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价值

2024-07-11

会计信息价值(精选十篇)

会计信息价值 篇1

价值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以最少的费用换取所需要的功能。用公式表示:V=F/C

公式中:V为价值, F为功能, C为成本。

1.1 这里的“价值”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含义不同, 它有其特殊的定义, 是一种“评价有效程度的尺度”, 定义为: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

1.2 公式里的“功能”是指产品的功能和效用等, 即产品所具有的性能, 也叫使用价值。功能是对象满足某种需要的属性, 对于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含义, 如对于物品来说, 其功能就是它的用途;对于企业来说, 它的功能就是为社会提高产品和服务;对于作业或方法来说, 功能就是它所起的作用或要达到的目的。

1.3 价值工程中的成本是指产品寿命周期的总成本, 包括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产品寿命周期从产品的研制开始算起, 包括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 直至报废的整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发生的所有费用与成本, 就是价值工程的产品成本。

1.4 提高价值的途径:

以提高价值为目的, 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 提高价值的途径有5种: (1) 功能不变, 成本降低, 价值提高; (2) 成本不变, 功能提高, 价值提高; (3) 功能提高的幅度高于成本增加的幅度; (4) 功能降低的幅度小于成本降低的幅度; (5) 功能提高, 成本降低, 价值大大提高。

2 会计信息的价值分析

价值工程原理认为凡是为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都具有使用价值, 即功能, 功能是使用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会计信息是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服务的, 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即功能, 同时也有成本, 另外从会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来理解也具有使用价值和成本。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完全符合价值工程里的条件, 即功能和成本, 完全可以通过价值工程对其进行分析。

2.1 会计信息的功能分析

2.1.1 会计信息的基本功能

根据价值工程原理, 价值分析的核心是功能分析, 就是要对分析对象进行功能定义。这种定义不仅要定义其主要功能, 还要定义其辅助功能, 并列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就会计信息的功能进行定义。

会计信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它对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管理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将其作用概括如下:

(1) 为管理者作出经营决策, 加强经济管理服务。企业将生产经营的全面情况进行搜集, 整理, 将分散的信息加工成系统的信息资料, 传递给企业内部管理部门。企业管理者可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做出决策, 采取措施, 改善生产经营管理。

(2) 为投资者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服务。在市场经济环境里, 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股东和债权人, 无论是现在或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人, 为了作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 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 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了解已投资或计划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 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服务。国家有关部门根据企业报送的会计报表, 监督检查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了解税收的执行情况。

(4) 实现现代经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现代经济的特点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将企业委托给经营者, 经营者承担着所有者所赋予的经管责任, 包括财产的保管和使用以及增值的责任, 经营者是否称职, 所有者能否实现目标, 完全取决于会计信息。会计向投资者提供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真实而详细的资料, 如经营者的投资方向是否正确、成本高低、赊销业务、筹资业务是否合理, 利润总额、缴纳税款、利润分配是否合法等等。一旦没有会计信息, 投资者将不无法证明受托者是否履行了契约承诺的责任, 也就不敢将自己的资产委托给经营者管理。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的存在保障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顺利进行。

(5)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近些年来, 空气污染、水质变差、生态失衡、交通拥挤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于是出现了社会责任会计, 它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迫使企业对社会的生存环境负责, 同时通过会计信息公开, 以及会计和审计的监督来证明各级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是否工作有效。可见, 会计在民主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综合上面的作用, 笔者运用价值工程的语言对会计信息进行定义:会计的基本功能就是“有利于经济决策”。

2.1.2 会计信息的辅助功能

基本功能定义后还必须定义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是实现基本功能的所必需的功能。基本功能确定以后是不能改变的, 而辅助功能是可以改变的。在辅助功能分析时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辅助功能不足, 影响基本功能的实现, 这就需要增加辅助功能, 以实现基本功能;二是辅助功能剩余, 这就需要减少剩余的辅助功能, 以节约成本;三是以新的辅助功能替代原来的辅助功能, 从而节约成本。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总是通过对辅助功能的研究, 发现是否有剩余、不足或替代的新功能, 并对其进行增删、替代来达到提高基本功能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会计信息的基本功能是通过三张会计报表显示出来的, 三张报表各有自己的功能, 这就是会计信息的辅助功能。

第一是“资产负债表”, 该报表提供的信息是企业某一时点 (月末、年末) 的资产分布情况以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情况。其功能定义为显示企业某一时点的资产和权益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状况。

第二是“利润表”, 该表提供的信息是企业一段时间 (月或年) 利润形成以及费用支出和利润分配情况, 其功能定义为显示企业一段时间利润和费用的支出情况。

第三是现金流量表, 该报表该信息是企业一段时间内的各项现金流出量和各项现金流入量以及现金净流量的情况。其功能定义为显示企业一段时间的现金流出和流入情况。

会计信息的基本功能“有利于经济决策”是通过三个辅助功能实现的, 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由此可以看出, 只要增加辅助功能就会提升会计信息的基本功能, 从而达到增加会计信息价值的目的。

2.1.3 会计信息功能的质量特征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功能, 实现其价值, 会计学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 重要性、及时性、谨慎性、清晰性、实质重于形式和一贯性等9个质量指标。这些质量指标对于会计信息的功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决定会计信息功能的存亡和大小, 不了解它们就不能完全理解会计信息的功能。现分析如下:

第一层次的质量指标:可靠性和相关性。它们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 因为它们与会计的功能休休相连, 缺一不可。假如会计信息很真实, 即具有可靠性, 但与经济决策毫无相关, 这样的信息只是一堆与经济决策毫无关系的数字和文字, 毫无使用价值;反之, 如果会计信息与经济非常相关, 即具有相关性, 但数字全是假的, 这样的信息不但不助于经济决策, 还会造成错误的决策, 给经济带来损失。可见,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决定会计功能的存在, 两者之中缺少任何一个, 会计信息的功能就不存在, 会计信息也就毫无价值, 由此可以说明,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

可靠性和相关性虽然同属第一层次, 但它们也有上下之分, 应该说可靠性是基础, 相关性是基础上的建筑物。没有可靠性, 其他的质量指标就没有了依据, 也就无从谈起。就经济决策方面来说, 会计信息的可靠与否会给经济决策带来正面效用或负面效用, 而相关性一般不会带来负效应, 顶多也是零效用, 但它能影响会计信息功能的大小, 相比之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经济决策更为重要。

第二层次的质量指标:其他质量指标是属于第二层次的, 因为它们只对会计信息功能的大小有影响, 并不威胁会计信息功能的存在。

2.2 会计信息的成本分析

根据价值工程原理, 使用价值在其寿命周期都有一定的耗费, 叫成本。其寿命周期分为生产期和使用期, 其成本也就有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用公式表示:C=c1+c2

公式中C为寿命周期成本, c1为生产成本, c2为使用成本。

就会计信息而言, 生产成本就是会计信息的制作成本, 包括收集、处理、汇总和审计等成本。会计信息从原始数据到会计报表, 期间要经过收集、确认、计量、记录、汇总和报告等过程。这就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 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损耗、账簿费用以及其他办公费用等, 另外还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出差等费用。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会计报表还要经过独立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然后才能对外报告, 这就要支付审计费用。制作成本都可以用货币计量, 也把它叫做有形成本。

会计信息的使用成本是指会计信息制作出来以后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 按其是否直接用货币计量可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形成本包括报表的传递费用、放在网上的费用、资料保管费用等。无形成本是指会计信息披露以后给企业带来的不能直接用货币计量的潜在的损失, 主要包括: (1) 竞争劣势成本, 它是指竞争者通过会计报表获取更多有关企业的信息或秘密, 从而调整经营策略, 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带来的损失; (2) 诉讼成本, 它是指由于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提供误导信息等而导致对企业的诉讼, 造成企业声誉受损或增加诉讼费用等。

价值工程分析成本的目的在于成本必须与功能匹配, 不是实现功能的成本必须删掉, 即使是实现功能的成本, 也要进行研究, 看其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是否有替代品可以降低成本。

2.3 会计信息价值分析

会计信息价值是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功能) 和成本的比率, 要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就是要找到提高其功能和降低成本的途径。笔者认为增加会计信息的功能和降低成本的途径如下:

2.3.1 扩大会计信息量, 也就是拓展与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提升会计信息的功能, 增加会计信息价值。

会计的基本功能是通过三个辅助功能来实现的, 只要增加三个或者其中一个会计报表的信息量就可以增加与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我们都知道进行经济决策必需掌握有关人力、财力、物力、市场环境和业务管理水平等信息, 但企业的三张会计报表只是提供了企业财力和物力方面的信息, 而对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 却未能提供信息, 也就是说从会计报表中看不到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如果将人力资源的信息增补到会计报表里, 就可以增加会计信息量, 提高会计信息的功能, 这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做法是对“利润表”作一些补充, 就是在该表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项下将“工资费用”显示出来, 并另设置一张“工资费用附表”, 用来说明“利润表”中“工资费用”的详细情况。附表列示如表1所示。

表1按部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般职员等项目列示, 当然也可以增删部门和项目。表1中管理部门、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各项金额合计与“利润表”项下列示的“工资费用”相同, 各部门的人数相加与实际人数相同。这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员结构和工资水平, 如果与其他报表的数据进行计算还可以获得“人均销售额、人均资产额、人均利润额”等数据。通过人力和财力、物力的比较, 可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 并折射出企业管理水平好坏。

2.3.2 缩短会计信息的编制和报送时间, 增加时效性, 提高会计信息的功能, 增加价值。

会计信息是有时效的, 过时的信息就没有价值了。会计信息的价值与时间成反比, 时间短, 信息的使用价值就大;时间越长, 使用价值就小;过时的信息, 几乎就没有价值, 因为它已成为历史资料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大, 经济步伐加快, 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人们必须根据多变的经济环境随时作出或改变经营决策, 这就要求作为经济决策主要参考依据的会计信息能及时反映企业的变化情况, 满足这种要求。但现行会计报表制度是每月报告一次, 加上编制、报送时间, 月报至少40天以后才能与使用者见面。这显然跟不上经济的步伐, 需要改进。如果将会计月报改为旬报, 每月报告三次, 那么会计信息使用者就会更好的利用会计数据, 因为越新的会计数据越接近现实, 对经济决策就越有参考价值, 会计信息的功能也就会大大提高。应该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会计月报改为旬报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会计月报是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作出的, 适应当时的技术条件。而现在每个企业都使用电脑, 采用财务软件, 极大地缩短了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只要将原始数据输入电脑, 软件系统就会立即自动将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都做好。另外。以后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网站, 将企业的会计报表及时放到网上, 这就节省了报送时间, 可以说会计信息实行旬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许有人会担心月报改为旬报后会增加税收工作量, 其实税收还是按原来的月报征收, 一点也不影响。当然这一改革会增加一点费用, 但这费用是很少的, 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的问题是会计报表的编制和报送时间是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 要将月报改为旬报, 财政部门要修改有关制度才行。

