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肺炎

2024-09-05

多重耐药菌肺炎(精选十篇)

多重耐药菌肺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老年科住院治疗的132例脑卒中患者,男68例,女64例,年龄65~88岁,平均(78.2±4.3)岁,其中发生MDR感染的患者54例,分离出65株MDR。诊断标准:脑卒中符合2010年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4],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SAP符合2010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SAP的临床诊断标准[5]:卒中发生后胸部影像学检测发现新出现或进展性肺部浸润性病变,同时合并≥2个临床感染症状:(1)发热≥38℃;(2)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胸痛;(3)肺实变的体征和(或)湿性啰音;(4)外周血白细胞(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排除标准:(1)排除某些与肺炎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等[6];(2)脑卒中发病前已有肺部感染的患者。MDR定义为对临床使用的≥3类以上的抗菌药物同时出现耐药的细菌[7]。

1.2 研究方法

1.2.1痰液收集:患者均清晨留取深部咳嗽痰液,若不能自行咳嗽留痰,可清洁口腔后用无菌吸痰管从气管或气管套管深部取痰,放入无菌试管内及时送检。

1.2.2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采集的痰液标本送微生物室,立即常规分离,采用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微生物自动分析仪进行细菌学鉴定。细菌药敏试验采用肉汤稀释法,使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MH培养基及抗菌药物oxoid纸片,试验方法与结果判定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药敏标准(2013年)进行,记录耐药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SAP患者MDR感染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学调查

65株MDR菌株中,革兰阴性杆菌49株,占75.38%,革兰阳性球菌16株,占24.62%。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前3位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菌、大肠埃希氏菌,革兰阳性球菌前3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

2.2 主要MDR的耐药情况

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的耐药率高达94.4%、93.9%,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肺炎克雷白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比阿培南耐药率最低;大肠埃希氏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耐药率较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比阿培南耐药率最低。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耐药率>95%;粪肠球菌对唑苄西林、四环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见表1~2。

2.3 发生MDR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卒中类型、意识水平、喂养方式、机械通气是发生MDR感染的相关因素,见表3。

2.4 发生MDR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选出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意识水平、机械通气3个因素有统计学差异,是发生MDR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SAP病原菌耐药现象频繁出现,尤其是MDR和广泛耐药菌株的出现,这使得感染呈现出复杂性、难治性的特点,常常导致临床治疗无效,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住院周期、医疗费用及病死率[7]。

本研究132例SAP患者中,发生MDR感染的患者有54例,共分离出65株MDR,革兰阴性杆菌占优势。排名前6位的菌株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大肠埃希氏菌、产气肠杆菌、粪肠球菌。非发酵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常分离自免疫力低下、伴基础疾病的患者。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他啶是经典的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在本研究中耐药率也达到了30%,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接近50%,提示可能与细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8]或外排泵机制所致。因此,应重视SAP合并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在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同时,积极使用相对敏感药物。关于肠杆菌科耐药情况,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菌株[9],对非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如哌拉西林、第三、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完全敏感,但近年来时有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的报道,2002年从1例透析患者标本中分离到1株高水平VRSA[10]。

综合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意识水平和机械通气与发生MDR感染的相关性更大。(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MDR感染比例增多,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卫生条件差,导致细菌在口咽部繁殖易蔓延至肺部[11],且老年人呼吸系统退化、胸廓弹性降低、呼吸肌收缩无力,引起肺容量和肺活量减少,纤毛运动减弱[12],“炎性衰老”和“免疫衰老”[13],使呼吸功能低下,咳嗽无力、排痰困难,加之老年人往往合并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控制炎症[12]。(2)意识水平:脑卒中可导致球麻痹和吞咽肌的协调运动障碍引起吞咽困难,增加误吸[14],也有研究认为,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多巴胺递质异常有关。双侧脑梗死以及多发性脑梗死常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神经递质多巴胺产生减少,导致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颈部副交感神经节感觉神经纤维释放的神经肽P物质减少,引起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减弱,从而导致肺部感染风险增高[15]。误吸入肺的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平素经常接触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易诱导耐药基因的突变,同时耐药基因可通过耐药基因元件的转移、整合等方式,构成多重耐药基因的复合体,导致多重耐药性的产生[15,16,17]。(3)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包括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通气,这些操作会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屏障,阻碍纤毛运动,加速口咽部细菌下移,引起下呼吸道感染,而且这些患者一般转往ICU病房,病房内危重患者较密集,空间相对狭小,人员流动量大,侵入性操作多,未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且ICU病房中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大大促进了MDR的产生[18,19]。

多重耐药菌肺炎 篇2

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各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贯彻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强化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医院各部门应当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医院微生物室和院感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采取措施主要包括: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恒生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及措施

一、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恒生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规范》、《恒生医院各科室抗菌药物应用限额试行方案》

二、临床药学室每季度对抗菌药物使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

三、由我院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的抗感染药物专家、临床药学专家,药剂科专家和临床科室主任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工作。

四、严格督促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临床药学室每月抽查、公布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的合理性;抽查住院病历(重点查围手术期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评价,评价结果在院周会上反馈。

五、推行不当处方公示和点评制度。临床药学室、药剂科、质控科、医保科共同对门诊、急诊医生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不定期抽查,对大处方进行跟踪调查。一是使用“平均处方金额”、“每人次平均金额”这二项指标,对门诊医生的处方进行监控。二是每月上网通报门诊、急诊医生处方数据超标情况以及门诊、病房抗生素使用情况。三是改革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对使用药品比例和门诊平均人次处方进行双重考核,对超标科室和个人扣款处理,并对医生的不当处方在院周会上进行点评。

