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观察

2024-06-08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观察(精选十篇)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观察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抑郁症的诊断, 排除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1例。试验组:男22例, 女19例, 患者年龄为19岁~60岁, 平均年龄 (49.86±6.22) 岁;对照组:男21例, 女20例, 患者年龄为20岁~60岁, 平均年龄 (49.95±5.76) 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包括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用药指导, 做好病房卫生等。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 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 抑郁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思维迟钝, 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 对患者进行开导, 鼓励患者进行思考, 改善患者情绪低落现状。抑郁症严重的患者, 往往会自杀等, 护理人员要多进行巡视,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多与患者沟通, 理解患者的行为。精神护理:患者在清醒的时候, 对患者进行讲解, 提高患者对病情的认知能力, 积极治疗。多与患者沟通, 对于年龄高、抵抗力差的患者进行交流和情感支持。患者均护理4周。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SAS、HAMD评分、QL-Index评分 (包括疾病认知、行为能力、健康感觉、社会支持、总体状况各指标) 。SAS、HAMD分值越高, 患者症状越严重;QL-Index分值越高, 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SAS、HAMD评分比较试验组患者护理后SAS、HAMD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护理后SAS、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t、P为2组组内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护理后比较检验值。

2.2 2组患者QL-Index评分比较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疾病认知、行为能力、健康感觉、社会支持、总体状况各指标显著高于护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疾病认知、行为能力、健康感觉、社会支持、总体状况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t、P为2组组内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生活节奏的加快, 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患者在发病期间, 情绪低落、思维缓慢, 临床上反复发作[2,3]。抑郁症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 自杀人数每年达20万左右[4]。

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 是以患者为中心, 通过安慰、诱导发泄等方式, 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从而能够利于治疗[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护理后SAS、HAMD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 疾病认知、行为能力、健康感觉、社会支持、总体状况各指标显著高于护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护理后SAS、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疾病认知、行为能力、健康感觉、社会支持、总体状况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 能够改善患者SAS、HAMD评分,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凤.家庭随访及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5) :106-107.

[2]王彦芳, 杜巧荣, 李素萍, 等.伴发睡眠障碍首发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5, 41 (2) :71-75.

[3]何芳华, 文云波, 赖永金, 等.针刺配合心理疏导在中风后抑郁症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 (5) :72-74.

[4]郑喜艳, 周欢, 田玉洁, 等.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10) :77-79.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观察 篇2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比重日渐加大,老年性疾病以及由其诱发的老年人心理问题成为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以例证的方式阐述了疾病导致老年心理问题的存在状态,说明了老年人精神护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必要的精神护理策略。

7月1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发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该公报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信息来源:新华网)。

根据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标志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显然,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

1  老年性疾病诱发抑郁倾向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成为老年人口的高发病症。与此同时,气候变更、环境恶化导致的恶性肿瘤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日趋增高。上述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程长,一旦染病将伴随终身,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无法彻底战胜上述顽疾;此外,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力、抵抗力都远低于年轻人,因此,上述疾病的并发症也经常困扰这些病人。

常年承受老年病侵袭的人,临床当中表现出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的比例很高。严重的因此而多愁善感,并最终形成抑郁症。针对这类状况所发生的比例,国内许多同行均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邱忠霞和王涤非等对入院的1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抑郁状态评价,抑郁严重指数>0.5的诊断为抑郁,结果表明抑郁患者56名,占入选病例的43.1%,其中男性22例,女性34例[1]。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李娟和刘伟等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200例恶性肿瘤和150例良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分别进行了调查评定,结果显示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62.5%,SDS平均(52.0±10.4)分;老年良性疾病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26.7%,SDS平均(44.9±7.7)分;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15.1%-22.5%的比例[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袁瑾选择54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进行评定,患者年龄范围65-82岁,结果表明,焦虑性障碍21例,占38.8%;抑郁性障碍17例,占31.4%;焦虑合并抑郁性障碍14例,占18.9%[3]。

除了上述临床样本分析以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翠玲和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的唐丹等对北京3个社区170位60-85岁的老年人进行了间隔为20个月的追踪研究,进行了觉知日常环境控制感、领悟社会支持、自评健康状况、抑郁状态的测查。通过抑郁与各变量的.交叉滞后分析表明,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对抑郁的发生和抑郁程度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由上述研究结果不难看出,自身疾病已成为诱发老年性抑郁的一个主要因素。从我院的诊断实践来看,作为高校附属医院,我们主要面向上万名师生员工提供医疗服务。在每天接诊的病人中,退休教职工占绝对多数,其中,因自身健康原因导致心理恐慌、精神忧郁的老年患者比例超过50%。

