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2024-08-09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精选十篇)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1

那么什么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它与传统新闻发言人有着什么不同?我们该如何看待它……类似这样的问题随着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本文中, 我们将从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定义、特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这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一、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概念

中国官方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迄今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和学者喻国明多次强调:“新闻发言人不是人, 而是一种制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 政府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真正传播主体, 新闻发言人只是“被授权的代言人”, 政府在赋予发言人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责任。2009年开始, 一个与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拥有共同的传播主体和相似职能, 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特质的新的制度形式产生——“网络新闻发言人”, 主要是指由政府指定的, 对外发布政府的网络新闻和政务信息, 并就网络媒体和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答复的网络行政制度。

二、网络新闻发言人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省都在积极探索这一形式新颖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但毕竟该制度从其产生到现在时间还是比较短, 其制度本身还不完善, 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尚待改进之处, 它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一) 网络新闻发言人素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底和灵活严谨的思维等很高的综合素质。但目前我国网络发言人大多只是简单传递官方态度, 对网上突发事件仍无法快速正确应对。同时, 缺乏对网络特点必要的了解, 缺少对网络舆情必要的关注和对网上复杂舆情的处理, 这很难成为合格的“发言人”。

(二) 某些地区网络新闻发言人处于被动状态。

一些地方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很大程度上是被网络民意“逼”出来的, 其初衷只是为了应对网民对政府行政或某些事件的质询。这些地区网络新闻发言人只是利用了网络的技术手段和传播规律而已, 其背后的操作方式与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并无二致, 因而很难保证不会把现实中的传统新闻发言人大话、套话、空话搬上网来。这样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起不到沟通公众与政府感情的作用的。

(三) 利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来隐蔽地管制舆论。

各国政府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都隐含着通过向媒体提供信息的方式来巧妙地影响和引导媒体与舆论的政策意图。从政府的角度而言, 这无可厚非。但我们的问题在于, 当民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还比较狭窄时, 如果一些地方政府通过隐蔽的方式管制和控制舆论, 没有告知民众实情, 实际上是对民众知情权的一种隐性剥夺, 会影响民众对事物的判断。因此, 不排除一些地方会利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来软性管制舆论的可能性出现。

三、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发展对策思考

(一) 通过培训等手段提高网络新闻发言人综合能-力。

网络新闻发言人需要具备迅速反应能力, 同时还要做到发言精确权威, 用事实说话, 避免使用模糊辞令, 并培养对复杂舆情快速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特别在重大突发事件中,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民各类质疑与斥责声音,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团队必须从中归纳和判断出网民最关注的核心问题, 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 让公众回归理性思考, 引导网络舆情往正确方向发展。培训是一个及时有效的手段, 如青海省在今年8月举办的全省网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网络舆情的发展及应对进行了讲解, 使参培人员深受启发, 在自身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同时, 也解决了其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难题。

(二)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必须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发布。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想取得民众的信赖, 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被动回答网民的疑问。政府必须改变对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的认知和态度, 及时跟进网络舆情, 真心倾听网民声音, 及时表态, 深入调查, 迅速发布客观、权威的信息, 还原事件真相, 化解民众的不解和焦虑情绪, 为民解忧, 建立政府诚信, 主动去回应民众对其自身利益和社会问题的关切。

(三) 网络媒体的局限性应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政府不能因为网络的便利等各种优势而过分依赖互联网络搜集社区居民的意见。通过深入群众身边体验群众生活了解群众所想仍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还有许多处于社会底层的需要帮助的群众根本不会使用电脑, 更无法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把法定的沟通渠道变成虚拟的互联网络沟通管道, 要避免一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打着互联网络交流的幌子, 屏蔽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信息, 把网络发言人制度变成了一种互联网络事先审查管制制度。

(四) 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化建设。

鉴于网络在信息传播和舆论领域的强大作用,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不能是一种权宜之计, 而应该充分制度化, 在制度建设方面坚持专业化、畅通化和国际化的原则。保证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权威性和新闻性, 必须设立专业人员胜任。同时, 对网络新闻发布制度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 也必须实行问责制度, 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8政府要形成对网络舆情负责的态度, 真正做到不护短, 直面网络舆情, 纠正自身错误。只有这样,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并长期有效地实行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全文发布》, 新华网, 2010年6月8日

[2]明德惟馨:《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现状述评》, http://blog.sina.com.cn/lmd33, 2008年10月9日

[3]张蔚《中国网民人数突破5亿?移动上网人数超过美国人口》, 人民网, 2012年1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全文发布》, 新华网, 2010年6月8日

[5]殷俊、殷瑜、汤莉萍:《媒介新闻评论学》,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P456

[6]黄冲:《80.3%网友希望所在省市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 《中国青年报》, 2009年9月15日

[7]王丽、李劲峰:《政府学会直面网上舆情中国网络新闻发言人亮相》, 《北京晨报》, 2009年9月8日

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部署,进一步提高医院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权威性。现制定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要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团结、民主、求实、稳定、鼓劲的方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促进医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目标任务

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出发点,以宣传医院重大政策、医院管理、医疗护理服务、名医名科、新技术新项目等为发布的主要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遵循新闻规律,逐步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分明、管理集中、运转高效的新闻发布制度,确保医院新闻发布主动、及时、准确。

三、新闻发言人

(一)新闻发言人工作的基本原则

新闻发言人应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医院大局,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党的有关宣传工作原则,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原则,坚持保守党和国家及医院秘密的原则。

(二)新闻发言人的设置

由医院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职或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发布医院权威性的言论。

(三)新闻发言人的职责

新闻发言人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医院发展建设开展工作。新闻发言人代表医院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通过介绍政策、通报情况、说明立场和回答新闻媒体记者提问等方式,实现医院与社会、医院与公众之间顺畅高效的沟通。

党委新闻发言人应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1.统筹医院的新闻发布及相关公共关系事务。

2.受理新闻媒体采访申请,接待、安排和接受记者采访。

3.搜集了解、研究分析新闻媒体及公众关于医院重大事项的报道评论情况,接受并回应社会舆论监督,制订并实施相应的新闻发布和公共关系计划,执行上级党委机关指定的新闻发布和公共关系事务。

4.完成医院规定的与新闻发布有关的其他工作。

(四)新闻发言人的素质要求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较高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

2.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熟悉医院相关情况及业务,知识面开阔。

3.作风正派,勤政廉洁,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团结同志。

4.语言流畅,有较好的普通话水平,最好具有一定的外语口语基础。

5.仪表端庄,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气质。

四、新闻发布会

凡对医院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项,需及时对外介绍的,可根据需要,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同时可请医院领导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一)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有:

1.医院颁布的有关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

2.医院颁布的重要部门规章制度和重要行业技术标准;

3.医院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及成就;

4.厅局级以上评定的最新医疗、教学、科研成果;

5.名医名科

6.新技术新项目及复杂先进手术

7.其他有必要发布的内容。

(二)新闻发布会的程序

1.宣传统战处根据发布会的内容,拟定举办新闻发布会的计划,报请院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2.新闻通稿、背景材料由新闻发布单位或新闻发言人草拟,报宣传统战处和分管校领导审定,由宣传统战处统一发布。

3.新闻单位记者由宣传统战处根据院新闻宣传领导小组确定的对象负责邀请并组织采访活动。

4.新闻发布会的会务工作由宣传统战处负责,相关单位协助。

(三)新闻发布会的要求。

1.严格执行新闻宣传纪律,确保真实性和权威性,不得违反国家和医院的有关保密规定。

2.规模适当,讲求实效,内外有别。

3.医院各科室不得擅自举办新闻发布会,不得在网络论坛等场所擅自发布帖子、消息等。

五、其他

透析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3

专家们普遍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是:

