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2024-08-30

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精选十篇)

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篇1

一、创设活动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 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 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 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 诱导学生动手操作, 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也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由于小学生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 且小学生爱玩、爱动, 因此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 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形, 而不做成其他形状呢?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实验。通过讨论实验, 学生终于明白了车轮做成圆形的道理。这样, 既可激发学生去探究实际问题, 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参与动手实践, 培养动手能力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十多岁的孩子很好动, 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 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 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加深理解知识。

在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 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对促进知识的内化, 启迪思维有着特殊的功能, 并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我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然后提出如何测量圆周长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实验,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用滚动的办法去测周长。”有的说:“用测绳的办法去测量。”通过实验, 会让学生明白:用滚动和测绳的办法测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接着经过教师点拨、演示和实验, 最后终于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活动, 既揭示了知识的联系和奥秘, 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 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三、小组合作探究, 鼓励动手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去交流, 使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去探讨知识间的内在规律, 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 我放手让学生利用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容器进行对比实验。一些学生用圆锥容器装满水, 再倒入圆柱容器中;一些学生采用圆锥容器中装满沙, 再倒入圆柱容器中。通过实验、比较, 学生们发现了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最后总结出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 学生不仅在探究活动中学到了知识, 而且还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

实践证明, 在合作学习中,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学习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 能使学生在独立探索、互相研究、大胆实践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潜能,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学, 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可以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火车、接力赛、夺红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 做法上稍加改变, 也会深受学生的欢迎。因此, 一堂生动的游戏课, 可以调动全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玩中复习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篇2

摘 要:众所周知,兴趣与积极性密切相关,即有兴趣才会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生理、心理都还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要想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必然要先激发其兴趣。因此,在小学美术方面,教师要先激发学生们对绘画的兴趣,而后才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

关键字:小学生;绘画能力;兴趣;策略

要想学生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增加,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呢?在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并提高其绘画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勾起创作欲望

小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掌握绘画基础知识,更需要学生们有创作的欲望,只有对绘画有强烈的欲望,才能促使学生们绘画,甚至创作出更加优异的作品。因此,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争取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从而对绘画创作产生强烈的欲望,最终实现绘画能力的升华。除了趣味性以外,教学活动还应当注重学生们的实际需求,让学生们的需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满足,从而激发其创作的欲望。

例如,我在讲《梦幻中的城堡》这一课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们围绕着自己想象中的城堡来讲故事,我先引出了一个关于城堡的小故事,接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一个小女生说:“我觉得城堡是五颜六色的,里面住着美丽的公主与帅气的小王子,他们幸福地在一起生活。”另一男孩是这样想的:“我想象中的城堡是灰色的,里面住着一个老巫婆,天天想着干坏事。”“看来大家现象中的城堡都不一样呀,那我们一起把自己想象中的城堡画出来吧。”于是我便鼓励大家开始将自己所想的以图画的形式描绘出来,与此同时,我也和他们一起画画

二、培养学生兴趣,保持创作激情

一般来讲,人都是善变的动物,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兴趣与热情容易激发,也容易消退。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们兴趣之后要继续培养学生们对绘画的兴趣,唯有让他们内心真正对绘画有了兴趣之后,才能保持他们的创作激情,从而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自发产生绘画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保持绘画激情。

例如,笔者曾经在上《纸风铃》这一课的时候,我便在课堂教学生们折纸风铃,然后再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对自己所折的纸风铃上色,待学生们完成之后,我再让学生们描绘自己上色的原因,即针对某一部位问学生为什么选择这个颜色而非其他颜色,最后,再一一点评学生们的成果。

这种讲课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它能够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锻炼其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们自主选择颜色纸风铃上色还能培养他们的主见性,总而言之,这样充满生机的教学课堂让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得以丰富,能够提升学生们对颜色的敏感度并培养其对绘画的兴趣,此外,学生们在动手的过程中,自身的绘画能力也会有所增长。

三、从兴趣着手,引发学生对绘画的热爱之情

一般来讲,画家之所以能成为画家,正因为他们对绘画无比热爱,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比如达?芬奇、梵高、齐白石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还要从他们的兴趣着手,引发学生们对绘画的热爱,唯有如此,他们才会自发自愿地去创作,从而提升自身的绘画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从对绘画感兴趣转变为对绘画热爱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可以多给予学生们激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当然,教师的评价切忌单调,毕竟简单的一句“你真棒”或者“这幅画很不错”会让学生们感觉无聊乏味,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换成这样的评价语:“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创造一个有新意的游戏好不好?”这样的鼓励符合小学生玩性大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对绘画的热爱。此外,教师也采用互评与自评的评价方式,同样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有趣的彩泥》这一课的时候,笔者让小朋友们每人带一些橡皮泥到学校中来,然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创作,有的学生捏出了一个小女孩,有的学生捏的是小房子,还有些学生捏的是糖葫芦……学生们的想法各异,捏出来的东西也千差万别,但都极具新意。因此,在学生们完成自己的小作品之后,我变换着方式一一给予了学生们独特的评价,让学生们获得满满的成就感,自信心也随之增长起来。

