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达·芬奇译码》

2024-07-01

解读《达·芬奇译码》(精选三篇)

解读《达·芬奇译码》 篇1

鉴于这部小说涉及宗教历史与西方经典文化的碰撞, 我试从原型批评的视角阐释小说中的原型意象。根据加拿大文艺理论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本文从三个方面:原型人物、原型主题与原型结构对这部小说进行阐释, 得出这部小说中的原型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神话《奥德赛》。

一、丹·布朗的家庭背景与经历奠定这部小说的神秘基调

丹·布朗于1964年生于美国一个奇妙的家庭。丹·布朗的父亲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菲利普艾斯特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老师, 他编纂过数学教科书。母亲是一名职业音乐家, 在教堂演奏管风琴。理性与艺术的结合在丹·布朗的小说中异常的明显。丹·布朗生活的小镇艾斯特是一个充满神秘, 色彩的地方。那里有最古老的开国元老俱乐部、宗教神秘组织, 还有与闹市相结合但又绝对独立的校园。生活和学习在这个小镇上的丹·布朗在他的小说中时不时地透露着神秘的色彩。

二、原型批评理论

根据加拿大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的阐释, 原型是一种可交流的单位, 它典型又反复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成为连接一首诗和另外一首诗的纽带, 从而帮助我们形成统一且连贯的文学整体。弗莱在原型批评理论中把原型分为多种, 总结出来大致有意象、人物、主题和结构。本文从中选取了人物和主题两方面来阐释《达·芬奇密码》的原型意义。

三、原型人物———虔诚与信仰

在世界各地做演讲以宣扬神圣的符号学意义是小说中兰登一开始最大的使命。然而随着他与索菲二人艰难寻找秘密的过程, 兰登的使命已经由一位教育家转变为一位揭开索菲神秘面纱的铺路人。就像《圣经》中施洗者约翰一直在为神圣的耶稣基督的到来一样在铺路。在《圣经》的叙述中约翰生于一家虔诚的基督教徒家庭。作为礼物或者是恩赐, 被站在神面前的天使加百列送到了不能生育的伊丽莎白肚子里。由于父母是虔诚的教徒, 约翰一生下来就跟着父母在圣殿里朝拜。《圣经》记载:“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 (耶稣) 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施洗者约翰。约翰对耶稣的忠诚不悔, 在兰登对索菲的祖先抹大拉的马利亚———圣杯的虔诚祈祷中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兰登在宾馆中辗转难眠, 他的脑子里就像在放影片一样, 就像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在召唤他。他本来想在酒店的大厅里稍做休息, 但双腿却不听使唤, 径直走出大厅, 沿着玫瑰线, 一直走到卢浮宫广场前的倒金字塔前。他突然明白他和索菲一直在寻找秘密, 这个被多少人宁愿牺牲也要守住的秘密, 这个基督教徒一直在致力于消灭的秘密———圣杯, 也就是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灵柩, 索菲的祖先此刻正安静地躺在繁星之下, 并被卢浮宫深刻且厚重的艺术大家们的作品包围着。兰登心中瞬间升起一股敬意, 他默默地在它面前屈膝跪下, 为他一直以来学术上的坚持, 更为这位伟大的小说中的把基督确认为人而非神的女人。施洗者约翰一生穷苦, 却一直坚持到各地布道。在那个政府高压和剥削的年代里, 人们希望这样的具有和上帝说话能力的人给他们带来希望。约翰的到来预示着新的力量的到来。兰登是一位符号学家, 致力于研究神圣的女性。他的观点虽然不能被一些人接受, 但是在现代这样一个高科技消磨人的梦想和期待的就像透明塑料瓶的时代里, 兰登和他的理念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让人们相信, 在这样一个精神贫乏的时代还是有些不为人所知的东西, 一些值得我们去开发与研究的东西。所以无论走到哪所大学, 兰登都会掀起一股解密的热潮, 而他也成为哈佛大学教员中的一位热门人物。

