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赏识教育

2024-07-30

语文教学与赏识教育(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与赏识教育 篇1

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在不经意间磨去了学生的那份应有的自信。那么,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 探索出一种方法, 能够让学生找到自信、体验到“我能行”的感觉, 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赏识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找感觉, 尝甜头”的教育。感觉是个很重要的心理体验, 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质的感觉。一个人, 没了感觉, 也就意味着没了自信, 没了追求, 没了希望。每个人一出生便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 那种生理上的弱小在心理上埋下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与不安全感, 对这个世界有着一种深深的恐惧。在成长的过程, 便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 来战胜自己的那种恐惧与自卑, 让心灵有一种安全的感觉。这种让心灵有安全感的过程, 也便是一个找到“我能行”的感觉的过程。

在初中教学实践中, 我把赏识教育应用到历史教学中,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赏识──开启学生的心扉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 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

记得有个心理学家讲述了他童年的故事:

上小学时, 他就遇到了这样的老师:地理老师把他当成得意门生, 有机会就让他回答问题, 并一再夸他学习好;而数学老师却总是看他不顺眼, 就是答对题, 也不表扬, 反而对他学习上的失误一再冷嘲热讽。他们两

(上接5页) 人的不同态度, 令他的自尊每天沉浮不定。

赏识使他的地理课进入了良性循环, 地理成绩名列前茅;而偏见使他的数学课学习进入恶性循环, 对数学的兴趣锐减。

2003年来, 本人每年都从事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 每当与一、二年级老师进行交接工作时, 都要原班级的历史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及时鼓励他们, 说他们是聪明的, 与老师共同努力, 历史成绩一定会大大提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贯穿赏识教育,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鼓励, 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 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赏识──震动学生的心灵

古人云: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痛苦, 而忽略了学习的快乐。古话意在劝导学生在勤奋刻苦地学习, 但也容易使学生的情感闸门关闭, 让学生找不到学习轻松有趣的感觉。

我们做学生时都有这样的感觉, 当喜欢哪一位老师, 哪一门功课就学得比较快和好。这实际上是情感在起作用, 学习时调动了大脑的兴奋神经, 大脑产生了愉悦的情绪, 处在兴奋状态, 这时, 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

由于老师的赏识, 师生之间仿佛架起了一座桥梁, 把师生的情感联结在一起。老师不是在传授知识, 而是把知识轻松地“流动”给学生, 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动地吸收。

由此可见, 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三、赏识──走进学生的心田

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三人行, 必有我师”, 适当地打破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界限, 让老师成为学生, 学生成为老师, 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要有很好地情感沟通。

有个叫刘浏的学生, 其他学科成绩都非常优秀, 唯有历史成绩落后。通过交谈, 该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 由于种种原因, 对历史课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我没有急于给她讲大道理, 而是通过和她打羽毛球, 她的羽毛球水平在全校属一流水平, 通过一个星期的交往, 从感情上我们拉近了距离。然后, 找一些适当的机会同她谈心, 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她说:“你是老师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老师相信你的历史课也是最优秀的, 请你相信自己!”然后, 在课堂上多注意她的反映, 多提问, 多表扬, 使该同学有一种成就感, 久而久之, 逐渐培养了她对历史课的兴趣。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最后, 该同学中考时历史考出39分 (满分40分) 的好成绩, 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因此, 赏识教育也要创设环境, 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

四、赏识──敲开学生的心门

学生都有活动的天性, 但在教学情景中的学生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向的行动, 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的活动, 学生就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或导致老师的“博学”压抑学生天性的发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引入竞争意识。在教学中, 以小组为单位, 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言踊跃, 发言积极性高。在舒展每个人天性的同时, 又培养团体精神。经常夸奖某班的整体心理素质好,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解除能力较差同学的压力感。

对于缺乏竞争心理的学生, 实行轮换“助教”制。让大家有比较, 有竞争。激发学生的潜力, 提升学生的抱负, 打破自身的局限性。

最好的“老师”就是学生本身, 因此, 多向学生请教,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活跃的状态,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整节课的把握, 老师就是不断地设问, 通过问题来让学生开动脑筋, 并跟上老师的思维, 老师的作用是控制课堂的气氛, 把握问题的方向, 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来做。

提倡学生采取科学的态度进行争论, 对每个学生的发言, 都给予正面的鼓励, 即使是错误的答案, 让学生把意见表达出来。为了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间或出一些有趣味的智力题, 以活跃课堂气氛。

适当地提醒, 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是赏识教育的又一原则。

播种好的方法, 必然收获丰硕的果实。在每年期末、中考中, 我所教历史科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均名列前茅。

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 即自信心。若把一个人的无形生命比作一棵大树, 赏识会使它越长越茂盛, 越来越强大。

语文教学与赏识教育 篇2

一、赏识教育与生本教育概述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从赏识教育的字面意义上就可将其内涵窥视一二,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教师的积极评价,让学生在内心对自己进行再认识,引发学生的自我激励。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平衡点,在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要避免盲目的赏识,要注意个体的差异,要在了解学生身心需要的基础上,依据其心理需求的强度给予合适的赏识度量。研究发现:没有受过赏识激励的人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其受过激励之后,其能力能够达到激励前的3~4倍。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生本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好学而设计的一种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我国不少地方将这种理念作为指导应用在教学中,都取得了显着的效果。生本教育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生本理念课堂是区别于传统注重考试分数的课堂,而是注重人的发展课堂。而在教学的组织上,生本教育所提倡的是先学后教,实现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达到不教而教的`最终目的。采用小组、个人以及班级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合作性自主学习是生本教学中最为常用的。