因此,针对老年病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除了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心理疏导和精神层面的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前者。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精神护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例如,Taiwan的Shu-Ling Chen和Hui-Chuan Lin等在老年休养所研究了音乐疗法对于老年人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这种整体音乐疗法可以使老人们从集体活动中获得力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他们建议应该把这种音乐疗法与日常护理融合在一起。

2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护理策略

2.1 探求根源、因势利导

焦虑、抑郁情绪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类型、病人病史、性格类型等。一般而言,患有严重疾病、发病多年、性格内向的人产生抑郁倾向的几率很高。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首先找到“病源”。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病人,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从而欠缺对自身状态的客观评价。这类病人一旦感觉不适,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陷入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应当循循善诱,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助其建立客观的病情识别方法。还有一类病人,病情不重,但病程较长,性格较为敏感、抑郁倾向明显。入院后对陌生环境,如医护人员的基本操作,甚至气味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有的患者性格内向,期望通过医护人员的反应判断自己病情,从而处于疑虑、烦躁、焦虑的状态之中。对于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与病患加强沟通,除了正常的病情交流,还可以谈天说地,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气氛,消除其心理阴影。

2.2 提高日常护理质量,多管齐下

精神护理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护理基础上的。人在得病之后,整体期望是:尽快获得治疗,并且获得最好的治疗。因此,敏感、脆弱是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某些情况下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心态平和,并要尽快、准确地掌握病人病情的变化,并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2.3 为患者自护

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与医疗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高等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高效、可靠的社会保障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老年病患者多数时间均在家中活动。因此,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家庭的精神护理尤为重要。

3  结论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观察 篇3

【关键词】老年肺栓塞;心理护理;抑郁状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90-02

老年肺栓塞患者饱受疾病折磨,加之长期治疗无明显疗效,易出现抑郁、焦虑状态,产生绝望心理,不愿配合治疗和护理,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易增加病死率。心理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对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鉴于此,笔者对老年肺栓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肯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选自2012年2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肺栓塞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介于60~88岁,平均年龄(65.2±3.5)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2.5±1.5)年。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介于62~89岁,平均年龄(64.2±3.6)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3.6±1.7)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 包括给予患者抗抑郁药物治疗及抗肺栓塞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持病室干净整洁,调节好室内温度、湿度,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嘱咐其保持良好心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方法如下:①肺栓塞病程漫长且疾病迁延不愈,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长期治疗无明显效果使患者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愿配合治疗及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听取主诉,让其将心中的痛苦、烦闷等发泄出来,在谈话中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疏导,让患者以乐观心态面对疾病,对于个别心理疾病严重者,则由专业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指导。②疾病与情绪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护理人员通过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恢复产生的不良影响,让患者意识到保持乐观心态的重要性;指导并教授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通过深呼吸、听音乐、适当运动等转移对疾病的关注,避免陷入负面情绪中。③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其多陪伴患者,多与其交流、呵护,给予患者支持与鼓励,让其感受到家人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评价标准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状态进行评分,若得分超过52分则表示患者处于抑郁状态[2]。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问卷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比较,详见表1。

2.2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详见表2。

3讨论

肺栓塞是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导致的,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3]。其发病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部疼痛、心动过速等症状,给老年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使其出现抑郁情绪,对其预后产生较大影响。

情绪与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不良情绪可对疾病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增加病死率。故如何减少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保持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文亚兰等学者对40例老年肺栓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护理后观察组抑郁状态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较护理前明显提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以92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护理后观察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说明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这是由于心理护理重视患者心理需求,通过与患者沟通,掌握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疏导,让其将心理的痛苦排解出来;指导患者家属与其沟通、交流,让患者感受家庭的温暖,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心理干预让其心理负担减轻,故其让抑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对老年肺栓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缓解抑郁状态,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丽.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肺栓塞患者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4,7(4):47-50.

