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区

2024-08-04

高风险区(精选十篇)

高风险区 篇1

由于洪水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洪水风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以水库为主要防洪工程的下游防洪区, 水库上游与下游区间入流的洪水遭遇将对下游的防洪安全产生直接影响, 而通过估计下游防洪区的防洪风险率, 能为防洪错峰、安全调度以及洪水资源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遭遇设计标准及以下洪水时, 可通过适当抬高汛期运行水位, 多蓄水兴利;而在遭遇超标准洪水时, 可根据所估算的实际防洪风险, 采取应对措施, 提高防洪能力。近些年来, 国内外针对水库防洪调度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索, 关于洪水遭遇情形下的下游防洪风险率的估计方法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 洪水地区组成法:夏建荣等[1]运用洪水地区组成法对糯扎渡水电站设计洪水地区组成进行了研究, 为糯扎渡水库调洪演算提供了设计依据; (2) 组成概率法:谭维炎等[2]基于二维概率分布描述了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 进而确定了某水库下游城市的防洪风险率;傅湘等[3]用概率组合法推导出了计算下游防洪风险率的方法, 等; (3) copula函数法:闫宝伟等[4]应用Copula函数, 不仅构造了长江和清江年最大洪水发生时间的联合分布, 还构造了发生时间与其量级的联合分布, 为长江和清江洪水遭遇风险分析提供了依据;王占海等[5]采用M-Copula函数对洪水遭遇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得到了寸滩站与宜昌站洪水遭遇组合的风险率, 等;Farve等[6]采用Copula函数对加拿大魁北克省Peribonka河流的洪水遭遇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该河流上水电规划设计提供了依据; (4) JC法:谢小平等[7]将结构可靠度计算中的JC法引入到设计洪水地区组成的分析和计算中, 该方法在求解洪水最不利地区组成的同时, 计算出了断面设计洪水的风险, 等。

纵观现在的研究, 对于在水库下游有区间入流时的下游防洪区的风险估算, 多是以上游入库洪水的随机性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将区间入流作为定值来考虑, 进而应用P-III等函数求出流经下游防洪区的洪峰或者洪量的分布函数, 这与实际情况显然是存在偏差的, 这种偏差有可能潜藏着更大的风险, 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效益, 在现如今调度风险的研究逐渐深化的时期, 发展合适的新方法, 综合考虑干支流洪水的随机性, 探索水库防洪调度时下游防洪区所面临的风险, 是迫切予以解决的关键问题,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8]。本文针对概率组合法与Copula函数的特点, 并充分将两者的优点予以耦合, 在考虑水库出流与区间入流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情况下, 寻求防洪控制断面总汇流的分布函数, 从而可直接得到了下游防洪的风险率, 为防洪决策人员在防洪关键时期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同时也更好地促进防洪效益的有效发挥。

1 洪水遭遇组合的下游防洪区防洪风险率

对于一个由水库、河道及下游防洪区所组成的典型防洪系统来说, 入库洪水和区间洪水可以看成两个随机变量, 而经水库调节后的出库洪水与区间洪水的遭遇机率往往是防洪调度管理人员所关注的, 两者一旦遭遇就有可能给下游的防洪区造成威胁, 所以, 在防洪调度过程中, 有必要在上游和区间洪水形成的总体效果进行合理评估, 以掌握下游防洪区的防洪风险率。

图1中, X1为入库洪水, X为经水库调节后的出流, Y为区间入流 (其上游可能建有水库) , Z为下游防洪区的防洪控制断面, 其中X, Y, Z均为随机变量, 且Z=X+Y。上游的水库承担防洪削峰的任务, 使得流经该防洪区的河道总汇流不超过设计的安全泄量Z0, 以保证水库下游防洪控制区的安全。根据图1所示, 可以得到下游防洪的风险率R为Z大于Z0的概率。

2 基于洪水频率组合法和Copula函数的多维风险估计模型

根据图1所示的下游防洪风险问题, 则需求解出流经下游防洪区的防洪控制断面Z的分布函数。水库出流X和区间入流Y的汇流即为防洪控制断面Z的值, 即Z=X+Y。根据概率论, 得到洪水频率组合法[9], 则防洪控制断面Z的分布函数由随机变量X和Y求得, 如以下公式所示:

式中:z0为下游防洪控制断面的安全值;h (x, y) 为随机变量x和y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

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 谭维炎[2]、傅湘[3]等对如何求解水库出流X和区间入流Y的联合分布函数进行了研究, 当水库出流X和区间入流Y的相关关系为相互独立时, 则得到联合分布函数为f (x, y) =f (x) ·f (y) , 最终为联合分布函数的求解提供了一种思路。

本文根据近年来水文中的研究热点Copula函数, 对随机变量水库出流X和区间入流Y的联合分布函数进行了求解, 通过Copula函数求解联合分布函数不仅把随机变量间的相互独立性考虑在内, 还进一步充分考虑了随机变量的相关性。

Copula函数是构建多维联合分布模型的一种有效方法。与现有多变量分析计算方法相比, 其将多维联合分布的求解分为边缘分布和相关性结构两部分来分别处理。这样一方面对于任意边缘分布都可以用Copula函数构造联合分布;另一方面将求解复杂的联合分布的工作简化为求解变量间的相关结构。目前, Copula函数主要运用于金融风险分析以及灾难事件的预测, 其在水文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例如洪水频率分析、降雨频率分析、干旱特征分析, 以及本文所研究的洪水遭遇问题。在水文及相关领域文献里经常出现的几种二维函数为:Gaussian Copula;t Copula;Gumbel Copula;Clayton Copula;;Frank Copula。

Sklar定理在Copula函数的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阐明了多维联合分布和边缘分布的关系。以二维随机变量为例, Sklar定理的内容:若H是边缘分布F和G的联合分布函数。则存在一个Copula函数使得在定义域内的x, y满足:

若F和G是连续的, 则C是唯一的;相反, 如果C是Copula函数, 则F和G是边缘分布函数。式中H为联合分布函数, F和G分别为随机变量X和Y的边缘分布函数[10]。

根据Sklar定理, 通过Copula函数就可以构建任意边缘分布的多维联合分布函数。因此, 上游水库泄流X和区间入流Y的联合分布函数H (x, y) 可以求得, 即H (x, y) =C[F (x) , G (y) ]。另u=F (x) , v=G (y) , 则联合概率密度函数为:

式中:h (x, y) 为联合概率密度函数;u, v分别为x和y的边缘分布函数;c (u, v) 为Copula函数的密度函数;fx (x) 、gy (y) 为x和y的边缘密度函数。

根据Copula函数得到水库出流X和区间入流Y的联合分布函数如式 (2) 所示和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如式 (3) 所示, 进而得到防洪控制断面流量Z的分布函数即公式 (1) , 具体如下所示:

式中:z0为下游防洪控制断面的安全流量;h (x, y) 为联合概率密度函数;u, v分别为x和y的边缘分布函数;c (u, v) 为Copula函数的密度函数;fx (x) 、gy (y) 为x和y的边缘密度函数。

由此可以确定下游防洪区遭遇风险的概率为:

当水库下泄流量与区间入流的和大于下游防洪控制断面的安全值Z0时, 有以下两种原因:当水库出现超过下游防洪安全的超标准洪水时, 其下泄流量将大于下游防洪控制断面的安全值Z0;当水库按照下泄流量安全值Z0下泄, 但地区入流组成不利时, 下游的防洪区仍有可能不安全的。由上式所确定的风险率能够全面考虑入库洪水和区间入流的随机组合, 为防洪减灾及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3 算例分析

干流某水库的设计防洪标准为1%, 所对应的洪峰流量15 150m3/s, 其下游河道安全泄流为3 750m3/s。区间入流的上游建有一个水库的设计防洪标准为0.1%, 所对应的洪峰流14 520m3/s, 它的下游河道安全泄流为2 500m3/s。下游防洪区的安全泄量为6 250 m3/s, 所对应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算例中的研究区域采用相应取样的方法[2], 得到干流X和区间入流Y35年的流量资料。如图2所示的干流X和区间入流Y的流量变化过程, 图中左纵坐标是干流X的流量坐标, 右纵坐标是区间入流Y的流量坐标, 横坐标为所选取样本依次各年的序列号。

3.1 求解边缘密度函数

经过研究和实践证明, P?Ⅲ型分布与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洪水资料相适应。但是本算例的研究区域中, 干流X和区间入流Y的上游均有水库, 由于防洪调度规则的存在, 及人为操作的影响, 其分布将受到其影响。因此, 需要采用非参数假设检验, 选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函数对资料中的观测数据适合分析, 确定其具体分布。接下采用以7个常用分布:Gamma, 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GEV) , Lognormal, Gaussian, Generalized Pareto (GP) , Weibull, Exponential对干流X和区间入流Y的分布进行分析。其中, Gamma分布与P?Ⅲ型分布相似, 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和Weibull分布都是用于模拟极值的分布, Gussain分布用于正态分布型, Lognormal分布与Guassian分布相似, GP分布主要用于模拟模型的尾部, Exponential分布是Gamma分布的一种特殊形式。

首先采用Kolmogorov-Smirnov (K-S) 检验对干流X和区间入流Y对以上7个分布的适合情况进行分析。K-S检验是根据样本的经验分布函数Fn (x) 和指定的分布函数G (x) 构造检验统计量, 如下式所示

式中:KS表示经验分布函数和所选择的理论分布函数之间的最大距离。得到显著水平在0.01的情况下, P值的大小。若P≤0.01, 则拒绝该理论分布;若P>0.01, 则接受该理论分布。

通过K-S检验确定了以上7个分布对样本数据的适合情况。接下来在被接受的理论分布模型中, 采用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 确定最适合样本的分布模型。其检验量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式中:k为分布函数的参数数目;L为分布函数的对数似然值。

采用AIC适合检验, 能够惩罚参数增多所带来的分布函数拟合优度的提高, 进而更优的确定最适合的分布函数。最小AIC值所对应的分布函数, 即为最适合样本数据的分布函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上表所示的计算结果, GP和Exponentiala分布不被接受成为干流X的分布函数。在剩余的分布函数中, Lognormal分布函数的AIC值最小, 因此Lognormal函数是干流X的最适合分布函数。

Lognormal函数的概率密度函数如下所示:

式中:μ为位置参数;σ为尺度参数, 且x>0。

采用极大似然估计MLE, 可以估算得到Lognormal函数的参数值为:μ=8.43, σ=0.3。因此, 干流X的分布模型可以确定。

接下来, 确定区间入流Y的分布函数, 通过K-S检验, 只有GP和Exponential分布被拒绝, 其余的分布函数中, 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GEV) 函数的AIC值最小。所以, 确定GEV函数为区间入流Y的分布函数。

