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疥螨病防治

2024-07-15

家畜疥螨病防治(精选八篇)

家畜疥螨病防治 篇1

1 病源史

疥螨和痒螨的全部发育过程都是在寄生动物体上度过, 包括:卵、幼螨、若螨、成螨四个阶段;疥螨寄生于皮肤角化层下, 并不断在皮内挖凿隧道, 以角质层组织和渗出的淋巴液为食, 不断发育和繁殖;痒螨寄生于皮肤表面, 用其口器刺穿皮肤吸取渗出液为食。雌螨每2~3日产卵一次, 一生可产40~50个卵。卵经3~8天孵出幼螨, 幼螨3对肢, 很活跃, 采食后经过静止期蜕皮变为若螨, 若螨似成螨。疥螨整个发育过程为8~22天, 痒螨为10~20天。疥螨在外界环境中仅能存活3周左右。痒螨抵抗能力较强, 能存活两个月左右。

疥螨有强烈的热趋向性, 能感知宿主体温、气味的刺激, 当脱离宿主后, 在一定范围内可再次移向宿主。各发育阶段的疥螨经常钻出隧道滞留在皮肤表面, 并可脱离宿主。脱离后一部分仍具有感染能力, 可成为圈舍等处的潜在传染源。疥螨离开宿主后在高湿低温的环境中更易存活;各发育阶段的疥螨钻入宿主表皮内至少需要30 min, 其钻入皮内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其分泌物来溶解宿主组织。

2 流行特点

疥螨除可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和感染外, 圈舍等环境污染物在疥螨的传播与流行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当宿主接触被疥螨污染的环境时, 则极易感染上疥螨。同时, 疥螨病的流行还具有周期性。历史上人疥螨曾呈世界性流行, 一般认为30年为一周期, 在一次流行的末尾至下次流行的时间间隔为15年, 而每次流行的时间约为15年。

疥螨在传播感染的过程中能感知宿主的体温、气味, 成螨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显著。其活动范围与可见光和紫外光也有直接联系, 当光线有一定倾斜度时, 疥螨就寻找皮肤最暴露的部位并寄生于皮下。在疥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疥螨与宿主之间的距离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对宿主的体温和气味敏感性均降低。

3 临床症状

疥螨在感染动物时有一定的潜伏期, 且感染方式的不同其潜伏期也不同。人工感染时其潜伏期为6~12天, 待临床症状消失后2个月进行第二次人工感染, 其潜伏期仅为3天。

疥螨病的最常见症状是瘙痒, 其整个致病过程可分为出血、红斑、渗出、结痂4个时期。动物感染疥螨后, 初期在皮肤表面可见有鲜红色或淡红色针尖大小至粟粒大小的出血点, 此期主要表现为剧痒或瘙痒, 并将贯穿于整个感染期;后期出现红斑、皮肤损伤, 进而出现结痂、脱毛和皮肤增厚甚至出现出血、坏死等临床症状。轻微感染时通常不表现明显的症状, 慢性或严重感染时由于整个感染期均伴有剧痒或瘙痒, 可见患畜不断在墙壁、栏柱等处摩擦;在阴雨天气、夜间、通风不良的圈舍以及随着病情加重, 痒觉表现更为剧烈, 进而使得病畜终日啃咬、摩擦和烦躁不安, 影响正常的采食和休息, 并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而日渐消瘦, 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当继发感染严重时最终可导致死亡。

4 临床诊断要点

(1) 幼猪及成年母猪多发、病初从眼周、颊部和耳根开始, 以后蔓延到背部、体侧和股内测、皮肤明显粗糙, 有现剧痒, 严重时摩擦患部出血, 以致脱毛、结痂、皮扶增厚。

(2) 羊疥螨, 主要在其头部明显, 嘴唇周围、口角两侧、鼻子边缘和耳下部也时有出现, 发病后期变部位开成坚硬白色胶皮样痂皮。羊痒螨多发于其背、臀部密毛部位, 然后波及全身, 严重时全身被毛脱光。

(3) 牛疥螨常好生于其头部、颈部、尾根等被毛较短的部位, 严重的也可遍及全身。牛痒螨多发生于角根、背部、腹侧及臀部。

(4) 疥螨病的诊断主要是靠病原学诊断, 即结合临床症状并从病变部位刮取皮屑或痂皮, 将皮屑或痂皮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寻找虫体或虫卵来确诊。对皮屑或痂皮的处理一种方法是将皮屑倒入平皿内, 加入甘油, 在40~45℃温水中孵育1~2 h, 再检查活虫和虫卵;另一种方法是用浓缩法, 即将皮屑加到10%NaOH中, 室温过夜或加热至沸腾, 然后2000 r/min离心5min, 检查沉淀中螨、卵;或在沉淀中加入60%硫代硫酸钠作漂浮, 取液体表面检查。

