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方法

2024-09-06

血糖控制方法(精选十篇)

血糖控制方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胃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 (58.36±2.31) 岁 , 对照组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44~68岁,平均年龄 (57.27±3.15)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作为统计学资料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后均禁饮禁食,并在术后第一天依据不同患者的体质、重量等因素配比肠外营养支持液,计算支持液中葡萄糖用量,并由患者静脉经输液泵匀速注入到患者体内。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肠外营养支持液中按照胰岛素1 U:3 g糖的比例将胰岛素直接注入肠外营养支持液中,经摇匀后注入患者体内。在注入肠外营养支持2~4 h后,测量患者血糖水平,依据患者血糖检测水平中“+”的个数追加胰岛素用量,并在治疗第2天时将前1 d的皮下注射胰岛素用量加入到肠外营养支持液中,随时监测患者尿糖以及血糖水平,控制输液速度。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注入肠外营养支持液过程中同时注入按照生理盐水50 m L以及胰岛素50 U的比例进行配制的溶液,在实施治疗之前,首先测量患者血糖水平,依据每小时体内葡萄糖的注入克数以及患者自身血糖水平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注入该营养液之后,每隔1 h测量患者血糖水平,继而依据血糖值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的注入速度,直至患者血糖值不发生明显变化,之后每间隔2 ~ 4 h测量血糖值1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程度、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伤口恢复时间。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 (±s) 来表示,利用t值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 x2来进行检验,P<0.05时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值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糖值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伤口愈合时间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3 讨论

胃肠道肿瘤在一般情况下多发生在患者老年时期,作为一种消耗类型的疾病,患者在术前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症状,若是患者同时病发糖尿病,就会严重影响其体内物质代谢过程[3,4]。同时这种病症在术后也极易引发感染以及脑血管性并发症。因而,在早期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并严格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变化,针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促进患者痊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胃肿瘤患者在术后需长期禁饮禁食,因而需要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6]。在注入肠外营养液过程中,若是注入过量的高渗透性葡萄糖就会使患者血糖升高、脱水甚至会有昏迷的危险,因此在注入肠外营养液过程中可同时注入胰岛素来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通常情况下使用胰岛素的方法有静脉注入以及直接按比例掺入肠外注射液[7]。一般国内使用的一次性静脉注射液袋都是由聚氯乙烯制成的,据有关研究报道聚氯乙烯营养袋对胰岛素注射液的吸附作用较为严重,在30 min时间里吸附率可达38.6%[8]。在该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实施肠外营养液治疗时血糖水平在2.63~18.36 mmol/L,在经治疗后,患者血糖值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第2天治疗中,虽然调整了胰岛素的用量,但是患者血糖值改善程度就较次于第1天,和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行肠外营养支持过程中同时行胰岛素泵对患者血糖进行控制,避免了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方法,有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同时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高了术后治疗的临床效果。因人体昼夜分泌胰岛素含量并不是固定的,对照组患者在注入肠外营养液时,虽然是匀速注入,但是血糖值仍然会发生波动[9]。另一方面,聚氯乙烯营养袋对胰岛素的吸附作用也极大影响了肠外营养液中胰岛素的实际浓度,使血糖控制的难度加大[10]。而采用静脉泵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治疗,可依据患者尿糖以及血糖水平及时调节注射用量,对血糖水平进行了有效地控制,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伤口恢复时间,继而促进患者痊愈,提高了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

4 结语

控制血糖的方法 篇2

用药方法:每日取鲜柠檬30—50克,将鲜柠檬绞汁或泡水,分3次服。10—15天为1个疗程,也可在间隔10—15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2、马齿苋

用药方法:取干马齿苋100克,用水煎,每天1剂,早晚分服。本方对于未曾服用过治疗糖尿病的西药与刚发病不久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

