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存在问题

2024-08-02

监管存在问题(精选十篇)

监管存在问题 篇1

关键词:会计监管,问题,对策

当前, 会计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快, 一大批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为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但是需要看到的是, 当前会计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会计人才的培养选拔。因此, 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理清思路, 查找根源, 加快解决。

1 会计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 有关法律法规对于发布虚假会计信息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 还主要以行政处罚作为主要手段, 对因发布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没有相关的规定, 只是处罚这种行为, 对这种行为引发的重大后果没有追查机制, 使广大投资者因为虚假会计信息遭受的经济损失得不到赔偿, 造成发布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每次被重重提起, 最后却总是被轻轻放下, 长期下去, 就造成了这种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二是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互相掣肘的现象。就当前会计监管的法律体系来讲, 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尤其是相关法律法规各自为政, 互相之间没有形成呼应, 甚至存在互相冲突的问题, 这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让执法者无所适从。三是法律法规还不够成型。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 与之相比的是, 个别法律法规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了, 急需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

1.2 政府监管存在死角

对会计监管起重要作用一个因素, 就是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政府对于会计的监管职能还没有完全发挥, 主要表现为各部门对会计监管的职能分配不清, 分工不明确, 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 导致多个部门共同管理、重复管理, 却没有部门负责的现象。拿目前来讲, 一个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接受需要财政、审计、工商、税务等多个职能部门的日常监管, 可是这样频繁的检查和监管, 难觅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产生了消极影响, 使这些企业疲于奔命, 忙于应付监管和检查, 荒废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这些部门之间存在着监管权限的重叠和交叉, 并且还留有一些几不管的死角地带, 往往容易造成平时都管理, 一旦出现问题却没有人牵头负责的情况, 结果却还是降低了会计监管的工作效率, 导致无效监管的情况发生。

1.3 企业内部监管薄弱

作为会计行业来讲, 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管也十分重要, 因为这是会计监管的基础工作和头道工序。但是, 很多企业内部控制监管工作做得不到位, 会计机构设置不科学, 内部管理制度等不健全等问题屡屡出现, 最终导致第一手的会计信息就严重失实, 甚至有个别企业为了获取更多资金等原因, 不惜纵容虚假会计信息的发布, 导致大量违规操作和舞弊的行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就目前来讲, 一个原因就是部分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不正规、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知识, 进而造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根本无法对会计信息进行第一时间的甄别和管理。同时, 当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的形势下, 社会的道德体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原有的道德标准正在受到经济利益的挑战, 很多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也有代提高。

1.4 自律监管不到位

当前, 在我国公司的实际审计中, 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完全独立出去, 它在很大程度上要收到选择它的公司的影响和控制, 甚至直接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自己的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下, 也就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财务的工程中, 在出具最后的审计信息时都会受到来自企业的影响, 受到企业的控制和授意, 甚至会按照企业的需求随意出具审计报告。同时,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不断进步, 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所以会计师事务所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 就必须要主动争取企业, 而且一旦不能跟企业很好的合作, 不能按照企业的需求出具审计报告, 就可能无法生存和发展下去。可以说, 这些情况都使会计行业放松自己的自律和监管, 为金融风险埋下隐患。

1.5 会计监管体制不完善

当前, 会计行业的主要自治单位为注册会计师协会, 是从属于政府机构的一个社会组织, 对会计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和管理作用, 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协会没有被赋予必要的执法权力, 而且有从属于政府机构, 使会计师协会的独立性不强, 很难独立对行业内的种种问题进行解决, 更谈不上对违法不良现象进行制止。同时, 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向各会计师事务所收取会费, 依靠各会计师事务所来生存和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 因为涉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就使会计师协会就无法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不法行为进行彻底的制止和抵制, 无法对行业内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预警和制止。

2 完善我国会计监管的对策

2.1 完善会计行业的自查机制, 准确及时的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若干问题, 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信誉度:

注重对注册会计师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国家进一步完善了注册会计师的考核机制, 但是由于制度本身存在无法弥补的缺陷, 所以仍有部分注册会计师不符合行业要求, 实际操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 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培训及道德教育。要建立健全行业内部的处罚机制。

2.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 我国会计监管的效率仍然不高, 而且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没有健全的内控机制进行支撑。所以, 企业为了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的屡次出现, 要严格执行《会计法》的若干规定,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要遵守法律法规的约束性条件, 建立企业内控制度的基本框架, 并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和治理结构。例如, 企业可以逐步完善独立的监事会监管制度和董事会监管制度, 确保监事会独立行使监管职能;实行严格的责任制, 明确职权划分, 保证财务流程的公开透明。要严厉惩处违规人员, 从源头上防止员工违规操作;为了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有序, 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 定期审查会计资料。加强诚信教育和媒体监管。要完善我国会计监管, 应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提高公司管理层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同时, 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 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管理。媒体作为一种舆论宣传工具, 有着极广泛的影响力和社会传播力, 能对企业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所以, 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媒体的监管力度。

2.3 大力开展法制建设, 逐步增加造假成本。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监管体制。要对现有的会计法律进行不断的修改和进一步完善, 尽可能解决职能部门权利交叠的问题, 逐步改善会计监管不利的局面。同时, 要明确划分各监管部门的职能, 使会计监管的权利范围符合法律规范;要及时更新《会计法》及其相关规定。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导致会计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复杂化, 所以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及时更新相关规定, 为会计监管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证监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进一步完善民事赔偿制度。相关部门要严厉惩处违规者, 同时对受害者进行必要的经济赔偿。

总之, 良好的会计监管, 既是企业进步的要求, 也是企业发展的自身要求。会计监管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是相互支撑的关系。企业应高度重视会计信息质量, 做好自发性监管, 接受社会与行政的外部监管, 才能使真正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2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多元化监管模式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在分业监管的实施中,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也使金融监管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实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体制框架,分别由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分业监管的体制在前几年对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纠正金融业的“三乱”,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其一,降低了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管成本。我国的存款类机构(银行、信用社)、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在资金融通、清算上都由人民银行管理,其外汇业务也由外汇管理局监管,在业务上有一定交叉,由于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交流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往往造成有的金融业务得不到有效监管,出现监管“真空”。或有的金融创新得不到监管当局的认可,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其二,限制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空间。全球金融正呈一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分业经营使我国银行不能开展综合业务,今后很难与国外银行平等竞争,制约了国内银行的发展步伐;其三,不符合国际金融业发展和监管趋势。目前,许多国家为适应金融一体化趋势,纷纷对过去的多元化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单一的监管机构,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事实表明,这种做法提高了监管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在我国,已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拆借、债券回购,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回购交易,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等。可以预见,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融合,分业经营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分业监管将失去存在的基础,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障碍。

2、金融监管内容重点不突出,监管内容不全面。金融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监管乎段落后。

一是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偏重于合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二是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

