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的引导

2024-06-07

音乐欣赏的引导(精选十篇)

音乐欣赏的引导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兴趣”为何物?百度百科释义———兴趣以需要为基础。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

那么,如何激发、引导、保持幼儿的兴趣,有效地成为开展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有效措施及保障,笔者认为可分三步———选材点燃兴趣、方式助跑兴趣、教师引导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一、选材点燃兴趣

1. 贴近幼儿生活、接近幼儿直接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统称《指南》)指出,应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中国民族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和结构方法,一般都比较复杂,难以被幼儿理解。因此,为幼儿选择音乐作品时,应当考虑到适宜性。同时《指南》也指出,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选择民族音乐作品时,可以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音乐的参与性,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相符的作品,既要考虑幼儿的直接经验,也要考虑幼儿对音乐的可接纳性。

(1)内容特色鲜明。

这就要求我们在为幼儿寻找音乐作品时必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样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形象、情感,因其“特别”就会被幼儿所喜爱、理解、接受,并能唤起他们的兴趣。

(2)节奏清晰有序。

中国民族音乐的曲风很多,有节奏多变、旋律复杂的,也有深沉缓和的,更有高亢急促的,也就是说,中国民族音乐的节拍、力度、速度各有不同。究竟哪些适合幼儿欣赏和学习呢?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幼儿更喜欢节奏鲜明、富有力度、节拍明显的音乐,这也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例如,《采茶舞曲》《紫竹调》《杨柳青》《喜洋洋》等,都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乐曲。当然,随着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也可以让幼儿欣赏节奏多变的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奇妙的感觉,并通过对音乐欣赏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结构简单工整。

这里的结构工整,并不单指西方音乐结构分析中的宏观曲式,即并置结构(ABC)、再现结构(ABA)、循环结构(ABACA)等。这里的结构工整,指的是中国特有的曲式结构:呼应、正反合、起承转合、变奏、循环、引伸、更新等。虽然有时为了便于幼儿记忆而对曲式进行改编、删减等。例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金蛇狂舞》,它原本的结构是“引子—A—B—A—B—A”,经过教师的思考和节选,将作品压缩成了一个“引子—A—B—A”的单纯的三部曲的结构,这样既尊重了作品本身,又符合了教育要求。当然,随着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还可以让其去欣赏更加复杂、多变的音乐。

2. 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经常选择经典的作品,这在幼儿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怡情养趣的审美功效。时代在变迁,将经典性与时代性的作品有机结合、相互统一,学生在需要学习经典音乐的同时,学习接受更多的富有时代气息、焕发生机活力的各种名族音乐作品,丰富课程内容,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例如,悦耳动听、贴近幼儿生活的中国风音乐作品———《小看戏》《快乐的火把节》《大中国》《草原小牧民》等;贴近幼儿生活、富有童趣的创作歌曲———《拉拉勾》《羞答答》等。相比晦涩深奥的京剧更受幼儿欢迎的“京歌”———《龟兔赛跑》《我是中国人》等。

二、方式助跑兴趣

1. 教学方式的整合性

《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这样的整合与拓展,突出了音乐听觉审美体验的艺术特征,淡化了技能练习和理论知识的专业性。在降低知识难度的同时,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表明了《指南》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发展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意图。

(1)音乐与不同教学领域间的整合。

演唱、演奏、欣赏与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联系,感受、体验、表现、鉴赏与相关音乐文化相联系等,目的是促使幼儿在音乐学科内部各学习领域间能横向联系,拓宽音乐视野。例如,民乐大师刘明源先生的《喜洋洋》,在音乐欣赏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打击乐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不同的传统民间打击乐器鼓、碰铃、响板、钹、锣、木鱼等,跟着音乐一起演奏,一起感受乐曲轻快活泼、热情洋溢的音乐风格,从而提高了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

(2)音乐与其他艺术的整合。

艺术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使得音乐与其他艺术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其他艺术形态对幼儿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在认识和了解各种艺术的过程中,幼儿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表现力和音乐的审美经验体验得更加鲜明,把握得更加贴切。例如,欣赏贺绿汀的音乐作品《牧童短笛》时,就可结合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系列“牛”的水墨画,让幼儿在这些视觉艺术中,感受牛的各种形象、神态,然后,再与音乐相对照,对音乐的表现内容大胆地联想和想象,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增加幼儿对乐句的感性认识,感受音乐独特的表现力,深化幼儿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从而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入。

当然,在和其他艺术整合教学的同时,也应避免本末倒置,把原本的音乐主体淡化。重点是利用其他艺术形式作为载体,指导幼儿感受和体验各种艺术形态表现形象和情感的方式。

(3)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整合。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语言活动中的配乐诗歌,体育活动中的韵律操都直接或间接地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善于思考,把这些内容与音乐活动结合起来,就可以为音乐活动服务,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欣赏江苏名曲《春绿江南》时,跟随乐句,教师边放音乐,边朗诵古诗《春晓》,让幼儿既感受到了乐句的段落,又理解了音乐中表达暖阳、鸟啼、花开、春雨的景象,让幼儿融进了音乐舒缓、悠扬的意境之中。又如,在欣赏蒙古小调《森吉德玛》时,教师根据诗歌《美丽的草原》准备了两幅画,通过倾听让幼儿分辨哪一幅画像是第一段音乐,那一幅画像是第二段音乐;哪一段诗可以配合第一段音乐朗诵,哪一段诗可以配合第二段音乐朗诵。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自由地展开想象。

2. 教学方式的游戏性

根据其介入方式,游戏可包括:导入型游戏、穿插型游戏、高潮型游戏、延伸型游戏等;根据游戏的方式可分为:输赢竞争游戏、领袖模仿游戏、情景表演游戏、智力挑战游戏、身体接触游戏等多种趣味游戏等。