3、瓜皮

西瓜皮、冬瓜皮各15克,天花粉12克。加水煎服。每日次,每次半杯。清热祛湿、利水。用治糖尿病之口渴、尿浊。

4、僵蚕散

用药方法:取僵蚕适量,将其研成细末,每次服用僵蚕末2克,每天服3次,饭前用白开水送服。2个月为1个疗程,也可在间隔15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5、糯米

糯米爆成的米花50克,桑根白皮50克。水煎。日分2次服。清热,补中益气,用治糖尿病之烦渴不止。

6、地骨皮

用药方法:每日取地骨皮50克,将其放入1000毫升水中,用慢火煎至剩500毫升水时即可,代茶饮,同时可服用维生素类药物。

7、棕榈子

血糖监测是良好控制血糖的手段 篇3

血糖监测的指标与血糖控制不良的原因

由于轻中度高血糖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血糖监测是了解血糖水平的惟一方法。血糖监测的指标有两大类,一类是代表长期血糖的指标,一类是点血糖指标。前者有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后者包括多点的餐前、餐后和睡前血糖等。

血糖不能长期控制在良好范围内的原因很多,诸如患者教育的普及力度尚不够广泛、医生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规范化尚待进一步加强、患者没有认识到长期规律的血糖监测和治疗的密切配合对控制血糖的重要性等。

为什么以血糖作为糖尿病诊断依据?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血糖水平过高而引起组织、器官功能及结构异常的疾病。以组织、器官已经出现了损害再做出糖尿病诊断,则为时过晚。利用血糖引发的特征性病变诊断是合理的。但血糖是一种连续的变量,用一点血糖的水平作为疾病的诊断切割点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糖尿病血糖诊断标准的确立是一种相对水平。

在群体中,血糖水平的切割点可因种群、年龄、性别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正常与异常高血糖状态之间的切割点是人为确定的,但对临床防治至关重要。糖尿病诊断切割点划定的主要依据是血糖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同时根据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需要,也要考虑卫生经济学、人群对疾病概念的承受能力等因素。

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的意义

糖尿病的血糖诊断标准是出现有对微血管损害的有统计学意义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的血糖值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在轻中度升高时一般不伴明显症状,不通过检查血糖很难发现早期的糖尿病状态。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是平时了解血糖波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血糖监测对慢性并发症防治是有益的。

患者出现的“三多一少”往往是晚期症状,有糖尿病症状的血糖值和血糖控制目标值之间的距离太大,因此必须监测血糖才知道其水平。在临床治疗中很多患者仅凭症状治疗,贻误了治疗的时机,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经历了早期不监测血糖仅凭自我感觉放任高血糖长期存在的过程;还有些患者虽然医疗保健条件很好,只是不懂得血糖控制的意义,没有把血糖控制在良好的范围内。

血糖控制方法 篇4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血糖控制,健康教育路径

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终身性疾病, 门诊治疗占据糖尿病治疗的绝大部分时间, 做好门诊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是糖尿病病人治疗的重要环节。对稳定血糖, 延缓并发症发生至关重要。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严重者可导致昏迷, 需要立即救治。2012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对42例门诊、急诊糖尿病低血糖病人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集中教育加个体化指导, 以提高糖尿病病人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及自我管理能力, 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门诊、急诊糖尿病低血糖病人42例, 男27例, 女15例;年龄41.39岁±5.23岁;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诊断标准;病史2年~15年;1型糖尿病11例, 2型糖尿病31例;病人病史及用降糖药物史均超过3年以上;文化程度:文盲3例, 初中9例, 高中或大专21例, 本科及以上9例;急查指尖血糖0.7 mmol/L~2.9mmol/L。

1.2 方法

1.2.1 急救

询问病史同时进行指尖血糖测定, 并抽静脉血对照, 确诊低血糖即给50%葡萄糖注射液40mL~80mL, 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根据情况需要重复应用, 然后静脉输注10%葡萄糖, 调节输注速度使血糖水平维持在6mmol/L~12mmol/L, 直至药物的低血糖效应期消失。

