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江林场

2024-05-07

三门江林场(精选三篇)

三门江林场 篇1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农、林、牧、副多产业结合发展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起到森林经营短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的产业效应[1], 对促进生态林业发展、农民增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动国有林场改革意义重大。

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下属的国有林场之一, 场内外林地资源丰富。截至2015年底, 林场经营总面积约27093.9hm2, 其中场内林地面积13493.3hm2, 场外造林13600.6hm2。林场活立木蓄积量131.80万m3, 场内活立木蓄积量70.60万m3, 场外活立木蓄积量61.20万m3, 森林覆盖率83.13%。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载体。随着国有林场改革的推进, 公益林占场内林地面积比重将逐步提高, 商业性年采伐量将逐年下降, 届时林场经济收入将受到影响, 发展林下经济是增加林场经济收入、安置富余职工, 实现因养林而养人的重要途径。

2 林下经济概念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基础, 充分利用林下特有环境条件, 选择适合林下种植和养殖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菌类) 物种[2], 科学合理地进行种植、养殖的循环经济模式。

3 林场发展林下经济优势

3.1 地域优势

三门江林场位于广西中部, 地处北纬24°10′~24°27′, 东经109°26′~109°48′之间, 跨柳州市城中区、鹿寨县和来宾市象州县, 南北长31km, 东西宽27km。地处大瑶山弧形山脉东翼延伸出来的丘陵地带。林场以丘陵地貌为主, 其中多为中、低丘。林地土壤以寒武系的砂岩、砂页岩及泥页岩发育成的红壤为主, 为酸性, 质地中壤或中重壤, 以中、厚土层居多 (≥40cm) , 腐殖质层一般小于5cm, 土壤肥力中等, 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生长。

3.2 交通优势

林区交通便利, 道路四通八达, 随林区周边村屯道路硬化工程的推进, 部分林区道路特别是主干道实现了硬化, 有利于农林产品和物资的运输。

3.3 劳力资源充足

林区周边村屯较多, 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大。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4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据统计, 截至2015年底, 三门江林场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509hm2, 年产值3500万元, 惠及林农339户近600人, 林农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树立养殖示范户7户, 培育林畜、林禽、养殖示范带动点5个。主要模式如下。

4.1 发展模式

4.1.1 林畜模式

以职工林下养猪、养牛为主, 生猪年出栏量近2000头, 牛年出栏近15头, 年产值近800多万元。

4.1.2 林禽模式

以职工林下养殖鹌鹑、肉鸽、鸡, 鸭为主, 年产土鸡7万羽、鸭4万羽、鹌鹑2.5万羽, 年产肉鸽1万羽, 年产值近1200万元。

4.1.3 林油模式

在新造林当年, 充分利用林木郁闭之前的有效空间, 引导职工、周边农民种植花生、芝麻等作物, 以作代抚, 以短养长, 充分有效利用林地, 年均种植面积近800亩, 实现产值近200万元。

4.1.4 森林旅游模式

以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区位优势, 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农家。年收入800多万元。

4.1.5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充分利用林场松树资源, 每年实现松脂采割、加工产值近500万元。

4.2 存在的问题

4.2.1 品种繁杂, 无特色

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林场职工、家庭或社会个体经营为主, 林下种、养品种繁多, 生产的产品不具特色, 销售模式为自产自销型, 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 市场竞争力不强。

4.2.2 基础薄弱, 规模小

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提倡职工自行自由发展, 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基本以户为单位, 无合作, 林场不参与。职工根据自己的想法发展自己选择的林下经济模式, 由于手持资金较少, 发展的产业不成规模。

4.2.3 设施简陋, 不健全

在林下经济发展中, 部分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水、电、路配套设施不健全, 存在有水无电、无水无电无路等, 而且林区道路路面狭窄, 致使出行和货物运输极为不便, 林下产品外运困难, 制约了规模化发展。

