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和广场

2024-07-24

公园和广场(精选十篇)

公园和广场 篇1

水是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温床,是自然景观中最吸引人的要素之一(图一所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都离不开水,而交通、运输也需要水,所以自古以来许多乡村、城镇往往都是近水而建,依托江河之利而兴盛、发达。对一个城市而言,拥有得天独厚的滨水条件是最大的幸运。在合理开发利用滨水区域,满足其景观、防洪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如何依托城市滨水区域的特色地方文脉在景观设计中表达出地方精神,挖掘出人文内涵,创造出休闲、生态、动感、时尚的多功能城市滨水景观带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重点。本文结合南昌市秋水广场和赣江市民公园规划设计进行讨论。

1 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现状及趋势

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也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为独特的城市建设用地[1]。

近年来,滨水地段土地开发价值的提高让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区建设中潜在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但目前大多数城市在对滨水地区景观整治时,仅追求某些功利价值,如防洪、水运、灌溉等,较少考虑人的心理需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应该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出发,把市民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交通系统将城市与滨水区联系起来,使滨水景观真正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现在我国滨水区的开发模式过于雷同,所以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运用多目标的景观设计方法与人文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亲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城市文明的形象特色,使滨水景观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产生有机联系,构成统一的人类宜居系统。

2 项目简介(图二所示)

秋水广场和赣江市民公园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赣江之滨,是赣江“一江两岸滨水景观风貌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了江西省目前功能最全、面积最大、内涵最广、音乐喷泉最高最大的滨江景观轴。

(1)秋水广场得名正是源于王勃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其紧邻南昌市行政中心广场,与江南名楼腾王阁隔江相望,是一座以喷泉为主题,集旅游、购物、观光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广场。秋水广场夜景独美,音乐喷泉的激光灯总是伴随着欢快的江西民歌,夹映着宏伟的八一大桥,相望着对岸的滕王阁,最美南昌夜不过如此(见图三)。

(2)赣江市民公园

赣江市民公园范围为秋水广场南端至生米大桥,秋水广场北端至英雄大桥,一共分为三期工程。赣江市民公园一期为秋水广场南端至赣江新天地,长约5公里,总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为全国最高傩柱的赣文化长廊(见图四)、滨江乐园、世界最高的南昌之星摩天轮和全国最大的南昌新天地滨江餐饮城。赣江市民公园二期为新天地南端至生米大桥的渔舟湾湿地公园(见图五)和秋水广场北端至八一大桥的馥桂路步行走廊。赣江市民公园三期为八一大桥至英雄大桥段,全长4.5公里,宽度从10到340米不等,定位为市民假日休闲、游憩、购物的滨江公园绿地。

3 多功能多目标规划设计问题的提出

滨水景观设计不是纯形式意义上的简单设计,它旨在解决问题和满足多方面的目标。对于滨水地带的景观设计,它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就要求设计人员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和发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内来综合分析。通过对秋水广场和赣江市民公园规划方案和已建成现状的了解和分析,提出该项目必须解决的问题和满足的目标。

(1)依据红谷滩新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沿赣江的滨水景观轴是最重要的绿化轴线。由于景观轴线是成带状,所以滨水景观规划要符合带状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2)总长约14公里的赣江西岸滨水景观带从英雄大桥一直延伸至生米大桥,各种城市功能区与滨水景观带相衔接,因而多目标多功能的景观规划应与城市的土地利用功能规划相协调。

(3)做为江西省会的南昌,穿城而过的赣江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故事,历史文化的变迁形成了南昌这座城市所固有的“独一无二的地方风格和地方精神”。所以如何在滨水景观带的设计中表达出地方精神、体现出人文内涵,是本项目规划设计的核心亮点。

(4)因为赣江在正常水位下水面与相邻城市道路地面高差近5米,河流亲水性差,故在规划中尽可能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创造良好的滨水景观亲水性,显得尤其重要。

(5)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机遇相关联的。由于人们天生的亲水特性,一些居民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区中,从而带来商机,产生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因此如何规划发展城市滨水景观带的商业和娱乐产业,对于提升和加强滨水景观的功能定位与形象宣传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4 多目标满足的规划设计方法阐述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面向多目标,立足于解决规划设计的根本问题。根据规划目标的多层次多功能,我们的设计可以相应分为五部分内容,每一部分都面向于实现本层次的目标,并针对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4.1 带状景观的特征及设计原则

城市带状景观常常沿水流或道路分布,有滨水型、道路型、综合型3种类型[3]。在空间结构上均表现为线性关系,其线性结构具有连续性和单一方向性特征。城市带状景观的设计原则有: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求适应城市自然线性景观特点;绿化量要有一定的规模,尽可能保留已有植物;景观场所要赋予一定的意义;以人为本,创造适于人活动的城市景观。

4.2 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

根据红谷滩新区未来和现有的功能布局,红谷滩滨江带主要是省市级公共设施和高档居住区所在地,这些不同的城市用地对滨水景观和滨水活动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合理规划滨临不同城市功能区的滨水景观,不仅可以创造景观的多样性,而且还可以与不同城市功能区相互映衬。滨水景观带设计应该统筹于整个城市总体规划,红谷滩新区的定位也强调了滨水景观带人文、时尚、动感和休闲的设计思想。

4.3 人文内涵的表达

秋水广场南端与南昌大桥之间规划设计了全长1680米、占地38900平方米的赣文化长廊。长廊采用一定数量的石雕、铜雕、影雕、小品、石碑、园林、楼台亭阁、喷泉以及书法与图画、文字与人物形象交错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其典型性、知识性和艺术性。可以说赣文化长廊就是红谷滩新区的人文CBD。把握赣文化的精髓,表现赣文化的深远,宣传赣文化的悠久是滨水景观人文内涵展现的指导原则,赣文化长廊就是最佳的体现。1680米多主题(开篇先哲崇光、青铜广场、文化巨人、艺术巅峰、傩广场、四大书院、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往事垂钓)的赣文化长廊将江西文化非常清晰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从而也成了滨水景观带中红谷滩段和红角洲段的景观过度,红角洲的滨江乐园、摩天轮和新天地与赣文化长廊形成了时尚而又鲜明的对比。

4.4 滨水景观亲水性和生态性的设计

从理论上说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地制宜地进行滨水景观开发,保护原有景观的生态性,创造必要的亲水性,是进行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

在红谷滩新区的滨水带中,沿江道路和赣江正常水位高差近5米,为了很好地规划设计滨水景观和创造景观带的亲水性,设计中主要采用不同标高设置平台的手法来满足沿江道路至水面的逐步亲近。以滨水景观中秋水广场为例,从西到东(赣江大道到赣江水面)依次有低于道路标高3米的道路底层商业街、高近2面的护河岸堤和宽20米左右的护水树林。道路、商业街、岸堤和树林一步步将游人逐渐引向水面,在拥有不同景观的过度中,滨水景观的亲水性进一步加强,旅游乐趣逐步提升(见图六)。

设计中生态性的最佳体现就是对于渔舟湾湿地公园的保留与改造(见图七)。在公园修建前赣江新天地至生米大桥段就是一片完整的湿地,基本上都是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和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可以说渔舟湾的保护和开发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丰富滨水景观要素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4.5 商业和娱乐氛围的创造

任何有人的地方都应该有商业,任何有人活动的地方都应该有娱乐设施。可以说,商业是娱乐的综合体,娱乐是商业的闪光点,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加强人们的互动和增添人们活动的乐趣,商业区和娱乐区的规划必不可少。

红谷滩滨水景观带的商业区和娱乐区都位于红角洲段,这与红角洲将打造成娱乐、休闲、时尚、动感之城的城市定位密切相关。拥有世界上最高摩天轮的滨江乐园和涵盖五湖四海各色菜系的赣江新天地都是滨水景观规划中的重点。

滨江乐园从南昌大桥至赣江新天地,长1.8公里,从北至南分别为枯山水景观区、摩天轮、儿童乐园、极限运动区、天然泳场、人工泳池和烧烤区等。鉴于上海新天地在上海的成功,以及1912酒吧街在南京的繁华,南昌相应地把握自身的城市特色和条件,依据江西人的传统文化,在赣江滨水景观带中规划了以饮食文化为主的赣江新天地(见图八)。

这里有包括阿一鲍鱼、东海海鲜、CCU会所和芭蕉殿泰国餐厅等国内著名的餐饮品牌,在这里你享受高档饮食的同时又能纵览一线赣江,可谓高尚生活。

5 结束语

目前国内的滨水景观规划,包括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的规划设计和水利部门的河流治理,都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将滨水区的问题予以综合理解和综合解决。现在的滨水景观规划应从多个学科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解决问题,综合建筑学、艺术、城市规划、地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提出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努力发挥其综合优势,致力于更完善的滨水区景观建设。

摘要:城市滨水景观区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影响的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其规划要求设计人员综合考虑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并以统筹的视角,进行多目标的规划设计。本文以南昌市秋水广场和赣江市民公园设计为例,对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的理念与方法进行研究,旨在协调和创造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滨水景观,多目标,规划设计,秋水广场,赣江市民公园

参考文献

[1]郑燕宁,江芳.滨水区生态特色景观设计[J].现代园林,2008(,7).

[2]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3):182-188.

