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治

2024-07-10

中医临床诊治(精选九篇)

中医临床诊治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4例骨折迟缓愈合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性34例, 女性30例, 年龄在13~75岁, 平均年龄 (45.23±5.67) 岁, 病程在1~4个月, 平均病程 (1.8±0.5) 个月。抽签将6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牵引方向, 并用小夹板固定骨折部位, 矫正对位情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药方:10 g当归, 10 g血竭, 20 g续断, 20 g煅自燃铜, 10 g土鳖虫, 15 g丹参, 30 g骨碎补, 30 g芍药。对于肝肾不足患者来说, 要添加15 g杜仲, 20 g鹿角胶, 30 g菟丝子, 15 g枸杞;对于气血虚弱患者来说, 要添加10 g白术, 15 g党参, 20 g黄精。用法:加水文火煎煮半个小时左右, 2次/天, 3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痊愈、有效及无效。痊愈:患者局部压痛等症状完全消失, 骨折部位完全愈合, 恢复正常活动, 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模糊, 且骨折部位没有出现变形现象。有效:患者存在局部压痛等症状, 骨折部位基本愈合, 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较模糊, 骨折端处未发生硬化现象。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表示, 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16例, 痊愈率50%, 有效14例, 有效率43.75%, 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痊愈13例, 痊愈率40.63%, 有效8例。有效率25%, 总有效率65.6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此外,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骨折迟缓愈合作为临床四肢长骨骨折治疗中一种常见并发症, 其影响因素众多, 如骨折部位、骨折端血液供应情况、患者自身体质、骨折愈合能力等, 骨折愈合时间延长, 肢体供血不足, 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骨折迟缓愈合的主要手段传统夹板固定法、中医诊治等, 其中夹板固定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 且疗程长, 患者恢复较慢。中医认为骨折迟缓愈合与淤血淤积、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有关, 特别是肾脏, 肾旺壮筋强骨, 能有效促进骨折生长、发育。为此需补血养肾、活血化瘀[2]。其中,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润肠通便之功效, 煅自燃铜、血竭具有散瘀止痛之功效, 土鳖虫具有续筋接骨之功效, 骨碎补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之功效;鹿角胶、菟丝子、枸杞有补肝益肾之功效;天骄、白术、党参、黄精具有补气血之功效。根据患者药物敏感、承受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适当增减剂量或中药成分。

文光彬将84例骨折迟缓愈合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2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固定方法,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 药方包括当归、土鳖虫、枸杞、鹿角胶、白术、丹参等。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3%[3]。董长海将40例骨折迟缓愈合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0例, 观察组给予中医治疗, 中药成分包括茯苓、炙甘草、白术、芍药、党参等, 观察组总有效率95%, 平均治疗时间 (29.3±0.7) d, 对照组总有效率55%, 平均治疗时间 (56.8±1.6) d[4]。均说明中医治疗骨折迟缓愈合效果明显。本研究对我院骨折迟缓愈合患者采取中医诊治, 观察组患者痊愈率50%, 比对照组高9.37%;治疗总有效率93.75%, 比对照组高28.12%。可见中医诊治骨折迟缓愈合效果显著, 与文光彬、董昌海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虽然在中药成分中有所不同, 且董昌海还探究了治疗时间, 但均证明了中医治疗在骨折迟缓愈合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中医诊治骨折迟缓愈合效果显著, 有效提高患者骨折部位康复优良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且无不良反应, 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诊治骨折迟缓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4例骨折迟缓愈合患者为研究对象, 抽签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16例 (50%) , 有效14例 (43.75%) , 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患者痊愈13例 (40.625%) , 有效8例 (25%) , 总有效率65.625%, 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中医诊治骨折迟缓愈合效果明显, 促进骨折部位良好愈合, 安全可靠。

关键词:中医诊治,骨折迟缓愈合,疗效

参考文献

[1]岳景超.探讨中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9 (22) :130-131.

[2]赵磊.愈骨散治疗四肢骨折迟缓愈合3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0, 1 (5) :71-72.

[3]文光彬.中医治疗骨折迟缓愈合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8) :1296.

中医药诊治肺癌体会 篇2

中医药诊治肺癌体会

中医药诊治肺癌体会作者:胡来元肺癌是以支气管粘膜上皮组织细胞发生恶性病变,简称“支气管肺癌”.其病理变化大体分为三型或四个基本类型.中医认为以“痰淤毒结”证始终贯穿于本病的各个阶段.临床上中医为主的疗法,已经取得很好疗效.认为补充西医细胞学说对肺癌的科研成果及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以下就此略谈探讨体会.一、中医整体辨证与辩病和中西医诊断上的互补关系中医临床诊治肺癌症,多以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奇经八脉,气血津液病变为中心论点.其次是中医时间医学认为四时有别的周期变化以及病因、病机的转化进行分析、归纳的诊治方法.通过临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候及特征,再根据中医理论分析方法与程序进行辨证.着重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以及病因病机辨证分析方法,根据患者的自然、社会心理、环境因素以求其因,并进行有目的性的仪器或实验室检查,以明确其局部病灶(器官、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改变,确诊其致病因子或病理诊断.中医辨证原则与程序和西医仪器及实验室病理细胞分析相结合.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咳嗽、咳血、胸痛、气短、咳哑引胸胁作痛,杵状指,常伴有疼痛,关节肿大,放射性疼痛,皮肤瘙痒,视物模糊,发热.其次头颈部水肿,肩痛,肩背部肌肉萎缩,四肢乏力,神识错乱(气闭)或下肢浮肿,饮多,尿多,宗筋萎缩消瘦,或必备肺系主要症状.病程长,缠绵难愈.目前中医尚缺乏诊断标准,多结合X线、细胞学、纤维光导支气管镜、同位素肺扫描等诊断检查确诊.(细胞病理分析诊断为常用结合点)经确诊后,中医则以理气化痰,活血化淤,解毒,软坚散结方法进行诊治.再根据肺为重点与其他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以及八纲辨证定性进行加减用药.有利于中西医诊断互补关系.三、坚持中医理论为主导,西医为辅助的有机结合中医理论为主导,因注重整体观(整体机能变化)及其行之有效的独特的理论与规律.主要体现在气、血、津液四要素本质的研究.也是中西医学高层次的沟通与结合,再结合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又配合中医时间医学、四时有别的周期变化规律.研究的近期目标,气血(精)津液在人体中的广义指标与狭义的客观指标,对气、血、津液进行限制性表述.远期研究目标,应以气血(精)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为中介,实现中西医本质上的交汇与结合.这样,临床中以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结合西医学的细胞与组织的病理变化(损伤与修复)以及中医四时有别的周期变化规律、西医细胞增殖分裂四期周期变化规律为突破口,吸收补充现代中药化学成分科研成果理论,相应施以治法,可提高临床效果.也是中西医学最高级的结合方式之一.肺癌病绝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起源于支气管粘膜、腺体及肺泡上皮者较少,故称支气管肺癌,其病理变化大体分为三型:中央型(肺门)、周围型、弥漫型(少见).通常又分为腺癌、磷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四个基本类型.在早期或晚期“痰淤毒结”证,始终贯穿于各种肺癌的各个阶段.经临床验证,理气化痰为主体,活血化淤、软坚散结、解毒为辅助的疗法研究表明,其具有改善肺系脏腑功能,消除抑制淋巴结肿,改善血液循环障碍或异常,缓解致癌因子所释放的透明质酸酶,使肺脏功能得到保护,癌细胞得到抑制或减退,为临床攻克肺癌一病,运用理气化痰为主体活血化淤、软坚散结、解毒为辅助的疗法,提供可靠依据.四、中西医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关系与施治整体辨证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搜集症状、体征、确定症候群,特别是肺癌转移的`临床症状.局部施治即从局部组织结构或病理改变去施治.中草药定要掌握其性味、归经、主治功能以及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结合西医的病理变化,选择行之有效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对治疗肺癌提高临床效果是大有裨益的.肺癌在整体辨证与局部施治的基础上,应着重于转移的临床症状.1、脑转移:出现颅压增高.头痛,喷射性呕吐,偏瘫,脑疝形成及呼吸停止.2、肝转移:可导致肝区疼痛,黄疸、腹水、消化道症状.3、骨转移:常有剧烈性骨病,病理性骨折.4、脊髓转移:常较快出现大小便潴留及截瘫.5、纵膈淋巴结转移:常发生喉返神经麻痹,声音嘶哑,进食时呛咳,膈神经麻痹.6、上膈静脉综合征:表现为面颈及上肢浮肿.7、食管受压,可出现吞咽困难,乍有并发食管气管痿.8、心包转移:当发生大量心包积液时,常有心悸、气短、下肢浮肿、肝肿大及血压下降.9、胸膜转移:引起胸痛、气短、呼吸困难.然而应根据以肺系为主体的主治法则,或主治方剂结合局部症状选择临床确实有效的药物加减用药,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关键在注意总结前人的用药经验,疏肝勿伤气血,温散勿助火毒,滋阴勿碍脾胃,化湿而不伤阴,结合现代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而用药,也是提高临床效果的重要原因.目前西医多以手术、电疗、化疗为主的治疗,毒副作用极大,我们主张以中药(中医)为主的治疗,可以减轻毒副作用,至病情稳定或痊愈.但是在中西医结合综合诊治中,应发挥各自优势,选择疗效转优方案进行治疗或吸收补充西医局部用药经验,提高临床效果.总之,中医理论为主体,结合补充西医细胞学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当然,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癌或攻克肺癌,是一项长期实践、探讨过程,其明显特点是整体辨证与局部关系相结合.发挥中医特色的优势结合西医细胞、组织学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这对治疗如肺癌的一系列癌症将会有新的突破性进展.为最终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创造条件.胡来元

