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新闻

2024-08-16

英汉新闻(精选八篇)

英汉新闻 篇1

句法研究探究的是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和规律。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 它们在语言表现形式上风格迥异, 在句法结构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英汉新闻标题的句型对比

英语新闻标题的基本句型。在阅读英语新闻标题时,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符合英语基本句型要求的完整的句子。如:

CIA destroyed 92 interview tapes (New York Times 2009/3/2)

Ukraine Teeters as Citizens Blame Banks and Government (New York Times2009/3/2)

作为对完整的新闻报道的高度精练与概括, 新闻标题的主要作用就是传递语意和概括全文主旨大意。但是由于标题的特殊位置的制约, 出于对版面安排的考虑, 也是为了突出重点, 英语新闻标题往往将标题的句子加以简化, 省略一些在语法层面上必不可少, 但没有实在意义的成分, 以求简练。新闻标题更多的时候是采用短语而不是句子。

例如:HSBC in£12.5bn fund-raising plan (New York Times 2009/3/2)

MazatlanJournal:ForSomeTaxi Drivers, a Different Kind of Traffic (New York Times 2009/3/2)

汉语新闻标题的基本句型。尹世超在《标题语法》一书中, 将新闻标题分为主谓标题、谓词性标题和体词性标题三个主要的基本类型。

所谓主谓标题, 指在标题末尾加上标点符号后, 可以构成有主语的主谓句。这种句型结构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综合性, 可以言简意赅地向读者传达文章的主旨大意, 既简洁明了, 又可以全面概括。因而在新闻标题中, 这种形式的标题占绝大多数。

例如:吴邦国会见日本防卫大臣 (《人民日报》2009/3/21)

俄副总理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人民日报》2009/3/21)

所谓谓词性标题, 指由谓词或谓词性短语构成的新闻标题, 即“动词+对象宾语”。其中, 动词对对象宾语起支配、关涉的作用。这种结构在陈述报道中功能性较强, 简洁鲜明, 同时生动活泼, 富有动感, 可以很快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关注。

例如:加快推进科学重建加快推进科学发展 (《人民日报》2009/3/21)

希望全国政法干警学习谭东同志 (《人民日报》2009/3/21)

所谓体词性标题, 指由体词或体词性短语构成的新闻标题。

例如:进退两难的福利改革 (《人民日报》2009/3/30)

薯片与芯片 (学者论学问) (《人民日报》2009/3/30)

英汉新闻标题的时态

根据刘宓庆在《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中所言, “‘时’ (tense) 这个语法范畴特指动词所表示的一个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 这个时间, 在印欧语中具有一定的标定形式, 主要以动词的曲折变化体系加以表示。”“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英语有专门用来表示时态范畴的助动词以及辅助性结构。”但是相对于英语, “汉语的时态概念就比较模糊与松散, 有极强的泛时性功能, 即时态与时间并不契合。”在表现形式上, 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汉语主要是借助于词汇手段来体现时态范畴, 而英语主要是借助于形态的曲折变化。

英语新闻标题的时态。英语新闻标题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 与我们平时常见的英语句子语法有所不同。在英语新闻标题中最常见的时态有三种:现在时、将来时和进行时。同时为了言简意赅的标题要求, 在标题新闻中还会给时态的表达形式“瘦身”。

英语报刊的新闻标题中常采用现在时态, 这种“新闻现在时 (Journalistic Present tense) ”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有如置身新闻事件过程, 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效果。例如:

Growing Economic Crisis Threatens the Idea of One Europe (New York Times 2009/3/2)

英语新闻标题还常用不定式来表示将来时。例如:

Olmert Likely to Face Charges in Corruption Case (New York Times 2009/3/2)

Obamas to Plant Vegetable Garden at White House (New York Times 2009/3/21)

动词不定式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可直接表示未来动作, 这是因为不定式可以有效地表述即将发生的事情, 同时因为它篇幅短, 使用动词不定式来表示将来时可以有效地节约篇幅。

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态或动作, 英语新闻标题也按日常英语语法规则处理, 采用现在进行时“be+现在分词”这一形式, 但其中“be”又通常被省略。

例如:Fragile Signs of Hope Emergingin the Gloom of Mugabe’s Rule (2009/3/21)

汉语新闻标题的时态。汉语时态的标定性很弱, 游移性、模糊性比较强, 时间界定模糊。句子的动词所致的动作或状态又很难说出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例如, 2003年8月28日《文汇报》电子版报道:

台湾犯罪分子恶劣行径令人发指拐骗大陆女子私渡去台湾遭缉捕强行将人推下海

从这则新闻标题中我们很难判断出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

但同日的英文版《中国日报》的标题是:

Beijing Condemns Taiwan Sea Murder

在这则新闻标题中就体现了“新闻现代时”的基本原则, 用现在时体现了过去的概念。

即便是用具体的语言手段体现时态, 英汉两种语言也会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汉语时态范畴完全借助于词汇的手段, 被称作助词附加。这种助词附加也具有很强的泛时性, 表达的时间范畴模糊、不具体。”

汉语的时态助词主要有三个:“着”、“了”、“过”。其中, “着”表示持续动态;“了”表示完成时, 已发生;“过”则表示一度或曾经发生的行为或状态。

例如:“易地任职”行不通了 (人民日报2009/3/30)

“老猎人”走了 (人民日报2009/3/30)

时间副词能表示很宽的时间范畴, 如:总、老、仍、再、还, 等等。此外还有专指性时间副词, 如:上午、昨天、今年, 等等。

例如:李长春开始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人民日报2009/3/30)

维权的路还很长 (人民日报2009/3/30)

英汉新闻标题中的语态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动词表示被动语态时, 被动语态结构“be+过去分词”形式中的助动词“be”, 通常被省略。

例如:Sino-Cuban Trade Ties Bolstered (China Daily, 1999) (=Sino-Cuban trade ties are bolstered)

与说明文、议论文等正式书面文体不同, 新闻标题使用动词主动语态的频率远远超过被动语态。这主要是因为主动语态更生动多彩、直截了当, 有感染力。英语新闻标题只有在强调事件或动作的接受者时才使用被动语态, 突出强调宾语部分, 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27 Killed as Gunmen Storm Police School in Pakistan (New York Times 2009/3/30)

这篇报道记叙的内容是在巴基斯坦发生的一起枪击事件。在这个新闻事件中, 死亡人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以数词开始的被动语态, 突出了这个重要内容, 醒目、鲜明, 能一下子吸引读者。

“汉语语法的民族文化特征特点决定了汉语的被动语态范畴的表现手段不同于印欧语。汉语是用词汇化手段表示被动性, 这是汉语语法的本体论特征。汉语语态的范畴有隐含、模糊的一面, 很多时候是以主动语态表示被动的意义, 不能完全从形式上标定语态范畴。汉语以词汇手段表示被动意义, 而词汇手段是选择性的, 比较灵活, 既可用, 也可以不用;用哪个词也没有严格的约定, 是一个开放性范畴。”

新闻标题能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也是新闻报道取得成效的第一步。英汉新闻标题由于两者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在句法层面上显示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正确地理解它们, 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报道的内容, 提高阅读和翻译的效率, 达到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世超:《标题语法》,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2].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年版。

