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带技术

2024-07-11

张力带技术(精选十篇)

张力带技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共50 例, 其中男性31 例, 女性19 例;年龄23 ~ 57 岁, 平均42. 5 岁。骨折原因: 以跌倒或车祸直接暴力伤为主。

1. 1. 1 纳入标准a) 尺骨鹰嘴近端粉碎性分离型肘关节稳定型骨折 ( 2B型) [5], 不伴有其他部位骨折如冠状突或桡骨头骨折。b) 三维CT提示鹰嘴骨折块体积较小, 至少小于滑车切迹1 /2, 骨折为粉碎性, 至少骨折线大于等于3条。CT评估的具体方法是: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扫描, 将得到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计算出3D模型。在3D模型上分析骨折特点: a) 分析有无大段骨质压缩或缺损, 如有, 不纳入研究; b) 分析鹰嘴近端主骨折线的位置, 主骨块的大小, 如骨块较小, 纳入, 反之, 不纳入; c) 分析近端骨块上副骨折线的走向及数目, 如存在副骨折线, 且位于螺钉走向上, 纳入, 否则不纳入。

1. 1. 2 分组标准A组患者共27 例, 采用LCP治疗。B组患者23 例, 采用TBW治疗。手术医师为同一组资深高年资医师, 同类手术经验接近百例。

1. 2 手术方法患者常规仰卧, 患肢稍外展, 待麻醉师施臂丛麻醉或全麻, 麻醉生效且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侧位, 患肢屈曲90°置于支架上。常规消毒铺巾。取肘后避开鹰嘴尖略微弧形切口。全厚皮瓣下剥离。暴露骨折及肱三头肌肌腱。A组需适当剥离肱三头肌肌腱附着处, 方能复位骨折, 安置解剖型锁定钢板。B组无需剥离肱三头肌肌腱附着处, 复位骨折后纵行克氏针固定于尺骨远端前方骨皮质, 然后在骨折线以远2 cm处钻孔穿过8 字钢丝, 适当加压直至骨折完全复位并稳定[6,7]。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

1. 3 术后处理及随访术后制动1 周, 4 周内保护下功能练习。术后1 周内复查X线片; 后期随访主要是复查X线片及检查肘关节功能, 并记录有无其他并发症 ( 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异位骨化、内固定物失效、尺神经损伤、异物感等) 。肘关节功能以肩肘手关节失能评分 ( 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hand, DASH) 评价并记录[8,9]。

2 结果

本组50 例骨折全部达到临床愈合。主要并发症是部分患者肘关节出现一定程度的僵硬及内固定材料的皮下异物感。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后制动时间及远期随访功能之间有无差异。A组手术时间平均74. 44 min, 95 % 可信区间为 ( 74 . 44 ± 14 . 46 ) min; B组手术时间平均60 min, 95% 可信区间为 ( 60 ± 11. 82) min,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透视次数95% 可信区间为 ( 6. 48 ±1. 75) 次; B组透视次数95% 可信区间为 ( 4. 17 ± 1. 63) 次, P <0. 05,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功能优18 例, 良5 例, 差4 例, 优良率85. 1%; B组功能优1 例, 良6 例, 差3 例, 优良率86. 9%; 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 P =0. 85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4。

3 讨论

TBW是经典的尺骨鹰嘴简单骨折的治疗方式, 具有创伤小、有独特加压作用等优点, 但缺点同样明显: 不适用关节面压缩或需要大段骨质支持的骨折[10-12]。目前LCP在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13-16]。LCP锁定钢板的优点在于适用于关节附近的骨折, 对骨折块的把持不是依赖钢板同骨块之间的摩擦力。对骨质疏松的患者, 具有更高的抗拔除力[17-19]。但是随着LCP在尺骨鹰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特有的并发症也随之见于报道。这些问题很多集中在尺骨鹰嘴极近端粉碎骨折骨块的固定失效方面。特别指出的是分离效应———来自肱三头肌的牵拉效应, 致使鹰嘴极近端骨块固定失效被牵拉离开关节面至近端[20]。发生的原因在于近端骨块细小, 缺乏对锁定螺钉的容积。纵向的骨折线将近端鹰嘴划分为细小的骨块, 之间仅仅以骨膜及肱三头肌肌腱相连。为安置螺钉, 推开骨膜及肱三头肌腱附着, 只能是使得骨块更加分离。而取而代之的锁定螺钉, 并不能把持住过于细小的骨块。此消彼长, 鹰嘴近端骨块的分离便成了必然的结果。这样的问题本来是可以预见的: 锁定钢板的螺钉抗拔除能力再强, 也需要有足够的骨块空间来容纳锁定螺钉。如果骨块本身过于细小, 或是骨块骨质疏松严重, 或是骨折线交叉纵横螺钉无立足之处, 这些都会导致锁定钢板的固定不是那么确实。在肱三头肌的牵引下, 发生鹰嘴骨块的移位是可预见的。当然, LCP在极近端粉碎性骨折治疗中容易发生分离效应造成内固定失效也有其相应的解决方法。比如有的学者使用了负荷承担技术, 通过附加的固定肱三头肌同钢板之间的坚韧缝线[20], 可以将肱三头肌对尺骨鹰嘴骨块的牵引负荷转移到钢板上来, 据文献报道效果明显。分析可知, 这种负荷分担的技术, 实际上在TBW中早就体现了。通过穿过克氏针前方骨块表面的钢丝, 肱三头肌对骨块的拉力被钢丝分担到克氏针上, 克氏针本身的强度及弹性形变抵消了肱三头肌拉力对骨块的直接牵拉。这也是TBW术后患者可以早期活动的理论因素之一[21,22]。

哪些患者适用TBW, 哪些适用LCP, 众说纷纭。影像学技术的进展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此问题的思考。利用数字骨科技术可以让术者在术前获得骨折及各个骨块的立体图像模型[23-25], 并进一步在模型上实现模拟复位及固定 ( 见图5) 。最重要的是, 可以在模型上分析钢板螺钉同骨块的相对位置。术前即发现内固定物是否合适的问题。如果骨块过于细小无法容纳锁定螺钉, 或螺钉正好穿过骨折线, 可以推论得出此骨折的螺钉固定并不确实。事实上在本组研究的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 凡是在模拟中螺钉通过骨折线的, 实际操作中螺钉对骨折的把握都差强人意。术后不得不加以一定时间的外固定 ( 石膏等) 。同样在本组病例中, 可以在术前规划中发现, 即使是较为粉碎的骨折, 骨块较小, 只要骨膜及韧带损伤不太严重, 克氏针总是可以找到固定之处, 然后将骨块通过韧带的作用间接固定在骨干上。克氏针的直径及良好的弹性, 决定了其在固定小骨块中拥有较LCP高得多的灵活性。