这里的游戏,种类非常丰富,可以是民间游戏,也可以是手指游戏,更可以是体育游戏。教师把民族音乐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熟悉旋律、风格、形象等。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时,教师在幼儿欣赏完音乐之后,就和幼儿玩起了“孙悟空打妖怪”的游戏,在音乐声中围着圆圈随节奏念起儿歌:“唐僧骑马咚了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当念到音乐中间节奏高潮时,设计遇到了妖怪的情节,孙悟空就和妖怪玩起追逐打斗的游戏,最后在音乐声中,妖怪被孙悟空打败倒地,音乐也戛然而止。游戏情节与音乐旋律的起伏吻合,幼儿在游戏中乐此不疲,从而在反复的倾听、游戏中对这首《百鸟朝凤》的音乐也变得越来越熟悉了。又如,《卷炮仗》是幼儿园欣赏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典型,卷炮仗也是传统的民俗活动,对此音乐的欣赏可结合体育游戏来进行,当听着音乐开展这个游戏时,幼儿感受到了卷炮仗技术的精湛,也感受到了合作表演的快乐。

值得注意的是,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活动形式,能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因此,在民族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还要注意让游戏贯穿其中,保持其流畅性。例如,在欣赏乐曲《化蝶》时,每一乐句的起始掌握对小班孩子来说是个难点,教师恰当地运用课件、形象化的语言、动作巧妙地化解了难点,先是在欣赏时用语言提示:“小蝴蝶在音乐的什么时候飞起来?什么时候落在花朵上?”紧接着让幼儿再次欣赏画面,验证自己的想法。在表现音乐乐句的过程中,采用了集体、个体等形式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表现蝴蝶的动作,用纸折的花蝴蝶飞到自己的身上、飞到别人的身上等多种有趣的形式,让幼儿在一次次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对乐句的理解。教师自始至终都是以游戏的方式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感受音乐,从而让幼儿在玩乐中轻松愉快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

三、教师引导兴趣

在激发了幼儿兴趣后,教师要让幼儿持续专注地从事学习并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幼儿获得更多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实践的机会,这其中蕴含着许多有利于激发、形成和发展幼儿音乐兴趣的因素,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营造宽松的氛围保护幼儿的音乐好奇心

儿童与生俱来就对动听、悦耳声音有好奇心,营造宽松的氛围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是培养音乐兴趣的前提。成人司空见惯了的现象,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完全是新鲜的。我们应在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自由表现。所以,要鼓励幼儿根据他们不同的感受、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表现,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索,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从而驾驭其感受。

2. 营造民主的氛围尊重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面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应营造民主的氛围,提供能体现差异性的音乐教育环境。儿童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于音乐学习,不同年龄的幼儿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理解。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儿童的音乐学习,以教师的经验代替幼儿的理解,要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式的音乐感受,这与工厂批量生产机器有何异处?也许一个“贝多芬”就在此抹杀了。给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表达音乐的机会,鼓励幼儿遵从内心的声音,大胆表现,以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音乐兴趣。当然了,这里所指的是尊重孩子的音乐感受,而非全盘否定教师音乐技能及知识的传授。

3. 营造快乐的氛围体验“悦”来“乐”美

我园的民族音乐特色课题提倡让幼儿从活动中享受音乐,体验“悦”来“乐”美,即“悦耳动听”的“音乐”,会让人越来越美,越来越快乐。在我们看来,音乐活动中枯燥、机械的苦学方式是极不可取的,因为这是泯灭幼儿音乐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所提倡的是快乐学习,幼儿喜爱音乐,就是因为音乐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如果音乐活动让他们感到比其他活动还要枯燥,还要艰难,那么幼儿厌烦音乐是必然的,更谈不上产生兴趣了。

总之,好的音乐活动就是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快乐,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感受、理解甚至创造音乐。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采用生动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教材,运用灵活多样、益于幼儿参与的教学方法,创设优美宜人、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教学环境,以及使用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而重中之重还谓“兴趣”,否则全为枉然。

摘要:音乐欣赏活动旨在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了解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点及一定的简单音乐技能。但每每活动开展,即便是教师教学环节毫无问题,幼儿还是索然寡味,其中以民族音乐欣赏尤甚,幼儿只是在盲目地配合教师走流程,毫无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文章尝试分享一线教师实践中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办法。

关键词:民族音乐欣赏,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罗炜.示范课精选与子课题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2004.

引导幼儿上好一堂真正的音乐欣赏课 篇2

一、引导幼儿学会倾听音乐

倾听是一种有意识、有注意的“听”,需要有目的地去培养。引导幼儿学会倾听音乐,首先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幼儿易于理解的乐曲入手。如,《上学歌》《小花猫》这样的歌曲,形象有趣,容易引起幼儿结合生活联想。同时还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选择一些不同风格的歌曲。如,国外乐曲或颇具特色的民族乐、管弦乐等让幼儿倾听,以扩大幼儿的音乐视野,丰富幼儿的音乐欣赏经验。

二、引导幼儿学会感受音乐

音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引导幼儿欣赏音乐时,幼儿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音乐的情绪,领悟乐曲的意境,引导幼儿去体验音乐作品中所含的情感,诸如欢乐、悲伤、雄壮、愤怒、柔美等。例如《狮王》这首乐曲,幼儿聆听后,会联想到小动物们列队欢迎狮王的情景和狮王在小动物们面前威风凛凛的情景,充分体验到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音乐艺术感染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能得以发挥。

三、引导幼儿学会理解音乐

在引导幼儿学会理解音乐时,可以先引导幼儿理解所熟悉的歌曲和歌词。还可以通过一曲多听的方式,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在音乐中经历了什么场景,见到了什么画面,以深化幼儿对音乐内在情感的理解。此外,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节奏节拍、力度和速度的变化等音乐表现手法,促进幼儿的音乐欣赏由情绪化欣赏向理解化欣赏迈进。