广场公园设计说明 篇2

作者:严鹏 Q Q:345269294

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是提供人们散步休息、接触交往和娱乐等的公共活动场所。

⒈文化原则

广场设计力求挖掘高安历史文化底蕴,并体现新时代的城市风貌。⒉以人为本

该广场作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设计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广场空间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多维感觉。

⒊生态原则

充分考虑田南气候特征,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广场和区域的和谐共生。

⒋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广场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以后的发展,在协调全局的同时,并为以后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⒌经济原则

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其经济因素,广场构成要素力求在利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的同时,获得环境上、经济上和社会上最大的利益。

⒍分期建筑原则

广场建筑可以分阶段及分片实施。每一步实施的过程都以整体空间形态相结合。

三、绿色景观设计

㈠本方案绿色景观设计原则如下: 1.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生命力强的作用。

2.创造人工植物群落的群体效益,季相色彩效益。3.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生态环境。

4.建立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融洽关系,创造回归自然的环境条件。5.使绿地林荫等“软质景观”与道路广场等“硬质景观”达到平衡。6.把人们的审美及保健游赏需求和创造生态景观结合起来,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二)植物配植要点

1.整个广场的植物造景设计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充分尊重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追求绿地的景观效益,最终形成季相分明、个体优美、群体宏伟的景观效果。

2.绿化景观考虑一定的层次,并采用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指数。在空间竖向上求得景观的平衡和增加植物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条件。

3.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以香樟、桂花、红枫、银杏等为基调树种,选用多种乔木、花灌木进行搭配,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这些花木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观效果,并使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更迭、时间流转和万物生长的变化。

4.在林间绿地,为了不影响广场的采光、通风,在林间种植小乔木、花灌木,设置种植有台湾四季青草、金叶女贞、瓜子黄杨、红花继木、杜鹃、茶梅的模纹花坛等。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乔、灌、草相互交错的完整的植物群落。

5.充分运用垂直绿化等形式,增加绿化的景观效果,美化广场环境。

一、规划设计背景

登封市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世界闻名的少林寺位于该市。本次规划的广场位于登封市区北部,通往少林寺的公路从此地经过,本广场上承著名风景区少林寺,下接旅游城市登封市,上可观嵩山巍峨雄姿,下可览登封市现代的城市建设新貌。次广场为登封市主要的一处景观节点,是联结登封市区和少林寺的重要的节点。

二、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该广场环境设计上,充分体现本广场的观景、休闲功能,利用植物在环境与观赏上的主要功能,改变由大面积的铺地形成的硬质大空间(主空间),创造由植物构成的软质小空间(次空间),将两者有机结合,构成一系列亲切的富有生命力的、和谐的绿化空间,使在次地游玩、休闲的人们真正能感受到亲切、自然、赏心悦目。因此,我们确立了在使用功能、观赏功能及景观质量设计中的几条原则:

a)在设计中、充分结合环境,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使用功能要求,运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手法,创造一种开朗明丽、恬静自然的新世纪高品位的广场绿化景观。

b)充分突出其观赏性和使用功能,给从此地经过的人们在视觉上产生强大冲击,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让在次地游玩、赏景的人们留恋忘返。

c)广场内植物配置上选择落叶和常绿树木相结合,观花、观果、观叶树木兼顾,创造“季季有变化,四季色不同”的景观效果。

d)在总体设计中,大面积地进行绿化,提高其观赏性;绿地内硬化地面,为人们提供休憩、游玩的空间;园林小品控制在较低限度,以提高绿化率,降低资金投入。

e)依据确定的特色和绿地的空间形式,创造与之协调的地形、地貌,建设出独具特色、高质量、高品位、高标准、低投资、优美宜人的环境氛围。

三、设计构思

广场环境的设计中运用规则简洁的图案突出其开朗明丽、恬静自然、简洁大方的特色;绿化以烂漫的春景和绚丽的秋韵为主旋律,以浓荫的夏景和翠绿的冬景为基调;以简单、活泼、明了的雕塑群反映登封市文化特色。广场规划共分为东、西、中三部分:中部礼仪广场区,为整个广场的重点部分,是整个广场的主题、灵魂所在;东部、西部分别为两处休闲观景区,为中心广场的展开部分:

1)礼仪广场区

该区位于广场中部,是文化广场的主要部分,采用规则对称手法,入口处两侧运用彩色卵石铺装,创造充满活泼、自然情趣的意境;沿入口中间部分向里为规则整齐的花岗岩铺装,其上嵌条形草坪,草坪上沿中心轴线两侧布置两排灯柱,再往里正对广场中间部分布置了主题雕塑,其后设置了四根景观柱,作为主题雕塑的背景。这样就形成了广场前后高低错落有致的空间。

该区为广场中心部分,通过规则铺装、草坪,使其主题、灵魂功能更加突出。另外,广场主题雕塑群为抽象少林武僧样式,生动活泼、直观地体现了登封少林寺特色。

2)东西部休闲观景区

东西部景观区为广场的展开和丰富部分。在该部分设置了景观柱廊、附属雕塑、景石等小品设施,景观柱廊不仅构成了广场的背景,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处观景平台;附属雕塑为主题雕塑的补充,与主题雕塑共同组成了完整的雕塑群。另外还布置了行列式的林木,突出广场的简洁大方。

四、绿化景观效果

中央公园广场的建筑意境 篇3

掌握建筑主流“话语权”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城市形态转型中建筑形式的革新,同时中国的开发商、建筑师开始思考如何在目前商业背景的前提下去挖掘项目的文化价值,如何做到既传承精神,又有现代创新。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不仅仅是一栋普通的高端商业项目,而是要代表中国建筑的未来。按照产品定位,骏豪集团对设计方案、建筑师进行了多轮筛选,最终选择了马岩松的“山水城市”。

“马岩松是一位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建筑设计师,对前辈的建筑设计理念做到了继承和发扬。我们一起在探讨设计方案时,都希望在这栋建筑将‘山水城市’的理论落地,成为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象征,为探讨中国城市发展提出新的方向。”骏豪地产集团董事总裁张辉说。

资料显示,目前已动工的骏豪·中央公园广场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朝阳公园板块,总投资近100亿元,产品包括企业独栋、商业、写字楼及少量住宅,是一座大型绿色建筑综合体,大部分将由骏豪集团自持。

张辉认为,地产开发商拿地性质决定了其所设计的建筑类型,地段的不同,各个项目也不尽相同。“这样一个地方的建筑应该是和环境浑然天成的,要做到‘天人合一’,不要破坏朝阳公园的整体感觉和环境,这是我们与马岩松首先定下的高度。”

最终,骏豪集团为中央公园广场提出了“中国式绿色建筑”的概念。张辉表示,西方的绿色建筑更偏重于物质绿色,包括很多物理属性的指标。而中国式的绿色建筑应该更偏重于精神绿色,与人形成情感互动。“我认为面向未来的‘天人合一’是最绿色的建筑概念,这既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也符合当今中国城市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除此之外,骏豪·中央公园广场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生态板块——朝阳公园板块绝版地段。所谓地段,不仅指它与城市发展的核心关系、与城市中心区域的地理与时间距离,同时也涵盖其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景观资源。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惠生表示,在CBD这个地区,既宜居、休闲、拥有大面积绿地,又接近商务中心的地域,除了朝阳公园不会再有第二个。高质量的公园,形象鲜明、功能多样,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

位于北京朝阳公园南侧大湖之畔的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无疑占据了这样一个“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黄金宝地。该项目设计者马岩松认为,朝阳公园一直是城市中被低估的一块地,它相当于纽约的中央公园。“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试图让这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上升到一个人文的环境,就像老北京的景山、北海,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园,更是一个情感寄托的场所。

以水为镜 以楼为山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的建筑设计是希望现代城市生活跟自然山水结合起来,用中国的思想和中西合璧的表现形式做出高端写字楼,让建筑成为自然的延续。马岩松说他不希望这个项目如周边的方盒子塔楼一样,成为公园与城市的分界,而希望通过造山治水的设计,让建筑与公园的景观融为一体,成为自然向城市的延伸,同时又把公园的自然元素引入建筑群内部,创造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于是在设计的开端,他就主动地把地块理解为公园的一部分:借湖光山色,以高层写字楼为峰、独栋写字楼为坡、高端办公区为脊、住宅为峦;结合古典山水的湖、泉、林、溪、谷、石、峰等丹青要素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富有未来色彩的山水城市画卷。

1987年吴良镛发起的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重新引入了“人居科学”的理论,钱学森就“山水城市”的概念给吴良镛写了一封信,提议构建“山水城市”并将它与山水诗歌、中国传统园林和山水画相融合。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空间规划概念之一。

“山水城市概念提出之后,很可惜的是并不能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实践中实现,所幸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年建筑师看到了山水城市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设计中予以诠释,形成了城市山水的探索和实验。”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完全抛弃了惯常的建筑设计理念,以承接天人合一、模山范水的理念,进行了“山水城市”的尝试,不仅仅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新的现代城市精神体现。马岩松及其MAD的设计理念在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上将“山水城市”概念落地,对世界建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很可能成为探讨人类居住环境改善的样本。

“我们认为CBD其实跟实际的人没有关系,没有类似桥、平台和流水这种能让人相互交流相见的空间。我希望在这样大型的建筑综合体中插入以景观为中心的点,让人们在这些点上与建筑和环境产生共鸣。”马岩松说。

统揽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整个建筑群,它不是被“建”出来的,而是仿佛从环境中生长出来一般,并再现出山水自然的空间文化格局。该项目是以商务办公和居住为主的生态综合体,但它已经超越了惯常的绿色建筑的概念,而是以“精神的绿色”去开创中国式绿色建筑。

nlc202309031024

“中国的传统建筑理念很强调与环境的协调,就好比中国园林一样,单拎出来哪个建筑都不像。”马岩松认为,当前的中国城镇化却恰恰抛弃了这一点,很多新城建设都是照搬同一张图纸,造成了“千城一面”的问题,这是一种缺乏人文、自然考量的发展模式。一个国际化城市“模山范水”应当以继承传统山水精神、重拾自然传统价值观为先导,然后才是对建筑形式的革新乃至城市形态的转型,这种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探索不应停止。