1.2.2 健康教育路径方法

1.2.2. 1 建立病人档案

记录病人姓名、性别、联系电话、病情及治疗情况;了解病人及家属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施应急对症健康教育[1]:介绍低血糖发生的诱因、对低血糖反应的识别、预防和处理;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定时、定量进餐, 遵医嘱服药, 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等;强调定期复查血糖的重要性, 规范治疗的意义。告知病人虽然目前糖尿病尚不能根治, 但是科学的用药, 适当的运动, 合理的饮食习惯以及良好的情绪是完全可以很好地将病情控制住的, 也可以像其他健康人群一样过正常人的生活, 对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2]。及时缓解病人和家属的焦虑、恐惧心理, 提高配合度和参与意识。根据病人具体情况, 结合《中国糖尿病护理及教育指南》[3]制订健康教育处方, 发放给病人和家属。

1.2.2. 2 集中教育

说服病人及家属参加我院每月第1天的糖尿病知识讲座, 授课人为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教育中心进修学习的本院内分泌科医护人员。内容为糖尿病的危害、病因、分型及临床特点、急慢性并发症、饮食及运动治疗、口服药物及胰岛素治疗、低血糖防治及病情监测等, 采用多媒体方法, 附有图片及宣传资料, 每次2h。

1.2.2. 3 个体化指导

病人每次化验检查时, 针对检查结果及时调整健康教育方案和内容, 督促病人定期复查, 遵医嘱药物减量或加量。

1.2.3 观察指标

在病人自愿的前提下定期跟踪观察6个月以上进行本研究, 分别测定教育前后3个月时所有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频率, 教育前后各进行1次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糖尿病知识 (满分100分) 、调查前后3个月每月低血糖次数等情况。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加强低血糖防治相关知识的教育, 是预防和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重要措施, 对改善糖尿病病人疾病控制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和改善医患关系均有较大的价值[4]。

本研究显示, 门诊健康教育路径能提高糖尿病低血糖病人的认知水平, 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减少低血糖的发作频率, 集中教育加个体化的强化指导,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多次知识强化, 加深病人及家属对糖尿病知识的正确了解, 促进遵医行为, 病人血糖监测频率增高。病人或家属领取化验单时针对病人本次化验结果适时地进行针对性干预, 并对病人实施的教育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价, 发现误区及时调整教育计划,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如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量的增减方法、食物成分和热量的调配, 使干预动态、灵活有效, 从而使病人保持较好的自控能力, 使得病人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得到有效控制, 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良性循环。集中教育采取多媒体, 图文并茂, 内容全面, 结合远近期并发症, 讲解生动, 及更多的病人之间进行交流, 使病人及家属对糖尿病有了更详尽的了解, 给病人的治疗带来信心及勇气, 尤其是在促进规范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糖尿病知识得分较高、低血糖发生减少的主要原因。门诊由于其服务群体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决定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然性与艰难性。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丰富和完善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教育采取形式多样化且因人、因时、因地、因需而灵活掌握, 才能使教育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5]。个体化指导与规范性的集中教育是门诊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护士应在传统的糖尿病护理的基础上在健康教育和病人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成为医院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宣传的组织者和主要执行人, 成为糖尿病专科医生的得力的伙伴与病人的知心朋友。

糖尿病的治疗是终身的, 病人住院期间可获得许多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可使病人终身受益。但门诊随访过程中仍应反复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重点, 避免病人重蹈覆辙, 在糖尿病治疗上走弯路。对于从未住院的病人门诊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门诊工作者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劳动, 才能不断提高糖尿病病人对疾病的认识, 配合医生治疗, 把糖尿病带给人类的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目前, 健康教育在我国虽初具规模, 但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动态干预仍处于探索阶段, 建立一套高效率、高质量、综合效果评价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 是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更需要广大医护工作者的支持与配合, 才能使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干预效果有效。

参考文献

[1]陈艳, 桂月玲, 付沫, 等.急诊科开展特色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J].护理学报, 2006, 13 (2) :71-73.

