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汇率体系

2024-08-11

国际汇率体系(精选八篇)

国际汇率体系 篇1

关键词:国际汇率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汇率制度,事实分类法

1 IMF事实分类法

1.1 1999年事实分类法引入

1999年1月1日起, IMF开始采用基于各成员国名义汇率制度基础上的事实分类法 (de facto) , 即根据货币当局的政策意图和各国货币汇率的弹性程度等实际表现来划分汇率制度。一方面, IMF在原来名义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更加细分为三大类8小类, 即硬钉住 (包括无单独法定货币、货币局安排) ;软钉住 (包括传统钉住、水平区间内钉住、爬行钉住、爬行区间) ;浮动汇率安排 (包括事先不公布汇率目标的有管理浮动、独立浮动) 。另一方面, IMF不仅注重各国政府宣布的汇率政策, 而且突出了汇率的形成机制和政策目标的差异。例如, 加入货币联盟的欧元区 (11国) 、中非货币联盟 (6国) 、西非货币联盟 (8国) 、东加勒比货币联盟 (6国) 各国事实上缺乏独立法定货币, IMF将其汇率制度归入无单独法定货币一类;原来名义上管理浮动制的中国、埃及、伊朗以及独立浮动的瑞士等国, 由于汇率事实上基本钉住美元而被列入传统的固定钉住制。

1.2 2007年的货币联盟调整

2007年10月, IMF在AREAER中对事实分类法的调整进行说明, 主要是调整了货币联盟的归属。IMF将货币联盟各国汇率制度划分的依据调整为货币联盟统一货币的汇率表现, 包括外部锚和货币体制的特点。调整后, 欧元区各国归入独立浮动汇率制度、中非货币联盟和西非货币联盟各国归入传统钉住汇率制度, 而东加勒比货币联盟各国归入货币局制度。以上改变仅为定义的变化, 而并不代表各国汇率真实情况的变化。

1.3 2009年IMF事实分类法最新修订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金融秩序的变化, IMF最初的事实分类法面临的挑战日益显现, 尤其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方面, 旧事实分类法下的“不事先公布汇率路径的管理浮动”所包含的各国实际汇率制度差异过大, 这样笼统地将它们归为一类, 则违背了汇率制度分类结果避免歧义性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 各国政府干预措施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 获得充分的汇率干预数据越来越难, 数据的缺乏导致IMF难以准确地划分其汇率制度。于是, IMF在2009年对事实分类法做出重大修订, 原先的三大类 (8小类) 调整为三大类加一残差项 (共10小类) :硬钉住 (包括无单独法定货币、货币局安排) ;软钉住 (包括传统钉住、稳定化安排、爬行钉住、准爬行、水平区间内钉住) ;浮动汇率制度 (包括浮动汇率、自由浮动) ;残差项 (其他有管理汇率安排) 。

2 1999—2010年国际汇率体系演变分类比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 过去把全世界国家分为三大类:先进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 从2004年开始, 将全世界国家重新分为两大类:先进经济体, 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先进经济体又称发达国家, 是指人均GDP高, 工业和科学技术先进, 社会福利高的国家。这些国家都已经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国际货币体系一直是受少数发达国家支配的货币体系, 发达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今世界上最主要货币 (美元、欧元、日元) 的发行国均为先进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相对的就是发展中国家, 又称为欠发达国家, 是指政治上已经独立, 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的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 有一类国家虽然经济上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 但是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已经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 其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完善,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市场发展潜力大, 正力图通过实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步而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一些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将其称为新兴市场国家。根据IMF事实分类的三分类框架, 将全部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1999—2010年汇率制度演进情况进行整理。

2.1 发达国家汇率制度变化分析

本文选取的发达国家为最早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24个成员国, 包括欧洲18国 (挪威、瑞士、瑞典、丹麦、英国、冰岛以及卢森堡、爱尔兰、奥地利、荷兰、芬兰、比利时、希腊、法、德、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 后12国为欧元区国家) , 美洲2国 (美国、加拿大) , 亚洲2国 (日本、新加坡) 和大洋洲2国 (澳大利亚、新西兰) 。发达国家对汇率制度的选择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按照2007年IMF的定义, 将欧元区的12个发达国家归入浮动, 剩下的12个发达国家仍然大部分采取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一方面, 这些发达国家都是开放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经济体, 对外依存度相对较低, 具有成熟的国内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另一方面, 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的工具较为有效, 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 采取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 而根据“三元悖论”, 若这些国家选择钉住的汇率制度则意味着将失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这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在1999—2010年, 汇率制度发生过变化的发达国家只有冰岛、丹麦、挪威、瑞士、新加坡五国, 且这些国家中除了冰岛汇率制度转换过2次 (2000年和2009年各变化一次) 之外, 其余4国只更改过1次, 即24个国家在11年间最多可能有240次转变记录的情况下只改变了6次, 占比2.5%, 这说明发达国家的汇率制度较为稳定。而且转变的6次中有4次发生在2008—2010年, 这期间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际, 说明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汇率制度选择造成了相对较大的冲击。

2.2 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变化分析

(1) 发展中国家总体情况研究。

发展中国家和全部国家的汇率制度变化情况基本一致, 这是由于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为除去发达国家之外的所有国家, 而24个发达国家汇率表现较为稳定。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在三分类框架下表现较为平衡, 三大类汇率制度均有涉及, 1999—2010年, 浮动和软钉住的比例变化不大。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变动更为频繁, 除硬钉住表现较为稳定之外, 其余类别的汇率制度波动都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正在不断摸索发展的过程中, 政治经济环境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汇率制度的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结果。

(2) 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研究。

新兴市场是由一些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组成的, 这些经济体或国家广泛分布在亚非拉以及东欧等地区, 且都是各地区的主要国家和各自地区经济组织的核心成员。截至2010年7月, 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索引 (MSCI) 中列出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共包括20个 (这里去除了中国台湾地区) :亚洲7国 (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 , 非洲2国 (摩洛哥、南非) , 拉丁美洲5国 (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 , 东欧和中东6国 (捷克、埃及、匈牙利、波兰、俄罗斯、土耳其) 。新兴市场中没有选择硬钉住的国家, 选择软钉住的比例较小, 而且呈下降趋势, 1999—2010年, 软钉住比例从45%下降至10%。相反, 浮动汇率制度在新兴国家中占据较大比重, 且比例由55%上升至90%。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 1999—2010年一直选择软钉住汇率制度, 其中在1999—2006选择传统钉住, 2007—2008为中间钉住中的爬行钉住, 2009—2010又返回到传统钉住中的稳定化安排。

3 结论

国际承包工程的汇率风险规避 篇2

[关键词]国际承包工程汇率风险规避

国际承包工程一般具有以外币确定合同金额、合同期较长的特点,承包商在一个较长的合同期内执行外币合同就会有汇率风险的存在。所以,在国际承包工程经营中,必须树立汇率风险意识,正确认识汇率风险,采取积极合理的规避措施。