5 防治措施

(1) 搞好养殖场地及圈舍的卫生, 对圈舍及其用具每周应进行一次彻底清扫、冲洗、消毒, 同时应保持圈舍干燥通风。

(2) 引进各种家畜时应严格进行隔离观察, 隔离期满确认无疫后方可混群饲养, 防止引进带螨畜。

(3) 个体发现、群体治疗, 由于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所以在畜场发现该病发生时, 首先应对带螨患畜进行隔离治疗, 以防蔓延。同时对全场采取群体预防, 即对全场圈舍、垫草和饲养管理用具等用杀螨药物进行喷洒, 并间隔7~10天时间, 复喷一次, 螨病即会得到有效的预防控制。

(4) 药物治疗, 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药物是溴氰菊脂乳剂, 使用方法是每100毫升乳剂兑水10kg, 在家畜的患部或体表喷洒, 每喷雾治疗一次间隔7~10天时间, 再复喷一次, 连用2~3次, 治效果非常明显。其次是使用96%的敌百虫原粉, 配比是每kg原粉兑水100kg在家畜患部及体表进行均匀喷洒, 喷洒间隔时间及次数同溴菊一样。

(5) 防治注意事项:一是为使药物有效杀死虫体, 对个别家畜 (牛、羊) 在喷洒或涂擦患部时应剪除周围被毛、彻底清除痂皮及污物, 并要掌握用水温度。二是进行大规模治疗时对选配药物做小群安全防护。三是因大部分药物时对螨卵无明显杀灭作用, 故治疗时要求重复用药2~3次, 每次间隔时间为7~10天, 能杀灭新孵出的螨虫, 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规模养猪场疥螨病的防治 篇2

一、流行特点

各年龄段的猪都有易感性,以仔猪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种猪,以冬季和初春蔓延最快,本病在饲养条件差,圈舍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有利于疥螨的生长,春夏季因气候干燥、高温,皮层脱落,不易造成疥螨的生长,发病较少,主要由健康猪与病猪直接接触或通过被螨虫卵污染的猪舍、饲槽、用具等间接接触引起传染,规模养猪场由于饲养密度大,转群混养,引种等造成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二、临诊症状

病初主要发生在猪皮肤稀薄,体毛短小的眼角和耳根等部位,以后逐渐蔓延到背部,体侧和股内侧,幼猪皮肤通常呈现红斑,丘疹而伴发剧痒,病猪到处磨擦,致使患部出血、脱毛、结痂、皮肤肥厚,形成皱褶或龟裂,在临诊上,也常看到仔猪耳尖结痂干褶脱落,严重的衰竭死亡,种猪的症状一般不明显,常见皮肤发红、少毛、痂皮不明显,皮屑较多,但临床上常看到病猪用身体擦拭墙壁。由于病猪剧痒,致烦躁不安、影响采食和休息,导致病猪生长缓慢或停滞,成为僵猪。

三、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诊症状,对本病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在采集病料的部位剪毛,用灭菌的外科刀刮取患部与健康部交界处,刮到出血为止,将收集的病料浸入到10%苛性钠溶液的试管中,煮沸后,病料溶解后静置20min后,吸取沉渣,滴于載玻片上,用低倍镜检查可看到虫体。

四、防治

1.预防措施

(1)搞好环境卫生,猪舍要经常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透光、定期消毒杀虫,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

(2)把好检疫关,进猪时应进行严格的临床检查,引种后应隔离观察2~3周,防止引进有疥螨病的猪只,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3)做好隔离治疗,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以防蔓延,在治疗的同时,应用杀螨药彻底消毒猪舍和用具,并同时做好全场猪只的药物预防工作,对于治疗过的猪,应另安置饲养。

(4)药物预防。每年对全场的猪定期使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进行驱虫,达到一次用药同时驱杀体内外寄生虫的效果,同时配合环境卫生措施,可有效消除猪场 疥螨病。

(5)做好母猪群体的预防工作尤其重要,因为母猪饲养年限长,也是疥螨病的主要传播原。实践证明,后备母猪每年秋初按每千克体重0.3mg的剂量,皮下注射伊维菌素,经产母猪在配种前10~15 d或临产前7~14 d皮下注射伊维菌素能有效预防种母猪的疥螨病的发生。