满足公众知情权。公众的知情权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从理论上说,政府的一切行为,除涉及安全、保密的信息外,都要公开。公民纳税维持着政府各部门的运转,当然有权知道这些政府部门在干什么。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方式有很多,部门公告、公众主动询问、领导发表讲话等,但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最便捷、及时、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以较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向最广大的公众传达政府的信息。

引导舆论。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注意某些问题,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舆论,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体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体就是通过定期发布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公众关注哪些事情,忽略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论。

保持良好的形象。国外专家指出,形象是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之一,人们对形象的信赖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状态。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良好形象的确立不仅需要真实的信息,而且需要把真实的信息传达出去。这是因为不真实的信息一旦占了上风,会歪曲良好的形象。所以,国家、社会团体和企业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一些真实的、权威的、对自己形象有利的信息,来维护自身的形象,确保本部门工作流程的畅通。

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无到有,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一、和世界接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是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了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二十年来,对于国际上的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国际事务、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在对外宣传上有着突出的贡献,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为各国媒体提供权威性的信息,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之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传媒的焦点。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周波说:“与国际新闻服务接轨的要求,也是我们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大动力。”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立足于实事求是,按新闻规律办事,进而使国家政府工作能够公开、透明。全力与世界接轨,以展现中国政府自信、务实、开放、负责的形象。

二、满足百姓的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

这一点在非典期间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2003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身上。广东地区首先爆发了非典疫情,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地发布权威信息,一时间谣言四起,于是出现了抢购白醋、板蓝根热潮,此间白醋、板蓝根的价格是平时价格的很多倍,在苏北一些农村甚至有放鞭炮驱“瘟疫”的可笑之举。后来,广州市卫生局与广东省卫生厅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以记者提问,官员、专家接受采访的形式,向市民提供了关于“怪病”的相关情况。政府部门的权威信息得以正常发布,街头传言迅速遏制,“抢购风”戛然而止,市民恐慌心理亦逐渐消除。

三、推进政府资讯公开化、透明化,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建设。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已从国家部委推广到地方区级政府部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既是为了保证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也促进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在今天这个社会,公众的参政意识越来越强烈。实现公众参政议政的愿望,首先要让公众知道政府目前在做什么,在充分保证知情的基础上,公众才能更好地行使监督、建议等参政的民主权利。

各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行在给社会、公众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因其本身不够成熟完善而存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可能出现“信息垄断”。由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广所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有可能出现“信息垄断”。毛寿龙教授就对此提出置疑:“这种制度的纷纷建立,会不会成为一种‘挡箭牌’被个别地方的个别部门利用以封锁消息。一方面,它可能会防止记者把新闻事实‘挖’出来,也有可能会在记者把真相‘挖’出来以后,以新闻发布的强有力的方式把其影响消除掉。”实际上,这种情况正是源于我国缺乏与新闻发言人制度相适应的关于公民知情权和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就世界范围看,这种类型的法律法规已经非常普遍。公民可以以知情权为根据,要求政府政务公开,并能就国家行政机关的相关不当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4

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及网络传媒的挑战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指国家、政党、社会组织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 就某些重大事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或时局问题发布出去, 并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 目的是为了达到与外界建立有效、畅通、权威、快捷的新闻传播和信息沟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能提供即时信息服务, 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 这有利于推行政务党务公开, 及时向公众传递他们所关注的信息, 尊重和满足他们的知情权, 从而塑造良好的政府与政党形象。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创设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与途径。

从世界范围来看, 最早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国家是美国, 早在19世纪20年代, 美国就构建了最为完善的、国际公认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当时的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开创了聘用新闻发言人的先河, 之后美国在白宫设立了新闻办公室和发言人。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新闻发言人形式, 则始于二战后, 西方各国政府纷纷效仿美国的新闻发言人的做法, 用这种传播形式来引导舆论, 树立自己对内对外的形象。

我国新闻发布言人制度不是本土的产物, 而是舶来于西方的经验。1912年在孙中山的倡导下, 中国创设了“新闻记者招待所”, 这标志着新闻发布会在我国的出现, 也可以说是新闻发言人形式在我国的萌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举行新闻发布会, 对不利于抗战的言论及内战阴谋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 新闻发布会作为宣传攻略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1983年4月23日, 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 正式宣布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1]随着改革开放在社会政治生活诸多层面的日渐深入, 尤其是2003年“SARS事件”发生后, 在我国知情权空前被重视起来, 这一年可说是我国新闻发言人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 在网络传播的促使下, 各级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步伐加快, 该制度在国内各级政府机构逐渐推开。可见, 我国在经历了多次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之后,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处理应对这些事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党和政府更加重视这项制度的构建。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运用, 传媒正在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种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 具有互动性、多媒体性、便捷性、即时性功能的信息传播新媒体不断涌现, 推动了大众传媒的高度普及, 人们时时刻刻生活在网络营造的媒介社会之中, 人类文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迅猛发展、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网络传媒, 对我国的改革发展、社会舆论、社会安全产生着巨大冲撞力与深刻影响。近年来, 我国网络飞速发展, 至2009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超过3.38亿人, 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户。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居世界第一;加之, “三网合一” (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 步伐的加快, 促使我国受众结构走向大众化与多元化,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众所周知, 传统媒体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 它有权对传播的信息进行取舍、控制, 以得到期望的传播效果。我党公开承认新闻传播的党性原则, 强调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媒体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过去, 党和政府对媒体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操作模式, 拥有一套成功调控媒体、引导舆论的方式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绩。然而, 近年来, 随着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 其传播功能、方式、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是一种“弱控制”、“去中心”的媒体, “把关人”角色已弱化, 加之, 过去只是接受者的公众, 如今也成为了网络信息、新闻的传播者, 而且网众的传播突破了传统传播层层过滤的局限, 多以原生态信息形式传播出来。在这种传播环境中, 如果不加以引导, 往往易导致众多新媒体引发社会危机事件的发生, 诸如陕西的“周老虎事件”、“瓮安事件”、云南的“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案”、湖北的“石首事件”、河南的“开胸验肺事件”、上海的“钓鱼式执法事件”等等。这些由网络等媒体引发的事件, 说明我国公众再也不是传统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了, 他们在新媒体中成为了传播者, “现阶段有超过40%的新闻的首发者不是专业的新闻媒体和媒体工作者, 而是普通公民。”[2]随着网络跟帖、BBS、博客、播客、人肉搜索等的不断出现, 网络信息传播数量、速度的扩增是十分惊人的, 千百万人的声音很容易广泛扩散, 呈几何级增长, 迅速汇聚成一股信息流而形成群体性“意见领袖”。当突发事件在网中以一定规模连续传播时, 就会引爆群体事件与危机事件的发生, 在公众思想上制造混乱, 酿成恶劣的社会后果, 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种极为公开、透明、媒体构成相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下, 信息对公众的思想和行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可是, 在过去有着绝对作用的媒体管理规制、运作模式和传播方法, 已不能适应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 我们就应该变革传统不适应新传媒发展的旧模式, 与时俱进, 构建起适应网络传媒要求、能更好地引导公众的传播途径与方法, 建立起信息公布与公众知情权实现的互动机制。毫无疑问,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其最有效的传播引导途径之一, 它是化解传播危机、能使党和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好方式。

