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教学

2024-08-13

小学语文探究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探究教学 篇1

一、教师深入研读文本, 与文本对话

教材中呈现的文本, 语言文字的表达、人文因素的熏陶是丰富多样的, 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 应仔细品读文本, 把握准文本的表达特点和思想感情进行深入体验, 整体感悟, 体验文中的韵味, 领略文中的情趣,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文本或提问、或肯定、或赞叹、或补充、或延续等, 与文本直接对话, 而不是依赖, 照搬教参。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 通过阅读文本, 感悟出“棒打狍子飘舀鱼”一句既是作者搜集的民间俗语, 又是表现北大荒物产丰富的内容, 是语文形式和内容学习的统一体, 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又如阅读“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鲜亮, 欢笑着, 翻滚着”这个句子, 感受到草塘色彩的美、动态的美, 是作者对草塘赞美的流露, 是作者高兴心情的流露。而“啊, 一条清澈的小河……显得更美了”一句, 体会到作者惊喜的心情和对草塘静态美的欣赏。教师有了这样的与文本对话过程, 就有了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基础, 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取向, 组织好多重对话

现行语文课程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深刻体察学生作为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况, 准确估计文本哪些点、线、面最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同时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尊重学生, 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 用学生的思维想问题, 尊重学生的体验, 找准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如教学《鸬鹚》一课, 教师抓住“抹”字, 引导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反馈的情况可谓五彩缤纷:一抹, 抹出了无限风光, 抹出了喜悦心情, 抹出了忙碌工作, 抹出了热闹丰收, 抹出了幸福生活……。我说是抹出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抹出了人文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又如执教《落花生》时, 学生就“父亲”希望孩子们做怎样的人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有的说做人要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它虽然外表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有的却认为做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 不但有用, 而且外表好看, 理由是现代社会人光有用不行, 还要会包装自己, 宣传自己, 像落花生那样不会包装自己, 不会传自己, 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学生与本文对话后, 老师与学生进行了对话, 首先, 肯定后一种意见很有挑战性, 超越文本, 提出了与作者不同的观点。其次老师强调:落花生果实多且藏而不露, 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 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呀!如果人人都像落花生那样, 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不是更美好吗?这样老师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 也给学生热情帮助、引导, 提示学生感受误差, 给学生以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三、让学生揣摩词句, 感悟文本内涵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从语言入手, 让学生学习语言, 揣摩与品味语言, 强化语感训练, 方能使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 滋润学生心田, 从而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爱, 又学生学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能和技巧, 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如: (1) 对文本的一些独具匠心的动词的揣摩, 像“熬” (《穷人》) 、“喷” (《粟米》) 、“飞” (《飞夺泸定桥》) 等, 既可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又可体会到其中包含的丰富感情; (2) 对文本中一些画龙点睛的重复词语的揣摩, 像《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两个“才”, 《穷人》中的三次“沉默”等, 虽然是同一个词, 但在不同的语境里, 却表达不同的感情; (3) 对文本中一些意思相同或相近词语的揣摩, 像《草地夜行》中表示死的词语, “不能再革命了”、“丧命”、“牺牲”、“被可恶的草地夺走生命”;《穷人》中桑娜三次敲门的描写, 第一次是“一边想, 一边敲门”, 第二次是“一次又一次地敲门”, 第三次是“猛烈地推开门”等。这些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 但在文本中不同的语言情景里却具有各自独特的人文内涵和语言特色, 相互之间不能替换。认真揣摩这些词语, 能使学生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得体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另外, 对一些关键词、特殊的标点、重点的句子、精彩的题目、巧妙的构思等进行揣摩, 我们可以发现无处不凝结着作者特别的爱、特别的情, 无处不体现着言语技能的巧妙运用和人文思想的高度统一。因此学生在这样的揣摩中既可以激活言语意识, 提高语言技能, 又可以增强人文素养, 提高审美情趣。日积月累, 达到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四、美读成诵, 积累文本, 感悟情感

现行教材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都是作者把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融化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感受而重新组成的。作者的感受迸发出的情感不是浅薄的, 而是渗透思想内涵, 经过提炼的情感。这情感还充溢着浓浓的人文关爱, 因此学生只有在美读中才能把作者描绘的“物”与“情”表达出来。并在美读的基础上背诵积累文本, 将文本的无声言语还原成有声言语, 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悟和领会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