GEV函数的概率密度函数如下所示:

式中:μ为位置参数;σ为尺度参数;K为形状参数。

同样采用极大似然估计MLE, GEV函数的参数值可以求得:K=-0.7, σ=0.9, μ=727.7。最终区间入流Y的分布函数也可以确定。

3.2 随机变量联合分布的确定

Kendall秩相关系数是确定变量间相关性的系数之一。干流X和区间入流Y的Kendall秩相关系数为τ=-0.4, 则说明干流x和区间入流y存在一定负相关性。

选取椭圆型和Archimedean型的Copula函数, 来确定干流X和区间入流Y的联合分布函数, 它们的函数表达式如表2所示。其中, Gaussian Copula和t Copula为椭圆形的Copula函数;Gumbel Copula, Clayton Copula, Frank Copula为Archimedean型的Copula函数。

接下来需要从以下5个Copula函数中选择与观测资料配合得最好的Copula函数, 即拟合优度检验。Genest和Remillard[11] (2008年) 提出了一种以经验联合分布为基础的适合检验:以经验联合分布和理论联合分布的距离构造Cramer-von Mises统计量, 如下式所示:

其中:ΔCn (u) 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式中:Cn为经验联合分布函数;n为样本的大小;Cθn为所选取的理论Copula函数。

在拟合优度的假设检验中, 原假设H0:Cn∈Cθn, 表示理论Copula函数Cθn与观测资料的适合性较好;备择假设H1:CnCθn, 表示Cθn与观测资料的适合性不好。接下来得到P值与显著性水平α=0.05的关系, 当P>α时, 意味接受原假设H0;当P<α时, 说明拒绝原假设。并且经验联合分布Cn和理论Copula函数Cθn的距离Sn最小, 且P值最大的Copula函数, 即为最适合的Copula函数。

通过相关性分析τ=-0.4, 说明干流X和区间入流是负相关关系。由于Gumbel Copula和Clayton Copula只适用于构造正相关关系的联合分布, 因此这两个分布被排除。采用上面所述的方法, 对剩下的分布进行适配性分析, 最终的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t Copula的Sn最小, P值最大, 因此为最适合的Copula函数。

t Copula函数的表达式如表2所示, 通过极大似然估计MLE, 可以得到表达式中的参数值, ρ=-0.37, v=6。最终, 可以确定干流X和区间入流Y的联合分布函数。

t Copula函数的联合分布函数和联合分布密度函数分别如图3, 4所示。

3.3 下游防洪区的防洪风险率估算

根据上文所提出的下游防洪区的防洪风险率, 如公式 (4) 所示, 即:

式中:fx (x) 和gy (y) 表示水库出流x和区间入流y的密度函数, 可由公式 (8) 和公式 (9) 确定;c (u, v) 是由t Copula函数构造的随机变量x和y的联合分布密度函数;u, v为随机变量x和y的分布函数, 与fx (x) 和gy (y) 有关。

算例中的下游防洪控制点的安全泄量Z0为6 250 m3/s, 进而计算下游超过该安全泄量的概率大小。对上式求解得到如下公式:

二重积分后, 得到在干支流洪水遭遇组合的情况下, 超过下游防洪控制点的安全泄量的概率为0.019。该计算结果验证了水库下游防洪区的设计标准的可靠性, 表明了该区域的下游防洪不容易遭遇区间洪水的影响, 也说明了支流上所建的水库, 能有效调节入库的洪水, 使得支流上的出库洪水过程得到坦化和消峰, 最终避免了干支流洪水遭遇, 所导致的下游防洪标准的破坏。

4 结语

根据洪水频率组合法的洪水遭遇组合的下游防洪风险率的求解原理, 就如何求解水库出流和区间入流的联合分布函数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即采用Copula函数通过其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以及它们的相关性结构, 构造了联合分布函数, 进而充分考虑了水库出流和区间入流之间的相关性和组合的随机性。在Copula函数的应用中, 本文进行了进一步地研究, 即采用Copula函数的适合检验, 选择了描述样本数据联合分布最优的Copula函数。本文的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可行性, 能够为今后洪水遭遇组合地区的防洪规划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夏建荣, 李廷华.糯扎渡水电站设计洪水地区组成研究[J].水利发电, 2005, 31 (5) :17-19.

[2]谭维炎, 黄守信.水库下游城市防洪风险的估算[J].水利学报, 1983, (7) :37-40.

[3]傅湘, 王丽萍, 纪昌明.洪水遭遇组合下防洪区的洪灾风险率估算[J].水电能源科学, 1999, 17 (4) :23-26.

[4]闫宝伟, 郭生练, 陈璐, 等.长江与清江洪水遭遇风险分析[J].水利学报, 2010, (5) :553-559.

[5]王占海, 陈元芳, 黄琴, 等.M-Copula函数在洪水遭遇中的应用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 2009, 27 (1) :69-73.

[6]Farve A C, Adlouni S E, Perreault L et al.Multivariate hydrological frequency analysis using Copulas[J].Water Resource Research, 2004, 40:1-12.

[7]谢小平, 黄灵芝, 席秋义, 等.基于JC法的设计洪水地区组成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 2006, 25 (6) :125-129.

[8]张验科, 王丽萍.综合利用水库调度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2.

[9]蔡振华, 王祥三, 李娜.沮漳河下游洪水遭遇地区组成规律及计算[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 (4) :23-26.

[10]Nelson R B.An introduction to Copula[M].Springer, New York:1999.

阜新露天煤矿区生态风险分析 篇2

阜新露天煤矿区生态风险分析

摘要: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长期的`开发话动已经引起了与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的诸多环境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和区域环境发展的综合性制约因素.本文主要从地形地貌的破坏、“三废”污染、重金属污染、水土流失等方面,分析了阜新露天煤矿区的生态风险问题.作 者:马喜君    常志华    程建龙    陆兆华    Ma Xijun    Chang Zhihua    Cheng Jianlong    Lu Zhaohua  作者单位:马喜君,Ma Xijun(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恢复生态学研究所・北京,100083;淮阴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淮安,223001)

常志华,程建龙,陆兆华,Chang Zhihua,Cheng Jianlong,Lu Zhaohua(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恢复生态学研究所・北京,100083)

期 刊:中国矿业  ISTICPKU  Journal:CHINA MINING MAGAZINE 年,卷(期):, 15(8) 分类号:X321 X328 关键词:露天煤矿区    生态风险    环境问题   

高风险区 篇3

当然,这股风潮也给三门峡带来了一场信用风暴。

2004年底,河南省银行业协会把三门峡定为高风险区,并通报了7家逃废债企业。中国银行业协会和建行总行联合对三门峡某企业提出警示,要求其尽快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否则中国银行业协会将组织金融机构对其制裁。

“之后各金融机构在三门峡谈贷色变,把力量全放在保全信贷资产上。不良的金融生态环境,让三门峡的企业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款可贷。”三门峡市常务副市长苏新华介绍。

在三门峡市长办公会上,市委书记李文慧在政府全会上曾点名批评了某企业的逃废债行为,“这严重影响了全市的金融生态环境!”

“2005年,三门峡市政府下发了关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2007年以来,当地政府又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写入党代会和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地方政府考核办法规定,要求各县(市)金融机构以无记名形式给当地政府金融生态环境打分。由市政府组织,政府秘书长带领金融机构负责人、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到各县巡回检查,从县域经济发展、企业守信、司法环境、制度建设和银行债务保全等六个方面进行检查,每项内容包括许多指标,通过召开座谈会和投票等程序,评出4个档次,列入年终目标考评。某县因企业逃废债、县政府没有履职,被取消了评先资格。”三门峡市人民银行行长侯正芳告诉记者。

信用高地必然形成资金洼地。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就会增加。去年,仅域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三门峡贷款就达60亿元左右。今年前7个月,域外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又增加贷款9亿多元。

2008年7月1日,在三门峡市隆重召开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暨银企合作会议会上,三门峡市87家企业与来自区内外的15家金融机构共同签订了贷款合同60份、贷款意向58份,与118个项目合作金额达131.64亿元。

有银行行长表示,回去要向省里汇报,建议其他地市学习三门峡模式。工行河南省分行行长则说,三门峡若再清收10亿元不良贷款,可全留到三门峡使用。

会后,三门峡市委书记李文慧说:“没想到效果这么好,信用才是三门峡将来最大的资产。”

9月中旬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三门峡市被中国国际金融论坛授予“十佳新锐金融生态城市”。

2007年,三门峡市创造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连续12个月位居全省增速第一的纪录,有两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今年以来,三门峡全市工业发展势头不减,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重点项目60个,其中制造、精深加工、高新技术的项目占到52%。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返牧风险的思考 篇4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被誉为“中华水塔”, 是唯一的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三江源区是隶属青海省的纯牧区, 总面积36.37×104km2, 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0.40%, 海拔为3335~6564m。2012年总人口82.60万人, 牧业人口占83%, 藏族居民占89%,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393元。实施生态移民是为了缓解三江源区的“人-草-畜”矛盾, 降低草场超载压力、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恢复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依托国家投资75亿元开展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三江源区从2003年起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草场退化较为严重区域的牧民为重点, 采取“政府引导, 牧民自愿”原则, 开始实施生态移民。截至目前已开展10年, 移民工程总投资6.31亿元, 共建移民社区113个, 累计移民14477户、70724人, 涉及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共4州16县1市的92个乡镇, 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移民返牧现象。生态移民中的返牧现象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人口迁移现象, 是移民工作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难题, 然而由于生态移民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解决搬迁群众生计的长期性, 因此,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安置工程建设的成败对于移民有效安置、藏区社会稳定、中下游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更好地保护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保证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2 生态移民返牧研究述评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 生态移民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重要战略行动, 同时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部门和学者的重视 (税伟等, 2012) 。国外对生态移民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 最早被称作环境难民 (Environmental refugee) , 由世界观察研究院的Lester于19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 (Ethan, 2006) , 在之后的研究中出现了环境迁移人 (Environmentally displaced persons) 、强制性环境移民 (Forced environmental migrant) 、生态移民 (Ecological migrant) 等提法 (Susan, 1997;税伟等, 2012) 。关于生态移民的提法与概念一直争议不断, 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 但其核心内涵都是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迁移到人口承载能力高的地区,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生态移民的相关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生态移民的政策 (侯东民, 2002;皮海峰, 2004) 、生态移民的必要性 (Lou, 2000;东日布, 2000;东梅等, 2011) 、生态移民的预测 (Nicholls, 2004;Camillo et al., 2012) 、生态移民的成效评估 (东日布, 2000;徐红罡, 2001;刘学敏, 2002;东梅等, 2011) 、存在问题及对策 (徐红罡, 2001;葛根高娃等, 2003) 等方面;其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 国内则以三峡库区、沙漠地区、三江源区、北方农牧交错带居多 (陈洁, 2008;东梅等, 2011;税伟等, 2012) ;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居多, 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较少 (张涛等, 1997;东梅等, 2011) 。以上研究对生态移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进行了不断完善和深化。