4.2.4 产销不畅, 风险高

产品占据市场份额小, 产业与市场对接难, 市场效益无法保证。由于营销手段落后, 销售网络不健全, 林下产品流通渠道不畅, 导致职工不敢轻易扩大生产规模, 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林下产品往往处于增产不增收或增收不增值的状态, 制约了林下产业的发展。

4.2.5 扶持不足, 发展难

一是缺乏资金扶持。林场林下经济有少部分职工从事经营, 而且均以户为单位自主经营。职工手头资金量少, 无法大规模发展林下经济。二是缺乏技术指导。长期以来, 林场职工发展林下经济, 大部分经营管理技术都是靠自己摸索, 或是模仿他人做法, 或是看书、网络、电视等自学, 管理经验技术匮乏。

5 发展构想和对策

5.1 发展构想

根据林场林地资源情况, 以自治区实施林下经济“十百千万”富民增收行动为抓手, 在确保森林资源承载力, 生态不被破坏的前提下, 合理规划, 科学发展, 重点发展林畜、林禽、林药、森林旅游等发展项目。通过培育经营能力强、产业项目有潜力的经营户, 通过龙头基地带动职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5.1.1 林畜模式

在现有示范基地基础上, 加大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整合扩大养殖规模。重点打造导江林场龙团林站养猪、养牛两大基地。

5.1.2 林禽模式

在现有养殖示范地基础上, 加大基础设施升级, 扩大养殖规模。重点打造马步林场竹筒林站养殖基地。

5.1.3 林药模式

一是通过考察选择药材品系高, 质量好、适宜林场种植的药材, 通过引种试验, 大力发展药材种植。如草珊瑚、两面针种植。二是充分利用林场组培厂技术优势, 分场场部、站点周边资源优势, 引导扶持职工大力发展铁皮石斛种植。重点在导江林场、马步龙母生态休闲观光区实施。

5.1.4 公司基地模式

考察引进有实力的公司, 以公司+职工+基地合作模式发展。重点在导江、江口分场。

5.1.5 森林旅游

一是以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委托柳州市管理为契机, 进一步完善提升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及景区科普文化建设, 将公园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圣地。实现逐年增收, 促进生态及人文建设。二是充分利用林场马步水库、龙母水库资源优势、地域区位优势, 规划实施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产业。

5.2 发展对策

5.2.1 科学规划, 稳步发展

根据林业厅林下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 结合林场实际, 充分调研、广泛征集职工发展意见建议, 科学合理地规划林下经济发展产业和目标。

5.2.2 完善机构, 搭建平台

建立健全林场林下经济管理机构, 加强领导, 搭建起对内指导发展、对外宣传的发展平台。

5.2.3 加大扶持, 树立示范

积极争取上级林下发展资金, 通过上级资金扶持, 林场提供借贷等多种措施加大林下示范点扶持, 以点带面扩大发展, 确实增加林农收入。

5.2.4 整合包装, 打造品牌

以林下管理机构、合作社为平台, 整合、包装打造林场林下经济品种、品牌, 加大对外宣传, 通过实体店面、订单生产、电商、微商等多种营销手段, 扩展营销渠道。

5.2.5 科技创新, 提高品质

选择好发展品种、品系, 以科技合作与创新为支撑, 现实品种良种化、养殖科学化、品质优良化, 提升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静.发展林下经济对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意义[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22) :171~173.

[2]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 2011 (3) :47~49.

三门江林场 篇2

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始建于1951年, 是自治区林业厅直属大一型国有林场, 林场总场位于柳州市, 林场林地跨柳州市城中区、鹿寨县和来宾市象州县。场内林地以丘陵地貌为主, 其中多为中、低丘。石山土山交叉分布, 走向错综复杂, 以东西走向居多。山脊断断续续, 不甚连接, 山体多拔地而起。地形起伏变化不大, 坡度多为16~25°, 平均海拔200m左右, 最低海拔在柳江河岸, 海拔65m, 最高为古亭山, 海拔561m。场外造林区的县 (市、区) 的地貌有中山、低山和丘陵。由于各县 (市、区) 所处区域不同, 地貌类型、地形地势有所差异。但造林用地的大部分属低山丘陵, 海拔多600~800m。

