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024-08-20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精选十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篇1

一、《体系创新计划》的内容要点和实施意义

《体系创新计划》文件从“充分认识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艰巨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实施提出具体的步骤和要求。它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体系创新计划》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出发挥学科支撑和学科引领作用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高度。实施《体系创新计划》,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坚持校领导分管制度、教学巡视制度,不定期或定期的教学检查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科研项目倾斜制度、社会考察活动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多层次培训,这些制度的坚持和实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跟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和《体系创新计划》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骨干数量不足,理论研究不够;队伍不够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存在大班教学的问题,因为教学方法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不完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考察的经费较少等,这些都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

三、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考

结合《体系创新计划》的要求,针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贯彻中央精神,提高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度上高度完善落实,为思想政治课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龙头是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否搞得好,关键在于领导是否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首先要入“领导心”,不管是不是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都要真切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将其建设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校党委直接领导,协调行政协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按照《体系创新计划》,定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落实好《体系创新计划》提出的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讲课听课制度和具体要求;切实保障各项基本条件,落实《体系创新计划》提出的确保学校在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

2.精心谋划,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做好谋划,既要有长远谋划规划,又要有近期推进举措,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根据我校情况,建议在短期内完善科研制度、评优表彰制度、职务评聘制度,并加以实施。在科研方面,建议学校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的名额;在科研成果发表方面,学校校报是一个重要媒介,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文章,刊登数量非常有限。根据《体系创新计划》的要求,建议在校报上开辟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专栏,为教师科研成果的发表提供一个重要途径。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以教促研和以研促进,做到教研相长。评优表彰方面,除了全校性的教学技能大赛、全校范围的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评选外,建议增加优秀辅导员评选、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评选、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社团活动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等活动,并把评先评优的荣誉作为职称评审的参考。这将在较大程度上调动教师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指导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职称评审方面,按照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相比,有较大的劣势。以2015年的职称评审为例,因为实行数量限报,凡是有编写教材的,均可在职称评审表上增列三篇文章,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上报材料时因为没有编写教材,就不能增加文章,发表的文章有多的也不行,其科研方面就显得薄弱。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核心期刊数量有限,且对我校的教师要发一篇核心期刊文章是难上加难,再加上参与相关培训、获得相关奖励在职称评审时的作用忽略不计,评审时劣势更为明显。职称是教师非常看重的,职称上不去,他们就没有心思用心教书。《体系创新计划》很好地看到这一点,要求在职称评审方面,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审的标准。依据《体系创新计划》,建议我校在职称评审方面做如下改进: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要单独确定,评审条件降低科研要求,把教学情况、参与相关培训情况、获得奖励情况及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作为评审考核方面,避免“科研单一标准”论。二是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单独评审制度,有独立名额,评审专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家占到一定的比例。

3.整合力量,形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合力。在校外,积极拓宽视野,加强与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和协作,利用好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质资源,努力实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一是和党政机关加强交流,逐步建立领导人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制度。二是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现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扩大校外实践基地,保证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结合。三是建立校外交流学习制度。定期到其他高校参观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流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学习,扩大教师视野,在了解别人优势做法、了解国情和世情的基础上,保证在给学生上课时更接“地气”,讲得更透彻,更易为学生接受。在校内,建立完善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整合校内资源和力量落实上级和学校的政策与举措,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合力。一是进一步完善领导负责制。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利益保障及教学质量监督等。二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的联系沟通,可建立QQ群,让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加入该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的学生班级是流动性的,并不固定,如果发现班级学生有什么问题,也方便和辅导员及时沟通、联系。

4.围绕重点,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整体发展。《体系创新计划》提出了包括立体化教材、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和条件保障等在内的重点内容。结合我校当前情况,学校要在这些重点内容上做些探索,既要有整体构建,也要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方面,按照《体系创新计划》的要求,我们主要做好使用统编教材、教学系列用书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工作,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与科学性。其他方面,主要是探索构建“大思政”理念下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体系,发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的作用。放在首位的是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结合生活实际及与学生的互动,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及时归纳总结。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实施因材施教的新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模式;推行教学相长新手段,在教学中不仅注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调动学生“反哺”教师的主动性和作用性;开展在线教育(MOOCs)及混合式教学新探索,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贯彻落实《体系创新计划》,必须立足于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抓好教学改革这个关键,教师队伍这个根本,学科建设这个支撑,高度重视,全盘谋划,既突出重点,又循序渐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姚郁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经验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3,(3).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计划 篇2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一、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校自升格以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着力打造适合我区公安教育工作、为培养“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现代警官而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2009年6月,我校《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课被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体系。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主要设置了以下必修课: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

4、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

5、社会学

三、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有5名教师。所学专业涉及社会学、政治理论、民族理论、哲学等学科,可有效实现专业互补。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不断改善,近2年有1人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有1人晋升为副教授,2人晋升为讲师,已经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中青年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热爱西藏公安教育事业、热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教学、锐意改革、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队伍。在教学中能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与时俱进,重视并注意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且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因而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四、教材使用及编写

我校政治理论教材均采用教育部统编规划教材,根据学校实际况,现正着手编写《马克思主义四观》教材。

五、教学方法改进

对大学生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好教育规律。为此,我们在教学忠努力构建一个互动、对话、入脑、入心、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

在教学方法上,出去启发引导的问题导引法教学。即首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和思想实际,结合课程内容,确定授课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疑点,在此基础上努力提炼出集四点于一身的问题或专题,找出理论与思想的实际结合点,在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小论文、社会调研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精心准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在整个过程忠,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营造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的既严肃紧张又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这不仅使学生对关注的问题在认识上廓清迷雾和疑虑而且使学生在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受到熏陶和培养,得以方法论上的启迪,进而激发和引导学生深钻理论、理性思考。也使学生由以往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

一、课程开设目的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时代脉搏,增强实现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与教育,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计划