生态移民中的返迁现象是移民工作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是一种特殊的人口迁移现象, 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国外的研究集中在移民政策、移民返迁的可能性、原因、后果及微观经济因素方面 (Galor et al., 1991;Alina, 1995;David, 1994;Zhao, 2002;Charles, 2004;Dan et al., 2007;John, et al., 2011) 。国内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将国外的移民迁移理论运用于区域开发及工程建设产生的非自愿移民的安置与返迁问题。国内的研究集中在水库移民的返迁原因、意愿、后果、对策及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方面 (王茂福等, 1997、1999、2000、2002、2004、2008;陆远权, 2002;闵飞, 2003;王洪军等, 2003;张勇, 2003) 。国内外关于移民返迁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依据英国人口学家Ravenstein (1885) 提出的推拉力理论, 认为受压迫、沉重的负担、气候不佳、生活条件不合适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原因。Everett (1960s) 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归纳为四类:与迁出地相联系的因素、与迁入地相联系的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个人因素, 是迄今为止有关人口流动推拉力模式最为系统全面的探讨。张志良等 (1997) 将推拉力理论运用于我国的开发性扶贫移民研究, 该研究首次用公式量化了人口迁移的推拉力作用, 但主要以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为出发点, 影响因子单一, 尤其没有考虑移民自身主观意愿的影响。周宜君等 (2012) 比较分析了某水库移民返迁率与安置效果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对前人研究所提出的安置效果指数公式进行了修正, 提出了推拉力指数公式并进行运算和验证。

生态移民作为一项政策, 其本身具有失败的风险, 其风险及规避研究是生态移民成功的一个关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民的贫困风险、社会风险、安置风险方面 (周竞红, 2006;李锦, 2008;隋燕娜等, 2010;姜冬梅等, 2011) , 其中以水库移民的风险研究为主;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 少量文献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隋燕娜等, 2010) , 其中, Michael (2002) 提出的贫困风险和重建模型 (IRR模型) 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周竞红 (2006) 认为生态移民过程中的风险由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构成。李锦 (2008) 认为生态移民的风险包括生态环境的风险、移民贫困化的风险和文化丢失的风险等。隋燕娜 (2010) 对生态移民风险分析比较全面, 认为生态移民面临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策风险四种风险。关于风险应对, 隋燕娜 (2010) 提出了迁入区应具有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走开发型生态移民道路、实现移民产业转型三条对策。周竞红 (2006) 认为生态移民风险的防范和规避需要政府与移民的全面互动, 政府和移民应各担其责, 共对风险。然而对生态移民的返迁风险未涉及。

综上所述, 移民返迁现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有益进展, 但针对生态移民返迁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 尤其针对高寒牧区生态移民返牧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

3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3.1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状况调研

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分别于2011年10~11月、2012年3~4月、7~8月, 2013年7~8月, 2014年8~9月连续四年多次对三江源区的泽库县、同德县、玛沁县、玛多县、甘德县、玉树县、称多县、杂多县、曲麻莱县、格尔木市等10个县市进行了相关部门走访和农牧民入户问卷调查。入户调查采用的简单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从调查县中各选取2~3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生态移民社区, 再从各移民社区中按农业经济调查抽样比例的要求, 抽取的生态移民户总数占移民社区总户数的比例均达20%以上。调查方式为面对面形式, 问卷内容包括家庭基本特征、草场和牲畜状况、收支情况、生计状况、搬迁及其适应状况、补偿政策满意度、宗教文化活动等。共获得生态移民有效问卷573户。

3.2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安置类型及政策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 根据不同安置地点可分为四类 (表1) , 分别是从牧区到大城市、从牧区到牧区州府小城镇、从牧区到牧区的县城附近、从牧区到牧区乡镇附近。 (2) 根据不同安置方式可分为集中安置和插花安置两类, 以集中安置为主, 插花安置的移民多分布在玉树州的移民社区。集中安置移民每户由国家提供一次性设施建设补助费8万元、饲料补助费8000元/年, 解决城镇户口后还可享受城镇低保。 (3) 根据禁牧期限可分为永久性移民和十年禁牧移民两类, 以十年禁牧移民为主。十年禁牧移民每户每年由国家提供6000元的生活补助, 永久移民每户每年由政府提供8000元的生活补助。

3.3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成效

3.3.1 生态移民工程取得了明显的退牧减畜和生态恢复成效。

2003年至2009年期间三江源区载畜量降低了300~500万个羊单位, 占原有载畜量的14%~23%, 禁牧面积261.9万hm2, 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1%, 48.1%的移民家庭草场处于禁牧状态, 由移民带来的减畜量约为241万羊单位。载畜量的降低使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 同时由于降雨增加、气温升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2000年至2012年期间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略有增强。全区草地植被长势总体呈好转趋势。

3.3.2 农牧民生产生活总体有一定改善。

三江源区2004年以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 目前人均纯收入为4406元。2004年财政总收入为7.7亿元, 2010年增加到47亿元。农牧民从传统的游牧方式开始向定居或半定居转变, 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 由粗放畜牧业生产向生态畜牧业转变。三江源区增加灌溉饲草料基地33.35km2, 建设养畜户3.04万户。青海省财政出资3000万元建立了生态移民创业扶持资金, 自2009年起每年下达4000万元的生态移民群众生活补助。

3.3.3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所提高。

三江源区23个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饮用水建设惠及6万余人, 能源建设惠及4万余户以及61所学校, 科技培训达3.7万人次。三江源区基层各级政权的正常运转得到有效保障, 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和机构的稳定运转得到维持。

3.4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

虽然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工程经过10年的实施, 已取得了一定的生态保护成效, 但由于后续产业发展艰难、生态补偿力度不足等原因, 部分生态移民生产和生活存在困难, 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返牧现象, 生态移民工程未完全发挥出应有的退牧减畜成效, 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3.4.1 返牧现象普遍存在, 未发挥出应有的减牧成效。

目前三江源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已基本告一段落, 该区放牧强度有所降低, 但移民返牧现象较普遍。据调查, 38.3%的移民家庭有畜牧业收入, 15.6%的移民家庭将草场出租其他牧户继续放牧, 51.9%的家庭草场存在返牧现象。有畜牧业收入的移民家庭畜牧业收入平均水平为3075元, 低于移民前的5506元和现有牧民的5988元, 说明移民返牧后放牧强度有所降低。

3.4.2 后续产业发展艰难, 多数移民成为社会闲散无业人员。

由于三江源区社会发育程度低, 产业主要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就业渠道极为狭窄。三江源区生态移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劳动技能较差, 基本未掌握其他生产劳动技能, 且由于语言障碍, 导致其就业务工渠道非常窄, 造成多数移民成为社会闲散无业人员。三江源区生态移民中年龄15~64岁的劳动力约占全部移民的54.7%, 约为47%的移民家庭在过去一年中未参加任何形式务工活动, 务工活动不足3个月的家庭约65%, 劳动力人口年人均务工时间仅2.5个月。

3.4.3 生态补偿相对不足, 移民整体生活水平普遍降低。

三江源生态移民由国家一次性提供住房和搬迁补助, 并分年度发放饲草饲料、燃料、生活困难补助和退牧还草补偿等费用。截至目前, 国家为移民住房建设和搬迁补助等一次性投资共计支出约6亿元, 平均每户约4万元, 每人约合8000元。除以上一次性投资之外, 年度发放饲草饲料、燃料、生活困难补助和退牧还草补偿等费用共计约5621万元, 分别合每户约4000元, 人均约700元。

三江源区移民虽然享有各项补贴政策, 但移民家庭收入水平相对偏低, 且消费支出增加, 配套设施不完善, 整体生活水平下降。调查结果显示:移民整体家庭收入9159元, 较移民前6718元增加, 但低于同一地区整体牧民平均水平10642元。移民后家庭食品、衣服、燃料消费每年约34790元, 其中燃料 (牛粪) 、食品中的肉、酥油等费用共计22500元, 占家庭支出的65%, 此部分费用在移民前是家庭自给的产品消费, 移民后此部分消费支出增加, 而国家对移民的生态补偿每户约合4000元, 导致完全依赖于补偿金生活的移民生活入不敷出, 加上社会保障系统不健全, 使得部分移民家庭基本生活条件未得到保障。

3.4.4闲散无业移民聚集, 成为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江源生态移民大都为无畜户或少畜户, 生活贫困。移民搬迁后就业渠道非常窄, 造成三江源区多数移民成为社会闲散无业人员。虽然在项目实施期内有国家下发的固定补助资金, 按人均计算收入并未降低, 但原本可以自足的食物和燃料都需要购买, 生活成本明显增加, 导致生活困难。此种状况给城镇的社会治安带来诸多隐患, 民事案件发案数增加, 个别县的犯罪人数增多。据统计, 2010年较2003年, 移民人数居第四位的玉树县犯罪人数增加了115% (同期青海省减少50.6%) , 民事案件发案数增加了260% (同期青海省减少22.2%) 。

此外, 项目实施完成后政府补助是否继续下发尚无政策解释, 在后续产业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移民对此有一定心理负担。上述因素均增加了移民返牧的风险, 也加大了政府维持社会稳定的压力。

4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返牧风险的思考

鉴于以上分析, 以三江源区作为生态移民返牧现象研究的典型区域 (图1) , 通过对比分析三江源区移民户在搬迁前后的家庭内部因素和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外部因素的变化, 研究生态移民搬迁前后的社会经济差异及利弊得失, 从返牧类型 (集体返牧、季节返牧、零星户返牧) 、返牧时间特征、返牧距离特征等方面分析生态移民返牧的基本特征, 探讨影响生态移民返牧的原因, 估算不同类型生态移民返牧的风险概率, 提出规避和控制三江源区生态移民不稳定的对策, 使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效果更具有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 为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及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摘要: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 生态移民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重要战略行动, 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移民返牧现象。生态移民中的返牧现象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人口迁移现象, 是移民工作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难题。以三江源区作为典型区域, 分析十年来生态移民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态移民搬迁前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家庭等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变化, 对生态移民返牧的特征与风险进行思考, 为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的有效性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区工商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汇报 篇5

区工商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区工商局的90名干部职工对各位领导们莅临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区工商局在省、市、区局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个到位”和“六个好”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五项指标”、“六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以廉政风险点管理工作为重要抓手,以基层党务公开工作为突破口,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有序开展工作,大胆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工商局基本情况

