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带教方法

2024-08-13

急诊护理带教方法(精选九篇)

急诊护理带教方法 篇1

关键词:急诊科,临床护理,个性化带教,常规带教,实际效果

急诊科的救治过程就是整个医院流程的一个缩影, 对于来急诊科实习的护理系学生及带教老师而言,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急诊科护理技巧是一个难度很高的挑战[1]。为了观察个性化带教方法应用于急诊科护理的实际效果, 笔者特进行本次实验, 现将相关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来我院进行实习的护理系学生300名, 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50名。两组学生在性别构成、年龄大小、学历分布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带教模式进行带教, 即为老师进行初步讲解, 随后进行相应的操作示范, 再由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最后进行出科考试。实验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带教, 具体如下: (1) 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当实习的护理系学生进入我院后, 立即召开师生见面会, 在见面会中利用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教育, 让学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观。 (2) 加强入科宣传, 做好角色转变。在学生入科的当日就由护士长带领进行入科的宣教, 宣教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急诊科室的护理流程、护理工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急诊科的相应纪律。 (3) 在互动式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每周急诊科的带教老师进行一次以急诊科的典型病例为基础的讨论会, 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 从而促使其进行主动的学习。 (4) 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由资历较高、在患者中口碑较好的护师介绍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教会学生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环境进行沟通。

1.3 观察指标

两组出科考试成绩的优良率以及学生对于带教方式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设定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实验组学生出科考试的优良率为96.00%, 远远大于对照组学生的73.33%;实验组学生对带教方式的满意度为93.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0%, 具体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临床的护理实习是护理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个重要步骤,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机会[2]。急诊科相对于其他科室而言, 危重症患者较多,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病种也最多, 抢救任务的强度也大[3]。而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得来急诊科实习学生掌握急诊科护理的精髓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本次实验中, 笔者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个体化的带教, 在进入科室的第1天就针对这些90后的学生进行了思想上的教育, 让他们树立起一个积极负责的学习观, 有了一个正确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学习。在入科时, 大部分学生都会感到新奇, 同时也会有一些茫然, 部分学生甚至可能还会有紧张、焦虑的情绪产生, 而入科的宣讲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实现角色的转变, 从而在实习中学到更多东西[4]。在本次实验中笔者特别重视了学生互动式学习的建立, 因为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而言, 互动式的学习能够更加容易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对于实验组学生还特意注重了其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 与患者做好沟通不仅能赢得患者的信任更加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展开。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 实验组学生出科考试的优良率以及对带教方式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 笔者认为个性化带教方法应用于急诊科护理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5]。

参考文献

[1]黎巧云.急诊科临床护理带教的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 (19) :110-112.

[2]倪永莲.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科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2) :241.

[3]雷金花, 刘雪梅, 占绘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科临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2) :98-99.

[4]易桔红.急诊科临床护理带教构想[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 :491.

急诊科护理带教小组 篇2

依据护理教学管理要求,成立护理带教小组。由护士长、带教组长和带教老师组成。

护士长:赵红梅

带教组长:彭华蓉

带教老师:吕春燕、杨柳梅、侍燕、饶维、郭怡君、杨春、宋国露

职责及分工:依据实习要求、时间安排,制定带教计划,实施方案、临床指导,进行教学评估。

护士长:负责科室实习带教的质量检查和管理

带教组长:负责协助护士长,并负责组织带教讲课、出科考核、征求带教双方意见。

浅谈急诊科护理带教体会 篇3

[关键词] 护理;急诊;带教

护理带教是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以后,在临床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实践活动,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是护理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而急诊科工作性质特点是病情多变、危重、工作任务繁重,患者情绪易激惹、期望高、从而易引起护理医疗纠纷,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如何做好临床带教工作,确保护理专业学生实习质量,是临床带教中所探讨的问题,通过十几年带教实践,总结如下体会;

1.提高带教老师个人素质

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操作方面的改进以及新技术、新仪器应用的开展,给急救护理的发展带来了飞跃,带教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有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及足够的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准确快速地处理紧急情况,具有职业责任感,对病人有爱心、耐心,对实习护士生热情、认真负责。临床带教老师按计划对实习护士生进行本科的全程临床带教,教会实习护士生如何将所学知识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习护士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临床带教老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把一个实习护士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护士,必须依赖于临床带教老师合理科学的带教。

