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知识应用

2024-06-26

法律基础知识应用(精选十篇)

法律基础知识应用 篇1

一、从数学方法解决的案例来体会法律与数学之间的关系

将法律与数学联系起来似乎很牵强, 表面上它们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数学是系统的知识体系, 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则体系, 它们研究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法律与数学之间也不例外。

这里就有一个案例:一私营船主, 运送一批货物, 抵岸后接货人蒋某雇了若干搬运工卸货。货船与陆地之间用一条长约十米的跳板连接着, 搬运工们通过跳板将船上的货物搬到岸上, 过程中搬运工张某跌倒, 造成左膝盖粉碎性骨折。当事人声称:那天船摇晃得厉害, 在距岸1米左右的跳板上, 他左脚踩空, 跪到了地上 (右脚仍在跳板上) , 造成了其左膝盖粉碎性骨折。按照行业惯例, 以跳板尾部与陆地接触处为界, 若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在界线以上部分, 由船主负责, 若发生在界线以下的陆地部分, 则由接货人负责。据此, 张某以船上的安全措施不到位、工人劳动强度过大等为由将船主告上法庭, 要求赔偿。

这个案件争论的焦点就变成了:张某是在距岸1米的跳板上跌倒的, 还是上岸之后跌倒的?

对此, 被告的委托律师来到案发现场, 进行调查取证。在对原告所称的跌倒地点进行分析时, 发现:跳板与水平地面有一个大约呈15°的夹角, 而靠岸处的地面是一个斜坡, 坡度近30° (如图所示)

设A点为张某在跳板上的跌倒点, 根据他的叙述, 则A点铅直向下在地面上的B点为其左膝盖的落地点。C点为跳板与岸边的接触点, l为水平线, ∠1=15°, ∠2=30°, AC=1m以下为该图的数学分析:

根据张某描述, 当他在距岸1米的跳板上跌倒时, 左膝接触到了地面, 而右腿仍在跳板上, 身体是悬空的, 那么也就是说图中A B间的距离即为张某的髋到膝盖的长度, 张某身高1.7m左右, 髋到膝盖即大腿部的长度也不过50cm左右, 通过计算, 发现他的大腿长有近1m!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证明, 张某的确是上岸后跌倒的。原告张某的话不属实, 被告的委托律师以此为依据, 打赢了这场官司, 法院驳回了张某的上诉。

通过这一用数学方法有效解决的案例可见, 必要的数学知识对于某些法律纠纷的解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甚至影响到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在对法律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所学数学知识与法律知识的关系, 细心去体会运用数学知识对法律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案例进行分析, 从而还原事实真相得出正确判决是何等重要。同时也说明理性、逻辑、实证在数学理论和法律规则中都具有普遍性。

二、法律与数学的相同的客观性

在做数学选择题、填空题时,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会做这道题, 思路和方法都正确, 就是在草稿纸上演算时出了点小差错, 导致最后得到的答案错误。有时候费了好大劲才做出一道题, 却在一点小错处前功尽弃。这似乎很冤枉, 不公平, 但无可奈何。因为, 这时老师能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结果。无法知道你究竟会不会这道题, 更无法知道你的思考过程, 只能从你得到的答案来判断。也许你的思路和方法正确, 但只要结果错了, 就不能判对。这也是保证公正、公平的需要。在这一点上, 数学是客观的。

法官判案同样也是如此。只能“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这里所说的“事实”指的是证据。因为只有证据是相对客观的, 可以成为法官判案的重要依据。下面一个案例, 甲与乙是邻居, 甲向乙借了8000元钱, 写了一张欠条, 承诺两个月之内还清。一个月后, 甲将8000元钱还给了乙, 但忘了写过欠条。两个月后乙拿着甲还钱后却忘记要回的欠条将甲告上了法庭。法官根据乙提供的证据, 判甲付给乙5000元。在没有其他人证、物证的情况下, 法官的判决应该说是公正合理的, 严格遵守了“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司法原则。尽管真实的情况不是如此, 但法官无从得知。原被告的利益出发点不同, 不能对法官的判案起决定性作用, 最后的判决结果只能是指向证据充足的一方。由此可见, 法律跟数学一样, 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它们在所用方法和要求上有共同之处, 包括观察分析的方法、逻辑推理的方法, 以及在客观、中立、逻辑上的严谨一致。

三、推理在数学领域和法律领域中的运用

推理是数学中的重要方法, 许多定理、公式都要通过推理而得到。在做证明题时应用的非常广泛, 它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 条件与结果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关系。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1) a>b, c>0圯ac>bc; (2) α, β为平面, m, n为直线, α∥β, m⊥α, n⊥β圯m∥n。

同样, 推理的方法也适用于法官得出的一个正确判决结论的思维过程。法律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 是法律方法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存在于法律的整个实施过程。法律推理分形式推理和辩证推理。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 就是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它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其中演绎推理是最简单的推理形式, 也是主要的形式推理。它的大前提是有可以适用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 小前提是经过认定的案件事实, 结论体现在具有法律效力的针对个别行为的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中, 即判决或裁定。可记作公式:R (法律规则) +F (事实) =D (判决) 。所以演绎推理又称为三段论推理。辩证推理又称实质推理, 是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它用于缺乏使结论得以产生的确定无疑的法律与事实情况。

案例:甲为送急病的母亲去医院闯了红灯。警察乙认为甲虽然违反了交通法规, 但由于他是送病人去医院, 情况紧急, 所以可以不受处罚。而警察丙认为既然他触犯了有关的交通法规, 那么就应该受罚。在此案例中, 警察乙就运用了辩证推理, 而警察丙则运用的是演绎推理。

推理在数学领域和法律领域中的运用时抽象性和概括性是一个相通之处, 要求我们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并能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来看问题。

四、法与数学的共同的程序性

在现代汉语中“程序”是一个多义词。它可以指机器的操作规程, 事项的展开过程和先后顺序等。当它用在数学里就是指解题或论证的过程和先后顺序, 其内部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和逻辑关系, 而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 程序是从事法律行为做出某种决定的过程、方式和关系, 离开了程序的正义是非正义。

数学的程序与法律程序之间是有一定共性的:第一, 在空间与时间上有着先后顺序, 不能颠倒;第二, 其内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并且正是通过这种逻辑性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第三, 具有形式性, 程序仅仅是从事某项活动的一个外在表现, 并将行为置于一个合理而有序的框架中, 使其规范化;第四, 它们都要求行为人要有严谨的态度, 缜密的思维, 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环扣一环;第五, 行为人要保持绝对的理性, 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感情色彩。程序中排除了一切意气用事及喜怒哀乐的情绪、情节、情况等, 通过形式化、专门化的数字、符号、语言, 统统凝结为程序中的推理、证明和决定。