2.3.3 降低会计信息的制作成本, 提高会计信息的功能, 从而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在手工制作条件下, 会计数据的制作经过收集、确认、计量、记录、汇总和报告等程序, 每个工序都要手工操作, 效率很低。

自财务软件问世以后, 大部分的操作程序由电脑完成,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节约了会计信息制作成本。尽管如此, 每个企业无论大小还是要聘请两个或以上的会计人员, 至少一个出纳, 一个会计, 如果大一点的企业, 要聘用几个会计。假如某企业聘用了三个会计人员, 每人平均月工资3000元人民币, 再加“三金”和奖金等约1000元人民币, 那么该企业每年要支付会计人员的工资费用约15万人民币, 这对于一个小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如果成立会计公司, 将会计工作专业化、公司化, 代理企业办理各项会计事务, 包括账务处理、计税报税、审计和年检等。企业只要聘用一个会计人员做出纳员并收集原始凭证就可以了, 而且在同样的业务条件下支付给会计公司的代理费比自己聘请会计人员要低得多, 因为会计公司专业化和集中化, 极大地节约了劳动时间, 如办理年检、报税等业务, 企业的会计人员每次只能办理本企业的业务, 而会计公司的会计人员一次就可以办理几个甚至几十个企业的业务。如果上述企业将会计事务交给会计公司, 那么该企业只要聘用一个会计人员, 按其业务规模和目前的市场价格, 每月支付代理费约2500元人民币就可以了。这样算下来, 可以节约会计人员的工资费用7万人民币 (150000-50000-2500×12=70000) , 此外, 还可以节省财务软件费、办公费、培训费和纸张费等, 同时还可以避免一些工作上的差错, 因为在会计公司是由有经验的会计师审核确认和计量的, 可以避免一些由于工作差错而带来的损失。其实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代理记帐的会计公司, 但还不很规范, 数量也有待发展, 我们应该从理论加以探讨和肯定, 让其更好地发展, 为会计的发展服务。

3 结束语

利用价值工程对会计信息进行价值分析, 找到了会计信息的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 弄清了质量指标与功能的关系, 这就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理清了我们的思路, 为会计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仅仅抛了一块砖而已, 因为提高会计信息功能和降低成本有很多途径, 既可以增加会计报表, 也可以对原来的会计报表加以改进, 还可以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加以改进, 另外, 降低会计的成本也有路可走, 但愿同有识之士一起为增加会计信息的功能, 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而努力, 使会计信息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为人类服务。

摘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是基于会计信息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而言的, 可见人们对会计信息作用的认识是很深的, 但对其价值研究很少, 本文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对会计信息进行价值分析, 试图找到会计信息的功能, 通过完善和增加其功能, 降低成本, 提高会计信息价值, 更好地为现代经济服务和人类服务。

关键词:价值工程,会计信息功能,会计信息成本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价值工程原理7.

[2]马洪娟, 胡燕灵, 张大葳.对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与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 2008 (05) .

会计信息价值 篇2

一、会计信息价值的进展和实现

1、会计信息价值的进展分析。

“生产—流通—利用”三个阶段是会计信息作为商品运动的全过程。其价值运动过程可以分为会计信息价值的形成和会计信息价值的实现两个主要阶段。会计信息价值的形成主要是在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完成的,会计信息价值的实现主要是在信息的流通和消费同时作用下所形成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表现出会计信息不但凝结了人类的劳动,同时也创造出了会计信息的价值。

2、会计信息价值的实现分析。

回顾会计的发展史,在两权分离以前,企业的经营者和资源的提供者是一起的,进行会计信息的交换是很少出现。但是随着两权 的发生,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也相应分离开来,终于使得会计信息的交换有了必要性的可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出,商品二因素的对立

性表现在:使用价值体现在购买者身上,相反于购买者,生产者不得不让出使用价值。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对于两者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明白于会计信息而言从表面观之,是涌入的资源,但实质上却是某一特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或资源拥有者所拥有的资源使用资格。如果将会计信息当做一种特殊的商品进行交换,那么其交换价值并非是全部由人类误差别的抽象劳动所决定,而是根据会计信息提供的内容为自己的决策佐证。

3、会计信息的层次分析。

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是考查会计信息是否具有有效性的标准。如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会计信息不具有有效性,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将失效,因此与信息用户之间的价值关系也将消失,价值将不能被实现。从层次上看,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耗用的劳力,物力越多,那么相应的会计信息作用和属性也就越强。实际上,影响劳动程度的因素中,会计信息供给的影响主要是:

(1)信息揭示成本。包括两类成本:第一类是指能够提供信息的同时并可观处理的成本。其中包括对打印机,计算机等日常办公设备以及软件设计与后期制作及维护费用和处理人员的工资费用等等。第二类是指信息消费成本,是指在将信息公之于众时所流失的竞争优势和暗藏的损失。其成本的高低与企业信息揭示所带来的问题息息相关。比如

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同行人士知晓了信息使用者对资本供给者提供的信息,将导致竞争劣势的发生。二是信息的详细程度,如果信息披露粗略,则导致竞争劣势的可能性小,反之,则大。三是信息披露能否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限制。企业如果能实现预测目标,投资者和其他一些相关人士将会对企业保持信任,反之就会产生所谓的失信成本。

(2)政府的管理制度。政府管理与信息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缺。对于信息需求,政府并不能全权的认识和适应。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在逐一调整改变中。

4、会计信息需求的分析。

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求不尽相同,层次不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力的逐日提高,会计信息用户也同步提高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同时非财务信息在用户的需求中也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信息价值中,从供求的角度出发,如果一个会计信息价值能够使其效用最大化,必定要满足用户的需要。这样,会计信息的较大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我们知道,生产决定需求,会计信息也不例外。

5、会计信息价值的评测。

会计信息如同产品,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程度。数字是会计信息呈现质量高低的方式。不同的数字所代表的经济意义也是不一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信息用户进行良好的经济决策,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引来更多的会计用户,地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反的,低质量的会计信息不能给信息用户提供较大的帮助,毫无价值可言。

二、会计控制的意义及特点

从资金的安全,完整度出发,考虑到会计信息的的真实性,为了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达成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管理部门实施会计控制。会计控制不仅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科技的领先进步。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扮演者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之间紧密相连,两者相互作用。

1、会计控制的意义。

1.1 防范了会计信息的错误,提高了会计信息准确度。安全可信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各方面做正确可取的决策。我国当前在会计信息这块,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不规范、信息度失真、不科学等是导致会计失真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规范、严谨的会计控制制度是防止错误

行为的根本举措。

1.2 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的约束力。在现代社会中,一些消极现象经常会出现在大镜头中。例如公款私用、谋取私利,在项目中偷 耍滑、谋取回扣。更甚者,一些公司抛弃了基本的会计控制,将所有的 及相关票据交于一人之手。产生这些情况的根因难免逃脱得了管理和制度方面的欠缺和漏洞。因此,强化内部控制,提高对管理人员的约束力,合理设置岗位,划分职责权限做到格职位间的仙湖制约和监督,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市场的稳定有了建设性作用。

1.3 有利于国家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面对假账现象的频繁发生,企业单位管理制度上的千疮百孔,会计监督环境的恶化。新《会计法》应运而生。新《会计法》在会计工作人员的权责上有了明确的规定,将其权限相互制约,相互分离。一些重要关于经济方面的事项决策实施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办法。但是,实质重于形式,要想将其作用有效发挥,离不开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高效完整的会计控制体系才能对企业内部实施正确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会计控制的特点。

2.1 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企业会计控制是指有效的将会计操作和方法相结合,从而达到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起有效的控制作用,以充分

获得各方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使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企业如果将效益最大化作为企业会计控制目标,则能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2.2 目标控制的系统化。目标控制是现代管理中用到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目标设定,采用激励和权责匹配的方法来实现人生产创造效率的提高。然而实践中发现单纯的目标控制并不是那么有效,因为在实现的过程中细节落实和具体操作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且这套方法需要整体化,于是人们提出了将目标控制系统化的概念,并加以研究和应用。第一步是将总体目标分化为若干个可区分的小目标,让人们各司其职,第二步是以权责匹配实现控制以达到对预算高度的执行,最后执行的结果会反馈给管理部门,总结经验教训。

2.3 内部控制的全面性、综合性。一个企业的结构由不同的层次、内容所构成。在面临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各个企业只有加强自身领域的控制力度,联系同业务系统,向更广远的领域发展和渗透。与此同时,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更是必不可少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展开对内部控制的加强和提升是企业自强的有效方法。企业的内部控制应当做到全面、系统,一来实现对自身深刻的了解,二来方便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自身实力(尤其是企业的软实力),三是信息能够实现高效的利用,无论是信息的发出、传递,还是信息的采纳和反馈,都有益于企业对自身的分析、总结和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

2.4 程序控制的规范化。程序控制是一种控制方式,为了使得企业可以顺利实现目标,对于反复出现的某些业务,按照一定的标准规定,某些因素所构成的某些程序的一些政策,从而使得企业的业务规范化。当企业的业务存在同种类业务、某些差错因素,岗位的相关责任以及企业效率不确定时,我们可以对企业进行程序控制。当然,在会计程序方面它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具体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1)会计程序控制—授权批准。企业通过授权与批准进行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控制,这种控制叫做授权批准控制。第一,企业需要了解授权批准的范围和层次,为了使得企业的各个岗位有着明确的责任。第二,企业需要知道授权批准在责任方面的相关内容,从而避免错误在发生之时却无人承担。第三,知道授权批准的程序,熟悉企业在业务方面的具体审批程序,避免出现不合理的审批方式。

