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洋经济

2024-07-29

广西海洋经济(精选八篇)

广西海洋经济 篇1

广西与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比较

2001~2008年, 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0.24%, 且最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2005~2008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16%。2008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1%都不到, 占广西GDP比重仅为2.90%;而广西的GDP在2001~2008年期间, 年均增长为31.63%, 由此可见, 广西的海洋产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广西GDP的发展速度,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从经济总量来看, 与2001年相比, 2008年海洋经济总量增长了两倍多 (扣除物价因素) 。

部分海洋产业不仅在国内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国际市场具有了相当的竞争力。其中, 海洋渔业和海盐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沿海12个港口的吞吐量超过亿t, 其中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2008年造船完工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从海洋经济发展速度方面, 2001~2008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1个百分点。

广西的海洋经济无论从发展速度方面还是经济总量占GDP比重方面, 与全国比较都严重滞后。

2 广西与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比较

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31:23:46, 调整为2008年的5:47:48, 海洋经济呈现出“三二一”的结构;而广西的海洋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过重,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比重过低。

2.1 广西与我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对比分析

从发展速度方面看, 2001~2008年, 广西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8.96, 且最近几年增速有减慢趋势;远远低于表5中所列出省份的年平均增速。其中, 浙江最高达到了32%, 山东最低还有18.7%。

从占GDP比重方面看, 近十年来, 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广西GDP的比重总是在3%到5.5%之间徘徊;从表5中可以看出, 除江苏省外, 其他省份海洋经济占GDP年平均比重最低值都在10%以上, 海南省最高达到了22.1%, 远高于广西水平。

2.2 广西与我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的贡献比较贡献率 (%)

分析表5数据,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广西海洋经济与国内其他发达省市的巨大差别, 广东的海岸线比广西长1773.1km, 是广西的2.1倍, 2006年海洋经济总产值 (4530亿元) 却是广西 (171.39亿元) 的26.4倍, 海洋经济贡献率为广西的2倍多, 人均海洋产值是广西的13.4倍;浙江省海岸线是广西的1.2倍, 其海洋经济贡献率为广西的20.2倍, 人均海洋产值是广西的21倍;天津和上海的海岸线比广西短的多, 只有广西的十分之一左右, 然而2005年经济贡献率上海却是广西的5.9倍, 天津则更高达17倍。

3 加快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区际合作, 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与技术推动广西海洋经济发展

在中国开放战略进入转型期之际,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并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这毫无疑问, 将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国家开放战略转型先行区, 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站到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潮头。广西应该抓住北部湾经济区构建这一契机, 加强国内外区际合作, 在引进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与技术方面下大工夫,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要拓宽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融资渠道, 确立企业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的投资主体地位, 发挥大型海洋产业企业集团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作用, 努力提高重点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 以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为核心, 实现全区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平稳、快速增长

要加大对海洋科技能力建设的投入, 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要重点支持对海洋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海洋生物、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水利用、海洋监测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实施海洋人才战略, 加快培养海洋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 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 组织、科技、教育等部门要加快培养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搭建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平台, 尽快出台海洋经济的扶持政策, 支持鼓励海洋优势产业发展, 支持沿海港口、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建设;同时确立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以新产品开发为目标, 以规模经营为带动的水产品深加工策略, 稳定发展第一产业, 重点提升第二产业, 带动第三产业。

3.3 加强科技的应用与创新, 提升海洋经济的附加值

积极推动海洋科技创新。通过制订和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兴海规划》, 大力推进全区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监测及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完成一批重大科技兴海招标项目, 建设一批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

在引进高新技术的同时还应该立足于资源优势, 不断扩展多元产业发展空间, 大力提升海洋经济的附加值, 充分开发利用生产要素禀赋条件;同时以陆地产业为依托, 以海岸带经济为基础, 把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与全区经济结构调整融为一体, 统筹兼顾, 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 促进沿海城镇化和海洋经济集聚区的形成,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协调发展。

摘要:主要从广西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的规模、产业结构、发展速度、人均海洋产值以及海洋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度等多个层面和角度展开分析, 并以全国和其他地区加以比较, 提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大力发展广西海洋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区际比较,对策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2008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3月9日.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桂政发[2009]97号) 2009年12月25日.

[3]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1996~2008年.

[4]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洋年鉴2007》海洋出版社2007.12.

[5]中国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9电子版, 中国统计出版社.

关于广西海洋经济的考察报告 篇2

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

根据省政协党组2011工作要点安排,确定十届二十一次常委会以“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的有关问题”为中心议题进行协商议政。为学习借鉴外省经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门组成考察组,在王乃静副主席的带领下,于5月16日-21日,就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工作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学习考察。在桂期间,考察组一行先后了解了广西省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考察了北部湾经济区[1]开放开发情况和中国-东盟自贸区[2]建设发展情况,学习了他们统筹海陆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做法

广西针对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充分利用广西区位、资源、环境和政策优势,突出广西经济和产业特色,紧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等机遇,坚持以对外经贸合作带动海陆联动发展,以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为龙头,广西-东盟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广西日渐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对外合作交流信息中心、中国-东盟自贸区交流合作平台及产业协作基地。

(一)广泛运用各种渠道争取中央支持,形成了系统的扶持政策体系。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与东盟国家兼具陆路和海上通道,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广西站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沿海区域布局、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做出了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目标是将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大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广西高度重视国家重大政策和战略对区域经济的重大推动作用,广泛运用各种渠道,向上反映这一战略构想,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西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沿海新的一极;10月,温家宝总理指出,广西要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将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与泛北部湾合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篇大文章、大战略;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广西打造成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广西在原有的沿海开放、民族自治、边境地区开放等系列优惠政策基础上,再获一系列重大支持,区域重大战略复合、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多重优惠政策叠加,区位优势成功转化为系统的政策优势。

(二)统筹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北部湾开发开放水平。广西在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探索和实践中,充分运用区域一体化战略,减少内耗、增强整体发展能力,积累了成熟有效的运作经验。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成立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作为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由副主席任办公室主任,赋予其制定实施规划、项目管理、路港管理、筹集和使用专项资金、提出政策措施等五大职能,成为权威的、强势的执行机构,统筹管理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事宜。二是强化一体化发展平台。成立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港务公司,按“组合港”统一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防城港定位枢纽港,北海港定位国际商贸旅游港,钦州港定位临海重化工业港;建立沿海岸线使用联合审批制度,通