2.临床带教的方式

临床带教的方式是决定实习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严格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严格落实三查七对的制度。通过新病例、特殊病例实习护士生进行理论方面的传授,并一起讨论,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对坚持放手不放眼的原则,让实习护士生与临床带教老师共同参与护理、治疗、抢救病人等护理工作,提高分析、判断、解决病人问题的能力。这种带教方法有利于临床带教老师了解实习护士生的整个实习过程,加强对实习护士生的实习指导,合理安排时间,有步骤地带教多种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全面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能。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临床带教老师应鼓励实习护士生通过观察自己的动作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带教老师在实习护士生操作完成后进行评价,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从而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让实习护士生有机会运用各种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从实习护士生进入临床实习就开始,争取机会多看、多做。对于少见的操作、临床带教老师应组织本科实习护士生观看,在操作过程中先将相关的原理、适应证、护理观察等内容逐项讲解,操作完毕进行讲评,指出问题所在,这样既能巩固实习护士生理论知识,又增强操作步骤的记忆,然后再组织实习护士生强化训练。同时鼓励实习护士生多争取机会,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多做多练;对第一次独立操作的实习护士生,带教老师应在旁指导并可于操作完毕后对实习护士生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纠正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并结合临床讲述相关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临床带教中,应以实习护士生为中心,不断探讨临床带教的方法,培养实习护士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以培养手脑并重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小平.护理临床教学中医疗纠纷的防范.中华护理杂志,2003.12.(38);12

[2]陈勇,陈丽.如何做好职工体检中心护士实习带教工作.新疆医学,2010年08期。

急诊护理带教体会 篇4

1 素质的培养

注重教师的选择, 加强对护生的素质培养是护理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工程。

1.1 教师的选择

1.1.1 选择成长全面的护士做临床带教老师, 发挥起表率作用[1]。

1.1.2 有未来意识, 创新意识, 信息意识, 竞争意识。

1.1.3 带教老师是护生的良师益友, 是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播者, 所以她要用自己坚定的信念, 远大的理想, 救死扶伤的理念, 运用护理程序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要有南丁格尔的精神,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1.1.4 护生的临床实习是护生从护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时期, 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 临床带教老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 扎实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护理操作技能。

1.2 护生素质的培养

1.2.1 通过各种途径正确引导学生, 掌握时机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 真正认识护理工作的价值及意义, 不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激发其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充满信心地投入到高层次的现代化护理岗位的创造过程中去。

1.2.2 培养护士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用全身心的爱温暖每一位患者, 用知识解决病人疾病的痛苦和心灵的迷惑。

2 带教方法

2.1 制定带教计划

按实习大纲和院校的实习计划, 合理安排实习项目、实习时间及重要的技术操作和基础护理操作。计划中注意体现以护生为中心, 带教老师为主导, 让护生了解计划, 避免盲目性, 增强带教的计划性、针对性。

2.2 提高认知性

首先带护生认识各位老师, 然后了解本科室的基本情况, 如科室布局、物品摆放、人员分工、科室护理特点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及规章制度。

2.2.1 常见病种的急救规程

2.2.2 采取提问式床边教学, 利用临床场景学生面对病人, 带教老师提问相关护理问题让学生通过直观病人独立解决。

2.2.3 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解决病人个体问题。采取带教老师跟班, 护生独立操作, 老师随时指正,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并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2.2.4 因材施教, 注重护生个性发展。在带教过程中, 对本科生的带教护理提出明确要求, 要求所有护生必须掌握操作规程、操作方法。而对不同层次的护生则注意因材施教, 加强个别辅导, 尊重她的兴趣爱好, 发挥她的特长, 发展她的个性。比如大专生、中专生的带教重点就略有其别。对中专生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帮助护生将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激励他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尽可能拓宽其知识面。对大专生则侧重鼓励他多深入接触患者, 重视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克服重治疗轻护理的观念和现象, 利用他们扎实的理论收集本学科护理的新知识、新技能, 更好地为护理工作服务。

3 强化法律意识, 加强自我防护

随着公众医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 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 保证护理安全和降低护理风险是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让护生正确认识护理过程中的这种职业风险, 增强护理风险意识, 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防范实习过程中护理风险。

3.1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医护人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带领护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等[2]。让护生感受到自身与法律关联, 体会到法律的神圣和尊严。

3.2 在带教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及患者的选择权。

3.3 学生操作失败时, 教导学生主动向患者道歉并取得患者的谅解, 同时老师立即出面替换为患者进行操作, 同时向患者对我们的带教工作的理解支持表示感谢。

3.4 避免操作现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总结, 以及使用怀疑的语气询问学生, 一些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发生其他不适时成为患者投诉的焦点。

