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加压外固定

2024-08-23

延长加压外固定(精选七篇)

延长加压外固定 篇1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实施上肢环形固定架骨延长手术的7例患者, 其中男5例, 女2例;年龄28岁~62岁, 平均年龄37.5岁;肱骨骨折不愈合3例, 其中合并臂丛神经损伤2例;桡骨骨折伴骨缺损2例;尺骨粉碎性骨折伴肌腱损伤1例;前臂近1/3处离断伤1例, 合并桡骨骨折为重物压砸伤。2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除1例急性开放骨折外, 余病例从受伤到接受我院治疗时间是2个月~37个月, 平均时间为15.5个月;期间曾接受手术3~6次。骨缺损位于肱骨中段3例, 桡骨3例, 尺骨1例。伸肌腱损伤3例, 尺神经损伤2例。

2 手术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先闭合创面, 去除感染骨质、死骨、坏死组织, 以及内固定, 同时矫正畸形。环形外固定架延长近段, 同时改善血运, 对于有软组织缺损患者, 需要植皮的Ⅰ期植皮, 2例前臂软组织缺损较大的行皮瓣覆盖, 合并神经损伤的在皮肤条件具备情况下神经探查松解, 肌腱功能缺损患者, 后期肌腱转位功能重建。术后1周左右肿胀减轻后, 旋转螺栓向远端延长1 mm/d, 分4~6次完成, 上肢骨折缺损一般较下肢小, 平均延长3 cm~6 cm, 同时密切观察上肢末端的感觉血运变化, 定时观察有无针道、伤口感染。

3 围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上肢严重创伤患者由于伤情严重, 治疗较困难, 感觉功能恢复较差, 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 对未来的手术效果期望值不高。而临床治疗后期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就需要多次手术, 治疗过程较长;需要有针对性、阶段性的护理, 患者必须做好长期配合的准备;相对费用也很高, 因而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护理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指导: (1) 使患者树立治疗康复的信心。 (2) 讲解完整的治疗过程, 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告知如何解决。 (3) 引导康复患者互相交流, 宣教同类手术患者的恢复状况, 必要时安排其见面。 (4) 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以提高患者家庭的支持与配合。

3.1.2 术前准备

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 对有伤口的患者进行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将有感染的患者安排单人病房, 并予术晨行敏感抗生素皮试, 并输液一组。手术时间长、估计出血量大的患者, 申请术前配血、备血。由于患者创伤严重, 术后锻炼时疼痛严重, 可给予超前镇痛, 术前2 d口服塞来昔布200 mg, 2次/d;术后3 d静脉输液帕瑞昔布40 mg, 2次/d;后续口服塞来昔布200 mg, 2次/d, 连服12 d, 可以有效减轻术后和早期锻炼时的疼痛。准备抬高、固定患肢的枕垫及遮盖外固定架的消毒巾, 详细检查并记录术前患肢的皮肤色泽[1]、温度、感觉、动脉搏动以及活动情况, 疼痛程度, 便于术后进行对照。冬天注意患肢保暖, 必要时可采用棉垫包裹或烤灯照射的方法增加局部血供, 利于截骨断端骨痂形成, 增强成骨作用。备皮时要考虑可能植皮, 皮瓣手术可能, 留有足够的取皮范围, 保持术野皮肤清洁。术前常规禁食12 h, 禁饮6 h。

3.2 术后护理

3.2.1 术后体位

术后上肢外展, 用软枕将患肢垫至高于心脏水平, 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肿胀;术后3 d开始早期锻炼;有肌腱修复、肌腱转位的患者, 在支具保护下锻炼;臂丛神经损伤患者, 家属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协助被动锻炼患肢关节;皮瓣手术患者要注意皮瓣有无压迫, 调节合适肢体位置, 皮瓣以及蒂部预防挤压。预防关节僵直, 肌肉萎缩, 肌腱粘连。

3.2.2 延长肢体的护理

术后第3天即可鼓励患者活动患肢, 已经短缩肢体的, 在延长长度同时锻炼肌肉肌腱功能, 屈伸关节, 前臂旋前旋后, 患肢活动范围要逐渐增加。术后第10天, 若患肢末端无血管及神经危象, 按每日1 mm, 每日分4次, 每次1/4圈 (1/4 mm) 的速度延长每次1 mm的速度延长肢体, 密切观察患肢的肌肉有无变化, 末梢感觉、血运变化等。对骨折不愈合的患者, 可将肢体短缩至两残端紧密接触加压。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如何旋转螺帽, 且延长要准确, 不能遗漏, 做好所需延长长度的标记, 达到预计的长度后停止。每天检查外固定架各螺帽有无松动[2], 钢针张力是否降低, 每2周行患肢正、侧位X线片检查1次, 检查有无轴线偏移。