五、总结

综上, 可以得出数学与法律之间的共同之处:第一, 它们存在某些基本的共性, 这就是理性、逻辑、实证以及普遍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第二, 它们在所用方法和要求上有共同之处, 包括观察分析的方法、逻辑推理的方法, 以及客观、中立、逻辑上严谨一致, 思维过程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严密、理由充分以及表达方式精确明晰等要求;第三, 它们都借助特定的语言符号系统及程序, 因而可使个体经验得以积累, 形成体系。

这也正是在告诉我们, 高职院校的法律课应当充分把握二者的共性与相互联系, 结合数学知识在法律纠纷解决中的具体运用, 把法律知识的讲解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将融数学方法与法律常识为一体的知识体系教授给学生, 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从而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法律课的浓厚兴趣, 这不失为高职院校法律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可行方法。

摘要: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法律和数学也不例外, 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学科在理性、逻辑、实证以及客观性、程序性和推理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探讨一下法律与数学的关系对于我们高职院校教师从事法律教育与激发学生的学习法律的兴趣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关系,客观性,推理,程序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法律基础知识应用 篇2

第一条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情节严重”,应当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

(二)假冒两种以上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应当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非法经营数额在二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二)假冒两种以上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三)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第二条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应当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销售金额在二十五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数额巨大”,应当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三条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的“情节严重”,应当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二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

(二)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两种以上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一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应当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十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二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二)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两种以上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五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三)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第四条 假冒他人专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的“情节严重”,应当以假冒专利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非法经营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二)给专利权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

(三)假冒两项以上他人专利,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五条 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所列侵犯著作权行为之一,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所得数额较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严重情节”,应当以侵犯著作权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二)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复制品数量合计在一千张(份)以上的`;

(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所列侵犯著作权行为之一,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所得数额巨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应当以侵犯著作权罪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非法经营数额在二十五万元以上的;

(二)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复制品数量合计在五千张(份)以上的;

(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情形。

第六条 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条规定的行为,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所得数额巨大”,应当以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七条 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应当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二百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的“造成特别严重后果”,应当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八条 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相同的商标”,是指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完全相同,或者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

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使用”,是指将注册商标或者假冒的注册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产品说明书、商品交易文书,或者将注册商标或者假冒的注册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等行为。

第九条 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销售金额”,是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明知”:

(一)知道自己销售的商品上的注册商标被涂改、调换或者覆盖的;

(二)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受到过行政处罚或者承担过民事责任、又销售同一种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

(三)伪造、涂改商标注册人授权文件或者知道该文件被伪造、涂改的;

(四)其他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情形。

第十条 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的“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

(一)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专利号的;

(二)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

(三)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

(四)伪造或者变造他人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的。

第十一条 以刊登收费广告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收取费用的情形,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以营利为目的”。

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是指没有得到著作权人授权或者伪造、涂改著作权人授权许可文件或者超出授权许可范围的情形。

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行为,应当视为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复制发行”。

第十二条 本解释所称“非法经营数额”,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过程中,制造、储存、运输、销售侵权产品的价值。已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实际销售的价格计算。制造、储存、运输和未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标价或者已经查清的侵权产品的实际销售平均价格计算。侵权产品没有标价或者无法查清其实际销售价格的,按照被侵权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

多次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未经行政处理或者刑事处罚的,非法经营数额、违法所得数额或者销售金额累计计算。

本解释第三条所规定的“件”,是指标有完整商标图样的一份标识。

第十三条 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犯罪,又销售该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的规定,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定罪处罚。

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犯罪,又销售明知是他人的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构成犯罪的,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第十四条 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侵犯著作权犯罪,又销售该侵权复制品,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的规定,以侵犯著作权罪定罪处罚。

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侵犯著作权犯罪,又销售明知是他人的侵权复制品,构成犯罪的,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第十五条 单位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至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行为,按照本解释规定的相应个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的三倍定罪量刑。

第十六条 明知他人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而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或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运输、储存、代理进出口等便利条件、帮助的,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共犯论处。

法律基础知识应用 篇3

关键词: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11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017

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是在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由于法律基础课教学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将案例教学应用其中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意义显著,更能增强其实效性。因此,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的应用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述

案例教学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实例教学和个案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准备和选择案例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案例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

法律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会形成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可以用真实的案例深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并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内容,从而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联系,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高度。在法律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在于,通过现实案例的呈现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现实的学习氛围,设身思考和分析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懂法、用法。

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法律基础教学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还是有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案例选择不合理。相比于其他学科,法律基础课程在选择案例时有明显的区别,关键是要与时俱进,不能选择一些过时的案例,这样会与当下的法律条文相违背,同时也要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热点,也不能选择一些法律关系非常复杂的案例,让学生去分析法律关系复杂的案例;其次是过分看重案例的讲解,反而忽视了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这也就是说教师所采用的案例虽然和课堂实训内容是相吻合的,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即使学生能通过案例理解教学内容,但却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是过于偏重法律条文的分析。有部分教师在提出案例之后,会将大量的法律条文参入其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法律条文的知识,但这显然是违背案例教学的学法目的,不能将抽象的理念实际化,反而是更为晦涩。

二、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准备

案例的准备应满足三个要求,分别是满足教学目的、具有典型性、难易适当。

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理论课,其主要责任就是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那么在案例的选择上就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性和实用性。教师在准备案例阶段,首先就是要明确主题,拟定学生需要讨论和分析问题,以及通过问题的讨论之后需要起到一种什么效果,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这样教师才能面对突发问题和情况引导教学方向,控制教学节奏。此外,案例的内容应是有事实作为依据的,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对材料适当地删减或合并。在呈现案例的方式上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自述或者多媒体,让学生能够感受一种真实存在的环境。

案例只有具备典型性才能被称之为案例,案例不像讲故事,它是要通过真实情景的构建,让学生能够将课程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通过讨论和分析之后对问题作为判断和决策。典型的案例要暗含问题的处理办法,通过事件的叙述后学生可以通过相关信息找到案例中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刺激学生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案例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不论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无法起到良好的教学。教师所准备的教学案例应契合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情况,在准备阶段就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案例就需要注重难易程度。一方面,案例要让学生可以接受和认同,案例中涉及的问题是学生实际生活中能遇到的;另一方面案例质量也要高,其中的内容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以便能够给学生启示。

(二)案例应用模式

1.辩论式。案例教学法应用辩论式教学模式是在于向学生提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而得到一定的思考空间,也为辩论式的案例教学提供相应的素材。通过辩论的过程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讨论式。与辩论式相同,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同样是需要提出问题,不同的是需要学生去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他人交际的能力。在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是主体作用,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有关于“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确定“中专生应如何处理与家庭、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讨论命题。教师首先可以根据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列举一些案例,以此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议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不同的意见。

(三)多媒体案例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已普遍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容量大、教学直观生动、易引起学生兴趣等教学优势,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模式与多媒体设备的结合可以更进一步体现出案例教学的优势,可以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观察到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对案例有着更深刻地理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比如,教师在选择典型性案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今日说法》《新闻调查》《道德观察》等相关的法治节目。

三、结语

要想在法律基础课中将案例教学法合理利用,关键是要做好案例的准备,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注意案例的典型及难易程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的案例,并采用多样化的应用模式丰富案例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颖.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98.

