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2024-07-17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篇1

要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探究环境, 提供探究的平台。

1.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彻底消除学生害怕说错的心理障碍, 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答案与教师所设计的答案不同的时候,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答案中的合理性, 并给予引导和帮助,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答案。

2. 要为学生创设思维与探究行为得以自由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随时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想充分地表现出来。

3. 要保证充足的探究时间。探究不能只是留于一种形式, 要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成功感, 这就要给足学生时间完成探究过程。有时可能会影响到教学的进程, 教师应该灵活地调整教学, 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

(二) 帮助学生找到探究的课题

1. 从课题入手引出探究课题。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 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 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 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 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 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因此, 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课题, 是很好的方法。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 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读题后问学生:“读题后, 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读题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 我想知道植物妈妈是谁? (2) 我想知道植物妈妈有什么办法? (3) 我想知道植物妈妈有办法做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三个体现课文重点的问题研读全文。

2. 从学生的质疑中提炼出探究课题。

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 而最终形成探究课题, 是最佳策略。如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 在研读阶段问学生有哪些疑问希望在研读课文时解决, 学生提了不少, 如“为什么大家一起玩捉迷藏, 只有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 为什么李四光去问老师, 他却不相信老师说的, 对老师的回答产生了质疑, 这样一个没人知道的问题值得李四光想许多年吗?”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 都与“李四光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 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李四光是一个 () 的人?”学生填写了“善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爱动脑筋”、“执着追求”……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 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和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3. 从课后习题里带出探究课题。

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 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 又集中体现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 由此带出的探究课题, 常有较高的效能。如研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 课后习题2:我们讨论一下,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学生自然也就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4. 从课堂活动引出探究课题。

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 教师若能更多地让学生觉得有趣, 则活动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教学《纸奶奶的生日》这篇课文,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提出探究课题是:“我们已初步读懂了《纸奶奶的生日》这篇课文, 大家对纸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 就要请大家来扮演不同类型的纸, 向人们介绍自己的特点。要介绍好自己的特点, 就得更细致地读课文和查阅关于纸的资料。”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进一步理解了不同纸的特点、用途等内容。这样不仅提出了探究课题, 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 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1. 认真读书。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课文是学习的凭借, 是获取知识、技能的源泉, 无论是接受思想教育, 还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都离不开认真阅读。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 学生读完课文后, 问学生:“天都峰好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爬。”教师觉得学生没有走进文本, 于是又让学生读, 读完后再问学生:“天都峰好爬吗?”学生还是回答:“好爬。”但这次声音没第一次响亮了。教师并没有着急, 再次让学生读。就这样一连让学生读了四遍, 他们终于回答:“不好爬。”抓住时机接着问:“你是从哪看出天都峰不好爬的?”这时候学生纷纷举起小手, “老师, 我知道, 我知道。”

2. 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

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 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有利于集思广益, 拓展思路, 使同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3. 善于质疑。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探索 篇2

??《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求教师,不但要更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念,而且要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以适应课改的发展形势。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深化研究性学习,构建三维式课堂。

??教学改革要求实现师生双方和谐共生与发展,目前,课堂教学处于新旧交替的门槛上,教师应该如何把学生从旧的教学模式引到新的探究性学习的轨道上来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几点体会。