六、实行药品用量动态监控措施。每月将销售量前10名的药品名单在院内网进行公布。建立医院用药信息查询监控系统,动态监控药品用量异常情况,对单品种药品用量异常增长,追查其增长原因。对每月用量超过20万元的抗菌药物暂停使用。

七、对社康中心实行抗菌药物的限制使用管理。

八、院感科、细菌室、临床药学室和药剂科每季度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和抗感染药物信息。临床医务人员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

九、临床医生抗菌药物使用原则: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经验用药::在病情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初步诊断为感染性疾病。门诊病人有初步诊断依据可用药。住院病人用药前先留取相应标本,待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参考调整药物(以临床治疗效果为准,药敏作为参考)。经验用药前应参考院感科网页中的“菌群趋势”和“药敏趋势”结果。

2、目标用药:根据病原检查结果确诊后用药。门诊病人依病情和病人经济情况,先作病原学检查再进行目标用药。住院病人,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欠费病人除外,但要在病情记录上写明),待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参考结果用药。如病情紧急,先经验用药,但用药前先留取相应标本,待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参考调整药物(以临床治疗效果为准,药敏作为参考)。

3、预防用药: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执行

4、分级使用抗菌药物。依据卫生部办公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执行。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依据生部办公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四执行。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以下防控措施:

一、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一、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二、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三、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四、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五、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六、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七、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新制备的冷开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八、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九、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

2、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也可选择环氧乙烷灭菌(选择其中之一的方法);

3、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十一、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十二、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制度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防控措施:

一、插管前准备的措施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时的措施

1、常规的消毒方法: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2、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三、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2、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3、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4、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5、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

还需消毒;

6、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7、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8、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9、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10、11、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四、培训和管理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制度

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

一、插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或消毒;

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7、建议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

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 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 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只是的培训,并熟悉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多重耐药菌肺炎 篇3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控制MDRO 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2014年检验科细菌室对我院多重耐药菌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7324株,多重耐药菌1997株,占33.7%;耐药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多重耐药菌中占前三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加强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控制感染播散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抗药性;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37-03

多重耐药菌(MDRO,multidrug resisont orgonism)感染已遍布全球,在社区或医院中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暴发流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其产生与流行已构成社会性危害,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威胁[2],为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将本院2013~2014年住院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分析,以了解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菌种特征,探讨感染相关因素及对策,为临床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住院患者临床血液、尿液、粪便、痰液等不同标本分离出的致病菌7324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997株,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分离出相同菌株只计1株。

1.2 方法 细菌药敏鉴定及菌株分离与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1版),常规方法从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细菌,采用珠海黑马DL-96型全自动病原菌鉴定及药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检测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酚胺酶(ESBL)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A)、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E)等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菌种分布 MDRO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89.1%。MDRO株数前三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MDRO分离率最高的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达68.7%,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6.9%。见表1。

2.2 标本分布 两年总计送检各类标本1997个,其中以痰和尿标本为主,分别占63.0%和21.4%。见表2。

2.3 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 全院11个内科科室多重耐药菌总计占45.52%,9个外科科室总计占22.13%,综合ICU占23.74%。见表3。

2.4 耐药性分析 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见表4。

3 讨论

3.1 MDRO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而且细菌耐药性具有地区性差异,及时了解各地区和医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对掌握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全年共检出致病菌7324株,其中多重耐芍菌1997株,检出率27.2%。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72.1%),与其他医院研究结果相近[3]。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占前三位菌种为条件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占前三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分析原因,与近年来第三代头孢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流行[4]。耐药菌分离率最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酯、复方新诺明耐药率100.00%。究其原因为铜绿假单胞菌拥有巨大并且复杂的基因组,不仅含有自己的药物抗性基因,还能从其他细菌获取抗性基因,从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天然或获得性的多重耐药性[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对碳氢酶烯酶类抗菌药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13%和0.23% 。调查显示革兰阳性耐药菌较少(10.9%),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敏感性较好,分别为1.32%、2.34%,与国外[7]的30%~50%相比较耐药率略低。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及社区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且近年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有增多的趋势[5],应加强对新入院及MRSA易感者的检查。

3.2 MDRO科室和标本分布 从标本的构成比看,排在前两位为痰、尿分别占63.0%和21.4%,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痰、尿标本较血以及分泌物等具有易于采集,对患者无伤害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可能与血液标本的量不够、严重溶血、严重脂血、标本污染等不合格血标本,且阳性率不高,仅有7.5%[8]有关。说明MDRO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这与内科患者占比较大相一致。内科、ICU发现MDRO株数比例较大,主要原因为内科患者多为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频繁。而ICU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重点科室[9],患者多为其他科室转入,病情较重,且在转入TCU前已使用过多种抗菌药物。

3.3 预防与控制MDRO措施 要遏制耐药菌不断上升,应针对其危险因素着手。首先减少气道、尿道定植菌的数量,减少气管插管、导尿管插管等各类侵入性操作及持续时间。其次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加强手卫生和医院环境卫生的管理,严格执行一床一巾,拖把分区使用、多重耐药菌患者接触隔离等措施,切实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对控制措施的落实进行具体监测[10],制定奖惩制度,对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以确保落实到位。再次加强对标本采集方法的培训,努力提高各类标本的送检率以及标本合格率。根据药敏结果用药,杜绝不必要预防性用药。最后,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宣教,防止耐药菌在病床间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卓然,倪语星.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9.