一、国际承包工程的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汇率变动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国际承包工程的汇率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工程收入的汇率风险

工程承包合同约定的工程价款可以美元、欧元计价,也可以工程所在国家的货币计价,还可以事先约定的货币计价。由于国际承包合同期限较长,只要工程价款是外国货币计价,其本身就蕴涵一定的汇率风险。比如,签订100万美元的承包合同,汇率为1美元=8.11元人民币,结算时汇率变为1美元=7.75元人民币,回国换成人民币,收入的外币兑换成人民币的数目就比预算少36万元人民币。

2.工程支出的汇率风险

工程承包商在购买工程相关的各项支出或支出行为与取得收入行为产生时间差时,就会出现汇率风险。具体而言,是指在不同币种转换过程中,取得收入时相对其他货币汇率低,而支出时相对其他货币汇率高,由于相关汇率变化产生汇兑损失及工程收入结算成本国货币汇率变化产生的汇兑损失等。如:工程签订美元合同,在国内购买一台20万元人民币的设备,国外收益回国结算时人民币升值,承包商的实际收益将比预算减少。

3.工程贷款的汇率风险。国际承包工程如有货款,在清偿贷款的期间内取得贷款的货币与工程合同货币的汇率发生变动时,承包商则需承担由此产生的汇率风险。比如,工程合同货币为美元,贷款货币为人民币100万。人民币升值,承包商的施工成本高于预算。相反,如果合同货币为人民币,贷款货币为美元,美元升值,承包商的施工成本高于预算。

二、国际承包工程汇率风险的规避措施

由于国际承包工程合同周期的长期性,偶尔较小汇率变动产生数额不大的汇率损失是很正常的,也是难以防范的。但是对于可能发生的汇率剧烈变动而潜在的较大风险,承包商则必须采取适当规避措施消除或降低汇率风险。

1.妥善选择合同的计价货币

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价格谈判能力较强的承包商可采用本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从而锁定收益;在必须使用工程所在国货币的条件下,则应考虑将汇率风险签在合同条款内,协议当合同货币升值或贬值时,相应地提高或降低合同价格,使得风险双方共担;在使用其他外幣条件下,要选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如欧元、英镑等;在自由兑换货币中,选择趋于升值的硬货币。

2.在合同中增加保值条款及汇率风险分摊条款

在鉴订合同时,增加保值条款,把汇率定下来,以后无论汇率发生什么变化,仍按合同规定的汇率结算。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高技术含量,具有良好信誉及相对垄断的国际工程。

外汇风险分摊的方式就是在主约上附一个价格调整条款,允许汇率在某一区域内调整,若真正的汇率波动超过此上下限,则超过部分所引起的差额由合同双方平均分摊。

3.合理运用外汇风险规避的金融工具

(1)远期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交易是指企业与银行签定协议,约定未来某一时期按约定的币种、汇率、金额办理交易。国际工程承包商可以利用这种金融工具,进行远期外汇交易。如承包商从国内购买设备,以人民币购买,半年后支付。为规避汇率风险,可选择按半年后人民币对美元的远期外汇牌价签定远期合约,将汇率锁定。

(2)外币掉期业务

掉期业务,是指银行与客户协商签订掉期协议,分别约定即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远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客户按约定的即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人民币和外汇的转换,并按约定的远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反方向转换,从而起到合同价值保值的作用。

4.采取提前或延期结汇策略

该方法的原则是:外汇将要升值时,拥有外汇债权的人延期收汇,拥有外汇债务的人提前付汇,反之,则相反。该方法对承包商的要求较高,应能准确预测汇率走势,在外汇汇率将要上升时,作为债权人要向业主及时计价提前收款,并及时结汇。

对于需要向本国国内汇回的利润、设备物资款等,由于一般以人民币核算,在人民币浮动汇率制下,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在外币汇率上升时,采取延期结汇,在外汇汇率下降时,提前结汇。

5.实施多元化策略

(1)采取多元货币组合。工程价款的结算,物资设备的购买,使用不同的货币。由于同一时间内多种货币汇价方向不同,通过各种外币汇差相低,减少汇率风险。

(2)开展多元化经营。承包商可以考虑在发展主业的同时,开展多种贸易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同时从事进出口,从国内可进口材料设备等工程物资,一方面满足工程上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在当地进行销售,同时采购当地具有出口价值的产品,从而抵销因汇率变化而带来的损失。或是,境外企业还可利用国内其他企业在同一国家进口或出口直接协商交易,代其收汇或付汇,这样既方便双方又可省去银行手续费。

6.参加外汇汇率风险保险

在承揽到国际承包工程后,承包商向保险公司投保,参加外汇汇率风险保险,当发生汇率损失时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程度的补偿,使企业所承担的汇率风险损失相对缩小。

参考文献:

[1]师玉兴:国际金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柳云:国际工程承包风险管理[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05

国际工程汇率风险与防范 篇3

一、汇率风险分类

国际承包工程一般是以外币确定合同金额, 且合同期通常在1年以上, 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要使用多种货币, 这使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面临着巨大汇率风险。根据不同的标准, 汇率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 按照汇率风险的来源

1. 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

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主要是指在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给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风险。由于人民币升值, 使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施工成本加大, 工程收入缩水, 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

2. 当地币汇率波动风险

当地币汇率波动风险主要是指境外项目所在国家的本位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在国际工程合同中通常以一定当地币比例进行投标报价, 而且在境外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当地币采购物资设备、支付当地员工工资、报销日常经营管理的费用支出等。而我国企业所进入的境外承包市场多数分布在欠发达的第三世界, 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都不完善, 当地货币大多属于“软通货”, 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非常普遍, 从而给承包企业带来巨大的汇率风险。

3. 国际通用货币汇率波动风险

国际通用货币汇率波动风险是指可自由兑换货币 (如美元、欧元、日元等) 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影响可自由兑换货币汇率的政治经济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多样, 对汇率波动趋势和幅度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的难度也不断加大, 从而加大承包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难度。

(二) 按照汇率风险的影响性质

1. 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在以外币计价的外汇交易过程中, 由于汇率变动而造成的未结算的外币交易发生汇兑损失的可能性。

2.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动, 通过影响项目工程量、成本、价格从而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收入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3. 外币折算风险

外币折算风险是指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会计上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此时, 报表的利润会因为汇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三) 按照汇率风险的影响对象

1. 外币收入的汇率风险

外币收入的汇率风险是指承包合同约定的计价外币汇率发生波动带来的风险。在国际承包工程合同中可能以某一国际通用货币计价, 也可能以工程所在国的货币 (当地币) 计价, 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而这些外币本身就蕴涵着一定的汇率风险。这种汇率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计价货币币值的稳定程度。

2. 外币支出的汇率风险

外币支出的汇率风险是指工程支出项目的计价货币与工程收入项目的计价货币币种不一致或者支出行为与收入行为存在时间差异时, 由于汇率发生波动带来的风险。一种情况是收入低汇率的货币而支出高汇率的货币, 另外一种情况是收入时汇率低而支出时汇率高。

