师的黑板全文,阅读笔记要注意做好圆点素描,所谓“不动笔不读”。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工作,如经常读错发音、写错字体、常用文言文、虚词等,明确知识结构和联系。重要的是要注意,无论你做什么样的笔记,你都应该对问题有一个很好的记录,并使它们易于集中处理。

具体做法

五遍读书法

俗话说:“读书100遍,其意义自显”,这是强调书要多读,而不是真正读一百遍,看万卷。然而,如果你能再读几遍一篇文章,学习就会更好。特别是,学生在文章上使用中文教科书,大多是细腻的,一般的文章读三、五遍,有的文章读十遍,感觉还是比较少。学生现在被推荐到高考的第一名,“五读法”,供学生参考。

第一次:课前预习老师的课文。

第二次:下课后,文本阅读更严重的是,和老师讨论的内容复习一遍。

第三次: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该单元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仔细观察单元的一侧时间。

第四次:当一本书完成后,结合老师的复习指南,再读一遍整本书。

第五次:最后一次,也就是说,考试前几天,带着学习笔记和单元测试的时间,粗略地看课本,平时老师在课堂上谈论的重点和难点。

写笔记并制作卡片

首先,最好记下一个问题,内容可以多于几个,不要混为一谈,这样便于组织和以后使用。其次,一个故事,一个句子,一个数据,一个讨论,无论大小都可以写进阅读笔记。但是,你不能肢解原文,扭曲你的遗嘱,也不能把你的感情和增加的材料与引用的文本混合在一起。

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应用

基础知识的内容是积累,关键是使用。包括:汉字的形式和意义、标点符号和词语的使用、恶意句子的辨析和修改、句子的扩展、短语的压缩、句子的延续、句子的选择、模仿、转换、语言表达的简洁、连贯和恰当、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段等。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学习,经过多年的学习,一定会得到高分。

写应试作文

怎样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3

一、充分认识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要从教材的挖掘、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师生互动、媒体使用、问题设置、作业设计等方面中挖掘亮点、寻找黑斑,对课上的所思所得、所感所悟,简记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日积月累,定有所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特别注重教学反思,在丰富的反思经验中不断提升和发展,所以才取得了卓越的教学成绩。如欣赏她在教学《春》这篇课文后写的教学反思,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供我们学习。反思是这样的: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2.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3.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4.比较“买、卖”“胀、涨”。5.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二、在积极的教学反思中,提升教学效率

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无不要求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我们的课堂教学包括:文本知识(教材)、教师的经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而后两块知识需要我们的教师及时的总结和归纳。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坚持写教学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鲜活,使时代的春水汩汩地流入课堂。另外,教师个人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教学的自我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大多教师只停留在经验表层的重复,而无理性的凝结和思考,无法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更不用说把宝贵的经验大范围地推广与拓展。教师只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日复一日的单调地重复。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使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那么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撰写教学后记,也称“自省日记”。写教学后记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也可为我们今后的反思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地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自主提高。

三、科学反思,掌握正确的反思方法和方式

教学反思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思考,它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思考,比教学思考范围要广,程度要深。首先,教学反思要及时,一节课上过后要及时地回忆,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其次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要系统、全面地积累经验,要有大量的教学后记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们要持之以恒,把写教后记像医生写病例报告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习惯;同时,写教学后记不是写长篇巨著,讲究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写教学后记要突出重点,捕捉亮点,抓住要害点,切忌面面俱到、主次部分、宣宾夺主。教学反思就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科学探究,因此需要教师深入、细致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以及相关内容。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我们重复教授同一个内容时,要因材施教,要结合此内容前几次后记中记述的感思情形,科学施教,之后再认真地撰写后记,要不断地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等有新的突破,就像于漪老师的教学反思一样,要日有所进、常教常新,要有所创新。