设计细节诠释“城市山水”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地块处于北京四环内的CBD,紧邻朝阳公园,这座与纽约中央公园意义相当的城市公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占地288.7公顷,是一片在城市中心的超大绿地。朝阳公园水系超过朝阳公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使它不仅成为城市中的绿肺,更成为城市的“源头活水”,通过水系与整个城市血脉相连。

在最初的概念设计阶段,如何营造高密度城市功能下的自然情怀和意境,如何把“未来城市”引向“城市山水”,成为设计师和同样具有东方山水情结的开发商共同思考的问题。中国城市的未来需要从中国文化血脉中生出,“城市山水”的理念正是立足于这样的人文与自然背景。在泛滥的极端现代主义建筑组成的城市中心区,试图将一种富有生机的山水文化注入新的城市实践。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是以商务办公和居住为主的生态综合体,但是它已经超越了惯常的绿色建筑概念。“精神绿色”为中国式绿色建筑的前提,马岩松希望借由山水的传统哲学将生态建筑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现代城市的生态发展提供一个绿色建筑新方向。

主题超高层建筑由不对称的双塔组成,如光滑挺拔的片岩立于水边,这是在城市中央的一片可以观赏公园景观的办公空间。塔楼顶部的曲面公共空间和双塔间通高20米的中庭空间在形式上消除了传统塔楼的形象。主建筑中庭空间更引入室内绿化和水景,在双塔间囊括了一个室内的微生态环境。外立面纵向突出的脊线把塔楼勾勒成多个并置的片状体,纵向利落的线条与公园横向的水面相呼应。脊线之间错开的部分模糊了办公空间的功能性,成为多层穿透的空中休闲平台。脊线不但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其内部贯穿的通风过滤系统还将自然风引入内部,达到节能环保的内循环效果。东西向的立面则由大面积的深色玻璃与金属百叶构成。主体建筑的大堂中央有一大型室内瀑布自上而下贯穿,水的流动伴随着水声让整个大堂如山间谷地的自然之境。

高层建筑如同山脊一样坐落在山水卷轴的北端,并立于人造水景之中,向北可眺望朝阳公园湖景,向南又可俯瞰低层建筑的山谷景色。低层建筑群围合出项目地块的内庭院,与主体建筑的整体风格一致,每栋低层建筑又体现出不同的特质。

位于建筑群南端的多层办公楼形体犹如被流水长期冲刷的山石,圆润而又凸显棱脊。几栋建筑高低不一,布局疏密有致,相互退让而又形成有机的整体。建筑之间的谷地更引入林木花草和水系,内环境打破了惯常的现代景观设计,而以一种东方园林式的布局来营造山水意境。西南端的两栋多层住宅延续了“空中花园”的概念,错层的设计让每户都拥有更多的日照和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去感受阳光、风和雨露。

这组建筑形体的临街外立面基本与街道齐平,而在内部形成错落的梯田状延伸,每层的阳台都面向庭院开放。这种建筑群落的围合方式造成了外在收敛、内在丰富的格局,是一种在高密度商业社区内空间置换的有效策略,让人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依然可以真实地感受自然,从喧嚣的城市中抽离出来。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这个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群在地上有错落的楼台、树林和多级下沉庭院,地下更配置纵向穿越的商业街和休闲运动设施。这个项目试图改变现代城市CBD的传统建筑模式,它对内部自然环境的诗意营造,以及对人的情感的关怀,都是山水精神的体现。

马岩松所谓的“山水城市”,不一定是具象的山水,正所谓像即是不像,不像即是像。从这个层面上讲,山水是“无形”的。不要把山水城市当成一种建筑风格,它是内向的,不是外向的,根本与风格扯不上关系。山水城市也不局限于对山水自然形态的表达,它所追求的是一种丰富的写意化城市。

公园和广场 篇4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开始从城郊旅游转向森林旅游,大量的社会资源也被投入到了森林公园。因此森林公园的开发和景观建设也受到各地政府和公园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而在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最能体现其特色的就是公园的广场了。同时,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全球化大步进行的今天,森林公园文化也不免受到影响。部分森林公园不顾其地域文化和本身特点,大规模地袭用外来资源和景观,肆意地开发改造,使公园与管理者获得了暂时的利益,吸引了游客,但是却对其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造成了认为破坏,不利于公园的长久发展。同时,也失去了公园最吸引人的个性。

2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而逐渐受到学术界重视和研究的一种文化形态。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有很多种,加之对文化尚无统一定义,因而要给地域文化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困难的。但本文倾向性是,地域文化是一个以地域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积极汲取外来文化营养的文化有机体。它始终处于发展、变革的过程中,具有传统性和时代性的双重特征。通常具有文化特色显著、发展缓慢、以自身进化为主的特点。地域文化包括了传统文化但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化,其还包含了外来文化。而外来文化的入侵往往伴随着先进的技术和观念,同时外来文化也是地域文化发展演进的重要推动力。

3 森林公园广场

在我国,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在森林公园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对公园的景观产生了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创造了公园的人文景观。公园在经历了种种人类的活动之后,孕育出了自己的人文属性,而这种人文属性能够与周围的地域大环境共同营造出丰富的地域特色,这种特色是森林公园及周边城镇所独具的,而越注重自身这种特色的公园往往都获得了很好的景观成效。因此具体到公园景观设计中,应深入研究和挖掘森林公园人文景观特色,结合城镇大背景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创造出公园独有的文化内涵。

不论是表现自身的森林文化还是地域文化,森林公园广场都是展现文化的重要地方。地域文化在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表达,已经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森林公园广场的地域文化研究还刚刚开始。首先,两种广场所处的背景、位置有所不同。城市广场一般建立于钢筋水泥、高楼林立的城市环境中,以人文环境为背景;而森林公园广场被自然所环绕,周围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其次,两者的功能不同。前者主要为展现城市主题、精神,为周边人群服务。后者主要展现自身森林文化,为前来旅游的人群服务。正是基于所处背景、位置和自身功能的不同,森林公园广场和城市广场在表现地域文化上会有差异。

4 地域文化与森林公园广场具体结合

实例背景: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中部,涟水中游,湘乡市东南,与湘乡市区隔河相望,距城中心约1km。地理位置优越,紧邻碧洲公园,正对东山学校。区内交通畅通,区外便捷。植被丰富,山体秀美,韶山灌渠绕园而过,且是湘乡八景之首。目前,该景区正逐步形成以绿色生态休闲旅游为发展主题,以红色旅游为主线,大力弘扬地域文化,集林业科技、旅游观光、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模式。

4.1 结合理念和原则

广场是一种开放空间,根据广场所处的位置、 环境等确定了广场应具有相应的功能和作用,也就决定了广场不同的属性和个性。东台山中的各个广场是其公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供游人集散和展现历史与民风等重要作用。另外,由于东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公园紧邻市区,所以在做入口广场时还要考虑周边居民晨练、休憩的情况。因此东台山广场的设计既要满足公园广场的要求,又要具有城市广场的功能。故在设计东台山的我们考虑了以下的理念和原则。

4.1.1 景观元素的深度表达原则

把景观建筑小品和铺装、 植物以及材料作为广场景观的表达元素,力求景观元素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创造出湘乡本土的公园大环境,以充满横向、纵向的细节变化营造出一个地域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森林公园。

4.1.2 自然生态原则

自然生态本质上就是讲究可持续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深入,在周围场地及环境的允许下,在广场周边建造风景林、疏林草地等景观场景,既满足现阶段游人旅游对走进自然、拥抱自然的要求,又为游人提供了足够的游憩与活动空间。同时公园广场的绿地规划要求考虑公园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应在广场周边考虑预留部分绿地,适时改造成新的活动或集散场地。

4.1.3 经济性与本地性原则

因地制宜。在广场选址时,现场考察,就其平整地方设计广场。精确掌握土方量,以高补低;适地适树,大部分采用乡土树种。景观小品材料尽量采用本地常见、熟知的,用当地人熟悉的事物来唤起人们对乡土的感情与热爱。

4.2 结合方式

4.2.1 小品、雕塑

广场内及周边小品与雕塑一般是广场空间设计中重中之重,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小品、雕塑的风格、 材质、 轮廓以及色彩不仅直接影响广场设计的空间景观的风格和气质,还对文化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素有红色东台、文运东台、传说东台之称的东台山并不缺乏文化,缺少的是系统地梳理与展现。根据东台山山体形状,故人称“东台起凤”,且为湘乡八景之首。为了体现这种历史地域文化,故在景区地理位置最高点的旭日阁广场中设立一座主题雕塑-“东台起凤”。雕塑高约9m,中间为一只凤凰主体,底端两边还有两只小凤凰环绕在主体旁边,整体“浮于云端”,气势磅礴。这一方面很好的将小品与环境相融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整个东台山的风格和特色。整个作品使山顶广场添入了引人入胜的神话色彩,更反映了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是不错的地域性的体现方式。因此,小品与雕塑在广场设计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深刻地体现着地域文化。

4.2.2 植物

广场中的植物也应该与广场的地域性相一致。一方面,在设计时要注意乡土植物的运用。不同气候带生长的植物不相同,根据当地经纬度、 土壤等诸多因素决定广场中用哪些乔木、 灌木、 花卉、 草坪等,既利于成活和养殖、减少成本,还有使当地使用人群感到熟悉的功能。在旭日阁广场的树阵广场设计上,由于不论从哪条游路上到山顶,最后都需经历百阶云梯。一则出于对游人的考虑,二则是广场的功能要求,所以树下带有石质坐凳的树阵广场设立在了广场东边。树阵广场用的植物是香樟,湘乡常见的行道树之一,与周围大面积的杉木形成了鲜明对比,继而在对比中再次加深这种熟悉感。另一方面,部分植物本身具有一定意义,有表达文化内涵的功能。当然不同的植物可以塑造出风格迥异的带有地域文化的广场。在东台山山腰泽玉广场的植物设计中,由于泽玉广场位于东台山山腰中,紧邻公园唯一水系的源头,是整个水系景观序列的开头。当年,毛主席也经常来到东台山阅读和锻炼身体,且毛主席就读的东山学校与泽玉广场遥相对望。所以这样的红色文化、地域文化自然而然地会被泽玉广场这一地理位置特殊的地方所承载。故在植物设计时有意识地采用了较多的杜鹃,使用杜鹃花语的深层次含义,加深了广场的“红色”与“革命”气氛。