3. 外币贷款的汇率风险

外币贷款的汇率风险是指取得贷款与清偿贷款的期间内所贷外币的汇率发生变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

二、防范和规避汇率风险的对策

当前, 因人民币大幅升值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所处的外汇市场环境日趋复杂, 面临的汇率风险也日益加大。所以, 如何准确预测汇率变动趋势, 有效识别和评估汇率风险, 成为国际承包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 合理选择合同计价货币

在国际工程投标报价时, 充分考虑报价货币汇率变动趋势, 从优选择计价货币。比如在欧元坚挺的情况下, 选择以欧元作为合同计价货币。另外, 由于同一时间内多种货币汇价方向不同, 所以采取货币组合的方法配置多种货币并合理确定不同币种的比例关系, 也可以有效降低汇率风险。

(二) 考虑一定的汇率风险报酬率

在国际承包合同报价时, 认真分析影响汇率变动的各种因素, 预测外汇市场行情变化, 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充分考虑汇率变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合同价格上考虑一定的汇率风险报酬率。同时, 在付款进度和方式等方面, 争取制订有利于自己的条款, 用法律的形式规避汇率风险或者将汇率风险转嫁给对方, 同业主和分包商共同分担由于汇率波动带来的汇兑损失。

(三) 采用调值公式法进行动态结算

在国际承包项目工程结算实践中, 为避免承包商或业主在汇率波动中遭受损失, 减少合同价格偏差, 维护双方的正当权益, 可以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汇率变化的价格调整条款, 采用调值公式法进行动态结算, 调值公式一般为:P=P0×F1/F0, 其中P为实际结算额、P0为静态合同额、F0为基础汇率、F1为现行汇率。在直接汇率下, 分析F1/F0的比值对实际结算额的影响, 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F1/F0>1, 表示货币贬值, 汇率变化使实际工程结算额调增;F1/F0=1, 即汇率没有变化, 汇率对实际工程结算额没有影响;F1/F0<1, 表示货币升值, 汇率变化使实际工程结算额调减。通过上述分析, 当某合同计价货币贬值时, 即出现汇兑损失时, 采用上述动态结算将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四) 平衡外汇资产与负债规模

通过平衡外汇资产和负债规模, 使得汇率变动的影响同时出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向, 使不同的外汇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和收益上相匹配,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例如, 在当前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情况下, 对外汇债权提前收汇, 对外汇债务延迟付汇, 通过控制外汇资产增加, 扩大外币负债规模, 还可以从人民币升值中获益。另外, 通过合理安排外币资金收付的时点、币种和金额, 实现外币现金流量的动态平衡, 同样能够起到抵消或降低汇率风险的作用。

(五) 投保外汇汇率风险保险

目前, 许多国家对某些外汇风险提供保险服务, 当保险标的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 由保险公司给予适当赔偿。在承揽到国际承包工程后, 如果预期汇率风险较大, 可向保险公司投保, 参加外汇汇率风险保险, 当发生汇率损失时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程度的补偿, 从而减少企业所承担的汇率风险损失。

(六) 充分利用有针对性的金融工具

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 选择有针对性的金融工具, 可以有效降低或锁定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成本。目前, 我国外汇避险业务尚不发达, 但随着汇率体制改革和企业风险意识的提高, 可选择的金融工具会逐

步增多。从理论上和比较成熟的市场来说, 目前规避汇率

风险的金融工具包括:远期结售汇业务、借款保值、掉期保值、平衡责任、保理业务和外汇期权等。上述金融工具的特点和避险作用各不相同, 具体操作时, 要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工具, 并要密切关注外汇市场动态, 认真分析相关国家政治经济形势, 增强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

(七) 采取多元化境外经营

目前, 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其跨国公司的多元化境外经营, 来避免布局单一所带来的单一货币汇率变动风险, 这对大型公司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避险方式。企业可考虑在发展承包业务的同时, 开展多元化境外经营, 利用海外企业, 拓展外汇资金的投资渠道, 优化投资组合, 在多国实现生产、购销、筹资等方面的多元化, 以提高外汇资金的投资收益, 降低企业汇率风险。例如, 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 国际工程项目的美元收入可以继续用于境外贸易或其他投资业务,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由于结汇带来的损失, 还可以扩大企业的业务空间和经营范围, 获取更多的利润。

国际汇率体系 篇4

2007年以来,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持续走高。其中2007年全年CPI上涨4.8%, 而在2008年的2月、3月、4月三个月CPI同比增长均超过8%, 这远超过3%的警戒线。为了应对日益凸现的通货膨胀压力, 央行采取了一系列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7年以来, 央行已经连续14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上调后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6.5%的历史高位。在此期间, 央行还6次上调利率。此外, 受次贷危机影响, 美联储已将联邦基准利率连续降低至2%, 而央行2008年10月以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则为4.14%, 二者之间的这种利差也给了国际热钱一定的想象空间。有关数据见表1。

2005年央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 人民币便开始了稳定的升值进程, 而2007年以来升值似乎有加速趋势, 并迅速突破了人民币同美元比值的“7元”大关, 累计升值幅度达20%左右。与此同时, 我国外汇储备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加, 截止到2008年3月底, 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16 821.77亿美元。看来, 我国人民币的升值政策并没能阻止国际热钱的流入, 反倒提高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为了缓和人民币快速升值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影响, 以及大量国际资金的流入流出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的波动, 央行不得不通过增减外汇储备的方法来控制人民币升值的幅度, 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依然改变不了外汇储备增加的事实, 换句话说, 央行仍然要向国内市场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 这使得从紧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尽管央行采取了发行国债和央行票据等冲销干预措施, 但2007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还是达到了18%以上, 超出2006年2个百分点。

当前经济形势下, 汇率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人民币升值的政策不仅没能抑制通货膨胀, 反而使国际热钱的流入加快, 从而使得我国从紧的货币政策遇到了较大的阻力, 效果很不理想。

二、基于我国经济事实的理论新解

1. 模型选择。

对宏观经济政策冲突的经典分析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但传统分析给出的结论并不适合一些金融市场不发达或者体制不健全的国家, 很多类似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都属于这种情况。传统理论给出的解释都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理由, 要么使得汇率完全自由浮动, 要么使得资本完全自由流动, 要么跟随汇率盯住国的货币政策, 但现实中很少有国家能做到这样。比如我国, 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性就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我国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可能让资本完全自由进入的制度安排;而为了保护一些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出口产业, 央行也不可能放任人民币升值。那么, 对我国的这种中间制度安排下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冲突, 有没有别的模型可以解释呢?在分析了我国的历次实践之后, 本文认为利用预期扰动模型或许能够解释这一冲突。其公式如下:

美元存款的人民币预期收益率R'=R+ (E0-E) /E

其中, R代表人民币的存款利率, E代表目前的汇率水平, E0代表了预期的汇率水平, 如图1所示。在美元存款的人民币预期收益率不变的条件下, 本币利率上升, 将导致预期汇率下跌, 本币升值;同理, 本币利率下降, 将导致预期汇率上升, 本币贬值。当市场上对本币产生升值预期时, 图1中预期收益率曲线将向左移动;当市场对本币产生贬值预期时, 预期收益率曲线向右移动。此时, 美元存款的人民币预期收益率会受到市场对人民币预期价值的影响而左右移动。

那么, 人民币预期价值对收益率曲线的影响又是如何传导到货币市场上的呢?