四、原型主题———追寻与回归

追寻与回归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主题模式。在《达·芬奇密码》中, 追寻与回归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弗莱来看, 所有的文学体裁都来自神话的追寻主题, 而这个主题也会成为每一部文学批评作品中第一章。这些追寻作品中的主角都会经历一个相似的旅程, 那就是离开父母或家乡, 开始他看不见结果的旅行, 历经艰辛, 打败一切反对自己的力量而完成他的使命。

史诗《奥德赛》讲述了奥德赛从特洛伊战场回到家乡伊萨卡的凶险旅程。奥德赛因为得罪海神波塞冬而被诅咒, 在海上漂泊十年, 最后孤单一人回到家乡伊萨卡, 却面对一些狂妄之徒在自己的王宫里肆意妄为。他最终战胜了阻碍他归乡的一切力量。他最终回到家乡并赢回他的妻子和王权。奥德赛在汹涌的海上漂泊, 战胜海神的故事启发了后来的文学创作者。他们用同样的主题包装他们的主角。詹姆斯·乔伊斯就大胆地借用了这首史诗的主题和结构, 美国黑人作家索贝罗的小说赫索格也采取了同样的叙事主题。现代解密小说《达·芬奇密码》继续承载着这样追寻的主题。在这部小说中, 主人公兰登和索菲都怀抱着寻求内心平静、回归家庭的愿望。兰登因为他的享誉世界的学术成就活跃在人们的赞誉和批评中, 但是他的成就也给他带来了负担。当他在巴黎丽兹酒店被电话铃声吵醒后, 面对镜中自己憔悴的面孔, 他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你累了, 你需要好好地休息一下了。”兰登此刻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睡一觉。但是沉重的敲门声毁了他的愿望, 还把他变成了嫌疑犯。

作为耶稣的后代, 索菲也强烈地希望找到她的家。在索菲的回忆里, 她曾多次问起她父母的事情, 但由于她身份的特殊, 祖父不想让她知道她的父母是谁, 是怎么去世的。但是索菲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寻找自己父母的消息。她在法国警察局解密部工作, 一部分是为了远离祖父, 一部分是想得到一些关于她父母的信息。祖父的死让她想找到自己父母是谁的愿望更加强烈。在兰登的帮助下, 也在自己儿时记忆的帮助下, 索菲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家人。

五、原型结构———圆形结构

弗莱把人类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文学个案, 以及文学发展的历史作比较, 得出结论:文学业也如同大自然的发展模式一样需要经历春夏秋冬, 就如同一个圆行一样周而复始, 而圆形也是东西方人民的观念中最完美的发展规律。在东方的佛教中, 圆形代表着精神的统一和生命的完整,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形状, 它代表了人类的愿望与希冀。这个原型包含人类所有的经历与经验, 而它们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圆。

奥德赛离开家乡伊萨卡的时候, 他的儿子特勒马科斯刚刚出生。他带领他的战士们奔赴特洛伊战场血战十年。战争胜利后又在海上漂泊十年才终于回到家乡。战争中的每一刻, 战士们都在想念家乡, 想念亲人。奥德赛从离家到返回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他经历了辉煌, 用自己的智慧攻下了久攻不破的特洛伊城, 木马计成为了希腊人成功的标志, 也成为罗马人民的耻辱。在海上奥德赛战胜凶狠的巨兽, 逃离女妖的诱惑, 除了他所有人都死了。借助于忠实的牧猪奴仆的帮助, 他夺回了权利, 和妻儿团聚。

在《达·芬奇密码》中, 兰登虽然是受邀去帮助法国警察贝祖查找凶手, 但实际上已经被认为是凶手。索菲的介入使兰登的处境稍有缓解。但是他们无奈成为警察和天主事工会追杀的对象。他们从卢浮宫到提彬 (兰登的一位好友, 后来背叛兰登) 的城堡, 又到罗斯林大教堂。他们往返于法国和英国, 最后兰登又回到巴黎丽兹酒店, 再到卢浮宫广场。他们不仅要对付法国警察, 还要防范塞拉斯的追杀 (一位虔诚的天主事工会教徒) 。整个故事在紧张中发展, 一环扣一环, 开头语结尾相呼应, 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虽然结局并不像白话一样明白, 但兰登在卢浮宫广场“圣杯”前的跪拜祈祷已经为我们轻轻揭开了基督教神秘历史背后的故事。无论真与否, 这个故事已经完美。