昆明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现有干部职工90人。辖区面积约108平方公里,有各类企业1510户,个体工商户7884户,分布着国家5a级诚信市场龙城农资市场、全国最大的花卉市场斗南花卉市场等多个大型市场,是昆明市新的行政中心和大学城。工商局为能迅速适应新区快速繁荣发展的社会经济,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当好经济卫士,做出自身的贡献,工商局党组进一步提出了我局发展的新思路,即:明确一个目标、做到三个紧跟、实现三个转变、着力打造昆明行政中心新工商。并以此统一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引领全局发展。

结合工商工作职能,为了能在行政审批、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等工作环节把好廉洁关,工商局从下半年开始,采取分类查找、线上查找、外部查找三种方法查找各个工作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按照其对社会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较系统地建立了三级风险等级体系、三

级风险监控责任体系和三级风险责任追究体系,扎实开展了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书一图四防五围绕”的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工商部门廉政风险点存在的主要表现

一是在行政执法中执法寻租,为部门和个人谋取利益的现象。实施监管执法的过程中,会出现执法偏差以及行政不作为、作为不当甚至乱作为等问题;二是在行政审批中利用手中的权力,简化行政审批重要环节等;三是监管不到位、出现失职渎职现象。因此,切实加强对工商部门廉政风险点的防范管理,将每一个的不廉洁现象遏制在萌芽状态,对于从根本上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无疑是一个良方。

三、采取“一书一图四防五围绕”的方式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

工商局在开展今年的廉政风险点防范

管理工作中,坚持把握好省局的“六项原则”,结合实际,认真思考,采取“一书一图四防五围绕”的方法深入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一书:即是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是每年党风廉政工作的提纲挈领,他确定了从部门到个人的廉政工作责任,使开展部门和个人风险点的查找有据可依。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让部门和个人落实各项廉政工作,遵守各项廉政制度,一旦将责任书中要求的廉政工作和廉政制度做到了位,也就达到了廉政风险防范的效果。工商局共签订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13份,个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78份。一图:即是指《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流程图》。局制定了部门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流程图》及岗位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流程图》。特别是结合各部门和各人的工作职能制定风险防范流程图,让相关部门和人员在开展本职工作的时候,严格对照流程图进行风险监

管,达到风险预警、免疫、防范的效果。流程图的好处是能将各个工作环节紧密地衔接起来,更加直观,避免了风险防范承诺表或承诺书所造成的各风险环节脱节的缺点。工商局共制作部门及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流程图共10份。四防:

1.思想预防。一是廉政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引导养成自觉学习、自警自省自律的习惯,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二是谈心活动。建立领导与干部职工谈心制度,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帮助党员干部认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三是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从精神生活上关心、爱护、帮助党员干部,倡导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

2.程序预防。一要明确职权。通过定岗、定职、定责,规范权力行使的依据、程序、时限及相应责任,编制权力运行

流程图。二要适度分权。理清权力运行界限,推行岗位权力分权制约,建立完善岗位制约措施,防止权力失控。三要优化程序。按照“工作有程序,程序有控制,控制有标准”的要求,规范工作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办事效率。

3.制度预防。一是建立岗位廉政风险档案。将岗位的职能、履职依据、廉政风险点和具体防范措施等内容,按照“一岗一档”的要求,建立岗位廉政风险档案,并进行公布、公示,实现“人人都知道自己的岗位风险,人人都知道他人的岗位风险”,使岗位工作人员在接受他人监督同时,又能监督他人。二是建立廉政风险分析制度。采取调查分析法,通过信访调查、各类测评,特别是对行政相对人和服务对象的调查,确定廉政高风险岗位和监督重点;采取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日常行政审批、执法、投诉中的异常情况以及同行业发生的腐败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及时发现廉政风险隐患;采取流程分析法,通过对权力运行过程

和管理流程逐步、逐环节地进行梳理,分析廉政风险在何种工作环节、岗位、人员上可能发生,及时掌握廉政风险发生、演变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规律。三是建立单位内控制度。重点围绕决策权、自由裁量权、行政审批权、干部人事权、资金和财务管理权、工程项目和大宗物品采购权以及对下属单位日常监控等,从岗位管理的基本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的廉政制度、监督制度执行的违规处罚制度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工作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性。

4.科技预防。运用科技手段,积极探索廉政风险实时动态预防机制。对各类廉政风险点,依托科技手段,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固化和程序化,逐步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处罚、重大事项决策执行、资金管理使用等重点环节的运转过程,通过政务网或局域网实现过程公开,纳入综合电子监察系统监控范围,实现网上实时动态监控,对违反

规定的实行分级预警。五围绕:

围绕建立风险预警、免疫、防范、监督、考核“五个机制”的要求,通过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措施,形成以岗位为点,以制度建设为线,以落实工作目标为面的良好风险点管理工作格局,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1.是以岗位为点排查风险,落实“风险预警”机制。对部门特点和岗位环节可能产生的廉政勤政风险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发动干部职工认真查、集体议,排查风险点,把查找风险点的过程作为提高干部职工廉政勤政意识的过程,切实增强干部职工廉政勤政的自觉性。经过梳理、归类,从9个类别确定24个风险点,其中一级风险点14个,包括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兑现举报奖、会费收取等工作;二级风险点5个,包括食品监管、市场监管、财务管理等工作;三级风险点5个,包括纪律监督、政务公开等工作。

2.是落实“风险免疫”机制,增强队伍风险免疫力。从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入手,通过观看光碟、读好书等形式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勤政教育,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廉政文化建设宣传平台,通过网络传播、廉政走廊、家庭助廉等形式,采取制作流程图、悬挂卡通漫画、设置电脑屏保等措施,通过营造氛围和环境熏陶,使干部职工耳濡目染,知晓风险何在,增强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分局领导班子,在春节、国庆等法定假日前,编写“勤政廉语”发给干部,简洁温馨的廉政信息让人印象深刻,这种严肃而又不失温情的提醒方式,起到了“提神醒脑”的作用,努力营造廉政勤政工作氛围。

3.是以制度建设为线,落实“风险防范”机制,构筑抵御风险的防火墙。针对查找出的风险点,对原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进行认真梳理,围绕权力运行建制度,围绕勤廉教育建制度,围绕风

险信息建制度,围绕防控办法建制度,围绕预警措施建制度,围绕责任追究建制度,制定完善《工商局规章制度汇编》,建立完善风险点预防措施46个,加强对风险点的监控和管理。如为防范行政执法工作中,“有案不查、瞒案不报、大案办小、小案办无”,行政处罚程序不当,滥用自由裁量权导致失职渎职风险,推行“指定办、分类办、互动办”案件查办“三办”模式。所谓指定办,就是在办案过程中,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实行案件主办人责任制,每案确定一名主办人员,这名主办人员可以在分局内要求他人协助开展办案工作。所谓分类办,就是对案件线索进行了分类处理,对无照经营等常见案件类型交给办案时间不长、办案经验不足的办案人员,让他们从简单案件入手,积累办案经验,逐步提高办案能力。而案情较为复杂、涉及领域较新的案件交给办案时间较长、办案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鼓励他们拓宽案件领域、拓展案件类型。所谓

互动办,就是办案人员经常开展办案经验交流活动,共同对棘手案件进行探讨,群策群力解决执法办案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提高办案技能和质量。

4.是以落实工作目标为面强化监督,落实“风险监督”机制。围绕落实工作,促履职到位,加强内外监督,按照“一表一图管理法”,将重点工作列出“任务管理明细表”,对号入座抓好落实,根据工作进展制做“工作进度图”,及时掌握指标任务完成情况,通过“一表一图管理法”实施,使各项工作量化、细化、具体化,促使全体人员积极履职,降低被实施行政问责的风险。一方面开展“三评”活动,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公开政策法规、工作纪律、办理依据、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投诉电话等让群众了解这些岗位的职责权力,让群众评议;聘请党风廉政建设外部义务监督员、软环境建设外部监测员、食品安全外部义务监督员,拓宽监督渠道,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

方式,让监督员评议;认真开展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活动,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廉洁勤政情况的社会监督,让监管服务对象评议。

5.是落实勤政廉政“风险考核”机制。我局按照定期自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相结合方法,实行“月查、季评、年考”制度。在推行“一图一表工作法”基础上,将每个人的工作量化为动态考核数据。同时分局领导每月采取明查暗访、专项检查、查阅学习教育台账及各种活动记录等方式,抽查重点人员及岗位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的情况,每季度组织一次考评,每半年组织一次情况自查。针对中期监控发现的问题,视情节严重程度,由分局领导进行廉政指导、警示提醒、诫勉谈话、责令改正,及时纠正,堵塞漏洞,避免发展成违纪违法行为。对容易发生问题的岗位和时期,对有关人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对群众有反应,可能出现问题的人员,进行警示提醒;对警示提醒后仍

未改正的,要进行诫勉纠错;对已实施错误行为,构成轻微违规违纪的人员,进行责令改正。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考核以及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抓廉政风险点管理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超额完成省局“五项指标”、“六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的组织纪律保证,确保了领导班子不出问题和队伍不出问题;维护了队伍安全和市场安全。截止目前,全县新增私营企业280户,新增户数完成目标任务数的343%;新增内资企业14户,新增户数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21%;新增个体工商户1023户,新增户数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33%;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4户,新增户数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40%,减免登记费万元。在推进商标战略方面:完成弛名商标申报件,完成新申请认定著名商标2件,完成目标任务数的200%;完成新申请注册商标8件,完成目标任务数的80%;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0件,完成目标任务数的250%。

在市场监管方面:确定新发展农村经纪人24户,待培训考试后完成此项工作;诚信市场创建成效明显,斗南花卉市场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被国家局授予“诚信市场创建先进单位”,同时创建省级“a级诚信市场”个,创建“4a级诚信市场”1个,“3a级诚信市场”1个,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00%;新创建2户“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00%;创建“星级食品安全示范店”6户,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00%;查处食品安全案件152件,罚款万元;开展市场缺斤少两的专项检查5次,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25%;完成个市场的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00%。在“贷免扶补”工作方面:完成10户个体工商户“贷免扶补”任务指标,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00%。

四、工商局党务公开工作情况 为深入推进我局的党务公开工作,工商局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党务公开工作的有关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坚持把党务

公开作为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精心组织、规范运作,扎实抓好我局党务公开的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党务公开工作水平,增强了党务公开的实效性,扩大了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我局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了基础。