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激发了对美术的兴趣,同时也增长了其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相对于传统教学课堂而言,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吸引学生们的眼球,从而让学生们在玩乐的同时学到新的知识,并提升相应的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方面,教师要想提升学生们的绘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们对绘画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进而引发其对绘画的热爱,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绘画能力。

参考文献:

[1]万盼盼.巧手绘出多彩的世界――论小学美术兴趣培养[J].考试周刊,2013(10)

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篇3

一、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中学生的感性知识缺失,实践经验的不足,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定律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讲清物理知识,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下建立起物理概念.

例如,《气体压强》这一节课特意安排了一系列的探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提高他们的兴趣,可首先展示一个装有熟鸡蛋的广口瓶,学生觉得很奇怪:鸡蛋比广口瓶大,它是怎么掉进去的?他们疑惑,讨论,猜想.接着老师演示过程,令他们大吃一惊,原来是大气压的作用,看不见的大气压现出了原形.教师接着问:你用什么办法可以将鸡蛋完好无损的拿出来?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在讨论、思索、动手中建立起气体压强的概念.同时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开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现象开始的,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对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在物理实验中,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懂得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观察后该怎样思考分析,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结论.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1)整个过程中水温的变化情况,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包括上升的气泡数目的变化及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的变化);(2)观察水的动态变化:沸腾之前水面呈什么形状,沸腾时水边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其次,使学生知道怎么观察.此时可让学生分三个阶段观察:一是沸腾前;二是沸腾时;三是移去酒精灯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巡视,及时解决学生实验时出现的问题.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归纳,培养学生的思考、归纳能力.

三、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在课后小实验中,没有现成的仪器和用品,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替代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创造精神.

传统的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按照步骤去完成操作的过程,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实验的设计环节,将部分测量型实验或者验证性实验改成设计性实验,能够从多角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例如,还是在大气压强的实验教学中,可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课前让学生观察生活,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动手实验,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讲台上表演各组的实验创作成果.这种教学方式令学生的兴趣很浓厚,他们利用身边的注射器、吸盘、钢笔、饮料瓶、吸管等生活用品,运用十多种方法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其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收到很好的效果,可见让学生动手实验,确实能发挥学生巨大的创造潜力.

四、利用物理实验,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思想不稳定,兴趣易转移,如果单靠一两次有趣的实验,不可能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保持和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巩固、强化学生的兴趣,应加强学生对掌握物理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教育,通过间接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深化,形成稳定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课后小实验可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针对小实验“自制电磁铁”,提出问题,如何使你的电磁铁的磁性更强一些,你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课后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不但掌握了知识,更是学会了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加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比如“你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研究自行车的结构”、“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的安装”、“自制调光灯”、“自制弹簧测力计”等等小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愿望,提高兴趣的稳定性.

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篇4

1.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精心设计导入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1 以学生熟知的出自所学课文的成语或名句导入。

比如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醉翁亭记》;用“一鼓作气”导入《曹刿论战》;用“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受任于危难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导入《出师表》;用“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怡然自乐”导入《桃花源记》;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导入《陈涉世家》。

1.2 以传说故事或寓言导入。

例如可以用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或人物分析导入《出师表》;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入《唐雎不辱使命》;用“苏轼泛舟游赤壁”导入《核舟记》。

1.3 让学生查阅资料, 简介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或故事。

比如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三国历史或对某一人物的评价导入《出师表》, 既可以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又可以利用同学间的激励和影响, 调动学习积极性。

2. 通过解题推断文章大意, 初识课文。

2.1 用提问题的形式串联起作家作品和文章主要内容。

比如《唐雎不辱使命》提问: (1) 唐雎是哪国人? (安陵国) (2) “不辱”是什么意思? (不辱没、不辜负、顺利完成) (3) 完成什么使命? (出使秦国) (4) 为什么要出使秦国? (5)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唐雎和秦王) (6) 结果怎样?经过六个小问题的设置, 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 而且对那些细节还不清楚的地方也比较有兴趣, 想弄明白。大多数问题在注释中有, 既能让学生认真看注释, 又能顺便划下重要知识。

2.2 解题带出文体和背景知识。

例如《出师表》, 对照注释, 明确“表”是一种文体, 是古代大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结合本文, 学生可以知道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陈何情?言何事?留下一个兴趣点。分析“出师”, 老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和惨败中恢复过来, 既与吴国通好, 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 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 (公元227年) 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补充历史典故:刘备白帝城托孤, 了解诸葛亮对刘家父子的感情和忠心, 思考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要和刘禅说什么事, 表什么情, 目的是什么, 自然而然引到对内容的感知上。

