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教育

2024-08-08

沈阳教育(精选十篇)

沈阳教育 篇1

2009年11月12日,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下发文件, 批准沈阳市档案馆成为沈阳市科普教育基地。由此, 沈阳市档案馆成为全市第45家科普教育基地, 也成为辽宁省档案系统首家科普教育基地。

沈阳市档案馆从2009年9月份开始, 积极开展申报市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根据《沈阳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 市档案馆精心准备申报材料, 积极与市科技局、市科协沟通协调。11月5日市科技局、市科协组织专家评审组到市档案馆进行现场考察并对申请材料进行了审核。

沈阳市档案馆新馆于2006年6月正式面向社会开馆。三年来, 市档案馆新馆以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档案馆大楼为依托, 以为社会百姓服务为宗旨, 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和作风, 不断探索为民服务新方式, 全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打造科普宣传教育和文化休闲娱乐新平台, 为传承社会文明、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升百姓文化素养、建设和谐沈阳作出了贡献。市档案馆将以成为全市科普教育基地为契机, 进一步增强科普功能, 继续创新科普宣传教育形式,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 为沈阳市的科普工作作出新贡献。

大连市“城市记忆工程”被纳入市长项目

近日, 经大连市代市长李万才批示, 大连市“城市记忆工程”被纳入市长项目, 并长久保留。

大连市“城市记忆工程”于2006年正式启动, 由市政府每年投资60万元, 旨在征集反映大连历史发展、经济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档案资料, 以改变馆藏档案内容单一、历史档案匮乏的状况。

大连市“城市记忆工程”启动以来, 大连市档案局面向社会先后开展了“奥运在大连”专题征集, 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大连照片征集, 大连市国家级荣誉实物档案征集, 大连市重点建设项目、老字号、老建筑、老票证、大连工业遗产和老公交等照片档案征集, 以及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的征集等。截至目前, 共征集文字类档案资料1720份、照片类档案资料16383份、音像类档案资料98份。

2009年初, 大连市“城市记忆工程”还启动了以俄罗斯、日本为主要对象的境外征集工作, 征集到部分日伪时期档案资料、日俄战争时期的照片档案等。2009年10月7日, 大连市档案局组成境外征集工作小组, 赴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莫斯科两市开展有关历史档案资料征集, 查阅到与大连历史发展相关的文件、地图、图片1691页, 各类胶片、照片等500多卷 (张) , 取得了重要成果。

为使大连市城市建设和历史发展的足迹得以完整记录, 将散落在社会、个人手中以及流失海外的珍贵的档案资料征集进馆, 大连市档案局向市政府报送了《关于继续实施大连市“城市记忆工程”的请示》, 经代市长李万才亲自批示, 大连市“城市记忆工程”被纳入市长项目, 并得以长久保留。 (大连市局)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档案文献·大连》获表彰

日前, 在全国档案编研出版工作指导委员会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 大连市档案馆编纂的《改革开放30年重要档案文献·大连》一书获得表彰。

该书作为中国档案出版社系列丛书之一, 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年百种重点图书。全书计60余万字, 收录了1978年至2008年中共大连市委和大连市人民政府颁布的重要档案文献, 以及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有关大连市改革措施的重要批复。所选文件准确、翔实、可靠, 突出反映了大连市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 具有一定的存史资政功能和文化教育作用。 (于佳)

营口市档案局积极筹备创办《营口档案》

为了给营口市各级领导及广大档案工作者提供一个业务交流平台, 全面反映营口档案工作新思维、新方法、新面貌, 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 经有关领导和部门同意, 营口市档案局、营口市档案学会决定从2010年开始出版《营口档案》杂志。期刊为双月刊, 发行范围为营口市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及档案工作部门。《营口档案》主要栏目有兰台动态、理论研究、馆藏档案珍品、档案与民生、营口名人档案、知识走廊、历史记忆、学习园地、服务天地、民间藏品、外埠信息、文化艺术长廊等。《营口档案》是我市唯一一种档案专业杂志, 该杂志的创办, 开创了营口档案工作历史先河。

(营口市局)

《历代辽阳诗歌选》出版发行

《历代辽阳诗歌选》作为辽阳历史文化丛书之一, 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

《历代辽阳诗歌选》所选诗歌上起公元237年, 下迄20世纪40年代, 时间跨越1700多年。在编选方法上, 不限作者地域, 诗歌内容以写辽阳人、辽阳事为限。全书共收录历史上171位诗人的320首古体、近体诗歌。在编辑体例上, 以历史朝代为经, 以作者出生时间顺序为纬, 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辽阳文明发展时空纵横的画卷。这些诗歌或描绘辽阳地区的壮丽山川, 或记述发生在辽阳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 或反映辽阳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沈阳市学前教育条例 篇2

第10号

《沈阳市学前教育条例》由沈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于2014年10月29日通过,已经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次会议于2014年11月27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4年12月12日

沈阳市学前教育条例

(2014年10月29日沈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2014年11月27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满足学龄前儿童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学前教育。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是指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本条例所称幼儿园,是指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

本条例所称普惠性幼儿园,是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本条例所称公办幼儿园,是指国家机构或者社会组织利用财政性经费或者国有(集体)资产举办的幼儿园。

—1—

本条例所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是指执行政府指导性收费标准、享受政府财政奖励补贴、办园规范、面向大众的民办幼儿园。

第三条 发展学前教育,应当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应当逐步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第四条 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学前教育工作,对学前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

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并对幼儿园进行监督指导。

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建设、卫生、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食品药品监督、民政、机构编制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学前教育的工作。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事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前教育的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标准化建设,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担负起本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幼儿园布局纳入城乡规划,根据本地区适龄儿童的数量分布、流动趋势等需求,制定幼儿园的布点规划,并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予以落实,保障本地区学龄前儿童入园的需求。

第七条 幼儿园建设应当执行国家和省、市规定的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应当符合抗震、消防、防雷、环保、节能、卫生、食品安全等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第八条 开发建设城镇住宅小区时,应当根据规划条件,安排幼儿园建

—2—

设用地,配套建设幼儿园。未按照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住宅小区规划不予审批。

住宅小区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应当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住宅小区,应当保证配套幼儿园优先建设、优先交付使用。

配套幼儿园交付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九条 已建成住宅区幼儿园设置不足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将空置楼宇、校舍和办公用房以及其他富余的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对有条件扩建的幼儿园,应当划定扩建用地,用于幼儿园建设。

鼓励优质幼儿园举办分园或者合作办园。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依据有关规划配套建设的幼儿园设施的使用性质,不得侵占、破坏幼儿园设施。

依法需要征收幼儿园园舍的,应当征求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并按照幼儿园专项布局规划建设或者安排新园舍。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和幼儿园对在园儿童做出妥善安排。

第三章 设立与审批

第十一条 举办幼儿园应当符合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章程和规范的名称;

(二)有符合规定的场所、配套设施和教职工;

(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 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举办幼儿园的审批工作。

申请举办幼儿园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书面决定;对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幼儿园取得办园许可证后,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

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

—3—

第十三条 幼儿园变更登记事项或者终止办园的,举办者应当到原审批机关办理变更或者终止手续,并提前三个月告知家长,妥善安置在园儿童。

幼儿园终止办园的,应当依法进行清算,经核准后,由原审批机关收回办园许可证,并由原登记机关注销登记。

第四章 保育和教育

第十四条 幼儿园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注重学习兴趣、生活能力、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当避免小学化倾向。

幼儿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第十五条 幼儿园教职工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尊重、爱护学龄前儿童。不得实施虐待、歧视、恐吓、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等损害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不得侵害学龄前儿童的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 幼儿园应当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制度,进行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做好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

幼儿园提供餐饮服务,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各项食品安全要求。

第十七条 幼儿园应当配备必要的安全保卫人员和安全保卫设施,加强对教职工和在园儿童的公共安全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幼儿园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确保在园儿童安全,并及时报告当地相关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得瞒报、延报和漏报。

幼儿园所在地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共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幼儿园为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提供融合教育。

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增设幼儿班,根据残疾儿童特点实施保育和教育。

第十九条 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4—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学龄前儿童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应当尊重学龄前儿童,关注儿童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引导儿童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鼓励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合作,面向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保育和教育知识宣传、指导等服务。

第五章

教职工资格与权益

第二十条 幼儿园教职工包括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卫生保健人员、炊事员和保安人员等。

幼儿园教职工应当具备国家和省、市规定的任职条件或者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第二十一条 幼儿园教职工应当经具备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幼儿园教职工每年应当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慢性传染病、精神障碍患者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宜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员,不得在幼儿园工作。

第二十二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合理确定幼儿园教职工与在园儿童的比例,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幼儿园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招聘和配齐教职工。

第二十三条 幼儿园举办者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

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资待遇、进修培训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与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权利。

第六章

保障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应当达到百分之八以上。

学前教育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

第二十五条 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应当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公办幼儿园;

—5—

(二)以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三)普惠性幼儿园的生均奖励补助,合理分担幼儿园办园成本;

(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

(五)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培训;

(六)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孤儿、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幼儿园教育;

(七)扶持农村和学前教育薄弱地区普惠性幼儿园发展;

(八)其他用于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的项目。

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应当依法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

第二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举办各类幼儿园或者以各种形式捐助支持学前教育事业,设立或者联合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助资金,并按照捐资助学统一规定管理。

