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隐性课程

2024-08-16

英语隐性课程(精选十篇)

英语隐性课程 篇1

一、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要进行课程建设,首先必须要弄清“课程”这一概念。课程,指的是学生所学习的科目以及所安排的相关的学习进程。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本文是从狭义的角度来探究如何建设好大学英语这门课程。

教育部2007年制定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对大学英语课程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这些年,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一直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很多高校把大学英语人为地分为“读写”和“听说”两种课型,并配有专门的老师辅导。 在学时分配上,采用“1+1”或“1+2”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年教授基础英语,进入大二之后学习行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另外,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大学英语分层的教学。一些重点院校则尝试了更为灵活的学分制,采用大学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选修制;宁波诺丁汉大学采取的 “专业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然而,虽然我们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投入了很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人才市场要求还是相距甚远,也就是说,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处在一个“费时低效”的尴尬局面。

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和管理操作已有很多类似研究,但课程建设仍然缺乏可操作性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脱节,教师理论意识缺乏,这导致我们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影响改革的深入。为此,我们应先对课程这一概念有个详细了解。

二、隐性课程的含义

课程一般被理解成为学习方案或具体的学习科目。但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我们应该摒弃这种狭义的概念,而从广义上对狭义的课程建设进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界定为 “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计划、进行和发生的所有教育内容的总和”。在这个定义中,课程不仅是计划性和规范性的内容,它更具实际性,是实际发生的教育内容。它是计划性和实际性的统一。

实际上,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未必完全按照计划进行,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计划进行调整,而学生又有自己的兴趣偏好和不同要求。这就造成教师所授的知识不完全是实际计划的课程内容,学生所学的东西不完全来自教师所教的课程,这种现象下的课程就预示了隐形课程的存在。 Meighan(1986)认为,隐性课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界定。在宏观层面上指自由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指教师、学生实际上所从事和经历的活动和教育机构正式明确表述的计划课程之间相区别的内容。

它与显性课程主要有三方面的区别:一是在学习内容上,显性课程主要是教授学术性知识,而隐形课程中,学生得到的知识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二是在计划安排上,显性课程是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参与,而隐形课程是无计划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中接受所学到的知识;三是在学习环境上,显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的,而隐形课程是在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三、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研究内容

大学英语课程有它的独特性:一方面,它是一门语言,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升的是自己的语言能力。而现有的大纲并没有对英语语言能力有明确的描述,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而设定一个隐性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学生是成人,和婴儿学语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单纯无意识的,而且这时候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完全听从老师,有自己的见解。

所以,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两方面。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来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除了教师、学生当然还包括学校层面的隐性课程。在我国,是由教育部统一制定和规划某一门课程要求,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进度到教学评价考核都是一个标准,强调全国的整齐划一。相对于国家规定的显性课程,各个学校又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从隐性课程的视角来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着手。

四、从隐性课程视角建设大学英语课程的方法

1. 学校层面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但在实际情况下,不可能要求全国所有高校都实行统一的教学要求。 蔡基刚(2007)认为,应当用“能力等级量表”来代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三个要求。等级量表中只提供听、说、读、写各种英语技能相对应的级别要求,而学校在操作时,可参照量表,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听、说、读、写技能上不同的要求。

课程设置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种对“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定位,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而这种定位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在教学上对于英语基本能力的一再巩固和训练,加上应试的影响,所以, 很多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的认识停留在没什么用处,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四、六级考试。然而,随着我国大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已不再单单是加强学生的英语基本应用能力,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培训大量合格的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英语教师,这就必然需要学校的支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建立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教育地区性发展并不平衡,我们应该结合地区差异和各个学校的学科特色, 建立一种多元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高校千篇一律的“电脑+屏幕”的多媒体教室已不能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应该配置一些新的软硬件技术。如:对外经贸大学建立的“机辅商务英语写作中心”等配备多种软件系统,机辅商务写作教学系统、机辅商务翻译教学系统、机辅商务实训平台、机辅商务英语专业考试平台、商务英语写作语料库、商务英语模拟实践教学平台等就实现了富有课程特色的生态化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指导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是我国各高校之间有时校情差异较大,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无法真正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来执行,这也是各学校存在隐性课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学校的层面对大学英语隐性课程进行相关研究,也为以后的文件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 教师层面

在充满变化的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中,随时都可能生成教师意料之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事件。因此,教学活动之外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以及师生关系等,成为了教师层面的隐性课程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情感因素在隐性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增加对学生的情感关怀,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比如放下教师的架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语气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要适当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合理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参与,这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教学的良性发展。

在强调教师关爱学生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教师本身。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普遍课时多,工作量大,在学术上没有专攻,听、说、读、写、译样样教,属于“万金油”的角色,繁重而重复的劳动导致老师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注重自己的专业成长。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首先,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积极送教师到外面进修、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

其次,是对教师教育能力的培训。让教师对应用语言学、教育心理学和课堂管理都有全方位把握,从“教书匠”真正变成一个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层给予充分重视,把科研活动作为日常工作来抓,不仅派教师出去研修,还要积极开展校内研修活动,让教师有持续不断的机会去学习。

一门课程的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全方位参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在这方面基本属于“被动”角色。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师们就是按照固定的大纲教好自己的那门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决策、课程评价方面处于“失语”状态。他们对课程的理解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教学大纲”“授课计划” “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认识上以及“教学方法和步骤”这些方面,还没有把自己真正看作是课程建设的行为主体。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行为的组织机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策略的实施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而教师又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同时,教师自己也要转变观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投入到课程建设的洪流中。另外,学校也要给予支持,保证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 学生层面

在语言学习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样不可忽视。Nunan(1989)就认为“语言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官方’ 课程,但同样取决于学习者的态度和期望”。因此,在学生层面来研究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动机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还是处于工具型动机,主要是为通过考试和就业,融合型动机相对较弱。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谈到测试的反拨效应。既然四、六级考试是起着一种“指挥棒” 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这根“指挥棒”,对四、六级考试进一步改革,真正把语言运用能力作为考查的核心内容,通过测试来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蔡基刚(2010)认为:“造成这种以应试为目标的语言学习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存在较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学目标一直定位在基础英语上,而这一定位的主要副作用就是带来了普遍的应试教学。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不提出清晰的使用英语的具体目标,由此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学生英语学习越来越迷茫,隐性课程的存在也就在所难免。”与此同时,学生对现行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并不十分满意。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就是中小学英语的延伸,无非扩展一下词汇量,而且“学”和 “用”脱节,针对性不强,综合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而一些教学课件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多媒体素材缺乏系统性; 此外一些课件过多使用了图片、声音、动画等文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影响了学习效果。这些问题,造成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产生隐性课程。

当然,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去看。一些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起到了正面的促进作用,而有一些影响是负面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正确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 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效果。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除了从学校、教师层面对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进行改革,我们还可以开设一门先行课程。即正式上课前让学生讨论和了解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对比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的区别, 以便做好两者之间的合理衔接和过渡,了解大学英语不同层次的要求,对今后的大学英语学习有完整的规划。

五、结束语

中学英语隐性课程设计策略初探 篇2

【关键词】隐性课程 设计策略

一、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英语社会化考试势在必行,中学英语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加快向素质教育转变,隐性课程资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美国教育社会学研究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1um)的概念。隐性课程又称潜课程、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指学校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一样,对人具有全面的教育影响作用。目前普遍认为,隐性课程主要包括校园、课堂等硬件建设和考核评价制度、学习氛围、人文素养等软件建设两部分,主体由校方、教师、学生组成。

二、中学英语隐性课程开发利用现状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实施过程的潜在性、隐蔽性(或不易察觉性),以及结果形成中的预期性、长效性,使得潜在课程难以用量化法来确定,而更多的是需要定性研究。《英语课程标准》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通过对通化市的5所中学调查发现,中学英语教师对隐性课程资源很了解的仅占18%,比较了解的占60%,不太了解的占22%,目前中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调查发现,硬件建设方面:中学均设置英语角、板报、通告栏,但仅有45%教师采取英语角的方式组织课外活动,33%的学生选择参加,2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板报、通告栏偶尔或很少有英语内容;82%的教师和73%的学生,认为用英语元素布置教室对英语学习有用,但仅有68%的学生对教室布置中的英语元素表示满意;多媒体建设方面相对较好,86%的教师认为合理充分的利用影音设备对英语学习有用,83%的教室配备了影音设备学习英语,并且75%的学生表示课后经常使用。