??(1)“抛香诱鱼,满池开花”,实行课堂的开放性,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

??我以为,教书有如垂钓之事。垂钓者面临满目静水,该怎样撑钓呢?垂钓者必须根据鱼儿的生活习性、及地理、气候条件选择垂钓点,并配制香喷喷的食饵吸引鱼儿,激起满河涟漪,诱发鱼儿满池开花的局面。可以说,学生在课堂接受知识时,教师所提出的.有关课文的起始问题,或知识点就是一捧诱饵,学生以此为突破口开展系列的学习活动,诸如质疑、讨论、评价、探索等。教师的指导艺术即配制鱼饵的艺术,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抛香诱鱼”的实质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勾起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其方法有借题发挥,抑或课题延伸及拓展,其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不加考虑的吸收知识,主要缘于对知识的占有欲及兴趣;二是据某一知识信息,学生自主的开展学习活动,或者由此而引申与之相关的故事,敞开话题,并给予相关评价,制造一种“追根溯缘”学习的氛围;三是就某一个问题或景象展开想象,加工、创造,信息刺激,有“更上一层楼”之盛况;因此,“抛香”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质疑”的学习过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问题进行质疑,敢于创新,边学边思,领会知识的深刻含义。例如,我在教课《亲人》一文时,在通过学生读熟课文后,我只抓住了三句话,一是妈妈的话;“放学回来,你也该帮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二是老奶奶的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的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样谢谢你们呢?”三是我说的话:“您说哪儿去了,帮您做点事应该的…… ”我把着三句话(即诱饵)先后投影到屏幕上,并设计了下列程序进行教学;①同桌对话②表演情景③文本理解④思考问题⑤借题拓展⑥再结合自己的行为思考问题:1、少先队员应该做些什么?2、我为什么这样做呢?3、我们应该怎样尊敬老人?抓住问题进行质疑并借题发挥,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受到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另外,借题发挥和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了学生动脑筋爱思索的习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如德国19世纪数学家高斯的“速算论”就是受益于他老师的课堂提问,在老师的一再恩赐下,他的思维潜力得到开发,以至后来成为了 “数学王子”。

??因知识本身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入手,向立体化的方向延伸,带领学生“双手推开知识窗,一言激起千层浪”的境地,所以教师通过诱发传授知识,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新型教课的出发点及归宿。

??(2)“锅中煮肉,点火生香”,实现课堂的实践性,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实施和学法的运用。

??我打一个比喻:教师上课,学生学习就是“锅中煮肉,点火生香”的过程,课堂情景就是一只锅,而知识就是肉,“点火生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因此,课堂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在语文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将小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

1、定义。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核心就是要将小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来分析、思考、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探究性学习能够提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十分重要,不仅能够将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使小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还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可以开展联想和想象,更加能够在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原则。综合性原则、团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以及自主性原则等都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原则,其中,综合性原则是指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运用自身多种感官,突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发掘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内容,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团队性原则是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努力实施探究性学习,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和精神,共同解决、发现和分析问题;活动性原则指教师要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积极学习,将学生各个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自主性原则要求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索。

二、在小學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们已经逐渐将填鸭式教学淘汰,逐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小学生利用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自发地探索新奇事物,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掌握并体会语文课程规律,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写字能力和识字能力提升。探究性学习自身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耐心观察、潜心调研、用心感受、善于比较,掌握语文教学的特征。此外,实施探究性学习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新课改的重点就是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还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预习程度进行关注,以学定教,利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来将小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进行充分发挥,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开展课题研究。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与科学研究学习方式有相同之处,虽然小学生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家从事的研究有所不同,小学生的科学研究缺少很强的严密性,但是,小学生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无弊,学生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现有科学成果进行巩固,学到很多语文课本之外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开展研究,对语文学习技巧进行掌握,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因素和文化因素,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展课题小研究活动,由学生或者教师提出小题目,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语文知识来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

2、注重情感体验。在新课标中,“体验”一词被频繁应用,“体验”也成为重要的理念。体验和亲历性相辅相成,亲历性就是指亲历亲为,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亲历亲为,语文学习要融入情感体验,学生注重体验作者的情感,要与作者情感相结合,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洗涤学生心灵。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观察,融入到作者情感之中去,由此联想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进而产生独特感受。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实施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教师巧妙设疑。提问是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设疑是一门学问,巧妙设疑能够鼓励学生质疑,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设疑是探究和发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必须巧妙设疑。教师要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巧妙设疑,强化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最大程度上调动小学生探究兴趣、探究动机,使小学生乐于思考,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四、结语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 篇4