[3].陈燕:《报纸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6年版。

英汉新闻 篇2

(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

体育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1](P.22)如今,随着世界各地体育热潮的不断兴起,体育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版块,占有极大的地位。全球许多报纸的体育版往往能够占到整个报纸的近四分之一,可见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2](P.2)然而,英语体育新闻在词汇、句型等方面有其自身特色,这些无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新闻的翻译必须跳出以单纯的语言对等为原则的模式而寻求新的发展。[3](P.1)目的论的提出无疑为体育新闻的英汉翻译提供可靠的指导。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4](P.7)因此,译者若能熟练掌握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则能译出高质量的译文。鉴于此,本文拟从目的论的角度对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译者更了解体育新闻的语言特色及功能,并为译者的英语体育新闻汉译提供指导,也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目的论对体育新闻翻译的适用性。

2.研究现状

2.1 体育新闻与翻译的关系

体育新闻旨在传播人类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及其相关的一些信息,张扬人类向自身的极限挑战、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自身的至善至美的一种人文精神。[5](P.48)建国初期以来,体育新闻从一报几刊发展到如今几乎每报必有版面或专栏。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对国外体育新闻的翻译早已成为必然。在翻译过程中,一些人名、地名、队名及体育术语常常被认为是翻译的难点。近年来致力于解决这类问题的专著、词典有近10种[6](P.1),如张菊荣的《体育英语风》[7],梭伦的《实用体育英语》[8],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奥运广播电视业务英语》[9]等等。此外,还有不少文章从其他角度对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进行研究,如彭菲的《国际体育新闻的编译技巧》[10]和葛瑞峰的《探析目的论视野下的英语体育新闻汉译》[11]等等,这些都为体育新闻的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但是体育新闻的翻译还是存在不足,如译者对语境的误解,缺少专业知识以及背景知识等等。[6](P.1)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帮助译者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并找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来译出高质量的译文,从而增强更多人对体育新闻的兴趣并满足其阅读需求。

2.2 国内外关于体育新闻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体育新闻的研究

18世纪以后,欧美的一些报纸便时不时地刊登有关体育比赛的消息,赛马、板球、划船等比赛经常成为报道的内容。1829年,美国第一份运动杂志《美国赛马与运动杂志》问世,之后的《时代精神》、《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等也陆陆续续开始报道体育相关报道。[12]从1883年美国报业先驱约瑟夫·普利策在《世界报》(The World)首次设置体育新闻部和专职的体育编辑起,体育新闻作为一个正式的新闻新闻分支学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3](P.1)在此期间,不少学者也陆续出版体育类书籍,例如威廉·T·梯尔登的《网球的艺术》(The Art of Lawn Tennis)[14]和琳达·泰林顿-琼斯的《改善赛马的性情》(Improve Your Horse’ s Well-Being)[15]等。之后其发展出现多元化,“体育热”开始风靡全球。2.2.2 国内关于体育新闻的研究

1863年11月14日,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性报刊《上海新报》刊登了上海秋季的赛马消息,揭开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帷幕。[16](P.1)相继地,《申报》、《大公报》、《时报》、《东方杂志》等报刊纷纷涌现,对体育新闻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6](P.1)到20世纪80年代,体育新闻得以正式登上“大雅之堂”。[13](P.1)进入21世纪后,体育新闻在中国的新闻业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中国新闻报道的主角之一。[17](P.1)不少学者就体育新闻这一主题发表相关文章,如王惠生的《体育新闻深度报道》[18]、邓星华的《现代体育传播研究》[19]和严硕勤的《精彩体育新闻录》[20]等。也有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切入的,如王敏芳的《英美报刊新词的特点与汉译策略》[21]、杨慧勇的《英语体育新闻标题修辞赏析与翻译》[22]和贺明芳的《体育新闻标题翻译浅析》[23]等。当然还有不少其它专门领域的研究,如体育采访研究和体育新闻市场营销学等。这些关于体育新闻的研究,为体育新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3当前国内外关于翻译目的论与新闻翻译的研究

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首先,莱斯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中,发展了以原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24](P.1)其后,汉斯·弗米尔(Vermeer)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25](P.1)最后,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24](P.1)

国内也有不少关于目的论研究的文章,如李慧君的《再读弗米尔“目的论”中文学翻译的开放性阐释》[26]和王海丽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27]等,这些文章主要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及内容,属于纯理论研究范畴;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对新闻的应用翻译进行探讨,如曾玲玲的《目的论指导下的新闻翻译》[28]和林晓琴的《基于目的论的对电视新闻翻译》[29]等,这些文章的作者把理论用于新闻翻译的研究,证明了目的论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我国的翻译之路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2.4关于英语体育新闻的研究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明的重要形式,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度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更是不乏体育爱好者。人们主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来关注国内外的最新体育动态,然而当面对国外媒体的报道时,许多人因为语言限制而感到无措。为了帮助更多的国人了解体育信息,体育新闻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有不少关于英语体育新闻的翻译研究,如林建冰的《体育汉英/英汉翻译的“特效处理”》[30],曹乔卉的《漫谈英语体育新闻的标题翻译》[31]等。但笔者在查阅相关材料后发现,以目的论为指导对英语体育新闻的翻译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同时体育新闻本身所带有的语言特点和其较强的专业性使得不少译者的译文在满足读者需求这一目的方面不太令人满意。因此,这一角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3.本人的研究思路

本文拟探讨目的论视角下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文章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英语体育新闻的语言特点和功能进行总结,并结合实例,从标题、词汇、句型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论证:翻译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直译、意译和增添等方法,只要能达到文本的预期目的都是可的行和有建设性的。这体现了目的论的核心原则“结果决定方法”。笔者希望通过以上各种分析,使译者了解到目的论在英语体育新闻翻译中的重要性,从而使译者能根据体育新闻的特点及其受众来决定体育新闻翻译中的策略。参考文献:

[1] 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李振国.A Study on Sports News Headlin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08.[3] 孙辉,王雪君.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ports News from Skopos Perspective[J].海外英语,2012,(4).[4] 吴波,朱健平.新闻翻译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5] 加里森.体育新闻报道[M].郝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曾辰.英语体育新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技巧[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7] 张菊荣.体育英语风[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8] 梭伦.实用体育英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9]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士教育司.奥运广播电视业务英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2008.[10] 彭菲.国际体育新闻的编译技巧[J].新闻前哨,2005,(1).[11] 葛瑞峰.探析目的论视野下的英语体育新闻汉译[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12] 佚名.近代外国平面媒体体育新闻传播[EB/OL].(2012-04-19)[2012-12-05].http://wenku.baidu.com/view/7c64be19fc4ffe473368ab10.[13] 郝勤.体育新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Tilden, W.T.The Art of Lawn Tennis[M].New York: Kessinger Publishing, 1920.[15] Tellington-Jones, L.Improve Your Horse’ s Well-Being[M].London: Trafalgar Square

Publishing, 2004.[16] 薛文婷.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历史研究(1840-1949)[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7] 陈俏俏.当代报纸体育报道标题语言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18] 王惠生,郭讲用.体育新闻深度报道[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19] 邓星华.现代体育传播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0] 严硕勤.精彩体育新闻录[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21] 王敏芳.英美报刊新词的特点与汉译策略[J].海外英语, 2010,(5).[22] 杨慧勇.英语体育新闻标题修辞赏析与翻译[J].考试周刊, 2010,(43).[23] 贺明芳,刘洪泉.体育新闻标题翻译浅析[J].考试周刊,2007,(3).[24] 佚名.百度百科[EB/OL].(2012-02-19)[2012-12-12].http://baike.baidu.com/view/2518302.htm.[25] 都建秀.目的论框架下的主体性研究[J].读与写杂志, 2007,(5).[26] 李慧君.再读弗米尔“目的论”中文学翻译的开放性阐释[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