五、借鉴文本, 内化运用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究 篇2

在人教版教材中,收编了一部分古诗词教学内容,这是我国悠久而灿烂文化传承的需要。同时,古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典的写作、凝练的词句、优美深邃的意境,都是学生丰富自己文化积累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古诗的学习,了解历史、了解我国的文化,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写作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导入阶段要富有趣味性

小学生的学习主观动力主要是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活动开展的原始动力。所以在古诗学习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其是导入阶段,这是一节高效语文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可以将作者的生平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生平后,可以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导入环节对于一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阶段的设计和内容,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料,给学生呈现一个作者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文学知识积累。

二、重视诗词情感的领悟

教材中搜集的古诗,多数都是作者的抒发情感之作,诗词中包含许多情感,有的学生可以理解,有的学生无法理解。无法理解的内容就要由教师帮助理解,通过一定的讲解,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入文本中,深刻体会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这种情感的根源和外延,都是学生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内容。理解文本情感的途径有许多,朗诵是一条,熟读成诵,熟读得悟;另一种就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古人的写作讲究的是用词准确凝练,一个词就是一段话,一句话即一幅图或者是一篇小文章。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就得学习古人遣词造句的功底。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不强,理解是第二位的,背诵是第一位的。学生掌握得多了,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进行反刍式的理解和提升,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用时间最多,要求最高,教学任务最重,下面就来谈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水平。

一、与学生拉近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还未完全形成,对自己喜欢的人往往有一种神圣的崇拜。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要理解、尊重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不断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期盼感。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要求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等进行模仿、表演,以提高准确理解重点字词的能力。新课改倡导让学生通过了解课文“写什么”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例如,我在设计《乌鸦喝水》的教案时,设计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课前先进行教具的准备,制作一个乌鸦的模型,准备一个长口瓶子、水及一些石子,在课堂上用这些教具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并在演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乌鸦为什么一开始喝不到水?乌鸦最后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把答案找出来并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还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的了解,并拓展到生活的领域,加强实践,让学生分组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或者其他类似的故事,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想想自己遇到过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的?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烈、浓厚。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对“乌”字和“鸟”字进行对比教学。

三、利用辅助媒体手段,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用语言描写的情境再配以图画就变得具体可见,有效帮助学生感受形象,尽快进入情境。例如,教学《太阳》,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幻灯片、简笔画等创设情境。在教学第二部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时,根据课文内容,我利用简笔画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有太阳、草木、鸟兽、风雪、雨露等,再现课文情境。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我还精心设计了抽拉式投影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因为太阳的出现与遮挡地球上会呈现不同的现象,有了太阳,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遮住“太阳”,地球整个陷于黑暗中。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抓住了全文的中心句“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从而强化了中心,升华了中心,激发了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总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谢东.关于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J].语文学刊,2002(1).

[2]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作者单位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博窝小学)

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探究 篇4

一、在教学中承认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实行预习分层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考, 而另一些学生则习惯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在这里, 有的学生需要具体的说明解释, 有的学生需要更多例子才能理解某些概念, 有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强化, 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 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这一点对高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如果在下发预习提纲时不分层次, 统一要求, 努力影响学习的自学兴趣, 则学生绝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预习时可试回答课后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时能做多少题就做多少题。第1题要求全班完成, 第2题大部分学生完成, 第3题会做的就做。这样分层预习, 学生学得轻松, 愉快。这样做, 会促使学生向上一层次靠拢, 向高层次发展, 达到分层推进的目的。

二、分层评价, 及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 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 对不同层次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指出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我, 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消极现象。因此, 要及时调整层次, 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 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 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 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到B组, 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 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 也可以调换到B组, 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 通过评价, 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 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 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 分层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运用等方面的不同进行的, 标准不同, 层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动态的, 可以根据学情做出新的选择。虽然每个层次的划分标准不同, 但各个层次都要坚持一个原则, 即要把鼓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贯穿教学的始终。

三、因人而异, 分层评价

每个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 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处。因此, 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应相应采取不同的法、形式和标准, 在应试教育中, 人们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学生, 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 一切都好;文化成绩差, 就一文不值。结果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大量学生被迫厌学、弃学, 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给社会产生了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 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而酿成恶果。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局面。可见能否正确评价学生, 是决定教育、教学成效高低的重要环节。