以下几点是这方面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的欲望

问题是引发探究性学习的火花, 没有问题, 也就没有探究性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问题, 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让老师来发问, 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回答的地位, 而由学生来提问,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通过学生自由发问, 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情, 能够更好地展开探究性教学。例如,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 学生提出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 却一口承诺“三天造十万支箭”呢?鲁肃是周瑜手下的大将, 诸葛亮为什么要他去做备船的工作?为什么诸葛亮要士兵们逼近曹军水寨去擂鼓呐喊, 他就不怕弄假成真, 损兵折将吗?等等, 这些问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其中几个直击课文的重点, 需要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大胆地抛给他们自己解决, 教师只是适时加以梳理或点拨, 在必要的时候, 引导他们开展合作探究, 以突破重难点。当教师课堂上的活动精简了, 学生的活力反而释放出来了, 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组织感悟式阅读, 培养自学能力

这是逆“问题———结论”而行之, 引导学生先做出假设或结论, 再通过读文自悟, 证实或推翻原有的定论。例如, 在教学《珍珠鸟》一课, 可以先提出问题:《珍珠鸟》与《翠鸟》这篇经典的状物散文一样吗?有的学生做出了判断, 认为《珍珠鸟》主要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并非光介绍珍珠鸟这种小动物。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读文, 用心体味, 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信赖所创造的美好境界, 并在小组进行交流。由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品味词句等手段来读懂课文, 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本身就富有挑战性, 唤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且, 这个问题其实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由此处摸索开去, 探究的空间更加宽广, 能使学生充分打开思路。感悟式阅读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受益匪浅。

三、开展综合实践, 掌握探究过程

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 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是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的妙方, 能较好地达到探究性学习的三大目标, 即获得深层次之情感体验、构建知识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篇末阐述了作者对两种不同评价的看法, 由于学生在成长中经常会获得来自老师、家长或同学等方面的评价, 既有正面的肯定, 也有负面的批评, 尽管这些评价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当下并不能做出决断, 但是学生对其所起的作用还是深有体会, 这时可以大胆地以“肯定与批评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为主题,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这个主题贴近生活,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他们记录下亲身的经历, 还访问学校里的老师与同学, 翻阅相关的书籍和上网搜集资料, 最后得出个人的结论。在完成这个主题研究后, 学生所获得的, 不只是文本的知识, 而是综合能力的提高, 富有灵性的成长。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逐渐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即“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

四、形成积极互动, 在互动中展开探究

教师通常都有强烈的设计意识, 这有助于顺利展开课堂教学, 比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有时这种设计意识也会起相反的作用, 它束缚教师的思路, 照“案”授课, 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被忽视。另一方面, 尽管学习是充满个性色彩的活动, 却绝对无法孤立地进行, 因此, 教师要积极推动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互动中展开探究性学习。如, 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 讲到丑小鸭特别丑的时候, 一个学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见解, 他认为丑小鸭非但不丑, 还挺可爱的, 对课文里非说丑小鸭难看不可感到不解。这可能是设想之外的一个事件, 为了省事, 也可以一言带过, 然而学生也就失去了一个自由探究的机会。这时候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看图、读文品词、比较等方法, 他们做出了自己的见解, 想法相互碰撞或融合, 最终深化了对“特别”这个词的理解, 它不光可以解释为“非常”, 还带有与众不同的意味, 丑小鸭和别的鸭宝宝不一样, 所以在鸭子们看来, 它的模样显得十分古怪。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 探究性学习活动正是在积极的互动中酝酿、展开的。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篇5

今天学习了专题讲座《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一)探究性学习、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二)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三)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四)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我最关注的还是第三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在这一部分,杨老师主要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策略入手,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探究性学习大致有如下策略

1、教会学生在预读时提出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视和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中心主题的重要窗口。教师要教会学生:每预读一篇文章,注意结合题目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独自初读全文,用心思考、追根溯源。这样阅读,学生就能迅速且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主要情节及中心思想。

2、引导学生在释读中发现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有重点地阅读。在释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已掌握的预习步骤和方法,于反复通读全文、自学生字、解释词语、整体感知与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注意发现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提高释读的质量,也为教师在掌握学生自学程度、探明学情的基础上,接下来根据学生的未知,并抓住其中的主要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而有重点的阅读,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供了可能。