总之, 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在术前规划中直观的发现问题, 为手术提供借鉴。可以在通用分型的基础上详细了解骨折的空间特性并模拟复位。在此基础上可以直观的观察钢板螺钉同骨块及骨折线之间的关系。螺钉的把持作用很大一部分依赖于骨块的容积, 还有一部分是骨质的密度 ( 如是否有骨质疏松等) 。只有能够容纳螺钉的骨块才是可以确实固定的骨块。不管螺钉有多细小, 3. 5 mm或2. 4 mm, 其直径都大于标准TBW技术中克氏针的2 mm。对骨块容积的要求较TBW明显要高得多。术前规划中可以发现, 可以容纳克氏针的骨块, 不一定能容纳锁定螺钉。更进一步可以发现, 由于钢板和螺钉孔的空间位置是一定的, 决定了锁定螺钉的走行在尺骨鹰嘴上是相对固定的。那么, 就算是鹰嘴骨块容积足够容纳螺钉, 也有可能由于空间位置的关系, 导致螺钉不能正好从骨块上穿过, 而是偏心穿过, 甚至从骨折线上通过, 这些情况大大的削弱了锁定螺钉的把持力。克氏针的小直径及安放位置灵活的特点此时显得尤为突出, 可以避开骨折线, 有效固定骨块。当然, 克氏针由于没有螺纹, 对骨块的把持力在理论上较螺钉为弱。但是尺骨鹰嘴骨折中骨块并不是孤立的部分, 骨块由骨膜包裹, 且有肱三头肌肌腱附着。钢丝穿过肱三头肌肌腱, 然后通过克氏针来固定骨块, 可以有效防止骨块的移动。当然, 这一加压作用的前提是尺骨近端没有大块的全面贯穿的骨质缺损, 尤其是关节面的缺损, 否则, 钢丝的加压作用会导致尺骨鹰嘴切迹的直径短缩[26-28]。而这一骨质是否缺损, 也可以在术前3D模型中观察到。

分析可知, TBW在手术操作上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 对骨块剥离稍少, 同样也避免了固定粉碎性骨折中每个细小骨块的挑战。相应的, 手术中需要透视检验的次数明显减少, 这是形成两组之间主要差异的原因。至于预后方面, 由于两种方法同为成熟的治疗方案, 按照规程治疗, 术后处理的结果都获得了可以接受的近似的治疗效果。对于鹰嘴骨折ⅡB型中骨折块较细小、骨折线较多的特定类型, TBW也可以达到近似LCP的治疗效果, 而且手术时间更短, 透视次数更少, 花费也相应更少。手术时间及透视时间的减少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对患者的影响, 在骨科患者老龄化明显的今天更有意义, 且TBW相对于昂贵的锁定钢板在经济花费方面亦有意义。

综上所述, 不是所有TBW都不能用在粉碎性骨折中。在某些特定的骨折中, 二者的治疗效果可能近似, 但后者具有透视时间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制动时间短等特点, 对患者的创伤相对减少, 缩短了患者返回正常社交生活的时间, 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而数字骨科技术有助于手术医师了解鹰嘴骨折的空间特性,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 并对固定的确实程度有相对的预测。

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骨科技术结合张力带钢丝 (tension band wiring, TBW) 在尺骨鹰嘴IIB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与锁定加压钢板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相比较有无优势。方法 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患者50例,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19例;年龄2357岁, 平均42.5岁。骨折原因:以跌倒或车祸直接暴力伤为主。随机分为两组, A组采用LCP治疗, B组采用TBW治疗。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功能预后方面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手术时间95%可信区间为 (74.44±14.46) min;B组手术时间95%可信区间为 (60±11.82) min;P<0.05,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透视次数95%可信区间为 (6.48±1.75) 次;B组透视次数95%可信区间为 (4.17±1.63) 次, P<0.05,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功能优18例, 良5例, 差4例, 优良率85.1%;B组功能优14例, 良6例, 差3例, 优良率86.9%;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两组的功能预后并无显著区别。结论 对于鹰嘴骨折IIB型中骨折块较细小、骨折线较多的特定类型, TBW也可以达到近似LCP的治疗效果, 而且手术时间更短, 透视次数更少, 花费也相应更少。

张力带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篇2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张力带 关节固定术

资料与方法

自2001年起,应用张力带固定治疗肩锁关节Ⅲ度脱位患者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平均33.6岁。均为新鲜创伤,除2例外省患者回乡失随访外,其余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5个月,平均10.6个月。

手术方式:取肩锁关节上方弧形切口,沿锁骨外段,绕过肩峰,切开分离斜方肌和三角肌附着处并骨膜下分离显露肩锁关节和锁骨外段,清除关节间组织,找到喙锁韧带断端留线暂不打结,在鎖骨外端用细钻头预先自后向前钻1孔并穿过钢丝。然后自肩峰端用2根克氏钢针穿过肩峰、肩锁关节直至锁骨外段6cm,将预先穿好的钢丝在克氏钢针头上打结,折弯克氏针头并剪除多余部分,埋于皮下,最后在无张力下打结喙锁韧带上的缝线。术后三角巾悬吊患肢,3天后开始做肩关节前后钟摆样功能锻炼,2周后肩外展锻炼。

用Iazzcano标准评定患者术后功能:①优:无疼痛、无畸形,患者活动正常,肌力无减弱,X线示喙锁间距正常,肩锁关节完全复位。②良:有轻度活动时疼痛,无畸形,患肩活动略受限,X线示肩锁关节半脱位。③差:患肩明显疼痛,活动明显受限,肌力下降,X线示肩锁关节再脱位。

结 果

本组优25例,另2例为外省人士,术后数日即出院,未获随访。其中1例36岁男患术后3个月开始从事重体力劳动,术后9个月取内固定时摄X线片发现钢丝断裂,但肩锁关节关系正常,也无任何疼痛及功能异常。25例获随访的患者取内固定术后3个月复查均为优。

讨 论

肩锁关节脱位时,如关节囊及肩锁韧带破裂,而喙锁韧带未断裂,锁骨外端向上轻度移位,为Ⅰ~Ⅱ度脱位。若伴喙锁韧带断裂,则为Ⅲ度脱位,须开放手术治疗。目前常用内固定方法为交叉克氏针固定或单根螺钉固定肩锁关节并修复喙锁、肩锁韧带和关节囊,或用锁骨钩钢板固定,但是以上各种治疗方法均存在缺陷。交叉克氏针或螺钉固定常发生肩关节活动后针或钉脱出导致固定失败,以至不能早期肩关节活动,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近年来锁骨钩钢板应用较为普及,但锁骨钩钢板大小固定,与不同患者匹配存在一定问题,且钢板钩与肩峰处软组织摩擦产生疼痛,以及切割作用导致肩峰骨折可能,特别是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常发生,且有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可能。而应用张力带固定可避免以上方法的缺陷,能够早期活动肩关节且不致肩关节疼痛。

术中应注意:①因为肩锁关节是微动关节,所以两枚克氏针后平行插入锁骨外端髓腔中5~6cm,尽量避免由内侧骨皮质穿上。②穿克氏针前应先在锁骨上钻好孔,穿过钢丝以免穿入克氏针后钻孔碰到髓腔内克氏针。③喙锁韧带事先留缝合线,复位固定后打结,避免复位后缝合困难,导致韧带缝合质量不佳。

参考文献

1 李幼德,朱玉金,钱塘,等.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观察和分析.伤残医学杂志,1998,6(2):14-16.