英汉新闻 篇3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融推动了不同语言之间词的借用。英语报纸时政新闻中的汉语借用词有音译借用词、意译借用词和半音译半意译借用词;汉语报纸时政新闻中的英语借用词有音译借用词、意译借用词、音译+类别借用词和字母词/英汉混合借用词。英汉报纸时政新闻中的互借词在借用方式、构词能力、普及程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面对层出不穷的借用词,我们应从外来语中汲取营养,丰富中华

化,同时重视对外传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时政新闻;借用词;文化交融

[中图分类号]H313.5

[文献标志码]A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借用词的现象日益增多,并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报纸新闻中的借用词比较规范,也更能反映时代的变化,得到了国内外学者较多的关注。意大利学者马西尼[1]将借用词分为音译借用词、混合借用词、词形借用词、意译借用词和仿译借用词。国内著名学者王力[2]、刘正琰等[3]认为,只有音译词才可视为借用词。王力还进一步指出:“把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叫借用词,又叫音译词;利用汉语原来的构词方式把别的语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念介绍到汉语来的,叫译词,也就是意译词。”胡裕树[4]、吴传飞[5]认为,意译词不是真正的借用词或外来词。胡行之[6]则强调音译词和意译词都是外来词,并将汉语外来词分为全译音、全译义、全输入、半音半义和音义兼顾等类别。笔者收集了从2008年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玁ew York Times和《人民日报》中的时政新闻,根据上述理论,采用语料库和定量研究方法,分析比较英汉时政新闻中互借用词的异同。分析发现:玁ew York Times的时政新闻中含借用词102例,《人民日报》的时政新闻中含借用词264例。在汉语借用词表达中,为表意清晰,有时在音译部分后面加上表示类别的成分,这类借用词在《人民日报》中出现了54例,占总数的20.5%。《人民日报》中出现了33例字母词或英汉混合词,占总数的12.5%,这类借用词多源自网络的普及,以及美国在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另外,汉语报刊中的借用词已经出现语素化现象,即已成为汉语的词缀并开始构词。这类借用词在《人民日报》中出现了18例,占总数的6.8%。由此可见,长期以来,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官方语言,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汉语当中。

一、英汉报纸时政新闻中互借用词的分类

1.英语报纸时政新闻中的汉语借用词

一是音译借用词,即根据汉语拼音译成的借用词,直接借用。如:①This week, Meng Jianzhu, the head of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used his visit to the burned瞣ut store to drive home the governments message: that the rioting was instigated by supporters of the Dalai Lama, Tibets exiled spiritual leader who denies encouraging violence.[7]② But the womens story, like that of the violence that erupted in Tibet and neighboring regions, is more complex than the government ggests. Four of the women were Han Chinese.[7]①中的Dalai Lama(达赖喇嘛)和②中的Han(汉族)都是英语报纸中的音译借用词。音译借用词有的源自中国民俗文化,如Taichichuan(太极拳)、fengshui(风水)、yinyang(阴阳)等;有的属于中国特产或者有着中国特色的事物,如oolong(乌龙茶)、litchi(荔枝)、ginseng(人参)、kai shu(楷书)等。二是意译借用词,即根据源语言的字面意思翻译形成的新词。意译借用词分两种:一种源于日常生活用语,如job瞙op(跳槽)、running dog(走狗)、lose face(丢脸)、beancurd projects(豆腐渣工程);另一种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有关,并引申出一系列类似词汇,而这些词汇都能恰到好处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如risk ones fortune in business(下海),“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等。三是半音译半意译借用词,即音译与意译结合形成的新词。Taikonaut是由 “太空”的汉语拼音和英语中的词缀naut组合而成的,意为航天员、太空人。此类借用词还有Mao Tse瞭ung thought(毛泽东思想)、ijing Opera(京剧)。在这两个借用词中,Mao Tse瞭ung,Beijing来自汉语词汇,thought、opera则是英语词汇。

2.汉语报纸时政新闻中的英语借用词

一是音译借用词,是用汉字音来表示词义的新词。这类形式的借用词有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的,以双音节、多音节居多。如:一位欧盟前高官还专门撰文,告诫西方要正视中国的现实,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 [8]沙文主义原指极端的、 过分的爱国主义,有时也会演化成富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如今的含义更为广泛,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或仇恨的一种极端情绪。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时政新闻。二是意译借用词,即用汉字义来表示词义的新词。如:5年前,日本首相小泉与韩国总统卢武铉也曾共同表示开启韩日关系“新时代”,2004年双方同意开始每年互访的“穿梭外交”。但是,因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等摩擦不断,“新时代”未能开启,“穿梭外交”被迫中断。[9] “穿梭外交”一词源于英语中的shuttle diplomacy。Shuttle在英语中原义是“使……穿梭移动、定期往返”。通过意译,shuttle lomacy 被译为“穿梭外交”,形象地表示了为解决某一问题,一国代表频繁地来往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活动。类似意译借用词还有峰会(summit)、最后通牒(ultimatum)、試管婴儿(test瞭ube baby)、人才外流(brain drain)、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禽流感(avian influenza/bird flu)等。三是音译+类别,即音译借用词后加表示类别的表意成分构成的借用词。“嘉年华会”来自英语中的Carnival。Carnival 原义是狂欢节,后逐渐从一个传统的节日演绎成为包括大型游乐设施在内、辅以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的公众娱乐盛会。这类借用词只有音译部分源于外语,后边汉语是为了表意清晰化而添加的,并非与原词浑然一体。再如多米诺骨牌(domino)、踢踏舞(tittup)等。四是字母词/英汉混合词,即英文字母简称或英汉混合词汇。DINK(丁克一族)来自英语中的Double Income No Kids,指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形式。这类借用词有的是直接借英文原型词,尤以原型缩略词居多。如WTO(世界贸易组织)、SARS(非典型性肺炎)、GDP(国内生产总值)、E瞞ail(电子邮件)等;有的是英文字母和汉字一起使用,如IC卡、E时代、Q我等。

二、英汉报纸时政新闻中互借用词的差异

1.汉语报纸时政新闻中借用词的语素化现象

汉语报纸时政新闻中借用词已经出现语素化现象,即已成为汉语的词素。英语报纸时政新闻中的借用词没有出现语素化倾向。(1)Anti,nter惭荼湮语素“反”,如“反倾销”、“反腐败”、“反恐”等。(2)Show演变为语素“秀”,如“走秀”、“时装秀”、“真人秀”、“魔术秀”等。(3)Bar演变为语素“吧”,如“网吧”、“氧吧”、“陶吧”、“话吧”等。(4)Chauvinism演变为语素“沙文主义”,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文化沙文主义”等。(5)瞜,瞘演变为语素“客”,如“博客”、“播客”、“黑客”、“闪客”等。

2.美语中的新词美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一直引领世界潮流,故美语中出现了很多新词。如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就起源于美国。这类借用词有的源自网络的普及和数码产品的流行,如鼠标(mouse)、点击(click)、在线(online)、网址(Web Site)、电脑空间(cyberspace)等;有的则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如yoga(瑜伽)、loft(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