软件建设方面: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教师的个性、品质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近85%的教师和学生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能够起到很好作用,但仅有36%的教师表示善于调控好自己的负面情绪,积极热情地对待课堂教学,基本符合的占41%;认为现行英语考核制度好的教师和学生比例分别为68%和60%,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略高于考试结果,英语考核项目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习惯、语言技能、考试成绩、日常课堂表现和对班级英语学习的贡献;80%以上学生认同教师注重班级英语文化建设,87%的教师和83%的学生认为学习风气对英语学习有作用,但认为班级英语风气好的学生仅占67%;78%的学生表示除了上英语课,通过其他途径学习英语,认为订阅英语杂志报刊对英语学习有用的教师达到了92%、学生为70%,而只有54%的学生经常或总是在课余时间会看有关英语方面的图书杂志或电视节目。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关于中学英语隐性课程,校园建设力度不足,多媒体教学应用较多,但课堂英语元素布设有待改善;英语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英语考核评价体制不够合理,英语文化氛围建设效果不够明显,隐性资源利用不够多元。

三、中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为顺应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和基础英语课程改革目标,对隐性课程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针对学校实际开展多样学习群体的研究是其价值实现的需要,有利于课程资源功能进一步拓展和体现,使课程资源开发更加有的放矢。近年来许多学校课程都已经渐渐意识到隐性课程对于教育的意义。但是在英语的实际学习过程中,隐性课程所蕴含的因素、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却常常容易被相关教育者所忽视。

1.隐性课程研究与教学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由于隐性课程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以及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国内隐性课程研究起步晚、针对性不强、研究不够深入。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等显性因素,而忽视了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缺少对隐性课程内在规律的整合,急需在英语实践活动中搭建平台,通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和效益,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英语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战略性转变。

2.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建设相对滞后。从调查情况看,多数中学和教职人员对显性课程建设较为重视,多媒体应用较为普遍,教学法应用较为灵活,课堂氛围很活跃,但英语教学依靠课程表、依靠练习题、依靠成绩单的现象普遍存在,校区英语环境营造不足、课堂部设缺乏创新、英语文化建设方法不多;教师建设重视入口关,缺少退出机制,没有素质标准。隐性课程正成为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短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素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3.隐性课程资源立体、多元,建设难度大。英语素质教育更加倾向于英语听、说、理解表达等应用能力,这就要求隐性课程建设上要在统筹设计、硬件建设、软件配套、理论研究上立体推进;在方法手段上要向口语交流、多媒体授课、网络阅读、竞赛活动多元发展;时空上要求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同步拓展,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四、中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策略

当前,中学英语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势在必行,教育机构在顶层设计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如何搞好隐性课程软硬件配套和理论研究,从而促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科学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1.硬件建设。调研期间发现,多数中学在隐性课程硬件建设上形式单一,很难调动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局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英语广场、英语走廊、英语花园、英语角为师生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提供轻松惬意的环境;配套多媒体设备,课间开通英语广播、课后播放英语影视为学生提供英语语境;张贴英语标语路牌、名言警句、每天一句等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英语。

2.软件建设。针对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英语考核评价体制不够完善,英语文化缺少沉淀的实际,一是在教师素质上,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有进有出的用人机制,送出去学、请进来教、岗位上练的方法路子,定期选送有潜质的英语教师交流深造,邀请高校英语教师和中学优秀教师到校讲座,组织英语教师集中听课、相互评课、问卷选优,以保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二是在英语教学评价上,要坚持笔试、口试、机试相结合,加大听力、口语、写作占比,注重学习过程、自学能力、活动表现,建立量化评分标准,科学评定学生英语素质水平。三是英语文化建设上,要科学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机制,广泛开展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以及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活动,在校内、家庭开辟英语区域、英语时段,营造人人讲英语、处处有英语的文化氛围。

3.理论研究。中学英语隐性课程理论研究要坚持数据支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实践检验。以学生为主体细化采集项目、以教师为主体构建采集机制、以学校为主体建立数据档案,为理论研究提供依据;注重归类、筛选、提炼、分析,找出问题成因,推动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创新思维模式,通过教学角色互换、家庭教育干预、网络平台运用,拓展隐性课程方法手段;建立科研立项、教学实践、效益评定、信息反馈、理论完善的闭环系统,有效发挥英语隐性课程的辅助作用,促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创新发展。

随着中学英语教育改革发展,部分隐性课程逐步完善,将在素质教育上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考虑将隐性课程显性化。比如可以开展家长班,指导家庭英语教育;建立校园网站,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素材,定期组织学生、家长进行网上教学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师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教师和学生从被动的知识传授者或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与资源的共同建构者,提高教与学的效能,对推动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广泛开展,必将面临英语文化影响,如何在实现教育目的的同时,摒弃西方文化侵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高小红.中学英语隐性课程设计策略试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4).

[2]吉晨春.谈英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5).

[3]李梅.创设师生互动的教育情境—对隐性课程视角的关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2).

[4]祁虹,黎宏.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

[5]徐恩光.隐性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济宁师范专科师范学院学报,2003(5).

[6]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7]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8]张会银.在英语教学中开发隐性课程,构建互动机制[J].天津教育,2007(6).

英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3

隐性课程这个概念是菲利普·W·杰克逊在他的著作《教室中的生活》中提出的。这里所说的隐性课程中的课程并不是我们生活中所认识到的具体的课程, 其更多的是借用了课程这样的一个概念而已。在学生的成长中, 不是只有具体的课程才能对其产生影响, 学校的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这些难以捉摸和掌握的因素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这本书中, 菲利普·W·杰克逊对教师的团体生活、权威结构以及报偿体系等相关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认为这些特征形成了学校的特殊的氛围, 并构成了隐性课程。

相较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学科来说, 英语在知识的表达和呈现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的, 理科的学习往往利用的都是实验、构建等显性的教学方式, 但是英语既需要显性课程, 也需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正如我们小时候学说话, 这个时候我们并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教育, 没有所谓的显性课程, 但是还是掌握了一门语言, 这就说明隐性课程对于语言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包括在隐性课程之中, 是将隐性课程放到英语学习教学中的结果。一般来说, 按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的不同, 可以将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性的隐性课程资源, 另一种是非学术性的隐性课程资源。学术性的隐性课程资源包括的内容主要有英语的本质、英语的思想、英语的技巧以及英语的思维等方面;而非学术性的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包括的主要有英语学习的价值、语言文化的精神等方面。

英语隐性课程资源中很多都是难以控制的, 诸如学生的心理、课堂的氛围等, 也有一些是可以进行控制的, 诸如教师的摆设、资料的选用、建筑的风格、多媒体技术等。对于隐性课程来说, 难以预测和不可控制是其主要的特点,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可控制并不是说学校中所有的教学因素都不可以控制, 而是教学的因素不能够被完全控制, 同理不可预测指的是不可以被完全预测。

隐性课程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的不同会有所不同, 但其表现的形式仍旧是丰富的。通过隐性课程的学习, 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到完善的英语知识, 还可以陶冶其人格、品质, 丰富其个性等。其不仅能够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还能够增加语言的输入量, 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难度,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氛围的营造,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二、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对于英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能毫无章法地进行, 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 这样才能选择哪些形式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 以便加强对隐性课程资源的控制, 保证教学的效果。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同时还需要考虑教育资源的使用、教学方案的优化等方面的内容。在英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不但要加强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还需要提高其英语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 养成其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其学习阶段、心理发展水平、个性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才能更好地开发出适合学生发展的隐性课程资源, 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具体来说, 在进行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 适用原则

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 只有满足其学习的需求, 适应其学习规律, 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 在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适用原则。具体来说, 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有其自身的思维, 其更倾向于独立思考, 所以在开发隐性课程资源的时候, 应该考虑到他们这个方面的特点。其二, 个体性的差异。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 性别方面的差异、心理方面的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等, 这些都决定了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 例如男生喜欢军事、体育, 而女生喜欢化妆、衣服、明星,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应该考虑学生的这种需求来为其准备相关的英语阅读材料, 这样就能投其所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其三, 时间要适宜。人的注意力和集中力都是相对有限的, 注意力集中不但能够有良好的记忆,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为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注意力的变化, 来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