二、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1.过度的重视教学轻视学习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比较喜欢根据自身意愿来进行教学,使用的教学手段也都是自己所喜欢的或者熟悉的。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教师对所讲述的知识非常明了,而学生却始终是出于一种不知所云的状态,很难有效地对知识进行了解;还有一些教师甚至不理会学生是不是能够理解所讲的知识,只是抱着一种为教而教的态度在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也很难进行知识的吸收。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提高,使学生严重缺失其他知识的学习;还有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本末倒置,缺少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导致课堂上有严重的表演形象存在,无法让学生真正地学到有用的东西等等。

2.课堂教学的评价语简单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无法完全打开自身的心扉,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点评时的评价语大多都是简单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几个字,使得评价语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不能起到激励学生与提高其积极性的作用。

三、“赏识教育”与“生本教育”结合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1.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的灵魂所在就是教学目标的所指之处,可以说全部教学活动都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规划,它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而在“赏识教育”与“生本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背景下,教学目标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体也由教师转向了学生,以往都是教师让学生来做事情,而现在则要求学生学会自己做事情。例如,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气候”与“天气”的区别,以及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与辨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等。又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这节知识时,教师布置一些前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调查去西双版纳旅游的交通住宿、景点介绍、旅游路线、特色风味小吃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能够真正提高其教学效率。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课前教师要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置作业,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地分出一部分时间,留下一个让学生发挥的空间。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人口与人种》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对人种的分布、特征以及世界语言等进行调查,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根据制作的结构图表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质量进行赏识教育,对完成优秀的小组、学生进行表扬,或者奖励一些小物件。另外,教师要多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人口与人种》这节内容时,教师提出“乡村人口为什么要向城市迁移”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来回答。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在学生内心形成内驱力,促使学生自我激励。小组探究学习,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

3.因人而异,赏识及时而有度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话,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对两人的回答迥然不同的原因就在于二人的性格不同。同理,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心理需求进行不同的处理。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要多找学生谈心。教师可以制订一个上课观察指标,如,上课发言状况,集中注意力状况等,教师自己将学生进行分组处理,课堂上采用小组观察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查,日积月累,教师就能够对每个学生的状况进行定向追溯,对学生的状况作出合理科学的评价。

4.创新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的行为受到正反馈时,会促进个体保持该行为,反之,则产生抑制。由此可见,创新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大都无动于衷,究其根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其实就可算是一种赏识教育,创新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以学生为本亦是生本教育的体现。例如,由于地理知识中涉及诸多的经纬线、分界线、气候类型以及河流和地形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已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绘制相应的地理图,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绘制的图汇总成每个学生的“地理秘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评价参考除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之外,还要将学生的“地理秘籍”纳入评价参考中。而且,针对每个学生的“地理秘籍”,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并将学生的意见纳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参考中,形成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互补。另外,在考试方面,教师也可以做出创新,让学习小组进行试卷的互相点评,然后让学生自己出一套试卷进行再测试,赋予评价以柔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教师将“赏识教育”与“生本教育”进行充分的结合,并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发掘出学生潜在的能力,从而实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咏梅。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初中地理课堂构建的实践与探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04)。

[2]董明丽。浅谈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01)。

刍议音乐教学与赏识教育 篇3

赏识是一种认可,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方式。赏识教育是每位教师都使用过,却又总是遗忘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很难听到赞美学生的声音,经常看到是学生灰头土脸地垂着脑袋,任由教师批评与训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受到过赞美,每个人心底里都渴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离不开教师的赞赏,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进行赏识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优化课堂气氛,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实施赏识教育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音乐课堂教学是非常关键的沟通渠道,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那么,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充斥校园的批评声与斥责声,建立一种如师如友的平等关系,在与学生相处时,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其实这并不难做到,一个和善的微笑、一个爱抚的举止、一句激励的语言,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

(二)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实际出发,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以防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让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长处,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音乐学习中,记得一次音乐课,铃声响过之后,其他学生都在静息,等待着老师上课,唯有最后一排的一名男生旁若无人的吹着口哨,但他发现我已站在教师时,口哨声戛然而止,同学们都不敢作声,以为我一定会严厉的批评他,我知道,这是一位学习很差,课堂纪律也不好的男生,被老师批评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于是,一转念,我马上用赞美的语气说:“呀,你的口哨吹得真好听,请你个大家用口哨完整的吹首曲子,好吗?”本已充分做好挨批的他不曾想我会这样说,竟然有些不好意思了。见此,我又再次鼓励他试一试,于是,他鼓足勇气为大家吹了一段口哨,完成之后,全班同学报以熱烈的鼓掌,而我发现这以后每节音乐课他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音乐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可到老师的赞赏,是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差生的心理需求,那么,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

二、赏识教育要注意方法

学生在做好每件事情后,都要“真好,真棒,你真聪明”的赞扬一番,其实这种空洞的表扬容易使学生产生自以为是、自满的心理,这样的学生往往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因此,教师要会赏识,才能真正达到赏识教育的效果,首先,教师要细心观察和了解,把学生做好的每一件事所付出的努力看在眼里,以便准确具体的说出学生的表现,然后再有的放矢的表扬学生,其次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并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如果事过条目再加以夸奖,其赏识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让学生感到“我能行”,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而由此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会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三、要把“赏识”与“批评”结合起来