六、结语

作为一部宗教侦探小说, 《达·芬奇密码》是侦探悬疑小说中一朵奇葩, 它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也为人们追踪历史与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归根结底, 它的魅力在于与经典文化相映生辉, 让人们在体验新文化趋势的同时能更深刻地思考历史。

参考文献

[1]Homer.The Odyssey[M].Trans.Fagles, Robert.PenguinBooks, 1997.

[2]弗莱·诺斯洛浦.《批评之路》[M].吴持哲, 秦明利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刘拥军.《尤利西斯》中的原型解读[D].湖南:中南大学, 2008.

[4]伦恩, 马丁.《达·芬奇解码》[M].今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5]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解读英国出版业的“达.芬奇密码” 篇2

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使英国出版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信心、成本、裁员等问题困扰着英国出版业,图书销售量和销售额也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0.4%和1.6%。但是考虑到2007年有不可复制的《哈利·波特》大结局火热销售的因素,所以英国出版评论家对于2008年的英国图书市场给出的是积极的评价。英国著名的出版集团培生集团的营运状况,似乎也显示英国出版业并没有被整个低迷的经济所打垮。2008年培生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8.11亿英镑,营业利润7.62亿英镑,分别比2007年的41.62亿英镑和6.19亿英镑上升了8%和11%。里德·艾斯维尔出版公司也显示了抗跌性,其2008年销售收入达53.34亿英镑,营业利润达13.79亿英镑,分别比2007年提高7%和12%。

这样的结果促使我们思考,英国出版业表现出的这种稳定性和抗风险性可能与其长期形成的发展模式和运营经验有很大关系。那么,英国出版业的达·芬奇密码是什么?

1出版大鳄奠定出版实力与格局

集团化经营是当今出版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兼并或收购,可以使合并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在英国众多的出版公司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即是大型的出版集团,像培生集团、里德·艾斯维尔集团、哈伯·柯林斯集团、牛津大学出版社等。

据英国《书商》、美国《出版商周刊》和德国《书业报告》三家业内权威杂志联合发布的《全球出版业排名》显示,在2008年全球图书出版商50强当中,培生集团与里德·艾斯维尔出版公司位居第一和第二名。培生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旗下拥有培生教育出版集团(PearsoN Education)、金融时报集团(FT Group)和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三个子集团。培生集团的业务涉及教育、信息和大众出版等方面,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机构,雇员达3.4万人,并且持有著名的经济学人集团50%的股份。2008年,培生集团三个子集团的营业利润分别是4.74億英镑、1.95亿英镑和0.93亿英镑,相比2007年分别提高了11%、13%和4%,这在2008年艰难的经济环境中尤显可贵。里德·艾斯维尔集团也是世界著名的出版公司,出版活动主要集中于欧洲和北美,出版物涉及科技、医疗、经济、法律等领域。

随着这些出版集团的发展,英国出版业的实力大大增强,市场集中度也不断提高,从而奠定了整个出版业的基本实力与格局。

2中小出版公司依靠专业取胜

英国虽然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出版集团,但是中小出版公司却是大多数,构成了经营中的“长尾”。这些中小公司实行专业化的出版战略,敏锐地洞察读者的偏好,准确的定位于微观出版市场。可以说,专业化是英国出版业发展的又一秘诀。从某种程度上说,专业就意味着品牌,英国出版业几百年的大浪淘沙,幸存下来的都是为读者所熟知和信赖的品牌,它们在各自的微观领域树立起了权威,甚至其商业标识都成为该领域不可动摇的内容保证。

