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

2024-07-08

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精选十篇)

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 篇1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涵

“中国梦”百姓的小康梦(即中产梦)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表现国家强盛

1.“中国梦”的劳动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梦”后 拥有数量众多劳动者,劳动者道德素质及文化水平高。

2.“中国梦”的生产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梦”后拥有数量众多先进设备及先进技术和优秀操作者,只有数量众多先进生产工具才能更大发挥效能。

3.“中国梦”的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梦”后数量众多优秀操作者操控先进生产工具实施生产资料加工和生产最大化发挥效能。

4.“中国梦”的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梦”后数量众多优秀操作者操控高技术核心生产和产品获得最大化收益。

5.“中国梦”的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梦”后优秀操作者操控合理资金配置,使“中国梦”的生产与科研良性运转。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表现民族振兴

1.“中国梦”的国家核心价值观和民族信仰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梦”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振兴,“中国梦”为中华民族信仰指明奋斗和前进方向。

2.“中国梦”的经济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梦” 后经济振兴为民族振兴提供物质力量和保障。

3.“中国梦”的文化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梦” 后以文化振兴为基石的民族振兴才能持久和持续。

4.“中国梦”的国家和人民携手共同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梦”后国家和人民携手共同振兴,“中国梦”的中华民族振兴生命力才能持久。

5.“中国梦”的军事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梦” 后军事振兴,才能保障民族振兴安全。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表现人民幸福

1.“中国梦”的人民舒心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 梦”后人民心情舒畅,生活顺心如意。

2.“中国梦”的人民安心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 梦”后人民心情安定。

3.“中国梦”的人民放心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 梦”后人民心绪安定,没有牵挂和忧虑。

4.“中国梦”的人民人民有信心对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现“中国梦”后人民对自己理想与愿望一定能够实现有信心。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选择了马克思 主义

1.马克思主义具有正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过实践检验拥有的生命力强大。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中国梦”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3.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及人的思维发展历史规律进行了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梦”百姓的小康梦(即中产梦)一定实现。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对马克思 主义的科学继承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定信仰和忠实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五周年已经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五周年以来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五周年以来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色科学理论体系。(3)“三个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五周年以来是以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发展与结合新时代要求。(4)科学发展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五周年以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是对宇宙和社会正确认识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社会与自然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学说是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科学统一。概括说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是以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为科学原则。“中国梦”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梦”从新角度出发重新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发展现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民族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走中华民族共同富裕之路的行动纲领。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由邓小平理论开拓和奠基,“三个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承上启下,科学发展观是结合国情适应新时期需要发展而提出,“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正式提出。“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最伟大梦想。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宝库发展与贡献。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是人类全世界无产阶级发展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为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

(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运用和发展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及巩固和发展科学理论成果。(3)“三个代表”。“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发展与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和发展科学理论成果。(4)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观点和方法发展和总结。(5)“中国梦”。“中国梦”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宝库发展与贡献。

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重要 意义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力量之源。中华民族从“五四”运动以来,由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华民族克服不断涌现困难和挑战,为中华民族带来希望与信心及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不竭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华民族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前进。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多样化开辟发展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伟大历程,同时是中华民族开拓及坚持和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伟大历程。中华民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路,为世界各民族发展提供了成功之路的典范。

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途径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五周年探索出来的,中国道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出来,中国道路是是中华民族近代一百七十多年所走发展道路总结出来,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所走悠久历史文明发展历程中走出来的,中国道路具有悠久历史和现实基础。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精神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精神必须弘扬, 中国精神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为核心民族精神,以与时俱进创新改革为核心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兴国和强国之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和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力量必须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力量必须凝聚, 中国力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六个族族大团结力量,中国力量是中华民族汇聚起来整体力量。

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一个人都在怀揣着梦想赶路。梦想是什么?在鲁迅先生眼里,梦想是开启亿万中国人的心智,是唤醒他们的灵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眼里,梦想是飘香的烤鸭,是奶奶温暖的双臂;在运动员眼里,梦想是坚持心中永不服输的信念,是“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眼里,梦想是“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在“千手观音”邰丽华的眼里,梦想是聋人可以“听”得到,盲人可以“看”得到,肢残朋友可以“行走”,是永不言弃、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柱。

梦想是不停地突破和探索,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新,是博大的胸怀与爱心,是勇于担当的责任和道义,是对公平、正义和人性的崇高礼赞。

梦想是美丽的,它是心底最美的期望,所以“美梦成真”也就成了我们执着追求的崇高信仰。梦想是阳光的,它使人们从浮躁走向踏实,从彷徨走向坚实、坚定,从失败走向成功。

梦想是有力量的,它是人生前行的动力之源;高远的梦想可以激发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潜能。上帝虽然没有给我们翅膀,但只要有梦想,我们照样可以飞翔,因为梦想让我们拥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从小给自己一个梦想,一个前程远大的目标,从而让梦想带着我们在人生辽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惟有梦想才能激发我们的生命的力量,使我们摆脱平庸和低俗,克服人性的弱点,走向优秀、杰出与辉煌。一个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一个有梦想的人生是充满希望的。同样,一个有梦想的民族是伟大的,一个有梦想的国家是必然会走向强盛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梦,就是我们的梦!中国梦,就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千百年来的梦!