四、分层教学, 多层互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 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发挥作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 这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的, 对他们实行分层教学也是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可是课堂分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呢?这是每位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分层教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 而是一种理念。所谓“教学模式”, 其实是某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而教育、教学方法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把某种教育、教学方法当做一种模式硬套在一堂课上, 我想是行不通的, 也是不可能的。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是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完成的。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 不管使用什么方法, 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能不分层次、层面地进行教学。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例如在朗读方面, 先请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朗读, 让同学们评议, 再请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朗读, 还可以请同学边朗读边表演。又如教学《三个儿子》, 同学们阅读后, 感到疑惑:“不对吧, 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在讨论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有的说:“老爷爷可能眼花了。”有的说:“老爷爷可能是视线被某个妈妈挡住了。”还有的说:“老爷爷是不是说瞎话呢? ”在讨论老爷爷究竟看到了哪个孩子, 他那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时, 学生都提出了看法。充分流露出不同层面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但经过热烈讨论, 不同层面学生的交融与撞击, 最终达成了共识。即三个母亲都称赞自己的孩子, 可在她们提水有困难的时候, 只有一个孩子跑过去帮妈妈提水, 值得称赞的只有这一个孩子。所以怪不得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孩子。这样在课堂上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抒己见, 既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 取长补短, 最终达到共享学生成果的目的。

总之,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 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因素确定, 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 这一步是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做准备和提供依据的。通过学生层次目标的确定, 教师在进行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为每位学生的发展作科学规划, 为他们的学习和进步作指导, 促进他们的潜力开发和能力发掘; 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及时采取鼓励措施, 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目标逐一实现。

摘要:分层激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 从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出发的, 它是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文章围绕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展开论述。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5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小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从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语文老师都只注重课文 篇章、字词的`理解,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内容分析上,却忽略了心灵沟通。事实上,只有将自身情感放在故事情节中,才可能和文本产生共鸣的效果,从而真正领会文本内涵。在朗读教学中,因为老师不明白朗读教学的要求与目的,所以学生对朗读方式的掌握少之又少。如果没有老师指导朗读教学,学生完全根据自身的学习方式,只会漫无目的地阅读,很难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朗读仅限于表层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它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兴趣,对辅助学生理解课本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中,多媒体包含各种声音、文字与图像,以满足学生试听需求。在学生朗读与背景音乐整合的过程中,课文录音替代了传统的范读,多媒体课件成了教学主体,这也是当前学生课堂教学主体意识淡化的根本原因。甚至在小学语文朗读时,还出现了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状况,在朗读时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和心情,这也是朗读盲目性出现的主要原因。

3.朗读教学缺乏针对性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为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评价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常见形式。而“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成了廉价的评价方式,甚至还有老师将读得不够熟练作为评价语。在朗读评价缺乏针对性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对朗读产生兴趣,用心聆听,最后让朗读兴趣逐渐降低。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1.使用多种朗读方法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为了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将美读、熟读、诵读整合起来。例如,在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配乐的方式进行朗读,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将学生带到桂林实地游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在启发式朗读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或者通过布置题型,让学生思索,以完成简单的解答,体验成功乐趣。在讨论式阅读中,通过鼓励个性体验,以增强学生见解。在叙事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体验课本真情实感,在朗读中带领学生想象、联想,这样就能激发创造力,收到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每篇课文学习中,老师必须带着情感引导学生朗读,通过为学生做榜样,以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最后达到提高精神文化和语文素养的要求。

2.增强学生想象力,让个性与共性相整合

听、说、读、写是积累语言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语文知识的应用和积累。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朗读,围绕教材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教学设施,大胆创新、想象。例如,在朗读《赏荷》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荷花形态,让学生领略荷花的美丽,再整合课文内容,在感受荷花的美丽的同时,让学生表述对荷花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和感悟能力。

只有学生掌握表情达意的具体方法后,语文学习才更具有人文特性与文学魅力。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来看:他们的心理与思维都处在成长时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情感领域。对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多元理解和感受有机整合起来,这样才能让朗读教学更加多元、有趣。

从教学经验得到的信息来看: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更有益于学生学习。例如,在《家》这篇文章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帮助学生拓展个性;可以从朗读着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扮演与模拟中提高学习成果。通过设置“谁是白云的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学生很快就知道马儿、熊猫、文具盒、小朋友的家分别是草原、竹林、书包、教室。在这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融合,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开始向更深的层面发展。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它在语言学习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打破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还必须遵循新课改要求,将以人为本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及时发现朗读教学的缺陷,改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推动学生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黄金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98-99.