第二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的,应当参照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建设的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幼儿园的用水、用气、用热等公用事业收费应当按照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标准执行。

第二十八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学前教育督导工作制度,将公办幼儿园建设、教师配备和待遇落实、经费保障以及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等履行职责情况纳入考核和督导内容。考核和督导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九条 市和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幼儿园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和分级管理制度,按照省、市幼儿园定级评估标准,对幼儿园实行动态管理,按质定级,分类指导。

第三十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市和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幼儿园教师培训制度,将幼儿园园长、教师在职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范畴。

幼儿园应当鼓励、支持教师进修业务。

第三十一条 公办幼儿园执行政府定价,按照幼儿园的分类等级收费。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照政府指导价收费。

其他民办幼儿园按照办园成本,合理制定收费标准,报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6—

第三十二条 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幼儿园除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不得向在园儿童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收取任何费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幼儿园收取任何费用。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举办幼儿园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提请区、县(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符合本条例规定办园条件的,可以补办审批手续;逾期仍达不到办学条件的,责令停止办学,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挪用、克扣学前教育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除规定的收费项目外,幼儿园向在园儿童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收取其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向幼儿园收取费用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学前教育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沈阳教育 篇3

关键词 朝鲜族小学 留守儿童 闲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100-02

闲暇不当,闲暇的放任自流,不仅容易使学生在闲暇时虚度光阴,误入歧途,而且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存在,对社会来说是一种担忧;对学校来说是一个难题;对家长来说是一种遗憾;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艰难;对孩子们本身来说,应该是一种痛苦。本文对沈阳市朝鲜族6所小学,约30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提出了针对留守儿童闲暇教育的实施建议。

一、加大宣传,让社会尽职、学校尽责、家长尽心

解决好朝鲜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朝鲜族未来的人口素质,关系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留守儿童闲暇教育已迫在眉睫,通过下发文件、借助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呼吁共青团、关工委、妇联等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要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心和关爱,各自担负起应负的责任,共同促进留守儿童闲暇教育工作健康发展。其实,目前不缺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制度、要求、文件,缺的是让文件精神生根的土壤,让制度活起来的机制,让要求具有约束力的办法。因此要呼吁国家把重点放在搞活现有的留守儿童政策、制度上,避免执行时大打折扣。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上网、游戏等场所的管理,禁止在干扰学校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地方设立经营性娱乐场所,呼吁社会共同为净化儿童的成长环境努力;呼吁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高度重视、加强留守儿童闲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呼吁家长为了孩子适当“抛弃金钱”,在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多陪陪孩子,别把教育孩子的重任转嫁给学校、社会,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学校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闲暇教育的指导作用

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留守儿童闲暇教育的责任重重落在了学校身上。学校不仅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校内教育,还要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校外生活延伸,无疑学校教育成了留守儿童闲暇教育的主渠道。

首先,学校可适当增设闲暇教育课程。闲暇教育是一个引导、启发的过程,无固定的教学模式,强调潜移默化。许多闲暇教育专家认为,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理念,通过体音美、书法、棋类等各种课程渗透闲暇教育,也可通过独立的闲暇教育课进行闲暇教育讲座。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闲暇、了解闲暇与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关系,了解不同的闲暇生活方式,引导留守儿童以积极进取的方式度过闲暇时间,让他们懂得闲暇的分配、享用,也是一门学问。

其次,通过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弥补课堂教学中所不能获得的知识,发展留守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注重活动中育人,同时让学生从中体验消闲方式,提高消闲水平。活动的范围也不要囿于有限的固定的学校范围内,多创造走向社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如:春秋游、参观工厂、学农活动、野外生存训练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闲暇知识与技能。学校应在各重大节日、节假日、寒暑假来临前做一些指导性建议,并针对留守儿童经常 “自己玩” 的问题,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防止留守儿童抑郁、孤独、自闭等问题的产生,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三、家庭要发挥留守儿童闲暇教育主阵地作用

学生最初的闲暇教育应该是在家庭里,而且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为学生提供的闲暇场所在不断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闲暇兴趣也在不断改变,学校在传授闲暇教育知识与技能上显得相对缓慢,因此,家庭应成为闲暇教育的主阵地。但恰恰相反,在留守儿童闲暇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可以说是个严重的空缺。

俗话说,“误了庄家是一季,误了孩子是一生”。虽然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顾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但要注意的是家长必须要做到赚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正确对待打工挣钱与养育子女的关系,最好留一方在家,履行监护职责也抚养义务,减少对孩子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决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与未来作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得不偿失的利益,如果孩子出了问题,挣再多的钱又有何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顺利社会化提供了心理上的抚慰感和安全感;正向的亲子沟通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创造条件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尽管远在天边,也似尽在咫尺的同时,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或某一艺术方面的出众,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选择正当的闲暇行为,鼓励和支持子女选择有意的高品质的闲暇活动。

四、社区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闲暇教育中的桥梁作用

留守儿童所在的社区应充分发挥它的连接学校与家长的桥梁作用。配合学校教育,开展各种适合留守儿童年龄特征的思想品德教育、文艺、科技、体育、公益劳动等活动,起到益智培德的作用,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利用社区的宣传阵地与活动阵地,在社区营造一种健康快乐的闲暇教育氛围,尽可能多提供丰富多样的闲暇活动设施和场所。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托管”正规机构,解决在外务工的家长的后顾之忧,或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定期开展活动,要做到学校放假社区就开学,让留守儿童教育不留时间和内容上的空白,防止思想道德教育“5+2=0”的尴尬情况,做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让孩子们在放学之后能有去处,促使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同时增进社区、家长、学校之间的良好关系。

陶行知先生曾说:“一遇空闲,危险即来。”所以我们要让留守儿童在闲暇生活中“没有空闲”,即没有危险。我们要把握好留守儿童闲暇教育方向,防止留守儿童思想混乱、道德堕落、行为失范,甚至违法犯罪,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参与到健康、有益、安全的闲暇活动,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度过更加充实、更加美好的闲暇时光。

沈阳教育 篇4

2015年1月1日, 沈阳市教育局正式启动运用“监控软件”开展舆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从全国范围看, 在区域教育行业中, 起步较早。目前已经成立教育舆情编采部, 负责采集和上报信息, 由市教育局统筹安排相关部门和区县 (市) 教育局, 及时应对和处理负面信息。通过对教育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研究, 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 为沈阳教育舆情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为教育部门宏观把握年度教育舆情提供参考, 为教育负面舆情事件的应对与舆情管理提供方法, 为沈阳教育宣传提供策略依据, 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推进沈阳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通过对沈阳教育舆情的深入分析, 发现沈阳教育舆情主要呈以下特点:

以新闻网站为主导, 微博信息量大。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期, 新闻网站与电子版纸媒的信息通常交互出现, 一般为电子版纸媒或新闻网站曝出信息后, 各大门户类的新闻网站和纸媒争相转载, 扩大事件的影响。就沈阳而言, 新闻事件的传播仍以新闻网站为主导, 大辽网的信息最为集中, 其次为东北新闻网、新民网。大辽网在短时间内会产生大量评论, 舆论影响范围较广。同时, 微博的信息量较大, 很多负面事件的首发载体是微博、贴吧和论坛。

舆情周期较短。通过对沈阳市典型事件分析发现, 其演变规律需要经过潜伏期、活跃期和衰变期阶段, 由于沈阳市无特大负面舆情事件, 且偏地域性, 舆情事件周期较短。总体上看, 沈阳舆情事件活跃期主要呈现单峰状、波浪状和梯形状三类演变规律, 一般如多发的学生自杀、溺亡等尘埃落定事件, 其舆情态势多为单峰状, 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公众的舆论会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内急剧增多, 随后基本消失。类似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新规、学生意外受伤等事件多呈现梯形状或与波浪状结合的态势, 通常新规的颁布后会根据民意予以回应, 而意外受伤会有学生伤情及缘由的后续报道。波浪状舆情演变最为常见, 往往由于应对不当引发次生舆情, 出现多个波峰和波谷。

二、沈阳市教育舆情监控与管理办法

实现教育舆情的监控与管理, 首先需采集信息, 即对教育舆情事件进行跟踪监测和数据汇总;其次是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 尤其是及时上报和处理负面信息。在此基础上, 总结分析教育舆情的发生发展规律。

(一) 信息采集

利用舆情监测系统, 每日进行信息采集。系统可根据预先设定的“关键词”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检索, 抓取符合条件的信息。利用人工对舆情信息进行筛选、统计和研判。根据沈阳市实际情况, 将系统分为突发事件、市教育局、直属单位 (学校) 、和平区、沈河区等13个区县 (市) 共16个版块。在每个版块中配置关键词, 在“突发事件”版块下, 配置了“校园暴力”“踩踏事件”“乱收费”“体罚学生”等40个关键词, 在其他版块中将“单位或学校名称”设置为关键词, 并将单位或学校的简称以及民间说法纳入其中。系统共配置了约1500个关键词。

建立舆情监测表格, 每日进行信息分类。表格包括事件标题 (概要) 、传播载体、发布次数、管辖单位、倾向性分析、教育类别、教育类型等列目, 对采集到的信息逐条进行分类处理。在传播载体中, 分为媒体、论坛、博客、微博, 记录信息的传播来源和分布;发布次数为该条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次数;倾向性分析对信息进行正面、中性、负面信息的分类;教育类别细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中职教育、民办教育、终身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其他10个类别;教育类型细分为教师言行、教育腐败、教学管理、教育管理、学生言行、校园安全、维权诉求、毕业就业、考试招生、监管失职、教育改革、非正常死亡、其他13个类型。