2 谢宁,苟三怀,等.肩锁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骨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1:1292-1295.

张力带技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70例髌骨粉碎性骨折病例, 入组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测、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判断确认属髌骨粉碎性骨折, 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说明书, 并在硬膜外持续麻醉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2]如下: (1)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2) 伴有心脑血管疾患者; (3) 对本次治疗用药过敏者。其中男42例, 女28例;年龄19~54岁, 平均年龄 (32.8±6.4) 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 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 观察组则行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 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操作如下:将患者患肢髌骨以及髌韧带充分暴露, 并将骨折部位嵌顿软组织、积血以及血肿等污物去除, 对患者骨折伤情进行全面、充分的评估, 在排除治疗禁忌证的基础上选择双股1号线分别自髌骨上下两端作等距缝合。施术者在C臂机透视支持下观察骨折部位是否复位良好, 确认精确复位后即可用尖嘴持骨器或者手术巾钳进行整复, 同时将骨折部位收紧, 然后沿髌韧带扩张部内侧做一小切口, 施术者以手指探查髌骨关节面完整与否, 确认完整后即可打结, 形成环形固定。结合患者骨折粉碎严重程度, 取直径2.0~2.5 mm克氏针2枚沿纵向平行钻入, 以固定较大的骨折块, 确保其稳固性;另取0.8~1.0 mm钢丝绕过克氏针后方, 行“8“字形张力带钢丝固定, 此外选用可吸收的双股1号缝合线对2枚克氏针行环绕式加强固定处理。完成上述操作后嘱患者屈曲膝关节为90°并将手术沿扩张部切口探入关节腔, 触摸髌骨关节面, 确认关节面是否复位平整, 若髌骨骨折块之间复位良好, 对接严密且无空隙则将克氏针折弯后掩埋于髌骨边缘;同时修复髌韧带以及扩张部, 关闭切口后常规置管引流。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通过X线片探查膝关节骨折愈合情况, 并对其关节活动度、骨折复位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采用Lysholm评分[3]评估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Lysholm评分对比。见表1。

2.2 两组治疗优良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1) P<0.05

3 讨论

在膝关节构成中, 髌骨是其中重要一部分, 是人体籽骨中最大的一种类型, 其前侧附着于股四头肌腱, 并分存于股骨两髁关节面上, 有少许软组织, 在受到间接暴力或者股四头肌牵拉作用影响下有较大概率出现骨折, 因而成为创伤骨科中常见多发的一种骨折类型[4]。临床对于此类患者应积极予以救治, 避免其出现膝关节炎, 或患肢功能严重受损而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以及运动能力大幅降低。临床在治疗髌骨骨折过程中以恢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为主, 或通过手术/非手术复位固定, 或采用髌骨部分切除术、髌骨全切术等。其中全切术虽可对缺损部位加以修补, 但术后存在股四头肌肌力弱化以及膝关节伸屈受限的情况;部分切除术则会导致髌骨运动功能紊乱, 而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本次研究通过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方案处理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 结果表明, 观察组经改良术式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Lysholm评分更优 (P<0.05) , 且治疗优良率更高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P<0.05) , 提示改良术式更优于常规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方案。

综上所述, 在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中, 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方案可加快患者骨折愈合, 改善关节面平整度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疗效更优于常规术式,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常规张力带钢丝内固定与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70例髌骨粉碎性骨折病例纳入本次研究,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 对照组行常规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 观察组则行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优,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中, 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方案可加快患者骨折愈合, 改善关节面平整度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疗效更优于常规术式,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髌骨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改良张力带钢丝,疗效

参考文献

[1]时欣, 赵建宏, 严建军, 等.聚酯编织线结合带锁扣线缆治疗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3) :482-487.

[2]李文成, 孙庆华.聚髌器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老年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 2012, 52 (44) :31-34.

[3]汤金城, 李兴华.张力带别针系统联合钢丝环扎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J].中医正骨, 2013, 25 (12) :52-53, 55.

张力带技术 篇4

【关键词】髌骨;骨折;克氏针钢丝;双结;张力带固定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0例,其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5岁;左侧48例,右侧32例,单侧髌骨骨折75例,双侧髌骨骨折5例,其中跌伤30例,车外伤50例,均为新鲜骨折,受伤后24h 内急诊手术66例,择期手术5例,保守治疗9例。

1.2骨折分类情况根据医院病史资料,将本组病例按骨折情况分为:单纯髌骨横行骨折;髌骨底骨折、髌体粉碎性骨折;髌尖及全髌骨粉碎性骨折三类。对以上类型分别采用Ⅰ:石膏夹板固定保守, Ⅱ:记忆合金聚髌器固定, Ⅲ:克氏针钢丝“8”字张力带内固定(简称张力带法),其中Ⅰ类9例, Ⅱ类15例, Ⅲ类56例。