[2] 赖平.论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82-183.

Abstract:A goal of Fundamental Law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legal sense and concept. In order to gain the goal, teachers should combine practice and theory and use case study to deliver legal knowledge. Through the demonstration of real and typical cases, case study teaching theory helps students get involve in the case and ful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 which help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cultivate student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Fundamental Law; case study teaching theory; application model

法律基础知识应用 篇4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及内涵解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多种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很大影响, 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首先, 网络上开放的环境对教师的权威地位带来了挑战。学生可以平等地参与网络上的话题讨论, 可以快捷地知晓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 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网络上对于事件的评价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 这就为教师如何使学生树立正面的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 网络上丰富的信息给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带来了挑战。网络上多元的信息资源使得固有的教学内容显得捉襟见肘, 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最后, 网络上立体的空间对单向式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网络上, 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有, 教学视频也有, 习题详解也有, 那么, 我们的课堂如何提供网络上没有的,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竞争力呢?那就是课堂体验式教学, 它对学生道德情感的互动、道德行为的树立及道德智慧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体验式教学”, 就是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要按照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及规律, 以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 有目的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们的情感, 引导学生感知并领悟知识, 在实践中去证实知识, 最终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亲身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常常把学生放在特定事件或者情境当中, 对自己经历的事情进行反思, 发表看法, 从而形成相应的感觉、思想、联想和其他观察资料, 然后利用理性逻辑对资料进行分析, 从已知的知识当中寻找相似体验, 然后把形成的新知识、新结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的模式结构, 可以概括为创设情境———尝试体验———交流指导———入心入脑。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决定认识, 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 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因此, 社会生活实践是人们获得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 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二)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人的知识不是人被动地被灌输而来的, 而是由人即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而来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播, 但这种被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接受者重新加以建构之后, 即只有得到了接受者的重新解释并且也与接受者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之后, 它才能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这也就是说,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一个由学生自己来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 学生主体地位论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 传统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所取代。现代教学论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 还强调教学中应使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智能达到和谐统一。教育发挥作用的关键就是要唤起学生追求改变和成长进步的要求。马克思在阐释内外因关系时指出,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必须由内因发挥作用。这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 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 体验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这一重要思想。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一) 角色扮演

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方法多样, 其中运用情景剧形式的“角色扮演”效果不错。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课前准备

首先, 要做好课前学生分组工作, 布置主题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 明确目标, 教师为学生提供技能指导, 然后让学生根据主题自创情境, 自编剧本, 分工合作。其次, 在情景剧表演之前, 教师要进行审阅定稿, 把握政治性和方向性, 提出整改意见, 学生分配角色进行排练, 为课堂演示做好充分准备。最后, 还要准备好应急预案, 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要做到精细, 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2课堂展示

经过学生的精心设计排练, 小组成员化身为不同的角色, 在课堂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如有的小组排演的情景剧《狼牙山五壮士》在音乐和PPT虚拟背景中展示了五位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壮丽诗篇的英雄, 展现出来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颇为动人;有的小组表演的《校园陋习》情景剧, 将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展现在大学生面前, 学生为之汗颜, 深受触动。学生的课堂表演一改“讲授—倾听”的呆板教学模式, 学生的表演入木三分, 其他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教学效果十分突出。

3总结提升

教师对学生展示给予总结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的点评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所表演主题的正确认识, 对作品予以升华, 达到触动心灵的目的。而且, 教师的点评既要体现课程内容的重点、难度, 又要指出学生表演的优点、缺点,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 头脑风暴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可以被任意填满的容器, 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 让它释放能量。“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或“自由思考法”, 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 如今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 是一种激励性的思维方法, 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头脑风暴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具体运用包括:课堂或课下的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和案例分析等。

以人生观教育展开的“头脑风暴”为例进行说明。首先将学生分为十人一组的若干小组, 每组推举一个代表充当总发言人。然后, 为学生布置讨论议题, 如围绕“大学生张华牺牲生命救掏粪工人”的案例讨论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问题。经过30分钟的激烈讨论、碰撞, 得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 总发言人代表小组阐述本组讨论结果, 得出不同的结论小组自发展开辩论, “理不辨不明”;最后, 大家一致认同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物质贡献不是评判一个人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 精神贡献与物质贡献相统一。

精选案例是头脑风暴法实施的前提, 但一个好的案例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还与教师是否正确组织实施有必然联系,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 要做好知识储备。首先, 教师要根据精选的案例, 科学设置思考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一方面要注意案例题目的难易度, 另一方面, 对学生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应有一定的预见性, 并作好必要的知识上的储备和应对准备, 以便更好地驾驭案例教学。如在“爱国”这一专题的探讨时, 有的同学可能会持“拒绝外国货就是爱国”的观点, 对此应有“理性爱国”的知识储备。

第二, 要精心组织讨论。在案例讨论中, 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在案例讨论前,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言, 一旦出现冷场, 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在案例讨论中, 如果发现学生有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要及时予以纠正, 以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当讨论演化为辩论, 学生言辞激烈, 开始唇枪舌剑, 出现矛盾和对立, 气氛趋于紧张时, 教师要果断介入, 灵活机动地驾驭课堂, 以确保案例讨论的有序、顺畅和高效。

第三, 要善于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头脑风暴法实施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讲评起到辨别是非和升华理论的作用。通过分析学生的各种观点, 尤其是相互对立的观点, 阐述其中的“闪光点”, 及时提出表扬;进而对有争议的观点认真剖析, 做到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让学生信服;还要对学生发言中一些模糊的, 甚至错误的认识加以正面引导和纠正, 从中引导出正确的思路和观点。总之, 教师要通过讲评, 给学生以清晰的思想脉络, 让学生透过案例表象揭示本质, 使学生的的认知能力和道德修养从讨论与讲评中得到提升。