(二) 信息处理

发现负面信息后, 根据危机程度进行上报, 由行政部门酌情进行处理。第一类是突发事件和负面信息, 需在“第一时间”上报, 确保应对的迅速及时;第二类是出现苗头的负面信息, 进行研判和跟踪, 适时进行上报;第三类是循环反复出现的负面信息, 在频繁出现时上报。

(三) 信息分析

沈阳教育舆情月报。通过对教育舆情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梳理每月舆情正面、中性、负面信息总量, 突发事件按舆情热度排行, 各区县 (市) 正负舆情信息分布, 及月内典型事件分析。

沈阳教育舆情年报。通过对全年教育舆情信息的汇总, 从时间、地域、类型与类别、主体、载体和演变规律六个层面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 从宏观上把握沈阳市教育舆情特点及规律, 总结经验与教训, 对规律性事件提前做出预警。

沈阳教育舆情专报。针对某一事件, 根据收集的舆情信息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背景、传播与演变过程, 媒体的关注情况、公众的关注度以及引发的社会影响等。

三、区域教育舆情监控与管理建议

通过沈阳市教育舆情工作的开展, 总结出以下几点符合区域教育舆情监控与管理的建设经验:

(一) 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

在成立舆情监测小组的基础上, 组建“市教育局———区县 (市) 教育局———学校”三级管理体系, 每一级均有专职部门或者专人负责。舆情监测小组负责每日监测沈阳教育舆情信息, 发现负面信息及时上报到市教育局, 市教育局将信息发送给教育局相关部门或区县 (市) 教育局进行处理, 同时承担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负面信息得到及时处理, 有效干预舆情。此外, 建立科学高效的舆情管理办法, 实现与宣传部门、安全部门、教研部门等多方联动。

(二)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在大数据时代, 舆情预测成为可能。预警内容包括年度事件预警和危机事件的预警。年度事件预警即根据年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判, 发现规律, 提前发出警示;危机事件的预警指“第一时间”发现负面舆情时, 对负面进行科学研判, 发出警示。同时建立预警方案的准确性度量和评估体系, 检验预警方案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将舆情危机按程度划分为四个预警等级, 即轻微舆情、中度舆情、重度舆情和特重舆情, 并可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表示。

(三) 建立及时高效的危机应对机制

由于负面舆情蔓延迅速, 处理问题的积极态度很关键。一旦出现负面事件, 在事件已经曝光的前提下, 通常靠“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简单粗暴”的方式会使事态更加严重, 要具备直面事实、解决问题的责任和担当。

危机的应对方法。首先要调查事件的全部真相, 调查事件本身的发展情况、涉事人员的态度立场、媒体的介入情况等, 确认责任主体。其次制定科学应对的方法和策略, 信息发布的内容、方式和渠道等。应对需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应对及时快速。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突发事件应对需善于运用“黄金4小时”。二是快谈事实,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真话未必说尽, 但绝对不能说假话, 低估网民的智商, 说空话和套话容易引起新的不满指责, 也可能引发新的舆情。三是明确责任, 表明态度。明晰事件的责任, 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发布机制。市教育局、各区县 (市) 教育局以及各级各类学校都建立在时间上及时、在内容上准确的信息发布渠道。一是建立功能齐全的官方网站。二是通过权威新闻媒体向公众发布教育信息。三是利用官方微博、论坛, 运用具有官方身份的个人微博等媒介发布消息。此外, 在必要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委托新闻发言人实现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 也是干预教育舆情的有效方式。

培养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和“评论员”。“意见领袖”是论坛版主或是很有影响力的网络“发言人”。可选取在教育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专家等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少一些破坏性的意见, 以此引导网上舆论, 强化主流言论, 弘扬主旋律。还可以培养“评论员”, 具有官方背景却以网友身份在舆情事件中参与评论, 可以消除公众的抵抗能力, 又能较好地引导舆情, 是一种有效的管控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与雇佣“五毛党”有严格的区别, 后者可能会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四) 提升教育系统人员的舆情素养

教育系统的领导和教师, 可以说是“公众人物”, 一言一行都在学生和家长的监控之下。一个舆情事件的爆发往往是由“一句话”“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所引发, 这些语言和行为无外乎都是触碰了法律法规或师德师风的红线, 通过网友在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的快速传播, 引起媒体的关注, 导致负面信息扩散。在处理负面事件的过程中, 如果教师、学校或教育局的某些语言或行为不当, 则会激起公众新的不满和诟病, 从而损害教师、学校甚至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提升教育系统人员的舆情素养, 可以定期开展关于教育系统舆情素养的培训, 帮助领导和教师掌握舆情预防和应对的方法, 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管控能力。

(五) 加强正面的宣传和引导

舆情管理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加强正面宣传, 引领舆论健康发展。制定科学的宣传策略, 挖掘在教育教学中的典型事件、先进学校以及优秀教师, 主动联系媒体或利用自身官方媒介进行正面宣传, 引导社会舆论方向, 弘扬正能量。从现阶段看, 纸媒及其新闻网站仍然在信息传播当中扮演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 其观点立场会成为“主流意见”, 教育部门需充分利用此传播平台为自身服务。另外, 官方网站和微博、微信公众号、个人微博也是不错的宣传平台。

(六) 需要专业科研部门提供智力支持

舆情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 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舆情可能呈现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就区域教育系统而言, 教育舆情的监测和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应采用一定的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 保持长期、专业的科学研究, 让研究的智力成果持续作用于区域教育的发展过程, 避免教育舆情的治理陷入“缘木求鱼”的困境。

四、结束语

舆情需要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目前国家行政职能部门越来越强调“治理”, 传统的管理往往是通过行政法规制度、行政指导、行政命令等上级对下级的执行与监督过程, 灵活性、创新力不足, 容易产生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不良后果。“治理却是一个包含多元主题围绕一个目标, 共同参与、协调互动的过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 建立完整的治理结构。”[1]只有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多方联动, 才能共同推动教育生态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学会通过网络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 使用自媒体工具维护自身利益, “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及时监测、汇集、研判网上舆情, 化解舆论危机, 变被动为主动, 引导舆论方向, 已成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本研究基于沈阳市教育舆情的现状及工作实际, 总结其经验, 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区域教育舆情监控与管理办法, 以期为其他区域教育舆情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沈阳教育,教育舆情,舆情监控,舆情管理

参考文献

沈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确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小学管理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沈阳市行政区域内所有公办、民办、民办公助等各种体制的小学和初中。凡本市小学、初中学生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退学、跳级、处分、毕业等事项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我市小学、初中学籍实行市、区县(市)、学校三级管理。市教育局的职责是:

(一)负责全市小学、初中学生学籍的宏观管理;

(二)制订有关小学、初中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印制初中毕业证书和学籍档案有关材料;

(四)指导和检查区县(市)教育局及学校学籍管理工作;

(五)协调仲裁学籍管理的有关问题。区县(市)教育局的职责是:

(一)负责本区县(市)内小学、初中学籍的管理工作;

(二)审批学生的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等事宜;

(三)负责初中毕业证书的验印;

(四)负责对本区县(市)内各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学校的职责是:

(一)负责办理学生的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等手续;

(二)负责发放初中毕业证书;

(三)负责本校学生学籍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 小学、初中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要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方便学生就学。

第二章 入 学

第五条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依据“两证”(户口本、房证),按“两证统一,人户不分离”的原则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保证每名适龄儿童、少年都拥有公办学校义务教育学位。各区县(市)教育局要认真核定公办学校的办学规模及适龄儿童、少年人数,科学合理地划分各学区,以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

小学入学年龄为6周岁(到8月31日满6周岁)。小学班额控制在25-40人以内。

初中入学由所在区县(市)教育局在小学毕业年级的下半学期,进行学情普查,按照当年小学升初中招生的政策,升入初中学习。初中学校招收新生的学区,由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初中班额控制在56人以内。

第六条 对下列“两证不统一,人户分离”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按实际居住地、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在审核有关手续后,由适龄儿童、少年现在实际居住的所属区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安排接收:

(一)适龄儿童、少年的户口随母亲在农村,其父亲是沈阳市户口,全家人在沈阳市内定居的,需出具其父亲的“两证”、结婚证和其父亲房证所在社区的居住证明及适龄儿童,少年及母亲的户口。

(二)适龄儿童、少年因家庭搬迁新居(或动迁)、暂未落户口的,需要出具现居住地社区证明、房改协议书、动迁证明、回迁通知书、准住通知单等有关手续。

(三)适龄儿童、少年属于沈阳市城市户口,因父母双方出国工作、父母双方均是现役军人或在边远地区工作、父母因一方有残疾或重病等原因,需要亲属照管的,其户口迁到亲属家并在亲属家居住的,需出具适龄儿童、少年现居住地户口、父母亲有关材料(父母出国证明材料、父母单位证明、军官证残疾证、病志、诊断书等)及亲属所在社区的居住证明。