专业化的出版策略使英国的众多中小出版机构获得了生存的空间,有的甚至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每年靠几千册的销量就可获得相当的经济效益。比如牛津狮子出版社只出版基督教方面的图书,卓越出版社则把目光投向旅游书籍,冥王星出版社以国际关系、政治书籍为出版方向。这些小型的出版社市场定位明确,在受众细分化的传播时代里瞄准“小众”出击,依然能在出版大鳄的夹缝中生存。

其实,不仅中小出版公司,大型出版集团也要靠专业化的出版策略来发展自己。像里德·艾斯维尔出版公司每年都要有1 800种学术期刊、2 400种新书和2 000种畅销书上市,其中学术期刊的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75%以上。身为世界著名学术专业出版社的布莱克韦尔图书公司出版的大部分图书盈利有限,也只能依靠其专业化的书籍销售收入支撑整个公司的发展。

因此,从竞争激烈的整个英国出版产业来看,专业化是抵御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树立自己品牌从而分割市场份额的不二法门。

3立体突围营销之道

由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的限制,英国的国内市场相对来说较小,内需有限。因此,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便成为英国出版公司重要的经营理念。英国出版商从19世纪开始就注重图书销售的国际化,在图书选题、策划等方面特别强调国际化思维。语言优势也使得英国出版物的海外出版上市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运营方面一般会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为开拓该国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型出版集团通常也会以兼并或收购国外出版公司的方式直接进入国外市场,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随着版权贸易的勃兴,英国出版商也充分利用这一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据统计,英国每年的版权收入在180亿英镑左右,占全球的15%,版权输出量居世界之首,其收入远远超过了每年的图书零售总额。因此,版权也成为出版商争夺的焦点,以《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为例,拥有其版权的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最初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出版公司,然而随着《哈利·波特》的走红,该公司的规模10年间竟扩大了10倍之多,一跃成为英国出版巨头。一本丛书成就一个公司,这在英国出版史乃至世界出版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是,随着《哈利·波特》进人尾声,该公司的市场份额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全球化经营理念的指导下,英国出版公司还积极开展特色营销和网上销售等,展开立体攻势。或将书店精心装潢令人耳目一新,或深入社区主动贴近读者推销自己,或另辟蹊径建立专业化的书店以供“小众”选择,或开展多样的促销活动等,这些灵活有特色的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图书的销售。另外,由于图书的特性非常适合网络销售,所以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网络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图书销售的重要渠道。据英国出版协会统计,2006年和2007年通过互联网购书的消费者比例分别已达13.2%和16.5%,呈上升趋势,仅次于在书店购书的比例,但是在书店购书的消费者比例已呈现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53.3%下降到2007年的49.5%。加之电子书、POD等技术的采用,可以预计网络销售渠道会越来越重要。

4法律规制有序空间

英国政府积极扶持出版业的发展,制定相关法律和产业政策便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早在1709年,英国就颁布了版权法——《安妮法令》,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版权法,它规定了作者是著作权的拥有者以及在固定期限内保护出版著作的原则,至今仍是版权法的核心内容。有关出版的相关法律也很多,像《竞争法》、《图书贸易制法》、《淫秽出版物法》、《数据保护法》、《儿童保护法》、《官方机密法》等。这些相关法律维护了出版市场的秩序,规制了出版业发展的有序空间。

除了法律手段外,英国政府还通过诸如减免税收和资助等经济手段来促进出版业的发展。长期以来英国政府对出版物实行的是零税政策,即对图书、期刊和报纸征收零增值税,这对出版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支持。政府还资助出版商参加海外书展,资助一些出口市场研究工作,资助出版《英国书刊新闻》介绍英国的图书信息等。更为直接的是,英国海外贸易局每年都会给一些图书出版公司图书出口补贴,数量达到几十万英镑。

5结语

《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篇3

一、后现代主义的运用

“后现代主义”这个词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艺术家和批评家的阐述中。到了70年代, “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才被一些欧洲文艺理论家接受。发展至今, “后现代主义”成了一个复杂的、涉及多种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术语, 它包括艺术、建筑、音乐、电影、文学、社会学、通信、科技以时装等。