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 篇3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我们的先人们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一)“中国梦”全景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变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英国发生鸦片战争的时候尖船利炮敲响了中国这个大门,从而使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双半社会,主权开始沦丧,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中国社会各阶级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努力,都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的斗争,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一个新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是走向民族复兴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复兴的重要标志性的事件。

(二)中国梦照亮了人们奋斗进取的宏伟蓝图,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行,创造了人间奇迹,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被称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使人们看到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前途,习主席讲,“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通过用中国梦这样一个概念不断激发人们奋发进取的宏伟蓝图。

(三)“中国梦”为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树立了精神旗帜。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以何种精神状态推动改革,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习主席也指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通过“中国梦”的提出,让我们全体人民,特别是部分安于现状的人们,意识到我们现实的不尽人意和未来的美好,给人们提供一种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动力和勇气。

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深情阐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再次系统论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其他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及和论述中国梦,中国梦浓缩概括了新一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寄托了13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梦的时代特征。第一,中国梦是一种易为人民群众接受的表述,确立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昭示了党和国家的美好前景。很多人讲到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通过用中国梦这样一个概念这样的表述让老百姓是接地气、聚人气,长志气,壮底气,这是一个鲜明的特征表述的形象化、易于接受。第二,中国梦这个概念主体上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梦是作为一个政治理念提出来的,任何一个政治理念的背后都有它所代表的主体问题,包容的主体越大越多越能得到更多的认同,更能够凝聚民族复兴的蓬勃力量。第三个是历史的延续性,习主席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这是从历史的时空方面,习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用了三句话来阐述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讲中华民族的昨天是可谓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可谓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回顾昨天的时候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面对今天我们可以增强责任担当,展望明天我们可以激发磅礴的力量。第四个世界的相通性,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他与包括美国梦在内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有助于打消国际社会的顾虑,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面向与会代表,系统阐述“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方向,没有正确的道路,就无法汇聚各方的力量,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要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一个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内核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强大的动力,习主席曾经讲过,生活从来不眷顾满足现状者,从不待不思进取者,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这段话不仅仅是对青年人讲的,也是对我们整个民族讲的,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 篇4

一、对教材进行大胆科学整合, 加强对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育,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伟大的中华民族, 为人类文明, 社会进步, 科技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我们的民族, 历经磨难, 自强不息。我们的民族, 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民族具有海纳百川, 泰山不拒息壤的博大胸怀。我们的民族, 每个时代都涌现出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 科学家, 艺术家, 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的民族, 有闻名于世界的四大文明, 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人间奇迹。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但历史毕竟是一条奔腾向前, 永不停歇的长河, 在无限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 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刀箭, 能斩断人们的精神思缕, 大浪无会使许多人像泥沙一样被卷走。幸而, 人类发明了文字, 史学家们用不朽之笔把历史上的这一切记录下来, 得以世代承传, 我们才有史可读, 有史可鉴, 我们才可以创造暂新的历史。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热爱自己民族的历史, 从自己民族历史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来涵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认清自己的人生责任和使命。对于自己的学生, 则应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让他们敢于在面对各种肤色的人时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这种培养, 不是教给他们单纯的历史知识所能达到目的。那是教书应试, 而不是教书育人。这种培养, 应该以系统化史实史料及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晓其理, 动其情, 立其志的。这就需要我们作教师的大胆, 科学地进教材进行科学整合。即把历史教学纳入系统化轨道。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 (1) 明确三维教学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把教学目标量化到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上。对此, 要咬住青山不放松。 (2) 优化教学过程,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 这样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情境导入, 教师连环设向 (创设有机的问题情境) , 学生抱题读书, 思考探究, 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明确, 信息反馈, 巩固提高的师生互动过程。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应该体现在学法指导上, 既要教给他们思维方法, 记忆方法, 又要指出思维的发展方向, 如以事见理, 以人见情等等。 (3) 整合教材, 将选修教材中的民族人物, 改革, 思想等放入相应的必修教材的教学当中,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杰出人物, 先进思想和实践所起到的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学生就有了记识的线索, 做到以线穿点, 点面结合。而且他们也悟出了我们值得引以为自豪的道理和我们应该自信什么。

