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产量

2024-07-16

再生产量(精选五篇)

再生产量 篇1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点在勐海县勐遮镇, 试验土壤为灰黄泥田, 有机质含量37.4g/kg、碱解氮177.3mg/kg、速效磷57.8mg/kg、速效钾66.6mg/kg、pH值6.8。试验地海拔350m, 气候为热带雨林类型。3月11日播种, 4月15日移栽, 7月28日公顷施尿素300kg、氯化钾75kg作促芽肥, 头季8月16日收割, 8月21日公顷施尿素75kg作壮苗肥, 再生季10月14日收割。

供试水稻品种为Ⅱ优航2号。

试验设4个处理, 处理A为33.67万株/hm2基本苗 (33cm×18cm) , 处理B为44.44万株/hm2基本苗 (30cm×15cm) , 处理C为59.52万株/hm2基本苗 (28cm×12cm) , 处理D为76.92万株/hm2基本苗 (20cm×13cm)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0m2。

头季稻采用旱地育秧手插, 2.5叶左右移栽, 每蔸插2粒谷秧苗。起垄栽培, 每垄宽2m, 垄沟宽30cm, 湿润水分管理。大田施用厩肥22.5t/hm2、碳酸氢铵75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氯化钾300kg/hm2作基肥。其他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同一般水稻栽培。

生长发育期间观察记载生育期。收获时每小区随机抽样20蔸进行考种, 产量为理论产量。

所获数据采用Excel2003和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a.不同栽植密度对头季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4个密度处理下的头季稻产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处理B>处理C>处理A>处理D (见表1) 。经新复极差测验多重比较, 处理B与处理C间差异不显著, 处理A与处理D间差异不显著, 但处理B、C都与处理A、D达极显著差异。说明采用44.44万株/hm2基本苗或59.52万株/hm2基本苗及宽行窄株配置方式对头季稻产量有极显著增产效应, 以44.44万株/hm2基本苗的处理B头季稻产量最高。处理B虽然密度不大, 但群体结构合理, 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适中, 结实率高, 因而产量高。

b.不同栽植密度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由表2可知, 4个处理再生稻产量由高到低排序为处理B>处理A>处理C>处理D。经新复极差测验多重比较, 处理B与处理A间差异不显著, 处理C与处理D间差异不显著, 但处理B、A都与处理C、D达极显著差异。说明采用稀植 (44.44万株/hm2基本苗或33.67万株/hm2基本苗) 对再生稻产量有显著增产效应, 以44.44万株/hm2基本苗的处理B再生稻产量最高。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有差异;不同大写字母在0.01水平有差异。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有差异;不同大写字母在0.01水平有差异。

c.不同栽植密度对两季稻产量及总产量的影响。从两季总产来看, 处理B产量最高, 其次为处理C, 第3名为处理A, 第4名为处理D。经新复极差测验多重比较, 处理B与其他3个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处理C与处理D间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合理的群体结构是高产的关键。试验结果表明, 栽培密度不但影响Ⅱ优航2号头季稻产量, 而且还影响再生稻产量, 以44.44万株/hm2基本苗的密度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最高。原因是栽培密度小难以满足高产所需的有效穗数, 栽培密度大易造成田间郁蔽, 病虫害发生加重, 影响活芽数和再生率的提高。

再生季产量结构调查表明, 虽然头季有较高的活芽率, 再生季有较高的再生率, 生产上再生季田间管理也不容忽视, 提高再生苗成穗率, 从而提高再生季产量。采用旱地育秧、稀植、少本、早插、浅插、宽窄行种植, 增大个体生长空间, 从而产生更多的分蘖, 且分蘖大, 有效穗多, 穗子大, 产量高。适留高桩, 充分利用茎节上的倒二节优势芽, 争取再生稻早发快发, 足穗和安全齐穗, 产量高。

摘要:以Ⅱ优航2号为材料, 研究再生稻栽培的适宜密度。设计33.67、44.44、59.52、76.92万株/hm24个移栽密度,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研究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4个处理中, 头季稻、再生稻和总产都以44.44万株/hm2基本苗的处理最高, 分别为11156.5、4515.5、15672.0kg/hm2。该处理虽然密度不大, 但群体结构合理, 有效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适中, 因而产量高。

关键词:再生稻,Ⅱ优航2号,不同密度,产量

参考文献

[1]万碧珠.再生稻两季高产品种筛选试验[J].福建稻麦科技, 2009 (4) :45-47.