4.2.3 材料

广场中材料的运用十分非常关键,它不仅决定整个广场的造价等实际情况,更对展现广场特色、风格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在广场设计中能尽可能的运用当地盛产或者惯用材料,不仅可以节约运输成本还能使整个广场具有地域特色,增加了使用者的熟悉感。旭日阁广场中雕塑和铺地的材质都是当地常用材料,加强与城市的连接,使市民和游者更有熟悉感。在泽玉广场中,不论是广场中间的景石,还是游路的铺装都是突显红色文化的元素。景石上刻着毛主席的语录,园路的铺装采用的是红棕色的大连砖。在材质上把地域文化烘托得十分鲜明。

5 讨论与建议

在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中,我们应该充分正视公园自身的优势资源、文化内涵,但是与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是能够突显公园文化景观实力和深度的重要方法,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公园的吸引力。而广场恰恰是展示文化的核心场所。所以加深当地地域文化的研究和提炼,在适当合理的情况下,将森林公园的自然、人文资源与地域文化元素结合,创造公园的特色。再重视广场的地域文化建设基础上创造出更多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森林公园,避免盲目的抄袭引进外来文化和资源大,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的景点、景区,使我国的森林公园更加蓬勃发展。

摘要:以东台山公园为例,通过分析当地地域文化和公园具体的景观元素,对森林公园广场与一般城市公园广场进行了辨析,初步探讨了地域文化在森林公园广场表现方式,力图将自然、人文在景观中的融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景观功能和文化表达一致的森林公园广场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森林公园,公园广场,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纪武.人居环境地域文化论-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唐志蕴,陈世清,刘建立.我国森林公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4(3):65~68.

[3]李萍,王东焱.青龙镇龙井湖公园地域文化景观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9,1(1):64~66.

公园、广场设施管理与维护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共设施设备管理,明确管理职责和责任,规范维修保养操作流程,确保各类设施设备安全运行,根据各专业技术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章 职能

第二条 公共设施和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由本公司综合部负责。

第三章 岗位职责

第三条 班长岗位职责

(一)贯彻执行主管部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负责辖区公共设施设备日常维修保养和运行管理,确保各类设施设备安全运行。

(二)负责制定班组月度、季度、工作计划,对设备运行和日常维修保养及值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召集班组例会,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比、整改。

(三)负责对外承包维修项目管理,督促设备厂家按合同规定要求和专业技术规范,定期进行检修、维护和保养。

(四)负责班组维修材料和工具的申请领用,负责公用工具、各种仪器仪表的保管、使用维护和管理工作,做到不丢失、不损坏。

(五)负责班组各专业相关统计报表的上报工作;负责工程技术资料和设备维护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六)熟练掌握触电急救常识和消防紧急处理措施,防止安全事 1

故的发生。

(七)根据主管部门的计划,负责班组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根据部室绩效考核办法对班组员工进行考核,并对员工留用和辞退提出建议。

(八)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第四条 电工岗位职责

(一)负责辖区内强、弱电系统和各类电器设备的巡视、检查与维修工作。

(二)熟悉辖区内一切照明设备和照明线路,并对照明和照明线路及设备进行检查与维修。

(三)负责电气设备、线路及动力配电盘、动力配电箱的检查与维修工作。

(四)负责配合消防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对公共场所的消防监视报警系统进行检查实验。

(五)按规定做好日常值班和交接班工作,认真填写交接班纪录。

(六)负责保管好个人领用的工具、公用工具、检测仪表和电器材料,做到不丢失,不损坏。

(七)熟悉和掌握触电急救常识及消防安全紧急事故的应急措施,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八)电器管理

a、电器管理人员两证(上岗证、操作证)齐全。

b、每天对所有电器进行巡查,确保安全运行,确保第一时间

发现并处理电器设施漏电,损坏的灯饰等须在当天完成维修,维修、更换配件的品质标准不得低于原配件品质标准。

c、公园内所有灯饰(包括不限于路灯、景观灯等)每天开放遵从采购人安排,亮灯率不低于 98%。

d、配电柜强电输送须经过漏电保护装置,每周试验 1 次,不得绕过漏电保护装置强行供电。第五条 水暖工岗位职责

(一)负责辖区内生活给水、排水、消防水系统设备、设施的巡视、检查、维修和养护工作。

(二)负责定期对生活水池进行清洗和管线的检查。

(三)负责化粪池、排污(水)沟的检查和清理工作。

(四)负责对消防(污)水泵系统进行监测、检查和维修工作。

(六)按规定做好日常值班和交接班工作,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

(七)负责保管好个人领用的工具、公用工具、检测仪表和电器材料,不得丢失和损坏。

(八)负责完成所管辖范围内设备及设备机房、值班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九)熟悉和掌握触电急救常识和消防安全紧急处理措施,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第六条

配电室值班人员岗位职责

(一)认真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学习设备技术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确保安全供电。

(二)负责设备管理,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及时上报并认真填写各种记录并妥善保管。

(三)认真进行设备巡查和检查,发生事故时要正确、迅速的进行倒闸操作和处理,认真做好记录和上报工作。

(四)认真做好日常值班和交接班工作,填写交接班记录。按时抄表、核算表单,并做好值班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五)负责各种工具、仪表、钥匙和物品备件的管理。

(六)熟悉掌握触电急救常识及消防安全紧急事故处理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七条

绿化工岗位职责

(一)负责公共区域内花、草、树木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

(二)负责公共区域内花、草、树木的浇水、施肥。

(三)负责为花、草、树木除虫和除草。

(四)对缺株、死株进行补载。

(五)负责绿化区域的清洁卫生、灌木丛中的枝条、落叶的清理。

(六)对损坏花木、践踏草坪要进行劝阻,情节严重的报主管部门处理。

(七)妥善保管好使用的各种工具、肥料等,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养护工作记录。

(八)按时参加班组例会,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

第四章 管理制度和规定

第八条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一)值班人员按有关运行管理标准作业规程对建筑物、井盖、灯饰等设备进行巡察、保养和维修。

(二)值班期间如遇特殊事故,应按突发应急事故处理,一般故障按业务规程进行处理,当班故障处理记录填写率达100%。

(三)值班员要坚守岗位,不准脱岗、串岗,特殊情况要调班时,事前向班长申请,同意后方可调班。

(四)交班人员提前20分钟做好交班准备,检查设备运行情况,搞好值班室和设备卫生工作。

(五)接班人员提前15分钟到达值班岗位,首先认真仔细检查各设备运行情况,确认无异常情况进行交接班程序。

(六)交班员工向接班员工介绍本班工作情况及设备运行情况,设备故障的处理结果和经过,如接班人员有疑问可提问,直至双方清楚。

(七)接班员要认真查看上班值班记录,检查仪器仪表和各种工具是否齐全完好。

(八)交接班双方认为各种设备运行正常无误后共同在交接班记录上签名确认。交接班完成后发生的问题由接班人负责。

(九)凡有下列情况,交接班停止不得交接班,必要时班长到现场处理:

1、当巡视记录与实际情况不符时;

2、交接班人数不齐或不在场时;

3、接班人员精神状态不良,包括倦怠、醉酒和伤病等时;

4、设备有故障在抢修中,而又必须交接双方共同处理时;

5、设备运行有异常而又找不出原因或运行情况不明时。第九条 设备维修管理

(一)各类设备的维修,保养故障处理要严格按业务规程进行操作。

(二)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上班时间严禁喝酒,不迟到、不早退,自觉遵守劳动纪律,认真填写值班记录。

(三)值班人员收到设备报修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派遣人员前往修理,并于当日返回派工单,如不能修复应填写原因。

(四)一般性维修项目24小时内完成,维修人员接到派工单10分钟内到达现场(预约除外),维修完毕清理施工现场后,维修人员请使用单位在试用、验收合格后在派工单上签名,维修单上记录要全、准确,维修人员将签好的派工单交班长确认并备查。

(五)对设备要定期巡视巡检、做到每季度对水泵加油一次,电机摇测绝缘一次,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六)对所管辖的上下水设备、消防栓等各处节门分布、走向应做到心中有数。需要停水、停机检查突发事件时要及时请示汇报,并通知相关部门予以配合。