总之,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 新闻发言人制度已成为政府借助传媒平台提供信息, 与公众沟通, 获取他们的参与和支持, 塑造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形成高效执政的重要方式。它发挥了引导舆论,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特殊功效, 对改善党和政府的管理、调控大众传媒、实现公众的知情权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 面对新的网络传媒环境的挑战, 对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 探寻新的有效传播路径, 建立更多引导舆论、营造和谐社会的新办法、新举措, 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与政府的使命。

二、网络传播时代党委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

面对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面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面对网络等传媒所带来的挑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 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 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 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 及时公布党内信息, 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3]这是我党首次提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是党内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也是党为了适应网络等媒体迅速发展的有效措施。党务与政务信息公开是辩证统一、互相促进的, 党务侧重于重要决策的提出和形成过程的公开, 政务则注重执行政务过程、结果及有关信息的公开, 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因此, 在网络传媒环境下,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它有利于党员群众知情权与民主权的实现

知情权又称了解权, 是指公民有权知道其应该了解的信息资料。新闻媒体则是公民对党和政府行为的真实情况知晓, 并实现其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党员群众参与党的事务与管理的前提是知情, 而知情的最有效手段与管道就是新闻传播, 党员可以通过新闻发言人形式获得应该知道的信息。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 对那些涉及广大党员权利的重大事务、党内问题及相关信息就应该及时公布, 让每位党员知晓与讨论, 实现党的重要事务的民主管理;就能够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 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否则, 一些党员就可能通过网络传播渠道, 去获取虚拟虚假的信息, 而误入歧途。党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及时、准确、充分地提供党的信息, 消除党员群众对于欲知而未知信息的不确定性, 实现党员的知情权, 党员实现了投身到党的事务管理中愿望, 从而营造出党内的民主讨论与监督的环境, 党员的民主权力就会得到保障。这样就能实现“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4]可见, 实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满足党员群众的知情权, 是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实现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

(二) 我党是执政党, 党务信息公开使社会公众信息权利实现得到充分的保障

在网络信息传播程度如此发达的环境下, 信息作为社会的核心资源早已替代了工业时代里的物质和能量, 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就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它是我党借助传媒与公众、党员群众沟通, 从而提供信息, 塑造党的良好形象, 得到人民群众、党员群众拥护与支持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 其发言人就不只是面对党员发言, 还要面向公众发言, 党的信息是公开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公开, 它是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顺利对接。它充分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西方国家的新闻实践来看,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有限且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源, 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需求越来越强烈。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看, 传媒是一种权利, 信息也就是一种权利, 党发布信息, 实际上是公众一种权利的社会分享过程。这种信息权利的实现, 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有利我党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 使人民更加信任与拥护党的领导。尤其是在网络传媒时代, 信息传播如此便捷, 进行信息比较、研究、讨论、传播的渠道非常通畅, 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加入到网络信息的传播队伍之中。我党处于领导地位, 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除了不断满足社会公众越来越高的知晓信息的权利外, 也是党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渠道, 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 为各种媒体提供权威性信息, 引导社会舆论, 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有效措施。

(三) 有利于实现媒体监督, 防止党走向腐败

世界上任何政党实行党务信息公开都意味着党的权力受到监督。新闻传媒以公众、党员群众舆论代表的身份出现, 对执政党实施媒体监督, 能及时防止、有效遏止党的官僚化和走向腐败, 促使党不断修正错误, 保持党的先进性, 使党始终在健康的机制中运行, 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在网络传播无处不在, 传播速度如此之快, 参与人数几何数增涨, 尤其是在全媒体、自媒体、个媒体、流媒体等相当发达的今天, 传媒舆论的监督作用再也不能忽视了。由于网络的匿名体制, 为传播者 (揭发人) 提供了心理安全保障, 他们有胆量说真话、说实话, 近年来, 就有相当数量的网民通过参与网络“人肉搜索”, 将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曝光出来, 比如, 深圳海事局原副局长林嘉祥涉嫌猥亵少女案;南京市江宁区原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被曝受贿罪案;广州海事局原法院院长公费出国旅游案等均是网络披露曝光的结果, 这充分说明网络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时代, 党的干部处在一个“全民监督”的环境里, 也正是这样2009年出版的《中共党建辞典》才收录了“网络反腐”辞条。在媒体如此发达今天, 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就是提高全民传媒的参与率, 为及时引导社会舆论正确走向, 落实公众、党员的参与和监督的权力。党通过新闻发言人这个平台, 公布党的相关信息, 接收与处理公众、党员提供的线索与问题, 集中反映他们的呼声与愿望。有了人民群众、党员群众的普遍参与和支持, 媒体就能顺利地开展舆论监督。可见,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是党在网络时代的一项创新举措, 充分体现了党对媒体监督的重视, 为媒体开展对党的监督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四) 有利于及时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信息不是一般的信息, 而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它具有很强社会舆论的引导性。过去, 在传统媒体的运行机制下, 我们强调严控媒体传播, 许多公众、党员群众本应该知晓的信息都不允许公开报道, 媒体或是只传播所谓“把关人”把关了的信息, 或是媒体处于集体“失语”状态, 致使传媒的公信力与影响力逐渐丧失。然而, 在新传媒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 尤其是网络传媒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互动性、跨国性等特点, 致使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媒体上接收来自全球的信息, 并且还能全球传播信息, 而这些个人信息的传播又具有快速性与延展性, 这就决定了网络中信息的庞杂与混乱。在这种传播背景下, 往往容易在网络“舆论爆发点”引发下形成群体性事件, 甚至造成社会骚乱, 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这也说明在网络时代, 舆论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毫无疑问,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就是为及时、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而构建的机制, 它可以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公众或党员群众的需要, 把党的政策、政务议程, 通过新闻发言人传播出去, 从而影响媒体议程, 掌控信息发布, 达到议程设置和塑造舆论的良好传播效果。尤其是在某种舆论传播的初期, 这时矛盾还在酝酿, 舆论还在聚集, 党和政府通过针对性的发言, 来主动形成正向舆论与主流舆论, 及时引导民心党心, 起到稳定社会、促进发展的作用。

(五) 在我国国情下, 党的信息公开有利于党执政合法性与权威性的认同与支持

在当今世界, 无论那个政党、政府要合法、合理、高效地履行其职能, 就必须确立其执政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从而进行科学与民主的执政。近年来, 中国由网络传播引发的一些事件, 诸如“瓮安事件”、“陕西府谷事件”、“云南孟连事件”、“广东东莞事件”等等, 处理上往往采取的是一种临时措施, 没有一个普遍指导意义的执政理念, 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更没有促使一些旧制度的创新。这样, 也就无法对党执政的廉洁、勤政、效能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党和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国情决定了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 如果党是有权威的, 而这种权力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党员群众认同与评价基础上的, 那么,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得到广大党员的支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真实性是新闻的属性、是新闻发布的灵魂, 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 将党的真实信息传播出去, 消除现实信息的不对称状态, 满足公众、党员的知情权, 使他们对党有更全面、更客观与更深刻了解, 使党和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有利于党和政府美誉度和公信力的提高, 有利于党执政合法性的确立, 有利于展示一个开放、透明大国政党的形象, 从而更好地树立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