[2]毕明艳.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与健康教育[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6 (11) :110.

[3]沈犁, 郭晓蕙.《中国糖尿病护理及教育指南》介绍[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0, 18 (4) :310.

[4]Brown SA.Studies o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and outcomes in di-abetic adults:A meta-analysis revisited[J].Patient Educ Couns, 1990, 16 (3) :189-215.

降血糖的方法 篇5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即使是很简单的运动,如每天步行20分钟,只要能坚持下去,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研究证实,经过合理的运动锻炼,糖尿病患者确实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甚至可以完全脱离药物治疗。

2、“粗”粮不要细作

控制粮食碾磨的精细程度非常关键。以面包为例,白面包食物GI为70,但掺入75%~80%大麦粒的面包为34,所以提倡用粗制谷物代替精制谷物。

3、餐盘用小号

选用小号餐具能减少食量,降低对食物的摄取欲望和热量摄入,保持合理体重。

4、早餐换成“稠的”

由于稀饭加热的时间较长,淀粉容易转化为糊精进而易分解为萄萄糖。同时,稀饭呈半流体状态,进食后胃的排空时间比较短,所以吃稀饭比吃主食更易于升高餐后血糖。因此,早餐最好不要只喝稀饭,要吃点“稠的”食物,坚持以吃主食为主。

5、饭量一定要算计

过度肥胖的人减掉5%的体重就能将糖尿病发病率降低70%。计算一下每日的摄入量,看看自己该少吃多少。

6、增加维C摄入

控制血糖 关键在自己 篇6

接受糖尿病教育

两年前,我被确诊为糖尿病。当时对糖尿病只是道听途说知道一点。刚开始我也只是吃点药,饮食照旧。三个月后,血糖没降下来。医生着急地说:“你这样下去可不行,时间长了,会出现并发症的。到那时,花钱多,还不易治好……”同时他还提示一些需注意之处。我就严格控制饮食,半个月下来,时常感到全身乏力、头昏眼花、心慌手抖,笔都抓不住。为了健康,我决心去接受糖尿病教育。于是听讲座,跑书店,查阅医学报刊,并摘录有关资料装订成册。三个月后,我的血糖降到正常,再之后连血压、血脂等指标也回到正常范围,我和家人都很高兴。从而也认识到五驾马车疗法中接受糖尿病教育至关重要。

保持心态平和

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很多,除饮食、运动和药物外,焦虑、急躁、压抑、恐惧等情绪都会促使内分泌系统紊乱而使血糖升高。病友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对待糖尿病,既来之则安之。我刚开始时视糖尿病为恶魔,现在将它作为我的”好友”对待。糖尿病时时提醒我,一切行为准则要符合健康的生活标准,不能随心所欲。

菜进口前先过水

合理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一开始我不把它放在心上,什么食品都乱吃,后来又严加控制,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治疗糖尿病。通过听讲座和深入地学习,我初步掌握了控制饮食的方法,根据自己的身高计算出每日需摄入的总热量,再换算成食物份数,合理分配到三餐中,各种食物都可以吃,不过需要限量。要长期坚持,把好进口关,不能开禁。如今,我连宴会都敢参加。我的办法是菜在进口前先过热开水关,洗去菜表面的盐、糖和油。别人说,这样吃莱还有什么味道,我的回答是我吃的是健康,不是品菜味。

持之以恒做运动

运动能锻炼全身各器官的功能,还可纠正体内的内分泌功能紊乱。病友一定要坚持运动,雨天也要坚持在室内做运动。我每天起身前在床上进行20分钟的按摩,6:00之前吃半份食物,然后外出快走30分钟,15:00以后再出去走30分钟。只要感到微微出汗即可,不能累着。我现在精力充沛,血糖值正常,连感冒都没得过,这和坚持运动有一定关系。