二、情化教学, 讲出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信心,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渐染效应。让历史课堂释放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之所以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是因为我们炎黄子孙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们的学生, 明天就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我们的任务, 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信, 对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一个人而言, 是其生存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有自信的国家, 民族和个人, 生命的马达才会高速飞转, 才会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所以, 我们高中历史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就不是一般的教育任务问题, 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释放正能量。

除了运用大胆科学整合教材的办法, 我们还可以用情化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史学家们写历史, 是有很严肃的写作态度的, 是有高度责任感的, 更是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秉笔直书, 不虚夸, 不溢美, 但却褒贬分明, 爱憎鲜明。历史不是无情物, 作者原本有情人, 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诉诸笔端, 融入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故能为我们留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历史故事。所以读史, 讲史都可以产生心灵的共鸣, 情感的共振。这是一种渐染效应。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有情人, 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情有独钟, 有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所谓情化教学,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讲得动情、讲得入情让教者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 讲到动人处, 眼角眉梢皆有意, 一颦一笑都传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使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情感的共振。再则就是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去心领神会。

三、引入神话传说的源头活水, 滋养学生梦想的发育和成长,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

神话和传说虽是人类幼年阶段思维的产物, 无论是把人神话还是神人化, 都是人类美好梦想的源头, 都寄托人类的某种美好的原理。而且这些梦想都有许多会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得以实现。例如: (1) 嫦娥奔月→嫦娥三号月球安全着陆; (2) 愚公移山→三峡工程取得巨大成果;……可谓梦想千年, 一旦成真。这样看来, 梦想从特定意义上说是人类追寻, 创造的原动力。没有了梦想, 人类就不会追寻, 创造。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作为生命的个体,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梦想, 也不会去追寻, 去创造, 也不会进步。那么,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就应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 促成学生梦想的发育, 让他们人人有美好的梦想世界。

那么, 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 引入神话, 传说的源头活水有助于促成学生梦想的发育。即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发掘教学内容与相关神话传说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思维平台, 引领学生进入梦想思维境界, 促成学生梦想的发育。如创设关于牛郎和织女的问题情境, 创设喜鹊搭桥的思维平台, 就促成了学生对美好爱情梦想的发育。创设关于白娘子许仙和法海和尚的问题情境, 构建法海和尚钻到蟹壳里永远不会再来的思维平台, 就促成学生对自由的梦想等等。在有一点就是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把相关的神话, 传说与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 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时代, 是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放飞美好梦想, 实现美好梦想的时代。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追求。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角度看, 它展现为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历史逻辑与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逻辑相反相成并根本改变中国面貌, 极大影响世界格局的伟大进程。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维度看, 它走过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实国情有机会并不断创新的光辉历程。从发展前景看, 它开辟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胜利引领全球化未来的灿烂前程。

教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篇5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中国梦”的含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对于个人,代表了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对于民族,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对于国家,代表了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个人的梦和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没有国家强、民族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国家强、民族兴根本上是要实现人民的福利最大化、幸福最大化,共享、共建“大同世界”、“太平盛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对于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需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人力资源保障,教育需要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根本动力,教育现代化对全面现代化具有引领和支撑的作用,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根本前提。

教育之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之梦,是人民幸福之梦,国家富强之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教育可以改变人生,好的教育可以使人生变得美好。教育使人幸福,教育使人自由,教育使人的人生空间和人生舞台更宽广。罗素讲,什么是幸福的人生,幸福的人生就是充满激情而又有知识指引的人生。教育可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教育需要梦想,只有燃烧起梦想的火焰,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的住脚。

我们现在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越来越近了,这是我们多年奋斗的结果,但这一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长期地艰苦奋斗。让教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我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私奉献,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也是爱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也是爱国,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爱国,只要把这种誓言注入自己的血液中,我相信教育工作一定能做好。

一、修身立德,为人师表

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兴亡在于教育,教师虽然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但是做的是不平凡的事情。我们肩上的责任是培养人,树造人。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使自己有洁净的身体,洁净的品德,才能成为他人的表帅,才能值得让他人信服,值得他人学习。

二、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一定要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做到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具备“一桶水”的理念。知识的海洋是广阔的,我们虽然不是万事通,但是一定要努力学习各种有益的书籍,尽量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把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方法永驻学生的心中。

三、敬业爱生,教书育人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他要全民参与,杯水车薪是不行的,如果人人都有一种乐业奉献的精神,中国的教育一定会搞好,抓好了教育,梦想就能实现了,教书育人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要实现梦想首先要爱学生,让学生有好的心情去学习,中华才能腾飞。在这中华腾飞之年,希望每个教育者都为自己的梦想而献出光和热。

四、淡泊名利、严谨治学

为了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梦想,为了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思想,要有鲁迅先生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

总之,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抓好教育,要抓好教育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者去传承文明,勇于创新,终身学习,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让“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有梦想,才能怀揣希望一路前行。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教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早日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者简介:庄俊华,32岁,中学二级