过岸线审批、资金补助科学使用和保护岸线资源;建立广西北部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银行,作为区属投融资平台和投资实体,对经营性项目和资产进行统一开发、滚动发展。三是打造交通一体化格局。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铁路32.2公里、道路222公里,新建和改造铁路2500公里,完善连接北部湾经济区内外的综合交通网络主骨架,构建通往周边和东盟国家的快速运输通道,北部湾经济区内部已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实现与东盟铁路网“三纵三横”对接。四是加快产业发展一体化。立足产业链的延伸和发挥港口带动作用,找准区内各市产业和资源优势,坚持产业连接与差异化发展,合理布局区内产业。如桂北的林业资源成为北海林浆纸一体化的原料基地,加工后直接经北海港出口国外;钦州依托港口,重点发展石化、钢铁产业,总投资300亿元,建设1000万吨炼油和两个千万吨钢铁项目;北海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基地建设,中国电子集团深圳基地整体搬迁北海。五是建立综合保税物流体系。大力推进以钦州、凭祥保税港区和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拓展北海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形成了西南地区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通关最便利、功能最完善的综合保税物流体系。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北部湾经济区从一个西部边陲地区,发展成为区域协作发展的典型和多区域合作的中心,2005年-2010年区域GDP从1179亿元增加到3021亿元,年均增长16.3%,成为广西开放发展的龙头。

(三)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稳步推进广西-东盟经贸合作。广西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这一重大机遇,提出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加快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精心打造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平台,率先建设成为带动西部、面向东盟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一是建立经贸合作与对话谈判机制。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和主席任组长的广西与东盟开放合作领导小组,强化对东盟的对话交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方专家组和联合专家组、中方秘书处先后于2008年、2009年成立,形成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关于加快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行动建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5届,并于2010年初举办了一次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合作机制初步建立;连续成功举办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贸易成交额98.8亿美元,签约国际合作项目投资额417亿元,签约国内合作项目投资额4028亿元,成为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合作平台。二是积极推进次区域合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广西与东盟全面开放合作的意见》,围绕双方共同关注的互联互通、共同市场建设、产业合作等方面制定了与东盟合作《行动计划》,与越南、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泛北国家相继签署经贸或专业合作协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3]、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4]、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和中越“两廊一圈”[5]经济合作取得初步成果。截止2010年,东盟在广西企业累计达475家,合同外资金额23.7亿美元;广西对东盟投资项目185个,合同投资额5.85亿美元。三是大力推动与东盟互通互联。广西抢抓机遇,利用中国向东盟提供的150亿美元信贷资金和100亿美元“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不断完善交通、口岸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南宁保税物流中心、钦州保税港区已投入运营,2010年还新建续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个,广西北部湾海、陆、空交通联结,港口、工业区及物流园区联动,形成了大对接、大融合、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对接东盟、大进大出的格局基本形成。四是不断完善对东盟开放合作平台。广西积极推动设立中国-东盟贸易投资促进中心,积极构建新的开放平台,并探索从贸易合作向跨境经济合作区[6]等多领域合作延伸,在印尼设立了集加工仓储贸易为一

体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积极推进中越凭祥-同登、东兴-芒街、龙邦-茶岭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并推动成立联合管理机构。目前凭祥综合保税区作为中方项目先行区已先期封关运作,越南政府也已批准设立同登口岸经济区。2010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65.26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四是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高层次规划发展海洋经济。广西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仅为570亿元,第一产业占48%,与广东、浙江等海洋经济大省相比,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一次产业比重过大。广西基于这一实际,突出科学发展、用好后发优势,坚持海陆统筹,立足自身有色金属和能源资源优势,以陆域为支撑,港口为依托,调整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以钢铁、冶金、石化为重点的临海大产业,建设以港口海运为先导、海洋渔业为基础、港口工业为支柱、海洋生物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一是优先发展布局临海工业。充分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和广西资源优势,打造临海生态环保型重化工业带,坚持集群化发展,初步形成以钦州、北海千亿元石化产业集群为重点的石油化工基地,以南宁铝加工核心区、防城港钢铁和金川有色金属冶炼项目为龙头的千亿元金属冶炼加工产业集群,以北海、南宁“北部湾硅谷”为主导的千亿元电子产业集群,预计到“十二五”末,整体工业产值达6000亿元。二是加快发展港口物流及配套产业。定位于服务广西临海工业快速发展,辐射西南、华南、中南乃至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以建设大型组合港为目标,加快广西北部湾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深水航道及配套建设,发展集装箱及矿石、石油、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争取到2015年北部湾港吞吐能力达3.36亿吨,万吨级以上泊位超100个。并积极发展沿海修造船等配套产业,争取到2020年,形成修船20万吨级、造船10万吨级的大型修造船基地。三是统筹协调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广西在发展海洋经济中,注重以桂西、桂北的丰富矿藏和土地资源支撑临海工业,突出以港口为依托规划发展内陆产业,规划建设了南宁-广州、南宁-柳州、钦州-崇左、玉林-铁山港等高等级公路和铁路,连接北部湾经济区与广西内陆,推动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四是传统与新兴海洋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推广微冷、超低温制冷等保鲜加工技术,建设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提升传统海洋渔业经营效益。另一方面走引进-吸收-创新之路,加大海洋生物科技及海洋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工程,并积极利用相关技术,培养优质高效养殖品种,提高优良品种普及率。

二、启示和建议

广西在发展海洋经济、推动重点区域开发开放以及对外合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对我省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很好的启示。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形成推动区域合作的战略思想体系。我省北接京津唐、西邻中原经济区、南临长三角,与东北重工业基地隔渤海海峡相望,与日韩一衣带水,既有西南北三向贯通的陆路大通道,又有跨渤海、东海、南海乃至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可以说区位优势非常优越。应加强对我省区域定位特别是半岛地区定位的系统研究,既在宏观层面上提出大区域合作的战略,也要在微观层面上研究制定城市乃至县域、产业与他国、他省以及临近地市的合作计划,并努力形成区域合作的战略思想体系和具体的推进措施。

二是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争做中日韩自贸区的先行试验区。我省与日韩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经济互补性较强,且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开展经贸合作,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从试验区建设上,应坚持多点谋划、重点推进的方针,选取烟台、威海等具备基础、易于操作的地方,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建设先行试验区;从产业合作层面,注重引资与引技、引才相结合,将重点放在引进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海洋科技和海洋领军人才上,建立海洋

经济发展高地。

三是统筹推进、一体发展,实现半岛城市联合共同发展的局面。半岛蓝色经济区涉及省内七市,既有海洋经济领先城市,也有后发城市。只有一体发展,先发城市方能具备广阔发展腹地,后发城市也能获取足够资金和科教支撑。应在现有体制框架下,首先是积极探索以资本为纽带,从产业相互参股开始,到以“飞地”经济[7]为桥梁的经济区利益共享,最后建立城市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实现各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和共同发展;其次是从交通一体化入手,建立联合大交运企业和大港航集团,发展一体化交通网络和服务,建立互通互联的便利交通体系,引导区内人流的自由流动;再次是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统一各市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制度安排,整合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逐步构建七市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衡机制,探索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逐步做到对接共享,在半岛范围内实现由目前的“移人就业”到“移业就人”的转变。