1.3治疗方法本组病例Ⅰ类属骨折无移位或有轻微移位但髌股关节面尚平整的骨折,轻微移位的骨折可与局麻下伸膝位手法复位后石膏夹板固定4-6周,Ⅱ、Ⅲ类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阻滞(或腰麻)麻醉,对Ⅱ、Ⅲ类均作髌前纵弧形“S”切口,切开暴露骨折端,清除关节腔内积血及完全游离的小骨片,直视下骨折端解剖复位,巾钳临时固定,对粉碎性骨折利用稍大的骨块复位(暴露髌骨时尽量不作髌周剥离,利于骨折的复位稳定),扪及髌面平整后。Ⅱ类固定即上好记忆合金聚髌器即可。Ⅲ类固定方法:用两枚2mm克氏针由下向上穿过骨折端由髌骨上极引出。克氏针的深度为居髌骨的中部为宜,穿入的位置要将髌骨分为内侧、中部、外侧三部分,两针应尽量平行(若髌骨下极骨折块较小,可将克氏钢针自髌韧带下方平行穿入)。然后用18号的钢丝沿克氏针的深面紧贴髌骨缘穿出,然后,将钢丝绕过已经复位的髌骨前面形成“8”字收紧(最好用“双结”固定,利于钢丝收紧而不至于钢丝断裂可能),将克氏针的上端向前折弯成锐角,并剪短,旋转180度嵌入髌骨的上缘(最好缝合股四头肌一针,以免术后克氏针易退出),髌骨的下端多余的克氏针部分剪除。术中为便于扪及髌面可在支持带作一小的纵切口。C臂机透视髌骨侧位证实髌骨关节面平整。若为粉碎性的骨折,则需沿髌周加一道环形钢丝(仍用硬膜外穿刺针导引钢丝经过克氏针的后面,紧贴髌周,)仍然“双结”收紧钢丝固定。可用丝线或可吸收肠线缝合髌前及边缘尚还没固定的小骨块,伸曲膝关节,往往骨折端很稳定,术后无需石膏固定(本组病例骨折均系髌骨中下极粉碎性骨折,采用此法固定,无一例术后采用石膏固定,均很稳定。)。术前不上止血带,术中电凝止血,术后不用引流,伤口逐层缝合,但是注意皮肤皮下组织不能和髌前组织缝合一起,避免术后髌骨无法活动而影响膝关节功能。伤口加压包扎,术后常规使用抗菌素抗感染,术后三天开始练习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术后5天可扶拐下床活动,同时作膝关节CPM功能锻炼。

2结果

本组80例住院时间11~28d;平均17d,骨折愈合时间8~14周,未发生骨不连;随访时间0.5~2年。疗效评定:根据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范围,骨折复位情况,参照胥氏膝关节综合评分标准分为优、良、中、差。①Ⅰ类固定骨折9例,优6例,良2例,中0例,差1例;②Ⅱ类固定骨折15例,其中优8例,良3例,中2例,差2例,; ③Ⅲ类固定骨折56例,其中优53例,良1例,中1例,差1例

3讨论

3.1保守治疗予以手法复位长腿石膏夹板伸直位固定,主要针对骨折无移位及轻微移位,但髌股关节面尚平整,以及确有轻微移位髌面欠平整患者不同意手术,采用保守治疗,固定4-6周,折除石膏。

3.2采用记忆合金聚髌器固定法既可以使骨块向中心聚集复位,又能抵抗髌骨前方的分离力,术后适时合理的膝关节运动,使髌股关节面完全接触并处于压力之下,有利于矫正骨折残余移位,恢复关节面的平衡,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通过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具有可靠的力学效果,本组15例,大都优良,但作者发现聚髌器固定后,对于粉碎严重的骨折术后不宜早期功能锻炼,发生骨折不同程度再移位的不少。且费用相对较高,有时术后尚需石膏固定4周,而影响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应用张力带法治疗内外踝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1例, 男26例, 女5例;年龄25岁~55岁;内踝18例, 外踝13例, 其中内踝撕脱骨折并腓骨下段骨折3例, 外踝撕脱骨折并内踝斜形骨折4例, 粉碎性骨折10例。

1.2 手术方法

开放性伤口先按常规进行彻底清创手术, 闭合性损伤在切开复位时充分暴露骨折端, 但须注意避免加重损伤。仔细复位后, 用克氏针从内或外踝尖端平行关节面方向打入, 穿过骨折线, 尽可能达到对侧的皮质, 打入2枚克氏针, 于骨折线上3 cm~4 cm处皮质上横行钻孔, 穿入钢丝, “8”字形绕过克氏针尾固定, 针尾要弯曲, 避免滑入骨质内[1]。据实际情况, 尽可能把针尾弯曲向前或后, 检查固定稳定情况, 修复软组织, 单纯内、外踝骨折, 张力带固定后, 可不用石膏外固定。如粉碎性骨折, 可加用石膏外固定。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7 d~8 d.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主动功能锻炼。

2 结果

术后X线片示均为解剖复位, 关节面平整。本组随访8个月~2年, 骨折均于4个月~6个月骨性愈合。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克氏针及钢丝, 患侧踝关节恢复良好。

典型病例:患者, 男, 45岁。主诉扭伤右踝到右内踝尖部粉碎性骨折, 入院后行张力带固定, 术后石膏托制动踝关节于功能位, 术后第2天即开始石膏固定下做肌力功能锻炼, 以促进消肿和预防下肢血栓形成。术后1个月拆除石膏行功能锻炼, 术后4个月摄X线片示骨性愈合, 6个月取内固定物复查, 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无任何并发症。

3 讨论

张力带固定的优点: (1) 固定较简单, 只需1根张力带即可, 必要时加用1枚或2枚克氏针; (2) 固定较牢固, 能使骨折块紧密接触; (3) 对粉碎性骨折和小块撕脱骨折有较明显的优势。克氏针可以固定较大的骨块, 且不易发生再次碎裂, 一些较小的骨块在复位后, 可再利用张力带钢丝来挤压而约束其移动, 增加了骨折固定的稳定性; (4) 早期功能锻炼, 可以减少肌腱粘连的机会, 减少关节僵直的几率; (5) 取内固定物简单, 只需在针尾与钢丝之间做一小切口即可完成取出。

对于内、外踝粉碎严重的骨折, 手术中我们不可能将所有骨折块都一一固定, 多数也不适合用螺钉固定, 只能用克氏针固定可固定的骨折块。张力带钢丝通过对骨面的挤压, 也可以同时起到固定骨碎块的作用, 使关节面尽量达到解剖复位, 所以此类骨折的固定为相对稳定的固定, 术后需行石膏外固定[2]。我们采用石膏托外固定加功能锻炼相结合的做法, 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457-460.

张力带技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4例, 男25例, 女19例;年龄34~75岁, 平均45.7岁。均为新鲜骨折。骨折类型:横行26例, 粉碎15例, 纵行或撕脱3例,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7例。自行摔伤33例, 车祸伤11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 断端均有不同程度分离移位。急症手术30例, 择期手术14例, 均采用切开复位张力带别针和骨科线缆系统治疗。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 取膝关节正中纵行切口长约8 cm, 翻开皮瓣后暴露骨折块, 清除关节腔内的积血和骨碎片, 冲洗关节腔。以铺巾钳暂时固定较大骨块 (多为横行) , 并检查关节面是否平整, 选择长度合适的张力带别针, 然后用驱动克氏针的动力钻分别将2枚张力带别针自远端髌腱两侧平行打入, 自股四头肌肌腱两侧平行穿出, 针孔距离骨面5 mm。取2根不锈钢线缆分别穿过2个别针孔, 绕过张力带别针呈环形, 用打孔器将张力带别针头部推入髌骨, 不锈钢线缆两端交叉穿过固定夹及拉紧器两端, 用拉紧器拉紧加压至骨折固定牢固, 加紧钳加紧固定夹, 用打孔器截断别针尾部, 髌骨上极保留0.5 cm别针剪断。对于粉碎骨折, 不切开股四头肌在髌骨表面的延续部, 以免骨折块分离。将粉碎骨折块复位用别针贯穿固定, 使粉碎骨折变成上下两大块, 再同上述横行骨折一样, 用张力带别针系统固定。不锈钢线缆“8”字固定或各别针单独环形固定, 最后用钢丝线在髌骨周围环匝缝合1圈, 加强髌骨骨块的聚集和稳定。屈膝90°活动检查内固定牢固性。