赏识导致成功,但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只要表扬不要批评,这样的赏识教育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因为一个孩子在他成长的道路上,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可避免的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对这些,如果老师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学生就会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失去努力的方向。那么在爱护学生的前提下,适当的批评教育对学生很有必要,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理解学生

教师要学会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把自己放在学生当中。将学生当做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再刻薄的、严厉的、高高在上的去对待他们。比如,上课时我总是要求学生要端正坐直、两手抱臂、腰杆挺直、目光直视黑板。这样的坐姿我们坚持半小时、一小时一定会觉得腰酸背痛,可学生们却要端坐七、八个小时,谈何容易啊。此时你再发现有趴在桌上,或歪着身子听课的学生就不会严厉的斥责,或许你只会善意地提醒学生而已。

(二)批评中有赏识,赏识中有批评

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批评。要以帮助他的态度和语气,诚恳地加以批评。批评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批评使其变得越来越好。

(三)讲究批评的方法,巧妙的批评

赏识教育不是不要批评,而是批评的方法要巧妙。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批评,而是平等朋友的批评。批评的方式很多,巧妙的批评会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如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效果就不错,初中学生在唱歌时,总有人喜欢大声喊唱,我多次批评效果也不佳。有一次在唱到“哎——”这个长音时,我又发现一名学生扯着嗓子大喊,就停下来说:“咦?谁在吆喝卖红薯呀?”学生们都笑了起来,接下来再唱歌声音就柔和多了。这种幽默性的批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与赏识教育 篇4

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一生幸福, 一生快乐, 但是应试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精英, 但是同时也制造了更大一批的带着失败的心理走向社会的学生。所以赏识教育既要关注分数高不高, 更关注心情好不好;既强调开发生命潜能, 更强调保护生命资源。赏识教育的深入实施, 促进了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言语方式、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转换, 对化学教学而言也不列外。

2 赏识教育

2.1 赏识教育的概念

赏识在词典中的解释是:赏, 含欣赏赞美之意。识, 是肯定认可。所以简单的说赏识就是爱, 赞扬、尊重、欣赏。也就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 并加以肯定与赞赏[1]。

2.2 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

赏识教育是以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 强调学会赏识, 竖起我们的大拇指, 发自内心的爱别人, 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讲的就是一个字——“爱”。用科学的爱、艺术的爱去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以及提醒学生, 促使生命自信舒展、和谐成长。学会赏识, 既是一套方法、策略, 更是一个整体的教育观。所以赏识教育的理念可以表述为20个字:走近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2]。

2.3 赏识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2.3.1 在表扬和鼓励中, 给学生自信

自信, 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他远远超过责任感[3]。”所以只有对学生出自心底真诚的关怀, 对学生的教育才可能有耐心、信心, 并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评价。对于缺点, 要恰当的提出来, 对于优点, 要不吝赞美之词, 予以肯定。其次,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 以化学教学为例, 有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欠佳, 但实验操作能力很强, 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 让这些学生在实验课中有崭露头角的机会,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最后, 创造一个鼓励性的学习环境, 给每个学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 循序渐进, 一步一个脚印, 积少成多, 逐渐建立自信。

在对学生问卷调查中, 有92%的学生认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1.7%的学生不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赏识;而我们应对这不希望表扬鼓励的1.7%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化学成绩不理想时, 有79.0%的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赏识。

2.3.2 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基础, 全面开展赏识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 但不一定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表现在学习上,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也给了学生们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课内外活动对学生成长尤为必要。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发展特长, 开阔视野, 激发潜能。增进学生相互了解, 增强自信。集体因活动而充满活力, 个人因活动而展现才华, 发现自我, 同学因活动而相互欣赏, 相互促进。所以经常组织旅行和集体宿营等活动, 开展劳动体验活动, 如为社区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 在校内开展各种制作、种植、美化环境等。

在对学生问卷调查显示, 有62.5%的学生希望老师在他们化学成绩有所提高时及时给予表扬;只有4.9%的学生觉得他们的进步与老师的肯定与理解没有关系。

3“后进生”的研究综述

3.1“后进生”的概念

化学学科“后进生”是指智力发展正常而化学成绩欠佳的这类学生。他们之所以成为“后进生”,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心理环境, 更对化学缺乏兴趣, 主动性差, 加上化学学习和实验操作能力弱。因此, 传统教育中界定的化学“后进生”是指学业不良的学生, 即是指个人的智力水平属于正常范围以内, 在同类群体中, 化学学习水平低下, 学习能力缺乏, 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化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简单地说, “化学后进生”就是那些智力正常, 但是却在化学标准化测验中失败的学生[4]。

3.1.1 化学学习中的“后进生”类型

在传统教育中, 一般将“后进生”分成两种类型: (1) 智力型“后进生”主要是指学习能力缺失、理解能力低下、功能性学习障碍的滞后生, 这方面的学生各方面能力均不足, 对事物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差, 导致他们自卑与内向, 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提高甚至下降。这种能力不足型学生占“后进生”的比例很少, 化学学习困难一般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2) 非智力型“后进生”是由一些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学习落后的学生, 比如家庭、学校、自身因素等, 这类型的“后进生”都比较聪明活泼, 但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与积极性, 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坚强的毅力。心理学家指出:“智力型因素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基本的因素, 而非智力型因素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

