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林资源管理

2024-08-14

森林林资源管理(精选八篇)

森林林资源管理 篇1

关键词:森林组合,集体林区,管理模式

日本的森林组合在其民有林的发展中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这对我国搞好集体林经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森林组合及其在日本民有林发展中的作用

(一) 森林组合的形成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 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森林资源也在不断壮大。日本国有林的振兴主要靠中央设立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在林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和相对较强的专业技术优势, 绝大多数的国有林由农林水产省林业厅及其所属的营林局 (支局) 直接管理。对于私有林的管理政策曾经比较宽松, 主张私有林可以自由经营, 但1897年发生的大洪水, 使国民意识到不对私有林进行管理, 林地荒废会引发水灾等严重自然灾害, 在随后颁布的日本第一部森林法中首次提到了私有林经营问题, 该法明确规定私有林未经许可不得开垦为农田。

日本的村落在1907年创立了森林组合, 对本村落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实行共同管理。森林组合经本村多数人同意即可设立, 创立之初, 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任意设立, 强制加盟”。当时的森林组合大多数是以市町村为单位, 将那些经营面积在3000公顷以下或者雇工不超过100人的小林主组织起来, 成立互助合作组织, 进而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有效分离, 它既提高了森林集约经营水平、保障了私有林主的收益, 也促进了森林资源公益效能的发挥。

(二) 森林组合的发展

最初的森林组合类型主要包括:森林经营组合、森林保护组合、土工组合和造林组合。在林地私人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农民交纳入会金用于经营管护组合体范围内的森林, 并以入会金的多少确定收益的分配比例。1939年日本修订森林法时, 将原来四种森林组合合并为一种, 并且要求私有林也要制定森林经营方案;1951年出台了日本历史上第四部森林法时强调了森林组合的自愿原则, 森林组合经营范围也进一步扩大。1978年5月1日, 有关森林组合的法律条文从《森林法》中独立出来, 单独制定了《森林组合法》。经过多次修改, 目前的森林组合法主要规定了森林组合的业务范围、入会资格、设立、管理、联合会、监督、处罚等内容。随着森林组合数量不断增加, 森林组合在私有林培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 森林组合的作用

纵观日本私有林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森林组合这种管理模式的确立, 是与当时日本私有林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 对私有林的培育保护、经营管理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归纳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实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解决了私有林主个人难以完成的生产、经营活动。

2.建立了政府管理私有林的有效渠道, 政府的管理权是基于政府对私有林进行补贴、低息贷款而取得的, 政府的这种职能通过森林组合而得以实现。

3. 是林产品市场有效率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及时发布林产品市场供求信息, 组织产品拍卖等。

4. 为私有林经营者提供相关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

二、我国集体林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始于2003年的新一轮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 基本解决了集体林产权主体虚置的问题, 开启了集体林经营管理创新的序幕。与国有林区相比, 集体林区森林资源主体多元化, 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 经营森林的动机和愿望各异, 从森林经营的角度看, 存在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经营者组织化程度低, 森林经营意识不强

主体改革主要是通过“分林到户、分山到户、确权发证”来完成的, 广大林农取代集体经济组织成为森林经营主体, 单个主体经营面积小, 森林经营主体总量庞大, 结构松散, 组织化程度不高。林农关注较多的是现实利益问题, 缺少长期开展森林经营的思想准备, 提高森林经营质量的意识较弱。

(二) 行政监管成本巨大, 森林经营方案难以推进

林业生产环节多、链条长, 从良种壮苗选育、植树造林、营林抚育、防火防病到主伐利用, 都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 环环相扣, 相互关联。客观上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现实可行的森林经营方案做指导, 为此行政监管的及时跟进是十分必要的, 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 由于编制、人员、经费所限, 要想真正做到全程监管是力不从心的, 行政成本过大。我国集体林经营方案多数是以县为单位编制的, 对林农的经营行为指导性不强、约束力不够, 森林经营的目的主要集中在商品材生产上, 森林培育目的单一。

(三) 共同管理机制缺失, 集约经营强度低

林改后, 农民分散经营, 缺少必要的联合, 基层林业站、村委会、村民小组的管理职能被削弱, 而新的共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林农个人开展集约经营的能力有限, 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机械化程度降低, 对科技的需求缺少自觉性, 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的自然经济状态。

三、森林组合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体上属于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在政府强力推进制度变革的同时, 也应当对森林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是日本的森林组合带给我们的主要启示, 此外还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 积极引导走向联合

日本的森林组合, 不论生产森林组合还是设施森林组合, 其森林产权是明晰的,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 作为经营者的森林组合处于代理人的角色, 独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 但需对森林所有者负责, 充分保障所有者权益。在森林所有者变身成为森林组合成员的过程中, 行政引导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不是单纯的公司化过程, 不仅仅以逐利为目的, 对森林公益效能的全面发挥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二) 重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森林集约经营强度

日本的森林组合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以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任务的是设施森林组合、土工组合, 这些组合专事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为提高森林集约经营强度提供了重要保证。当前, 我国集体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不及国有林区, 缺少专门的机构或者组织提供这类服务,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已经成为制约集体林区全面发展的瓶颈, 迫切需要解决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问题。

(三) 继续做好森林分类经营, 合理划分森林功能区

森林的功能是多样的, 不同区位上的森林, 所发挥的作用是有差异的。针对这种差异, 日本的森林组合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其功能定位, 分类经营、分区施策。我国集体林区范围大、区域差异明显, 从森林经营的目标定位看, 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需要进行合理的森林功能区划, 引导林农走联合经营发展道路。在管理上尽快改进监管方式, 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经营者生产积极性, 积极稳妥地建立起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 将集体林经营问题纳入到山村治理的总布局中加以统筹规划

日本的森林组合在历史上对改善林业质量、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工业化的到来, 也面临着外部环境不断恶化, 内部改革停滞不前等问题。我们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 必须注意不能简单照搬, 避免出现类似的林区社会空心化现象。必须对集体林区未来发展做出长远规划, 充分发挥好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优势, 集中力量解决好基础落后、经营分散、管理缺位等问题, 把集体林经营纳入到繁荣林区、山村治理的总布局之中, 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要坚持把森林经营问题贯穿于林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始终, 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把集体林经营问题放在事关林区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是世界林业发展的普遍经验,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应当吸取相关经验, 从实际出发, 鼓励和倡导广大林农走新型合作化道路, 积极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并将其视为提高林区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宰步龙.日本的森林组合[J].林业与社会, 1999 (06) .

[2]张蕾, 谢晨.日本的主要林业政策与改革[J].世界林业研究, 1999 (06) .

[3]王登举, 李维长, 郭广荣.日本森林组合的作用及其基本属性分析[J].林业与社会, 2005 (01) .

森林防火先进个人事迹林士彬 篇2

——横山经营所林士彬

林士彬,男,汉族,52岁,现任横山经营所林政防火检查员,林士彬同志在工作上恳钻研业务,刻苦学习,联系群众,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多年来,在林场森林防火工作中默默的奋斗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士彬同志在实际防火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不断提高在森林防火的思想认识,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努力丰富政治理论和森防业务知识,在充分发挥岗位职能的同时,处理急、难、险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

林士彬同志始终在自身的岗位上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由于近几年在春季森林防火中受到天气的不理因素影响,风大、温度持续高温、外来务工者多、职工群众采山,这些给经营所森防工作带来挑战,为了把好经营所的第一道大门,林士彬同志在春防期间每天坚持早3点到一段检查站值岗,对入场车辆、入山人员做到了登记详细,森防知识宣传到位,虽然自己有病,但他从不抱怨工作的枯燥,用经营所领导和职工群众的信任做好本职工作。

林士彬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是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忘我工作的人,是一个团结同志、敢于吃苦的人,实践是衡量一个人的天平,多少年的摸爬滚打,他练就了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作风。在思想上他立场坚定,平时严以律已,能够团结同志,处处以群众的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为人正派,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经营所组织的森林消防相关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培训,通过参加集中学习和自学理论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修养,提高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在日常的生产工作当中,处处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入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努力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为促进横山经营所的和谐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森林林资源管理 篇3

摘 要:介绍了普安普白省级森林公园主要森林景观类型特征,对森林公园景观林现状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森林公园景观林建设内容。

关键词:景观林;建设;森林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5+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9.036

Disscussion on Landscape-fores-construction of Pubai Provincial Forest Park in Pu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DING Zhang-chao,LIAO De-ping

(Guizhou Forest School,Guiyang,Guizhou 550201, China)

Abstract:Introduced the type characteristics of provincial forest landscape in Pu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and evaluated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the landscape forest in forest park, then put forward construction contents of landscape-forest of forest park.