3.2.3 外固定架的管理

主要是固定架随时保持清洁, 每日2次消毒。观察固定针有无松动, 张力是否太低, 引起局部松弛, 外固定架有无与皮肤组织相摩擦, 固定针周围患肢感觉较差的皮肤有无破溃。夏天气温较高时, 感染患者的固定针特别容易引起针道感染, 要及时检查发现。术后最初几天对于建立健康的针道非常重要。因此, 用无菌敷料包扎固定, 直至固定针周围有纤维包裹。如果针道感染要及时清理[3], 保持引流通畅, 一旦针孔没有渗出物, 可以不再使用敷料。本组患者中, 有1例针道感染严重, 经医师反复清理后, 拨出固定针, 控制感染, 重新固定。有1例患者软组织肿胀, 与外固定架半月环摩擦, 加重肿胀, 经消肿治疗, 抬高患肢加强锻炼, 扩大半月环, 完成延长。长期监督和鼓励患者在抬高上肢前提下, 加强肌肉等长收缩活动及上肢各关节屈伸活动, 通过肌肉收缩挤压, 使针道渗出物排干净, 也能增加血运, 提高抗感染能力, 减轻水肿, 促进骨折愈合。锻炼具体方法:坐位或者站立位, 双上肢轮流向前上举向后旋转, 20圈/次, 每日2次, 先健肢, 后患肢, 屈伸肘关节、腕关节20次, 上午、下午各1组, 肌肉缓慢收缩舒张为主, 配合缓慢深长呼吸。

3.2.4 患肢血运的观察

血液循环的好坏直接关系手术的成败。术后定时检查桡动脉搏动, 有无消失或减弱, 皮肤温度、颜色, 手指有无麻木。本组有1例肱骨骨延长上肢神经松解术后1 d出现患肢手部皮肤苍白、皮温下降、感觉麻木, 表明血液循环不良, 立即停止延长, 抬高患肢。通知医生检查外固定架, 检查内容为有无固定针压迫血管、神经, 或者牵拉血管引起动脉挛缩。检查未见外固定架压迫主要血管, 患者经休息、局部烤灯照射、扩张血管、放松后好转。

静脉回流受阻的观察, 上肢骨延长后外固定架会对患者上肢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头静脉是上肢静脉回流的主要通路之一, 由于肩关节活动范围较大, 往往患者睡觉时无意中肱骨外固定架可能会对头静脉造成持续性和间断性压迫。表现为患者早晨上肢肿胀加重, 局部有压迫疼痛, 要及时发现, 及时矫正。

4 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4.1 预防感染

术后创面感染多发生在体质较弱, 营养不良的患者;伤口周围瘢痕严重, 血运差的患者;夏天气温高, 出汗多的患者。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采取术后安排单独病房, 通风, 保持合适室温;瘢痕患者, 有渗出者采取局部红光照射治疗, 能改善血运并起到杀菌效果;术中克氏针多处贯穿, 可造成手术肢体肿胀, 针道处渗血、渗液, 术后每日2次无菌棉签擦拭针道处, 确保针道处干燥、清洁。

4.2 预防神经血管损伤

骨延长术创伤较大, 术后如果突发延长肢体肿胀, 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可造成暂时或永久性血管神经损伤[4]。因此, 必须严密观察患者患肢皮肤的颜色、感觉、关节活动、动脉搏动及末梢循环情况, 与术前对比,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采取措施, 松解压力迅速消肿即可。

4.3 预防肌肉关节挛缩

骨延长中对肌肉损伤最严重的就是肌肉挛缩, 主要原因在于延长过程中肌肉短期内突发的张力过高, 或者由于一侧肌肉损伤导致的肌肉力量不平衡。在出现肌肉挛缩的早期能明显地观察到肌肉慢性肿胀不适, 及时停止骨延长, 锻炼肌肉, 热敷能有效减轻肌肉的挛缩, 肌肉好转后再次延长。

固定的肘关节往往在骨延长过程中挛缩, 但通过功能锻炼, 关节功能可达到较大改善或恢复。本组1例患者桡骨延长3个月后再次行肘关节松解术, 功能恢复。

4.4 预防截骨端的轴线偏移

由于上肢的解剖特点, 肱骨轴线较直, 骨延长的过程中不容易出现轴线偏移, 尺骨延长中以手腕掌侧中部为延长终点, 尺骨较粗不易移位。但是桡骨形状不规则, 走行旋转, 患者创伤中往往前臂伸肌肌肉损伤严重, 局部瘢痕形成, 骨延长中肌腱瘢痕的阻力会引起一定的骨偏移。在延长桡骨时应以尺骨为导向轴, 骨延长完成后再次行伸指、伸腕功能重建, 在延长过程中每2周摄X线片检查延长方向。

5 出院指导

术后伤口愈合拆线后患者出院, 但是骨延长治疗需要多次手术, 出院是暂时性的, 真正的康复是在患者外固定架完全去除后, 患肢功能恢复。患者要注意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 按照计划循序渐进, 以主动活动为主, 被动为辅。每周门诊复查1次, 指导功能锻炼。观察有无固定针的松动, 感染, 突发的肌肉疼痛、皮肤肿胀、手指麻木, 如有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改善饮食, 保护消化道, 多食高热量、高蛋白和高钙食物, 保持心情愉快。每2周门诊摄X线片1次, 定期随访。7例患者患肢均达到预期延长长度, 功能恢复良好。

6 小结

完善的术前评估,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术后有计划地进行针对性、阶段性护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骨延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康复期的功能锻炼更离不开医护人员精心的策划和悉心指导。本文总结7例上肢严重创伤骨折造成骨短缩患者, 使用环形外固定架实施骨延长治疗。对环形外固定架进行精细管理, 严密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运动功能, 制订科学的护理计划, 指导功能锻炼, 积极预防和干预并发症, 最终骨延长3 cm~6 cm, 并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 科学的护理计划在骨延长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霍继贞, 林毅, 魏长月, 等.环形外固定架截骨延长治疗胫骨骨髓炎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14, 31 (3) :260.