(七)电工在进行换灯、装接触器开关和故障处理等工作时,必须一人监护一人操作。

(八)保证所管辖地区的污水系统畅通无阻,遇有情况或重大问题必须随叫随到、及时解决。

(九)夏季要对各管道口的杂物进行彻底清除和疏通,在雨季期

间应经常检查,做好防汛工作。

(十)每月定期对楼内外共用照明设施进行检查,及时处理问题。

(十一)对于紧急维修的项目,应急事急办,事后填补维修单。

(十二)因客观原因未完成的维修项目,要及时上报。

(十三)维修结束及时回访,并有回访记录。

(十四)零修急修及时率100%、返修率不高于1%。

(十五)定期学习专业知识,总结工作经验,做好本职工作。第十条 建筑物巡检

(一)由班长指派一名巡检人员,每半月巡检一次。

(二)检查外墙有无裂纹、变形、倾斜,外墙皮有无脱落。

(三)检查所辖区域内地面有无较大裂纹。

(四)检查内墙墙皮有无脱落。

(五)检查木栈道等木结构设施无腐损、断裂、松动;每年全面保养、维护不少于一次,日常损坏需及时更换。

(六)各类园林建筑物、构筑物和垃圾桶、园椅、标牌、护栏等设施完好,随坏随修;面层无起皮、脱落现象;每年全面出新不少于一次。

(七)及时补充缺失的窨井盖;及时疏通窨井及下水管道,保证下水通畅。

(八)维修、出新和保养、维护选用的材料不低于原有材料的品质标准,质量、工序和操作符合行业规范的要求,效果符合景区整体景观要求。

(九)巡查时,检查人员必须随时将巡检情况详细记录在巡检记录表中。

第十一条 设施设备巡回检查

(一)值班人员应按本系统规定的时间、路线和项目巡视检查设备,并且随身携带通讯设备或对讲机。

(二)值班人员每次巡检均须在相应的运行日志上依顺序做好巡查情况和结果记录。运行值班人员必须执行巡检签到规定,在设备现场设置的签到表上签到。

(三)在特殊情况下(事故后、雷雨时、过载运行时、气候突变时、新设备投运后、设备运行不稳定等)应增加巡视检查次数和进行重点巡视。

(四)巡视检查设备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不得单人进行任何其他工作。

(五)发现设备登记表和电流表、电压表、压力表、温度表等有异常,设备运行指示灯有损坏,安全保护元件有变化,均应即时调整或更换,保证设备的监控元件在完好状态下运行。

(六)发现有不正常的噪音、压力、温度、振动、泄露等又不能迅速排除的,必须立即报告业务主管部门,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或扩大。

(七)维修班长每周一次对巡查情况和结果进行抽查,发现问题追查原因,如属人为应追究当事人责任。

(八)设备发生接地时巡视设备应穿绝缘靴,并保持与接地点有

效的安全距离和不得触及设备外壳。

(九)雷雨中不得巡视设备,必须巡视时出应穿绝缘靴和不得触及设备外壳外,并不得接近避雷设备。

(十)发现设备异常,应作好记录。若直接影响设备安全运行时必须立即报告业务主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十一)每月要汇总巡视记录,对各类设备存在的隐患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第十二条 设施、设备运行维护保养

(一)定期对各种设施、设备日常运行维修保养。

(二)维修班巡查记录表每日记录一次,由班长检查后每月月底将表格汇总交主管部门存档。

(三)设备月度检查保养表由检查员填好后交班长,业务主管审查后签名,每月月底将表格汇总交业务主管部门存档。

(四)防火巡查表每日由值班员填写,每周经维修班长签名后月底汇总交业务主管部门存档。

(五)设备检查必须认真、仔细,记录须填写认真、字迹清晰。

(六)所有记录必须按时完成,不准弄虚作假。

(七)按照设备、设施维修保养计划,及时分解落实。

(八)设备维修人员必须熟悉设备、设施的种类、分布、安全运行要求。熟悉地上地下管线分布、走向、位置。

(九)设备维修人员按时巡检,掌握设备、设施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对暂时不能维修的问题,应及时汇报,并明确修复时

间,不得无故拖延。

(十)按照维修申报规定,填写维修申报单,实施维修并记录,按时存档。

公园和广场 篇6

瑞安始建三国, 自古文风鼎盛, 人才辈出, 享有“东南小邹鲁”之美称。悠久的瑞安文化还闪烁着独特的商业气息, 瑞安历史上曾商贾荟萃, 南宋时便是“温州八镇”之一。“通商惠工”、“义利并举”的传统重商文化是瑞安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这造就了瑞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城市气度。瑞安是活力四射又极具区域特色的经济强市, 也是温州地区唯一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县市。城市依山面海傍水, 风景资源占瑞安市国土面积的1/5, 集山的奇秀、水的柔美、海的韵味于一体, 风光秀丽迷人, 城市区位优越又极具山水魅力。

1 基地概况

1.1 火车站规模

温福铁路在瑞安市飞云江南岸规划建设客货综合站 (即瑞安火车站) , 在飞云江以北、潘岱办事处设置接轨站。瑞安火车站的主要指标为: (1) 站场等级:规划等级为二级站。 (2) 列车对数:旅客列车初期6对, 近期11对, 远期16对;货物列车初期5对, 近期8对, 远期11对。 (3) 运量:远期旅客发送量为50万人/年, 最高集聚人数为3500人;远期货运量为发送55万吨/年, 到达72万吨/年。 (4) 建筑面积:主体建筑面积为8000m2。

1.2 区位和地位

温福铁路是国家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沿海通道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起温州南站, 途经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和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福安市、蕉城区、罗源县、连江县, 南至福州站。铁路全长2 9 8 k m, 其中浙江段69km, 涉及瑞安段18km。项目一次建成电气化双线, 铁路等级为国家I级, 设计时速200km, 是目前我国建设标准最高的铁路之一, 于2008年建成。瑞安火车站的吸引范围包括:瑞安市域、平阳县域北部以及文成县域的部分地区, 其中核心腹地是瑞安城市中组团和南组团。

1.3 客流方式

火车站站房设计利用地形高差, 定为上进、下出形式, 并且出站口尽可能向北靠。站前流线组织分为:站外交通流线组织和站内交通流线组织。其中, 火车站外部空间涉及的流线有七项, 公交车流线、出租车流线、社会车辆流线、行包车辆流线、消防车流线、火车站内部车辆、步行流线 (图1) 。

2 景观工程建设范围及设计目标

2.1 景观设计范围

本次瑞安市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范围为温福铁路瑞安站站前广场, 以及待建星级宾馆用地的临时绿化, 总用地面积4.02hm2。设计场地以东是商务办公楼和商住综合楼, 场地以南是居住街坊, 场地以西是火车站站楼, 场地以北是长途汽车站。

2.2 景观设计目标与绿地功能定位

根据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和温福铁路瑞安段工程建设指挥部2007年5月编制的《瑞安市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控制性详规, 本地块城市景观设计定位是体现“都市水乡”, “城市门户”, “人性场所”。本方案在城市景观设计定位的基础上, 确定温福铁路瑞安站站前广场及公园的设计目标: (1) 满足火车站人流集散的交通功能要求; (2) 满足附近居民以及商业办公人员在公园休闲需求; (3) 作为“城市客厅”, 必须能体现瑞安城市形象; (4) 作为内河滨水景观, 既要满足河道生态功能又要体现江南都市水乡风情; (5) 作为现代城市广场及公园, 景观元素与人之间必须是和谐的, 景观元素之间也必须是和谐共处的。以上设计目标可以概括为“功能优先、展示形象、体现特色, 创建和谐发展的人性场所”。

综上所述, 本案设计既要满足火车站旅客通行、集散和休闲需求, 又要体现城市形象, 同时满足附近居民以及商住人员休闲要求。

3 设计与建设布局及其特色

3.1 总体布局

本设计方案景观设计总体布局是“两轴、四区、多空间”格局。

商城文化轴 (实轴) , 指的是火车站出站口—站前过渡区—站前大道—江南大道等系列空间, 通过地面浮雕反映瑞安历史文化、展示其商业文化和现代瑞安风貌。

江南水乡轴 (虚轴) , 利用开挖水道布置的能体现江南水乡风貌的景观节点序列, 主要有临时绿地—大树—长桥—商舟—虹渚—乡河—花岸等系列景点元素。

四区:站前过渡区、站前广场区、水乡回忆区、水岸花园区。各区域的使用功能、空间大小、景观形象以及表达主题分别有各自表达重点和特色来完善空间游憩、生态功能并丰富整体景观。

3.2 建设重点

(1) 站前公园功能与城市形象窗口。

站前广场公园景观设计首先要满足火车站的交通集散功能, 其次要考虑市民休闲娱乐功能。瑞安站是高速铁路二级站, 非始发站, 上下客停留时间短;站前区景观工程建设是推进跨江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因此在站前广场功能定位时要考虑城市形象问题。

(2) 恢复河道功能与江南水乡景观。

原基地南北侧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道, 新建的站房处有一段河道将两者相沟通, 因此, 景观规划考虑了河道局部改道和泄洪工程。新河规划位处站前广场当中, 既保证基地内的排洪、泄洪功能, 又凸显了江南水乡景观特色。

(3) 宾馆选址与临时绿化景观建设。

站前星级宾馆选址考虑了火车站总体景观协调和交通组织等问题, 也考虑了经济平衡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规划原则, 其可行性经过前期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论证, 但也有意见指出不能在站前广场内建宾馆。因此, 本次景观设计对规划中的宾馆选址用地暂时以绿地予以衔接, 在设计形式和内容上充分考虑了绿地的临时性特色。

3.3 具体设计

(1) 商城文化轴。

瑞安早在南宋时期就有民间商贸往来, 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 素有“日出千杆旗, 日落万盏灯”的繁荣景象。因此提出商城文化轴设计概念。

(1) 站前过渡空间。站前方是旅客出车站的第一个空间。根据火车站规划设计, 旅客是在本区域等候出租车, 因此, 本场地设计主要考虑人流和车流的空间需求。设计内容主要考虑在出租车等候区和站前大道之间的绿化带里以植物柔化建筑;配合建筑立面造型, 设计了“帆”造型特色景观灯柱增加景观细节特色。

(2) 站前大道。站前大道从站前过渡空间开始一直延续到江南大道, 路宽50m, 总长104m。站前大道是本区块内体现瑞安城市形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景观形象简洁, 旨在建立怀念历史、尊重现实、展望未来的步行体验序列, 让人们一出站就能体会到瑞安的历史文化、瑞安的精神以及瑞安的现代风貌。

(3) 江南大道连接处。站前大道与江南大道连接处设入口广场, 以增加入口的景观形象, 同时可以让人们在此欣赏整个广场。

轴线主题体现依托环境艺术雕塑设计, 具体表达为:自站前开始到江南大道为止设置花坛与地雕组合, 先后表现瑞安“三国置县”、“南宋设府”、“元贞升州”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历史文化名人轶事以及瑞安传统的“重商文化”, 在通往临时绿化的桥至江南大道以地雕和花坛组合表现现代瑞安人们生活片断, 以展示瑞安现在作为温州重要的一翼的风采。