三、结语

英汉娱乐新闻情感资源对比分析 篇4

关键词:娱乐新闻,情感资源,对比分析

一、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Martin为代表的一批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建立了评价理论, 该理论主要应用于分析语篇的人际意义。简要地说, 评价理论是一系列成系统的语言资源, 主要是词汇, 因此评价理论又称为评价资源或评价系统。

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已成功地运用到多种语篇分析中, 尤其是新闻语篇, 但偏硬新闻如政治、财经而轻软新闻如文化、娱乐。实际上, 娱乐新闻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因此语篇中表达人际意义的手段值得探索。本文便致力于分析娱乐新闻中的情感资源, 且分析对象涵盖英汉两种语言, 目的在于发现娱乐新闻中情感资源的特征及其发挥的人际功能。

二、理论框架

评价理论是一个语言系统, 态度是其中一个子系统, 并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情感系统是评价者对人、事物及人的行为等的情感表达资源, 这些情感主要包含高兴/痛苦, 自信/担忧, 感兴趣/厌烦。本文从以上三个子系统展开详细对比分析了英汉娱乐新闻中的评价资源, 旨在通过评价语言在英汉各自娱乐新闻中不同的比率和分布揭示两种语言的娱乐新闻所传达的人际意义的异同。

三、实例分析

1、“高兴/痛苦”资源对比分析

根据Martin和White的描述:“情感系统中‘高兴/痛苦’是当人们涉及到感情或情感时最容易产生的第一反应, 它所包括的高兴和痛苦两种情感是由人们对事物的喜欢和厌恶引起的”。在英汉娱乐新闻中, 表达报道者以及被报道者“高兴/痛苦”情感的语言资源非常丰富。例如:“Was that a bagel in Greg’s poket, or was he just glad to see his shiksa girlfriend and then wife, Pam (Teri Polo) ?”, 在这句英语娱乐新闻中“glad”一词是被报道者“Greg”的“高兴”情感表达。同时, 在汉语娱乐新闻中, 如“在众多明星加盟的片子中, 刘磊的小弟‘拖鞋’的角色最引人注意, 憨直, 愚笨却也有好心眼, 但往往海信却帮了倒忙, 看了让人忍俊不禁。”其中成语“忍俊不禁”也是表达“高兴”情感的语言资源。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 表达“高兴/痛苦”的情感资源在英汉两种娱乐新闻中所占的比率都很高。在英语娱乐新闻中, “高兴/痛苦”在所有表达情感的语言资源中占48.28%, 接近一半的比率, 而在汉语娱乐新闻中, “高兴/痛苦”的情感资源所占比率为51.85%, 甚至超出了半数。同时, 不难得知, “高兴/痛苦”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娱乐新闻中较之于情感系统中其余两类资源所占的比率是最高的。究其原因, 一方面, “高兴/痛苦”是报道者最易从自己和他人身上捕捉到的情感;另一方面, 报道者在新闻中所描述的被报道者的“高兴/痛苦”情感是读者最为关心的新闻内容, 因此使用这一类语言资源有助于新闻与读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自信/担忧”资源对比分析

在评价理论中, “自信/担忧”对应的英文为“security/insecurity”, 它指的是人们从外界获取的安全感, 具体地说, 是人们有时感到自信或信任他人, 有时却又感到不安或是惊讶和意外。在所搜集的语料中, 如“Johnny and Cleo enjoy an easy, unforced rapport—even if he’s surprised to learn she’s been taking ice-skating lessons for three years…”中“surprised”一词便是“insecurity”的情感表达, 而在另一则汉语娱乐新闻中“但仍有多家海外片商在与制片方接洽, 他们对于这部高投入、大制作的电影票房都抱有很大的信心。”, “信心”便属于“security”, 表达了被报道者“制片方”的自信。

较之于“高兴/痛苦”资源, “自信/担忧”资源在语料中总结的情感语言资源所占的比率较低。在英语娱乐新闻中, “自信/担忧”资源占31.03%, 而在汉语语料中, 该资源比率为29.63%。两者在数据上接近, 之所以比率低于“高兴/痛苦”资源, 是因为“自信/担忧”关乎人的心理活动, 需要报道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捕捉甚至猜测, 不利于新闻客观性的建立。

3、“感兴趣/厌烦”资源对比分析

对于情感系统中的最后一个分类, “感兴趣/厌烦”的内涵是我们是否对我们所参与的事件或活动满意, 包括事件或活动的整个过程和结果。例如, “…, which ends with Hubbard sputtering in high dudgeon when his potential conflicts are revealed…”, 其中“sputtering”和“dudgeon”都是表达“厌烦”的情感资源, 一个动词和一个形容词形象地描述了被报道任任务的不满和愤怒。另外, 在汉语娱乐词中“全明星阵容获发行商看好”, “看好”一词则明确表达了“感兴趣”的情感, 它是“发行商”对“全明星阵容”这一事件的满意程度描述。

从表达“感兴趣/厌烦”情感的语言资源所占比率来看, 它是英语和汉语娱乐新闻中都是最低的, 在英语语篇中占20.69%, 在汉语语篇中占18.52%。所占比率低于其他两类情感资源是因为“感兴趣/厌烦”是表达人对他人他物满意不满意的一种情感, 也是一种心理活动, 不易揣摩。在这种情况下, 读者中对所报道的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而报道者也是避免自身陷入争论的麻烦, 因此采取减少这一情感资源的使用, 有助于语篇人际关系的构建。

四、结语

总的来说, 在英汉娱乐新闻中, 高兴/痛苦所占的比率最高, 自信/担忧次之, 感兴趣/厌烦所占比率最低, 这与娱乐新闻这一特殊新闻语体的特点有关, 即既要使新闻比政治、社会等硬新闻生动有趣, 又要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同时, 三个子系统在英语和汉语娱乐新闻中所占的比率又稍有差别, 这主要根源于不同的文化、社会土壤, 西方人较能包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而汉语新闻则更注重保守性。而恰恰由于上述差别, 导致英语和汉语娱乐新闻呈现出不同的语体特点和行文风格, 这也正是将来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领域。

参考文献

[1]Martin, J.R.&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8.

英汉新闻标题的词汇经济性对比研究 篇5

新闻是一种应用文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率最高的文体之一。新闻标题是新闻语言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文体学的发展,英语新闻标题的研究也比较成熟。 但是,此类研究总是倾向于整体的文体特征,对某项文体特征的专项研究较少,对英汉语文体特征的对比研究也不多。 本文打算侧重于新闻标题的重要的文体特征——语言的经济性,结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探讨英语和汉语新闻标题中的词汇表现手段并进行对比分析。

二、语言的经济性

Grice (1975:48)提出的“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准则,其中的“量准则”规定了人们说话时应该提供的信息量: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际的现时目的)所需求的详尽程度,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也就是说,话语量必须恰到好处。

英国语言学家Leech(1983:177)在《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原则” (Economy Principle)。经济原则指的是在所传送的信息内容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减缩文本,并因此减少听者和言者在编码、解码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言语交际变得快捷而轻松流畅。简言之就是在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尽量用较少的语句或词或音节表达意义。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语言的经济原则以保证完成语言交际功能为前提,同时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它符合人类在语言运用中实现最优化的认知规律。对于新闻的读者来说,新闻标题的简洁可以节省读者阅读的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新闻标题的简洁可以节省版面的空间,从而容纳更多的有效信息。