[2]Waiters AS, LeBrocq C, Dhar A , et al . Valid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tless Legs Syndrome Study Group rating scal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J]. Sleep Med, 2003, 4(2):121-132.

[3] 张任飞, 马永能, 潘淑. 2010年某院主要病原菌耐药监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079-1081.

[4] 戚少云, 马兴好, 闵建珍,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1, 7(20): 2476-2478.

[5]Brüssow H. Pseudomonas biofilms, cystic fibrosis, and phage: a silver lining [J]MBio, 2012 ,3(2) :12-61.

[6] 李乡,李光荣,向成立.2008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1155-1158.

[7]刘振华,李彦,贾淑琴,等.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与耐药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2009,19(22):3116.

[8]李梦妮, 邱萌, 吴蓉,等.不同血标本采集法对病原菌检出率的影响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10(1):107-109.

[9]Seral C, Saenz Y, Algarate S, et a1. Nosoeomial outbreak of methicillin and linezolid-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ssociated with cathete related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 Int J Medical Mcmbio, 20ll, 30(1): 354-358.

[10]Clocks A, Cohen B, Behta M, et al. Contact precautions for multidruy-resistant organisms: Current recommendation and actual practice [J]. Am J Infect control, 2010, 38(2): 105-111.

多重耐药菌肺炎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例多重耐药的革兰式阴性杆菌所致肺炎病例进行研究。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标准采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法 (CPIS) 。无论是否接受机械通气, 患者CPIS>6分即可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年龄52~83岁, CPIS评分5~13 分, 采用静脉给予抗生素, 加上雾化吸入妥布霉素, 妥布霉素300 mg, 2次/d, 通过小容量雾化器连接呼吸机的呼吸回路的吸气端, 距气管插管不超过15 cm, 开启氧气气流连接呼吸机的吸气回路支, 气流量10 L/min进行雾化。疗程10~14 d。抗生素的起始经验治疗遵照2005年美国胸科协会 (ATS) /美国感染病协会 (IDSA) 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指南。观察患者的体温、精神状况、食欲、痰液量、痰液性状颜色、肺部啰音、血白细胞、胸片、CT片、痰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综合判断肺炎的转归, 同时观察有支气管的痉挛、根据药敏试验观察细菌有无耐妥布霉素的发生、有无肾毒性、有无听神经的损害。对照组5例, 年龄51~73岁, 仅采用全身使用抗生素。从而比较两组患者的肺炎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

1.2 细菌分离鉴定

将痰标本接种到血培养基和巧克力培养基中, 置放于35℃CO2培养箱中孵育24 h, 按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的要求分离致病菌, 用Simen Microscan Walk-Away 40微生物自动分析仪进行鉴定及药敏MIC测定。判断标准及结果解释参照美国NCCLS (2010) 标准。

2结果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温、精神状况、食欲、痰液量、痰液性状颜色、肺部啰音、血白细胞、胸片、CT片、痰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计算患者的肺部感染评分, 综合判断肺炎的转归。实验组10例患者中痰培养均为阳性, 细菌有鲍曼不动杆菌3例, 铜绿假单胞菌3例, 肺炎克雷白2例, 阴沟肠杆菌2例, 均为多重耐药菌。有8例临床治愈, 2例好转, 临床有效率100%。细菌培养转阴9例, 其中1例患者培养仍为鲍曼不动杆菌。疗程7~15 d, 平均12.3 d。并发症方面:未见支气管痉挛, 体外培养2例耐药, 但继续用药仍然有效, 未见肾毒性, 也无听神经的损害。无支气管的痉挛、无细菌耐妥布霉素的情况发生。临床肺部感染评分5~13分, 平均8.5分, 由治疗前的平均8.5分变为4.5分。对照组5例, 痰培养均为阳性, 细菌有鲍曼不动杆菌2例, 铜绿假单胞菌2例, 肺炎克雷白1例, 2例痊愈, 2例有效,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8~10分, 平均8.4分, 经治疗后为6.5分, 疗程9~15 d, 平均13.5 d。

3讨论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 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是重症医学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致病菌多为革兰式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式、肺炎克雷白杆菌。这些细菌耐药发生率高, 据中国医院感染调查耐药率在20%~40%, 甚至有全耐药情况发生, 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1]。目前对于多重耐药菌肺炎的治疗策略是根据体外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及联合治疗,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使用头孢三代/酶抑制剂联合氨基糖甙类或联合喹诺酮类药静脉全身使用, 但是全身使用抗生素在肺组织中的浓度不高, 难以杀灭病原菌。相反低浓度的药物容易筛选出耐药菌[2,3,4,5]。而且ICU患者病情重, 患者多伴有肝肾功能障碍, 不能耐受联合用药, 否则可能导致肝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妥布霉素是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对ICU内常见的革兰式阴性杆菌肺炎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式、肺炎克雷白杆菌均有较好的效果。但全身使用毒副作用大, 患者往往不能耐受。在美国妥布霉素已被FDA批准用于慢性肺囊性纤维化的雾化吸入治疗。有报道妥布霉素经口雾化最早用于治疗肺慢性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 住院时间减少, 痰液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密度明显减少, 而未发现明显的肾毒性和耳毒性, 也未发现铜绿假单胞菌耐妥布霉素现象。雾化吸入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性疾病在过去一段时间已经受到重视, 但在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目前尚没有雾化吸入妥布霉素的研究[6]。