四是强化落实、强力推进,确保各市规划的相互衔接和落地。科学正确的决策需要完善的执行机制来落实,半岛经济区规划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来推进。目前,半岛规划实施存在多部门共推、牵头部门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应整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蓝办、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国资委等部门职能,采取派员进驻、联合办公等方式,组建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委员会,统筹有关事项的审批、办理、考核与督查,确保各市规划相互衔接、符合中央和省精神,并确保规划的要求真正落地。

五是壮大先发、用好后发,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胶东半岛在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港口物流以及海洋科教等领域,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地位,但土地、岸线资源相对不足,产业调整空间较小;相反东营、日照、滨州在海洋产业发展上具备后发优势,土地、岸线资源较为丰富,可统筹进行开发。在规划的实施中,应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在先发地区重点发展海洋高端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一律不再审批;后发地区则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积极承接胶东产业转移,与胶东半岛形成有机连接的产业链条。

名词解释:

[1]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两个市物流中心“4+2”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2]中国-东盟自贸区: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10国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双方开始开放投资市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一个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3]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2007年7月,广西举办首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提出了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将中国与越南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东盟中临近北部湾的国家,通过积极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逐步提升为中国与东盟之间一个新的次区域合作项目。

[4]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GMS,于199

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涉及流域内的6个国家有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5]中越“两廊一圈”: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走廊、“云南-河内-海防”走廊和同琴湾经济带,涉及中国广西、广东、云南、海南、香港和澳门及越南的10个沿海地带。两条走廊共跨度1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00万。

[6]跨境经济合作区:指在两国接壤边境附近划定特定区域,赋予该区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贸易以及配套的产业政策,并对区内部分地区进行跨境海关特殊监管。实际上,是根据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特点和优势,将海关特殊监管和营造良好产业合作政策环境结合起来,通过边境两边地区的对接,实现边境地区两边的充分互动和优势互补,进而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广西培养海洋类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篇3

关键词:广西 海洋类人才 培养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紧张,海洋在社会经济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沿海国家均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并付诸实践。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也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和32000公里的海岸线(大陆海岸线为18000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发展。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海洋被列为五大重点战略领域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海洋也首次被列为专章进行规划(余海青,2009)。广西南端濒临海洋,拥有大陆岸线1595公里,500平方米以上岛屿651个,岛屿岸线531.20公里,天然优良港口资源丰富。沿海可开发的大小港口21个,其中可开发泊靠能力万吨以上的有钦州港、铁山港、防城港、珍珠港、北海港等多处。滨海地区生态资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http://www.gxzf.gov.cn/gxzf_gxgk/gxgk_dlhj/dlhj_zrzy/200

607/t20060717_36010.htm,2006)。相对全国而言,广西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程度较低,其海洋经济总产值仅占全国海洋经济的1.1%,经济总量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倒数第二,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倒数第一(李志献和李敦祥,2010)。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海洋必然需要大批的相关专业人才。2002年全国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只有1404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有10253人;而且,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省份(苗振清和刘煜,2009)。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目前以海洋类大学(学院)命名的高等院校只有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几所,开设有海洋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也只有三十几所,占全国高等院校数目的比例不到13%(http://bbs.21ic.com/icview-77218-1-1.html,2005)。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需求。广西作为一个临海省份,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泛的利用开发前景,对海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广西目前高等院校的数目约为35个(http://www.sndhr.com/iso/servce/gxml/gx.asp,2006),只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医学院,广西中院学院等几所高校开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几个与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可能挂钩的专业。据笔者所查资料,正规意义上的海洋类专业如,海洋科学,军事海洋学,海洋管理,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和环境海洋等专业均未在广西高校得到开设。这一现实不得不引起广西高校教育机构指导者及高校教育执行者的重视。

有数据进一步表明,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我国仅为30%,广西则更低(李志献和李敦祥,2010)。要实现“科技兴海”的目标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解决人才问题。在全球以及中国开发海洋的大背景和广西政府多年来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下,广西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在高等院校开设海洋类专业,培养大批优质的海洋类人才,切实为北部湾的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http://bbs.21ic.com/icview-77218-1-1.html,2005.

[2]http://www.gxzf.gov.cn/gxzf_gxgk/gxgk_dlhj/dlhj_zrzy/200

607/t20060717_36010.htm,2006.

[3]http://www.sndhr.com/iso/servce/gxml/gx.asp,2006.

[4]李志献,李敦祥.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10).

[5]余海青.海南省海洋经济现状及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9,(1).

[6]苗振清,刘煜.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高教论坛,2009,(2).

广西海洋经济 篇4

休闲渔业是超越传统渔业框架的经营活动, 是渔业与休闲娱乐业结合, 它是海洋经济中的朝阳产业。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 传统海洋渔业虽然仍是一个重要产业, 但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已大大缩小, 美、日、英等国已降到10%以下 (1、2) 。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已成为四大海洋支柱产业之一。

二、海洋休闲渔业

1. 海洋休闲渔业的概念

在海洋休闲渔业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理论研究中休闲渔业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休闲渔业是指利用海洋或淡水渔业资源以及渔村资源, 提供垂钓、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服务的商业经营行为。广义的休闲渔业是指利用海洋或淡水渔业资源以及渔村资源, 提供沿岸渔村地区人们全方位服务的商业经营行为。

休闲渔业项目约可归类为11项: (1) 海上钓鱼活动; (2) 海水养殖塘活动; (3) 体验性渔业活动; (4) 参观渔业作业; (5) 观光 (或假日) 鱼市、海鲜料理中心; (6) 具有渔业特色的综合渡假区; (7) 教育性渔业活动; (8) 渔业景观活动; (9) 兼具渔业性活动的综合性园区; (10) 渔村生活体验; (11) 参观渔村或渔业之相关民俗活动。

三、广西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资源优势

广西滨海休闲渔业资源丰富, 既有丰富的海洋渔业生物资源, 优美的暖亚热带、热带滨海渔区、渔村风光、又有浓郁的渔村文化、民族文化、珍珠文化, 丰富独特的休闲渔业资源为广西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同时, 广西滨海未受到大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空气清洁, 海清天蓝, 具有开发休闲渔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1. 民族文化、渔文化、珍珠文化、古代海洋贸易——独特的海洋文化优势

文化是旅游、休闲资源的灵魂。广西滨海各民族在长期与大海抗争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渔文化和珍珠文化, 丰富了海洋文化的内涵, 这为广西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基础。

首先, 广西沿海各族人民, 在长期耕牧大海的过程中, 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有全国唯一海洋民族京族, 也有被称为“海上吉普赛”的疍家, 和散布于沿海的客家。广西沿海有渔业市 (县、区) 10个, 渔业乡镇35个, 渔业村130个, 渔业人口705300人。这些渔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形成风情独具的渔文化。渔港、渔场、渔村是发展休闲渔业的绝佳资源, 能够帮助游客了解渔民、渔文化和海洋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企沙镇的渔村、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村、外沙和地角的疍家渔村、钦州犀牛角镇的渔村等。