4 教学评定

护生在本科实习结束, 进行专科实践技能考核, 转科时带教老师要根据护生的表现对其作出综合评定, 并将考核成绩填入护生实习鉴定表。

5 体会

通过一系列的临床带教活动, 既促进老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学习和创新, 同时使护生的素质、技能、法律知识得以学习和提高, 同时又培养了专业护理人才, 使护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白衣战士。通过今天的带教, 为护生的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绝大多数护生在本科室实习结束后, 在学习态度, 护理技术操作、临床实践知识、综合素质均有进步提高。

摘要:目的 强化实习护生临床护理知识掌握的效果, 提高急诊护理带教质量使护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 带教老师制定护理计划, 利用基础和专科护理知识, 采取带教老师跟班, 护生独立操作, 提问式床边教学, 鼓励护生业余时间多看书籍和护理杂志等方式。结果 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有效对策, 使急诊护理带教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通过对实习护生的临床护理知识的强化, 缩短了护生的成长周期, 适应现代化医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急诊,护生,带教

参考文献

[1]张海燕.临床护理教师培养的思路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5 (1) :448.

急诊护理带教方法 篇5

关键词:临床快捷护理路径,急诊新进护士,临床带教

临床快捷护理路径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是一种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照顾质量的全新管理模式[1], 它是一种跨学科、跨部门综合性的整体医疗护理标准化模式。急诊新进护理人员带教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救治效果和速度, 关乎患者的愈后与后期的生存质量。近年来, 我科将临床快捷路径应用于急诊护理带教中, 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其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7月在我科轮转的护士45人。将2008年1月-2009年6月到我科轮转新进护士22人作为对照组。2009年7月-2010年7月我科轮转新进护士23人作为观察组, 两组轮转护士在年龄、学历、入科考核成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带教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 观察组采用临床快捷路径法带教。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新进护士入科室后, 由科室护士长或内训师进行入科介绍, 然后由科室老师负责带教, 带教内容按科室分层培训计划随机完成。临床快捷路径式带教方法:首先护士长组织各带教老师按照科室特点、急救技能及急诊常见病、常用药物编制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手册和各技能、各种疾病、药物使用相关知识及操作、抢救流程的多媒体;其次在科室分层培训计划的基础上, 结合护士转入季节和制定好的多媒体, 编制急诊科临床快捷带教路径表, 带教老师严格按照临床带教路径表的要求对新进护士进行临床带教;另外将不常使用或容易混淆知识点以简短的形式打印后放在抢救吧台的桌面下, 如血管活性药的快速换算法。临床带教路径表主要由教学内容、时间、方法及效果评价等几部分组成。具体安排: (1) 第l周带教老师发放工作手册和临床带教路径表, 介绍急诊环境、物品放置、工作特点及流程, 告知急诊相关知识, 操作、抢救流程PPT的学习方法、所在位置及科内考核评价流程、方法。 (2) 第2周~第7周带教老师按带教路径表对新进护士进行带教和评价考核, 每月以情景模拟[2]或抢救流程图[3]形式安排一次综合培训, 培训中贯穿制度、流程、抢救预案、操作及沟通交流等, 每月进行理论考核1~2次, 操作考核5~6项。 (3) 第8周, 护士长或内训师抽考新进护士的急救技能和相关知识应用至少4项, 急诊综合知识测试1次, 包括特殊事件处理、危重病护理、急救流程、药物知识等。

1.3 评价指标

综合素质能力评定:综合素质能力由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和突发事件应对组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 采用t检验,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考核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1。

3讨论

3.1 使临床带教工作标准化, 减少了盲目性

快捷路径使带教工作程序化, 克服了传统的带教模式带来的思维方式、带教方法及流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有效地防范和减少了带教上的疏漏与缺陷。路径的制定实施使带教程序标准化, 使新进护士明确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及学习的程序步骤, 能有效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并不断提升实践水平。

3.2 新护士操作能力明显提高, 增强了自信心

实施临床路径教学要求新进护士和带教老师按教学路径表完成各项带教计划, 同时及时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这就督促新进护士和老师及时沟通, 使老师能进一步熟悉新进护士的认知水平、思想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 针对性地开展带教工作,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激发了新进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新进护士的临床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极大地增加了新进护士的自信心