3. 加强诵读训练, 感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之美, 提高语感质量。

听觉仅次于视觉, 所以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诵读, 读多了, 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 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 慢慢悟, 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 与语言文字反复接触, 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 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 自然就会理解文言文的美感。如欣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诗歌开篇及其简练的文字勾画出一个广阔的令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作品没有直接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的思恋, 而是只写了他对恋人的求索、寻找。可是主人公对于恋人的痴迷、相思, 主要通过他对恋人的寻求的行动、左右求索的过程, 形象含蓄地展现出来。“伊人”高洁的形象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者, 在迷离虚幻的景物衬托下, 主人公久久凝望却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是学生不曾体验过的, 要想真正领会很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 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蒹葭”和“伊人”的形象, 理解诗歌“兴”的特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理解诗歌独特的艺术美感, 从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 重视翻译课文。

这是学习文言文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 翻译文言文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替代文言词语, 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但“见二虫斗草间”若译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 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 而且缺少成分, 不通顺, 读着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 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 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 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 上面列举的“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 (我) 看见两个小虫 (在) 草间争斗”。

此外, 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 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 如不连贯顺畅, 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 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 (我把这个景象)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 要以学生活动为主, 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 否则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5. 重视多媒体和文言文教学的整合。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 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多媒体网络环境可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 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为文言文教学所用。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 人类学习1.0%是通过味觉, 1.5%是通过触觉, 3.5%是通过嗅觉, 11.0%是通过听觉, 83.0%是通过视觉, 可以看出, 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占他们获得的信息总量的94.0%, 利用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听觉等, 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 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 形象具体, 学生能耳闻其声, 目睹其形, 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 使之身不由己, 被吸引并投入语文学习中。《口技》可由洛桑学艺的录像导入, 《三峡》《观潮》《观沧海》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 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走近古人, 而且可以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 进行激励性评价。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 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 更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 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 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 或做出激励性评价, 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 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 等等, 使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 进一步挖掘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郭稳.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2]陈雪.初中文言文教学创新的体会.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篇5

影响英语口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者的动机,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学习劲头”。英语语言学家Gardner(1985)认为学习动机包括四个方面:(1)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2)学习中作出的努力;(3)实现目标的愿望:(4)对学习热爱的程度。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务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兴趣的形成失学好英语口语的重要前提。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清高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能增进个人潜力的发挥。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调动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对于学习兴趣较浓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他们,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口语。对于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不断刺激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白学习英语口语的趣味性。

二、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篇6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制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初中学生的学习依然需要教师设法激发兴趣,增强信心。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尤为如此。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浓厚、勤于思考、肯于动脑的学生,更容易完成规定的学习目标;而一部分学生因为思维品质差、懒惰、缺乏毅力,就容易走下坡路。因此,教师更需要在初一阶段,就设法创设较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思维入境,生动形象地接受知识。力求做到“两化”:1、对话教学交际化。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语言、使用语言,在使用中掌握语言、牢记语言,已达到运用英语交际的目的。2、知识归纳系统化。从初二开始,所学知识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及时归纳总结,使其条理化、系统化。既温故知新又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一初二年级教学可利用图号、实物、简笔画、幻灯片和录音机等手段进行听说训练。这些方法都比较直观,而且形象生动、语言清楚,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训练节奏快,灵活方便,学生参与实践的频率高,教学效果也很好。另外,初一、二年级作为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应偏重于视听直观的接受知识,然后再经过模仿性实践——大量的口语训练、口语问答和朗读、背诵来强记知识。因此,为了更有效的让学生们都能有这样的机会,在课堂上,我们采用小组活动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就是把师生之间的单向活动转化为学生与学生的多向活动。句型操练、领读和提问,学生之间经常开展对话、问答、角色表演,即可满足学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为他们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又排除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心理障碍,可以训练学生大胆开口以及大方自然的仪表风度。

课堂教学即要放的开又要收得拢,张驰结合,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集中,激发兴趣。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出现波浪式的潮起潮落现象,学习顺利成功情绪就高涨,而一旦受阻就会出现低潮。教师要注意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唤起学生的学习信心,点燃求知的思维火花,帮助他们排疑解难,尽量避免学