3、启发学生在析读中生成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深刻感受与理解。在指导学生析读文本过程中,少不了教师必要的提问。然而,教师如能更多地变“提问”为引导学生主动生成问题、主动思考与探究,让质疑、释疑环节贯穿析读文本的始终,那样课堂上就会高潮迭起,学生在自主建构文本信息、深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准确领悟段篇表达方法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 篇6

关键词:探究;阅读;综合实践;互动

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何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备受瞩目?这与传统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论是学习兴趣,还是运用知识的能力,都受到严重的压抑。而探究性学习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甚至有意削弱教师的作为,完全颠覆了小学语文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上,我们花了大力气,可是从独立阅读以及写作等实际运用来看,学生并没有特别的长进,而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

以下几点是这方面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

问题是引发探究性学习的火花,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探究性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让老师来发问,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回答的地位,而由学生来提问,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通过学生自由发问,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情,能够更好地展开探究性教学。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却一口承诺“三天造十万支箭”呢?鲁肃是周瑜手下的大将,诸葛亮为什么要他去做备船的工作?为什么诸葛亮要士兵们逼近曹军水寨去擂鼓呐喊,他就不怕弄假成真,损兵折将吗?等等,这些问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其中几个直击课文的重点,需要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大胆地抛给他们自己解决,教师只是适时加以梳理或点拨,在必要的时候,引导他们开展合作探究,以突破重难点。当教师课堂上的活动精简了,学生的活力反而释放出来了,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组织感悟式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这是逆“问题——结论”而行之,引导学生先做出假设或结论,再通过读文自悟,证实或推翻原有的定论。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可以先提出问题:《珍珠鸟》与《翠鸟》这篇经典的状物散文一样吗?有的学生做出了判断,认为《珍珠鸟》主要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并非光介绍珍珠鸟这种小动物。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读文,用心体味,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信赖所创造的美好境界,并在小组进行交流。由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品味词句等手段来读懂课文,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富有挑战性,唤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且,这个问题其实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由此处摸索开去,探究的空间更加宽广,能使学生充分打开思路。感悟式阅读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受益匪浅。

三、开展综合实践,掌握探究过程

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的妙方,能较好地达到探究性学习的三大目标,即获得深层次之情感体验、构建知识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篇末阐述了作者对两种不同评价的看法,由于学生在成长中经常会获得来自老师、家长或同学等方面的评价,既有正面的肯定,也有负面的批评,尽管这些评价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当下并不能做出决断,但是学生对其所起的作用还是深有体会,这时可以大胆地以“肯定与批评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这个主题贴近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他们记录下亲身的经历,还访问学校里的老师与同学,翻阅相关的书籍和上网搜集资料,最后得出个人的结论。在完成这个主题研究后,学生所获得的,不只是文本的知识,而是綜合能力的提高,富有灵性的成长。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渐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

四、形成积极互动,在互动中展开探究

教师通常都有强烈的设计意识,这有助于顺利展开课堂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有时这种设计意识也会起相反的作用,它束缚教师的思路,照“案”授课,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被忽视。另一方面,尽管学习是充满个性色彩的活动,却绝对无法孤立地进行,因此,教师要积极推动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互动中展开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讲到丑小鸭特别丑的时候,一个学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丑小鸭非但不丑,还挺可爱的,对课文里非说丑小鸭难看不可感到不解。这可能是设想之外的一个事件,为了省事,也可以一言带过,然而学生也就失去了一个自由探究的机会。这时候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看图、读文品词、比较等方法,他们做出了自己的见解,想法相互碰撞或融合,最终深化了对“特别”这个词的理解,它不光可以解释为“非常”,还带有与众不同的意味,丑小鸭和别的鸭宝宝不一样,所以在鸭子们看来,它的模样显得十分古怪。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活动正是在积极的互动中酝酿、展开的。

总而言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探究性学习必然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它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充分地展开了学习的过程,能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篇7