2. 系统原则

在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资源开发的系统性.英语隐性课程资源涉及到大量内容, 写作、阅读、听力、口语这些都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辅助的关系, 如果认识不到这个关系的话, 将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呈现英语隐性知识的时候应该加强其整体性, 考虑到各个要素的特点, 这样才能有计划地整合各个要素, 充分发挥资源的重要作用。

3. 序列原则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发生。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而是要经过由易而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变化。英语隐性课程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学习的时候也应循序渐进, 不能急躁, 那样只会打乱学习的节奏, 不会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只有按照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 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 特色性原则

相较于显性课程资源来说, 隐性课程资源并不是指具体的课程, 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色, 为此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时候, 应该坚持特色性原则, 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在英语显性课程教学里, 教师吸引学生主要是通过语言以及思维的技巧, 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来, 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对隐性课程进行学习的时候, 情感体验、学习感受是其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指导, 只有学生被隐性课程资源所吸引, 才能使其更好地进行隐性课程的学习, 为此就要坚持隐性课程资源的特色原则, 使隐性课程资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人耳目一新,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 构建英语教学的环境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 英语是第二语言, 其缺少天然的语言环境, 因此加强英语学习氛围、环境的创设就十分重要。而校园环境建设是学生英语学习最重要的方面。校园环境不但包括院校的建筑、设备、雕塑, 还包括校园的绿地、校服等方面。整洁的校园环境能够愉悦学生, 从而使人们从校园的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学生可以在绿茵处阅读, 也可以在舒适的教室进行晨读, 在安静处进行背诵, 而窗明几净的教室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感,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使其乐于用英语进行交谈。完善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馆藏丰富的图书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英语知识的途径, 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十分重要。

在英语显性课程中, 教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 而对于英语隐性课程来说, 教室的布局则是隐性课程的关键内容。我们可以尝试将课桌陈列成马蹄形, 教师在学生中间授课, 鼓励学生发言, 创设一种平等交流和沟通的氛围, 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求知识,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这样就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此外, 一些教室布置的小细节也能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帮助, 例如有的教室里面用小黑板标写着今天要讲授的词汇和短语, 这样就使其很好地成为教室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样的隐性课程资源, 对于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 构建英语教学的制度氛围

英语教学的制度氛围主要指的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 这些制度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制度氛围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的方式, 并且其可以带来学校管理水平的一个提升。为了保证英语学习的效果, 就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此, 学校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 要确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英语教学并不是纯理论的学习, 其拥有很强的应用性, 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需要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 这样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英语学习的中心发生了一定的偏移, 句法、语法、词法成为了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了改善当前英语学习的状况, 提高英语的应用性, 就需要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以及相关教师统一观念, 遵循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能力。

其次, 要完善英语教学管理。英语教学管理也是影响英语教学发挥其应有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学校要加强协调和统筹, 才能更好地保证英语教学有序地开展。为此, 学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其一, 健全组织网络。为了取得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 应该派相关的分管领导抓好相关的英语教学工作, 保证其科学落实。其二, 完善师资。教师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的保障, 为此, 学校应该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这样才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其三, 加强课堂交流。应该加强对课堂教学的互动研究,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教学效果。其四, 加强科研工作。为了取得更好地英语教学效果, 学校应该加强相关的科研工作, 充分吸取国内外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 还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其五, 增加设备的投入。设备是保证教学质量, 调动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保障, 为此学校应该在设备的保证方面提高关注度。

再次, 拓展英语教学课程。英语教学课程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课程体系, 如果只关注教材内容, 就会影响教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为此, 学校应该加强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补充, 多加入一些新的英文作品, 丰富阅读的层次性, 加强阅读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中介绍一些交通指示牌、电影简介、广告语等, 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的素材。除此之外, 英语学习不应只局限在课堂, 而要深入到校园当中, 创设良好地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 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合理利用时间来进行英语学习,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最后, 搭建英语教学舞台。英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英语的应用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这样就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为此, 应该将英语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举办一些比较实用的英语活动, 体现英语的工具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英语交流, 这样才能为其创造一个英语进行交流的氛围。校内要定期举办英语竞赛, 诸如单词拼写、口语表达、英语写作等, 这些比赛能够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为其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这些都为学生学习地道的英语创造了条件, 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 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3. 构建英语教学的心理氛围

对于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 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表达、情绪抒发等对学生的心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教师能够创造出愉悦的学习氛围的话, 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方式, 教师和学生的感情能够得到很好的加强, 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 这样才都能取得良好的心理暗示, 提高课堂的效率。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创设平等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热爱学生, 将自己看作是学生的长辈和家长, 对其进行及时的指导, 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 使其减少心理上的压力, 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 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导, 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其次, 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坏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而应该平等对待学生, 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进行分层教学, 加强课堂分组, 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次, 减少教学压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进行打压式、惩罚式的教学, 那样只会让学生的精神紧张, 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 只有真正融入到学生中间, 观察其需要, 才能更好地观察学生到底需要什么, 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如果总是采取冷暴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不但会遏制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 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 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要善于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 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好地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的错误和不全面答案的指正要委婉,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保持学生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潜在课程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美]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5]齐标.隐性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5 (6) .

[6]李先国, 李忆华.浅析学校隐性文化建设.当代教育论坛.2005 (11) .

试论隐性德育课程 篇4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专家经过研究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教 师教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校的气氛中受到影响。有计划、有意识的 课堂教学有时会产生与之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课程内容无形受到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过滤; 学校规范、课堂纪律也渗透或折射出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 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 room)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概念。杰克逊运用隐性课程概念揭示与探讨了学校中的守则 、常规与章程的作用,并指出学校生活中的群体、表扬与权威这三个特征对于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与支配作用 [1]。由于隐性课程“不仅展现了班级课程中以前未认可的成分,而且还由于它提醒我们注意了过去学校在其中 起重要作用的各种未被发现的方式”[2],因此,“隐性课程”成为课程领域中新崛起的研究课题,课程理论家 、教育哲学家等纷纷撰文论述,并出现了大量与隐性课程相类似的术语,如隐含课程(implicit curriculum)、 内隐课程(covert curriculum)、无形课程(inrisible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t curriculum)、非正式 课程(imformal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unofficalcurriculum)等等。问题与争论掀起了隐性课程研究的热 潮。1977年以后,隐性课程理论形成了三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派别,即结构―功能论,现象―注释学及社会批判 理论,它们对隐性课程的定义、结构、功能均在自己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上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杰克逊在提出隐性课程概念时说,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 、动机、价值和其它心理的成长。那么,这些价值、规范、态度、动机是从哪里获得的呢?并非是学术课程中 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的非学术方面,暗默中、潜在中不直接地传递给儿童。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 递称为隐性课程。往后,随着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众多的定义。按照权威性的《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看法,所谓潜在课程,一般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 分组,课堂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 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或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 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由于研究者角度不一而使隐性课程缺乏统一的定义。为了更具体地理解隐性课程,特作以下几点说明。

(一)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外延不能超出课程所规定的范围。 尽管课程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既然作为课程,一般都囿于学校情景之中,就“学校课程”而言,是学 校情景中获得的全部经验。因此,像我国一些学者提出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影响因素而把家庭、社会的影响包 含在内的看法是不准确的。隐性课程是学校经验中的一部分。

(二)隐性课程就其内涵来讲,是非学术性的,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也不直接决定学生学业的成败, 它更多地是属于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如社会准则、行为规范、道德气氛等。有人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 中除正规课程之外所学习的一切东西,是学校经验中隐蔽的、无意识的或未被完全认可的那部分经验”。[3]

(三)隐性课程作为与“学校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官方指定的,学生通过正式学习获得的学校经验”相 对立的一个概念,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的两部分。学校中外显的、有计划的正规课程为显性课程( 有人认为提显著课程为妥),除此之外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均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至少有以下几个组成部 分:一是显性课程实施中所产生的偶然的无意识的“负作用”;二是学校情景中的制度因素,如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生活制度、人际关系等;三是学校情景中的气氛因素,如校风班风;等等。这些因素是教育计划中未规 定而又确实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的。第一个内容类似于杜威的“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第二、第 三个内容可等同于校园文化这一概念。