[2]黄燕.心理护理干预改善肺栓塞老年患者抑郁情绪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5,(26):102-102,103.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抑郁症患者共70例, 其中男34例, 女36例, 年龄18~65岁, 平均49.5岁。所有入组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3], 排除有严重合并症、全身系统疾患及无法配合者, 以随机方式将其分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依照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 重点在于指导患者用药、饮食, 并保持病室内环境的整洁与卫生, 将室温与相对湿度分别控制在24℃与55%左右, 告知患者注意休息、保暖等。观察组在此条件下施加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 包括: (1) 心理疏导。 (1) 安慰与支持, 多数抑郁症患者在思考问题的速度上较迟缓, 疏导时医护人员应有足够耐心, 并通过拉家常、亲切称呼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安慰与鼓励, 尽量满足其身心需求等, 以缓解其低落情绪。 (2) 诱导发泄, 严重的抑郁心理可能给患者造成身心危害, 甚至产生自杀倾向[4,5], 因此, 医护人员应增加巡视频次和陪伴在患者身边的时间, 通过换位思考对患者的处境表示同情, 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真实感受, 并做到认真倾听。 (2) 精神护理。 (1) 认知护理, 在患者清醒期间, 耐心为其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 包括疾病诱因、治疗方式及注意事项等, 以提高患者对抑郁症的认知能力, 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2) 加强沟通, 本组抑郁症患者中, 部分年龄偏高者, 可能有机体抵抗疾病能力较差的情况, 部分患者则可能有长时间缺乏亲属陪伴的情况, 若护理期间医护人员言语、行为稍有差错, 可能给其情绪造成严重影响, 为此, 护理时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 并争取其家属配合, 共同给予情感支持, 以拉近护患感情, 提高其护理配合度。 (3) 其他精神护理。抑郁症患者通常有情绪消沉、兴趣丧失以及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情况, 护理时, 医护人员可事先取得患者家属配合, 对患者的性格、经历与爱好等进行充分了解, 再通过拉家常、引导患者回忆美好往事或规划未来等方式, 予以精神支持, 促使患者明确自身价值, 尽早摆脱消极、低落心境。部分有睡眠障碍者, 可能由于入睡困难或夜间易醒等情况而导致心情过度烦躁, 给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为此, 护理时, 医护人员可告知患者通过睡前散步、不饮用浓茶或咖啡, 以及按摩头部和深呼吸训练等松弛神经方式, 来改善睡眠质量;同时医护人员应增加夜间巡视频次, 以尽早发现患者夜间易醒的情况, 并及时遵医嘱予以镇静处理或安眠药服用。

1.3 观察指标

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焦虑自评量表 (SAS) 为参照, 对两组病例护理前、护理2周后的情绪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同时参照生活质量指数量表 (QL-Index) , 对两组病例护理后的疾病认知、行为能力、健康感觉、社会支持及总体状况等5项进行评定, 每项0~2分, 以十分制显示, 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6,7]。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版本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SAS与HAMD评分比较

与护理前、对照组相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的SAS和HAMD评分更理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QL-Index评分比较

经护理4周后, 发现两组患者在疾病认知、行为能力以及健康感觉等指标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好转, 且与对照组相对比, 观察组改善更突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病。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以及行为习惯的改变, 促使该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和年轻化的倾向。发病期间, 患者往往有情绪低落、兴致丧失和思维缓慢等状况, 且临床多以反复发作为表现, 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 甚至导致患者产生自杀念头, 危及生命。据卫生部最新一项数据统计, 目前我国抑郁症人数有近3000万, 每年总自杀人数有25万左右, 其中因抑郁症自杀者占了将近八成。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是新时期笔者所在医院逐步用于辅助治疗多种精神障碍疾病的一种护理服务模式, 主张以患者为中心, 通过安慰与支持、诱发发泄、认知护理及加强沟通等一系列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 以此来起到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能力、减轻心理负担和提高治疗配合度的重要作用, 对于辅助治疗本病同样有理想效果。王丽萍[7]报道应用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对3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 发现护理后有大部分患者的情绪、思维速度及认知能力均有很大改善, 临床有效率达到了88.2%。在本次研究中, 笔者通过对观察组实施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 结果发现, 该组护理后的HAMD评分、SAS评分以及QL-Index评分要较其护理前、对照组更具优越性 (P<0.05) , 与文献[8-10]报道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 为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 有利于改善患者焦虑情绪, 提高其疾病认知、日常生活能力, 适合在今后的临床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倩.心理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9) :191-192.

[2]冯艾群.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6) :781-782.

[3]焦洁.新型护理模式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22) :74-75.

[4]周海蓉, 高茜, 李延环.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早期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3) :109-110.

[5]江登波.浅议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J].大家健康, 2013, 7 (3) :175-176.

[6]陈丽.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252) :205.