Key words: landscape forest;construction;forest park

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森林公园中的景观林是森林公园的主景和主题。因此,森林公园景观林建设质量的好坏,关系着森林旅游产品质量的优劣,关系着森林公园发展的市场前景和潜力,对于森林公园的发展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景观林的建设,不仅使森林公园景观林面积增加,而且还改善了森林景观,丰富森林景色,形成四季各异的景观,提高了森林美学观赏价值,使森林环境更加优美宜人,也是提高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质量的基本内容和必要措施,是森林公园植物景观开发利用的核心。景观林建设应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有计划地营建和改造。

1 森林公园区域位置

普安普白省级森林公园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南部的普白林场中心工区、麻洼工区和林场相邻的楼下镇堵嘎村区域;森林公园地处东经104°56′50″~104°59′56″,北纬25°24′24″~25°26′46″,规划总面积6 53.91 hm2。森林公园主要游览区域距普安县城55 km,距兴仁县城35 km,距兴义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50 km。

2 森林公园主要森林景观类型特征

据初步调查统计,普安普白省级森林公园现有种子植物109科320属492种。其中裸子植物有4科7属9种;被子植物有105科313属483种。

以森林群落外貌特征和生长地理因子为依椐,遵循群落——生态学原则,按森林景观组群——森林景观组——森林景观型——林分景观的系统来划分等级形式,可将普安普白省级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类型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竹林等4个覆盖型组,9个覆盖型。各森林景观类型特征如下。

2.1 针叶林

2.1.1 华山松林 是普安普白省级森林公园的主要森林类型,树龄约40 年,覆盖度0.8,树高15~25 m,胸径20~35 cm;林下红毛杜鹃树高1~1.5 m,覆盖度0.7。林相整齐,季相常年灰绿色。

2.1.2 杉木林 分布于山体中部以下,为人工栽培,树龄30年以上,树高15~20 m,胸径20~30 cm,林相不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长势较差;林下植物稀疏,结构单一;覆盖度0.7。

2.1.3 马尾松林 分布于山体中部以下,为人工栽培,树龄30年以上,树高15~20 m,胸径25~30 cm,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林下植物稀疏,结构单一;覆盖度0.8。

2.2 阔叶林

2.2.1 硬斗石栎+高山栲林 分布于山体上部海拔1 900 m以上,由于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林相整齐,季相变化明显,树高约10~12 m,树冠半球形,覆盖度0.8;主要伴生种有多花山矾、红山茶、柃木等。

2.2.2 硬斗石栎+方竹林 分布于中部海拔约1 800 m的山脊,林相整齐,树高15~20 m,树冠半球形,覆盖度0.7;林下方竹高约2~2.5 m,覆盖度达0.9以上。

2.2.3 盐肤木+红叶木姜子林 分布于山体中上部海拔约1 800~1 900 m,林相不整齐,季相变化丰富,树高4~6 m,覆盖度0.7。

2.2.4 核桃+滇楸林 分布于山体下部及低洼处,人工栽培,树高20~25 m,林相整齐,覆盖度0.9;林下物种稀少。

2.2.5 檫木林 分布于山体下部,林相不整齐,季相变化丰富,覆盖度0.7;林下伴生植物多样,主要有四球茶、油茶、柃木、方竹等。

2.3 灌 丛

狭叶金丝桃:分布于山体中上部,树高1~1.5 m,季相变化明显,覆盖度0.7;主要伴生种有直角荚蒾,零星有马缨杜鹃。有一定观赏价值。

2.4 竹 林

金竹林分布于山体下部及低洼地段,杆高约5~6 m,平均2株·m-2。林相整齐,组成结构简单,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 森林公园景观林现状评价

普安普白省级森林公园是以人工林及次生林为主体的森林环境,现存森林群落多为次生性群落,植物种类较丰富。由于森林公园内植物群落的次生性较强,群落结构特征不是十分明显,特别是林相表现欠佳,但是,森林较为茂密,森林环境良好,观赏植物较多,季相变化明显,开展森林旅游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森林公园需在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植物景观改造,提高游览观光价值和防护功能。

4 景观林建设内容

4.1 景观林建设与改造的原则和要求

4.1.1 与森林植物生态学条件相适应,采用适地适树的原则,体现当地特色 景观林建设首先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应充分了解建设区域的立地条件和景观林建设中所植树木生长习性和它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避免因树木不适立地条件而影响景观林效果。不同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在植物选择和配置时,只有满足这些生态要求,才能使景观植物正常生长和保持稳定,才能充分地表现出设计意图。应根据当地植物调查的成果,充分挖掘利用乡土植物,以发挥其生态上的适应性、稳定性和生长旺盛的特点,体现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同时,植物在空间配置上要科学合理,即水平方向上合理的种植密度(即种植点的配置)和垂直方向上适宜的混交类型(即结构的层次性)。平面上种植密度配置,可根据成年树木的冠幅来确定种植点的株行距,同时结合近期景观效果和远期景观效果来调整密度。垂直方向上应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注意将深根系与浅根系、喜光与耐阴、速生与慢生、乔木与灌木、花草等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类相互搭配,按垂直结构的规律科学合理地结合,在满足景观植物的生态学特性下改造出稳定的复层的立体景观绿化效益。

4.1.2 景观林季相变化色彩丰富,避免林相单一、季相单调、枯燥乏味的原则 在森林公园景观中,植物的色彩美效果最为显著。为此,要特别注意选择不同季节色彩丰富、季相明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地被进行绿化美化,从而形成具有季相变化丰富的时序景观。一个公园的绿化美化,应该使游客在每个季节都能看到有特色的景观为最佳。所谓“春风桃李、夏日榴长、秋水月桂、冬雪寒梅” 或“四时花香、万壑鸟鸣”,阐明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古代人民就很重视树木的季相变化和各种花期的配合。有古诗云:“深红淡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赏,莫教一日不开花”。在我国大部分树木的开花期多集中在春夏两季,过了夏季开花的树种就少了,所以“莫教一日不开花”的确不易做到。因此,在景观林建设和改造时,要特别注意森林植物选择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和植物的物候变化,通过科学合理布局,做好协调安排,组成四季特色鲜明的风景林艺术景观,尤其要注意夏季以后观叶、观花植物的配置,要掌握好各种植物的开花期,做好规划设计。可采用分区或分段配置,以突出某一季节的植物景观,形成特色鲜明的季相。如春花、夏荫、秋色、冬姿等。一般来说,在主要景区或重点地段,应做到四季皆有景可观。为了展现强烈的不同的四季特色,可采用多种配置方法来提高季节的色彩丰富度,比如以樱花、海棠、白玉兰等作为春季的重点;紫薇、月季花、石榴、桂花等以体现理夏秋的特色;紫树、银杏、枫香树、无患子、乌柏等体现深秋景色特点; 以梅花、蜡海、山茶等点缀冬景,其色彩效果十分鲜明,也体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景观林的建设与改造,也应体现季节上的重点,尤其要注重安排重大节日(如五一节、国庆节长假)前后有花、果观赏,有景色供游玩。

另外,景观林建设中改造小环境,还应坚持尽量减少树木受损率的原则。

4.2 森林公园内植被景观及森林类型改造

4.2.1 管理服务区(原中心工区管理站)周围森林植被改造 (1)乔木层作适量疏伐,开些林窗,种植乡土春季开花树种和秋季彩叶树种,春花树种如野樱、山桃、李、杏,也可引种樱花、红叶李;秋季红叶树种如紫树、枫香(红叶)、槭、红肤杨等。

(2)灌木层要做强度抚育和补植,特别是沿路两侧,必须保留各种杜鹃、金丝桃、山茶、山矾、柃木、八仙花、秦氏箭竹、方竹等,同时伐除野漆树及有刺的悬钩子树种。适量保留空地,用于游客途中休息。就地取材,从山上移植部分常绿杜鹃、映山红、金丝桃、八仙花等,补植于过多的空地上。

4.2.2 山体上部植被景观改造 (1)中部有一人工杉木林的采伐迹地需要更新,更新树种选择木兰科的武当玉兰为上,与对面山脊上原生的硬斗石栎林相呼应,可适量间种深山含笑、黄心夜合、阔瓣含笑等;林下已有少量秃房红山茶、四球茶等特有植物,务必保留好。