3.3 体现了“循证护理”“适用”的原则

为保证临床快捷护理带教路径的科学性、实用性, 使之成为急诊带教的有效工具, 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咨询专家及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骨干护士;分析了既往多年带教资料及轮转护士对带教的看法和建议, 使路经的制定真正做到有据可循。

3.4 多媒体的应用使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

急救护理中很多理论知识单凭言语和简单的教具很难做到准确的表达, 如危重患者抢救流程, 医护、护护的配合, 仪器的使用、摆放的位置等。借助计算机相关软件, 以动画或视频等方式进行内容展示, 并配有相关的语音或文字说明来强调每一项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尽可能出现的问题, 使原本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生动而直观地表现出来, 并可把重点和难点部分反复回放再现, 有助于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 临床路径是一个医疗服务团体集思广益, 共同制定的一个诊疗流程, 这个流程在一定周期内是相对固定的, 也是最佳的。将这一基本理念引入到护理教学中, 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4], 能使急诊新进护士尽快掌握各项护理理论知识、急救技能、突发事件应对及沟通交流技巧, 快速提高新进护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蒋冬梅, 王曙红, 张其建, 等.临床路径在单病种管理中的应用 (J) .现代护理, 2004, 10 (12) :1079-1081.

[2]陈秀荣, 张利岩, 史晶, 等.情景模拟急救培训提高护士综合能力的效果评价 (J) .武警医学, 2007, 18 (7) :517-518.

[3]王宁, 金海燕, 程海荣, 等.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图在低年资护士中的应用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 2004, 20 (11) :57-58.

浅谈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体会 篇6

我院作为一所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承担着大、中专院校的临床带教任务。2011年下半年我科带教实习护士38名, 其中大专23名、本科15名, 年龄20岁~23岁, 全部为女生。现结合我科临床实际, 将实习护生的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现在的护士多数是女生且是独生子女, 比较娇生惯养, 存在着不想吃苦, 不愿上夜班, 缺乏沟通和协作能力的现状。

1.2 新来的实习护士对疾病的分诊评估能力低。

急诊科是医院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的科室, 由于实习护士临床经验少, 对病情判断能力较低, 来了急诊患者, 不能准确地分诊, 从而耽误时间, 造成患者家属情绪急躁, 引发护患冲突。

1.3 对急诊科的急救及抢救流程不了解, 不熟悉。

大部分实习护士初到急诊科, 对急诊科的抢救程序不熟悉, 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如何配合带教老师进行抢救工作。

1.4 对急救药品的放置及常规用量不熟悉、对抢救仪器的性能不太熟悉, 对其操作流程也不熟练, 容易忙中出错。

1.5 急救知识和急救技术的操作技能差。

由于刚来急诊科, 对急诊科常见病种了解不多, 掌握的急救知识也少, 从而导致抢救操作也跟不上。

2 新带教方法

针对实习护士以上常见的共性问题, 我们采取了新的带教方法。

2.1 护生第1周来科, 进行统一培训。

学生初来急诊科, 在新的环境里, 对老师、工作程序、工作环境及患者的特殊性等不熟悉, 容易引起害怕、紧张等不良心理。因此, 带教老师在与学生接触的第一天开始, 要注意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 克服心理障碍, 消除她们的陌生感和紧张感。详细地部署和实施带教计划, 内容是首先注意仪容、仪表和劳动纪律的培训, 作为一名护士, 要着装上岗, 强调劳动纪律, 准时上下班, 上班时间内不准外出请假, 抢救患者时绝不准接打电话, 同时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二是详细介绍急诊科的工作特点、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让她们熟悉科室环境、布局、设备及物品和急救药品的放置, 一些常见病的急救知识, 抢救流程以及常用急救药品的作用和剂量。并让学生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 把老师每天所讲的内容记录下来, 以备实习工作结束后回去总结复习。带教老师每隔一天考一次所讲的内容。