[7]王丽萍.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 2013, 11 (11) :252-253.

[8]杨慧君.心理护理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治疗抑郁症中的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9) :155-156.

[9]赵玉香, 刘玉凤.循证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4) :86-87.

临产妇的心理观察与心理护理讨论 篇5

【摘要】心理护理人为、心理、社会等因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在医疗上的影响尤为重要。比如~个人受到惊吓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交感神经的活动功能超过副交感神经的抑制力,整个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增加,而这一点对于临产妇来说更为明显,处于分娩时的产妇心情十分复杂,可引起宫缩乏力,致使产程延长、胎儿窘迫、产后大出血及产后泌乳减少等。

因此,产妇的心理因素对临产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产妇临产前的心理

临产妇在临产前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

1.1紧张孤独心理许多初产妇听到一些有关分娩的负面诉说,怕疼痛,怕难产,怕有生命危险,所以临产的时侯,她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看着医生、助产师严肃的面孔及看到其他临产妇疼痛的表情,待产室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她们常会产生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紧张害怕的心理。

1.2恐惧忧虑心理由于对分娩过程缺乏了解,过分担心,怕胎儿畸形,怕出血过多,怕分娩出现意外,恐惧分娩带来疼痛等而产生恐惧心理。恐惧心理可影响产程进展,加重分娩时疼痛和不适。一般临产妇对宫缩疼痛都不能忍受,特别是宫缩较强的产妇,常大喊大叫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助产人员,倘若助产人员言语不当或简单粗暴,更强化恐惧焦虑心理。

1.3兴奋忧伤心理产妇躺在床上时,她们担心分娩是否顺利,孩子是否健康,希望助产人员对自己亲近一点,更希望有丈夫和熟人陪伴在身边,不少产妇心理状况复杂,如有的分娩时怀疑助产人员技术不高,担心母婴安全,有的丈夫及亲属不在身边得不到安慰,尤其性格内向的产妇,又不善于向别人诉说,自己感到十分委屈。有的“重男轻女”思想观念重,常见农村产妇,当婴儿娩出后,不顾产后疲劳,迫不及待要得知是男是女,达到愿望则兴奋不已,若与愿望相反则担心婆婆和家人责怪等。因此忧伤深重,闷闷不乐,长吁短叹,这种过度的兴奋和忧伤的心理状态,也常是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上述产妇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分娩极为不利,往往可引起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损害母婴健康,因此,如何使产妇能顺利渡过分娩关,是我们每个产科人员面临的问题和责任,此时对产妇做好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2、如何才能做好临产妇的心理

观察和护理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一是助产人员素质,其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和护理道德,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娴熟的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二是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要利于产妇的利益,主动给予温暖关怀体贴照顾他们,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和关键。

2.1介绍环境,创造优雅、舒适和整洁的环境产妇入院后,面对医院陌生环境,加之宫缩带来的疼痛不适,造成产妇紧张,恐惧和焦虑。因此对待新人院的待产妇应热情接待,向产妇指定床位介绍环境,保持病床的安静舒适,主动了解产妇心理变化,对其疼痛方式的表达表示理解,针对产妇担心的问题给予耐心解释。要使她们知道整个产程有医生,助产人员和护理人员陪伴,条件允许可建立温暖和谐的家庭式病室,并允许亲人陪同照顾,使她们心灵得到极大的安慰,消除孤独和恐惧,并有先进仪器,如无痛分娩仪,胎儿监护仪等,从而使她们产生轻松安全感,有条件的医院可播放柔和轻松乐曲,分散产妇注意力以愉快心情完成分娩。

2.2做好宣教工作解除紧张心理分娩虽然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但产妇要承受巨大的心理生理变化,带者极其紧张恐惧复杂心情入院,这种心理可使产妇在分娩是时自主神经失调,容易导致宫缩紊乱,危及母婴安危。因此,产妇人院后们要采取多种宣教形式,向产妇讲明医护人员职责,产程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产妇的饮食,休息,分娩的常识,宫缩与分娩如何配合等。使产妇了解产程中如何减压,如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给她们讲解与分娩有关的知识,使她们了解分娩是正常生理现象,消除紧张、恐惧、忧虑。