2006年——至今任教于霸州市第六中学

中国梦·中国建筑复兴 篇6

北京国际设计周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步入世界A类城市设计周行列,与米兰设计周、伦敦设计节、柏林设计周等被同列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设计活动之一。从2013年开始北京国际设计周正式与楼市传媒集团合作,引入房地产建筑设计单元板块,举办“D21中国建筑设计/青年建筑师奖”评选、论坛以及展览等系列活动,旨在关注中国日益壮大的建筑市场领域以及建筑领军人,推动中国建筑业主和建筑师同步走向世界。

在当天举办的论坛现场,意大利艺术家、建筑师、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划人福克萨斯,知名建筑设计师马岩松,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苗乐如,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楼市传媒集团董事长、“D21中国建筑设计/青年建筑师奖”策划人蔡鸿岩等国内外艺术界、设计界、房地产界知名人士,共同围绕 “中国梦·中国建筑复兴”提出各自观点,其中“山水城市”理念及其实践代表项目——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成为思想讨论和会聚的焦点。与会者认为,山水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的思考方向。

与会嘉宾对当下城市建筑设计追求极度现代化、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等问题发表各自见解。与会者认为,城市的模式应当既是生态化的也是人文化的,自然山水或者山水景观的再造应当充分挖掘和发挥自然潜力和人的创造力。同时,又将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的影响或者破坏降到最低,从而获得美观、实用、节能减耗的效果。专家们一致呼吁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重建的时代,应该诞生出新的建筑来体现这个时代。

“城市山水”理念的践行者、摘得“D21青年建筑师奖”的知名建筑师马岩松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城市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在这里应该有一种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印证了“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该项目开发方骏豪集团总裁张辉表示,其开发理念力求将现代城市生活跟自然山水结合起来,用中国的思想和中西合璧的表现形式做出高端写字楼,让建筑成为自然的延续,同时代表中国建筑界对中国梦想的一种实践。

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 篇7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 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 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长期以来, 广大文艺工作者致力于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 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服务人民, 取得了显著成绩, 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 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 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 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 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 欲望不代表希望, 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 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 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 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 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 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 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 讲品位, 重艺德, 为历史存正气, 为世人弘美德, 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社会主义文艺, 从本质上讲, 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 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 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 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一旦离开人民, 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 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 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 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 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欢乐着人民的欢乐, 忧患着人民的忧患, 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 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 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 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 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 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用光明驱散黑暗, 用美善战胜丑恶, 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一部好的作品, 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 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 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 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 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 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 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 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 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 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 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 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 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 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 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倡导说真话、讲道理, 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光阴荏苒, 物换星移。时间之河川流不息,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 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 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 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 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 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植根在中国人内心, 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 下得苦功夫, 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 加强道德修养, 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 善于明辨是非, 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 扎扎实实干事, 踏踏实实做人。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 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 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

■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 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 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三、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 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同时,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 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 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 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 通过坚持不懈学习,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 坚定理想信念。

■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 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 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 独特的历史命运, 独特的基本国情, 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 对国外的东西, 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四、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 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 弘扬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 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 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 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 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 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 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 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 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 有效整合社会意识, 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 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 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 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有鉴别地加以对待, 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要润物细无声, 运用各类文化形式,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注释

1“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中的讲话摘要是引自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见《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14年10月16日《人民网》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第1版。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中的讲话摘要是引自习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第166-172页, 及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2版。

3“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的讲话摘要是引自习近平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第153-156页。

4“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中的讲话摘要是引自习近平2013年9月26日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第158、159页。

5“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的讲话摘要是引自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第160、161页。

6“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讲话摘要是引自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第163-165页。

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生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8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版;

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 篇8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现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包括能源系统分析与模型、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战略、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记者:目前来讲, 国际谈判处于怎样的一个阶段?您认为, 阻碍气候谈判进程的关键问题有哪些?中国应如何应对?

何建坤:目前, 国际上气候变化谈判处于一个转折的阶段。2012年多哈气候大会, 结束了“巴厘路线图”下的“双轨”谈判进程, 延续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同时开启了“德班平台”下的“单轨”谈判, 旨在确立2020年以后的国际减排机制的问题。德班平台的谈判实际上是“双轨”变“单轨”, 要在同一减排制度和法律约束框架下, 确立各国的减排目标和行动。发达国家力图淡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抹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 而突出排放大国的义务。

从新形势来看,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随着经济发展和CO2排放量的不断增加, 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多地承担国际责任。中国的排放量已经占到了世界的1/4, 我国排放增长的速度远高于世界平均的增长速度。但是, 我国所承担的义务也要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减排能力相适应, 也要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 以及公平地承担国际义务的原则。因此, 中、印等发展中大国在未来谈判中将面临争取和维护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排放空间的艰巨任务。

尽管如此, 但是在国际上, 我国如何在气候变化领域发挥积极和引领作用, 核心是国内要低碳发展, 国内要做好相应部署。现在, 大家更多地关注于国内的低碳发展和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我国国内如何更好的向低碳发展转型。在新的谈判进程中, 中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我们也要准备更多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记者:我国要实现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 目前来看, 这一目标实现的难度有多大?