容过窄,仍局限于存贷款、结算、信用卡等业务,已不能涵盖全部金融业务;对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滞后,一些新的金融业务未及时纳入监管视线。三是金融监管范围缩小,一些准金融机构和准金融业务未纳入监管范围,如将彩票市场、社会集资等监管业务逐步移交给其他部门监管;社会保障体系中涉及的准金融业,如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分散于不同的部门经营和管理,未纳入统一的金融监管范畴。在部门和地方利益驱使下,这些业务开展的状况十分混乱,有的地方出现地方政府挪用养老保险金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隐藏较大的金融风险。

3、金融监管方式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监管手段陈旧。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首先,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日常业务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虽然近两年开始试行非现场监管,但其方式还不完善,监管的有效性很低。其次,监管手段陈旧,科技水平低,与被监管机构未实现电脑联网,无法实现实时监控,使监管人员忙于监管资料的收集和层层上报工作,效率低,成本高。第三,对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监管经验不足,尤其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处理缺乏成熟经验,许多法律和制度建设滞后。第四,利用社会力量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尚未起步,对外部审计师的利用几乎是空白,对如何利用外部中介机构实行金融监管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规。第五,金融监管的成本较高,导致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下降。

4、金融监管人力资源严重稀缺,金融监管能力偏低。监管人员素质不全面,高素质人才缺乏。

尤其是基层人行,队伍结构上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中低学历者多,高学历者少;了解传统金融业务的人多,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的人少;从事具体业务操作的人多,从事金融监管研究的人少;具有某项知识和技能的人多,全面掌握金融、法律、外语、计算机知识的人少。

基层央行的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金融监管是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和县支行的主要职责,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基层央行的金融监管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还存在如下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缺陷:

1、金融监管理念尚有一定的缺失性。当前,人民银行在实现由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上成效明显,风险监管已成为工作重点。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①监管目标理念

较为单一。②市场约束理念不足。经济金融市场化、一体化日渐深入的情况下,市场约束有助于加强资本管制的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为此,新的巴塞尔协议框架把市场纪律和约束力确立为资本监管的第三大支柱。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对市场约束理念的引入尚付阙如,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参与对商业银行的审计、检查也乏善可陈,从而使得监管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③系统、持续的监管理念有待加强。

2、金融监管责任制的制度安排留有缺陷,需要改进。基层人民银行普遍推行了金融监管责任制,有利于规范监管行为,提高金融监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但从实践来看,监管责任制度创新的实际效果与设计预期具有一定的反差,其缺陷主要表现为:①监管责任制有些规定不明确具体,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②监管责任制中的激励约束机制不相兼容。③监管责任制的相关配套制度滞后,影响其可操作性。

3、金融监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与监管需求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当前,人民银行县支行内设机构改革后,大部分县支行的原合作金融管理股、金管股、调统股已合并为金融机构监管股,由于中心支行原对应的科室仍各司其职,故县支行原各部门人员继续履行原有职能,使得某些支行员工产生了错误认识,致使县支行金融监管合力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另外,基层人民银行其他部门的人力、物力基本占用了支行总体力量的大部分,而履行基层央行主要职能的金融监管部门仅占支行总体的少部分,与内设机构合并后监管任务加重的实际状况不相适应。

4、金融监管的信息沟通体系和电子化建设滞后,制约监管效率的提高。依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一系统都不是独立和封闭的,其内部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影响的,且与其他相对独立的系统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建立区域性金融安全区,决定于区域内的各项因素,也与邻近区域的经济金融运行质量、风险程度等相关。故而,建立起基层央行与各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间、基层央行分支机构间、基层央行与证监会和保监会分支机构间的信息沟通体系,实现信息共享、联手监管,有利于构建牢固的金融风险“防火墙”。

5、金融监管人员资格管理和人员素质有待改进和提高。当前,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很大程度上限于领导的评价和看法,监管人员的选配、调动主要取决于各级领导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准确地考察选配人员的业务监管能力,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管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来实现监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冲击和震荡将是全面的、深刻的、久远的。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直面挑战,勇于开拓,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监管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迅速提高

央行金融监管水平。

1、加强对国际金融知识、国外金融法律、国际金融监管原则、国际金融组织规定等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要改变目前对国际金融发展和监管动态的研究集中在人民银行总行的现状,人行各大区分行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增加对国际金融形势的了解;各基层人行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学习研究国际上关于银行业监管的有关规定,特别是要根据我国金融工作的实际需要,学习、研究、借鉴国际清算银行关于银行业监管的有关规定;对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等国际通用的监管准则,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监管细则,指导我国的银行监管工作。

2、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框架。现行《商业银行法》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对银行业监管的需要。要根据金融市场开放的现状、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设立和经营情况、国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框架。

3、改进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制。应加强人民银行与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协调工作,合理划分各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和职责;同时,在保持分业的基础上加强各监管机关的沟通,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针对金融业必将实行混业经营的趋势,未雨绸缪,为金融监管实现混业监管做好法律上、制度上、组织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4、合理确定监管内容,改进监管方式,鼓励金融创新。首先,要转变监管理念,将谨慎的风险监管确定为央行监管目标,对金融机构法人以风险监管为主,实行并表监管,对其分支机构以合规监管为主。其次,要实现监管方式由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为主向非现场监管为主的转变,一方面建立健全完善的非现场监管网络,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风险监管,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减少金融管制,正确区分金融创新和金融违规,保持金融机构的竞争活力。第三,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金融创新业务和准金融业务纳入监管范围,加强央行对全社会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防范金融创新和准金融业务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第四,要尽快实现金融监管手段的现代化,加强金融监管的电子化建设,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管理,尤其是实时清算系统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第五,要充分发挥外部审计师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程序,促进非现场监管、现场监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

5、加强中央银行监管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监管水平。

6、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外资银行的监管方面,要加强与在华外资银行的母国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的联系,严格审查外资银行的经营水平,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

严格审查其拟任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防止国外金融风险在我国的扩散。同时要加强与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及时掌握国际上先进的监管准则、方式和手段,在人才培训、信息沟通、工作交流等方面提供国际合作,促进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大力提高监管水平。

同样根据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对策思路以供探讨:

(一)更新金融监管理念,树立和增强监管中的“效益、市场、系统、持续”意识。正确的监管理念是指导金融监管的有力指南,亦须顺应经济金融环境的变迁而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由此,我们认为,在坚持原有合理的监管理念基础上,应结合新的形势需要,适当引入和增强新的监管理念内涵。①适当引入监管中的“效益”理念。对一些经济金融运行质量较差、金融风险积累突出的地方,人民银行应强化金融监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稳定金融秩序,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一些化解显性金融风险已有明显成绩、经济金融运行较为平稳的地方,人民银行在履行好风险性监管职责的同时,监管重点宜有所倾斜,适度突出对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指引,带动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较好地实现金融监管宏观刚性和银行微观经营灵活度的协调统一。②树立“市场约束”的监管理念。有效的市场约束,是商业银行实行审慎经营的驱动力,也促使商业银行保持雄厚的资本基础以抵御风险,故可以作为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因而受到了国际金融界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市场约束要求较高的信息披露水平,对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我国银行业而言,宜采取渐进式的逐步推进方式。同时,人民银行实施金融监管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制约作用,引入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检查、监督、资信评级等,以提升金融监管的效能。③增强“系统、持续”的监管理念。人民银行在监管时应统筹规划,注意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非现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机制和现场监管的查误纠错机制的作用,减少监管工作的随意性、突击性;深入研究银行业务的周期性规律,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特征,尽可能减少或杜绝无效监管,在持续监管中逐渐提高监管工作的质量。