1.3 术后处理

术后梯形垫抬高患肢, 术后48 h内应用抗生素, 多发骨折或复合伤根据病情适当延长应用抗生素时间, 术后第2 d开始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3~5 d练习屈膝活动, 2周负重活动。

2 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14个月, 平均10个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髌骨周围软组织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等, 未出现骨折不愈合、骨折再移位及内固定物松动等情况, 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8~12周。所有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良好。根据膝关节HISS评分标准[2]评分, 本组优34例, 良8例, 中2例, 优良率为95.5%。35例于术后半年至1年取出内固定物。

3 讨论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下肢骨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高能量复合伤日益增多, 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 髌骨骨折的发病率也呈增长趋势。髌骨骨折常累及关节面, 极易造成股四头肌扩展部撕裂、关节内血肿, 从而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 又可发生创伤性关节炎[3,4], 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以促使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恢复。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解剖复位, 牢固内固定, 及早功能锻炼, 修复股四头肌扩张部。故手术治疗是治疗髌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当前临床上治疗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中以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较多见, 张力带别针骨科线缆是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的改进。张力带别针系统将金属线缆穿入孔中, 与张力带连接成一体, 实现有效的骨折复位和稳定的别针固定作用, 从根本上避免了克氏针的移位及倒退, 也防止了线缆的滑脱和在髌骨表面的移位, 从而既有助于牢固别针, 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张力带作用, 使骨折固定牢固, 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别针针头隐蔽轮廓设计减少了对软组织的刺激, 避免针尾触痛的并发症。金属线缆为49股线编织而成, 较普通钢丝强度大, 韧性更好, 有效增加固定效果。拉紧器张力作用明显大于单纯人力牵拉, 且线缆固定夹操作方便简单, 避免了钢丝打结时的力量丢失及过紧造成钢丝断裂。

张力带别针骨科线缆是对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的改进, 符合生物力学内固定原则, 操作简单, 固定牢固可靠, 并发症少, 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折早期愈合。

摘要:目的 观察张力带别针骨科线缆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笔者采用张力带别针骨科线缆系统治疗髌骨骨折44例, 男25例, 女19例;年龄34~75岁, 平均45.7岁。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14个月, 平均10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愈合。44例手术患者治疗结果按膝关节Hiss评分标准评分, 本组优34例, 良8例, 中2例, 优良率为95.5%, 手术未见短期并发症。结论 采用张力带别针骨科线缆系统治疗髌骨骨折, 手术方法简单, 固定牢固, 值得推广。

关键词:张力带别针,线缆,治疗,髌骨骨折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384-1385.[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384-1385.

[2]Insall JN, Ranawat CS, Aglietti P, et al.A comparisionof four models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prostheses[J].J Bone Joint Sure (Am) , 1976, 58 (6) :754.[2]Insall JN, Ranawat CS, Aglietti P, et al.A comparisionof four models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prostheses[J].J Bone Joint Sure (Am) , 1976, 58 (6) :754.

[3]斯勇.改良张力带钢丝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 2007, 28 (8) :915.[3]斯勇.改良张力带钢丝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 2007, 28 (8) :915.

编织钢丝环扎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8 例, 男31 例, 女17 例; 年龄26 ~ 68 岁, 平均43 岁。左侧22 例, 右侧26 例。致伤原因:行走跌伤28 例, 交通事故伤20 例。合并胸外伤10 例, 脑外伤5 例, 腹部外伤2 例,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12 例。手术时间距伤后最短23 h, 最长12 d, 平均3. 8 d。骨折分型[1], Ⅱ型8 例, Ⅲa型26 例, Ⅲb型13 例, Ⅲc型1 例。

1. 2方法

选用直径0. 8 mm钢丝一长一短中间麻花状编织, 编织部长度与髌韧带等宽约2 cm长。

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患肢驱血后气囊止血带止血, 髌前横行切口, 避开膝前皮肤挫裂伤口。完全暴露髌骨, 清除折端积血和卷入的髌前腱膜组织。沿髌骨两侧缘纵形切开支持带约1. 5 cm, 检查髌骨关节面碎裂情况, 直视下将髌骨关节面复位。用直径1. 5 mm或1. 2 mm克氏针固定骨折块, 克氏针从骨折块进入, 出髌骨表面。粉碎骨折由多骨折块转变成二骨折块, 即由Ⅲc变成Ⅲb再转成Ⅲa, 最后形成Ⅱ型骨折。髌骨近折段横行钻2 mm孔。大巾钳复位骨折, 通过手指触摸以及透视确认髌骨关节面平整后, 自下向上钻入2 枚克氏针, Ⅱ型骨折选用2 mm克氏针, 方向不一定平行, Ⅲ型骨折选用1. 5 mm克氏针, 克氏针方向可以多变。

在引导针引导下编织钢丝横行穿过髌韧带后方, 钢丝编织部分紧贴髌下极骨性部分, 长钢丝在髌前“8”字交叉, 短钢丝环绕髌骨缘, 长短钢丝一端皆从骨折近段横行孔穿过。环扎钢丝先部分收紧, 再张力带钢丝部分收紧, 再次透视确认关节面平整后拧紧钢丝。

1. 3术后不用石膏固定

伤口不痛即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功能锻炼, 术后第2天足踝背伸跖屈运动, 1周内患肢不承受重力进行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 1周后坐于床边小腿悬挂进行伸屈锻炼, 逐步加大活动量, 可扶拐适当活动, 术后4周可弃拐行走。

2 结果

2. 1疗效评定

根据陆裕朴评价标准进行评定[2], 优: 膝关节功能正常, 无疼痛, 无肌萎缩, 行走自如, 伸屈及下蹲无困难。良: 膝关节功能接近正常, 无疼痛, 有轻度肌萎缩, 行走自如, 下蹲稍差。可: 有时疼痛, 有肌萎缩, 屈曲受限, 但大于90°, 平地行走无跛行, 上下楼及下蹲不便。差: 疼痛, 有肌萎缩, 屈曲不足90°, 下蹲困难。

2. 2治疗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2 ~ 36 个月, 平均15 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 ~ 10 周。术后均无感染、不愈合, 无内固定松动, 无克氏针断裂。2 例钢丝断裂发生在术后24 个月后, 4 例钢丝结刺痛。本组优32 例, 良16 例。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4。