本研究收集了10例多重耐药的革兰式阴性杆菌所致肺炎病例进行研究, 患者均并发呼吸衰竭需要进行机械通气。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温、精神状况、食欲、痰液量、痰液性状颜色、肺部啰音、血白细胞、胸片、CT片、痰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计算患者的肺部感染评分, 综合判断肺炎的转归, 同时观察有无支气管的痉挛、细菌有无耐妥布霉素, 有无支气管痉挛, 有无肾毒性, 有无听神经的损害。临床肺部感染评分5~13分, 平均8.5分, 治疗后平均4.5分, 疗程7~15 d, 平均12.3 d。对照组5例, 仅采用全身使用抗生素,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8~10分, 平均8.4分, 治疗后为6.5分, 疗程9~15 d, 平均13.5 d。实验组10例患者有8例患者治愈, 2例好转, 有效率100%。对照组2例痊愈, 2例有效。这可能是因为通过雾化吸入可将高浓度的妥布霉素直接输送到感染的肺组织或致病菌定值的气道, 而避免全身的毒副作用。雾化器产生的气溶胶直径通常在0.8~10微米, 超过5微米, 药液将沉积在管路和鼻咽部, 以2.0~5微米最合适。根据测定小容量喷射雾化器由于“无效腔容量”的存在, 每次雾化应将药液总容量增加到4~6 ml。本研究采用总量为5 ml, 通过小容量雾化器驱动气流10~12 L/min, 可以产生最佳雾粒和气雾量。采用小容量喷射雾化器连接呼吸回路的吸气端, 距离气管插管口不超过15 cm, 连接氧气气流至呼吸机吸气回路, 经气管插管雾化可以进一步减少药液沉积在口鼻咽部。由于ICU内患者多有肝肾损害所以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使用较少, 被筛选成为耐药菌的机会也小, 更重要的是雾化吸入妥布霉素可以达到很高的PK/PD。

实验组未见支气管痉挛, 未见肾毒性, 也无听神经的损害。支气管痉挛的发生主要与抗生素中的防护剂有关, 静脉注射用妥布霉素不含防护剂, 所以未发生支气管痉挛。由于采用呼吸通气中雾化密闭给药, 药液不会散落到患者的口鼻颜面部也不会造成上述部位的水肿。由于肺组织中有远高于MIC的抗生素浓度, 不会造成筛选耐药的出现。由于采用一次性小容量喷射性雾化器可以防止器械的污染问题。

由于静脉使用妥布霉素有较大的肾毒性, 加上ICU患者并发肝肾功能障碍的比例较高, 所以在ICU病房罕见使用妥布霉素静脉注射。因此革兰式阴性杆菌可能对妥布霉素具有较高的敏感率。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痰细菌药敏试验为体外耐药, 但继续雾化给药临床表现仍然有效, 这可能是由于雾化给药时妥布霉素在肺组织中的浓度远高于MIC, 高浓度的妥布霉素仍然可以杀灭体外试验所显示的耐药菌。

通过以上研究, 发现雾化吸入妥布霉素联合静脉使用抗生素对多重耐药的革兰式阴性杆菌肺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患者临床治愈率高,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明显改善, 而且疗程短, 无明显毒副作用, 优于单独静脉使用抗生素组, 但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 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研究雾化吸入妥布霉素联合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多重耐药菌肺炎的作用与副作用。方法 10例多重耐药革兰式阴性杆菌所致肺炎病例进行研究。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标准采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法。结果 10例患者的痰培养均为阳性, 细菌有鲍曼不动杆菌3例, 铜绿假单胞菌3例, 肺炎克雷白2例, 阴沟肠杆菌2例, 均为多重耐药菌。有8例临床治愈, 2例好转, 临床有效率100%。临床肺部感染评分513分, 平均8·5分, 经治疗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改善, 由治疗前的平均8·5分变为4·5分。疗程715d, 平均12·3d。对照组5例, 痰培养均为阳性, 细菌有鲍曼不动杆菌2例, 铜绿假单胞菌2例, 肺炎克雷白1例,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810分, 平均8·4分, 经治疗后变为6·5分, 疗程915d, 平均13·5d。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 雾化吸入妥布霉素治疗多重耐药的G-杆菌肺炎作用明显, 临床安全, 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妥布霉素,雾化吸入,肺炎,多重耐药菌

参考文献

[1]肖永红, 王进.2006-2007年Mohanarin ICU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9) :1223-1227.

[2]侯大鹏, 杨凤霞, 韩承河.经验性应用-内酰胺类抗菌药对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影响.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 :86-94.

[3]凌如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08, 14 (5) :703-704.

[4]张庆玲, 刘明华, 王仙园, 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8) :958-960.

[5]Porzecanski I, Bowton D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Chest, 2006, 130:597-604.

多重耐药菌试题1 篇5

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

1、医院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和、等。

2、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 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3、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者或定植者,应首选 隔离,没有条件的可选 隔离,但不宜与有、或 的患者安置同一病房。

4、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 或 以上的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5、抗菌药物分为、、、、等几大类。

6、接受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小于,接受特殊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小于。清洁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得超过。

7、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气管插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8、直接接触患者的诊疗器械应,最后进行终末处理。

9、对床旁诊断仪器使用后应用 擦拭;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应用 擦拭,每天。

10、多重耐药菌患者症状 或,方可解除隔离,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艰难梭菌患者必须连续 次标本间隔 未检出致病菌方可解除隔离。

二、多选题

1、早期发现MODR须加强检查、严密监测的高危人群包含:()A、外院转入者。

B、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 C、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者。

D、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

药物治疗的患者。

2、MODR感染病例报告正确的是:()