3.2 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后进生”形成原因分析

3.2.1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的诱导, 感染。现实社会中的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 享受之风盛行, 对金钱的崇拜与追求, 对“前卫”的追逐以及暴力、色情的充斥, 无不对未成年的孩子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浸染着他们的思想, 诱导着他们的行为步步地倾斜, 而天然的模仿本能也使他们不良行为变成自觉不自觉的坏习惯。古有“孟母三迁”的教子良训, 今天更应重视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6]。

3.2.2 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受不到正常的、良好的教育, 就会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在当今无知发展迅速的社会, 多数家庭不必为温饱操心,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多地转向孩子的未来, 希望他们做好学生, 将来有好出路, 并不要求他们为家庭作什么贡献。

在对学生问卷调查发现, 有87.9%的学生认为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只有5.4%的学生觉得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是动力, 那这种介于两者中的关系很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更趋向于一个极端, 如果压力大的学生, 这时候可能会把很多的不满放在心里, 独自承受, 慢慢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学习会跟不上, 因此而厌烦学习, 这样日积月累周而复始的循环, 就变成我们所谓的“后进生”了。

3.2.3 学校因素

学校是一个社会大家庭, 在利益的驱使下, 目前大多数学校每次考试后, 各科成绩的排名铺天盖地的在学校卷起, 优生率、排名率一浪高过一浪, 在这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广大教师的教学心态, 为了升学率, 尽量的只抓优生, 而忽略了“后进生”的教学, 因此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对“后进生”的情感投入, 这也导致了“后进生”学习成绩下降的一重要因素。化学教学的逻辑性、系统性特别的强, 知识联系紧凑, 大多“后进生”由于基础较差, 意志力薄弱, 思维能力较低,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接受能力较差, 而教师课堂上也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导致“后进生”跟不上学习进度, 进而失去对学习的热情, 如此循环作用, 导致学生成绩直线下降。老师因素也是影响学生成绩好坏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有些老师素质不高, 教学态度不端正, 经常歧视“后进生”, 甚至讽刺谩骂他们, 致使学生讨厌老师, 甚至厌恶化学课;有些老师教学方法的陈旧、教育观念的滞后, 导致他们对于化学的兴趣大为减弱。

在对学生问卷调查显示, 只有37.5%的学生赞同用分数来划分重点班, 有61.6%的学生认为影响他们学习化学兴趣的教师因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另外, 有37.5%的学生对学校以分数来划分重点班表示赞同, 有61.2%的学生表示如果老师因为某种误会错怪了他, 他会选择把不满藏在心里, 独自忍受。

3.2.4 个人因素

“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 自身的原因也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生活中兴趣与求知的动力。在对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到, 有77.7%的学生认为初中到高中, 化学成绩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努力。如果缺乏求知欲将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或成绩得不到提高。还有就是道德无知, 是非模糊, 自尊心强而性格敏感容易流于自卑, 意志力薄弱, 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做事情往往会半途而废。再有就是学习基础差, 学习方法不适应, 造成学习效率低, 成绩差。他们找不到成绩差的真正原因, 未能归纳出正确的学习方法, 却归因为自己笨, 付出努力却得不到回报, 从而自暴自弃, 沦为“后进生”。最终导致厌学, 逃学, 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学业, 找不到人生的正确方向。

4 结论

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 它的本质就是爱学生, 就是要求老师以人为本, 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教师能从各方面去认识学生的才能并加以重视和培养, 让每个学生的优点得到张扬,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它能极大的培养化学学科“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 开发其潜能, 促进其智力发展, 更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发掘“后进生”的优点和长处, 予以表扬和激励。如果当他们的努力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时, 他们就会内心孤独, 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因此教师要更好的赏识学生, 首先自身必需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 调整传统的教育心态, 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其次, 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再次, 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还要注意赏识的原则和方法。尽管目前中国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师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赏识教育。但通过对教师素质的不断地提高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赏识教育对化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一定会普及到各个学校中去。

摘要:赏识教育是以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 强调学会赏识, 用科学的爱、艺术的爱去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以及提醒学生, 促使生命自信舒展、和谐成长。通过对化学教学中“后进生”的类型及形成原因的分析。了解学生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理需求。对赏识教育和“后进生”的教育进行了描述, 并对于一些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后进生”进行赏识教育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化学,新课程,赏识教育,后进生

参考文献

[1]左代琼.赏识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西南大学, 2009.

[2]佚名.南京行知小学的“赏识教育”教学模式[EB/OL].http://www.skyschool.cn/web/site/index.jsp.2010-10-13/2011-3-26.

[3]张符艳.浅谈赏识教育的实施[J].教育园地, 2008 (53) .

[4]秦洁.“后进生”化学概念学习结果形成方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9-5.

[5]施海建.化学教育中后进生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9 (42) .

浅谈幼儿的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 篇5

这学期刚开学不久,有一位从机关幼儿园转学过来的幼儿家长来找我说,她的小孩今天不想来上学,因为昨天老师批评了他,当然,她也知道是她的小孩抢别人的玩具时,打了那个小朋友,并告诉我,上学期在机关幼儿园就是这样,老师不会赏识教育,批评了他的孩子,所以才转学来我们园。言下之意,任何情况下都得用表扬的口气来鼓励小孩,因为孩子自尊心太强。上星期,我们园在蝶园广场组织了一次轮滑比赛,邀请家长们一起参加。姗姗,一位很聪明,很优秀的小姑娘,平时园里的一些教学、游戏活动,她总是起着带头作用,但轮滑不是她的强项,比赛没多久,她便落后了,停在半途不滑了,当爸爸妈妈跑过去时,她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还嚷嚷着以后再也不玩轮滑了。直到今天,她都不愿意碰冰鞋一下。