(四)如适龄儿童、少年与父母均为本市户口,但学生本人与父母户口脱离,挂户在亲属家的,一般应以父母“两证”所在地为准入学。

(五)适龄儿童、少年因父母离异,与父或母一方生活或在亲属家生活居住的,需出具适龄儿童、少年户口、社区证明和父母离异证明等相关材料。

(六)适龄儿童、少年的户口在本市、但户口与房证不统一的,入学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以实际居住地为准(需开社区证明)。属于上述六种情况之一的适龄儿童、少年同正常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一样,视为正常在籍学生,各学校不得拒收,不得收取借读费。

第七条 对下列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按实际居住地、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及有关政策,在审核有关手续后,由适龄儿童、少年现在实际居住地所属区教育行政部门予以适当照顾安排入学:

1、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具体政策、办法和办事程序,按照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工作的通知》(沈教发[2004]149号文件)执行。

2、归侨侨眷子女来华入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第十七条规定:视同沈阳市居民子女办理入学手续。

3、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子女入学按照《关于做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通知》(沈教发[2002]105号)执行。

4、引进的外来人才子女(户口不在本市)入学,按照相对就近原则安排入学,各区、县(市)教育局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给予照顾。

5、特殊教育学校招收适合在校学习的义务教育阶段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适当放宽。学校要对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类别、原因、程度和身心发展状况等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测评,并根据有利于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原则确定教学班学额。

第八条 民办公助学校入学。适龄儿童、少年取得公办学校义务教育学位后,如有择校需要,可选报教育部门批准的民办小学、民办初中或民办公助学校。选择民办公助学校进行择校的,只能选报公办义务教育学位所在区的一所民办公助学校。

第九条 新生入学前十五天,学校要将统一印制的《入学通知书》发至每一名应当入学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第十条 适龄儿童、少年的监护人必须按《入学通知书》的要求,在规定时间送被监护人入学,并办理注册、缴纳杂费等手续。因故不能按期注册的,由学生父母或监护人向学校办理请假手续。需延缓入学或不能入学的,由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报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延缓入学的年限为一年。期满仍不能入学的,应当重新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学校要负责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对无故不来入学的,应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保证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入学。

第十一条 新生入校后,学校应在一个月内填写由市教育局统一印制的学生档案(学生成长记实)和学生名册,为新生建立统编学号,并将学生名册报区县(市)教育局核查确认后,建立学籍档案,并按照学籍为本校学生办理学生证。学生名册要加盖经办人、教导主任名章和学校公章。学生名册一式两份,分别由区县(市)教育局和学校存档。各区县(市)要尽快实现学籍电子化管理。学籍管理系统由专人操作,操作程序规范,确保数据准确。

第三章 转 学

第十二条 本市学生转往外地的,应由学生家长持户口迁移证明向学校提交书面转学申请,由学校发给转学证明,到区、县(市)教育局审批,并注销其学籍。第十三条 学生因家庭住址在市内变动,出现跨区就读,需要转学的,由学生家长提出书面转学申请,并填写由转出学校发出的“转学联系单”(附式样),由学生家长持变动后的“两证”到户口迁入地区的教育局联系、盖章。取得同意后,由转出学校开具转学证明,到新迁入区教育局办理转入手续。

未经转入区教育局同意,转出学校开具转学证明造成学生失学的,由转出学校承担责任。

户口未动,在外地读书,转回者,按户口所在学区相对就近办理转入手续。如发现有曲线转学等弄虚作假行为者,一律退回原校。

第十四条 有本办法第二章第六条所述“两证不统一,人户分离”六种情况之一的转学者,经查验有关证明后,视为正常转学者予以接收。

第十五条 凡属于正常转学者,转入或转出学校均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和转出。对特殊原因造成的转学,确需照顾者,区县(市)教育局应予接收,接收确有困难的学校,由区县(市)教育局负责解决。各学校不得接收没有正常转学手续的学生就读。

第十六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接纳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适合继续在普通学校就读申请转学的残疾儿童、少年,根据其实际情况及时予以妥善安置,不得拒收。

特殊教育学校对学业能力提前达到更高年级程度的学生,可准其提前升入相应年级学习或者提前学习相应年级的有关课程。经接收学校考查能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在经得本人、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同意后,应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转入该学校。第十七条 下列情况不予办理转学:

1、城区区内公办初中之间不得转学。

2、民办公助学校不接收转学学生。

3、学生受处分期间,一般不办理转学手续。

4、学生在休学期间及假期不办理转学手续。

5、每学期期末和毕业年级的第二学期,一般不办理转学手续。

第四章 借 读

第十八条 一般情况下学校不得擅自接收借读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到暂住地教育局申请借读:

(一)户籍不在我市的学生,因父母在我市经商办企业等原因来我市就读的;

(二)外地来沈务工人员(非农民工)子女,依据租房协议、社区证明、就业证明等相关材料,按照相对就近原则由区县(市)教育局安排进入指定学校。

(三)特殊教育学校对招生范围以外的外市地申请就学的残疾儿童、少年,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准其借读。

第十九条 申请借读的学生,须持父母户口、所在社区或乡镇人民政府的证明和相关证明材料,向借读的区县(市)教育局申请,由区县(市)教育局安排借读学校,并办理借读手续。

第二十条 符合第十八条三项条件之一,并由区县(市)教育局批准的借读生应列为学校正式学生,办理学籍。借读生离校时,借读学校发给借读证明(含学生档案),注明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借读年限。符合毕业标准(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的,由借读学校发给初中毕业证。第二十一条 严禁初中学生违规借读,未经区县(市)教育局批准的初中借读生,毕业时不享受省级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生的待遇。毕业年级的第二学期,一般不办理借读手续。

第二十二条 借读生需要缴纳借读费,小学每生每学期200元,一学年400元;初中每生每学期400元,一学年800元。

第五章 休 学 复 学

第二十三条 学生因病连续三个月以上不能正常上学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休学的,由家长或监护人持区县(市)级以上医院证明(诊断书、病志、化验单、药费收据等)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查后,报区县(市)教育局批准。第二十四条 休学期限为一年(休学起始时间以开始治疗的诊断书日期为准)。休学期满,不能复学者,需办理延期休学手续。连续休学不能超过两年,逾期不能复学者,到毕业,随班肄业,发给肄业证书。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

第二十五条 学生休学期满,要求复学,应向学校提出申请(因病休学要提交区县(市)级以上医院的康复证明),经学校核准,报区县(市)教育局审批。第二十六条 毕业年级的学生申请休学者,应从严掌握。毕业考试结束后不再办理休学。

第二十七条 严禁假借休学变相留级或插班重读。

第六章 退 学

第二十八条 学生因患严重疾病,丧失学习能力不能上学者,应由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持市级以上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报区县(市)教育局批准后,可以退学。退学者发给退学证明,注销学籍。

对死亡学生,学校要及时向区县(市)教育局上报相关材料,注销学籍。第二十九条 学生退学或辍学后,年龄不足十七周岁的学生要求重新回学校学习的,学校一般应予接收,并将学生退学和重新回学校学习的情况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 学校和教师要做好预防学生辍学(无故连续一个月不上学)的工作。在校生如有辍学者,学校要严格履行《辍学生报告制度》,及时向各有关部门报告。对于辍学生,由街道办事处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督促其子女或被监护人就学,并按有关规定处理。初中辍学返校生回原年级就读的可享受省级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生待遇;辍学返校后安排在下一年级就学的学生不享受省级重点高中指标到校生待遇。

第七章 留级 跳级

第三十条 小学、初中原则上实行不留级制度,但极个别学生确因有困难,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留级理由,征得班主任同意(签字),学校批准,报区县(市)教育局审核批准方可留级。对留级,学校和区县(市)教育局要从严管理。

初中留级学生不享受省级重点高中指标到校生待遇。毕业班学生一律不得留级。

第三十一条 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提前达到更高年级学力程度的学生,学生及家长提出要求后,经学校同意,报请县(市、区)教育局批准,准予跳级。

第八章 奖励 处分

第三十二条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不得开除学生。

第三十三条 对德、智、体等方面均表现突出或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区县(市)教育局和学校可分别予以表扬、表彰和奖励等,记入学生成长档案。第三十四条 对犯有错误的学生应予以批评教育,并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对个别错误较严重的学生可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等处分。受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的学生,经过教育,确有悔改表现者,经师生评议,学校批准,可撤销其处分。处分撤销后,应及时将处分记录从学生个人档案中撤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开除学生和勒令学生退学。

第三十五条 学生因品质恶劣,屡教不改或有轻微违法行为的,经学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报区县(市)教育局批准,可以送工读学校学习,原学校保留学籍。工读学习期满,回原校继续学习或直接毕业。对因违法实行管教和劳动教养的学生,其学籍视具体情况而定:小学学生未满十二周岁可回原小学安排相应年级学习,满十二周岁的升入初中学习;初中生未满十七周岁回原中学安排相应年级学习,满十七周岁按初中学业已满发肄业证书。第九章 毕业 结业 肄业

第三十六条 学生学完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成绩全部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初中学生经补考仍有一科不及格者,发给结业证书(二类毕业证书),视为完成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没学完全部课程,但修业年限已满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者,发给肄业证书。

第三十七条 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的认定要以区县(市)教育局所存的“学籍名册”为依据,由学校负责填写、颁发,区县(市)教育局负责监督、审查并验印。