(2) 江南水乡轴。

江南水乡轴以地域特色的江南河道水系为纽带, 沿河设置能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湿地情趣”、“玉海书径”、“白乌祥瑞”、“临时绿地”等主要空间节点。

(1) “湿地情趣”节点。在水体较宽的边缘设置小岛屿, 用木栈道连接, 并在期间种植水生花卉, 表现湿地景观。人们穿行其中“以小见大”体验湿地氛围。

(2) “玉海书径”节点。在河岸绿化较宽处以文化墙围合成小型休闲, 景墙上雕刻“玉海文化”浮雕。为人们提供在河边林荫休闲的同时体味瑞安的“玉海文化”。

(3) “白乌祥瑞”节点。在江南公交车站附近, 近水岸边通过连续的平台、景观柱和情景雕塑来表现“白乌栖县之集云阁, 以为祥瑞”这个瑞安来源典故。

(4) “明镜虹渚”节点。中央湖北侧设置茶室、亲水平台、跌水景墙以及曲线变化道路, 营造“喝茶、休闲、聊天”的氛围。同时, 本景点与“商舟广场”以及站前大道形成对景。

(5) “临时绿地”节点。在规划建设星级宾馆的场地内以花灌木、地被、草坪等为主, 组成造型源自于火车站建设之前“休闲绿地”, 同时为人们提供休闲空间。景观建设成本低, 利于拆除, 同时在形式上也能与站前大道向协调。

(3) 商舟广场。

商舟造型广场位于站楼前站前大道边, 以石材营造成码头与轻钢造型的船, 表现瑞安传统“重商文化”码头桅杆林立的繁华景象。同时又寓意瑞安在新时代乘风破浪, 创建更强、更和谐的新瑞安。该场地设置大量铺地、林荫广场、趣味雕塑等, 为人们提供开敞休闲空间。

4 结语

瑞安火车站站前广场公园景观设计与建设工程既充分满足了交通、游憩、生态安全等功能, 也深刻体现了火车站总体景观形象和地域特色。本案景观设计与建设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是相关政府机构的城市远见, 其基础是充分解读并严格遵循了前期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 其保障是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严谨、求实工作作风。

本文谨此交流该项目工程设计经验, 以为今后的火车站站前区广场工程的实施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借鉴。

摘要:温福铁路在瑞安市规划建设瑞安火车站, 其站前广场公园的景观设计与建设不仅完善了站前区交通、游憩、商业等功能, 还塑造瑞安新区城市形象, 突出强调了河流景观的生态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其规划设计理念和建设经验值得介绍推广。

关键词:火车站,广场,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J].东南大学, 1999.

[2]John.L.Motloch (美) .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M].大连理工出版社, 2007, 1.

[3]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公园和广场 篇7

关键词:公园绿地,服务功能,新福绿地,景观规划

1 规划区概况

宝鸡市新福园居住区是宝鸡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北坡滑坡区居民居住安全实施的一项惠民搬迁工程,居住区现已建设完成,“新福绿地”广场是为移民安居示范新区配套建设的公园绿地,该广场位于宝鸡市新福路新福园居住组团内,紧邻已建设完成的新福路、宝鸡儿童公园,与拟建的新福园学校相邻,是该区域一块较大的公园绿地,景观方案设计面积约1.73hm2,规划区域为平坦的空地。

2 规划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3)《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5年);(4)《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5)《城市道路绿化与设计规范》(CJJ75-97);(6)《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7)陕西省《绿色生态社区建设标准》;(8)《宝鸡市绿地系统规划》;(9)“新福绿地”广场规划现状图;(10)现场踏查、分析资料。

3 规划思路

结合宝鸡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利用规划区现状土地资源条件,挖掘地域文化和景观、植物资源,融汇中外造园手法,遵循自然法则,通过绿地景观、水体景观、硬质景观、游憩景观、休闲设施等园林景观建设,营造一个景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城市休闲广场。

4 规划原则

“新福绿地”广场是新福园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规划上要与该区域的整体规划建设统一起来。在方案设计时,除满足功能完善、整体和谐统一,兼顾防灾避险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突出现代、简洁、大气的特点外,还应坚持以下原则:

4.1 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景观绿地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状条件,宜园则园、宜路则路。对园路的组织、景观空间布局都需要结合规划区现状空间,使人感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4.2 生态先导的原则

设计以广场环境景观建设为原则,结合立地条件,突出绿化氛围的营造,景观建设要点、线、面有机结合,不但要强调量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质的追求。

4.3 文化导入的原则

通过挖掘地域文化,营造景点意境、园林小品,形成一种独特的广场地域文化氛围,突出“绿地广场”的景观文化主题。

4.4 氛围协同的原则

设计中应将广场内的大地形与四邻关系有机统一起来,如与硬化场地的功能协同,地形起伏与四邻景观的透视走廊,形成景观序列,将植物景观特色与景观主体意境相协同。

4.5 生物多样的原则

以树种的多样性为基础,注重植物群落景观变化的层次性,强调景观效果多样性与独特性,达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突出特色。

5 功能定位

“新福绿地,和谐家园”,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展示景观建设功能定位:

5.1 景观功能

通过春、夏、秋、冬四季景观,突出“新福绿地,和谐家园”的美好寓意,创造生动活泼的广场景观,体现气韵生动的自然美景,展示现代“都市”新生活的多姿多彩。

5.2 服务功能

合理的空间布局,满足社区居民文化娱乐、康体健身、儿童活动、读书学习、防灾避险等服务功能需要。

5.3 游憩功能

将游憩道路、文化广场、生活小品、拟自然石等与景观植物融合在一起,给居民提供一处休闲娱乐、安静休息的空间环境。

5.4 文化功能

通过诗文景墙、广场柱、生活小品等形式,体现周秦文化、农耕文化、尚德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

6 设计理念

新福园居住区是宝鸡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北坡滑坡问题,搬迁北坡居民而建的移民搬迁居住区,因此新福绿地广场设计要体现以下设计理念:

(1)政府亲民、惠民、利民的宗旨;(2)拥抱绿色、亲近自然、景色优美的原则;(3)厚重文化底蕴、现代科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先进理念;(4)提供户外休憩、休闲、健身、娱乐、沟通交流的功能;(5)景观设计要结合各种构景要素创造科技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境界;(6)反映现代、大气的时代气息,并与周边的儿童公园及城市道路绿地系统融为一体;(7)结合北坡移民搬迁的事实,设计出稳重但不失活泼向上精神的景观特色,为附近居民和学校师生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广场空间。

7 主题路线与意境

7.1 主题路线

(1)地域文化主线:挖掘地域文化底蕴。宝鸡是周秦文化、农耕文化、尚德文化的交汇之地。(2)景观生态主线:通过景观植物的合理搭配,季相景观的有机组合,展现绿色文化主线。

7.2 主题意境(1)缤纷的花园,文明的盛宴。(2)休闲的栖居,诗意的广场。

8 景观规划

8.1 空间布局

一心两翼六区。(1)“一心”:周秦文化为中心。(2)“两翼”:农耕文化、尚德文化为两翼。(3)“六区”:中心广场区、儿童活动区、健身运动区、文化娱乐区、休闲活动区、安静休息区。

8.2 总体效果

通过体量适宜的景观广场,高低错落的植物林缘变化,四季分明的色相景观,丰富的园林建筑小品,完善的服务设施,形成“新福绿地”广场的景观形象——蔚蓝天府、青色家园、崇德雅居、尚朴秀景。

8.3 地域文化景观

通过对地域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利用景墙、广场柱、小品、铺装、景石等硬质景观的表现手法,再现不同文化景观特色。

8.4 生态文化景观

利用中国花卉文化以及植物的季相景观、色相景观,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意境与园区景观呼应,达到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的融合。

8.5 景观水体

通过旱喷泉水体景观建设,一方面给广场绿地增添了灵性,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绿地灌溉用水的问题,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8.6 道路系统构成广场绿地骨架,合理功能分区,组织人流,连接各个分区及景点。

8.7 照明系统

照明系统分为广场灯、庭院灯、草坪灯、射灯等。其中,庭院灯和草坪灯采用太阳能LED灯,达到节能、环保、美观、实用的目的。

8.8 灌溉系统

充分考虑绿地养护管理的需要,对所有绿地全面实施节水灌溉,灌溉水源采用景观水体和专用管网供水,实现循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8.9 附属设施

为了满足居民休闲观光的需要,规划布设了花架、张拉膜、旱喷泉、景墙、景观柱、树池坐凳、健身器材、景石、园林小品等附属设施。

9 树种规划

9.1 乔木类雪松、银杏、红叶李、樱花、合欢、油松、垂柳、大叶女贞、国槐、柿树、紫玉兰、白皮松、棕榈等。

9.2 灌木类

丁香、红瑞木、榆叶梅、石楠球、丛生紫薇、小叶女贞球、月季、金叶女贞、红叶小檗、小龙柏、竹子、红枫、花石榴等。

9.3 地被美人蕉、鸢尾、混播草坪。

1 0 结语

“新福绿地”广场景观绿地通过绿地景观、水体景观、硬质景观、游憩景观、休闲设施等园林景观建设,实现了将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建设与特定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营造了一个景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城市休闲广场。

参考文献

[1]刘钧这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68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科学出版社,1998

[3]王军,傅伪杰.陈利项.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1999,21(2):71-76

[4]俞孔坚.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8-15

[5]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6]吴为廉.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248-25