从图2可以看出, 货币市场的供给受到了预期价值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了限制, 当预期本币升值时, 外币存款的本币收益率曲线向左移动, 在维护固定汇率E1的情况下, 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 并降低利率。而当预期本币贬值时, 外币存款的本币收益率曲线向右移动, 同样为了维护固定汇率E1, 央行必须减少货币供给, 并提高利率。这样, 央行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完全受制于市场对本币的预期价值。很显然, 央行为了维护外部的均衡, 不得不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其独立的货币政策受到了干扰。

2. 经验分析:

2007年以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我们基于现实情况所设定的这种假设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如何呢?我们选取2007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来进行检验, 通过分析目前经济环境下所要求的及央行所实行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的执行情况, 来分析预期回报率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 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 从而给外币资产一种超稳定的预期价值, 同时随着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加快, 人民币自身的预期价值也在不断提高。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美元存款的人民币预期收益率不断提高, 从而导致大量美元资产的涌入。而央行为了稳定人民币的升值幅度, 不得不大量增加外汇储备 (见表2) , 从2007年3月到2008年6月底,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了60%左右。

单位:亿美元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同时, 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则不断创出近年来新高, 2008年以来工业品价格指数开始逐步上扬, 通货膨胀压力日渐凸现。为了控制通货膨胀, 央行开始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7年以来已经连续1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使之达到16.5%的历史高位, 并连续6次上调利率。此外, 央行还不断地发行央行票据及国债以冲销过多的外汇占款。但是从实际的货币供给上来看, 银根紧缩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2007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还是达到了18%以上 (见表3) 。这是由于央行所实行的货币政策和实际执行的效果发生了偏差, 是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发生冲突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根据上面的分析,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 国内经济形势发展良好, 一直保持着10%以上的高增长速度, 而国际收支上也一直保持双顺差的格局, 这使得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提高, 美元存款的人民币预期收益率大幅提高, 从而导致大量的美元资产涌入我国。与此同时, 国内利率也在不断上调, 这也增加了美元存款的人民币预期收益率, 同样造成了大量美元资产的涌入。

单位:亿元

反观我国的资本市场, 由于严格的资本市场管制, 则较少受到国际热钱的控制, 而随着资金链的不断紧缩便开始了下跌之路。在房地产市场, 一些大城市比如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提前降温;而证券市场, 自2007年10月份上综指6 124点见顶后, 至今最深跌幅达72%, 与之相伴的便是成交量的不断萎缩, 充分显示了资金量的不足。

综上所述, 我们发现2007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冲突基本符合预期扰动模型, 即由于美元存款的人民币预期收益率大幅上升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机资金, 从而给独立的货币政策带来了较大的干扰。

三、小结

通过引入预期扰动模型并结合我国的实践经验, 我们发现, 对类似于我国这样中间制度安排的国家来说, 预期收益率的变动很容易招致国际热钱的投机行为, 而一旦遭受投机冲击, 宏观经济政策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就现阶段的国情来说, 人民币的稳定升值以及中美之间正在形成的利差带来的就是一种稳定的预期收益率, 而在金融管制不断放松的情况下, 必然导致国际资金不断涌入,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而这正是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规模比较大的国家来说, 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至关重要。但以上分析告诉我们, 在目前的汇率制度安排下, 若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之间不发生冲突, 必须有效控制国际投机资金的流入。对此, 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从控制预期收益率入手, 增加国际资金的交易成本, 减少其最终收益。

2. 加强监管。尽管我们在资本项目上并没有放开, 但国际资金可以通过诸如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等多种途径流入, 所以应当严格控制各种渠道的资金流入。

3. 慎重实施人民币缓慢升值的策略。目前控制人民币缓慢升值不仅没能让国际资金获利了结, 反而增强了人民币升值预期。这种汇率政策使得人民币汇率处于超稳定的状态, 投机热钱几乎是在进行一种无风险的套利, 因此大量涌入。

摘要:克鲁格曼“三元悖论”告诉我们, 一国要想获得独立的货币政策, 必须放开资本市场并实行浮动的汇率政策。但在放松资本管制的情况下, 汇率经常会遭受各种投机热钱的冲击, 这同样会使一国独立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本文结合我国的经济特征及实践经验, 从理论上阐析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受到干扰的原因。

关键词:国际资金流动,投机,预期收益率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2].Frederic S.Mishkin著.郑艳文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谢平, 张晓朴.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国际经济评论, 2002;3

[4].易纲, 范敏.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经济研究, 1997;10

[5].孙建平.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中国的实践及理论新解.国际金融研究, 2002;12

[6].谢多.国际资本流入下的汇率政策选择.国际经济评论, 1996;6

浅析汇率与国际贸易收支的关系 篇5

对本模型来说, 分别将国际贸易的进口额及出口额这两个正整数, 分解为其他的对其有影响的因素的积幂, 通过取对数变形为相应的线性函数, 并进行推导。本文采用戴祖祥 (1997) 的函数形式, 结合马晓野、刘明兴 (2001) 构建的模型分析框架进行了推导。较原框架而言去掉了进出口配额限制及财政补贴等变量。经推导后得到如下模型形式:

式中:TB———贸易余额;ET1———当期外币的实际汇率;Ytf———当期国外消费者的名义收入;Yti———当期的国内消费者名义收入;Ptf———当期的国外消费水平状况;Pti———当期的国内消费水平状况;ε———误差项。

二、统计数据

本文主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不同年度的数据状况, 以1994年-2004年十年间的我国及其主要贸易出口国之间的汇率及进出口额等重要数据。为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特将公式中的收入状况与价格指标, 换算成1994年为基期的指标数额。

(一) 外币的当期实际汇率ETt

假设日本、美国、香港三大贸易伙伴的消费水平基本持平, 那么Ptf主要以美国数据为代表 (见表1) 。

(二) 国内消费者实际收入Yti/Pti (见表2)

三、数据分析

通过使用统计软件SPSS, 绘制“P-P图”可知, 样本基本处于正态性, 与“最小二乘法回归”的基本条件相符。

(一) 模型的回归计算

利用软件SPSS完成数据的OLS回归, 获得如下方程式:

其中, 括号中表示数字是各个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

(二) 检验回归方程

1、检验拟合优度。

判断系数R2和经过调整自由度的判定系数R2a, 都与1接近。因此, 说明在该回归方程中, 同样本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2、检验相关性。