习低潮的出现,把课堂气氛逐步推向高潮。

三、吸引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主体,要想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这一作用,就必须让他们从事主动体验和探索发现的学习活动。蒙台梭利指出:“学生在发展中得到的自由越多,他们达到较高形态和获得经验的速度也就越快、越完满。”主动生原则的目的是发展儿童和青少年的认识积极性,并使这种积极性与独立负责的态度相联系,形成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鼓励学生独立的探索和发现;3、提醒他们对自己活动的批判和改造。其中贯穿始终的是主动参与和不断变革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应该是“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境界,这一教学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无聊,焦虑甚至厌烦的情绪,那么,这种教学活动只会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意识到任务,需要其调动所有的内在因素,使之以主动的状态投入学习。换言之,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与学生合作,才能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个性。为此,必须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形象,使外部的社会需求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中介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实现教育目标。

“亲其师,信其道”这一真理道出了良好师生的重要性。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学生有时并非理智支配情

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教师一句鼓励、肯定的话语、一个亲切的微笑,都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与尊重,他们定会用加倍的努力来回应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此外,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不好时,板着面孔上课,甚至对学生出色的表演无动于衷。这节课大部分学会“死气沉沉”,举手者甚少。课后测验,掌握效果肯定不好。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即使是对回答错误或不准确的学生,和颜悦色,让她坐下来认真想想,聆听其他学生的回答后再试,并且经常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异常融洽,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学习注意力也增强,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敢举手发言,并给与他们鼓掌肯定。这样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听课学生的情绪,而良好的学习情绪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产生强烈的主动学好英语的动机,为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要求见请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主动的发展。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主动发展呢?课后的作业布置则为不同学生提供了条件。不值得作业要体现分层性,不能“一刀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该给与他们更多自由发挥和支配的时间,他们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编作业或进行有兴趣性的拓展性学习。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重复性的基础性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能太过量,这样他们才会在不厌其烦的基础上尽量掌握较多的知识。这样做是好的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发展,较差的学生基础知识也得到了进步与加强;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水平。

综上所述,在主动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没被消弱,起主导作用反而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深对新教材的钻研转变教育理念,才能使课堂在教师的导演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篇7

令人欣慰的是, 受新史观的影响,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内容上有了一些创新, 比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 (二)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13课《交通和通讯的变化》、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等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 (二)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有四节课内容: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2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20世纪初~21世纪初) ———历史展览》。

不过, 无论是岳麓版还是人教版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必修 (一) 《政治文明历程》和必修 (三) 《文化发展历程》中, 都相对缺乏相关社会生活史的内容, 尽管教材也注意了政治、文化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 但并未单独列出这样的章节内容。以笔者愚见, 这应该是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必修 (一) 和必修《三》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重视社会生活史内容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史观是当前几种重要的新史观之一

当前比较受重视的几种史观, 比如文明史观、现代 (近代) 化史观、全球史观以及社会史观等, 都已渗透到高中历史教材, 并在高考中屡有涉及。

现行高中教材三个必修模块的编写, 所遵循的就是文明史观:《政治文明进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而无论是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 都突出了现代 (近代) 化主线;新航路开辟、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则是全球史观的体现。至于社会史观, 也在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 (二)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岳麓版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13课《交通和通讯的变化》、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等等。

社会史观主要是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 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 注重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 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2.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我们都知道,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 影响到民众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 最终是通过民众社会生活来体现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政策, 都是左右大众、服务大众又在实际上脱离大众的, 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生活的变化, 是“舌尖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历史”、“贴在墙上的历史”, 等等。反过来, 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 同时又对它们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 移风易俗对政治文明进程就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断发运动”和“不缠足运动”, 这看起来是民众生活习俗的变化, 却有深刻的政治背景, 同时又是深刻的政治运动。同治、光绪年间, 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影响下, 纷纷“改装去辫”;戊戌维新期间, 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断发”;辛亥革命期间, 孙中山等革命派力倡剪辫子, 不惜采用强制措施, 因为辫子是旧势力、旧制度、旧时代的代表。“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运动”, 但完成时间较晚。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这一运动的重要助推力, 但因为这一陋习延续时间太久, 真正去除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近代史上的维新派、革命派所以如此重视民众生活习俗的变革, 根本原因就在于陋习的革除, 有利于民众思想的变革, 会大大推动政治运动。

3.社会生活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涉及民众生活各个方面

它的“大众化”和“生活化”, 一改原来课程的严肃、呆板, 呈现给学生活生生的历史, 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对学生而言, 这种“拉近”了的历史, 给学生以亲切感, 能极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比如, 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 (二)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节时, 就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和学生一起探讨:从古至今, 你能说出多少与人们娱乐休闲有关的知识?