伊哈布·哈桑提出了11个文学意义上的后现代特征: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化;无我性, 无深度性;卑琐性, 不可表现性;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 参与;构成主义;内在性[1]。王守仁教授曾指出:“许多后现代主义小说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 借用了大众/传统叙述方式, 如传奇、侦探、科幻小说的叙述模式, 同时又不止于此, 形式上有革新, 意图或态度不同以往, 其结果是成为兼具通俗性与后现代性的作品。”[2]丹·布朗曾说, 他在创作《达·芬奇密码》前, 曾特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读相关的资料和各方面的知识, 这才有可能将侦探、悬疑、谋杀、恐怖等诸多因素都融合到《达·芬奇密码》这一本小说中, 完成这一次诸类题材有机结合的尝试。

二、游戏性

后现代派小说家认为:“写作 (特别是虚构文本的写作) 仅仅是一种语言游戏。”[3]P50丹·布朗深明这一理论。他利用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的符号意义, 得心应手地运用符号和密码, 智慧性地大玩语言游戏、文字游戏、字母游戏和密码游戏, 充分调动读者互动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可写性。

丹·布朗还精通双关词, 他一直为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罗伯特·兰登和索菲·奈芙设置文字性谜题, 让读者参与到小说主人公的一次次的解谜中, 让读者流连在作者设置的一个又一个的字谜迷宫内, 着迷其中, 从而对小说爱不释手。“语言游戏的主角是读者”[3]。丹·布朗正是利用语言游戏来刺激读者的神经, 利用文字、符号和图像的不确定性、歧义性和隐喻性诱引读者加入到阅读的游戏中去。

三、虚实融合

作者在小说中引用了大量相关的艺术史、宗教知识和历史知识, 并将这些“历史真实”与作家自身的虚构想象加以融合, 从而完成对其进行“颠覆性”的解读。丹·布朗先是借小说人物之口提出《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自画像有惊人的相似, 指出蒙娜丽莎和《达·芬奇自画像》的画家肖像, 实际上都是“雌雄同体”。名画《最后的晚餐》被诠释为十二个男人与一个女人 (圣母玛丽亚·抹大拉) 的画像, 而不是通常的十三个男人。甚至连耶稣基督也从“神”转化为“人”, 结过婚并留下了后代。秘密异教组织峋山隐修会是西方社会中保存和发扬女神宗教传统的主角。作者一开始就注明该组织绝非杜撰, 而是真实存在的, 从而增加了小说的现实感, 体现了小说的传统性。

在阅读《达·芬奇密码》的过程中, 读者总是在现实和虚构中来回徘徊。丹·布朗娴熟地把历史事实和虚构融为一体, 以至于这部作品在一些国家被列为禁书。小说内容的逼真性使得读者们有理由相信这部作品所讲的是真实的。而就这一点看, 丹·布朗和其他的后现代主义作家有点不同, 因为他自称做过大量的历史研究, 所以读者们没法怀疑这部作品的真实性。在开篇部分, 丹·布朗就宣称小说中所提及的艺术作品、建筑、文献和一些秘密仪式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事实确实如此。如文章中出现的真实的地名:巴黎卢浮宫、圣叙尔比斯教堂、罗斯林教堂等;真实存在的组织:郇山隐修会、天主工事会、圣殿骑士团等;真实存在的人物:桑德罗·波提切利、里奥纳多·达·芬奇、艾萨克·牛顿、维克多·雨果等。把真实置于虚构之中, 丹·布朗从一开始就旨在建立一个虚构的真实, 让读者相信所读到的是真实的。他用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时间, 以及真实存在的艺术作品, 使虚构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达·芬奇密码》巧妙地把历史和小说结合在一起, 充满变化, 同时又对历史进行消解和颠覆, 让真实的事件由虚构的人物来进行阐释和讨论。丹·布朗认为文中人物所讨论的理论是很有价值的, 而读者应该探寻这些人物的观点并且得出自己的见解。