其实,这样的事例很多。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受不得一点打击,但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侯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在赏识教育的同时,必不可少的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下面就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赏识教育.赏识教育不是无原则的赞美,而是赏识孩子的爱心,赏识孩子的进步,赏识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赏识孩子抗挫折能力,赏识孩子的理财能力等。

1、鼓励与赏识的区别

鼓励是帮助孩子形成某种能力。“你一定能做好!”,“你很棒,你会完成!”。这是鼓励孩子去做。赏识是肯定孩子的能力。“你真行!”,“你真棒!”,“你真能干!”,“宝宝真聪明!”,这是肯定孩子。鼓励、肯定都是对能力的鼓励与肯定。分不清什么是赏识,什么是鼓励。结果只能是以自我为中心,情感脆弱,耐受挫折差,自恋,不能客观的去看待事物与自己。

2、不能滥用赏识教育!

现如今的孩子,自小一帆风顺,除了一些父母或许对孩子发发

“威”以外,哪个孩子的爷爷、奶奶不把孩子当“皇帝”“公主”般呵着护着,可以说已经“赏识”到极限了,试想,在家庭里受了几年“赏识”的“皇帝”“公主”们如果再接受学校十几年的“赏识教育”,那会被赏识到什么样子啊?会被赏识到什么地步啊?试想,在家庭、学校被一路“赏识”下来的孩子们参加工作以后,他(她)不会遇到挫折吗?那遇到挫折后他(她)会有什么想法呢?他(她)会怎么办呢?我想不外乎两种想法:一是就此沉沦下去萎靡不振,二是愤而走向极端闯下弥天大祸。

3、有目的、实事求是地进行赏识教育

毫无目的、不实事求是的赏识很糟糕。什么是毫无目的的赏识?比如一个一岁多、两岁的孩子,从一个较低的台阶上往下跳,孩子跳下后,妈妈说:你真棒!孩子为了得到妈妈的认同,每次给妈妈表演,妈妈每次都说:你真棒!这就是毫无目的的赏识。一个较低的台阶三次能跳下,说了三次“你真棒”,就要有一个更高的目标,鼓励孩子去跳一个稍高的台阶,只有获得更好的能力时,才能给与进一步赏识与称赞。什么是不实事求是的赏识,这个孩子根本就不能很好的从这个较低的台阶上跳下,妈妈也一味的说他真棒。这种不实事求是的称赞,只能当做一种鼓励,并且不能用的太多。毫无目的的、不实事求是的赏识,孩子根本就搞不清自己是否有某种能力。

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孩子在困

难和挫折作中经受磨练,以提高孩子战胜困难、应付挫折能力的教育。挫折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批评和打骂。简单的批评和打骂,只会使家长和孩子产生心里沟通障碍,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挫折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孩子受挫的恢复力。

1、挫折教育的作用

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

种潜能不能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其的潜能,所以说,挫折也是成功的动力。

挫折教育能打击人的骄傲情绪。,人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应当有的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其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挫折教育能够使人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人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象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而只遭受许多挫折(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讲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2、挫折教育的方法

从小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孩子们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其有

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孩子们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经历无数次失败都不气馁的电灯的发明者爱迪生的故事,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等,这对于培养孩子们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且让其终生受益。

人为地制造挫折。有些孩子比较聪明,家庭环境好,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机会可能很少。而这种孩子在顺境中应对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撅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所以对其应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让其人为地遭受挫折,以训练其对逆境的忍受能力、受挫折的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

3、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

正视挫折。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遇到挫折便心灰意冷,就会一无所成。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树立这样的思想:挫折使我们又多学到了一些在通常情况下无法学到的知识,是使我们更加倾向成熟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怕挫折,才能会更加正确地对待挫折。

克服挫折。有了正确的思想,接下来便要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遭到挫折以后,便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孩子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后对成功的喜悦,这是在其它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提供的。

从挫折中学到知识,吃一堑,长一智。对于在生活中遭到的挫折,我们要善于总结,以便从中学到一些经验,从而内化为我们的知识,为我们以后使用,帮助我们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跌倒,这才是我们要做到的,也是挫折带给我们的礼物。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才能够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帮助。

三、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的有机结合有人说:“赏识太多,孩子容易骄傲,会输不起;批评太多,孩子会缺乏自信。”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在“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中寻找一种平衡,找准最佳着力点让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该赏识的时候赏识:教育者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微微的点头,一句看似平常的表扬,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该批评的时候批评:注意方式方法,道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即使要惩戒,也可以采取聪明的办法,寓尊重、期待、激励、教诲于“惩戒”之中。 赏识也好,批评也罢,甚或惩戒,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师长教育孩子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智慧,孩子们便会多一份希望多一份成功。

蒙台梭利幼儿园夏健美

赏识教育与班级管理 篇6

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这说明自信心作为成才的重要条件,它在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已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

一、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弱,老师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

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会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为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老师。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了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敢于提问、回答。8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进步快、活泼、可爱。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二、珍视学生的成功

当学生自己动手干成一件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说:“你能跟同学愉快地相处,老师真高兴。”这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充满自信心。学生向你提出某种意见,你倾听后说:“你的建议值得我接受,并且使我欣慰。”学生从你的反应中会相信自己具有判断力。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参与。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在学校,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还可以委托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对于学生的过份保护、过份操纵,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自己一手操纵,这是对学生力量估价过低的表现。剥夺实践,不仅阻碍了能力的形成,而且会使学生丧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聪明的老师是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的而总是鼓励他们独立学习。

