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的幸福教育

2024-08-14

职业教育中的幸福教育(精选十篇)

职业教育中的幸福教育 篇1

单亲家庭子女在职业学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单亲家庭是指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以及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家庭, 其子女即单亲子女。家庭环境的骤变有些远远超过了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的甚至给子女的一生带来创伤, 对孩子的身心带来广泛的消极影响, 遏制了孩子的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有的甚至导致了孩子的精神异常。不少单亲子女因为父爱或母爱的缺失而导致心理失衡, 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浮躁、抑郁悲观、性格孤僻、过分成熟、好走极端等, 这种心态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以上种种性格因素使他们在学校中成为了后进生群体, 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另外,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 知识面比较狭窄的情况, 究其原因, 是他们在小学和初中时, 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一开始, 可能是不守纪律, 或性格原因, 或家庭缘故, 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差的。在应试教育面前, 成绩差成为了一大罪。他们在学习成绩上享受不到教育和学习的乐趣。成绩差进而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差劲, 这种局面很难改变。他们一天天滑落, 在心理上养成了“堕落”的惯性, 成为“双差生”。

这就是职业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状。他们是在应试教育中失败的一部分人, 即将迈入社会的他们不仅需要在学校中获得一技之长来借此谋生, 他们还迫切地需要在学校中得到幸福教育。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人生, 其意义足以改变学生的一生。教育家卢梭说:“每个人的心灵有他自己的形式, 必须按他的形式去指导他, 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 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职业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要的是满足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能感觉到生活是幸福的, 能够为社会和个人创造幸福的人更幸福。学校应成为提升学生幸福水平的乐园, 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幸福者和幸福的创造者, 从根本上说,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赋予学生感受生活, 追求幸福, 创造幸福。

近来, 一个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新指标GHP (即国民幸福指数) 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 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不是GDP而是GHP。“你幸福吗?”也成了近几年的流行语。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也经常听到或看到一个词汇——幸福教育, 究竟什么是幸福教育呢?所谓幸福教育就是以人幸福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 享用幸福的人。对“幸福教育”这个概念可以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理解为“教幸福, 学幸福”, 即把幸福作为教育的内容;二是把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 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 这样“幸福教育”就是“幸福的教, 幸福的学”。

幸福教育不仅只有建设的意义, 其纠正与弥补的作用更为突出。现实的教育不尽如人意, 是完全可以通过幸福教育来完善的。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存在问题, 是教育过于功利性的恶性竞争所致。中小学让一部分人有所收获的同时, 又让整体失去了很多。在使人受益的同时, 又使人受制, 而且这种受制的因素和力量, 成为很多人不幸的根源, 让人远离幸福。而职业教育则相对少了很多制约的因素, 少了升学应试的压力, 这就给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在职业学校中应该用幸福教育来引导学校的发展。其要义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 是从幸福观入手, 培养人能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教育。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学生, 二是教师。

关于学生, 我们首先应做到的是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的乐园。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指出:个人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世界的错误看法, 错误伦理观, 错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的, 结果导致了对那些可能获得的事物的天然热情和追求欲望的丧失。现今包括职业学校学生在内的孩子们, 他们缺少爱的付出, 缺少与人分享幸福的能力。他们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教会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教会学生体验真正的幸福, 教会学生懂得用关爱别人来使自己感受幸福,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职教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其次,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他们在自我的发展中感受幸福。这一点对于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困难很大。在职业学校中, 学生由于基础薄弱, 他们早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很多家长也对他们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让这部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就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下功夫, 变更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学只能增长学生的厌学情绪。职业学校应多从企业需要出发, 将学习与就业结合起来, 同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幸福。

再者, 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使他们成为幸福的创造者。职业学校学生相对缺乏自信心, 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 哪怕是有一点小小的成功, 对他们去享受幸福, 肯定自我, 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 都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想使学生们成为幸福的创造者, 首先应培养他们发现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 不少学生视物质享受为幸福, 注重物质的追求, 只愿意享受不愿意付出, 更不懂创造。在家里过惯了“伸手”的生活, 认为这种生活对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在学校里, 不愿意穿校服, 因为不是名牌。零食不能少带, 因为家中堆积如山。作业不愿意做, 可以出钱请人帮忙。大扫除怕脏, 体育课怕累, 文化课怕考, 活动课怕苦等等。尽管如此, 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 于是出现了“我去上学校, 背着炸药包”之类的灰色童谣。甚至有学生用非常极端的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在学校教育中应通过积极乐观的引导使他们发现真正的幸福, 使他们逐渐发现:身体健康, 学习有追求, 得到老师平等的爱, 得到他人的帮助, 家庭关系和睦等等都会让人感到幸福。发现了身边这些幸福, 他们才能主动地去创造幸福, 这也就实现了幸福教育的目标。