四、引导幼儿逐步掌握必要的音乐欣赏的知识技能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教师要逐步引导幼儿掌握音乐的力度(音的强弱)、节奏(音的长短及强弱)、音乐的速度(音的快慢)、旋律(音的高低)、音色以及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等知识技能,让他们学会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体现音乐的思想和情感。

五、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活动

幼儿在学会了倾听、感受、理解音乐的同时,掌握了必要的音乐欣赏的知识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欣赏的感受表达即创造活动。我把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欣赏的感受表达分为肢体语言表达、口头语言表达等。

1.幼儿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就是肢体动作,可以让幼儿用动作对自己的音乐感受进行表演,而且要做与别人不同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2.利用口头语言进行创造。在音乐欣赏中,幼儿熟悉了乐曲,可以说一句自己的话,要和老师给的模式一样,并且用和音乐一样的声音来说。如,喳喳喳,喳喳喳,小鸟在唱歌;哗啦啦,哗啦啦,小河在唱歌。

引导中职生欣赏古典音乐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古典音乐;中职学生;欣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86-1

音乐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洗涤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还可以给人以灵感,激发人奋起。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人民古老智慧的结晶,包含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反映了中华民族音乐修养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

一、中学生心理特点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对于学习有焦虑、忧愁、抵触、恐慌、懼怕、烦躁的心理;他们自制力差,容易自我满足,不思进取;甚至还有些同学自认为无能、不如他人,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等等。对他们而言,活泼好动、喜欢追逐时尚、寻找刺激的性格注定他们对流行音乐的追捧。中国古典音乐包含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生活的态度,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古典音乐就像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多彩多姿地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欣赏古典音乐,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二、引导中职生欣赏古典音乐的方法

(一)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人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我们在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音乐本身带给人的美感,还能感受到中国古老文明中那种厚重的历史美。积淀了千年的中国古典音乐中蕴涵的是中国人民最原始、最质朴的思想情感!当今的中职生,他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他们觉得教材里的音乐内容离他们太遥远,他们感觉不到那种美,他们不能静下心来,静静地去欣赏。为了让他们接受并喜爱古典音乐,我认为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我在进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教学时,为了营造一种氛围,我在课间时候就开始播放一段由马丽与翟孝伟参加首届《中国达人秀》决赛时的双人舞表演《化蝶》,一对残疾人,表演了一段残缺的完美。一看到是视频,刚才还在打闹的学生都马上坐了下来,静静地看着屏幕,欣赏着美轮美奂的表演,灯光、音乐、表演一下就把学生吸引起来了,播放结束,一些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这对我接下来《梁祝》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每一首古典音乐都蕴藏着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这故事的情节。心理学专家曾指出:“注意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如我在《梁祝》教学时,学生欣赏完舞蹈,我就一步一步地与学生互动,这个舞蹈好不好(跳得太好了)?听过其中的背景音乐吗?(好像很熟,就是梁山泊与祝英台……)它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想了解一下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吗?我一边引导学生,一边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剧情图片、画面和视频,一边很小音量播放《梁祝》音乐,并娓娓地讲述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三)创设情境,展开联想

“乐由情起”就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情”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提高审美情趣。例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先引导学生分析主题,然后通过九个小标题的分解:“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并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又如:在《梁祝》欣赏中,分解的音乐片段的欣赏,由长笛演奏的引子部分,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呈示部中的“爱情”主题,旋律优美动听、委婉曲折、节奏舒缓、情绪明朗。“同窗三载”的快乐生活情景。以及“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感受速度、节奏、情绪的变化。

(四)体验音乐表达的感情及意境

情感犹如音乐的灵魂,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作品中寄托着他们丰富的思想情感。这种情感再通过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 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从而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梁祝》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中国流传已有数千年之久,在古今中外都享有盛名,被广大人们所歌颂。在前期的引导、故事讲解和视频观赏后,我把学生带到音乐室,让学生静静地欣赏《梁祝》,当全曲结束时,音乐室里一片“寂静”,感觉思维的潜流在奔涌,大家完全沉浸在音乐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之中,让人意犹未尽。

三、总结

通过中国古典音乐的教学,学生们渐渐地喜欢上了古典音乐,他们不再是一听说古典音乐就发出“咦”的声音,而是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喜悦,学生的整体素养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琳.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初探.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

[2]呼云利.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J]. 陕西教育,2010,(01).

作者简介: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音乐 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欣赏音乐,聆听音乐

音乐在刚刚开始欣赏时,它所具有的那种音响的感染力太大了,几乎让所有听到它的人为之感动。这个时候的音乐是非常神秘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让人着迷。不管是旋律还是歌词,甚至到伴奏的和声等,都会让人激动万分。我们可以从喜欢不同音乐类型的人看到流行歌曲和浪漫情调音乐的差别。非常明显的是音乐在这个时候对感官的引诱力太大,特别是对那些还没有真正接触音乐或较少接触音乐的人更是如此。他们会一下子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鲜明的节奏或悦耳的和弦甚至缠绵的歌词所吸引。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把音乐当做一种寄托,当做理想,当做礼物,当做远离现实的逃避,甚至当做是自己的幻想世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欣赏音乐呢?

