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班主任工作之魂

2024-05-22

把握班主任工作之魂(精选五篇)

把握班主任工作之魂 篇1

教师只有热爱每一位学生, 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 才能建立起“尊师爱生”的和谐师生关系。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才能耐心地去塑造每一位学生。

教师对学生爱的情感可以形成教师良好的心灵, 激起对工作的高度热情, 领略到教育事业的幸福和乐趣, 激起自己克服困难, 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正所谓“爱有多深, 责任感就有多强。”因此, 博爱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内在动力!

博爱应该体现在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要看到学生的点滴需要, 这样的爱才算是伟大的爱, 这样的师德才算是无比崇高的师德。所谓“细微之处见真情”, 就是这个道理。实施“博爱教育”的具体方法: (1) 加强自身建设;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不断地加强师德建设, 这样才能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 去帮助学生。 (2) 理智地引导学生; (3) 威信以博爱为载体;教师只有赢得学生的高度信任, 才能获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 而这种敬重和爱戴是以博爱为载体的。 (4) 视博爱为教育的支撑力。 (5) 用博爱避免“错爱”;让我们努力培养自己的博爱精神, 真正地去爱学生, 用博爱之心铸就教师之魂。宽容是教师的基本素质, 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而宽容所释放出的爱, 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博大胸怀。

宽容是人间最美好的品德, 是师德的精髓所在, 是师德教育的核心。

营造一个宽容的环境, 让学生感受到关爱。

老师应该用爱去营造一个“大家庭”, 让所有的成员都能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用爱去营造就是用爱去容纳学生的一切。只有容纳, 才可以有一颗“慈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问题。

善于忘记, 给学生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教师要学会忘记学生“不光彩”的历史, 这是给学生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教师应该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实施“宽容之爱”的具体方法: (1) 宰相肚里能撑船——由爱而发的宽容; (2) 应该记住和忘记一些事情。…善于忘记学生的“劣迹”, 尽量少去提起, 这样的“忘记”可以帮助自己和学生相处得更好。善于忘记, 并不是把所有都忘记, 教师应该记住学生的缺点, 尽量在学生快要犯错的时候提醒他, 但教师的提醒应该是善意的。 (3) 宽容但不消极的接受, 宽容并不等于纵容。

宽容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用爱心去宽容是我们每位教师教书育人必须要锻炼的科目——像父母一样去关爱学生, 让学生在爱的海洋里感受到师德的力量。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 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对于教师来说, 信任学生就是对师爱的最好诠释。

信任是创造奇迹的魔法石。

爱的信任是双方的, 信任和被信任都同样重要。信任是一种爱, 也是一座桥梁, 能帮助教师度过学生的“心河”, 直到学生的内心最深处。信任之爱是对学生的特殊鼓励。

爱学生就信任他们, 信任学生的同时也是让学生信任老师。信任之爱有时是一种特殊的鼓励, 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信任有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 有时是一句短短的“我相信”的话语, 但是给学生带来的却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鼓励和强劲的动力。

所以, 在日常的工作中, 教师有必要用一种欣赏的动态思维去审视每一位学生的言行。

班主任工作要把握好四个“度” 篇2

曾汉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的有力助手,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桥梁,他的工作关系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那么应如何搞好班主任工作呢?笔者认为,搞好班主任工作,要把握好“四个度”。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要加大力度

道德水平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些教育构成教育过程的统一整体。在这一统一整体中,德育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成分,是照亮一切的光源。”他的这番话,道出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坚持诸育一起抓,才能保证实现教学目的。

然而几十年来,社会生活中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权力意志主义等利己主义思想重新抬头,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上出现一些以权谋私、抢劫、盗窃、“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而这些现象又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学校,影响到学生,使一些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思想倾向,甚至在一些学校出现了学生参与抢劫、盗窃、赌博的现象。在学生中出现这些不很现象,除了有来自社会的原因外,与一些学校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也是有关的。可见,加大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加大这一力度呢?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习李浩敏同学舍己救人先进事迹”主题班会,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言,通过活生生的事例来教育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对学生的严格管理要适度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但他们的自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他们的品德修养还有待提高,若不能严格管理,日后难成有用之才。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班主任应对学生严格管理,“严”不仅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是对社会的负责。

当然严要有度,不能过份、过激、过火。若严超过一定的限度,学生非但无法接受,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可见对学生的管理过严,既不利于班务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应做到“严”中有“宽”,既要严格管理,又要严宽适度,更要做到严中有爱。班主任只有把爱给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才能得到学生对从严教育的理解。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不能操之过急,须循循善诱,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分阶段,使学生逐步觉悟。

三、组织学生课外校外活动要有限度

课外校外活动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多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性活动。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校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有利于发现学生个性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因此,班主任在课余或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是很有必要的。如组织工作学生参观革命烈士墓,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的局面来之不易,是很多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以此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当然组织学生课外校外活动要有限度,如果过多、过滥,就容易使学生精力分散,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如体育活动过度,学生体能消耗过多,会使学生身心疲惫,上课昏昏欲睡。因此班主任不要过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校外活动,要注意课外与课内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