三、网络传媒环境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路径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 在传统新闻发布会有着绝对作用的运作规制、模式和方法, 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变化了的网络传媒的今天,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就必须依照新媒体传播的规律来建设, 这些新媒体更能影响人的态度与看法, 达到引导舆论走向的目的。这样, 就能充分发挥新时期党委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取得良好的传播效应, 从而提高与完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认为, 新时期党委新闻发言人建设路径应重视以下问题:

(一) 提升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 掌握网络时代的传播规律

媒介素养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利维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它指一个人对媒体信息认知、判断、解读、评价、接受和使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是新闻发言人对媒介的认知力、理解力、思辨力和应用力的充分体现。面对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 为党的新闻发言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在我国, 媒介教育基本只限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和传媒系统的人员培训, 党政官员大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媒介培养与教育, 即使他们到各级党校学习与培训, 也没有媒介教育的内容;加之, 我国的党政官员对新媒体网络的知识知之甚少。这样, 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获取正确媒介信息的知识结构, 缺少新闻的基本理论和中外新闻史知识, 缺少获得、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 对传媒的性质、特点、功能、手段、作用及发展规律等认识不足, 对公众、党员群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 甚至对传媒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过去宣传工具的层面。在这种状况下, 党的新闻发言人是难以应对新传媒时代的挑战的。据资料统计,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美国历届白宫新闻发言人当中有85%是新闻记者出身或是在媒体工作过;而近30年来, 这个比例几乎为100%。[5]这说明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是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若党的新闻发言人只知道传统媒体知识, 对新媒体网络技术、设施不明白, 对网络传播手段不熟悉, 对网众传播心理不了解, 仅仅采用支配与控制媒体的老办法, 只会对记者不会对公众、党员群众发言, 其发言就缺少针对性, 发言后的效果就可想而知。要发挥党委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就必须增强发言人的媒介素养的提升。面对把所有大众传媒形态进行数字处理整合到网上而形成的网络传媒, 更要积极构建党政发言人媒介素养的培养机制, 抓好党的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培训。要加强网络基础知识的获取, 尤其是要提高应对网络传媒运用与应对的能力, 使党的发言人始终在知识化、科学化、信息化与现代化中进行信息发布。由此可见, 只有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的媒介素质, 党委新闻发言人在信息发布中才能驾驭自如, 从而避免失误、杜绝错误, 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二) 办好党建网站, 建立网络党委新闻发言人运行机制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要办好党建网站。办好党建网站, 把新闻发布与网络传媒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好方式、好渠道, 是新闻传播的一种创新。它使新闻发言人以一个虚拟平台, 通过网上直播、或事后现场文字图片上传, 将党的信息传播出去;而网众 (党员网民) 则上网观看、提问、留言, 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党员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网络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运行, 要尽可能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进行:一是提高与公众、党员群众互动的效率。我们知道, 传统新闻发布, 是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发布新闻, 然后由媒体将新闻传播给大众。然而, 在网络环境下, 传者与受者界线消失, 人人都成为了“记者”、成了“编辑”, 受众主导着网络。因此, 党利用新闻发言人直接接受公众、党员群众的提问, 与他们交流与互动, 就类似于现场直播 (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发布”就成为现实) 。这种传播方式, 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而是处于平等的交流、讨论、互动之中, 公众、党员群众更容易知晓、理解新闻发布的信息内容, 就能大大提高新闻发布的效率。二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特点传播党的信息。利用网络海量性、交互性、虚拟性、快速性、易检性和多种媒体协同、数据库完备等特点, 在党委新闻发言人进行信息发布的同时, 可同时在网上提供与新闻发布主题相关的党政信息, 供广大公众、党员群众链接、观览。在传播的内容上, 还可以图文并茂、视频音频同步, 提供直观生动的信息背景资料同步传播。三是网络的即时互动性新闻发布, 能在第一时间引导社会舆论。网络正在将所有媒体信息源汇流其中, 网络声音林林种种, 主流与非主流混杂, 某些一般性事件, 原本可以按规程迅速解决的问题, 在网络错误言论的催促下, 却能迅速转化成引爆众怒的“媒体事件”和危机事件。在此类网络传播事件中, 亟须的就是党和政府发言人及时把网络社会信息流转导向良性运行方向, 正确引导舆论, 让官方信息在网络信息中成为主导, 以提供权威的信息来平息误会、化解矛盾。党委新闻发言人除了要与媒体人沟通外, 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与新媒体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闻发布新形式, 建立直接和公众、党员群众良好稳定的沟通新渠道, 把党的新闻发布工作做得更好。

(三) 党委新闻发言人要从官方用语向受众语言转变, 形成新媒体时代的有效对话

前已述及,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跟西方国家不一样, 他们的新闻发言人都来自于媒体, 具有新闻传播知识和经验, 但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大都由党政官员担任 (有不同的行政级别) 。这样在回答问题时往往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官气”十足, 他们往往采取照本宣科、“例行公事”的方法, 说的大都是带有大话、套话的“官腔”, 普通民众难于理解与接受, 这样的新闻发布就会脱离众民与广大党员, 从而失去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说的:目前中国的新闻发言人都是政府官员, 他们很权威, 但是不专业。党委新闻发言人传播与解读的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党务重要信息, 有着较深奥难懂的理论与原则性内容。因而, 党委新闻发言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发言内容浅显易懂地显现出来, 让公众、党员群众听得懂、接受的了, 这是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否成功的关键。尤其网络时代, 一个平民百姓的传播时代, 在网络这个自媒体、个媒体的“草根”群体传播的世界里, 其传播方式、传播语言非常平民化。面对新的传媒环境, 党委新闻发言人传播的新闻内容, 理应是公众、党员群众关心关注、很感兴趣、想知道的, 能够增强指导性与借鉴意义, 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与知识。与此对应, 党委新闻发言人要同外交领域的发言人有所区别, 党的发言人必须注意语言使用的技巧, 采用与公众、普通党员大体相近、明白晓畅的语言符号系统来进行沟通与交流;要以平等谦和的态度, 真诚亲和的语言来表述, 使公众、党员易于理解与接受, 起到释疑解惑, 辩明方向的作用。传统新闻发布也有互动, 但那主要是官员与记者之间的互动, 而如今网络中参与的互动, 往往是公众、党员群众直接与党政官员之间的互动, 这样的交互传播, 才能真正实现官民互动的无障碍, 平衡党的政治宣传与传播规律的关系, 才能取得真正有效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海宴, 赵鸿燕.新闻发言人与媒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17.

[2]喻国明.传媒变革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9:4.

[3][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9-18.