一、打牢“三项基础”,不断夯实党务公开工作基石

工商局党组高度重视党务公开工作,切实做好“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宣传动员”三项基础性工作,不断夯实党务公开工作基础,为党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局党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由局长担任组长,各下属支部书记任成员的区委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下属支部也相应调整了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做到了领导、机构、人员“三到位”,形成了总支和各下属支

部“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运行机制。同时,将党委公开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内容,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了党务公开工作的有序开展。

2、加强制度建设。为促进党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我局制定了《工商局关于推进党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方案》,使各项制度贯穿于公开前、公开中、公开后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我局党务公开的规范化水平。同时,全局7个下属支部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党务公开的规章制度,为我局的党务公开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3、加强宣传动员。为确保我局党务公开工作的迅速开展、深入推进,局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党务公开工作会议,下发推进党务公开工作的通知,对全局7个支部的党务公开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党务公开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加强对党务公开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加深广大

基层党员对党务公开的认识,为推进党务公开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抓好“三项规范”,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有序运行

我局在党务公开工作中认真按照党务公开工作的要求,不断规范党务公开的内容、时限和程序,积极推行“阳光党务”建设,努力推进党务公开工作规范化建设。

1、规范公开内容。坚持把党员、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明确对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工作进行公开。一是确定党组织的组织设置和领导分工、党组织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领导班子及成员工作、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等为固定公开内容,长期向党员群众公开。二确定党组织的理论学习、民主生活会情况,领导班子及成员年终评议、实绩考核情况,党员民主评议、党风廉政建设、党费收缴情况等为定期公开内容,分季度向党员群众公开。三是确定党员教育、发展、管

理情况,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听取和采纳党员、群众意见、建议情况等为逐段公开的内容,分阶段向党员群众公开。四是确定对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党组织重要会议精神,党组织的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政策措施、重要人事变动、大额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处理违纪党员情况,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等为及时公开内容,及时向党员群众公开。五是确定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按有关保密规定可以公开的党内事务为依申请公开内容,按照申请程序向党员群众公开。

2、规范公开时限。按照固定公开与逐段公开相结合,定期公开与及时公开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公开时限,确保党务公开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坚持固定公开内容长期公开、定期公开、逐段公开内容分阶段公开、及时公开内容及时进行公开。坚持在公开后,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要积极采纳,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问题及时予以协

调解决。

3、规范公开程序。严格规范党务公开程序,对需进行公开的事项按照提出方案、审核内容、实施公开、反馈意见、归档管理的程序实施,明确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党务公开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党务公开内容进行审核,涉及全局重要工作、重大事项、群众关心重大事件等公开内容,须报局党组审核后再进行公开。公开期间,明确专人负责筛选、整理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将处理和落实情况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党务公开的内容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及处理落实情况,及时整理,分类归档。

三、突出“两个环节”,确保党务公开工作取得实效

为确保党务公开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局突出抓好“创新党务公开形式,加强监督检查”两个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党务公开工作水平,切实增强党务公开的工作实效。

1、创新公开形式。针对不同的内容确定公开的形式和公开的层次,按照先党内、后党外的顺序实施公开,不断创新公开形式,努力增强党务公开效果。一是在局办公楼大厅设置局总支党务公开专栏,同时设置电子公告栏,滚动播出各类党务公开信息,方便群众及时了解最新工作信息。二是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在区统一构建的党务公开网上积极建设好工商局党务公开的子网页,将工商局党务公开的内容在网上公布,方便群众查询。三是工商局党总支下属的7个党支部也设立党务公开栏,及时将各级党组织的班子情况、发展党员情况、干部工作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等党务工作向党员群众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2、强化监督检查。一是聘请党务公开监督员。我局将全局13个部门的兼职纪检监察员同时聘任为党务公开监督员,负责对全局党总支及7个下属支部的党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下一

步各基层党组织将相应从离退休老干部中聘请党务公开监督员,对党务公开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二是强化监督考核。局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加强对7个下属支部党务公开工作的日常性督促指导和定期性检查考核,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督促存在问题的单位进行整改,确保党务公开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建立党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对党务公开措施不到位、弄虚作假、工作效果不明显、群众意见较大的,将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工商局的廉政风险防范及基层党务公开工作在省、市、区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和新区党委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先进单位还存在一些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有决心、有信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创新,为推动工商事业的发展,促进新区又好又快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高风险区 篇6

关键词:风险因素;抗风险能力;重点强化

中图分类号: S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0-36-2

1 平原烟区烟叶生产风险因素的分析

1.1 大田后期极易大面积发生的叶斑类病害对烟叶生产影响较大

松嫩平原以及三江平原是哈尔滨烟叶公司的主要烟叶产区,多年来的气候特点证明,7月下旬到8月中旬是烟叶生产主产区雨热同季的季节,强对流天气频发,也是烟叶采收烘烤以及感染病害危害较重的季节。松嫩平原以及三江平原烟区8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7、8、9三个月;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供氮能力强,丰产性好;土质粘重,进入8月份土壤水分基本饱和,连续降水过多,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影响下,极易发生叶斑类病害。2006年、2009年、2011年以及2013年的烟叶生产大面积发生的叶斑类病害,对烟农的产出效益影响较大。8月份是黑土烟区收获的季节,也是烟叶生产风险管理最脆弱的环节,7、8月份的降水以及强对流天气直接影响叶斑类病害的发病率、流行面积、危害程度。

1.2 烟田的早花、早衰对烟叶的产质量具有一定影响

受传统种植、广种薄收、粗放栽培的长期影响,烤烟生产的环境变化较大。植烟土壤只种不养,重茬连作,特别是化肥农药的大量应用,破坏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加剧;品种选育过程遗传背景的单一化以及单一品种的大面积推广,造成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总量以及区系的变化,影响了烟株的抗逆能力,大田前期的生长速度缓慢。北方高寒烟区春季的持续低温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4月下旬到6月上旬的持续低温,6月中旬到7月上旬的干旱少雨,烟田极易发生早花、早衰,叶片数减少,影响产量,减低效益。2011年,全省部分烟田亩产量没有达到175公斤,前期低温,中期干旱,后期雹灾面积较大,商品量损失全省近10万担。气候条件与栽培环境的变化导致烟叶生产的风险逐年增加。

1.3 “后发晚熟”加剧了平原烟区烟叶质量下降的风险

卷烟骨干品牌规模化的扩张,标志着产品模块化时代的到来。原料生产位于烟草产业链的前沿,原料的质量与特色影响卷烟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烟叶产业的持续发展。北方高寒烟区提高烟叶成熟度是提高烟叶质量,彰显特色、突出风格的核心,由于无霜期短,烟叶田间生长时间受到限制,田间烟株的生长发育进程与时间符合生态条件的要求是提高烟叶成熟度的关键。烟叶不仅要在9月20日之前采收结束,而且要保证烟叶的成熟,重点是要生产出卷烟工业企业需要的烟叶。松嫩平原由于气候条件以及栽培环境的变化,前期干旱少雨,烟株根系发育不良,导致移栽到团棵时间过长,后发晚熟,初烤烟叶质量下降,不适用烟叶比例增加,烟叶生产整体效益下降的风险不断加剧。

2 几点建议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导致灾害性天气的不断发生,以及栽培环境的不断变化,烟叶生产的风险不断增加。从北方高寒烟区的气候条件以及生产实际分析,4月上旬到6月上旬的持续低温,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缺水干旱,7月下旬到8月中旬的连续降水增加是烟叶生产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烟叶生产要在3年风险发生环节的基础上,做好应急超前的防范措施,尽量做到栽培措施符合烟株生长发育成熟的要求,把烟叶生产发生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对烟叶生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精心组织,提高烟叶生产风险管理的标准措施

气候变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的每个因素和环节。北方高寒平原烟区如何克服无霜期较短,积温较少,黑土供氮能力较强的不利因素对烟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减少病害、早花、早衰对烟叶生产的损失,提升烟叶生产抗风险能力,亟待纳入标准化生产以及烟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强化烟叶生产的风险管理意识,强化烟叶生产基础工作的重要地位。引种选择上重点关注生育期,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做到品种特性适应环境条件要求;根据北方高寒平原烟区的土壤气候条件,栽培技术上重点应用促进根系发育,提高烟叶成熟度的配套技术,以协调环境适应烟株生长发育成熟的需要;强化基本烟田面积,合理轮作面积,秋翻地面积的配套与落实,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考核分值的权重与商品量、均价、中上等烟比例等同,强化烟株生长发育的基础工作,为烟株根系的前期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2.2 有效组织预防煙叶生产大面积发生叶斑类病害的风险管理

北方高寒平原黑土烟区地势平坦,雨热同季,烟叶生产大田后期叶斑类病害目前呈现隔年、连片发生以及危害较重的趋势。要提高对病害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对黑土平原烟区,发生病害的土壤气候条件是确定的,能否发生以及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关键是技术与措施,叶斑类病害的风险管理亟待纳入烟叶生产的日常管理工作。

2.2.1 建立防治叶斑类病害发生的综合防治原则

树立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害管理意识,建立以农业防治为重点,以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原则,“一生”管理,综合防病,降低烟叶生产大田后期叶斑类病害大面积发生危害的风险。

2.2.2 强化防治叶斑类病害发生的农业措施

一要建立落实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基本烟田落实落靠,保证三年合理轮作,减少病害菌源积累;控制前茬作物长效氮肥用量,防治种植烤烟长势过旺,增施磷肥,增强烟株的抗病能力。二是要大力推广秋季翻地措施,保证面积,保证质量。熟化土壤,加厚耕层,疏水保墒,冻融交替,杀灭病菌,控制病害。三是要种植高抗赤星病,中抗野火病的优良品种,防止大田后期叶斑类病害大面积发生流行。

2.2.3 制定防治叶斑类病害发生的工作制度

根据种植面积与片区划分,设立测报田与测报员,规范工作流程与防治机具,规范药剂种类,用药时间与间隔期,规范药剂数量以及施药方法,完善病害管理的综合防治体系。定期查田记载,发现病情,及时报告,照片上传,快速诊断,统防统治。

2.3 重点强化促进烟株根系发育的配套技术应用

北方高寒平原黑土烟区积温不足,无霜期短,前期低温,中期缺水。如何弥补生态条件的劣势,在有限的生育期内,促使烟株达到优质烟叶的长势长相要求,早团棵,晚现蕾,预防早花、早衰、早霜,关键是烟株根系的发育。

2.3.1 加厚耕层

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大马力机械的作用,并配套深松整地机具,加大秋翻地面积,保证耕层疏松通透,疏水保墒,为根系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针对目前部分烟区耕层较薄的现状,2014年深松要达到35㎝以上)。