(2)对人工盐肤木林,在保留的前提下适当的改造。伐除有刺的悬钩子属植物,补植少量武当玉兰、深山含笑等;林下金丝桃、映山红尽量保留,若需清除,就移植到下段种植。

4.2.3 防火线区域植被景观改造 该区域受干扰较少,森林景观及层次较复杂,种类较丰富。对紧靠工区管理站周围的林分作少量补植,以武当玉兰、深山含笑、野樱、紫树、槭树为宜。防火线一带的杜鹃应尽量保留,这是很好的景观。

4.2.4 森林公园大门至管理服务区主干道两侧植被景观改造 现存植被是天然次生林,以刚竹林为主。伐除野漆树及有刺灌木,补植部分观花、观叶种类,增加林相丰富度,提高林分观赏性。以白玉兰、武当玉兰、野樱、紫树、枫香、槭树、红肤杨等为好。

4.3 美化与绿化

4.3.1 森林公园大门及大门至管理服务区干道两侧美化与绿化 现存植被是天然次生林,以竹林为主。补植部分观花、观叶种类,增加林相丰富度,提高林分观赏性,突出森林公园特征。

(1)森林公园大门及周围美化与绿化。树种选择:白玉兰、武当玉兰、桂花、银杏等。规格:树高大于5.0 m,胸径大于15 cm,冠幅3.0 m以上。种植方式:不规则。

(2)森林公园大门至管理服务区干道美化与绿化。树种选择:武当玉兰、桂花、紫树、日本樱花等。规格:树高4.0~5.0 m,胸径6.0~8.0 cm,冠幅2.0~3.0 m。种植方式:规则5.0 m×5.0 m。

4.3.2 管理服务区美化与绿化 (1)管理服务中心美化与绿化。树种选择:乔木树种选择落叶种类,有武当玉兰、白玉兰、紫树、枫香、槭树等;常绿种类有深山含笑、阔瓣含笑、红花木莲、桂花、山矾等。灌木树种选择落叶种类有紫玉兰、红枫、牡丹、映山红、金丝桃、月季、玫瑰、中国绣球、水马桑等;常绿种类有马缨花、露珠杜鹃、百合花杜鹃、四球茶、秃房红山茶、大厂茶、西南红山茶、西南白山茶、厚皮香、四季桂等。规格:乔木树种树高3.0~4.0 m,胸径6.0~8.0 cm,冠幅2.0~3.0 m。灌木树种树高1.0~1.5 m,冠幅0.5~1.0 m,3个分枝以上。种植方式:规则。

(2)停车场美化与绿化。乔木树种选择:猴樟、武当玉兰、银杏。规格:乔木树高4.0~5.0 m,胸径10.0~12.0 cm,冠幅2.5~3.5 m。种植方式:规则。

参考文献:

[1] 兰思仁. 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国家林业局.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LY/T2005—2012[S]. 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3] 喻艳,蒋敏.基于SWOT的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67-68,70.

[4] 纪全武,杨立新,朱晓岩.森林公园风景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79-80.

[5] 黄盛华.建阳市城郊生态景观林建设初探[J].福建林业科技,2015(1): 215-218.

[6] 张宏义.保护利用野生草本植物 丰富园林景观[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S2):164-165.

[7] 邱实,赵广亮,杨华,等.基于景观指数的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4(11):107-112.

森林林资源管理 篇4

1 前轮集体林权改革(林业“三定”)效应分析

辽宁省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纵向对比。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林业三定政策实施后,辽宁集体林区的森林活立木总蓄积出现了迅速的下降。1977—1981年森林资源清查期集体林蓄积为1085594×104m3, 而到1 9 8 4—1 9 8 8年森林资源清查期竟下降到了172623×104m3。这一指标的急剧下降足以说明,林业三定政策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此外有不少学者的调查也证实了总蓄积量下降的存在。如刘大昌、David Edmunds (2003), 他们认为在他们所研究的15个村当中,林业三定后都发生了乱砍滥伐,由此导致的森林蓄积的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通过造林和更新得到逆转。

辽宁与全国及其他地区森林资源横向对比。辽宁集体林区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集体林平均蓄积仅为42.51m3/h m2,这一数字低于同期辽宁国有林平均单位蓄积量46.88m3/h m2,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一数字低于同期全国集体林平均单位蓄积,这说明辽宁集体林的发展在林业三定时期发展得并不好。辽宁省在第五次林业清查中的森林资源远远高于前两次林业清查时的森林资源,这说明新阶段的改革逐步在发挥作用。同时在“三定”时期,无论是南方十省集体林区还是全国集体林的单位蓄积量均是不断递减的,辽宁省集体林的单位蓄积量虽然没有减少,但增幅也非常小。直至新的改革措施推行辽宁省的集体林森林资源才大幅度增加,主要的贡献在于人工林的增加,这说明新时期的林业政策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增长。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新时期的林业政策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增长,但是我们并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对森林资源增长的影响。通过森林资源增长的贡献率分析,我们发现对于新轮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工林的快速增加。

2 本轮改革效应的初步分析

从2003年试点开始到现在刚有5年时间,所以现在还很难直接看出本轮改革对集体林资源的直接影响。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本轮改革进展到今天集体林区没有出现像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方集体林区农户大规模乱砍滥伐的现象。我们通过对沈阳农业大学集体林权改革调研数据分析林农对本轮改革的反应如何,进而判断改革对森林资源将会有怎样的影响。本次调查于2007年8月开始,历时1个月,取得了林农造林、护林、对改革心理预期等方面的大量数据,有效问卷共计340份。本文主要通过农户对改革的总体评价、造林、护林及农户林业投资意愿的分析评价本轮改革的初步效应。

农户对改革评价。数据显示:95%的农民支持本轮改革,86.76%的农民认为本次改革彻底,对本次改革很满意,有5.29%的林农认为林改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但有意见的农户大多是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具体操作过程公平程度的不满,绝大多数农民对本轮改革本身持支持态度,农民是欢迎此次改革的。

农户在护林、采伐方面状况。从被调查农户每年护林总次数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7年四年中各年护林总次数分别为866次、1045次、1270次、1615次。这从侧面说明了农民管护集体林的意识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盗伐现象发生的几率。林改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砍伐行为。数据显示:有32户在本次林改后进行了木材采伐,占受访的9.4%,这一采伐比例是不高的。这一方面受到采伐限额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了林龄的限制。

农户在造林、营林方面。被调查的农户当中有82%的林农在本次林权改革中获得了林地与林木,其中28%(78户)对其所获林地进行了造林和低产林改造,其中有62%的农户对幼林进行了抚育。因为本次改革中有很多农户分得了成熟林和近熟林(37户),这部分森林资源丰富无须造林;另外去除一些因为立地条件不适宜造林的地块;再加上调查是在主体改革刚刚完成80%、一部分农民对政策的稳定性还持有一定怀疑的情况下进行的(13%)。随着政策宣传和产权稳定观念的进一步深入,相信还会不断有农户加入造林、营林的行列。

林下经济与投资意愿。许多获得林地的农户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增收的途径,大力发展了中草药、食用菌、山野菜、蚕、林蛙等多种经营。从调研数据来看,改革后,有51户从事林下多种经营,较之以前的25户增长了2倍,占到了被调查总户数的15%。林下经营的面积也达到了1870.5亩,较之以前的936.5亩增长了3.42%。发掘林地资源潜力,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农民增收,也有利于缓解集体林资源面临的压力。

3 主要结论

通过回顾集体林权改革历史与前后两次改革效应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本次改革的鲜明特征是赋予农民更完整的财产权利。20世纪80年代初的林业三定政策未能如愿的因素有很多,如林业税费、木材采伐运输管理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但是最关键的因素是产权不稳。承包期短、新中国成立以来森林权属政策多变意味着即使到手的林地与林木也是不稳定的,这直接导致了乱砍滥伐行为的出现,也是农户不愿造林和护林的部分原因。本次改革赋予农民更完整的财产权利,使权属更加稳定,这也是我们认为本轮改革能够促进森林资源增长的重要原因。

新一轮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体改革之后的配套改革能否成功实施。从主体改革的初步效应分析主体改革是较为成功的,但是集体林业的发展还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采伐限额制度、生态补偿、林业税费等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分到手的林木农民迫切见效益,可是现行制度约束过严、公益林生态补偿费用偏低、林业税费较重,配套改革若不能及时跟上,农民对改革的热情也会有所减退。另外林地流转需要规范,农民发展林下多种经营也需要政府相关的支持和引导,这些都应在配套改革的范围之内。

摘要:本文在回顾已有研究和我国集体林产权制度变迁过程的基础上, 通过辽宁集体林区集体林资源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前轮林权改革的效应, 通过新一轮集体林产权改革主体改革后的调研数据分析了本次改革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集体林,产权改革,森林资源,效应

参考文献

[1]张蕾, 文彩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基于江西、福建、辽宁和云南4省的实证研究[J].林业科学, 2008, 44 (7) :73-78.