(二)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责任制的制度安排。①完善监管责任制体系,增强责任制的可操作性。从实际工作中看,实现“授权定责、权责平衡”是确保监管责任制落实到位的关键因素。按照监管权限来划定责任,谁失误由谁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划分责任应明确、细致、具体,各级、各类监管责任人对哪些金融风险承担责任及责任的种类,应具体细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②改进责任制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监管人员的积极性。实行监管责任制后,监管者责任重大,从事监管工作具有风险性,应当建立绩效挂钩式的激励机制。同时,可施行监管过错责任追究制、消极作为追究制等,实现激励与约束的有机兼容,使金融监管活力不断激发出来。③加快责任制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及早制定统一、规范、具体的监管岗位操作规程,以明确分解和定位岗位责任;建立以内审、监察部门为主实行的监督制衡机制,以预防、纠正和处罚执法失当等行为。为减少年终考评的主观随意性,可采取以科学设定的指标考核为主、结合抽查核实、个人述职的方式,区别各级不同责任人而分类考核,并辅之以平时累积的监管过程情况材料、表格等进行综合性的监管考评。

(三)优化监管机构内部的人员配置,增强金融监管力量。目前,多数县支行的金融监管仍采取分组的方法,这不利于金融监管整体力量的有效发挥,可以将监管业务划分为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和日常监管三个部分,以此来配备监管人员,发挥监管合力。与此同时,在人力资源上向监管部门倾斜,增加监管人员所占的比例,以强化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

(四)加快金融监管信息沟通体系和电子化建设的步伐,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之间应当建立起有效的金融监管信息沟通体系和渠道,及时就区域内的金融动态、风险状况、违法违规行为等互通有无、数据共享,密切监视毗邻地区的金融风险对本区域的可能影响,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人行分支机构应在现有的分业监管格局下加强与证监会、保监会分支机构的联系、磋商,逐步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实行信息共享、资源互通,以大大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结合辖区和监管自身实际,尽早开发实用、有效的监管业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为辖内金融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技支持;尽快实现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计算机联网,强化实时信息联系与数据集成,适时建立起商业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形成较为完整的监控网络,促进监管效能的提升。

惠民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惠民资金;问题;对策;舒城县

中图分类号 D6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27-02

历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惠农政策。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些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对农民政策的扶持,通过工业反哺、财政转移支付等惠民补贴形式,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农村的发展有了重大转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农民增收的步伐明显提速。但随着大量资金向农村倾斜,少数地方滋生了腐败现象,有些大户和村干部采取不同手法,套取惠民资金,少数村干部甚至挪用、截留、贪污惠民资金,严重违反了国家惠民政策。因此,加强政策监督,严防套取补贴,势在必行。

1 两个村的惠民补贴调查

2014年上半年,笔者在舒城县城关镇孔集、下河村作了调研。孔集村位于城关镇孔集办事处中心位置,2005年村级规模调整,由原孔集、九墩2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耕地面积105.03hm2。杭北干渠穿村而过使得耕地具有岗、湾区的地质特征,村北半部属于岗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建有优质粮油基地66.67hm2,属于水稻产生产示范区;村南半部属于湾区,适宜种植蔬菜、油菜等,建有优质无公害大棚蔬菜示范基地40hm2。下河村地处县城东南,杭埠河北畔,全村17个村民组896户3 034人,耕地76.40hm2,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下河村有3个农业种植大户,均种植水稻,享受国家种粮补贴的相关政策。

调查了解到,2个村目前执行的种粮大户补贴优惠政策是县财政局【2013】46号《舒城县2013年农作物良种补贴实施方案》:文件要求补贴范围:2013年播种的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补贴对象:对生产中使用农作物良种的农民(含农场职工)给予补贴。补贴标准:油菜、小麦、玉米10元/667m2,早稻、中稻、晚稻、棉花15元/667m2,实行现金补贴方式,打卡发放。根据《安徽省财政厅关于统计上报2013年度全省种粮大户基础信息的通知》要求,对种粮大户承包土地合同不少于1a的达6.67hm2及以上的耕地面积按每667m2 10元的补贴。

2013年,2村农作物良种补贴面积以及大农户种植面积补贴程序如下:村委会工作人员下村逐一排查取得第一手确切的面积统计数额后,进行了超过7d的公示。公示结束后,群众无异议。其中,孔集村105.03hm2耕地的良种补贴款已全部打入所有农户的涉农卡中,5位符合条件的大农户按照每667m2 10元的补贴标准共取得100hm2的补贴款。下河村3户水稻种植也得到补贴,公示程序依法,阳光操作,公开透明。

同时,从城关镇民生办了解到,近年来,该镇通过严格落实政策,加强惠民资金监管,并采取有效手段杜绝了套取补贴现象发生。这是两个比较好的村。

2 惠民补贴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粮食直接补贴,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的补贴。但在一些地方,仍出现了侵吞、套取国家种粮直补款的现象,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 虚报土地流转面积,套取补贴 在一些地方,政府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吸引大户、涉农企业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流转土地面积越大,得到的各种财政支持就越多。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往往片面追求土地流转规模,甚至虚报农地流转面积。如某大户实际只流转了133.33hm2土地,上报面积却是266.67hm2;即使一般户,也有套取的现象。如某户流转土地33.33hm2,实际上报面积却是60hm2。此类现象并非个例。对于虚报土地流转面积、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置若罔闻,有的甚至共同作假。 (下转29页)

(上接27页)2.2 虚开直补专用发票的方式,直接套取 从目前种粮直补款发放的流程来看,直补专用发票是认定农户购买种子、据以补贴的最重要依据,也是各主管部门审核的关键。因此,套取种粮直补款的案件,都是通过虚开种粮直补专用发票进行的,包括借用未购买可获直补款种子的农户的名义虚开,或者通过增加农户购种的数量和品种进行虚开。