★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指导

★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方法

★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 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朗读

★ 小学朗读活动总结

★ 小学生语文朗读方法有哪些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用好朗读和背诵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范文朗读

★ 三字经全文朗读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兴趣;素材;写作方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贯彻,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但目前的作文教学恰恰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大薄弱环节,许多语文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作文教学的效果仍不是很理想,甚至不少学生对作文更是望而生畏,因此,改进作文教学,提高作文质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对如何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找灵感,激兴趣

每当拿到一个新的题目,同学们总是挠着头问:“老师,要写什么啊?”“老师,我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挑起他们的灵感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好玩的实际,让孩子在玩中找灵感,在玩中挖素材。写作文即写生活,像《课间十分钟》《一次难忘的比赛》《快乐的—节课》等类似题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比比皆是,这就要求老师善于组织学生活动,有目的地让学生先尽情地玩,在玩中找到乐趣,活动后老师再适当点拨,学生自然心领神会,就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之,类似的记叙性的文章,教师让学生坐在课堂里,凭空想象,除了几个作文功底好的,其他的无非凭空捏造,七拼八凑,写起文章来了无生趣,还谎话大话连篇,不堪入目。

二、学会观察,感受生活,发现素材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宝库。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而学生却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因为孩子们认为作文要写就写大事,对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不重视。鉴于如此,老师一要引导学生多体会每天生活中的乐趣。如“每日一忆”的写作训练,想想什么事可以挑选出来写;二要多发现,不要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让学生知道只要对自己值得记或有教育意义的事都可以写出来。如“做作业抄别人的”被老师批评是坏事,但使我认识到做人要诚实;“放学,我与人打架”,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同学之间要团结……文章是需要有感而发的,孩子们只有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体验真实的生活,才能发现写作的“源头”——五彩纷呈的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创作出一篇篇佳作来。

三、启发思维,大胆想象

作文,离不开想象。学生在习作中的想象分为细节想象和组合想象。细节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生活环境,在头脑中对特定事物所进行的细致描绘;组合想象,就是根据多种事物的表象塑造自己头脑中对特点事物所产生的形象。如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想象描绘都是少年儿童把自己的愿望和理解加以具体化的一个思维过程。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事物的再思考。学生对熟知的事件往往觉得无法入手。这时,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引出他们的记忆资料,把内存信息转化为语言。例如写《钓鱼》为题的文章,教师如能逐一提示就更好。钓鱼前,你和谁钓鱼?你做了哪些工作?到了河边你做什么?别人在干什么?你下钩之前要做什么?下钩后出现了什么现象?钓鱼时你心里怎样想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他们在脑海中就会有许多的感性材料,在写作时才会言之有物。

四、学习写作方法,在写作中积累经验

内容、语言的积累,都是为了进行写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少部分学生在素材积累上很认真,但是一遇到写作,他们的文章内容张冠李戴、词不达意。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他们在写作时缺乏选取和突出素材中有效信息的能力与机智,对素材的处理能力不强。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只顾积累,轻视运用,不能把运用和积累有机结合起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要读写结合,掌握写作方法,在写作中积累。

列宁提议:“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下水”前要指导学生掌握方法。叶圣陶明确指出:写作方法的积累,功夫在平时。因此,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也尤为重要。我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注重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开头、过渡、结尾的写作方法;对比、夸张、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心理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表现手法,还注意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学会了文章中的写作知识后,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练习写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写作训练可以让学生不断提高素材、语言的整合能力。只有不断练习写作,积累写作经验,才能熟练掌握写作的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把搜集到的素材不断地运用到各种话题中,强化素材运用能力。指导学生写各类日记,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它能促使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习惯于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能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为了让学生勤于写作,不断积累,我每天进行“课前三分钟活动”。即在每天进入新授课前,挤出三分钟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读书笔记交流所用。我鼓励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同时,可以把教室的空白墙壁设计为“小作家园地”,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激励学生不断写作。

五、多批少改,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话说得不假。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但是,学生的经历与学识的限制,使得他们不可能个个都是写作能手。当他们的文章有所欠缺,有所不足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又准确地指出来,并尽量写上评语,如果能够面批,则要当面询问他的写作意图,这是最理想的。还可以经过老师点评后,让学生二次作文,修改自己的文章后再抄清,也可以在二次作文时让学生之间互相换着修改。如此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修改,让学生写,进步才会快。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琢始成金”。教师千万不要大笔一挥,洋洋洒洒为学生补上你自认为很理想的一段。这样,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毕竟跟教师有所不同,难以理解教师的修改意图,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助长了学生的惰性。