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5

据介绍,武汉市党委新闻发言人设有2位市委新闻发言人,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市委台办、市直机关工委、市委农办、市委党校、市委党史研究室等10个市直党委部门设有11位党委新闻发言人。这13位新闻发言人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9位,博士1位),全部都有基层工作经验,现在部门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对部门工作情况比较熟悉。

武汉市委宣传部新闻发言人曹竹介绍,武汉市正在全面构建新闻发言人队伍,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培训,推进新闻发布工作常规化,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制度。

今年起,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大新闻发布频率,确保每月都有1-2场由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同时,进一步加强新闻发布选题策划,提高新闻发布质量和水平。

XX年武汉市政府、17个区、市直62个部门中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并配备联络员。目前这支队伍总人数196名,由1名市政府首席新闻发言人(由市政府秘书长担任)、92名政府系列新闻发言人、103名联络员组成。今年内还将在全市各区、市直部门建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这支队伍现正在筹建中。

江苏全省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式启动实施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XX年04月19日05:4

5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大中小

大中小

本报讯 4月16日至18日,全省党委新闻发言人首次培训班在南京举办。这标志着我省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式启动实施。省委书记罗志军,中央外宣办副主任王国庆,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亲切看望了培训班学员。

罗志军首先对大家走上党委新闻发言人岗位表示祝贺。他说,中央对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高度重视,xx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xx同志会见全国党委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全体学员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按照省委实施意见要求,全力推进我省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罗志军指出,当前我省正处在“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全省上下正在认真贯彻xx提出的“六个注重”的新要求,努力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率先发展,必然会率先遇到新问题,必须率先进行新探索。希望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新闻发言人职责,切实提高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被广大人民群众知晓和接受,为推进党务公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培训班对做好今年党委新闻发布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一是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围绕纪念活动和项目主动发布信息,展示党的良好形象。二是围绕“十二五”规划开局,积极介绍各级党委作出的重要战略规划、重大决策、重点工作和重要事项,满足公众和国内外媒体对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信息需求。三是抓住今年党委换届的时机,积极宣传各级党委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举措,以及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进展。四是及时就本地区本部门涉及党的工作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热点难点问题发布信息,把握正确导向,加强舆论引导。

培训班上,中央外宣办副主任王国庆、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高钢教授、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董关鹏教授等专家和学者分别进行了授课。

浅谈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篇6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 制度 完善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机构、企业单位、个人、社会团体等发言人,通过新闻媒介现场进行具有真实性、公开性,以及透明性的说明,实现与公众沟通所制定的行政公开、会谈、咨询、对话等制度。这些制度的科学制定不仅可以缩短政府与公众间的距离,获得公众的理解与拥护,而且还可以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使社会更稳定。因此,为了不断扩大公共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构建良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明智的行政手段。

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状

首先,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大批优秀专业的新闻发言人也随之涌现出来。优秀的新闻发言人除了拥有良好的形象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外,较强的应变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政府部门要不断从专业的角度,对新闻发言人进行培训和技能指导,使新闻发言人逐渐趋向规范化。

其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使信息发布的方式逐渐多样化。通过不同会议的发布内容,选择不同的新闻发布方式是帮助公众更快更真实了解信息的重要窗口。例如:可以通过现代网络进行新闻发布;通过电话或邮件等方式进行发布;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采访等方式进行发布。

最后,从1982年至今,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获得明显的成效。以往政府部门在某些地方对媒介时常采取信息封锁、堵塞、回避等做法,但当前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发言人向公众传达真实信息和说明立场与策略,以及回答各界传媒提问的重要手段,使信息发布更具开放性。例如:2003年,突发的“非典”事件,由于在面对新闻媒体过程中,政府部门并没有向媒体真实传达“非典”实际蔓延状况,导致中国在国际上的信誉受到影响。随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2008年,在“汶川地震”事件新闻发布过程中,政府部门高效及时与公众形成了较好的沟通与互动,形成从约束到引导的转变。同时,从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颁布至今,全国已有92%以上的机构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新闻网站与行政服务中心,使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渐普及化。

二、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不足

1、信息发布机制与法律方面的不足

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与公众知情权有关,而且还与社会民主政治有着必然联系。消息是否被披露、如何披露、如何控制披露程度、如何确定和追究责任人、如何确保发言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等,都是信息发布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当前新闻发言人与以往新闻工作者在职责范围上的不同,加上信息发布机制与法律的不健全,使制度本身就存在一些欠缺。例如:在2010年富士康跳楼事件中,富士康公司高层次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尽管在此次事件中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但是在富士康高层管理人员眼里,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了防止新闻舆论监督的盾牌,这与实际新闻发言制度规定的目标相违背,造成制度保障机制形同虚设。所以,建立切实、健全、新的、配套、规范的信息发布机制与法律法规,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2、新闻发言人制度运行中媒体报道权的不足

媒体有权对政府机构、企业单位、个人以及社会团体等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对不良现象真相进行披露。因受到操作层某些规则的限制,使新闻报道一言堂、舆论监督无力度、互动机制被限制。例如:在2010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金华村发生一起恶性“拆迁”事件中,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组织爆破队伍,采用暴力手段千方百计进行报复,并掩盖其丑恶面目。因此,当新闻发言人制度无法获得有效保障时,不仅使媒体舆论监督权受到限制,而且还使新闻的广度与深度、公众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3、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方面的不足

新闻发言人主要任务是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真实的向公众传达信息。不仅要求新闻发言人拥有良好的形象和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外,还要拥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由于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例如:许多新闻发言人官本位意识浓厚、工作繁忙,虽然有一定媒体工作经验,但是,因受过多自身利益因素的影响,导致发言人在面对问题时,时常对问题进行掩盖或出现沟通难等现象。同时,由于政府或各界对新闻发言人专业培训缺乏重视和人才的储备,导致新闻发言人无法适应工作。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新闻发言人不但损害了政府形象,而且对政府公信力也将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对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策略

1、制定一套健全配套的新闻发言人监督互动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评估体系,专门设立相关考核机构,定期对新闻发言人工作等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估,同时根据公众反馈的意见,对新闻发言人制度作出适当的调整,在实现有效监督的前提下,加大信息透明度,避免新闻发言人因失职或徇私舞弊等行为,造成政府、企业单位、个人、社会团体形象和公信力受损。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可行的互动机制,使新闻记者报道权受到保护,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例如:2010年黑龙江伊春空难事件中,该事件发布会记者在对没有提问环节进行追问时却被警察抓捕。如果有健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2、改变目前新闻发言人职权虚化的状况

由于受到职权的限制,一些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上所用的说词和对一些敏感问题的解释,比较含糊、答非所问,甚至少说或不说,让公众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使政府部门的公信度受到影响。因此,针对公众所关心的话题,在面对新闻记者提问时,要鼓励新闻发言人主动发言、积极表态,允许他们犯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例如:在2010年甘肃舟曲救援事件中,通过新闻发布会,让公众全面了解了舟曲整个救援进展状况,新闻发言人应对公众关心,又不涉及机密性问题,积极表态做出详细解释、说明。

3、组建一支拥有高综合素质的新闻发言人队伍

一名合格优秀的新闻发言人除了拥有训练有素的沟通能力外,还要拥有综合知识涵养。由于新闻发布会的成功与否直接与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有关,因此,加强新闻发言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与综合素养将迫在眉睫。可以从社会或高校中招收优秀新闻人才作为储备人才进行专业化培训,可以通过从新闻媒体单位中选拔具有丰富传媒经验的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还可以采用兼职选拔人才的方式来储备人才,只要拥有健全和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及人才储备制度,才能建立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队伍。

综上所述,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已获得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不够完善和存在一些缺失。因此,完善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助于维护新闻发布秩序,使新闻发布更具针对性、及时性,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参考文献

①王淼,《从“发言”到“对话”: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与转型》[D].暨南大学,2011

②周佩德,《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关键何在?》[N].《中国环境报》,2010