(四)隐性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附生物”,既体现着学校教育范围内自然影响的属性,也体现着教育的 属性。换言之,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通常都是在“非目的性”、“无计划”的自发偶然情况下发挥作用, 学生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但也不否认隐性课程是有一定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 也会有意识地从学校环境中习得某些经验,隐性课程处于一种意图性、预期性的状态。

(五)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实际上,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并且互相转化的。显 性课程中潜含着隐性课程的成分,隐性课程中强化(有时也存在着弱化甚至对立的情况)着显性课程所传递的 经验。显性课程中包含的观念,如价值观、世界观、政治信念等等,由于连续多年的传递过程,会转而消融成 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内容由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有关方面的重视,转而可以成为显性课程中的一个内容。

考察我国学校德育发现,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有:一是由政治课教师实施的各种名称的政 治课或思想品德课;二是由任课教师在各门文化课教学中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是由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 、少先队、团组织实施的各项德育工作。若将这三种途径置于课程这一名称之下加以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这是学校“正规”德育课程,如思想政治、思想品德、哲学常 识、公民等等课程;二是“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如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队活动及其它校 内外德育活动,学校与教师组织的各种场合进行的道德谈话;三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指任课 教师在文化课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按照较为宽松的现代课程观标准,我们可 以把以上三类课程称为显性德育课程。这一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 欠缺之处。例如,在上述第三类“德育课程”经常因其是分散的、无形的、隐蔽的而被忽视;上述第二类“德 育课程”也常常会变成各种条件反射式的、单纯机械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第一类“正规德育课程”往往也 只是教给学生“有关思想品德的知识”,德育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除了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之外,我们必须重视隐性德育课程。用传统课程论观念来审视无正规德育课 程的一些欧美学校,实际上是无处没有德育的“泛德育”。按上述隐性课程的认识,隐性德育课程可以分为以 下四类。

(一)显性德育课程背后隐含的隐性德育课程

杜威在谈到学习结果时曾说,一种是人们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是通过专门的学习任务学到的;一种是无 意地学到的知识,是通过交往、评价等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理想、情感、兴趣、意志等。因而杜威认为在正 式学习结果中还附有其它的学习结果。[4]这一思想以及在后人的有关论述中使我们明确:课程中“学会”或“ 获得”的并不一定就是这些课程的设计者与传授者所预期的结果,在这些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学生从中学到的 可能是设计者与传授者所预期的东西,也可能是部分甚至完全与预期目的相反的东西。这些影响显性德育课程 教学的因素便是一种隐性德育课程。另外,传统的现行的德育体系中所提到的各种专门的德育活动,如团队活 动、主题班会活动、升旗仪式活动等是属于显性德育课程,但一些非专门性的、从未被看作德育活动却具有品 德养成性的活动,如宿舍生活、学术活动、教育实习等,像这类活动便属于隐性德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有目 的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显性德育,但存在于教材,被教师忽视的一些德育因素以无 形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些因素也应视作隐性德育课程。

(二)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它主要是指学校建筑物、生态环境、班级教室设置等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作用。学校的校园建筑、环境 设施并非是毫无生命和感情色彩的客观存在物。罗兰恩特・梅根在分析隐性课程时就曾指出:“课堂是一个幽 灵萦绕的地方或场所”,其中的幽灵之一即是“建筑师的幽灵”。[5]学校的校容校貌一定程度上体现与反映着 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教育社会学家科尔曾指出:“物体在空间里的摆设并不是随心所欲 的,房间以其物质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精神与灵魂。一位教师的房间可以告诉我们他的性格以及他正干 什么。”[6]

(三)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制度是维系个体生活及人类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制和体系,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满足或适应某种基 本需要所建立的有系统的有组织的社会行为模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学校的各种规章、守则、规范和组织都集中 体现出学校领导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学校管理体制是否民主、集体生活制度是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合 理与否等等,都将成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一部分。顺便提及,没有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并同意的一些守则规范本身 就无视学生作为道德的主体,将会削弱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

(四)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学校与班级的传统、校风班风、领导方式、人际关系、 教师言行等等。这些精神环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征以及学校成员共持的目 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不仅如此,还由于学校精神环境是通过学校成员的共同的实践活动 并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它所传载、倡导的道德价值和校园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的各 种环境因素及学校成员身上,而且赋予学校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学生都深受影响。

学校德育原理与实践表明,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例如,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知识灌输、说理教育等方式实现的,这种方式带有较强 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而由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 的。如利用情境陶冶、舆论监督、环境暗示、行为模仿、人际交往、情绪感染等原理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隐性德育课程发挥德育功能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从心理学来看,人类的归属动机、受暗示性、无意识等 心理特征为隐性德育课程提供了根据。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在归属动机的驱使下,会积极地与同辈团体所倡导 的观念相协同,渴求归属和被集体所接纳,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来自教师及同学的影响,以便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学生置于学校情景,与同学、教师及学校行政人员相互交往,处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自然而然地会受到 各式各样的暗示和感染,这些影响透过学生的观察、模仿和无意识地潜移默化而在他们的品德结构上保留下来 ,形成自己特定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

对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视还来自品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结合起 来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是来自于个体与社会的人际交往之中 ,来自于社会活动之中以及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品质的过程。传统的德育方式将学生当成消极、被动的 接受器,依靠刺激、强化的方式实现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这是欠妥当的。杜威认为,道德教育 不仅要考虑学生真正的道德思维能力与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更要通过积极的道德活动,“通过学校生活的一 切媒介、工具和材料来发展道德”。[7]因而,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观念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规课程,而 是来自“隐性课程”,因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它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 课程。”[8]

社会心理学则强调了观察学习的重要性。今天的青少年日益求助于同伴,从同伴那里获得相关经验。他们 同样从教师的言行中来进行学习。另外,在当代社会,高度开放和变动不定的环境和信息,加剧了学生的困惑 与不解,学生原来的认知经验与环境的反差被凸现出来,造成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不同程度地减弱和抗拒倾向 的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来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想就很难通过简单的说教灌输被他们内心承认和内化为 品质。他们作为道德主体的观念加强了,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来决定接受什么、拒绝什么。这一特 征正好与隐性德育课程作用机制相吻合,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社会”,教师和学生就是“活教材”。

具体来说,隐性德育课程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哪些作用,隐性德育课程中的物质环境、制度 、气氛又是怎样起着品德养成功能,从而为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提供启示与帮助呢?下面进一步加以阐述。

(一)认识导向功能

道德认识是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掌握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道德认 识在人的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道德认识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灌输与说理,但也离 不开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从物质环境到文化 传统、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系,并传递出 一定的价值观信息,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

校园物质环境不仅是校园美的象征,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例如,用中外著名科学家、思想家的 肖像、格言装饰教室,用写有校风校训的标语牌悬挂校门,用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点缀墙壁等等,会使 学生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知道学校倡导什么、追求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 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

[1] [2] 下一页

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 域之一。”[9]因而要能够创造出“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教育情景。另外,校园传统、校园气氛、集体舆论 、教师言行都将对学生态度和认识的形成发挥着导向作用。

(二)情感陶冶功能

道德情感作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能仅仅指望在显性课程中就能完成与实现。情感的形成尤其离不 开隐性德育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的作用机制。理论研究表明: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境性”,任何人 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隐性德育课程恰好提供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从而使学生发展起 良好的道德情感。

师生交往、同学交往之中的情感交流,会形成学校特有的人际情感环境。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期待、爱心 容易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产生积极的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帮助也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真 、善、美,可以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和理解的可贵。学校情境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清新舒适之感,而且 会使学生产生对集体、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之情。学校中的集体生活、集 体活动也是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他们在积极向上的集体与集体生活中激发出健康 的情绪体验。

(三)行为规范功能

行为表现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外在标志,隐性德育课程可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 。由于学校中的物质环境、制度设置、师生交往等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 具体生动的德育环境,因此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感 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到 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道德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不带有任何逆反性。