3 讨论

3. 1 本方法治疗髌骨骨折的特点

克氏针张力带和改良克氏针张力带是治疗非粉碎性髌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固定确实牢靠, 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 手术要求较高, 克氏针要位于髌骨前中1 /3 且相互平行, 否则骨折受力后可出现移位, 影响关节面的平整, 穿钢丝时需要纵行切开股四头肌腱, 对股四头肌腱有一定损伤, 克氏针留置过长刺激皮肤, 引起疼痛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 留置过短钢丝滑脱致内固定失效。Ⅱ型骨折采用分离式钢丝环扎张力带固定, 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但骨折没有克氏针固定, 膝关节活动时骨折有移位的可能, 不能早期进行有效的锻炼。粉碎性髌骨骨折不能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和改良张力带固定, 移位关节面需要精确复位, 通过有效的固定方式束缚住骨块的移动。横“U”型钢丝固定粉碎骨折操作简便, 效果差, 此方法已极少应用。分离式钢丝环扎张力带治疗粉碎髌骨骨折, 固定确实, 疗效好, 被大多数基层医院医生采用, 分离式固定的张力钢丝远段环绕髌韧带, 拧紧钢丝时产生内聚, 可挤压切割髌韧带, 膝关节伸屈活动张力带钢丝不断绷紧和松弛, 刺激髌韧带, 引起疼痛, 影响功能的恢复。镍钛聚髌器能产生坚固的固定, 选用不适配的聚髌器或反复升降温导致固定松动、功能爪滑移、脱钩, 局部隆起畸形, 且材料费用高, 术前须备无菌冰水, 不利于急诊及基层推广[3]。编织钢丝环扎张力带克氏针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如下特点: a) 钢丝从髌骨近折段骨性部分穿过, 不需要切开股四头肌腱, 对股四头肌腱无损伤; b) 克氏针可以多方向穿入, 尾端折弯后紧贴髌骨对周围软组织无刺激。钢丝与克氏针是分离固定, 克氏针可以留置最短, 不存在钢丝脱钩情况; c) 改良张力带选用2. 0 mm的克氏针固定, 采用编织钢丝固定的克氏针可以根据骨折块的大小, 选用适合型号的克氏针; d) 钢丝编织部从髌韧带后方穿过, 当环扎钢丝拧紧后编织钢丝紧贴髌骨, 张力钢丝受力后, 编织部因髌下极阻挡而不能前滑, 对髌韧带不产生压迫。2 根钢丝编织后成为一体, 张力钢丝拧紧时产生的内聚力, 传导到编织处突然消失, 因而张力钢丝不能内聚, 对髌韧带无挤压切割, 保护了髌韧带和供应髌骨的血供; e) 膝关节活动产生的力传导到钢丝编织部, 环扎和张力带钢丝同时受力, 力量被平均分配到两根钢丝上, 钢丝的承受能力提高; f) 编织部钢丝截面积是单根钢丝面积的一倍, 与骨折块接触面积增大, 骨折块受的压强下降, 即使髌骨下部严重粉碎, 钢丝也难以嵌入骨块内或造成新的骨折, 且通过编织钢丝的“网兜”作用, 辅以克氏针固定, 能使“一袋碎骨”保持良好的复位和固定, 不需要行髌部分切除, 避免膝关节活动出现“错格”现象, 引起髌股关节炎[4]。

3. 2注意事项

a) 钢丝编织部需要正确放置在髌下极和髌韧带后方; b) 骨折愈合后即取内固定, 时间久内固定可断裂;c) 钢丝结拧紧后折弯, 紧贴髌骨, 防刺激皮肤; d) 拧紧张力带钢丝前髌前腱膜要理顺, 固定完成后要缝合髌前腱膜组织。e) 钢丝结拧松, 将弯曲的钢丝剪除, 从对侧即可轻松抽出钢丝。

参考文献

[1]王鹏建, 李超, 张超, 等.髌骨骨折的分型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8 (2) :656.

[2]陆裕朴, 徐来堂.部分切除术治疗髌骨横断及一端粉碎骨折的远期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 1985, 5 (5) :280.

[3]曾本强, 罗凌云, 杨勇, 等.聚髌器两种固定方法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 2012, 18 (6) :560.

张力带技术 篇8

关键词:加压固定,下颌骨,骨折,张力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2~2008年下颌骨骨折的病例18例, 男16例, 女2例, 下颌体部骨折8例, 颌部骨折10例, 骨愈合率100%。

1.2 方法

在局麻下, 切开显露骨折线, 用巾钳复位, 垂直于骨折线平行穿入两枚克氏针贯穿骨折块, 用软钢丝捆绑。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能早期功能锻炼, 均无移位而且全部骨性愈合。

3 讨论

(1) 下颌骨由于其突出的位置与解剖形态, 是颌面部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骨骼。下颌骨外形呈马蹄弓状结构, 颌联合、颌孔、下颌角及髁突颈是结构上的薄弱部位, 遇外力打击时容易在上述部位发生骨折, 而咀嚼肌等在收缩时易使骨折端分离。

(2) 下颌骨骨折的发生有性别年龄特点, 男女比例在2.58~4.36∶1, 青壮年为高发期, 这与男性和青壮年多数从事户外活动有关, 其遭遇暴力伤害的机会大。

(3) 下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治疗原则是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和口腔功能。紧张稳定的固定能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及减少骨折错位, 有利于尽早进食增加营养, 提高抗病能力。比以往钢丝、克氏针等单项固定可靠, 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比用小型钛板经口内途径施行固定费用低。

我院从2002~2008年间共治疗了18例下颌骨骨折的病人, 均采用解剖复位后双针贯穿骨折块, 后用张力带原理用软钢丝应进行加压固定, 操作简单且能起到加压固定的效果, 术后可早期恢复功能运动, 在内固定拆除时, 仅切一小口抽出克氏针、钢丝即可, 门诊也可实施, 不但痛苦少, 可减少医疗费用。因此, 我们认为该方法简单有效,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卫东.中部骨折手术治疗及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9, 17:136.

张力带技术 篇9

[关键词] 克氏针张力带;髌骨爪;髌骨粉碎性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20-03

Clinical effect of patella comminuted fracture treated with kirschner tension band and patella catching

ZHANG Jinfeng  LIU Guodong  YE Denghua  YANG Daoneng  LI Zhiliang  FENG Yongquan

GAO Weidong

Dongyuan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Dongyuan 517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 reasonable treatment for patella comminuted fracture by comparison of effects between Kirschner tension band and patella catching fixation. Methods 52 patella comminuted fracture patients in our departmen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who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0 were treated with Kirschner tension band fixation and 24 were treated with patella catching fixation.To comparise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the operative time,union of fracture,function of knee joint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 mean operative time of the Kirschner tension ban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e patella catching group(P<0.01).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s of the function of knee joints in the Kirschner tension band group and patella catching group was 90.91%and 66.67%,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The patella catching fixation has shorter operation time,.better knee joint recovery,is good internal method for patella comminuted fracture.