森林林资源管理 篇5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前, 传统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是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以木材生产为主的背景下形成的, 对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作用明显。从这一管理模式执行情况看, 并没有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 已成为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瓶颈。也与陆良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家园不相适应。现就陆良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后森林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分析, 并就推进林改配套改革, 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进行一些探讨。

2 陆良县社会经济概况及森林资源现状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 隶属曲靖市, 全县总面积1989.6km2。辖8镇2乡1个华侨管理区, 139个村 (居) 委会, 625个自然村, 1366个村小组, 总人口66.45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57.55万人。201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35亿元, 比上年增长15.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48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7460元。

陆良县为云南高原北亚热带植被区, 主要森林类型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此类型由于树种更替, 所存无几, 现主要为云南松、栎类等耐旱树种所代替, 现有森林类型多为次生性森林类型。陆良县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一是林分质量差, 灌木林比重大;二是植被种类单一, 生物多样性简单;三是林分面积少, 树种结构单一;四是林分中幼林居多, 后备资源较丰富。总体上表现为“大资源, 小产业和低效益”。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据2008年陆良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全县林业用地134.5万亩, 占全县总面积45.1%。活立木总蓄积量198.64万m3, 年净生长量为10.27万m3。活立木年均消耗量6.5万m3, 占年净生长量的63.3%。森林覆盖率33.44%。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73.8万亩, 商品林60.7万亩, 分别占全县林业用地的55%和45%。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 面积7.8万亩, 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建成以桉树、核桃产业为重点的林业产业体系。全县现有桉树22万亩、核桃19.7万亩。全县非公营造的速生丰产林和核桃经济林迅猛发展。总户数达20000余户。全县投入非公桉树速生丰产林的社会资金1.2亿元, 总面积20万亩, 活立木总蓄积量60万m3, 经济价值6亿元。

现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家, 初步形成了以林浆纸、速生丰产林、木材经营加工、绿化苗木、核桃产业、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为主的六大林业产业。2012年实现林业产值 4.37亿元, 较2008年2.42亿元增加1.95亿元, 年均递增16.1%。全县森林资源总量、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 林分质量逐步优化, 林区社会治安和谐稳定。

3 陆良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成效

陆良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自2008年4月全面启动, 2009年7月12日通过市级检查验收。共涉及10个乡镇、112个村委会、1386个村民小组, 农户13.8万户。目前全县确权119.99万亩, 占全县应确权124.14万亩的96.7 %;发证15678本, 发证面积115.76万亩, 发证率93.2%;排查各类林权纠纷549起, 调结534起, 调处率97.3%, 群众满意率92.6%。2010年被列为全省林权抵押贷款20个重点县之一, 3年来共开展林权流转158宗, 涉及面积15532.67亩;共发放林权抵押登记他项权利证235份, 抵押面积4.4万亩, 贷款金额4800万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定权, 树定根, 人定心”的基本目标。一是促进了林产业的快速发展。林改明晰产权后, 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把山当田耕, 把树当菜种”,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促进了林业生产和建设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二是强化了群众爱林、护林意识。林改明晰了山林权属, 保障了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强化了林区群众爱林护林意识, 林区偷砍盗伐、乱砍滥伐现象明显减少, 护林防火意识明显增强。2009年森林火灾与林改前的2006年同比下降30%, 森林病虫害受害面积同比下降了13%, 偷砍盗伐案件同比下降了7%。三是林农收益得到增强,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林农成了集体山林的主人, 对林业敢于投入, 舍得投入。同时, 进一步明确了集体与承包者个人的关系, 使承包者依合同规定缴纳承包金, 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既保障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 又能增加对集体公益事业的投入。四是推进了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通过林改, 维护了集体和林农的合法权益, 有效杜绝了少数村干部乱卖山林、群众乱砍滥伐的现象。大量山林纠纷的调解, 化解了大量历史积怨, 促进了林区社会和谐。

4 森林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4.1 现行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不适应经营要求

林改后, 经营主体发生了根本改变, 使森林资源管理由过去的政府主导型逐步转变成以林农为主体的社会化管理体制。林权所有者要求放宽森林采伐控制, 加大采伐量。这种变化决定着必须创新森林资源管理方式, 以适应产权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和林权结构分散化的新格局。随着林业生态、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森林资源管理在林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管理制度上的不足越来越突出, 健全和优化森林资源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4.2 人均森林资源少, 分布不均, 限制了森林生态效益发挥

全县森林资源紧缺, 人均占有林业用地仅2.1亩, 森林面积、蓄积总量偏低, 人均占有率远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一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林业用地有效利用率低;二是林龄林组结构不合理, 全县中幼林面积占92.08%, 致使森林永续利用的能力弱;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产业比重高达50%以上, 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 森林旅游、林下资源开发等非木质产业发展缓慢。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难于满足全社会对森林生态效益日益增长的需求。陆良县人均林地面积仅为2.1亩, 人均活立木蓄积量只有3.1m3。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林分平均蓄积量为1.39m3/亩, 森林资源存量远远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全县现有中低产 (低效) 林面积439176亩, 其中公益林中低产 (低效) 林面积250488亩、蓄积29480万m3, 防护功能低下。

4.3 森林资源总量增长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全县现有木材经营加工户 (企业) 43家, 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 年生产加工能力5.3万m3, 主要产品为纸张。林产品加工产业处于初级阶段, 以原木销售力主, 林产品单一, 生产加工以家庭作坊为主, 木材利用率低。人工林尤其是桉树林主要用于周边区域的煤矿坑木, 没有体现出较高的生产附加值。桉叶油的提炼多采用简易的蒸馏提取, 出油率低, 无深加工能力。全县林纸一体化、林工贸一体化进程缓慢;企业规模过小, 缺乏竞争力, 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4.4 森林保护任务繁重,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在森林防火方面, 野外用火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农事用火管理难;森林防火信息化程度低, 科技防火水平有待提高;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 尤其是边远重点林区, 防火通道和林火阻隔网密度低, 缺少系统、科学的建设规划, 一旦发生火情, 不能有效防止火势蔓延, 扑救队伍及物资难以快速到达火场, 易酿成重大森林火灾。在森林保护方面, 非法占用林地采石采沙、乱砍滥伐林木、非法运输、加工经营木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 森林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4.5 林地保护利用面临挑战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 城乡建设向山地发展、工业园区向山地布局, 走山地、山水、生态型城镇的发展道路。陆良县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镇用地将进一步扩大。全县林地主要集中于山区, 林地保护与城镇化、工业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形成尖锐矛盾。兼顾粮食安全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要求, 全县林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 将使林地保护利用面临更大挑战。

4.6 造林绿化难度越来越大, 林业发展空间狭小

陆良县自启动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来, 容易造林的地方, 都已完成造林。现在宜造林地块立地条件差, 造林难度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 生产资料价格逐步上涨, 造林成本越来越高。要增加森林面积, 需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 同时也需要体制、机制改革的跟进。

5 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构想

5.1 构建现代林业经营体系, 确保森林资源稳中有升

5.1.1 推进林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管好公益林, 放活商品林, 巩固速生丰产林, 发展特色经济林, 促进森林资源增量和增效

把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 继续巩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果, 重点抓好重点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 切实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 不断改善生态状况, 形成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局面。把核桃产业发展与中低产林改造、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上规模、大连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树种选择以核桃、川滇桤木为主, 适度控制桉树的发展。以法国开发署生物固碳造林项目为契机, 推动木本油料基地建设规模化发展, 力争到2020年全县核桃总规模发展到 30万亩, 改造中低产林4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

5.1.2 改革林业经营方式

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重点引进和扶持产业规模大、资源利用率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林业龙头企业, 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 大力开发高档家具、新型木竹建材、林业精细化工、林药和保健品等新型林产品, 推广林板家具一体化、林浆纸一体化、林油一体化等模式, 延长林业产业链条, 提高林产品附加值。要因地制宜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十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 引导林农进入市场,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导林农采取自愿联合、入股分红、委托经营、有偿转让、集中管护等方式, 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陆良县国康天然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和陆良县招宝公司为主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企业做大做强,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 合理开发以森林药材、野生食用菌和森林种植资源等为重点的非木材林产品。要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提升林业产业综合效益, 让农民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要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林粮、林花、林苗、林菌、林药、林茶等林下种植业, 林蜂、林禽、林畜等林下养殖业。大力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 推广种养复合经营和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上中下综合利用、林农牧复合经营, 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到2020年实现林下资源总产值8000万元左右, 使全县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要依托五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白水塘湿地公园、乡村森林景点为载体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 努力将森林旅游业培育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5.2 健全现代林业服务体系, 确保森林资源管理有序