2.治疗

体外用药,一般对患部采用涂抹、喷淋的方法。

(1)用500PPm双甲脒乳液喷淋患部和环境,因双甲脒毒性小,效果好,可用于妊娠母猪和哺育母猪、仔猪用四川雄丰动物药厂生产的“除癞宁”,主要分为双甲脒,按每支10mL兑水3~5kg喷淋猪只和环境。

(2)用250ppm二嗪农(螨净)水乳溶液喷淋猪体和环境。

(3)对仔猪、育肥猪采用口服阿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300ug口服,间隔5~7d重复用药一次,对于种猪采用按300ug每千克体重颈部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治疗效果比口服好。间隔一周后,重复1次。

(4)环境的消毒杀虫,在治疗的同时,应用杀螨药彻底消毒猪舍和用具,不留死角。

(5)用5%的敌白虫水溶液喷洒墙体、地面和用具,但不能用碱性消毒液冲洗,以防中毒。

五、小结与体会

猪疥螨病的防治 篇3

1 流行病学

疥螨病主要由病猪与健康猪接触传染, 尤其是仔猪好扎堆躺卧, 可造成本病快速传播, 还可通过被螨卵污染的猪舍、墙壁、饲养用具、饲养员的工作服、鞋等传染。本病多发于秋冬及初春季节, 猪舍潮湿, 饲养管理条件或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多发, 特别是阴雨天气, 猪舍阴暗潮湿, 猪群中一旦发病, 很快波及全群, 蔓延传播速度很快。我国北方多采用塑料布覆盖保温的方式进行养猪, 这种方式通风换气较差, 光照不足, 最适合螨的发育繁殖。各种日龄的猪均可感染, 尤以仔猪多发, 且发病较重。

2 临床症状

患猪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肤细薄、体毛短小的头部、眼圈、颊部和耳朵等部位, 严重时可蔓延到腹部、四肢及全身。病猪发痒时, 常在墙角、粗糙物体上磨擦, 致使患部出血、被毛脱落、渗出的组织液形成痂皮, 皮肤角质层增厚, 出现皱褶或龟裂。随着病程的延长, 患猪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精神萎顿、生长缓慢或停滞, 饲料报酬降低, 严重的消瘦死亡。

3 诊断

根据明显临床症状, 结合流行病学可确诊。症状不明显时, 需要采取健康与病变交界处的痂皮, 检查有无虫体进行确诊。临床注意与湿疹、过敏性皮炎及虱寄生相鉴别。

4 预防

4.1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猪舍卫生, 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透光。猪群密度要合理, 不能过分拥挤。

4.2 新引进的猪要隔离观察, 防止带病入场。

4.3 发现病猪, 隔离饲养治疗, 对于粪便进行堆积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措施。

4.4 为消灭环境中的螨, 应对猪舍及用具做到定期消毒, 可用0.5%敌百虫水溶液喷洒墙壁、地面及用具, 或用10%~20%热石灰水洗刷墙壁和栏舍。

4.5 定期做好驱虫工作。

5 治疗

5.1 选择1%~3%敌百虫溶液用高压喷雾器喷洒猪体表、圈舍、墙壁、用具等, 7~10天后重复喷洒一次。

5.2 除癞灵或癞螨灵溶液每支10mL加水3~5kg涂抹或喷洒患部, 隔日再抹一次, 2~3次即可。

5.3 伊维菌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2~0.4mg, 分点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3mg分点皮下注射, 一周后重复用药一次。

黑猪疥螨病的防治 篇4

1 主要症状

表现骚动不安, 不思饮食, 体表不同部位出现结节、水疱、脱毛、结茄病变, 严重者出现皮肤损伤、流出渗出液和血液。

2 诊断依据

2.1 临床依据

猪发痒, 摩擦, 患部呈红肿、少毛, 以致破损。

2.2 化验室依据

刮取犬的皮屑和被毛, 直接镜检或10%氢氧化钠热消化后显微镜下检察, 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3 治疗及控制