音乐,首先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艺术。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以相应的音乐来表达。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如果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体验感受音乐美的音乐欣赏能力,就谈不上感情共鸣,更谈不上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而且,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并上好音乐欣赏课。

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韵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德国音乐评论家舒曼说:“发展听觉是重要的事情,要早点学会辨别调性和个别的音。”“要及早注意各种乐器的声音和性质,把他们独特的音色深深的铭刻在自己的听觉记忆里。”这种感知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欣赏的实践才能提高。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但音乐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准确、深刻感受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当表现出来的。这主要是因为音乐的情感不仅是人的本能生理现象,还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

我和很多音乐老师探讨过关于音乐欣赏课的一些教学经验,大家对于音乐欣赏大都连连摇头,“不好上”成为他们对音乐教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也在实践中思索过很多方法,有成功,有失败,有激动,有沮丧,有生气,也有高兴,经过不断努力,我认为音乐欣赏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音乐老师大多教很多班或者是教几个年级的音乐课,学生的年龄不同,就造成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情感经验不同,因此教师要以不同的上课方式和不同的教学策略,要让他们喜欢上音乐课,这样才能静下心来,听音乐、体会音乐。比如我们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这个音乐的了解程度,以及音乐创造的故事,从而让学生尊重音乐、乐于享受音乐。对于高中我们可以让他们感受音乐的内在美,体会作者创作音乐的思想感情,真正让学生融入音乐,体会音乐之美。

其次,教师的心态非常重要。我们要喜欢音乐,要喜欢听不同风格的曲子,这样才会有一颗快乐的心,从而积极地把你所听到的各种曲子传递给学生。爱音乐、爱学生,自然十分想和他们一起分享所听到的一切,让学生一起聆听,一起感受。

再次,你想给学生听什么。老师要精心准备好每一节课,准备好一切,源于积累和熟练,有了毅力你才会做好任何事情,你首先要非常熟悉这个曲目。从两个方面来了解这个曲子,一个方面是曲子的纵向特点,包括这个曲子都有哪些配乐,什么时候进行什么乐曲,每件乐器演奏出来的曲子又表现出来怎样的思想感情,要聆听作者的声音,和作者对话,甚至细致到去看看整个曲子的总谱。另一个方面,是横向的了解乐曲,了解和它有关的其他曲子和作品的来龙去脉,曲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了解这些之后就是感悟和作曲家对话,和作曲家聊他的意图感悟是什么,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每次聆听都有不同的感悟,之后就升华到对作品的分析、把握和理解,这些方面是非常多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看法、思想都可以成为一节课。比如,高音区和低音区的对比,音色的变化或者是情绪的变化,都可以做出不同的课题,形成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最后,怎么去听。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化底蕴,制订不同的计划,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千万不要从专业的角度来教学,如果作品太长,我们就可以选取其中比较有价值、有特点的,引起学生注意的部分去展开,让学生很容易走进音乐。听进来,却有难度地出去,这就要考虑到设问部分了,设问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老师要在设问部分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好课堂环节。

总之,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一员,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仔细聆听,自己体验,和同学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和老师和同学分享,培养学生聆听、欣赏音乐的习惯,用心去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 篇5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把握重点词语,感受语言艺术美,找到学习古诗的钥匙。

诗人严谨而准确地运用精辟的语言,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气质,或是豪迈的情感,或是爽朗的气概,或是表现孤寂的情怀,或流露闲适素雅的情感。总之,每首诗都描绘了如画之景,体现了很深的语言功力。教学时,把握重点词语,可以让学生领悟诗人如何用准确的词语表情达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可以说是整首诗的“诗眼”。对诗歌鉴赏来说,抓住了诗眼就可以说抓住了全诗的灵魂和精髓,找到了学习古诗的钥匙。

比如《小池》这首诗,泉眼和树阴同时用了“惜”、“爱”两个词,教学时可适时品评:一个“惜”字让我们感觉到什么?绿树的影子映照在水中,在诗人看来,树阴好像是什么?使学生意识到这两个同在诗中的重要性,领会到“泉眼和树阴”似乎也有感情,使细流和晴柔更让人喜爱。再如《登鹳雀楼》,教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讲解诗人登上二层楼看到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时产生了什么想法?抓住“欲、穷、千里、更”四个词,不仅让学生理解诗句表面意思,还可以深刻地领悟到诗人登高望远,不断向上的精神,就是在这样深入体会诗人遣词用语的精妙和深层含意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二、展开联想与想象,扩充挖掘“空白”,再现诗中情景。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教师须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造,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研读,设问并启发学生进行补充或扩展性想象,使诗句描绘的景象浮现在眼前,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古诗文的欣赏离不开想象。由于古诗语言具有概括、含蓄、跳跃等特点,因此在初步弄懂以后,还要根据诗歌原句的提示,调遣自己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积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再造出诗歌的情景,才能真正深切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所以,在指导学生欣赏、朗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描绘,在脑中勾画出各种人物、情景、内心活动等。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来唤起学生类似的记忆表象,使学生在有关表象的回忆中形成想象的情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教师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体现了诗人勾勒的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理解古诗如果单靠注释、说明,那么诗意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如果能通过想象、感悟,那么诗意也就会丰富、生动、鲜活起来。

三、玩味欣赏佳句,鉴赏品味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古诗中有许多上好佳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抓好佳句教学,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佳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学习修辞方法,还可以接受规范化语言的熏陶,提高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怀。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字面上看,作者是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其实,字里行间却隐喻进步事物战胜落后事物的客观规律。

为了使学生理解佳句在表达上的准确、鲜明、生动,可以采用换词对比法。如《绝句》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让学生考虑把句子的“含”改成“前”好不好?为什么?经过比较,学生认识到“含”是包含的意思,好像诗人看见的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积雪皑皑、绵延不断的西岭图。

此外,还可以学习修辞手法的方式进行佳句教学。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采用夸张、联想、比喻等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并非实指三千尺,只是言其高罢了,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气势;接着把瀑布描绘得雄奇壮观,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又如《游园不值》,诗人看见一枝美丽的红色杏花透过围墙的空隙伸到墙外来时,联想到墙内一定已是繁花似锦、满园春色了,从而吟出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诗人的联想使后两句诗给人以启示和精神的鼓舞: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新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汤文联:工作与音乐引导的生活 篇6