2.3 形成多级承包关系,间接“套补” 一些地方政府提供的大量财政补贴并没有真正补到那些从事种粮大户手上,而是被一些所谓的“大户”攫取。据有关资料显示,某村支部书记先将全村土地集中流转到某人手里,农户跟某人签订流转合同,某人再将这些土地转手包给他人,形成多级承包关系。这里某人成了全村最大的土地流转者,自然也成为政府扶持政策的优先对象。一方面,这些虚假的“大户”能够获得来自政府的直接补贴款,从他手里流转土地的其他农户能否得到补贴,往往要视跟“大户”的关系如何而定。另一方面,“大户”还能获得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和农业机械配套项目。总之,这些位于分级承包体系“金字塔式”的所谓“大户”,攫取了大部分的财政补贴优惠,那些从事耕种的种粮大户,则难以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

3 加强惠农资金监管对策

结合舒城县城关镇实际,防范套取粮食直补、农机直补等各类惠农资金,切实让国家惠民资金用在真正的民生上,加强监管和监督,防止惠农资金体外循环。

3.1 完善各项制度 惠民资金领域不断暴露的腐败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追溯查办重大典型案件,并针对惠民政策性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等环节存在的漏洞和制度缺陷,及时采取措施,建立科学的防范机制和追惩机制,确保惠民资金安全足额落实到消费者手中。从政策上应该避免将土地流转规模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以减轻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压力。其次,要引导农地大规模流转朝理性、务实方向发展。对于流转较大面积土地的种粮大户,应该适当干预,尤其要禁止激进的、不切实际的土地大规模流转行为。在监管上应切实做好粮食补贴面积的调查统计工作,坚持公示制度、公开透明。加强核查,准确、真实反映享受补贴的面积、补贴对象、补贴数额,严禁虚报面积,确保粮补政策落实到位。

3.2 实行分项公示 做好公开公示工作。村级公示内容应包括补贴面积,补贴标准和补贴金额,公示时间不少于7d,待群众无异议后再上报,必要时要召集村民代表,倾听群众意见。

3.3 强化监督检查 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政府要组织农业、财政等相关人员对粮种补贴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核实补贴面积,杜绝通过虚报土地流转面积套取补贴的现象,对那些虚报土地流转面积的农业大户和企业,要采取高强度的惩罚措施,提高其违法成本,确保粮农补贴落到实处。

3.4 村委会要高度重视 各村委会要高度重视粮食补贴工作,把种粮优惠政策当成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对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反对弄虚作假行为。

监管存在问题 篇4

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和金融的全球化, 全球各国经济的贸易往来以及金融业务的联系日益密切, 国际金融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 金融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 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当今的经济金融背景下, 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就变得尤为重要。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使得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 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使得各国更加注重金融监管。而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受的影响较小, 这主要由于我国的经济开放化程度不高, 无形中的城墙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是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亚投行的建立以及近来人民币可能加入SDR, 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开放化程度加深, 经济的一体化将促进金融的全球化, 传统的金融监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监管要求, 进行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势在必行。

二、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1998 年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统一监管, 二是从1998 年到2003 年逐步建立的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 形成了如今的“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 即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各司其职, 分业监管。现阶段, 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比较突出, 便于分散风险, 但从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来看, 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一) 金融创新出现监管的真空区域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银行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大规模的创新使得金融体系得到了改革、调整, 适应了当今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经济主体的多样化服务需要, 同时也出现了金融监管的真空区域, 使得传统的金融监管存在不足, 同时随着经济主体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应对经营困境, 导致金融产品以及表外业务的增加, 也使得当今金融监管中的不足逐步的暴露出来。

(二) 金融全球化对金融监管提出挑战

在当今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全球的经济联系更加的紧密, 金融业务的交叉也日益密切, 为了顺应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提出了挑战, 一方面是因为金融监管的专业人才缺乏, 另一方面是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提出挑战。

(三) 分业监管模式与当今的混合经营模式不匹配

目前我国实行“一行三会”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的经营模式, 这与我国初露端倪的混业经营模式不匹配, 也使得当今金融监管模式的不适宜性暴露出来, 对金融监管部门协调性提出挑战。

(四) 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银行可以破产, 这无疑是为中小银行的竞争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势必也会加剧银行业的竞争, 由此会引发各种风险, 诸如道德风险、恶性竞争而违反金融监管制度等。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金融监管制度的要求更是上了一个台阶。

(五)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外资银行在我国也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但是由于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以及外资银行母行所在国多采取混业监管我国采取分业监管, 这就使得外资银行的金融监管中存在监管任务的协调等问题, 当发生监管的争议时而无法解决, 从而不利于金融监管的稳定。

三、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的建议

(一) 完善金融法律法规监管

目前, 我国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只给出了金融监管的基本框架, 具体的实施细则还不完善。另外监管的法律法规应该根据目前金融业务发展的方向进行及时调整、修改及补充, 树立金融监管的权威, 做到监管的有法可依。

(二) 自律监管、外部监管以及市场监管相结合

金融机构不能只是一味的依靠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 而且应该充分调动自律监管的积极性, 由于金融机构对声誉风险的重视, 避免发生挤兑风险, 金融机构可通过确立各个部门的内部监管目标, 进行内部风险控制。同时应该充分信息披露, 运用市场监管以及外部评级机构进行金融监管。金融机构可通过内部监管、外部监管、市场约束等共同作用来防范金融风险, 提高监管的效率。

(三) 使用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手段, 降低监管成本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大范围普及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 传统的现场监管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 运用电子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依靠大数据以及不同机构网上监管数据的共享可以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降低金融监管的成本。

(四) 金融创新推动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以及监管范围的扩大

金融体系的创新是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的前提, 金融监管体制需要对金融创新做出及时的反应、调整。金融制度的创新也是与金融体系创新不断博弈的过程。随着金融产品、以及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 金融监管制度应该及时的进行创新、扩大监管范围来确保金融的稳定, 防范金融风险。

(五) 金融监管的国际化

在经济一体化以及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也是必然趋势。近年来,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对金融监管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在此过程中我国一方面应加大对金融监管人力资源培养的投入, 有针对性、目标性的对监管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另一方面应本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加强和各贸易国家的交流, 不断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监管理念, 但由于各国的国情、经济状况不同, 适合他国的未必适合我们国家, 因此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 不能简单地复制其他国家的监管方法, 应结合我国国情, 摸索出适合我国的监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妍.金融监管制度、金融机构行为与金融稳定[J].金融研究.2010.