MSN(中国大学网)

咽痒咳嗽的中医诊治 篇3

我问患者:“如果你咽喉部不痒,你还咳嗽吗?”患者回答:“如果能让我嗓子不痒,我就不会咳嗽。”又是咽痒咳嗽——经常困扰患者及临床医生的特殊病症。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虽然病因复杂,但治疗方法也很多,而且,大多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什么这个病人的咳嗽会持续8个月,而且经多家医院诊治,多种中西药治疗效果都不理想呢?

关键就在咽痒咳嗽这一组合症状上,根据患者的描述,这种咳嗽以咽痒为先发症状,继之咳嗽,许多患者表示如果咽部不痒就不会咳嗽。另外,异味、油烟、灰尘、冷空气、讲话等容易诱发咳嗽,咳嗽以睡前平卧时为甚,干咳为主或有少量痰。这样的表现非常像“变应性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但无过敏性疾病史或过敏物质接触史、变应原皮试为阴性、血清抗体或特异性抗体也不增高,诊断变应性咳嗽依据明显不足。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阴性,也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很难成立。

那么,叫痒咳嗽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从临床表现来看它具有如下特点。

1.病变部位局限,绝大多数患者描述以咽部症状为主,部分病人伴有胸骨后不适。经耳鼻喉科检查,多数提示有急、慢性咽炎,胸部X线检查却未见明最异常。

2.以咽部敏感为主要特点,突出的表现是咽痒,遇异味、油烟、灰尘、冷空气、讲话等容易诱发咳嗽也是咽部敏感的一种表现。

3.患者主要为干咳,或有少量痰,说明与气管或支气管的感染、炎症关系不大。

痒是发生于皮肤或黏膜的一种感觉异常。咽痒(或咽部敏感)咳嗽产生机制与咽部的急、慢性感染有关,炎症介质和外界因素(如油烟、灰尘、空气中的污染物、冷空气、讲话的气流等)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产生痒的感觉,从而诱发保护性反射——咳嗽。

临床常用的中枢性或外周性镇咳药、化痰止咳药效果均不理想。抗白三烯药物(如顺尔宁)和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具有一定效果。

咽痒咳嗽在中医典籍中早有类似记载,属于风咳范畴。“风咳”之名始见于《诸病源候论》:“一日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明代《医学入门·咳嗽总论》记载:“风乘肺咳,则鼻塞声重,口干喉痒,语未竟而咳。”可见风咳具有鼻塞、口干、喉痒、欲语因咳、言不得竟的临床特点,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咽痒咳嗽非常相近。

中医风病理论的相关研究显示,六淫之首的风邪易侵犯肺系;风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四部(皮肤、头部、关节、孔窍)、八症(急、动、痉、瘫、痒、麻、痛、肿)的特点。咽痒咳嗽恰恰具有病变部位在头部、孔窍(咽部)、皮肤(黏膜)、肺系;以咽痒为主要症状的特点。当然,咽痒咳嗽还可能由阴虚肺燥所致,正如《景岳全书·咳嗽》所云:“咳嗽之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内伤之咳,必起于阴分,盖肺属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正是由于咽瘁咳嗽在病因、病机、病位和临床表现都与一般咳嗽有所不同,因此,临床上常用的清热、化痰、止咳方药效果都不太理想。从临床实践来看,中医对咽痒咳嗽以风邪为中心的辨证论治常常取得良好效果。

一些女性咽痒咳嗽患者,辨证多为风热恋肺,治法是疏风清肺。处方包括蝉蜕、僵蚕、玄参、牛蒡子、薄荷、金银花、知母、浙贝母、苦杏仁、桔梗、生甘草等。同时患者要忌辛辣刺激,保护咽喉。一般服药一周后复诊,咽痒、干咳均减轻,昼间偶咳。再继续根据症状调整药方,治以疏风清肺止咳之法,一般治疗1个多月,可以不再发作.

值得注意的是,该病症的治疗过程中,患者要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过度使用咽喉的行为(如大声说话、唱歌等),这些都对治疗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即使已取得短期疗效的患者,如果在饮食、行为方面不注意,也可能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中医临床诊治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PCN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 年龄21~83岁, 平均年龄 (44.98±2.21) 岁, 发病部位:胰头20例、胰体14例、胰尾16例。分为2组, A组为10例胰腺恶性肿瘤患者, B组为胰腺良性肿瘤患者。另选取本时期前来进行体检的2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 年龄22~85岁, 平均年龄 (45.21±2.17) 岁。根据术前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检测, 结合术后病理证实。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1经病理检查确诊为PCN;2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腹部肿块、腹痛、黄疸等, 或无任何临床表现[2];3无心脏、肝脏、肾脏等机体其他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4对本次研究所使用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5未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6无精神类疾病;7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1.2.2研究方法对50例PCN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方法包括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当事医护人员及患者、分析内容包括影像学检查结果、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法等, 对所得资料给予分析后得出结论。

1.2.3影像检查采用美国通用公司 (GE) 生产的SignaExeiteHD3.0TMR扫描设备, 8通道相控阵线圈辅助成像,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进行横断面双回波序列 (T1WI) 、横断面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 (FSPGR) 、横断面脂肪抑制序列 (FSE) 以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MRCP) 检查。

1.2.4其他诊断指标50例PCN患者均予行CA19-9、CA242、CAE等肿瘤标志物检测, 清晨空腹抽取三组患者静脉血液3mL作为本次检测样本, 经每分钟3000r离心5min后取血清待用。利用德国西门子公司 (SIEMENS) 提供的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上述血清进行检测, 选用仪器配套分析试剂盒 (CEA、CA19-9、CA125、CA242、CA153) , 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完成检测。

1.3临床治疗

观察组所有PCN患者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 按照患者实际情况 (如肿瘤部位、大小、周围浸润程度及与主胰管关系) 选择手术方案, 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围术期临床护理配合[3]。50例PCN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如下:1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6例行胰腺肿瘤局部剜除术、11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17例行胰体尾切除术。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s表示) ,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学影像检查

50例PCN患者经MRI (MRCP) 影像学检查可知, 60.00%均属于粘液性囊性肿瘤, 乳头状肿瘤所占比例最少 (10.00%) , 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肿瘤标志物

将A组胰腺恶性囊性肿瘤患者、B组胰腺良性囊性肿瘤患者、对照组健康人群体内CEA、CA19-9、CA242等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表1) 。

注:与B组对比, *P<0.05;与对照组对比, ★P<0.05。

2.3术后并发症

50例PCN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 7例发生术后相关并发症, 经临床对症治疗后无死亡等严重后果发生, 所有患者均痊愈或好转出院 (表2) 。