学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每学期均安排32学时的课时。

三、教学安排

“形势与政策”课程不同于一般的业务课程。它是“—门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又具有鲜明前瞻性与时效性的特点。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及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实行分类教学、分类指导,采取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

学校将在每学期安排1-2次全校性讲座,每次4学时。并充分利用党校、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阵地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

四、教学管理

1、基础部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教学组织工作。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选题调研,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制定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计划。

2、各系根据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要求,制定好具体实施计划。

五、教学内容和方法

根据教育部社政司的工作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以《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为主要参考内容。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个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紧紧围绕大学生渴望成才的自我需要,逐步建立以“五当代”(当代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内容为特色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比较灵活的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收集和整合相关教学资源。

六、考核和成绩管理

1、“形势与政策”课程考试实行学年考核制,学生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记载采取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学年结业考核计算生成。

2、课程平时成绩占30%,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参加该课课堂学习和讲座的出勤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讨论情况等综合评定。

3、课程学年结业考核占70%,采取学生写课程结业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建立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研究制度,党委切实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把培养高素质的公安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研究并及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抓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抓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果,为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专业知识水平的高素质的公安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1、继续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模式,以及将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把专题教学、社会实践、考试方法的改革作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3、全面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要求将网络技术、音像资料等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并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的评选,要定期举办讲课比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采取措施保证教学质量。要通过集体备课、专题教育等多种形式保证教学质量。授课时间必须按规定的课时执行。要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检查,坚持全方位、多层次的课堂听课制度。

三、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1、优化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互相配合、互相促进。鼓励有条件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鼓励聘请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离退休的哲学社会科学著名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鼓励党政领导干部给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

2、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和培养体系,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学术交流等措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和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训、培养总体规划,力争培养出具有一定素质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一批骨干教师。

3、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激励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不但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而且要不断的善于吸收新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新的教学内容,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需要。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长期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的旺盛工作积极性。因此,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保持这种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的旺盛工作积极性,那么就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方面,在评优评先方面,在教学评估方面,在科研经费方面,在对外交流和考察方面,建立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从而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制度。现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坚持传统的考试制度,显然这已经不适应现代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方法和形式,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写小论文,运用政治理论分析某一热点问题;

也可以当场回答老师的提问;可以针对几个问题作简要的分析,也可以就某一个问题作具体的阐述。总之,考试要真正体现学生运用政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建立思想政

四、建议学院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党委有关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由党委有关部门规划、领导、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创建具有警官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使校园文化起到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升华学生思想精神境界的重要作用。

治理论课资料室。思想政治理论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因而资料需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需要。所以省教育厅把是否有资料室和有多少图书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建议学院拨出专款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图书资料室。

(五)建立资助、奖励思想政治理论科研、教研制度。我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科研成果不多,这与未建立资助与奖励制度有一定的关系。现在教育厅已将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成果列入评估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范围,因此建议党委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题资助和著作出版资助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热情,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从而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的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32-02

201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是关键[1]。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探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路径,以供探讨。

一、通过团队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于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很多种方式和途径,笔者所在思政课教学团队主要采取经常性开展团队学习活动来加强。学校规定每周二下午全体学生不上课,全体教师开展政治学习。我们思政课教学团队定其为团队学习日。在这半天里,我们团队既安排了理论学习,也有实践活动。理论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理论、上级颁布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文件精神、师德师风规范、教育教师的规律法规等。

团队学习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有: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等。集体备课的活动内容包括:学情分析,学校学生在思政课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教材分析,认真领会统编思政课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要求每位教师畅所欲言,分析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分析,每个专业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每个教学单元的重难点各异,故使用的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听课评课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统一组织听课、集体探讨听课心得,并提出教学建议和意见,让思政课教师觉得教学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事情,而是集体的“团队作战”。从而增强了思政课教学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通过培养培训,优化团队结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实行学术安全培训制度,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2]。思政课教学团队需要不断地学习培训、开展继续教育,来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可以通过全员培训、骨干研修、攻读学位、职称晋升等多种途径,培养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笔者所在学校配有专门用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经费,以及培养计划,鼓励专任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以提高自身素质。我们思政课教学团队自身也根据国家教育部于2013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文件精神,制定了自己的培养计划。近三年来,派出思政课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等活动,每年平均在二十人次左右,基本上实现人均一次。先后有十余位骨干教师参加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习;有三位骨干教师参加湖南省高校工委党校的骨干教师培训;有七位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获得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有十余位教师获得高级心理咨询师等。

我们十分注重思政课教学团队教师自身的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近三年,团队中有一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两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另有两位教师获得在职硕士学位。加强教师职称的晋升,近三年,团队中有三位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四位讲师晋升为副教授,两位助教晋升为讲师。这样一来,使得团队的职称结构更为优化。目前我们团队共有成员31人,其中专任教师15人,兼职教师16人。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其余为讲师和政工师。团队中博士3人(2人在读),21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目前,学校思政课教学团队无论在学历,还是职称结构上,整体比较合理[3]。

三、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思政课是一个课程体系,由几门课程组成,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是提高团队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在思政课教学团队从2005年起,一直不断探索思政课程的改革新方向。近年来的改革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思政课教材,在不违背教材精神的前提下,将教材内容与本校学生实际相结合,形成若干教学专题,实施专题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出版了专题辅导教材2部,师生使用后反响较好;第二,授课方式的改革:由过去一个教师负责一门课程的授课任务,现改为几个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每个教师负责其中一个或两个专题,采用专业班级间轮流授课的方式;第三,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减少课堂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实践教学由思政课兼职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承担,与学生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会公益、德育基地考察等。

每学期末,我们团队都会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关于课程改革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作为下学期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依据。我们发现通过课程改革,思政课的几门课程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到课率有明显提升,获得了师生一致好评。更重要的是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参与课程改革和建设,在此过程,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有了重新提升的空间。