根据相关系数的检验表可知, 当a=0.05时, r (11—2) =0.602。经过调整自由度的相关系数为:Ra=0.877>0.602。因此, 可知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具有较强相关性。

3、检验“F”值。

将以上方程式中的系数分别定义为:b0、b1、b2、b3, 同时提出假设H0:b1=b2=b3=0;其中, H1:bi不全是0。根据“F”值表可知, 当P=0.05时, F (3, 11—3—1) =4.35。那么。该方程中的F统计值=12.666>4.35。可以解释为, 变量相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显著。

4、检验“t”值。

提出假设H0:bi=0 (i=1, 2, 3) , H1:bi≠0 (i=1, 2, 3) 。根据查询值表可知, 当双侧检验P=0.05时, t (11—3—1) =2.365。在该方程中, 各个系数的统计值分别为:t0=4.958>2.365、|t1|=3.308>2.365、t2=0.499<2.365、t3=1.815<2.365。根据该组数据综合判断, 只有第一个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关系。经过观察可知, F值远远大于t值。再加上常数估计时, 对数据较为敏感, 缺乏可靠性, 因此需要进一步修正模型。

5、检验自相关。

由于该模型中的DW处于“2”附近, 因此不存在自相关现象。

6、检验异方差。

通过软件SPSS绘制的散点图可知, 由于变量标准化的预测值, 并不是在纵轴中均匀分布, 而是大多数点落在上侧位置, 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因此, 用OLS法得到的估计值是有偏的和无效的。

(三) 模型的修正

通过岭回归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修正。应用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岭回归, 经对比, 选取K=0.05, 得到最终确定的系数。

判定系数R2和经自由度调整的判定系数R2a都较接近于1, 说明此回归方程同样本的拟合度较好;经自由度调整的复相关系数Ra=0.881>0.602, 因此, 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调整后的方程在显著水平0.004条件下F统计值为12.544, 被解释变量相与解释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显著;各系数的方差膨胀因子均足够小。

将各自变量系数相比较, 实际汇率及国外消费者实际收入对我国贸易收支余额的影响比较大, 而国内消费者实际收入对贸易收支余额的影响则较小。

四、结论

(一) 负的外币实际汇率影晌

根据模型来看, 汇率的升值, 外币极可能以人民币的名义下降汇率。因此, 在其他条件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 汇率的升值可能造成实际外币汇率的下降。经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贸易收支余额与外币实际汇率成负比。因此, 根据模型可以推断, 人民币的升值将带动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 单纯依赖提高汇率的方法, 试图缩小贸易顺差, 没有任何效果。经分析可知, 人民币升值无论从需求方面还是供给方面对出口都不会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所以从出口来看, 提高人民币汇率无法促使我国国际贸易收支恢复平衡。

(二) 正的国外消费者实际收入影响

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多为必需品, 因此, 国外消费者收入水平越高, 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就会越旺盛, 从而使我国出口收入上升。由于近些年来, 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商品己形成一定的偏好, 因而消费者用于购买必需品的支出上升, 对自己偏好的商品的支出相应上升。因而解释了国外消费者收入对我国贸易收支余额的正效应。此外, 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价格升高, 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此效应。

(三) 正的国内消费者实际收入影晌

回归结果表明, 我国国内收入的增加不仅没有减少贸易差额, 反而扩大了贸易差额, 原因是总收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总需求的同比增加。与国外一些主要国家相比, 我国总体消费水平长期偏低, 仍然属于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消费者的相对收入指数Yti/Pti呈现明显逐年升高的趋势, 换句话说, 即较消费价格增加的幅度而言, 收入的增加幅度同其相比越来越大。日常消费尚且如此, 那么, 对于进口的产品来说就更是如此了。我国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不足, 收入提高并不会对进口起到明显地促进作用。而且,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会加重人们对于进口产品持币待购的心态, 因而, 促使某段时间内进口量下降也是很有可能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 可能造成国际贸易收支的顺差变大;而进口所需要的收入缺乏弹性, 人民币的升高, 带动消费水平上升, 但是难以带动进口的扩大, 也无法改变贸易顺差现象。总之, 我国进出口对汇率缺乏必要的弹性, 不利于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分析表明:一旦人民币贬值, 反而会降低贸易收支的余额。基本可以此推断出:马歇尔-勒纳系数<1。不仅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无法缩小贸易的收支顺差, 即使在发生逆差时具有贬值, 也不能解决贸易收支矛盾。因此, 运用人民币汇率调节我国国际收支不具备弹性分析法等理论所要求的应用条件。事实证明, 依据本文所建立的方程, 可在一定时期内对未来的进出口情况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陈晓明, 赵蕊.汇率对国际贸易收支影响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7) .

从国际收支方面分析汇率政策的选择 篇6

一、汇率政策对国际收支影响的理论分析

汇率对国际收支影响的主要理论有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这些理论虽然认为汇率贬值改善外贸平衡的条件相当复杂, 但基本上认为汇率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

(一) 弹性论

通过汇率水平调整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理论基础是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理论。1931年, 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运用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和供求弹性分析方法, 研究一定条件下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并由此开创了弹性论, 弹性论的核心内容是分析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

1. 马歇尔—勒纳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基于当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均为无穷大时, 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 主要取决于4个弹性:出口商品需求弹性、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以及进口商品供给弹性

。因此, 在国民收入不变、贸易品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前提下, 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是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 即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额、抑制进口额, 从而改善贸易收支。

然而, 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不仅仅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 还应考虑产品内分工时中间投入产品的边际产出。当中间投入品边际产出大于零, 则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影响不大。

2. 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

对于进、出口供给弹性并非无穷大的情况, 马歇尔—勒纳条件不再适用。因为通常出口增加后, 出口商品的国内供给价格会上升;进口增加之后, 出口商品的外国供给价格也会上升。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认为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是:

但该理论忽略了国民收入等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对贸易收支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 吸收论

米德与亚历山大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吸收论, 认为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贬值对收入的影响、收入变化对吸收的影响以及贬值对自主性吸收的影响。贸易收支盈余是吸收小于收入的表现, 而赤字是吸收大于收入的表现。因此, 当贬值能相对于吸收提高收入时, 贸易收支才能改善。

(三) 总结与分析

作为开放经济中的核心经济变量, 汇率的波动对于一国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而一国经常账户及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收支状况, 与宏观经济外部均衡的实现密切相关。

首先, 在国际贸易中, 汇率执行着重要的价格转换职能, 不同货币价格间的比较与联系得以实现。如果该国的出口商品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要求, 当汇率变动时, 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和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也将随之变动。因此, 一般认为, 当需要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时, 应该选择汇率贬值的政策来改善贸易收支;当需要增加进口、减少出口时, 应该选择汇率升值的政策。

其次, 以外币衡量的出口商品价格和以本币衡量的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 又会引起需求的变动, 进而导致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流量。从宏观上, 汇率变动对贸易流量的变化最终将改变该国的经常账户收支情况;从微观上, 汇率波动会改变进出口企业成本、利润的核算。