林场经营林地总面积27093.9hm2, 按地类分有林地17372.7 hm2, 灌木林地6627.4hm2, 未成林造林地573.4hm2, 苗圃面积24.2hm2, 无立木林地65.9hm2, 辅助生产用地168.9 hm2, 被占用林地2261.4hm2, 森林覆盖率83.04%。

按林种分林场区划为公益林 (地) 面积1874.9hm2, 占林地总面积的6%。其中, 国家级公益林地面积468.0hm2, 占公益林地面积的24%;市县级公益林1406.9 hm2, 占76%。商品林 (地) 面积22696.8hm2, 占83%。其中, 用材林面积17015.3hm2, 占商品林地面积的75%;经济林地5126.5hm2, 占23%;其他林地556.8hm2, 占2%。 (数据来源于2014年林场资源统计数据)

2 森林经营现状问题

2.1 林分质量不高

林分质量不高, 林地综合生产率偏低。据统计, 2014年底, 林场平均每667m2蓄积量4.75m3, 采伐周期短, 商品林采伐每667m2平均出材5.5m3, 处于偏低水平 (数据来源三门江林场营林科) 。

2.2 林种树种结构单一

林种、树种结构单一, 短周期速生桉人工林造林面积占同期造林面积85%以上, 形成中小径材多、大径材少, 一般用材多、珍贵用材林少的现状。

2.3 资源管护难度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林地林木资源价值的不断提升, 山林纠纷频发, 乱砍滥伐、盗采盗运等现象日益突出。林业执法部门力量薄弱, 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的应对措施不多, 综合治理能力不强, 保护力度不足。

2.4 对外租地造林管理成本高

林场场外租地造林地跨6个市24个县, 点多、面广、路程远, 管理难度大、经营管理成本较高。

2.5 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

林场森林资源管理还是延续老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管理的信息化、可视化程度不高, 对林地小班经营投资及生长现状不能直观反映。

2.6 营林监督管理不到位

营林生产单位 (分场、外造经营部) 实行总场统一领导, 目标责任绩效管理制, 由于经营管理体制的问题, 生产单位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够, 在营林生产管理中还存在施工管理质量不达标、监督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3 森林经营管理对策

3.1 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确定林场的经营目标, 经营措施, 发展方向与布局, 将森林经营方案细化到每个林班小班, 确定造林树种、造林密度、品系选择、明确经营目标、经营措施, 为推行精细化管理提供指导。

3.2 创新实施营林产量承包

完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 针对场内外被侵占林地、偷盗林木等严重的地带制定科学承包管护模式, 完善考核机制, 实行承包工资效益与承包效果直接挂钩, 增强承包者管护责任, 既增加了承包管护职工收益, 同时也有效保护林场林地资源, 增加林场收益;探索实施生产单位营林效果承包, 通过科学制订承包指标, 将生产单位绩效工资及奖励与营林承包效果挂钩, 增强生产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实施精细化管理

3.3.1 良种壮苗是基础

全面推广使用经过国家和自治区审 (认) 定的优良苗木品种, 按照相关标准严格规范造林苗木出圃规格, 上山造林苗木必须使用一级苗或超级苗, 控制良种使用率达98%以上、造林苗木合格率达100%, 确保造林苗木质量。

3.3.2 配方施肥是关键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 根据林地土样化验结果, 结合林木生长实际需求, 科学配方施肥, 保障林木生长所需要营养, 实现缺什么补什么, 不盲补, 不乱补, 确保林地生态安全;施肥管理工作到位, 生产单位严格落实5个到位, 工地人员落实到位, 民工培训管理到位;物资登记保管到位;施工质量 (施肥量) 监督到位;施工建档记录到位, 保证施肥效果。