③石朝阳,《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④叶皓,《走出新闻发布的误区——政府新闻发布不当案例分析》[J].《对外传播》,2010(2)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传播定位 篇7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与政府网络传播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与网民互动的一种新方式。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首要作用是传播与回应, 传播政府的公共信息, 回应网民对政府行为的质疑。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与受众沟通的桥梁, 及时回应来自网络的各类质疑和诉求, 推动了网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网络新闻发言人由于充分地利用了现代传播手段和规律以及互联网技术反应迅速的优势, 确实比一般的新闻发言人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意、把握舆论。 (1)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体现政府理念。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开拓了政府与网民交流的权威通道, 有望对疏解网络民意产生实效;以一种官方和制度化的新形式表达了对网络民意、网络监督的平视 (而非俯视) 、正视 (而非侧视) 与重视 (而非蔑视) , 体现出行政理念的日趋成熟。 (2)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实际表现也是政府形象的传播。在新媒体平台上,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了政府形象, 其参与网络互动的频率、对待焦点问题的效率与态度、在网络互动交流中秉持的理念等都可以视为考察政府形象的新指标。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传播定位问题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是在媒体融合日益突出、网络议题风起云涌的语境下出现的, 目前, 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定位问题。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内涵模糊。首先, 界定模糊,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指网络上的传统新闻发言人, 还是专职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发布与回应的发言人?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可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信息, 而网络新闻发言人发布的文本内容也一样可以被传统媒体刊载。其次,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是个体还是群体, 如果从发布信息的角度来看, 个体足矣, 因为网民会主动传播各种议题;若从了解网民诉求、舆论演变的角度来看,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则需要一个团队的支撑。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业务重叠。目前与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业务重叠的部门很多, 许多政府部门也开设有咨询、信访、投诉等网上渠道, 这可能给网民造成多方问讯困扰。另外,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业务开展方式也未固定, 是定期的网络新闻发布会, 还是在各种论坛主动回应各种议题, 从目前来看, 前者居多。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对传播效果预期过高。有些已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的政府机构希望通过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来建构政府形象并提高舆论引导的实效性, 这显然过高估计了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传播效果。实际上,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并未改变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发布信息的基本框架, 网络新闻发言人自主权很小, 他的出现与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没有因果关系, 过高估计其传播效果不利于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健康发展。

多部门联动框架中的定位不清。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是网上行政的外在呈现形式, 其内涵是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 到目前为止, 有关网络新闻发言的联动机制尚不明晰, 它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是另立炉灶还是基于现有框架, 不但要突破行政级别的限制也要充分考虑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受众的新特点。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传播定位策略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必须准确定位, 才能在动态环境下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并在团队的配合下发布与回应,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网民与政府沟通时具有公信力的渠道。网络新闻发言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效率是其取得网民信任的基础, 而要做到这一点, 网络新闻发言人应以民生问题为导向, 以突发事件、民生问题的发布与回应为主。只有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公信力高于其他渠道才能在网络互动中争取主动, 在各种渠道的重叠中有效地将自己区别出来。而且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还应从政府网站中走出来深入到各个网络社区论坛中了解舆情, 参与即时互动。至于日常公共信息的发布, 政府网站的其他平台或者传统媒体皆可承担, 则不一定需要网络新闻发言人。 (3)

推动公共管理部门与网民良性互动的实践者。网络新闻发言人在重大信息的发布方面, 拥有权威、快速的传播优势, 能够将政府的各种信息迅速传递出去, 他的出现是对网民知情权的尊重。网络新闻发言人还应在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之间搭建桥梁, 将真实舆论与政府决策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 进一步推动政府形象建设, 尤其是在民生议题方面, 网络新闻发言人对突出民生问题的及时、准确回应将有效地减少各种信息传播的偏差。

舆情分析及网民行为研究的专家。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应掌握网络舆论生成机制与演变形态的基本特点并能基于这些特点主动与网民互动沟通。舆情分析涉及的领域有:关注由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变化;对文本信息的测量, 对语义及倾向性的测量;与舆情监测部门、危机应对部门的充分协调。网民行为分析则包括:网络自组织的形成与演变;网络新意见群体的影响力;参照群体的压力;等等。掌握了舆情分析与网民行为变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与网民良性互动。

在媒介融合时代, 网络新闻发言人传者的身份既是政府形象的塑造者, 又是网民知情权实现的终端, 网络新闻发言人需要在媒体意识转变、渠道建构、内容选择、受众研究、舆情监测等方面不断改进定位策略, 从而取得网络互动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邓聿文:《为网络新闻发言人喝彩还为时尚早》, 《东方早报》, 2009-09-09。

[2]徐峰:《网络发言人:以虚拟倒逼现实》, 《广州日报》, 2009-08-09 (A5) 。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8

一、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现状分析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现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我国从1983年引进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有三十余年, 经历了起步、发展到成熟三个重大发展阶段。目前,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建立在国家、省 (直辖市) 、市 (州) 三个层面, 延伸到乡镇 (街道) 一级还很少。在国内, 较早设立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的有西安蒲城县、四川成都市;下发了相关文件进行规定的有四川成都市、贵州水城县、安徽合肥长丰县;对新闻发言人组织进行集中培训的有西安蒲城县、安徽合肥长丰县、湖南长沙天心区。总体来讲, 乡镇 (街道) 级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 正式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乡镇 (街道) 很少, 虽然设置了新闻发言人的乡镇 (街道) , 新闻发言人普遍由分管新闻宣传的领导担任, 这对于积极应对媒体, 提高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大有帮助, 但是整体来看,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发挥还很不够, 新闻发言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二、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困境分析

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困境分析实际上是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分析。具体包括领导的重视程度、制度的健全程度以及新闻发言人的素养高低等。

(1) 乡镇 (街道) 对新闻发言人不重视。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不足, 在媒体应对方面, 还是传统做法, 好新闻竭尽全力推, 负面报道却想尽办法压或挡, 特别是对负面舆情不敢直接面对, 不敢主动站出来说明真相;在团队意识上比较缺乏, 乡镇 (街道) 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往往将新闻发布或舆情应对的工作交付给新闻发言人一人处理, 对新闻发布和舆情应对工作没有系统思维, 缺乏团队意识。对人员队伍培养不重视, 乡镇 (街道) 从事新闻发言人工作的基本上是行政人员, 没有从事新闻媒介工作的经验, 在对新闻发言人的专门培训很少, 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

(2) 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缺失。一是缺少制度保障。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在制度上很不健全, 对于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新闻发布会如何召开、如何组建团队应对媒体、如何处置舆情等都没有明确的制度进行规定。二是缺少权利规范。乡镇 (街道) 缺少一项制度对新闻发言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三是缺少有效监督。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导致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 对于取得的成绩大肆宣传、自吹自擂, 对于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回避则回避, 对重大突发事件谎报、瞒报。

(3) 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素养不高。一是政治素养不高。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大多由分管新闻宣传的副职兼任, 他们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政治素养提升的时间非常少, 对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方针政策能够系统掌握的较少。二是媒介素养欠缺。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很少有从事新闻媒介工作的经历, 对新闻学知识、传播学知识等比较缺乏, 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较弱。三是职业素养不足。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新闻发言人专业教育。因此, 缺少新闻经验, 加上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大多由领导班子成员担任, 存在官本位思想, 有控制媒体的意向, 使得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不能有效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

三、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路径分析

在自媒体时代,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 乡镇 (街道)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大势所趋。要把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乡镇 (街道) 实实在在建立起来, 并得到有效运用, 相关领导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予以高度重视。同时, 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抓紧建立健全, 新闻发言人各方面素质要迅速提高, 这才是乡镇 (街道)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有效路径。