在一个讲文明礼貌蔚然成风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注意自己言行的文雅;在一个肮脏杂乱、污渍遍地的环 境中,乱弃杂物、随地吐痰的行为就很难杜绝。教室里桌椅东倒西歪、墙壁装饰不整洁、雅观也会引起学生思 想懈怠、纪律松弛。良好的校风班风也将约束其中的每个成员,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态度趋同于校风班风体现 出的价值规范。教师与同伴的言行、集体的舆论等也将成为巨大的教育力量影响左右着学生的行为。柯尔伯格 于1974年进行了“公正团体法”的教育试验,力图使学校和班级成为一个充满民主的道德气氛、由大家共同管 理的“公正团体”,教师是这个团体的“公民”或成员,起着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自 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学校和班级事务采取直接的民主管理,让每个学生投票表决决定。柯尔伯格旨在通过建立 良好的学校道德气氛来发展学校的道德行为,而良好的道德气氛的建立需要教师的道德引导与民主精神、学校 组织制度的公正合理、班级团体舆论的正确导向。

以上分析了隐性德育课程的内容结构、作用机制、功能表现三个问题,抛砖引玉,旨在引起理论工作者与 实践工作者对此问题的重视与研究。在德育实践中,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切实发挥出隐性德育课程的“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品德养成功效。

注释:

[1]转引自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Eggleston,s.,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1977,P110.

[3]Vallance.E,Hidden Curriculum.In Husen, T.Th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4 ,P.2177.

[4]赵祥麟等:《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版,第148页。

[5]转引自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转引自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转引自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Power,C.and Kohlberg,L.Using a hidden curriculum formoral education.The Education Digest, 1987,P13.

[9]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分析 篇5

【关键词】课程 隐性课程 英语教材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如何做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以英语新课程改革为例,英语教学不再只是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在内的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现阶段使用的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是课程的一种具体表达形式,它不仅能体现显性的知识和技能,还会对学生心理、社会观念、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隐性层面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语言知识和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的改变等关注度不够。而隐性课程有具有隐蔽性,又不易被教师重视,很多教师们也缺乏对隐性课程的明确认识,不能充分发掘和运用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研究教材中的隐性课程,让学生从教材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隐性课程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关注学生知、情、意、行和价值观、世界观等人文精神方面的发展。

二、隐性课程的定义

隐性课程有着十分多的定义和学说,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定义可以总结为,隐性课程是没有在课程计划或者学校政策中呈现,却蕴藏在正规教学内容中,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的那部分内容。隐性课程渗透在很多方面,例如教学过程中、课程、教材内容、班级活动、校园文化等等。

1.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内容一般被作为向学生传递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是教材。

2.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部分,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一般体现为学生在学校情境之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或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课程。

3.教材中的隐性课程。英语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了解英语文化的主要的途径。作为教师,研究英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历史文化,也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中提倡的育人观念,能够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在教学实践方面体现出积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三、英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因素分析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英语教材中有许多隐性的因素,发掘和应用这些隐性因素,可以极大地丰富教材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是对教材的充分利用。

1.标题。人教版的每一个单元都会选择一个话题作为本单元重点谈论的内容,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Will People Have a Robot? 主要谈论的是对未来世界的预言,涉及到科技、生活、环境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科技和社会知识。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科学技术创造了很多发明,比如机器人、电脑、网络等,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网上购物,人类在享受这一切的同时自然环境却惨遭破坏,保护环境也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些话题的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关注我们生活的变化,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我们身边的环境。发掘话题中的隐性课程可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插图。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一些插图充分体现了国际化趋势,这些插图不仅增长了他们的语言知识同时也开阔其的文化视野,也暗示着学生,现在的人才要向着国际型发展,所以首先要学会通向国际化的语言工具——英语。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壮大,现在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外语能力的人才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图片背后隐含的知识,通过掌握英语语言去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利用学习英语的方法体会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3.练习。练习是隐性课程不可或缺的呈现方式。人教版教材的习题中多以听力和对话为主,体现了对学生语言技能里的听说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类生活相联系,从而能更加激发和巩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隐性课程所倡导的。

四、英语教材中隐性课程的作用

英语教材中的一些细节选择常常会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因素,比如西方的文化、现在的科技发展、环境问题、社会的道德情感等等,发掘英语教材中的这些隐性的内容也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隐性课程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形成过程中具有导向功能,它可以将情感因素作为一种动力,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要想实现认知目标,就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而人教版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具体来讲,人教版英语教材在编排时,采用的思路是话题到功能到结构再到任务,这样主线就是话题,任务可以起到主导的作用,功能和结构可以作为有机的补充,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能够对枯燥的英语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每个课时都有任务需要学生来完成,学生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对英语来进行学习和熟练的掌握。例如亲身的体验、实践、合作以及互相交流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置身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来学习语言知识,用有趣而真实的实践活动来替代单调的语言学习,让学生拥有喜欢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九年级第一单元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 认知目标是学会讨论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情感目标是通过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做事的能力,让其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材中蕴含的这些情感内容需要学生去领悟,让学生对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拥有健康高尚的情感,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2.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美国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科尔伯格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一文中指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品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辨证统一的发展过程,如果说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课等显性课程所传授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而得到提高的话,那么,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则离不开隐性课程的有力配合。人教版教材中蕴含着社会关爱和社会公德教育的素材。英语学习中选用这样素材就是以一种隐含的间接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道德品质不仅是优良的传统,也是融入国际社会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是国际社会正义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道德素质的成长,极具渗透性地影响着他们道德素质的形成。

3.促进文化的传递。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跨文化交际全球化的时代,英语教材中的素材对此也有所反映。人教版教材中选取了很多介绍欧美国家的生活,也有介绍亚洲国家的特色。通过对教材中语言的学习,了解语言里隐藏的文化知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也要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

五、总结

隐性课程是对显性课程的补充和拓展。研究隐性课程能更全面地把握课程,发挥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隐性课程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效果持久而稳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隐性课程,并通过教材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关注隐性课程,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谢金霞.初中班级英语隐性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英语隐性课程 篇6

一、什么是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是一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非预期与非计划的一种学习知识的课程计划, 隐性课程具有的教学特点包括: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既存在于学校, 又存在于社会与家庭;是学术性和非学术性、有意识和无意识、可预期和非预期的统一等。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由观念性、物质性、制度性、心理性等组成。译林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存在的隐性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塑造完善的学生人格特点。本文主要对学生的心理性隐性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二、学生的心理性隐性课程教学

译林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从学生的口语交际方面着手, 主要通过以下两点表现:

(一) 培养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国际化的接轨, 语言的交流在发展中显现出极强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 在工作生活的交流中意义重大, 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带来的便利是不可忽视的。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要注重对口语交际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 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场景与学习环境为基础, 在指导学生的英语语法以及加大词汇量的同时, 还要增加学生的对话机会, 让学生不仅会写会做还要会说, 做到知行并重。其次,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英语口语交际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会在学习中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主动去学习更多的内容, 自觉参与学习, 并且学会学以致用。

(二) 培养初中英语口语交际的方法

1. 灵活教材内容, 奠定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

在英语的口语教学中, 要把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了解到英文国家的社会文化和英语语言的使用习惯, 把英文知识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怎么使用规范得体的英语交际, 学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对什么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交流, 避免造成语言尴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创造性思维, 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辅助教学方式, 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 (1) 在英语口语交际中, 把书本上死的文字活用为声音言语, 注重听说能力的训练,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基础,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循序渐进, 从简单的听说能力训练开始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再逐步加深加大交流的知识面, 根据生活层面进行一些有意思的交流,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产生压力; (2)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画册, 实物以及多媒体展示的形式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身临其境进行有效学习, 锻炼学生的场景交际能力。

2. 把握口语交际的基准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口语交际教学的基准点, 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灵活运用,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多开口, 敢开口, 勤开口,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融洽氛围, 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通过教师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学生开口, 不怕错不怕羞, 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以及小游戏的形式来活跃课堂,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知识, 倡导学生大胆说, 大胆做, 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进行指正指导, 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不断的进步, 使其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质的飞越。

3.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巩固初中生学习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