学生在经过热烈讨论后, 给出了如下知识: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宋词的兴盛;宋代的蹴鞠、休闲娱乐场所瓦肆;近代的影院、戏院、茶楼、报纸;当代的网吧、话吧、书吧、咖啡屋、迪吧、KTY, 等等。

笔者接着问:你从古今娱乐休闲方式的发展演变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 得出了如下结论: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也在不断增加;宋代不愧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朝代, 人们的休闲娱乐项目也多;到了近代, 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 人们的娱乐休闲加入了西方的元素, 这与整个近代贯穿“西学东渐”是相符合的;娱乐休闲文化也是一种传统文化, 我们要发扬健康、积极向上的休闲文化, 对外来的休闲文化, 我们也要有选择地吸取。

4.我们向来主张“学以致用”、“学以致知”

学习不是为“学”而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学以致知”更是我们历来追求的学习目标, 尤其对于学生而言。

我们应使我们的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 “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的主要功能。“历史的问题现实地思考, 现实的问题历史地思考”是学以致用的最好诠释, 也是学习历史的真谛。我们都知道, 无论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史都是“当时”的现实, 都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演变。透过“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我们能认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 而且这种认识可能更具体、更深刻。

因此, 对社会生活史的教学就带有综合性和总结性教学的特点。如果我们能精心组织和设计, 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饶有兴趣, 还能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学习完岳麓版必修 (二)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 笔者曾设计这样的问题带领学生思考:你认为促使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经过热烈讨论后, 给出了如下答案:近代中国的被迫对外开放;西方思想的传入及影响;近代经济的发展;政治运动的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学生的思考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 他们对结论的表述或许还显得稚嫩, 但思维的全面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5. 社会生活史内容教学更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学科能力

研究性学习 (或探究性学习) 是当今非常受推崇的一种学习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要求研究者广泛收集信息和研究素材深入进行调查, 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在此基础上获得认识, 得出结论。社会生活史内容因其贴近生活, 更能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因而最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

社会调查是学习社会生活史的重要方法。因为社会生活史是“现实的”历史、“身边的”历史, 学生更愿意去调查和研究。另外, 学生在社会调查中还能体验民情, 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笔者在讲授岳麓版必修 (二) 《经济成长历程》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一课时, 就曾布置如下课题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 (1) 向长辈询问曾经的粮票、布票、煤票、肉票等票据使用情况; (2) 调查身边的人, 都在使用哪些现代化的“卡”; (3) 就你的调查结果写出一篇调查报告。

学生对这项“课外作业”非常感兴趣, 他们写出的调查报告都很有价值, 如有的同学以《从粮票到信用卡: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为题, 写出了2000多字的调查报告, 获得了全市中学生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二、社会生活史探究性教学案例

笔者近几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社会生活史教学, 并采用探究式教学, 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效果高效, 备受学生欢迎, 学生都因为这些学习喜欢上了历史课。

案例一:以演变看社会历史变迁。

清代以前的“官服”服饰:体现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

民国初年的服饰:西装、军警服装、中山装、旗袍、晚礼服, 体现了西学东渐、中西合璧、民主平等思想和自由、妇女解放;

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体现我国当时的外交策略“一边倒”, 中苏关系友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绿军装:国际局势紧张, 军队、军人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高;

改革开放以来的时装:漏背衫、高跟鞋、超短裙, 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开放,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时装丰富多彩。

案例二:古今中外妇女地位的改变及原因探究。

笔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这个专题学习时, 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史料, 因篇幅原因, 在此不一一呈现, 只将一些结论列出。

古代妇女地位:从属于丈夫, 遵从“三从四德”, 有一整套的修养要求。原因:夫权制社会的确立、儒家等级思想的支持、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等等。

近代妇女解放的史实:不缠足、女子学校、婚姻自由, 等等。原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民主运动的推动,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等等。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同工同酬, 享受同等的政治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婚姻自主, 在婚姻中与男性地位平等, 等等。原因:新中国成立, 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当今“重男轻女”思想依然存在, 妇女并未获得真正的平等。原因: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 妇女经济地位未真正与男性平等, 一些制度上、习俗上还存在着对妇女的歧视, 等等。

从世界范围看, 近代西方妇女解放要比中国早而力度大。原因:工业革命, 经济发展, 妇女经济地位提高;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 民众基本权利得到保证;西方人文主义思潮、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等等。

重视社会生活史教学,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有效途径, 也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社会生活史中与当今社会密切相关的知识的研究性学习, 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使学生在兴趣中求知, 在快乐中增长知识, 提升历史学科能力, 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也正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 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人文学科主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学科, 更担负着这样的教育目标。作为教师, 要深入挖掘学科中最美的东西教给学生, 使学生热爱我们这一学科并进而热爱科学, 这应该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也是教师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邵雍.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篇8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随着教学手段日益丰富, 多媒体运用频率越来越高, 学生逐渐对媒体产生了依赖。媒体在帮助学生加快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 也在悄悄地取代阅读的功能。因为阅读相对于集“声、色、动”于一体的多媒体而言, 对感官的刺激减弱, 使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降低, 从书本得到有用信息的思维强度又大于屏幕, 因此学生认为看书太费时间。