一、丰富积累, 促进探究

探究性小学语文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必须以学生为本, 联系学生生活, 丰富知识积累, 通过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智能结构, 以促进学生探究。诸如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书报, 去搜集有用的信息;调查访问, 让语文小世界浓缩社会大世界, 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处处皆学习;畅游网络;自然寻觅, 教师和家长应满足孩子的愿望, 并紧紧地抓住它引领学生走进自然, 到大自然中去发现问题, 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二、挖掘教材, 尝试探究

教材是浓缩的生活的精华, 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等诸多方面。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不仅文字优美, 而且巧妙地给学生的探究学习留下了空间。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引导学生从中不断发现问题, 挖掘可探究的内容。如学生在学完《草原》一课后质疑时, 引导学生提出“草原与环境保护”问题时, 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六十年代的草原那么美, 为什么现在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北方的沙尘暴与草原荒漠化有什么直接关系?”这时教师不直接回答这些问题, 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外书, 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让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答案。除了教科书, 学生平时阅读的书很多, 小说、诗歌、散文、科普作品、名人传记……这些书中也蕴含着无数个问题, 我们应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并让这些问题引领着孩子在科学的道路不断探究。

三、营造氛围, 激发探究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 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 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环境、机会和条件。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对话。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 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 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创造性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因而教师的角色必须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 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 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乐于在群体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可以设立“悄悄话信箱”, 开展给老师提个建议, 在书本中找错误等活动, 让学生要相信自己, 不盲从他人, 不迷信书本。其次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 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就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一种热情的、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 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 也不能轻易否定, 更不能训斥, 而应积极引导他们提出新的、正确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四、设计情境, 诱导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探究欲是人内在的情感表现,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想不想”‘“想”的程度如何, 直接关系到探究的原动力程度。探究的渴望程度越大, 探究的原动力就越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悬念, 形成一种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对问题能够穷追不舍, 有一种欲探究竟非解谜团不能止其“渴”的感受。如一位教师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 在学生熟读课文, 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为它送葬?2、为什么要在“葬礼”前面加上“特殊的”?这两个问题的设置, 在学生心目中构成了一种悬念, 形成了一种问题情境, 究竟是在为谁“送葬”?为什么要为它“送葬”?学生的探究欲立刻被激发起来, 于是便迅速地进行探究, 或读或画或记, 或低头沉思或与人交流……

当然, 我们要求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就需要教师探究性教学。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研究如何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地巧妙地变为学生学的活动, 教师讲析的内容应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品出来、练出来。

在与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相比,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参与性, 是一种自主学习。在提出、选择、确定探究问题后, 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因为, 如果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得不到解决, 或被束之高阁, 或被扔在一边, 在他们的心中留下种种遗憾,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势必受挫。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引导初探 篇8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接受性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呢?从“教”的角度审视, 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探究的基石。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与能力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 教师给予提问的空间、明确提问的范围、创设提问的情境、作出必要的提问示范, 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教师要探讨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来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一、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探究环境

要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探究环境。第一, 要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不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答案与教师所设计的答案不同的时候, 教师要充分思考学生的答案中的合理性, 并给予引导和帮助,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答案。第二, 教师要彻底克服学生害怕说错的心理障碍。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

二、帮助学生找到探究的问题

光有探究的学习环境还不行, 还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寻找、发现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只有善于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 才会思考问题, 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因此, 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培养质疑的能力和养成质疑的习惯。那么, 在阅读时应怎样引导学生学生质疑呢?

1. 从课题处启疑

文章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 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 我就指着课题问学生:“看了课题, 你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就会活跃起来:“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又是怎样赛的?”“结果怎么样?”听了学生的提问, 我及时赞扬同学问得好,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 认真阅读课文, 边读边想, 边想边交流、讨论。

2. 从关键词上激疑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给课文的阅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层层推进, 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 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了课文的重点词句, 并且通过这些词句联想和推想, 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例如, 教学《北京》一课时, 我在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找出关键词“美丽”, 引导学生围绕“美丽”进行质疑:北京美在什么地方?是怎样的美丽?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 弄清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展现了北京的美, 从而产生爱北京、爱首都的感情。总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还可以领会文章的旨意。如《检阅》一文中的“观众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一句,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观众们为谁鼓掌?”“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词说明了什么?”等问题, 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联系上下文, 从而领会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