谈怎样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心理健康,多媒体

一、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幸福与成功的第一要义在于是否健康, 在很多时候、在某种意义上, 心理健康的价值远在身体健康之上。世事变化如风雨, 人心自在总是晴。漫漫人生路, 挫折与坎坷在所难免, 而厄运虽打击弱者, 但能够强者益发强大;机会必然垂情追求者, 却会把庸人抛离更远。

教师要注意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这个年龄段, 心理发展非常迅速, 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而他们所学的语文学科又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在这个年龄段, 他们渐渐地形成自我意识, 抽象思维能够迅速发展, 他们为自己认识的片面性无所知觉, 他们的情感丰富, 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变化而波动。

在这个年龄段, 他们的意志力逐步培养, 智力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远远缺乏稳定性。作为教师要给他们进行有利的疏导, 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在古往今来, 成功的大师必是发挥了本人的强项;失败的英雄多数忽略了自己的弱点。作为小学教师, 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对小学生们要循循善诱, 让学生们洞察心理健康的含义, 所谓希望, 就是精神的发条, 而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莫过精神,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小学生, 要充分看到自己的优点, 要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之处, 要把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 要善于细心地挖掘自己的潜能, 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朝阳, 让自己的精神健康起来, 使之与青春共舞, 像珍珠那样璀璨夺目。

二、注重德育

“道德永远是教育的中心思想, 做人永远是做事的主要内容”。

德育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豁达、积极的性格入手, 要多激励、赞美学生。当然了, 知易行难, 每一位学生都有无穷的潜质有待挖掘、有待激发。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位低年级的学生, 他的学习不太好, 性格又调皮, 由于其貌不扬, 个头又小, 经常被同学们欺负、嘲笑, 一天他画了一幅图来让我看, 并给我讲他画的故事。他指着图说:“老师, 我画了一条大鲨鱼, 把嘲笑我的人都吃了, 我还写了一首诗呢!”我一听, 问到:“别人都被鲨鱼吃掉了, 这样的结果好吗?剩下没被吃掉的你孤孤单单的有意思吗?”他挠挠后脑勺说:“不好。”我说:“那你想个办法救救他们吧。”他马上跑回座位上画了起来。当他再让我看的时候旁边多了一条小船, 鲨鱼身上多了几条线, 并且重新填了一首“诗”。他给我讲解说鲨鱼被人用线绑起来钓走了, 小船救水中的人, 诗的意思是他喜欢别人, 也喜欢鲨鱼。我夸奖了他, 并为他的这种转变而欣慰的笑了。他的画虽然不怎么样, 几个不规则的圈圈, 几条弯弯曲曲的线, 诗就更是词不达意了, 但却表达了一种思想, 他画的救人的方式有的地方虽不尽合理, 但却体现了一种思想上的转变—这位小同学原先讨厌别人的思想变成了宽恕、博爱的思想, 虽然他对这些哲理一窍不通, 但是善的观念已经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会渗透在学生的思想中加以影响, 在任何学科的教育中缺少了德育, 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教师对待学生, 没有先进与后进之分, 没有好坏之分, 我们只有一个目的, 就是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一展才能的舞台, 教给所有的学生心地善良, 富有爱心。

三、从小就启发学生认识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能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 文字就慢慢地产生了, 之后, 记录文字的图书也像雨后春笋一样随之产生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演变, 图书馆就应运而生。图书馆的功能很多, 在收集、综合文献资源方面功不可没, 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财富, 一个人, 当他走进图书馆, 眼前的图书琳琅满目五光十色, 他就会被激发起对文化的喜爱, 他就会感觉到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 作为一个学校, 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 要引导学生们对图书馆重视起来。如果条件充足, 在学校的领导下, 组织学生们在学校建立图书馆, 引导学生们自发地对图书馆进行管理, 同学们各尽所能。经济情况如果不允许, 就可以到国家图书馆, 可以定时参观学习, 也可以在老师的组织下统一去图书馆学习。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 在学校的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殊不知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思想, 这种思想长期以来统治着人们的大脑, 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 他们认为和课本无关的无关重要, 这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制约着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与完善。经常去图书馆, 能很好地开阔小学生视野, 拓展了小学生的思维, 如果和语文教学文化很好的联系起来, 就会增加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快乐, 燃烧起学习语文的激情, 使教学和学习拥有个性。太史公司马迁说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样一来, 就能够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的人才。