(2)现代会计控制—不相容的职务分离。此种控制要求企业中的每个经济业务不可以由单个部门以及企业成员去完成。要与其余的部门以及成员在各个工作内容上保持一定的联系,并且对其监督。要想使得内部会计控制发挥其自己的作用,我们要通过授权、执行等五个步骤去实现,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三、会计管理论人力资源成本作用及问题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当前的社会,人力资源的地位也日益渐长。何谓为人力资源,在大范围中可以理解为在一定量的人口中所拥有的全部劳动力,并且有利于促进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力量。

1、人力资源成本在会计管理中的作用

1.1 优化人力资源,节省管理过程中的成本,从而达到提高人力资源的目标。经济效益是任何经济实体的终极目标。在效益与成本之间,两者关系微妙。效益的产生离不开陈本,但是过量的成本将导致效益为零。所以,如何准确的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估计、决策,将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效益问题。

1.2 有利于决策者更好的解决人力资源成本相关问题。许多企业将重心放在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上,他们相信优化人力资源有助于公司企业的前途发展,是给自己公司企业可观的未来的买保险。那么,与此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面对企业的现状,决策者掌握的人力资源成本信息不够充足,无法全面知道现实情况。因此对未来的决策也无法给出准确判断。

1.3 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企业提高对人力资源的成本进管理,则同时会带动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因为于管理者自身而言,经济效益是放在首位的。人力资源

成本管理可以让管理者更深入直观的了解人力资源的成本价值。员工也能从中了解自己所付出的劳动的回报率。从而加强对企业的归宿感和责任感。

2、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问题。

2.1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度不足。在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中,人力资源的管理似乎有赶鸭子上架的趋势,并没有意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道理。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落在实处,则需要通过科学的宣传和教育。

2.2 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不当。缺乏上进心和学习动力是造成工作进程停滞不前的根因。同时,部分人员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彻底,走表面功夫。以为拉近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关系就是认识到位了。而没有意识到如何才是科学的管理。

会计信息价值 篇3

一、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丧失与会计信息体系的发展方向

记录交易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但产生汇总和报告组织内部交易信息从而满足管理者的需要,只是近代大工业发展以来的事情。近代资本市场发展与投资全球化以及外部审计的发展,强化了对企业信息外部披露的质量要求,会计研究与实务应用的重点逐渐转向财务会计领域并超越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逐渐演化为侧重提供外部财务信息的系统。在目前国内银行业逐步融入全球资本市场的进程和压力下,银行会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外向”,银行必须为满足资本市场管理者以及股东的要求,按照适用会计标准定期公布财务报告。随着会计标准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财务报告的披露频率加快,银行会计人员不得不忙于编制各期的财务报告,银行内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滞后。通行会计标准之下的会计信息对管理者而言相关性不强且过于笼统,对战略决策、编制预算以及规划和控制而言更远为不够。

在银行会计研究和信息系统构建专注于财务会计路径技术方面的演进而淡漠管理会计的过程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和会计信息需求的更为宽泛的内容的研究,忽视了对会计信息发挥基础资源配置作用的范围和层次的研究,供给对“真实需求”(事实上银行管理层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需求的整体规划和研究以至被动接受供给信息)的脱节导致了银行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在下降,会计信息缺乏真正的管理内涵。我们通常按照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分支的观念事实上在目前已面临着挑战:一是会计信息使用对象的内外划分已越来越与现实相悖,从会计信息的最终用途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应该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均源于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的差异。二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研究的对象不属于同一层次,财务会计本身足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其本身便是目的所在;而管理会计研究须借助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作业研究等,它恰是达成目的的一项计量工具。因此,国外银行在会计信息体系的构建中已普遍使用了管理会计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仅仅基于按适用准则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个缺乏适应企业个体需求缺少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必定大打折扣。因此,从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而言,必须将侧重于外部资本市场投资者转向企业内部管理层,因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是会计信息的第一需求者和日常决策的信息使用者;从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容而言,必须拓展侧重符合规定格式的外部信息披露的范围,转向银行机体内部的特定的、个性化的决策相关信息需求;从会计信息发挥基础资源配置作用的范围和层次而言,如果说会计标准影响企业整体财务信息从而产生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则管理会计方法的采用可以产生主导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信息,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才是资本市场“宏观”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综上,会计信息体系亟需面向内部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需求,透视银行机体内部,采用管理会计方法,微化会计核算主体,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

二、会计信息相关性在财务会计技术层面的改进与不足

我们从去年开始的财务会计制度转换项目也一直侧重于从财务会计角度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表现在:

一是全面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均衡地按时间反映各项业务的收支,提升了月度报表的可读性,同时也便于对收支情况的预测。

二是对重要业务的处理上,采用了实际利率法摊销,也即部分采用了资金时间价值会计,是对收支更为精确的确认。

三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全面应用,确认了风险对非交易性资产价值的负面影响,使核算更为稳健,在资产价值减损的情况会计信息会更为相关。

四是对交易性等资产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实时反映交易盈亏,揭示资产价值,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即相关性,便于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决策风险。

五是压缩表外空间,强化风险披露。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并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特殊行业,侧重于风险揭示的会计信息本身就是相关性的核心表现。

六是增加表外披露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在逐步融入能够体现会计信息相关性改进的上述内容,但基于财务会计核算的会计信息系统仍无法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从而限制了更为重要的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改进。传统财务会计在如下方面存在不足:

一是不能单独针对客户、产品、人员或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即针对灵活微化的会计主体构建会计报表。

二是会计核算结果难以直接的应用到产品或服务的定价上。

三是滞后性明显,难以发挥超前导向作用。

四是不能建立弹性分析的体系,市场杠杆诸如利率汇率发生变动的时候,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量化影响不能及时体现或预测,即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静态报告系统。

五是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难以具体体现在财务会计的核算上。

六是难以直接作为资源分配管理工具,不能用作流称再造的依据。

七是难以平衡银行股东、管理层、员工等各当事人的利益,难以凭以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三、突破会计信息体系的财务会计属性,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

财务会计着眼于银行整体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对于企业经营的各项产品、各类客户以及其他方面的精细分析远为不够。因此,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核心在于对企业机体内部的精细把握。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只有利用管理会计等方法才能实质性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目前可加以关注的方面有:

一是构建业务线报告。改变银行会计核算以区域汇总形式进行的模式,提供各业务线报告。其前提是对业务线和部门职责的准确界定。

二是构建分客户、分产品核算体系。分客户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整合客户在银行的帐户,整合同一客户的银行帐户的管理部门,整合客户在银行各项业务的管理部门,构建客户资产负债表;分产品核算体系的难点是明确产品定义,有良好的间接费用分摊系统。客户核算体系的构建是提供差异化服务和改进客户盈利系统的基础,同时也是产品分析的前提。客户盈利结构、产品盈利结构是银行竞争优势确立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银行竞争战略的基础,是预算编制、资源分配的基础信息源。

三是构建全成本、加权风险核算体系,引入经济增加值计量方法。

四是构建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和资本分配系统:资金转移价格用来分配利息收支和体现业务发展导向,为定价和绩效衡量确定基准指标;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和经济资本。

五是构建财务计划与预测系统,将经济杠杆和风险变量内置于系统中,形成对预算、考核、预测以及资源分配的动态机制。

六是构建会计与税务管理系统:在交易处理形成会计信息时同步形成税务信息;明确避税的核心在于设计税法也认可的交易形成从而提升税务筹划的质量。此外,税务筹划不应仅仅侧重企业层面的税制研究,也要从员工税后收入最大化方面进行税收筹划。好的税收筹划可以在保持员工税后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人力费用。因此,应寻求在员工税后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个人所得税支出的人力费用分配体系,达成企业税收负担和员工个税负担总和之最小化,从而提升银行价值。

通过重构会计信息体系,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有助于银行财务会计部门职能定位本身之发展。首先,从会计信息中透视银行机体内部的结构及风险等信息,可以扩充会计信息的非财务内涵和体现会计信息的综合性优势,有助于使财务会计部门向银行综合信息管理部门转变;其次,挖掘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有助于银行确定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使财务会计部门变成真正的决策支持部门;最后,会计信息只有具备管理内涵,预算管理才能为银行战略服务,资源倾斜才能体现战略重点,资源边际产出才能符合整体最优化原则,财务会计部门才能真正成为银行价值增值的推进器。

会计信息价值 篇4

英国是最先提出“公允”这一概念的国家。1844年, 英国的公司法规定, 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必须做到“充分和公允”;其后于1845年颁布的公司章程法要求资产负债表是“真实的报表”, 利润表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盈亏状况;1897年, 英国修订的公司法对报表提出“真实和正确”的要求;到了1947年, 英国的特许会计师公会建议将“真实和正确”的标准改为“真实和公允”, 因为公允价值涉及诸多的估计, 想出具绝对正确、唯一的数据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用“公允”代替“正确”更加科学。此后, “真实和公允”作为一个会计理念延续到现在。

2006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所做的定义为: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有序交易中售出资产所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所支出的价格。2006年2月,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平交易中, 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 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 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知, 公允价值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即公允性、现时性、估计性。

二、研究设计

1. 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我国2007~2009年年报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为零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原始样本, 剔除市场数据和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及样本数据分位数在1%~99%之外的观测值, 最终得到1 189个有效观测值。

2. 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对财务数据进行检验。价格模型将股票价值与股东权益和未来收益挂钩, 使股票价格和公司的净资产、每股收益联系起来, 分析决定公司价值的因素;收益模型检测的是影响公司价值变动的因素。前者反映会计信息的累积影响, 后者反映会计信息被吸收的速度。

(1) 价格模型。具体形式为:

如果β1、β2和β3或β1+β2+β3显著大于0, 就表明遵循新会计准则的公司账面净资产和 (或) 净收益的相关性显著提高了。

(2) 收益模型。具体形式为:

如果α1、α2和α3或α1+α2+α3显著大于0, 则表明遵循新会计准则的公司显著提高了其会计收益和 (或) 收益变化额的解释能力。

3. 变量定义。具体见表1:

三、实证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 2007年股票价格偏高、波动大, 2008、2009年股价波动性明显降低。回顾2007年我国股票市场, 当时股市正处于大牛市, 投资者情绪空前高涨, 从行为财务理论的角度来看, 存在着一定的过度自信行为, 非理性因素对股票价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使其价格和价值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 这可能会对本文的研究产生不利影响, 但尚不至于影响本文结论的正确性。

三年来, 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位数均接近于0, 分别为0.001 414、-0.003 108和0.000 765, 而三年来公司每股收益均值分别为0.423 064、0.238 854和0.298 354, 二者之间的比例绝对值均超过5%的重要性标准, 说明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但总的来说,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每股收益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 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

2. 相关性分析。

在进行会计信息相关性分析的时候, 不同行业之间的股票价格会存在明显的区别, 为了剔除行业因素的影响, 一般研究者是通过设定虚拟变量来消除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的。笔者通过用行业中位数对样本数据进行调整的方式将行业因素融入主变量中去, 此后的pearson检验和回归分析均使用了经过行业调整后的变量, 实证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的效果明显。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 我们首先对研究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以便对样本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表3是根据最终的总样本计算出来的价格模型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 表4是收益模型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FVAIit) 、每股净资产 (BPSit) 和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每股净收益 (EBFVit) 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股价 (Pit) 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其中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每股净收益与股价的相关系数大于每股净资产与股价的相关系数, 这二者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的相关系数也高达0.582。

从表4中可以看到, 采用中位数进行行业调整后的公司股票收益率与每股盈余和未预期盈余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并且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 并且每股净收益与净收益的变动之间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 Pearson相关系数为0.598。

3. 回归分析结果。

本文运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对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 采用Eviews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具体结果见表5、表6:

首先, 价格模型的拟合优度R2达到了0.506, Adj.R2为0.504, 说明解释变量能够对被解释变量的50.4%做出解释, 模型的F统计量为274.826, Sig.值为0.000, 表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线性关系显著。其次, VIF的均值为1.306 7, 并且各解释变量的VIF值均小于2, 因此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最后, DW值为2.036, 在2附近, 说明时间序列数据之间不存在自回归问题。从整体情况来看, 该模型的设计合理, 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得出的结论比较合理。BPSit、FVAIit和EBFVit的系数都显著大于0, 表明每股净资产、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每股净收益都对股价具有正向的解释能力。FVAIit的系数大于BPSit、EBFVit的系数, 这表明投资者认为在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后, 运用公允价值信息使会计数据更相关了, 相对于每股净资产, 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净收益。

表6是收益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 从中可以看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172, Adj.R2为0.169 1, 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股票年收益率的解释能力不到20%, 其解释程度相当有限, 比价格模型要低得多。这可能是因为各解释变量都涉及股票价格这一指标, 减小了变量的解释力度, 这一结果和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股票收益率和会计盈余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解释能力不如价格模型显著, 但是该模型的F统计量达到了55.923, 显著性水平为0.000, 模型线性关系显著, 说明该模型的设计是合理的。各解释变量的VIF值不超过2, 说明各解释变量之间没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FVAIit/Pit-1的系数大于EBFVit/Pit-1的系数, 这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比历史成本下的净收益与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要强。另一个自变量△EPSit/Pit-1与Rit的相关系数只有2.058, 相关性不太显著, △EPSit一般是以本年会计收益减去上年会计收益的结果表示。2007年度, 新会计准则在我国首次实施, 2007年的每股收益变动是相对于2006年而言的, 这其中就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因其在新旧会计准则下收益口径没有办法统一, 可比性不强, 虽然2006年的财务报表也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了调整, 但是和2007年的财务报表是同时报出的, 因此2006年的数据对2007年数据缺乏预测性。这可能导致△EPSit与股票收益率之间相关度不高, 尽管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是很显著, 但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 会计盈余对股票收益率这一指标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

在现实生活中, 投资者对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公司可能持有不同的态度, 特别是对亏损或者ST公司, 投资者对其认识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偏差。因此, 为了检验上述问题, 我们需要对整体样本数据进行两次分组检验, 第一次把整体样本数据分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两组进行检验, 第二次是把整体样本数据分为亏损或者ST公司与盈利且不是ST公司两组进行检验。检验过程同上, 不再赘述。

第一次分组中, 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后共得到513个样本, 其价格模型的Adj.R2为0.596, 未分组时的Adj.R2为0.504, 比分组时提高了0.092;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由原来的12.398提高到20.206, 剔除公允价值变动后的每股净收益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从原来的1.882大幅提高到19.594, 然而每股净资产的系数却由原来的11.71下降到1.37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样本后, 只包含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价格模型中每股收益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明显提高, 相关度显著提高, 每股净资产所做的解释力度有限;而只包含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另外一组样本, 拟合优度为0.437, 每股净资产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系数也大幅下降, 甚至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股价的相关系数为负值, 两者出现了反向变动关系。可能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是经常性损益项目, 在每股净收益中所占的比例不大, 大部分投资者可能不大在意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未做出明显的反应。由此可见,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价值相关性影响明显小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影响。

第二次分组中, 将亏损或者ST公司分为一组, 共得到125个样本, 盈利且不是ST的样本公司有1 064家。结果发现, 在对盈利且不是ST的样本公司组进行的检验中, 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同样提升了, 相关度也显著提高;但在亏损或者ST公司中, 价格模型的F统计量仅仅有1.04, 根本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拟合优度只有0.01, 根本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是由于样本规模过小, 存在较大偏差所致。另外, 可能因为亏损或ST公司的管理层有操纵利润之嫌, 投资者对这类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缺少信任感。由此可见, 亏损或ST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要弱于盈利且不是ST公司甚至不相关。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针对我国理论界、实务界、投资者及债权人等对公允价值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疑虑,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利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检验表明, 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以来, 上市公司提供的公允价值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增量的信息。同时, 我们还发现相对于每股净资产来说, 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净收益。公允价值的应用更加符合决策有用观, 使投资者能够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这也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和财务部门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以减少投资者根据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做出判断的情况。

第二,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并未表现出大的热情, 大多数公司采取观望的态度, 在能够选择历史成本计量的情况下尽量回避使用公允价值。其实, 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也是持有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 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做出了严格的限定, 虽然是大面积引入公允价值, 但并未全面应用, 这是一种混合形式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整体来看, 我国会计界还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导的, 因为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起步比较晚, 缺少运用的经验, 尚不成熟;同时,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条件和环境还不够成熟。因而, 在现阶段还不宜采用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实情。

第三, 我们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组检验后发现,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比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盈利且不是ST公司要比亏损或者ST公司的价值相关性高。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所占公司净利润的比例整体不大, 投资者对这部分损失关注不够, 因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股价的相关度不高, 其价值相关性也大大降低了。同时, 那些亏损或者ST公司的财务数据不完全, 投资者对其披露的财务报表信息缺乏信任感, 其会计信息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2. 建议。

有关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和方法零散分布在具体准则中, 缺少一个统一的操作指南, 各个企业只能根据自身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 按照管理层的意图, 在不违背准则的前提下各行其是,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不统一。笔者建议会计准则制定者能够结合这三年来公允价值运用的具体情况, 尽快出台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 统一口径, 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亏损公司或ST公司的样本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价格模型不再显著, 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非常弱, 两者之间基本没有相关性, 这可能是这类公司的管理层出于特别处理或者退市的担忧, 有意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或者债务重组等来操纵利润。笔者认为可以把这类公司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或者债务重组损益先计入权益类科目, 待这些损益实现时再转入当期利润,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做法。

由于公允价值为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为了防范会计人员在管理层的授意下利用公允价值歪曲会计信息、提供虚假报告, 因而相应需要增大审计力度。审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审计方法和过程做了初步规定, 但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缺少具体的准则作为指导, 这给审计工作也带来了难度, 因此相关方面的审计准则亟待完善。

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下, 加强市场监管和提高投资者自身知识水平, 才能提供无偏的会计信息。因此, 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 增加公司舞弊的风险和成本, 使公司致力于提供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同时, 新会计准则下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提高了财务报表的使用价值, 增强了公司业绩的预测性, 如果投资者缺少专业知识, 很难从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 也就无法有效利用会计信息。因此, 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 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知识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杜兴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2].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价值管理模式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研发 篇5

摘 要:会计环境的变化,使得现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呈现出诸多的缺陷。会计学已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面对困境需要重塑会计结构体系。本文将从价值管理角度来解释会计概念和重构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会计不再局限为财务部门的职能,而应扩展到整个企业管理范围,成为企业价值管理的工具。

关键词:价值管理 会计信息系统 数据库

价值管理模式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逻辑结构的核心应集中在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以及数据输入、信息输出的方法的构建上。其中数据库的设计是关键,因为这是模型库和方法库加工的数据的来源,而数据输入方式的设计就是要保证进入数据库的数据的多样化,应记录下企业作业的丰富完整的信息,既包括传统的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而信息输出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三大报表,而应该根据内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驱动,具有一定灵活性,能够提供决策与价值活动过程控制报告。

一、数据库的建模

1.设计目标。与传统会计数据存储方案不同,基于价值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的数据存储结构不是面向某一具体应用,例如为生成特定的财务会计报告,而是面向整个企业业务流程,按业务流程收集数据,通过定义企业价值活动的各个作业的多维经济特征属性来达到全面系统地记录企业价值活动,以支持企业业绩评价以及战略决策的各类信息。

2.利用REAL模型构建基于价值管理模式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在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阶段,采用什么建模语言来较完整描述企业作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数据库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保证最终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能否达到上述要求的关键。数据库的建模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完善:先后经历了“实体一关系”建模法,REA (Economic Resources, Economic Events, Economic Agent)建模法,真实世界建模的语义模型,即REAL (Resources, Event, Agent, Location)建模法。

笔者认为真实世界建模的语义模型(REAL模型)对构建基于价值管理模式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的存储模型更具有适用性。这是因为运用REAL模型在构建逻辑模型时,可以对经济事项的本质做出分析,捕捉经济事项最根本的信息,涉及何人、何物、何时、何地、数量与金额,也就是模型采集了业务流程上各个作业的基本特征,如发生了何事、何时发生、涉及何人,该人充当了什么角色、涉及哪些资源,数据多少、事件发生的地点、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可能出错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该模型在分析企业现实价值活动的各个作业,可以清晰反映作业的细节,它把作业作为一个实体,作业与作业之间发生触发和被触发