3. 在重点句中导疑

重点句是指课文中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章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如教学《和时间赛跑》时,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我因此受益无穷”这一重点句, 围绕它质疑, 学生就提出:“受益无穷”是什么意思?文中的“因此”指的是什么?“受益”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对这重点句一旦理解, 那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就迎刃而解了。

4.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 有意设疑

例如,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我会讲》的插图, 讲的是猴子和小兔同时要过独木桥。如果从文明礼貌的角度去思考, 就得到互相谦让的答案。但是如果教师这样设计问题:猴子和小兔都走到了独木桥上, 且都走到了中间, 谁也不后退都要过去你说怎么过呢?此问题一出,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教师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评出最佳办法。

5. 从理解的难点入手, 引导学生质疑

课文的难点部分往往是文字含蓄, 余味无穷, 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时教师不宜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 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和解决。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语文知识, 而且学会了如何学习,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如教学《看雪》的最后一段:老师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接着提示:你想提什么问题?便有学生问“深情”是什么意思, “盼着”是什么意思。这时, 我便引导学生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 理解两岸人民是多么希望祖国统一, 让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啊!使学生的思维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6. 教师要适当“装糊涂”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当地假装“糊涂”, 可较好地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例如, 教师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 可故意说:“乌鸦的办法太‘笨’了, 要是我干脆把瓶子打破了, 不就喝到水了吗?”由此, 引出学生积极帮助乌鸦来想办法。

三、教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1. 由此及彼, 逐步拓展

例如, 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形声字的特点, 在学生基本了解形声字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大胆地加以趣味想象, 使大多数汉字的音、形、义关系重新生动有趣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愉快新奇的心情去探究发现汉字构成的原因。

2. 合理猜想, 丰富想象

教师在教学生给汉字组词时, 最忌讳的是“死记词”“记死词”。教师要利用汉字是形声字占主导地位的特征, 教给学生分析汉字产生的原因, 掌握形旁和声旁的关系, 从而达到理解字义, 正确运用汉字的目的。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识字5》, 就是教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篇范文。学生在学习了这一课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说说, 还有些什么字可以编成和课文一样的儿歌, 学生通过编儿歌, 不但巩固了汉字, 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3. 留有空间, 敢说、善说

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教师写, 学生抄;教师给, 学生收。教师不但要留给学生说话、讨论的时间, 而且要正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所思考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画家乡》时, 可设计两个探究问题, 一个辩论问题。一是课文中的孩子们为什么分别叫“涛涛”“山山”“平平”……二是孩子们所画的自己的家乡有何特点 (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大海、山区、平原、草原、城市的不同特征) 。辩论的方式是:选出两个学生分别代表“山山”和“青青” (或其他的孩子) 辩论谁的家乡好, 你的家乡哪些地方不如我的家乡。通过讨论,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逐步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所想的问题。

构建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新模式 篇9

一、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学习动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如果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都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要位置。这一点在教学中不容轻视,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把最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中,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使传统的、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有趣、轻松起来。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那么, 一课之计在就于“导”。

在一堂课中虽然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但是课始极大地吊起学生的胃口至关重要。例如,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七》一课时, 教师将“动物”两个字拆分为“云、力、牛、勿”四个字, 用猜字谜的形式来导入新课。猜谜是低年段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之一。这样的导入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又能紧扣本课学习的主题。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学过的知识, 还可以引导学生努力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二、获得方法—自主学习的关键点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可以使学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就会变得爱学、会学, 凸显出学习的主体地位, 主动参与其中。

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课文《桂林山水》时, 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桂林山水有多美, 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插图、阅读体会等多种途径去感受桂林山水那独特的美。老师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从中发现漓江的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己去发现桂林的山的三大特点:奇、秀、险。在这个自主学习的体验中, 学生不仅可以轻松理解课文内容, 还可以明白作者是怎样写山水的。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 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实际上就是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听、说、读、写也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 不能把它与句段分析理解混为一谈。学生能听准一个词、一句话, 能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想法, 能读懂一个句子或一篇文章, 能用书面语正确、有条理地写下一段话或文章等, 都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养成预习、质疑、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阅读中坚持“发现—质疑—感悟—运用”四部曲,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循序渐进的稳步提升。