公园和广场 篇8

广场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新型舞台,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效载体。它体现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广场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呈现出热闹欢腾的新局面, 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吸引了大批的参与者和关注者, 广场文化成为了群众的“精神乐园”, 在整个社会营造出一种祥和欢乐的氛围, 成为城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 深知广场文化的有效有利开展对民众正确引导及全社会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而对其地位及作用的正确认识更是我们做好广场文化所必须认识和理解的课题。

广场文化是一种集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文化形式, 它能满足广大民众休闲、健身、娱乐等业余文化生活需求, 在认识理解其地位作用前, 我们要先了解广场文化的特点。

一、广场文化的特点

一是具有广泛的群众自发性。广场文化的主体开展的各项活动是自发的, 他们往往从各自的需求、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 自发组成松散的群体。而这个群体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他们没有固定的人员和时间要求, 广大人民群众可以自愿参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广大群众对业余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文化活动形式要具有很强的休闲性, 他们在休闲中自得其乐、自我表现, 而广场文化往往兼顾了各阶层民众的文化需求, 常常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具有很强的寓教于乐性。

二是具有内容的多样性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广场文化也越来越表现出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容量, 它包含了多种文化形式, 像企业文化、人文文化、社区文化等, 从广场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地区文化的缩影。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 我们都可以在广场上看到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男女老少, 他们用自身的热情, 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 广场文化已然成为一座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三是具有形式的灵活性特点。广场文化除了广大民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外, 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重大活动庆典等活动时, 广场上都会既有民众组织的演出队伍, 又有地方业余演出团队或艺术学校学生演出队伍的表演。广场文化既有业余开展活动的主体, 又可以配合节庆组织专业队伍的演出, 具有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 但无论是哪种活动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丰富民众业余文化生活, 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特点。城市的广场具有开放性、 公益性的特点, 是广大民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这也就决定了广场文化具有观众多、参与面广的特点, 这种优势和特点是其他任何文化活动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广场文化以其既有高雅文化、又有大众文化的兼容并包的特性吸引着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国籍的人们的广泛参与。

二、广场文化在繁荣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广场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导向的作用

在经济和信息都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 也无论是人们的群体或个人, 都把广场当做是他们度过业余文化生活的首选之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这就决定了民众对广场文化活动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较高的标准, 即在要求文化活动内容集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基础上, 还要有创新的节目样式, 从而能够比较好地反映人民群众文化的时代主旋律。因此, 广场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导向的作用。

2、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平台和载体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综合缩影, 在广场文化的平常活动中, 主要是以歌舞、曲艺等形式来表演。这些形式是群众文化的主要内容, 这些节目大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而且往往具有寓教于乐的功效, 这就使得群众文化的特点和内容都可以在广场文化上体现。广场文化综合地反映出群众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发挥功能。因此广场文化不仅是群众文化的综合缩影, 还是群众文化的平台载体, 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广场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 使广大民众愿意走出家门, 融入群众文化活动, 这就增加了人们互相接触了解的机会, 通过接触, 人与人之间增强了了解沟通, 更容易互相关爱。 同时广场文化肩负着为整个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责任, 它有助于全面培养民众的政治热情, 提高民众的思想素养, 使民众形成良好的公共行为习惯和素质, 有助于稳定人心, 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为全社会的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文化环境。

城市广场和公共空间与人的活动 篇9

关键词:广场,公共空间,公共活动,景观设计

广场的出现和存在首先是出于特定的城市公共生活的需要, 广场不是单纯的景观观赏物, 它是城市生活和建筑的运作逻辑, 又兼有传统市民中心特点的公共空间。一个广场的形态首先是由城市公共生活和城市建筑的基本结构决定的。对广场的公共性和生活性的追求, 主要是通过将空间完整的保留为公共生活的舞台来体现, 而城市社会对广场空间的使用则间接的表现为广场边围建筑组成的多样性。

1 城市广场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广场的出现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西方广场的原形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的一些城邦制国家, 城市广场的本质目的是庇护社区, 仲裁社会冲突, 是人们行使市民权, 体验归属感的场所, 在某一层面上, 广场空间的公共性对权力机构具有方向的, 制约的作用。因此权力者从一开始就希望能控制它, 从广场的内容, 形式, 功能, 性质等。共和制的罗马, 广场很自然的就发展成了Forum的形式, 之后又更进一步演化成帝国广场Imperial Fora, 成了帝国统治者搞皇帝深化和个人崇拜的工具。到了中世纪, 城市广场基本上是由当时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产生, 城市广场的传统得以恢复并在很多城市得到很大的发展。文艺复兴以后, 广场的观念及其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市民广场特征基本丧失, 广场不仅成为创造城市景观的一大手段, 而且基本上被改变成了展示性的场所, 变成了象征绝对君权的工具。

要认识广场, 必须懂得两个界定:广场的静态界定指广场的边围, 基面, 小品及其相互关系;动态界定指广场的性质, 活动对象, 活动量和流向, 这是规划设计广场的前提。

2 广场构成

2.1 物质要素

1) 基面。基面是空间的基础性要素, 是边围和小家具的图底, 人们在想象边围或者家具这些垂直元素时, 自然离不开与水平基面的练习, 仅基面的特征就可以确定城市广场的空间性格, 基面主要包括尺寸, 形态, 肌理, 地形。2) 边围。边围是广场四周的立面, 一般被看成是二维的元素, 但也可被理解为三维要素, 取决于边围构成元素的组织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广场的边围是竖向发展的, 垂直元素是建筑造型的关键性元素, 它起到围合空间的作用, 对广场空间的封闭性是决定性的, 对边围的研究可以从六个方面展开:尺寸, 形态, 肌理, 开口, 重点, 功能。3) 家具。家具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对空间的细腻化, 不具有战略意义, 主要体现在空间的方向性上, 将完整的广场划分成不同的活动区域, 对家具的分析可以从家具的尺寸, 形态, 位置, 功能四个层面展开。

这三种元素的共同作用将广场从空白中分离出来, 赋予广场以形态和品质, 这三种元素的有机组织使得发生在广场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得到行为支撑, 它们的不同运用方式反映着时代的社会和审美理念, 每一种元素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广场上事件的发生, 它们在空间造型上不可分离, 但可以逐一感知。

2.2 非物质要素

1) 提供步行休闲空间。城市里的很多空间都可以作为居民和行人的步行休闲空间, 判断城市质量高低的方法不是观察有多少空间用于步行, 而是调查他们是否愿意把时间花费在城市中, 停留, 观望或坐下来享受这座城市, 而一个高品质的广场则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 人们更愿意在广场步行, 逗留, 休闲, 从而增加城市的公共生活, 提供城市质量和生活气息。2) 座位等行人落脚休憩的设施。城市里发生的休闲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与其能够提供的座位有重要关系。任何能够让人们停歇或者观赏四周景色的设施都有助于增加城市公共生活, 而现代城市广场正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很多安静, 安全, 舒适的停留落脚休息设施, 从而增加了城市公共生活。3) 户外咖啡馆, 餐厅, 商店, 厕所等服务设施。户外设施在人的活动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餐厅, 商店提供了座位, 创造了城市活力, 可以吸引各种年龄, 各种性格的行人在此驻足, 增强了城市的归属感和凝聚力[3]。

3 城市广场与公共空间

3.1 个性化与人性化[4]

公共空间不仅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 突出文化特色, 还要尊重不同人群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要, 建立具有层次性的公共空间系统, 相对于大型公共空间而言, 服务于周边人群或特定人群的专业公共空间更要个性化和人性化。

3.2 易交往性

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吸引人的场所, 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与人面对面观察, 联系和交往的理想场所, 更多市民愿意在此交往, 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公共空间建构的要点, 是适应社群交流的具体需要和方便[5]。

3.3 公共艺术的成功介入

城市广场及其生命力来源于对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忠实反映, 是城市文化的再现与升华, 它本质上是一种充满了新生活和新时代气息的人文空间,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与城市公共空间是共生与合作的关系, 表现在:1) 城市广场必须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基础。城市广场作为一种中介性的空间, 使得城市中的各种要素得以有机联系, 城市广场起到了空间连接与形态转换的作用, 它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中的结点而存在的, 通过城市广场, 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被有机组织在一起并具有地域特色。2) 城市广场又有公共空间所不具有的自身的特点。广场文化作为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艺术品味, 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民间艺术, 真实的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追求, 广场以其文化活动形式实现了一个城市的空间文化意义, 加之城市各具特色, 赋予不同城市文化风光, 增添了广场文化景观。

4 公共空间与人的活动

1) 互动。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适度分离和彼此协调互动, 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状态下, 市民社会得不到相对独立的发育, 公共空间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2) 边界。

公共空间与私人生活要有明确边界, 否则公共空间不具备生长的内在动力。公共空间与市民活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 是城市空间演变和发展的社会动因[6]。人的活动是对公共空间交往的助动, 作为活动主体的人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间, 以满足其自身的某种需要或追求, 在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可能不会产生什么东西, 也可能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公共空间所要做的不是规定或强迫什么, 而是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 让更多的个体有建立联系的可能。而公共空间个体之间的这种自在而自由的相处和交流只能在公共空间这种非正式场合的日常化接触与对话中获取, 个体之间的接触由弱到强, 个体活动对其自身的自我认同和社会生活产生更为良性的影响, 公共空间为这些人的活动提供了前提。

5 当前中国城市广场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景观设计师所担负的责任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 国内设计和建造了大量形形色色的广场, 成为地方政府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 对此, 我们一方面欣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增加与市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应该更加严格审慎这些大规模兴建的广场是在怎样的结构下被生产与消费, 以及如何扮演城市公共空间的角色。所有这些已建和正在建设的城市广场, 客观上适应了社会日益开放和市民社会发展的趋势。然而由于转型期中国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环境, 城市广场建设日益暴露出很多很重要的问题, 主要表现有:1) 政绩取向。城市政府片面的政绩取向和房地产资本自发的市场取向影响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广场的发展, 形象化雕塑化的工程建设很多, 但是真正与市民生活贴近的广场建设少, 造成一方面土地资料的浪费, 另一方面市民缺少可利用的场所。2) 参与缺乏。公共空间的建设缺乏市民的有效参与, 模仿的图案化和形式化的广场很多, 不是市民的意愿和需求, 只是城市领导者的喜好和设计师表现欲的发作, 这种严重割裂使用者和设计者的情况给城市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3) 传统丧失。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往往以历史人文环境的破坏和人性化的市民生活环境的损失为代价, 欧陆风古典风盛行, 造成了传统空间形式以及历史文脉的割裂丧失, 最终的结果是千城一面, 缺少场所性和地域特色。

城市建设的领导者是城市的领导者, 官本位的思想让城市建设指导方针屈从于领导的喜好, 而不是科学理性的发展。因此, 当代的景观设计师负有更大的重担和责任去引领中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承担责任:在物质要素层面, 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我们正在做的和做的比较好的一方面, 需要更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在社会要素层面, 促进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 协调政府, 公民, 企业集团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博弈, 共同描绘美好的城市蓝图。

参考文献

[1]叶珉.城市的广场[J].新建筑, 2002 (3) :4-5.