小学语文目标教学探究 篇7

一、教师运用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教学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造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小学生本来就处在好动的年龄段,课堂活动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其核心是努力创造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取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实现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二、把语文课的目标定位在语文学习上

语文学科是学习母语的课程,这是毫无疑义的。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是通过课文学习母语,如果学生仅仅获得课文内容,没有获得课文语言,那么怎么称得上是语文课? 一节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应该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特点,将教学目标紧紧锁定在语文学习上,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设计的练习,是从学习语文的目的的角度设计的。

三、要分层认定目标,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认定目标对教与学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我们认为认定目标可以按照这样几个层次进行。

1.启动认定 ,粗知目标 。

在新课开始前组织认定目标。此时认定目标,学生只能是粗略地感知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起定向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认定过程,增强学生为达标而学的信心,使之心中有数。

2.同 步认定 ,细知目标 。

随着新课教学的开展, 适时告诉学生正在学习或将要学习的目标。这是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导向和激励,也可以根据同步进行的反馈活动调控教学。这时的认定目标,已不是粗略的感知,而是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的理性认识。

3.小 结认定 ,深知目标 。

在教学结束前,结合教学小结,对照教学目标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一个评价。这次认定目标,是从整体上对教学目标的概括,既是对本节课教学的再一次导向,又是对必要的矫正、补救活动的激励。小结认定应该实事求是,不走过场。

4.导 学达标 。

一要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 二要按照学科特点构建学科达标模式,分段达标。前一点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的。当前小语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较多的时间来让学生练”,只有多练,学生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但是多练不是指单纯地增加练的数量,而是要讲究质量。练,不应限于书面练习,要有听说、读、写四方面练习。要把讲和练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讲有练,讲讲练练,既教授学生知识,又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完整概括, 完全符合学习语文的特点和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课不仅要有“读”的实践,更要有“动口说”和“动笔写”的实践。21世纪,我们更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留出大量教学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语言实践。

五、准确地把握知识掌握的度

目标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认定目标, 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使学习目标发挥出导向功能,并准确地把握知识掌握的度。

理解教材要有一定的深度,挖掘出教材深处的含义。只有认定目标,才能准确地把握要挖掘到什么程度。如《詹天佑》一课,为了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14个生字及14个新词(2)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 ,了解课文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产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由于教学目标制定恰当,目标导向功能强,因此教学效果良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8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感情的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 在朗读过程中能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 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 从而打动学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通过朗读学生能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性, 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 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 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语文本来就与自然及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它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大语文, 而不是僵化封闭的小语文。

二、当前的阅读教学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目前, 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是:阅读教学不能给学生充足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本文”;不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 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这些问题的存在, 势必导致语言文字感染力的削弱, 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强, 人文熏陶也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阅读教学来说, 老师常常怕漏教了知识, 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来个一网打尽, 面面俱到, 结果落个“蜻蜓点水, 劳而少功”。要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 教师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三、积极采取措施, 改革课堂教学

1. 教学环节要“简”。

我们都知道:教学环节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伙伴;学生是主体;教材起着链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作用。学生之所以要学, 是因为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疑惑和矛盾, 比如认知方面的、知识方面的、情感方面的等。阅读教学,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师生之间对话, 来解决以上的疑惑和矛盾, 通过阅读语言的积累,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独立阅读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独立能力差, 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 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例如在学《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 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课文中的“亲人”都是指谁, 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 不仅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语言,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去质疑;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提思想方面的, 还要会提内容方面的, 更要会提字、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同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始终贯穿一个“读”字, 如朗读、默读等。

2. 教学内容要“精”。

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中。教师要确定每一课具体教什么, 必须先要以一般读者的身份去阅读教材, 要“钻进去”, 用心体会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 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跳出来”, 以学生的身份, 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文章特点和思考提示, 确定这一课语言训练内容。比如, 需要学生理解的词句、积累的语言、揣摩掌握的学法和写法等, 也就是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教《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时, 教师该教些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文章围绕骆驼队, 描写了童年生活的几个镜头片段,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眷恋。因此可以这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①认识生字、学习新词、积累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 大体理清文章思路, 然后抓住印象最深的几个片段场景, 通过反复的读、思、议, 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同时领悟作者感情是通过哪些方式表达出来的, 积累那些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3. 教学策略要“活”。