2.3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要求医护人员仪表端庄,态度和蔼,步履轻盈,衣着整洁。要热情接待每位产妇,一举一动要向对待亲人一样去照顾、关心、爱护她们,以亲切诚挚的语言和产妇交流,使她们对陌生环境不感到陌生,感到医务人员就像亲人一样。对临产妇进行全面检查,认真观察产程、宫缩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问、胎头下降情况及胎心是否正常、临产妇的精神状态、大小便情况,都要一丝不苟,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检查时动作轻巧,技术娴熟,观察产程,主动细微发现问题及时准确处理,以此使产妇建立信赖感,解除产妇紧张焦虑等不良心态,充分调动她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之配合。产妇进入分娩室的一瞬间持有的心情,将直接影响产妇能否顺利分娩,思想放松,充满自信的一般顺产机率大,反之则难产率高。在观察产程的同时要观察临产妇的精神状态,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并用科学知识回答,取得产妇信赖,对她们提出的要求,要尽量、耐心地去满足,使其懂得只有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持体力,才能保证胎儿的安全娩出。细心观察产程进展,让产妇感到自己被重视,增加她的信心和安全感。如果对产妇漠不关心,厌烦,会使产妇自尊受到侮辱,增加思想负担,阻碍产程进展。技能护理也是不可忽视的,精湛娴熟的护理技能使产妇产生信赖和安全感,反之,影响产程进展。随着产程的进展,频繁的子宫收缩给产妇带来疼痛不适感,是形成紧张恐惧孤独心理的主要因素,这时我们应根据不同产妇不同心理状态给予不同指导,建立康乐待产,导乐待产。对她们予以鼓励安慰,使其消除恐惧心理,全身放松,放弃任何杂念,保持良好心态。

2.4勤于观察记录,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产妇对产痛的耐受除与痛阈有关外,还与心理状态有关,而心理状态与年龄,文化,素质,职业等因素有关。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护理措施,让产妇消除顾虑,创造最佳心理状态迎接分娩的到来。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产科实行“以产妇为中心”的产时服务理念,给予生理上心理上持续的支持,本着人本主义精神逐渐向人性化服务。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观察 篇6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抑郁症;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6-02

抑郁症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精神性疾病,治疗比较困难。为了提高临床上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此次我院抽取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0例,将心理护理干预用于患者的治疗,与常规护理干预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抑郁症诊断标准。所有100例患者中干预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8.1±4.2)岁,最小年龄为34岁,最大年龄为52岁。常规组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9.2±5.4)岁,最小年龄为35岁,最大年龄69岁。所有患者没有心、肝、肾等其他严重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知情情况下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服用抗抑郁药舍曲林[1],每次50g,一天一次。常规组患者在服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干预措施包括:①护士需要仔细地询问患者或者家属,了解患者家庭状况及心理状态,对患者普及冠心病相关知识及防护措施,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②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叙述病情,满足患者的要求,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对于疾病的治疗帮组患者建立信心,指导患者通过适量运动、听音乐等方式释放压力,缓解其负面情绪。

1.3 疗效评价疗效标准 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观察疗效。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前后评分减分率≥75%为痊愈,减分率在25%-74%之间为有效,减分率≤25%为无效[2]。计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总病例-无效病例)/总病例×100%。

1.4 统计方法 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完成。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及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评分情况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给予评分。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前常规组为34.81±5.52,干预组为37.24±5.63,P>0.05;治疗后常规组评分为18.78±4.22,干预组评分为8.72±2.38,t=9.34,P<0.05。治疗前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根据评分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常规组50例患者中痊愈12例,有效15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54%;干预组50例患者中痊愈2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X2=14.1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或心情长期处于负面状态的一种疾病[3]。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不与人沟通以及对事物缺乏兴趣等症状,常伴有焦虑以及睡眠障碍。目前调查发现,抑郁症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这跟社会压力增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抑郁症对患者精神、生活以及社会其他成员都会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发生自杀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也给社会带来负担。抑郁症治疗比较困难,疗效很难让人满意,且治疗后容易复发,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其的重要。因此,临床上研究抑郁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4]。

对于抑郁症患者只靠服用抗抑郁药并不能取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后容易复发。目前研究发现,服药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心理护理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通过心理咨询耐心地了解患者感受,指导患者缓解负面情绪。研究显示,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树立正确乐观的心态。

此次我院抽取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0例,将心理护理干预用于患者的治疗,与常规护理干预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前常规组为34.81±5.52,干预组为37.24±5.63,P>0.05;治疗后常规组评分为18.78±4.22,干预组评分为8.72±2.38,t=9.34,P<0.05。治疗前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常规组50例患者中痊愈12例,有效15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54%;干预组50例患者中痊愈2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X2=14.1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于抑郁症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常规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汤碧艳,范芳秀.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其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2010,8(3):164-165.