企业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5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工商机关按照国务院改革精神,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主体登记效率,成为了此次改革的排头兵。在商事制度改革的同时,机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在诸多改革的大形势下,如何搞好企业监管工作是市场监管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

沁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自2015年“三合一”机构改革以来,经股室业务调整,通过设立行政审批股,实现了登记与监管的职能分离。经过近半年的工作,现将我县企业监管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准入监管分离,监管责任到人

改革之后的沁县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股负责行政审批环节,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由企业监管股与四个所全面负责。通过划片,责任到人,使所有企业都能落实到监管网格中,为企业监管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监管档案,掌握企业动态

四个基层所在接收企业监管工作后,对辖区内企业进行了摸底,逐户建立监管档案。按照2015国发【62】号文件《关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精神,根据所属企业的行业属性及行政许可情况确定其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权责法定、依法行政,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开展监管工作,厘清了市场监管部门在查无照工作中的任务。

三、加强年报宣传,逐步提高年报率

2016年初,我局在接到市局关于开展2016年报工作的通知后,印制宣传彩页20000份,大型公告30份,通过政务大厅窗口发放,街头张贴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还通过沁县电视台播放年报通知近两个月,截止目前,共年报563户,比去年同期年报数提高了130余户。

四、强化信用监管,规范市场主体

通过对2015已列入异常名录的管理及2016的即时信息抽查工作,我局从三大方面对企业信用公示情况进行了监管。一是通过移出异常对其经营场所(住所)真实性,对其资产负债情况,损益情况进行,股权变更、股东出资等即时信息公示情况,年报等方面信息进行全方位核实;二是通过委托沁县欣源会计事务所对异常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审计;三是通过在全县开展规范实际与登记不符市场主体专项整治,通过实地检查与邮寄送达等方式,对全县企业开展清理,对经邮寄无法联系的企业或经核查已停止经营的主体列入异常或劝其依法注销,挤净了统计过程中的水份,以便为县委县政府提供真实、科学的决策依据。

现阶段的企业监管工作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1、认识有偏差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并非企业监管的全部,还包括“查无照”、“企业违法查处”等企业监管其他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实施以来,不少工商干部认为搞好信用信息工作就搞好了企业监管,对其他方面的企业监管工作不够重视。

同时,不少同志认为企业监管只能通过抽查方式进行,却忽视了《无照查处取缔办法》、《公司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对于企业行为的规范监管作用。

2、宣传不到位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开展近三年了,以沁县2015信用信息公示为例,全县共有在业各类主体6525户,2015个体未年报户为166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未年报户为718户,企业未年报户为392户,年报率仅为57.4%。造成年报率低的一大原因为宣传不到位。一方面,近两年来,县级以下工商机构都处在改革时期,队伍工作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宣传局限于报刊、电视、短信等传统的方式,没有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应运到宣传中;第三,系统反映的在业主体并不等于实际在业的主体数,我县现有主体6525户,而实际经营的主体只有4500多户,存在大量已停止经营,但未依法履行注销程序的主体,而这部分主体成了年报的基数,影响了年报率。

3、抽查走形式

按照《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信息公示的相关行政法规,抽查并非局限于通过工商综合业务系统看一下企业是否年报,是否及时公示限时信息。更应该在抽查过程中、移出异常名录过程通过实地核查,对其公示的经营场所(住所)、实际经营情况、公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质性核查。同时,在执法人员无法对财务真实性作出检查结论时,应当委托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企业财务公示情况进行审计,避免出现因企业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而致使执法人员承担责任的事故。

4、业务系统不能满足信息监管需求

信用信息监管包括年报信息、即时信息两大方面。目前的业务系统在即时信息监管上尚不能满足监管需求。建议系统增加未如期履行即时信息企业提醒,以便执法人员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哪些企业产生了即时信息而未公示。同时,执法人员反映,系统批量拉异功能会将已注销企业拉入异常;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1、加强一线执人员培训。特别是对于“三合一”的部分县区,不少从其他机构合并过来的同志对于企业监管完全不了解,而工商执法人员也没有能与时俱进,对最新的法规进行学习。

2、增加宣传途径。建立类似“大同工商”型的公众号,进行法规等多方面内容的宣传。

3、建议系统进行升级,增加即时信息监管提醒平台。

浅析食品卫生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6

关键词:食品卫生监测 食品卫生与安全 监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44-01

《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我国的食品卫生监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上还是存在着不少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甚至是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卫生监管部门监管工作不到位。

一、现阶段卫生监管部门的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1.食品监管轻预防,重事后处理。从最近几年发生的所有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中不难看出,我们国家的食品监管,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后处理上,对安全隐患的排除,事前的预防则相对关注较少,食品卫生监管没有形成“长效监管机制”,更多的是运动式、突击式的监管方式,这种食品监管的方式忽视预防,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故已经发生才采取措施,这样必然使相当一部分居民的健康受损。

2.监测工作职责定位不准,工作不规范。食品卫生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保证食品的安全,监测只是一种手段,但在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将食品合格率量化,甚至有些考核标准明确要求食品卫生质量监测合格率要逐年上升。在这种导向下,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在采样过程中,专门到一些管理规范、进货把关严格的超市采样,而对交易量更大的农贸市场则很少关注。这样严重影响了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代表性,监测数据不能反映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

3.食品生产企业缺乏诚信自律意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但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反地,企业有意的违法行为是不少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源。当然,不可否认,也有许多自律性很好的企业,但问题是,我们现行的监管制度没有区分开这些企业,所有企业的监管力度是相同的,这样,必然使一些不法企业有机可趁。

4.食品监管各部门之间缺少统一协调。食品安全牵涉到农业、卫生、工商、质检、交通运输等十多个部门,食品监管“各管一段”,比如,农产品是农业管,生产过程是质检管,市场是工商管,这种监管涉及很多部门,只要有一个环节监管不到位,就有可能给消费者造成损害。事实上,监管过程中往往要花很多时间来协调各部门,监管效果也不理想。如果一个品种由一个部门来管,效率可能会相对较高。

5.卫生监督人员专业素质的欠缺影响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责任意识和专业素质的欠缺,不熟悉食品工艺流程、加工工艺、原料配方的审查知识,一些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执法实践中还仅限于对卫生许可证、健康证、食品原料的索证和加工过程的监督上,不能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并选择性地开展监测工作。

二、针对食品卫生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及措施

1.建立食品监管的长效机制,注重日常监管。质检部门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尤其是重点食品,对于重点食品可以每月抽检1次,一般食品每季度抽检1次,热点食品不定期抽检。对于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豆制品、乳制品、肉制品、面粉等食品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加强落实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监管网络”的实施,构筑“横到边、纵到底”食品安全网络。

2.分区域、分层次开展监测工作。食品卫生质量合格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笼统地将食品卫生质量监测合格率作为监督机构工作的衡量指标,更不能硬性要求食品卫生合格率逐年上升,而应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各地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卫生监测计划,考虑到季节性以及当地的饮食习惯、当地的食品企业的特点等完成相关监测。这样更能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出该地区的食品卫生状况。

3.加快实施量化分级管理模式。所谓量化分级管理指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风险度和信誉度量化评价和分级,以此确定监管重点,对高风险、低信誉的企业重点监管的监管模式。这种模式强化了企业的责任,明确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是食品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加强了企业的自律,而企业的自律既能有效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有能大大降低监管成本。要保证食品的安全,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缺一不可。

4.相关监管部门合理分工、明确职责。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食品监管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式。但是,在之后几年的实践中,很少开展相关“品种管理为辅”的改革试点。实际上,品种管理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模式,许多发达国家管理的主要模式即品种管理为主,事实证明,这样效果很好。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品种监管模式,争取做到“无缝监管”。

5.强化食品卫生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并提高其业务素质。要求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加强学习食品工艺流程、加工工艺、原料配方的审查知识,在工作中确保监测的科学性的同时,不仅要严格规范样品采集行为,科学地采集样品,保证采集样品的代表性。而且项目的选择既要重视国家卫生标准的规定,又要考虑群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隐患。

归根结底,只有改变现行监测制度带来的弊端,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先进、新型的食品卫生监测制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才能有效的保证食品卫生与安全。

参考文献:

1.严召彬.基层食品卫生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Z].职业与健康,2003(3).