2.4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及死亡率分析结果 (表3) 。

3讨论

胰腺肿瘤常用CT进行检查。但我们在临床中对PCN进行MRI (MRCP) 检查发现能取得良好的影像学效果, 有助对肿瘤的定位、判断病变与周围组织特别胰管的关系。粘液性囊性肿瘤是临床最常见的PCN, 本文研究可知50例PCN患者中60.00%均为此类型疾病。粘液性PCN具有较高的恶变几率, 且以女性患者较为多见, 好发于胰体尾部, 由于临床可无显著表现, 因此发现病情时往往肿瘤已生长较大。浆液性囊腺瘤是胰腺良性囊性肿瘤, 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患者, 好发于胰头部位, 且部分患者可发生 多囊。乳头状 瘤是发病 率最低的PCN, 本文中仅 占10.00%, 好发于胰头部位, 且以老年男性患者居多, 且具有一定的潜在恶性病变几率, 但本文中无恶变病例。乳头状瘤包括主导管型、分导管型及混合型, 但本文中胰腺乳头状囊性肿瘤患者均为单发, 无混合型病变发生。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PCN, 本文中50例PCN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14.00%) , 手术效果较为理想。经随访可知良性PCN患者预后效果良好, 2年内生存率为100.00%, 但恶性肿瘤2年内生存率较低 (80.00%) , 死亡主要原因为肿瘤发生复发、转移。

由于PCN误诊、漏诊几率较大, 因此提示临床医师应准确掌握此类疾病相关特征, 通过医学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等综合信息准确判断患者病情。且PCN有恶变可能, 临床易引起腹痛、腹胀、腹块、黄疸、消化不良、胰腺炎等, 故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诊治方案, 特别是手术治疗方案, 术后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等, 中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食欲、腹胀, 增强患者体质。灵芝、黄芪、枸杞、三叶青、全蝎、乌梅、炮姜、红景天等组成固摄扶正抗癌处方, 能温中补阳、化瘀散结, 具有调心解毒之效,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抑制肿瘤生长、复发和肿瘤新生血管, 也能有效的降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改变癌细胞的生存环境, 消除肿块,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从而保障PCN患者疗效及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 (PCN) 临床影像学表现及中医药诊治体会。方法 由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学影像检查医师完成患者MRI影像检查工作, 对所得图像经两名或两名以上专业医师判断后给出诊断结论 , 结合CEA、CA199、CA242等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肿瘤进行诊断。并根据病情予手术治疗, 观察诊治效果。结果 50例PCN患者经MRI影像学检查可知, 60.00%均属于粘液性囊性肿瘤, 乳头状肿瘤所占比例最少 (10.00%) , 经过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对比结果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医师应准确掌握此类疾病相关特征, 通过医学影像检查及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 术前对各类PCN进行准确诊断, 并根据病情给予正确的治疗措施特别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是保障PCN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胰腺囊性肿瘤,影像学表现,诊治

参考文献

[1]肖波, 张小明.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0, 6 (16) :66-70.

[2]李清娟, 周荣林, 靳二虎, 等.3.0T MRI不同脉冲序列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0, 5 (33) :245-248.

贫血的中医辨证诊治 篇5

一般的贫血多表现出乏力、出血等症状, 易发生外感。中医认为以气、血、阴阳虚损为主, 其脏腑涉及肺、脾、心、肝、肾。肺主气, 气为血帅, 脾运化生血, 血为气母, 肝藏血, 心主血脉, 肾主精, 精化血, 血亦填精, 因而贫血病离不开五脏及气、血、精的变化。现结合临床经验进行以下论述。

1 气虚型

气虚包括肺气虚、脾气虚、心气虚, 以乏力为主要表现, 肺气虚者以气短为主要症状, 脾气虚者伴消化系症状, 心气虚者伴心悸症状。还多见头晕、眼花、耳鸣、自汗、食欲不振或便溏、腹泻、气短、懒言, 面色无华等。治疗以补气为主。以下方治疗:人参12 g (另煎) 、黄芪15 g、白术15 g、茯苓15 g、当归12 g、升麻12 g、厚朴12 g、莱菔子15 g、神曲12 g、炙甘草6 g, 水煎服。 (1) 兼怕冷, 加干姜12g桂枝12g, 温阳化气; (2) 兼腹胀, 加砂仁12 g、枳实12 g, 化湿理气, 消积化食; (3) 兼口干、口渴, 加沙参12 g、麦冬12 g, 养阴生津。脾气虚、肺气虚仍以健脾为主, 用主方即可。心气虚者多兼有心血虚, 方中加熟地10 g, 阿胶10 g (烊化) 补血养阴, 炙甘草增至15 g, 益养心气。

主方解:人参大补元气, 健脾益气;黄芪健脾益气, 有免疫调节作用;白朮补气、健脾、益气、除湿;茯苓健脾除湿;当归补血、活血;升麻升轻、举陷, 使清气上升至全身;厚朴理气, 加强肠蠕动, 通气、助消化, 可用于治疗腹胀;莱菔子、神曲消食;炙甘草健脾补气、调和诸药、补养心气。

2 血虚型

表现为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失眠、健忘、面色苍白, 或有心悸, 月经量少、色淡等, 口唇淡红, 甲床淡红, 脉细弱。治则:益气补血, 健脾养心。

用归脾汤加减:人参12 g (另煎) 、白术15 g、茯苓15 g、枣仁12 g、黄芪15 g、龙眼肉12 g、远志12 g、木香6 g、何首乌12 g、阿胶10 g (烊化) 、白芍15 g、川芎12 g、当归12 g、熟地12 g、炙甘草6 g, 水煎服。 (1) 兼食欲不振, 加莱菔子12 g、神曲12 g、麦芽12 g, 消导化食; (2) 兼腹胀, 加三棱12 g、枳实12 g, 理气化滞; (3) 兼心烦、手足心热将熟地改生地12 g、加地骨皮12 g、知母12 g、黄柏10 g, 养阴清虚热 (若腹胀, 苔白腻者慎用黄柏) ; (4) 心悸明显者炙甘草改为15 g, 加强益气养心的作用。

主方解:“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补血同时需补气, 补气主要需健脾。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气;白朮健脾益气;茯苓健脾除湿;枣仁养心安神;黄芪健脾益气;龙眼肉养血、安神;远志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防郁;何首乌补血、养肾阴;阿胶补血养阴;白芍补血、养肝、柔肝;川芎养血、活血;当归补血、活血;熟地养血、补肾。

3 肾虚型

肾者为先天之本, 生精养髓, 精血又能互相转化, 血能填精, 精能化血, 血者其本在肾, 其源在脾。肾虚型包括肾阴虚型和肾阳虚型, 必备症状包括:头晕、耳鸣、腰膝ā软、乏力。

3.1 肾阴虚型

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ā软、疲乏无力、五心烦热、盗汗、午后发热等。治则:滋补肝肾。治疗以六味地黄汤加味:生地12 g、山药15 g、山萸12 g、丹皮12 g、云苓15 g、泽泻12 g、当归12 g、白芍12 g、人参12 g (另煎) 、白术15 g、黄芪15 g、知母12g、地骨皮12 g、炙草6 g, 水煎服。 (1) 如手足心热、心烦重, 加黄柏12 g, 清虚热; (2) 如食欲不振、腹胀, 加莱菔子15 g、神曲12 g、山楂12 g、厚朴12 g、枳实12 g, 理气消食; (3) 如兼心烦、失眠者, 加生龙骨20 g、生牡蛎20 g、煅磁石20 g, 重镇安神, 潜阳定志。

主方解:生地补肾阴、清虚火、补血;山药健脾益气、补肾养阴;山萸补肾养阴;丹皮清虚热;云苓、泽泻利水;当归养血、活血;白芍补血、养肝、柔肝;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气;白朮补气、健脾除湿;黄芪健脾益气, 培补气血之源;知母清少阴虚火;地骨皮清虚热;炙甘草健脾补气、调和诸药。