初中英语的教学主要是以实践教学为主, 在学生掌握了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后, 教师还要通过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加强巩固, 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持续不断, 保持学习新鲜感, 产生源源不断的求知欲, 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巩固事半功倍。

三、结语

英语隐性课程 篇7

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 是教育学的概念, 也被称为潜课程。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所著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受事先设计好的课程内容 (即显性课程) 的影响之外, 一些未规划的、未事先想到的学习内容 (即隐性课程) 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简言之, 英语隐性课程就是英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构建, 在构建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国外进行隐性课程的研究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把这一概念引入并对其进行逐步的探索和研究, 高校外语界从21世纪开始把隐性课程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进行探讨和教学实践。许多研究者都认为, 隐性课程并不是显性课程的延伸或者是补充, 它属于一种切实存在的, 且作用巨大的教育方式和学习形式, 它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高校英语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

二、大学英语物质文化环境的开发利用

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高校英语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物质文化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校园环境, 是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英语物质文化环境的开发利用应当本着“因校制宜, 因科制宜”的原则, 在社会日益发展进步的今天, 大学英语教学更应当与社会发展同步, 以学科发展为依托, 从而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完成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 开发利用教材中的隐性课程

在课堂所使用的读写教材、阅读教材以及听力教材的书后都附有光盘, 这些光盘中的内容都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与扩展。是学生学习基础语言知识、扩展语言素材的主要来源。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推荐具有相似内容的阅读材料、听力材料、报刊以及杂志等, 结合教材内容开发相关的报纸材料, 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最新的语言信息, 也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语言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是远远不够的。例如, 在讲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一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系列的人生指导丛书, 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尤其对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 对文学、文学方面知识涉猎较少, 由教师及时引导挖掘除教材外的隐形课程, 能够很好地弥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 更多更好的篇章走进了学生的视野, 英语教师不仅可以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 也可以把篇章当中蕴涵的思想内容、人生价值观与学生一同感受、探讨。随着教学层次的不断深入, 英语教师都会深深体会到显性课程的狭隘性, 所以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 注重开发并且利用好隐性课程, 达到《教学要求》, 完成课程培养目标。

(二)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责任心和业务能力

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设置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息息相关。教师所能为学生提供的语言素材质量决定了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记忆的扎实程度以及语用质量。例如, 讲“A Test of True Love”一课, 教师可以提供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作为文学素材, 让学生发现欧亨利的作品与本篇章的构思有什么相同之处。所以, 教师本身作为大学英语物质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 对于隐性课程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如下图:

教师对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时间安排是语言教师业务能力的体现。教师要经过仔细的研究, 对于隐形课程安排的时间点做好预判, 经过教学实践研判时间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所以, 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努力做好以上三方面, 完善自身教学, 完善课程体系。

(三)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问题之一, 大学英语在课上的学习时间与中学相比少了很多;其次, 刚刚升入大学的学生经历了中学紧张的应试教育之后出现了极为懒惰、涣散的学习态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完成教材内容就行了, 根本不会理会教材内容之外的东西, 这是学习态度使然, 也是由于一种语言学习的时间过长, 学习者无法或无从体会语言学习带给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 觉得学而无用, 这样就使教者很累, 即使一节课讲的再好, 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大学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使用语言的能力:

1. 所提供的材料一定要生动, 符合年轻人的时代特点;

2. 多鼓励学生、多读报、多创造课内外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增强成就感和自信;

3. 多看视频材料, 让学生感到学习并不难, 感受语言魅力;

4.把具有不同兴趣的学生分成小组, 如影视小组、词汇小组、影视配音小组等。组长负责向教师报告活动进行情况、成员参加情况, 学期结束进行展示。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大学英语物质文化环境开发的对象, 直接决定了隐性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 所以教师应当加强指导, 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善自学能力。

(四) 努力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一个班级群体的语言学习氛围对于隐性课程的实施效果意义重大。英语学习环境的创设包括学生课上带好自己的工具书 (字典) , 课外阅读资料等。培养拔尖学生, 让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成为本领域的榜样, 以此来带动本班的学习和讨论。以我校为例, 大学英语教学分为A级和B级, 教授B级的学生更有必要采取这样的措施, 否则隐性课程的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条件允许, 教师还可以通过墙报、手抄报展示来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五) 开发利用网络资源中的隐性课程

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查阅关于语言方面的资料, 并对其加以收集。如为准备四级考试中的翻译部分 (显性课程的体现) 让学生去查关于中国文化、建筑和饮食方面的词汇 (隐性课程的体现) 。此外, 教师可以随时利用互联网收集、检查学生作业, 建立班级群, 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等。

三、结束语

在语言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英语物质文化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影响了隐性课程建设的质量。此外, 文化信息的传递、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语用能力的增强, 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物质文化环境开发利用的效度, 并决定了隐性课程建设的质量。所以, 英语物质文化环境作为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开发利用的效果如何会对整个的语言教学和课程体系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师片面重视显性课程的传授, 忽视了隐性课程作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应当发挥的作用。基于此, 本文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探讨高校英语物质文化环境的开发利用对隐性课程建设产生的影响, 以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隐形课程,英语物质文化环境,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马雪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下的隐性课程发展研究.科技信息, 2010 (9) .

[2]徐轶群.探讨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内涵与开发利用.实践探索, 2012 (5) .

[3]刘阳春.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结构及其开发利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英语专业语言学教学中隐性课程建设 篇8

“语言学导论”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该门课程多以英语讲授, 授课对象多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 所使用的教材多为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 戴炜栋、何兆熊的《简明英语语言学教材》等。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中的规定, “语言学导论”属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 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语言意识, 发展理性思维。语言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它是英语专业学生构建完善英语学科体系, 科学的逻辑思维体系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国内对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多停留在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性训练的研究上, 对于语言学这样专业课的讨论则很少, 而在这寥寥无几的研究中, 多为语言学的显性课程研究, 对其隐性课程研究却略显不足。

本文首先分析语言学教学中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然后结合笔者语言学课程的教学经验, 提出几条语言学教学中隐性课程建设的途径。

1 语言学教学中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1 当前语言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语言学在整个英语专业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但从该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 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铭涧、李忠善 (2009年) 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 语言学这门课程“内容抽象, 术语繁多, 教材偏难, 比较难学”。同时, 潘之欣 (2002年) 的问卷调查发现“由于教育思想陈旧, 该课程在设置中过于偏重语言理论的知识传授, 忽视运用语言学知识指导英语学习和使用的能力培养, 从而导致开设时间、教材编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 (1) 语言学主要以英语讲授, 教材也是全英教材, 而对于这门理论性、学术性、连贯性比较强的课程, 学生要想吃透教材, 完全听懂教师讲授的内容非常困难, 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 (2) 很多学校的英语专业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训练, 而忽视语言学等专业课程。语言学教学多采用大班式教学 (多则可达200多个学生) , 因此, 除了部分考研的同学, 大部分学生没能在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 因此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除此之外, 采用大班教学教学效果不太好, 很多学生因为听不清老师讲课内容也看不清黑板或多媒体投影仪上的内容而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课堂教学缺乏互动; (3) 语言学教学仍沿袭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模式, 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多讲授教材上的理论, 泛泛而谈, 而很少联系实际, 让学生觉得语言学是一门遥不可及的学科。 (4) 语言学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讲课艺术、人格魅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很多教师不愿意教授这门课程。即使有的教师因为专业的对口服从学校的安排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 也多是在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隐性课程的性质特点

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 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未被列人正式课程计划之中非预期性的、伴随教学内容或学习环境随机出现的、对学生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教学内容, 包括知识、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因素, 也叫“非正规课程”, 隐性课程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环境中。符文忠 (2006年) 总结了隐性课程的特点有作用方式的潜在性与间接性, 作用途径的广泛性与开放性, 作用过程的无意识与渗透性, 作用结果的体悟性与深刻性。隐性课程的含义和特点决定了其在高校英语专业相关课程乃至其他学科教学过程发挥着显性课程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 在重视显性课程建设的同时, 我们还要注重对其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语言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语言学知识和语言学理论,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学知识和理论解释语言现象, 寻找语言规律, 构建科学的思维体系等。因此, 在英语专业语言学教学中合理的开发隐性课程对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兴趣, 提高语言学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和必要。