[2]熊洪, 冉茂林, 徐富贤, 等.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J].作物学报, 2000, 26 (3) :297-304.

[3]施能浦.杂交中稻—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 1997 (5) :18-21.

[4]何花榕, 杨惠杰, 李义珍, 等.超级稻Ⅱ优航1号再生高产栽培的库源结构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6) :52-57.

[5]吕泽林, 钟顺清, 杨航.再生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7) :8886-8888.

再生产量 篇2

关键词:再生水;蔬菜;产量;品质;土壤化学性状

中图分类号: S634.30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130-03

收稿日期:2013-05-06

基金项目:江苏省苏州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编号:SS201025)

作者简介:周新伟(1971—),男,江苏苏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Tel:(0512)65385097;E-mail:zxw0512@163.com。

通信作者:沈明星,研究员。Tel:(0512)65380551;E-mail:smxwwj@163.com。再生水是指对工业排水、生活污水等非传统水源进行回收,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利用的水资源。再生水的农业应用是国内外有效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污水资源化利用,减轻污水排放二次污染的发展趋势。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农业生产严重依靠灌溉,据统计,约占全国耕地面积50%的灌溉面积上生产着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80%。我国有效灌溉面积自1990年的4740×107 hm2增长到2009年的5926×107 hm2,平均每年新增1.3%,而农业用水比例则自2001年的64%下降到2008年的62%,农业用水被挤占严重[1]。另一方面,我国各地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污染的不断增加更加重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在水资源日益短缺与水体污染不断加剧的双重压力下,清洁无害的农业灌溉水源就显得极为珍贵。为弥补水源的严重不足,农区利用污水进行农业灌溉的现象在我国已较为普遍,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污水已成为农业灌溉用水的一个主要水源。

由于经济和技术原因,再生水中的污染物质并没有被完全去除,其中丰富的N、P元素、较高的全盐含量、多种毒性痕量物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以及病原体使再生水具有水源、肥源、污染源三种属性,这三种属性决定了再生水灌溉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正面效应主要表现为:再生污水中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合理的污水灌溉可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植物生长。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再生水中含有有毒痕量物质以及病原体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随污水灌溉进入土壤-植被系统中,对土壤乃至于动、植物生态链造成毒害;再生水中大量的悬浮颗粒物随灌溉进入土壤-植被系统,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可能进一步降低土壤肥力[2]。

国内在再生水灌溉对农作物及土壤影响的研究中,主要从再生水替代水源的角度开展,在维持原有施肥管理水平的条件下,没有考虑灌溉再生水后增施了再生水中的N、P等营养元素,且不同地区的试验结果受再生水处理技术、当地气候、土壤、栽培管理方式和灌溉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3-4]。本试验采用盆栽试验结合田间试验的方法,从再生水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氮素的角度,研究总氮量相等情况下生活源再生水灌溉对作物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盐分状况的影响,为再生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再生水取自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新埂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过的生活污水,经测定再生水重金属含量符合GB 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pH值7.67,含有机质1.29%、全氮55 mg/L、铵态氮1.4 mg/L。供试蔬菜品种为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chinensis)品种上海青。供试土壤含有机质3.57 g/kg、碱解氮155.63 mg/kg、速效磷 41.36 mg/kg、速效钾180.8 mg/kg,pH值为7.21,电导率(EC值)为 0.31 mS/cm。试验采用的盆钵直径17.5 cm,高14 cm。供试化肥为尿素,含氮量46%。