在教学实践中, 师生所采取的阅读方式要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不同、教学目的不同, 设计出灵活的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和策略:精度和略读。

“精读”方式可采取以下步骤:①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②抓住重点, 深入领悟;③品读赏读, 揣摩写法;④积累语言, 尝试运用。以上是精读的基本方式, 当然可以根据需要采取其他方式。例如: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 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研读品读文中的重点内容, 对此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既了解了“事”, 又领悟了其中的“理”,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对于托物言志的文章, 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是那些“借物喻人”的语句。对此我们先理解其字面意思, 再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在师生的读、思、议中感知作者志, 领悟作者情, 明了作者法。如《白杨》一文。对于景美情深的文章, 我们的教学活动可以用创设情境, 激情导读, 反复诵读, 穿插评读的思路。

“略读”方式, 也要整体把握课文, 不适宜把课文进行肢解。我们可以采取分遍读的方法。例如:第一遍读要读通, 做到口诵心悟;第二遍读要通过批注, 理解文章大意;第三遍读要学会交流收获, 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篇9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于写作

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写作的内动力, 小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而学生对某事物是否有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方法, 将其兴趣引出来。

1. 设计各种课堂活动, 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 诱发他们的作文兴趣。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活动, 如游戏、表演等,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起灵感的火花, 诱发作文兴趣。如为了让学生写好《我喜欢的一种游戏》, 教师可预先设计几种游戏, 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游戏参与其中, 从而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使他们把游戏的分工、合作、过程、感受等写了下来。

2. 利用形象训练, 化抽象为具体,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 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我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媒体和工具, 化抽象为具体, 给予了学生直观的理解, 从而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了写作任务。

3. 多鼓励、表扬,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保持他们的作文兴趣。

自信心是学生保持作文兴趣的持久动力。而小学生大多缺乏写作信心, 认为自己写不好作文。对此,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产生写作的动力。

二、注重平时积累, 丰富作文素材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 是作文的物质基础, 犹如木之本、水之源。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 才能够写出一篇篇好文章来。那么, 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笔者认为可抓住以下几点:

1. 阅读积累。

阅读是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方法。“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到用时方恨少”都是讲阅读对写作的影响。学生要扩充作文素材, 就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首先, 教师应该指导好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 文质兼美、典范性强, 本身就是经典的作文素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学习名家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 积累词汇、积累素材,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还要引导学生扣紧教材进行专项的素材积累。其次,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 为了扩大学生的素材积累范围, 教师就要提倡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科技科幻类、历史类、童话类、天文地理类等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只要学生读时注意仔细品味、吸取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就一定能够丰富自身的语言素材, 写出一篇篇好文章来。

2. 生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是无穷无尽的, 只要学生善于观察, 抓住其中一个闪光点, 就一定能够文如泉涌。那么如何积累生活素材呢?具体说来, 笔者认为可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多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是写作素材, 一些平时我们不注意的细节、小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如街道和城市的变化等, 只要学生多留心生活, 多用心观察, 就一定能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学生有了方法, 才能多角度地展开观察, 将观察到的东西变为作文素材, 在将来的作文中用上。二是多参与。主动参与生活、体验生活, 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年龄小, 缺乏生活经验, 对此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 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等, 让学生参与其中, 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真伪虚实、优劣美丑, 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积累写作素材。

三、指导学生多练, 使其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

多练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只有写得多了, 才能融汇贯通、得心应手。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一方面, 教师可要求学生学写日记, 将平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趣事写下来, 以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另一方面, 学生也要把握每一次练笔机会, 将自己在练笔过程中学到的好的写作方法记下来。此外, 作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项训练, 如对不同类型人物的外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对各种活动场面、环境进行描写, 以及前后照应等各种写法的练习等,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重视作文修改, 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修该文章, 要先看题目, 是否偏题。如果题目和写的内容有偏离, 就把握下文章整体能容哪个部分突出, 是文章重点, 来适当修改题目;如果题目很好, 符合要求, 而作文有一些小的部分偏离, 那么能删减的就删减掉, 对于不能删减的要酌情润色, 使它和文章有关联, 突出主题。然后通读全文, 把握文章整体印象, 能否给人一个整体的感觉, 合上作文能否让人回想起你写的是什么?最主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有哪些好的词语让人记忆深刻?有的话说明你的写作已经很不错了, 能很好地做到逻辑正确、表达清晰, 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而最重要也是最需要着重修改、润色的就是结尾, 结尾总结文章了么?有没有照应题目或者照应开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升华主题?尽量用总结性的语言、简练而有优美的话语来总结概括。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 而这需要教师着重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试着复述文章的大概内容, 试着总结文章的主题。对于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问题, 比如段前空两格、标点符号的准确运用、错别字等。这些平时要多注意, 养成正确的用字、用标点习惯。