[2] 许丽霞,王秀芬,孙惠萍,曹志坤,周策.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6-17.

[3] 周满娥.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抑郁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3):160-161.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分娩的35例产妇,其中自然分娩19例,行剖宫术产16例,年龄22~36岁,均为足月产,所有产妇产程顺利,入院前既往无精神疾病且妊娠期间无负面情绪波动事件发生。待上述产妇产后第7天,采用EPDS到家中进行随访评估。结果有34例产妇具有轻度以上产后抑郁症表现,发病率为97.1%。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评定方法

采用EPDS评价两组产后第7天抑郁情况,设置四个等级分数0分(从未)、1分(偶尔)、2分(经常)、3分(总是),总分为0~30分[2]。根据所得分数设立产后抑郁等级,分界值9~10分为轻度抑郁,11~13分为重度抑郁[3]。

1.3随访时间及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仅在产后第15、45、90天采用EPDS随访评价患者的抑郁缓解情况,干预组在3次随访期间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加强产后随访:对干预组产妇给予1次/d的家庭随访,与产妇及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生理护理:加强产妇产后的生理护理,如指导产妇日常饮食、哺乳时间、切口换药、外阴清洗等,指导产妇及家庭成员做好婴儿的卫生护理,如如何洗澡、脐部护理、婴儿哭闹的常见解决办法等。(3)心理护理:帮助产妇建立产后信心,引导产妇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并通过音乐疗法等转移产妇的注意力,指导产妇应多于婴儿接触以建立良好的母婴关系。并通过积极的语言交流了解产妇的心理需要,做产妇的心灵倾诉者。(4)调节家庭关系:应与产妇及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取得家庭成员的信任,帮助家庭成员调节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从而缓解产妇的心理压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产后15 d两组抑郁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P=0.368>0.05);产后45 d干预组抑郁构成比低于对照组(χ2=4.37,P=0.037<0.05);产后90 d干预组抑郁构成比低于对照组(χ2=9.07,P=0.003<0.05)。见表2。

3 讨论

女性妊娠过程是人生中重大的生理事件,从妊娠到胎儿最后娩出,产妇在生理与心理上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整个妊娠过程是对产妇生理与心理强烈的应激过程,对于性格相对脆弱的产妇更容易在妊娠期间造成生理与心理的损伤。同时当胎儿娩出后,意味着产妇家庭角色的转变,易引起产妇情绪改变,造成产后抑郁情绪的发生[4]。本文通过EPDS筛选35例产褥期产妇,结果显示有34例产妇存在一定程度的产后抑郁,其发生率为97.1%。通过随机分组法将上述病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通过随访评价第15、45、90天产后抑郁情况,结果显示:产后45、90 d干预组抑郁构成比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在产妇出院后应注意其心理变化,应指导家属给予及时心理干预,可改善产妇心理状态,提高产后生活质量,保证母婴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 35例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7例。对照组仅在产后第15、45、90天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价患者的抑郁缓解情况,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产后15 d两组抑郁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5、90 d干预组抑郁构成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产后抑郁情绪,提高产后生活质量,保证母婴健康。

关键词:心理护理,产后抑郁症,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潘青叶.产妇产后抑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临床护理杂志,2011,10(5):34-36.

[2]张深山.产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的评定及结果分析.中国实用医刊,2010,37(2):47-48.

[3]仇剑崟,王祖承,罗来敏,等.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的临床应用.上海精神医学,2001,13(4):219-221.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83例, 男43例, 女40例, 年龄42岁~84岁, 平均年龄为 (63±1.0) 岁。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划分为2组, 对照组38例, 研究组45例,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用作分析比较。

1.2 临床表现

无强烈的生活信心, 有自杀倾向, 悲观失望, 少言寡语, 情绪低落, 不能集中注意力, 感觉记忆力下降, 坐立不安, 不能入睡, 治疗依从性不良等。

1.3 方法

均先给予患者采用糖尿病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护理,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结合入院指导、和谐护患关系、健康宣教、饮食护理、运动锻炼以及必要的家庭支持等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3.1 入院指导

在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带领患者熟悉病房环境, 以及相关生活设施的使用操作方法, 并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 便于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1.3.2 和谐护患关系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让患者释放不良的心理情绪, 并给予患者鼓励支持, 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有利于主动配合接受治疗。