[Key words] Kirschner tension band;Patella catching;Patella comminuted fracture

髌骨骨折为骨科临床常见病,约占所有骨折的 0.5% ~ 1.5%,近年来发生率及损伤后的严重程度也呈上升趋势[1-2]。髌骨骨折通常采取手术治疗,能够促进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硬,克氏针张力带是传统临床上常用的内固定治疗方法,治疗髌骨骨折效果显著。髌骨爪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内固定材料,许多学者报道了其优良的临床效果[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科室克氏针张力带与髌骨爪治疗的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52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4月~2011年4月在笔者所在科室进行手术治疗的52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入院后均经X线片确诊,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致伤原因:交通伤23例,跌伤21例,其他8例。根据采用的内固定不同分为两组:克氏针张力带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1~78岁,平均(42.7±5.9)岁;髌骨爪组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20~75岁,平均(44.8±6.2)岁。两组年龄、性别、职业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完善检查,稳定处理其他严重合并伤,患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等基础性疾病者,术前应积极控制。

1.2.2 克氏针张力带组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患肢上止血带,患膝屈曲约10°,采取髌前下端弧形切口,向上翻转显露髌骨,清除血肿、冲洗关节腔,复位碎骨快,先用克氏针临时贯穿固定,使粉碎性骨折的多个小骨块变成上、下两个大骨块,用手触摸髌骨后面,确定平整后,自髌骨远端,冠状面上于髌骨左右面中内1/3和中外1/3交界处,矢状位上于前后位中点偏后处,逆行平行穿出两根直径1.5 mm的克氏针,针尖穿出约0.5 mm长,折成90°,针尾折成伞柄状剪断,钢丝绕过针尖及针尾,于髌骨中间交叉拧紧,形成“8”字张力带结构。被动活动膝关节,确定固定牢固。

1.2.3 髌骨爪组 麻醉方式及体位同克氏针张力带组,采取髌前下端弧形切口,向上翻转显露髌骨,清除血肿、冲洗关节腔,复位碎骨块,对于不易复位的骨块,先用克氏针临时贯穿固定,将其变成较大的骨块,测量髌骨纵径,选择合适的髌骨爪,放入约0℃低温冰盐水中浸泡约3 min,撑开5个功能爪,定位髌骨爪位置,于髌韧带及股四头肌腱处纵行刺入约1 cm长小口深至骨质,将髌骨爪各支刺入,3爪钩住近端、2爪钩住远端,再次检查并调整骨折对位情况,复位满意后,用约45 ℃温盐水纱布热敷,同时按压髌骨爪使之贴服髌骨,被动屈伸膝关节检查固定是否牢固。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静脉点滴抗生素。术后均不予外固定,第2天开始行股四头肌主动收缩功能锻炼,第3天开始CPM被动膝关节功能锻炼,1周后行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2)术后第6个月行膝关节功能评价,按照Bostman评分标准[4]:优:股四头肌无萎缩,髌骨关节面平整,膝关节活动范围>120°,关节无或轻微疼痛,关节腔无积液,走路正常不需扶拐,上楼正常;良:股四头肌轻度萎缩,髌骨关节面台阶<1.5 mm,膝关节活动范围90°~120°,劳累时感轻度疼痛,关节腔少量积液,行走正常;可:股四头肌明显萎缩,髌骨关节面台阶<3.0 mm,膝关节活动范围60°~90°,关节中度疼痛,轻度跛行,上楼稍困难;差:股四头肌萎缩严重,髌骨关节面台阶>3.0 mm,关节活动范围<60°,活动疼痛,有关节腔积液,走路需扶拐,无法下蹲。比较两组优良率。(3)术后并发症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克氏针张力带组手术时间明显要长于髌骨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

髌骨爪组优良率为90.91%,明显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并发症

克氏针张力带组术后发生钢丝断裂1例,退针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髌骨爪组未见明显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在维护膝关节的稳定、保护股骨髁以及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的作用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证实,髌骨切除术后相同动力下伸膝力量会降低50%,且髌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需要解剖复位,一般认为,骨折分离超过0.5 cm者均需手术内固定治疗,尽可能保留髌骨,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5]。

克氏针张力带是传统骨科临床常用的治疗髌骨骨折内固定的方法。膝关节屈曲时髌前的“8”字钢丝能够吸收张力作用,防止骨折分离,2根纵向平行的克氏针也同时抵消弯曲应力,对后方髌骨产生动力加压作用,使骨折断端间压紧,维持关节面的解剖复位,进一步促进骨折愈合,但单纯的克氏针张力带使用有一定局限性,其对于横行骨折固定牢靠,但对于粉碎性骨折特别是髌骨下极的粉碎性骨折不易固定,通常采用改良的克氏针张力带方法[6]。

本研究中,对于粉碎性骨折,术中视骨折的情况,采用克氏针,将多个小的碎骨快,变为大的横行骨块后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原则。但克氏针固定的缺点是,钢丝及克氏针易松动脱出,本研究中1例患者发生松动脱出,针端易引起局部皮肤刺痛,膝关节的过度活动也可能造成钢丝断裂。本研究中1例患者发生钢丝断裂。

髌骨爪是近年来出现的用于治疗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材料,其设计遵循了髌骨、髌股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要求,组织相容性好,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殊性能及爪枝的形状特点,抓牢腱膜,多方向、向心性和持续地向骨折端施加聚合压力,从而复位并固定骨折,因此兼具复位与固定的双重作用[7],其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对于粉碎性骨折的固定作用效果较好,许多学者通过临床分析,对其临床疗效做出了肯定[8-9]。但在临床使用中要选择合适的型号,偏大、偏小都会影响疗效。

本研究发现髌骨爪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克氏针张力带组,且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为90.91%,明显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66.67%,识明了髌骨爪内固定优良的临床效果,更适用于严重粉碎性骨折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相对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髌骨爪内固定手术时间短,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较为理想的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Springorum HP,Siewe J,Dargel J,et al.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patella fractures[J].Orthopade,2011,40(10):877-884.

[2] Wild M,Windolf J,Flohé S.Fractures of the patella[J]. Unfallchirurg,2010,113(5):401-411.

[3] 李占明,李万胜.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2):203.

[4] 刘云鹏,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12.

[5] 崔晓宏.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165例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5):1169.

[6] 严安华,王炳南,潘虹.改良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J].中国骨伤,2006,19(12):747-748.