[2]薛晓媛, 陈豫春, 李涛, 等.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顽固性骨髓炎患者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3, 3 (3) :346-347.

[3]李长霜, 赵秀健, 王素珍, 等.47例短缩-延长肢体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3) :226-227.

延长加压外固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8例, 男46例, 女22例;年龄18~64岁, 中位年龄31.5岁;左侧37例, 右侧31例。骨折类型:横性骨折18例, 斜性骨折16例, 粉碎性骨折34例;闭合性骨折46例, 开放性骨折22例。致伤原因:车祸伤34例, 煤矿坑下砸伤28例, 生活中扭伤6例;其中合并腓骨骨折4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外固定架:

采用外固定架治疗36例, 其中22例开放性骨折, 在急诊下清创, 不稳定性骨折以简单拉力螺钉内固定, 加外固定支架手术。其余均为闭合性骨折, 伤后住院行跟骨牵引、抬高患肢, 对症治疗5~7d, 肿胀消退后, 行手术治疗。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 以骨折部为中心, 取胫骨外侧切口, 长度以暴露骨折端为度, 切口长约4~6㎝, 暴露骨折端后无需剥离骨膜, 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 稳定性骨折无需内固定, 不稳定性骨折拉力螺钉内固定, 然后在骨折的远近端, 胫骨的前内侧, 上好外固定支架螺钉, 放置适合不同方位的三维外固定架, 拧紧各活动关节。术后1周在床上开始锻炼膝踝关节[1]。

1.2.2 加压钢板固定:

采用加压钢板固定32例, 仍采用住院后跟骨牵引, 抬高患肢, 对症治疗5~7d后, 行手术治疗。根据X线片了解骨折类型, 选择长度适当的钢板, 一般采用6~10孔长度不等的加压钢板, 钢板置于胫骨的外侧, 不稳定性骨折辅以钢丝或拉力螺钉, 术后辅以石膏外固定。

2 结 果

68例患者中全部随访, 随访时间2~18个月, 平均12 个月。骨折全部愈合, 未发现骨折不愈合者, 无切口感染。 (1) 应用外固定治疗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4~6个月, 平均5个月。术后14例钉口有淡黄色渗液, 经加强钉口护理, 庆大霉素钉口周围注射得到控制。参照Johner-Wrach评分标准[2]:优24例, 良10例, 中2例, 优良率占94.4%。疗效满意。 (2) 应用加压钢板固定治疗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18个月, 平均10个月, 术后4例延期愈合, 均采用保守治疗后骨折愈合。仍参照Johner-Wrach评分标准:优17例, 良8例, 中7例, 优良率占78.1%。疗效欠满意。

3 讨 论

3.1 加压钢板治疗

(1) 胫骨中下1/3骨折多能达到解剖复位, 在粉碎骨折钢板内固定的同时, 可通过拉力螺钉将碎骨块固定, 促进骨折端愈合。 (2) 加压钢板强度硬, 承受力大, 能起到一定的坚强固定作用, 但钢板固定最大并发症是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 (3) 由于胫骨中下1/3血液供应来源单一, 骨折后供应胫骨血供的滋养动脉随之断裂, 骨折远端的血供主要靠骨滋养动脉, 采用钢板固定将进一步损伤骨折局部骨膜滋养动脉, 影响骨折愈合, 导致骨折延期愈合或不愈合, 同时钢板本身对皮质骨血供有一定的影响[3]。 (4) 因应力作用引起螺钉松动, 导致骨折不稳, 因此钢板固定组多加以石膏外固定, 不能早期功能锻炼, 致使膝关节功能受限。

3.2 外固定架治疗

(1) 采用小切口, 创口小, 内固定物少或无, 无骨膜剥离, 既做到复位满意, 又做到初步固定或无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固定后, 骨折部位固定牢固, 可早期行膝踝关节功能锻炼。 (2) 胫骨骨折出血较多, 局部肿胀严重, 皮肤条件差。本组病例应用三维外固定支架, 使用灵活, 可根据皮肤条件, 选择条件好的部位, 且骨折远近端每2根钉之间形成1个支撑跨越骨折线, 符合生物力线, 支撑力量强。 (3) 本组病例内外固定器材, 均是骨科常用的, 故选材容易, 经济实惠。 (4) 外固定支架闭合应用在C臂条件下使用, 而基层医院在没有C臂的条件下也可应用。同时有的病例无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 (5) 外固定支架手术, 对外固定支架所需护理要求高, 术后因保留4~6个月。但早期功能锻炼及行走, 钉道常受刺激, 易炎性渗出, 故可用75%乙醇湿润钉道口, 预防感染, 如有渗出, 可加强护理, 庆大霉素钉道口注射, 2~3d后可得到控制。

关键词:胫骨骨折,外固定架,加压钢板,疗效

参考文献

[1]王亦聪, 孟继懋, 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698-705.

[2]罗从凤, 于晓雯, 蒋建新, 等.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1998, 18 (10) :584-586.