三、分析

1.英语标题。

(1)缩略词。英语缩略词分为截短词(Clipped Word)、首字母缩略词(Initialism)和首字母拼音词(Acronym)。

1 ) 截短词。通过“截头去尾”的方法将一些常用的名词、形容词等截除一个或几个音节。由于这类截短的原词一般为常用词已经变得相对固定,成为英语词汇中约定俗成的一部分,所以虽经截短,读者仍能一看便知原来的拼写。即使作者有时采用一些读者不大熟悉的截短词,读者也可以在正文中找到其原形。

截短词可以通过这样几种方式形成:

1截去词的后面部分(或者稍有变化)。如:expo= exposition,champ=champion;

2截去前面部分。如:chute=parachute,van=caravan;

2)首字母缩略词。用各个词开首字母缩合而成,保留原字母读音。这种变异形式用几个大写字母代替几个单词,既节省了版面,又使版面编排错落有致,格外醒目。

3 ) 首字母拼音词。同首字母缩略词一样,用各个词开首字母组成,组成后的缩略词不再按原字母本音读音, 而是根据英语的读音规则拼读成一个新的发音。主要有以下几类:组织机构等专有名称,如: PLO=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IOC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美国) 国家宇航局]

常见事物的名称,如: DJI=Dow-Jones Index(道•琼斯指数)、ABM=anti-ballistic missile(反弹道导弹)、SALT= 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限制战略武器会谈)、SGMT= Greenwich Mean Time(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2.小词(Midget words)。小词多是短小、词义广的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而非多音节词。在新闻英语中被称为“万能同义词”(synonyms of all work)。在新闻标题中,常以盎格鲁一撒克逊单音节词代替长词和大词。字形短小的简单词生动、灵活,增加新闻报道的简洁性和可读性。有些词汇反复出现,成为标题标题中的独特词汇,一般文章极少使用或根本不用。如表示“破坏”或“损坏”一词意义的动词,标题一般不用damage,而用一些较之简短的动词:hit,harm, hurt,ruin或wreck等;表示“爆炸”之类的动词意义时,一般不用“explode”,而用blast,crash,ram或smash等词。又如,aim一词往往用来代替purpose,design,object,intention等词语。

3.口语词。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语新闻作品中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口语体,这主要是因为口头语比书面语通俗平易,在一定程度上能唤起读者的“亲切感”。另外,口语通常比书面语简短。这一趋势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得到了体现。如:E-commerce Takes Off (The Economist,May.15,2004)

4 . 生造词。在标题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新词,构成复合词由于这类复合词最先在新闻媒介上频频出现,故新闻英语学者称之为“新闻生造词”。如:blacketeer=black+marketer(黑市商人); politburo=political+bureau(政治局);Euromart=European+ Common+Market(欧洲共同市场)。

2.汉语标题。

(1)缩略词。汉语的新闻标题和英语一样,缩略语形式比比皆是。汉语标题里的缩略词中一部分是英语词汇里的缩略词,已经为大众所熟知。出现的比较多的有:SARS、 WTO、GDP、NBA、OPEC、BBS等;一部分是用汉语拼音字母的简缩式来表示,如:HSK(汉语水平考试)、PSC(普通话水平测试)、GB(国标)、HB(环保)、RMB(人民币)以及铁路列车代码中的T(特快);汉语里也有很多自己的缩略词,如 “政协”、“入世”、“安理会”等

(2)单音节词。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是单音节语言, 每个字单音多义,且无长短之分。因此,在单音节和双音节均可用的情况下,选用单音词必然会减少句子的字数,从而缩短长度,达到经济的效果。如:太钢对标挖潜挺进十强(2002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这一标题中“对”、“标”、“挖”、“潜”分别是 “对照”、“标准”、“挖掘”、“潜力”省略后的单音节形式。这里使用单音节词不仅不影响原意,而且与下文的 “挺进十强”相对应,形式和谐,没有冗余之感。

(3)口语词。在标题中运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字词,不仅可以使对读者产生亲切之感,也可以达到简约的目的。如:以色列:的士司机侃大选(2000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口语词“侃”使标题简洁、生动。

从词汇方面看,缩略语都是英汉新闻标题中的最常见的经济手段,因为他们使用语言符号少,线性排列短,而信息容量大,完全符合交际的经济高效原则。据统计,与汉语相比,尽管英语的缩略语数量更多。但是在汉语标题中缩略词的使用是英语标题中的2倍,因此汉语标题中更频繁地使用缩略词。另外,英语和汉语标题里都倾向于用简短的词:英语是小词,汉语是单音节词,它们既能为报纸版面节省空间,又在表达上有力、有吸引力。差异是虽然使用口语词在英汉语中都可以实现经济的作用,但是由于英语里口语词汇更加丰富简短,英语口语词使用比率要比汉语高。

四、结语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人们效率的提高,新闻标题的语言经济性的表现手段也会越来越多。简洁的新闻标题体现在对整个新闻信息的提炼,在简洁中体现新闻要旨,凝聚新闻价值,突显新闻的含金量。

摘要:本文从词汇方面探讨英汉新闻标题的语言经济的形式。本文以英汉报刊中的新闻标题为研究对象,以语言的“经济原则”为指导,根据语言经济性不同的表现手段进行归类和对比分析,我们力图掌握英语和汉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经济性的规律。

英汉新闻标题选词特点的对比分析 篇6

一、意义目的

新闻语言学是一门学科的研究, 国内大多集中于其本体的研究, 例如:对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对不同媒体新闻语言比较研究和对新闻语言的范式研究, 等等。

而跨学科运用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知识来研究新闻语言在国外方兴未艾, 国内的研究通过cnki数据库查询的结果却仅显示有以下三篇期刊论文。

新闻语言学是一门学科的研究, 国内大多集中于其本体的研究, 例如:对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对不同媒体新闻语言比较研究和对新闻语言的范式研究, 等等。

而跨学科运用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知识来研究新闻语言在国外方兴未艾, 国内的研究通过cnki数据库查询的结果却仅显示有以下三篇期刊论文:

[1]郭可.中英新闻标题语言比较[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5, 4.

[2]贾卉.新闻标题动词英汉对比和汉英翻译[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9-9, Vol26, (3) .

[3]澹台林琳, 耿耿.谈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 .