四、通过教研科研,提升科研能力

作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团队,必须通过经常性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以提高团队科研能力。笔者所在思政課教学团队通常是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以研促教。如上所说,我们开展了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改效果。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团队教师在完成专题教学改革之余,更是用心深入地钻研专题教学的相关理论问题。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完成了专题教学研究的四个课题(包括省级和校级),公开发表了专题教学研究论文18篇,出版了专题辅导书2部,并由此获得教学成果奖。

思政课教学团队应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学生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开展科学研究。我们成立了“新媒体育人机制”科研创新团队,根据新媒体(如网络、微信、微博等)的特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90后大学生使用网络时出现了很多新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师非常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做深入了解。我们团队共同完成了教育部研究课题——“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研究”,分别于2012、2013年在湖南省12所高校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网络使用跟踪调查研究,所有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出当前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众多新特征,为大学生的网络问题研究提高了客观有效的数据。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了专著一部——《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研究》,公开发表了研究论文17篇,获得教育部优秀研究课题称号。此外,针对微信这一新新媒体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团队申请立项了一个新课题——“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旨在分析大学生微信的使用现状、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以及运用微信平台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演技也。该项目正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研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五、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

与其他专业课教学团队相比,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教师认为思政课重在理论传授,不需要实践能力。这种理念是不对的,当前,党和国家教育部越来越重视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2013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的通知》,指出要多组织开展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的社会考察、社会实践活动等,并要求形成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路线。笔者所在思政课教学团队非常关注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学校划拨的生均15元思政教育活动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于教师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近年来,先后组织了赴湖南娄底新化、怀化芷江受降基地、安江农校等地,考察了当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杨开慧纪念馆、黄兴故居、胡耀邦故居等德育基地,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团队中有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如走进社会福利院,关爱孤儿;走進敬老院,看望老人;走进社区,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团队教师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也提升了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真正做到思政课理论联系社会实际的效果。此外,我们团队还经常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去学习和考察,借鉴其他兄弟团队的建设良策,加强对外交流,扩展视野,增强团队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EB/OL].[2008-09-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

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380.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

19].http://edu.people.com.cn/n/2015/0119/c1006-26412100.html.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篇4

一、教者本身认识的改变

第一, 教学思想上, 要摒弃就理论讲理论的空洞模式, 深入探讨理论的根源, 回归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 以及由具体演化为抽象的升华机制, 使理论不再板着面孔, 有血有肉, 生动活波, 易于理解和体会。

第二, 教学内容上, 要突出重点, 有所取舍, 不能面面俱到, 一堂课下来, 什么都听了, 但是脑海里什么都没有。

第三, 教学方法上, 依托现代技术, 以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为着眼点,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作为凝练教学主旨的手段。

第四, 教学对象上, 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心智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人, 他们受各种社会风气及现象影响, 对政治理论课存在各种各样的认识, 对一些理论持怀疑态度, 一些学生还习惯了以麻木的心态面对之。一些积极者在参与, 还有只是单纯的为了学分, 考试通过。

二、教学形式的考核

第一. 课代表负责制. 为了提高对两门课更好的驾驭能力, 在各班级增设课代表一名, 课代表负责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考核, 课堂活动的组织, 以及及时地反映学生的要求等。课代表可以学生自己推荐, 可以老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选取愿意为学生做工作的学生, 增强互相之间的交流。一般在课堂选取的方式是这样产生的。第一堂课请学生针对对课程的理解简要的做书面或者口头表达, 根据他们的表现, 在征求班级同学的意见后可以推选其为班课代表。在课外的选取方式是由班长或者学习委员组织班级同学推荐大家公认的合格的课代表。在课堂上请学生做自我介绍, 在介绍姓名时注重引导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无论我们姓至名谁, 我们的祖先只有一个就是炎黄。在名字上也做积极引导, 比如: 富: 我介绍富强, 借题发挥, 富强不仅仅是富裕, 富裕容易, 富强则是目标。经验是课代表成功就是课程成功的一半。

第二, 成绩评分标准的考核. 平时成绩是考查学生一个重要方面, 在多年的教学中对此深有体会。最重要的是要细心观察和考察那些在某些方面突出的学生, 引导他们形成一定的思维和认识表达能力。注重能力考核, 可适当根据教学内容作出调整, 比如参与课堂组织活动: 你上课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有什么收获? 你是否参加了公益活动? 社团组织的活动, 有什么收获? 你在课外阅读了什么书籍, 最打动你的是哪些? 与人相处, 你觉得什么样的品质最重要? 你做到的而我没有想到的代表一定思想水平的活动? 在教学思路上注重道德感的树立, 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其道德感和思想成熟度, 给予他们一定的信任。以上成绩由课代表给出, 老师复阅。

第三. 暑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查. 暑期课外社会实践, 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暑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殊之处, 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注重对社会的认知, 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分对策, 同时拥有对未来的自信心、勇气和克服困难的气度。只有对未来充满信心, 才会有做事情的勇气,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对国家、对民族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克服困难、勇于挑战, 坚定执着的第一步。

三、教学思路的改变

比如形式政策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趋势的把握, 引导学生积极的自信的朝前的思维方式, 校正学生的两极思维方式, 培养多维立体思维。勇于挑战未来的勇气和魄力, 点燃学生心中做事情的激情作为动力。培养学生对未来的预见能力, 归根结底是要相信未来绝大多数同学的参与意识. 了解未来, 掌握未来的能力. 在课上主要是: 理解思想, 不仅是抽象的思想, 更要学习理解把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思想, 于日常生活中体味思想的来源和价值。所以, 学习这门课不是为了课上的学时完成课时的任务, 而是使学生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完善思想, 人格, 品质, 学识等, 认识到这样的人易于被社会和人群所接受, 更容易获得成功和身心的愉悦。

四、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一. 改变大学生看事情的思维方式。当代大学生, 对历史, 对中国人的奋斗, 对国家发展变化需要重新认识。思政课是给予他们这种认识的一个重要窗口, 积极的看待历史发展过程及其中国人的奋斗历程对激励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 注重思考能力的培养. 通过观看光盘积极引导学生思索现实问题: 比如: 2006 年感动中国人物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人生、事业、生活的再认识; 看 《大国崛起》思考中国可以引以为借鉴的经验, 引导学生只有超越经验才能真正面对未来, 树立中国崛起的信念和应对方法。