A、散发病例,24小时内填MDRO感染病人个案管理记录表上报院感科。B、3例或以上(感染病例在流行病学上如时间、空间和病人间有相关性)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

C、确定为医院感染者,医生必须24 小时内在信息系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D、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应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正确的是?()

A、应对感染MODR病人采取单间或床单位隔离,床单位隔离患者在床边挂“MDRO感染标识牌”。

B、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感染病房。

C、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 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措施。

D、MODR肺炎或呼吸道定植者应立即转科或转院。

4、MODR医护人员的防控措施()A、严格执行手部卫生规范。

B、戴手套:当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 物质时应戴手套。

C、戴口罩、面罩、护目镜:患者飞沫可能喷溅到面部时。D、穿隔离衣:为病人诊疗护理操作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

5、预防和控制MODR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正确的是:()A、医院内感染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前,要先留取标本送培养.B、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C、当病区出现多重耐药菌株,检查其他患者所用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停用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D、治疗MODR感染病人首选高级抗菌药物。

三、简单题

多重耐药菌肺炎 篇6

在抗生素投入使用仅仅70年间,由于非处方药物的大量使用,市面仍然管理不善,家庭小药箱的出现,人们习惯性的用药, 随之细菌就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日益严重。现代医院感染的主要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及一些条件致病,当环境条件变化及大量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细菌产生超光普β-内酰胺酶(ESBLs),該酶可以水解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编码ESBLs的基因又常于其他耐药基因连接,从而使细菌具有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菌的治疗是世界范围内一个重要且日益严重的临床难题。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爆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的控制带来困难,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及爆发流行,于2007年3月开始进行目标检测。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2007年3月至今住院病人的感染病人。

1.2 监测资料 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目标检测方案及目标检 测通知单,建立微生物实验室多重耐药菌记录表。

1.3 建立耐药菌监控体系 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病房(主管医生、护士长)。

1.4 监测方法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确保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能够迅速通知感染管理科感染控制人员,感染控制人员立即通知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立即通知病房(主管医生、护士长)立即采取控制措施。感染管理科感染控制人员收到病房(主管医生、护士长)采取的控制措施的反馈后前往科室检查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2 监测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培训,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3 目标检测功能

3.1 预警功能 可以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趋势。

3.2 监督功能 及时发现科室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不足,及时干预。

3.3 及时提出控制措施功能 目标监测通知单上附有感染管理科建议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以便科室及时准确执行。

4 目标监测结果

至今没有发生由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导致其它病人感染。

5讨论

目标监测是科学的检测方法,长期监测可全面掌握耐药菌株感染的特点,及时控制其感染的发病和流行,便于全院多重耐药菌的分析,具有及时预警功能,有利于尽早采取相应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爆发流行,监督功能在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及时干预,能有效减少医院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即减少医药成本,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值得借鉴与推广。细菌耐药性的出现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临床医师、抗生素研究人员和临床实验室应对其有充分的认识、掌握细菌耐药特性和对策,建立适当的监测方法,及时、准确地检测出耐药菌株及其耐药机制,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以及研究、开发、稳定和高效的抗生素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不恰当使用已导致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种类、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耐药菌引起的感染人数,已占到住院感染患者的30%左右。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相继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因此,有专家预言,如果不加以控制,我国有可能率先进入“后抗生素时代”,亦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时代。耐药菌另一个危害是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通过耐药质粒传播。由于新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谱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耐药性经常以多重耐药为特点。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耐药细菌的感染往往使经验性的诊断和治疗难以凑效,从而使得许多感染成为所谓的“难治性感染”,给临床诊断和感染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临床医生重视感染病原学的实验室诊断、监控感染治疗、正确掌握各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了解当前细菌的耐药特点和耐药机制,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及时准确地检测细菌的耐药性,并加以正确的解释,同时对细菌耐药性的变迁和某些重点的耐药菌进行长期的监测和分析,将为临床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以及疗效的监测和考核提供很大帮助。

(接第1986页)

[2] 宫梅玲,丛中 大学生抑郁阅读治疗典型案例及对症文献配伍【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2期

[3] 宫梅玲,王连云,亓高生,丛中,孙燕,刘春 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治疗前后SCL-90评定分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26卷第2期

[4] 张晓燕,高定国,傅华 辩证思维降低攻击性倾向【J】 心理学报 2011, Vol. 43, No.1, 42-51

[5] 郑剑虹,黄希庭 论儒家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230~233

[6] 赖永海主编,尚荣 译注,坛经,中华书局,2010年5月北京第1版

(接第1987页)

本病重在预防,关键是遵循用药安全化原则,面部外用激素时要注意激素的效能及疗程,避免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Harlan[2]1回顾分析了15年的资料,发现使用0.75%氧化可的松与0.5%沉降硫复合洗剂治疗300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无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为安全合理外用激素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方木平.药物面膜联合负离子冷喷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8,17(4):55l一552.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体会 篇7

多重耐药菌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MDR) 感染现已遍布全球, 在社区或医院中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 甚至爆发流行, 对婴幼儿、免疫缺陷和老年人的威胁尤大[1]。MDR感染应用常用抗生素, 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 效果欠佳, 故已成为治疗上的棘手问题, 并伴有较高的病死率。细菌对3种以上不同类抗生素药物耐药, 即可称为MDR。现总结MDR感染病人的护理体会如下。

1 护理体会

护理的首位工作是防范控制暴发流行, 而不是被动地治疗护理病人;治疗病原菌而不是污染菌或定殖菌;隔离病原菌而不是隔离病人, 发生病原菌传播的根源不在病人而在医护人员。医护人员不要将1例病人的病原菌带给另1例病人, 要切断耐药菌在医院和病室内的传播。