3.2 肾阳虚型

表现为头晕、耳鸣, 腰膝痠软, 疲乏无力, 怕冷、手足冰凉、腹泻、便溏等。治则:补肾助阳。金匮肾气汤加味:生地12 g、山药15 g、山萸12 g、丹皮10 g、云苓15 g、泽泻12 g、肉桂12 g、附片10 g、当归12 g、白芍12 g、巴戟12 g、枸杞12 g、人参12 g (另煎) 、白术15 g、黄芪15 g、炙甘草6 g, 水煎服。 (1) 兼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加砂仁10 g、厚朴12 g、枳实12 g、诃子10 g、粟壳6 g、干姜12 g、神曲12 g、山楂12 g, 除湿化积, 理气止泻; (2) 兼眩晕、头痛, 加防风12 g、升麻12 g, 升清止痛; (3) 兼自汗多者, 加浮小麦10 g、防风12 g、生龙骨20 g、生牡蛎20 g、五味子10 g, 固表敛汗。

主方解:生地补肾阴、清虚火、补血;山药健脾益气、补肾养阴;山萸补肾养阴;丹皮清虚热;云苓、泽泻利尿;肉桂补肾阳、补命门火、散寒;附片补肾阳、温化寒湿、止痛 (因含乌头碱, 先煎可去除乌头碱毒性) ;当归养血、活血;白芍补血、养肝、柔肝;巴戟补肾壮阳;枸杞补肾阴;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气;白朮补气、健脾除湿;黄芪健脾益气;炙甘草健脾补气、调和诸药。

4 瘀血型

贫血征伴各种出血, 血色暗, 有血块。贫血者, 多气虚, 气虚者则动力不足, 不能推动血液运行, 面且脾气虚又不能统摄血液, 如果遇到情志不适, 肝气郁结, 或寒凝血滞或饮食不节, 更会加重血瘀和出血 (尤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多见) 。治则:养血活血。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2 g、生地12 g、黄芪15 g、党参15 g、白朮15 g、阿胶10 g (烊化) 、川芎12 g、丹参12 g、赤芍15 g、甘草6 g, 水煎服。 (1) 怕冷者加桂枝12 g、附片12 g、炮干姜12 g, 助阳散寒, 温通经脉; (2) 气短、乏力者党参改为人参12 g (另煎) , 加强补气健脾作用; (3) 兼胸痛、心悸者加枳壳12 g、青皮10 g、瓜蒌15 g、桂枝12 g, 理气通阳; (4) 出血量多者加止血药, 汉三七10 g (冲服) 、茜草根12 g、地榆碳12 g、仙鹤草12 g, 宁络止血; (5) 兼阴虚, 五心烦热者加知母12 g、黄柏10 g、地骨皮12 g, 清泻虚火。

主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生地补血养阴、凉血、止血;黄芪、党参、白朮补气摄血;阿胶补血;川芎养血、活血;丹参活血祛瘀;赤芍养血、活血凉血、止血;甘草调和药性。

5 贫血病并发外感发热

5.1 风寒外感发热

发热恶寒 (体温虽高, 但自觉怕冷) , 恶寒重发热轻, 头痛身痛, 肢困, 疲乏,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浮, 口不渴。治则:发散风寒, 补气扶正。人参败毒散加减:人参12 g (另煎) 、荆芥12 g、防风12 g、云苓15 g、白术15 g、枳壳12 g、白芷12 g、桔梗12 g、柴胡12 g、前胡12 g、羌活12 g、独活10 g、桂枝10 g、生姜15 g、川芎10 g、薄荷12 g、甘草6 g, 水煎服。 (1) 咳嗽明显者加冬花12 g、苏籽12 g、杏仁10 g, 宣肺止咳; (2) 咽疼者合入射干10 g, 利咽止痛。

主方解:以荆芥、防风、白芷、羌活、独活祛风解表, 散寒止痛;桂枝、生姜散寒, 发汗解表;柴胡、薄荷解表, 清利头目;枳壳、桔梗宣肺理气;人参、白术、甘草补气扶正, 协助诸药祛邪固表。

5.2 风热外感发热

发热恶风, 头痛咽痛, 口干思饮或汗出心烦, 或咳嗽, 咯黄粘痰, 舌边尖红, 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 宣肺解毒。桑菊饮和银翘解毒散加减:桑叶12 g、菊花12 g、桔梗12 g、杏仁12 g、薄荷12 g、芦根6 g、银花12 g、连翘12 g、黄芩12 g、荆芥12 g、柴胡12 g、山豆根12 g、牛蒡子12 g、甘草6 g, 水煎服。

主方解:桑叶、菊花、薄荷、柴胡辛凉解表, 解毒散热;杏仁、桔梗宣肺止咳利咽;银花、连翘、牛蒡子、黄苓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

5.3 邪犯阳明

高热、心烦, 口渴喜饮, 头痛, 咽痛, 面红, 舌红, 脉洪大。治则:清泄阳明, 生津除热。白虎汤加味:生石膏15~20 g、知母15 g、粳米15 g、麦冬12 g、荆芥12 g、薄荷12 g、黄芩10 g、甘草6 g, 水煎服。

主方解:以生石膏、知母、麦冬、黄芩清泻阳明之火, 又生津清热除烦;荆芥、薄荷协助疏散在表之热;粳米、甘草益气生津扶正, 以防祛邪散热后伤正耗津。如兼疲乏者合入人参12g (另煎) 。

6 病例分析

6.1 患者男性, 55岁。

精神尚可, 述乏力、口干、心烦、头晕、耳鸣、腰膝痠软、眼花、心悸、气短、纳差、手足心发热, 舌质淡白, 脉细数。西医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证属肝肾阴虚、气血虚弱。治宜补养肾阴, 益气养血。给予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12 g、山药12 g、山萸12 g、当归12 g、枸杞10 g、丹皮12 g、地骨皮12 g、人参12 g (另煎) 、白术15 g、云苓15 g、知母12 g、黄芪15 g、远志12 g、白芍12 g、生龙牡20 g、莱菔子15 g、神曲12 g、炙草6 g, 水煎服。二诊:服三剂后, 诸症好转, 前方加阿胶10 g (烊化) , 继服五剂。三诊:诸症较前大好转, 但仍心烦, 爱生气, 上方加郁金12 g, 继服五剂。四诊:诸症基本全愈, 口服人参归脾丸治疗。

6.2 患者女性, 82岁。

精神倦怠, 面部虚浮, 下肢浮肿, 面色晦暗、无神, 呼吸较弱, 气短、懒言, 食欲不振, 大便溏泻, 乏力, 头昏, 失眠, 脘腹胀满, 口干, 口苦, 腹部有波动感, 腹膨隆, 皮肤弹性差, 脉浮取, 中取弦细, 重按无力, 尺脉滑, 重按无力, 舌嫩红苔, 苔薄白, 口边稍润。西医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衰Ⅲ°,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腰椎病, 高血压病, 萎缩性胆囊炎, 脂肪肝。辨证:虚实加杂, 脾气虚弱, 阳虚水泛, 气血亏损。治疗原则: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以气虚主方和实脾饮加减。处方:人参10 g (另煎) 、炒白术15 g、茯苓12 g、当归10 g、黄芪10 g、泽泻12 g、猪苓12 g、香附10 g、丹参12 g、升麻12 g、大腹皮10 g、枳实12 g、厚朴10 g、干姜12 g、砂仁12 g、神曲12 g、焦三仙各10 g、麦芽15 g、桂枝10 g、商陆6 g、甘草6 g, 水煎服。二诊:服药三剂, 患者头昏、乏力、心悸、气短减轻, 仍有轻微腹胀, 续用原方, 人参改为12g, 炒白术改为生白术15 g, 黄芪改为12 g, 大腹皮改为6 g, 五剂, 水煎服。三诊:服药四剂后, 口苦、头昏、乏力、心悸、气短、腹胀等症状明显好转, 进食增加。原方去商陆, 带五剂, 好转出院。

6.3 患者女性, 71岁, 头昏、乏力、心悸、气短2个月, 大便溏泻, 失眠、多梦, 面色ā白, 舌红、干, 苔少, 脉细数。

西医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治则:益气健脾, 养血安神。西医给予叶酸片、维生素B12。中医给予补气主方和归脾汤加减:党参15 g、白朮15 g、黄芪15 g、当归12 g、升麻12 g、茯苓10 g、木香6 g、熟地15 g、酸枣仁10 g、阿胶10 g (烊化) 、厚朴10 g、莱菔子15 g、神曲12 g、炙甘草12 g, 水煎服。服药半月, 头昏、乏力、心悸、气短等症明显缓解, 大便如常, 失眠改善。