四、使用多媒体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培养优秀的人才,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拥有创新的能力, 能否达到这一目标, 就要看在课堂上, 就是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们去学习, 或者说是采用何种手段去学习。《慧人慧语》中说:“先要求最不同, 再要求最出色。”这一条就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志, 也就是说要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的人才要与众不同。因为这一点,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就泾渭分明。多媒体的教学, 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 有充分的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的画面五光十色色彩斑斓, 能够刺激学生的眼球, 使得教学内容非常直观具体, 形象逼真。只有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加上适当的引导、一定的问题设计, 就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 冲击力学生的大脑, 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长此以往, 新一代的人才就会脱颖而出, 新一代的创新教育就会走上新的一个台阶。

五、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语文教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说, 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 也随时随地用到语文。例如, 有的学生家长是做生意的, 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个响亮的商铺名称;有的学生家长是园林工人, 则可以让他写一写园林景色方面的诗歌等。这样, 不仅学生的兴味盎然, 家长更是感受到了子女的成长。语文教学生活化, 既能够改善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死板僵化, 又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质量, 加强了学生的兴趣和练习, 使素质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总之, 教学方法很多, 不一而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在教学方面要为他们“量体裁衣”, 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好一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慧人慧语·家庭百科报.河北报社集团.

怎样做好语文阅读教学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朗读训练的作用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善学生语言的一种途径。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好这门语言,必须要将这些知识存储在大脑里。朗读有利于大脑形成一种强烈的脉冲信号,能够更好的将知识储存在大脑里,远远超过了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学生只有通过反复不停的进行朗读训练,才能更快更好的将知识吸收掉,才能形成自己的一种语言方式。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相关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时候,注意力多数为不集中状态,注意力分散,而大声朗读需要他们的眼、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促使他们注意力的集中,在朗读的过程中也有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思考、理解和记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主要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表达方式。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表达的时候需要用词准确、生动,语言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上面所述,只有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训练,把语文课本上的语言储存在自己的大脑里,通过不断的积累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从“吸收”到“释放”间的转变。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更加深刻。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科书中,课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是教育专家经过细心挑选和筛选的,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在语文课堂朗读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方式进行朗读,也会从中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形地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小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课文,同时也需要加强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正确的朗读是需要做到发音准确,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出来,能够做到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掉字,不随意的增加字或词语,不把句子的顺序颠倒,不唱读等一些常见的毛病。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对生词生句的把握,尤其是一些多音字及轻声,那些往往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流利地朗读是指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很好把握句子的正确性,并通过正确的朗读方式朗读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出现断句、顿读的情况,同时也根据课文讲述的内容,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够很好的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快速的得到提升,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将课文里面的字、词、段、篇等语文基本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快速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能为语文学科里面的其他训练做铺垫。

l.朗读与理解的关系。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掉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在理解课文背景和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把课文朗读得更加出色,才能知道作者所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朗读是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才能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也会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得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是经常运用到的有效教学方法。讲解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有效途径,讲解能够将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落,能够清楚的知道每段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将这些段落的一个综合,能够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是段落与段落间的综合分析。

(二)层次性

l.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目前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朗读情况来说,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还是特别的明显。基础差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读错字、发音不准确等一些常见性的错误,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帮助他们进行改正,进行生词生句间的教读。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得非常流利,但是对课文的感情色彩没有准确把握,没有朗读出感情来。

(三)实效性

l.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此外,还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一般在学习课文重点句或重点段落时进行朗读训练。

2.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朗读能力是学好语文课程的重要途径,只有学生掌握了朗读能力,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将语文知识学得更加扎实。

参考文献

[1]李金兵.阅读教学浅析(学习报)[N].山西新闻出版集团,2012,4.