[2]蔡永洁.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聂璐.略论城市广场[J].科技资讯, 2006 (4) :223.

[4]方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活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4) :5-6.

[5]扬.盖尔.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汤羽扬,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公园和广场 篇10

关键词:黄山市,广场舞,问题,继续发展,全民健身

自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饮食水平不断提高, 而工作压力等不断加大, 人民没有足够的时间与自觉性参与体育运动, 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所以迫切需要开展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 提高大家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 增强人民体质。然而由于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的需求存在矛盾, 群众所能利用的运动器材、特殊的运动场地很少, 人民迫切需要一种能突破这种限制的活动, 于是广场舞横空出世。

通过与一些广场舞参与年数超过3年的舞者交流, 可将本市广场舞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1) 萌芽阶段, 主要在2012年之前。当时设备不够齐全, 参与人数也较少。场地也受限, 主要集中在休宁县状元广场。状元广场建设时间不长, 且地理位置较好, 很多人晚饭后会到此地散步。开始是有几个人约在此地跳舞, 之后规模不断扩大。

(2) 流行阶段, 即2012年至今。目前已有超过15个广场舞开展地点, 且参与人数增多, 每个地方都基本有30~50人。音响设备也优于从前, 音效音质和音量都可以基本满足要求。

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 如果再经过一些有效的措施, 黄山市广场舞很快就能进入全盛阶段。

1 研究对象、方法与内容

1.1 研究对象

黄山市广场健身舞的发展状况, 包括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该文研究过程中, 通过在巢湖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杂志, 了解一些关于广场舞的出现原因及发展情况;同时通过互联网查阅, 主要在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网上浏览一些前人做过关于广场舞的调查和研究, 了解他们的选题角度、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 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避免实践中犯同样的错误从而得到错误的结论。

1.2.2 访谈法

通过与广场舞参与者谈话聊天, 获取部分信息, 如跳舞的时间, 总人数, 跳广场舞的原因, 对广场舞的看法以及是否会坚持下去等。同时访问出来散步的附近居民, 询问他们的观点。然后做相关记录, 并回答做出归纳总结。

1.2.3 问卷调查法

向广场舞参与者随机发放问卷, 总共发放250份问卷, 回收250份问卷,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239份, 有效率95.6% (见表1)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黄山市广场舞发展历程

通过与一些广场舞参与年数超过3年的舞者交流, 可将本市广场舞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1) 萌芽阶段, 基本是在2012年之前。当时设备、参与人数和场地都非常稀少。

(2) 流行阶段, 从2012年至今。越来越多的地点开展了广场舞, 参与人数和设施增多, 气氛越来越浓厚。

按照这样的发展进度, 如果能再完善设施、场地, 优化舞蹈内容, 黄山市广场舞很快就能进入全盛阶段。

2.2 黄山市广场舞的开展现状

2.2.1 参与者的性别特征

通过走访调查, 黄山市广场舞男性参与者与女性参与者的比例相差较大, 女性参与者几乎达到了男性的12倍。通过询问一些参与者, 基本上有以下4点原因: (1) 女性参与者大部分是家庭主妇, 白天忙于家务, 晚上便出来寻找娱乐方式。而男性白天上班较疲乏, 夜晚更想多多休息。 (2) 相较于广场舞, 男性更喜欢看电视, 打麻将等娱乐方式, 他们觉得在大庭广众下跳舞很没有面子。 (3) 女性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并且乐意出来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聊天, 交流丈夫和孩子。 (4) 由于女性太多, 男性不好意思出来跳广场舞。男性参与者大部分是陪妻子前来的。

2.2.2 参与者的参与目的

在实际调查中, 超过4/5的人是为了强身健体, 广场舞是一种锻炼方式, 这也正好符合全民健身的初衷。也有超过1/3的人为了交朋友和减肥瘦身。选择减肥瘦身的基本是一些40~60岁之间的妇女, 大部分由于肥胖还患有高血压, 她们减肥大多数的直接原因是塑造体形, 间接上还是能让身体更健康。还有6.28%的人表示出来跳广场舞是被动参与, 主要是一些男性参与者, 他们无奈地抱怨全都是被家人拉出来的, 还半开玩笑地说是受到了各种威逼利诱。

2.2.3 黄山市广场健身舞的赛事活动

(1) 到目前为止, 黄山市文化委员会已经举办过两届广场舞大赛, 并且设立了相关奖项, 以此鼓励广场健身舞的开展, 使全民参与健身中

(2) 不同广场的广场舞组织者还会组织一些广场舞参与者一起交流切磋, 互相讨论近期舞蹈的教学情况, 分享学舞心得

(3) 一些文艺演出、商业活动等, 广场健身舞参与者都可在舞台上展现自我, 参与义演, 深受围观群众喜爱。

2.2.4 黄山市广场健身舞教练的情况

据调查了解, 黄山广场舞教练员主要由一些有舞蹈基础的中年人构成, 他们未进行正规的学习, 一般是在网络上自行学习视频后再来进行传授, 还有一部分教练员是黄山学院等高校体育和表演专业的学生, 专业能力较强, 但教学经验有限。缺乏专业教练阻碍了黄山广场健身舞的进一步发展。

2.2.5 黄山市广场健身舞的管理情况

通过走访相关部门和调查可以发现, 现今黄山市的广场健身舞还是缺乏系统的管理。政府方面, 没有能够合理有效的管理广场健身舞方面的部门, 一些相关活动和纠纷等无处受理;教学场地方面, 由群众和教练自行选择一些广场空地等, 没有固定的地方, 无法进行一些登记记录;教练方面, 没有进行统一的编制, 自身能力,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以上这些都有待改进完善。

3 关于黄山市开展广场健身舞的前景分析和建议

3.1 前景分析

结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支持广场健身舞的占有大部分比例, 很多人都乐于参与其中, 但也有不少的居民反对广场舞的开展, 所以黄山市广场舞的发展有其制约因素, 如果解决得好, 广场舞便可以继续在黄山市和谐地开展下去, 以它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造福着大众。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解决, 便会影响其继续发展, 不利于全民健身的开展。

3.2 建议

(1) 场地问题。黄山市基本没有公园, 适合广场舞开展的地方也就太少。建议政府停止继续建设那些高楼, 重新规划城市。因为休宁县建了好多商品房, 几年过去了依旧空着, 无人居住。不如多建设些公共产所, 如:公园、活动中心, 提高居民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在公园里专门辟出空地作为居民开展广场舞的场所, 并安装大棚和照明设施, 这样便不会影响舞者在坏天气里的锻炼。

(2) 加强宣传, 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广场舞。通过宣传广场舞的优点, 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提高全市居民的身体状况。

(3) 定期举办活动, 如:广场舞PK大赛、单人赛、群体赛、交流赛等, 并设立奖项, 鼓励大家认真学习, 敢于展示自我, 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 提高市民审美, 有助于身心健康, 可以缓解平时上班学习压力, 调节情绪, 陶冶情操, 而不是利用空余时间参与赌博, 助长不良风气。大家一起出来活动, 有利于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美好的社会。

(4) 培养一些较专业的教练。政府可以联系有关部门, 也可以和黄山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 推广一些适合大家跳的广场舞甚至是健美操。这样不仅可以使广场舞正规化, 有一个更美好的前景, 从自发的、业余的走向有组织的、专业的, 使市民更好地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有利于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石.广场舞扰民考验公共空间管理[N].海南日报, 2013-12-03.

[2]姜武成.从和谐发展视阈下看中国妇女广场舞热的群体行为[J].体育世界, 2014 (8) :8.

[3]杨冰, 唐良华.楚雄城区广场舞发展趋势的研究[J].人文社会科学专辑, 2013 (S1) :145-146.

[4]许洪文, 聂胜男.莆田市广场舞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 (24) :107-111.

[5]吴家发.浅谈广场舞在农村的兴起[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5) :162-163.

[6]慈鑫.广场舞何以成为“洪水猛兽”[N].中国青年报, 2013-11-24.

[7]王红涛.芜湖市广场舞的开展现状与推广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11 (2) :123-125.

[8]王芳.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29) :241.

[9]余玲, 胡海燕, 高爱华, 等.乡镇广场舞推广研究——以湖北省部分乡镇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 2014, 33 (8) :695-697.

[10]张福龙, 李垚.太原市杏花岭区老年人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 2014, 12 (6) :56-58.

[11]黄亚妹, 林朝晖, 孙强.南平市居民广场舞健身行为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11, 30 (11) :53-58.

上一篇:学生诉求下一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