5.2.1 构建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要坚持走科技兴林、人才强林的道路, 着力提高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 力争在林木良种选育、苗木培育、丰产栽培、防虫抗旱、林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加强与林业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研发合作, 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实施新品种选育扩繁、新技术开发应用、新方法示范推广, 着力提高林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林技推广组织吸纳、转化、应用、推广科技成果的能力, 加快形成“转化一项成果、培育一批企业、发展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局面。要积极建立培训基地, 大力开展林农“绿色证书”工程, 培养一大批掌握实用技术、活跃在林农中间的“土专家”, 实现组有技术骨干, 户有科技明白人, 把育苗、栽植、病虫害防治、管护等林业技术推广到林间地头。

5.2.2 构建森林资源流转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 大力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加大贴息力度, 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逐步扩大林业贷款贴息资金规模, 不断扩大林业贴息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对林业企业和林农的政策覆盖范围。大力推进森林政策性保险, 扩大保险覆盖面, 增强林业产业风险防范能力。

5.2.3 探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

积极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 提高补助标准, 调动林农林权所有者守护森林的积极性。探索从生态效益直接受益单位及对生态造成破坏的单位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 用于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及对林木所有者进行补偿。要采取联户管护、专业承包管护、委托管护等形式,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真正把管护主体、管护责任落实到位。

5.2.4 积极推进林木采伐制度改革

实行林木采伐分类管理, 非林业用地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 由经营者自主采伐。取消林木采伐限额分年度控制, 实行5年总控、年度调节使用, 商品林采伐限额指标有结余的可结转使用。简化采伐审批程序, 推行采伐限额公示制度, 做到简便易行、公开透明。在申请、受理、调查、许可等方面要切实减少中间环节, 简化办事程序, 减轻林权所有者负担, 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民、高效的服务。

5.3 构建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确保林区和谐稳定

5.3.1 健全森林防火应急处置体系

完善森林防火体系, 健全完善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 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专业扑救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升火源管控、预警预报、防火指挥、火灾扑救、防火阻隔、物资储备、投入保障等水平, 坚决防止重大森林火灾。

5.3.2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 提高监测识别能力, 加大检疫执法力度, 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检疫, 建立健全预测预报网络, 强化县、乡、村三级防御体系建设, 对纵坑切梢小蠹虫、华山松木蠹象等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将危害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状态, 使全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5.3.3 构建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始终坚守“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这两条基本准则, 全力推进平安林区创建工作, 构建森林资源安全防范体系, 县、乡、村、组四级防范体系, 涉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防范体系, 森林火灾预防、扑救防范体系,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防范体系, 涉林重点行业安全防范体系, 重点林区、重点要害部位防范七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规征占用林地、盗伐偷运、偷捕盗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5.3.4 强化资源林政管理

严格执行《陆良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林地管理, 严格征占用林地限额审批, 建设用地尽量少占林地或不占林地,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定额管理、林木采伐管理、采挖移植许可等制度, 坚决守住森林采伐限额和林地使用定额红线, 坚决杜绝公益林区商品性采伐, 维护生态安全。

5.3.5 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

认真实施“利用法国开发署贷款开展生物固碳造林和沼气建设”项目,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 统一补助标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验收, 大力开展沼气建设和节能改灶, 真正成为农民群众普遍欢迎的民心工程。积极发展太阳能等农村清洁替代能源, 加大以电代柴、以煤代柴的力度, 大幅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同时加强农村能源队伍建设, 强化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农村能源工程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陆良县林业局.云南省陆良县“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R].陆良:陆良县林业局, 2010.

森林林资源管理 篇6

佛保森林公安派出所管辖范围主要是国有森林和林地,另有3 353.73 hm2的集体林仅分布在佛坪、观音山2个自然保护区内,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按照现代林业的经营分类,隶属于生态公益林的范畴,应属于公益性集体林。自保护区建立以来,这些公益性集体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就一直是引起保护区管理机构与村民矛盾冲突的根源,也成为多年来困扰森林公安管理机关的难题。为此,结合管区内公益性集体林管理的现状,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森林公安加强公益性集体林管理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公益性集体林及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

佛保森林公安派出所管辖范围内的佛坪、观音山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2 100 hm2,其中集体林面积3 353.73 hm2。佛坪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直属于国家林业局管理的3个保护区之一,2004年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佛坪保护区原规划面积35 000 hm2,实际面积28 586.3 hm2。保护区内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下,基本处于半封闭半自给的状态。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区内林权不清,对集体林的管护面积、四址界限争议较大,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当地政府曾经就林权问题进行过多次磋商,一直未能达成共识。2004年12月,在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林业厅的指导协调下,最终解决了久拖不决的林权问题。林权清理后,对保护区的管护面积、四址界限进行了调整,最终划定保护区管护面积28 586.3 hm2,其中集体林面积为1 887.73 hm2(含2村4组76户村民的家庭柴山),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6%。集体林集中分布在保护区的岳坝、大古坪2个保护站的管区。其中,岳坝保护站管区有集体林545.27 hm2,包括1村1组12户村民的家庭柴山,大古坪保护站管区有集体林1 342.46 hm2,包括1村3组64户村民的家庭柴山。佛坪保护区是秦岭林区唯一没有经过森工采伐的地段,区内动植物资源密布集中,堪称秦岭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缩影”。据调查,区内有种子植物132科561属1 337种(含种下等级),共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红豆杉、独叶草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9种。兰科植物50余种,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70余种。有脊椎动物33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44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9种,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动物38种[1]。特别是当今世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旗舰动物大熊猫在该区野外生存数量已达100余只,约占秦岭大熊猫总数的40%,是大熊猫在秦岭的中心分布区,被专家誉为“大熊猫在地球上最有希望繁衍生存下去的栖息地”。

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与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是2002年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从其抚育管辖区域内划出一部分申报获准设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该区也是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重要栖息地。保护区南北长20 km、东西宽15 km,总面积13 534 hm2,其中国有林面积12 068 hm2,佛坪县长角坝乡东河村集体林面积1 466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8%,涉及1村3组49户的家庭柴山。过去由于森工企业的多年采伐和人为干扰,致使这一区域的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逐渐迁移稀少。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保护区的设立,区内森林植被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活动频繁。据调查,保护区已发现野生植物1 30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8种,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14种。共分布有脊椎动物227种(亚种)[2]。

2 公益性集体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突出

佛保森林公安派出所管辖范围内的公益性集体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村民集体组织村委会或村民小组所有的森林、林木、林地(政府已确认颁发了林权证);另一部分是由村民个人直接使用的柴山(政府已颁发柴山证)。根据我国《宪法》和《森林法》的规定,他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但是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森林、林木、林地,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价值或其保护物种的独特性,又必须遵守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这样就形成了所有权、使用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权利分离以后,国家应当保证各利益关系方最基本的利益,然而由于受我国国情和地方经济能力的制约,长期以来区内群众极少从中受益。《自然保护区条例》中虽然也原则性提出要妥善解决林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但都没有具体的补偿标准和措施,只规定了许多约束性条款和处罚标准,如“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等,由于法规的不完善和政策补偿措施的不到位使得公益性集体林中利益关系不明确,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补偿和保护,广大群众参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实际上,自保护区成立以后公益性集体林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利名义上被剥夺了,基本上是只有义务没有权利,这就势必加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一些村民在集体林内毁林垦殖,伐木、采集林副产品、中草药、放牧、狩猎等活动频繁,给自然保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保护区被肢解、破坏的问题时断时续。特别是村民自用的柴山因其自身生存的需要,对《条例》规定的约束性条款根本无法执行,如果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加以限制,势必影响林区群众的生存权,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少数基层干部、村民受眼前利益的影响而认为保护区的设立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阻碍。面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佛坪、观音山2个保护区一直把扶持社区经济发展作为解决资源保护与群众利益之间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通过兴修水电站,造桥修路,投资教育,推广节柴炉、节柴灶,引进地膜玉米技术,扶持山茱萸、天麻等中药材栽植,开展中蜂改良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使社区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尚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群众生产生活与资源利用的矛盾尖锐。