(1) 把强化认识作为建立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石。要在乡镇 (街道) 全面建立起新闻发言人制度, 必须要强化各方面的认识。首先, 要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新闻媒介意识。乡镇 (街道) 要从根本上解放思想, 增强新闻媒介意识, 提高对新时期舆论环境和媒介机制的认识, 转变传统做法, 主动与媒体沟通。其次, 要争取上级支持, 提供制度落实保障。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要通过上级部门以行政命令或规范要求予以规定;要在上级部门认可的情况下建立好各项流程、规范, 确保在应对新闻媒体时, 有章可循。同时, 上级主管部门要将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 加大监督考核力度, 有效推进制度的落实。再次, 要加强队伍建设, 奠定制度执行基础。乡镇 (街道) 不仅要明确至少一名经验丰富的新闻发言人, 还要加强对各部门 (社区) 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新闻媒介知识的培训, 确保在遇到舆情事件的时候, 能迅速组织相关单位人员组成一支舆情应对团队, 按照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予以有效应对。

(2) 把健全机制作为建立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核心。建立健全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 是在乡镇 (街道) 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核心。首先, 要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内部管理制度。依据相关规定, 结合乡镇 (街道) 实际, 制定新闻发言人选拔规定, 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明确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新闻发布的内容、新闻发布的形式以及新闻发布的管理程序和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要求等。其次, 要明确规范新闻发言人权限。要规范新闻发布会召开前准备工作的流程和程序;要根据新闻发言人的权利和职位, 明确新闻发言人能对外发布信息的范围和程度;要规范信息发布流程和发布途径。最后, 要加强新闻发言人考核评估。要建立新闻评估反馈机制, 掌握新闻发布的社会反响情况, 用于评判新闻发布的成败, 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要建立新闻评估激励机制, 对于新闻发言人给予评估, 对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要将考核评估结果归档并公示, 展现出新闻发言人的公信力, 提高公众对新闻发布的信任度, 有效提升公众对社会政治的参与度。

(3) 把素质提升作为建立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点。把握重点, 着力提升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 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 提高政治素养。一方面新闻发言人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 学深学透党的政治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提高政治敏锐性;另一方面, 要积极组织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参加政治理论的系统培训, 强化政治素养。其次, 要加强媒介理论学习, 提高媒介素养。要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 组织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系统学习新闻学、传播学等知识;要通过具体实践, 提高对话媒体、处置舆情的能力和水平;要通过媒体单位的锻炼, 熟悉新闻媒体的运作规律, 从根本上提高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质。最后, 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职业素养。一方面, 要通过自我学习和集中培训等形式, 着力提高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现场驾驭能力等;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理论培训和实际案例教导, 让新闻发言人牢记自己的职责所在, 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对公众负责。

摘要: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自1983年建立以来不断地发展完善, 但在乡镇 (街道) 一级却还处于初级阶段。乡镇 (街道) 作为政府最基层服务机构, 处理着大量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 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成为乡镇 (街道) 的重要任务, 在新媒体时代, 迫切需要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乡镇 (街道) 的建立, 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舆情环境。

关键词:乡镇 (街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路径

参考文献

[1]刘金峰.完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路径选择[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15-19.

[2]王晨.积极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J].求是, 2010 (20) :27.

[3]卢曼.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困境及其优化路径研究[D].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走向法律化 篇9

但是, 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制度”, 其作用还不能只局限于叙事范围, 它的另一个更具社会价值的功能, 在于就公共政策、公共服务、政府决策等所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 以及公众感兴趣的其他社会性问题提供一种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理想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应是法律化的, 权利与义务, 既要明晰又要平衡。具体而言, 信息公开是新闻发言人的法定义务, 同时也是公众知情权、采集权、传播权的保障性前提———非保密性信息理应通过新闻发言人向公众公开, 以保障其知情权、采集权、传播权, 这是公众的新闻自由在法律领域的实现;反之, 新闻发言人也有保密的权利———关涉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机密、商业秘密、内部信息, 均属信息公开之例外;公众理应尊重国家、法人、其他公民的合法秘密权。概言之, 特定的信息保密是新闻发言人的权利, 尊重、理解新闻发言人的这种权利也是公众法定的义务。

从法律依据上看,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强调“凝聚人心”、“执政为民”等政治诉求, 因此在中国,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质是一种新闻发布制度, 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 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 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政府、本部门的观点立场, 并代表政府或部门回答提问。发言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工作集体, 从事材料收集和了解情况等各项工作。同时, 新闻发言人也十分注重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合作和沟通, 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具有政策威力, 但对本应构成一对法律关系的新闻发言人和公民 (包括作为其代言人的新闻记者) , 一是虚化、模糊的法律保障的缺失;二是有失平衡的厚此薄彼:对公民的权利保障弱于其义务强化。最典型的是, 公民的知情权、传播权经常遭受实际的侵犯或障碍, 却难以寻求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对新闻发言人的义务强化弱于权利保障。最典型的是, 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公开义务经常被原非机密亦非个人隐私的无限“例外化”而消解。

在使新闻发言人制度走向法律化方面,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美国是世界上新闻发言人制度起步较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 美国各级政府大约有4万名新闻发言人, 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 即使是十来个人的小企业, 也会有兼职的新闻发言人。美国拥有迄今为止“国际上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最为完备的法律”, 其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法律认可是直接的、彰显的。更多体现了政府或政治家从自身的立场出发, 根据国家的需要、公众的需要以及政治运作过程的需要, 设定政策议程, 进而影响媒体议程, 设定公众议程, 并更多地表现出政策议程对传媒议程和公众议程的引导。“公民信息自由权”高于政治诉求, 是公民的天赋人权而不仅仅是政府的恩赐与善意。此类法律认可主要体现于循序渐进的、日臻成熟的系列法典:建国之初的《独立宣言》、1791年颁布的《宪法第一修正案》、1966年开始实行的《信息自由法》 (一家联邦地方法院对其法律价值目标总结为:“信息自由成为规则, 而保密成为例外”) , 更体现于当今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完备的信息法典———1977年3月通过的《联邦公开会议法》:要求政府各部门公开一切属于讨论的会议内容, 即《阳光法案》。新闻发言人与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 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详细, 哪些政府信息必须披露, 披露到什么程度, 这个“度”定在什么节点上, 未履行义务、直接侵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与法律惩戒都有详细规定。

美国之所以会形成明晰具体、严密规范、易于操作的对公民信息自由权的法律保障, 应主要归结为“完备的市场经济环境;政治、文化历史中悠久的民主政治传统;公众和领袖人物较高的民主素养”。我国对公民的知情权、传播权等信息自由权的法律保障主要散见于《宪法》, 但缺乏显化的字眼, 代之以“公民之言论出版自由”。还没有成文的法律法规明确保障信息自由的民主权利, 更没有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最高权限和义务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 把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执行完全放在人治的环境下, 或者带来权利的无限扩大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专门的信息法, 使得关乎公民的知情权、采集权、传播权的法律保障趋于隐化和消解。因此, 信息封锁、记者被打、被蒙、被阻等独立采访权、思考权被变相剥夺的事例在大力倡导信息公开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情况下仍然屡见不鲜。

列宁曾说过:“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是很可笑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对公众知情权的认可和尊重, 是政府公关处理的一个重要举措, 是联系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 政府与公众是一种对等的关系, 不存在主动与被动之分。在美国与新闻发言人制度联系最密切的名词包括:知情权、公共关系、信息自由权、信息公开, 而满足公众这些权利的唯一措施只有政府的新闻发布制度。

近年来, 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呈逐渐上升之势。“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有效途径, 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重要一环, 在保证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公民对自身权利意识的强化, 要想使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就必须在法律的层面上有所保障, 即明确权利与义务。正如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哲学家德沃金所说:“政府如果不认真对待公民的各种权利, 就不会认真对待法律。”鉴于加快民主进程, 促进信息环境开放, 建立法治政府进而建立法治国家的现实呼声, 在法律上确认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发言人不可轻视的群体》, 《南方周末》, 2004年1月13日。

[2].《赵启正妙谈新闻发言人》, 《京华时报》, 2004年12月18日。

[3].《新闻发言人期待制度保障》, 河南报业网, http://www.hnby.com.cn, 2005-01-11.