6.4 患者女性, 16岁。

西医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就诊三日前月经来潮量多, 呈紫色带块, 少腹疼痛难忍, 疲乏无力, 面色苍白, 口唇、爪甲苍白, 怕冷, 四肢不温,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弦细。证属气血虚弱, 瘀血阻滞。治则:补养气血, 活血化瘀。以桃红四物汤加: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2 g、生地12 g、黄芪15 g、党参15 g、白术15 g、阿胶10 g (烊化) 、川芎12 g、丹参12 g、赤芍15 g、桂枝12 g、炮干姜12 g、附片10 g、甘草6 g, 三剂, 水煎服。二诊:三剂后经量减少, 色转红色, 少腹疼痛止, 四肢转温, 食纳差, 原方去附片, 加莱菔子12 g, 神曲12 g, 三剂。三诊:血已止, 精神尚可, 二便正常, 食量增加, 以人参归脾丸服, 嘱随诊。

6.5 患者女性, 40岁。

老年咳喘的中医诊治要领 篇6

1病机特点

1.1 内伤与外感共存

老年患者抵抗力较弱, 常因起居不慎, 反复感受外邪, 导致咳喘的反复发作, 因大多数老年人多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颈椎病、骨质疏松或增生、消化道疾病等多种基础疾病, 即有内伤基础。由于体质因素和久病宿疾的存在, 外感内伤常相互影响, 使老年咳喘的证候表现复杂化, 病机演变非典型化, 发展演变多样化, 预后较年轻人差。

1.2 正虚与邪实夹杂

老年人脏腑功能虚弱, 阴阳气血失调, 体内易形成气滞、食积、血瘀、痰阻、肝火、湿热等实证因素, 风、寒、暑、湿、燥等外邪也易乘虚而入, 构成了正气虚与邪气实虚实相兼的病理。在疾病过程中, 由于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 虚实证型也在不断发生转化, 病情易于传变。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病理上相互交织、影响, 造成证候变化的错综难辨, 给临床辨证施治带来困难。

1.3 脏腑病变相关连

早在《素问·咳论》中就已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的观点, 说明咳喘与多脏腑相关, 这一点在老年人表现更为突出。老年咳喘患者多病程较久, 初起咳嗽, 日久形成咳喘, 久病致虚, 不仅可致肺气虚、肺阴虚、更可致脾气虚、心气虚、心阴虚或肾之阴阳偏虚。老年咳喘的病机存在着明显的脏腑相关性, 因此治疗时不能仅仅治肺, 必须注意到肺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

2治疗方法

老年咳喘病情复杂多变, 多有脏腑不和、证候错杂的病理特点, 应强调整体、平衡的治疗, 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 贯以调和脏腑、扶正祛邪的思想, 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 不偏不倚, 稳步调治, 宜缓不宜急, 调节其异常的病理状态, 使之恢复正常和谐、平衡的生理状态。明朝赵献可在《医贯》中提出“故咳嗽者, 心责之肺, 而治之之法不在于肺, 而在于脾。不专在脾, 而反归功于肾。盖脾者肺之母, 肾者肺之子”, 可见咳喘的治疗不宜单从肺脏论治, 而应从五脏论治, 中正平和, 调和脏腑。

2.1 肝肺同治

肝与肺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 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 肺主降而肝主升, 二者相互协调, 是全身气机调畅的重要环节。很多老年人平素血压偏高, 素体肝阳偏亢, 多有头晕头胀、头痛、脾气急躁、面红、耳鸣、双目干涩等症状, 肝气升发太过, 必然影响肺之肃降, 若不慎感受外邪, 则肝肺气机失调表现更为突出, 肝郁化火则易木火刑金, 肺失滋润, 出现咳嗽、咽干燥、咽痒、咳吐黄痰或白痰量不多而粘、活动后加重、口干不欲饮、气短、舌嫩红、苔白欠润、脉弦细等肺失肃降之症, 治宜清肝平肝、润肺止咳平喘, 此乃肝肺两治之法。内有肝旺肺燥, 又复感风寒邪气, 宜内润外散, 平肝清肺。肝胆气郁, 少阳枢机不利, 肺失宣降, 兼见表邪袭肺, 宜和解少阳, 扶正达邪。多用生石决明、羚羊角粉、天麻、黛蛤散平肝清肝;以北沙参、百合、麦冬、玄参、茅芦根滋阴润肺;以象贝母、知母、桑叶、炒杏仁、瓜蒌、黄芩、牛蒡子、金沸草、郁金清肺化痰止咳;紫河车、山萸肉、银杏肉等纳气平喘, 柴胡、黄芩、桂枝和解少阳兼解表邪。

2.2 肺肾同治

《类证治裁·喘症》中说,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 肾主纳气, 阴阳相交, 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 斯喘作矣”。并且, 肺肾阴液互相滋生, 肺阴虚可损及肾阴, 肾阴虚亦不能上滋肺阴导致肺燥肾亏之证。老年人肾气虚弱, 肾又为五脏之本, 治咳喘需治肾。素体肾气亏虚者, 多见于患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人, 每遇外邪犯肺, 引动冲气上逆, 形成肾虚痰恋之证, 见咳嗽喘憋, 活动后加重, 痰多色黄粘, 难咯出, 乏力, 胸背痛, 大便溏, 小便量少, 尿频急, 舌淡胖红苔薄白, 脉细滑等, 治宜清肺补肾, 肺肾同治。素体肺肾阴虚, 外感表邪而见干咳无痰, 或痰少而粘, 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或苔剥脱, 脉细数者, 宜养阴润肺滋肾, 兼以散邪。肺燥肾亏者宜润肺纳气。肾不纳气, 痰瘀内阻者, 症见咳喘, 动则甚, 吐白稀粘沫, 咯吐不畅, 胸闷憋气, 乏力, 尿频, 咽中粘滞, 口唇紫暗, 舌淡暗, 有瘀斑, 舌下脉络粗大, 脉细涩等, 宜纳气平喘, 化痰瘀。以杜仲、仙茅、仙灵脾、补骨脂补肾纳气;以党参、黄芪补益肺气;制半夏、金沸草、川贝母、前胡、百部清肺利肺化痰;苏叶、防风散表邪, 郁金、丹参活血以助祛痰;以炙麻黄、银杏肉、生熟地、黄精、山萸肉纳气平喘;菊花、白蒺藜清肝明目;兼湿热者以藿佩、炒白术、薏米、白蔻、杏仁等健脾化湿;痰瘀互阻则加赤白芍等化瘀之品。

2.3 脾肺同治

肺脾在气的生存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联系紧密。“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脾气虚损常导 致肺气不足或湿聚成痰, 肺病日久亦可致上病及中。素体肺脾气虚痰伏之人, 复感外邪, 引动伏痰, 即可形成内外合邪而迁延难愈的脾虚痰阻的咳喘。症见咳嗽喘息, 咳声弱, 气短, 乏力, 纳少或纳呆, 便溏, 痰白, 平素易外感, 舌淡红胖有齿痕等。治宜健脾益气, 宣肺化痰。肺脾同病多见于素有消化系疾病者。对于素体胃失和降的患者, 当外邪肺而致咳喘时, 则易形成肺胃同病的病机, 症见咳喘, 痰少, 口干, 食欲不振, 恶心, 胃脘痞塞, 属肺胃蕴邪, 津伤而燥, 宜清肃肺胃, 润肺通降。以党参、白术健脾;制半夏辛开苦降、化痰;白芷、荆芥散风寒。

脾胃为后天之本, 与它脏密切关系, 当机体处于阴阳、上下、五脏皆病的状态时, 可将中焦脾胃作为整体调治的切入点, 治疗脾胃乃正本清源之举。老年咳喘的病机复杂多变, 治从中焦脾胃不仅治疗咳喘, 更是调节全身气机、阴阳、脏腑, 使身体达到平衡状态的重要方法。