1.3.3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应掌握熟练的技术操作, 以及专业的护理知识。加强对医护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 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的责任感。在安排病房时, 将抑郁评分低、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安排在一个病房, 有利于通过患者之间的交流, 提高患者成功治疗的信心[2]。

1.3.4 争取获得患者家属的家庭支持

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因情绪低落, 悲观抑郁, 其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受到影响, 加上治疗的费用较高, 经济负担较大, 这会加重患者的抑郁。患者家属应给予患者支持鼓励, 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 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改善消除抑郁。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 使患者明白家属的重要性, 以及家属对自己的关怀, 有利于消除其负性情绪。

1.3.5 给予患者必要的饮食以及运动指导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适合患者的生活计划, 同时还应在医护人员的辅助下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叮嘱患者戒烟戒酒。且医护人员还应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 制定适合患者的运动计划, 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

1.3.6 健康宣教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具体病情制定适合患者的健康宣教方式, 耐心向其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如何有效测量血糖、如何预防以及治疗急性并发症, 同时也可发放关于糖尿病的健康资料, 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 有利于其更加主动地配合护理。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BECE评分以及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所选取的患者均接受BECE评估, 内容为21项, 设置四个选项, 采用4级评分法 (0~3分) , 患者要独立操作完成, 不受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 每次测定要在10 min内完成。总数小于10分表明无抑郁症状, 10~15分为可疑抑郁, 15~25分为确诊为抑郁, 大于25分为中等抑郁或严重抑郁。据调查资料统计, 随着患者病程不断增加, 年龄增加, 抑郁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3]。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ECE评分情况比较

护理前, 对照组为 (22.1±2.5) 分, 研究组为 (23.0±2.2) 分;护理后, 对照组为 (18.6±2.7) 分, 研究组为 (11.9±2.1) 分。护理后2组患者的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明显优于对照组 (t=10.28, P<0.05) 。

2.2 2组干预前后的血糖变化情况比较

实施护理后, 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均有明显改善, 且研究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为临床一种常见多发的代谢性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发展, 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且其为一种慢性疾病, 多伴随患者终身, 长期处于患病状态, 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同时会给其心理上造成较大的负担, 患者多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 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因此,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治疗, 并结合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 对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效果显著。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实施护理后, 患者的抑郁评分以及血糖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采用心理护理, 可有效改善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不良心理情绪, 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杜献.小组心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 11 (14) :2069.

[2]赵晶.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现状及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 (7) :615.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观察 篇9

关键词:面部烧伤,焦虑,抑郁,心理护理

烧伤是一种指受热力、电能、化学物质等引起的损伤症状, 患者烧伤后因受到疼痛及担心毁容等易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1]。而这些负面情况的存在, 会对患者的治疗、护理配合度造成影响, 从而对创面愈合造成影响。因此, 需要对烧伤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以改善其负面情绪及创面愈合。为了分析心理护理对面部烧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我院对64例面部烧伤患者进行了对于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4例面部烧伤患者, 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各32例。干预组男17例, 女15例, 年龄18岁~46岁, 平均年龄 (31.6±2.8) 岁;常规组男14例, 女18例;年龄16岁~45岁, 平均年龄 (30.3±2.6)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 如做好病房的杀菌消毒工作、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干预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 具体如下: (1) 接诊时的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时, 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 给予患者足够的同情与呵护,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使患者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缓解患者因见到陌生人而产生的自卑情绪, 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关系, 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护理与治疗工作[2]。 (2) 住院时的心理护理。在患者住院后, 护理人员还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 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对于恐惧、焦虑者, 护理人员应鼓励与指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到护理工作中, 尤其是其配偶, 多陪伴与鼓励患者, 给予患者足够的家庭支持;对于自卑的患者, 除了拉近护患关系外, 还应鼓励患者的亲朋好友多看望、关心、鼓励, 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 让其意识到自己未被社会所抛弃[3];而对于抑郁、绝望的患者, 除了加强健康教育外, 还应向其多列举一些先进的整容技术及成功治愈的案例, 以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及增加其信心, 从而更好地配合护理与治疗。 (3) 出院指导。在出院前建立个人档案, 每月进行电话随访, 以了解患者创面的愈合情况, 并指导及纠正患者家属在照护中存在的错误, 以提升康复阶段的照护能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2组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 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与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评估[4]。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 2组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干预组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中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也是现代护理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医学心理知识, 以科学的态度、合理的方法进行患者精神、心理上的疏导, 通过启发、说服、安慰等方法激发患者的正性心理状态, 使其能在自身条件下获取适宜的身心状况[5]。本文中, 干预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分别为 (52.16±2.35) 分、 (50.26±2.10) 分, 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 (58.62±2.87) 分、 (55.68±2.86) 分, 表明对面部创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 主要是通过根据患者的实际心情情绪问题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从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 对面部烧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及改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伟玲.浅Ⅲ度烧伤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11 (3) :144-145.