2 语言学教学中隐性课程建设的途径

徐恩光 (2003年) 指出开发隐性课程要遵循系统性、隐含性、情境性、整合性四大原则。语言学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开发也同样如此。本文将从语言学学习的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对语言学隐性课程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2.1 物质环境建设

语言学的学习基本上是在学校这个环境中进行, 因此学校的物质环境对语言学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质环境主要指如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目前, 国内大学基本上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语言学学习的环境。一个有利于学习语言学的物质环境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有一个语言学藏书丰富图书馆。图书馆是一个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 也是学生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学生在学习语言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术语和理论, 除了日常的课堂学习外, 学生课下还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来补充自己的课堂学习, 这些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学校图书馆。因此, 学校只有建立一个语言学藏书丰富图书馆, 学生才愿意才喜欢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书籍, 才能不断培养其学习兴趣, 扩大其视野。

(2) 加强对语言学教学设备及师资的投入。对于这门信息量大、术语理论多的学科,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懂并完全吸收是很困难的, 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比如, 学生在学习语音学 (Phonetics) 那一章的时候, 教师多为口头表述配以肢体上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发音原理、发音方式、发音部位等, 学生学完了印象不深刻, 云里雾里。但是如果能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 教师可以从因特网上找一些图片、音频、视频在课堂上辅助其讲解, 学生学习起来会简单的多, 教学效果也会提高很多。除此之外, 很多学校将语言学采用大班或超大班授课, 而大班授课的一些弊端使得语言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 高校在重视培养英语专业技能性课程的同时, 还应注重对语言学这类专业课物质和师资的投入。

(3) 学校组织编订校本教材。目前, 有着不同生源素质的高校在选用语言学教材和教授内容上并无差异, 所使用的教材多为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 而不同的学校对其反应各不相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高校应编订适合自身特点的校本教材。

2.2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语言学的学习不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来强化巩固课堂上的学习内容, 培养语言学学习兴趣。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给学生罗列语言学各个章节学习的相关参考阅读书目。本科阶段学生具备的语言学知识很有限,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筛选, 罗列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理解语言学知识的书目。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接触精粹的学习资源,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语言学学习的视野,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在教室设立语言学图书角。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阅读一些语言学相关的书籍或报刊, 然后把各自推荐的书籍或报刊放到图书角供大家共同阅读。这样整个班级就会有语言学学习的氛围。比如, 在讲到语义学 (semantics) 的时候, 因为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对意义 (meaning) 的定义都有所不同, 教师可以先将各个流派告诉学生, 然后让班级分成几组, 每一组负责一个流派资料的查找, 然后把找到的资料放到教室图书角。

(3) 组织学术讲座。由于学习者学习动机各不相同,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在讲授语言学相关理论的时候, 大部分教师重教学的基础性。但这样一来, 很多学生觉得语言学就是在学习语言学理论, 对于语言学一些经典的研究方法、严谨科学的逻辑体系等真正精粹的东西知之甚少。因此, 学生觉得语言学学习很枯燥, 没有用。针对这些教学和学习上的问题, 外语学院可以定期邀请语言学某一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做学术讲座。

(4) 鼓励学生写论文。不像学习英语专业其他技能性课程那样通过背诵记忆反复的练习, 语言学的学术性很强, 学好这门课需要的是学生有很好的思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语言学知识分析解释语言现象、发掘语言规律的能力。写论文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定期就某个话题或某个语言现象让学生写论文, 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 在讲完六大语言学核心分支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语音、形态、句法等几个方面描述自己家乡的方言。

(5) 组织辩论赛。语言学既注重理论, 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及对知识内化吸收的能力。开展学术辩论赛, 比如, 教师可以规定一个话题, 让班里的学生分成两组, 每组选出几个代表辩论, 教师可对辩论胜出者给予加分等奖励。这样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辩论学习中来, 也加深了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6) 鼓励学生利用同一学期学习的其他课程辅助语言学的学习。语言学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全面系统地指导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反过来, 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也能为语言学学习和理解提供很丰富的语料和例子。因此,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同一学期的其他课程来帮助学习语言学。比如, 在讲授语用学 (pragmatics) 这一章中的合作原作违反的时候, 学生可以结合同一学期所学的《高级英语》第二册 (张汉熙编著) 中的一篇课文《爱情是个谬误》 (Love is a fallacy) 来讲解。在《爱情是个谬误》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省略句, 夸张等写作手法和修辞, 这些写作手法和修辞从语用学的角度是违反格莱斯合作原则, 其目的是为了达到特定言外之意。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即对高级英语中的这篇课文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 同时也加深了其对语用学中合作原则的理解。

3 结语

隐性课程在语言学教学中发挥着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和语言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语言学的课程特点, 充分考虑到隐性课程的价值和重要性, 适时的为学生营造适合语言学学习的良好物质和文化环境, 以期达到《大纲》对这门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恩光.隐性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 :49-49.

[2]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 2002 (1) :47-55.

[3]符文忠.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5) .

[4]张汉熙, 王立礼.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社出版, 1995.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社出版, 2000.

[6]胡壮麟.语言学教程.3版[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英语隐性课程 篇9

隐性课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在学习中顺其自然而产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而在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也可指学生在学校教学和生活中无意识地获得知识、经验、价值观、信仰、意志力、情绪、人生观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项目组分析论证,进行思维风暴,多次打破重建后,项目组将实际存在的不同于国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第四级课程称为“隐性课程”。 其基本含义是: 在课堂内外,以计划的或非计划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对明确规定的显性课程有重要补充和积极作用的所有教育内容和教育影响因素,其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责任性、情感性和创新性。 将教师作为主体来进行问卷调查,事半功倍的了解当代大学英语课程与隐性教学之间的现状与相互影响。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尝试从定量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和分析,精简了小组成员多次讨论的问卷问题设计,结合定性研究法对研究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讨论,深入浅出的阐述对教师隐性课程的研究结果。

本项目主要在辽宁省内的高校中选取50位高校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高校教师涉及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同时兼顾地域性差异,减小因采样集中产生的数据偏差。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的定量研究工具为调查问卷。在此后的研究中,运用社会统计分析软件SPSS16. 0对问卷手机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对数据显示的一些问题,采用课堂观察、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英语专业水平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和预期一样,我国多数教师在知识水平上达到了较高和更高的要求。但在听说读的数据中,约有四分之一的教师则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疲态,而写作与翻译以及学习策略教育法的表现上,三分之一的教师都需要一定的指导与加强,或许是因为跨文化交际的缺乏,间接影响了上述稍有不足的地方的水准。在调查过程中,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大部分人认为,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准,对于提高隐性课程的质量,是永恒不变的根基。

(二)调查对象的电子信息应用素养

随着近年来网络的普及以及电子携带设备智能化的时代发展中,配备了相应设备的学校,教师们在近年来对于电子信息应用的能力有很快速的提高。基本的文字编辑表格制作与演示文稿的制作与演示,几乎人人都能胜任,在隐性课程的理念理解下,教师对于电子信息应用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些技能的训练,务必会提高教师制定个性化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学交互程度与师生热情,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不过,不很客观的是,制定个性化课程所需的多媒体手段能整合,网络课程开发,网页制作等技能,教师们的水平还远远不能达到胜任的要求。

(三)班级容量与隐性课程的相关性

经过再三的讨论与甄选,班级容量仍然是我们要考察的项目之一。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班级容量人数较多,这是我们认为会造成教学效果不显著的原因之一,教师在制定隐性课程的过程中,势必要考虑到学生总数, 以及调整自身的教学粘着度,无法把有限的精力分摊到每一个学生,而教师们也都对于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较少的班级容量,是所有教师统一的需求,而在现今的大环境下,此事的协调,恐怕不会那么的顺畅。

(四)教师在隐性课程中的表现情况

通过实际考察与教师的沟通,我们发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在隐性课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经过我们的统计,幽默、睿智、机敏是学生反馈给我们的认为最具人格魅力,吸引他们认真参与课程的主要因素。而教师方面,更多的教师认为丰富的知识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入,结合当下实事才是在教学中更应当注重的因素。从教师与学生两种不同身份对于隐性课程的需求上看,隐性课程的真正作用的发挥,恐怕仍需很多的时间来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的差距。