三、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以使学生“躬行”此事, 在学习活动中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教师不能像“播音机”一样放个不停, 而是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究知识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寻求答案, 体会成功的快乐, 从而增强自信心, 并激发其积极探索。在开放、自由、宽松的氛围里, 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自主探究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要坚持更新理念, 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把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权利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精妙地引导, 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指导学生获取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质疑和思考中相互促进, 知识结构呈螺旋式上升, 就能让学生形成“好学”“乐学”“善学”的学习历程。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10

一、激发兴趣, 积极营造学生探究的氛围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策略, 它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因此, 教师要通过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探究的活动中来。

(1) 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真心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 尤其是对于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个课堂应是宽松而充满活力的, 时时都可以听到“你真行”“你想一想, 肯定会说得更好的”“你真聪明, 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的发言有独到之处”等鼓励性的语言。哪怕是不正确的结论或不完整的答案, 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地予以引导和鼓励,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 教师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乐于探究。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游戏活动、竞赛活动、操作演示、课件媒体、语言描述、展示交流等情境以及创设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摆一摆等活动形式, 使课堂上产生浓厚的学生乐学、爱学、会学的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神奇的乐园, 学习是快乐有趣的事,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 要创设三维的合力, 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学校应自由开放实验室、图书室、网络系统、生物种养园。家庭要准备必要的图书资料、学习工具、实验资料系统供学生查阅。同时还要利用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现有资料, 让学生主动获取有关信息。

二、加强实践, 着力体现学生探究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体现。因此,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探究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过程, 它通过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及课堂中的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 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1. 在问题情境中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

问题情境是体现学生探究过程, 培养探究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它一般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实践中掌握新知, 培养创新能力。

(1)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探究的第一步,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但一开始时, 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问起, 在自读过程中, 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以及课文的矛盾点和模糊点等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写下来, 整理成问题, 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 选择出主要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

(2)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明确探究的目标。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做到“勤学好问”“不懂就问”“不耻下问”, 大胆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学完《蝙蝠和雷达》一课后, 有一个学生提出:“既然蝙蝠眼睛不中用, 它为什么要眼睛呢?”提出了一个很有探究性的问题。再如, 特级教师万永富教《草船借箭》一课时, 他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 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 因为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 用后再归还, 可是课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 也没有归还, 这不是‘借箭’是‘骗箭’。”这无疑是一个很有探究性的问题。

(3) 指导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捕捉、收集、处理与探究问题相关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有位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 学生提出了阅读课本、查阅课外书、上网、询问父母、访问专家等方法;在阅读课文的方法上, 学生提出了边读边想象、图文对照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在学生充分自学后, 教师通过“我怎样知道你们已经读懂了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有的回答问题的答案, 有的谈自己的感受, 有的有感情地朗读, 有的让老师播放自己收集到的地球知识的录像, 通过多种形式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 展示出了学生探究的成果。

2. 在信息收集与处理中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 广泛收集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也是一个探究过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三步走: (1) 组织收集信息。课前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圆明园的信息。同学们有的上网查询, 有的从图书馆查阅, 有的从自己家庭书中查阅, 有的询问父母或老师, 收集到的信息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视资料、声像资料等。 (2) 分类整理信息。在这里, 教师指导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分类整理成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 另一类是反映英法联军毁园的经过的。 (3) 指导运用信息。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按顺序逐一向同学们演示、介绍。在舒缓、优美的音乐声中逐一欣赏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建筑, 并在影视材料中观看了英法联军毁园的野蛮暴行, 从而激起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仇恨, 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

3. 在合作交流中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

课程改革专家指出, 没有合作的课堂教学, 是不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交流, 让每一个学生体验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实践过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时, 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 可通过在合作学习中一起思考, 一起画示意图, 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形路上运行, 在想、做、说的活动中体现探究的过程。

三、拓展空间, 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畲族旅游资源开发下一篇: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