2.2 第2周进行统一带教。

采用情景模拟带教, 由在急诊科工作满10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师一对一带教。首先让学生懂得急诊患者重在“急”字, 熟练掌握急救患者的优先处理原则, 用模型设置一种逼真的急救工作场景, 通过各类模具进行操作, 帮助护生进行模拟训练, 如抢救心肺复苏患者、中毒患者、多发性复合伤患者等。掌握抢救流程, 按照一定流程逐步完成一系列抢救任务。其次, 通过模拟训练后, 带教老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 进行一些基本的操作, 如生命体征的监测、各种疾病体位的摆放、止血、包扎等。在此基础上, 逐渐让她们多参与到各种急诊抢救中去。通过参与抢救, 让学生切身体会如何准确执行口头医嘱、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病情, 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各类急救经验和技能等。在每次紧张的抢救工作结束后, 与实习护士共同回顾该次抢救处理程序, 以及在此次工作中学到的知识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总结, 以便使护生尽早掌握急诊科抢救流程以及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 激发对护理工作的热情。根据笔者多年的带教经验体会到:要想让护生尽快适应和掌握急诊科的工作, 首先要正确对待急诊工作繁杂性与带教任务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不能因为担心学生出错而剥夺她们实践专科技术操作的学习机会, 打击她们的学习热情;而要多给她们各种机会, 多给予鼓励, 使她们在充满自信的前提下大胆而细致地投入到每次的抢救中去。最后针对护生沟通和协作能力欠缺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带教方式。长期以来, 我国的护理教育只重视专业素质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使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不容乐观[2]。为此, 作为带教老师应让护生尽快融入到科室的工作圈里, 把晨交班的机会以及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做简单沟通的任务交给护生, 让她们在简短的实习期间内建立自信心, 大胆地与医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 不断掌握和积累沟通技巧和经验。

2.3 第3周~4周。

带教老师让护生熟悉和牢记每天的工作重点, 熟记各种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及抢救流程和急诊常见的抢救技术操作, 更为熟练地配合带教老师进行抢救工作。规范服务用语, 提高急救质量。在实习第4周时, 严格遵守“放眼不放手”的原则, 更要注意不能放松对学生的监督, 其单独操作时, 加大监督力度, 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 灌输医疗法律责任意识, 由于急诊科是医院全天候开放的窗口, 服务性较强, 医疗风险大, 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 使急诊科处于医患纠纷的多发区。带教老师应运用案例与学生一起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时也注意用法律来规范自己, 严格操作规程, 增强服务意识, 培养依法做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有效规避医疗纠纷。

2.4 4周的实习结束后, 对护生进行综合评定, 进行理论考试及单项操作考试。

由带教老师对考试结果进行评定, 认真填写实习鉴定, 对护生在急诊科的实习效果做出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

3 效果

在急诊科实习4周的护士, 掌握了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基本的抢救程序及临床操作技能, 提高了配合抢救的综合能力, 出科考核成绩均比较满意。同时也提高了急诊科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 极大地推进了科室整体发展, 使临床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4 体会

带教老师是护理实习生进入临床的第一任老师, 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与否、积极性、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高低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有着密切的关系[3]。临床带教既是带业务、带技术, 也是带思想、带品德, 身教重于言教。带教老师在注意业务教育的同时应加强自身修养, 努力学习, 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极大地推进了科室整体水平的提高。带教老师逐步培养护生科学的工作态度、系统扎实的护理理论及较强的护理操作能力, 尽快使她们进入抢救角色, 分担抢救任务,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在多人实施抢救时, 抢救时间缩短, 综合配合能力增强, 抢救效果明显。运用以上科学的带教方法, 使我科的临床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屈新云.新形势下护理实习生临床带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6) :118-119.

[2]龙霖.护患沟通技术实验教学项目的创建与实践[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 :47-49.

急诊科实习护生带教方法探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急诊科实习护生96名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为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实习护生共48名, 女46名, 男2名, 年龄18~25岁, 平均22.6岁, 其中中专4名, 大专36名, 本科8名;观察组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实习护生48名, 女45名, 男3名, 年龄20~26岁, 平均23.1岁, 其中中专5名, 大专34名, 本科9名;两组实习时间均为4周。两组带教教师各4名, 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和三年以上带教经验。两组实习护生的年龄、性别、学历及带教教师学历等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带教模式, 带教教师注重对实习护生进行护理实践操作的训练, 教学计划的第一、第二周为专科理论知识讲解, 第三周为带教教师的操作示教和护理查房, 第四周为护生临床实践, 并参加各项考核及填写调查问卷。