幸福教育的另一个层面是教师, 也就是说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幸福的人。只有每位教师充满对人生幸福的美好憧憬, 才有可能保证其教育智慧的充分发挥, 保证每个学生都成为幸福的人。而职业学校的教师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情感和精力。因此, 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 多方位地为辛勤操劳的教师提供发展的时空, 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 为每一位教师的成功建造舞台, 让教师的生命释放辉煌, 使幸福不断地充盈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中。

第一, 学校要实行民主管理, 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

第二, 学校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教师教育活动的主体实践能力。

第三, 坚持“以人为本”, 为教师充分发挥创造力提供充分的空间。

教育的幸福, 是一种师生共享的内心体验,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教育幸福的创造者, 也是教育幸福的享受者。

我心目中的幸福教育 篇2

教育是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开始!教育是美好幸福的,我们人人都要接受后天的教育,不然,就算自己很有天资,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也会变成常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教育。而这个教育一定是很符合自己的意愿,我心目中也有一个幸福教育。

我心目中的校园是宏伟、壮观的。校园里有草坪、有升旗台、有花坛、有教学楼等,而且他们都是美丽的,草坪上铺着绿油油的草被,每周在升旗台旁唱着国歌。目视着国旗升上蓝天,向国旗敬礼,教学楼是那么的高,环境对学习也有影响嘛。

教室里宽敞明亮,拥有专门的教育设施和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老师给予我们学习上的专门指导和帮助,还有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老师十分敬业,耐心给同学讲解,给予同学无微不至的关怀。上课时,老师十分严厉,下课后,老师又跟我们亲如朋友,一起玩耍。在学校和班级中,我们要有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我们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精神上互相支持。我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老师要求同学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学校中老师要求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系统的课堂内容,合理的教育教学规范。

在教育中老师要根据同学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成立兴趣小组,也要让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文学艺术、书法绘画、摄影等多种多样的比赛,为我们学习兴趣的培养,个性特长的发挥提供极好的机会。在学校的教育事业中,使用方便的高科技,让同学减轻负担,快快乐乐的过每一天,也要让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

开掘小事中的教育幸福 篇3

记得孩子一次语文考了99分,在班上也是考得不错的的孩子之一,回家时却一脸委屈地告诉我被老师批评了。我很纳闷,拿过卷子一看,卷面上没有错误的字和词,却在“看图写话”题中看到孩子因为不懂得修改的规范,用笔涂得非常难看,这也说明孩子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看了卷子之后,我再看看委屈的孩子,耐心地告诉她:“老师能在班上批评你,我觉得你是幸福的!你的记忆中,老师今天批评谁了?今天老师讲到你,这是你的幸福!说明老师一直都在关注着你啊!”孩子听了我的话之后,恍然大悟,由悲转喜,高兴地对我说:“原来是这样啊!我下次一定要更加细心、更加认真。”听到孩子的话,看到她快乐的表情,我知道她已经理解了老师的用心和用意,并在心里感谢老师了。

教育孩子是一次充满幸福的旅途。当我们与孩子一起走在这条路上,时时会遇到荆棘,处处会遇到坎坷,但只要我们细心而认真地牵着孩子的手共同走过,幸福的感觉就会在我们心头升起。作为父母,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为提高孩子、发展孩子的教育幸福感去努力。所以,生活中虽时会遇到看似苦楚的小事,但只要我们努力,也能将它调制成一杯美酒,在孩子的内心注入幸福的甘甜。

家教名言

“一步二步三步,好!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好!一二一,一二一……”

父亲这样在教孩子走路,朋友们说他是“开孩子们玩笑”,父亲却回答:“老兄错了,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在社会上闯世界,全靠这第一步呀!。”

这个父亲名叫宋嘉树,他生有三女三子,他们便是名闻中外的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和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宋氏家族对于近现代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宋氏三姐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上个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女性。

孩子:“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

妈妈:“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喔!”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童年时与母亲的一段对话。

“你有点口吃,正说明了你聪明爱动脑,想的比说的快些罢了。”

职业教育中的幸福教育 篇4

关键词:幸福感教育,感恩教育,目标教育,文化教育,心理教育

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修养、社会能力的重要基础, 也是培养标价值追求的内在精神链条。高

文李/

磊幸福是一种需要, 幸福是活

1 生生的社会人在情感世界里得徐

到一种主观性的满足感, 是主体菲自身的一种对物质和精神得到菲满足后的情感体验。当一客体事2物在反应到主体之主观体验之

时, 主体必然以自身的感觉直观对其加以判断, 进而知觉进行综合判断, 当客体事物在主体进行分析和加工过程中, 主体自身内在的情感因素得到升华或者有一种主观满足感的时候, 客体在主体身上得到了反应, 这种反应是积极的, 是可以让主体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 这种愉悦感就是幸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幸福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感是培养大学