1.2试验设计

再生水氮替代化肥氮试验:按再生水氮替代化肥氮替代率44%、55%、66%、77%、0(100%化肥,CK)进行试验。采用盆栽试验,每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1盆,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按照施等量氮的原则设计,从播种至收获共施入氮素 60 kg/hm2。

再生水對土壤盐分影响试验:在设施蔬菜大棚内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按照施等氮量的原则,设再生水与化肥(CK)二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

1.3试验方法

再生水氮替代化肥氮试验:于2011年9月1日至2011年10月10日在苏州市农业科学院玻璃温室内进行。试验前每个试验盆装土4 kg,2011年9月1日播种,播种量为 45 kg/hm2,10月10日收获。氮肥中21.4%作基肥施用,其余部分采用追肥方式施用,将再生水及尿素按相应比例混合,使尿素充分溶解后浇灌,并保持土壤湿度基本一致。各处理的磷、钾肥以基肥形式一次施入,施用量为P2O5 60 kg/hm2、K2O 45 kg/hm2。

再生水对土壤盐分影响试验,于2012年3月1日—2012年8月1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虞河蔬菜产销合作社蔬菜基地钢管塑料大棚内进行。在试验小区内进行连续3茬白菜播种与生产,每茬生长周期45 d,白菜的播种期分别为2012年3月1日、2012年4月18日、2012年6月29日,播种量为45 kg/hm2。试验前各小区地力保持一致,出苗后再生水处理区只浇灌再生水,白菜每茬(45 d内)施用含氮量为145 mg/L的再生水6.649×105 kg/hm2,化肥施用区(CK)施等氮量尿素稀释液,将尿素用清水溶解成全氮浓度为145 mg/L的肥水浇灌。

nlc202309041840

1.4采样与测定方法

盆栽试验播种后40 d各重复单独取样,测定白菜鲜重;每重复随机取10株考查白菜的叶片数、株高、叶片叶绿素SPAD值;收获后测定白菜可溶性糖、维生素C、硝酸盐含量。叶片叶绿素SPAD值用日产SPAD-502型叶绿素计测定,选定有代表性的叶片,每株测定2叶,每重复测定10株,取平均值。可溶性糖含量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用UV-20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540 nm波长下光密度值,查对标准曲线并计算得样品中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测定采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用25 mL酸式滴定管测定。硝酸盐含量采用磺基水杨酸比色法,用UV-20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410 nm波长下光密度值,查对标准曲线并计算得样品中硝酸盐含量。盆栽试验开始前及试验结束后取0~15 cm土壤进行理化分析,测定土壤pH值、EC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用pHS-3C型pH计测定,EC值用DDS-11A数显电导率仪按固液体积比为1 ∶5测定,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5]。

再生水对土壤盐分影响试验,于每茬白菜收获后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取每小区0~20 cm土样,测定土壤pH值、EC值、全盐含量、K+、NO3-、Na+、Cl-,测定方法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5]。

1.5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与制图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软件,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采用LSD多重检验法及t检验法对各个处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比例再生水替代化学氮肥对白菜产量的影响

由图1可见,不同比例再生水替代化学氮肥后对白菜产量的影响不大,再生水替代各处理与100%化肥对照(CK)间未达显著差异;再生水替代化肥的各处理间产量达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再生水氮替代率55%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替代率44%处理。由此可见,一定比例的再生水替代化肥施用,不影响白菜产量,但可以节约部分化肥。

2.2不同比例再生水替代化学氮肥对白菜植株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由表1可见,再生水替代化学氮肥后,对株高的影响不大,均未显著差异;各处理的单株叶片数,化肥替代率44%、55%、66%处理均少于100%化肥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替代率77%处理与对照差异不大,未达显著水平;叶片叶绿素计SPAD无损诊断技术可以间接反映作物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及含氮量,由表1可见,再生水替代化肥各处理对叶片SPAD值影响不大,与100%化肥对照相比未达显著差异。表1不同比例再生水替代化学氮肥各处理的白菜营养生长及品质