看固定的医生

要相信医生。糖尿病一旦上身,想治愈现在还是不可能的。它是终身病,也是全身性疾病。有些病友不知情就乱投医。今天这家医院,明天那家医院,这次张医师,下次李大夫,频繁更换。要知道,医生在接诊新患者时,都得从头了解患者的病史,重复很多检查。花许多冤枉钱不说,还延误治疗最佳时机。病友应该找内分泌专家看病,和专家建立长期联系,时常将自己的病情和有关数据告诉医生,听从医生的指导、严格遵照医嘱调整药量,就会少走弯路,以最短的时间和最经济的方式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不迷信保健品

要相信科学。近百年来,全世界的医学专家尚未攻克糖尿病这个难关,但现状是病友必须终身服药。某些惟利是图的商人,打出“服x x药,糖尿病病人不用控制饮食,不用吃其他药”、“可以根治”等口号来蒙骗病友。病友千万不要轻信。他们推销的一般都是保健品,绝非药品。有一位病友,不重视医院诊治,偏听偏信这类广告和小传单的宣传,每年都要花上两万多元冤枉钱,多少年来空腹血糖总在12mmol/L以上,最近他认识到自己走了大弯路,才去大医院找专家看病。假如病友想试一试广告上宣传的产品,最好先去咨询一下专家。

常监测常小结

病情稍有变化,病友自己是感觉不到的,就需要经常监测并做记录。时常跑医院找医生费时费事,这就需要在家中配备血糖仪、血压计、听诊器、人体秤、记录本,经常小结,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医患之间紧密配合,就能掌握主动权,就能有效地控制住糖尿病。

神经重症患者的血糖控制 篇7

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由创伤导致的脑损伤后血糖升高是导致患者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与脑细胞损害形成恶性循环。循环中血糖水平也反应了脑内的血糖升高程度,而高血糖对脑细胞的有害影响可能来自几方面:1)增加糖的酵解,导致乳酸生成增加,尤其是缺血缺氧情况下,大量乳酸产生并堆积,造成脑内乳酸性酸中毒;2)自由基产生增加3)无氧代谢增强,可导致能量生成障碍,线粒体ATP生成减少,神经细胞膜内外的钠钾交换障碍,使细胞内高钠,细胞外高钾等:上述改变均可导致和加重脑细胞水肿与颅压升高,加重脑细胞代谢障碍。

高血糖的机制与血糖调节激素的改变、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外周胰岛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以及既往合并有糖尿病等相关。但是,对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尚不明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6%)可以评价过去2到3个月血糖的控制情况,但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传统的观念认为血糖升高是应激后能量代谢需要的代偿性反应,然而,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血糖升高的程度与颅脑损伤、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对于既往有糖尿病的病人应激后血糖增高亦同样有危害。而血糖的控制能够改善其预后。有研究表明脑卒中第一个24小时内血糖持续增高>200mg/dL预示预后不良。近年来自于ICU病人的临床研究表明应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150mg/dL),可有效地降低包括颅脑损伤在内的外科及内科系统危重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降低病死率。通过改善危重病人的预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天数,使住院费用降低。多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严格控制应激性高血糖水平可成为一独立因素,影响危重症的预后。因此,当今血糖控制策略已成为危重症综合治疗的一个方面,营养支持配合外源性胰岛素强化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一方面有效地控制了由于大量葡萄糖输注造成的血糖升高,同时也保证了营养底物的充分补充与有效利用,恢复细胞的代谢与保证能量供给。因此,任何形式的营养支持(EN、PN、或二者结合),均应配合外源性胰岛素应用,使血糖得到良好地控制。