四、开放性结尾

小说《达·芬奇密码》的另一重要叙事特点, 就是不确定的、开放式的、被消解的后现代式结尾。在第一百零五章中, 兰登再三追问索菲的祖母玛丽·肖维尔圣杯的所在, 而肖维尔给了一个模糊却高深的解读:“为我们灵魂服务的不在于圣杯本身, 而是它身上藏着的谜, 以及令人惊叹的东西。圣杯美就美在它虚无缥缈的本质。”[4]P422“而等你醒悟过来时, 我相信所有像你这样的人, 都会将它的秘密藏在心底。”[4]P425在最后的尾声中, 兰登似乎终于领悟到了这个秘密:“他仿佛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声音, ……古老的智慧之语……”[4]P432这本是一个不清不楚的结局, 但从小说的发展上来看, 这个结局巧妙地回答了千年的难题, 同时回避了郇山隐修会的秘密。作者正是用这种看似平淡的结尾与前面跌宕起伏的情节进行对比, 使作品由此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读者留白, 使读者自己进一步体悟小说的主旨。

正如文学评论家们所言, 后现代主义特征是相互作用的。语言的不确定性让丹·布朗过足了文字游戏的瘾, 而人物的不确定性让读者在现实和虚构中来回徘徊。这些不确定因素又引出了后现代作家提倡的开放式结尾。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 没有所指只有能指。所以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 只有以多元形式出现的真相, 而没有绝对存在的唯一真相;没有不正确的东西, 只有另一些真相的问题。比起给读者一个固定结局, 后现代主义作家更喜欢给读者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他还留有很多神秘事件没有给读者解释清楚。整个故事都在揭露2000年前的一个大阴谋, 但是这个阴谋究竟是什么, 作者没有给予揭露。小说关心的另一个话题是圣杯意义的追寻, 到作品的最后作者也没有给个确切的答案。读者只在最后部分看到这样的描述:“寻找圣杯之旅, 就是希望能到抹大拉的玛利亚坟墓前跪拜的探索之旅, 是想在这位被放逐者脚下祈祷的探索之旅。”[4]P431另外, 郇山隐修会保守的秘密究竟是什么?索菲和兰登约定在佛罗伦萨见面, 他们会继续他们的探索之旅吗?索菲的父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作品中的阴谋家, 那位神秘的导师居然是德高望重、声名显赫、富有幽默感而且热心肠的残疾人雷爵士, 而他仅仅是一个宗教狂热者。值得探讨的一点是那个神秘导师非常希望所谓的秘密永远不为人所知, 而我们认识的提彬却想要这个秘密公之于世。可不可能真正的罪犯另有其人呢?丹·布朗认为直接揭露秘密会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小说采用开放结尾是为了给读者打开一扇探险之门, 他们可以自己去寻求答案, 也可以再次点燃人们对信仰的热情。可见, 丹·布朗并不打算给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任何确切的看法, 因为对于这个话题的争议由来已久, 毕竟这是对宗教信仰和历史文献提出的挑战。

当然, 上述所提及的后现代主义元素是不够全面的。通过阅读这部作品, 还可以发现其他写作技巧, 如戏仿、互文性、侦探性质、闪回等。正是由于诸多元素的巧妙结合, 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达·芬奇密码》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品来阅读。丹·布朗成功地把后现代主义技巧融入到传统小说中去, 完成了这部雅俗共赏的后现代小说, 使一些不经常看小说的人也爱不释手, 创造了一个现代小说出版量的奇迹。

参考文献

[1]伊哈布.哈桑著.王岳川译.何谓后现代主义[C].后现代转折.哥伦布:俄亥俄州大学出版社, 1978.

[2]王守仁.谈后现代主义小说——兼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和《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 2003, 3.

[3]杨仁敬等.美国后现代小说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4.

[4]丹.布朗著.朱振武, 吴晟, 周元晓译.达.芬奇密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5]卢晚晴.解读《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上一篇:韩国文化产业下一篇:产后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