处理1单株叶片数

(张)1株高

(cm)1叶绿素SPAD值1还原糖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是蔬菜主要营养品质之一。由表1可见,再生水替代化学氮肥的各处理均较100%化肥对照明显提高可溶性糖含量,达极显著差异(P<0.01),且白菜的可溶性糖含量随再生水替代率的提高而增加,即替代率77%﹥替代率66%﹥替代率55%﹥替代率44%﹥100%化肥对照。维生素C含量也是蔬菜的重要营养品质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再生水替代化学氮肥的各处理白菜维生素C含量与100%化肥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硝酸盐含量是蔬菜安全品质之一,过量硝酸盐对人体不利,因此,蔬菜一般以硝酸鹽含量较低为宜,国家对叶菜类硝酸盐含量规定的安全限量标准为﹤3 000 mg/kg。测定结果表明,再生水替代化学氮肥的处理与100%化肥对照硝酸盐含量均未达显著差异,本试验中各处理白菜硝酸盐含量均大于3 000 mg/kg,可能是试验设计的氮素用量较高所致。

2.3不同比例再生水替代化学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再生水替代化学氮肥灌溉40 d后,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2)表明,再生水替代率44%处理的pH值较100%化肥对照处理下降了0.27,差异达显著水平,而替代率55%、66%、77%处理的pH值较100%化学氮肥对照变化不明显,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再生水替代化学氮肥灌溉各处理对土壤EC值无显著影响,由于EC值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土壤盐分含量,可见,短期内施用再生水并不引起盐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是评价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多种土壤养分相关,同时对土壤持水供水能力、孔隙度和团聚度等物理性质有重要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替代化学氮肥各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不大,均没有达显著水平。与100%化学氮肥对照相比,再生水替代化肥灌溉能不同程度增加土壤中碱解氮的含量,其中替代率66%处理增加最明显,与100%化肥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再生水替代化肥灌溉对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增加不显著。表2不同比例再生水替代化学氮肥各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

2.4施用再生水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再生水在设施大棚内连续多茬施用对土壤盐分含量的影响见表3,由表3可见,连续施用2茬再生水后,土壤全盐量、EC值与100%化肥对照无显著差异,但随着施用次数的增加,连续施用3茬后,全盐量、EC值较100%化肥对照显著(P<0.05)、极显著增加(P<0.01)。对各种盐离子测定结果(表4)表明,K+、NO3-与全盐含量的趋势一致,连续施用2茬后没有显著差异,连续施用3茬后差异显著(P<005);Na+第1茬与第3茬较对照有显著(P<0.05)和极显著增加(P<0.01);Cl-则连续施用3茬与100%化肥对照相差不大。Na+、K+、NO3-、Cl-含量与全盐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3(P<0.05)、0.833(P<0.05)、0.832(P<005)、0.682(P>0.05),表明Na+、K+、NO3-累积是全盐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短期施用再生水不会引起土壤盐分增加,但随着施用次数的增加,将导致土壤盐分增加。

nlc202309041840

3讨论

我国水资源十分匮乏,污水资源化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灌溉缺水日趋严重,因而再生水灌溉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再生水灌溉一方面能为植物生长提供重要的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水平 。另一方面,再生水中有毒化学物质和病原体同时输入土壤-作物系统,会降低土壤和作物生产力或质量,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研究污水灌溉对作物、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养分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往国内学者对再生水的利用研究时没有考虑再生水富含有机质、N、P及多种微量元素,试验设计时各处理施用等量肥料,导致试验在养分不均等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大都发现再生水灌溉能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3-4,6-7]。本研究采用等氮量原则研究了生活源再生水中氮对化肥的替代效应,结果表明,采用44%~77%再生水氮素替代化肥氮, 对白菜的产量、叶片叶绿素、维生素C、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不大,可以明显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可见,再生水具有较高的肥效,对