1.2.2 观察组

根据人数将2~4名护生分成一小组, 并选1名组长, 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学习、讨论, 并做好相关记录。 (1) 第一周:带教教师尽快帮助护生熟悉急诊科的环境及工作流程。教学计划中引入教学病例 (如心脏骤停和徒手心肺复苏术) , 并运用逆向思维引出两个左右临床常见的预见性问题 (如如何预防心肺复苏成功后的并发症、并发症有哪些、导致心肺复苏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等) 同时, 要求护生在一周内找资料并可流利的回答问题,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完成任务。 (2) 第二周:首先各组代表对教学病例的分析进行阐述, 回答第一周所提出的问题, 并总结出问题, 其他成员补充, 护生讨论后, 带教教师进行总结并回答新问题, 最后精讲病例的重点、难点, 利用心肺复苏模拟人现场演练徒手心肺复苏术具体操作,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3], 达到掌握并理解的目的, 结束后, 提出下一个教学病例 (如过敏性休克的急救及监护) , 带教教师提出问题, 护生总结并回答, 下周讨论及演练。 (3) 第三周:小组讨论, 带教教师总结并行实物演练, 提出下一个教学病例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及洗胃术) , 由带教教师提出问题, 护生总结并回答, 下周讨论及演练。 (4) 第四周:方法同前, 演练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及各项成绩考核。

1.3 效果评价

综合成绩=操作成绩×25%+理论成绩×20%+护理计划成绩×25%+教学查房×20%。采用调查问卷形式了解护生对教学方法的质量反馈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考核成绩

四周后两组实习护生的操作、理论、护理计划、教学查房考核成绩及综合成绩, 见表1。

由表1可见, 观察组护生的操作、理论、护理计划、教学查房考核成绩及综合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2 质量反馈情况

四周后两组实习护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质量反馈情况, 见表2。

由表2可见, 观察组实习护生提高自学能力、学习兴趣、整体护理能力、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应用全新的急诊科护理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水平及整体护理的观念[4], 使其在处理问题时具备将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还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 会运用护理程序去判断问题、解决问题, 解除患者对实习护生的负性心理, 提高患者对实习护生的满意度。同时, 改进后的带教模式还丰富了带教护士的理论知识, 提高了带教护士的临床操作水平, 从而有效提高病房整体护理质量[5]。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实习护生急诊科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急诊科实习护生96名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实习护生共48名作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 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48名护生作为观察组, 采用改进后的教学模式, 比较两组护生的操作、理论、护理计划、教学查房、综合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方法的质量反馈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生的操作、理论、护理计划、教学查房考核成绩及综合成绩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实习护生认为带教教师的教学法可提高自学能力、学习兴趣、整体护理能力、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比例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进后的急诊带教方法可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有效提高实习护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

关键词:实习护生,急诊科,相关理论知识,操作水平,带教方法

参考文献

[1]朱秀英.提高实习护生临床工作能力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104-105.

[2]文秋妹, 王继明, 孙岚.应用“工作日志法”增加实习护生专科知识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 :99-100.

[3]刘兰莲, 张金风, 刘芝兰, 等.护生临床操作技能培训流程重建[J].当代医学, 2011, 16 (32) :159-160.

[4]周丽琴.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护理操作教学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1) :89-90.

急诊护理带教方法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本科实习的大专护生60位, 按护理部随机安排好的实习名单排序分组。奇数为实验组, 偶数为对照组。2组护生的实习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时数、教学目标均相同, 且在年龄、学习能力、入科理论考试成绩方面, 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将本科的带教老师也随机分组, 均选择护师及以上职称老师, 在学历、工龄、带教经验、教学能力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取一带一的带教方式, 并统一进行抢救能力的考核, 包括抢救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考试统一。

1.2 方法

1.2.1 带教方法

1.2.1.1 实验组

采用护理程序方法进行个性化带教, 具体方法见图1。

1.2.1.2 对照组

采用传统带教方法, 不填写评估表, 跟班时根据班次、内容、病种随意或护生请教时进行讲解、示范、指导。

1.2.2 考核方法与判断标准

在护生入科后3d内完成入科相关抢救知识理论和操作考试及出科前3d进行抢救知识理论和操作考试。均由总带教老师监考, 并现场按标准评分, 评分标准由科内统一制定。理论考试从4份难易程度相当的理论试卷中抽选1份, 操作考试取吸痰、心肺复苏、除颤、血气分析四项考试的平均分, 心肺复苏、除颤在实训室成人安妮人体模型模拟考试, 吸痰、血气分析在床边测试, 考题的难易程度和打分标准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护生考核结果比较, 见表1。表1表明, 2组入科理论成绩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出科理论成绩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组入科操作成绩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出科操作成绩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3 讨论