2.4 心肺同治

心主行血、肺主呼吸, 心肺功能正常对于全身气血的调畅至关重要。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 常影响肺的宣发肃降, 出现咳嗽、气促等肺气上逆的病理表现。肺气虚、肺失宣肃又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 导致胸闷、心率改变, 唇青舌紫等症。患肺心病、冠心病、高血脂的老年患者, 素体多气虚血瘀, 络脉不通, 感受外邪后, 出现胸闷、气喘、腿肿、不能平卧、咳嗽、痰难咳出、口干不欲饮、小便量少、大便干、纳少、舌红绛胖无苔有裂纹、舌下络脉粗等。属心肺阴虚, 血分瘀热, 治宜滋心肺之阴, 清血热化痰瘀。心阳不振, 痰浊壅肺, 症见咳嗽、咯大量白色粘痰、喘息、纳少、多汗、肢体或后背发凉、怕冷、眠差、夜间不能平卧者, 宜温阳通脉, 化痰平喘。以百合、生地、玄参、天麦冬滋阴;水牛角片、丹皮、赤芍凉血活血;车前子、葶苈子、瓜蒌、紫菀、知贝母、黄芩、牛蒡子泻肺化痰利尿;以炙麻黄、炮附子、细辛温振心阳;天竺黄、白芥子豁痰下气。

2.5 肺肠同治

对于平素便秘的患者, 多素有腑气不通的病机存在, 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 在外感邪气而诱发咳喘加重时, 则易出现肺肠同病的病机。肺热气壅, 腑实不通, 肺气上迫而作咳喘, 症见咳喘痰黄, 烦躁口干, 面红身热, 腹胀便秘, 舌红苔黄厚而干, 脉弦滑数。治宜清肺通腑, 止咳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合承气类方。多用瓜蒌、牛蒡子、熟大黄、虎杖化痰通腑, 活血行瘀;可选加鱼腥草、桑白皮、黄芩、地龙等清肺化痰平喘;若夹积滞可加大腹皮。

2.6 多脏同治

牙周疾病的中医诊治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我院口腔科就诊的牙周疾病患者53例。其中男31例, 女22例, 年龄10~75岁, 平均46岁。患者病程最短6个月, 最长达17年。

1.2 中医辨证分型

胃火上蒸:症见牙龈红肿疼痛, 出血溢脓, 口臭口干, 烦渴多饮或喜冷饮, 多食易饥, 便秘尿赤, 舌质红, 苔黄厚, 脉洪大或滑数, 久见龈沟腐颓, 垢如烂骨, 分根宣露。

肾阴亏虚:症见牙齿疏豁松动, 牙龈溃烂萎缩, 牙根宣露, 龈缘红肿, 渗血量少, 或有头晕耳鸣, 手足心热, 腰酸膝软, 舌质微红, 少苔, 脉细数。

气血不足:症见牙龈萎缩, 色淡, 渗血量少, 但缠绵不止, 刷牙及吮吸时易出血, 牙龈宣露, 牙齿松动, 咀嚼无力, 口淡或酸, 面色白, 畏寒倦怠, 头晕眼花, 失眠多梦, 舌淡, 苔薄白, 脉沉细。

1.3 治疗方法

胃火上蒸治当清热泻火, 消肿止痛, 宜用清胃散加减。黄连10g, 黄芪10g, 生石膏30g, 当归10g, 生地12g赤芍10g, 丹皮10g, 升麻10g, 怀牛膝15g, 二花30g, 公英3g, 甘草10g。红肿加地丁、牛蒡子、皂刺;渗血加旱莲草、茅根;溢脓口臭加马勃、白芷、皂刺、桔梗、花粉;久病伤阴, 口燥龈糜, 加玄参、生地、麦冬、石斛或用甘露饮加减。

肾阴亏虚治宜滋阴补肾, 益髓固齿, 宜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20g, 山萸肉9g, 山药12g, 丹皮9g, 泽泻9g, 茯苓10g, 菟丝子10g, 龟板10g, 杜仲12g, 牛膝12g, 鸡血藤30g, 忍冬藤30g, 甘草10g。若头晕耳鸣较重, 加知母、黄柏;若牙齿动摇, 牙根宣露, 加补骨脂、女贞子;若病久肾阳虚衰, 症见龈肉暗晦, 疏豁松动, 可加肉松、附子;若龈肉腐败, 口内异味, 可加青天葵、丹参、露蜂房。

气血不足治当补益气血, 养龈健齿, 宜用八珍汤加减。当归15g, 川芎10g, 赤芍20g, 熟地15g, 党参15g, 焦白术10g, 炙甘草10g, 黄芪15g, 阿胶10g。若牙龈渗血, 加藕节炭、血余炭、白茅根;龈肉红肿疼痛, 加二花、公英、牛蒡子、升麻;溃烂溢脓加马勃、白芷、桔梗;牙齿松动加川断、寄生、补骨脂。

治疗以3个月为1个疗程, 必要时配以汤剂含漱。含漱药剂:细辛3g, 白芷10g, 冰片0.5g, 玄参30g, 二花30g, 甘草5g, 煎汤含漱。

若有龈肉溃烂渗血者, 可用血余炭1.5g, 冰片0.3g, 共研细末, 蜂蜜调敷患处, 日数次, 可达止血生肌, 防腐固齿之功效。

1.4 观察方法

用药3个月后停药, 每月记录2次患者牙周疾病状况, 包括间歇时间是否延长、牙周状况是否改善、是否使用含漱剂等, 观察时间为1年。

1.5 治疗结果

治愈 (红肿、疼痛消失, 牙周病1年未复发) 29例占54.7%, 显效 (红肿、疼痛消失, 牙周病半年未复发) 12例占22.6%, 有效 (总间歇时间延长, 红肿、疼痛减少) 10例占18.9%, 无效 (总间歇时间无改变, 红肿、疼痛无改变) 2例占3.8%。总有效率96.2%。

2 体会

牙周疾病的发生因素较多, 局部因素有细菌和菌斑的存在、牙石的刺激及压迫、咬合创伤、食物嵌塞及不良修复体等;全身因素有机体的免疫能力低下、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遗传及其他全身疾病等。局部或全身致病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牙周病的发生。

定期口腔检查, 及时去除牙周疾病的诱发因素。如Ⅲ度松动的牙齿应及时拔除, 以免形成感染病灶, 引发口腔疾患;经常洁治牙石, 去除不良刺激, 减少牙龈出血, 减轻口臭等。

本病的预防在于锻炼身体, 增强机体免疫力, 坚持正确的刷牙方法, 饭后漱口, 勿食辛辣, 坚持叩齿、摩齿, 改善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 以期减少和防止牙周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沛青.牙周病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2]聂艳萍.牙周病基础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检测及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2009 (6) .

[3]陈芳, 韦金芝.浅谈牙周病的防治[J].医学信息, 2010 (8) .

1例头痛的中医诊治 篇8

1病案举例

徐某, 男, 56岁, 2006年6月初诊。患者自诉, 头痛反复发作20余年, 每年发作2次左右, 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发作一次, 每次发作持续15~30d左右, 多次做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 又予针灸治疗, 疗效不明显。就诊时正值头痛发作, 头部胀痛以前额为主, 两侧太阳穴和眼部跳痛感, 两眼血丝满布, 整日抱头呻吟, 痛苦不堪, 失眠, 烦躁易怒, 口苦, 舌红绛苔黄脉弦数。查血压正常, 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分析当属内伤头痛中的肝阳头痛, 宜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加减, 又患者头痛以前额为主兼两侧跳痛感, 宜加入阳明少阳经引经药。药用天麻12g, 钩藤12g, 石决明20g, 黄芩10g, 山栀10g, 牛膝15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夜交藤10g, 茯神10g, 锻龙骨20g, 牡蛎20g, 郁金8g, 生地15g, 知母10g, 葛根10g, 川芎10g, 桃仁8g, 红花8g, 赤勺10g, 蜈蚣3条, 全蝎2g。患者服后2d后来诊, 自述头仍痛, 头痛部位由原来的前额两侧变为满头痛, 口苦好转, 仍失眠, 舌红脉弦, 患者舌脉仍属肝阳上亢证, 继守前方不变。患者3d后来复诊, 神色佳, 自述头痛大为好转, 睡眠亦好, 口苦不明显。自思患者年岁半百, 且头痛病程长, 嘱患者仍守上方五天巩固治疗, 以后长服杞菊地黄丸固本。2年后随访, 患者头痛再未大发作, 仅有一次小发作, 持续1d, 症状亦轻。