3.1 注射用药

对没有出现的症状的黑猪用阿维菌素进行2次皮下注射, 每次间隔10d。对出现的症状猪用阿维菌素进行皮下注射, 3次为一个疗程, 每次间隔10d, 剂量见说明。

3.2 涂药法

用2%的敌百虫酒精溶液滴患处, 1次/周, 一般3次即可, 如果面积过大可分次治疗, 但涂药不能超过体表的1/3面积。

3.3 消炎

对局部皮肤有损伤、感染的病黑猪进行对症治疗。如用碘酒、酒精、过氧化氢等药物进行局部消炎, 对有渗出物的病黑猪用消炎粉撒在患处。

3.4 消毒

定期对圈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采用火焰消毒时要注意防止火灾的发生。

3.5 无害化处理

可能存有虫体卵的污染物, 收集起来烧掉。

3.6 加强饲养管理

猪疥螨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在体表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本病多发生于冬季和秋末、春初, 各年龄阶段的黑猪均可感染发病。因此预防本病应在饲养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如改善圈舍环境、改变饲养方式、讲究卫生、消灭虫鼠害等, 均可能使本病的流行减弱;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猪的健康状况、营养情况、年龄、性别等等对本病的发生和轻重均产生严重影响。在饲养中, 我们要保证黑猪全价营养, 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提高黑猪的抵抗力, 抵御此病的侵袭;日照不足, 厩舍潮湿, 畜群密度过大, 皮肤卫生状况不良等情况下最适合疥虫发育繁殖。所以注意厩舍的通风、卫生和加强饲养管理十分重要。

4 小结

4.1疥螨病是猪发痒的主要原因, 是疥螨寄生在猪的表皮层, 由于其爬行的机械刺激和排泄物、分泌物引起皮肤过敏而致痒。

4.2对病猪采取药浴或涂擦, 药液易被皮肤吸收而引起中毒, 药浴保留时间一般不应超过30min。

4.3为减轻瘙痒, 促进创部愈合, 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一般为4~5d, 长期用药可因抑制免疫而加重猪的感染。

兔疥螨病的诊断防治 篇5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10年12月下旬, 荆西某农户饲养大小家兔约230余只, 采用2层笼养。调查发现, 部分兔食欲不振, 嘴、鼻、前后脚等处发痒, 常在兔笼锐边摩擦, 趾抓嘴啃, 脚爪出现灰白色痂皮, 并逐渐向周围蔓延, 有的呈现“石灰足”。有的病兔耳朵下垂, 不断摇头或用脚抓耳朵, 部分出现营养不良、被毛粗乱, 发育迟缓、瘦弱, 在兔脚掌趾间及嘴、鼻、眼周围的少毛部位皮肤出现发炎、形成水疱和溃疡, 干涸后结成硬痂, 使患部皮肤变厚、龟裂, 随着病情发展, 感染面积扩大, 病灶部位毛脱落, 形成较厚的结痂面, 宰杀4只病兔未见其他病理变化。

2 实验室检查

用手术刀 (已消毒) 沾取50%甘油, 轻轻刮取患病部位, 重点是痂皮部的边缘处, 直至出血或者呈现淡红色为止, 出血部位涂抹少量碘酊。将刮取物放入已编号的载玻片上, 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甘油水溶液充分吸收手术刀上病料。手术刀洗净消毒后再提取下一只患兔的病料。

观察结果:在显微镜视野下所有病料均能观察到活的虫体, 部分还可观察到螨虫的虫卵。

3 临床诊断

根据病兔奇痒不安的临床表现、症状和实验室的检测, 在患处皮肤检测到疥螨虫体存在, 诊断该养殖户饲养的家兔为兔疥螨虫感染。

4 预防措施

(1) 隔离病兔、严格消毒, 把兔舍中的健康兔和病兔立即挑出隔离, 兔舍彻底清扫。

(2) 洗刷饲养用具, 用火焰喷灯对墙壁、金属笼具等疥螨虫可能躲藏处进行喷烧, 并用0.5%过氧乙酸溶液对圈舍、饲养用具消毒, 垫料销毁进行无害化处理。

5 药物治疗

采用体内外交替用药方法。外用药物治疗时, 要使药物能充分接触虫体, 发挥药液的杀虫作用。

(1) 先用温水刷洗病兔患部, 清除硬痂和污物后再用药。0.5%~1.0%敌百虫水溶液, 用喷水壶将药液喷洒在患部。

(2) 双甲脒12.5%乳油剂, 用温水稀释成0.05%浓度, 对患处进行喷洒。

(3) 螨净除癞一喷灵 (主要成分为二嗪农) , 用温水稀释500倍, 配成浓度为0.025%的溶液, 可以直接涂擦。

(4) 复方桔皮素乙酰酯浇泼剂100 m L/瓶, 第1~2日每日1次, 直接涂擦患处。

(5) 伊维菌素注射液, 按每千克体重0.2 mg剂量皮下注射。

6 小结与体会

(1) 感染期间一定要充分保证兔子饮水正常, 药浴之后要防止兔子对涂药部位舔食、啃咬, 防止发生中毒。

(2) 兔疥螨病的病原体为疥螨虫, 不同品种的幼兔、成龄兔都可感染。发现感染疥螨后一定要及时隔离治疗。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的检测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3) 采取已上方法经过预防和治疗, 10 d后该养殖户饲养的家兔逐渐恢复正常。经连续3次药物治疗和笼舍严格消毒, 20 d后病兔痊愈。