初中毕业证书无区县(市)教育局钢印无效。

毕业证书需认真保管,如有丢失,不予补发,但可由学校出具证明,由区县(市)教育局审核确认后盖章证明。

第十章 学 籍

第三十八条 学校应建立学生档案。小学生档案包括:

小学生成长记实(含学习成绩及操行评定)初中学生档案包括:

(一)小学生成长记实

(二)初中成长记录(含学习成绩及操行评定)

(三)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四)体检表

小学、初中“学生成长记实”由班主任按时认真填写,并签名盖章。学生档案由学校教导处保存,学生毕业时随学生升入上级学校。

第三十九条 学校要根据“普九”要求建立相应的学生表册,由学校教导处长期保存。

第四十条 学校要根据市教育局的有关规定为小学、初中新生入学一个月内建立统编学号:

小学统编学号编写方法:统编学号由12位数字组成,每组均为2位数字,共分6组(左起为第一组)。第一组数字为小学生毕业年份尾数;第二组数字为区县(市)代码;第三组数字为地区代码(农村区县(市)教育局要对所属乡镇进行编号;市内五区小学生学号此两位空出,均填写00。);第四组数字为学校代号(由各区县市教育局自行确定);第五组数字为班级序号(与年级无关);第六组数字为学生在本班内的学号。

初中统编学号编写要求:统编学号由10位数字组成,每两位数字为一组,共分5组(左起为第一组)。第一组数字为学生毕业年份尾数;第二组数字为区县(市)代码;第三组数字为学校代码;第四组数字为班级序号(与年级无关);第五组数字为学生在本班内的学号。

(区县(市)代码:铁西01;和平02;沈河03;大东04;皇姑05;新民06;辽中07;于洪08;东陵09;苏家屯10;新城子11;法库12;康平13;浑南:15;棋盘山16;农业17)

第四十一条 学生在校期间更名,必须出具公安机关证明,经学校证明后,到区县(市)教育局办理更名手续

第十一章 仲裁及行政责任

第四十一条 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仲裁制度,对学生在入学、转学等方面出现难于执行情况,或出现区际之间矛盾由市教育局负责仲裁。仲裁一旦作出后,学校和区县(市)教育局必须无条件执行。

第四十二条 在执行本办法过程中,区县(市)教育局和基层学校要层层建立责任制。对违反本办法,随意开除学生,责令学生停课、退学,无正当理由拒收(或拒放)转学生。随意更改年级、乱发毕业证书等弄虚作假行为,要追究学校校长和直接责任者的责任,情节严重的予以行政处分。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沈阳市教育局一九九八年下发的《沈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办法》即行废止。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二00五年公布之日起试行。

沈阳市教育局

沈阳教育 篇6

【关键词】沈阳职业教育 推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25-02

作为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摇篮,沈阳曾被誉为“共和国工业装备城”。伴随着沈阳老工业基地建设,一大批职业学校发展起来。进入新世纪,中央作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沈阳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近几年,从教育大市到教育强市,沈阳正以鲜活的实践,把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蓝图变成现实。

一、新形势下沈阳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沈阳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建设全国职业教育高地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1.招生难度越来越大

近几年,沈阳职业学校招生数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沈阳市内五区生源人数逐年下降。每年郊区县生源人数超过市内五区人数,所占比例也超过市内五区生源所占比例,这与国家对农村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扶持政策有关。由于体制政策观念等多方面原因,职业学校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招生越来越困难。而且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政策落实也不到位。自2015年起沈阳市省重点高中及普通高中处于扩招状态,职业中专招生工作困难重重,沈阳中职类院校专业设置重复存在严重的竞争关系,使职业学校招生面临计划完不成的尴尬局面,亟待研究如何拓宽中职学校招生面向问题。

2.校企合作存在“一头热”的现象

据了解,校企合作主要是职业学校积极性很高,职业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学校与行业、企业及相关专家组成学校咨询委员会,而另一方面企业积极性较低。企业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到企业实习,企业只有义务责任而没有经济利益,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会降低生产效率,影响企业的效益,同时还要承担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有的企业即使接纳了学生实习,也不安排专业技能实践岗位,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实践技能难以提高。

3.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

目前,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感主要由于学生现状和学校机制。一方面,职业学校的学生良莠不齐、整体素质每况愈下,学习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厌学情绪滋长,而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这一落差直接导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绩效工资等有效激励机制迟迟没有实施,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差不多的大锅饭现象困扰着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这样由此而产生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成为了制约学校发展的隐忧。因此,消除或缓解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已刻不容缓。

4.学校间发展不均衡

随着职教园、职教城及万人规模职业学校的建成使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全面启动,我市的中职学校逐渐实现了由规模建设向内涵建设的过渡,一些高品质学校正在不断形成。但学校间因为各种因素,发展并不均衡,重组后的新建学校已形成规模,在办学条件、教学设备、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优于其他学校,但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不如行业办学的学校经验丰富、招法灵活。

二、新形势下沈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面对上述情况,如果我们不加倍努力,抓住机遇,则会使职业教育发展的既定目标难以如期实现。为此,我们期待职业教育在以下方面有所变革。

1.深度优化专业结构

沈阳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完成了重组,下一步仍旧面临着深度优化整合,理性整合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如专业之间的整合基本是就近的、区域性的、拼盘式似的,学校间专业重合,专业师资分散,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等现象依然存在。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命脉所在,系统化专业建设和专业布局任重道远,合理整合、优化配置、服务发展的任务迫在眉睫。我们要一统多放,统专业布局、统专业优化、统专业与经济对接;下放部分权力,给学校一定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压力,让我们的职业教育办学自主、反应灵活、对接有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2.建设现代中等职业学校制度

在职业教育领域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现职业学校的依法办学、自主办学、民主办学、社会办学。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要正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国情”,用适合职业教育思路管理职业教育。要用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思维方式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不要用管理基础教育或是管理企事业的方式来管理职业教育,既要盯学生,盯企业,又要盯市场,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要给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人事自主权、调整教学计划的自主权和财务管理权。要合理调整公共基础课课时,加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课时,变秋季招生为春秋两季招生,使招生与企业用工步调一致。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制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计划,采取以行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创新的眼光进行制度设计,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机制政策。

3.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要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热衷程度最主要的是使企业享受到利益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能获得利益。建议市政府督促各区县(市)对实施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享受优惠政策或补贴,如减免税收或是对加大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的投资力度等等;对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加大税收或是采取强制性的政策使其参与校企合作。建立就业准入制度,使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培养人标准达成高度一致,为校企合作搭建必要平台和政策保障。贯彻落实《沈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相关精神,努力寻求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的交叉共同点,自觉走上与行业、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办学之路,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之路,实现工学结合的成才之路。

4.综合打造教师队伍

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要加大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内培外聘专业化教师。建立不同区域、层次、类型职业学校教师跨校兼课、挂职与进修培训制度,鼓励优秀职业学校教师到薄弱学校任职或兼职。要强化教师职业幸福感教育,现在职业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目前的绩效工资没有激发起教师更大的积极性,高级职称评定的终极化,导致教师没有更高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班主任工作难安排已经困扰了职业学校校长。建议给校长一定数量的奖励基金用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5.探索生产性经营性实践基地

建立以实践为主体特征的做中学教育模式。依据相关政策为我们提供政策空间,我们要引厂进校、校产一体、借船出海、借力而行。要用好校内外资源,活化学生生产实践过程,开发生产性经营性基地,为理实一体提供可能,为社会服务提供空间。要将人才培养与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将办学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发挥教育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职业教育在育人的同时提供服务满足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14.

[2] 张颖.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应抓紧抓好的几项工作[J].中国农村教育,2009(5):19-20.

[3]刁万祥.对影响基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5(2):4-5.

沈阳教育 篇7

一、我市义务教育在校生变化与趋势分析

(一)小学

1. 小学适龄人口出现拐点,2020年将达到小高峰

2001-2020年6-11岁适龄人口及小学在校生数变化趋势(见图一)可分为三个阶段:缓慢下降期(2001-2009年),年适龄人口降至数十年来谷底26.9万,小学在校生数由48.4万也降至34.3万,下降14.8万,降幅达29%;底部拐点(2009-2010年),小学适龄人口数与小学在校生数双双降到布局调整及全面普九以来历史的最低点,同时标志着我市数十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数下降趋势已经结束;持续回升期(2011-2020年),小学适龄人口将持续攀升,9年时间,适龄人口和小学在校生将从27.7万和34.3万,回升至近年来的高峰35.6万和42.2万,增幅29%和23%。同比2015年31万和36.5万,分别增长15%和16%。

此外,由于适龄人口是由出生人口推演出,所以从2006-2020年小学适龄人口和在校生数变化趋势上看,在校生数始终高于对应的出生人口数,其高出的平均值长期稳定在20%上下。大致可以判断:在小学段,我市外来生源净流入率为20%左右。

2. 小学在校生呈现:城区增长迅猛、郊区平稳、农村下降

未来“十三五”期间,全市小学在校生总量呈现增长态势。但不同区域显现出极不均衡状态。按城区、郊区、农村三个区域分别测算(图二),表现为三种趋势。

城区高速增长:城区在2009年到达谷底14.1万后开始迅速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峰值24.4万,同比最低点,增幅达73%,并且将超过2001年19.1万高点(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全市总量并没有超过2001年总量);同比2015年的18.2万,将增加6.2万,增幅达34%。前述表明,全市小学在校生总量高于6-11岁适龄人口总量20%,而城区又远高于这一比例。原因有二点:一是流入我市的外来人口大部分进入主城区;二是农村四县的生源人口一部分也流入城区,预示着城区小学资源面临很大的压力。