的重要基础, 也是培养大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对目标价值追求的内在精神链条。因此,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尤显重要。

1.感恩教育

幸福是一种需要, 是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的获得需要教育。感恩是人之善心的一种体验, 人之初, 性本善,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并不是不幸福而是缺乏对幸福的体验。“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中很活跃的一员, 是社会潮流和时尚的带头军, 他们在求学的过程中, 由于自身拥有青春期的活力和朝气, 加上在高校里接受思想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他们对幸福的追求和需要往往更加强烈和渴望。但是, 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 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 是需要我们用感恩之心去体验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的。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父母培养这么大的养育之恩, 教师传授做人道理和知识的教育之恩, 以后工作了对领导、同事的关爱之恩等等。只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让他们处处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才能真正体验到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

2. 目标教育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和高中一个明显不同的是, 动力不足, 目标不明确, 和高中那种目标和理想都很确定的方式有着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同学整天无所事事, 有的同学沉迷于网络, 有的只顾谈恋爱, 而学习早已抛之脑后, 有很多同学开始回忆起高中时的那种充实和幸福的生活样式。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落差, 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 大学生目标缺乏, 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信仰。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是学习, 只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并把自己的学习和自己的人生关联起来, 才能获得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科学的目标,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信仰, 树立对美好、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不懈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运动中让学生体会人生目标和理想在实现过程中的积极体验, 在实现目标和理想的过程中感受幸福, 享受幸福。

3. 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在不断的积淀、继承、扬弃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幸福观的精髓是培养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幸福感的有益补充。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通过教授、熏陶等各种教育形式将丰富的文化财富传授给大学生, 并且内化为他们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形成相对稳定的品格, 再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 形成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科学幸福观。在文化幸福感的教育过程中, 要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 完善人格品质, 培养他们对人的存在、人的生活的正确认识, 对人是什么, 人怎样生存才是幸福的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在个人生活中保持一份年轻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去竭力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

4. 心理教育

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和指标, 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个体幸福感主要是身、心两个方面, 从心理层面来说, 主要是认知和情感体验, 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 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 正如恩格斯所说,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一种幸福的生活感只有在客观的生活状态下, 被自我觉知的时候, 并且对自己美好生活有着正确的定位、评价和体验, 对人生有着正确的理解和领悟, 把人理解为大写的“人”, 才是真正幸福的人。通过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发现自我, 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成长进步、友谊与爱情等方面确定合理的期望值, 做到既不盲目自负, 又不自暴自弃, 碌碌无为。

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是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突破口和枢纽, 幸福观教育是提高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基础和通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 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 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 使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幸福, 从而去播洒和创造整个社会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4) :9

职业教育中的幸福教育 篇5

廖池中学

杜大成 [作者简介] 杜大成,廖池中学青年教师,执教语文十多年,受到师生好评。喜欢钻研教法,业余爱好写作,曾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等。联系电话***

中国有句俗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时的读书人大都经历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状态,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酸辣感受同样曾经在他们心中翻腾过。如今这些东西早已不适合现代的课堂教育,但不管怎样,我想古人认真努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应该是对的,值得我们学习。除了这一点现代教育更注重的是什么呢?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一个个体生命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与爱护。基于生命的考虑,基于幸福的追求,现代教育的性质愈来愈人文化。关注生命、关注心灵、关注健康、关注社会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然而,幸福教育离我们远吗?我要说,只要有正确的目标,我们就会身处幸福教育之中。

一、幸福教育中的教师。

近几年来,国家愈来愈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也基本普及。农村教师也愈来愈受到关注,在国家良好的经济形势下,一名农村的普通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幸福教育中的教师呢?

1、爱的教育

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在甜水中泡大的,大多数孩子聪明可爱,个性独立。如果用“吃苦”这一套来说教,显然是不会成功的。既古老又年轻的教育方法非“爱的教育”莫属。让学生此时此刻在教室里学习时感到快乐,成长的每一刻感到幸福,长大后感到骄傲和自豪应该是幸福教育的本质所在。

如今的课堂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改变了观念,使学生变得“喜欢上某某老师的某某课了”,这就是幸福教育的表现。教师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就应该关心每一个个体的学习状况,不管是哪一个学生有了学习的障碍都应该给予帮助。

在课堂上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时,教师不要忘了鼓励学生。哪怕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有些偏颇,也要让学生充分的表达,很多时候,智慧的火花就是在错误的问题中被擦出来的。就像泰戈尔富有哲理的诗句一样:“真理之川从错误之沟渠流过,如果把错误都关在门外了,真理也就关在门外了。”