3.1 系统科学的带教方法, 提高了护生应急抢救能力。

临床实习是完成护生到护士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 是护生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 临床带教是应用性、技术性较强的一门艺术, 而临床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护理人才的质量。表1结果表明:实验组实习结束后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出科提高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 本课题提出采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急诊护理带教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提高了护生应急抢救能力, 为培养出高素质护理人才奠定了基础[3]。

3.2 因材施教提高了护生急救综合素质。

护生在实习过程中, 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带教, 注重抢救能力培养的同时, 特别针对护生面对紧急救护情景时护患的沟通能力、心理应激反应能力等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护生碰到紧急救护时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现象[4]。护生每当遇到抢救患者有一个很好的面对过程, 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及系统的抢救流程的护理思路, 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生命, 为顺利上岗工作铺路搭桥。大多数护生和带教老师反映, 采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护理带教, 优于传统带教方法, 提高了实习护生急救综合素质。因此, 在带教过程中应仔细评估每位护生, 针对其突出问题, 明确带教重点, 做到因人施教, 对实习护士的教学更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培养出有个性、创造性的护生, 为临床护理输送一批实用型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3.3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评价虽是临床护理教学程序中的最后步骤, 但实际上贯穿教学的始终。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及终末评价。过程评价存在于教学的整个过程, 是指导进修学习的一种方法[5], 在护生带教时, 要着重过程性评价, 其目的是随时给学生反馈, 提出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终末评价是在一个阶段或实习结束时进行评价, 是护士长或带教组长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方法。只有通过不断评价, 才能找出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使教学程序进入下一个循环。

4 小结

护理程序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 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 是一个持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6]。护理程序作为一种工作方法, 不仅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应用于急诊科实习护士带教工作中同样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刘珊珊, 朱东海.护理程序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6) :860~861.

[2]王春妹.应用护理程序提高护生的抢救能力[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22 (11) :87~88.

[3]罗燕, 李素昆.护理程序在手外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及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6B) :952~953.

[4]谈菊华.护理程序在急诊儿科新护士带教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12) :675.

[5]朱儒红.护理程序在胸心外科进修护士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6) :75~76.

急诊护理带教方法 篇9

临床护理实习是护生进入护理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首要过程, 因此临床实习带教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带教质量的优劣对护生将来独立进行护理工作的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多数仍采用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导致护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不仅制约了护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而且也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将管理学的情境领导理论应用于急诊科护理带教工作中, 根据护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带教方法,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1 情境领导理论

1.1 情境领导理论的定义

情景领导理论又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由管理学家赫尔塞和布兰查德提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领导者的风格应适应其下属的成熟度[1]。成熟度是指个体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成熟度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 (1) 工作成熟度是指一个人从事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工作成熟度越高, 在组织中完成任务的能力就越强, 越不需要他人的指导。 (2) 心理成熟度是指从事工作的动机和意愿。人的心理成熟度越高, 工作的自觉性越强, 越不需要外力激励。

1.2 情境领导理论的模式

情境领导理论模式根据员工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高低的结合, 把员工的工作状态分为4种: (1) M1型:工作能力低, 动机水平低; (2) M2型:工作能力低, 动机水平高; (3) M3型:工作能力高, 动机水平低; (4) M4型:工作能力高, 动机水平高。

与员工的发展阶段相对应有4种不同的领导类型: (1) 命令型领导。对于低成熟度 (M1型) 的下属, 领导者可以采取高工作、低关系的命令领导风格, 与下属采取单向沟通方式, 明确规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规程, 告诉他们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在何地做等。 (2) 说服型领导。对于较不成熟 (M2型) 的下属, 领导者可以采取高工作、高关系的说服性领导风格, 这种方式由领导者对绝大多数工作做出决定, 但需要以双向沟通的方式对员工的意愿和热情加以支持, 并向员工推销决定, 通过解释和说服获得下属的认可和支持, 给予直接的指导。 (3) 参与型领导。对于比较成熟 (M3型) 的下属, 领导者可以采取低工作、高关系的参与型领导风格, 加强交流, 鼓励下属参与决策, 对下属的工作尽量不做具体指导。 (4) 授权型领导。对于高成熟度 (M4型) 的下属, 领导者可以采取低任务、低关系的授权型领导风格, 充分授权下属, 让下属自己做决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2 情境领导理论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急诊护理有其自身的特点: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 护士24小时随时应诊, 要迅速完成预检分诊, 同时承担着急、危、重患者的抢救, 病种复杂、患者及家属心情焦急, 情绪易激动, 所以业务、管理及协调等任务十分繁重, 在工作中稍有偏差, 轻则发生冲突, 重则将导致医疗差错甚至事故, 产生医疗纠纷。所有这些都给护生带来了较重的心理压力, 同时也给带教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以情境领导理论为指导, 根据护生在临床实习的不同阶段及自身的情况, 把护生分为4种类型, 分别给予相应的带教方式, 使带教效果得以显著提高。