但对于严格血糖控制策略中的目标血糖仍有异议,尤其是对特殊疾病群体的标准尚不明确,多中心前瞻研究正在进行中。除欧洲(比利时Van den Berghe,≤110mg/dL)外,目前ICU界更多的共识认为应控制血糖≤150mg/dL(8.3mmol/L)。主要原因在于:1)对于控制血糖≤150mg/dL与≤110mg/dL是否真正对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证据不足,目前支持控制血糖≤110mg/dL有更好的改善预后效果的研究结果来自于单个中心(Van den Berghe),在循证支持的力度方面是不够的;2)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而低血糖对预后同样造成不良影响;3)增加医疗、护理的工作量与血糖检测次数等。

应激性高血糖的控制策略应包括:血糖严密监测;使用安全有效的血糖管理草案;调节中注意某些治疗措施(如皮质激素、甘露醇,输血及血浆,CRRT治疗等)、疾病状态以及患者的年龄、体重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合理的能量供给与营养支持策略。总之,建立一个在危重患者中可以安全、方便使用的血糖控制方案至关重要。我们在制定血糖管理方案时,不但要考虑此次血糖的绝对值,还要考虑到年龄、体重、胰岛素用量、血糖变化幅度、昼夜、是否使用肠内营养等影响因素。除此以外,准确地监测血糖,真实的反映高血糖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显得非常重要。在大多数研究中,整个ICU期间平均血糖水平是应用较多的监测指标。有研究发现高血糖指数(HGI)及每日血糖的变化幅度(SD)能更好地反映危重患者的血糖改变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在血糖严格控制策略中,还应强调的掌握逐步调整(step by step)、平稳控制的原则,这对于血糖水平较高的重症患者更为重要。

血糖控制方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门诊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间确诊的1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2组, 每组患者90例, 所有患者均具有长期可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条件, 无其他重要脏器官功能障碍, 无精神异常。其中观察组男48例, 女42例, 年龄47~72岁, 平均年龄 (53.6±4.2) 岁, 病程1~17年, 平均病程 (6.9±2.1) 年, 合并高血压患者17例, 合并冠心病患者9例。对照组患者男49例, 女41例, 年龄49~75岁, 平均年龄 (54.5±3.9) 岁, 病程1~19年, 平均病程 (7.1±2.3) 年, 合并高血压患者15例, 合并冠心病患者10例。2组病患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90例病患, 可以在门诊就医, 也可以在其他医院或者诊所就医, 6个月后检测血糖指标。观察组90例病患, 进行规范化管理控制。 (1) 依据病患的家庭情况及经济条件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 保证病患进食低糖分、低脂肪、低蛋白, 每一项营养的摄入都要均衡配伍。 (2) 对病患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 促使患者自我约束, 懂得如何防治病症严重,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免因情绪不良影响血压。 (3) 根据病患的身体状态及爱好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 且运动时要预防运动过量, 以及血糖过低症状, 最后随身携带一些水果, 防止意外。 (4) 对病患的用药情况及时检测、反馈和修正, 随时根据病患状态调整用药。

2组患者在就诊参与实验前, 均进行一次空腹血糖测量和餐后2h血糖测量, 以便6个月后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 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对比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病患管理前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 经过6个月的规范化管理之后, 观察组空腹血糖为 (6.12±1.33) mmol/L, 对照组空腹血糖为 (9.14±1.27) mmol/L, 观察组餐后2h血糖为 (8.53±1.42) mmol/L, 对照组餐后2h血糖为 (12.24±1.63) mmol/L, 2组患者血糖对比具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危重疾病之一, 且发病率居高不下, 逐年上升。糖尿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慢性疾病, 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对机体其他重要脏器官具有很强的威胁性, 可以引起多种脏器功能障碍[3]。