如何培养阅读的兴趣呢?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及其指向的因素可以有很多, 如阅读材料、教学方法、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知识程度、阅读习惯等。其中阅读材料和教学方法是两个一般性的因素, 倾向于阅读材料的形象性。根据认知发展的理论, 儿童进入青年前期和青年初期, 认知功能渐渐由具体、直觉水平占优势过渡到抽象水平占优势。但教学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资料又表明, 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难度的材料中, 出现的年龄不同, 程度也有不同。调查表明, 初二、初三乃至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仍主要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阶段, 尚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和爱好。这就势必影响阅读的效果, 阅读兴趣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这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他们把阅读与是否实用相联系, 二是与阅读的成效相联系, 读了之后是否有明显的收获, 能否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时学生若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动机去学习, 一旦达不到功利目的, 其阅读兴趣随即动摇直至失去。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注意以素质教育为主, 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具有终身发展和创新发展能力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要求课堂阅读形式的多样、新奇。既要求阅读材料形式的多样, 内容的新奇, 又要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现在的初中生物教材图文并茂, 可读性很强, 应能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因势利导, 适当调控,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并让他们感到阅读的成果。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应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的。

二、阅读方法指导

生物中的“读”集中在读概念、读原理、读题等方面, 这与阅读语文的文章不一样。语文强调反复阅读, 读出感情和意境来, 生物的读要读出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来。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一是在阅读中会抓关键字;二是在阅读中会展开联想, 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 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学习即联结”。书本上的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的知识点组成了知识链和知识网。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联系、想象的能力和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也就是说,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与作者展开对话, 主动索取信息。阅读就会越读越明白, 而不是只懂“只言片语”, 所谓“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要放宽眼睛扩大扫描的范围, 以提高阅读速度。

为了避免学生读书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开始先在布置阅读之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使他们建立读书思考的习惯。有了阅读思考的习惯之后, 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给定一部分 (应少而精) 内容, 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提出之后, 先自己思考怎样理解问题, 然后大家一起讨论, 最后达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教材内容的实质的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阅读能力是生物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 但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可以始终抓住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 对学生进行从慢速度到快速度、从低要求到高要求、从扶着走到放手跑的训练, 逐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稳步提高。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进行阅读训练。

1. 课前课后通读

这是指对整个章节或整本书的阅读。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常在预习和复习时使用。教师要求学生在通读之后列出知识框架。平时问学生“某册书有几章几节, 章节的名称是什么”就有相同的目的。预习时涉及的内容少, 要求也低, 能够有一个粗线条的印象就可以了, 复习时内容多难度高, 框架越精确细致越好。