四、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要把握尺度

中学生由于自己年龄特征,在平时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对学生犯错,班主任有必要进行批评教育,批评教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要使批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掌握批评的方法,把握批评的尺度。学生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你若只是简单批评,轻描淡写地带过,学生自己就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过后或许会一犯再犯。比如曾有一学生,在下午上课之前敲了学校的钟,其他学生误以为上课,纷纷走进教室,此学生见状哈哈大笑以此作乐。学生犯这种错误,看似情节较轻,其实性质非常严重。班主任若只是简单批评:“你这小鬼,下次不能再做!”可能收不到批评的效果,往后其他学生或许会犯类似的错误。因此对学生的这种错误,班主任应严厉批评,向学生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告诉学生钟声是学校作息的信号,乱敲乱打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并要求学生写检讨书,在班会或校会上公开检讨,这样既教育了这个学生又教育了其他同学。

若学生只是犯小错,班主任却小题大作,大张旗鼓地批评,这样于事不利。中学生自尊心强,对他们的一些小错误,宜进行间接批评。如学生上课说悄悄话,只需旁敲侧击提醒他,若立即罚他站堂,学生实在难堪,就容易使他们产生情绪抵触,甚至与教师顶撞起来,这样的批评亦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何具体把握尺度,要因时、因人、因事而异,只要班主任多留意,多研究学生情况,便能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尺度。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之魂 篇3

一、透过表象看本质

1.传统≠守旧,矫枉无须过正

提到传统,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守旧”,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就是复习、导入、讲授和练习。他们认为这个流程本身就有问题,应该抛弃,还列举了传统模式的诸如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交流、没有互动等缺陷甚至“罪过”。其实这种认识是对传统教学的误读。一直以来,大家错把讲授法当作以往所有传统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殊不知传统教学也很注重启发式教学,很注重类比和引申,更注重创设情境,还有实验法、谈话法等。例如《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引导着走,不要硬牵着走),强而弗抑(要勉励,不要压抑),开而弗达(开个头,不要代作结论)。”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无法分清楚一个新模式和传统教学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所谓区别有时候仅仅是个人的一己之见,恰恰暴露了我们学术上的无知。割断传统教学的血脉会让我们在教学探索的路上迷失方向。

2.学习≠盲从,借鉴而不照搬

盲目推崇某种教学模式,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明白课堂的真谛,在没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积淀的情形下去盲从。有人简单地认为模式就是新理念,好像课堂教学模式是万能药,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这就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之嫌。

我认为,模式只是一种诠释课堂的方式罢了。杜郎口有独创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看来有模式是可以成功的;郑州市的一些省级示范学校没有提出什么教学模式,但一样成绩斐然,看来没有模式也是可以成功的。

二、博采众长找规律

当前,各种教学模式呈百花齐放之势,我所知道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有六步教学法(魏书生)、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尝试教学、诱思探究(张熊飞)、茶馆式教学、自学辅导教学(卢仲衡)、异步教学(黎世法)。综观这些教学模式,整体思路基本统一,只不过有的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的强调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强调学生的“学”,尤其是自主学习,其实质是学生的“思”。二是强调教师的“教”,其实质是一种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下的“点拨”。这个点拨,狭义上有四层含义:其一,释疑;其二,纠错;其三,启发;其四,传授。广义的点拨就是促进学,即:提示学、指导学、组织学、提高学、深化学、欣赏学。

先进的教学模式是把复杂的教学活动简约化,把深刻的思想理念流程化。模式承载的是理念,掌握了模式,也就解放了“教学生产力”。好的模式都有如下特点:一是效率高,二是对学习不包办代替,三是强调合作探究,四是注重反馈评价。

其实,传统教学也具备上述特点,只不过如今的教学模式把某一方面给强化了。例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强调的是先学,衡水中学的诱思探究强调的是创设情境。

三、灵活运用走捷径

我们中学的课改之路如何走?我认为学校有没有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知道课堂教学的“魂”在哪里。课堂教学,要落实“思”与“点拨”这两个关键点。落实这两个关键点,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就一定要遵循“引导—发现”的原则。

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抓住了学生的“思”和教师的“点拨”,教学真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

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模式的框架结构和技术操作的时候,如果我们忽略了承载它的教学理念,忽略了对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本质的思考,那么模式将无法带来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将关注的重心放在教学模式的本质——课堂教学之魂上,才能获得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

课堂成功的捷径就是灵活运用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上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是课堂教学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道上术下,我们只有领悟了基本的教学之“道”,寻找到教学模式之根,把握住课堂教学之魂,才可以探讨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之“术”,形成异彩纷呈的教学特色。

把握班主任工作之魂 篇4

《教参》编写者早已将参考书的内容、体系、作用、使用方法及参考价值阐述得明明白白, 但是, 许多教师仍然将《参考书》当作“指南针”, 视为唯一依赖的工具, 甚至视为教学的唯一资源。结果使教学脱离不了教参设置的“藩篱”, 只能围着教参的“指挥棒”打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刻反思!