第三. 主题式教学演讲活动的进行。以往的教学演讲活动往往注重学生精英的参与, 排斥普通学生的参与, 造成优秀者恒优秀, 普通学生没有任何机会。在主题式教学演讲活动中, 全班绝大多数学生均参加, 在参加中培养、选拔、鼓励普通学生,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提升更多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这门课程变成所有学生喜爱的一门课。

摘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需要确立其重要的学科地位, 进而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学科的特定研究对象。同时在教学思路上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明确主题, 以期教学效果的实现。本文具体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的改革和起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教学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吕富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法运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 (5) .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篇5

尊敬的刘文烈书记、各位督查组专家:

首先,我代表学院向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督查专家组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求,按照《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督导检查的通知》精神,学院对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自查,下面我就学院基本情况及《建设标准》落实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院成立于2001年9月。2008年4月10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校园占地2000亩,总建筑78多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多元,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图书136多万册,设11个院系,有17个本科专业,41个专科专业。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9人,博士、硕士教师344人,外籍教师33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5518人。其中本科生1666人,专科生13852人。

多年来,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充分重视,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加强。特别是改建本科院校来,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核心,加以推进。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条件保证、质量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学院先后获得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山东省社会评价十佳高校等荣誉称号。是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山东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潍坊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潍坊科技学院正以全教会精神和《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全面贯彻“内涵发展,特色提升,制度管理,和谐校园”发展方针,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秉持“创业敬业、求是求新”院训为代表的大学精神和以“博学修身、求索笃行”院风为标志的校园文化。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向高水平应用型特色大学迈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

(一)高度重视、落实有力,理论课建设认识和政策到位。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作为突破口,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和先进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途径,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工作。学院明确由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副院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议事日程,学院成立了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学院主要负责人任组长;主管副书记和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指挥、协调、督查和评估考核。为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2005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政策保证。

学院领导经常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教学一线,了解实施工作进展情况,解决经费、教师培训、专题教学组织、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学科建设等问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等有关职能部门,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就加强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要求。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坚持每学期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听课3次以上。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同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经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调研,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有关课程建设的实际问题。学校还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学校重点课程加以建设。

(二)整体规划、重在建设,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

为保证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有关重大问题纳入到院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议题中,院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每学期召开1-2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工作,会议决议、决定能够得到及时贯彻落实。

1、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2005年9月,学校召开了相关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协调、部署和落实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具体工作,将该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于2005年秋季开始在全校三个年级同时开出。2006年7月,根据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对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并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校本专科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方案,全校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严格执行规定的学分和学时,保证了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为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国际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变化,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学时,计1学分。该选修课的开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我院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含“形势与政策”)中,有3门评为院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所占比重为60%,在全院各教学部门中最高。

2、以教学研究为中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高。理顺关系,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一直为直属学院领导的、与学院其他院系同级的二级机构,负责并承担全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任务,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管理。2008年学院改建本科院校后,学院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管理力量,单独划拨经费,设有主任1人,副主任1人,专任教师42人,师生比为1:369,符合教育部的要求。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教研室主任2人,分设了五个课程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通过教研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3、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坚持“三个结合”,即“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知识性传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常规性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了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4、以师资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学院加强和规范了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厚德以育人,勤学以成材”为师德风范,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真学”、“真信”、“真用”、“真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党性原则和思想政治觉悟。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坚持新教师试讲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健康和快速成长,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竞赛、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案比赛等活动,同时积极吸收培养我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加入到“两课”教师队伍中来,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发展。

5、重视教师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思想政治教学部和教研室在注重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同时,力求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有 11 个,多次组织教师到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园区、国有企业等进行实地参观调查,组织教师参加省教育厅每年举办的有关教师培训和教学改革的会议和以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或各种学术研讨等活动。学院还与省内高校加强交流,吸收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促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稳步提高。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开课,给予经费保障,重点强化岗前培训、课程轮训、实践锻炼、高层次学术访问,着力提高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

6、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了教学措施及实施效果。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严格按照国家方案,设置课程、安排学时学分、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成绩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期末考核为闭卷笔试形式,考核内容适当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材料分析题所占比重,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学院还通过学生访问调查、学生信息员等渠道获得的教学评价信息,由教务处统计和整理后,反馈给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另外,学院还通过座谈、走访、测评等形式不定期地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开展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加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7、重视经费落实措施,保障了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学院在经费开支方面,优先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费。为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模式改革,今年学院投入80万元,每个院系都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室,电教、影像等硬件设施较为先进,还为每位教师补贴1000元购买笔记本电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机构拥有独立的图书资料室,积极创造条件购买教学图书和音像资料。学院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的各项经费的同时,本科院校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等。专项经费安排使用明确,专款专用,基本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行、课程建设、教师培养、科学研究的需要。

三、存在问题及不足

我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方面,虽取得了点滴成绩,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在学科点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2、学校缺少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骨干;

3、专任教师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开展不够;

4、由于学校在师资、学术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有三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至今没有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学院将借这次评估为契机,认真听取领导和专家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认识,积极创造条件,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学院的建设建设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08-0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

1 加强思政课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高职院校各级党政领导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05方案,从05方案的实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切实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及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计划地制定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及条件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要把思政课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纳入学院发展规划;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定期召开专题会研究,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与时俱进。

2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首先,理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学院党委领导。但是,为避免教学与工作相分离,应将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纳入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列入章程,这样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在领导体制上提供保证。

其次,要不断创新机制。一是制定并实施听课制度,听课制度的常态化实施,有助于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优点和缺点;二是完善督导制度,督导室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和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督导室可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听课,检查教学效果;三是健全考核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要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统一的原则,让学生也参与到考核中,增加考核的科学性和广泛性。