何建坤:在“巴厘路线图”的谈判中, 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主承诺目标, 这是我国统筹国内节能降耗与全球减缓CO2排放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

40%~45%的目标, 是一个促进国内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的高标准目标, 但也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不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的务实目标。我们可以实现, 而且应该争取超额完成。2020年与2005年比较, 时间跨度上包含了3个五年计划, 即“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 GDP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十一五”为19.1%, “十二五”规划为16%, 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势下, “十三五”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不应该低于“十二五”的16%。那么, 到2020年单位GDP的能耗可比2005年下降40%以上, 再加上能源结构改善, 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将由2005年的8.6%提高到15%, 届时GDP的CO2强度下降幅度可超过45%, 甚至可接近50%, 超过对外承诺的目标。这展现了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兑现了承诺。当然, 更重要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更快的转变。

记者: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来看, 全球和国别CO2排放峰值问题是一个焦点, 您认为应该怎样理解?我国预计在什么时间可以达到峰值?

何建坤:CO2排放达到峰值, 意味着化石能源消费量总体上达到峰值。由于天然气是比煤炭更清洁、高效、低碳的优质能源, 随着未来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技术的突破, 天然气的比例会持续增加, 将使煤炭消费的峰值早于CO2排放峰值出现。

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初基本完成工业化阶段之后, 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才逐渐趋于稳定并陆续达到峰值。欧盟15国CO2排放峰值时间大约在1980年, 而日本和美国都是在2007年才达峰值。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仍将持续增长, 需要有合理的排放空间, 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规律所决定, 是发展中国家公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权益。

我国2020年后工业化阶段基本完成, 但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 能源消费还会有较长时期的缓慢增长, 但由于近年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形势, 完全可能使CO2排放比能源消费更早地达到峰值。煤炭消费的峰值有可能争取在2020~2025年左右实现, 峰值消费量控制在40~45亿吨左右, 从而从源头上控制常规污染物的排放, 遏制国内资源和环境日趋恶化的趋势。当然, 我国2020年后首先是控制和减缓CO2排放的增长速度, 争取尽早达到峰值, 然后才有可能实现绝对减排。

我国CO2排放到2030年左右有可能到达峰值。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较发达地区要争取2020年左右率先达到峰值。即便如此, 届时上述地区相当多城市的人均CO2排放量仍将会超过欧盟、日本人均排放峰值的水平。2030年我国工业化和城市阶段基本实现, 经济趋于内涵式增长, CO2排放达到峰值后,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仍使我国有较大的能源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空间。中国未来的排放趋势、峰值时间和减排成效, 对全球实现2℃目标下的减排路径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前面对东部地区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严重局面, 必须严格控制其煤炭消费总量。特别是今年1月份华北地区大面积长时间严重雾霾天, PM2.5浓度超标数倍, 燃煤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是其首要成因。如果该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和油品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 这种环境灾难事件还会持续发生。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改善能源结构, 具有缓解国内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严重局面, 以及减缓CO2排放、保护全球气候的双重功效和协同效应。当前国内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比国际减缓CO2排放的需求更为紧迫和现实。

记者:您曾提出“靠谈判争取不来足够的碳排放空间”, 那么, 我国的碳排放空间应该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进行争取?

何建坤: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无节制消耗全球廉价化石能源和肆意占有全球环境容量空间, 是造成当今气候变化和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20%, 其历史累积的CO2排放占世界75%, 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者。发达国家已过多地占用了全球的碳排放空间, 按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2℃目标下排放路径测算, 发达国家人均累积排放量早已超过其应有限量, 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 都是进一步挤占和压缩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

现在全球要实现2℃的目标, 未来的碳排放空间会越来越小。当前全球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 发展中国家已不再具备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资源和高能源消费为支撑的高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全球资源保障和环境容量的条件, 必须走出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低碳发展路径, 实现跨越式发展。这需要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广泛的国际合作, 加强其应对气候变化、推进技术创新的能力建设。在全球碳排放空间总体受限和不足的情况下, 我国也不可能再沿袭发达国家的高碳发展路径, 必须向低碳发展转型。我们不可能靠谈判来获得高碳发展的空间, 只能争取向低碳转型所需的空间和时间, 国内必须向低碳发展转型。

探寻低碳科学发展路径

记者:当前, 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是什么?国内应对气候变化, 以及低碳发展的形势如何?