2.谢阳.中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概况[Z].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杂志,2005(10)

3.马宁宁,张新若.现行食品卫生监测制度的弊端分析[Z].医学动物防制,2006(7)

4.王旭明.论食品卫生与安全[Z].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2005(1)

5.黄志权.食品卫生监测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3)

6.高文和,林促坪.卫生监督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02(2)

(作者单位:山西东山煤矿煤炭销售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1)

调入动物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7

1 主要做法

随着新动物防疫法的出台, 今年我省对加强和规范进省动物检疫管理措施作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农牧厅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进省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报检制度的通知》 (青农牧 (2005) 436号) 、《关于加强对调入我省动物防疫监管工作的通知》 (青农医[2007]254号) 、《关于加强调运种用动物检疫管理工作的通知》 (青农医[2008]162号) 和《关于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通知》 (青牧医[2008]156号) , 省动物卫生监督所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进省动物检疫管理工作的通知》 (青动卫监[2008]14号 ) 。相继组织召开了全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全省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站长参加的专题会议, 全省进省动物监管工作研讨会, 全省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及动物标识追溯制度培训。要求在工作中主要采取网上申报和备案, 批准后调运, 实行“谁审批、谁管理、谁检疫、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 理顺职责。各县积极开展了调入仔猪的专项检查, 跨省引种和进省生猪的监管工作。各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同步落实申报和备案制度, 核实调入动物申报备案情况, 将动物验放的信息传输给输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所或过境的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 有效的防止了调入动物不到抵达地屠宰、销售、饲养的现象。

民和县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为贯彻农医发 (2006) 7号《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管理办法》, 确保监督检查工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 在去年整改的基础上, 今年通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年活动”认真自查, 实行24 h值班, 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二是健全各项制度, 完善内部管理;三是规范检查程序, 依法查证验物;四是公开执法程序, 接受社会监督;五是提高队伍素质, 树立窗口形象;六是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主动报检意识。加强了监督检查站规范建设、执法队伍素质建设、执法能力建设, 规范了监督执法行为, 配备了电脑、打印 (复印、传真) 机、数码摄 (照) 相机、标识采集器、停车牌、反光背心、标志服等设备。加强了进省动物申报备案工作的宣传和协同监管, 严格履行动物防疫监督检查职责, 查证验物, 消毒, 重大动物疫病监控, 调入动物防疫监管, 动物免疫标识情况的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分析, 对调入的动物实行检疫报验制度, 进省动物在公路检查站主动报验的占80%, 检疫持证率为94.5%, 动物检疫率为97.6%, 动物产品检疫率为80.2%。调入动物的防疫监管基本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尤其调入种用、饲养动物的检疫申报备案制度得到了普遍应用。

2 存在问题

(1) 调入审批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大, 社会认知程度不高, 各调入地的监督机构监管重视程度不一致。畜货主对调入动物申报检疫监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以营利为目的, 法制观念不强, 加之启运地和到达地检疫监督、申报管理工作不尽完善, 调运外省动物不事先备案、入境报验的仍然存在, 调入后不申报未经隔离, 违规销售、混群的时有发生。调入地对检疫申报要求严的和调运种用、乳用等饲养动物的, 畜货主运输前申报备案、接受产地检疫、持检疫证明和申报单随货通行、经公路检查站查验签章、到达后报检, 规范调运;调入地对检疫申报要求不严的, 大多数调运动物无检疫申报单仅凭检疫证明运输, 个别逃避产地检疫和公路监督检查无证运输, 或在途中查验时才佩戴耳标, 填写设法弄到的空白检疫证明运输却无申报备案单。

(2) 调入地、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之间、及途经公路检查站之间协作联防和信息网络沟通缺乏, 执法不力。由于动物卫生监督不像工商、交通、公安部门执法地位高、执法环境好, 动物跨省调入时由于行政管辖、隶属不同, 协作联动执法机制难于建立的制约, 很难有效地做好全面监管。尤其二维码免疫标识刚开始推行应用, 即将屠宰动物虽无耳标却有相关监督机构出具齐全的检疫证明, 这样无耳标、无检疫申报单调运的, 检查站遇到时只能警告货主, 难于处理、处罚, 难以控制。

(3) 监督检查的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开展正常工作的需要, 执法基础较低。检查站无隔离场、留验场、消毒场, 难以长时留置观察、隔离, 短时间内难于对违法运输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理, 这就影响了查处力度。执法车辆相对不足, 对冲卡车辆束手无策, 严重影响依法查处工作。各县也没有动物隔离留验场等条件, 对调进的动物、疑似染疫动物该留验也无法隔离。

(4) 缺乏申报检疫、审批的法律依据和处理处罚的配套措施, 执法人员相对不足, 依法查处力度不够, 把关不严。动物防疫法规定:“引进种用、乳用动物需向输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 “输入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需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对异地调运其他动物的申报检疫、审批无明确规定, 对相应违法行为的处罚更是缺少有力的法律支持。动物调运多集中在夜间工作难度较大, 执法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严重影响检查工作和查处力度, 致使部分运输动物在无证、证件不全或未经检查、消毒的情况下逃检, 给输入地造成很大的疫病隐患。

3 建 议

(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认识, 营造社会氛围。

加强对调入动物监管的领导, 引起各级畜牧兽医行政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高度重视, 把这项工作纳入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 要利用媒体、发放经营者须知、举办培训班等形式, 认真宣传异地调入动物所涉及法律法规、政策, 以及乱引乱购的后果和社会危害, 提高广大群众, 特别是贩运户、养殖户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规范动物异地调入行为。明确输入地官方兽医申报备案、隔离检疫、监督检查和信息传输岗位责任, 建立相应内容的考核机制,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切实把调入动物监管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2) 齐抓共管, 建立多层次信息沟通和联防协作执法机制。

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 重点加强同行跨地域的沟通和联防, 各地动物卫生监督所之间、公路动物检查站之间、监督所与检查站之间都要树立同行是一家, 全省一盘棋的大局意识, 以互信、互谅、互助、互学的执法态度, 建立密切联系、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信息共享的联防执法关系, 利用好网络、传真、电话等现代化传输工具, 努力搞好动物卫生监督系统信息的传递、事件的通报、工作的联络, 应急协作联动执法来提高执法能力, 严厉打击违规违法动物经营者。