接受记者采访的12月17日,恰逢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市场销售总监汤文联到成都工作满一周年。一年前汤文联“很紧张”地来到成都就职,倒不是因为担心工作做不好,而是担心新的团队能否接纳他这个新鲜来客。

事实证明,汤文联的紧张有些多余。“成都友善、包容,到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我更是感受到了熟悉的家庭氛围,和品牌其他地方的酒店一样,让人感到亲切。”香格里拉一直以来的经营理念是“香格里拉热情好客,亲如家人”,倡导员工无论是对待客人还是同事,都要如对待家人一般温暖与关怀备至。到目前为止,汤文联在香格里拉酒店集团这个大家庭任职共达8年。

汤文联有18年的酒店从业经验,他从酒店销售部的销售协调员做起,到销售代表、销售部经理、销售部主任、销售部总监,几乎做过销售部所有工作。在18年的酒店从业经历里,汤文联经历过3次筹备开业和2次品牌重整,这些经历让汤文联对酒店管理和运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期间,汤文联曾经尝试过做其他行业,但最后还是选择回到了酒店行业。汤文联解释说,自己对酒店行业有一种情结,似乎一朝入行,就再难离开。

汤文联工作的上一站是迪拜,在他眼里,迪拜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城市。在那里,人们做什么都希望做到最好,每个人都想成为N0.1,因此人们追逐梦想时更敢于放手一搏,是激情生活的理想之地。他希望能把迪拜的这样敢于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精神延续到成都。

香格里拉情结

2012年年末,汤文联来到成都,加入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谈到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时,汤文联说很有点“命运安排”的感觉。

在加入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之前,汤文联曾有去成都其他国际酒店品牌工作的机会,但他婉然谢绝了。“可能那时候,没有想过到成都工作。后来接到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的工作机会,这么短时间内,成都这个城市出现两次,我隐隐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应该接受这个挑战。”汤文联解释说,香格里拉是亚太地区最知名与强大的酒店管理品牌,他自己也是从这里成长起来的。无论从客观的品牌吸引力还是从主观感情上来说,能够在这里工作是他的荣幸。

采访中,汤文联还谈到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本身所具备的一些优势,比如优越的地理位置、市中心酒店最大的客房数量、首届一指的亚洲式服务,以及世界级的宴会会议设施等。“我们致力于为客人提供独具特色的亚洲待客之道和热情服务,这是我们有别于其他酒店业同行的关键所在,也是香格里拉赢得世界级酒店集团荣誉的基础。”而这些优势也不断被客户选择所佐证。

作为市场销售总监,香格里拉的品牌对于汤文联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挑战。“香格里拉被数次评选为亚洲最优秀的酒店品牌,也一直被很多同行当作标杆竞争并试图超越。我们必须细心照顾每一位客人,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其成为我们的回头客甚至忠实客户。这样才能维持酒店在行业中的既有地位,并寻求自我超越。”汤文联坦言,这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驱动力。

音乐梦想

工作状态的汤文联,西装革履,严谨缜密,一丝不苟。不过工作之外的汤文联,会让你大吃一惊,他是乐队主唱、吉他手。2013年成都的一场音乐节上,汤文联作为主唱兼吉他手,和来自新西兰的Solidaz乐队参加了音乐节每天的开场演出。这段经历是止汤文联成都记忆非常重要的部分。

来到成都,休闲的城市氛围和舒适的生活节奏让汤文联非常适应。工作之外,汤文联感觉“生活不再受限制,一觉醒来,想去喝茶,就约几个朋友出去喝茶。这个季节,想去滑雪也不算难事,出城开上几个小时的车,就可以实现。”当然,汤文联的业余时间,更多的还是留给了音乐。

汤文联出生在一个拥有浓郁音乐氛围的家庭。他10岁开始学风琴,12岁在父亲的乐队工作。15岁开始,他先后学习吉他、贝斯、键盘、架子鼓。16岁时,汤文联就已经成为酒吧的签约歌手。

汤文联开玩笑说:“如果可以复制几个我出来,我和另外几个’我’就可以组成一支完整的乐队了。”在成都的工作之余,他不时与朋友切磋音乐。

汤文联说,工作和音乐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不可或缺。音乐是生活热情所在,也是排解压力非常好的方式。他对音乐有执着的热情,“什么类型都喜欢,古典音乐、歌剧都可以试试”,不过一定要论个主次,他尤其喜欢布鲁斯音乐和1970年代摇滚。

如何引导初中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 篇7

因此, 作为培养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音乐欣赏教学, 其改革势在必行。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师,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是我在工作中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索, 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一、营造课堂氛围, 放飞音乐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 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听音乐、感受音乐。只有当课堂充满想象、开始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时, 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文化素质不同, 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在听过一首音乐作品后所感受的音乐形象都是不尽相同的。在他们聆听音乐之后, 教师引导他们分析作品, 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提高机会。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教师要视讲台为舞台, 激情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有没有激情, 会不会创设教学情境, 能不能带领学生步入音乐描绘的境界, 是能不能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在认真备课的过程中深深被音乐所感染, 在课堂上才能通过抑扬顿挫、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形体动作恰到好处地创设出教学情境, 将情绪传染给学生, 使学生也能身临其境。

2. 组织各种活动, 体验参与的乐趣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要想让学生获得情感深入体验, 必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活动性, 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

音乐欣赏的引导 篇8

一流行音乐中的古典魅力

纵观华语乐坛, 以周杰伦为例, 作为新一代小天王, 我们不难发现他的音乐里的技术含量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的。《威廉古堡》中管风琴弹奏的和声进行运用了教会调式风格, 尤其体现在结尾和终止。另一位深受美国音乐文化熏陶的音乐人王力宏, 我们在聆听他的作品《心中的日月》也不难发现整首歌曲的民族风格, 虽然在高潮处用了一个离调和弦, 但丝毫不影响整体风格, 反而使其锦上添花。华语乐坛传奇歌手邓丽君, 由她的唇齿间婉转流出的“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到“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这些歌曲的流传成功地让她在华语乐坛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这也得益于古人在文化上的积淀。由此可以看出, 对古典文化的追忆以及对古典曲风的依赖是流行音乐复古现象的主要渠道。