联系,在某作业过程中涉及的资源、参与者、地点作为实体,作业与资源、参与者、地点发生联系,将逻辑结构设计中分析出的`实体与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型从而构建数据库,信息使用者可以容易地获取比较完整的价值活动的数据。例如,要报告一个销售事件的输出,就必须将销售事件数据(如销售收入、现金收入、成本、销售费用等)与该事件中的资源、参与者和地点的数据联系起来。为了在信息系统中留下完整的电了审计线索,还必须将销售事件的数据存储在和该事件前后的事件数据存储联系起来。

二、模型库的设计

模型库是在计算机中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存储多个模型的集合体。基于价值管理模式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型库主要是应用于辅助决策子系统的各个模块。本系统的模型库存放财务分析、预测、决策三方面的模型。这些模型按其性质可分为数学模型和模拟模型两大类。数学模型是运用一定的经济数学方法、对面临的客观环境比较明确、影响因素比较确定的财务问题,按其性质和规律直接构造的模型,主要用于结构化和半结构化问题的决策。如总资产报酬模型、销售利润模型、负债模型、存货模型、股权模型等等。模拟模型则是对于系统特性和模型结构比较清楚,但影响因素和环境条件却不确定,数量描述或求解比较困难的决策

活动而建立起来的模型。这种模型能够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如产品结构模型、战略业绩评价模型、投资模型、成本驱动模型、产品定价中的按市场供求择优定价模型、产品利润因素分析可比产品模型等等。考虑到决策环境经常变化,相应的模型应设计成能作一定的修改和评价,使决策者能充分地认识问题、发挥其创造力和判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方法库的设计

方法库是以类似数学与程序的形式,存储一批辅助预测、决策需要的方法。基于价值管理模式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方法库主要是应用于辅助决策子系统的各个模块,为财务分析、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提供各种数学方法和其他方法。其中数学方法是以运筹学原理为基础,包括综合利用线性规划法、价值工程法、量本利分析法、投人产出法等等,除了数学方法外,方法库中还存放着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一些实务方法,包括价值链分析法、战略定位分析法、产品生命周期分析、预警分析法等等,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用以求得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方案。方法库的这些方法虽然是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会计人员结合现代管理会计学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分析,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制定出来,但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为了与环境相适应,这些方法在实践中要不断加以完善。

四、人机对话组件

人机对话组件,贯穿在整个财务分析、预测、决策过程中。人机对话组件是人机接口界面,负责接收和检验用户的请求,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通信,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收集、问题识别和问题求解等功能。人机对话组件要求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可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中指出财务报表的4项主要质量特征分别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指的是,信息要成为有用的,就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当信息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信息的预测作用和确证作用是相互联系的。有关过去交易和事项的编报形式本身,就能提高根据财务报表进行预测的能力。信息的相关性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几乎所有的使用者都要做经济决策,如决定何时购入、持有或出售权益性投资;评价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或经管责任;评价企业向其职工支付工资和提供其他利益的能力;确定对企业贷款的安全程度;决定税务政策;确定可供分配的利润和股利;编制和使用国民收入统计指标;监管企业的活动等。从实证的角度计量,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主要指会计盈余与股票收益之间的相关程度。

一、价值相关性的含义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极重要的信息质量属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相关性解释为: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因此,相关性对绝大多数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决策有用性,是财务报表的基本属性。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否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所用,是否有助于投资者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时点和不确定度进行评估,是会计界人士最为关心,并且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二、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模型

价值相关性研究的典型模型包括价格模型和收益率模型。本文主要介绍收益模型。Kothari and Zimmerman(1995)指出使用价格模型和回报率模型都可能得到合适的结果,但考虑到回报率模型能更好地克服规模和异方差的影响(Christile,1987),而且收益率模型还与会计期间相一致,所以,本文主要使用回报率模型。本文采用最早由Easton和Harris(1991)提出的IL-E模型形式,以股票市场年度平均回报率为因变量,会计损益的数额、年度间损益数额的变化值为自变量。模型形式如下:R=βo+β1EPS/P1-1+β2△EPS/PT-1+8。其中,R是上市公司年度平均回报率,本文采用5月1号到4月30号作为年度期间;EPS为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公布的每股盈余;AEPS是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公布的每股盈余差异;PT-1是上年年末股价。

三、价值相关性存在性的经验证据

早期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发现股票投资收益与会计盈余之间的联系,即会计盈余的信息观。鲍尔和布朗(Ball and Brown,1968)通过对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1家公司从1946-1965年年度会计盈余信息披露前12个月到后6个月的股价进行经验研究,他们发现盈余变动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性。从而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提出,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会对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做出反应。比弗、克拉克和赖特(Beaver、Clarke and Wright,1979)通过将276家上市公司从1965-1974年的数据分成25个投资组合,考察各组合会计盈余变动与股价变动的数量关系。发现盈余的变动百分比和股价的变动百分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年度平均秩相关系数等于0.74,并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异于零。近来,受西方会计学实证研究的影响,国内不少会计学者也尝试着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会计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实证检验。在研究中国股市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课题上,赵字龙(1998)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盈余数字在中国有用性的论文。他考察了上海股市123家样本公司在1994-1996年3个会计年度的会计盈余披露日前后各8个交易周内未预期盈余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如果年度会计盈余信息的披露能够向证券市场传递新的信息,上述两种符号之间应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他分别采用幼稚模型(naive model)和市场模型(marketmodel)来衡量股票市场的预期会计盈余和股票正常报酬率。经验研究表明,在上海证券市场,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统计意义的显著相关,这一发现支持会计盈余数据的披露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证实了中国会计准则下的盈余具有价值相关性。陈晓等(1999)几位会计学者以上海、深圳股市上市的A股公司为对象,在交易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盈余数字的有用性进行了大样本检验。其股票交易量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股票盈余公告附近确实有新的信息抵达市场并导致交易量发生波动,鉴于与年度盈余数字一同公布的信息很多,交易量的波动可能由非盈余信息所导致。为了考察盈余数字的确切效应,他们采用严格的回归分析方法,直接考察年度意外盈余在公告日附近对股票超额回报的影响。其结果发现与交易量反应研究结果相吻合,回归结果显示股市对盈余公告有显著的反应。这样就证实了在中国A股这一独特的新兴资本市场上。盈余数字同样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

四、增量价值相关性的经验证据

相对信息的价值相关性(Rehfive In-formation)的比较能帮助比较两套会计准则各自解释能力的优劣(即准则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本土会计准则),而额外信息的价值相关性Incremental Information)的比较能够回答披露两套准则之间差异是否有必要。Amir(1993)立足于美国的资本市场,考察那些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外国公司按其本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与按美国会计准则调整后的报表信息之间的价值相关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外国公司按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报表与按美国会计准则调整后的报表之间的确存在价值相关性,证明美国会计准则是更能反映企业实际价值的会计准则。王立彦(2002)考察了AH股公司依据两套会计准则规定分别披露的财务信息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主要运用市场回报率——会计收益相关模型(R,etum-Earnings Associations Model)和

市价与账面价值比的分析模型(Market-to-Book vahle Analysis)。分析结果表明了增量价值相关关系的存在,验证了海外资本市场要求中国国内公司在其市场上市必须披露两套报表及其差异的政策合理性。李晓强(2004)以中国2000-2002年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会计准则调整项的增量价值相关性。研究发现,不同准则间的会计信息差异具有价值相关性,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不同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差异是有必要的。

五、相对价值相关性的经验证据

在会计国际化和境外上市的背景下,对会计信息的相对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相对价值相关性,在本文中即是A股会计盈余较之AH股是否具有更多的价值相关性。已有的大部分研究指出:从额外信息(Incremental information)角度而言,国际会计准则能提供本土会计准则所不能提供的信息,扩大了投资的信息集,但从整体信息(Rehfive informa-tion)角度而言,国际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价值相关性弱于本土会计准则,这说明了会计准则形式上的国际化协调很难发挥作用,会计准则的实质执行情况或协调情况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是影响会计价值相关性大小的实质所在。Elizabeth Eccher and Healy(2000)针对1993-1997年样本分析指出中国本土的会计标准更能解释资本市场回报以及未来现金流,因此,在中国推行IAS可能是无效的,国际会计准则劣于1992年中国会计标准的可能原因归结于缺乏有效控制以及制度来协调管理层在国际会计准则下做出判断。李晓强(2004)以中国2000-2002年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的公司为样本,通过不同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提供参考意见。研究发现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相对于中国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并没有显著更高的价值相关性,相反,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的作用略強于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因此简单地要求从本土会计准则倒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观点并未得到有力支持。

六、研究结论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发现股票投资收益与会计盈余之间的联系,即会计盈余的信息观。自鲍尔和布朗(BaⅡand Brown,1968)实证检验了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之后,大量的文献从价值相关性的存在性、相对价值相关性、增量价值相关性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理论上讲,相关性的目的主要在于决策。即为未来服务。相关性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较高,以致由于过分强调及时性而易导致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失去可靠性。反之,追求信息的完全可靠又易忽略信息对决策的及时性,这样一来,再可靠的信息也因其过时而失去存在的价值,从而导致相关性大大削弱。

会计信息价值 篇7

(一)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依据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 按照学科属性划分应该属于应用学科的范畴,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的特点。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理论认为, 会计信息化就是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 是会计理论和实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结果。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时, 以传统的手工会计业务流程和手工会计对数据加工处理模式为原型、结合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构建。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传统的手工会计循环。

会计信息化由于其自身的应用学科的属性, 其理论体系事实上就是会计信息系统研发与系统应用的规范和导向, 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形成了理论上、技术上的保证和支撑。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时, 首先是把传统的手工会计循环的业务模型加以归纳和抽象, 然后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 转换成计算机的逻辑模型, 最后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框架。长期以来, 这种系统设计模式事实上成为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一条规律, 并形成规范化的设计流程, 系统中涉及的其他任何设计或操作, 实际上都是在传统的手工会计循环基础上做一些必要的保障工作和辅助性的管理工作。