于节约氮肥施用,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生活污水再生水中富含多种离子,可能对土壤盐分积累产生影响,本试验进行连续多茬再生水灌溉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短期施用再生水不会引起土壤盐分增加,但连续多茬施用将导致土壤盐分增加,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8-9]较一致,由于本试验监测的离子种类有限,仅发现连续3茬施用再生水后土壤K+、Na+、NO3-较100%化肥对照有显著增加。可见,在污水资源化利用生产中,有必要对土壤盐分积累进行定期监测,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方玉东. 我国农田污水灌溉现状、危害及防治对策研究[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8(5):1-6.

[2]焦志华,黄占斌,李勇,等.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性能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2):319-323.

[3]吕谋超,蔡焕杰,陈新明. 污水灌溉对番茄生理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響[J]. 灌溉排水学报,2007,26(6):26-29.

[4]万亮婷,齐学斌. 污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5):99-103.

[5]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孟春香,郭建华,韩宝文.污水灌溉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1999,3(2):15-17.

[7]吴文勇,许翠平,刘洪禄,等. 再生水灌溉对果菜类蔬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36-40.

[8]李恋卿,杜慧玲,冯两蕊,等. 不同年限污水灌溉对石灰性褐土理化性质的影响[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1(1):73-75.

[9]裴亮. 污水灌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J]. 水利水电技术,2010,41(10):61-64.闻婧,张俊,孟力力,等. 冬季遮阳对诸葛菜生长发育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133-134.

再生产量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选用再生力强的高粱品种‘泸杂四号’。

1.2 试验地点

选在垫江县桂溪镇龙凤村2社农户邓远维的承包地, 壤土, 地面平整, 肥力中上, 前作小麦。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留桩1节、2节、3节、4节4个处理, 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3次;重复间设走道0.6 m, 四周设保护行3行, 每小区面积10.83 m2 (5.7 m×1.9 m) , 1.9 m开厢, 种植行1.1 m, 预留行0.8 m;3行区, 带状种植, 行距0.55 m, 窝距0.38 m, 每窝留3穗, 其间观察其生物性状 (高度、抗倒性、病害发生情况等) , 其他管理同常规。

1.4 田间管理

头季高梁7月30日收获。7月23日施促芽肥, 每667 m2施人畜粪水1000 kg, 加尿素8 kg;8月12日施提苗肥, 每667 m2施人畜粪水1000 kg, 加尿素10 kg9月5日施穗肥, 每667 m2施人畜粪水1000 kg加尿素15 kg、磷肥15 kg。疏 (匀) 苗2次, 中耕除草2次治虫2次, 于11月8日收获。各小区全收计产, 对产量结果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由表1可知, 4种处理收获再生高粱折合每667 m2产量为212.4~362.0 kg。产量最高的是留2节桩, 每667 m2产量达362.0 kg, 最低的是留4节桩, 产量为212.4 kg, 相差149.6 kg。从表2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重复间差异不显著, 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注:“*”表示差异显著, “**”表示差异极显著。

注:“*”表示差异显著, “**”表示差异极显著。

从表3产量差异比较表分析结果显示:留4节桩与留1、2、3节桩之间差异均极显著;留3节桩与留2节桩之间差异显著, 与留1节桩之间差异不显著;留2节桩与留1节桩间差异不显著。

2.2 生物性状及抗性

从表4中可以看出, 留1、2节桩的穗长、穗粒数、理论亩产量、植株的整齐度、生长势明显高于留3、4节桩的处理, 尤以留2节桩为最优, 留4节桩的为最差。但留3、4节桩的处理千粒重要高于留1、2节桩的处理, 主要原因是留3、4节桩处理成熟早的缘故, 但其在当地常发的2种病害发生程度上却没有差异。