郊区平稳增长:郊区在2010年到达谷底7.43万后平稳回升,到2020年增加到10.44万,同比最低点,增幅41%;同比2015年的8.7万,增加1.47万,增幅16%,呈现平稳增长。

农村持续下降:2001-2015年,由16.63万锐减到8.99万,降幅达46%,2015-2020年,将再平缓下降到7.42万,减少1.57万,降幅17.5%,四县小学教育资源将相对显现冗余。预计在2016年小学在校生首次低于郊区。此外,与城区相反,农村小学在校生总量反低于6-11岁适龄人口。其原因除了农村人口自然出生率下降外,重要一点是随着四县居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对子女教育期望值的提高,部分生源不断被市内五区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和分流。

(二)初中

1. 初中在校生数将于2016年降至谷底

2001-2020年初中在校生总量变化趋势(见图三)同样分为三个阶段。

持续下降期(2001-2016年):15年时间,由29.16万下降到16.3万,降幅达44%。

底部拐点(2016年):初中在校生数将将降至布局调整以来历史最低点,结束数十来的下降趋势。

平稳回升期(2016-2020年):在校生将从16.3万缓慢回升到18.2万,增幅11.7%,预计这种趋势将持续。

小学在校生数的变化趋势,清晰地表明着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业已结束了自双高普九以来长期的下降走势,显现出拐点,小学适龄人口已经在2010年开始持续回升,并在未来“十三五”中后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里,对现有的义务教育资源构成持续性的压力。所以,应未雨绸缪,全面调整我市义务教育格局。

2. 初中在校生依然呈现:城区增长、郊区平稳、农村下降

全市初中未来在校生总量在经历长期的下降后,将趋于平稳回升。城区、郊区、农村三个区域(见图四),同小学在校生趋势极为相似,只是拐点滞后,仍表现为三种趋势初中城区快速增长:城区在2015年降至谷底8.09万后,开始逐年回升,2020年将达到高点10.1万,增加2.01万,增幅达25%。预示“十三五”期间城区初中教育资源仍有相当程度的扩张需求。初中郊区平稳:郊区在2014年平稳降至谷底3.47万,并保持稳定,到2020年温和回升到4.13万,微增0.6万,增幅19%,表明郊区的初中教育资源基本满足未来需要。初中农村持续下降:2001-2015年,从8.61万锐减到4.72万,降幅达45%;到2020年,再降到3.98万,减少0.44万,降速趋缓。其在校生总量将接近郊区。预示未来“十三五”期间农村初中教育资源也存在结构性剩余。

二、我市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情况分析

(一)义务教育资源总量变化情况

我市义务教育自“十五”以来“双高普九”和布局调整政策的促进,以及近年来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升级,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学校规模和布局较为合理,逐渐形成由小学、初级中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主体,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为辅的较成熟的义务教育体系。2001年-2014年的12年时间,小学由1415所整合、精减为295所,减少近1/4;初级中学由251所整合为101所,减少近一半;同时九年一贯制学校由最初4所迅速增加到111所,超过了初级中学;完全中学由45所下降为22所(见图五)。在十二五期间,义务教育资源总量基本满足入学需求。

(二)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1. 城区和农村在校生与适龄人口数据呈现反向落差

近五年来市内五区小学在校生数远高于对应的6-11岁适龄人口总数(见图六),约高出60%。这一比例是全市的平均比值20%的三倍,在校生数与适龄人数自2009年谷底以后快速攀升。而与此相反,四县的适龄人口与在校生数双双呈下降趋势(见图七),且在校生数减少的速度,快于适龄人口减少速度,并从2011年起,在校生数首次低于其适龄人口数,并有加速下行的趋势。这反映出四县的小学生源呈净流出状态,同市内五区生源快速走高趋势相互印证,说明主城区教育资源对农村生源的吸引力加大,分流生源的速度在加快,暗示着城区与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郊区在校生与适龄人口关系同城区相似,但二者落差较小(见图八)。

2. 四县义务教育学校规模不均衡

除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按国家、省双高普九标准建设,办学条件较好、规模较均衡外,四县的小学、初中校均规模差异极大(表一)。如小学,康平县校均规模为715人,而辽中区校均规模则达到1 421,相差二倍多;如初级中学,辽中、康平校均规模为1 965人和2252人,而法库已经出现布局集中的、规模超过3000人的超级初级中学,新民校均规模仅有1 324人,存在结构性不合理;法库县和于洪区由于历史原因保留较多的规模小、条件相对差的村级小学,存在着教师、校舍、经费等资源分散浪费等布局调整时的遗留问题,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矛盾会越发突出,需要下力量解决。

(三)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义务教育资源的影响

我市行政区划历年来经过多次调整,涉及众多区县的行政区划,对各区县各阶段的教育资源影响的程度不一,但直接牵动着各区县教育资源的布局和配置。历年来实施的行政区划的调整涉及到的有:大东区、沈河区、皇姑区、铁西区、和平区、浑南区、沈北新区、于洪区和辽中区。在校生数量波动剧烈的是浑南区、沈河区、铁西区和于洪区(见图九)。如2010年浑南区部分整建制的街道并入沈河区,造成沈河区教育资源和在校生激增,浑南区则锐减,铁西区则在2004年、2007年在校生凸现峰值。带来了区域教育资源管理和布局一系列问题,如教育强区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推进等都带来一系列的困难。需要用相当大的力量,对各自新的区划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配置,其影响需要相当长时间来消化。

三、我市未来(2020年)义务教育资源需求情况预测

课题组依据实际适龄人口,利用线性回归测算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量,参照2015年现有在校生总量和各区县校均规模,学位总量呈现净增加。其中,小学学位总量将持续增加15.6%,相当于57所标准化小学;初中学位总量将经过2016年底部低点后回升,相当于增加19所标准化初级中学。但不同区域增减量差异巨大,将显现严重分化。

(一)小学

1. 市内五区及浑南区资源刚性需求极大

2020年小学教育资源预测结果表明(见表二、图十):我市总的小学资源需求在增加,表现为:铁西、沈河、大东、皇姑、浑南等区学位刚性缺口巨大,增幅在24.8%-50.6%,按现有校均规模,相当于新增9-19所标准化小学;和平区、苏家屯区、于洪区学位有一定学位缺口需求,增幅在5.3%-13.7%,适度调节现有学校规模能够满足入学需求。

2. 农村教育资源均呈现出结构性过剩

2020年农村四县教育资源预测结果表明(见表二、图十):新民、法库、辽中、康平学位需要均呈下降趋势,降幅在-7%-21%;按2015年校均规模,将减少相当于目前2-6所标准化学校。实施优质资源兼并、委托办学、办“特许学校”、小班化等将是消化和优化现有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二)初中

1. 市内五区及于洪区教育资源刚性需求较大

2020年初中教育资源预测结果表明(见表三、图十一):同小学类似,我市的初中教育资源需求总量将呈现增加趋势,表现为市内五区和于洪区初中教育资源缺口较大,增幅在12%-34%,按现有校均规模,相当于新增3-5所标准化初级中学,应考虑增加资源等对策。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浑南区和沈河区微增9.5%-14.8%,相对而言,对资源的需要压力不大。

2. 辽中区、法库县和康平县显现结构性过剩

2020年,辽中区、法库县和康平对教育资源需求分别下降23.3%和14%。其中,辽中和康平多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主,降幅较大,应谨防本地学校“空壳化”。可考虑优质资源兼并、委托办学、办“特许学校”、小班化等多种途径应对。

四、分区县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建议

(一)市内五区

市内五区小学约空缺6.0万个学位初中空缺2.0万个学位。

———和平区义务教育资源,小学空缺3 917个学位,初中空缺4 295个学位。

和平区小学校均规模1 141人,较全市校均规模1 000人高出14%。该区教育资源有限,但未来在校生增幅不会少,预计到2020年,和平区小学在校生数将达到3.2万人以上,依照现有该区校均规模计算,至少还要增加约4所小学才能满足该区就学需求。

和平区初中校均规模为1 122人,稍高于全市的1 005人的校均规模,预计到2020年在校生达到1.8万,增幅达到30%。该区初中缺口约为4所左右(见表二、三)。

———沈河区义务教育资源,小学空缺1.7万个学位,初中空缺2 826个学位。

沈河区小学校均规模为990人,与全市校均规模持平,预计到2020年该区将面临1.7万个小学学位缺口,就学需求压力位居全市第一,学校缺口数达到17所。沈河区学位需求的大幅增长主要源于其近年来行政区域的划分,纳入了原东陵区一部分地区,如何能够合理分配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将成为解决该区未来教育需求压力的法宝。

沈河区初中校均规模为903人,略低于全市的校均规模,预计到2020年沈河区约有2826个学位缺口,按照该区的校均规模计算,初中的缺口在3所左右(见表二、三)。

———大东区义务教育资源,小学空缺8740个学位,初中缺口为3634个学位。

大东区小学校均规模为827人,低于全市校均规模,未来五年大东区小学在校生数增长幅度很快,到2020年该区预计有3.6万小学在校生,依照该区校均规模计算,到2020年理论上累计新增小学约10所,才可以满足就学需求。