最后, 汇率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 从而引起一国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的变化。因此, 当一国实行汇率升值的政策时, 则会形成大量抛售外汇、抢购本币的现象, 使资本流入增加, 这与本币升值后资本流出增加的结果相反。

二、汇率政策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实施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 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突出。2000~2009年均出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而且顺差额逐年增加。同时我国外汇储备量也迅速增长, 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05年汇改以来, 人民币呈现出加速升值, 除2005、2006年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略有减少之外, 贸易顺差的状况不仅未减少反而加速增长。那么, 汇率政策对我国国际收支是否具有有效的调节作用呢?下面笔者对汇率政策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 中国为了改善进出口贸易收支而实施的人民币贬值的汇率政策是卓有成效的。几次较大幅度的汇率贬值, 都明显减少了赤字或增加了盈余。由于中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显然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因此保证了人民币贬值政策的有效性。可以预测, 中国对商品的供求弹性不会改变太大, 所以这种外汇政策不失为管理进出口贸易的一种良策。

其次, 人民币汇率升值后对出口贸易的压力可能会很大, 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出口增长的良好势头。因此, 中国的汇率政策应该尽可能地在短期内维持原来汇率水平的稳定。在中国目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 汇率政策通过扩大出口、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调节内外部经济均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稳定的汇率政策增加了出口, 稳定了外商的预期, 进而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 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然而长期以来, 我国汇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基于贸易平衡的传统思路, 单纯把贸易收支平衡而不是整个国际收支平衡作为汇率政策目标, 在我国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向集约型转化的背景下, 已日益暴露其局限性。

三、我国汇率政策的选择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不断调整是必然的。在调整中, 汇率政策选择的方向和时机至关重要, 直接决定了汇率政策调整的成败。

一方面, 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速度与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 使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和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 国际化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 我国在制定汇率政策时, 要兼顾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前景, 适当考虑将来人民币作为主要区域主导货币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将保持区域内汇率水平相对稳定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之一。

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不断增加, 资本流动规模和结构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日益显著。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 这种向出口倾斜政策的负面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出口倾斜政策使我国保持了长期的贸易顺差, 增大了货币升值的压力, 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储备, 部分丧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所以, 我们在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中, 应把汇率政策的目标由贸易平衡扩大到国际收支总量及结构的平衡。

国际汇率体系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汇率风险,规避

出口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之一, 对于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防控汇率风险, 积极应对汇率波动, 是我国外贸企业必须长期重视的重点问题。

一、汇率风险定义

汇率风险又叫外汇风险, 指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持有或使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 由于汇率波动而可能蒙受的损失。当前,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基本形成,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与以前相比, 更加频繁, 在这些交易中, 因为外汇汇率的变化, 给交易各方形成了巨大的风险。汇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即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交易风险, 指在使用外币进行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外汇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折算风险, 指经济组织在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 把功能货币转换成为记账货币, 由此因为汇率波动而产生的账面损失。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 指因汇率变动产生的对企业生产数量及价格的影响, 由此引起企业经营收益上的损失。

二、我国的现行汇率制度及人民币汇率状况

2005年7月21日, 我国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 结束了单一的、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开始实行以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浮动的汇率制度。自我国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汇率开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其波动幅度与之前相比, 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近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同时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例如, 在2010年4月15日, 美国国会议员联名要求将我国列入“汇率操纵国”, 企图引发对我国的贸易制裁, 4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较前一交易日回落一个基点。对于我国的部分出口企业而言, 汇率的波动对其经济效益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我国的纺织行业, 出口利润率本来就低, 多数企业只有2%~3%, 人民币一旦升值, 这些企业就会立即面临价格竞争优势丧失, 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的不利局面。

三、汇率风险给外贸企业带来的影响

(一) 报价与结算风险

在汇率波动的情况之下, 凡是从事国际贸易的进出口企业, 都会存在报价和结算问题。例如,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 我国的进出口企业必须选择采取哪一种货币来作为投标报价货币, 从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办法来看, 多数招标文件中会具体规定投标人采用某种货币来报价, 还有的则直接规定投标人必须以业主所在国的货币来报价, 不管是采取哪一种货币进行报价, 企业都面临汇率风险, 即如果选择了价值趋降的货币来报价, 中标之后就可能承担货币贬值的后果。汇率波动对于结算的影响也同样如此, 由于交易与结算存在时间上的差别, 在经过合同履行过程之后, 如果双方以约定的货币来进行结算, 则买卖双方就会各自承担因为货币升值或贬值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

(二) 汇兑风险

我国企业在开展进出口贸易时, 需经历订立合同、办理信用证、发货等诸多过程, 由于是跨国交易, 各国的办事效率与情况各不相同, 所以即使本企业效率提高, 也必须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如果在这一段时间里汇率发生变动, 企业就可能因此蒙受损失。例如, 在外汇汇率上涨时进口货物, 以外汇来支付, 会增加更多的本国货币, 进口企业在经济上会遭受损失;在外汇汇率下跌时出口货物, 出口企业获取的外汇用来换取本国货币会比汇率下跌前更少, 也会因此而受到损失。

(三) 折算风险

根据相关规定, 我国外贸企业的账面资产由人民币资产和外币资产共同构成。但是, 对于综合报表上的资产和负债只能统一用人民币表示。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资产负债表中的部分价值会随之改变, 由此产生折算风险。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要远小于人民币兑换非美元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因此, 对我国企业来说, 如果采用非美元货币来结算, 所要承担的汇率风险将大大超过使用美元结算。

(四) 直接影响企业销售、利润, 以及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自加入WTO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数量剧增, 至今规模已经十分庞大。这些外贸企业在每时每刻的外贸交易中, 都会受到汇率的影响。当本国货币——人民币升值的时候, 对于以出口商品来创收的外贸企业, 就意味着成本和销售价格的上升。由于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 生产效率在全球也并不居前, 我国的不少企业采取的都是价格竞争, 所赚取的利润也极为微薄, 所以即使是汇率变动带来的商品价格上涨, 也难以通过降价来消化, 因此会出现销售困难, 最后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下降;同样的情况对进口型企业的影响就不一样, 如果人民币汇率上升, 标志着人民币购买力的增强, 以人民币兑换更多的外币去国外收购商品, 会节约更多的成本, 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利。

四、应对汇率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一) 树立汇率风险意识,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外贸企业也不例外。从汇率变动对企业带来的诸多影响出发, 外贸企业要加强对汇率的重视, 并积极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努力从汇率变动中获取收益, 避免汇率波动对企业造成大的损失。外贸企业要把汇率风险防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招聘熟悉汇率变动情况、熟练掌握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方法的人才, 随时对汇率变动情况进行预测和把控, 密切配合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部门, 为其提供汇率预测信息并进行风险分析, 帮助其提高对汇率风险的识别和认识, 提出相关防控措施, 供企业领导层决策参考。只有企业具备对于汇率的预测能力和风险把控能力, 才可能把汇率波动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 立足汇率风险预测, 正确选择计价货币