2. 课堂精读

教学中, 有些内容较重要, 属重点内容, 而有些内容较抽象, 不易学懂, 这些重、难内容在教材中与其他知识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由这些内容, 可以引出其他相关知识, 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和铺垫。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以在教学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可以指导学生深入阅读。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多角度探求, 深入加工, 精炼提纯, 高度概括,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思维能力, 使学生对某一重要知识点能够深刻理解。阅读后的要求是完成一些理解运用类的题目或要求将知识的表达方式进行转化。此方式能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核心信息, 剔除次要信息, 以及信息加工的能力。教师可常提供一些前后对比、综合性的习题来考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知识改变命运, 习惯决定人生。当今时代, 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终生的需要, 面对知识爆炸、信息更新日新月异的现实, 学习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效的阅读能力是不断继续获取知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组织和加工素材的基本保证。而在学生时代即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一生受益。因此, 不论是有限的学校生涯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 良好的阅读能力是继续学习的首要条件。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就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生物学习,阅读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篇9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学生千差万别,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他们都处于成长期, 可塑性很强,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苛求他们, 应不断地给他们自信心, 起码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特别是一些学困生, 可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 影响他们的成长可能就在教师的一念之间或一言一行之中。记得有一次我让一位学习中等程度的学生到黑板上做习题, 并说:“李青同学最适合做这道题, 这道题是基本的题。”当时这个学生涨红着脸上来了, 思考了一会儿, 做了一半, 由于时间的关系, 我叫他先回到座位上去。没想到放学后, 这个学生递给我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老师, 您叫我到黑板上做习题时为什么要讲这句话, 难道我就做不了难题?希望老师今后不要伤我的自尊心。”看了这张纸条, 我心里有很多感触。很多教育家也说过:“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师生之间不仅要讲究民主、平等, 还需要沟通、理解, 需要建立正常的师生友谊,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定律形象化、具体化,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还能启发思维, 开拓智力。实验教学中应尽量采用过程教学法。例如,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发给每桌一套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实验器材, 学生像使用杆秤一样使杠杆平衡, “如果把杠杆一端的钩码向外移一点, 杠杆还会平衡吗?”学生回答不平衡, “要使杠杆重新平衡, 有什么办法?”90%的学生只回答把杠杆另一端的钩码也向外移一点这样一种方法, 很简单, 实际上还有另一种方法, 那就是增加另一端钩码的质量。“如果用移出一点的办法到底移出多少, 有没有确定的值?如果用增加质量的方法, 又到底增加多少?”启发学生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需要把具体数据记录下来研究一下, 等学生把结论得出, 这节课也就完成了。实验前, 教师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 对于一些不容易成功或现象不太明显的演示实验, 教师需要不断改进, 争取每一个实验在课堂教学中都形成一个高潮。对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或需要验证的实验, 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反复的实验, 对实验中可能或应该出现的现象、问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教师才能得心应手, 灵活地驾驭实验课的课堂, 使学生在实验室里, 轻松快乐地学习, 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三、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在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及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良性循环。例如, 分析试卷, 一般教法是由教师全讲, 这样学生就容易疲劳。我的做法是, 备课时分出重点题与非重点题, 对于重点题, 哪怕是填空题也要变成计算题让学生到黑板上做,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一些涉及重点知识点较多或得分率较低的选择题, 要求学生不但能选出正确答案, 而且还要说出理由, 让学生充分讲述, 教师进行适时引导。讲实验题时, 对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实验类型题, 但它涉及的知识点又很多, 我先让学生自己就地取材, 动手把实验现象展现给大家, 然后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有一个实验题:在开口的矿泉水瓶侧壁偏上方扎一个小孔, 水便从小孔喷出, 随着瓶内水面的降低, 水喷出的距离越来越小, 是因为小孔处水的压强逐渐变______。堵住瓶口, 水很快就停止流出, 此时瓶内水面上方的气压比瓶外大气压____。通过亲自试验大家得出正确答案:“小, 小”, 并且说出了理由:因为小孔离液面的深度逐渐变小, 小孔处的压强逐渐变小, 水喷出的距离越来越小;堵住瓶口后, 水逐渐往外流出, 瓶内水面上方空间逐渐增大, 瓶内气压逐渐减小, 小于外界大气压强, 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 水很快就停止流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效果很好。另外布置作业时要根据课本中所讲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层次地布置作业, 切勿搞题海战术, 对提高学生成绩没有一点好处。还有教学中巧妙地讲一些物理小故事, 现代科技成就等, 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总之, 切实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当今社会乃至今后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例如, 许多物理习题有多种解法, 学生自己能做的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做, 教师不要讲得太多, 只要最后总结一下就可以了, 这样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还有许多习题的解题技巧, 恰当利用这种技巧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讲解时教师要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有一道大家都熟悉的例题;一列100米长的队伍正以2米/秒速度在行进, 由于有紧急任务, 队尾的通讯员骑马跑到队伍的最前面, 又以同样的速度回到队尾, 一共花去56秒, 不计通讯员在队首的停留时间, 求通讯员骑马的速度?一般的解法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列方程求解, 这种解法很复杂, 也容易错。这里如果以队伍为参照物, 方程就很简单。另外教师对课后的小实验要亲自做, 为学生做表率, 如讲了“电磁铁”后, 我就做了一只电铃, 拿给学生看, 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摘要: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物理课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篇10

1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动员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 如果学生能够有兴趣的学习, 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愉悦, 体验成功, 那么他就会坚持不懈, 继续学习, 直到成功。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 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 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 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其实许多科学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 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 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 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而且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 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因而对中职教师来说, 要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应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法的第一步, 能力动员, 最核心的就是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AE特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展示优秀作品的同时, 向学生介绍该软件的用途,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只有激起了学生学习《AE》的兴趣。学生才具有探求和学习《AE》知识的热情, 才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磨刀不误砍柴功, 在能力动员环节, 教师要下足功夫激发起学生对每一个任务的兴趣, 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培养并激发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基础能力诊断

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主要在教师使学习活动有兴趣。在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能力动员中, 学生已对AE软件的运用有了强烈的兴趣, 但这样的兴趣被激发后, 也容易消失或者转移,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好奇心有紧密的联系, 所以在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第二步, 基础能力诊断中, 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了解学生已有的兴趣。新的学习兴趣很少凭空出现, 它多半是已有兴趣的衍生物, 因此, 搞清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 就有了扩展和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AE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通过案例实践将操作内化为能力的过程, 为了发展学生的内在能力, 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兴趣因素, 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成功而不断得到发展, 有的学生就是因为学习困难, 学习失败, 对学习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而在AE教学活动中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基础能力的诊断, 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这时, 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所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就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时才去启发。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这种“愤”和“悱”的情境。在基础能力诊断中教师根据对实际案例或解决任务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哪些能力学生已具备, 哪些要通过学习来培养, 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借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基础能力诊断的问题要使学生感到有趣而又不能轻松解决, 学生从而产生了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有关知识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去思考、讨论、交流, 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新的能力。