1.1 加强医院管理

医院一旦发现MDR药菌感染病人应当积极通知科内全体医护人员, 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务科等相关科室。给予高度重视, 采取积极的手段, 减少不恰当的经验性治疗, 一旦获得病原学资料, 立即采取降阶梯治疗, 将广谱抗生素改为敏感性高的窄谱抗生素, 以减少耐药的发生。

1.2 严格管理MDR感染病人 (及带菌者) , 实行接触隔离措施

出现MDR的病人, 应尽量放置单间或进行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接触病人。不能将MDR感染病人或者定植病人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病人安置在同一房间。

1.3 做好消毒隔离

由训练有素的专职护理人员对MDR感染者进行护理, 发现为带菌者时暂调离工作岗位。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有明显接触时, 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 应把防护用品脱下;脱手套、隔离衣后用抗菌皂液洗手, 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该病人如去其他部门检查, 应有工作人员陪同, 并向接收方说明, 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 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 在每天使用后消毒;病室定时开窗通风;避免锐器伤;医疗废物单独收集, 用防漏密闭容器运送;病人治愈1周或转出后, 解除隔离, 并对病室进行终末消毒。

1.4 加强护理人员的手卫生

护理病人前应用消毒液按“六步洗手法”洗净双手, 并按需要更换口罩、白大衣或手套。护理操作中可能接触MDR药菌感染病人或者定植病人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MDR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 应当使用手套。完成对MDR感染病人或者定植病人的护理操作后, 必须及时脱去手套, 消毒双手。

1.5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每日严格进行病室的环境消毒, 对收治MDR感染病人和定植病人的病房, 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对病人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以及地面, 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MDR感染暴发时, 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1.6 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再教育

护理部和院感办应当对全体护理人员开展有关MDR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强化护理人员对MDR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 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MDR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保证病人的医疗安全。

1.7 建立严格的管理系统, 健全消毒隔离制度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科室设立院感监督员, 负责检查科室消毒隔离情况, 发现问题或有违反操作规程情况及时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8 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 应当避免污染, 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1.9 严格执行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正确、合理地实施抗生素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生素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 减少或者延缓MDR的产生。注意用药剂量和用药方式、输液速度, 如3 h~4 h持续静脉输注, 在药物敏感试验显示无药可用时, 可使用1种接近耐药的低档抗生素药物连续24 h输注, 使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达到100%。

1.10 其他

①拔除不必要的导管, 感染主要来自各种导管 (静脉导管、导尿管、引流管、气管插管等) 。在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肺炎的暴发流行时, 病房短期内禁用湿化器。②以病房为单位, 向医生报告细菌耐药监测。③各项护理操作尽量专人集中进行, 避免分散操作加大感染流行的风险, 节约护理操作时间。④连续3个标本 (每次间隔>24 h) 均未培养出MDR, 方可解除隔离。⑤加强预防控制与监测, 按要求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2 小结

MDR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此, 医疗机构应针对MDR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 制定并落实MDR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 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 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和控制MDR的传播。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发生MDR感染的暴发时, 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参考文献

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从临床标本分离出多重耐药菌株161例, 多重耐药菌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 (ESBLs)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PRSP)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MDR-AB)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PDR-AB)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 (VISA) 、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VRSA)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A)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MDR-TB) 等为主要监测细菌。如1例病人不同部位送多个标本检出多重耐药菌则各记为1株。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分布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分布于17个临床科室, 其中以重症监护病房 (ICU) 最多为53例 (32.92%) , 其次为呼吸科 36例 (22.36%) , 神经外科20例 (12.43%) , 骨科 11例 (6.84%) , 神经内科10例 (6.22%) , 泌尿外科8例 (4.97%) , 血液科7例 (4.35%) , 肿瘤3例 (1.87%) , 心内科、肾内科、肝胆外科、消化科各2例 (1.24%) , 胸外科、普外科6楼、特需病房、耳鼻喉科、内分泌科各1例 (0.62%) 。

2.2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标本分布

多重耐药菌感染标本共217个, 痰标本167例 (76.96%) , 尿标本25例 (11.52%) , 血标本3例 (1.38%) , 分泌物12例 (5.53%) , 其他10例 (4.61%) 。

2.3 痰标本病原菌分类

鲍曼不动杆菌77例 (46.10%) , MRSA 61例 (36.52%) , 肺炎克雷伯菌ESBL (+) 9例 (5.39%) , 大肠埃希氏菌ESBL (+) 7例 (4.19%) , 铜绿假单胞菌13例 (7.78%) 。

2.4 尿标本病原菌分类

大肠埃希氏菌ESBL (+) 10例 (40.00%) , 鲍曼不动杆菌 7例 (28.00%) , 产酸克里伯菌ESBL (+) 1例 (4.00%) , MRSA 7例 (28.00%) 。

2.5 分泌物标本病原菌分类 MRSA

6例 (50.00%) , 鲍曼不动杆菌3例 (25.00%) , 大肠埃希氏菌ESBL (+) 2例 (16.67%) , 肺炎克雷伯菌ESBL (+) 1例 (8.33%) 。

3 讨论

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是评价医院预防控制措施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一项重要的卫生学指标[1]。了解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 明确不同部门、不同部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 为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 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分布广泛, 多发生在ICU、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内分泌科等科室, 提示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形势严峻。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综合ICU感染率最高。因此, 综合ICU可作为多重耐药菌的显示窗口。患有循环系统疾病, 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手术, 使用抗生素是多重耐药的高危因素。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MRSA为多见。