广西北海是“南珠”的故乡。广西所产珍珠——“南珠”在世界上素有“东珠不如西珠, 西珠不如南珠”的美誉。广西珍珠历史悠久, 名闻中外, 发生于东汉时期的“合浦还珠”的故事流传至今已1800多年。2004年11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 宣布对广西北海合浦南珠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广西沿海围绕着“南珠”的开采、收集、贸易等, 形成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和古迹, 如白龙珍珠城遗址, 以及合浦汉墓、北海古窑址 (群) 遗址的形成等都与历史珍珠的生产都有很大的关系。

合浦石湾港口, 是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南方航道 (又称徐闻、合浦南海道) 的始发港。中原及岭南各地的货物多在此集散, 许多外国人来华朝贡或通商过合浦经广西北上中原。合浦港的兴盛促进了合浦地区的经济、文化的繁荣, 合浦大型汉墓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华美, 全国罕见。

总之广西滨海的文化特点是中原汉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渔文化、海外文化的结合。珍珠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京族文化和古今的海上渔文化和海洋贸易在广西沿海相互交织, 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

2. 红树林、珊瑚礁、沙滩、海水、阳光——独特魅力独具的暖亚热带、热带海域、海岸景观优势

广西滨海和海域地处暖亚热带、热带地区, 有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红树林海岸, 部分海岛有珊瑚礁分布, 暖亚热带、热带风光浓郁, 自然风光优美, 这里既有多姿多彩的地质地貌、分布广泛的岛礁、独具特色的滨海和潮间带植被, 又具有温暖的气候、洁净的空气、绵长的海滩和碧绿的大海。

3. 海水养殖与远洋捕捞——多种渔业生产的生物资源优势

海洋渔业资源是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基础, 广西海洋渔业发展的资源丰富。广西浅海滩涂广阔, 水质肥沃, 生物品种繁多。北部湾海域属热带海洋, 适于各种鱼类繁殖生产, 为中国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出产的鱼贝类有500多种, 其中具有捕捞经济价值的50多种, 以红鱼、石斑、马鲛、鲳鱼、立鱼、金线鱼等10多种最为著名。

北部湾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渔场, 也是中国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宝库。分布于沿海滩涂的红树林, 面积占全国的40%左右。分布于浅海附近, 处于中国成礁珊瑚分布带北部边缘的珊瑚礁, 作为重要的热带海洋生态系, 具有极大的生态和科研价值。

四、广西海洋休闲渔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 产业定位——以海洋渔业为主体、结合滨海旅游业, 利用渔业资源和渔民劳动力优势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新型经济业态。

首先, 海洋休闲渔业要是海洋渔业为主体, 以海洋渔业资源为依托, 以解决渔民就业, 改善渔民生活为其主要目的, 配合国家渔民转业、转产大形势, 争取相关政策优惠, 获得地方休闲渔业的发展, 以促进地各方经济的发展, 为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做贡献。

其次海洋休闲渔业要与旅游业相结合, 利用旅游的市场、技术、信息和经营管理经验, 与旅游部门和企业密切融合。特别是广西海洋休闲渔业尚处于萌芽阶段, 没有形成自身的行业系统, 市场、信息、技术乃至资金和管理上都缺有效来源和途径。同时发展休闲渔业是对滨海旅游业有力的支持, 可以丰富滨海旅游内涵和产品, 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也契合了当前旅游由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转变的需求趋向变动的要求。

另外, 在将休闲渔业看做为新型行业, 未来渔业经济的增长点进行培育, 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以使广西的休闲渔业从萌芽到壮大, 为渔业经济增长和渔民就业做出贡献。

2. 市场定位——以本地市场为主体、两广市场为基础、泛珠江三角市场为主要腹地, 拓展全国市场和入境市场。

根据目前旅游和休闲行为短途化发展趋势, 依据休闲渔业的产品特点, 将本地和相对比较近的两广 (广西、广东) 最为基础市场。广西休闲旅游业的市场, 应定位为以本地市场为主体, 结合外地市场, 以本地带动外地, 逐步培育高端休闲渔业市场。做为今后海洋休闲渔业的市场腹地的泛珠江三角洲地区, 充分利用广西“沿海”、“沿边”的优势, 吸引内陆省份的旅游者, 逐步拓展广西海洋休闲渔业的市场。

广西滨海有全国一流的自然旅游资源, 尤其具有独具特色的渔村, 沿海有许多风情独特的渔港, 以及北海等地总量不菲的海洋渔业, 所以广西具有培育高端海洋休闲渔业潜力, 在发展海洋休闲渔业过程中, 应一方面坚持以周边市场为主体, 同时依靠广西休闲渔业具有资源和区位优势, 要目标高远, 以全国和入境市场为远期市场目标, 将广西休闲渔业定位为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上一个响亮品牌。

3. 产品定位——以休闲、度假和体验、生态类休闲产品为主体

广西海洋休闲渔业应与目前休闲旅游市场的多样化、体验化和由游览观光向休闲度假方向转变, 以及休闲旅游注重生态环保的趋势相适应, 依靠广西的资源优势发展以休闲、度假和生态为主体的休闲渔业产品。大力开发以渔业生产体验、渔村风情、渔业观光、渔业科普教育、特色观光渔市、海鲜餐饮料理、渔港风情、滨海或海岛疗养、度假场馆等以休闲、度假和体验、生态为特色的广西海洋休闲渔业产品。

4. 经营管理机制——政府、企业、渔民

在经营管理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领头、渔民为主体的管理经营机制, 只有依靠政府主导, 才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 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只有以企业为领头才能走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将休闲旅游业做大做强;也只有以渔民为主体, 才能改造渔村面貌、促进渔民就业和改善渔民生活, 最终促进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广西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模式

1. 产业模式——与旅游业紧密合作的“行业+行业”模式

休闲渔业具有很强的服务性质, 和旅游业关系紧密, 特别是在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 尤其是在市场方面, 有时候是直接承接旅游行业的客源, 所以在经营上要注重和旅游行业的配合, 最好能做到行业的结合。

2. 布局模式——依托文化、依托资源、依托市场、依托城市和旅游区、港口、依托交通线、依托企业

依托特色文化广西滨海的文化特点是中原汉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渔文化、海外文化的结合。珍珠文化、蛋家文化、京族文化、客家文化和古今的渔文化和海洋贸易在广西沿海相互交织, 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在布局中要依托特色文化, 以文化做为海洋休闲渔业的灵魂, 内在纽带, 建立广西海洋休闲渔业产业。

依托资源休闲渔业的发展离不开渔业资源, 广西沿海具有丰富海水养殖生物资源和海洋捕捞生物资源。发展休闲渔业要发挥资源优势, 在遵守广西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定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广西滨海滩涂、浅海增养殖区域和滨海捕捞区, 结合周边的自然风光, 发展海洋休闲旅游业。在布局上, 依托资源优势, 进行集中连片开发, 尽量集中经营, 做大规模, 做强品牌。