四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 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有机结合, 将学生的思考与动手能力有效结合, 将学生的“知”与“行”有效结合,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开发了学生的潜力, 也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1提高了教学效率

体验式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出现如下变化:第一, 学生出勤率高。学生对这门的课程的关注可以通过出勤率来衡量, 学生出勤率高达到95%以上。第二, 课堂学习氛围好。体验式教学法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 不论是课堂的教学还是小组讨论和汇报、角色扮演等都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并通过自身的体验增强或改变思想道德以及法律观念和行为。学生是这样评价这门课的:“思修课并不枯燥, 也不是很一本正经, 而是在一片活跃的气氛中学习, 学习就应该在玩中学, 这种方式挺好。”“感谢这一个学期的教学, 非常有趣, 老师准备课程非常用心, 课堂非常生动, 课上有英才说事、演讲、表演等等, 虽然准备的时候很麻烦, 但确实增长了见识, 留下了宝贵的回忆。”第三, 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效果明显。在课堂教学和小组交流活动中, 学生很快适应大学生活, 制定学习和发展计划,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对大一的新生来说有切实的帮助。有的同学在课程评价中动情地写道:“其实人生是不得不马不停蹄前行的旅程, 真的非常感激, 也非常难忘, 在大学的第一段旅程遇到了您, 遇到了这门课, 或许数年后, 我们不再记得大学的模样, 但是还记得那位引领我们前行的老师……”

2提升了学生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提升了学生的多种能力:第一, 自主学习的能力。体验式教学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来, 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第二, 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体验式教学法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活动模式, 在小组内部, 每完成一个活动主题都是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工协作收集资料、归纳整理、制作课件或角色扮演, 始终贯穿着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无形中也大大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第三, 心理素质。学生们通过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在自我认知、自我表现、情绪管理、与人沟通及对他人认知等方面均有改善, 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大大提高。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 教学实践给予了教师教学研究的机会, 使教师得以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因此, 教学实践促进了科研;同时, 理论对实践具有极大的反作用, 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也能更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使教学内容不断充实, 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切实效果。教师在教研相长的过程中也能不断提升教学和科研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3]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4]朱宗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 (7) .

法律基础知识应用 篇5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法律知识部分的考核一向为考试重点,所占分值30%-40%。那么如何备考好这部分知识成为了头等大事。下面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提供公共基础知识法律常识: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经营企业,必须经国家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且要保证外商投资比率不少于25%,董事会是合资经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外合作企业的区别:

1.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契约式的合营企业,中外合作者按合同中约定的比例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

2.中外合资企业都是中国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则无此限制。

法律基础知识应用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修与法律基础课;应用

思修與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中的必修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中,将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根据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案例,使案例教学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使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面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思修与法律基础课,课堂的参与性比较差,学习往往应付了事。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思修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法制观念。利用生动的案例,可以将教材中枯燥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缩短教学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思修与法律基础课要求以学生为本,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课堂中实现师生平等互动,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分析问题,理解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思修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选用社会案例,有助于学生将道德法制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道德与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1.课堂探究讨论

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由讨论,教师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问题的探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学习“适应新生活,确立新目标”时,教师可以利用“朝着北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的案例故事开展教学,围绕“大学、大学生、大学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大学,了解自己所处的崭新环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让学生懂得只有“适应”才能“转变”才能“发展”的道理。学生刚刚走入大学校门,处于人生新的转折点,迫切需要了解新的生活环境。因此,全面介绍大学、大学生、大学生活符合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将会感兴趣,愿意学。考大学是学生的梦想,梦想实现,就会出现相对的空虚、无目标的情况,为他们的未来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使其在新的目标指导下充实地生活,这会受到学生喜爱。

2.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优势和特点,教师在进行思修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典型的案例视频,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道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提高交往能力,优化人际环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宿舍你、我、他,由宿舍同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入“人际交往”的主题。讲解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意义、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等问题。通过讲解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选取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开展教学,学生会反响强烈,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3.现身说法,强化教学效果

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可以利用现身说法的模式,通过真实的案例开展教学。学校可以邀请一些道德模范、法律模范到学校为学生进行讲座教育,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以及人生经历,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法律意识。

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能够使其在学习中不断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次仁央宗.刍议视频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9(5):97-98.

[2]王刚.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14,5(12):50-51.

法律基础知识应用 篇7

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按教学大纲对课本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的课堂教学。由于互动较少, 照本宣科, 课堂气氛较为冷清,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同时又具有自我践行性和自我修养性。如在“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一章中, 单纯地讲授理论, 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需要激活教材内容, 主观构建教学场景, 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将自身的兴趣、特长与专业相结合,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基础”课突出的自我践行性和自我修养性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才能得到诠释和表达, 需要将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内化为内心的道德法则, 再将内心的道德法则外化为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 最终达到他律与自律的和谐统一。实践是连接他律和自律的桥梁, 是人生道德和法律修养由他律向自律辩证转化的根本途径。

因此, 要使“基础”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学习时变被动为主动, 就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 还可以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 加强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独立感悟、思考和探索的潜能, 努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 并在“双元制”的不断改革中完善起来。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 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人的发展为本位) 的教学, 是全面地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法, 强调发现性学习, 强调师生、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共同探讨, 强调学生动机形成、核心能力培养。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应用

笔者在“基础”课的教学中, 重点探索研究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未来设计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一)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最初是指具体的产品, 但它的核心理念是设计和制定一项任务, 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 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 都由学生具体负责、独立完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形成了以能力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

笔者在指导学生参加2011年我校的人生规划大赛时采用了项目教学法: (1) 筹备阶段:第一次上课时, 就要求每名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个人特点撰写人生规划作业, 并告诉学生, 将按比例选拔优秀作品参加本校的人生规划大赛, 并印发了基本的指导资料, 交给每班的科代表, 供有需要的学生查阅参考。 (2) 指导阶段: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和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等章节中, 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能够结合课程内容, 了解人生规划的内涵。 (3) 筛选阶段:要求学生在规定期限 (开学后两个月内) 上交人生规划作业, 并在其中按规定比例, 筛选参赛作品。本校人生规划大赛复赛时参赛选手还需结合自身规划制作PPT, 并进行讲解, 因此, 在推荐参赛作品时不仅要注重规划本身, 还应考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PPT制作技能等因素。 (4) 比赛阶段:赛前指导参赛学生提炼人生规划内容, 修改、完善PPT, 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参赛, 进一步明确了个人发展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 在学习、生活乃至于未来工作、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追求。我指导的两位学生分别获得了该次人生规划大赛的二等奖和三等奖。 (5) 总结评价:除了对参赛的学生进行辅导, 我也认真批阅了所有学生的人生规划作业, 并在课堂上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点评。