[2]周晓娟, 侯亚红, 赵京红, 等.优质护理对颜面部烧伤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 2014, 23 (15) :1295-1297.

[3]周琴, 官浩, 何飞, 等.综合心理干预在颜面部烧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5) :849-852.

[4]李凌江, 杨德森.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成人用)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88-100.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治疗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并发抑郁临床患者病例, 抽取其中的86例, 再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 每组43例。在对照组中有男27例, 女16例, 年龄62~83岁, 平均 (74.5±13.6) 岁;观察组中有男26例, 女17例, 年龄61~84岁, 平均 (73.7±13.4) 岁。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诸如性别和年龄等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和以心理干预为主要内容的护理干预措施, 而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抑郁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2.2 护理措施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 (1) 心理干预。主要包括有集体心理干预、个别心理干预、音乐干预、轻松干预等几种方式。集体心理干预便是针对患者及其家族将有关脑卒中疾病知识和相关的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树立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尤其应对情绪因素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的作用予以强调[2]。指导患者依照自身情况对自己的康复计划予以合理制定。个别心理干预则主要是采取精神支持法, 一般步骤为耐心聆听、解释指导、鼓励保证、暗示以及预防性谈话等, 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音乐干预法就是对患者采取感受式音乐干预方法, 将音乐的播放音量控制在65分贝, 曲调应尽量选择轻松活泼的乐曲或者是歌曲。轻松干预法就是在神经肌肉渐进放松训练 (躺卧式) 指导语录音播放过程中, 逐渐实现全身肌肉放松的效果, 从而达到思想情绪放松的目的, 嘱咐患者应尽量深、细、匀的进行呼吸放松, 有效降低交感神经活性[3]。 (2) 综合护理。体位护理。保持患者取平卧位, 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缺血性脑卒中血流量减少, 将患者的头抬高15°~30°可以对静脉回流进行促进, 使颅内压得以降低, 并且有效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按时为患者提高翻身帮助, 避免发生褥疮, 并应对患者坠床予以注意。治疗护理。遵照医嘱对患者给予相应的抢救药物和治疗药物指导应用, 并应对患者尾部刺激性反应的发生进行监护,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神志变化等予以密切观察[4]。

1.3 观察指标

研究中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调查评估, SDS抑郁自评量表共有20个项目, 所有项目得分相加总分的正常上限参考值为41分, 标准分=总分×1.25 (由此公式得到的标准分的整数部分为最终得分) , 标准分在53~62分者为轻度抑郁, 在63~72分者为中度抑郁, >72分者为重度抑郁。研究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则是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MESSS) , 0~15分者属于轻型, 16~30分者属于中型, 31~45分者属于重型[5]。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SDS和MESSS评分结果等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抑郁改善程度比较

经统计发现,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患者抑郁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注:*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比较

经统计发现,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干预前后存在显著差异, 且干预后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2。

注:*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3 讨论

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 其康复应依靠患者自己的信心, 护理人员需要对其展开积极帮助, 促进患者恢复且保持鉴定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为治疗以及康复赢取主动[6]。通过本次调查研究, 我们体会到:针对老年脑卒中合并有抑郁症的患者而言, 对其展开合理的心理护理和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直接体现, 一是有效对患者的抑郁情绪进行改善, 这对于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则是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恢复。在患者意识清楚时, 护理人员用保持亲切热情的态度同患者进行主动沟通与交流, 解答患者对疾病转归以及治疗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将患者保持平稳情绪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进行讲述, 改善护患关系, 增加患者的信任, 从而改善心理抑郁情绪, 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玉荣.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抑郁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9) :1149.

[2]罗永坚.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现状[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 3 (12) :1257-1260.

[3]何素梅.中风 (中经络) 的中医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1, 3 (5) :110.

[4]王海英.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 20l0, 16 (7) :117-118.

[5]金桂萍.心理干预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2 (1) :151-153.

上一篇:细胞色素P450下一篇:呼吸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