3 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是合理设置课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决定了思政课课程体系结构安排不能仅仅局限于普通高校的“两课”,而应在思政课教学功能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特色,我们要遵循紧扣行业特征、专业特征、职业特性、人文特性的原则,将思政课课程结构设计为包括核心课程、辐射课程和选修课程、兴趣课程的扩展课程体系。

二是规范使用教材。要严格按照中央文件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统一使用国编教材,并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要求,建成校本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电子音像制品相结合的立体式教材体系。

三是将思政课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加以建设。要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思政课”。

四是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特长、实践经历,利用多媒体影像资料、各类案例、热点专题等积极开展“情景式”、“启发式”、“对话式”等特色教学,努力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改革考核方式。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科学的考试考核方法,重点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将单一的理论知识考试向知识考试与素质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转变,从单一的终结性考核向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转变,对听、读、写、看、讲、行、做7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特别是要加大实践考核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造就一支能吃苦、肯奉献、素质好、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确保“05方案”高校实施的关键。首先是把好“入口关”,实行教师准入制度,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所提出“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等得要求,严把入口关。其次是加强教师培养。要建立和完善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重点深化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和在职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最后是要鼓励继续教育,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形式到重点高等学校进行深造。

5 推进教研科研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坚持以教科研为动力,以科研为依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教研科研工作。一是教研方面,要实行教研活动制度化,促进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促进教学过程的全程优化。(1)建立集体和个人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听课评课制度,使其制度规范化;(2)教研内容专题化,要根据各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学实践环节逐步进行研究;(3)教研活动方式多样化。可以组织课程组的教研活动,可以组织校内的赛课活动和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等。二是科研方面,要鼓励思政课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通过各种形式鼓励思政课教师申报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6 拓展教学载体

我们要以网络为平台,不断拓展思政课的教学载体。一是专门建立学院思政网,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进度、教案、教学参考资料、网络课件、学生文集等发布到网上,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二是可以在思政网上设立专栏,定期发布优秀典型课件和照片,提高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三是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箱、QQ等现代形式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来一起学习、交流,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教学的时空。

总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培养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各高职院校要引起重视,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提高思想认识,规范教学管理,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胡兆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2] 杨祖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70).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篇7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行动上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众所周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党委和校行政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政策措施,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江苏省教育厅, 特别是教育厅的主要领导思想上要特别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 要充分认识到教育部最近制定实施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暂行) 》的刚性要求, 绝不能在建设标准上降低要求。省内各高校主要领导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中承担的光荣职责, 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和贡献。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本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要自加压力, 不断增强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在中国, 领导重视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热切期盼尽快加强队伍建设, 但离开学校领导的坚定支持, 教师的美好愿望是难以实现的。为此, 高校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笔者建议学校党委直接领导, 协调校行政负责实施, 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 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如武汉大学专门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 由校党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分管校领导担任副组长, 小组成员包括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团委、教务部、财务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负责人, 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知名学者和教师代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宣传部, 注重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师和学校教学督导组的作用。[1]令笔者欣喜的是, 笔者所在的淮阴工学院最近也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 党委书记章跃任组长。

三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该机构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 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其职责是: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2010年11月1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立的教学科研二级机构, 是中宣部、教育部广泛调研、慎重考虑后做出的决策, 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 在推动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机构建设。还没有建立的, 要尽快建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采取有力措施, 制定周密的方案, 妥善处理机构剥离、人员定岗、资源整合等事宜, 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按照明确的时间表, 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已经建立的, 要保证机构正常高效运行。学校要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措施。机构要与学校其他院系享有同等待遇, 有相对独立的人财物事权。”[2]据笔者了解, 目前江苏高校几乎没有一家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机构的设置上达到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要求。但是, 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要求非常明确, 我们要站在执政理念的高度,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机构的建设, 以此发挥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 保证党和国家关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的落实。[3]

四着力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聘配备工作

1要切实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是选聘配备好教师, 高校要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 严格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 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师队伍结构中, 专任教师的数量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据笔者了解, 目前江苏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数量都有所不足, 必须尽快予以解决。各高校要克服一切阻力和困难, 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例定编, 教师岗位编制不能低于校内其他公共课教研部。[4]

2要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政治任务, 其任职资格比其他专业课老师有着更严格的要求。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工作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 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3要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教学科研人员, 应当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学科带头人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程的教学带头人。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 吸引、鼓励校内相关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专职或兼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 积极争取从社会各界聘任理论研究、教学单位和实际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意发挥离退休哲学社会科学著名专家学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校际之间的教学协作机制。

五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体系

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培养的。因此, 各高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问题, 加大培养力度。

第一, 加强教师培训。各高校要从实际出发, 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水平。要建立岗前培训制度, 所有新上岗的专兼职教师, 都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江苏省教育厅每年暑期都会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 各高校要抓住机会, 尽可能多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暑期培训班, 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外各高校还要积极选派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加在省委党校举办的“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 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坚定政治信仰, 提高理论素养。各高校要把组织教师在职学习作为主要途径, 适时安排教师通过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名师指导、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形式到重点高校进修深造, 鼓励支持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提升队伍的学位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

第二,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到改革开放一线学习考察和挂职锻炼的机制和办法。吸收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与省委、省政府重大课题调研, 深入企业、农村、社区, 了解社会实际, 把握时代脉搏。各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 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 了解世界, 开阔视野, 丰富教学素材。各高校要为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基本教学依据, 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9 63研究式教学。多用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 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明白。鼓励各高校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评选活动, 加大奖励力度, 激发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积极性。

六完善和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政策和制度是保障, 离开刚性的制度约束, 一切皆有可能成为空话。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已经比较全面和明确, 关键是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高校领导层是否能够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问题。当然, 在地方和中央出台的有关政策和制度方面可能存在矛盾之处, 问题是如何协调处理的问题。笔者认为, 各高校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创造条件, 提高待遇。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精神, 要充分体现待遇留人、政策留人的原则。各高校要及时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达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政策, 在阅读有关文件资料方面提供便利。要根据本校实际,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奖金等统筹考虑, 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本校相关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