通过人生规划大赛项目教学, 培养了学生三种能力:专业能力———文本写作能力;社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演讲能力;方法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角色扮演教学法

所谓角色扮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先设计一项任务, 然后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入规定情境, 去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 其他学生当观众。扮演特定角色的学生表演结束后, “观众”对扮演者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运用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从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并体验各类人物的心理感受, 训练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 达到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的目的。

在角色扮演教学法中, 教师要认真备课,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角色, 挑选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 启发当观众的学生去评价“演员”。在整个角色扮演过程中, 教师履行着导演的职责, 驾驭着整个剧情的发展, 做每个角色的裁判, 最后要做出与课程设计思想、目标相符合的结论, 完成预期的教学设想。

在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中, 我安排了一个“礼仪互动环节”, 要求学生假设自己处在商务场合中, 由几名学生分别扮演业务员、经理、秘书, 让他们以社会人的身份体验如何在工作中遵守社会公德, 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促进工作成效和人际交往。之后再让学生互相讨论, 发表意见, 最后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总结。

角色扮演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但要注意的是, 学生扮演角色时如果表演失当, 容易被其他学生嘲笑与批评, 教师需要加强临场调控能力。有的学生在扮演角色时容易紧张, 教师要及时安抚, 保障过程顺利进行。在学生表演结束后, 教师一定要做适当点评。学生表演时, 教师要注意记录他们暴露出来的不足, 最好先引导其他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 再由教师充分肯定,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再指出不足之处, 使学生有更大收获, 切不可走过场。

(三) 未来设计法 (畅想法)

未来设计法围绕特定课题进行教学, 有几个因素需要注意:一是要用卡片写出关键词;二是在大家发表意见 (畅想) 时不允许批评;三是所写的卡片要与问题和目标有联系。

在引导学生思考“理想”时, 我先在课堂上讲了相关概念, 做了相应准备, 之后安排了“畅想10年后的自己”的体验活动: (1) 开题:播放悠远轻柔的音乐, 引导学生想象10年后的生活状态。为方便学生浏览, 将这个问题放在投影屏幕上显示。 (2) 关键词:10年后本人的居住环境、交通工具、工作情况、家庭状况等。 (3) 收集意见:引导学生主动发言, 并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发言, 要求学生围绕关键词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4) 加工整理:学生发言各有侧重, 但都对10年后的感情、工作、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 教师可以边听边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我, 并作好相应记录。 (5) 总结:理想是美好的, 我们应该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 并明确自己的目标, 为之不懈努力。

未来设计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四) 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一定条件, 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现象, 以验证或阐明某一现象。简单地说, 实验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观察、验证某一现象。

首先, 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必须讲清基本理论,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论体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初步的把握。这是进行实验的基础。

其次, 以学生自身为实验对象。如在讲授“认识自我”时, 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我的素描”, 要求学生以自身为实验对象, 思考“别人眼中的我, 我理想中的我, 我重视的理想与信念”。通过这个实验, 结合课程内容, 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基本分析, 明确自身的使命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认识自我”的内涵。

再次, 获取信息后, 进行讨论和交流非常重要。如学生对社会现状都有自身的看法, 信息冗杂, 意见不一。在讲授“道德”的内涵时, 为强化学生评价信息的思维能力, 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针对“社会道德是否滑坡”, 学生畅所欲言, 验证课本知识的同时, 也强化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五) 依托多媒体的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围绕某个教学案例,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 提出解决方案, 并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探讨、交流实践性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 要求案例来自实践, 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 教师有选择地将案例提供给学生。特别是依托多媒体的案例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直观立体式地展现案例是依托多媒体的案例教学最典型的特点, 无论声音、图片、文字、视频, 通过多媒体技术都可以很好地整合在一起。这样, 就可以大大增加案例容量, 增大信息密度, 提高教学效率, 丰富案例的学习层次。教师只需在课前利用计算机优化设计案例, 授课过程中按需要随意控制案例进程, 十分方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轻松地保存教学内容, 方便自己学习, 所有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引入案例:在“公德”内容的授课中, 我先引入主题, 再播放公德系列动画, 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后思考“该短片中列举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有哪些”。

分析案例:讲授《环境保护法》时, 播放了嵩山环境治理的视频, 教师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描述和分析案例, 鼓励学生发言。

归纳总结: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获得真理性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 在学生都做了充分发言, 表明了自己的见解和态度后, 进入教学的归纳总结阶段, 教师要把学生分散的见解和认识集中起来, 进行系统化, 对整个教学的知识点做细致的讲解,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

我在“基础”课教学中探索应用行为导向型教学法, 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愿望, 在课堂中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在互相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既掌握了与学科有关的知识点, 又培养了社会能力, 坚定了理想信念, 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理性思考意识, 达到了强化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的课程目标。

摘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更好地满足思政课的需要。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阐述了该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

参考文献

[1]彭未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优秀教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素芳.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探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3]徐杰舜.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7) .

[4]张加明.论依托多媒体的案例教学法———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学理论, 2010 (12) .

[5]张阿兰.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 2009 (14) .

[6]杨柳.浅谈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4) .

[7]马福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3) .

[8]陈小雁.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1) .

法律基础知识应用 篇8

一、将“道德讲堂”引入“思修”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有助于丰富“思修”课教学内容。现行高校教学体系中, 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思修”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 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1],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思修”课教材作为全国统编教材, 自然有社会整体的价值要求和对应的教学目标体系, 但其教材内容, 力求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而教材的篇幅与课时有限, 无法将最新、最近的理论前沿和实践成果、各地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具有吸引力的现实案例写进教材。导致教材内容缺乏亲切感和认同感, 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 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这往往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枯燥乏味、空洞抽象的整体印象。而在价值观多元化趋势下, “道德讲堂”紧扣社会诉求, 把准时代脉搏, 结合道德失范, 精心设计内容, 以“四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线, 大力宣传普及“礼仪”、“诚信”、“和睦”、“友善”的道德价值观, 强化了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导向, 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引领[2]。“道德讲堂”并不选取“高、大、全”道德光辉楷模形象, 不求“惊天动地的壮举”, 而采用群众熟悉的当地传统道德资源与当代有名有姓的凡人故事与善举, 通过建构“回归人的生命活动”, “回归人的生活本身”[3]的方式, 使受教育者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道德讲堂”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 诠释公民道德理念, 引领价值观导向, 理论联系实际, 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和说服力。这些是值得“思修”课教学反思和借鉴的。