[7] 李松哲,李成福,李林.改良AO克氏針张力带钢丝与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11):1153-1154.

[8] 薛渊.髌骨爪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35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10,5(21):57.

[9] 沈锋,林国叶,黄玉栋.应用记忆合金聚髌器与传统方法治疗髌骨骨折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8):642-644.

张力带技术 篇10

最近我们研究并开发了一套高速传带设备。该设备是用于原子核对撞机数据采样中的关键设备,其工作原理结构图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由放带电机放出带子,将带子通过滑轮真空盒狭缝,由拉带电机拉过磁带并缠绕到收带电机上,其中在真空盒处,将可能探测出的粒子由粒子输入口通过盐固工艺附着在磁带上由拉带电机50ms拉带500mm至探头处,停200ms让采集装置探测是否存在所需要的衰变粒子。该设备涉及到定位、张力、纠偏等诸多参数的相互控制,尤其是磁带的张力控制贯彻在这个设备运转中,磁带张力过小则容易松弛起皱,张力过大则容易引起变形甚至断裂。机械的不平衡与磨损和电机响应运转等方面引起的张力扰动就无法实现实时的平滑控制,这将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针对磁带在整套设备运行过程中不同部位(放带,拉带,收带)的特点,在充分考虑了张力扰动的多种原因后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案。

1 张力控制在设备中的应用

张力控制本质上是一个速度调节问题。在高速传带设备中张力即指放带张力、放带缓冲控制张力、收带缓冲张力和收带张力等四部分。四段张力控制均由伺服电机控制相应收放带轮的速度和运动位置实现。在设备进行运行过程中要使磁带不起皱、不脱带、不断带,施加一合适的张力是必要的[1]。

高速传带设备运行时要求传带速度达到50ms走500mm,此运动是由拉带电机来完成的。

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可以推导出运行中的磁带受力情况如下:

其中v(t):线速度;F1:前张力;F2:后张力;m:取样断的质量。

显然,若要使张力平稳过渡(F1=F2)则磁带的牵引速度就要恒定。其控制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调速系统的各项指标[2]。

虽然我们拉带电机的牵引速度是恒定的,但是设备要求拉带电机中间有200ms是停止的,这就需要收放带电机不停地起停,高速加减速运行。由于三个电机各自所在的机械结构上的不同,所以三个电机在速度加速度的响应上存在不同步等因素,有时会发生脱带现象。因此,我们设计并采用了缓冲弹簧和4个限位(其中两边的是极限位置,一旦放带电机侧的滑轮到达其中一个位置,设备将停止运转,中间的两个是用来调节放带电机的速度)进行控制收放带电机的加减速(如图1所示)。

以放带部分为例我们进行分析:

图2是放带部分示意图。设拉带时的张力为F;拉带电机的速度为V1;放带电机的速度为V2。显然V1>V2,磁带张紧;当V1V2[3]。

如图2所示,设备运行时放带侧缓冲滑轮的运动位置为左右限位之间,初始停止位置为左右限位之间;在启动时,需要根据拉带电机的初始速度来计算放带电机的初始速度,如果放带电机的初始速度过快,放带侧缓冲滑轮就会向右限位偏离,计算所得估算直径值就偏大,在运行几次后,放带侧大缓冲滑轮就会碰右限位,并且超程碰右极限,使三个伺服电机都停止;相反放带电机放带加速度偏小,放出的磁带不足以保证拉带电机一次需要拉过的500mm的距离,就会使放带侧缓冲滑轮碰左限位,几次运行后易碰左极限停机。所以放带伺服电机的初始运行速度,加速度与启动延时的大小,都要计算准确,否则不能保证拉带电机与放带电机的协调运行。另外,放带电机加减速的大小也要能保证放带电机在拉带时放出的磁带不碰右极限停机,拉带停止时,放带侧缓冲滑轮不能超左限位,碰左极限停机。

计算时,我们采用输入收放带盘的直径来给收放带电机所需要的的脉冲当量,输入的直径越小,脉冲当量就越大;相反,直径越大,脉冲当量就越小。当系统的张力为恒定值时放带盘上传送带缠绕的松紧度为恒定值,但是由于我们此处采用弹簧提供薄传送带的张紧力,在放带侧大缓冲滑轮在左右限位之间运动时,弹簧的张紧力是变值,这也就导致了放带盘上传送磁带缠绕大松紧度不同,这个松紧度是个不可测量值,所以我们在每次比较拉过的带长和估算的传送带直径之后,减少或者增加的2倍带厚大基础上又做了微量的调整,即在放带盘侧的滑轮在触碰左右限位的时候,我们在当前PC计算的直径的基础上使直径值加1或减1,从而使给伺服电机的脉冲相应的变小或变大,调节电机的转动位移,协调与拉带电机之间的运动。

收带部分的工作原理与放带部分相似,在此就不多做描述。

综上所述可知我们在整体上对该设备采用张力控制,在细节调整上采用模糊控制原理。具体来说就是采用收放带侧弹簧拉动缓冲滑轮的位置检测装置和PC+运动控制卡构成自动控制系统,以调整收放带速度与运动位置,从而调整控制传送带缓冲滑轮的位置,调整传送带的张力。而张力调整量为收放带侧滑轮运动左右限位的距离乘上弹簧的刚性。因为通过滑轮位置检测装置的反馈构成闭环,并根据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原理,设计模糊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程序功能模块,将收放带盘上传送带的直径值作为控制量,进而调节控制伺服电机得到稳定的张力。

2 结论

本文介绍的张力控制方法一方面使高速传带设备不但控制精度高,反应快,张力波动小,可吸收系统中突然产生的张力峰值。并且它很容易实现拉带的快速起停,并在机器加、减速时有很好的缓冲吸收作用,达到准确检测短衰变周期离子的效果。另一方面与高速传送带类似的设备还有很多。例如,在纺织行业中,浆纱机、浆染联合机、并轴机等设备都会有收放卷的环节。传递纸张、薄膜、铝箔的卷绕系统在工厂中都十分常见。通过研究高速传送系统,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节省材料消耗,在塑料薄膜、纺织、印染、造纸、复合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推广前景。

摘要:分析高速传带设备张力控制的特殊性与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拉带过程中各部位张力的特点结合模糊控制原理提出了放带、拉带、收带张力控制方案,已经投入运行的控制系统表明其工作稳定、性能良好。

关键词:高速传带设备,张力控制,模糊控制

参考文献

[1]张一清.软包装生产线上薄膜的张力控制[J].基础自动化,1999,6(6):18-20.

[2]吴旭.高速浮辊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J].电子工业董用设备,2007,154:5-6.

上一篇:脑组织的损伤下一篇:企业竞赛教学形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