汇率风险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正确选择计价货币。外贸企业在签订合同和收付款时可以参考以下原则来选择货币:在签订出口商品的合同时以硬货币来计价, 硬货币就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汇价坚挺并能自由兑换、币值稳定, 可以作为国际支付手段或流通手段的货币, 例如美元、英磅等等;在签订进口商品时则与出口商品相反, 采用软货币来计价, 软货币就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汇价疲软, 不能自由兑换他国货币, 信用程度低的国家货币, 例如印度卢比、越南盾等等。总的来说, 外贸企业在出口商品 (包括劳务) 时, 宜用汇率价格趋涨的货币, 在进口商品以及对外负债计价的时候, 宜用汇率价格趋降的货币。

(三) 采用有效的贸易工具来防控风险

1、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贸易国政府为了支持本国大型商品出口, 增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利息补贴、提供出口信贷担保, 并鼓励本国金融机构对进出口商提供低息贷款。对于具备条件的外贸企业, 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规范汇率风险。

2、票据买断

指福费廷包买商从出口商那里购买已经承兑的、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的业务。这种业务通常用于成套设备、基建物资等大型货物及项目, 期限在1年至5年。出口企业通过出售汇票取得外币, 然后兑换成本国货币, 对于从事大型货物交易的企业来说, 是一种较好的汇率风险防控办法。

3、出口押汇和保付代理

出口押汇是指企业 (信用证受益人) 在向银行提交信用证项下单据议付时, 银行 (议付行) 根据企业的申请, 凭企业提交的全套单证相符的单据作为质押进行审核, 审核无误后, 参照票面金额将款项垫付给企业, 然后向开证行寄单索汇, 并向企业收取押汇利息和银行费用并保留追索权的一种短期出口融资业务。保付代理指保理商 (通常是银行或金融机构) 向出口人提供进口人的资信调查, 承担100%的信用风险担保应收帐款的催收和追偿、资金融通和财务管理的一种综合性财务服务。外贸企业可以结合自身业务, 选择较为适合的方式来降低汇率风险。

(四)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防范汇率风险

如果外贸企业既有外币收入又有外币支出, 或者既有外币债权又有外币负债的时候, 可以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有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 具体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工具来规避风险, 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五、结束语

面对汇率风险, 我国外贸企业必须树立汇率风险意识, 并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正确选择计价货币、采用有效的贸易工具、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等多种措施来达到防控汇率风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洁.关于规避汇率风险的几点思考[J].经营者, 2014 (11) .

[2]刘超.浅谈如何规避国际贸易汇率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15) .

[3]魏晓媛.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的规避研究[J].河北企业, 2016 (4) :43-44.

国际汇率体系 篇8

一、汇率因素与国际旅游的相关性

在分析国际旅游的影响因素中, Anthony G.Webber (2001) 把汇率变动作为解释变量, 选择季度数据和9个主要旅游目的国, 运用EGP和JOHANSE协整分析了澳洲境外休闲旅游的长期需求。长期来看, 汇率变动是旅游需求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而可支配收入和替代价格因素对旅游需求的影响较小。Joel Hinaunye Eita (2007等考察了纳米比亚国际旅游需求的决定因素。认为1996年至2005年间纳米比亚入境旅游的增长与贸易伙伴收入增加, 汇率下降, 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及国境线毗邻有密切的相关性。Neelu Seetaram (2010) 利用动态面板数据的协整技术来确定澳大利亚的入境游客弹性, 把收入、实际汇率和机票价格作为入境需求的决定因素, 选择1991年至2007年来源于10个主要市场的入境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入境旅游需求的决定因素在短期内缺乏弹性, 而在长期内具有弹性。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 谢汉鹏, 罗浩 (2009) 等以日本为例, 采用实证方法研究汇率波动与国际旅游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国际旅游收入与汇率之间的相关性比国际旅游支出和汇率之间的相关性更显著, 但是从相关系数来看, 国际旅游支出与汇率之间的相关性更强, 汇率变动对国际旅游支出的影响更大。陈怡宁, 张辉 (2010) 等认为对于旅游需求的影响,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影响程度低于客源国人均收入变动。陆俊羽 (2010)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国内物价指数、汇率变动以及客源国的GDP等因素对对韩国来华旅游影响。结果表明国内物价指数的影响不显著, 汇率与入境旅游需求负相关, 韩国GDP与来华旅游需求正相关, 并且相较于汇率变动影响更显著。

二、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格效应上。在定性分析方面, 耿选珍, 邓建平 (2006) 认为汇率升值的价格效应会导致旅游人数的减少进而降低旅游外汇收入。荆虹 (2006) 认为人民币的升值会抑制入境旅游, 但如果汇率变动的幅度较小, 则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就不大。同时, 由于中国旅游产品和服务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便宜的, 即使人民币升值, 入境旅游者数量也不会因价格效应而明显减少。陈卓 (2006) 认为汇率的小幅变动所引起的旅游价格变动对入境旅游需求量的影响较小, 入境旅游者的数量不会因价格效应而明显减少。刘晏兵 (2006) 认为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小时, 对入境游的影响有限, 但人民币对亚洲其它货币的升值幅度超过5%时, 对亚洲游客的影响将会增大。曾博伟 (2007) 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过快, 世界范围内中国旅游业的价格优势将逐渐丧失, 可能减少价格弹性相对较小的商务、会议游客的入境游。王珏, 何君陆 (2008) 认为中国入境游的游客数量占比高于外汇收入占比, 外国游客的人均在华花费消费低于在其他亚太国家的消费, 入境游对人民币升值缺乏弹性。

定量分析方面, Chokri Ouerfelli (2007) 采用季度数据分析了汇率变动对突尼斯欧洲旅游市场需求的影响, 表明汇率变动会因客源国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Prasert Chaitip (2008) 等选取2002年~2006年主要国际旅游客源国的GDP、运输费用和汇率数据, 通过协整分析, 研究印度的长期国际旅游需求。结果表明, 当印度的本币升值1%, 入境旅游人员数量就下降0.003%至0.006%。A.ÖzlemÖnder (2009) 选择1980-2005年的数据, 运用时间序列对土耳其西部城市伊兹密尔的入境旅游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实证表明实际汇率和OECD成员国的人均GDP对其入境旅游需求影响显著。A.Khalik Salman (2009) 等运用1993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月度数据, 运用 (Iterative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 ISUR分别对瑞典和挪威来自于丹麦等五国的国际旅游需求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汇率对入境旅游需要影响显著。