3.3.3 质量监管是保障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及营林监理实施办法。从林地清理, 挖坎、放肥、回坎、定植补植、抚育追肥等营林工序开始, 严格执行技术规程要求, 明确工作职责, 落实施工地块到人。严格执行监理检查验收办法, 由施工单位对完成的营林工序自检合格—报监理部门检查验收—监理部门按不同工序验收技术办法进行抽样调查。如:挖坎密度验收上, 采取随机抽查的办法, 要求在每个小班的不同部位随机选点抽查, 根据小班面积设定抽查检查样带数量, 保障抽样检查具有整体代表性, 强调密度要求误差为10%, 检查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 不合格进行返工至合格, 保证营林质量, 控制投资成本, 确保投资的效益。

3.3.4 适当延长采伐周期

根据不同树种、不同密度连年生长量和年均生长量综合考虑林分的数量成熟, 如尾巨桉造林密度110株, 近似数量成熟林龄在6~6.5a。因此林场适当延长树种采伐周期, 对提升林地单产意义重大。

3.3.5 整合场外林地资源

为解决场外租地造林点多面广, 管理成本高的实际情况, 对林地分散、面积小、立地条件差、冰冻灾害多、经营管理难度大的林地进行合理整合, 把租地、收购重心转移到林场现有相对集中基地范围;进一步理顺场外合作造林合作模式, 通过协商把原有的合作造林地进行转让或置换, 将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权、使用权掌握在林场, 降低投资风险;实施场外租地造林2h经济圈原则, 实行集约化经营, 将场外林地按所属市县划归相应营林部管理, 确保每个场外经营部管理面积在0.2万hm2以上, 发挥规模效应, 有效降低场外林地管理成本。

3.4 实施树种结构调整工程

以实施广西国家木材储备林基地建设, 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为载体。开展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 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提高林分质量, 优化树种结构, 大力营造乡土树种混交林, 在交通干线两侧、江河两岸、水库四周、重要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区域优先做好树种结构调整, 再由近及远纵向深入推进。提高森林的整体质量和生态功能, 着力解决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林相单调等突出问题, 实现树种多样性、林分多样性、林相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目标。

3.5 实施科技兴林作业

健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 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成果推广相结合、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方式, 加快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 确立科技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提升林业标准化、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 推广测土配方智能化施肥、精准施肥技术, 在整地挖穴、抚育施肥、整枝修剪、林木采伐等生产环节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 将先进技术贯穿营造林的全过程。

3.6 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

利用林业信息化技术, 建立林地小班跟踪管理信息系统, 对小班造林时间、抚育措施、施肥品牌及施肥量、年生长量、生产成本等指标进行全程记录监控, 为实现科学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4 结语

林场森林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制约的结果, 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步到位, 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的经营过程逐渐完善和提升, 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作为支持, 需要林场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 才能实现森林经营管理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姜东涛.浅论林业改革的重要课题——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J].林业资源管理, 1993.

三门江林场 篇3

1 调查地概况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柳州市东郊 (东经109°26′~110°48′;北纬24°10′~24°27′) , 1993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 距柳州市中心6 km;海拔一般为200 m, 最高海拔556m;气候属中亚热带气候, 年平均气温20.7℃, 平均日照时数1 410 h, 年总积温6 250℃, 年平均降雨量1 450 mm;土壤以砂岩、砂页岩、硅质岩及泥页岩等发育的红壤为主, 占90%以上, 有少量石灰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形成了天然的植物基因库, 据调查统计,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维管植物162科435属881种, 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22科26属26种。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文献查询、资料整理、野外综合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采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中国植物红皮书》 (第一册) [3]、《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桂政发[2010]17号) [4]的分级标准, 对所调查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资源现状进行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园区主要珍稀濒危植物

经调查统计,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现存及前引有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共26种, 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18种, 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的植物17种, 广西地方文件规定保护植物5种 (表1) 。26种珍稀濒危植物中, 原生植物仅6种, 其余20种都为人工栽培。