2009年,按照中央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佛坪、观音山2个保护区内的公益性集体林按照国家政策进行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产权,除村民所有的个人柴山,对公益性集体林采取“均股不分山”的股份制形式进行了产权改革,但由于其处于自然保护区内,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其属于生态公益林,村民不能对其中的林木和林地进行商业性开发利用。本应由国家对持有股份的村民进行生态效益补偿,但因受地方经济的制约,陕西省的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措施迟迟没有出台和兑现,使自然保护区公益性集体林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应得利益依然无法落实。

2.2 资源消耗严重

佛保森林公安派出所管辖的区域是佛坪县县域经济非常落后的地带,相对海拔较高,常年气温偏低。居民生产、生活、做饭、取暖等都与木材息息相关。目前,境内有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25户598人,其中在佛坪保护区实验区的有岳坝村大城壕组、大古坪村西河、街上和下河组,共2村4组76户387人;观音山保护区实验区有东河台村的3个村民小组,共49户211人。据有关资料调查,区内村民做饭、取暖户均年耗薪柴12.6 m3,食用菌等林副业生产户均年耗材16 m3,自用材采伐户均年采伐指标3~5 m3,仅此3项统计,保护区内村民年需消耗木材在3 000 m3以上。另外,区内盗伐、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据原佛坪保护区林业公安派出所统计,该所曾办理盗伐、滥伐林木刑事案件9起,涉案木材达2 459 m3。林木资源的过度消耗,使保护区内靠近路边的森林植被与高山植被形成鲜明对比,对野生动物种群的分布和迁移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3 采伐更新困难

资源保护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保护,还必须考虑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状况,否则保护区的存在和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有效缓解自然资源保护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木材供需矛盾,保护区管理机构已默许当地林业部门每年向区内村民发放一定数量的自用木材采伐指标,允许村民在集体山林中按规定采伐少量的木材用于家庭生产、生活。申请自用材采伐指标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只需要保护站和村组签署意见,乡林业站批准设计即可。按规定林木采伐后应当及时进行更新造林,但是在林区仍存在群众经济困难、苗木种源匮乏、村民认识偏差等问题,认为所种的树木所有权不属于自己,就不愿花钱为他人造林,保护区管理机构也没有经费和精力去进行林木的补种更新。因此,对公益性林木的采伐更新只能靠森林自身的更新能力恢复。

2.4 资源安全隐患较多

公益性集体林由于人为活动频繁,对资源的干扰破坏严重,历来是林区资源安全隐患最多的地方。纵观佛坪、观音山2个保护区集体林中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1 森林火灾。

在保护区内,森林防火虽然已得到政府、单位和村民的重视,森林防火的制度、措施、预防设施、扑火机具都比较健全,但火灾隐患却依然存在。一是刀耕火种的传统生产方式尚未彻底杜绝,每年春耕生产期间仍发现有少数村民烧地边、煨火肥;二是来自村民家庭用火的威胁。林区多数村民的房屋与山林紧挨,防火隔离措施不到位,如果村民家庭失火,极有可能引发森林火灾;三是少数村民砍柴、林副业生产中野外吸烟、烤火时的疏忽大意;四是痴呆、傻哑等监管易失控人员都是引发森林火灾的重要隐患。

2.4.2 滥伐林木。

自然保护区内村民家庭自用木材生产以及木耳、香菇等林副业产品的开发是缓解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有效途径,但少数农户借机在林木砍伐中批少砍多、批次砍好,甚至无证采伐。原佛坪自然保护区林业公安派出所曾经一年内处理自用材和香菇生产中超量砍伐林木的农户20多户,有4人还受到了刑事处理。

2.4.3 竹材生产。

公益性集体林林分结构多为针阔混交林,林下为巴山木竹。巴山木竹是大熊猫的主要食源。近年来,受保护区周边村民售卖竹子的影响,一些村民也开始尝试销售竹子挣钱。2008年有记者发现后,认为已威胁到了大熊猫的食源,专门就此事进行了报道,曾引起了省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制止。

2.4.4 毁林垦殖。

退耕还林本是兴林富民的好政策,但却有人趁机砍大树栽小树,毁成林植幼林,以经济树种代替林内树木,对森林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2.4.5 安夹放套。

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使林区的许多村民从小就学会了安夹放套捕猎野生动物的方法,逢年过节吃野物肉是非常普遍的事。虽然现在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内捕猎管理严格,但仍有村民私自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田边地头以及私人柴山上安夹放套狩猎。

3 对自然保护区公益性集体林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制订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

建议陕西省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制订、出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落实补偿费用,让公益性集体林的利益主体真正从中得到实惠,以调动广大村民参与资源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3.2 改革集体林管理方式

建议保护区管理机构尽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积极进行集体林管理方式改革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根本解决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公益性集体林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性公益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造福子孙后代。在公益性集体林管理方式改革中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3.2.1 实行征用和剥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对处于缓冲区的集体林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征用,对处于保护区边缘的村民柴山和实验区的集体林从保护区中剥离,还权于民。这样一方面保持了保护区的完整性,有利于国家自然保护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广大村民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解决了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3.2.2 由保护区管理机构租赁管理。

在征用林地费用一时难以落实的情况下,可采用租赁管理方式,由保护区管理机构与集体林地所有权人协商签订租赁管理合同,由保护区管理机构每年向集体林所有权人支付一定费用,约定一定期限,然后将集体林交予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政策和法律进行管理,避免出现管理主体不清、推卸责任等现象,使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广大村民最大限度地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利益共同化[3]。

3.2.3 将集体林与保护区彻底剥离,交给当地政府或村民集体组织进行管理,使森林、林木、林地的管护责任回归到所有者和使用者,达到林地经营权与林木管理权的统一。

将林地的多方利益变成单方利益,也便于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的解决,让村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容易受地方经济、文化水平和世俗习惯的影响,如果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跟不上,很有可能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巨大破坏。

3.2.4 继续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行使监督管理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其持有的股份获取国家生态效益补偿费。

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相关的规定继续行使资源监督管理权,在不对大熊猫栖息地造成重大破坏的前提下,允许村民从事一定数量的林副业生产,允许以择伐的方式采伐自留山上的薪柴,允许对集体林进行适量的更新采伐,以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禁止乱砍滥伐、毁林开垦、开矿、采割竹材、安夹放套等违法行为。保护措施坚持以下几点:(1)继续开展社区扶贫活动,从项目、资金、技术方面对村民进行资助扶持,帮助社区群众脱贫致富;(2)广泛推广节柴灶、节柴炉等节能项目,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3)加强林区道路、桥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以调动群众对保护工作的参与度和积极性;(4)继续与村民签订护林防火责任书,实行扶持与生态责任挂钩。保护区管理机构通过基层工作人员的巡护监测、群众举报等方式,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但是如果国家生态补偿费用不能及时到位,群众不能从中得到相应的收益,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将永远存在。

3.3 充分发挥森林公安的作用

公益性集体林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社会管理工作,牵扯面广、涉及利益关系多,如果处理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群体事件,影响林区的社会稳定。森林公安派出所既是森林资源的保护者,又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长期处于林区社会治安管理的最前沿,工作要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预先了解矛盾的焦点和问题,做好当地政府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参谋和助手。一是将公益性集体林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作为基层森林公安派出所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调查收集公益性集体林的户主、位置、面积、四址界限、资源状况等基础信息资料,绘制标注准确的责任区警务图,并建立电子信息档案;二是严格监督检查村民自用材,香菇、木耳生产用材、竹子采割指标的审批采伐情况,与基层管护单位联系,对木材、竹材的采伐、采割过程做到“伐前察看、伐中检查、伐后复查”,从源头上杜绝无证采伐、超量、异地采伐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4];三是积极协助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开展野外巡护监测工作,严厉打击安夹放套、乱捕滥猎等各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活动;四是配合做好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等方面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野外火源检查,及时查处野外违规用火案件;五是妥善处置涉林纠纷,要按照“预防为先,教育疏导为上,惩治处理为次,平息事态为本”的工作思路参与事件的平息化解工作,既不能以资源保护为借口伤害林农的合法权益,也不能放纵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以维护林区的社会治安秩序和保障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安全。

摘要:以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三分局佛保派出所管辖区域内公益性集体林管理为对象,调查分析了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公益性集体林及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总结其集体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自然保护区公益性集体林管理的对策,以为森林公安派出所开展基层基础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森林公安,自然保护区,公益性集体林,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诗峰,张坚.佛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程平西,席欣民,张怀科,等.陕西省观音山自然保护区资源评价与保护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8(4).:28-30.

[3]徐峰.浅析林业行政执法问题与对策[J].安徽林业,2008(1):55.