怎样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6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 基础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但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 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 而不是教师。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是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和读、自己会阅和读。因此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师生应当建立一种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 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过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 在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 给一年级学生上阅读课时, 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 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 同时应该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 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 而且要准确地断句, 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平时教学中举行“课文片断朗读比赛”,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 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阅读教学重视朗读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大声朗读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正如古人言:“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此外,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无论哪种表达, 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连贯、多样、内容具体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 通过朗读课文, 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把握各种句式, 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有热情, 学生才会被感动。教师适当地指点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 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 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 情感趋向高涨, 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 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 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 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 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 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好, 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实践下来发现, 评读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 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 虽然读法有别, 各具特色, 但都进入了境界, 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拨动了他们的心弦。

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 光靠课堂教学中的课文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 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 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 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 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疑点, 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 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 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 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

总之, 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这会对学生终身有益。所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 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 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它是培养学生领会文章思想,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平时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7

本人在农村教学当中发现,许多年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使自己坐到“主导”的位置上来。尽管力避“满堂灌”“填鸭”之嫌,也难免误入牵着学生鼻子转的误区,学生没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老师应该怎么去做?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局限,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很难把握,但也绝不能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机器“默默聆受”。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下来学生将课文读了若干遍,师生问答也接连不断,似乎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不错。其实这些并不能作为断定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优劣的根本依据。语文教学有两大中心任务:一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是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是体现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的例文。教师的任务是通过例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知识点,掌握读懂类似文章的方法,而不仅使他记住这篇文章的字词句段及其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小短文,有写景的,有状物的,有记人的,有叙事的,每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以整体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自己去慢慢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及其创设的情境。学生读出味道来了,自然就有了学的兴趣。有些教师总喜欢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结果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能是片断的、零散的。

我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讲《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她认认真真地领着学生分段,讲解每一段的段意、写作方法、中心思想,该讲的全都讲到了。学生听得倒也认真,按要求回答了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听完后,我感到非常遗憾。这么好的一篇课文,让这位老师残酷地给肢解了。学生没能跟作者一起乘着小船去领略“鸟的天堂”在傍晚时分和太阳升起时那令人心醉的美丽景象,错过了一次难得的陶冶性情的好机会。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启动者,学生思维领域的开拓者。这时教师的“导”就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孩子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宽阔的思维领域、多维的思维取向是靠经常训练而自觉形成的,所以各年级段都应该注意这一点。

例如教《乌鸦喝水》一文,教师是否可循着该文的思路(乌鸦到处找水喝→它喝不着,怎么办呢→它想出办法来了→它喝着水了)再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去思考:1瓶子旁边没有石子;2瓶子很高,乌鸦站着嘴伸不到瓶口;3乌鸦已经累得没有捡石子的力气了。学生也许会想出许多可笑的甚至是荒唐的办法,让乌鸦喝上水。学生回答的是否合理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多向思维能力。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具备“主导”的能力呢?本人曾经看到过钱梦龙老师讲中学语文课的光盘,钱老师教学中的“主导”能力令人折服。我们感到钱老师训练的学生,真正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当然我们大多数教师的能力,无法与钱老师相提并论。所以,我认为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主导”地位,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要有较为丰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底蕴。

小学语文教师同样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因为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处理教材是否恰当,对一些关键问题能否产生顿悟与灵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也是建立在这些方面之上的。一篇课文,看起来简单易懂,但是有些教师立足点较低,没有整体感,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深入浅出地把握住课文的关键所在。他就会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教学效果。

(2)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勇于吃苦的探索精神。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明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要相信你的学生具有做学习的主人的能力,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抑制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教师无法取代的,只有靠学生自己在读写实践中逐渐转化。教师的作用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他们的实践联系起来,起一个桥梁作用。

怎样做好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阅读,小学语文,作用方法

阅读教学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学习过的常用词汇;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学习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能读懂适合儿童的书籍,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一、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其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二、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要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应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进行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感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综合训练,加强写作