2.3 生育期及长势

从表5中可以看出, 留1、2节桩的生育期最长, 均为87天, 苗势旺, 幼苗整齐度好;留3节桩的生育期为76天, 比留1、2节桩的短11天, 苗势中等, 幼苗整齐度中等;留4节桩的生育期最短为71天, 比留1、2节桩的短16天, 比留3节桩的短5天, 幼苗整齐度中下, 其苗期长势最差。

3 小结与讨论

(1) 试验结果表明:再生高粱生产中, 留桩越高, 产量越低, 抽穗时间及成熟也越早, 且生育期也有变短的趋势。因此, 在生产中对生长季节弹性大的地区可采取2节留桩, 以获取最高的产量;对生长季节弹性小的地区, 采取留高桩, 提早成熟, 以确保再生高梁成功。

(2) 从整个试验结果来看, 留桩高度以近地面2个节为佳。在具体操作中, 收获前茬时, 砍秆应做到削口平滑, 不破口;砍秆后用秸秆对留桩进行覆盖, 以保水分, 防止高温危害, 促进发苗;在田间管理中重点抓去蘖、疏苗、施肥和治虫等工作, 确保再生季高粱正常生长, 从而获得高产。

摘要:研究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高粱二季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留桩高度与再生高粱二季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与再生高粱的生育期长短也呈负相关, 即再生季高粱二季产量和生育期长短随留桩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再生产量 篇4

关键词:高粱,泸糯8号,施肥,留桩高度,再生季产量

泸糯8号再生高粱耐瘠、耐旱, 是荣昌县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物, 种植面积666.67 hm2, 但是种植技术较为落后, 当地老百姓一直采用一般高粱的种植方式进行种植, 致使产量, 特别是再生季产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2,3]。为此, 笔者结合本地区的气候情况, 对影响高粱再生季产量的主要因素, 即促芽肥施用量、施用时间、发苗肥施用量、留桩高度, 进行了研究分析, 旨在寻找较佳的种植方案, 为当地泸糯8号再生高粱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为打造“荣昌红粮”基地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荣昌县昌元街道新峰社区五组, 前作为小麦, 海拔400 m, 土壤肥力中等。试验高粱品种为泸糯8号 (荣昌县主栽品种) , 由荣昌县农委种子站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研究促芽肥用量、促芽肥施用时间、发苗肥用量以及留桩高度对泸糯8号高粱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其具体因素水平设置见表1。采取正交试验设计, 共16个处理 (表2) , 重复3次。小区面积20 m2, 随机区组排列[4,5,6]。

注:施肥时间为距头季高粱收获的天数。

1.3 试验方法

促芽肥用量、施用时间、发苗肥用量以及留桩高度按照试验方案实施;7月27日进行头季收割;8月4日疏苗, 每窝留1株健壮苗;9月1日施穗肥磷肥210 kg/hm2、尿素225 kg/hm2;10月30日收获, 对各小区产量全收计产。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对各小区的产量进行多重比较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高梁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的产量如表3所示。其中处理4产量最高, 达4 867.5 kg/hm2, 处理7次之, 为4 710.0 kg/hm2;其次是处理5、10、6, 分别为4 275.0、4 215.0、4 200.0 kg/hm2, 处理3产量最低, 为2 085.0 kg/hm2。不同处理对泸糯8号高粱再生季产量的影响很大, 产量高的处理4和处理7与其他14个处理的产量都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因素对高粱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2.2.1 各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 促芽肥施用量 (A) 、施肥时间 (B) 、留桩高度 (D) 对高粱产量都有显著性影响。发苗肥施用量 (C) 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其具体影响顺序为施肥时间 (B) =留桩高度 (D) >促芽肥施用量 (A) >发苗肥施用量 (C) 。

2.2.2 促芽肥施用量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促芽肥施用量极显著影响再生季产量, 用碳铵300 kg/hm2作促芽肥的处理产量最高 (图1) , 达3 913.125 kg/hm2, 比用促芽肥150 kg/hm2的处理产量高28.51%, 与450 kg/hm2施用量差异不显著 (表5) 。促芽肥施用过多、过少, 都不利于再生季产量的提高, 这与朱美容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