三、多给学生提供摆脱失败、虚拟成功的机会

挫折虽然会使人失去信心,但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使它转化。苏霍姆林斯基对落后的学生从不打不及格分数,而让他们重新做失分的题目,让他们在进步中得到好成绩,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见教师要在教学中、活动中不断地虚拟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当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取足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在创设的机遇中没有把事情做好,老师就加以指责,甚至挖苦、讽刺,这不仅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而且会跟你对立。

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语文教学与赏识教育 篇7

一、赏识教育的涵义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积极倡导并收到极佳效果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和理念。考察“赏识教育”,主要有两种有代表性的成果。一种是东方智慧:赏识教育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儿童教育观”教育思想的真谛,也是南京家长周弘先生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赏识教育”思想并取得卓越成果——周先生将自己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21岁即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心理咨询专业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实证:1另外一种是西方哲理: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对美国一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测验”(实为智力测验)。临走前交给校长一份名单,告诉他名单上的80个人是“未来的花朵”,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并嘱咐要对名单保密。8个月后,罗森塔尔重返该校对全部学生进行一次同样的测验,结果发现,名单上的人(即实验组)果真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提高,有一些简直出类拔萃。校长对心理学家的预测佩服得五体投地,而罗森塔尔未知可否地笑了笑。原来那些所谓“未来的花朵”根本不是根据智力测验的结果筛选出来的,而是心理学家信手随机抽取的。正是心理学家的“权威性谎言”,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使得学生在赏识的环境中成长成才。这也就是心理学教育学界著名的罗森塔尔期望效应理论。可见不管是“东方智慧”还是“西方哲理”,都使教育者懂得了“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何谓赏识教育,顾名思义,即是用赏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具言之,赏识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调动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及情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积极投入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赏识教育的哲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赏识”。学会赏识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对被爱、施爱和自爱的规范。2就赏识教育本身而言,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性评价比否定性评价的效果更好,赏识教育属于激励性评价。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3在同样的教育过程中,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这样的教育状态一旦在人身上起作用的时候,那么赏识教育的着眼点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教育,而是可以使之成为人的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良好起点。而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学生既要被动学习,更要主动创造性地自我学习,同时还要打好终身学习的良好基础。再者,职校学生独特的社会地位、心理特点常使他们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尤其对文化课的一种不在乎态度,因而在新课标下的英语课堂,英语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职校英语教学开展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1. 分析职校学生心理持点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也日益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来源多种多样,既有应往届的高中毕业生,也有未成年人的初中生,他们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因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而有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问题更加令人关注和担忧。很多高职学生认为,虽然他们也是大学生,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深的忧伤。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门槛”,即录取分数线也在逐年提高,但仍与本科院校有较大差距,因此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视为高考的“落榜生”甚至是“弃儿”。而未成年的初中生因考不上高中而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心里的落差太大致使这些学生内心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据调查结果显示,职校的不少学生厌学情绪明显,不仅理论课不想学习,而且对于技能操作类的实践课也失去兴趣,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2. 英语课堂赏识教育运用的必要性

赏识教育,是把赏识运用到教学中,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爱心和教学艺术,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目前,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大都来源于课堂教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学会赏识学生,做到正确地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赏识的眼光注视每一位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三、职校英语课堂开展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浅析

1. 调动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兴趣

不少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进入职校学习后,出现上课听不懂,下课无法自主学习、考试挂红灯的现象,无法适应高职教育实用性、实践性、广博性、专业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特点学习而失去兴趣,继而萌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首先要做到摘掉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些学生,教师自身绝不能将这些学生视为高考落榜生、命运的弃儿,而应当更多的给予他们鼓励,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教育,积极、灵活地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想出多种办法以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具体做到带着兴趣、带着思索导入新课(如在课前讲个与本课有关的英语笑话,猜个英语谜语,或要学生表演个对话等);方式多样、形式活泼地展开教学;(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手段;自由谈论、角色表演、采访调查等开展活动;通过改写文章、复述课文、讲述英语故事等提高能力。)拓展思维、见解有新度的探索问题;留有激情、伴有悬念的结尾。

2. 课堂赏识有度

英语课上有些学生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说,教师要多加鼓励,以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回答,并且绝不吝啬Great/Wonderful/Well done/excellent/…这些发自内心的赞美,或者在分组练习时用些小礼物作为奖励。如果回答错误千万不能以一种鄙视的眼光对待。应该加以鼓励。然而教师在赞美时也不能千篇一律这样会使学生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失去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表扬和奖励学生要遵循这些原则:4 1)期望和效价原则。2)奖励内部动机为主原则。3)延后褒奖原则。4)表扬重点是行为而不是人格原则。5)不能太廉价或过度原则。6)不随便比较学生原则。7)公开与私下双管齐下原则。8)尽可能公平一致原则。9)隐恶扬善、找好不找坏原则。10)珍惜学生的这一刻原则。11)因人而异原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意,从而逐渐消除上英语课的胆怯心理,同时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英语更感兴趣,让学生爱上英语,让英语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这些都是本文所讨论的“赏识”,它包括肯定、赞美、表扬、鼓励以及宽容。学生的自信心、进取的锐气、活泼的灵性、开朗的性格,均来自于赏识。因此英语课堂上赏识教育的适当运用不仅能在移默化中改善师生关系,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3. 各种活动带给学生自信