犬疥螨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6

1 病原

疥螨虫属疥目中的疥螨科,犬疥螨呈卵圆形微黄白色,背部隆起,腹部扁平,雌虫平均大小为380μm×270μm,半透明白色,体表覆以相互平等的细毛;雌虫大约平均为220μm×170μm,外形同雌虫相似。

2 流行病学

2.1 感染来源

羊,猪,牛,骆驼,马,犬,猫,兔等哺乳动物,尤以山羊和猪多发。

2.2 感染途径

通过动物直接接触或通过被污染的动物产品及工作人员间接接触传播。

2.3 易感动物

幼龄动物易患螨病且病情较重,成年动物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是往往成为感染来源。

2.4 诱因

动物舍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皮肤卫生状况不良时易发病,尤其在秋天以后,毛长而密,阳光直射动物时间减少,皮温恒定,温度增高,有利于螨生长繁殖,夏季少发。

2.5 季节动态

秋冬季节,尤其是阴雨天气,蔓延最快,发病强烈。

3 临床症状

病初可见病犬的四肢末端、面部、耳部、腹侧和腹下部,出现红斑,丘疹,皮肤薄的部位还会出现水疱和脓疱。逐渐蔓延至全身。病初患部由于剧烈瘙痒,患病犬不断啃咬和摩擦患部,造成局部出血、渗出及结痂,若继发细菌感染,表面可形成黄色痂皮,进而皮肤增厚,被毛脱落。增厚的皮肤尤其是面部,颈部和胸部皮肤形成皱褶。气温上升或运动后瘙痒症状加剧。

幼犬症状严重,常发生于鼻梁、颊部、耳根及腋间等部位,后扩散至全身。病犬从眼、耳开始,随后向全身发展,并开始脱毛。起初出现红色小结节,以后变成水疱。水疱破溃后,流出黏稠黄色油状渗出物,渗出物干燥后形成鱼鳞状痂皮。局部剧痒,病犬搔抓患部或在地面及墙体上摩擦患处,造成被毛脱落。

4 诊断

最常见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症状为犬擦痒,皮肤出现小的红斑丘疹等,对有明显症状的疥螨病根据季节,剧痒,和皮肤的变化等确诊并不困难。根据临床症状及皮肤的变化,有无瘙痒及传染性等可初步诊断。本病的早期诊断较困难,应与犬蠕形螨感染时相区别。全身感染疥螨病时皮肤出现红斑,因啃咬或摩擦而出血、脱毛、大量皮屑,最后结痂。可疑的情况下,以实验室诊断最为优先和准确[1]。

5 治疗

5.1 处方一

伊(阿)维菌素(又叫害荻灭,螨虫一针净,灭虫丁,虫克星等),犬,猫按每千克重200~400μg(1%浓度按每千克体重0.02~0.04 ml)皮下注射,连用2~3 d。苏格兰牧羊犬慎用。

癣螨净886擦剂患部涂擦,2次/d。

癣螨净887浴液中药制剂,安全无副作用,疗效确切,用温水稀释100~200倍药浴,每次药浴10 min,3~5次/d,连用4~5 d。同时将887浴液用于消毒笼具和环境。

5.2 处方二

5%溴氰菊酯(倍特)用温水配成15~50 mg/L浓度药浴,7~10 d再重复一次。或用棉籽油将溴氰菊酯稀释1∶1 000~1 500倍,作头部、耳部、眼周、尾根和趾部涂擦。

5.3 处方三

敌百虫用温水稀释成0.2%~0.5%浓度药浴,用0.1%~0.5%浓度喷洒环境。如发生犬、猫中毒,可用解磷定等药物解救。

5.4 处方四

狼毒50 g,硫磺150 g,白胡椒150 g,共研细末,取豆油500 ml煮开,晾凉后加入上述药粉50 g,混匀后涂擦患部。

6 预防措施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犬舍宽敞、干燥、清洁、透光、通风良好,定期消毒(每周1~2次)。并做好环境的消毒和工作人员衣服、工具的消毒。经常观察犬群活动状况,如有犬皮肤骚痒应及时诊断,隔离治疗,直到康复为至。对犬舍、犬床、垫料进行彻底消毒。