1. 口头“说”作文。

写作前,安排学生讲述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有趣、有意义的人和事,口头“说”,把思想组织成为连贯而有条理的语言,教师再指导点拔,然后由说过渡到写。

2. 适时进行仿写,续写。

对于教材中比较短小精悍的写景、写人、写事的课文,在学生学习之后即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指导学生续写,既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指导学生坚持天天写日记。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有意义的人或事都可作为日记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经常不懈地进行这样的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听能听得到重点,听得到头绪;说能清楚、完整表达意思;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写能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发展了学生智力,提高了学生素质,能充分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的道理,鼓舞鞭策,培养学生的毅力,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陶冬雪,王晔.在阅读中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中,2011(2):11.

“依标托本”做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9

一、转变观念, 理解践行“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第7点中对九年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总体目标, 又在第四学段7—9年级中分12点, 从阅读方法 (1—2点) 、阅读能力 (3—4点) 、文体阅读 (5—9点) 、其他语文知识、信息素养、课外阅读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建议 (第22页) 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不难看出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起着“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 教师作为成熟的读者要为学生搭建对话文本的桥梁, 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师要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提升能力。

二、依托教材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指南, 我们吃准、吃透了课标精神, 还要以教材为依托实施阅读教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把握每册书中每个单元的阅读能力点的要求, 结合每一课的导言和课后习题将阅读目标分解到各课中, 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导语、问题、读文方式 (朗读、默读等) 、训练题、多媒体的使用, 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 规划和实施好课外阅读, 以此实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1. 根据不同的文本, 精巧设计安排,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 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时, 让学生蒙上眼睛去感受周围一切的环节, 除了能激发学生兴趣外, 也为感知文章内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即根据课堂所学的内容调动教师知识储备, 充分运用语言艺术, 让阅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去。琦君的《春酒》一文, 有一段细节描写生动活泼有趣, 可让学生依据文字模仿其中的“倒、端、闻、洒、抱、舔”等动作, 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这样使得学生用心体味用词的妙处, 也深入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如此精心设计各环节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根据不同的文本, 多读文、细指导,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千法读为本, “课型各异着眼于读, 文体有别落脚于读, 方法多变依托于读”。读是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读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学生在读中感受, 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欣赏, 在读中评价。在阅读教学中, 读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作为目的, 要训练、提高学生的各种方式读的水平;作为手段, 它是促进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的有效策略。但教师必须根据学情, 设定每一次阅读的目的, 明确指导训练的方向, 不能放任自流, 不能失去目标。从文言文教学来看:一般达到一读准, 二读通, 三读顺, 四读明, 五读析, 六读情, 七读诵 (短文达到背诵, 长文分段背诵) 八读全, 那么一篇文章的阅读目标会完成得很好, 可见读的重要。

3. 根据文本作者, 选好文, 推好书, 扩大课外阅读量。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课内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但课外阅读也不容忽视, 它是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提高的必经之路。教师一定要把课外阅读纳入明确的教学计划, 并要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工程师, 帮助学生做好选择、推荐、计划、促进工作。开学初教师要整体掌握本册书的内容, 了解选文的体裁、作者, 提前着手制定阅读计划, 选定阅读书目, 明确阅读活动, 在教学中力争有条不紊地将课外阅读融入进来。以七上第一单元为例:此单元以成长为单元主题, 从作家作品入手, 可推荐《朝花夕拾》《城南旧事》《安徒生童话集》《普希金诗选》, 教师亦可选其中的章节、片段让学生在规定时间读完, 然后召开读书会。教师也可组织看《城南旧事》电影来激发阅读兴趣。对于每册书后的名著可以以课前活动的形式分解阅读。总之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喜欢阅读, 让书香伴学生一生。正如“教学建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

总之, 作为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 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和建议, 并依此深入钻研教材, 制定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案, 不断引领学生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必将有效地促进阅读教学, 真正实现轻松教、有效学,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怎样落实有效性 篇1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设置出一堂课的认知冲突点,让学生在自我知识建构中不断解决原有认知结构与实际情境之间的冲突,调节学习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激起学习者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不断丰富和深化。