二流行音乐中对古典文化的传承

“诗言志, 歌咏言。”歌为心声。古典音乐通常没有歌词, 通过音乐曲调和旋律来表达情感, 在表现形式上注重乐式, 更突出音乐的基本元素, 结构更严谨。而流行音乐对于情感表达又有了另一种方式, 那就是歌词, 作为植根于本土文化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在词的谱写上有相当一部分融入了古典元素, 有了极其浓郁的古典韵味, 这一类歌曲往往能凭借其古韵犹存的曲调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受到人们格外的青睐。

1. 融入典故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融入古诗词、民间传说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指向的歌词, 逐渐为当今中国流行乐坛所推崇。

年轻人非常喜欢周杰伦的《发如雪》,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只恋你化身的蝶。”这里就涉及流传千古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殉情, 双双化蝶的爱情绝唱, 及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里宝玉说“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的典故, 意思是不管有多少女子, 我只娶其中的一个, 只有明白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体味到歌曲里那种坚贞不移, 忠心专一, 情比金坚, 感人肺腑的爱情, 心灵得到升华, 从而得到感情和道德的熏染。

2. 运用诗词

歌词多用文白兼杂写成, 融入古诗词、民间传说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指向的歌词, 使歌曲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美学意味。根据苏轼的《水调歌头》词谱曲而成的《但愿人长久》曾多次被翻唱, 经典再现。一首经典好歌, 曲风固然重要, 但若没有内容的配合是不尽完美的, 甚至它流行的广度与宽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词内涵, 只有蕴涵文化底蕴的歌曲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流行音乐中融合古典曲风的创新

1. 古典曲风的融入

早在20世纪, 格什温就创作了所谓在古典音乐中渗入爵士味道的作品《蓝色狂想曲》。《蓝色狂想曲》是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 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及和声因素、爵士音乐的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 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再看当今时下流行的周杰伦的《东风破》, 歌曲以R&B风格为主基调, 加入了中国古典乐器琵琶和二胡的演绎。R&B的全名是Rhyhtm&Blues, 一般只译作“节奏布鲁斯”。广义上, R&B可视为“黑人的流行音乐”。它源于黑人的Blues音乐, 是现今西方流行乐和摇滚乐的基础。而琵琶曲则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民乐, 两者的结合既可看作是中西合璧, 又可以视为古今交融。所以整个曲调在呈现出一种古韵悠远的感觉之外, 又糅有Blues的现代感和流行感觉, 这种独特的曲调在听觉上不但有很强的刺激性, 同时也满足了年轻一代在追求时尚和保留自身民族性上的双重需求, 再加上词曲的古典语言和其中所体现的古韵的优美意境, 这也许便是它广为传唱的奥妙所在吧。

2. 曲风多元化创新

王力宏的《在梅边》, 从中国古典戏曲的昆曲中得来灵感, 在嘻哈的说唱中加入了昆曲《牡丹亭》的唱腔和唱段;卜学亮的《子曰》, 是将春秋时期的古文, 用源于黑人的HIP-HOP音乐说唱方式来演绎;周杰伦的《我的地盘》和陶喆的《苏三说》都从国粹京剧中吸取营养, 将其与R&B, HIP-HOP两者相糅合, 两首歌都各有千秋;陈升的《北京一夜》将京剧与摇滚乐相结合, 用京剧的唱腔来唱摇滚, 再配上电子乐器金属的质感, 听来颇具震撼;周杰伦的《以父之名》中意大利歌剧元素的运用, 通俗与美声唱法的交替互融。ILDIVO美声绅士组合与Toni Braxton的经典合作《Time of our lives》作为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主题曲, 更是通俗与美声完美融合的听觉享受, 令人耳目一新。

SHE的《不想长大》的旋律借用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 并用电子和声把交响乐改成一首颇具现代风格的歌曲。同时, 在莫扎特原有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细节上的改动, 对旋律作了调整, 使整个音乐没有交响乐的拘束和庄重感, 配上符合现阶段思想的歌词, 在群体中广泛传唱。在教学歌曲《渴望春天》的学唱时, 导入过程摒弃以往设计的朗诵导入、春天景色图片或者视频导入等, 将SHE的《不想长大》这首流行音乐设计到导入环节,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气氛随之变得活跃。然后, 由这首歌曲的旋律引出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 然后是关于作者的介绍、音乐风格、代表作品等。这样就把《渴望春天》这首歌曲自然地引入了课堂。通过这样与流行音乐相联系的导入方法, 极大地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随音乐哼唱。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满足了学生好奇、感情宣泄、期待关注、理解等各方面的心理需要, 又让学生对课程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 古典的魅力, 古典对于音乐创作人的影响之深远。当我们置身于潮流瞬息万变的时代中, 当我们发现本民族文化在接受外来文明冲击时, 古典文化成为时代留给我们的文化标签, 正如律诗之于唐, 词曲之于宋元, 小说之于明清。

四结束语

古典音乐, 过于刻板的表演形式阻碍了它的流行, 古典音乐似乎更多的是出现在音乐厅等高档幽雅的场所, 流行音乐用其迅速传播和贴近大众的表演形式弥补了古典音乐所不能填补的空缺。古典音乐的宁静致远与流行音乐的时尚多元相互结合, 唤醒曾经伴随人们成长而深藏在心中的记忆, 这也是流行音乐在如此喧杂的现代化潮流中融入更多古典元素的原因。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 原始出发点是基于对社会的影响。利用“流行效应”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中来, 有选择、有目的地将那些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的优秀作品引进来。流行音乐并非靡靡之音,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胸襟开阔、雅俗共赏,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合理地选择优秀的流行音乐纳入课堂教学, 让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教学的有益补充,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让学生不仅享受到音乐艺术所蕴含的古典美, 还要享受到流行音乐中的古典魅力。