[4].中国网,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fyr/449954.htm.

[5].喻国明:《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新闻发言人》,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5) 。

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发言人制度探讨 篇10

对此, 人们不由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论?中国的新闻发言人怎么了?这种制度又存在哪些问题?问题发生后只让新闻发言人顶缸了事吗?

一、新闻发言人制度

1983年, 我国记协第一次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 也宣布我国正式开始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至今已有接近30年的历史。

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给新闻发言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 (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 新闻发布人员, 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 举行新闻发布会, 或约见个别记者, 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 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1]

为何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在现在多媒体融合的环境下,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杂乱, 在这些海量的信息面前, 如果没有权威的信息来源, 这些杂乱的信息很容易搅乱人们的思想。新闻发言人制度, 既保证了信息来源渠道的权威, 也避免一些谣言或不实的信息扰乱公众的判断力, 给信息发布机构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自成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 我国在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普及,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利。这更迫切需要新闻发言人拿出最权威更透明的信息告知, 然而, 在现行发言人制度体制下, 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 披露信息不对称

在我国, 很多时候举办新闻发布会是为了宣传而不是信息披露的需要。而相应的中国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通畅, 发言人提供的信息, 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7·23动车事故中, 媒体提出为什么凌晨四点就判断车体内无生命体征, 而下午五点还又拖出一活人, 王勇平说出了“至于你信不信, 由你, 我反正是信了”这样毫无责任的话。王勇平的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官腔”很明显导致了官方与民间舆论的对立。同样, 引起巨大反响的“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都是这类现象最好的例子。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曾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长期以来, 在信息披露方面, 我们国家存在着一种明显的责任不对称的情况。表现在:作为某一级主管的官员, 不披露某类信息不会承担任何责任。但如果一旦他披露了, 却可能要承担由此而来的全部后果。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责任不对称使官员倾向于沉默, 倾向于不披露, 倾向于不跟媒体接触。这是体制的问题。”[2]

2. 阐发事实不明确

不仅仅是制度层面, 发言人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仅仅就7·23动车事故发生时间, 主流媒体就有几种不同的版本。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是23日晚上8点30分。但当天有媒体报道的时间为20:34分, 23日白天新华社通稿又称是20:27分, 央视新闻联播又改称20:38分。

到底以谁的为准?很多人都会对此提出疑问。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 匆忙地召开新闻发布会, 只会引起更多的质疑。因此, 要想增加政府机构的公信力。新闻发言一定要真实, 否则会引起更多的质疑, “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等同类事件的处理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3. 发言人权责不清晰

7·23动车事故, 大家看到的是王勇平召开新闻发布会, 王勇平发布不正当言论, 王勇平被停职。对于王勇平的离职, 曾任新闻发言人的王旭明提出“我想问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和权限是什么, 新闻发言人该顶雷吗?[3]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 布什第一时间来到了现场并发表讲话。此时铁道部的发布会应该是铁道部部长或有关官员在事故现场召开。即使不是, 也应当是有关领导向记者解释情况。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召开新闻发布会, 问题就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自身了, 那么最终的责任也不应该都由新闻发言人承担。

中国新闻发言人大多脱胎于官员。“你会遇到这种情况, 比如说你工作没做好, 你让新闻发言人去堵枪眼;比如官员不愿意公布信息给公众, 这种情况就靠新闻发言人, 就靠嘴去说, 那效果就非常有限。”[4]

因为这种官本位意识, 导致很多时候我们的新闻发布会, 例行公事一般把大众已知的信息重复一遍, 没有新的内容, 发布会仅仅是个形式, 让满怀期待的公众产生更多不满, 也让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三、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

1. 公开透明地阐述事实

“新闻发布会应该给受众提供最基本的事实。无论事实多少, 应该尽求准确、官方和权威。”[5]新闻首要是事实, 新闻发布会不管对记者还是公众来讲最关注的还是事实。新闻发言人首要的任务就是传递事实, 及时、权威、准确地传递事实, 而不是拿旧闻当新闻, 也不是仅仅为了传递官方态度, 为了发布会而开发布会。即使有些问题当时不能回答, 也不能推诿遮掩, 应以诚恳的态度对待, 以此取得公众的谅解和支持。

喻国明认为:“当你不说实话的时候, 即使你有很高的技巧, 能蒙人于一时, 但最终还是要受到时代、舆论和历史的惩罚。设立新闻发言人并不是为了要把一个事情抹平。根本的是, 政府要通过新闻发言人的行为, 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得到改善。使公众对事实的了解更加全面、更加客观, 更加深刻。”[6]

2. 明确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和权限

在公共事件面前, 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应是提供准确的真实的权威的信息, 而不是代表单位代表领导。让信息发布回归新闻本质, 这是新闻发言人需要认识到的问题, 也是新闻发布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全媒体环境下,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通畅, 新闻发布部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召开发布会不是为了救火, 也不是为了统一口径, 而是为了信息的畅通。只有赋予新闻发言人阐述信息的权利, 才能更好地保护其所代表的部门利益。

3. 对新闻发布单位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

在现有的新闻发布制度下, 新闻发言人和其单位拥有绝对的信息解释权。不管是7·23动车事故的“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信了”言论事件, 还是云南“躲猫猫”事件以及陕西“华南虎”事件, 除了动车事故后王勇平离职外, 都不见有对其相关单位的处理。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对新闻发布单位没有相应的监管。要想规避类似雷人现象的发生, 需要有相应的监管机制对其监督, 这种监督应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存在。规定哪些信息需要公开,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如果言论失衡信息不明如何追究责任等。这样新闻发布单位就不会也不敢随意应付公众, 最终导致公信力缺失的现象发生了。

小结

在21世纪的今天, 信息快速发展的时期, 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通畅, 我们正在面临一个公共信息需求与日俱增、政府管理方式深刻变革的时代, 政府与公民之间更加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成为社会和谐的必需。新闻发布会应该更好地释疑解惑、引导舆论。而作为主导舆论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应该发挥它的功能和使命, 真实、及时、准确地发布有关的公共信息, 传递政府部门的态度, 并能够坦诚地回应社会和舆论的疑问。要形成这种局面, 不仅在于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有无, 更在于他以怎样的方式来履行他的职能。

摘要:新闻发言人是政府和公众联系的纽带。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设立,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公开。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通畅, 也更加需要及时、真实和权威的信息。这就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更加真实公开透明的方式面对公众。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力丹《健全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监察和限权机制》, 《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10月25

[2]访谈《防止新闻发言人封锁新闻》, 《瞭望东方周刊》2003年12月8日

[3]王旭明《写给勇平兄的一封信》, 新浪博客2011年7月28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相关文章:

网络新闻制度范文06-02

电视新闻网络06-19

网络新闻伦理07-13

网络新闻专题05-10

网络新闻内容06-24

网络新闻人07-26

高校网络新闻08-04

网络新闻评论08-14

媒体网络新闻08-22

从网络新闻看网络文化论文04-27

上一篇:高原子序数下一篇:民族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