治疗患病犬时所用过的器械场地等必须彻底消毒。防止重复感染,定期驱虫。治疗过的犬安置未被螨类污染的地方或已消毒过的犬舍内饲养。病犬和健康犬应隔离饲养和管理,对于隔离治疗完毕的病犬,需再隔离观察3~4周,确以痊愈后方可同健康犬接触[2]。犬病多发季节可用2%敌百虫溶液全场喷洒或0.05%的双甲脒溶液喷洒犬群。从外地新购进的犬只应先隔离观察饲养,确定健康无螨后方可合群。必要时可采用注射1%伊维菌素溶液0.03 ml/kg体重。

参考文献

[1]张立颖.犬疥螨病的诊治[J].中国动物保健,2011,13(5):65-65.

牛疥螨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7

牛螨虫病分布遍及我国各地, 在冬、春季节, 凡牛舍阴暗、拥挤、饲养管理差的牧场, 不论水牛、黄牛均可发病, 尤以犊牛受害最为严重。

1 病原

牛疥螨为小型螨, 体呈圆形, 大小约为0.2~0.5mm, 呈浅黄色, 体表有许多刺, 虫体背面隆起, 腹面扁平。牛疥螨的发育过程包括虫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 全部发育过程都在牛体上进行, 整个周期约需2~3周。一般正在产卵的雌虫寄生于皮肤深层, 而幼虫和雄虫寄生于皮肤表层。

2 流行特点

疥螨寄生于牛的表皮深层, 吸食组织和淋巴液。痒螨寄生于牛的皮肤表面, 以口器刺吸淋巴液。这两种螨的全部发育过程均在牛体上进行。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阶段。各种牛对螨均易感, 但犊牛比成牛最易感。感染牛是主要传染源。健康牛接触病牛, 或螨虫污染牛舍及运动场中的栏杆、用具, 圈舍等而感染。本病在秋、冬季节多发。如果牛舍阴暗、潮湿、饲养密度过大, 通风不良, 饲养管理不善, 卫生条件极差, 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3 临床症状

临床上牛的疥螨和痒螨大多呈混合感染。初期多在头、颈部发生不规则丘疹样病变, 病牛剧痒, 使劲磨蹭患部, 使患部落屑、脱毛、光滑, 甚至出血, 皮肤增厚, 失去弹渐扩大, 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由于剧痒, 病牛长期烦躁不安, 影响正常采食和休息, 从而使消化吸收功能及营养状况日渐下降而急骤消瘦。如继发感染, 则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症状。有的病牛因消瘦和恶病质而死亡。

在患部刮取痂皮检查虫体。方法是选患部与健康皮肤交界处的新鲜病灶, 用消毒凸刃小刀先刮去干燥皮屑, 然后轻轻用力刮取湿润皮肤数处, 深部以见有血印为止, 刮过的局部用碘酊消毒, 病料放在试管或平皿中备用。检查方法可用直接检虫法、活虫检查法、沉淀法。

4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和症状可初步确诊;采自深达皮肤新鲜病变部的刮取物放于温暖, 黑色平面上, 用放大镜检查运动着的螨。也可切开结节, 取内容物放于低倍镜下检查, 能看到螨;同时应与擦伤皮炎等进行区别诊断。

5 中、西医疗法

用5份“来苏儿” (煤酚皂液) 溶进100份的温水中, 再加5 份敌百虫, 混匀后涂擦患部。也可用敌百虫配制成1%的水溶液进行药浴, 用豆油或者石蜡油配制更好。用蝇毒磷配制成0.05%左右的蝇毒磷水溶液, 涂擦患部。用阿维菌素进行药浴, 阿维菌素与水的比例为1:1000, 也可以用1:400的比例制成稀释液, 用来喷洒病牛体表。皮下注射伊维菌素, 用药量为0.2mg/kg·bw左右。用20%氰戊菊酯乳油配成0.01%的水溶液药浴, 或用0.05%的溶剂涂擦患部, 5%的碘酒涂擦患部。用0.05%~0.06%的双甲脒溶液药浴, 也可喷洒在体表患部。