(二)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没有摆脱手工会计循环的影响和束缚, 其主要特征是:会计信息系统被限制在会计业务处理的范围内, 系统内的业务处理流程与传统手工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基本对应, 系统业务处理的内容和规范也与手工会计作业基本一致, 结果是在计算机上重复着手工会计循环。随着企业管理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弊端日益明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手工会计的模拟。

长期以来,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几乎都是在重复手工会计业务, 即把同样的业务处理由手工方式转为计算机方式, 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手段, 在计算机上完成手工会计循环确定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这种数据处理模式的实质是: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现代化会计业务处理工具, 在计算机上模拟手工会计业务处理, 完成会计数据的采集、加工和处理。虽然上述工作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重要, 但是, 却很难体现出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给古老的会计学科带来的变化、给企业管理进步带来的创新和变革, 更重要的是,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模式很难与现代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相适应。

2.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仍维持着目标驱动的系统驱动模式。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之一是向外提供报表信息、报告收益结果, 为此系统采用了目标驱动的系统驱动模式。所谓目标驱动是指在系统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会计数据被加工的形式, 系统正式运行时, 会计数据就以该种形式进行采集、存储和使用。因此,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通常按照指定的账簿格式、会计报表格式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和加工。这种数据处理的模式至少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会计数据在加工处理过程中, 经过了大量的人为的分类和分配, 并经过了大量的汇总和合计。在上述数据处理过程中, 会计数据已经失去其原始形态, 即会计信息使用者或决策者使用的会计数据是已经经过多次加工的数据。一些专家学者主张“不对会计数据作武断的分类和分配, 尽可能按最底层记录数据, 数据尽可能保留所有有用的属性”, 显然, 经过汇总的数据失去了原始信息的细节, 其真实性和充分性要比汇总前的个别信息差很多;二是上述经过大量汇总的、“批处理”的会计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在时间上滞后于会计业务发生的时间, 并不是会计业务发生时的即时信息, 系统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失去了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及时性和相关性等属性, 不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3.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全封闭式系统。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过分地强调会计业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把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全部限制在会计信息系统内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把上游系统固化为系统内的会计专业核算系统, 人为地割断了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业务系统之间在业务上存在的内在联系, 与企业业务系统分割开来, 处理的内容也往往是与资金相关的数据。一些专家学者指出, 一项经济业务可有一个或多个计量属性,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或不同业务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业务进行观察和计量, 并赋予其不同的经济含义, 这些信息综合起来, 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本身的特征, 多维地揭示经济业务的价值和非价值方面的信息。实施全封闭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直接后果是: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被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业务系统中, 在任何一个业务系统包括会计信息系统都很难观察、获得企业经济业务的完整的、全面的信息, 信息的完整性被破坏。

二、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一) 价值链的理论内涵

价值链的概念是在1985年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次提出的。价值链的基本思想是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 把企业方方面面的资源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价值链条, 对这个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和价值链内的各种资源实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 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价值链管理旨在建立一套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 重组业务流程, 优化价值链内的资源配置, 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在此基础上, 企业内部价值链进一步向供应商和客户的外部价值链延伸, 形成供应商、企业、客户集成的动态价值链联盟网链, 并围绕着核心企业, 不断协调和优化, 促使整个网链的价值最大化。

(二) 价值链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联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价值链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主流, 传统会计控制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需要。因此, 改造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构建“以价值链为载体, 以事中实时控制为核心的、融合传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于一体的价值链会计”是十分必要的。

价值链会计首先是一个信息系统, 它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价值管理信息, 同时作为价值链管理工具, 又直接参与价值管理活动。按照价值链管理理论, 会计业务活动是企业价值链条的一个环节, 是价值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打破自我封闭的模式, 在价值链管理环境下与其他业务系统进行全面的系统集成和整合。在这个集成的网络系统中,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闭环信息系统, 这是会计信息系统在价值链管理环境下的一种新的系统模式———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与价值链管理处于同一个信息系统环境中, 并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运作。在这个网络平台上, 会计信息系统要完成会计核算, 财务管理, 监控企业的价值传递、价值递加的全部业务流程, 全面参与价值链管理活动。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会计信息化的定义似乎不应该再局限在“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 这个定义的局限性和弊端在以上分析中已经看得很清楚。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应用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变革已显示出强大的推动力, 具有深远的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充分吸收、借鉴、应用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这正是改造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价值链管理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

三、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一) 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定位

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与价值链管理具有共同的目标, 具整体目标定位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 以实时控制为核心, 不断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 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具体的目标是: (1) 调整企业价值链从而协调各部门、环节间的协作关系, 以事前预算管理、事中实时控制和事后考评管理为主线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 利用会计的特有功能与方法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 (2) 在整个价值链联盟中,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 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 使价值链内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利益协调, 从而实现价值联盟价值增值, 形成和实现竞争优势。

(二) 企业内部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

作为价值链管理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 企业内部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必须首先具有完成自身业务的系统结构和各种功能系统, 这是实现价值链管理的前提。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上, 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业务系统被集成在一个统一的价值链网络信息系统中, 系统内实现了会计业务处理和其他业务处理集成、数据处理和业务处理集成、会计实时监控与价值管理集成、物流信息与资金信息集成。

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实现集成缘于两个方面:共同的业务处理对象和数据处理对象。经济业务活动的本质就是价值运动、价值递加的过程, 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实时控制的对象, 经济业务活动本身又是一种跨业务系统处理和加工的动态的信息流, 经济业务自然成为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业务系统共同处理的业务对象;与此同时, 价值链的经济业务活动 (价值运动、价值递加) 反映的各种信息, 包括货币性的、非货币性的, 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也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实时反映、实时控制的具体内容, 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共同采集加工的数据对象。共同的业务处理对象和共同的数据采集对象是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集成的基础。

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采集的信息, 有些来自企业内部, 但有些用于分析和评价价值管理、价值运动的信息则可能来自整个价值链。系统内的业务处理流程也发生了变化, 由传统的会计循环转变为由各类经济业务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运动, 该价值运动在价值链网络系统内的处理过程反映了完整的价值管理大循环, 传统的会计循环被集成在价值管理大循环之中。

(三) 价值链联盟信息的共享机制

价值链联盟是由具有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构成的企业链群, 是一个松散的、开放的动态系统。为了实现价值链联盟整体价值增值的共同目标, 价值链联盟上的节点企业需要协调彼此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 因此, 企业内部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一步与整个价值链联盟网络集成, 实现信息共享, 并通过信息共享及时获得准确反映价值链联盟状态的信息。信息共享是实现价值链管理的基础, 也是实现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实时控制的前提条件。

Extranet是实现价值链联盟信息共享比较理想的系统结构模式。Extranet一般被称为企业外网, 是利用Internet技术在Intranet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企业间网络。Extranet介于Internet和Intranet之间, 既具有Intranet的专用性, 又具有Internet的开放性。Extranet并不是构建在企业间的一种物理网络, 而是通过一定的技术途径把企业内部网络扩展到企业外部。利用Extranet可以将企业的上游供应商、相关的企业以及下游的批发商、零售商和客户连接起来, 他们之间通过Extranet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充分的交流, 实现信息共享。这些共享信息包括价值链联盟企业之间由采购、生产和销售等活动构成的业务流信息、以实物流转构成的实物流信息、由各种相关信息构成的信息流、合作伙伴企业间资金的结算所形成的资金流信息。

(四) 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时控制

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时控制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可以进行有效的实时控制是成功实现企业价值链管理的重要保障。我国对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的研究时间较短, 相关研究不多。阎达五、张瑞君教授对会计实时控制的定义是:在IT环境下财务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大量信息, 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 通过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环节干预企业的经营业务, 以实现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 从而达到价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

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目标。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实时控制方面有些不同, 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反映和控制的范围突破了企业边界, 在以本企业为核心的虚拟的价值联盟环境下, 价值链网络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实时控制的客观环境。环境的改变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实时控制的目标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实现价值链联盟整体价值的增值和价值最大化成为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时控制的目标。作为一个整体, 价值链联盟每一个节点上的企业的运作都直接关系到整个价值链运作的成功与否, 只有价值链联盟整体价值增值, 企业自身的价值增值才有保障。因此, 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时控制已不再只是对本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为使本企业及整个价值链联盟正常运营, 最终实现价值增值, 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反映和控制的范围延伸到整个价值链联盟, 并在整个价值链联盟中, 进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利益协调, 在整个价值链联盟价值增值的基础上, 形成和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时控制对象。处于价值链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时控制的对象是价值链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加的价值运动过程, 会计信息系统实时控制要对这一过程实施全过程的监督、实时作出反应, 并进行有效控制。

不断发展和创新实时控制的手段和模式。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时控制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 不断发展和创新实时控制的手段和模式。许多人工控制的环节和手段, 应以信息技术手段替代, 全面预算控制、成本控制、责任控制等先进的会计控制手段应该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控制方法, 通过对企业信息实时采集, 用企业信息的全程监控替代信息的事后审查, 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运营中的异常情况, 并作出适当反应, 控制企业风险, 保证企业物流、资金流的正常有效运行;通过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企业的资源配置、资源耗费、价值传递、价值实现联系起来, 全面、及时地监督和控制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达到价值链增值的目标。

(五) 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信息处理方式

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实时、同步、分布式等3种信息处理方式。在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中, 经济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运动和价值递加的业务处理过程与数据采集总是交织在一起, 两类处理过程同时进行, 经济业务处理与数据采集同步是系统的一个特征。

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实时的信息处理方式, 即价值链内的经济业务活动发生以后, 要求系统实时地作出响应, 这与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时评价、实时控制相适应。实时评价强调的是评价的即时性,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 对价值链运营绩效作出评判。这种经过评价产生的即时性信息, 更有利于正确及时地进行决策, 实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实现对企业价值活动的实时控制, 不断优化和调整价值链。这是典型的实时信息处理方式。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朝着扁平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在物理结构上采用分布式结构, 而且在系统的信息处理方式上也采用分布式处理方式。会计信息系统和各业务系统分别承担各自的业务活动处理和数据处理, 实现了功能处理和数据处理的科学分配和合理分担。企业的业务系统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上游系统, 通常被设计成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预置前端, 对经济业务活动作前期的预处理, 它们除了完成自身业务处理以外, 还行使采集原始数据、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等职能, 这意味着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业务处理被前移到业务系统, 从而打破了传统的企业各类经济业务处理的专业化分工的界限。同时, 系统还通过逻辑处理技术, 把相关的业务信息和业务本身所包含的各类数据 (货币性的、非货币性的) 集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六) 财务报告的实时性、多元性和灵活性