依托市场根据一般休闲活动的规律, 人们花在路程上的时间和游玩的时间比, 也就是行游比, 应当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也就是说, 旅游目的地越接近市场, 休闲活动的行游比效益越突出。所以在对休闲渔业的布局上, 应当尽量布局在城市的周边以接近市场, 增加人们访问的机会, 从而增加收益。

依托城市和旅游区在产业布局中, 也要充分考虑广西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 充分考虑广西旅游业目前正处于观光游览阶段向休闲度假阶段过渡的时期, 并且以观光度假为主。游客消费能力有限, 考虑到消费者的休闲效率和经济能力, 在休闲渔业的布局上宜展布于城市周边, 以一日或两日游为主。

依托港口港口具有基础设施优势, 能过为海洋休闲渔业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 如休闲渔业码头、住宿、餐饮交通等, 同时港口也可以为休闲渔业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支撑。

依托交通干线交通便利, 利于出入, 能够增加受访机会, 从而在竞争中能处于有利地位, 所以在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其交通的便利性, 尽量布局在主要交通干线附近。

依托企业休闲渔业的发展, 如果单单靠渔民自己很难很好的发展, 必须依托一些具有渔业优势的企业, 利用大型企业的管理经营经验、技术、成熟的体制和资金和人才优势, 结合渔业资源和渔民, 将各方面优势结合起来, 才能很好的发展海洋休闲渔业。

平衡布局在休闲渔业布局中, 要考虑到当地就业的问题, 做到各地区之间的平衡, 同一地区, 在考虑到资源优势的情况下, 充分考虑当地渔民的分布尽量平衡布局。

六、总结

总之广西北部湾海域休闲渔业具有丰富的资源, 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合理布局与规划, 北部湾海洋休闲渔业将会给本区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提供一个契合点, 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地渔民转产专业的困局, 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旅游业的产品类型和渗透范围, 促进两个行业的合作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百寿 卢飞 宫红平:《国外休闲渔业研究述评》, 《渔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第26-28页

[2]柴寿升、张佳佳:《美、日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启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第9-13页

[3]陈思行:《美国休闲渔业现状》, 《北京水产》2005年第1期第4-6页

[4]吴惠娟:休闲渔业涵构之研究——以王功渔港码头为例,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研究所, 硕士论文

[5]Lakshmi, A.and Rajagopalan, R.Soci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astal zone degradation and their mitigation:a case study from coastal villages in India, Ocean&Coastal Management, 2000 (43, ) :749-762.

广西海洋经济 篇5

招聘岗位:办公室人员1名,渔船渔港管理员1名

主要工作职责:负责文秘、宣传;渔船渔港管理;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招聘要求:

(一)应聘者必须熟悉日常办公软件操作,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承诺遵守聘用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胜任工作要求的技能。

(二)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工作认真、踏实、敬业、身体健康、五官端正、表达能力好。(四)有办公室工作经验者、在党报党刊发表过作品、持有C1驾驶证者优先。专业:海事管理、渔监管理、中文、新闻、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应急管理、水产、畜牧等相关专业

学历:本科及以上 年龄:30周岁以下

待遇:工资待遇按银海区机关临聘人员工资标准执行,另购买社会保险单位部分。

报名方法:应聘者可通过网上报名方式报名:按要求发送自荐书(个人简历)、相片、学历、发表作品等相关材料至我局邮箱:1342651261@qq.com。

报名截止时间:2015年4月20日 面试时间:具体面试时间另行通知。

面试须知:接面试通知后请带自荐书(简历),近期正面免冠2寸彩色照片一张,身份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职称证书、发表的作品等原件和复印件到北海市新世纪大道银海区政府办公大楼二楼海洋水产局办公室。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3228326,***,***(上班时间)QQ:1342651261@qq.com 原标题: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更多广西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请访问广西事业单位考试网!

北海市银海区海洋和水产畜牧兽医局

广西海洋经济 篇6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关系,发展建议

20世纪末以来, 海洋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世界各国也都先后步入“海洋经济时代”。作为资源丰富的海洋大国,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 我国海洋产值连年保持8%的稳定增长率, 海洋经济已经并越来越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在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的今天, 海洋文化作为海洋经济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在这场“蓝色博弈”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海洋产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完善, 资源与环境过度消耗等, 都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那么, 重新审视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分析经济与文化间的关系, 尤其是单向促进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藉此改善海洋产业结构, 方能于这一战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

(一) 海洋经济的含义

“海洋经济”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在《美国海洋政策》一书中, 美国学者拉尔德·J·曼贡最早提出“海洋经济”的名词, 随后美国又提出了“海洋GDP”的核算方式, 此后, 该名词才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运用。依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海洋经济规划发展纲要》, 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包括3个主要产业, 分别是: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及海水灌溉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海洋盐业、汽油业、采矿业、制药业、海滨砂矿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及海洋运输、滨海旅游业、公共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二) 海洋文化的含义

不同学者对于海洋文化的定义与范围的看法不同, 然而笔者更倾向于广泛性的定义。即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对海洋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主要表现有:对海洋的认识开发等海洋科学, 利用和因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及行为特点, 以及相关的风俗文化、神话传说和人文景观等。海洋文化的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产物, 人类活动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文化传承与发展也依赖于其物质支持,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互为船帆, 在海洋蓝色的波浪中越行越远。

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关系

(一) 海洋经济的广度恰等于海洋文化的深度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强调文化价值对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他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与文化依托同进同退:“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 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 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巧。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 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地思考。”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关系正是如此。

然而, 发展海洋经济不仅需要相互依托于当前的海洋文化, 更需要不断拓宽文化范围, 挖掘文化内涵。全国人大代表陶思炎曾在两会审计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紧急抢救我国的海洋文化资料并加以整理, 并修订各地海岛开发规划, 把海洋文化建设也纳入规划之中, 为海洋文化资料的保护、研究和应用留下足够的空间。”我国历史上尚未对海洋文化资料做过系统整理, 多以风俗、传说、图片影像资料以及文字记叙等散乱分布, 海洋文化也少有专著, 文化的宽度与深度都有待发掘。

由于文化挖掘不足,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十分具有局限性, 我国海洋经济占主体的行业与文化相关性也不高, 比如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地渔业生产国家, 并在不久将来将成为航运大国。更有地区海洋文化的相关经济产业产值不足海洋经济总产值的10%, 而航运业、海洋加工业等已然遇到了增长瓶颈。