(二) 有助于改进“思修”课教学方法。目前, 学生在“思修”课上玩手机、看杂书、打瞌睡、逃课或旷课等现象在各高校普遍存在, 导致“思修”课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不但直接影响着“思修”课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的的实现, 而且严重制约着高校“思修”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发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呆板无疑是最关键的。有些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教学思想僵化, 教学方法死板, 习惯于高高在上的反复说教, 过分强调对学生的单向灌输, 而忽视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 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厌学情绪[4]。另一方面, 由于部分学生对“思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习态度不端正, 潜意识中将“思修”课视为“教学呆板”、“没意思”、“无兴趣”。而“道德讲堂”注重迎合群众的实际需求, 激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尊重受众主体的个体差异性, 突出受众个体的教育自主性与自我教育潜能的发挥, 从最容易被接纳的“底线伦理”[5]入手, 针对不同受众主体的特点, 开设了机关、企业、行业、社区、村镇、学校、新市民等七大类讲堂, 分类施教, 分层引导。形成了“六我”启发式教育模式, 即“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五个一”情景式规范流程, 即“唱一首歌曲, 看一部短片, 诵一段经典, 讲一个故事, 作一番点评”。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案例式和“发善心、送吉祥”的实践式教育方式, 同时辅以“微博讲堂”、“手机讲堂”、“QQ讲堂”、“电视讲堂”、“电台讲堂”等形式和方法, 形成室内外、虚实结合的立体讲堂网络, 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具体化、项目化、实践化、具象化, 使道德教育更加入脑入耳入心入行[6]。这些教育原则很显然与“思修”课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切合, 这也为引入的操作层面上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 有助于提高“思修”课教学效果。人的发展存在差异性, 也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 社会道德对人的要求必然也是多元的。但在“思修”课教学中, 我们往往忽视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人格个体差异, 从国家需要和人民期待出发, 将道德教育要求的水准提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致使道德要求导向模糊, 失去实效, 而“形式化”[5]。当前, 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与行为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反差。理论上的“知”与实践中的“行”不统一的问题, 反映出先进的道德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 但没有真正入脑入心。换句话说, 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讲授理论知识, 而没有分析大学生主体的实际特点, 联系其切身感受与思想认知, 尊重其客观需求, 使价值观的供给与需求没有有效对接, 导致“教”与“学”脱节。而“道德讲堂”注重联系实际, 注重学以致用, 通过“讲前菜单选, 讲后大家评”的方式, 倡导向身边人身边事学习, 将知和行紧密结合, 使教育接地气, 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 减少了课上、课下“两张皮”现象, 使“教”与“学”相融合, 使教育者及时了解和关注受众个体的切身感受和思想认知, 满足受众主体的多元化需求, 有针对性调充实学内容, 改进教学手段, 推进受众个体由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7], 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讲堂”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全新实践, 其终极目标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是对“思修”课教学的有效补充和辅助, 能为大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有效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 “道德讲堂”与“思修”课教学都是手段、阵地, 两者在教学目标和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将“道德讲堂”引入“思修”课教学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二、将“道德讲堂”引入“思修”课教学的主要思路与对策

(一) “思修”课“道德讲堂”内容的确立。要讲好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修”课, 需要教师在领会和掌握教材主旨的同时, 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和道德模范典型及道德传统资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和实践成果[1], 充实、优化教材内容, 引领价值观导向, 增强课堂亲切感、认同感、说服力。具体来说, “思修”课“道德讲堂”内容的确立,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教材结构来看, “思修”课道德部分主要体现在“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这三章。二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来看, “思修”课道德内容主要涉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 “思修”课“道德讲堂”内容可以这样确立:在社会公德中强调“礼仪”, 突出“文明礼貌”、“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积善行善”、“保护环境”等;在职业道德中强调“诚信”, 突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诚挚待人”、“服务群众”“诚信兴业”、“奉献社会”、“办事公道”等;在家庭美德中强调“和睦”, 突出“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在个人品德中强调“友善”, 突出“爱国”、“自强自立”等。

(二) “思修”课“道德讲堂”时间的选择。“道德讲堂”引入“思修”课教学, 旨在使两者有机融合, 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的。“思修”课作为思政课, 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教育功能, 而“道德讲堂”只是“思修”课教学的辅助手段和有益补充, 是无法取代“思修”课教学的。因此, 这种“引入”要结合“思修”课特定内容、总课时数和教学要求, 充分准备, 精心策划, 要在总课时中合理调配时间, 纳入“思修”课教学计划, 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打破教程体例, 把握适当时机, 灵活嵌入, 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具体来说, “思修”课“道德讲堂”时间的选择, 可以从两个途径实现:一是根据“思修”课总课时数和教学进度, 在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道德基础理论讲授后分批有序展开。这样做不但没打乱教学计划, 反而提升了“道德讲堂”的理论深度。二是按学期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 分阶段分专题开设“道德讲堂”。前期道德讲堂侧重于“爱国”、“友善”、“自强自立”等主题, 期中的道德讲堂侧重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主题, 期末的道德讲堂侧重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等主题。“道德讲堂”开设要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考虑到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 关注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实践。

(三) “思修”课“道德讲堂”模式的设计。“道德讲堂”引入“思修课”教学, 关键在于吸收、借鉴“道德讲堂”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而不是将“道德讲堂”作为“思修”课教学的主要手段, 甚至取代“思修”课教学。因此, 这种“引入”要因地制宜, 从课程、师生出发, 结合课程实际, 从身边选择人和事, 把“道德讲堂”总结出的“听、看、讲、议、选、行”的“六我”模式, “唱、看、诵、讲、评”的“五个一”流程, “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道德叙事”方法, 灵活推广应用到“思修”课教学中, 并结合课程特点改良创新、融合发展, 发挥课程优势, 体现课程特色。就“自强自立”主题教育而言:“唱一首歌曲”, 歌曲选择既要体现时代性, 又要反映传统性, 切合大学生实际, 可以选择《公民道德歌》等经典歌曲。“看一部短片”, 可以是关于自强自立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视频, 如“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 也可以是身边师生自强自立故事的视频。“诵一段经典”, 带领学生诵读有关“自强自立”中华传统经典语录和公民道德“三字经”。“讲一个故事”, 这是“道德讲堂”的关键环节, 而选择主讲人物尤为关键。主讲人应该选择“身边人”, 所讲故事也应该是“身边事”, 但故事必须真实、可敬、可学, 让大学生感觉“值得讲”, “值得学”、“学得会”、“用得上”。“作一番点评”, 由参与者评议身边好人好事, 品悟道德魅力, 践行道德理念, 升华自身境界, 培养健全品格。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陈康, 薛志清.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与启示——以常州“道德讲堂”为例[J].前沿, 2013, 14