2.3.2 培育壮苗

充分利用现有育苗设施,适时早播种,加强苗期温度管理,推广剪叶技术,培育高茎壮苗。保证移栽之前烟苗茎秆粗壮,茎高达到6㎝以上。

2.3.3 深栽埋茎

利用平原烟区适于机械移栽的特点,集中移栽机,组成专业移栽队,调整移栽机的开槽深度,培训夹苗环节的操作技术,垄槽移栽,深栽埋茎,浇足水分,提高移栽质量,保证根系的前期发育。

2.3.4 水肥调节

平原烟区移栽后30天之内降水偏少,掏苗环节如果土壤水分偏少达到干旱状态,不能满足根系发育对水分的需求,要适当注水,并配施根系调节剂灌根,围土封埯封严,抵御低温,促进根系生长。

2.3.5 提垄培土

针对宾县、肇州等不揭膜的烟叶产区,积极开展降氮揭膜培土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引导广大烟农揭膜培土,充分利用土壤供肥能力较强的优势,减氮栽培,彰显低危害烟叶特色;针对已形成揭膜培土栽培习惯的烟区,适时早揭膜,最好6月20日之前揭膜铲蹚培土结束。强化机械培土的应用,保证培土质量,保证垄高,促进茎部不定根的发育,为烟株旺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甄丽萍.哈尔滨地区烟叶生产质量管理模型的建立与质量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高风险区 篇7

抚顺地处辽宁东部山区,东与吉林省接壤,西距省会沈阳市45 km,南与本溪相望,北与铁岭毗邻。雷暴是抚顺地区经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年雷暴日34 d,属多雷暴地区。雷暴的发生常造成人员伤亡,击毁供电通信设备,引起火灾,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

1 抚顺市某化工有限公司地质及土壤概况

1.1 场地土质类型

抚顺市某化工有限公司建筑场地表层为盐碱地,下层为砂壤土。经现场测试5点,土壤电阻率平均为800Ω·m。

1.2 建筑物特征

抚顺市某化工有限公司地处抚顺西部会元化工产业园区,海拔432 m,属抚顺高海拔区域,主要储存、生产油品、乙烯类易燃易爆物质,其周边300 m内环绕多家易燃易爆化工场所,厂区内主要以罐区及生产设备区为主。厂区内罐区共有储罐10个,单个储罐高7 m,直径3 m,整体罐区长30 m,宽20 m。设备区距离罐区15 m处,生产区长25 m、宽20 m,最高处10 m,平均高度8.5 m。

2 雷电风险评估

现阶段对各类场所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主要根据IEC62305、GB/T21714—2008等标准[1,2,3,4],但这些标准主要应用于建筑物,如文中所提到的非建筑类的设备区,主流方向为利用IEC62305、GB/T21714—2008等规范,将非建筑物的设备区,模拟为建筑物,按照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方式,对此模拟建筑物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5,6,7]。根据现场情况,将厂区内罐区与设备区看作1个区域,因此将化工厂模拟成长70 m、宽20 m、高10 m的建筑物。

2.1 评估依据

IEC62305-4雷电防护第4部分,建筑物内的电气和电子系统;IEC62305-3雷电防护第3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害和生命危害;IEC62305-2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IEC60364建筑物的电气设施;IEC61024建筑物防雷;IEC1312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IEC61643低压供电系统中的过电压保护器。

2.2 建筑物及入户设施的截收面积

本模拟建筑的L=70 m,W=20 m,H=10 m,有效截收面积:

雷击建筑物附近的有效截收面积:

因入户线缆全部埋地引入,雷击服务设施的截收面积:

雷击服务设施附近的有效截收面积:

土壤电阻率为800Ω·m,模拟建筑物与第1节点间的服务设施绕路的长度取Lc=1 000 m,连接到服务设施a端的建筑物高度为Ha=0 m,连接到服务设施b端的建筑物高度Hb=15 m。

2.3 建筑物年预计雷电闪击次数

年雷击大地密度:

抚顺市某化工有限公司位于西部会元化工产业园区,海拔432 m,属抚顺高海拔区域,且处于本区域内1座孤立山丘顶部,附近无其他建筑物或树木,属“小山顶或山丘上孤立的建筑物”,其建筑物的位置因子Cd=2,取变压器因子Ct=1。

雷击模拟建筑物的闪击次数为:

雷击模拟建筑物附近的雷击次数为:

雷击服务设施的年平均危险事件次数:

2.4 人员生命损失的风险计算

根据该公司的特点,需要考虑直接雷击引起的模拟建筑物风险分量RA、RB、RU、RV,RA为在建筑物外距离建筑物3 m范围内,因接触和跨步电压造成人畜伤害的风险分量;RB为与建筑物内因危险火花放电触发火灾或爆炸引起的物理损害的风险分量,此类损害还可能危害环境;RU为雷电流沿入户线路侵入建筑物内因接触电压造成人畜伤害的风险分量;RV为因雷电流沿入户设施侵入建筑物,在入口处入户设施与其他金属部件产生危险火花放电而引发火灾或爆炸造成物理损害的风险分量。因此,损失的风险如下:

从表1的计算中可以得知,危险来源于分量RU和RV,而导致RU和RV的值过高的因子为ru和RV。通过降低这些因子的值可以有效降低雷击风险。

从表2中计算的可以得知,危险来源于未对建筑物的入户线路、电源、以及建筑物本身进行雷电防护建设,为了解决这些风险因子,应为模拟建筑物配电安装电源SPD;设立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或架空接闪网且设独立接地装置;凸起金属物、管道、设备金属外壳均设置等电位处理。

3 防雷设计

抚顺市某化工有限公司属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系建筑物防雷分类第一类防雷场所。根据GB50057—2010的规定,需设立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或架空接闪网且设独立接地装置。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滚球半径为30 m。根据本化工厂的风险评估方案,设计矩形布置的4支等高接闪杆(图1)。

根据作图法,确定接闪杆高度h为22.5 m,保护范围最低点的高度h0为:

式(12)中:hr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滚球半径;D3为矩形布阵的四支等高接闪杆的宽边距离;h为举行布阵的4支等高接闪杆的高度;由公式得出h0=13.1 m,符合设计要求。

4 结语

抚顺市某化工有限公司为易燃易爆场所,其特点在于受雷击后所引发的伤害巨大,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力极大。文中不仅考虑其场所特点,而且结合其生产性质,利用模拟建筑的方法对化工厂制定较全面的雷电风险评估方案,根据方案合理、经济的完成对抚顺市某化工有限公司罐区、设备区的雷电防护设计。通过执行本方案,抚顺市某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将得到全面系统的保护。对日后相似化工厂的雷电风险评估以及雷电防护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摘要:以抚顺市某化工有限公司为例,阐述易燃易爆类场所设备区雷电风险评估的大致方法,以IEC62305、GB/T21714—2008为基础,GB50057—2010为参考,通过将非建筑物区域合理划分为模拟建筑物的方法,对非建筑物式易燃易爆场所设备区的雷电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关键词:易燃易爆场所,设备区,雷电,风险评估,辽宁抚顺

参考文献

[1]胡定,陆小丽.普通居民住宅楼防雷设计初探[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3):64-65,71.

[2]陈先路,刘渝根,黄勇.接地[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3]范鸣,毛阗.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探讨[J].现代建筑电气,2013,4(11):43-45.

[4]朱林根.21世纪建筑电气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解广润.电力系统过电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6]张晓琳,张学庆.建筑工程防雷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3):178.

高风险区 篇8

关键词:危险品,运输,风险评价

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加速发展,城市的扩大,以及现代化的建设,许多新兴石化区的建立,其产生的危险品化学品的运输危害性日益突出,对城市道路危险品运输的危害定量风险分析是每个石化区不可忽略的问题。本文对石化区公路危险化学品罐式集装箱公路运输过程中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进行尝试。在借鉴安全工程、风险评价、事故后果分析等研究领域已有的成果,用QRA模型对石化区道路的危险化学品运输的风险进行研究。

1 公路运输定量风险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1.1 风险评价方法阐述

1.1.1 定量风险评价方法(QRA)

数量化风险评价(QRA)是量化危险物质在使用、处理、传输及储存过程中风险程度的一种高应用价值的工具。QRA是目前公路运输风险的主要评估工具[1]。

1.1.2 公路定量风险的表征

公路运输定量风险评价通常有两种表述形式: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2]。

(1)个人风险。指在运输过程中的某一具体地理位置,运输事故的危害后果所造成的某一特定地点个体伤亡的可能性。个人风险的有两种表述技术:风险等高线是与风险概图。(2)社会风险。定义为运输事故对某一固定人群所导致的任何大于或等于一个特定数字的死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社会风险通常以F-N曲线(死亡数曲线)的形式表示。

2 工业区道路运输定量风险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2.1 工业区道路特点分析

我国将城市道路按功能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本文以此分类作为石化区道路分类基础。不同类型道路有其特有的规划要求。可以从其规划要求中分析此类道路的特点,确定在此类道路上可能影响危险品运输车辆事故风险的因素。对上述规划要求进行分析可得不同道路存在的影响运输车辆的因素如表2-1。

与此同时除了考虑以上因素,还要重点考虑运输车辆时速。车辆时速与造成事故后的创面成正比,即与事故结果危害性成正比。

2.2 工业区道路影响因素表征

对工业区道路各因素进行表征,以便对危险品城市道路运输进行建模。

(1)分流、合流。将此因素表征为q。q取值为运输车辆所经过的分流、合流口的事故发生概率总和。(2)切入口。将此因素表征为G。G取值为运输车辆所经过的切入口的事故发生概率的总和。(3)十字路口。将此因素表征为C。C取值为运输车辆所经过的十字路口发生事故概率的总和。(4)公交车站停靠点。将此因素表征为B。B取值为运输车辆所经过的公交车站的事故发生概率总和。(5)人员穿出。将此因素表征为M。M取值为运输车辆所经过路线上人员穿出造成事故的概率总和。(6)车速。将此因素表征为V。V为不同车辆在运输路段所限时速上造成事故危害性大小。

2.3 基于石化区道路的个人风险评价模型和社会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2.4 工业区道路风险评价模型因素计算分析

工业区道路风险评价模型建立如下。

2.4.1 快速路

个人风险评价模型:

式中Rs(x,y)———点(x,y)处的个人风险;Pi,n———第i种泄漏场景,第n种事故后果发生的事故率;Li,n———事故后果n导致点(x,y)处个人死亡的概率;B1———危险物质的事故易发性校正因子;B21———车辆、设备、容器、包装消长因子;B22———人员素质消长因子;B23———安全管理消长因子。

社会风险评价模型:

式中Rss———危险品在片段S上运输导致N人以上死亡的累积频率;L———片段的长度;Pi,n———第i种泄漏场景,第n种事故后果发生的事故率;Li,n———事故后果n导致点(x,y)处个人死亡的概率;Pw———大气稳定度w类型出现的概率;N———死亡的人数;B1———危险物质的事故易发性校正因子;B21———车辆、设备、容器、包装消长因子;B22———人员素质消长因子;B23———安全管理消长因子。

2.4.2 主干路

个人风险评价模型:

社会风险评价模型:

2.4.3 次干路

个人风险模型:

社会风险模型:

2.4.4 支路

个人风险模型:

社会风险模型:

由上述公式可定量计算出石化区道路危险品运输的风险值。公式的计算需根据石化区的规划、危险品的种类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在这不做延伸。

3 结论

本文对石化区道路运输的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分析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运输特性以及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建立了以石化区公路特点为基准的危险品城市公路运输定量风险分析方法。该方法在大亚湾石化区危险品道路运输过程的风险评价、运输路线选择、基于风险的路径优化、安全规划以及应急救援方面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江华,朱道立.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研究综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3(3):137-140.