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 财务报告呈现出实时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实时性。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 管理者需要根据会计信息来作决策, 同时也要根据反馈的会计信息来检查其决策的正确性。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任何时点上, 都可以通过系统内的财务报告系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最新的财务报告, 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 信息使用者可以实时了解到企业财务状况, 这样就解决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延续性和信息披露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多元性。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采用单一化的信息披露模式, 将会计信息集中在3张报表中, 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相关决策的需要。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报告信息更加丰富和完整, 在内容上, 财务报告包括货币性信息与非货币性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灵活性。是指用户可以按照自己对财务信息的需要, 定制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是非同质的, 且日趋个性化, 并且这种需求, 企业管理者无法预知, 显然, 通用会计报告不能满足信息需求者的不同偏好。在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中, 任何授权的用户都可以通过定义获取所需的有用的信息, 会计报告的分类与合成可以允许信息使用者进行选择, 并通过系统在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和挖掘, 合成用户所需要的会计报告。

四、结束语

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一次飞跃, 它集成了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 创建了会计信息化新的模式和规范, 开启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由核算型向价值管理型———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转变过程。

摘要:本文从分析传统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依据及其弊端出发, 阐述了价值链管理与会计信息化的内在联系, 提出利用价值链管理的理论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改造, 并从目标定位、价值链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等5个方面对价值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价值链管理,改造

参考文献

[1]邵建利, 刘仲英.中国企业核算一体化的系统整合研究[J].会计研究, 2005, (3) .

[2]张永雄.基于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 2005, (10) .

[3]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与组织, 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4]阎达五.建立“价值链会计”的新思考[N].中国财经报, 2003-01-22.

会计信息价值 篇8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 使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会计准则通过规定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披露方式, 影响着企业各利益相关人的决策, 而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来体现。

2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3年至2010年所有非ST及非PT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并剔除了财务数据、市场数据不全和账面每股净资产为负数的公司。全部财务指标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 统计软件使用的是Eviews3.0。

2.2模型假设

假设一:新会计准则下, 每股收益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

假设二:新会计准则下, 每股账面净资产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

假设三:新会计准则下, 每股收益和每股账面净资产与股票价格的联合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

本文采用的实证检验模型如下:

Pij=β0+β1EPSij+β2BVPSij+uij。

其中, Pij、EPSij、BVPSij分别为上市公司i第j年12月31日的股票收盘价、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本文使用Eviews3.0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3实证检验

表一是2003-2010年各年的模型回归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 2006-2010年的统计结果明显优于2003-2005年, 即自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准则开始,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已有明显改变。2006年的参数系数估计及判定系数R2和调整的R2都优于2003-2005年度, 特别是F统计量有了明显提高。

为使实证结果尽可能反映市场的表现, 本文将会计准则实施前后连续2年、3年、4年的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从表三可以看出, 无论是t-检验还是F-检验在α=5%置信水平下均通过检验, 所以该实证模型是可行的。

2005-2006年度和2007-2008年度对比中, 由模型的F-统计量613.42<875.50可知, 假设三成立;由EPS的t-检验值17.82<25.63, 说明假设一成立。2004-2006年度和2007-2009对比中, 由模型的F-统计量788.62<1739.60可知, 假设三成立;由EPS的t-检验值15.73<31.37, 说明假设一成立。2003-2006年度和2007-2010年度对比中, 由模型的F-统计量1041.18<3417.42可知, 假设三成立;由EPS的t-检验值18.87<31.75, 说明假设一成立;由BVPS的t-检验值25.15<36.78, 说明假设二成立。

3总结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性研究 篇9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信息价值性

1 前言

会计信息质量是上市公司会计价值性的一部分体现, 它的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决策运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根据新准则当中基本准则规定, 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 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 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 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 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另外, 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 企业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从上面的几个特性能够看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标准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理解, 下面笔者针对四个方面特征对其价值性进行探讨。

2 价值性探讨

2.1 充分性

充分披露原则假定, 在一个自由竞争的、有效的、信息充分的证券市场条件下, 只要信息完全、真实、及时地公开, 证券市场自身会促使投资者做出投资选择。证券监管者的职责是确保信息的完全真实公开, 过多的干预和管制只会产生消极后果, 充分披露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自由性, 以及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最低程度的干预和操纵管制原则。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只要提供完全透明的财务信息, 投资者会作出效用最大化的投资决策, 公开发行证券公司的品质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

2.2 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 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 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述的, 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削弱, 严重的还会危害社会和广大公众, 损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3 相关性

所谓相关性通常是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 可以增进使用者的预测和决策能力, 从而影响其投资等其他经济行为。相关性反映了会计信息对决策的影响力, 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两方面。具体而言, 会计信息要能与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人士所做出的经济决策相关, 就必须通过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可能结果作出预测, 或是能证实或更正过去决策的预期结果。

2.4 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上市公司应当在第一时间披露所有与投资者的决策相关的重大信息, 它是上市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一项重要要求。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 及时披露重大信息, 可以增加公司的透明度, 确保公司股份及时根据新信息做出调整, 保证市场的连续和有效;从社会角度来看, 及时披露信息可以缩短信息处于未公开阶段的时间, 从而减少内幕交易的范围, 维护市场的公平原则;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及时披露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及时修正投资决策, 避免因信息不灵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得出我国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这样的表述是抽象的、理论的, 那么在具体过程中如何来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呢?

2.4.1 体系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所理解, 其表现方式及所用术语, 合乎使用者的知识范围。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含量, 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不可能理解它。对于不理解的信息, 人们不会自觉地去加工和利用。在整个会计质量特征体系中必须具备使用的特性, 不能脱离使用者的理解范畴, 导致整个质量特征体系变成空壳, 无法让使用者接近和使用。

2.4.2 体系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了会计对象, 能够经得起验证核实, 值得信息使用者信任。在西方, 可靠性是评价产品质量高低的首要特征, 对“受托责任论”而言, 更是财务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对于管理会计而言, 其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没有可靠性的支撑, 决策和判断将无从谈起。

2.4.3 体系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会计信息之间所具有的分解集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特性。会计信息反映的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要素的数量变化, 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变化是逻辑联系的, 企业无论是进行短期经营决策还是进行长期投资决策, 都离不开具有系统性特征的管理会计信息, 否则, 就不可能完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算与分析。

2.4.4 体系多元性

多元性是指反映同一经济事项或同一对象的会计信息能够以多种形式表现, 以符合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管理会计信息的多元性特征要求做到一数多用与分解集合, 即同一会计信息不仅能分解出不同用途的会计信息, 而且能重新集合成具有其他用途的信息。在数据库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 这一特征的实现已成为现实。

2.4.5 体系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管理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加工过程, 不要求像财务会计信息那样有着统一的、严格的规定, 无论是取数的依据、加工的程序, 抑或准确的程度, 都依信息的具体用途而定。或许比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要求宽松得多, 或许又比其严格得多, 宽严之间的弹性, 大于财务会计的信息。

2.4.6 体系内部性

内部性是指管理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内部利益相关者, 即企业管理当局, 因而具有一定的商业机密特性。这与财务会计信息, 尤其是公众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不同。公众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公开和透明, 而专供管理当局使用的管理会计信息则不一定要公开。

3 结论

由于财务会计目标与管理会计目标不同, 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与管理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同, 财务会计信息用途与管理会计信息用途亦不同, 所以二者的质量评价角度不同, 质量特征体系也就不同。在我国, 财务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是真实性, 其次是合规性与公正性;而管理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 再次是及时性、预测性与反馈性。因此, 我们判断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进而评价会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企业会计工作水平, 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将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混在一起, 来构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 其结果, 只会偏向于用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来代表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参考文献

[1]付德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管制的探讨[J].财经界, 2010 (4) .

[2]章卫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操纵行为探析[J].会计研究, 2002 (12) .

[3]柯伯文.施工企业如何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J].中国市场, 2013 (34) .

[4]赵天野.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 2013 (33) .

[5]刘醒然.关于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J].中国市场, 2013 (34) .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篇10

最近几十年, 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改革, 在财务报告的结构、报告内容和报告方式等方面做了大幅度的改进。我国自1992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 对现有准则的修订和新准则的颁布从未间断。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该会计准则体系不仅涵盖了几乎所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原则内容, 还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以及转型市场经济的特点。

与原会计准则相比, 现行会计准则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改变。现行会计准则在理念上体现了从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的转变, 更加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将引导报表使用者的关注重点从损益表转向资产负债表;在计量属性上按照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中国会计体系, 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 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在存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等具体准则上发生了重大变革, 涉及到核算基础的变化, 更加强调“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现行会计准则的目标很明确, 就是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强化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目标, 减少利润操纵的空间, 强调会计信息真实与公允兼具, 向投资者提供更多与价值相关的信息。但是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也带来一些问题, 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概念的引入, 将增加主观判断的成分, 扩大利润操纵空间。在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国, 许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的市场, 如何合理使用公允价值概念, 保证可靠性是一个难点, 不恰当地使用公允价值反而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目前, 对于现行会计准则的价值相关性是否提高尚无定论。本文试图通过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说明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效果、公允价值计量在价值相关性方面有何影响、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否达到了准则制定者预期的效果。

一、文献综述

1. 会计准则价值相关性研究

Begona Giner and William Rees (1999) 采用Ohlson价格模型以在马德里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非金融公司1986年至1995年的会计数据为样本, 比较西班牙会计改革前后证券价格与会计数据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西班牙会计改革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下降, 而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增加[1]。Jyrki Niskanen、Juha Kin—nunen and Eem Kasanen (2000) 利用报酬模型, 针对按照芬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分别对外国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 芬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水平提供了价值相关的信息, 而芬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变化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下的盈余水平和盈余变化都不具有价值相关性[2]。李晓强 (2004) 以中国2000—2002年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的公司为样本, 研究发现, 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相对于我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并没有显出更高的价值相关性, 相反, 我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的作用略强于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而且不同准则间的会计信息差异具有价值相关性[3]。陆庆春 (2008) 以2006年沪深300成分上市公司年报中提供的新旧会计准则下净资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验证了新会计准则下提供的每股净资产信息优于原会计准则相关信息的价值相关性[4]。吴水澎、徐莉莎 (2008) 实证分析发现, 实施新会计准则后,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价值相关性均有所提高, 且利润表的价值相关性高于现金流量表,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均增加了, 另外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盈余对股票价格增加的解释力度下降, 并被账面价值增加的价值相关性所替代[5]。