如前所述,由于职校学生的自卑心理和对文化课兴趣不大,为此,学校应当更加注重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各类活动,(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大合唱比赛等)使学生能够在各项活动中实现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的要求,也促使学生在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练、情操得到陶冶,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我校在这一方面做的较好。例如,我校和国际学校联合办学,在每两年的交流学习中,我校学生可以和国外学生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彼此的学习交流和共同的生活给学生创造了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四、结语

众所周知,当下的教育正处在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时代赋予了教育不断更新的使命,赏识教育就是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探索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然而赏识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方式还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提炼升华,使她能更好的为我所用。相信用赏识教育来指导教学工作,用爱心来浇灌教学,以情激情激活我们的英语课堂,我们的英语教学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1相关内容详见赏识教育网:http://www.ssjyw.com/www/ 7edu7.asp

[2].2《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 http://www.njxzy.cn/c/show.aspx?id=23&cid=35

[3].3(美)威廉·詹姆斯.对教师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P75

美术教育与赏识教育 篇8

一、学校外部因素

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这就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长认为只有文化成绩好才有机会跳出农门。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长此以往,孩子自己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二、学校内部因素

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或者美术课就是照葫芦画瓢。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变革、创新教学方法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很多仍然是“以绘画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地度过45分钟,缺乏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违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导致学生个性扭曲,不自信,认为自己不会画画,画不好。尤其是农村中学美术课堂中,从小学升入中学的大多在小学就没有上美术课,或者就是“照葫芦画瓢”,升入中学后还是“老一套”,导致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对美术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如此无功而劳,实在可悲,美术教师只有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的诸多弊端,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才能在美术教学中改变学生怕画画,不喜欢画画的现状。我认为,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最好不要一开始就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而适合进行放松的、自由的、鼓励发现的趣味练习,这是培养学生绘画兴趣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生怕画画,画不好,不自信的状况。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才会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兴趣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景之中。教师要善于动脑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被情境感染,处于积极探究的氛围中。

一次我尝试在七(一)班学生上《静物写生》一课。课前,我布置好静物台:一块白色衬布,一个褐色砂罐,一个乳花色汤碗,一个淡黄色雪梨,剩下的静物(如草莓、甜橙、蛋糕等)就放在旁边。当我来到写生教室,发现静物台边挤满了同学,正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我一看静物台,不禁怒从心起:雪梨竟变成了三颗草莓。原来是班上的一位“调皮大王”干的。然而,经他这样改变,雪梨换成草莓后,台面似乎全“活”了。我转怒为喜,趁机引导:“原来的雪梨拿走,配上草莓,大家觉得怎么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看多了啊!”我面向全体学生,说:“大家说说看,为什么有了草莓之后,画面活跃起来呢?”“红色的草莓和灰绿色的衬布产生了对比。”“大的和小的产生了对比。”大家踊跃发言,气氛异常活跃。草莓、甜橙和蛋糕一放到静物台上,原先沉闷的画面突然变得明快、艳丽起来。学生作画的热情也被激发起来。我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角度观察、构图、着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这位“调皮大王”,我给予了认同与赞赏的鼓励。自那以后我发现平时在课堂中喜欢破坏课堂纪律的“调皮大王”变得认真听课,喜欢美术课了,课代表告诉我:“李明说在美术课上找到了自我。”激发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幻灯片,利用文学性的语言,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学生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如毕加索、塞尚、凡·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想象潜能,拓展思想,提高欣赏能力,将自己的情感自觉地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二)适时鼓励,少批评

自古以来,父母抚养孩子就在潜意识里运用了“赏识”。若孩子学话晚,则认为“贵人迟语”,说得再差、再迟,都不抱怨,只会不断鼓励;孩子学走路摔跤多,父母绝不嘲笑,只会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用赏识的目光呵护好学生心中的艺术之芽,以满意的态度对待学生微小的进步,以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读”为“乐学”,使美术教学充满和谐愉快的气氛。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动力和习惯,严重压抑了自身潜能的发展,把技术混同于艺术,使教学成为毫无兴趣可言的机械运动。

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巩固兴趣,可以在学生绘画中适当地进行静物写生训练。既不失中学生绘画的趣味性,又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基础,作必要的衔接。在素描的初级阶段意在树立素描观念,不要进行长期正规的写生训练,应以短期小幅的画为主。不能时时、事事都让孩子成功,因为兴趣的巩固需建立在绘画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只有提高对绘画内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使对绘画的兴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多为学生提供展览、比赛、交流、发表的机会。这种“赏识方式”能让学生受到奖励和好评,使其自信心得到满足,做到初步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增强自主创作的欲望,巩固绘画兴趣。初中生大多在文化学科中没有太强的自信心,在美术课中的表扬、肯定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在农村美术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赏识教育,不但能开拓绘画题材的空间,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兴趣,还有利于美术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美术学习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生兴趣。“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课中的赏识教育价值不仅仅在于美术本身。我们要慎重地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树立自尊、自信,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网.

[2]美术教育.