当前中国海洋经济与文化的关联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业, 和与之相关的纪念品产业, 难以满足旅游需求的变化, 而且由于品质不高、品种单调, 难以对中远程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其次是民俗传说发展而来的庆祝类活动, 这部分活动则主要由政府主导, 以宣传效果为主经济效果为辅, 更有放弃经济利益为之的做法;还有今年刚刚发展起来的舞台剧、影视剧、歌唱事业等, 但因为金融支持差和起步较晚等问题, 影响也十分有限。那么, 基于以上几种典型产业类型, 发掘历史传说、渔业文化, 开创更有深度和内涵的文化产品, 无疑会成为改善当前海洋经济形式单一、地域局限型强以及速度与质量难以并进的难题的重要方法。

(二)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互为目的, 也互为辅助方式

关于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发展过程中谁为主次的关系, 近年来学者们争论不休。我国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 面对悠久的历史和如今人们海洋意识的淡薄, 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虽然离不开经济的巨大支持。然而一味以经济为代价的发展难以支撑, 如上文提到的单方面依靠政府投资的节庆宣传活动。从文化中牟取的经济利益用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是必要而肯定的, 在文化发展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无可厚非。

经济与文化本质上并没有价值的高低之分, 两者非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而且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应该同样被重视和提倡。文化的发掘与保护是为了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如“中国渔文化之乡”———浙江象山开展的“渔文化”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象山从上世纪90年代起, 推出中国开渔节, 以“渔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随着浙江象山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规划和浙台 (象山石浦) 经贸合作区规划的实施, 象山海洋经济发展迅猛。根据规划, 到2015年全县海洋生产总值达300亿元, 海洋经济占全县GDP的比重提高到55%。

另外, 经济产值也应回馈给海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这种回馈不仅表现在现有文化的宣传、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修缮, 更表现在图片、实物、口头传说、信仰资料等的搜集和挖掘中。以经济活动为载体, 以经济支持为动力的文化活动, 对于提高人民海洋文化意识和科普海洋文化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 片面地认为经济发展应该以文化保护为目的, 或者文化形式只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方式的观念, 势必会造成海洋经济与文化发展过程中偏颇与失衡的现象, 不平等的发展理念往往对二者的发展都形成巨大阻力线。

关于海洋经济结构改善的几点建议

(一) 合理吸引金融支持是突破现有发展规模的重要举措

2012年以来, 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等, 在这些海洋规划或指导意见中, 无一例外强调了金融对海洋产业的重要性。例如鼓励滨海企业直接融资、设立海洋产业基金等。此时, 企业作为海洋经济的主体, 以科学和富有指导性的经营模式对海洋进行开发, 在既懂经济又了解海洋的专业人士参与与合作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 接手由政府负担的宣传工作、缺乏资金支持的文艺类演出等, 打造企业形象的同时, 打响海洋文化, 并利用商业与政策性银行、正规资本市场等有力参与者本身的执行力度和已有影响力, 迅速扩大经济规模。面对国内资金通胀与海洋产业缺乏支持的社会现状, 以海洋文化为品牌, 吸引金融支持, 突破现有海洋经济规模, 将是今后海洋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

(二) 品牌化与模式化是重要“武器”

文化发展的模式化与品牌化已经有例可据, “古城文化”与“古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例如“乌镇模式”在成为古镇发展借鉴模式的同时, 这种文化品牌方式也正逐渐成为文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抓住地区特色, 致力于文化品牌的塑造是一个地区发展文化型经济的重要方式。在海洋文化方面, 也已经有地区在尝试这种以品牌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方式, 比如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展的着重演绎事业培训的发展模式, 该地区借助近年来取得成功的《蔚蓝青岛》、《梦海》等文艺演出, 在全国范围内海洋文化的演绎业内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地区确立了在海洋文化与演绎事业相融合、创造经济价值这一形式中的领军地位。

品牌文化往往蕴含着隐形的财富和推动力, 对地区的发展有长期而且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文化品牌形成后, 其相关产业和后进行文化产业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辽阔的发展前景。面对当今社会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杂乱无章的现状, 一个成功的、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海洋文化带动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显得异常迫切。

参考文献

[1] .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及其与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关系的几点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 :23-27.

[2] .韩兴勇, 等.发展海洋文化与培养国民海洋意识问题研究.[J]太平洋学报, 2007, (6) .

[3] .刘堃.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关系探讨——兼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4]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4.

[5] .田会冬.弘扬海洋文化振兴海洋经济.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年下册.

[6] .郑贵斌, 等.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3) .

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 篇7

作为海洋大国,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海洋开发关系愈加紧密, 海洋经济产值在国家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从2001年占国内GDP总值的3.4%到2007年的10.11%, 海洋产业总产值上升了17 695.2亿元[1],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中国很多省市把海洋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海洋文化作为推动海洋开发的隐性力量, 为海洋开发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 在海洋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海洋文化对海洋开发的领域, 方法和内容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对海洋文化与海洋开发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内涵

(一) 海洋文化的内涵

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倾向于从广义角度定义海洋文化, 即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对海洋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 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多样性, 不同的学者定义的海洋文化是不同的。 (3) 强调海洋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巨大差别性, 海洋文化具有一系列其他文化形式不具有的本质特征。综合以上几点特征, 本文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认识利用基础上, 通过海洋实践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包括海洋制度, 海洋意识, 海洋观念等众多分支。具体表现在沿海居民的行为方式, 性格特征, 以及一系列与海洋文化相关的艺术, 饮食, 习俗等众多领域。

(二) 海洋经济的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陆地的资源逐渐枯竭, 而且开发陆地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伴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加深, 海洋科技的发展, 海洋的经济开发受到重视, 海洋经济成为了人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重要领域, 国外虽然对海洋经济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但是至今为止, 国外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海洋经济的概念[2]。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海洋经济概念, 并在各级发展报告上频繁使用。最早界定海洋经济概念的是中国的学者杨金森[3], 他指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从经济内容来看, 海洋经济包括渔业、种植业、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等, 是一个多门类的经济领域[4];从活动场所看, 它包括海岸带、近海和远洋, 包括水面、水中和海底, 范围极为广泛;从管理体制看, 有中央的许多部门, 也有地方各级行政单位和经济组织, 还有一部分国际联合和协作活动机构;从生产关系看, 有国营企业, 集体企业, 还有不少个体生产者。这些部门和产业, 都以海洋为统一的活动场所, 既有独立性, 又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继杨金森以后权锡鉴、柳时融等学者又对海洋经济进行了定义, 近二十年来, 学术界一直在对海洋经济的定义进行探讨, 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总结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的定义。

二、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及海洋经济的现状

(一) 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

1. 海洋文化地域性明显。

中国国土面积大, 海岸线长, 海域面积广阔, 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很大差异, 由此中国的海洋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地域性特征。中国北方的大陆文化发达, 对中国北方的海洋文化亦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而形成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包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在内的北方环渤海海洋文化区域, 由于靠近大陆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 自元代以来更有卫戍京畿的作用, 这一文化区域具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特征。以百越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 民间的海洋活动较北方频繁, 其海洋文化更多的显示出海洋文化自身的特点。