第二, 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笔者建议江苏省教育厅每年在教育事业经费中设立相当数额的专项经费, 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队伍建设以及科学研究。如福建省就专门设立“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合作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项) ”, 重大项目资助12000元, 一般项目资助6000元。还有的高校也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项课题, 如安徽科技学院。另外, 各高校要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 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生实践、教师培训、交流考察等, 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

第三, 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学分, 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 确保不流于形式。笔者所在的淮阴工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做得很好。具体做法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集中在暑期开展, 制定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向每个学生印发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手册, 每140名左右学生配备一名指导老师。经过几年的实践, 淮阴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四,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务评聘体系。当前, 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考核评价和职务评聘方面没有与其他学科教师明确区分开来, 现有的考核和评聘体系无法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的特殊性, 挫伤了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为此, 各高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 健全考核体系。建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适应的“学生评教师”指标体系。考核结果要与教师的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等挂钩。考核不合格的, 要待岗学习;不能胜任的, 要转岗分流。在职称评审中, 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议组, 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评审工作中要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教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报告凡被有关部门采纳并发挥了积极作用的, 应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

第五, 完善表彰奖励机制。要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纳入全省教师评先推优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范围。每两年或三年单独评选一次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 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各高校也要建立规范的奖励制度, 及时发现、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先进典型, 加大宣传、推广、表彰力度。

七加大监督和处分力度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一项教育任务, 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 监督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制定下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笔者建议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设立公开举报电话或者网络举报方式, 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举报各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弄虚作假行为, 对此类举报行为已经查实, 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要依法对相关高校的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严厉处分, 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弄虚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 即取消这些高校参加国家或者省级的各种评优活动资格。

诚然,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非一触而就之事。但是,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 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强力领导下, 在全省高校的真抓实干中, 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一定能够走在全国前列。

参考文献

[1]冯林.新举措新经验新进展凸显与时俱进——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佘双好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http://whu.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48046

[2]袁贵仁.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 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12) :9.

[3]闫科培.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2) :42.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职业操守,途径

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重任。可以说, 教师的职业操守就是教师内在思想道德素质与外在职业形象、行为方式形成与塑造的标尺。那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大学生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即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而且更要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形象,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下更好的把握学生思想状态, 因地制宜的施教, 从而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操守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 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任务、途径等方面必然要做出不同于“精英教育”的深刻变革。在高校教学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是高校教师队伍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显得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第一个部分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见,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操守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适应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一) 部分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不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各个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怎样,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而这一地位的确立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虽然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在各种会议和各种场合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但往往名惠而实不至。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的那样:“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和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办法不多。”这种状况导致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公共课教学在人、财、物方面捉襟见肘, 教师积极性不高, 提高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识存在偏差

当前各个高校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学历高, 理论功底扎实的专职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可能是他们的优势, 但他们不同程度地的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已是一个问题, 尤其是在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中这一点更为突出。第二种是长期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经验丰富的政工类教师, 他们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针对性更强, 但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训练, 在理论修养上可能不足, 这也影响他们的教学效果。另外,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岗位理解有偏差。有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课, 不太重要, 所以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那么认真, 备课时间不够充分, 教学设计也很难合理化。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随意发表一些个人言论, 有的则不惜将课堂变成“大杂烩”, 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有待转变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学生考前仅靠突击背书应付考试的现象较为严重。“专业课认真听, 选修课随便听,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想听”几乎成了大学校园里一个公开的秘密。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 它牵涉到了很多方面, 但无疑, 大学生忽视思想政治及道德修养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底是为了什么, 它能带给学生什么, 这是关系到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问题, 解决不了这个最根本的认识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那里永远不可能获得他们的真正认同, 更不要谈获得他们的重视和喜欢。

三、积极探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操守建设的新途径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最活跃、最重要的力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子曰:“在其位, 谋其职。”在其位, 而不谋其职, 就是失职, 无疑也亵渎了职业操守。可见,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操守建设尤为重要。

(一) 与时代同步、与真理同行、不断创新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活跃, 知识面广泛。以前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内容, 既枯燥又抽象, 往往不易被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体现时代的特色, 每次课前调查听课对象的构成, 了解他们关心什么、有哪些实际问题、思想上解不开的扣儿在什么地方, 从而达到强调针对性、理论紧密结合实践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创新地理解与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逃脱照本宣科的教条化命运, 这样才能更吸引人、更说服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增加自己教学中的科研含量, 备一些最鲜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材,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或者是更小的方面, 然后对某一问题深入、精辟、独到的见解, 从小问题入手去讲大问题, 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课堂、进教材、进大脑, 产生共鸣。

(二) 端正教学态度, 积极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交流

宣传部门、教育部门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来加强建设, 可见,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要时刻督促自己端正教学态度, 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做教书育人的表率, 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增强社会责任感,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而且,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积极与其他专业教师交流经验与心得, 及时、随时随地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要与学校宣传、教务等部门, 相互配合, 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传播先进思想意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时刻保持高尚的职业操守, 既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所要求和大学生急迫需要的先进思想意识传输到大学生中去, 也有利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生力量时刻保持积极、健康、上流的思想政治状况。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孙杰, 郭兴立.教师的职业特点及素质构成[J],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7.[2]孙杰, 郭兴立.教师的职业特点及素质构成[J],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7.

[3]刘雁.师德修养之我见.中国校外教育[J], 2007.[3]刘雁.师德修养之我见.中国校外教育[J], 2007.

[4]雷思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的操守有规可依[J].中国教师报, 2008.[4]雷思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的操守有规可依[J].中国教师报, 2008.