由此可以看出, 在新闻标题的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研究上还比较薄弱, 还有比较大的研究空间。而本文从英汉新闻标题的选词特点分析入手分析研究英汉新闻标题的差异, 旨在对现有的研究进行加深、微观化, 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跨文化交际和中英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本文进行英汉新闻标题选词对比分析将运用以下理论。

(一) 语用学理论

中国关于英汉语用对比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同期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如何使用语言[4]。

本文研究英汉在新闻标题语言环境下如何进行适当的选词, 属于语用学研究的范畴。研究的结果也反过来对英汉翻译新闻标题在进行选词的语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 对比语言学

许余龙 (2002) 指出,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 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 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 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 并将这些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对比语言学对跨文化交际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进行两种语言的词语对比, 可以充分地认识汉语和英语的新闻标题的具体特点, 帮助读者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 以及帮助翻译者更好地进行准确的翻译。因此, 重视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 把对比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中来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对英汉新闻标题选词上的差异探讨正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词汇文化的对比分析为基础的。

(三) 文化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以语言的文化功能为研究对象, 其任务是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方面, 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来考察语言, 分析文化因素对语言构成的影响;另一方面, 从语言本身的结构和要素出发, 从语言去透视它所负载的文化。语言和文化可以说是共生的。文化的创造和推进离不开语言,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又同文化息息相关。要想了解文化, 撇开语言是不可思议的;要想认识语言, 文化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文化语言学理论对分析汉外语言对比差异存在的原因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而本文关于汉英新闻标题选词差异的根本原因的分析, 是在借鉴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它主要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理论与汉外语言的对比分析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在不同文化交流中, 人们总倾向于用自己母语文化的说话方式来解码对方的话语, 这就可能造成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差异冲突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是有效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途径。

因而, 本文对比分析的结果就要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运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 本文将采用英汉新闻标题语言的语料库查询的定量统计, 并在定量的基础上定性得出结论, 英汉新闻标题在选词上存在哪些差异, 并将对比的结果运用于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学。

三、对比研究

(一) 词频

1. 动词、名词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动词、名词都是支撑句子存在的重要成分。新闻标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为一个表意的句子存在, 但英汉在这种特殊句子中使用动词和名词的频率却截然不同。汉语新闻标题中动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其他词类, 而在英语新闻标题的选词频率上, 动词使用的频率却远远落后于名词。例如:在同一份《环球时报》1—4版中:

(1) Lille and Monaco on the Verge at Both Ends

(2) Hard Landing Unlikely:Experts

(3) All that Jazz

(4) An Urban Baby Boom

(5) Selling the Drug Business

(6) Multinationals Eyeing 12thFive-year Plan

即使在 (5) 、 (6) 两个标题中我们看到出现的动词也改变了形式, 变化成“selling”、“eyeing”的动名词形式。因而我们可以说在英文新闻标题中名词选用的频率高于其他词类, 这也与包括美联社、《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在内的许多知名媒体在它们的“编撰手册” (stylebook) 中专门提醒编辑“Never begin a head with a verb.”[5]的规定相符。

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英语中名词本身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和广泛的语法兼容性, 可在一定的情况下充当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多种词类以表达完整的句法概念。

而汉语新闻标题在选用词汇上则与英语完全不同, 仍是以动词为主。例如:一份《南方周末》1—4版中的几个新闻标题:

(1) 基地组织公布暗杀名单

(2) 尼日利亚警察总署遇袭

(3) 朝鲜将处理金刚山不动产

(4) 新西兰航班逐渐恢复

(5) 暂停进口台涉塑产品逾千

(6) 京退休人员首发一次性补贴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动词在中文新闻标题中动词不可或缺。这主要是由于在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支撑, 并且由于词类划分明确, 因而动词的位置无法替代造成的。

2. 形容词、副词

在新闻标题英汉对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选用频率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我们细心观察可以发现, 汉语新闻标题中不管大会议还是小会议, 常说“隆重开幕”;不管工作性质内容, 常说“胜利完成”等, 除此之外还有“全面提高”、“切实加强”、“认真执行”等形容词、副词修饰语。而英语新闻标题中较少使用形容词或副词。例如:中英对照的《人民日报》的两个新闻标题进行对比: (1) a.英国全力追查“医生帮” (《人民日报》)

b.British Terror Probe Focuses on Doctors (China Daily)

(2) a.热烈庆祝建国90周年 (《人民日报》)

b.Celebrating China Success (China Daily)

其中“全力”、“热烈”这类的词语在中文的新闻报刊标题中经常出现。但英语新闻报刊标题中这类词却出现得非常少。

(二) 简短词

1. 缩短词

新闻标题作为整篇文章的内容的浓缩同时也限于版面的限制, 因而在选词上尽可能多地使用简短词。这一点是英汉新闻标题的共同特点, 但二者在简短词的选用特点上却也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

英语中由于是以字母为排版单位的, 因而在简短词的选用上是以字母少的为首选标准的。例如: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常用blue指代depression, ban指代restrietion, cut指代decrease, ho指代popular, cop代替policeman, aid代替assistance, blast代替explode或explosion, 等等。

但在汉语中由于是以字为单位进行排版的, 因而, 在选用简短词时是以单音节词为首选标准的。例如:“希腊船王遭绑被索千万”, 其中“绑”指代了“绑架”, “索”指代了“勒索”。

2. 字母缩略词

和上文中提到的缩短词一样, 字母缩略的目的也是为了节省标题的版面, 但字母缩略这一选词方法却只在英语新闻标题中有所运用。

例如:NY Times to Mortgage HQ (“纽约时报”抵押总部融资) , 其中NY是New York的缩略, HQ是headquarters的缩略。

这种字母缩略在中文新闻标题中几乎见不到, 这主要是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 因而无法进行字母缩略[6]。

(三) 新词

世界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都秉承着“时效性”的原则 (1) , 而时效性在新闻标题选词上就表现为对新词的选用上。英汉新闻标题选词在这一点上都具有相同的特征。所有反映当今热门话题的词语都会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例如:

(1) New Iphones to Use China-backed 4G Network Standard

(2) Blog Writers Rise to 50M

(3) 淡旺季价差10多倍, 酒店雷人报价让三亚很受伤

(4) 美国“山寨”白宫挂牌甩卖

在这些标题中“4G”、“50M”、“雷”、“山寨”等新词都被广泛地用于新闻标题中。

四、俚词熟语

我们对新闻标题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对大型或知名的新闻媒体的标题选词研究, 对于地方性的报刊媒体的新闻标题研究也要纳入研究对比范畴内。

研究地方性新闻标题我们常常会发现中文的新闻标题的选词上还经常使用俚词、熟语, 以期望营造一种亲切、风趣、活泼的氛围。例如:

(1) 宁流千滴汗, 不坏一粒粮

(2) 含糖饮料, 过街之鼠

(3) 歌儿为什么这样红?

这些地方性新闻报刊的标题广泛地运用俚词、熟语, 从而营造出生活的休闲氛围, 也带有俏皮的意味。

但这样的俚词、熟语的选用在英文新闻标题中不仅仅局限于地方, 并且在大型的知名的报刊中也屡见不鲜。例如:

(1) To Arm or Not to Arm that Is the Question

(2) Don’t Cry for Me, England

(3) 5-year-old TV Chef Wows US

(4) Pioneer Colleges Face Axe

这样的新闻标题在英文报刊中随处可见, 各种媒体标题都喜欢使用, 和中文的俚词熟语只用于地方性新闻标题不同。

五、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 根源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方面,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汉新闻标题的选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究其根源, 其实与两国间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观念意识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 是一个拥有了五千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教化使得中国集体主义、“和”的思想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这样的文化主导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国家体制相吻合, 因而渗透到了中国的各个领域。在新闻语言方面就体现在新闻语言的政治化、和谐化。为了创造和拥有和谐社会, 知名的大型报刊在新闻标题的选词上就必然要符合大多数人的意向、符合集体主义的观念, 于是大量俚词、熟语也就只能出现在地方性的小范围的报刊新闻标题中。

相较于中国, 西方追求的是个人主义的观念, 个人的利益至高无上。在社会上以尊重个人, 尽量地迎合个人主义的需要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主导。这一点在新闻标题的选词上就表现为俚词、熟语的广泛使用, 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嬉笑怒骂较为自由。在地方或中央性的报刊标题上可调侃总统领导人, 下可讨论鸡毛蒜皮的小事。