何建坤:中国低碳发展面临紧迫形势, 需要统筹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大局, 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相应能源战略, 超前部署, 协调应对。

低碳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减缓碳排放主要是减少能源消费的CO2排放, 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形成尖锐矛盾, 探求低碳发展路径则是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当前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是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而低碳的核心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主要是煤炭的消费, 这是一个主要措施。当前解决国内资源制约和环境污染的迫切程度, 比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更加紧迫。当前治理雾霾, 我们已切身感受到它的紧迫和重要性。

所以, 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内可持续发展有一致性和协同效应。减排二氧化碳, 不完全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也是国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完全可以确立积极和紧迫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记者:您认为,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史无前例”, 我国低碳发展存在哪些特殊性和优势?

何建坤: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进程, 走的是高碳的道路, 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后, 能源消费已开始逐渐减少, 是先高碳再低碳。中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就不能再高碳了, 要向低碳发展转型。这在世界发展史上尚无先例, 需要我国努力探索。

我国在节能和减缓CO2排放方面已做出了很大努力, 并取得显著成效, 从1990~2011年, 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了56%, CO2强度下降了58%, 下降幅度远高于附件I国家的约35%和世界平均约15%的水平。但由于经济快速增长, 能源消费和相应CO2排放总量大、增长快的趋势仍难以改变, 同期我国GDP增长到8.0倍, CO2排放总量也增长到3.4倍, 而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只增长50%。从2005~2010年, 我国新增长的CO2排放量占世界增长量的60%, CO2排放总量已占世界1/4, 人均CO2排放达5.8吨, 已接近某些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到2020年, 我国CO2排放总量将达约100亿吨, 超过美国、欧盟和日本当前排放量之和。所以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 使我国向低碳转型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为艰巨的任务。

记者:向低碳发展转型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中国如何才能走出有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何建坤: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仍然是沿袭发达国家以高的能源消费为支撑的追赶式的发展方式。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 我们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很可能超过欧盟和日本, 而向美国的高碳模式看齐。到2020年, 我国有些城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将达约15吨的水平, 向美国的高碳排放模式趋近。

加强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低碳发展, 这是我国顺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 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 低碳发展也就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潮流。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建设低碳城市, 既是世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变革趋势, 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核心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在这样的目标下, 我国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以及强化节能, 提高能源效率, 调整产业结构, 提升产品的技术等级和产品的增加值率, 则是推进节能降耗和减少CO2排放的关键措施。

所以, 我们一定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而不是盲目追求GDP的增长速度, 一定要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 先高碳、再低碳的传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模式。现在盲目追求GDP增速仍然是很多地区首要的发展目标, 在当前缺乏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增长点的情况下, 片面追求高GDP增速只能是依靠扩充高耗能原材料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作为支撑, 仍然是一种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方式。

向可持续发展迈进

记者:谈到可持续发展, 不得不提到城市化建设。请您谈一谈, 对推进城市化建设的看法。

何建坤:城市化意味着产业的聚集和人口的聚集, 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是, 由农村向城市的过渡, 也必将带来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 同时能源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会日益严重。在城市化过程当中, 城市的布局、居住和交通方式等相应的基础设施一旦建成, 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难以改变, 具有技术上的锁定效应。所以我国城市化进程一定要避免沿袭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以化石能源为支撑的高能耗和高碳的模式, 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 引导城市化进程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走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当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 我国也面临严重的资源制约、环境污染的形势, 我国资源依赖型、粗放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城市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大、增长快的趋势非常明显。2012年, 我国能源的消费总量超过了36亿吨标准煤当量, 其中85%是在城市消费。城市化过程当中我们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的紧缺和大气、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

记者:目前, 低碳试点城市的发展现状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何建坤: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低碳城市试点当中, 都在积极探索和制定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首先要促进产业的转型, 要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要率先达到峰值。因为城市化过程当中, 交通和建筑部门能源消费还是会适当的增加,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使工业部门率先到峰值。

从全国来看,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要率先达到峰值, 要在全国起到表率作用, 而且当前也具备这样的条件和产业转型的机会。要明确低碳发展在国家和地区总体发展战略中的战略的定位, 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 加强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

当前在世界范围之内, 全球低碳发展的潮流和广泛的国际合作, 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机遇。要加强国际合作, 借鉴国外的经验, 同时加强技术的引进和项目的交流。在全球低碳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下, 借助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技术条件, 有助于促进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 有助于提升我国城市的国际形象和自身的低碳核心竞争力。

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新就新在要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途径。在这一过程当中,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 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根本途径。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强调资源节约和提高能源效率, 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目前, 在城市化建设中, 相当多的地区还是以GDP为导向, 有些地方为追求GDP高增速, 盲目扩大重化工业产能, 从而使碳排放快速增长。

因此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不能用过高的环境损害为代价, GDP增长和环境保护两者要权衡。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各级领导必须改进政绩观念。必须看是不是可持续发展?是不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记者:您认为,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措施有哪些?