3 任务明确, 行动具体, 化繁为简, 引导学生愉快学习——能力发展训练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第三步就是在能力发展训练环节采取“任务、行动、展示、评价”这四步。教学中要紧紧把握AE教学的能力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影视设计与制作、具备娴熟的创新能力;2) 本课程理论和应用紧密结合, 趣味性强,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和再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的设置应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 目标越具体, 兴趣越浓厚。合适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 成功的经验能使学生建立信心, 提高兴趣。当然学习目标的设置还应该稍高于已有的学习水平, 使他们产生适当的内部紧张状态,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标太高”或者“目标太低”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每一个任务都要把握教学难度, 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 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 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 而思维僵化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如果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学习新知识, 那么任何问题都会令人感兴趣, 达到预想的目标。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采用分组教学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分组。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的《有效教学方法》认为:课堂内的小组一般应反映课堂外社区的组合方式, 这种组合方式使学习者接触到相似和不同之处, 从而为对话提供动机, 为分享提供需要, 以及提供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兴趣和能力的自然分配。具体方法建议是:找出那些未被任何其他同学挑选的被孤立的学生, 然后在每位被孤立的学生周围安置一群有技能且可提供支持的学生;随意地将学生按人数平均分组;在每一种类型里面, 使用异质的群体, 在多数和少数之间、在有能力和无能力的学生之间、在男女生之间, 建立建设性关系;同学生一起选择小组成员, 首先, 教师为每一个组选一个成员, 接着那个成员选择另一个, 在你的选择和学生的选择之间进行挑选, 直到完成建组。分组教学法能充分将学生个体和团队结合起来, 达到能者带领大家共同进步的学习境界。提倡小组学习方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引入竞争机制, 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 可以相互帮助, 及时反馈信息, 有利于差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差生稳步前进, 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有助于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长久热情。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创造一系列小组学习的活动, 使学生互助学习, 这样对优生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 有助于优生理清自己的思路, 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其次, 有助于增强优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的调节能力;最后, 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孤独感, 增强自我价值和自尊心;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增强集体荣誉感。

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 他对成功的表现会产生积极体验并对学习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 要想使学生对AE产生兴趣, 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由于班级中学生的素质各有不同, 因此, 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必须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在AE课堂教学中运用分组分层的教学有很好的效果。所谓分组分层, 即利用学生的不同素质, 客观地分成多个小组, 每个小组里基础能力诊断时的自评分由高到低分成几个层次, 它是一个动态的分层, 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 同时亦可上升下降, 从而可以尝试多个层次, 体验多个成功,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 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评价环节, 一是以询问的方式导入, 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为师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创造了一个真诚、民主、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给学生自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挖掘行动过程中的精彩片断, 可以使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从而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过程,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三是可以针对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 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升华, 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又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四是采取的案例要紧紧抓住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面向一切学生, 帮助学生独立思考,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思辨、语言表达能力。在唇枪舌剑的辩论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 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使个性得以张扬。同时,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发展。五是要给学生展现个人魅力的空间和舞台,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激励他们主动地去实践、发现、尝试, 从而使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以实现。

4 及时反馈, 及时评价, 适当表扬与鼓励——能力鉴定

学生的兴趣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有紧密的联系, 对中职学生尤其如此。学生对学习的成就感十分敏感, 由此而对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也很明显。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 能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兴趣。知道结果, 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加强, 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激起上进心, 树立克服缺点的决心, 继续前进。及时评价, 利用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 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改进他的学习的愿望;再配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 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 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主义感等等。如果学生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成功, 他们就会逐渐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甚至开始放弃。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及时给与评价, 充分鼓励他们,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学习AE的过程是面对挫折的过程, 随着学习的深入, 这种挫折感会越来越浓, 成功的喜悦会越来越淡, 使大多数学生失去挑战困难的信心, 面对这种现象, 教师要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 形成乐观的“学生观”,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也是出色的, 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 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从而唤起学生挑战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调动起学习AE的兴趣。

5 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 带着问题学习——能力发展反思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强化因素, 只有当学生对AE学习感兴趣时, 他才积极主动而又愉快地投入, 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AE教学中,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其新颖性和情趣因素, 在教学手段上要灵活多样, 寓教于育, 寓教于乐, 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偶发兴趣, 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去做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起好组织、启发、引导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积极性, 不应该过多束缚学生。教师把方法传授给学生后, 应该让学生在更多的自我学习中提高。这样可更多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能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者自觉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也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的学习方式, 也是学习者体验成功的学习方式, 更是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谭少华.“五环四步三特征”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赵立军.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中学课程资源.2012 (2) .

[3]邹去学.浅谈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上一篇:测试接口模拟器下一篇:智能操作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