2.1 对M1型护生采用命令型带教

护生在临床初期既兴奋又紧张, 但由于对科室环境不熟悉, 加之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 故感到无所适从, 表现为工作水平低, 工作意愿也低。针对这种情况, 由总带教教师向护生介绍科室的规章制度、抢救物品、药品的管理制度;各种设施、药品和物品的摆放位置;组织学习护理人员的行为规范、护理操作规程及工作安全教育;加强护生的基本素质教育, 让护生尽快熟悉环境、适应环境, 形成主人公意识并进行工作[2]。培养护生的观察能力, 要求护生多看、多问、多听。对于急诊科常用的护理操作, 如生命体征的监测、吸痰、心电监护、静脉输液、描记心电图、中心管道给氧、心肺复苏等, 入科后首先由带教教师按照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认真培训, 进行具体演示, 强调操作中的重点、难点, 以及操作的目的、方法、时间及如何评价操作的效果等, 并对护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合格者再进入临床实际操作, 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要现场督导, 护生遇到困难时, 立即给予指导, 有问题时及时纠正。另外带教过程中注意维护护生的自尊心, 适时给予鼓励, 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这样能使她们在两周内掌握急诊科的常用操作。

2.2 对M2型护生采用说服型带教

护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习后, 对各种基础操作越来越熟悉, 对护理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她们缺乏工作经验和工作技巧, 表现为工作水平低、工作意愿高。对此类护生带教教师应该鼓励她们的工作积极性, 在进行护理和各种操作过程中允许护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带教教师要及时监督, 发现违反原则时, 立即给予纠正。

2.3 对M3型护生采用参与型带教

随着临床实习的不断深入, 护生不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而且也有了一定的信心。这时带教教师应采取参与型带教, 让护生参与决策的制订, 保护其积极性。例如: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该采取那些急救措施, 先让护生陈述自己的观点, 带教教师再给予指导, 共同确定护理抢救流程计划;在给患者静脉输液时, 让护生讲述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 不规范之处给予及时纠正;胸部外伤的患者在做影像等检查的途中, 应观察其指征及反应, 先让护生陈述自己的观点, 带教教师再给予指导、纠正并完善有关事项。这样激发了护生的潜能, 增强了其自信心, 师生是合作的伙伴关系, 但要做到“放手不放眼”。

2.4 对M4型护生采用授权型带教

进入临床实习的最后阶段, 护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操作能力, 也有独立进行操作的意愿。这时带教教师可以适度的“放手”, 对临床发生频次高的、简单的、在护生能力范围之内能胜任的操作, 可以让护生单独完成, 如生命体征的测量、心电监护、描记心电图、吸氧等。操作前要给护生一些鼓励, 相信她能胜任, 以增强其自信心, 但操作后要及时检查, 并给予评价。如护理查房时, 可以让护生以自查的形式进行, 带教教师作为旁听者给予点评。对于非紧急患者, 让护生自己给予健康宣教, 带教教师旁听, 不全面的地方给予补充, 让护生有主人公意识和成就感, 最大限度地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3 结语

护生刚刚走出校门, 只完成了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 没有临床经验、缺乏临床思维能力、护理专业所需要的态度和价值观还不成熟、沟通技巧和团队精神有待发展,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磨炼[3]。情境领导理论应用于急诊科临床护理带教工作, 可以让护生在不同的实习阶段, 接受适合的带教方法, 指令型和说服性的带教方法, 让护生的技术得到了规范;参与型和授权型的带教方法, 激发了护生的潜能。通过这些类型的带教方法, 也提升了带教教师的综合水平和影响力,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甘红霞.神经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9, 4 (6) :37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急诊护理带教方法】相关文章:

急诊科护生的带教方法07-07

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08-16

急诊护理教学06-20

急诊内科护理08-01

急诊护理流程08-01

急诊护理操作08-19

急诊优质护理08-21

急诊护理配合09-01

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论文04-26

急诊护理管理论文04-15

上一篇:共同富裕下一篇:转铁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