2病因病机

头痛原因多端, 但不外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1)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 坐卧当风, 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 而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巅高之上, 惟风可到。”故外邪自表侵袭于经络, 上犯巅顶, 清阳之气受阻, 气血不畅, 阻遏络道, 而致头痛。风为百病之长, 可夹寒、湿、热等邪发病, 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 (2) 内伤头痛“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 输布气血上充于脑, 故内伤头痛, 其发病原因, 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于肝者, 一因情志所伤, 肝失疏泄, 郁而化火, 上扰清空, 而为头痛;一因火盛伤阴, 肝失濡养, 或肾水不足, 水不涵木, 导致肝肾阴亏, 肝阳上亢, 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因于肾者, 多因禀赋不足, 肾精久亏, 脑髓空虚而致头痛。因于脾者, 多因饥饱劳倦, 或病后产后体虚, 脾胃虚弱, 生化不足, 或失血之后, 营血亏虚, 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 而致头痛。或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上蒙清窍, 阻遏清阳而致头痛。

3辨证论治

头痛应首先辨明外感和内伤。外感治宜去风散邪为主;内伤虚者补之, 虚中夹实者当权衡主次, 随证治之。头痛还有一个重要的辨证要点就是辨头痛部位的经络, 以便在治疗时加入引经药, 提高疗效。如头后部下连项者多属太阳经, 引经药可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前额部及眉棱等处痛多属阳明经, 引经药可选葛根、白芷、知母;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者多属少阳经, 引经药可选柴胡、黄芩、川芎;巅顶或连于目系者属厥阴经头痛, 引经药可选吴茱萸、藁本。外感头痛多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风寒头痛临床多见头痛时作, 痛连项背, 恶风畏寒, 遇风尤剧, 口不渴, 苔薄白脉浮, 治以疏散风寒, 用川芎茶调散加减。风热头痛多头痛而胀, 甚至头痛如裂, 发热或恶风, 面红目赤, 口渴欲饮, 便秘小便黄, 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 用芎芷石膏汤加减。风湿头痛多见头痛如裹, 肢体困重, 纳呆胸闷, 小便不畅, 大便或溏, 苔白腻脉濡。治以去风胜湿, 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内伤头痛多见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肝阳头痛多见头痛而眩, 心烦易怒, 夜眠不宁, 或兼胁痛, 面红口苦, 苔薄黄, 脉弦有力。临床上高血压性头痛多属此证。治以平肝潜阳之法, 天麻钩藤饮加减。肾虚头痛多见头痛且空, 每兼眩晕, 腰痛酸软, 神疲乏力, 遗精带下, 耳鸣少寐, 舌红少苔, 脉细无力。女性更年期性头痛多见此证。治以养阴补肾, 大补元煎加减。血虚头痛多见头痛而晕, 心悸不宁, 神疲乏力, 面色白, 舌质淡苔薄白, 脉细弱。宜养血为主, 加味四物汤加减。痰浊头痛多见头痛昏蒙, 胸脘满闷, 恶吐痰涎, 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治以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瘀血头痛多见头痛经久, 痛处固定不移, 痛如锥刺, 或有头部外伤史, 舌质紫, 苔薄白, 脉细或涩。头部外伤后有头痛后遗症者多见此证, 治以活血化瘀, 通窍活血汤加减。

收稿日期2009-11-20

支原体肺炎中医诊治经验介绍 篇9

1 治则治法

治疗原则为宣肺定喘, 清热化痰。若痰多壅盛者, 首先降气涤痰;喘憋严重者, 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 治以活血化瘀;病久气阴耗伤者, 治以补气养阴, 助正达邪;出现变证者, 随证施治。

2 辨证论治

2.1 风寒闭肺型

恶寒, 发热, 无汗, 呛咳频作, 痰白清稀, 甚则呼吸急促, 舌淡, 苔薄白或白腻, 脉浮紧。治拟辛温开肺。多以三拗汤加减。常用药物:麻黄、杏仁、甘草、浙贝母等。发热, 无汗, 表证重者, 加荆芥、豆豉辛温解表;痰多白黏, 苔腻者, 加苏子、陈皮、半夏、莱菔子化痰止咳平喘;寒邪外束, 肺有伏热者, 加用桂枝、石膏表里双解。

2.2风热闭肺型

初起发热, 恶风, 有汗热不解, 口渴引饮, 咳嗽痰黏或黄, 咽部红赤, 舌红, 苔薄黄或薄白而干, 脉浮数。重者可见高热烦躁, 咳嗽剧烈, 痰多黏稠, 气急鼻煽, 大便闭结, 舌红苔黄, 脉数大。治拟辛凉宣肺, 止咳化痰。方拟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牛蒡子、豆豉、薄荷、桔梗、鲜芦根、麻黄、杏仁、石膏等。咳嗽痰多者可加浙贝母、竹沥、天竺黄清热化痰;热重者, 加黄芩、山栀、板蓝根清泻火热;挟有积滞者, 加莱菔子、大腹皮、全瓜蒌化痰通腑。

2.3 痰热闭肺型

发病较急, 气喘, 鼻煽, 喉间痰鸣, 声如拽锯, 发热, 烦躁不安。重证颜面口唇青紫, 两胁煽动, 摇身撷肚, 舌淡嫩或带紫色, 苔黄腻而厚, 脉滑数。治宜泻肺降气, 定喘涤痰。方拟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虎汤加减。常用药物:葶苈子、大枣、麻黄、石膏、射干、细辛等。痰多者, 加鲜竹沥、猴枣散、天竺黄;热甚者, 加黄芩清肺;便秘、腹胀者, 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涤痰;发绀者加当归、红花、赤芍活血化瘀。

2.4 毒热闭肺型

高热炽盛, 咳嗽剧烈, 气急鼻煽, 涕泪俱无, 鼻孔干燥如烟煤, 面赤唇红, 烦躁口渴, 溲赤便秘, 舌红而干, 苔黄腻, 脉浮数滑大。治拟清热解毒, 泻肺泄热。方拟三黄石膏汤加减。常用药物:大黄、黄芩、黄柏、石膏、栀子、鱼腥草、蒲公英等。热毒较重者加金荞麦根、虎杖、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便秘、腹胀者加生大黄、芒硝通便解热, 釜底抽薪。

2.5 正虚邪恋型

又可分为阴虚肺热、肺脾气虚两型。阴虚肺热表现为低热, 盗汗, 面色潮红, 口唇樱红, 干咳无痰, 舌红而干, 苔光或花剥, 脉细数。治拟养阴清肺。方拟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物:南北沙参、麦冬、知母、青蒿、玉竹、甘草、扁豆、桑叶、天花粉等。肺脾气虚表现为低热起伏不定, 面色苍白无华, 动则汗出, 咳嗽乏力, 喉中有痰, 纳呆, 大便溏薄, 舌淡, 苔白滑, 脉细软。治宜益气健脾。方拟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物:炒党参、茯苓、白术、甘草、五味子等。

上述诸证型不是相互孤立存在, 而常相互兼夹, 或见主证、次证兼夹移位, 治法选方用药应当灵活配伍为宜。在临床上一般发病初期多以风寒闭肺或风热闭肺多见, 无论是风寒闭肺还是风热闭肺, 发病的关键在于外邪犯肺, 肺失宣降, 痰阻气道导致肺气郁闭, 故治疗的关键在于宣肺开闭, 故黄老在诊治过程中均用到麻黄、杏仁, 主要是取其宣肺平喘之功效。若为风寒之邪则可加用桂枝、荆芥、防风等, 风热之邪则可合用银翘散、石膏、黄芩、蒲公英等。痰热闭肺型、毒热闭肺型则为肺炎喘嗽中的重证, 患者往往会出现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在诊治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清肺、涤痰、活血化瘀, 可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大黄、黄芩、黄柏、丹参、赤芍、鱼腥草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在疾病的后期多为正虚邪恋型, 可表现为气虚或阴虚, 可予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或沙参麦冬汤滋阴润肺。