2. 海洋文化类型多样。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 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多种类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受齐鲁文化影响又独具自身特色的环渤海海洋文化区, 以吴越文化为基础的长三角海洋文化区, 和以潮汕地区文化为基础的闽粤海洋文化区。这些文化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 其中环渤海文化区和长三角文化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中心, 其海洋文化在具有海洋文化一般特征的同时, 又具有大陆文化的一系列特征, 表现在海洋文化上就是大气包容, 中西文化并存。而闽粤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明中心, 所以较少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 其海洋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富于海洋冒险精神, 勇于探索海洋等方面。

3. 海洋文化影响广泛。

海洋文化对一个海洋国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涉及到海洋城市的景观建设, 饮食习惯, 价值取向等方面。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 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对海洋文化理解的加深, 海洋文化受到重视, 海洋文化中开放包容, 不断进取的独特气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文化以及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 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一项重要政策,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 海洋文化的影响会更加广泛。

(二) 中国海洋经济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200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4 929亿元, 比上年增长15.1%,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1%。其中, 海洋产业增加值14 844亿元, 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 085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 274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 503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 152亿元。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 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位居世界首位, 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二。海洋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 中石油在冀东南堡新发现10亿吨大油田, 中海油在渤海湾、北部湾等海域新发现10个油气田。全国海洋船舶业造船完工量突破1 800万载重吨, 新接订单超过7 000万载重吨, 同比分别增长25%、70%, 其中新接订单超过韩国, 居世界第一位。

三、中国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第一,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强调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他认为任何发展目标与发展环境都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 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 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巧。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 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的思考。”[6]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 也就是海洋文化的创造历史, 始终离不开海洋文化经济中的人文特性。缺乏文化基础的经济发

第二, 海洋文化可以解决海洋经济中的问题。中国海洋经济相对于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所占比重偏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海洋经济产值每年增长率都超过10%, 2007年海洋总产值达到24 929亿元, 但是中国海洋产业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 海洋产业发展粗放, 第一、二、三产业不协调, 第二产业规模相对偏大, 第三产业规模相对偏小。在开发海洋上, 则存在过度开发海洋资源,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第三, 海洋文化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开拓进取, 富于冒险精神。它存在于沿海地区人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面向海洋, 开发海洋, 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共识。1978年以来, 沿海省份的GDP增长速度, 固定资产投资额都排在全国省份的前列, 这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 海洋文化为海洋经济提供了精神动力, 智力支持。

第四, 海洋文化对海洋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 海洋文化景观丰富, 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海洋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2001年沿海地区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43%[7], 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及建

第一, 海洋文化观念落后。在中国开发海洋的过程中, 存在一些不注重环境保护, 对海洋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 导致海洋中物种急剧减少, 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海洋意识的缺乏和海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保护海洋意识的宣传, 强化对海洋开发的管理与监督, 制定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

第二, 在海洋经济开发过程中存在破坏海洋文化的现象。近年来, 中国的海洋旅游业发展迅速, 成为了中国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许多滨海旅游城市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投入巨资开发旅游文化景观, 打造旅游文化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破坏既有海洋文化景观的同时新建新景观的现象, 破坏了海洋文化景观的历史性, 降低了其在海洋旅游方面的价值。

第三, 人才短缺制约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发展。中国的海洋事业正在高速发展, 但是中国却缺乏一支能够适应中国海洋事业高速发展的海洋人才专业队伍, 中国的海洋科技队伍规模小, 海洋经济从业者的文化素质不高。中国已经认识到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重要性, 而对海洋事业的开发和利用是以人才为基础的, 因此, 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仅有青岛和湛江两所专业性的海洋大学[8], 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有计划的建立几所专业性的海洋院校以提高海洋人才的素质, 加速海洋人才的培养。

摘要: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 海洋文化以其独特性占有一定地位。海洋文化对中国的海洋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其影响力存在于诸多方面, 包括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海洋文化产业本身的作用, 以及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精神支持以及智力支持。基于这种观点, 从海洋文化角度出发, 首先介绍海洋文化, 并对海洋经济特点及现状进行描述, 进而阐释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并就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07中国海洋年鉴[K].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2]孙智宇.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7:5.

[3]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8, (1) :23-26.

[4]http://baike.baidu.com/view/59746.html-wtp=tt.

[5]曲金良.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7, (1) :1-2.

[6]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及其与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关系的几点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 :23-27.

[7]贾跃迁, 李平.海洋旅游与海洋旅游分类[J].海洋旅游, 2005, (2) :77-81.

广西海洋经济 篇8

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依托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 尤其是海洋高等教育和海洋高新科技。海洋经济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海洋人力资源, 其中既包括海洋管理人才和海洋科研人才, 也包括大量在第一线工作的海洋应用型人才, 通过多种形式的海洋教育可以为海洋经济建设提供适合各种需要并适应各种层次的海洋人才。海洋经济建设同样离不开海洋科技, 海洋科技是支撑海洋经济和产业的关键因素, 海洋科技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海洋生产力, 海洋高新科技成果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1 海洋经济为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海洋经济”一词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球上大陆资源的衰竭、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对海洋资源价值的发现、海洋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海洋经济地位的提高而产生的, 关于“海洋经济”的定义, 近20多年来学术界专家一直在进行积极的研究探讨。杨金森研究员1984年撰文提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而勾维明教授则认为, 海洋经济以其内涵角度可以界定为产品的投入和产出, 需求和供给, 与海洋资源、海洋空间和海洋环境条件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总和;从其外延角度可以界定为以海洋活动场所和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海洋经济是与海洋直接关联的, 以海洋为基本活动场所的, 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经济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很长, 属于海洋经济范畴的海洋产业有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和涉海服务业等海洋相关产业。海洋经济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为我们开展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研究提供了特定的范围, 并为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海洋教育与海洋科技应该以海洋及与海洋相关的各类事物为研究对象, 以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现实突出问题为任务, 培育海洋人才、创新海洋科技并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2 浙江省海洋教育、海洋科技发展现状

近年来, 浙江省掀起了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潮, 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 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指导意见, 浙江海洋经济呈现了“全面提升一产, 主攻二产、积极培育三产”的发展态势。但是海洋经济只占浙江省国民经济的8%, 海洋开发利用和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 海域、岸线等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投入成为拉动海洋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科学技术、体制机制和管理水平等内生性要素欠缺, 成为阻碍海洋经济更高水平发展的主要瓶颈, 浙江海洋经济还大有可为。