[3]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 1998:53

[4]陈志峰.“道德讲堂”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 2015, 6

[5]薛勇, 李伟明.传统道德教育的范式转换:生态偏移、转向与理性建构——基于“道德讲堂”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

[6]徐缨.走进“道德讲堂”共建精神家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2, 1:22

法律基础知识应用 篇9

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的素质,是关系到国家强盛、民族兴衰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好,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所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施《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的具体措施,广州市总工会近年来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着力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2010年又与我校、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联合建设广州职工教育网,搭建适应职工多样化需求的远程教育平台,目前已完成《实用法律基础》、《通用管理能力开发》、《实用文书写作》和《企业管理实务》等系列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并以项目培训的方式在职工教育中得到实施。帮助职工提高综合素质,这对于加快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劳动者队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着眼于维护职工群众的学习权、发展权以及精神文化权益,着眼于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着眼于增强职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广大职工开阔新视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有利条件,引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职工素质全面发展,但是职工教育不可能等同课堂系统讲授,更不会是全日制学习。应用网络平台和全时交流,依靠丰富的学习资源,完整的练习及测评,再加上教师的辅导和沟通是现代远程教育能够提供适应职工教育的最佳手段。正如美国人柯蒂斯J, 邦克在其所著的《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一书中指出:我们—所有人—学习是未来主导人们学习战略规划选择的基本模式,它代表了三种要素的汇聚: (1) 一个增强的基于网络的学习基础设施; (2) 置于这个基础设施之内的数十亿个免费且开放内容的网页; (3) 一种使学习个性化的参与和知识共享的文化。即管道(pipes),网页(pages)及参与式文化(payticipatoryg.Culture)。在这个开放的学习模式中依赖十把金钥匙: (1) 电子图书世界中的网络检索; (2) 数字化学习与混合学习; (3) 开放源代码和自由软件的可用性; (4) 起杠杆作用的资源和开放式课件; (5) 学习对象库和门户网站; (6) 开放信息中社群中学习者的参与; (7) 电子协作与交互; (8) 另类现实学习; (9) 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 (10) 个性化学习网络。

因此我们选择了《实用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代表,根据开发、实践和教学,重点研究如何在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应用中体现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学习者的需求。

2《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思路

2.1 学习需求分析

学习需求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学习者欠缺什么知识,希望补充什么知识。通过对学习者的需求,准备,风格等特征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优化学习资源和组织,为学习方案的设计和目标的设定提供指导依据。由于《实用法律基础》课程是配合广州职工教育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育,鉴于此,学习的需求分析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从总体上分析远程学习者的普遍特征和需求。对于在职从业人员来说,他们带着自身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经历再次参加远程学习时,不但需要提高基础理论水平,还希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由于学习时间有限,他们希望学习内容精炼、难度适宜。第二,从学习方式着手,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进行自我认知。建立自主学习理念,能够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的方法,并提前了解远程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困难,培养网络学习的基本素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做好学习者分析,设计者必须不断听取学习者意见与建议,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学习者的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学习资源的结构和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学习者的需要。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是学习资源的核心和骨架,它决定着选择和安排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才能够实现学习需求。因此,我们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去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把综合的、复杂的整体内容分解为各个相对独立的、简单的组成部分,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教学内容总体设计上,着重体现了4个特点:

2.2.1 详略得当,按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需求,设计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

《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内容涵盖宪法、行政法、工会法、民商法、刑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诉讼法等多个领域,每个环节针对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应用的广泛程度,对其内容和学习方式、方法等都有更为具体的特殊需求。比如,考虑到教学对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自身权利和义务存在一些误区,在设计工会法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时,着重对职工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重点、详细的阐释;又比如在设计民商法教学时,针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与继承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也给予了较多的关住。

2.2.2 远程教学,注重学习支持设计,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远程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障碍,生生、师生沟通机会较少,因此,在学习资源中设计的一些支持性内容可以对学习者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比如每一节学习初始,设计有“学习目标”、“知识节点”,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段的大体内容;在每一段学习最后设计了“案例思考”,帮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正文中设置相关专栏,易于学生把握重要内容;对于较难的内容,还使用经典案例或背景资料,易于学习者理解所学内容。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社会网络的相关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民商法教学中,介绍“物权”这个概念时,通过“重庆最牛钉子户”这个案例,将该案例通过文字教材提供给学生,学生还可通过访问这个案例来源的网站,更清楚地了解整个案件的案情。需要指出的是,在利用这些社会网络资源时,一定要注意版权问题,还要注意在文字教材中加入引导学生有效运用这些资源的说明文字。

2.2.3 教学交互、一体化设计,全方位满足学习者需求

教学交互是网络远程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远程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学者Moore在分析远程教育中教师、学生、资源三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时,指出“远程教育中最基础的交互形式是学习者与课程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课程内容的交互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纸质教材等各种教学资源的时候,通过不断思考,进行自我反思、测评、激励自己循序渐进地学习。鉴于此,《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在每一部分设置了“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模块,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时的参与度,通过完成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对于文字教材中没有详细阐述的内容,设置了“课外阅读”,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延伸学习。

同时,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以及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学习资源采用了纸质教材、网络课程、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等4种媒体表现方式的一体化设计,纸质教材中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描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并注重引导;大量的案例在网络课程中呈现;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制作成网络课件;电子教案发布到课程网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既能让学生获取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又降低了开发成本。

此外,由于传统学习资源的交互不易反映最新的学习动态,因此,可适时有效地整合纸质教材和网络课程,让静态的内容在动态的网络课程中得以体现。比如,提供相关学习资源的链接;通过“学习交流区”实现主题讨论、进行信息交流等;在学习平台中提交网上作业等。这样不但可以降低交流成本,还可以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师生交互和反馈都更加及时畅通。

2.2.4 通俗易懂,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根据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需求,在教学内容结构的设计上,打破传统的全日制学习以文字叙述为主的限制,力求教学内容精练、文字描述通俗易懂、风格活泼明快。因此,整体学习资源涵盖更多的使用项目符号的形式言简意赅的将知识点准确而清晰地表述出来,运用大量的实例、图表、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灵活地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突出它的实用性、趣味性,增加可读性,让学生读了真正有所收获。如每篇的“法律谚语”、阐释概念的“原型图片”、结合内容的“经典故事”以及最后发人深省的“案例思考”,无一不体现着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另外,在平台、页面设计、图标的设计和使用上,都力求展现清晰、简洁、互动、灵活的风格。