参考文献

[1]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2]傅林.中国流行音乐20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

如何引导和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篇9

但在许多学生的演奏中常常缺少音乐, 演奏因而变得枯燥乏味。我觉得, 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听”作为教学的第一步

钢琴音乐是通过音乐表达思想感情并和听众交流感情的, 弹奏音乐作品时对听力的要求 (曲调、节奏、多声部音乐) 是非常重要的。

每次交给学生一首乐曲之前, 先将乐曲完整地范奏一遍给学生听, 在学生对乐曲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 再引导其进行弹奏的具体实践, 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启发想象, 获得音乐所表达的形象和描述的境界, 提高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钢琴作品大多数是多声部的, 声音这个要素必然体现在每个声部中, 只有每个声部都非常讲究, 才能有好的整体效果, 有的学生弹奏时对旋律声部都比较强调, 而把其它声部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 那么, 其效果会过于单薄, 缺乏丰富的表现力, 有的学生不注意伴奏声部, 弹得太重太响, 那样的效果一定很差。因此, 通过“听”发现恰当地摆好各声部的位置, 有意识地将各个声部作好安排很重要, 这也是音乐表达方面的重要环节。

二、节奏与速度

一首作品往往通过一种特定的节奏韵律来表现它的性质和风格, 需要用心去琢磨体会, 反复练习, 才能掌握乐曲的律动, 才能使乐曲具有生命力。学生在演奏中如果效果不够理想, 常常可以在节奏方面找到一些原因: (1) 速度不妥:一种是速度不符合音乐的要求, 另一种是快慢分寸没有掌握好, 能力尚未达到, 效果也受影响。 (2) 速度不统一:缺乏节奏感觉, 容易的地方快, 不容易的地方就慢下来, 二连音、三连音、四连音、六连音等互相组合, 抓不住基本节奏, 造成不统一。

所有的音乐作品, 除处理它们特有的节奏韵律外, 还要凭借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风格, 用什么速度去演奏什么乐曲。既要尊重乐曲本身的要求, 还要根据乐曲的风格来确定一个合适的速度。

三、旋律

旋律是音乐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要表现好旋律, 首先要理解旋律。只有反复多练、多听才能体现到作曲家的音乐的风格。句子的结构以及理想中的音色, 表现的内涵等等, 每一句旋律都要有恰当的呼吸。人说话、唱歌都需要呼吸, 钢琴演奏也是一样。我们常常说弹琴要像唱歌那样委婉动听。那么, 呼吸理所当然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学生弹奏时急得顾不上给音乐有必要的呼吸, 使演奏者和听众都有种不舒服的紧张感, 有的学生没有掌握好呼吸的分寸, 当然也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四、读谱

首先, 了解乐曲风格。同一作曲家可以写出许多不同的作品, 所以, 首先要让学生致力于寻找所要演奏的乐曲的特点。对一部作品的多方面研究, 会丰富学生的一般知识, 但永远不获得演奏这一特定作品所需要的特殊知识, 唯有乐曲本身才能提供这些。

其次, 分析作品的音乐内容。音乐是通用的语言, 是可以融入人的情感并存入人的心灵之中。当我们准备表现某部作品时, 首先要分清乐曲的特征, 我们可以凭直觉特性把握不同音乐特征, 结合自身音乐感觉把作品生动表现出来, 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 只有把音乐目标和技术手段完美结合起来, 我们才会有比较完美的音乐表现。

再次, 正确弹奏音谱。许多学生从来不去学习如何理解作曲家的特殊的音乐语言, 因为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如何运用所谓高难度技巧去取得这首乐曲的“效果”。这种倾向是错误的。因为乐曲中确实存在一种特殊的音乐语言如音符、休止符、力度及其他符号。通过特殊的乐曲注释等, 作曲家就在他作品中蕴藏了整个幻想世界, 演奏作曲家的作品, 就是要从这些材料中提取作者精神的实质, 并把他传达给听的人。重视乐谱上的一切标记却“视而不见”音符的正确、节奏的正确, 事实上除了音符的正确, 节奏的正确之外, 还有许多重要的标记, 都直接影响对乐曲的理解表现和对乐曲的处理。比如:音乐术语、具体的力度标记、速度的不同变化。

完全忠于乐谱, 就必须毫无遗漏地注意到乐谱的一切标记, 然后愉快地把它们表现出来。提高个人修养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前提;提高学生的个人艺术素养、文化修养以便更好地表达作品。要提高个人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则必须做到:了解中外音乐家人, 了解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绘画艺术, 多欣赏音乐作品。

音乐感觉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容易会, 不易言明。因此, 希望通过以上几点比较具体的方法, 能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摘要:音乐课教学中, 提高音乐的表现力要从听、节奏与速度、旋律、读谱等方面入手, 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 让学生感觉和领悟音乐, 学生才能自主地表达音乐。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三段论” 篇10

一、通读体验, 在学生的大脑中打下轮廓式烙印

品读和欣赏一篇文学作品, 自然通读是必需的“先入为主”的行为。通读一遍, 就会使学生或读者对作品的内容打下烙印, 这样的烙印是对作品所描述内容的大概了解, 包括对事物状态和人物形象各种外在表现的大概了解, 通过视觉将这些初步的印象收入脑海之中, 然后在大脑中将其揉合为完整的表象。接着, 会根据学生或读者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意境, 进而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叙事文学的人物形象来说, 从感受其形体外貌、言谈举止、风度仪表获得初步完整的印象.