大东区初中校均规模为827人,比全市初中校均规模低25%,到2020年该区将出现3 634个初中缺口,预计到2020年应累计新增4所中学,考虑到该区校均规模偏低,可合理规划现有教育资源(见表二、三)。

———皇姑区义务教育资源,小学缺口1.1万个学位,初中缺口6 487个学位。

皇姑区小学校均规模为1 527人,高出全市校均规模50%,在市内五区中校均规模偏大,预计到2020年皇姑区将新增1.1万个学位缺口,预计小学学校缺口为7所,教育资源紧缺程度较高。下一步要重视:一是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方面下功夫;二是重视控制“大班额”问题;三是在地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弱校合并或改造。

皇姑区初中校均规模为1 291人,高于全市均值,预计到2020年皇姑区理论上需要新增5所以上初中以满足新增学位需求;实践中也可充分考虑各学校实际情况,新增校园或扩建老旧校区,未来发展着眼于关注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进一步缩减校际差距(见表二、三)。

———铁西区义务教育资源,小学缺口约1.9万个学位,初中缺口2 756个学位。

铁西区小学校均规模989人,虽然接近全市校均规模,但“强”“弱”校规模差异极大,预计到2020年将出现19所学校缺口,位居全市第二。这是由于该区从2012年起因行政区域划分纳入了原辽中区和于洪区的一部分地区,接收了很多小规模的村小学校,因此全区校际规模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比例较小,当务之急是要做好教育资源结构调整,扩充薄弱村小实力以容纳更多的学龄人口。

铁西区初中校均规模为720人,低于全市校均规模38.7%,校均规模偏低,教育资源分布较不均衡,预计到2020年初中学校缺口数为4所,在市内5区中学位缺口较小。考虑到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未来铁西区有可能会接纳较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可以适度调整现有学校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见表二、三)。

(二)郊区四区

郊区四区小学约缺口1.2万个学位,初中缺口5 460个学位。

———苏家屯区义务教育资源,小学缺口1 175个学位,初中缺口1 079个学位。

苏家屯区小学校均规模为1 005人,校均规模适中,预计未来五年在校生有非常缓慢的增长,到2020年本区小学缺口仅1 175个学位,可通过稍扩大校均规模或增加班级来实现。

苏家屯初中校均规模为655人,虽然依据本区现有校均规模看,到2020年初中学校缺口数不到2所(见表二、三)。

———浑南区义务教育资源,小学缺口7 227个学位,初中缺口1 378个学位。

浑南区小学校均规模为848人,低于全市校均规模,未来五年该区小学在校生数将快速上升,预计到2020年该区小学缺口达7 227个学位,依据现有校均规模来看,小学学校缺口数为9所,现有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未来入学需求,须有计划地增扩建小学。

浑南区初中校均规模为720人,比全市校均规模低25%,预计到2020年学校缺口数为2所,因本区校均规模低于全市校均规模,因此未来可考虑通过稍扩大本区校均规模来缓解现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见表二、三)。

———沈北新区义务教育资源,小学缺口348个学位,初中缺口962个学位。

沈北新区小学校均规模为1 143人,比全市校均规模高14%,未来五年该区小学在校生数只略有增加,预计到2020年现有的小学学校数能够满足未来适龄人口的上学需求,应注意确保本区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优化。

沈北新区初中校均规模为1 001人,依据本区现有校均规模,预计2020年初中学校缺口数为1所(见表二、三)。

———于洪区义务教育资源,小学缺口3 604个学位,初中缺口2 041个学位。

于洪区小学校均规模为只有682人,比全市校均规模低45%,未来五年该区小学在校生数将逐年增加,预计到2020需增加5所小学,该区校均规模很低,在满足教育资源配置的前提下稍扩大校均规模可以化解。

于洪区初中校均规模仅为563人,比全市校均规模低78%,预计到2020年初中学校缺口数达4所,占比较大,但校均规模远低于全市校均规模,所以并不会对本区教育资源配置带来巨大压力,未来可通过改扩建学校来缓解(见表二、三)。

(三)农村四县

农村四县小学约剩余约1.4万个学位;初中约剩余6 067万个学位。

———辽中区义务教育资源,小学剩余4 142个学位,初中剩余为2 905个学位。

辽中区小学校均规模1421人,比全市校均规模高出42%,虽然依照辽中区现有校均规模计算小学学校数剩余3所,但由于该区的普遍存在“大班额”问题,所以仍应在原有学校数量的基础上,重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合理利用,确保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是当今乃至今后该区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辽中区初中校均规模1 965人,高于全市校均规模,预计到2020年该区初中生数下降23%,可以通过小班化、弱校兼并、名校扶持等方式优化利用现有过剩教育资源(见表二、三)。

———康平县义务教育资源,小学剩余1 104个学位,初中剩余1 138个学位。

康平县小学校均规模为715人,预计到2020年小学约剩余2所。

康平县初中校均规模为1 995人,高于全市校均规模,预计到2020年该区将剩余1 138个学位,可过均衡办学规模缓解(见表二、三)。

———法库县义务教育资源,小学剩余1 895个学位,初中剩余1 601个学位。

法库县小学校均规模为781人,预计到2020年该区将有1 895个剩余学位。现有小学资源总量是虽经过缩减,但未来依然偏大,需要在促进校际均衡和高水平资源配置上下工夫。

法库县初中校均规模达3 210人,远高于全市校均规模,且学校集中,预计未来五年在校生数将减少17%,应关注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问题(见表二、三)。

———新民市义务教育资源,小学剩余7 100个学位,初中缺口423个学位。

新民市小学校均规模为1 118人,略高于全市校均规模,全区面临严峻的“大班额”问题。未来新民市小学阶段预计减少7 100个学位。在四县中减少幅度最大,一方面应合理利用这一契机,科学调整资源配置,解决“大班额”问题;另一方面合理配置资源,防止乡村生源过度流失。

新民市初中校均规模为1 324人,预计到2020年初中在校生波动幅度不大(见表二、三)。

总之,由于我市适龄人口增长拐点已经出现,义务教育资源供求压力会日趋增大,调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现有格局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增加“供给”。应尽快考虑对义务教育生源增长快速的区县,有计划分步骤新建、扩建一批小学、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相应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及时跟上;当前最紧迫的是在需求较大的区县,增加小学教育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要抑制“需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市区公办、民办名校等优质资源在四县建分校,或采取兼并、联合办学、委托办学等形式,尽最大可能保住生源留在本地区,以遏制四县生源过快流入市区,并借此达到优化和消化剩余教育资源的目的。

沈阳教育 篇8

一、沈阳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情况

沈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依据《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 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健康为中心, 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 以培养学生健康行为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为目标, 并进一步促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整体改革、协调发展, 使教师专业化成长, 为学生营造健康快乐成长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全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使全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从组织管理、课程安排及宣传活动等方面达到要求。

我们根据《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改进和完善了沈阳市中小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加强了健康教育课的管理, 使之逐步进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全市中小学按照沈阳市教育局的文件要求, 将健康教育学科列入整体教学计划之中, 开设了健康教育课, 做到有计划、有教材、有课表、有任课教师、有教案。定期对学生进行测试, 有试卷、有成绩汇总、有卷面分析。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 行为养成率达90%以上。

我们组织健康教育学科任课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每学期每人次达60学时, 带领任课教师学习健康教育的有关政策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验,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提高了健康教育学科任课教师的认识水平和业务素质。通过拉长教研活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培训内容、以课堂教学为平台, 将先进理念的教学实际与师资培训融为一体, 以专题讲座、教学示范课、互动交流、送教下乡、城乡手拉手等多种形式开展研训活动。活动中, 教师们共同参与教学研究、探讨教学疑难问题,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们的交流, 提高了学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 实现了城乡教师优势互补, 双赢共进。

我们还号召全市中小学充分利用广播、电子屏、板报、手抄报、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健康常识, 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养成了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培养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树立了现代健康意识, 增强了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的责任感。

二、沈阳市中小学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的师资现状

目前, 沈阳市中小学校共有健康教育任课教师1 046人, 卫生专业的任课教师382人, 占学科任课教师总数的36.52%, 其中专职教师为151人, 约占任课教师总数的14.44%, 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以上数据可以归纳以下几点:从年龄结构上看, 教师的年龄构成比较合理;任课教师中女教师、非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大;高级教师所占的比例偏小;现教师学历100%达标, 大学本科以上的教师为634人, 占教师总数的60.61%。

目前, 沈阳市中小学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基本上能够胜任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 备课、上课都比较认真。特别是年轻教师, 工作热情比较高, 虚心好学, 工作积极肯干,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学习, 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三、沈阳市中小学校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沈阳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在取得进展的同时, 也存在诸多限制和不足, 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健康教育学科没有专任学科任课教师, 多为学校校医、其他学科任课教师、班主任兼任, 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相对弱化, 大多数学校只有一名健康教育学科任课教师, 以校为本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无法开展。除了参加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 常规教学中学科任课教师缺少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缺少合作学习和研讨, 这给学科任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待遇偏低、无编制、评职称难……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其有效解决需要多方力量统筹协调, 既要理念引领, 更要行动落实。