2.2.3 促芽肥施用时间对高粱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 距头季高粱收获前10 d施用促芽肥, 再生季平均产量最高 (3 924.375 kg/hm2) , 极显著高于距头季收获前5 d, 与距头季收获前15 d施用差异不显著 (表5) , 比距收获前5 d施用高42.19%。促芽肥施用过迟, 高粱秆的基部已老化, 不利于再生芽的萌发;过早, 高粱秆还要供给头季高粱的生长[2], 因此促芽肥过早、过迟施用都不利于再生季高粱的产量的提高, 一般以距头季高粱收获前10~15 d为宜。

2.2.4 发苗肥施用量对高粱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 发苗肥碳铵施用量为300 kg/hm2时, 高粱再生季平均产量最高 (3 558.750 kg/hm2) , 施用量为150 kg/hm2, 产量最低。但发苗肥施用量对再生季产量影响不显著 (表4) , 且3个水平间差异也不显著 (表5) , 因此为了节约成本, 发苗肥施用量为碳铵150 kg/hm2即可。

2.2.5 留桩高度对高粱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再生高粱是在头季高粱收获后, 促使茎节上的休眠芽萌发、抽穗, 从而获得第2次收获。留桩高度对休眠芽的萌发、生育期、长势都有很大的影响[3]。从图4可以看出, 随着留桩高度的增加, 再生季产量逐渐下降。留1节桩产量最高, 为3 952.500 kg/hm2, 留2节桩次之, 为3 935.625 kg/hm2, 留4节桩最低, 为2 763.750kg/hm2。留桩高度越低, 其出苗期较快, 成熟较晚, 有一个较长的营养生长期, 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从而形成较高的产量。但是, 当头季收获较晚, 低留桩不利于高产量的形成[4]。特别是在重庆西部地区晚秋的光热条件较差, 低留桩导致的较长生长期, 不能获得较高产量。因此, 留桩高度要根据头季高粱的收获期早晚以及地区气候条件而定, 一般以留1~2节为宜。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距离头季高粱收获前10 d左右, 施用促苗肥碳铵300 kg/hm2;施用发苗肥碳铵150 kg/hm2;留桩高度为2节, 高粱再生季产量最高, 达4 867.5 kg/hm2, 为泸糯8号再生高粱种植最佳方案。其次为距头季高粱收获前10 d, 施用碳铵450 kg/hm2作促苗肥, 施用碳铵600 kg/hm2作发苗肥, 留桩高度为1节。

经单因素试验分析可知, 碳铵促芽肥施用量为300kg/hm2、施用时间距头季高粱收获前10~15 d、碳铵发苗肥施用量300~450 kg/hm2、留桩高度1~2节为较为理想的水平。

组合处理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 根据重庆西部地区的气候和节约成本考虑, 泸糯8号高粱再生季最佳的种植方案为:促芽肥最佳施用时期为头季收获前10 d左右、最佳施用量为碳铵300 kg/hm2, 发苗肥的最佳施用量为碳铵150 kg/hm2, 最佳留桩高度为2节。

参考文献

[1]朱美容, 刘厚宪, 何光成, 等.再生季高粱促芽肥及发苗肥施用研究初报[J].耕作与栽培, 2003 (3) :36-37.

[2]丁小媛.施肥及留桩高度对再生高粱产量的影响[J].南方农业, 2011, 5 (7) :10-11, 20.

[3]汤兰.留桩高度对再生高粱产量的影响探讨[J].作物栽培, 2010 (1) :32-34.

[4]张明, 陈林琳.再生高梁生产配套技术[J].作物杂志, 2003 (5) :32-34.

[5]赵甘霖, 丁国祥, 熊洪.杂交糯高粱“泸糯8号”双季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9) :229-232.