例如, 我们读鲁迅的《孔乙己》, 就对孔乙己的感受而言, 先从他的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的又脏又破的长衫, 花白的胡须及满口的“之乎者也”之类的语言, 获得对孔乙己的长相、穿着、外在气质的感受, 也就如同看到了一个人的一幅照片, 对这个认识到的只是在照片上能看到的相貌或体态的特征而已。可以说, 每个人看到的是同一个作家笔下刻画的同一个人物形象, 或同一张照片中的同一人物形象, 从感受上说是大同小异的。就看到的孔乙己的整体印象说来, 会感受到他是一个落魄的穷困潦倒的文人, 是一个不得志却“念旧”的文人, 是一个悲剧性的痴狂文人, 他所以人生不得意, 文无用武之地与社会制度有关。

在艺术感受阶段, 欣赏者凭借感觉能“融入”对象, 感受到它的美的具体形态。但这种美的形态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则不是这个阶段所能够品味得到的, 这种未知感就是促使学生和欣赏者要进一步去探究它为什么美, 又美在哪里的动力。于是, 其鉴赏活动必然要在艺术感受的基础上进入艺术鉴赏的第二阶段。但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处的欣赏环境和条件不一样, 学生有着课堂学习的背景, 有老师的指点和同学间的相互启发和借鉴, 而读者只有自我体会和此情此景之外的与他人的交流。

二、思索提炼,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获取理性的感受

欣赏文学作品要求在艺术感受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审美表达进行总体把握, 形成理性的审美感悟,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和文学作品教化人的意义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文学作品理性的审美感悟是艺术感受的深化, 在这一阶段, 学生需要教师给予指导, 教师要从向学生传授语文基本知识的角度, 将作品的创作特色和深刻内涵做以揭示, 引领学生通过思索和分析, 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涵的意义。深入体察艺术形象所揭示的社会生活本质, 及艺术魅力之所在, 能够从中获得教益, 做出理性的情感评价。或为它的成功叫好, 或为它的不足惋惜, 或为它的妙笔生花所惊叹, 或为它的深邃思想所折服。

仍以鲁迅的《孔乙己》作为例证。在学生通读体验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把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祥林嫂两个悲剧形象加以对照, 把他们的生活遭遇和命运结局, 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结合起来, 进而展开联想、判断和推理。学生这时的感觉已经是具象的了, 即对这两个人物形象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来分析。一般说来, 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孔乙己, 这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思想毒害的读书人的形象, 他抱残守缺于读书做官的观念, 一副迂腐文人的皮囊, 他宁可挨打受罪, 宁可在幻觉中生活, 也不愿意去干活挣得饭吃, 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旧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祥林嫂, 这是一个在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压迫下的劳动妇女典型, 嫁夫随夫, 偏偏她的丈夫早逝, 没有了丈夫的依靠, 她想守节, 偏偏被婆家迫嫁。她拼死抗争想保住自己作为妇道人家的贞洁, 但最终还是力不从心。有了孩子的祥林嫂本想守夫护子的过日子, 但丈夫却又撒手人寰, 最后连孩子也失去了。连遭厄运的祥林嫂木讷于自己的心结, 总觉得自己是个不祥的女人, 甚至一直痴呆呆的想要捐门槛为自己赎罪。这个形象十足地道出了封建社会扼杀人性, 特别是扼杀女性人性的丑陋。孔乙己和祥林嫂这两个形象都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 显得血肉丰满, 真实动人, 又具有深刻广泛的概括意义。总之, 我们肯定这些作品是因为它们作为艺术对象给了我们情感的满足, 给了我们真正的艺术所显示的真理。

三、寻索领悟, 在学习体会的交流中升华艺术感受

寻索领悟, 在学习体会的交流中升华艺术感受的阶段, 即获取最终品读和欣赏效果的阶段。这一阶段作者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的再次品味和体会进入到深层次的审美体会之中, 这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再次审视, 是对于文学作品养分的再次吸收, 是对于文学作品审美的再次体味, 是文学作品欣赏的整体升华。

文学作品欣赏的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相互发生作用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互为基础、互相发生作用, 缺一不可, 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文学欣赏的完整的整体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正确地去鉴赏文学作品, 更好地审视和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在的美, 去欣赏和发掘深层次的精神享受, 使学生更多地去汲取健康、积极、向上的养分, 有利于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能够丰富和增强学生的精神愉悦感, 使学生真正地会欣赏文学作品, 能够得到精神享受, 最终喜爱文学。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学习范文的课堂就是欣赏文学名篇的课堂。欣赏文学名篇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 也是一种审美过程,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通读体验、思索提炼、寻味领悟, 在增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 丰富语文学习的情感, 提升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欣赏作品,通读体验,思索提炼,寻味领悟

参考文献

[1]彭松乔.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 (01) :73-77.

[2]王敏.游戏:既参与又对抗——儿童文学欣赏的游戏特质再探[J].昆明学院学报, 2010 (04) :4-8.

[3]吴笛.逻辑哲学的三段论与玄学诗歌的技巧[J].外国文学研究, 2010 (06) :42-47.

[4]于茀.文学欣赏:是读者再创造, 还是读者被创造·[J].学术交流, 2010 (11) :142-145.

[5]赵德利, 孙新峰.论《怀念狼》三段论手法的审美意蕴[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116-120.

[6]拉巴次旦.试析逻辑三段论与三支论式在因明学教学中的比较运用[J].西藏大学学报 (汉文版) , 2007 (04) :92-94+99.

[7]邓亚华.三段论审判推理模式的逻辑审析[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2) :86-89.

[8]李延梅.谈谈对非标准语陈述的三段论的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01) :95-98.

[9]赵德利, 孟改正.论《白鹿原》三段论手法的美学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06) :90-94.

上一篇:母婴不良事件下一篇:发展方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