国内研究中, 李凌鸥 (2004) 分析了“九五”期间的汇率变动对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 结果表明, 人民币汇率变动幅度较小时, 对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刘媛媛 (2005) 采用回归和时间序列模型得出汇率与入境旅游人数之间显著负相关。章泽武 (2006) 以经济增长、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自变量, 构建入境旅游业增长的回归模型, 分析实际汇率对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谌坤 (2006) 通过实证得出入境游人数、人均旅游外汇收入、人民币名义汇率以及人民币实际汇率因素与旅游外汇收入正相关。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适当贬值有利于旅游创汇。李承斌 (2007) 选取1988-2004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国际旅游收入数据。对汇率变动与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的影响进行协整分析。分析表明, 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国际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有的学者还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的影响程度。章泽武 (2006) 的回归分析, 在不考虑突发事件的情况下,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每上升1个点, 可能使入境旅游收人下降0.5465亿美元。李承斌 (2007) 的协整分析发现, 长期内人民币实际贬值或升值1%, 导致国际旅游收入增加或减少37.9384%。陈怡宁, 张辉 (2010) 选择九个主要客源国近20年的数据,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我国海外旅华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海外旅华需求负相关, 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提高10%, 则海外旅华人数降低8.95%。

一些学者把模型和实证应用于具体实例分析中。罗富民 (2007) 选择日本对华旅游进行实证分析, 以刘长生等 (2005) 的旅游需求模型为基础, 分析说明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国内旅游产品价格上升,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日本对我国的入境旅游需求。刘志勇, 黄建山 (2009) 选用年度数据, 并把汇率作为价格的一个方面对美国旅华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协整分析。但其选择的样本为汇改前的年度数据, 汇率市场化程度低。李芸等 (2009) 以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英国、奥地利、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 选择汇率, 入境人数指标, 通过实证分析讨论汇率波动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汇率变动与入境总人数间有不同的相关性和相关度。其中, 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台币的汇率变动与其入境总人数间正相关, 而人民币对欧元、韩元、英镑、卢布、马来林吉特、澳元的汇率变动与其入境总人数负相关。汇率变化对不同旅行目的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也不同。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观光休闲、会议商务、服务员工及其他入境人数正相关, 而与探亲访友的入境人数负相关。赵东喜 (2010)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月度数据, 运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对美国市场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长期内汇率变动促进了中国入境旅游美国市场需求的增长, 但是美国旅游者对中国旅游产品需求稳定性强, 对旅游产品的价格不敏感。薛瑞鑫等 (2007) 利用价格弹性理论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广西入境旅游的影响, 短期内, 人民币升值对广西旅游的影响不明显。同样, 刘靖波等 (2009) 选取1994年到2007年的年度数据, 通过对桂林入境旅游需求量, 桂林旅游的价格水平, 国外游客收入水平,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等指标的VAR协整分析, 说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桂林入境旅游需求产生反向的影响, 但是影响有限。

三、汇率变动对出境旅游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出境旅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效应上。Anthony G.Webber (2001) 的实证分析认为汇率波动可能导致游客放弃在某一特定国家度假的计划, 并会影响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而Neelu Seetaram (2010) 运用1991-2008年的数据, 选取收入变化、实际汇率、移民和国内航空旅行成本等指标, 通过协整分析研究澳大利亚短期出境旅游的需求弹性。认为实际汇率对澳大利亚的出境旅游影响不显著。

对于人民币汇率上浮, 李凌鸥 (2004) 对我国“九五”时期的出境旅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认为汇率的变动, 特别是本币的升值有利于促进出境旅游的发展, 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 我国的旅游外汇支出将可能大大超过旅游外汇的收入。陈卓 (2006) 认为汇率升值通过收入效应对出境旅游产生影响, 一旦人民币出现大幅升值, 我国旅游外汇支出将会超过外汇收入。荆虹 (2006) 指出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 促进了中国的出境旅游发展。并且, 我国出境旅游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周边国家和地区, 因而出境人数的快速增长就与人民币同周边国家货币汇率的变动紧密相关。耿选珍, 邓建平 (2006) 认为汇率升值使消费者能花更少的钱购买到出境游线路和国外商品, 这将进一步促进出境旅游从而增加了外汇支出。马琳, 赵国欣 (2008) 认为汇率变化对于出境游的影响表现在旅游价格的变化。出境旅游的支出主要包括参团费、境外购物和自费项目等。境外购物和自费项目支出则是以当地货币或美元、欧元支付, 人民币升值, 可以降低出游者的成本, 尤其有利于购物为主要目的的出游者。王珏, 何君陆 (2008) 短期内, 机票费在出境游团费构成中占主要部分, 并且按人民币支付, 因此人民币升值对出境游价格的实际影响甚小。

而人民币汇率的下浮, 刘晏兵 (2006) 认为我国出境游的目的地主要是以非美元为结算单位的为主, 人民币贬值只会影响到以外币结算的地接成本部分, 人民币汇率下浮幅度小于5%时不会对我国的出境游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四、对国内旅游市场及具体旅游产业部门的影响

汇率的波动对国内旅游市场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荆虹 (2006) 认为人民币升值使居民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收入, 进而带动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王珏, 何君陆 (2008) 认为长期来看, 人民币升值使本币计价的旅游资源升值, 提高了国内旅游的吸引力, 增加国内游的游客数量。而耿选珍, 邓建平 (2006) 则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可能会分流部分原计划在国内旅游的人群, 对国内旅游产生不利影响。薛瑞鑫等 (2007) 认为人民币升值导致部分高端游客的出境旅游增加会对国内旅游产生挤出效应。荆艳峰 (2005) 则把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 相较于出境旅游价格来说, 国内旅游价格上涨, 部分居民转而选择出境旅游;另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带来居民财产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居民更多选择出游。

在汇率波动对具体的旅游产业部门的影响, 汪辉, 蒋栋 (2005) 认为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 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最主要是交易风险。陈蔚 (2006) 认为我国旅行社是用美元或者欧元对境外旅行社进行报价和结算, 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 如果维持原来的对外报价, 就相对会减少旅行社的利润, 这会对一部分主营入境游的旅行社造成损害;如果相应提高对外报价, 又有可能降低入境游的人数。刘晏兵 (2006) 认为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 给旅游企业的核算造成了困难, 也会影响旅游企业的利润。王珏, 何君陆 (2008) 和薛缘 (2010)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会增加中国旅游企业的换汇成本, 使其收益减少。薛缘 (2010) 认为一旦国内旅行社和酒店无法抵消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 同时国内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 会导致中国旅游市场丧失价格竞争优势失, 不利整个旅游市场的发展产生。

五、总结和评价

学者们基本都认为汇率变动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影响到旅游业, 只是具体的分析方法各不相同, 国内主要侧重于定性分析, 同时也开始采用模型实证的定量分析方法。学者们采用主流的计量模型分析汇率对国际旅游业的影响, 但目前国内文献中采用的定量模型相对比较简单, 分析指标比较单一。国外的文献中则引入多个变量来研究汇率变化对旅游的影响。特别是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旅游业的影响也逐渐呈现, 这也是考察汇率对旅游业的影响时应该重点考虑的因素。

上一篇:语文教学锦上添花下一篇:防汛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