再生产量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3年在孝感市孝南区卧龙乡高潮村2组一农户责任田进行, 位于东经113°51′32.5″、北纬30°55′29.8″。试验田面积为2 000 m2, 肥力水平中等, 土质为壤土, 光照、排灌条件较好, 前茬为空闲田。供试水稻品种为丰两优香1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留桩高度, 分别为20、40、60 cm, 小区面积20 m2 (5 m×4 m) ,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1.3 试验方法

采用小弓棚尼龙覆盖水育秧。3月30日播种, 4月23日整田, 基施氮磷钾复合肥 (26-10-15) 375 kg/hm2, 5月1日施肥, 5月10日移栽。栽插植规格18.2 cm×12.8 cm, 丛插2粒谷;栽插密度为31.2万蔸/hm2。5月16日施氮磷钾复合肥 (26-10-15) 240 kg/hm2作分蘖肥, 另加硫酸锌15 kg/hm2。晒田复水后追尿素75 kg/hm2作穗肥, 头季稻齐穗后追尿素150 kg/hm2作促芽肥。收割前田间保持薄层水, 收割后3 d内, 施尿素75 kg/hm2+氯化钾75 kg/hm2作提苗肥, 用九二○37.5 g/hm2+磷酸二氢钾3 kg/hm2对水1 125 kg/hm2喷蔸。头季稻7月12日始穗, 7月15日齐穗, 8月10日成熟收割。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在本试验条件下, 再生稻的再生芽和再生面积以留桩20 cm的最少;随留桩高度增加, 再生芽萌发加快[8], 再生芽和再生面积增加, 但留桩40 cm与留桩60 cm之间差异不显著;再生稻生育期以20 cm的最长, 再生季生育期72 d, 头季+再生稻全生育期为205 d, 随着留桩高度增加, 生育期缩短;留桩高度60 cm的再生稻生育期最短, 为61 d, 头季+再生季全生育期为194 d。由此可见, 高留桩使再生稻生育期缩短、再生率增加, 低留桩使再生稻生育期延长、再生率下降[7]。

从气候条件看, 湖北省寒露风是在9月15日前后来临, 籼稻的安全齐穗期为9月15日, 粳稻的安全齐穗期是9月20日。为保证一种两收安全齐穗并获得高产, 一种两收的留桩高度应保证在40 cm, 以确保再生季在9月中旬寒露风来临前安全齐穗。

2.2 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随着留桩高度的降低, 再生稻抽穗逐渐延迟, 秋季温光条件不如夏季, 导致结实率下降。随着再生稻留桩高度的增加, 再生苗数、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都增加[8]。高留桩可以使再生稻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增加;反之, 低留桩使再生稻株高、穗长、有效穗数降低[7]。穗总粒数差异不大。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随留桩高度增加而提高[9]。

据研究, 在留桩高度10~50 cm时, 再生稻产量与留桩高度成正相关[10]。从表2可以看出, 再生季产量以留桩高度60 cm的产量最高, 其次是40 cm, 2个处理都比20 cm增产极显著, 增产率分别为57.93%和55.66%;头季+再生稻以留桩高度40 cm的产量最高, 其次是留桩60 cm, 2个处理都比留桩20 cm增产显著。

注: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丰两优香1号作再生稻栽培留桩高度以35~40 cm为宜[11], 留桩高度20 cm不能获得较好的产量;留桩高度60 cm与40 cm相比, 产量差异较小, 而且不便于收割。

再生稻低留桩处理的有效穗数明显低于高留桩处理, 可见, 适当的高留桩处理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再生稻有效穗数的方法[10]。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的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 留桩高度40 cm和60 cm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 增产原因是其较高节位 (第3、4节) 的穗数和有效穗数较多、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大[12,13,14]。

摘要:以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材料, 设20、40、60 cm等3个处理进行再生稻 (一种两收) 不同留桩高度试验。结果表明, 在2060 cm范围内随着留桩高度的增加, 再生稻产量提高, 丰两优香1号适宜的留桩高度最好在4050 cm。

上一篇: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下一篇:糖尿病人联合用药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