可用硫磺软膏涂擦患处, 用废机油、煤油或者柴油在体表患部涂擦。百草霜2份、桐油4份, 调匀以后在患部涂擦。用荞麦秆烧成灰, 和棉油调匀, 涂擦在患处。用烟叶1份, 加水20份, 煮1h后用汁水涂擦在患部。取500g食醋, 用棉球蘸擦在洗去皮屑硬痂的患处, 要反复4~6次。用火麻仁300g, 猪油400g。把猪油煮化以后, 炒火麻仁, 趁热涂擦在患部。用莫合烟600g, 硫磺350g涂擦。先把莫合烟切碎后放进温水中浸泡24h, 再用火煮沸1~2h, 捞出药渣后, 再放进硫磺加热搅拌, 1h后即可使用。涂擦时, 要用肥皂水清洗患部。用百部10g, 狼毒13g, 苦棟皮10g, 黄蜡7g, 大枫子110g, 苦参10g, 马钱子7g, 植物油550g。油先烧熟, 再把除黄蜡以外的其他药物用布包好, 放进热油锅内, 炸成红赤色, 取出药包后, 再加入黄蜡, 制成药膏, 用此膏涂擦患部。用硫磺5份, 蛇床子、百部、威灵仙、大枫子各1份, 共研成末, 装瓶留用作涂擦。用时, 先用植物油调和药粉成膏状, 然后涂于患处。涂第1次后隔2d再涂1次。用辣椒600g, 烟叶1.6kg, 加水1.7~2.7kg煮沸。当药液只有600~1200g时, 去掉药渣, 药汁温凉后即可涂擦在患部。硫磺250g, 黄柏150g, 百部200g, 明雄250g, 共研成细末, 用食用植物油调匀即成软膏涂在病牛患处。紫荆皮150g, 硫磺80g, 花椒270g, 陈艾叶100g, 明矾80g, 石灰150g, 一起煎水, 取汁涂擦。

一般可使用1种方法治疗, 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6 预防

秋冬季猪疥螨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8

1 病原

虫体小,呈短椭圆形,雄螨比雌螨小。雄虫大小长为0.22~0.33mm,宽0.16~0.24mm;雌虫大小长为0.33~0.50mm,宽0.28~0.35mm。头、胸、腹没分节融合在一起,背面有波状横纹,并有长短不同的刚毛,圆锥形鳞片,体呈微黄色。腹面有稀疏的刚毛。虫体的前端为假头,有腿4对,甚短。呈圆锥形,有分节,前2对与后2对有明显的距离。腹面腿的基部有角质化的支条,第1对的左右支条在中间会合形成一个细长的杆。第2对的支条分开,雄虫的第3对腿与第4对腿的支条互相接连。雄虫的第1、2及第4对和雌虫的第1、2对腿的末端各有1条细茎附着吸盘。其他各足无吸盘,但有很长的刚毛。前面2条腿较发达,后面2条腿较不发达,在背面只能见到前面2条腿。雌虫的生殖孔位于第1对腿的后方,雄虫的生殖孔位于第4对腿的中间。

2 发育史

猪疥螨虫寄生于皮内,在表皮角质层内挖掘一条与皮肤表面平行而弯曲的隧道。雌虫每天可以掘进2~5mm的隧道,每条隧道有若干个通气孔和作为幼虫外出的孔道。空气对于螨的各发育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成虫在隧道内排卵,每天排卵1~2个,持续排卵4~5周,一生可排卵40~50个。排卵完毕后,雌虫死亡。卵平均大小为长0.115mm,宽0.084mm,呈椭圆形,3~7d孵化出幼虫。幼虫形似成虫,有腿3对。幼虫离开母螨的隧道,重新通过毛囊或毛囊间而钻进皮肤内,形成小的隧道,3~5d后幼虫进入休眠状态并脱皮变为具有4对腿的稚虫。稚虫又钻入新的隧道,约经过5~7d及二次脱皮后变为成虫。由卵至雌虫开始排卵约需2~3周,平均15d左右。螨的繁殖非常快,在适宜的条件下3个月内能形成6个以上的世代。