赏识与惩戒——教育的“双翼” 篇9

关键词:赏识教育,惩戒教育,赏识有度,惩戒有方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能使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得果断、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赏识引向成功。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是不可或缺, 它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它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 唤起孩子的自信, 扬起孩子的激情, 健全孩子的人格, 挖掘孩子的潜能, 实现其自我欣赏、自我发展。新一轮教育改革就倡导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 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 提倡通过赏识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 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以表扬促学习, 以鼓励促发展, 以尊重树信心。表扬、鼓励、信任、尊重是赏识教育的核心。于是很多老师、家长很认真地践行这一理念, 对孩子只表扬不批评, 甚至谈“惩”色变, 对孩子一味地表扬、夸张地赞赏, 对于缺点却轻描淡写甚至只字不提, 很多课堂上甚至出现了这种倾向, 不管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如何, 教师一律是“好”“很好”“太好了”“棒”“真棒”“棒极了”……一堂课下来, “好”声一片, 学生的脸上贴满了金星, 这样的情形令人不由得心生疑窦:这就是赏识教育吗?这样的赏识究竟能有多大作用?赏识教育是不是就是简单地称赞?赏识是否意味着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有了赏识是不是就不再需要批评惩戒了……

赏识, 是指充分认识人的积极因素, 并加以肯定与赞赏, 它能增强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但它绝不等同于简单肤浅的表扬, 简单肤浅的表扬只能说明孩子做的某件事让人满意, 而赏识的本质是从内心深处信任孩子、崇拜孩子, 从而表扬他、鼓励他, 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而言, 简单肤浅的表扬过多不仅起不到鼓励的作用, 反而有可能成为孩子的“精神鸦片”。这种廉价的夸奖越多, 孩子就越依赖于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从而导致其对知识和是非判断标准的把握变得模糊和混乱。同时过度肤浅的表扬会剥夺学生的未来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 那些小时候经常毫不费力就能受到父母和老师廉价表扬的孩子, 他们步入社会后在遇到很多的失望和挫折时, 其心理感觉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会造成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与此同时也会因为早期缺少必要的挫折教育而使他们缺乏应付社会上是是非非的心理承受力, 反而更加重他们的挫折感。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我们的赏识应着眼于学生的劳动和努力, 要有深度和力度, 而决不应该是只停留在表面的那种肤浅而简单的表扬。

没有赏识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与惩戒———教育的“双翼”, 缺一不可。人的成长需要多种营养, 既要有顺境中的发展, 也需要逆境中的磨炼。中国有句古话说:不摔跤, 长不大。人生病了就要打针吃药, 孩子犯错了就应批评教育, 这是自然之理。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 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予以改正, 让他们明辨是非, 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 能培养学生责任感, 锻炼学生的意志, 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如果孩子从小就不能学会为自己的错误埋单, 他们又该如何去适应今后必然面对的充满惩罚的社会?有多少“社会不适症”的发生, 不正是肇始于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衔接出现问题吗?对学生的错误思想与行为进行惩戒, 不仅能对其本人起到教育作用, 还可以起到警示他人的效果, 培养孩子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是非观。当然惩戒应适度、艺术, 惩戒不是体罚, 惩戒不是伤害, 惩戒是一种爱, 惩是手段, 戒是目的。

语文教学与赏识教育 篇10

一、不能把“赏识”理解为表扬, 要真正把握赏识教育的精髓

赏识不是表扬, 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表扬是用得最多的手段, 却又是不易操作好、把握好的方法。赏识就是一种心态, 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鼓励等, 而表扬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 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 说到底只是一种评价, 基本是通过语言 (也包括身体语言) 来传达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所以说赏识和表扬是不同的概念, 赏识决不仅是表扬, 其内涵比表扬更丰富。

真正的赏识教育, 是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赏, 以此激励他们前进。但是我们要注意, 即使是表扬, 也应该慎重。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良好行为的表扬, 教师必须十分谨慎,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形成这样的看法:完成应当完成的良好的、正确的行为, 是为了得到表扬, 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因此, 我们在赞赏的同时, 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 无视自己缺点的存在, 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二、“挫折教育”不是吃苦教育, 而是对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曾经我班有一个小女孩, 平时比较争强好胜, 有一天, 小伙伴没有和她分享玩具, 她很不高兴, 竟然在班上说, 要“杀”了同伴;还有一个孩子, 由于父母关系不是很好, 在班上只要遇上点事就嚷嚷着要离家出走, 动辄用头撞墙……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现在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环境过于优越, 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 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 一旦遭遇挫折, 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很极端。目前, 关于“挫折教育”的准确含义, 很多人仍缺乏共识。有不少人把“挫折教育”看成“吃苦教育”, 认为就是让孩子们多吃点苦, 多受点累;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有的人则干脆把“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感受挫折困难的教育”……然而, 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教育, 是一种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 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挫折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谩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 在幼儿教育中应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 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教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 关键是如何对待的问题。如果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看, 它们就可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反之, 则可能使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 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当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 消除其畏惧困难的心理, 帮助指导他们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幼儿解决困难之后进行表扬肯定, 使他们在面对以后的困难时有更大的信心。而当他们尝试失败之后也要及时进行鼓励、支持, 帮助他们寻找其他的办法, 或者与他们分担不愉快, 避免他们形成逃避困难的心理。

三、保持对孩子的适度期望和正确评价, 让“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产生最佳合力

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促进孩子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期望过高, 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 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 这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关的。家长既要相信孩子能做好、有发展的潜力, 又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特点出发, 在日常行为中找到教育契机, 从缺点中找到闪光点, 运用赏识鼓励的方法把缺点转化为优点, 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 努力争取成功。另外无论孩子做事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 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 从而逐渐明确是非标准,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 作为教育者, 仅仅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有着先进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没有教不好的小朋友,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只有运用好教育智慧, 透彻理解“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概念, 理清本质、灵活运用, 才能直抵教育的真谛。

上一篇:红豆杉播种育苗技术下一篇:商标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