3.2 园区引入的珍稀濒危植物适应情况

三门江国家级森林公园中26种珍稀濒危植物中, 金毛狗、桫椤、樟树、红椿、白桂木、香果树为当地自然生长植物, 在其适生环境中生长较好。如金毛狗常在杉木林下, 成为主要草本植物;樟树在酸性土较肥沃地段成为常见种;红椿则主要分布于沟边等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段, 常见高大乔木;白桂木、香果树则多为散生状, 较为罕见;桫椤则仅分布于沟边等阴湿处。

注:国家保护植物系根据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 (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中国植物红皮书系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 (第一册) ;广西保护植物系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三门江国家级森林公园中珍稀濒危植物中的苏铁、莲、福建柏、水杉、金钱松、长叶竹柏、银杏、蝴蝶果等为传统园林植物, 在当地生长较好, 多能结实并繁殖苗木。但银杏在当地虽已引种40余年, 树体生长良好, 但尚未见结实。龙眼、荔枝、杜仲、喜树为重要经济树, 在柳州有较大规模的栽培, 但在森林公园内由于气候条件或局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生长较差。龙眼、荔枝虽可结实, 但产量较低, 特寒年份嫩梢常受冻;杜仲由于高温气候条件, 生长较差, 且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喜树则由于栽植于疏林下, 光照不足, 生长差, 逐渐死亡。

秃杉、南方红豆杉、鹅掌楸、油杉、格木、任豆、顶果木、降香黄檀等为近年来广西大力推广的造林树种, 在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也有规模引种。秃杉、南方红豆杉为山地树种, 喜温凉湿润环境, 连续多年引种均失败。任豆为强阳性树种, 引种时栽植于疏林下, 生长势弱, 栽植后翌年或第3年均死亡。鹅掌楸、油杉、格木、顶果木、降香黄檀则在森林公园内生长良好, 顶果木五年生树高12.4 m, 胸径16 cm;鹅掌楸十二年生, 树高12 m, 胸径15 cm, 表现极为速生。油杉、格木、降香黄檀则为珍贵用材, 在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生长也较快, 可作为普通造林树种规模发展。

4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措施

4.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 要完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规体系, 我国近年来颁布了环境和植物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文件, 但有关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规尚不完善;其次, 要加强法制的宣传教育, 通过普及有关植物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提高群众保护野生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的法制观念;再次,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植物资源保护的条例和地方性法规, 对破坏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5]。

4.2 定期开展调查工作

定期对森林公园内的保护植物开展普查工作, 特别是濒危的乔木种。要查明现状, 了解园内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环境等情况, 从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4.3 保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就地保护是对植物保护的最主要方法。针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坚决不再开发新的旅游路线, 对旅游路线之外的地带实行封山育林, 避免人为破坏, 使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发展, 从而有效改善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迁地保护是植物保护的另一种方式, 公园自建园开始规模引进区内外的濒危植物, 观察生长发育情况, 探索栽培技术[6]。

4.4 探索开发和利用途径

珍稀濒危植物普遍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实际上多数濒危植物正是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导致了人们的掠夺式开发, 使其遭遇灭顶之灾[6]。因此, 在保护、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使之继续为人类做出贡献, 即保护、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通过合理开发利用, 不仅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顺应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潮流, 推动生态旅游的市场, 增强公园的经济活力, 而且有利于促进公园更好地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 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探索园内珍稀濒危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掌握其繁殖、栽培技术, 通过人工栽植扩大其种群数量;充分利用园内丰富的资源条件, 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采集加工技术工艺, 研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产品。

摘要:通过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资源及生长适应性调查, 发现该公园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6种, 共涉及22科, 现存23种。园区内珍稀濒危植物大多能适应园区环境并开花结实, 少数能天然更新。本文还结合园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和受到的威胁, 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

参考文献

[1]邹新慧, 何平, 陈建民, 等.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及国家保护植物区系成分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27 (6) :939-944.

[2]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 [M].北京:国家林业局办公室, 1999.

[3]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 (第一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4]《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委员会.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 (上)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5]张永夏, 邢福武.深圳的珍稀濒危植物[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1, 9 (4) :315-321.

上一篇:科学探究应从问题开始下一篇:幼儿社会性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