(二) 原因

新闻标题属于新闻语言的范围, 因而, 其在选词上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也与中国和西方国家对于新闻语言的规范有一定的联系。

英语新闻媒体都遵循着“ABC”的新闻规则, 即报道内容准确 (accuracy) 、语言文字简洁 (brevity) 和结构条理清晰 (clarity) , 追求的是准确、简洁与客观。因而这样的语言规范使得在英语的新闻标题选题时就较少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限定的词汇[7]。

而中国的新闻媒体遵循的是“准确、简洁、通俗、具体” (2) 。而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 因而新闻标题为力求准确具体, 大量地使用限定修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每个词多表达的准确具体性。

六、结论

通过以上的对比, 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英汉新闻标题在选词方面的不同, 对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翻译的方法有效正确地解释汉语新闻标题和阅读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 灵活使用各种词类

从词频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 汉语新闻标题注重使用动词, 英语重视使用名词。因而在把汉语标题译为英语时, 应遵从英语的语言习惯, 灵活处理, 不能以动词开头, 而应采用例如:动词的非谓语形式、添加主语、略去或者对句中的动词也可以采用转类意译的方法。

例如:

(1) 建立乡镇一把手“备选库” (《人民日报》)

Building Town Leadership Pool (使用非谓语形式)

(2) 发布重点地区高森林火险红色警报 (《人民日报》)

High Forests on Alert for Fire (动词省去)

(3) 反垄断法出台“剑斩”市场垄断 (中新网)

Anti-monopoly Law Passed for Fair Competition (意译)

(二) 简短词的选用

英汉新闻标题受到版面的限制都需要选用简短词。但之前的对比中我们也看到在简短词的选择上英汉有所不同。由于汉语语言的丰富性, 同一个中文词汇, 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可能有好几个, 因而在进行标题翻译时, 一般应该选择一些短小精练或字母最少的单词。例如:

(1) 全国人大任命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新华网)

New Ministers Get Top Legislature’s Nod

(三) 形容词副词等的谨慎使用

通过对比, 中英新闻标题在选词上对形容词和副词的态度截然不同, 因而在进行英语翻译时, 应当谨慎使用形容词和副词, 否则虽然文意能够明了, 但会给人拖沓之感。因此可以对于不重要的信息不进行翻译, 必要时可以选择英语中含有修饰语意义的动词来替代形容词。例如:

(1) 中国积极推行“低碳生活” (《人民日报》)

China Promotes Low-carbon Living

总之, 在对外汉语的翻译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注意英汉在新闻标题上的不同, 得体地进行交际, 减少交际障碍。

参考文献

[1]郭可.中英新闻标题语言比较[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5, 4.

[2]贾卉.新闻标题动词英汉对比和汉英翻译[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9-9, Vol26, (3) .

[3]澹台林琳, 耿耿.谈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 .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5]Goldstein, Norm.The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 and Briefing on Media Law[M].Massachusetts:Perseus Publishing, 2000.

[6]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 G., and Svartvik, J., A.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3.

英汉新闻 篇7

世界上第一位电视新闻主持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的沃尔特克朗凯特被誉为“anchorman”。他们往往是记者出身, 富有工作经验, 参与新闻报道选题, 采编, 制作, 播出各个环节。

一、英语新闻播音在词汇上、说话的内容上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

如:在报道中会大量出现国内外的组织、机构的名称及其缩略语, 如, UN (联合国) , WHO (世界卫生组织) , WTO (世界贸易组织) , APEC (亚太经合组织) , ASEAN (东南亚国家联盟) 等不一而足。以国家元首为例, 美国总统称president, 英国首相称prime minister, 德国总理称chancellor。

二、在句式上, 与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

如:在英语新闻报道文体中复合句中多用状语从句、宾语从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少用倒装句、分词短语、名词后置修饰语如限定性定语从句等。由于广播报道的传播途径的不同于报刊英语, 诉诸于耳, 为了降低理解的负担, 句式往往趋于简单。

广播电视新闻以主动语态为主。英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间有转换关系且转换后二式语态对等, 不带有贬义或其他消极的情态。相对于汉语来说, 被动语态的消极情态色彩和指向性使得它无法在一般客观公正的广播电视新闻中出现。因此当需要表达被动含义时, 汉语广播电视新闻便采取了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中间过渡语态——中动语态。在广播电视新闻中英语的被动语态多于汉语;汉语的中主动语态明显多于英语, 且大多都是包含着被动因子但却不着意于被动关系的表达。

三、在语篇模式上, 广播报道体裁体现出具有规律性的社会和技术因素

新闻报道中普遍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分为导语和正文两部分, 即以重要性递减的顺序勾画新闻事件:导语提炼出最主要的信息, 然后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 依次列出比较次要的内容和细节。

四、从英文新闻播报的角度来看, 英语播报语速要比中文播报语速快

在美国, 广播采访的语速约为每分钟190个词, 而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正常语速是每分钟165~180个词。汉语新闻播报一般每分钟为250-260字, 最快达到每分钟300字。就涉及的词汇量相比汉语而言, 英语涉及的词汇量大。由于英语新闻的内容涉及面广, 其中出现的词汇也相应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闻英语词汇中也蕴涵了大量繁杂的文化信息。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汉语新闻的涉及面同样很大, 因此在词汇上囊括了各种类别, 各个方面, 在实习过程中播音员需要查阅字典来确认生僻词的读音。

五、汉语新闻播报和英语新闻播报在体态语上的差异

汉语新闻播报和英语新闻播报体态语上的差异追根溯源是两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 体态语就像语言一样, 是在某种文化内部形成的自身的一整套清晰、明确、模式化的符号, 它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布罗斯纳安在中国调查发现, 中国人普遍感到英语国家的人走路时“傲气十足”。他说:“在中国人看来, 英语国家的人自由自在地行走时, 神气活现, 贪得无厌, 垄断独霸, 专横跋扈, 盛气凌人。”英语国家的人则“可能将中国人的走路姿势看成是畏畏缩缩, 羞羞答答, 或者怕出风头。”在新闻播报时, 英语国家的人与中国人相比, 目光交流的时间更长, 更频繁。英语国家的人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为人不诚实或者逃避推托, 也可能表示羞怯。而中国人却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者服从而避免一直直视对方。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

具体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新闻播报中这种差异就更为明显了。汉语新闻的播报的方式已经从开始的单一的宣读式向多元化转变, 现已出现了宣读式、播讲式、评述式、谈话式, 更有今年来大热的方言类“说新闻”的新颖方式出现。其中播讲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是汉语广播电视新闻的代表性播报语体。播讲式的特点是既严肃庄重又不失其时效性和新鲜感, 适合我国的文化特点, 迎合大众的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外开放的加强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人们开始理智地审视自己周围和外部的社会环境, 并用发展的眼光、客观的态度来评价自己, 评价外部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态。因此对于容易引起共鸣的新闻节目也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不论什么时候, 新闻播报作为一种直面社会、直面大众、反映社会生活的节目形式, 都是具有潜在的生命力的。今后我国的电视节目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当然也会随之而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要不断总结过去的好的经验, 在新闻播音方面继续探讨更加可行的发展的新路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 越来越显得重要。国际间交往日趋频繁, 加之当今媒体变革新时代的来临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大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 外国人涌入中国。我们想要让世界了解中国, 就应该培养出更多具备英汉两种语言播音能力的新闻播音员。这就要求播音员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发音和播音技巧。因此, 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播音差异进行探析, 有助于我国的文化传媒事业向国际化、跨文化的良好传播模式转变, 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播音差异进行对比, 以期对新闻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浅探,英汉语言,新闻播音,差异

参考文献

[1]林海春.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8) .