总之, 作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没有创造性, 就没有艺术。我们教师要逐步打破当前教学模式的清规戒律, 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探索, 为使学生真正具有扎实的写作能力而努力, 从而使他们不仅能应付考试, 还能应付未来社会的需求。

摘要:作文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其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历来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鉴于此, 本文主要从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于写作;注重平时积累, 丰富作文素材;指导学生多练, 使其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重视作文修改, 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四方面出发就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一二, 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兴趣,素材,多练,修改

参考文献

[1]蔡春玲.新形势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 2011 (29) .

[2]孟蕙.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 (教师适用) , 2011 (11)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众多的教学实践表明,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 从而爱上阅读。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方面: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具体而言, 在阅读教学前,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库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预测, 如让学生通过文章题目猜想其中会产生什么问题, 或表达什么思想,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 提升阅读效果;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文本的中心意图向学生发问,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并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与探索;在阅读教学后, 教师则要在学生有效阅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探索更多的文学领域。只要做到了以上三点, 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现有效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 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 积极提高教学效率。然而,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很多教师为了省时省力或者追赶进度, 常常会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生硬地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讲解, 这就导致一节课下来, 学生真正的收获很少甚至没有。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于教师的讲解, 并没有对作品进行自主的阅读与分析。为改变这一现状, 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放手让学生参与进来, 利用查工具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作品内容与主旨, 遇到不懂的地方再向教师请教。如此一来,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必将被激发出来, 久而久之, 不仅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也会更有乐趣。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 其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其进行适时的引导, 那么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文章的表面, 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不要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疑点, 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具体而言,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引导:第一, 抓住题眼发问。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草船借箭》时, 教师可以抓住“借”字发问,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第二, 抓住矛盾提问。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 双手拄着拐杖, 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焦急”和“耐心”进行提问, 让学生思考这两个词本身意思相反, 为什么在文中却用在了一起, 这样的用法是否正确。第三, 抓住重点字词发问。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 教师可以针对文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长出嫩绿的叶子。”一句, 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字或“长”字。这样便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还可以帮助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用评价, 激活课堂

在新时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 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将评价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要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有做到了这一点,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在一次阅读课上是这样做的:点名让一位学习成绩一般, 对阅读并没有多大兴趣的学生读课文。结果这名学生不仅读得准确、流畅, 而且声情并茂。我听完之后, 微笑地对他说:“你读得太好了, 在读这篇课文上, 我要向你学习。不过, 你能不能再为我们读一遍呢?”这时, 全体学生都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让该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也让其他学生受到了鼓舞和激励。最终课堂气氛非常融洽, 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

五、读写结合, 提高能力

有道是:“读写不分家。”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除了指导学生阅读,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之外, 还要加强写作训练, 做到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 广大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以教材为突破口, 找准契机, 灵活变换角度,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主动对课文进行延伸。例如, 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 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 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有的学生说:“作者一定是太喜欢丹顶鹤了, 他把丹顶鹤写得太完美了。”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引吭高歌’‘展翅飞翔’‘高雅’这三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不仅写出了丹顶鹤歌唱的声音, 同时也引导我们把丹顶鹤的动作想象了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我抓住这一时机为学生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要求他们利用课下及周末的时间, 去动物园走一走、看一看, 然后围绕其中的一种动物写一篇作文。结果表明, 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正确。学生不仅写出了各种动物的特点, 还表达了真挚的喜悦之情。最终,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稳步上升。

参考文献

[1]程大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成功:教育, 2013 (20) .

[2]卢红伟.让知识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思考[J].赤子:中旬, 2013 (7) .

[3]宋长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学习, 2013 (7) .

[4]倪著铭.还阅读教学本真促语文素养积淀[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 2008 (4) .

上一篇:BT模式下项目管理下一篇:女性时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