有些教师在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方面, 就典型地反映出了教师对教参的依赖性:不能通观教材全局, 整体把握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文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是盲目地把教参上提供的“资源”不加选择地灌输给学生, 要求学生背原文、记生字、诵名句……如此单调枯燥的教学活动, 循环往复, “千锤百炼”, 直搞得学生筋疲力尽, 痛苦不堪;也累得教师身心疲惫, 焦头烂额……有的教师在教《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时, 不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怀、文中的名言警句、构思的匠心独运, 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虚词、实词、多音多义词和文言句式上面。理由是“落实文言知识点”、打好文言基础。凡是教参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都要不折不扣地讲到、练到。固然, 作为初中学生, 语言、文字和文学知识的基础都还比较弱, 但是,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字、词、句的记忆训练, 注重于对课文内容本身的掌握, 囿于教参的“藩篱”, 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 结果难免是学生被动接受, 死记硬背, 把鲜活生动的名篇佳作视作难咽的苦药, 把背诵古文、诗词当作苦差事, 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导致学习文言文成了“苦行僧”, 还何谈欣赏, 继承, 发扬光大?

其实, 如果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系特点, 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之间的内在联系, 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眼点, 就能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 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 当然也就能正确有效地运用教科书中的各种新设计实施语文教学。例如, 江苏无锡洋思中学实施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江苏南京东庐中学推行的“教案展示, 师生互动”等教学模式, 无不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精研、对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和对教参资料科学应用的基础之上。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务必要牢记自己的使命, 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目标实施教学。更新观念, 努力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独立备课能力,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 要把握教参之魂, 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项设计, 把读写听说和语文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而不是生搬教参提供的“设计方案”或参考答案, 将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还应当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针对教材的具体特点采取相应的教法, 争取教学的主动。譬如教学现代文, 可以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通过积累、比较、鉴赏,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 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基本技能, 接受熏陶感染,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文言文的学习, 则重在通过反复诵读, 强化训练,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中要把精讲与巧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切实提高学习效率。鉴于此, 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 切实转变观念,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教师为主导, 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 积极探索, 创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 拓宽学生学习和应用的领域, 注重联系生活, 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 提高能力。

那么, 教师怎样使用教学参考书呢?笔者认为, 应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 有所取舍地使用才是上策。例如, 教参中设计的教学活动形式, 提供的教学资源, 甚至提示使用相关的远程资源和时事材料, 都可以灵活机动地融合, “为我所用”。切忌把目光只盯在细枝末叶的“知识点”上。因为知识点的落实只有在生动高效的教学活动中来完成, 而不是靠老师从教参中搬来答案!使用教参并无定规, 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生动活泼地主动探究, 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即可。这样使用教参才真正体现了教参的价值, 达到了教参编写者的目的!

把握班主任工作之魂 篇5

如何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正确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摆在学校和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抓好高中生心理辅导应切实把握好“三个关键”。关键一:全面了解高中生心理特征

当前高中生最常见的心理表现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独立性与日俱增。现在的学校多属于封闭或半封闭式管理,高中生开始独立生活,加速独立意识形成,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活动的`空间。而且,这一阶段高中生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情感日益丰富、稳定,并带有闭锁性。

第二,自我调节平衡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意志薄弱、惧怕挫折,承受不了打击。

第三,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对小时候所形成的权威观念予以强烈否定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现存的一切,对已成定论的事实都要投以疑问的目光。同时,他们又显示出盲目崇拜的心态。

第四,虚荣心理不断膨胀。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喜欢显摆,不挣钱却乱花钱,特别在男、女学生之间花钱出手不凡,来显示自己。关键二:重点关注形成原因

高中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既是一个发人深省但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造成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缺乏困境磨炼。现在的家庭都是少子女家庭,不少学生还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没有得到锻炼。第二,缺乏沟通与交流。特别是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真正的思想交流相当少,只是一味的要求他们抓好课程学习,没能及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第三,缺乏减压机制。现在的家庭都把孩子看得重,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压力感,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以致压得他们气都喘不过气来。然而,当前又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学生减压机制,长期抑郁得不到很好宣泄,导致学生心境低落,学习兴趣日衷、学习效果逾差,甚至走到社会反面。

关键三:积极开展心理辅导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国家、学校、老师和家庭应当特别注重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引导学生心理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多形式的心理、法律等知识讲座,安排优秀学子介绍经验,全力帮助学生树立不畏艰难、自强自立、志存高远的理想和信念,不断提升学生讲文明、有诚信、守法律意识。

第二,经常进行师生思想交流。多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热点问题,逐步提升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和水准,正确引导他们认知社会、判断是非,牢固树立自我约束、自我调节意识。

第三,实施人文关怀。一方面,不断加强校园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美好、舒适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舒缓学习压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另外,要重点关注低收入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确保全体学生“同在蓝天下,雨露共成长”。

上一篇:小学科学下一篇:《近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