(3) 加强基础设施及设备建设投入力度, 不断优化动物检疫监督执法环境。

州、地、县根据动物疫病防控的需要应建设有相应的动物隔离场和病死畜处理场, 边境公路动物检查站建设有进出口的停车消毒场、动物隔离场、病死畜处理设备, 或结合实际在邻近几个县、检查站较集中县, 适当建设隔离场、留验场共用, 完善对调入动物留验程序, 解决各县市开展隔离观察不便和公路动物检查站查验消毒难、隔离观察难、病死畜封存处理难等问题, 改变无法处理动物的被动局面;配备执法车辆、通讯、执法标志及防护装备, 增加执法人员等进一步加强进省动物的监督巡查。逐步应用免疫标识识别器、应用抗体快速检测检验等, 强化检疫、监督检查的科技手段, 以完善监控能力来提高工作效果。

(4) 注重立法, 完善措施, 加强各环节监督管理力度, 进一步落实动物检疫报检制度和准入制度。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8

关键词:乡镇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公共财政职能的不断延伸,党和国家对“三农”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多,用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资金逐年增加,对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乡镇财政资金专项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中存在问题

(一)乡镇财政补贴资金分配体制有失公正,群众满意度差。

就当前财政补贴资金分配政策中,类似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从客观上应该以种植面积为补贴标准的财政资金,但实际中由于面积难以核实,动态管理难以操作,以致出现了“种而不补”和“补而不种”现象。还有实际操作中乡镇涉农财政补贴资金分配政策,人口的变化是较大的,往往是以前分田人口多的。现在的人口少了,以前分田人口少的,现在却人口多,而国家的田地政策是长期不变的,造成同样是本地村民,有的可享受到多个人的优惠政策,而有的人却连公共财政的一丝一线“阳光”都享受不到。造成政策的落实,有失公正,群众满意度不高。

(二)乡镇财政资金信息公开不全面,群众误解多。

主要表现为公开的时间与资金到位的时间不同步,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例如上级的补助乡镇财政资金的政策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公布,群众知情快,由于资金下拨的环节、程序繁多,政策落实到乡、村、乃至群众,则需要一段时间,产生了信息公开上的时间差,群众难免产生误解。又如分配方案,资金的筹集使用和计划等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或者没有在规定的地点全面公开,也让群众产生了一定的误解。

(三)涉农专项资金监管乏力,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使用效益不高。

一方面,根据规定很多农业、水利、教育、计生、财政等项目涉及乡镇的财政实行县级报账制,项目实施单位只对县级主管部门负责,作为项目实施地的乡镇财政无权过问,资金监管自然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乡镇财政受制于乡镇政府,部分专项资金存在转移用途、截留挪用现象,乡镇财政“看得见,管不着”,致使乡镇财政监督弱化,影响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四)乡镇财政资金监督建设滞后,不利于涉农资金监管工作的高效运行。

首先是机构设置、人员管理不统一。有的隶属于县级财政部门,有的隶属于乡镇,没有统一的规定,一旦发现问题,出现相互推诿,不敢监管的现象。其次是乡镇财政所人员待遇不统一,身份不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之间不同身份、不同工资待遇的人员并存,势必影响工作极积性。还有是硬件设施落后,办公条件差,监管效率无法提升。

二、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几点建议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进入重要时期,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持。乡镇财政资金成就为基层财政的重要职能。如何把握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做好涉农资金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乡镇一级财政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要站在维护财经纪律的高度,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充分认识做好涉农资金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乡镇财政的涉农资金监管职能,支持并督促乡镇财政所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乡镇财政所要准确定位自身的监管职责,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目标责任制,切实解决目前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效益”问题。

(二)明确监管范围,优化监管机制。为

了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落实好中央各项民生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扩大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范围。乡镇财政应将乡镇本级资金、镇集体经济收入、上级政府安排各类补助性资金、上级部门下达到乡镇的资金等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二是加强补助性资金的监管力度。对各项补助性资金补助政策和补助对象做到了及时公开、公示,扎实做好补助信息的基础管理工作,采取“部门造册、专户管理,分账核算、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实行“一折通”,杜绝了挤占、截留、挪用农民补贴资金的现象,以保证资金按期拨付并兑现到位。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乡镇财政必须严把项目申报关,做好项目公示。并对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及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全程监督,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加强镇、村资金和财务监管。加强镇级财政预算管理,将预算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行综合预算,并按规定将所有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五是乡镇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上级下拨的各种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核算工作的跟踪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内审制度,规范财政监督检查行为,加大对财政违法行为的依法查处力度。

(三)创新分配体制,探索公平机制。

针对当前人地矛盾突出现象,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部门。要积极探索惠农资金分配体制,力争每个农民都能享受到党的富民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每个村民。在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违背群众意愿的情况下,按现有人口分配乡镇财政补助资金的办法。即经全体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对乡镇分配到村的按田地分配的财政直接补贴农民资金,采取以现有人口平均分配的办法。实行这种分配办法后,则可让没有分到田地的现有人口也可分配直补资金享受党的惠农政策,感受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好处,有效地解决按照田地人口分配中存在的人地矛盾问题。

(四)强化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合格的乡镇财政队伍是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职能高效有序运转的关键。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乡镇财政队伍,可从以下几点着手: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调整现有乡镇财政人员;招录一批经济、财会和计算机类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中来。同时要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和师资力量,分期分批对乡镇财政干部进行轮训,以提高财政所人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基层兽药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9

1 兽药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兽药生产不规范

在兽药监管过程中发现, 个别正规生产企业有随意更改兽药产品说明书及夸大疗效的现象, 而更有一些不法工厂、作坊套用正规生产企业商标、说明书或是随意编造说明书的现象, 市场需求什么, 企业就写什么, 夸大疗效、包治百病, 误导消费者, 延误疫病防治。

1.2 兽药经营市场混乱

许多兽药经营者或使用人员专业化知识程度低, 法律意识淡薄, 有些商户对那些利润高而来源不明的假、劣兽药及违禁药品采取极为隐蔽的销售方式, 严重扰乱了兽药经营秩序。一些兽药批发商和小兽药生产厂家, 用微型车或厢式运输车直接给县、乡的兽药批发部、兽药店、乡村个体兽医从业人员以及养殖场不定时的送货上门。这些人员随意性和流动性很大, 使兽药监管工作失去了从源头堵绝假、劣兽药的良机, 增加了兽药市场整顿治理的难度。

1.3 监管设备缺乏, 执法手段落后

兽药的真假难以用肉眼鉴别, 由于县级监管部门没有兽药检验检测仪器设备, 对药品无法进行化验, 兽药监督管理人员对兽药经营企业进行检查时, 只是检查有无批准文号 (但不知文号是否真假) 、是否在有效期、是否经营国家违禁药物、标签及说明书是否规范等, 而对兽药的内在质量和有效成分缺乏实质性的了解或掌握, 给兽药监管带来立案难、取证难等问题, 使兽药执法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