[5]王丹平.美国教师职业精神的特点及其启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J], 2007.[5]王丹平.美国教师职业精神的特点及其启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J], 2007.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全球范围内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 与“生态”有关的各种学科理论逐渐兴起, 针对“生态”所做的各类研究也日益成为显学。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社会科学的一个特殊领域, 由于担负着培育当代公民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 其无疑应该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紧密配合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因而, 基于客观现实需要, 生态价值的文明理念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 两者的关系问题亦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众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关联的客观依据、重大意义及基本思路等具体问题作了理性阐释, 并取得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成果。

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 (http://www.cnki.net) 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资料查找, 在1980年至2010年的时间范围内共检索出13篇相关研究论文。其中, 最早的一篇名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的文章发表于2001年, 此外的12篇文章均于2007年至2009年间被相关的各类期刊刊载, 可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若从内容方面看, 13篇文章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需加入生态价值因素为主题进行研究,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 在适应当前客观现实的前提之下拓宽教育的价值层面, 将教育的目标直指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此类文章如《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价值》等。

如果说上述几篇文章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所指最为广义, 因其直接面向的是最大范围内的社会公众, 那么相比之下, 另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文章将其探讨的范围限定在特殊的群体教育之中。以上所提及的13篇论文, 其中有两篇特别关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涉及到农民生态意识的培养, 而此外更多的文章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审视对象, 以大学生群体为特殊关注点, 研究的是生态文明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 纵观目前公开发表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文章, 研究讨论的重点显而易见被置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而论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首先强调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对于重要性的认识, 有论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丰富了高校德育内容, 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功能。更为重要的是, 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论生态文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文中, 论者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高校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 而生态文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主要体现在, 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 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引导作用, 有利于启迪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律意识, 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而罗健等人也在其文章中谈到了大学生德育过程中须加强生态德育的渗透, 由此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

对于必要性的认识, 研究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出, 生态环境恶化的客观现实是决定高校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服务于现实需要的教育活动应主动承担重任, 将生态价值教育作为其价值教育实现的基本形态之一。而研究者高晓钟、陈朝阳更从理论的高度进一步指出, 生态道德教育是服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他们认为, 只有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才能让社会主义和谐观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当然, 从现实出发, 可持续发展层面的人类生存需求是影响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因素, 却绝非唯一因素。有论者提出,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政策存在认识缺乏、观念淡薄, 行为失范, 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 这些因素的存在也决定了必须在高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客观现实出发, 部分作者通过对大学生部分生态人格缺失的现状分析, 提出在大学开设只在培养学生健康情趣、高尚情操和完备人格的美育课程等是完全必要的。而有的文章指向更为单一, 如《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观》一文。作者直接从大学生消费表现的“非生态性”出发, 提出培植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迫在眉睫, 只有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消费观, 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生态和谐。

此外, 另有论者指出,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内容上有所欠缺, 长期以来只主张对学生进行政治性理念的教育, 完全忽略了生态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这无疑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目标实现。因而, 若从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层面出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重视生态文明观的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纳入其中,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其教育内容, 丰富其教育功能, 实现其教育价值, 并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立, 最终完成时代赋予其的全新课题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 部分论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并将之与高校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如《论可持续发展与高校德育教育》, 《在高校德育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考》等。甚至有学者干脆将其归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并以论文的形式就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如《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一文。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虽称谓有所不同, 但同为探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提出, 因而具有相同的价值意义。

可持续发展,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教育, 是“以生态文明时代所倡行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核心而进行的教育”, 此概念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提出。与此同时, 关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 研究者在进行阐释时大都提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同志第一次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新提法, 他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可持续发展教育或生态文明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研究者们对此所作的论述也较为详尽。就教育本质而言,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实践, 而两者又属于同一性质的基本价值观念教育。朱小曼指出,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他人, 尊重差异与多样性, 尊重环境, 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王康强调, 生态文明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利他主义的, 反映的是一种超越个人主义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新价值观念, 整体主义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更有论者直接就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进行了探讨。

在《对高校政治理论课彰显生态价值的理性思考》一文中, 作者指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应涵盖与之相关的生态文明的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等。而牛东红、王历荣认为, 高校生态文明的教育应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意识, 增强生态责任感, 引导大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竞争的整体利益观。喻文德则倡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树立感恩自然的观念, 树立互利共生的观念, 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李华林等人更是具体指出,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生态文明价值观念、生态文明忧患意识, 生态文明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生态文明科技意识, 生态文明法制意识,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意识, 生态文明参与意识等。而以上种种有关生态文明观念、意识培养的诉求, 不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 还是帮助大学生确立人与人关系的新理念, 研究者们都一再强调, 观念的改变、价值观的形成是生态文明建设有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实现的根本内容, 这也正是生态文明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

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过程中, 研究者们除了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的生态价值内涵外, 还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开展相关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 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实践策略, 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途径成为教育实施的首要关注点。

生态文明教育, 是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高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而, 从生态整体观出发, 林智理等人指出, 应进行与之有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 除了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教学大纲, 应坚持通过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 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具有浓郁的生态文明意识, 扎实的生态文明知识, 理性的生态文明态度, 科学的生态保护技能和强烈的生态保护参与”。与此类似的相关策略, 大多研究者都有所提及, 且一致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相比较而言, 周双娥对具体课程的目标把握则更具针对性。她从“领悟、贯通、践行”三个层面切入, 提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抓好三个环节, 即领悟精神, 贯通教材, 践行人生, 从而在大学生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贯穿生态文明。

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方面, 许瑛认为,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公共课中增加环境生态教育的内容是最简单易行的渠道, 但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纯社会理论的内容,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方面的教育应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 多数研究者还提倡应在社会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各项主题活动, 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实践教育的魅力。如俞白桦指出, 虽然生态文化知识渗透的主渠道是课堂, 但必须同时注重大学生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通过社团活动开展生态文化知识的学习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当然, 从环境影响人的角度出发, 李英杰意识到环境优美的校园时生态道德观念形成的催化剂, 因而他提出要加强生态校园的建设, 同时在校园的规划设计、建筑物及其建筑材料的使用、饮食供应、办公用品使用等各个环节体现生态道德价值观, 使保护环境、维护生态、促进校园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意识。而丁贞权、丁忠甫等人也持有类似观点。