3 流行特点

疥螨病是一种接触性感染的传染病。传染源是病猪身上的疥满虫。传播途径是病猪和健康猪的直接接触和被病猪污染的圈舍、垫草、用具等。幼猪最容易感染,发病也比较严重,由于幼猪的皮肤细嫩比较适合螨虫的寄居,成年猪感染后的症状较轻,有的猪成为隐性带螨者,散播螨虫。特别是母猪带螨能增加仔猪的感染机会。猪圈舍要保证光照充足,通风干燥,垫草勤换,用具消毒,以防止疥螨虫的发育繁殖。猪疥螨病也可感染其他家畜和人。在18~20℃和空气湿度65%时只能生存2~3d,在遇到适宜的条件下(7~8℃)则可生存15d左右才死亡,虫卵离开畜主身体,其侵袭力仍可保持10~30d。因此,垫草、圈舍、用具在短期内,都可能感染疥螨。反之,疥螨对干燥的抵抗力很小,在阳光照射充足和干燥的圈舍中短期内即可死亡。如在50~80℃的干燥空气中30~40 min即死亡。因此,疥螨病在秋冬季节流行较广,但到春末夏初,猪体换毛,皮肤表面阳光照射充足,不利于疥螨的发育繁殖,并促使疥螨大量死亡。此时病猪虽然已似乎痊愈,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痊愈,在病猪的一些皮肤皱褶和日光照射不充足的地方,疥螨虫常可隐藏到秋季并再复发。

4 症状

猪疥螨多发生于幼猪,特别是30kg左右的幼猪。成年猪也有感染,但症状不明显。幼猪感染后先从头部开始,主要是脸颊、耳根、眼圈,向后逐渐蔓延到躯干和四肢,特别是四肢内侧。发病初期痒觉轻微,病况逐渐加重,痒觉加剧。病猪在圈墙、用具等摩擦患部,或用蹄骚抓患部,有时患部擦至出血,患部有水泡,破溃后形成痂皮,皮肤发生皱褶或龟裂,病程延长则病猪食欲不振,营养衰退,精神萎顿,生长缓慢,严重感染的病猪可引起死亡。

5临床诊断

应根据临床症状并结合流行病学的情况分析。检查病原,如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检查材料是皮肤的刮下物,将刮下的病料置于载玻片上,加上数滴50%甘油水溶液,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

6治疗方法

一是0.5%~1.0%敌百虫水溶液涂抹患部或用喷雾器喷洒患部,1次/d,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患部涂敌百虫前用清洁温水冲洗干净,以免影响药效。二是用硫磺1份、棉籽油10份。混均后涂擦患部。三是0.4%~0.5%马拉硫磷溶液涂擦患部、喷雾、浸浴,1次/d,也可用于环境喷雾施药杀虫,效果较好,但1月龄以内的动物禁用。四是一针净注射液注射,一次每10kg体重0.3m L。一般情况下注射1次即可,必要时隔10d后再加强用药1次。

7预防

一是经常保持圈舍的清洁、干燥、通风,粪便应堆积发酵处理。二是经常对猪群进行检查,一经发现,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治愈的病猪继续隔离30d,不再复发,才能混群。三是患畜的圈舍可用10%~20%石灰水粉刷。垫草要焚烧灭螨。工作衣物等可用开水烫或抗螨药物浸、泡。在用药治疗病猪的同时,运动场地面、饲槽、饮水槽及其他用具等,必须使用杀螨药同步杀灭外环境中的虫体,防止猪只重复感染,才能收到较好的防制效果。四是外地购买的生猪要严格检查有无疥螨病,购入后隔离观察30d,确保无病方能入群。

8体会

在秋冬季节,由于阳光照射不足,气温较低,饲养管理等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圈舍通风干燥,圈舍清洁,猪体卫生,保温防寒。(2)苏北地区多采用塑料布覆盖猪圈保温的方式进行养猪,这种方式通风换气较差,光线不足,可导致猪疥螨病的发生,还能引发猪呼吸道疾病。应加强通风,保温,减少疾病的发生。(3)做到早观察、早发现、早治疗。(4)无论选用哪种药物治疗猪疥螨病,治疗前都要在患部及其周围剪毛,除去污垢和痂皮,用温水洗刷后用药。

摘要:从猪疥螨病的病原、发育史、流行特点、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介绍了猪疥螨病,并针对苏北地区气候特点,提出预防治疗措施,以期为猪疥螨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疥螨病,诊断,防治

参考文献

[1]李安勇.猪疥螨病的防治[J].中国猪业,2006(6):48.

[2]刘伟,徐侠.伊维菌素脂质体对猪疥螨病的疗效研究[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8(3):11-14.

[3]刘艳淑,邵芹,王志海,等.猪疥螨病的诊治体会[J].养殖技术顾问,2008(7):92-9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家畜疥螨病防治】相关文章:

浅谈羊螨病的防治措施06-07

家畜动物福利05-15

家畜繁殖技术07-16

家畜生态养殖论文04-15

家畜家禽饲养技术07-07

社区家禽家畜管理07-15

社区家畜饲养制度07-15

社区家畜饲养制度06-25

《家畜外科学》05-21

家畜生理学07-04

上一篇:财务执行力下一篇:高校文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