通过对海洋教育机构、涉海学科专业设置、涉海重点学科和涉海重点实验室进行的初步调查, 浙江省主要实施海洋教育的机构有9个, 包括1个研究所, 即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担负着硕士生的培养工作;8所高等院校, 即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温州医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它们是浙江省培养涉海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高等教育机构。涉海类博士点1个;涉海类硕士点共有9个, 涉及的专业有物理海洋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质, 海洋生物学,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水产养殖,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捕捞学等;涉海类本科专业共有18个, 涉及的专业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旅游管理、物流管理、海洋经济、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环境科学等。涉海类重点学科6个, 其中水产养殖学为省重点学科;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 水产品加工与贮藏, 海洋生物学和捕捞学为省重点扶植学科;城市规划和海洋工程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至今尚未有国家级和部属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 设在浙江海洋学院;有4个涉海类省级重点本科专业, 其中航海技术和水产养殖学专业设在宁波大学, 海洋技术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设在浙江海洋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2个高职专业, 其中轮机技术与管理专业为省重点专业, 海洋船舶驾驶专业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有5个涉海类重点实验室, 其中海洋生物工程和健康食品与海洋药物实验室设置在宁波大学, 海底科学、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和区域海洋学实验室设置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均为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浙江省尚未形成面向海洋和培养海洋高级专门人才的较完整的海洋教育体系, 海洋教育在学校类型、培养层次、培养数量与质量等方面都与海洋经济建设需要有很大差距, 与沿海海洋教育实力和科研力量较强的山东、上海和辽宁三地区以及广东、福建、江苏和天津等相比, 趋于上述省市之后, 海洋教育力量较弱且分散, 不能有效适应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浙江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重视海洋科技研究, 建立了若干科技机构, 形成了一支基本的科技队伍, 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制出的渔业机帆船等科技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 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这几年浙江海洋学院所承担的“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等国家“863”课题以及“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名优水产增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所取得的海洋科技成果, 为我国东海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宁波大学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热膨化饵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 仅在“十五”期间, 浙江省有70项海洋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海洋科技成果奖, 2项海洋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获专利授权170余项。这些海洋科研成果代表了目前浙江省在海洋科技研究领域所达到的水平。目前, 浙江大学的海洋工程和生物剥离技术、宁波大学的生物技术、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的海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浙江海洋学院的深水网箱及养殖技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海洋资源保护与遥感技术、杭州水处理中心的膜结海水淡化技术以及浙江省海水养殖所的贝类养殖与净化技术, 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浙江省有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机构4个, 分别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科技人员总数611人, 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338人。在4个主要科研机构中, 2个是部属科研所, 拥有专业人员512人。另外浙江省积极引进大院名校, 着力建设海洋科技创新载体, 其中有浙江海洋学院和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联合兴办的浙江东海海洋研究院;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共建的温州海产经济贝类引种育种研究中心, 舟山欣海船舶工程研究所、普陀区科技联合开发中心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共同组建的浙江东海船舶工程研究中心, 浙江海氏实业集团引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氏实业集团内部建立的科研工作站, 定海区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北京化工大学和浙江金鹰集团共同组建的舟山北化集合物加工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温州海藻生物有限公司和海洋医学研究所共建的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同时还在普陀、玉环和龙湾创建了3个省级海洋科技园区和玉环、温岭、普陀和洞头等8个国家及省级科技兴海示范区 (基地) , 集聚了大量海洋科技人才, 促进了海洋科技创新, 加快了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但是, 与山东、上海和广东等兄弟省份比较, 浙江省在海洋科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为:一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重大海洋科技成果不多,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不大;二是专门海洋科技机构不多, 海洋科技人才缺乏, 力量相对比较分散, 在目前浙江省高校中拥有的大量可开展海洋技术研究的专业人员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存在一方面海洋科技专业人才缺乏, 另一方面大量涉海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四是海洋科技研究方向整合度不高, 各自为战, 尚未形成合力, 而且还有许多空白领域;五是海洋科技经济投入不足。综上所述, 浙江省海洋科技还不能有效支撑海洋经济发展。

3 加快发展海洋教育、海洋科技, 全面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建设的思考

3.1 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提高发展海洋经济的认识

海洋经济建设既需要专家学者的参与, 同时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但浙江省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海洋具有保障国家需要、维护主权权益、保护资源环境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这就要求与海洋相关的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及协会认真组织起来, 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使人人都意识到海洋和海洋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3.2 在海洋经济建设总框架指导下, 抓紧制订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发展规划, 并发挥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浙江省委、省政府已出台《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 提出了海洋经济建设的总框架, 并对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浙江省教育、科技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海洋教育、海洋科技单位要在此总框架的指导下, 抓紧制订出台浙江省海洋教育、海洋科技发展规划, 并充分发挥两项规划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两项规划制订的关键是要摸清浙江省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的现状, 尤其是资源力量的分布状况, 提出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的差距、发展目标和要求, 着力做好发展方向分工和相关资源整合工作, 以使全省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错位有序, 科学发展。

3.3 高度重视海洋人才的培养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人才。要通过海洋类大学、科研机构的常规性培养以及论坛培训班等等方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海洋人才队伍, 也可通过与国外科研院所的联合来解决高层次的海洋人才的培养问题。在海洋人才的培养上, 要充分发挥已有50年本科办学历史的浙江海洋学院的作用, 在保持其已有的涉海类本科生培养规模的基础上, 扩大涉海类硕士研究生的规模, 并鼓励、扶持其取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 开展涉海类博士研究生教育, 使其成为全省海洋人才培养中心, 并发挥示范作用。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宁波大学等相关涉海学科专业的作用, 从而构建全面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在海洋人才培养中, 高度关注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方向和专业思想教育, 以使海洋人才在海洋经济建设实际工作中能尽快适应、安心岗位并发挥作用。

3.4 高度重视海洋科学研究, 不断推进海洋技术创新

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 坚持海洋科技创新主动适应海洋经济发展和主动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理念。有效整合浙江省海洋科技资源, 聚集海洋科技创新要素, 激发各类包括科技院所、大学和企业等涉海科技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围绕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洋安全技术、海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船舶设计修造技术、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技术、海洋物流管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 主动设计一批重大攻关项目, 联合各方力量, 突破一批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要进一步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积极抓好海洋技术协作中心、海洋技术转化示范中心和海洋技术培训基地的建立和完善工作, 加大政策扶持, 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转化示范工作。同时, 建立和完善以县级技术推广站为中心, 乡镇推广站为纽带, 龙头企业为依托的技术服务网络, 以点带面, 推动全局, 并争取创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

3.5 加大对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的资金投入

海洋教育、海洋科技都是高投入领域。浙江省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的基础和历史积累比较薄弱, 与山东、上海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 政府应该设立海洋教育、海洋科技专项资金, 用于扶持两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同时, 可考虑创新投入机制, 建立浙江省海洋教育、海洋科技发展基金, 以扩大对该两个领域的投入。

摘要:推进海洋经济建设是实现浙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海洋经济建设必须依托并大力发展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教育,海洋科技

参考文献

[1]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定: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2]朱坚真, 师银燕.略论广东海洋科技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J].广东经济, 2008 (5) .

[3]孙志辉.加快海洋科技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5) .

上一篇:热处理工艺下一篇:碳纳米管的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