延长加压外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骨折27 例 (29侧) , 男17 例, 女10 例;年龄25~65 岁, 平均44.5 岁。左侧10 例, 右侧19 例 (其中双侧2 例) , 背侧骨折4侧, 均合并有拇长伸肌腱断裂或卡压, 拇指背伸功能受限, 掌侧骨折25侧, 合并有神经症状的4侧。27 例 (29侧) 骨折均行手法复位, 均未达到满意复位效果。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平卧位, 患肢外展, 取前臂远段桡背侧或掌侧切口, 长约4~5 cm, 逐层切开, 背侧切口必要时探查拇长伸肌腱损伤情况, 掌侧切口必要时探查血管神经损伤情况, 根据探查情况修复断裂的肌腱和神经, 显露骨折断端, 清理骨折断端后, 在C型臂透视下复位骨折断端, 钻入带垫片直径3.5 mm空心加压螺钉1~2枚局部加压固定骨折, 复位桡腕关节半脱位, 上外固定架固定腕关节于功能位, 冲洗切口, 必要时修复肌腱或神经损伤, 依次缝合切口, 留置引流条。

2 结果

27例 (29侧) 骨折均一期切口愈合, 均无切口感染, 外固定架钉道反应2侧, 经换药处理后均痊愈。未做神经肌腱吻合的26侧骨折, 术后2周后间断松开外固定架中间可活动的钳夹, 被动或主动进行腕关节循序渐进的无痛性功能锻炼, 术后4周后去除外固定架, 继续被动或主动进行腕关节循序渐进的无痛性功能锻炼[3], 复查X线片示骨折临床愈合后取出加压螺钉。神经需修复吻合的1侧, 肌腱修复吻合的共2侧, 此3侧骨折术后4周后间断松开外固定架中间可活动的钳夹, 被动或主动进行腕关节循序渐进的无痛性功能锻炼, 术后6周去除外固定架, 复查X线示骨折临床愈合后取出加压螺钉。神经需修复吻合的1例术后6个月仍遗留轻度神经症状。据Fernandez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的评分, 优22侧, 良6侧, 一般1侧, 优良率96.6%。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 平均3个月, 均愈合良好。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3。

3 讨 论

Barton骨折可分为:a) Barton背缘骨折, 多为跌倒, 腕背伸而前臂旋前[4], 腕骨冲击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背侧缘造成骨折[5]。骨折块三角形, 包括了关节面的1/3, 腕关节呈半脱位状。牵引下易于复位, 通常复位后以短臂石膏托固定于腕关节中立位[6], 以防止再移位, 应避免固定于掌屈位。4~6周后去固定活动关节, Barton背缘骨折保守治疗失败或陈旧骨折合并拇长伸肌腱断裂需要手术治疗。b) Barton掌缘骨折, 多为摔倒时手背着地[4], 应力延腕骨冲击桡骨远端的掌侧缘造成骨折[5], 多难手法复位成功, Barton前缘骨折保守治疗失败或陈旧骨折合并神经症状 (多为桡神经或正中神经受卡压) 需要手术治疗。Barton骨折为累及关节内的骨折, 手法复位和单纯的石膏外固定很难做到关节面良好的对位和稳定的固定, 从而易导致骨折的畸形愈合、桡腕及桡尺关节创伤性关节炎[7]、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卡压、周围肌腱卡压、顽固性腕关节疼痛等并发症, 上述需手术治疗的Barton骨折, 均为手法复位失败才行手术治疗, 显而易见闭合手法复位对上述27 例骨折均无效。

外固定架和加压螺钉组合固定与常用的几种固定方式对比的优缺点如下:a) 与接骨板 (包括锁定接骨板) 固定+短臂石膏固定相比, 在骨折及腕关节半脱位方面, 两种固定方式均能达到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 能够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概率, 均局部固定牢靠, 整体固定相对牢靠, 均可探查肌腱及神经血管损伤情况, 两种固定方式均需待骨折愈合后取出固定物。但外固定架外露不方便, 部分患者有外固定架钉道反应, 接骨板等固定物对肌腱及神经血管有可能存在一定影响。接骨板固定手术创伤较大, Barton骨折常伴有桡腕关节半脱位, 靠短臂石膏固定桡腕关节半脱位相对牢靠, 更换切口敷料时或长时间石膏固定石膏易松动, 桡腕关节脱位有再次脱位的可能[8]。b) 与外固定架+克氏针固定相比, 两种固定方式手术创伤均较小, 但因克氏针固定无明显加压作用, 骨折及腕关节半脱位复位能达到相对良好效果, 能达到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 整体固定牢靠, 更换切口敷料对骨折及脱位的稳定性无影响, 可探查肌腱及神经血管损伤情况, 能够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概率。但克氏针多针尾部留置皮外, 部分患者存在钉道反应较大, 虽然骨折愈合后取出固定物较容易, 但克氏针易倒出, 骨折再次移位概率较大, 克氏针等固定物对肌腱及神经血管影响较大。c) 克氏针固定+短臂石膏固定, 手术创伤相对较小, 骨折及腕关节半脱位复位均能达到相对良好效果, 能达到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 整体固定牢靠, 可探查肌腱及神经血管损伤情况, 能够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概率, 待骨折愈合后取出固定物较容易, 但部分患者存在针道反应, 克氏针无加压固定, 局部相对牢靠, 克氏针易倒出, 骨折再次错位概率较大, 固定物对肌腱及神经血管影响较大。Barton骨折常伴有桡腕关节半脱位, 靠短臂石膏固定桡腕关节半脱位相对牢靠, 更换切口敷料时或长时间石膏固定石膏易松动, 桡腕关节半脱位有再次脱位的可能。

综上所述, 外固定架+加压螺钉组合在手术创伤、满足复位要求、局部及整体固定牢靠程度、后期处理对骨折及脱位稳定性影响、临床实际应用等方面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姜保国, 张殿英, 尚永刚.创伤骨科手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47-49.