四、沈阳市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建议

开展好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 全面落实课程计划, 深层次、高效率地开展健康教育教学研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 总结和交流近年来沈阳市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 展示学校健康教育的成果, 及时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推动沈阳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一) 制定刚性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工作评价中的权重

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占比例偏小,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是领导说起来重要、上级来检查评比时重要, 平时忙起来就不重要。

建议制定《沈阳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评估标准》, 出台一系列规范的政策法规, 从各个维度对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明确学校健康教育课时、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配备人数。将中小学健康教育列入规范学校建设和示范性学校建设的办学标准, 列入等级学校评估和教育强区的评估指标, 加强规范化的督导检查。各区、县 (市) 要定期召开健康教育工作会议, 召开健康教育交流研讨会, 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校级领导、专职教师参加, 以点带面, 快速地把本地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成果传播开来。

(二) 增加经费投入, 缩小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

经费投入是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运行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在缺少经费支持的情况下, 环境建设、设备添置、教师培训等都不可能改善, 致使工作陷入困境、甚至停顿。

建议要加大健康教育经费拨款, 向发展相对落后的学校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 逐渐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使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得以均衡、和谐发展。

(三)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目前, 沈阳市从事中小学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专职人员很少, 兼职人员较多, 这对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将会产生影响。

1. 建立一支专职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应把好入口关, 保证和提高整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引进高校专业毕业生的方式来逐渐实现新老更替;对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考评认证, 考核不合格者要退出健康教育教师岗位。

2. 加强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

制定健康教育教师培养计划, 专业化培养要有计划、分阶段进行, 定期进行更加系统地培训。

从事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 必须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卫生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 具备进行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并逐步形成持证上岗制度。

要对已经进入这支队伍的缺少卫生专业背景的教师, 以及卫生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后续教育。健康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次性的。要提供一个长期的继续教育平台和机制, 可以是网络化的, 也可以是不定期的学习与培训。要把高级层面的培养骨干、地区层面的活动支持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结合起来。

3. 保证和提高健康教育教师的待遇

建议沈阳市教育局出台相关政策, 对健康教育教师岗位的设置和职称评聘做出明确规定, 为健康教育教师搭建晋职阶梯和发展平台。各中小学要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填写健康教育工作档案计入工作量。这个问题不解决, 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并制约着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四) 注重教研和科研, 加强示范性指导

中小学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针对性强的工作, 其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的引领和支持。教研和科研对于健康教育教师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各区、县 (市) 健康教育教研员应积极引导本地区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与科研, 形成重视健康教育教研和科研的良好机制和浓厚氛围。

要推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必须加强健康教育教学研究, 提高教研员素质, 教研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发展。

1. 各区、县 (市) 设置健康教育学科教研员岗位, 解决归属部门问题。

负责指导和组织健康教育工作, 带动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发展, 建议成立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及健康教育学科中心教研组,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利用好网络资源, 创设大规模交流平台, 互通信息。根据学生发展特点, 分学段确定网上研讨交流主题, 集思广益, 资源共享。确定每年、每学期、每月网上研讨专题, 定时召集大家参与相关研讨, 互相学习, 交流分享。

2. 科研部门应增加中小学健康教育方面的科研立项, 开展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沈阳教育 篇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 加强干部职工廉洁从政、廉洁自律意识,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沈阳市地税局第五稽查局于近日召开了廉政教育专题报告会, 特邀和平区反渎职侵权局局长刘强、副局长梁桂民作专题报告。梁副局长结合他多年来的办案经历及一些典型违纪违法案件, 做了一场生动的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他从“依法从政、廉洁从政”的角度, 阐明了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大意义、职务犯罪的罪名以及如何预防职务犯罪等具体内容, 进一步明确了作为领导干部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通过听取报告, 同志们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提高了认识, 增强了抓好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 更好、更扎实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会后, 王剑平副局长作了总结发言。他强调,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四要”: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利, 权为党所给, 权为民所用;要正确对待物质的需求, 知足常乐;要正确对待人生的追求;要正确对待家庭和子女。

沈阳教育 篇10

关键词:艾滋病,农民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近几年,艾滋病的患病率在不断上升。在没有有效疫苗可以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防制艾滋病的基本措施之一。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长年离家在外打工,他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有其特异性,成为艾滋病传播中的脆弱人群[1]。为了解这类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和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提高农民工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我们于2010年3—9月选取在沈阳市鲁园劳务市场务工的1 000名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这一群体进行了健康教育,并进行了效果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沈阳市鲁园劳务市场中18~60岁农民工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按照公式N=4P(1-P)/d,根据相关文件取P为68.9%,d=0.05P,抽取样本量1 000人。自行设计问卷,对农民工采用询问式调查方法。由调查员询问调查对象,并记录、填写问卷。

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艾滋病的知识和相关行为情况。调查分基线调查与评估调查2次,在2010年3月第1次基线调查后,经过4次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宣传活动,于2010年9月再进行评估调查。对2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3 健康教育干预方式

通过举办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材料、提供咨询、张贴宣传画、展示宣传栏以及免费发放安全套等方式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

1.4 统计分析

统一培训调查员与质控员,由调查员分组交叉复核问卷,质控员分组复核,所有数据双录入,经校对后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干预前后各调查1 000名农民工。干预前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4.6±9.3)岁,其中最小18岁,最大60岁。性别:男性827人,占82.7%;女性173人,占17.3%。婚姻状况:未婚272人,占27.2%;已婚及同居654人,占65.4%;离异及丧偶74人,占7.4%。民族:以汉族居多,共878人,占87.8%。文化程度:文盲19人,占1.9%;小学226人,占22.6%;初中597人,占59.7%;高中/中专148人,占14.8%;大专及以上10人,占1.0%。月收入:500元及以下149人,占14.9%;501~1 000元330人,占33.0%;1 001~1 500元333人,占33.3%;1 500元以上188人,占18.8%。

干预后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6.9±10.2)岁,其中最小18岁,最大60岁。性别:男性794人,占79.4%;女性206人,占20.6%。婚姻状况:未婚282人,占28.2%;已婚及同居615人,占61.5%;离异及丧偶93人,占9.3%。民族:以汉族居多,共855人,占85.5%。文化程度:文盲29人,占2.9%;小学267人,占26.7%;初中521人,占52.1%;高中/中专168人,占16.8%;大专及以上15人,占1.5%。月收入:500元及以下175人,占17.5%;501~1 000元374人,占37.4%;1 001~1 500元300人,占30.0%;1 500元以上151人,占15.1%。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在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月收入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艾滋病知识

基线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较低,大部分题目的知晓率在60.0%以下。干预后,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相关行为

干预前调查对象第1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22.8±3.4)岁,其中最早11岁,最晚50岁;第1次性行为发生在婚前的348人,占34.8%。干预后调查对象第1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22.8±3.6)岁,其中最早11岁,最晚48岁;第1次性行为发生在婚前的350人,占35.0%。干预前后,农民工的艾滋病相关行为变化较大。干预后,发生商业性行为及多性伴性行为的比例减少,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增加,吸毒行为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利益的驱动下,采取自发外出的方式到城市寻找生存和劳作机会儿形成的。他们绝大多数处于性活跃期,未婚或已婚单身在外,存在不安全性行为隐患;同时,由于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等原因,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渠道较少,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之一[2,3]。因此,加强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探索卓有成效的艾滋病宣传干预工作方式,就成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我国传播和蔓延的重要内容之一[4]。

本次调查显示,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有提高。说明目前对农民工采取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措施是非常有效的,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是必要和必需的[5]。虽然干预后艾滋病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都有提高,但在“减少性伙伴可以减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从外表可以看出是否感染艾滋病”的调查项目中,干预后的回答正确率依然偏低,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对这些知识要反复宣传以消除目标人群的模糊认识,使其更全面正确地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

调查还发现,部分农民工有商业性行为以及与多个性伴有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低,反映出农民工对于自身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认识不足,安全性行为问题值得关注。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多性伴和安全套使用率低是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流行和蔓延的重要因素[6]。健康教育干预对农民工群体的相关行为也有影响,干预后,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及吸毒行为的比例下降。各种高危行为的改变,对艾滋病防制将会起到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在安全套的使用方面,干预后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干预后的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仍然很低,只有25.6%。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健康教育干预的力度还需加强,要着重强调对安全套的认识和使用。

本次干预对农民工的知识和行为改变是有效的,但只有持久的行为干预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进而是行为发生明显、稳定和持久的改变。提示还需要根据适宜的宣传干预方式坚持长久的宣传干预工作,以遏制艾滋病的蔓延。

总之,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都文化水平低,接受相关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差,对艾滋病的危害了解不够。通过对他们采取深入浅出、易懂实用和形式多样的,既有基础知识,又有防治艾滋病基本方法的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是明显的,措施是可行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依靠多部门合作,争取各种机会和方式开展健康教育,使农民工树立正确的艾滋病防控观念,减少高危行为,从而减少艾滋病的发生和传播。

参考文献

[1]俸卫东,翁毓秋.农民工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制策略[J].疾病控制杂志,2006,5(10):515-518.

[2]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等.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158-160.

[3]刁存寿.外出务工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9):78-79.

[4]徐校平,曾凡荣,徐哲.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12):74-78.

[5]严征,李鲁,叶旭军,等.城市农民工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8):33-34.

上一篇:包养事件下一篇:高效数学课堂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