[2]任常兴,吴宗之,刘茂.危险品运输路线的定量风险评价模型[J].中国工程科学,2007,9(3):72-75.

高风险区 篇9

兴仁县是典型的地方性砷中毒地区[1], 因煤含砷量较高[2,3], 大多数高砷煤矿已关闭, 但在闭矿后矿区附近未及时进行生态恢复, 大量的矸石、围岩直接暴露于环境中, 矿物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氧化产生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的酸性矿山废水 (AMD) , 这些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体悬浮物、各种物理化学条件下, 能被悬浮物吸附或沉淀进入沉积物。沉积物作为水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既是底栖生物的栖息地, 又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贮藏库[4,5]。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 如pH值、流速、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等因素变化时, 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被释放到上覆水体中[6~8]。同时底栖动物的扰动也会加剧沉积物有害物质的释放[9~11]。沉积物作为污染物的源和汇, 在污染物的迁移及转化方面有重要作用, 所以研究煤矿区水体沉积物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兴仁县交乐、小尖山、潘家庄煤矿区水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 在污染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评价, 以期为煤矿区水体沉积物的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从交乐、小尖山和潘家庄煤矿区采集水体表层沉积物 (0~10cm) 样品22个, 其中交乐煤矿区12个, 小尖山煤矿区4个, 潘家庄煤矿区6个。采样区相对位置见图1。沉积物样品测定参照土壤测定方法。pH值用玻璃电极法测定。硫酸根的测定用比浊法。氟化物的测定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沉积物Fe、Mn用原子吸收 (AAS) 测定;Zn、Cu、Pb、Ni、Cr、Cd、Tl等用ICP-MS测定;As、Hg用双道原子荧光光度仪测定。

2.2 评价方法

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12], 分析矿区沉积物中Cd、Cr、Cu、Pb、Zn、Hg和As的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RI) 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fi为单个污染物污染系数, 计算公式为Cfi=Ci/CB。Ci为沉积物污染物含量实测值, Cb为沉积物背景参考值, 本文参考贵州表生沉积物地球化学背景值[13], 相关元素值见表1。Tri为各污染物的毒性响应系数, 反映污染元素的毒性水平和生物对污染物元素的敏感程度。Tri参考Hakanson研究成果, 具体数值见表1。Eri为第i种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系数, Eri=Cfi×Tri。Cfi、Eri和RI值相对应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见表2。

3 结果与分析

3.1 煤矿区沉积物的污染特征

从表3可知, 交乐、潘家庄和小尖山煤矿区水体沉积物pH值较低, SO42-、Fe、As较高。交乐、潘家庄和小尖山水体沉积物pH值均值分别为2.91、2.89和2.84, 小尖山的pH值最低。交乐沉积物中SO42-含量为0.46~8.81g·kg-1, 均值为4.82g·kg-1;潘家庄SO42-含量为2.05~23.33g·kg-1, 均值为7.92g·kg-1;小尖山SO42-含量为7.14~23.06g·kg-1, 均值为17.70g·kg-1。与贵州表生沉积物背景值相比, 小尖山煤矿区沉积物中氟化物均值均未超过背景值, 交乐和潘家庄氟化物均值分别超过背景值0.01倍和0.26倍。三个煤矿区沉积物中的氟化物均有部分点位超过背景值, 其中交乐最大超过背景值2.7倍, 潘家庄最大超过背景值4.5倍, 小尖山最大超过背景值0.05倍。交乐沉积物Fe含量为112.70~181.75g·kg-1, 超过背景值2889~4659倍;潘家庄含量为70.46~184.06g·kg-1, 超过背景值1806~4718倍;小尖山含量为22.39~168.55g·kg-1, 超过背景值573~4321倍。交乐煤矿区沉积物中As高达47124.10g·kg-1, As超过背景值33.2~3164倍, 平均超过背景值358.8倍;潘家庄超过背景值1.1~13.6倍, 平均超过背景值8.3倍:小尖山超过背景值2.2~10.1倍, 平均超过背景值5.6倍。交乐和小尖山沉积物中的Hg全部点位超过背景值, 潘家庄部分点位超过背景值;交乐、潘家庄、小尖山均值分别超过背景值19.3倍、0.55倍和0.65倍。三个煤矿区沉积物中的Cd均较接近背景值, 交乐、潘家庄和小尖山Cd均值分别超过背景值0.02倍、0.25倍和0.31倍。交乐和潘家庄沉积物中Ni未超过背景值;小尖山煤矿区部分点位Ni超过背景值, 最大超过背景值2.9倍。三个煤矿区沉积物中的Cu和Zn部分点位超过背景值, 但和背景值较为接近;Mn、Co、Cr、Pb均值未超过背景值。

三个煤矿区SO42-、Fe、As等含量较高, 可能与煤矿开采活动和当地地质环境有关。煤矿中As、Fe、S等含量较高[14,15], 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 黄铁矿氧化而产酸加剧了煤矿中As、Fe、S等污染物的溶出, 溶出的As、Fe、S等污染物通过吸附或沉淀等作用进入到沉积物中[16], 所以煤矿区pH值较低, SO42-、Fe、As等含量较高。

注:“-”表示无相应背景值

3.2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根据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对交乐、潘家庄和小尖山煤矿区水体沉积物的生态危害性进行评价。以三个煤矿区水体沉积物各重金属的均值计算相应的Cfi、Eir和RI值, 计算结果见表4。单因子污染系数分析表明, 交乐煤矿区水体沉积物中As、Hg的Cfi>6, 污染程度为严重污染;Cd介于1≤Cfi<3, 为中度污染;Cr、Cu、Zn和Pb为低度污染。单因子生态风险分析显示, As和Hg为极强风险, Cd、Cr、Cu、Zn为轻微风险;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 (Eri) 从高到低依次为As>Hg>Cd>Cu>Pb>Cr>Zn。生态风险指数 (RI) 值为4448.86>600, 生态风险程度为很强风险。

潘家庄煤矿区水体沉积物As、Hg、Cd、Cu和Zn的Cfi大于1。As污染程度为严重污染, Hg、Cd、Cu和Zn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 Cr和Pb为低度污染。单因子生态风险分析表明, As为强度风险, Hg为中等风险, Cd、Cr、Cu等为轻微风险;生态风险系数 (Eri) 从高到低依次为As>Hg>Cd>Cu>Pb>Zn>Cr。生态风险指数 (RI) 值为202.54介于150≤RI<300, 生态风险程度为中等风险。

小尖山煤矿区水体沉积物As为严重污染, Hg和Cd为中度污染, Cr、Cu、Zn和Pb为低度污染。As和Hg为中等风险, Cd、Cr、Cu、Zn等为轻微风险;生态风险系数 (Eri) 从高到低依次为As=Hg>Cd>Cu>Pb>Cr>Zn。生态风险指数 (RI) 值为180.73介于150≤RI<300, 生态风险程度为中等风险。

交乐、潘家庄和小尖山煤矿区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RI) 大小顺序为交乐>小尖山>潘家庄。三个煤矿区水体沉积物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其中交乐煤矿区水体沉积物污染最为严重, 生态风险也最强。

4 结论

(1) 交乐、潘家庄和小尖山煤矿区水体沉积物均表现出低pH值、高SO42-、As、Fe等特征, 不同程度地受到As、Hg、Fe等重金属污染。与贵州表生沉积物背景值相比, 交乐煤矿区水体沉积物中Fe、As和Hg平均值分别超过背景值4082倍、358.8倍和19.3倍;潘家庄煤矿区水体沉积物中Fe、As和Hg平均值分别超过背景值3478倍、8.3倍和0.55倍;小尖山煤矿区水体沉积物中Fe、As和Hg平均超过背景值2457倍、5.6倍和0.65倍。

高风险区 篇10

1.陇中干旱区:

较早挖水窖集蓄雨水的地域之一。“陇中因其位于祁连山以东、陇山以西、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以北的甘肃省 (简称‘陇’) 中部而得名。其行政范围大致包括兰州、白银、天水、定西四市以及甘南、临夏两州的28个县 (区) , 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 占甘肃省面积的16.8%”[1]。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习惯称为陇中黄土高原。该地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 是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区, 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以陇中干旱区的典型代表定西市安定区为例, 境内河流均系季节性河流, 河水矿化度高于1g/L, 最高可达16g/L, 水质咸苦, 很难饮用。地下水资源贫乏, 人均仅90.8m3。 干旱少雨, 年均降水415.2 mm, 年均蒸发1526mm, 干燥度为2.53。降雨季节差别大, 6—9月降雨量平均为281mm, 占年降水量的 68%, 春秋季降雨各占20%左右, 冬季仅为2%。“从建国上溯到元朝的近七百年间, 有旱灾一百一十八年, 平均六年一旱。到了二十世纪, 干旱频率加快, 演变成‘十年九旱’和‘三年一小旱, 十年一大旱’”。“同治十年八月, 时任陕甘总督的清名臣左宗棠来到安定区部署攻打河州。在他离开多年后的光绪二年正月初六日向朝廷的奏折中写道‘陇中苦瘠甲于天下’”[2]。陇中苦瘠主要源于干旱缺水。在我国干旱缺水且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一些地区, 人们为了解决用水问题, 探索出了许多储蓄淡水的办法, 通过挖水窖储蓄雨季的天然降水用于旱季的人畜饮用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本土居民创造的“抗风险适应”知识。这种方法源于何时何地已难考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陇中干旱区属于较早挖水窖储水的区域之一。

2.传统土窖→新式水泥窖→“121”雨水集流工程:

陇中干旱区雨水集蓄方式流变。在陇中干旱区, 很早就有挖水窖集蓄雨水的传统。若从选用材质、挖制工艺以及集蓄雨水的用途等方面综合判定, 陇中干旱区水窖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采用红胶土糊窖, 属典型的传统工艺制作。这种水窖制作过程复杂, 需经选址、挖窖、挖码眼、糊窖、捶窖、箍口等诸多步骤, 每一步都有繁琐的工艺要求, 前后需30~40天。仅糊窖环节就非常复杂, 窖坯挖成后, 在水窖四壁挖好密密麻麻的砖头大小的梯形码眼, 用以固定红胶泥, 待窖内基本干燥后, 把事先泡好的红土和成红胶泥 (胶泥的搅和也很讲究, 先将红土泡好, 后用铁锨不断翻搅, 有气力的男人反复踩踏, 再用铡刀背摔打, 直到将泥和至如揉好的面一般有了筋骨方能使用) , 将红胶泥揉成泥角抹上胡麻籽煮的水, 夹杂一些砸碎的锅铁塞进码眼, 然后用木锤细砸细打30天左右, 直到打干打硬, 红胶泥似铠甲般将储水部分窖身牢固包裹起来, 再在窖底垫上一层胶泥, 这时水窖储水部分才算完成。这种水窖挖制费工费时, 因此, 陇中干旱区农家曾把拥有水窖的多少看作是家庭富裕程度的标志, 甚至成为出嫁女儿选择婆家的条件之一。

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第二阶段。随着水泥在农村大量使用, 人们舍弃了传统费工费时且不太耐用的红胶泥糊窖的办法, 改用水泥糊窖。由于材质发生了变化, 工艺也变得简化, 挖制水窖所耗费人力和时间大为减少, 这种方法很快得以推广, 农户拥有的水窖数量随之增多, 生活用水紧张状况得到较大缓解。

1995年开始推广的“121”雨水集流工程是第三阶段。“121”雨水集流工程是每家农户建立一个100m2左右的雨水集流场, 修建两眼贮水30~50m3的水窖, 发展一亩 (667m2) 左右的庭院经济, 储藏的窖水一半用于人畜饮用, 一半用于发展庭院经济。1994年, 在农村水泥窖的基础上, 甘肃省水利厅和定西市地方政府在安定区御风乡等北部干旱山区开展了“121”雨水集流工程试点, 1995年, 甘肃省委省政府在省内其他干旱区大力推广。随后, 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等北部省区相继在所辖区域的干旱地区推广。截止目前, 这一模式已扩展到云南、广西等南方省份的缺水地域。“121”雨水集流工程是在传统水窖制作基础上的一次革新, 其“新”不仅表现在用材和工艺方面, 其最大创新之处更在于传统水窖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用水, 而“121”雨水集流工程则扩展到解决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并重。

二、“121”雨水集流工程:陇中干旱区“抗风险适应”知识的现代应用

生态脆弱区居民在长期生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常态适应、抗风险适应和补救性适应等适应方式”[3], 这些适应方式中包含着丰富的本土生态知识。所谓抗风险适应, 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特别是生态脆弱区, 经常会出现病虫害爆发、有害植物蔓延、降水及气温巨大波动等灾变现象, 虽然这些现象是人类不欢迎的, 但又是生态系统按其自身规律发生而不以人的好恶为转移的, 世代生息繁衍于这种生态环境中的居民通过长期观察和知识积累来适应这种自然现象, 以便化解各种自然风险, 确保生存的延续与稳定[4]。干旱缺水且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是陇中干旱区生态脆弱的主要表现, 生活在该区域的居民为了获取生存之水, 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逐步摸索出通过挖水窖集蓄雨季时天上降雨以备枯水季节使用的应对方法, 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抗风险适应知识, 属于本土生态知识,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21”集雨节灌工程则是本土生态知识中“抗风险适应”在现代背景下的有效利用。

三、生态脆弱区灾变救治及区域发展中本土生态知识的挖掘利用

“生态脆弱环境是指地表组成物质相对不稳定, 对外界干扰因素反映敏感, 易发生不利于人类活动的生态系统。其形成既有自然背景, 也有人为因素”[5]。“本土知识是本土居民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 与本土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 是本土居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与力量源泉”[6]。“生活于任一区域的居民由于适应自身所处生态系统的办法千差万别, 也就形成有异于其他区域的本土知识”[7]。生态脆弱区居民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时空背景下逐步积累了丰富而又独特的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本土生态知识, 是其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创造基础上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 是本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本土生态知识在生态脆弱区灾变救治及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知识霸权”背景下生态脆弱区灾变救治及区域发展政策存在着“共性偏颇”。在特定知识结构内, 主流知识经常凭借其权力和地位有意无意贬低本土知识, 出现知识霸权现象, 使得本土知识被忽视和遗忘, 妨碍了其效用的发挥。对于生态脆弱区, 国家和各级政府采取了 许多行之有效的灾变救治及区域发展政策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但此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忽视本土知识的“共性偏颇”现象, 表现为政府制订的政策只有依靠和借助外力推动才能勉强执行, 而政策落实者当地群众却变成了被动接受的旁观者, 其主要原因是许多政策套用了其他发达地区的模式而忽略了本土居民的生态智慧和技能。由于生态脆弱区生态结构的独特性, 在其他地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在这里可能不具备基本适应能力。

2.“内在发展”观强调本土居民的参与和本土生态知识的渗透。历经“先发展后治理”的破坏性发展后, 20世纪80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全新的“本土发展依靠本土人民”的“内在发展”观, 认为“发展是一种唤醒的过程, 是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创造性力量的过程, 而不是由计划者和学者从外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种发展观把本土居民从过去发展的‘边缘’拉至发展的‘核心’, 赋予本土居民发展的主体地位, 视本土知识为促使本土发展的‘转变力量’”[8]。对此, 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会议也强调, “原住民本土知识和当代科学知识是平等的, 在对生态系统进行评估时, 特别要重视传统生态知识和原住民意见, 研究各地原住民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经验对生态系统的改善非常重要”。“要加强科学家与原住民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将原住民丰富的本土知识与当代科学知识更好地整合”[9]。

3.本土生态知识在生态脆弱区灾变救治及区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环境的脆弱不排除自然因素, 也不应仅局限于经济因素, 其深层原因在于本土居民的主体性被忽视, 多样的本土知识与自然生态的文化链条被打破, 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中本土经验和知识缺失”[10]。生态脆弱区本土生态知识是本土居民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本土居民认识和处理自身与所在区域生态环境关系的行为准则, 对本土居民的生态环境态度和行为具有很强的规约作用, 是生态脆弱区灾变救治和区域发展的基础、源泉、根本和最节约的方式与最佳办法。如果在灾变救治及区域发展中充分关照了本土居民并将本土生态知识进行了合理渗透, 则会得到本土居民的有效合作而取得预想的成果。否则, 如果引入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脱离本土生态知识或与本土生态知识相悖, 则因其缺乏接受的基质而使既定办法失灵。因此, 生态脆弱区灾变救治及区域发展应该坚持文化环保论原则, 纠正“共性偏颇”, 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本土居民的生态智慧和技能, 激活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让他们用自己的办法并按照自己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去开发利用资源, 避开当地生态结构的脆弱环节, 在有序利用中开展灾变救治并推动生态恢复。

(二) 生态脆弱区本土生态知识挖掘利用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树立本土生态知识与普同性知识并存互补观念。

生态脆弱区灾变救治及区域发展中挖掘利用本土生态知识, 必须坚持本土知识与普同性知识并存互补原则, 通过两者取长补短实现共生共荣[11]。

2.秉持开放与宽容理念。

“地方文化重建应秉持文化宽容原则, 避免过分文化自恋与文化自足, 提倡文化流动与文化共享精神”[12]。本土生态知识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其挖掘利用中同样应该秉持开放与宽容原则。

3.坚持保护、挖掘、利用和传承相结合原则。

“利用生态智慧和技能的过程, 既是一个挖掘、保护和传承的过程, 也是知识和技能推广与社会运行相磨合的实践过程, 其保护、挖掘、利用和传承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0]。保护、挖掘、利用和传承本应是本土生态知识开发利用的完整链条, 在实践中应该坚持相互结合的原则。

(三) 生态脆弱区本土生态知识挖掘利用应注重的几个环节

生态脆弱区本土生态知识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解释系统、资料积累框架以及逻辑推理规范, 要在现代背景下有效挖掘利用, 必须注重保护、挖掘、利用和传承四个紧密相关的环节。

1.保护。

生态脆弱区本土生态知识是本土居民千百年积累、承传下来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留者有益, 毁者足惜, 当代人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展保护并造福本地居民。一是要开展本土生态知识遗产的抢救行动。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 很多本土生态知识资源濒于灭失, 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应展开本底调查, 尽快摸清家底, 制定可操作的保护措施, 通过建立本土生态知识遗产陈列室等方式进行就地保护和修复。二是运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本土生态知识遗产。应该借鉴国外利用法律手段进行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 构建有别于现代知识产权体系的本土知识产权制度。三是重视本土生态知识的社区内传承性保护。社区是本土生态知识传承的理想策源地, 保留有丰富的本土生态知识资源, 应重视本土生态知识在社区内的传承性保护, 使社区成员保持对本土生态知识的记忆、认同和热情。

2.挖掘。

生态脆弱区居民充分了解当地生态的脆弱性, 对环境的理解达到相当精细的程度, 并凭借他们的智慧和技能对生态环境进行适应, 这是一种将知识与行为融为一体的经验积累过程, 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打上了特定人群活动的烙印, 与本土居民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贯穿于本土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局外人鲜于知晓, 离开对特定人群的观察和分析就无从发现其实质。因此, 一方面, 本土生态知识的挖掘要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立足于本土居民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寻找线索, 并在特定的生态背景下去揭示相关区域居民的特殊知识、技能和智慧, 整理他们对所处自然环境的认识、理解和利用, 把握其基本轮廓。另一方面, 在本土知识日趋边缘化的背景下, 应该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抢救性挖掘, 建立本土生态知识数据库。

3.利用。

本土生态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生态脆弱区灾变救治和区域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而现代科学技术进入民间社会“嫁接点”的基础就是本土生态知识体系。因此, 一方面, 要吸收本土居民参与生态脆弱区灾变救治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制订, 并通过他们发挥本土生态知识对政策制订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 在既定政策的推行过程中, 要充分观照本土生态知识, 取得本土居民的合作和支持。必须注意的是:有效利用本土生态知识绝不意味着机械地照抄照搬, 或抱残守缺式的维持延续, 而是要有所创新, 既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实现本土生态知识的自我创新, 确保其保持自身活力和对现代社会的适应, 又要实现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和合理嫁接, 使本土生态知识更加合理和更具科学理性。

4.传承。

上一篇:小麦后期管理技术下一篇:立体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