[2]顾伟民, 王涛.骨外固定支架治疗Barton骨折脱位11例报告[J].实用骨科杂志, 2000, 6 (1) :20.

[3]陈洪.掌侧型Barton骨折复位与外固定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4, 10 (2) :109-110.

[4]吴乃庆, 王青, 陶松, 等.Barton骨折脱位发病机理研究及21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09.

[5]王千祥, 陈文卓, 谭瑞诚.Barton骨折的力学分析与治疗[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8 (1) :81.

[6]覃浩然, 韦仕毅, 黄燕辉.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Barton骨折23例[J].临床骨科杂志, 2004, 7 (3) :340.

[7]俞宁.巴尔通氏骨折的治疗及其创伤性关节炎的预防[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2, 23 (6) :13.

延长加压外固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 男9例, 女6例;年龄15岁~49岁, 平均年龄33岁;骨不连部位:肱骨上段3例, 肱骨中段4例, 肱骨中下段8例;骨不连类型:萎缩型3例, 肥大型7例, 假关节型5例;合并骨髓炎2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加压接骨板置于张力侧的内固定治疗, 术后已超过12个月仍骨不连;初次手术至就诊时间最长36个月, 最短12个月。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 臂丛麻醉或全麻生效, 患肢置于侧台上, 常规消毒铺巾。原手术切口进入, 松解、保护桡神经, 暴露骨折断端, 取出原接骨板等内固定物, 清理骨折断端间的纤维组织, 切除断端的硬化坏死骨, 钻通髓腔, 断端对合良好, 不剥离或尽量少剥离骨膜。在骨不连近心端距断端约4 cm、8 cm处[2]各垂直肱骨干、由前外向内后穿入直径3 mm的钢针, 同法在骨不连远心端距断端约4 cm、8 cm处垂直肱骨干、由前外向内后穿入直径3 mm的钢针, 4枚钢针平行, 组装加压双边外固定器, 固定各枚钢针, 向中心旋拧螺钉, 使两骨折端靠拢紧密接触加压固定[3]。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行骨折端及髓腔植骨, 术中活动患肢见骨折断端间无微动。冲洗伤口, 伤口内置1根橡皮引流条, 逐层缝合, 包扎固定。本组患者均未发生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

1.3 术后处理

术后摄X线片备日后复查对比。术后抬高患肢, 应用抗生素、止血药、脱水消肿药等, 严密观察患肢感觉、血运;术后用前臂吊带悬吊患肢于胸前约2周, 敷料保护针孔, 常换药, 防止针孔感染。术后尽早开始腕、肘、肩关节的被动活动锻炼, 以不痛为度, 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主动活动锻炼的强度与幅度。术后每4周复查1次X线片, 视断端加压情况可进一步加压[4]。若针孔有渗液等感染现象, 需加强换药并保持针孔干燥, 必要时加用抗生素。骨折愈合后去除固定器。

2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均获得9个月~18个月的随访, 平均13个月, X线片显示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 骨折无移位, 断端间无间隙、加压固定良好, 术后1个月~2个月通常已有骨痂形成, 全部骨不连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 骨性愈合时间为4.5个月~10.5个月, 平均6.5月。患者腕、肘、肩关节活动功能良好。1例患者针孔出现感染现象, 经及时换药、抗感染等处理后痊愈。3例患者肢体长度出现短缩, 但短缩长度均小于l cm, 不影响患肢外观及功能, 未予特殊处理。

3 讨论

临床常见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 有的患者经加压接骨板、锁定接骨板、交锁髓内钉[5]等治疗后仍骨不连, 若再次以同样的方式治疗, 仍可能发生骨不连。骨不连根据骨折端的血供情况可分为两种类型[6]: (1) 缺血性骨不连, 又称为萎缩性骨不连:骨折端因血供缺乏, 生物反应差, 没有活力。 (2) 血供丰富型骨不连:多因骨折端制动不充分、骨折端明显分离移位或过早负重引起。有利于骨沉积的稳定力学环境和良好的血液供应是骨愈合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7]。加压接骨板固定是治疗骨不连最常用的技术[8], 接骨板放置在骨的张力侧, 对骨折端进行加压, 促进骨愈合。经1或2次以上内固定治疗仍骨不连的患者, 可考虑行双边外固定架加压治疗。

双边外固定架加压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优点: (1) 手术创伤小, 术中可不剥离骨膜, 不破坏血运, 操作简单, 住院时间短, 不需二次手术切开取除内固定物。 (2) 固定牢固, 还可定期进行再加压, 符合弹性固定与生物合理接骨术原则, 保持骨折端均匀压应力刺激, 促进骨愈合[9]。 (3) 可早期开始进行功能锻炼, 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与骨愈合。 (4) 感染性骨不连不适合内固定治疗, 但却非常适合双边外固定架加压治疗。 (5) 骨折端不与金属固定器接触, 有效避免了金属过敏或电解反应对骨愈合的影响。 (6) 外固定器调节操作简单, 患者自己即可进行调节。缺点: (1) 外固定架针道孔存在护理困难、可能感染的缺点。 (2) 外固定架影响患者穿衣服及美观。 (3) 肢体长度短缩过多的患者, 需联合采用肢体延长术。