谈林改后集体林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篇7

目前正在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2006年、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定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度重视,并多次深入实际考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目前,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省已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云南、安徽、河北等省正在全面推进改革,其他省区有80个县市正在进行试点,全国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已超过3 333.33万公顷,占集体林地的1/5。

全国各地大力推进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将林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保持林地国家和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经营权交给能够和善于经营的主体,使农民不仅具有经营的主体地位,而且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调动其积极性,促进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林业生产经营要素的自由流动,初步建立起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多元化,责权利相统一的新机制,较好地解决一些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如资金问题和管护问题,激发了广大林农和全社会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由此可见,通过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业所有制形式和投资结构开始趋向多元化。

《国家林业局关于“十一五”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试行办法》正是在全国实行林权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实施的,对集体林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将极大地改变集体林经营集约度低下、经营水平不高的现状,有利于集体林实现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1 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重要意义

森林经营方案是指导经营单位保护、发展、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科学经营、永续利用和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总体规划设计文件,是编制中长期计划、组织森林经营、确定采伐限额、安排营林生产和投资的依据。

(1)通过森林经营方案的合理年伐量计算,核定采伐限额,进一步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的采伐管理制度,可提高林农的造林营林积极性,使集体的森林经营逐步纳入永续利用的轨道。采伐限额需要申报和批准,手续繁琐,尤其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极大地影响了林区群众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森林经营方案确定采伐地点和采伐量,可大大减少林农的采伐手续,只要达到采伐年限和标准,在可持续经营的目标下,就可以按照方案制定的采伐范围、时间、方式和强度进行采伐,避免“有林无指标,有指标没林”的情况出现。

(2)促进经营水平提高,督促林农采取更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根据森林经营方案确定采伐,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干扰,使经营水平高、经营措施好的林地缩短经营周期,由此促进经营水平和经营措施的快速提高,提高林地的生产力。

(3)有利于集体林区分类经营的落实,增加林地利用率。在实行林改的基础上,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可从宏观上对经营措施和经营模式进行规划,使因外出务工而闲散的林地通过流转得到经营利用,提高林地的利用率。

(4)有效减少对森林的乱砍滥伐。福建、江西、辽宁等省的实践证明,改革不仅没有引发大规模的乱砍滥伐,乱砍滥伐案件反而大幅度下降。2005年江西省森林案件发生率同比减少了45%。其主要原因:一是20年来的实践证明,政策越变越好,农民担心政策变的心理已基本消除,更重要的是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砍树也不再是农民生活的必需。二是林权改革后,林木和房屋一样,成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为实现树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农民选择在最佳采伐期采伐利用。三是我国实行了有效的限额采伐管理制度,近20年来,我国每年的森林采伐量都很好地控制在森林生长量之内。

2 集体林与国有林经营的区别

(1)经营主体不同。林场的经营主体是国营林场,集体林地的经营主体是各家各户以及承包经营的大户或公司单位。

(2)经营目的不同。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各项林业工程陆续实施,国有林经营逐渐由木材生产向生态保护转变,尤其是天然林。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展,集体林经营将日益侧重经济目的,重视效益产出,同时兼顾森林的生态效益。

(3)经营水平不同。国有林的经营集约,育苗、整地、种植、抚育、采伐和更新的操作相对规范,整体水平较高。集体林地经营受市场影响大,经营相对粗放、分散,林木长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人工干预少,生长量偏低。

(4)经营单位不同。国有林的经营单位是依据自然地理地形和经营习惯区划的小班,集体林是各家各户的山头地块,分布不规律。

3 编制集体林的森林经营方案需要注意的问题

(1)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要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分类经营,充分体现“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现代森林经营理念,对发挥集体林的森林功能,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及效益,促进“兴林富民”,实现集体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要加强集体林经营模式的研究。当前尤其是南方集体林区农村的青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分山到户后各自经营过于分散,水平不一,且各家人力资源情况差别大。如果全部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由于地块过于分散,难以形成集约规模经营局面,森林经营方案难以科学编制,即使编制完成也难以有效实施。要根据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加强集体林经营模式的研究和推广,人多地少的林区,可采用多户合并作为林班;人多地少的林区可以采用分山到户后的林地产权不变,各户入股,以村或村组为单位集体经营的方式,制定经营措施。各户入股、集体经营可以很好地整合全村人力资源,对闲散林地进行利用,规模扩大,可使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更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实现经营采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3)要协调好农民采伐预期与国家计划采伐指标的矛盾,要建立既能保证森林资源消长平衡,又能适应林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森林采伐管理办法。一是在坚持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对商品林采伐的限制,足额满足速生丰产林的采伐指标。二是采伐限额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年限由经营者自主确定。在一个限额期的5年内,当年的采伐限额可以结转下一年度使用。三是木材采伐指标的分配和采伐许可证的下达,实行公示制,采伐许可证由林木所有者直接申请。

(4)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依法进行,确保森林经营方案能够实行。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拥有林木的经营和使用权,要提高农民投入到林业建设中的重要前提条件就是要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森林经营方案要公开、公正、科学管理实施,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协商落实林种区划,为实现分区施策、分类经营奠定基础。

(5)建立和规范林地产权流转制度,保护农民正当权益。林改后,要面临林地的经营和使用权转让问题。在林地流转过程中,县级林业部门要对林地进行评估,规范流转合同,避免林农因低估价值,日后发生纠纷。同时,明确承包者在经营期间发生林地征占用时的补偿分配细节,消除承包过程中涉及林地征占用时存在的利益分配纠纷隐患。

(6)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要根据资源状况,因地制宜。由于森林经营方案是分林种及经营类型进行设计的,生产单位可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经营和管理,为合理组织经营提供方便。

(7)县市林业职能部门要根据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部署,开展县(市)、场级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全面、真实掌握本地区内的森林资源现状,联系各县(市)编案实际,修定县(市)、场级编案的相关林业数表,开展乡镇、场级编案试点,分解县(市)级森林规划指标,进行经营方案编制工作,自下而上地进行编案汇总,形成县(市)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说明书(报告)并上报审定。同时,加强经营方案的实施监督,将落实结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任期森林资源消长目标、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高兆蔚.福建省林改后森林经营编案技术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 2007, 21 (4) :1-5.

[2]李文娟.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意义、内容及编制要点[J].防护林科技, 2009 (4) :71-73.

[3]周宏.新形势下森森经营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5) :98-100.

森林林资源管理 篇8

广东三岭山森林公园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湛江市区三公里处, 总面积1512.33hm2, 是在原有三岭山林场的基础上设立的, 林场过去从经济利益考虑营造大量的人工林, 主要包括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木麻黄、大叶相思、隆缘桉、尾叶桉等, 原生植被破坏严重, 森林景观单一。湛江地处南亚热带, 公园内土壤松散、砂质壤土厚度较大, 水土流失严重, 虽然组织过多次义务植树, 种植了阔叶树如大叶榕、大王椰子、木棉、芒果、凤凰木、麻楝、愰伞枫、苦楝等, 但数量和规模有限, 对森林景观效果的提升和生态效益的改善甚微, 且人为活动 (砖厂、养鸭场) 也与整个公园森林景观不协调。因此, 必须对现有人工林和荒山荒地进行改造, 促进具有南亚热带森林景观特色和生物多样性森林群落的恢复。

2 林相改造的基本原则

2.1 生态优先原则

林相改造以维护本地生态平衡为宗旨, 以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林观为前提,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统筹经营森林景观、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 大力选种树体端庄、树形优美、观赏价值高、寿命长的乡土树种, 突出地域特色;适当引入外来树种, 丰富森林植被资源, 形成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乔灌齐备, 常绿与落叶搭配的阔叶混交林, 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 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改善林分层次结构, 提高森林景观质量。

2.2 循序渐进原则

林相改造是一项艰巨且漫长的过程, 因此, 推进这项工作要做到远、近期目标结合, 合理规划, 分阶段分批次, 科学地选择和运用各类植物并合理配置其规格和数量, 以复合种群规律为指导, 人工促进自然演替, 使得森林景观—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根链条能够科学有序地运转, 并发挥其最大效能, 为实现森林旅游提供可行性的条件。

2.3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公园原有森林植被分布, 按照“以林造景, 以林配景”的要求, 营造林相外貌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特色鲜明又合乎生态要求的森林大景观;在小地段, 按“一林一景, 步移景换”和“春观花, 夏赏叶, 秋观果, 冬赏形”的要求, 提高森林观赏价值, 突出“形态、色彩、风韵”的鲜明特色, 丰富森林小景观, 极大提高公园森林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避免森林景观纯林化的弊端。