血糖控制一直都是靠药物维持, 饮食辅助, 运动调节, 因为单纯的药物控制, 效果并不显著, 而且副作用也很严重。很多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血糖控制效果不好, 多是因为不好的生活习惯, 如饮食不节、烟酒上瘾等, 且这些病患容易劳累, 不喜运动, 导致血糖控制不稳, 身体状态越来越差[4]。而门诊规范化管理, 能够给予病患正确有效的血糖控制计划和监督、检查, 与医生的频繁接触也会时刻提醒患者疾病的危害性, 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合理用药, 及时调整。而且病患与医生的长期接触能够建立起彼此信任的良好的医患关系, 使患者具有很好的依从性, 更能够遵照医生的嘱咐去控制[5]。门诊患者就医, 免除了许多医院就医的不必要步骤, 医生能够与病患更好的沟通, 对病患的身体状况能够更有时间去了解, 消除影响血糖控制的不良因素, 给予病患良好的心理疏导, 避免情绪激昂, 增加血糖控制负担。而且门诊管理非常方便, 定期检查并不需要繁杂的就诊步骤, 能够节省患者时间[6]。

通过本次实验表明, 规范化的门诊管理, 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研究中发现, 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观察组血糖控制效果十分显著, 空腹血糖为 (6.12±1.33) mmol/L, 餐后2h血糖为 (8.53±1.42) mmol/L, 而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却是 (9.14±1.27) mmol/L, 餐后2h血糖为 (12.24±1.63) mmol/L, 2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总之, 门诊规范化管理基于其独特的优势, 能够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良好的控制。医生能够清楚的为病患讲解病情和注意事项, 制定饮食和运动计划辅助治疗, 定期检测, 随时调整用药, 更快速且有效的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楠, 马晓伟.血糖控制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6, 14 (1) :77.

[2]鲁凤兰.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06, 18 (1) :5.

[3]方永光.社区糖尿病患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13 (9) :168.

[4]Vriesendorp TM, DeVries JH, van Santen S, et a1.Evaluation of short-term consequences of hypoglycemia in an intensive careunit[J].Crit Care Med, 2006, 34 (11) :2714~2718.

[5]李世群.老年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 2007, 4 (10) :75~76.

春季血糖控制最佳方案——多吃蔬菜 篇9

蔬菜营养价值高

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 特别是含有较大量的食物纤维, 进食后对控制糖尿病大有益处。我国营养学家建议, 每天要吃400~500克左右的蔬菜。

蔬菜的种类繁多, 不同品种的蔬菜所含营养成分不尽相同, 甚至悬殊很大。深色蔬菜含萝卜素、维生素B2最多, 如南瓜、胡萝卜等。深色蔬菜也是维生素C、叶酸、钙、磷、钾、镁、铁及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所有的新鲜蔬菜都含有维生素C, 各种辣椒、绿叶菜中维生素C含量都很高。各种蔬菜中都含有膳食纤维, 人体所需的膳食纤维除了谷类, 主要是从蔬菜、水果中来。

蔬菜还有一个特别之处, 它可以促进鱼、肉、蛋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有研究表明:单独吃肉食, 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为70%;肉和蔬菜同吃, 蛋白质消化吸收率能达到80%~90%。

大量的研究表明, 多吃蔬菜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国外有一项为期5年的大型研究, 对3万多位年龄46~62岁的女性进行了蔬菜、水果的摄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调查, 发现, 蔬菜水果摄取量愈高, 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愈低。另一项研究对年龄25~74岁的人群进行了长达20年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 每日摄取蔬菜、水果较多者, 其患糖尿病的比率比较低。研究人员同时也发现在所有的蔬菜水果中, 十字花科蔬菜、绿叶蔬菜与柑橘类水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 钙、钾、钠、铁等, 属碱性食物, 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吃蔬菜也有讲究

蔬菜要避免久存。新鲜的绿叶蔬菜, 存放过久便会慢慢损失维生素。如菠菜在20°C时放置一天, 维生素C损失高达84%。若要保存蔬菜新鲜, 应在避光、通风、干燥的地方贮存, 而且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当天购买的蔬菜当天食用。