双边外固定架加压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注意事项: (1) 断端的硬化坏死骨最好能切除, 髓腔钻通, 断端良好对合。 (2) 4枚3 mm的钢针需相互平行、垂直于肱骨干钻入, 电钻的转速不可过高, 以防产热使骨组织坏死。 (3) 钢针的进针方向应由前外向内后, 以免损伤血管神经, 因为在上臂内侧有血管神经通过。 (4) 植骨可起到成骨诱导性与骨传导性 (新骨长入) 的作用, 可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需充分, 量要足够, 在骨髓腔内、骨折端周围及间隙内植骨。 (5) 骨折断端间必须给予均匀有效的加压才有利于骨愈合, 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片 (每4周1次) 并进行再加压。 (6) 过大的针孔皮肤切口需缝合缩小, 术后需加强针孔护理, 定期换药, 预防感染。 (7) 术中需注意保护桡神经, 桡神经瘢痕粘连严重者需行神经外膜切开, 并在显微镜下行神经束间松解。 (8) 皮质骨缺损较大者, 可植入带皮质骨和松质骨的髂骨块, 不稳定时可以用螺钉固定植骨块。

综上所述, 双边外固定架加压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双边外固定架加压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1年12月, 采用双边外固定架加压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15例, 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本组15例患者均获得9个月18个月的随访, 平均13个月, 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 术后1个月2个月通常已有骨痂形成, 全部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 骨性愈合时间为4.5个月10.5个月, 平均6.5个月。患者腕、肘、肩关节活动功能良好。结论 双边外固定架加压是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一种较好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肱骨骨折,骨不连,双边外固定架,加压治疗

参考文献

[1]刘俊雄, 苏秀君.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J].骨科, 2011, 2 (3) :143-144.

[2]李启, 李传军, 马秀江.外固定架治疗肱骨骨不连的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6) :133-134.

[3]邱贵兴.骨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273-278.

[4]郭程亮, 吴双芝, 莱安平, 等.组合式外固定架联合带血管骨膜瓣移位治疗肱骨中下段骨不愈合[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8) :117-118.

[5]杨天瑛.肱骨骨不连交锁髓内钉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8) :93-94.

[6]赵金伟, 梁贵成, 邱桂斌, 等.外固定支架对骨断端加压治疗长骨骨不连接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学, 2011, 17 (4) :427-429.

[7]尹海磊, 蔡锦方, 刘立峰, 等.髂骨瓣钢板内植骨有限内固定置入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术后骨不连13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4) :714-717.

[8]张旭光, 冯云, 侍明宏.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25) :5519.

延长加压外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6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 将其按入院随机号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 女27例, 年龄44~78岁, 平均年龄为 (56.69±6.73) 岁;按AO分型, 其中C1型21例, C2型13例, C3型9例;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4例, 摔伤9例, 重物砸伤7例, 建筑工地受伤3例。观察组男15例, 女28例, 年龄39~79岁, 平均年龄为 (57.92±6.36) 岁;按AO分型, 其中C1型23例, C2型11例, C3型9例;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8例, 重物砸伤8例, 摔伤6例, 建筑工地受伤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O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 外固定支架法:给予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待麻醉成功后, 取患者仰卧位, 将患肢的肩关节向外伸展70°以上, 在C臂X光机透视下, 以掌侧人路, 将2枚固定螺钉分别钻入, 将外固定支架在C臂X光机的透视下安装好, 并进行合理复位, 复位时先采取对抗牵引, 然后在根据骨折的类型对背伸或掌屈骨折的远端, 腕关节发生尺偏的情况, 采取双手掌经前后对骨折端进行挤压, 对骨折对线及对位进行定位后, 将外固定支架的各枚螺丝钉进行旋紧, 如骨块较大、骨质好可以加用克氏针内固定, 固定完成后缝合[3]。 (2) 锁定加压钢板法:根据患者骨折块移位的方向分别取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掌侧入路者取前臂远端Henry切口, 沿桡侧腕屈肌腱与桡动脉之间切开深层的旋前方肌, 充分暴露骨折断端, 在“C”型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进行骨折复位, 完成复位后, 选取适合长度的锁定钢板进行固定[4]。背侧入路者, 在Lister结节尺侧作一纵向切口, 通过第3背侧间隙使桡骨远端充分暴露, 并将支持带切开, 向桡侧牵开拇长伸肌腱, 骨膜下剥离暴露骨折块, 同时, 应用背侧锁定钢板进行加压固定。

1.3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3~5d, 以防止感染;同时, 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手指功能锻炼。并定期复查X线片。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腕关节功能等变化。

1.5 疗效评价标准

术后随访3个月, 应用Dienst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并发症比较分析

外固定支架组患者术后发生创口感染1例, 腕部疼痛4例, 外固定支架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锁定加压钢板组患者术后发生创口感染2例, 腕部疼痛5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2.2 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术后随访3个月,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率为100%。外固定支架组患者优良率为81.40%, 锁定加压钢板组优良率为83.7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2。锁定加压钢板组患侧握力恢复至健侧的81.40%, 而外固定支架组恢复至88.37%, 锁定加压钢板组评分为59~94分, 平均为 (82.03±11.62) 分, 外固定支架组评分为69~100分, 平均为 (90.36±13.56) 分, 两组患者握力及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外固定支架组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优于LCP组。

3 讨论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也是临床较难处理的骨折之一。近年来, 随着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增高,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5]。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等手段进行治疗。但均无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应用外固定支架及锁定加压钢板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术后近期并发症, 总体优良率均无显著差异 (P>0.05) ;但外固定支架组患者患侧握力及总体评分均优于锁定加压钢板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综上所述, 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都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但总体上外固定支架的临床疗效略优于锁定加压钢板系统[6]。且外固定支架操作易于掌握, 同锁定加压钢板系统相比, 外固定支架可有效保护患者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为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朱令孝, 郭建中, 刘明惊, 等.应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6) :887-889.