由此观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研究的话语模式正在逐步建立, 但研究的成果仍呈现零散、浅层的特点, 尚未有理论性的论著出版, 总体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论文论者只将论述的重点摆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生态价值教育被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当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时, 虽然研究者们的认识几乎达成了一致, 即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帮助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但就具体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而言, 相关文章所作的探讨就未免略显单薄, 大部分论者的论述缺乏深度。而从整体着眼, 研究中存在诸多不足也是显见的事实, 研究领域一度显现出单一局促的特点。如一方面多针对生态文明理念进行理论阐述, 而少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分析论证;另一方面多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理性规定, 却缺少对理论课程设计效果进行可行性研究。同时, 鲜有论者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工作, 如未能利用生态学中强调的“整体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系统观照, 有时甚至人为地将其与传统道德教育进行割裂, 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对教育工作的深远影响等。当然, 客观而言, 我们必须正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但同时也应看到, 正是这些不足说明了研究工作仍有大量潜在空间可被利用。而随着研究者视野的逐步开拓, 我们有理由相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研究者们能够实现从生态文明的理论高度来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不仅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涵, 更重要的是, 帮助实现当代“生态人”的培养, 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6) .

[2]高晓钟, 陈朝阳.论生态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生态经济 (学术版) [J], 2008 (02) .

[3]黄香.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建设[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 .

[4]刘仰斌.论可持续发展与高校德育教育[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 (5) .

[5]朱小曼.在高校德育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9 (5) .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7]林智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9) .

[8]许瑛.高校环境生态教育的理论思考[J].理论界, 2009 (5) .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情况,马克思主义

高校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前沿阵地, 直接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保山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和部署, 结合学校实际, 认真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

1. 学科建设基本状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的发展基础;2011年4月, 保山学院社科部从原政史系分离, 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 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使依托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下设的两个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的建设平台进一步牢固。2013年12月,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开始学科建设工作, 已经着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统揽,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为主攻学科, 以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杨善洲精神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生态观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价值观研究为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体系。

2. 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积累的新经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重点扶植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并以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杨善洲精神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生态观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价值观研究为研究方向, 有着较强的科研、教学、队伍、地缘等优势。科研上,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 省教育厅项目3项, 省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1项, 校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编写教材、学习读本共计9本, 获得省、市、校级各类科研奖励10余项。教学上, 主持并完成云南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学名师1人;主持并完成校级重点课程2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累计获得省级、校级教学奖励10余项。队伍建设上, 学科组共有成员8人, 其中, 教授1人, 副教授5人, 在读博士1人, 硕士5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杨善洲精神和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上, 保山学院已建立一个云南杨善洲精神研究基地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心并依托保山市社科联成立了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会。另外, 依托这些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已经推出了一批科研成果。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与国内同学科相比仍有不足: (1) 队伍建设还不够。教师总量偏少, 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较少。 (2) 科研成果的质量不高, 发表在CSSCI上的科研成果数量较少。 (3) 资金落实难度大, 经费有限, 对于深入研究造成相当的阻碍。 (4) 学科视野不够, 学科方向的凝练还不够, 学科新的生长点拓展受限。

二、马工程出版重点教材使用情况

1. 使用情况:

保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98方案”全部采用云南省统编教材, 实施“05”方案后, 全部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统编教材。保山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程均按教育部中宣部要求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2. 使用效果反馈:

据调查, 教师、学生普遍认为这四本教材系统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精髓,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了解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 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 了解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也同时反映存在以下问题: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四本教材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理论性较强, 没有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改进意见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 建议四本教材应当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 以详略得当的方式解决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增加实践和案例内容, 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情况

1. 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 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认真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 课堂教学。四门课程按教育部要求足时开课, 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程实现了全校性选课, 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等设备, 采用讨论、辩论等多种教学方式,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教学部自去年开始开展了德育导师制度,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 还利用QQ等通讯方式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指导学生课后学习, 组织学生讨论, 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的紧密联系, 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为响应国家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号召, 保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 四门课程相继出台了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 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了保山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 我们根据教师特长分专题进行教学。注重教师个性化的发挥, 又做到各部分内容相互契合, 强化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 还采用集体备课, 定期进行教研活动, 随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 就有关问题及时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针对时事热点和学生情况, 教师们认真备课, 讲课内容针对性强, 形式生动活泼。 (2) 人才培养。重视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校内与校外融会贯通, 构建了学校与社会的连续平台。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部十分重视社会实践教育, 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除了学校建立的近40个教育实习基地外, 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有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腾冲艾思奇纪念馆、腾冲国殇墓园、施甸善洲林场、保山市博物馆、名人堂等) , 定期、不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学习。以人为本, 积极探索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教学部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工作。教师们一贯确信“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 扩宽知识面, 培养多方面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保山学院, 仍然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内容和他们今后的发展没有什么关系, 专业课的学习更加重要;在课堂教学中, 仍然有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看与课程无关的书籍;保山学院在校学生有8000多人, 而我部的教师仅有10人, 师生比严重失调;在人才培养方面, 我部出台了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 在实施过程中, 不仅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密切配合, 更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的大力支持, 如何协调各种关系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 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新鲜感的缺乏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 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缺乏热情, 敷衍了事, 言行不一, 教学实效性不高。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跟学生思想上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 另一方面也跟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有关。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与保山学院地处边疆有关, 另一方面与保山学院还未真正实现师资引进渠道的多元化有关。

四、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贯穿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

1. 把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研究, 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精神, 既研究基本理论, 探索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 又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探索大学生的思想接受规律。

2. 把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 应关注网络技术对教材的作用, 如OCW、MOOC等, 顺势而变, 合理梳理教学内容, 哪些适合面试, 哪些适合网上教学, 促进现有教材的转型升级。

3. 把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需要教师探索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式, 力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及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 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构建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回避社会关注的主要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

上一篇:就诊行为下一篇:治安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