[2]Carl Hausman Philip Benoit著.王毅敏, 刘日宇译.美国播音技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朗文当代英语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691.

[4]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12.

英汉新闻 篇8

一、主位与主题

在本质上, 主位与主题这两个概念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而其内涵则具有相当的差异性, 因而有必要对两个概念进行区分。“主位”最早由布拉格学派创始人马泰休斯提出, 用于表达话语的出发点。他认为一个句子可以划分为“主位”“述位”和“连位”, 述位指围绕主位所说的话, 连位则指把主位和述位连接起来的过渡成分, 后来连位被视为述位的一部分。而“主题”是某语篇展开所围绕的基本信息。韩礼德 (1985) 指出, 主题与主位在两个方面存在差异。一是两者的内涵不同, 主题只是一种特殊的主位, 是分句中在概念结构里具有某种功能的第一个成分。二是两者涉及的语言层次不同, 主位属于词汇语法层, 而主题涉及音系层中的已知信息, 混淆了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由以上比较可以得出, 主位这一概念大于主题, 它在包含主题的基础上还可能包含其他成分。因此, 本文应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 对两篇新闻报道进行主位结构及主位推进模式进行分析, 以更好地探究语篇组织结构。

二、主位结构对比

韩礼德 (1985) 依据主位结构本身的复杂程度, 把主位分成单项主位 (simple theme) 和复项主位 (multiple theme) 。实际上, 这种划分承袭了三大元功能的思想。单项主位指只包含表达概念意义的成分, 而复项主位则由多种语义成分, 在概念成分的基础上还至少含有表达语篇意义或人际意义的成分。另一方面, 主位也可分成无标记主位 (unmarked theme) 和标记主位 (marked theme) 。前者指小句的主语是小句的主位, 当小句的主位是除主语外的成分时, 则为标记主位。本文从以上两个方面, 以小句为单位对两则新闻的主位进行了分析, 结果如下。

由表1可知, 英汉新闻均大量使用单项、无标记主位, 即大部分情况下小句的主语便是主位。Thompson (2008) 指出, 使用无标记主位有助于保持话题的连续性, 单项无标记主位在此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两新闻中, 出现频率较高的主位均为“习近平”“白俄罗斯总统”“双方”。由此可知, 两新闻都围绕双方领导人的会见展开, 具体地叙述了两领导人就进一步合作提出的举措及倡议等, 话题的连续性得以体现。单项无标记主位的使用, 可以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地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有研究表明, 直接性、客观性和可读性是新闻语篇的文体特征。可见, 英汉新闻语篇在主位结构上的相似主要源于共同的文体特征。

虽然两新闻在主位结构的基本使用上存在相似之处, 但汉语新闻中的单项主位和标记主位多于英语新闻。就单项主位来说, 其在汉语新闻中所占比例是100%, 而英语新闻中则为85.4%。换言之, 汉语新闻没有使用多项主位, 这由汉语的意合特点所决定。各小句之间的联系并非由显性的连接词体现, 而是由内在的语义实现。英语语言则以形合为主要特征, 小句之间有显性的连接词, 存在一定的多项主位。就主位的标记性而言, 汉语新闻中的标记主位主要以时间、地点为小句的起点, 占所有主位的11.8%, 而英语新闻中标记主位只有4.9%。事实上, 这种差异也由英汉语言特点的不同所致。汉语表达多以交代时间地点等背景信息为先, 这些信息成为小句的主位。英语表达则注重优先表达参与者, 将主语作为小句的主位。

总而言之, 新闻语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两则新闻在主位结构上的相似性, 即均以单项、无标记主位为主。另一方面, 其内在的差异性取决于两种语言系统的不同。

三、主位推进模式对比

由上部分的分析可知, 主位结构是小句层面上的分析。然而每个小句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必然组成语篇, 成为语篇中的一部分。在语篇层面, 主位如何一步步地向前推进对于整个语篇的信息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位的推进方式也可称主位推进模式 (thematic progression) 最早由Danes提出, 之后不同的语言学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模式分类。本文采用朱永生 (1995) 提出的主位推进模式, 因为该模式既考虑了英语语言, 又将汉语语言的特点考虑在内。

朱永生 (1995) 认为, 主位推进模式可分为四种:一是主位同一型 (亦称平行型:主位相同, 述位不同) ;二是述位同一型 (亦称集中型:主位不同, 述位相同) ;三是延续型 (亦称阶梯型:前一句的述位成为后一句的主位) ;四是交叉型 (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 。本文对两则新闻中的主位推进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 汉语新闻语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以同一型为主, 而英语语篇则以延续型为主, 同时同一型也大量存在。两新闻中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语篇组织结构的差异。胡壮麟等 (1989) 认为, 主位推进模式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语篇中的信息传递与信息流动。主位所表达的信息在一般情况下是已知信息 (Given) , 而述位则表达新信息 (New) 。汉语新闻中, 语篇的组织主要依靠相同的主位, 就某一主题的各个方面进行展开。实际上, 在汉语语篇中, 多数情况下相同的主位都是省略的。例如, 中方愿继续同白方一道拓宽贸易领域、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促进贸易平衡。该句话共包括四个小句, 主位都是“中方”, 由此“中方”作为已知信息成为小句信息的起点。同一型的主位推进模式则使信息流动集中于述位, 使读者们能够快速地找到信息焦点, 了解语篇的主要内容。

英语语篇中, 信息流动主要依靠下一句主位对上一句述位的承袭。也就是, 原本是上一句中的新信息, 到了下一句则成为信息的起点, 即已知信息。例如, Beijing feels satisfi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Belarus relations as the ties grow steadily closer.前一小句述位的一部分为China-Belarus relations, 而后一小句的概念主位为the ties, 这种延续型的主位推进模式由近义词实现。信息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形式之间的对应。此外, 主位相同的信息流动形式也存在英语语篇中。

造成这种主位推进模式或是信息流动差异的原因在于, 汉语是高语境语言, 意义多隐含于语篇内部, 基本上以省略的相同主位组织语篇。而英语相对来说是低语境语言, 要通过显性的衔接手段以线性方式构建语篇。

四、结语

本文对两则英汉新闻中主位结构及主位推进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 两新闻在主位结构方面均大量使用单项无标记主位, 这取决于新闻语篇共有的文体特征。再者, 汉语新闻的主位推进模式以主位同一型为主, 而英语新闻则以延续型为主, 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于两语言系统采取的信息流动方式不同。英语以显性的线性方式构建语篇, 汉语则以隐性的螺旋方式使信息流动。对英汉主位结构及主位推进模式异同的了解, 可帮助我们更迅速地、更有意识地获取语篇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在英汉写作方面对语篇构建提供建设性的指引。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2]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英汉新闻】相关文章:

英汉语言05-24

英汉04-18

英汉成语07-24

英汉修辞06-22

英汉句法07-28

英汉词法09-06

英汉语用对比04-12

英汉翻译句子06-10

英汉翻译原文09-05

英汉称谓语05-04

上一篇:租房市场下一篇:土地用益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