[2]沈凯, 吴怀矩, 罗伏生, 等.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3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5 (3) :33-34.

[3]Osada D, Kamei S, Masuzaki K, et al.Prospective study of distalradi-us fractures treated with a volar locking plate system[J].JHand Surg Am, 2008, 33 (5) :691-670.

[4]卢强, 陈华, 许猛, 等.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22) :1698-1699.

[5]吴大斌.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小头骨折[J].当代医学, 2012, 18 (14) :36-37.

延长加压外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 男30例, 女10例, 年龄22~45岁,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经X线检测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 其中交通事故致伤22例, 暴力致伤10例, 摔伤3例和坠落伤5例。患者均知情并且同意参与本研究的随访调研工作。分组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 与对照组 (石膏外固定治疗) 两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平均年龄和致伤因素等)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患者麻醉后行手法复位, X线检测结果显示复位满意时缝合后用石膏进行外固定, 术后患者遵照医嘱进行常规功能训练。观察组选择锁定加压钢板方法进行治疗, 患者手术前8h禁饮食, 麻醉后, 在腕掌侧横纹向近端延伸约6cm左右处取手术纵形切口, 在充分保护患者神经和血管的情况下进行逐层剥离切开, 切开后暴露出患者的前方肌, 首先对骨折部位用克氏针固定住, 通过透视机看到对骨折部位的复位合理后用螺钉锁定加压钢板, 用0.9%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后修复前方肌。

1.3 统计指标

患者手术治疗后, 分别在3个月和1年时进行X线检测, 记录骨折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独立样本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选择t检验, 以0.05为检验标准, 双边检验方法比较组间疗效差异性。

2 结果

治疗后3个月和1年时, 观察组各项统计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而观察组3个月和1年时统计指标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也具有类似的统计学结果。具体如附表。

3讨论

由本研究数据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通过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后, X线的相关检测指标比使用石膏外固定方法的对照组更优秀, 由此可以推断出锁定加压钢板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具有更优秀的临床效果。但是1年时, 两组患者的X线相关指标与3个月时的统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以推断, 两组患者骨折手术治疗后在3个月时就已经基本恢复至最佳状态。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手术的实质是内固定手术, 而石膏外固定实质是内固定手术, 患者治疗后均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时间一般固定6w, 在此期间得一直要做股四头肌锻炼, 这样能明显减少肌肉萎缩。拆除石膏后先不能完全负重, 这时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因为术后6w期间是骨折愈合最快也是最关键的时期, 所以尽量减少引起骨折端即使微动的因素。石膏外固定由于手术固定不牢靠, 桥接固定, 或骨圆针髓内固定, 或某些踝关节骨折固定, 再或者因手术难度大, 手术材料限制导致的手术固定不牢靠, 这些需要石膏或支具外固定[3,4]。但锁定加压钢板从内部固定骨折部位, 具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与传统的石膏外固定相比, 具有更优秀的临床效果。

最后值得一提是, 应该合理选择锁定加压钢板疗法中钢板长度[5,6], 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钢板长度越小, 患者需要进行剥离的组织越小, 其软组织的创伤就越小, 但是对于锁定加压钢板疗法来说, 钢板的使用并没有同时伴随软组织的损伤, 对钢板长度的选择唯一需要考虑的是生物力学方面的需要, 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时, 理想的钢板长度是由固定螺钉的密度和钢板的跨越宽度决定的。

摘要:回顾性总结收治的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资料。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时, Ulnar tilt平均值为8.3±1.8°, Palmar tilt平均值为15.2±3.6°和Radial height平均值为9.2±2.6mm, 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锁定加压钢板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具有更优秀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石膏外固定,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

参考文献

[1]严松鹤, 胡钢, 蔡建平, 等.无创调节式夹板托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 (3) :217-219.

[2]杨琳.经掌侧入路行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 :155-156.