何建坤:建设低碳城市, 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的综合对策和关键着力点。首先,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型,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避免形成在沿袭资源依赖型的高碳发展路径下采取局部低碳措施的建设模式。其次,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 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 先高碳再低碳的发展趋势。第三,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 大力提高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益, 避免形成在持续强化高碳产业结构特征下局部寻求低碳技术的发展格局。第四,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城市化布局与社会消费导向, 促进低碳社会建设, 避免沿袭发达国家只能在宏观高能耗和高碳格局下, 寻求具体设施和单项技术低能耗和低碳的被动局面。第五,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城乡一体化低碳基础设施建设, 避免农村城镇化过程沿袭城市的高碳模式。第六,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低碳化和智能化, 两者互相促进, 节约资源, 提高效率, 避免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潮流中落后和边缘化。第七,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自身可持续发展, 发挥协同效应, 实现“双赢”, 避免将两者割裂和对立。第八,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经济发展目标与各级领导发展观念的转变, 切实把加强生态文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放在各项经济发展目标的前位, 避免把低碳目标放在辅助和点缀的地位。全球低碳城市的发展潮流和广泛合作, 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记者:“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向“生态文明”转型, 今后, 需要我们采取哪些行动?

何建坤:“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同时也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十二五”规划中提法是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的变革, “十八大”把变革改为革命, 利用改为消费, 增加了它的深度和广度。利用是指能源本身的利用效率, 消费涵盖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消费包括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 要调控和引导消费对能源的需求, 不完全是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从变革到革命, 增加了深度和内涵, 革命是更加彻底, 更加激烈的变革。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着力点, 要在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 推进能源体系的变革, 当前以化石能源为支柱的能源体系要逐渐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能源体系过渡,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将不再依赖地球有限资源和占用环境空间, 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走低碳发展路径,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由当前资源依赖型、粗放扩张的高碳发展方式转变到创新驱动型、内涵提高的低碳发展路径, 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控制在“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 年均增速7.2%左右的科学合理水平上, 进而控制煤炭消费和CO2排放总量。一定要协调好经济发展的增速和质量的关系, 要协调经济发展的收益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 寻求一个合适的权衡点。

工业文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同时也消费了大量化石能源, 带来资源环境的危机, 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要向生态文明转变,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态文明下的理念指引下, 消费理念、个人财富观念都会有改变, 大家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 会选择绿色出行, 会更多注重公共环境和公共财富, 愿意为创造良好环境做出努力, 将个人融入并回归地球生物圈, 找到人类合适的位置。当然, 这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 篇9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先驱者。毛泽东领导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 积极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然而,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某些教条式理解和对当时局势的认识偏差, 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了严重挫折, 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做的艰辛探索和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我们要永远铭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基于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 扭转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而且亲自主持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开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于江泽民和胡锦涛。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 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立场、目标和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明确阐述,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体现了党站在时代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充分自信和高度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根本成就。90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根本。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过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继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萌芽于党局部执政时期, 奠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是几代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伟大成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 从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提出“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历史的轨迹清晰地表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 给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 而民族复兴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一历史的产物, 这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选择

回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可以启迪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需要的正确道路。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 关键看两条:一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适合自己, 是否体现事物发展规律和趋势, 即是否体现了合规律性;二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即是否体现了合目的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它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同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体现了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鲜明特色和最宝贵的经验, 就是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而不是割裂开来。实践证明, 它既能充分发扬民主, 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充满生机活力, 又富有效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成就, 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旺盛生命力。所以说, 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 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从中国国情出发;既要尊重客观规律, 又要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坚定不移地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经验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 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就是建设、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 坚持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 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坚持以人民当家做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 这些方面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正因如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没有现成答案, 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发展规律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 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 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经验总结。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障。

当前, 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 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对巩固和发展90多年来党所创造的成就提出了严峻挑战。经过长期的探索和不断的总结, 我们党已经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为我们解决前进途中的问题, 克服前进途中的困难, 应对前进途中的风险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原则的规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不为任何挫折所动, 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再一次为我们描绘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美好前景, 只要我们全党一心、同心同德、坚韧不拔、开拓创新,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在前面, 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就在前面,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就在前面!