吃蔬菜时, 不要丢弃富含维生素的部分:例如在吃豆芽时不要只吃上面的芽而将豆瓣丢掉。事实上, 豆瓣中含有的维生素C比芽的部分多2~3倍。再如做蔬菜饺子馅时把菜汁挤掉, 维生素会损失70%以上。

烹饪蔬菜时, 要大火快炒:维生素C及B1都怕热、怕煮。据测定, 大火快炒的菜, 维生素C损失仅17%;若炒后再焖, 菜里的维生素C将损失59%。先将菜焯后挤掉水分再炒, 维生素C的损失可达80%以上。所以炒菜要用旺火, 这样炒出来的菜, 不仅色美味好, 而且菜里的营养损失也少。炒菜时加少许醋, 也有利于维生素的保存。

烧好的蔬菜最好马上吃:蔬菜中的维生素B1, 在烧好后温热的过程中可损失25%。烧好的白菜若温热15分钟可损失维生素C20%, 保温30分钟会再损失10%。例如, 青菜中的维生素C在烹调过程中损失20%, 溶解在菜汤中损失25%, 如果再在火上温热15分钟会再损失20%, 共计65%。

控制血糖要对自己“狠”一点 篇10

按理说, 吃完饭后, 血糖便会开始缓慢升高, 两个小时后达到最高峰, 然后再开始缓慢往下降。如果餐后两小时, 你的血糖还在往上增加, 这说明你饮食过多, 需要减少主食的分量;或者是你注射胰岛素的剂量不够, 需要增加剂量。

一般而言, 一个人每千克体重, 大概需要0.5到1.0个单位胰岛素。每一个单位胰岛素可以食用9到12克碳水化合物。一般按照这样计算的话, 很少会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

众所周知, 血糖低会引起头晕等现象, 如果血糖低于2.5mmol/L的话, 就会出现昏迷和休克等危险情况, 一般血糖低于3.9mmol/L都会有反应的。血糖高会引起各种并发症, 如果血糖高于15mmol/L的话, 就会引起酮症酸中毒等危险情况。血糖忽高忽低对身体损害最大, 就像一会晒太阳, 一会吹空调, 身体会受不了的。所以保持血糖稳定很重要。

糖友适当运动有益控制血糖, 也有益身体健康, 但是把运动当做降糖的一种特殊手段, 是万万不可取的。因为运动过度会引起突发性低血糖, 万一周围无人懂得急救, 便会出现生命危险的。

关于运动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大家最好不要选择空腹晨练, 因为这样做是非常不明智的。对于糖友而言, 锻炼身体最好选择在下午进行, 并且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运动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发生意外。

关于饮食, 很多糖友习惯“少食多餐”。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习惯。因为“少食多餐”只是一种过渡饮食方法, 而“一日三餐”才是标准饮食方法。在控制饮食初期, 部分糖友可能会因为饥饿而选择“少食多餐”, 我奉劝大家最好还是把这个习惯改掉。一日三餐, 定时定量, 方为正道。我承认在控制饮食最初一两个月, 会感到非常饿, 有时甚至会饿得心慌, 这时你可以通过吃西红柿和黄瓜来充饥。过两个月习惯就好了。

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要知道, 我在生病之前是可以吃三碗米饭的, 生病住院后, 医生要求我必须严格控制饮食, 每餐只允许吃一两多米饭, 最初实在饿的不行, 这时医生就对我说:因为你以前吃太多把胃撑大了, 所以才会感到饿, 不过饿了可以吃西红柿和黄瓜, 或者水煮青菜都行, 等过段时间胃收缩就好了。事实证明, 确实如此。

有个专家说, 控糖没有最好的方法, 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我认为这句话说的很对。我建议各位糖友连续测两周血糖, 对饮食进行微调, 等血糖稳定后就把饮食习惯固定下来, 做到定时定量。只要养成好习惯, 每个糖友都可以跟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上一篇:创业困境下一篇:中成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