延长加压外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7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手术指征, 符合手法复位失败或者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均经X片检查且背侧粉碎性骨折范围大于掌背侧距离的一半。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有凝血障碍患者。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会批准, 家属及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 男性42例, 女性35例, 年龄23~70岁, 平均 (45.6±9.2) 岁。根据AO分型,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C型骨折。骨折原因:车祸伤29例, 摔伤4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内固定组41例和外固定支架组36例。内固定组中, 男性18例, 女性23例, 年龄23~68岁, 平均 (44.3±10.1) 岁, C1型11例, C2型10例, C3型20例。外固定组中, 男性14例, 女性22例, 年龄23~70岁, 平均 (46.1±8.7) 岁, C1型9例, C2型12例, C3型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内固定组患者进行全麻或臂丛麻醉, 麻醉达到满意程度后患者取常规仰卧位, 于前臂远端桡侧掌面纵行切开, 切口长度约8 cm, 在直视下复位, 保护桡动脉, 充分暴露粉碎的桡骨远端骨折处, 确保接骨板的长度超出骨折线的4倍, 选取合适长度的锁加压钢板固定, C形臂X线机透视下确认骨折端复位及固定, 常规冲洗后石膏固定1月后, 指导患者功能性锻炼。

外固定支架组患者同样采用全麻或臂丛麻醉, 麻醉达到满意程度后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在骨折线近端约7 cm的桡骨背侧做切口, 切口长度约1.5 cm, 分离软骨组织后避开指伸肌腱, 钻孔后拧入两枚外固定螺钉, 保护桡神经浅支, 调整支架并安装, C形臂X线机透视下手法复位, 确定复位良好后拧紧外固定支架的螺母, 必要时可做桡骨茎突及关节面小切口, 用剥离子或者克氏针撬拨复位。术后定期做好6~12个月随访工作, 观察远期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术后行腕关节标准正侧位X片, 通过影像学测量并记录桡骨远端的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术后6、12个月采用改良Gartland-Werley (GW) 评分标准[3]评估腕关节功能, 评分越高, 则表示腕关节功能恢复的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测量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 术后行腕关节标准正侧位X片影像学测量发现, 内固定组患者术后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分为为 (9.58±0.67) mm、 (9.54°±0.78°) 及 (21.39°±0.76°) , 与外固定组患者的 (9.39±0.65) mm、 (9.46°±0.73°) 及 (21.2°±0.71°) 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GW评分比较

术后6个月, 内固定组GW评分为 (3.32±1.20) 分, 明显低于外固定组的 (5.54±1.57) 分,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GW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内固定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外固定支架通过“韧带牵拉复位”的生物力学原理, 使移位的骨折断端、骨折段两端的正常软组织在外固定支架的牵引作用和支撑作用下, 恢复并维持骨折处正常解剖学组织结构。外固定支架手术在局部操作, 手术时间短, 机体创伤小, 同时对血运破坏较少, 可最大限度保留骨折端的血供, 减少了对腕关节软组织的破坏和干扰[4]。骨折愈合后可直接拆除外固定器, 无需2次手术取出内置物。骨折再移位、钉道感染是外固定支架固定最常见的并发症, 前者与外支架松动、骨钉松动有关, 后者与外固定支架日常护理不当有关。通过定期检查, 辅助内固定及加强护理等措施可减少并发症发生[5]。

锁定加压钢板是综合普通点状接触钢板和动力加压钢板两者特点设计而成的一种全新的内固定系统, 具有普通钢板的动力加压功能和较稳定的锁定功能。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 通过锁定螺钉与钢板锁孔的耦合进行内支架固定, 使骨与钢板螺钉形成一整体, 固定牢固, 可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内固定松动的可能, 并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6]。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 术后行腕关节标准正侧位X片影像学测量发现, 内固定组患者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 (9.58±0.67) mm、 (9.54°±0.78°) 及 (21.39°±0.76°) , 与外固定组患者的 (9.39±0.65) mm、 (9.46°±0.73°) 及 (21.20°±0.71°) 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内固定组各测量结果均优于外固定支架组, 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 更利于实现准确的解剖复位, 恢复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平整有关。

术后6个月, 内固定组GW评分为 (3.32±1.20) 分, 明显低于外固定支架组的 (5.54±1.57) 分, 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P<0.05) ;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GW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其原因在于外固定支架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时, 腕关节需制动, 早期不能进行功能锻炼, 影响关节功能恢复, 而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术后即可早期功能锻炼。但在后期大部分外固定支架固定患者通过积极的功能锻炼, 关节活动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因此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已非常接近。

综上所述, 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均较好,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短期内关节功能恢复较外固定支架好, 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摘要:目的 比较外固定支架固定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7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外固定组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 内固定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 采用改良GW评分评估患者术后6、12个月的腕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 术后行腕关节标准正侧位X片影像学测量发现, 内固定组患者术后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 (9.58±0.67) mm、 (9.54°±0.78°) 及 (21.39°±0.76°) , 与外固定组患者的 (9.39±0.65) mm、 (9.46°±0.73°) 及 (21.20°±0.71°) 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6个月, 内固定组GW评分为 (3.32±1.20) 分, 明显低于外固定组的 (5.54±1.57) 分, 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P<0.05) ;术后12个月, 两组患者的GW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均较好,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短期内关节功能恢复较外固定支架好, 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内固定支架,锁定加压钢板,桡骨远端C型骨折

参考文献

[1]周祖彬, 曾炳芳, 刘闻欣, 等.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的解剖及临床研究[J].上海医学, 2002, 25 (S1) :13-16.

[2]张兴平.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思考[J].中国骨伤, 2011, 24 (11) :887-889.

[3]GARTLAND JJ JR, WERLEY CW.Evaluation of healed colles'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Am, 1951, 33-A (4) :895-907.

[4]陈凌云, 胡勇斌, 卢伟民, 等.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2) :9083-9088.

[5]刘刚, 杨俊刚, 范勇, 等.四肢骨折外固定支架术后并发症分析[J].四川医学, 2011, 32 (1) :108-109.

上一篇:教学事例下一篇:符合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