1.4 经费不足

由于目前整个兽药经营行业还不是较为规范, 加之县乡兽药经营市场和使用环节具有点多、面广、量大、分散等特点。目前仅靠现有财政预算的人头经费, 远远不能满足对整个兽药经营市场的有效管理。

1.5 经营人员普遍文化水平偏低

经营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也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 一部分经营者缺乏兽药方面的相关知识, 对兽药缺乏科学充分的认识。因而存在着乱买乱卖现象, 购销台帐记录不健全、不规范等混合经营的现象。

2 兽药监管的建议与措施

2.1 加大监管经费的投入

按照目前国家规定, 兽药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论从经营办证、产品抽检、到日常监管都不收费, 而监管工作又要投人相应费用。为保证监管工作的连续性、长期性, 行政主管部门应提高对兽药管理的认识, 加大对兽药监管工作资金和经费的投入力度, 并加大监督执法的力度, 强化执法手段, 彻底改变执法难的现状, 从而为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经费保障。

2.2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加大《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印发有关的资料发放到经营户、个体从业兽医、规模养殖场 (户) 、养殖小区, 履行好告知义务, 提高兽药法律法规的社会知晓率。对经营企业 (户) 及养殖场 (小区、大户) 采取以会代训或现场培训的方式进行法律法规、用药安全、识别能力等内容培训。通过宣传培训, 使兽药经营、使用者的法律法规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识假辩假能力显著提高, 兽药经营、使用者对兽药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动员社会舆论、协调新闻媒体、鼓励消费者参与打假活动, 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不法企业进行处罚, 提高人们对兽药监管的重要性认识和支持力度。

2.3 加大兽药抽检及委托送检的频率

针对基层兽药市场经营种类繁多, 质量良莠不齐, 群众难以识别的实际情况, 要加大抽检力度与抽检的频率, 在完成市级下达任务的基础上, 积极鼓励兽药GSP经营户对购进不同批次的兽药进行委托送检。

2.4 加强县级兽药产品检测能力建设

兽药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向上级争取兽药检测项目资金支持, 配备必要的化验仪器, 加强县级兽药检测能力建设, 严格按照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搞好兽药市场的常态化和动态化等综合性管理。主动采取各项措施, 经常走出去, 对兽药经营单位和使用单位进行药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和开展抽检工作。

2.5 建立健全兽药经营管理机制

按照《兽药管理条例》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尽快建立完善兽药市场准入制度和从业人员准入制度, 健全完善兽药经营进销货台账, 对不具备条件的不予发证。开放兽药经营权, 兽药经营人人平等, 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探索建立兽药经营行业协会, 提高组织化管理。制定完善兽药经营单位考核制度, 督促落实养殖场建立健全和完善养殖档案, 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和养殖场, 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

2.6 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分业监管模式,自律监管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金融监督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 并以此促使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安全可靠和健康地发展。它是金融监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行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 以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监管机构协调性差

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 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但是, 这些部门相互间协调性差。在实际操作中, 监管环节出现诸多漏洞, 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从而导致无效监管。

(二) 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中存在着众多的原则性规定, 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滞后于金融业发展。对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 从而影响到监管的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并且难以保障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利益, 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缓慢。

(三) 监管的有效性不强

金融机构在进行自律监管和内部控制时, 看似比较完善, 但实际上金融监管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多, 并且监管机构的机制也很不健全, 难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监管资源, 影响了监管的效果和质量。

(四) 分业监管模式存在弊端

首先, 分业监管难以对金融业做到统一监管。目前, 我国由于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和指标体系不同, 相应的操作方式也不相同, 造成信息不对称, 由此得出的监管结论也不同。其次, 我国目前虽然实行的是分业监管体制, 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的综合经营是将来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 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相结合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纳入法律轨道是当务之急, 同时, 应当研究综合经营监管法律制度建设, 为金融综合经营立法工作做好准备。第三, 分业监管通常成本很高, 效率却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浪费, 这种监管部门不从全局考虑的监管方式限制了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力, 大大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五) 金融机构自律监管不足

金融机构自律监管是抗御金融风险的基础和关键, 我国的金融监管是以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为主, 而忽视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 因而促成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体系会有很大障碍。仅仅依靠来自外部的金融监管从一定意义上说不会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 建立和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通过立法使金融监管向法制化发展使各部门工作做到统一、协调, 对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个监管机构进行整合, 建立定期磋商制度, 及时交流监管信息, 做到协调统一, 解决政策协调和配合问题。加强对监管机构的监督, 建立监管机构的联动协调机制, 促使其正常监管、有效监管。

(二) 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国家应尽快出台能够涵盖各类金融业务, 具有严密性、配套性和协调性的监管法律体系, 增强其可操作性。针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问题, 明确监管的具体程序及具体措施, 以及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监管, 如金融机构合并、分立、破产清算的形式、条件、程序、法律后果及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完善金融立法, 使法律有效地运用于监管体系中;第二, 严格金融执法, 加强执法人员的道德素质, 加大执法力度, 消除一切不利因素, 推动经济和金融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 充分发挥银监会监督作用

只有充分利用银监会的力量进行监管,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从而进行有效监管。

1.加强风险管理, 完善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2.加强监管, 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3.谨防国际金融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4.由对金融违法的事后管制, 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

5. 维护金融监管机构的统一性与制订科学的监管原则。

6. 维持金融企业的健全性。

7.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和道德素质。

(四) 改进监管方式

逐步完善那些在发达国家所普遍存在的、但在发展中国家恰恰十分缺乏的金融基础设施, 包括良好的会计制度、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等。发达国家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目标监管, 其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专业知识和信息,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力求收益最大化;我国的金融监管方式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 由分业粗放式监管向风险目标监管转变;由单纯的监管, 向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专业知识信息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由单一的现场检查, 向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由传统的手工检查, 向手工检查和现代化的计算机检查互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形成良好的金融秩序, 为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 强化金融监管主体及各金融机构的自身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塑造具有独立性的监管主体, 避免其他部门的干预。二是加强监管机构的队伍建设, 提高监管的专业水平。三是明确内部监督管理职能, 制约和防范法定监管主体权力的滥用, 规范业务操作, 提高内控监督的权威和效力。四是把内部监管与行业自律落到实处, 以充分发挥监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真正领悟行业内涵, 把自律监管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与追求, 在实践中体现出来。五是注重规范操作, 加强对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 进一步促进自律监管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刚.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J].山东纺织经济, 2010 (3) .

[2]王娜玉.论我国的金融风险及其监管体制[J].金卡工程 (经济与法) , 2010 (1) .

上一篇:工程咨询人力资源管理下一篇:操作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