因此, 医院应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工作, 建立相关制度, 充分发挥感染管理科、检验科、临床科室的合作机制, 检验科及时发现上报, 感染管理科及时下科指导监督制度的落实, 临床科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治疗性运用抗生素前尽快送相关标本做细菌培养, 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以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采取防范措施, 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危害性, 提高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能力。

综上所述, 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形势严峻, 应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 正确实施防控措施, 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

摘要:[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 明确不同部门、不同部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 为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多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 、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内分泌科等科室;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患有循环系统疾病, 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手术, 使用抗生素是多重耐药的高危因素;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为多见。[结论]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形势严峻, 应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 正确实施防控措施, 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抗生素

参考文献

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管理对策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择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住本院治疗并进行病原学检查, 检出多重耐药菌的496份标本, 送检标本包括痰、血、尿、分泌物等的体液标本。标本采集均由临床护士按照常规标本采集方法采取送检验科。

1.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要求检验科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操作流程进行培养与分离, 细菌菌种鉴定采用Siemens Micro Scan AS-4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及配套鉴定板、药敏板。

1.3 调查方法

根据细菌室提供的阳性标记病原学报告, 统计各科室多重耐药菌病例, 定期进行感染管理查房和督查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 每月、每季、每年汇总分析、存在问题反馈, 持续落实改进措施。

1.4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版) 进行诊断和细菌室提供多重耐药菌报告单[3]。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病例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科室分布及比较

2011年与2012年相比, 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前3名的均为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 这与医学杂志报道相仿, 但本院是地级市的二级医院, 有上级医院重症或术后转来康复的患者较多, 入院时进行了主动筛查, 故大部分多重耐药菌患者是入院时带入, 未列入本院医院感染病例统计。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与该科室多重耐药菌患者数无关, 但与该科室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及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效果有关。如肿瘤晚期、糖尿病、老年慢性病患者多的病区,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高居榜首;多重耐药菌患者数多的科室, 大部分比较重视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 故未发生感染暴发现象, 见表1。

2.2 多重耐药菌株与多重耐药医院感染菌株比较

2011年与2012年相比, 多重耐药菌株仍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菌株;而多重耐药医院感染菌株, 在2012年明显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菌株出现, 也由2011年占院感菌株总数的9.5%上升为13.6%;多重耐药菌株的种类有2011年的7种上升为2012年的11种, 见表2。

3 讨论

本科与检验科协商, 电脑信息中用特殊标记 (D) 提示多重耐药菌来获取信息抄录登记本, 检验科通过电话提醒并在化验报告上盖“多重耐药菌请隔离”发放等措施, 通知临床科室采取防控措施, 本科定期下病房督查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发现存在问题并落实整改。

3.1 存在问题

3.1.1 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未落实

3.1.1. 1 医生认为不需要隔离患者住医院附近, 病情轻, 只来医院挂水或换药;患者病情好转, 考虑为定植菌;标本疑似污染, 与临床症状不相符, 需复查的;阳性结果的标本是腹腔内分泌物或切口局部分泌物, 考虑不会传播[4]。

3.1.1. 2 护士不知道需要隔离医生接到多重耐药菌化验报告后, 未告知护士;病员科室信息登记错误, 所在科室未接到阳性结果化验单;电脑化验单未做特殊标记, 感染办未能提醒。

3.1.1. 3 医护人员重视度不够电话通知不算, 以化验单为准;化验单有盖章, 病区医生未注意;电话提醒通知后未及时响应, 之后忘记了;医生有接触隔离医嘱, 护士未执行;长期住院患者结账后重新办理入院, 医嘱衔接不到位[5];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 未引起重视。

3.1.2 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不到位仅限于有接触隔离医嘱和隔离标志而收取费用, 登记和防护措施不重视;病房紧张, 无单间病房隔离;有科室表示隔离标志影响到周围患者, 容易闹纠纷;有部分患者住院时间短, 阳性结果报告日, 患者已出院、转院或死亡。

3.1.3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排列第1位, 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 故治疗其所致可供选择的有效抗菌药物甚少, 给临床抗感染带来极大的困难, 其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6,7]。

3.2 管理对策

3.2.1 重视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意识,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将监测结果及时向主管院领导汇报, 得到领导的重视很关键[8], 利用医院感染委员会会议、院周会、行政查房等进行强化实施“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重要性的宣传;利用业务学习、监控员会议、感染管理查房进行院感知识的计划性培训。

3.2.2 建立健全多重耐药菌报告管理制度

以医院发文为依据, 由检验科按危急值电话通知科室多重耐药菌阳性结果报告, 发放盖有“多重耐药菌, 请隔离”字样的化验报告至临床科室并做好发放与签收登记, 落实责任人, 通知医生开具“接触隔离”医嘱, 护士落实“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其中对隔离标志、医疗器具用物、医疗废物、医护人员防护措施等均有具体规定[9]。

3.2.3 加强重点科室病原学主动筛查

根据统计结果及医院相关科室的特殊性, 明确本院的重点科室 (如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 做好入院常规的病原学筛查, 在化验结果报告之前做好标准防护, 减少院内传播的危险性。如是多重耐药菌阳性结果, 应严格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