怎样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中的认知冲突点,才能引发学生思考,震撼学生心灵,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笔者认为,只有教师充分地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合理预设教学设计,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一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和把握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和心理需求,在教学预设中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教法和学法,营造适合于学生展开良性的学习探究的氛围,搭建有效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比如,虞大明老师执教小学语文五年级《金钱的魔力》—课时,首先抛出“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俗语。当学生接触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会在头脑里的已有经验中搜索“鬼”的模样,接着教师让学生归纳生活中的“鬼”是指哪类人,随后激趣引导学生认识文中也有“鬼”,让学生抓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原有头脑中模糊的、恐怖意义的“鬼”概念,被教师确定成现实化、生活化的实物。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中语言文字背后的玄机,为其后深入的挖掘托德和老板两人“鬼品”和“鬼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又如林莘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凡卡》一文,先是引导学生从“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中的‘‘藏”字,感受凡卡的可爱童心;从“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一句中,感悟到凡卡的浓浓爱心;从“我会替你搓烟叶”一句中,体会到凡卡的拳拳孝心。有此铺垫后,教师话锋一转:“为什么如此有童心、爱心、孝心的孩子却会遭到老板和老板娘的毒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生活产生了激烈的撞击,只有通过深入对文本进行读和悟,才能认识到凡卡悲惨的遭遇和受到的非人待遇是当时黑暗时代造成的。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下层人民的生活注定会食不果腹,睡不安生。

二、挖掘文本中的真挚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就我省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来看,其大量的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鲜明、诚挚的情感。只要教师善于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深钻教材,感悟深情,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其与文本产生思维上的共鸣并碰撞出激烈的火花。那么教师具体该如何落实?

一是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感悟此情此景,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如低年级的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经常使用猜谜语、唱儿歌、讲故事、说顺口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爱学、乐学的教学目的。于漪老师曾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对语文有兴趣,有感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只要教师善于创设学习氛围,巧妙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趣启思,以思生趣,相信定会叩击学生的灵魂深处,从而使学生深深地喜爱上语文课。

二是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深入体会作者的立意。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从文字中提取信息的规则和方法,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规律,并将其内化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林莘老师执教《凡卡》时,在学生初步掌握文章内容后,出示小凡卡被老板和老板娘毒打的片段,让学生在文中勾出描写凡卡被打的不同方式的动词。于是学生纷纷勾出:揪、拖、揍、戳,学生齐读片段后深入体会,并进行想象、描绘凡卡当时的境遇。教师围绕—个“毒”字发问,让学生体会到,凡卡作为—个九岁的孩子,一个花季般的年龄,竟然遭到如此非人的待遇,其情境是惨不忍睹的,其画面是触目惊心的。

三、鼓励有效质疑,培养求知情趣

学贵有疑。用个别学生质疑的方式辐射带动全班学生,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智慧的大门,是创建有效课堂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质疑?

首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质疑,关键处质疑,疑惑处质疑,无疑处质疑。如《白杨》一课中,在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关键句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弄明白这个句子的含义,对全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你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几个为什么吗?”于是学生围绕关键句提出一系列颇有质量的问题: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带我们到新疆?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这就教会了学生应该在何处质疑。

其次,教师应教会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疑必有问,问必先思,不教会学生怎样思考,质疑不能算落到实处。那学生怎样思考才能有效地进行质疑呢?第一,教师示范性提问后,可让学生模仿质疑;第二,在学生预习或深入学习课文时,让学生结合课后思考题,品味问题成立的思维方式及有效的表达方式,从而逐步学会质疑;第三,教师要及时梳理学生的质疑,启发学生互相学习思考。

最后,教师既要让学生质疑,又要引导学生解疑。教师除了适时解疑外,还可以发动全班学生主动参与,相互解疑,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带着问题深入文本中寻找答案,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疑问。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时时关注课堂上的生成,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达成有效教学的最终途径。

上一篇:投入与管理下一篇:培养幼儿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