3《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学习资源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远程教育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手段而进行教与学的一种学习方式,完全不同于全日制的面授教学,这种客观的学习环境决定了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因此,课程学习资源设计及应用也必须适应自主学习的特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此,我们就《实用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组织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认为在实践中应用课程学习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课程学习资源设计与教学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并列

无论怎样丰富多维的学习资源如果离开课程教学目的和学习要求,就必然失去学习意义,充其量是信息资料的堆砌和排列。教学本身也是学习资源的不断应用、挖掘和更新,课程教学的每一次互动和提高其实就是学习资源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3.2 选择适合的教学对象

由于课程学习资源的内容较为简单、通俗,且以应用型知识为轴心来组织内容,突出实用性,与学院的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法律教育相去甚远,因此,更适合在职人员或作为普法适用。

3.3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

考虑到学习者本身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且学习时间有限,课程学习在教学方式上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而不是采取简单向学习者“灌输”教学信息的方式。比如我们设计刑法教学时,就是以专题的形式运用大量的案例来组织教学,没有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全面性,避免了内容空洞、说教性强的通病。

3.4 选择适合的教学导师

《实用法律基础》学习资源强调知识的实用性, 因此在辅导教师的选择上, 不仅需要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更需要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双师型”的教师是最适合的选择, 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甚至可以给予学生个性化辅导, 以满足学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需求。

4 结语

《实用法律基础》课程是配合广州职工教育网进行设计与应用的,体现和落实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正关注了学习者的需求,是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用于网络教学,如何处理学习资源与网络教学之间的关系,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使《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不断展现学生的需求和远程教育的特色,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

摘要:《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实践, 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项目学习中的具体落实, 是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内涵建设的重要体现。本文分析了《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在学习需求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特色, 同时结合该课程的教与学, 指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应用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习资源设计,实用法律基础

参考文献

[1]美.柯蒂斯J, 邦克[M].著《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

[2]刘莉, 张爱文.强化远程特色推进教材建设—第六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 2005年9月.

[3]王跃.英国远程教育教材开发中的网络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 2004 (3) .

[4]徐春华.《网上学习导论》远程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1 (2) (下半月) .

法律基础知识应用 篇10

一、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具体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组织学生采取全面参与、主动探究的方式,围绕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和分析,最后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后来这一教学方法在哈佛商学院、医学院被推广。20世纪70年代末,案例教学法逐渐运用到学科教育领域,主要用于师资培训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在各国兴盛起来。案例法从产生至今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必然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依据上,那么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现代人本主义教学观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现代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能力的导师。教师要“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与现代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目的是一致的。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的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构建主义的学习环境则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来获取知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再现,体现了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秩序,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增强和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客观规律。

二、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担负着向大学生传授思想道德与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应有的法律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实现这门课的教学目的,贯彻这门课的教学原则。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内容丰富,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但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比较式的影响,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偏见,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实践证明,要使学生改变对课程的偏见,对课程“真听、真懂、真信”,最好的办法是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这门课程值得学习并能从中获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在适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案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使他们真正受益。比如,在第一章“理想信念”部分,如果按照课程内容讲解“什么是理想,理想有什么特点,怎样实现理想”等就会显得枯燥,而且千篇一律,学生也不感兴趣。通过引入“马云与阿里巴巴”的案例,一方面案例时代感,学生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案例也掌握了相关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达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在的育人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育人目的。育人不仅强调给予学生现成的知识,增大他们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选择一些来源于社会现实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因为现实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参与的愿望也更强烈。通过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对已有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第二章“爱国主义”部分,以08年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遇袭,网络上掀起的“爱国要抵制法国货”事件为例,学生在课堂上围绕“到底该不该抵制法国货”展开了激烈论辩。从一开始的相互对立的“抵制派”与“不抵制派”两派观点,到学生认识到爱国,但不能情绪化,要理性爱国,最后形成了“不完全抵制”的一致意见。

(三)案例教学法有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原则。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说,理论学习是前提,学生只有在掌握理论的前提下才能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但同时理论也要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学生思想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案例教学法以案论理,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紧扣学生所面对的新形势、所处的新环境和所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案例选择,让学生对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例进行解剖,拉近了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同时也使大学生体会到这门课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对课程的认同感。比如,在第四章“社会主义道德”部分,由于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防艾日”,因此我们会选择与“爱滋病”有关的案例。去年以“大一男生染上爱滋病”为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分析,最后一致观点是:大学生要恪守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洁身自好。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正如任何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做到“有理、有节、有利”一样,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也要注意相关问题。

(一)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讲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围绕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一目标而设立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不例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的集知识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为一体的课程,其传授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联系紧密。但如果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很容易走进误区、产生困惑,甚至走上错误的路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但不能因此替代系统理论的学习和讲授,二者相互配合,不可偏废。学生只有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案例分析,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基础,案例讨论难以展开,勉强为之也会很肤浅。因此,要上好课程,就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并重,坚持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否则将会走入教学误区。

(二)精选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典型性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起点的。精选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是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的选择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具有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针对教学目的,这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是非界限,解决思想认识上的迷惑。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的学生,案例的选取也要有所区别。

第二,具有时代性。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贴近学生实际、紧跟时代发展。因此选择的案例最好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网络、电视等媒体报道或是报纸、杂志等刊登的具有影响力的人或事。这些案例具有时代感,感染性强。

第三,具有典型性。选择典型性案例进行教学,主要坚持两个“典型性”:一是选择典型事件。现实生活丰富多彩,但要选择一些与大学生接受视阈范围接近的典型事件,比如知识分子阶层、管理阶层、高等教育等范围,这些典型案例对大学生的比照意义更大,示范效应更为明显;二是选择典型人物。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很多,但要选择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某些共同之处,能够引起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

(三)将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知行合一”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之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实践,如果只单纯地掌握理论知识,把条文背的滚瓜烂熟,而缺乏实际的技能,或者与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背道而驰,这样的学习就没有意义,甚至适得其反。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除了坚守好课堂主战场外,还要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学习、探索。

在教学中,案例教学应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案例教学的目的和归宿。为了更好地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在课前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收集社会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分析讨论活动,师生提炼、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以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社会实际,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

[3]何贻纶,陈永森,俞歌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上一篇:共产党员永不退休下一篇: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