(五)有关英语隐性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讨论

关于教学中是否对学生采取分层教育,教师们的意见出现了两极分化。这里的讨论更多的出现了关于个性化教学与实施难度的讨论。四分之三的教师认为分层教育实施难度过大,且容易对学生产生伤害。看来关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评论是褒贬不一的。而隐性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并非工厂,无需生产统一规格的产品,在传承文化的层面上,我们主张因材施教,凸显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性。

四、小结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学仿佛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辅助下,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会随着我们对科技的依赖而变得越来越重。而其对学生的影响,可正面可负面,一不小心,隐性课程就变成了教学活动中的“副作用”。

作为教师,应当试图察觉这种潜在的副作用,并抓着在实际教学中所产生的规律,从而去把这种副作用变为一定程度上认为可控的作用,在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与其他心理成长中,给予正面的辅导作用。在学术课程注重结果的目的上,以上所举往往对人才的发展往往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如果把这种非正式的传承文化称为隐形课程,它对学生的影响应该在教师的努力下,成为人为可控的。

英语隐性课程 篇10

关键词:农村中学;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对照实验;开发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2-2589 (2011) 14-0307-02

英语隐性课程资源指那些在非计划当中潜移默化的对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特殊影响的教学资源,包括师生关系、教师行为观念和方式、学生情感意志和学习态度、教学环境、文化及通常被师生忽略的学生的错误等不直接构成教学内容的宝贵教育资源。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将"开发课程资源,扩宽学用渠道"纳入其六大课程理念之一,强调课程资源的教育作用。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中学是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对缓解农村中学物质资源困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中学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为全面了解我国农村中学对英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笔者首先选取山东省临沂市某农村中学(用A表示)的教师和学生各1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从统计结果看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严重的隐性课程资源问题,主要有表现在:

◆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远离学生所熟知的农村生活;

◆ 教学方法落后,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师生关系僵硬;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以高考为指挥棒,重视认知教育而忽略学生的内心情感;

◆ 教学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式的教学,且偏离学生期望的课堂情境;

◆ 教师忽略学生课堂生成,未能及时捕捉到课堂突发情况的正面价值。

二、对照教学实验及结果分析

(一)实验设计

为了验证隐性课程资源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作用,笔者与A校资深英语教师莫老师合作,选取两个入学英语平均成绩相当且综合水平一般的高一班级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并根据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成绩的对比来确定实验效果。

(二)实验过程

1〉选取试验对象:教学实验从选取实验对象开始,首先选出入学时英语平均成绩相当且综合水平一般的六个高一班级(每个班的人数均为50)进行一次综合能力测试,选出总分平均成绩最接近的两个班(分别为61.7和61.8)作为实验班T和对照班C。

2〉教学操作过程:教学过程由莫老师负责,她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有意识的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学生情感,设计专门的教学活动,创设学生喜爱的课堂情境并将农村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对照班则采用原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进度与实验班一致。

3〉分析实验结果:在半年的教学过程中,共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两个测验过程,并分别对两次的测试结果进行比照,对比总分平均分和各题型平均分,从而验证隐性课程资源对农村中学英语整体教学和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作用。

(三)实验结果分析

经过对照教学后,分别于2010年11月份和1月份进行了期中和期末两次测试。测试采取百分制,题型有:听力(20分)、单向选择(15分)、完形填空(10分)、阅读(40分)、写作(15分)。以下是两个班两次测试的总平均分和各题型平均分的对比:

从总分平均分看,实验前实验班的总分平均分低于对照班0.1分,期中考试后实验班的总分平均分反超对照班1.3分(期中考试试题难度加大,总分均有所下降),学期末实验班优势加大,超出对照班4.3分。可以说,隐性课程资源,即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学生及其所需为根本的教学宗旨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英语文化氛围促进了英语教学。

再从各题型来看,从实验前到实验结束,实验班的平均分的增长值分别是0.8、1.8、0.4、0.4和2.0,而对照班则是0.3、0.4、0、0.4和0.4,他们之间各个题型增长值的差值则分别是1.1、1.2、0.8、0和1.6。可见,隐性课程资源对单向选择和写作两方面能力的提高作用最为明显,至于表现在综合能力中的听力、完形填空和阅读能力稳中有升。

三、开发建议

在以上的实验设计中已经提到,针对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在实验班有意识的采用有益于教学的隐性课程资源,现将本实验涉及到的开发农村中学隐性课程资源的途径介绍如下: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以前苏联和我国一些教育学家为代表,提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而学生则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于是便有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主导说",民主平等也是现代教学理论对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农村中学应及时响应改革号召,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首先,中学时期的学生心理因素极不稳定,教师的一个眼神和动作都可能影响他们对自我的判断,因此教师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我重要性。其次,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站在学生家长和朋友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亲情对话"和"朋友对话",通过沟通交流消除师生间的隔膜,让学生在亲情和关爱中成长。再者,教师要加强自我职业道德修养,在学生中树立绝对威信。总之,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沟通交流建立师生关系,使之成为缺乏资源引导的农村学生的宝贵精神资源。

(二)捕捉课堂动态

课堂教学是包括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摩擦分歧、学生错误及各种突发教学情况的互动过程,英语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随机应变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变废为宝"。下面就本次试验教学中的一个案例来说明如何捕捉课程动态生成:

[案例]:在分析一篇以"健康与美丽"为主题的阅读文章时,莫老师先给学生一个 "how to be both healthy and beautiful" 的问题讨论,但只见同学低头思考而未见学生讨论,就在莫老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讨论问题时,一个平时顽皮的男生突然接连不断的打起了喷嚏,几乎所有学生都盯着他并表现出极其反感和不满,男生连声道歉"sorry, I have caught a cold this morning"。莫老师感到又惊又喜,这位从不开口讲英语的男生竟然开口讲英语了,莫老师捉住时机赶忙帮他"解围","handsome boy, you must catch a cold for so little clothes, never to be beautiful at the loss of your health."莫老师的话不但解除了男生的尴尬,还就这一问题给了学生最好的启示。

[分析]:莫老师能够灵活的处理这一突发情况,可谓一石三鸟,第一,解除了男生的尴尬,第二,告诉学生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来追求表面的美丽,第三,搞活了课堂气氛。课堂生成资源无处不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睛来发现这些普遍但难得的资源。

(三)联系农村生活背景

在大多数传统语法教学的舞台上,一本教科书和一支粉笔是演出的道具,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闷,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事实上农村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形形色色的民风民俗、特殊的乡间生活经历、淳朴的人际关系和宁静的自然环境等,只要教师肯动脑、乐意尝试,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如,在课前的热身准备环节中联系学生们的亲身生活经历展开互动,以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和环境代替他们所陌生的以便拉近学生和英语课程的距离,让学生在英语学生中产生归属感,学生乐于学,教师也可轻松的教。

(四)增强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我国古代的荀子曾说过,"蓬生麻中,不扶则直",虽然这句话夸大了环境的影响作用,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中学时期是学生成熟之前的准备期,英语教师们可以抓住中学生活泼好动、爱参与的天性,定期在校园中开展英语角、英语演讲、写作比赛和英语艺术节等活动增加校园英语文化气氛。在本次的实验教学中笔者和莫老师在争取校领导的同意后举办了第一次英语角活动,活动包括猜字谜、学唱英语歌曲和绕口令等,对于多数农村的学生来说这些都是非常新鲜的事物,原本不喜欢英语的学生也参与了进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这种活动让他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希望类似的活动能继续办下去。

四、结论

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撑作用,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的质量就难以得到提高。英语作为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外语课程,尤其需要教学资源的辅助。只有有效而合理的开发并利用适用、可行的隐性课程资源,农村地区英语教学的落后局面才能得到好转。

参考文献:

[1]黄超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110-116.

[2]刘喜敏.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卢启毅.教学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教研,2006, (5):43-44.

[4]王小敏.课堂活力源于生成-谈初中英语课程的生成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上).

[5]王永红.农村学校课堂资源开发与整合[J].教育实践与理论,2005,(3):48.

[6]周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生成性案例评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5).

上一篇:L2性能下一篇:模糊多目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