3 公园林相改造的具体措施

3.1 改造总体设想

按照“香化、色化、果化”有计划的组织, 以核心规划区为基点采用分期分批的办法进行, 主要通过抚育间伐和引种树种, 形成多种复层人工生态系统。在收集本土树种与引种植物的基础上, 沿着小规模培育到大范围推广的思路, 积极推进公园林相改造步伐, 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树种选择

3.2.1 本土树种选择。林相改造应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

水体和生态结构, 植物的生态习性也应适应当地的生长气候和地理条件, 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造就成一个独具特色并充满生机的优美环境, 并能与周边氛围协调, 融合。三岭山森林公园地处湛江市近郊, 树种选择上以乔木类的木兰科 (如白兰、含笑、荷花玉兰) 、松柏科 (罗汉松、五针松) 、杉科 (红豆杉、南洋杉) 、桑科 (凤凰木、小叶榕) 、豆科 (黄花梨、铁刀木) 、樟科 (香樟、金丝楠) 植物, 灌木类的桃金娘科 (桃金娘、红千层) 、海桐科 (海桐) 、金缕梅科 (蜡瓣花、金缕梅) 、芸香科 (九里香、桂花) 、千屈菜科 (指甲花) 、萝蘼科 (夜来香) 植物, 蔷薇科 (月季) 、忍冬科 (金银花) 、豆科 (油麻藤) 、西番莲科 (鸡蛋果) 、葡萄科 (爬山虎) 、紫葳科 (炮仗花) 等藤本植物以及百合科、炸酱草科、天南星科、石竹科、十字花科类的地被植物。这些植物分布广泛, 适应湛江气候条件, 并能体现湛江热带景观特色。

3.2.2 引种树种选择。通过与引种种源公司合作进行苗圃基地

建设, 引种原产澳大利亚优良抗逆性景观木本植物, 以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为主, 水生植物为辅。树种重点选择以桃金娘科、山龙眼科、紫葳科、梧桐科等植物, 耐海风、抗盐碱、抗硫抗酸、耐贫瘠、节水免维护、耐潮湿、适合季节性沼泽和湿地, 耐高温的特性适应湛江气候条件及公园土质贫瘠、土层沙砾厚、保水性差的瘠薄土壤, 且在后期维护管养过程中能有效减少养护难度及经费开支。同时, 引种植物本身所特有属性包括开花、叶色、生长势强、具芳香等优良性状丰富公园森林植被多样化与色彩变换, 是提高公园整体绿化水平、扮靓公园森林景观效果的理想树种;是林相改造这项长期且重大项目得以完好进行的重要途径。再此基础上, 前期根据植物生长习性有计划、小规模的统一栽植;从公园的长远发展来看, 后期在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成熟的前提下扩大本土树种的栽植范围和数量, 加强引种植物的选育和栽培力度, 并进行合理而科学的应用, 从而为公园塑造景观创造新的亮点。

3.3 具体规划布置

3.3.1 现有人工松树林、桉树林林相简单, 给林火的发生和蔓

延埋下了严重隐患, 加之林事、农事及人为活动, 野外火源管理难度逐增, 因此, 在森林边界处设置非松类阻燃防火常绿树种, 建设防火林带, 从长远出发阻隔祸患的发生。主要防火树种有:木荷、火力楠、苦储、竹柏、麻栎、冬青、闽粤拷、青沟拷、杜英等。3.3.2借鉴其他林区林相改造的成功经验, 对公园已成熟人工松树纯林分批次进行带状或小块状抚育间伐, 强度在30%~50%, 补植诸如北美枫香、红叶石楠、乌桕、重阳木等乔木或亚乔木, 实行大苗全冠带土栽植, 并增加本土地被植物, 迅速形成完整的森林自然生态景观, 大力提高林区光能和土壤营养的空间利用率, 促进林分生产力的提高和地力改善, 打造松阔混交林。3.3.3按照景观生态学、森林美学原理, 采取卫生抚育、透视抚育等手段, 在尚未完全成熟的常绿林, 大力间植北美枫香、鸡爪槭等秋色叶类乡土树种, 建成地带性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组成的环境资源斑块。逐步利用季相变化明显的秋色叶树种以及开花乔灌木树种代替原有常绿树种, 将林相色彩由单一的深绿色变为红、黄、绿等色彩相结合的优美林相, 增加公园季相景观效果。同时利用观花植物, 色彩缤纷的花朵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 增强视觉效果。

3.3.4 根据公园具体地形、地貌等自然特点, 结合道路交通贯

穿林区的实情, 林相改造采取先沿道路周边, 再深入林区的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百蓬路是公园连同城区和乡镇的唯一通道, 也是公园与湖光岩景区相连的纽带, 首先在百蓬路自赤溪大坝以西的道路周边进行改造, 改变道路自修建以来以木麻黄、桉树为主的单一道路景观, 丰富景观层次, 使林相改造的效果得以充分且最早体现。在百蓬路两侧绿化带种植高大观花乔木, 丰富景观色彩。公园景区内, 考虑沿核心区规划中的环湖路和登山园道两侧, 规划种植色叶灌木或者观花、观干树种, 丰富景观色彩。

3.3.5 根据景观的视觉效果, 在公园山体山脊、沿赤溪水库选

择角度适合的视点、森林的至高点、登山园道尽头及重要观景点等, 丛植或片植色叶树种。在主要以灌木为主的地方种植山杜英、法国枇杷、重阳木等色叶乔木;在乔木较密集的环境中, 适量砍伐视觉近景中的植物, 在其中种植色叶灌木, 如红叶石楠、大花紫薇等。

3.3.6 根据公园中长期规划, 结合湛江特有的南亚热带地域特

色, 通过创建万果园来丰富公园文化, 也迎合广大旅游爱好者及市民的需要。万果园的建设, 结合农业观光旅游建设, 在桉树林区, 间伐乔木桉树, 补植各类果树 (胸径5~8cm) , 经过3~5年人工管理和养护, 增加种植低矮地被植物, 如因果树对阳光的需求, 考虑砍伐果园中剩余桉树及其他大乔木。短时期内可以观花, 从长远角度来看, 也带动公园农业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3.3.7 利用芳香植物特有的芳香, 考虑主要以木兰科植物, 辅以

木犀科、芸香科、蔷薇科等科属植物, 建设芳香植物专类园, 依据规划设计图进行种植, 考虑选择胸径5~8cm乔木进行4×4m栽植, 同时考虑季相变化和乔灌草搭配, 发挥芳香植物天然的能起到防病强身保健功效, 芳香溢远。在园路转角或凉亭旁, 种植或浓郁或淡淡飘香的植物, 如栀子、玉兰, 四季桂、丹桂等。在散步道两边, 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芳香植物, 如西洋甘菊, 柠檬草, 鼠尾草, 百里香, 香叶天竺葵、薰衣草、迷迭香, 栀子, 玫瑰, 柠檬马鞭草等, 行人走动便会飘起阵阵芳香, 令人心旷神怡。

3.3.8 引种园林植物一方面能丰富公园物种多样性, 且植物无

入侵性使生态系统结构更为完善, 生态环境更为良好, 同时引种植物所特有的属性使植物的观赏性大大增加, 在森林的山脊栽植耐贫瘠、耐干旱的观花、观叶树种, 如红冠桉、澳洲火焰树等;沿着赤溪湖岸栽植夏日暴风雪、福斯特红千层等;在缓坡及因人为活动而裸露的砂土上栽植攀援或吊垂的匍匐银桦, 遮蔽裸露的地表;公园入口处片植巴西塔树, 树体高大且生长迅速的塔树创造浓郁、幽深的森林景观, 满足游人返璞归真的念想;在公园景区内孤植或丛植观赏高大乔木, 如叮当树、美国黄钟花、雨树等, 丰富景区孤植树种。

4 预期效果

经过林相改造后的公园, 形成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优美的景观环境, 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把观光旅游和生态旅游、农业旅游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是公园长远发展的重要环节, 从而产生较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走森林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之路。

参考文献

[1]湛江市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zhanjiang.gov.cn/_layouts/ApplicationPages/Modules/News/ZWGKDetail.aspxid=cd87082c-433d-a4f8-45ebb667b4a0.

[2]袁建雄、马林,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改造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9) :80-81.

[3]王玉松、卢芳, 浅谈徐州市侧柏纯林林相改造的途径[J].江苏林业科技, 2003 (12) :54.

[4]李长霖, 让乡土植物“染”绿城区[EB/OL].淄博日报, 2008 (5) .

上一篇:改变评价方法下一篇:综合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