3.2.4 重视手卫生落实与宣教

进行手卫生“宣传月”活动, 通过放幻灯手卫生宣传短片, 并通过医院宣传展板、宣传公告栏和科室洗手池旁张贴彩色宣传画报, 宣传普及手卫生的相关知识, 并发放手卫生应知应会手册, 科室开展二级培训和督导等系列活动, 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 促进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手卫生知识与技能, 全面提高洗手的依从性, 保证医务人员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切断传播途径, 确保医疗质量[10,11]。

3.2.5 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组织学习《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按药敏报告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给患者针对性的预防保护, 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12]。

3.2.6 加强监测、督查和指导

对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 作为目标性监测内容, 定期督查, 在医院内网反馈存在问题, 指导落实整改措施。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发生率高的科室, 更要加强督查和指导, 强化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的预防控制相关知识, 防止院内交叉传播和医院感染暴发[13]。

摘要:目的:监测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分布, 研究持续性干预对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 为临床采取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监测调查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多重耐药菌患者496例, 通过预警、督查措施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反馈等一系列干预措施, 评价汇总。结果:通过两年持续地监测, 本院收住多重耐药菌病例科室分布前3名, 以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为主, 两年中比较无差异;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 以老年病、糖尿病、肿瘤病例为常见, 多重耐药菌患者数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数无比例关系;常见多重耐药菌株, 与国内报道比较无差异;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与否, 直接关系到是否存在院内传播。结论:进行多重耐药菌监测, 能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 根据医院及科室的特点, 及时采取各种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控制多重耐药菌的院内传播, 保护其他住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发生MDR感染的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为长期卧床患者。根据“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管理, 并进行严格合理的护理。

1.2护理方法护理的关键是对感染的暴发与流行起到防范与控制作用, 不能简单被动的护理及治疗患者;应对病原菌进行积极治疗而不是对污染菌或定殖菌进行治疗;对病原菌隔离而非对患者进行隔离[5], 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 积极的查找病原菌传播的根源, 为护理及治疗提供重要的基础。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提高意识, 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护人员更广泛的了解MDR及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进而促进管理工作的依从性[5], 医院感染管理科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并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主要包含MDR医院感染控制制度、MDR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操作文件 (SOP)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及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等, 医务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和工作流程, 使执行制度的依从性及自觉性得到提高[6]。若科室出现MDR感染患者需要及时通知全部科内医护人员, 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务科等相关科室。给予高度重视,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避免非经验性的不恰当治疗, 若得到病原学资料, 立即采取降阶梯治疗, 更换广谱抗生素为敏感性高的窄谱抗生素, 以减少耐药的发生。

1.2.2严格实施隔离及消毒措施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将MDR感染患者单间隔离或同类MDR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间病房进行床边隔离, 床头设置明显的隔离标记。患者血压计、听诊器专用, 用后消毒处理。医护人员在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时, 必须穿工作服、换鞋、戴好帽子和口罩, 必要时穿隔离衣。患者3次标本送检阴性 (间隔24 h/次) , 解除床旁隔离。保持病房清洁, 空气、地面、物品表面及床单位、门把手、水龙头等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床单、被褥等用紫外线或三氧机照射, 医务人员离开隔离室进行诊疗时应先通知该诊疗科室, 以便及时做好感染控制措施。总之与患者皮肤、黏膜接触的医疗器械及物品都应严格消毒。

1.2.3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院感办定期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的培训工作, 强调洗手对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正确的洗手可减少医院感染的30%~40%。督促每次护理前后都应洗手, 先对未感染的患者进行处理然后处理感染的患者, 应戴一次性手套接触感染的患者, 每次脱手套后应洗手。并且在每间病房的床尾放置快速手消毒液, 在洗手池旁、治疗车等地方摆放快速手消毒剂, 不断加强手卫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2.4合理处理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分类处理, 感染性废物放入黄色垃圾袋, 利器放入锐器盒, 由专人收集, 统一集中处理。每个包装袋的外表面贴警示性标识并注明医疗废物产生的单位、日期、类别等集中送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

1.2.5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制定合理的方案, 减少MDR的发生。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按自己的使用权限进行, 明确适应证, 确保用药安全, 以使患者得到合理的救治。同时要求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先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1.2.6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积极的沟通, 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的情况及治疗用药进展, 为家属讲解一些相关的疾病知识, 鼓励患者拥有积极地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 以温和的态度让患者相信自己, 耐心倾听并引导患者说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鼓励患者并让其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 通过与患者家属的交流消除患者的顾虑, 使疾病更快治愈;提供洗手设施或手消毒剂, 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特点并认识到隔离措施的重要, 促进护理和治疗的顺利进行。

2 结果

本院16例MDR感染的患者均治愈, 愈后情况良好, 未发生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感染。

3 讨论

16例患者通过护理后, 观察结果证实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对患者有爱心;其次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尤其是关于中医药方面的知识, 防患于未然, 同时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MDR感染患者进行精心护理, 协同医生有计划、有重点的做好无菌技术操作, 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及时的监测和观察, 尽早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避免患者在感染后发生并发症, 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应重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 减少和避免患者的不满情绪。

综上所述, 有效的护理是预防和控制MDR暴发流行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蔡金芳, 王静恩, 王志华, 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2, 13 (2) :28-30.

[2]林秀娟, 林红燕.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实践与体会.现代医院, 2009, 9 (8) :108-109.

[3]张素萍, 裴树华, 赵志红.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管理.护理研究, 2011, 25 (2) :454.

[4]罗洪梅, 田洪静.浅谈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控制措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 (5) :449.

[5]张素萍, 李雪梅, 赵志红, 等.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分析.全科护理, 2012, 11 (12) :3412.

上一篇:股票IPO下一篇:信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