2. 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研究

Nelson (1996) 的研究显示, 贷款、存款、长期债务和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并没有增量的解释力, 但投资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相对于账面价值具有增量的解释力。然而, 在控制了公司盈利指标以后, 投资性证券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就很微弱了[6]。Khurana and Kim (2003) 以美国银行1995年至1998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 结果表明, 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信息和其公允价值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 对于那些规模较小和那些信息环境不够透明的银行样本来说, 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7]。邓传 (2005) 研究了B股公司按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披露公允价值的股价反映, 发现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 (损失) 具有一定的增量解释力, 而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8]。张益民、薛卫孝、钱洪清 (2007) 对1431家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披露的新旧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运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进行分析后得出: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对股票价格有比较显著的解释力, 而年报中新旧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披露公允价值调整额对股票价格不具有增量解释力[9]。张烨、胡倩 (2007) 以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香港公司公允价值实施的信息含量, 发现无论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期末价值还是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 都对公司价格和市场收益率产生了显著的增量解释力, 同时表明投资者对公允价值计量部分资产的关注程度也普遍高于非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10]。

二、理论分析

现行会计准则在理念上体现了从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的转变, 更加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 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将引导报表使用者的关注重点从损益表转向资产负债表。现行会计准则承载的重要使命是提供更为可靠、有用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那么, 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 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现行会计准则采取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资产负债表观来替代原有的利润表观, 这一本质上的变化是否使资产负债表的信息比利润表的信息更具价值相关性呢?由此, 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假设1:与原有会计准则相比现行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 资产负债表信息比利润表信息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

在计量属性上现行会计准则按照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中国会计体系, 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 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引入成为现行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现行会计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兼具, 使资产和负债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与历史成本相比, 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被普遍认为更具有决策相关性。那么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增强了会计数据的解释力,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呢?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比历史成本计量方式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本文将用如下方法对以上两个层次进行研究。首先, 比较现行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的价值相关性, 如果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利大于弊, 那么执行现行准则后价值相关性将显著提高;如果资产负债表信息比利润表信息对信息需求者更有用, 那么资产负债表的信息比利润表的信息更具价值相关性。其次, 研究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实施效果, 将资产负债表项目分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没有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两部分, 利润表项目也分为受公允价值影响和不受公允价值影响两部分。如果公允价值具有更强的决策相关性, 那么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高于历史成本。

1. 现行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的价值相关性

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并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强化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目标, 着眼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合理引导资金流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减少利润操纵的空间, 向投资者提供更多与价值相关的信息。

公式 (1) 中Pit是公司i第t期年末股票价格;EPSit是公司i第t期每股收益;BPSit是公司i第t期每股净资产;Dit是哑变量, 2007年、2008年取1, 2004年、2005年取0。

α1衡量执行旧会计准则时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 α2衡量执行旧会计准则时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 α1+β1衡量执行现行会计准则时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 α2+β2衡量执行现行会计准则时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 如果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能提高价值相关性那么β1、β2大于0, 如果现行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信息比利润表信息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那么

公式 (2) 中Rit是公司i第t期每股收益率;EPSit是公司i第t期每股收益;

ΔEPSit是公司i第期t与第t-1每股收益差额;Pit-1是公司i第t-1期股票价格;

Dit是哑变量, 2007年、2008年取1, 2004年、2005年取0。

α1衡量执行旧会计准则时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 α2衡量执行旧会计准则时每股收益变化额的价值相关性, α1+β1, α2+β2衡量执行现行会计准则时的价值相关性, 如果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能提高价值相关性那么β1、β2大于0。

2. 公允价值计量和非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全新的计量方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公允价值计量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的运用, 并逐步成为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广泛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明确了公允价值的确认和使用原则,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17项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了检验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效果, 本文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分为受公允价值影响和不受公允价值影响两部分。

公式 (2) 中Pit是公司i第t期年末股票价格;FBPSit是公司i第t期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每股净资产;NFBPSit是公司i第t期未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每股净资产;EPSit是公司i第t期每股收益。

α1、α2分别衡量公允净资产和非公允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 如果α1>α2说明公允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大于非公允净资产,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

公式 (4) 中Rit是公司i第t期每股收益率;FEPSit公司i第t期公允价值变动前的每股收益;Nf EPSit公司i第t期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每股收益;Pit-1是公司i第t-1期股票价格。

α1衡量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 α2衡量非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如果说明公允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大于非公允每股收益,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

四、实证结果分析

1. 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2004年、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去除金融保险业以及数据不全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所需数据来自巨灵数据库, 2006年没包含在样本里是因为现行会计准则已经出台但未正式实施, 市场处于过渡期, 人为操纵的现象严重, 影响分析的效果。第一层次的研究期间为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 第二层次的研究期间为2007年和2008年。公式中的数据均采用每股数, 是为了降低公司规模的影响。第一层次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 第二层次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

执行现行会计准则后BPS和EPS都有所增加, 并且BPS增加的幅度小于EPS, BPS的绝对值增加了1.81, 增加了57.56%, EPS的绝对值增加了0.18, 增加了69.07%。从增幅上看, EPS大于BPS, 但是这主要是由于BPS的基数较大。从标准差看BPS的波动性大于EPS。EPS×D/P略有增加, 而ΔEPS×D/P略有减小。ΔEPS×D/P减小可能是由于经济危机等因素2008年经济下滑, 导致2008年EPS减少。

从均值看FBPS的均值为0.12占BPS的4%, 而NFBPS的均值为3.15占BPS的96%, 这主要是因为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科目比较少, 对于那些既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又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科目, 目前大多数企业处于谨慎性的考虑, 仍然采用历史成本方式计量。FEPS/P的均值为负且绝对值很小, FEPS/P的均值为正。

2. 现行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价值相关性

BPS和EPS在现行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下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的通过了检验, 说明BPS和EPS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β1、β2大于0即执行现行会计准则后BPS和EPS都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α1<α2说明执行旧会计准则时BPS的价值相关性小于EPS, 资产负债表信息弱于利润表信息。α1+β1<α2+β2即执行现行会计准则后BPS的系数仍然小于EPS, 说明利润表仍然提供更多的信息, 占据主要地位。结果列示于表3。

EPS/P和ΔEPS/P在执行旧会计准则与现行会计准则时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的通过了检验, 说明EPS/P和ΔEPS/P都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EPS×D/P的系数为正说明执行现行准则后每股收益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ΔEPS×D/P的系数为负说明每股收益差额没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结果列示于表4。

3. 公允价值计量和非公允价值计量价值相关性

EPS、FBPS、NFBPS都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检验, 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FBPS的系数为1.698大于NFBPS得系数1.053, 说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高于按非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 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结果列示于表5。

FEPS/P在5%的水平下通过了检验, 有相关性。NFEPS/P、ΔEPS/P均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检验, 有显著的相关性。FEPS/P的系数大于NFEPS/P的系数, 说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大于未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每股收益。结果列示于表6。

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的检验结果都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比历史成本更具价值相关性,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 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了更为有用的信息。

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检验了现行会计准则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1.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利润表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仍然高于资产负债表。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 说明从投资者的角度看, 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使股价能更好地反映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市场依然更看重利润表信息, 可能由于客观上盈余指标比资产负债指标更具价值相关性, 这也是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坚持不懈进行研究的动力所在。虽然事实上每股净资产与股东的利益、股票价格有着更直接的关系, 但是, 由于利润表观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一个证券相关主体的灵魂, 大家都在关注盈余, 都认为股价与盈余密切相关, 市场的从众心理使我们看到了股票价格与盈余指标更价值相关的现象, 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大众的这种普遍心理。从理论的角度讲, 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及其相关主体应该避免短期行为, 更应关注资产负债表的信息。随着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资产负债表观逐步深入人心、证券相关主体的不断成熟, 相信人们会逐渐更多地关注资产负债表。

2.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比历史成本方法更具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 说明公允价值具有更好的决策相关性, 是一种更优的计量方式。现行会计准则中较大范围地使用公允价值, 一方面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目更接近其真实价值, 另一方面也使损益表中的盈余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是否将公允价值作为基础计量属性并更广泛地采用公允价值, 这一问题在我国学术界一直处于争论之中, 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公允价值对企业的影响随着现行会计准则的应用正逐步显现出来, 我们不但应该采用公允价值, 还应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

摘要:实施现行会计准则后, 会计信息整体的价值相关性提高。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都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且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高于每股净资产, 利润表信息仍然强于资产负债表信息;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高于历史成本,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信息。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

参考文献

[1]Begona Giner, William Rees.A valuation based analysis of the Spanishaccounting reforms[J].Journal of Management&Governance, 1999, (3) :31-48.

[2]Jyki Niskanen, Juha Kinnunen, Eero Kasanen.The value relevance of IAS reconciliation component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Fin-land,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0, (19) :119-137.

[3]李晓强.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比较——来自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价值的证据[J].会计研究, 2004, (7) :15-23.

[4]陆庆春.新旧会计准则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来自每股净资产的证据[J].生产力研究, 2008, (2) :129-130.

[5]吴水澎, 徐莎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从价值相关性的角度[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 (6) :61-66.

[6]Nelson K..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anmpirical analysis of SFAS107[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1) :161-182.

[7]Khurana, lnder K., Myung-Sun Kim.Relative Value Relevance of Historical Cost vs.Fair Value:Evidence from Bank Holding Com-pan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Public Policy, 2003, 22 (1) :19-42.

[8]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 2005, (10) :55-62.

[9]张益民, 薛卫孝, 钱洪清.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 2008, (36) :264.

上一篇:“造血式”扶贫下一篇:民族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