摘要:十八大报告再一次为我们描绘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美好前景, 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60多年的执政经验显示, 唯有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内涵,唯一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民族复兴”中的新中国油画创作 篇10

首先,是“传入”与“接受”的问题,但选择性变得很强,即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下,我们选择了苏联的油画。苏联油画的特征是什么?即采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强调主题性创作,强调典型化的表达方式。做出这种选择的最大理由,就是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或者说,我们与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当我们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的油画,必然也就承担起社会教育的功能,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宣传的工具。因为这工具性,便带来接受中的适应性问题——只有适应,才能有效。可如何才能适应呢?最佳的途径是教育,一则通过举办展览或传播媒体进行大范围的宣传教育,二则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小范围的专业教育,前者面向大众,后者面向精英。而教育的适应性,其实就是文化的适应性,其中,民族性的问题最为突出。

油画只是一种文化样式,通过特定的材料和造型技巧,传递了各种复杂的信息。而任何一种文化样式的移植,都会出现“在地化”(或曰“本土化”)的现象,也都会被某种文化势力牵引,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场域聚合信息,处理信息。苏联油画的进入与先前最大的不同,就是通过国家的教育体制,依靠行政力量得以推广,如1955-195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简称“马训班”),而在1953-1963年间,政府还陆续选派不少油画家到苏联学习,他们回国后都在各大美术院校担任教学工作,是他们奠定了新中国前三十年油画创作的基本范式。我们可以看看“马训班”的毕业创作《起家》(詹建俊)、《家信》(汪诚一)及《地下工作者》(侯一民)等,还可以看看罗工柳、全山石、张华清、徐明华等留苏时的作品。那时苏联油画已不是简单的某一欧洲油画样式的承续或翻版,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特别是那富有节奏的用笔及欢畅响亮的用色,很能为中国的油画家所理解并接受,而在接受中又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应该说是自觉的,因为不久就很明确地显现出来,如1958年由罗工柳主持的中国革命历史画创作以及196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办的油画训练班,代表性的作品有:罗工柳的《毛主席在井冈山》、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全山石的《英勇不屈》及钟涵的《延河边上》、杜键的《黄河激流》等等。其中,不仅有热烈向上的社会理想,有英勇豪迈的精神气概,同时也具有明朗而舒展的民族精神及讲究意境的艺术追求。尽管也出现了“油画民族化”的讨论,可已不再停留在所谓的“体用”关系或“互补”问题上,而是将其置入“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实现中国油画语言的本体建构。

其次,是“涌入”与“挪用”问题,且选择面变的很宽,即借助思想解放的动力,在批判“文革”单一化的创作模式中,将目光投向西方,重新认识西方的古典油画和现代艺术。在这被称为新时期的三十年,众多流派,众多手法,众多理论,一时间蜂拥而入,先期形成的中国油画的现代范式被解构了,中国油画家开始新的尝试,或者说,进入一个试验期,多模式泛滥,“挪用”现象比比皆是。在“挪用”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技巧也成熟了,不仅懂得了欧洲古典的画法,懂得了印象派的画法,懂得了凡高、塞尚、毕加索、马蒂斯、康定斯基、德库宁、波诺克,甚至也还在继续读写实一路的西方当代绘画,如达利、怀斯、阿尼戈尼、弗洛伊德、李希特等。抽象、表现、写实三者,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如果问,我们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很简单,实现现代化,且是具备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那么,与这理想相应的中国当代油画的基本范型是什么?我们无以回答。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否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又有一说法,且不论姓“资”还是姓“社”,发展是硬道理。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我们的文化呢?中国油画的当代性何在?

回到“画”的问题上谈论中国油画的当代性,我们会关注到“民族形式”,因为离开“形式”而空泛地谈论民族精神,最终将无法落“实”,即无法在具体的层面上揭示精神的意义指向。然而,我们又不能过分地讲究“形式”,因为定型化的理论方式不利于阐发个体性的经验。好在我们的议论是事后的,我们要建构的是一种历史性的观看,——虽然目前的时间距离还不足以促成这种观看,因此这种“疏离”就被强行放置到心理或意识的层面上,让主体离开当下。我们能旁观么?举出一系列画家的名字及作品,如程丛林的《1844年中国沿海口岸——码头的台阶》(1984)、韦尔申的《吉祥蒙古》(1988年)、刘小东的《田园牧歌》(1989年)、段正渠的《东方红》(1991年)、洪凌的《寒雪》(1991年)、阎平的《母与子》(1994年)、谢东明《守望者》(1995年)、忻东旺的《早点》(2004年)、许江的《葵》(2004-2009年),等等,这种系列性的做法有着类型化的意图,这里明显存在着两个限定,一是“写实”,二是“表现”,或曰“写实性的表现”,或曰“表现性的写实”,有意象性的成分。为什么不举抽象系列或具象系列为例?因为在这两系列中,“形式”易于趋同,个体的或族群的文化特性不是流落于符号便是借助于题材。在民族文化的现代诉求中,既没有为纯粹抽象的油画打开更大的空间,也没有为纯然具象的油画给予更多的喝彩,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下一篇:KPI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