3 诊治经验

3.1 宣肺止咳兼顾活血化瘀

肺炎喘嗽多为外感风邪, 邪袭于肺, 肺气宣降失司, 以致上逆而喘。痰浊阻于气道, 气机阻滞, 气滞则血行不畅, 瘀血内生, 停于脉络, 阻塞气道, 瘀血阻络, 又使津液难行, 聚为痰浊。黄金城老师在治疗肺炎喘嗽中无论是风寒、风热还是痰热, 均在初诊时使用麻黄、杏仁, 取其宣肺开闭、止咳作用。他认为, 肺气郁闭是肺炎喘嗽的病理基础, 肺气郁闭与肺失宣降非同一概念, 肺气郁闭的构成有3个要素: (1) 外邪袭肺, 肺失宣降。 (2) 痰热壅于气道, 阻塞肺气。 (3) 脉道瘀滞, 肺朝百脉不利。痰瘀既是肺气郁闭的病理产物, 又是造成肺气郁闭的原因。痰热瘀不除, 与肺气郁闭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阳气暴脱, 变证丛生。痰、热、瘀都是导致肺炎喘嗽的病理基础, 故黄老在诊治肺炎喘嗽早期就强调加用虎杖、地龙、丹参、丹皮等活血化瘀药及葶苈子、白芥子等涤痰药。研究发现, 加用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 可改善肺部微循环, 促进啰音吸收, 从而加速病情痊愈[1]。另外, 虎杖既能清热解毒, 化痰止咳, 又能活血散瘀,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其有良好的抗菌、镇咳平喘及活血化瘀功效[2]。地龙性寒降泄, 能清肺平喘, 其性走窜, 又能活血通络祛瘀, 《本草求真》言其为“肺气药必须此物为使”, “本有钻土之能, 化血之力”,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地龙有良好的抗组胺、平喘及抗凝、抗血栓作用[3]。

3.2宣肺止咳为主, 清热解毒为辅

中医之外邪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病原体, 是引起各种感染、炎症性疾病的主要因素。随着近年来细菌变异、耐药率的上升, 黄金城老师认为临床上单用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喘嗽, 因其抗病毒作用不强, 缺少涤痰药及活血化瘀药等缺陷, 往往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 故黄老在诊治过程中加用金银花、黄芩、皂角刺、鱼腥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清热解毒类中药不仅可以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尚可协调复杂的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 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另外, 尚能明显拮抗细菌内毒素对组织细胞的损伤, 从而达到“菌毒并治”[4]。

3.3 表里虚实, 随症化裁

在肺炎喘嗽的临床诊治过程中, 各种证型往往不是孤立存在, 而是相互兼夹, 治法、选方、用药应当灵活配伍。发病初期一般病邪在表, 重证则病邪可迅速入里, 甚至出现心阳虚衰, 邪陷厥阴等变证;疾病后期可出现阴虚内热、肺脾气虚等虚证。但临床上上述证型可相互夹杂, 同时兼见, 如表里同病, 虚实夹杂等。表证重者可加用荆芥、豆豉, 表寒里热、表里同病者可加用石膏、桂枝表里双解, 体虚外感者可加用黄芪、白术等益气托毒。总之, 在诊治过程中应注意辨证分型, 随证施治。

4 典型病例

例1朱某, 女, 6岁, 2011年12月15日初诊。主诉:咳嗽、咳痰6天, 伴发热, 气急1天。患儿6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 痰少不易咳出, 以夜间为甚, 伴乏力, 恶心, 纳差, 自服平喘止咳露后症状未改善。1天前患儿出现发热, 体温最高38.2℃, 夜间出现活动后气急, 但能平卧位休息。查体:神清, 精神不振, 咽充血, 扁桃体无肿大, 两肺呼吸音粗, 可闻哮鸣音。舌苔白腻, 脉浮紧。外周血W B C 1 0.2×1 09/L, N 0.4 8, L 0.5 0。X线胸片:右下肺可见片状渗出性病变。中医诊断:肺炎喘嗽—风寒闭肺, 入里化热型。嘱7天后复诊。

治法:宣肺止咳, 化痰平喘兼以清热活血。处方:炙麻黄5g, 杏仁6g, 黄芩10g, 乳香5g, 没药5g, 白芷10g, 丹皮10g, 当归10g, 广郁金10g, 皂角刺10g, 蒲公英15g, 炙葶苈子15g, 细辛5g, 五味子10g, 地龙10g, 生地10g, 金银花10g, 虎杖15g, 黄芪30g, 陈胆星6g, 浙贝母10g, 制半夏10g, 玉竹10g, 白芥子6g。7付, 每日1付, 分2次煎服。

复诊:患者服药2天后体温正常, 气急较前缓解, 咳嗽、咳痰减少, 感乏力, 夜间睡眠好。查体:体温正常, 咽无充血。两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干湿啰音。舌红, 苔薄, 脉细。此乃病后气阴不足, 治宜益气养阴, 兼止咳化痰。处方:南沙参10g, 北沙参10g, 炙紫菀6g, 款冬花6g, 淡子芩10g, 乳香5g, 没药5g, 白芷10g, 丹皮10g, 当归10g, 丹参15g, 炙葶苈子15g, 细辛5g, 五味子10g, 地龙10g, 生地10g, 银花10g, 玉竹10g, 黄芪30g, 炒苍术10g, 制半夏10g。7付, 每日1付, 分2次煎服。嘱7天后复诊。

复诊:症状基本缓解, 续前方, 7付, 每日1付, 分2次煎服。

例2吴某, 男, 50岁。因发热、咳嗽10天于2010年5月11日就诊。主诉:咳嗽, 咳痰10天, 伴发热, 气急3天。患者10天前受凉后出现鼻塞, 咳嗽, 自服“芙朴感冒冲剂”、“头孢拉定”后症状未缓解, 咳痰逐渐增多, 痰色黄不易咯出。3天前出现气急, 夜间需高枕卧位休息, 伴发热, 体温最高38.5℃, 便秘, 到社区医院就诊, 予“阿洛西林”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未缓解, 今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8.2℃, 急性热病容, 咽充血, 双侧扁桃体I°肿大, 无渗出物。心率118次/分, 律齐。两肺可闻及湿啰音及哮鸣音。舌红, 苔黄厚腻, 脉滑数。外周血W B C 9.6×1 0 9/L, N 0.4 8, L 0.3 6, M 0.1 4。X线胸片:两下肺可见点片状阴影。中医诊断:肺炎喘嗽—痰热闭肺型。治法:泻肺降气, 定喘涤痰兼活血化瘀。嘱7天后复诊。

处方:炙麻黄9g, 杏仁10g, 生石膏30g, 射干10g, 葶苈子15g, 细辛5g, 黄芩10g, 丹皮10g, 当归10g, 赤芍10g, 红花5g, 虎杖15g, 地龙10g, 天竺黄10g, 制半夏10g, 白芥子6g, 鱼腥草20g, 蒲公英15g, 生军10g。7付, 每日1付, 分2次煎服。

复诊:服药3天后体温正常, 气急较前缓解, 痰黄能咯出。查体:体温正常, 两肺湿啰音减少, 未闻及哮鸣音, 心率90次/分, 律齐。舌红, 苔白腻, 脉滑。前方去麻黄、生军、生石膏、射干, 加炙紫菀6g, 款冬花6g, 丹参15g, 炒苍术10g, 7付, 每日1付, 分2次煎服。嘱7天后复诊。

复诊:少量咳嗽, 痰少, 无气急, 平时常感乏力, 动则汗出, 胃纳欠佳, 舌淡红, 苔薄白, 脉细。证属热病过后, 肺脾气虚, 治宜益气健脾, 兼以止咳化痰。处方:炒党参30g, 炒白术15g, 茯苓10g, 五味子10g, 炙紫菀6g, 款冬花6g, 炒白芍10g, 黄芪30g, 百合10g, 鸡内金10g。7付, 每日1付, 分2次煎服。嘱7天后复诊。

复诊:症状基本缓解, 续前方, 7付, 每日1付, 分次煎服。

参考文献

[1]翟文生, 据玮, 朱珊.活血化瘀对小儿肺炎疗效的影响[J].河南中医, 2002, 22 (5) :37-39.

[2]巩祥成.虎杖合剂对MP肺炎患儿血清NO、TXBZ及循环内皮细胞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02, 42 (23) :40.

[3]利红宇, 李钟, 黄艳玲, 等.不同炮制的广地龙平喘化痰止咳药效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 (6) :1464-1465.

上一篇:微生物检验情境教学法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