经济大潮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但是不能让它改变人们的良心。教师身处社会的大染缸,不时会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经常有人在教师面前指手画脚、很现实的告诉教师:别奉献了,你瞧某某行业那么赚钱,那样不负责任,难道你们就不能少操一点心,让自己轻松一点吗?类似这样的情景,教师应该指出其言论的荒谬性,首先教师从事的是一种事业,而不是在企业部门或是在做生意,不是以直接谋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为了国家的健康发展。应

当以爱心育人的教师首先不奉献,谁还来跟着奉献,将来的社会谁还肯奉献?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纠正这样的错误思想,教育学生不要目光短浅,只为一己私利在学校里学习,将来也只为一己私利在社会上工作。我想只要每一个教师努力去践行这一点,将来社会上类似“黑心棉”啦、什么“注水肉”、“地沟油”啊等等一系列的现象必然会有所减少。

2、做科研的探索者

教师的一生应该是不断学习、理性思考的一生。一堂课不会完美无瑕,总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这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其实正是科学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心人找到了它,总结了得失,改进了教学方法,也为科研素材增添了内容。日积月累,一位教师就在不知不觉间成了研究型的探索者,而不是一位“教书匠”。在不断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生活充实起来,谁敢说教师不是处在幸福教育之中呢?“一个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往往是幸福的,一个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人往往并不聪明。”因此我要说:“我教书,我幸福;我探索,我快乐!”

二、幸福教育中的学生

1、健康的成长。古人提倡“修心养性”,把思想道德放在首要的位置。现代教育更是以德育为首,要求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学生,时刻都在学校或社会中获取信息。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就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渠道。阅览图书时,一定要接受教师或者父母的建议,不能盲目选择。特别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迷上电脑游戏。

2、知识是“问”出来的。现在的课堂大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设置了引导性的问题之后,学生要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在课堂交流的平台上锻炼自己的思维,掌握知识的难点。

职业教育中的幸福教育 篇6

关键词:《当幸福来敲门》;美国文化;教育哲学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39

一、影片《当幸福来敲门》简介

《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著名美国黑人投资者克里斯加德纳的自传。虽然这部电影没有赢得奥斯卡奖,但是它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被大多数观众所喜欢。这是一个典型励志型电影—一个小人物追求自己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赢得了成功和尊重。克里斯加德纳是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他的工作是卖手提骨质密度扫描仪,他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在这上面。但这项错误的投资使他的生活很不稳定,有时甚至很难熬得过去。贫穷的生活和各种费用压力打破了他和谐的家庭生活,最后把他的妻子琳达逼得几近疯狂,带走了所有的钱,抛弃了克里斯和他们五岁的儿子--克里斯托弗。尽管有这些困难,克里斯还是决定接受股票投资公司的实习工资,但却没有工资。被录用的可能性只是百分之五。尽管他是小组中资历最浅的,他仍然对抗各种逆境,憧憬有一天在自己的脸上能够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困难就像是一个连锁效应,一个接一个不停地落在他身上:找地方吃和住,照顾儿子,卖扫描仪为生,努力争取获得一个股票经纪人的工作机会。各种各样的困难弥漫、交织着他的生活。克里斯以极大的决心、努力、智慧和对儿子的爱,终于克服了这些困难,得到了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因为这个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后来克里斯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除了深深感动于克里斯的努力和他对儿子的爱,更让我们体会到的是这部影片所体现的、被整个美国社会珍视的文化价值。

二、教育哲学

传统的美国家庭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对儿童的教育,父母应承担相等的义务和责任。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对孩子的爱和教育有明显的压力感。在每一个平凡的场景中都可以看到克里斯对儿子的爱。在这部电影中,母亲抛弃家庭和她自己的孩子,是应该被责怪的。女性被归类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她们是脆弱的,苦难来临时,无法与家庭成员一起克服。她们做的就是逃跑。父亲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却是相反的角色。他们是可靠的,强大的,充满爱和永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家庭的。克里斯曾经说过,“我第一次见到我父亲是在我28岁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当我有了孩子,我的孩子一定得知道他们的父亲是谁。”在克里斯的心目中,他永远不会抛弃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儿子和妻子。克里斯曾多次表示“我与克里斯托弗同在”。

让我们来通过几个场景分析一下美国的教育理念。首先,当克里斯看到“幸福”在他儿子的幼儿园墙上的拼写是错误时,他多次让清洁工洗掉这些错误。虽然他不能送儿子去更好的学校,他仍希望克里斯托弗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想去除可能会影响他儿子所有的不利因素。当他得知朱老师在幼儿园让孩子们看电影,他很生气,几次跟朱老师谈教育问题。虽然他的努力是徒劳的,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他的爱和他教育孩子的方式。其次,这部电影中还强调了儿童的教育平等。克里斯托弗可以列出生日礼物清单,可以和父亲讨论“fuck”的含义,并能向父亲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在其他文化中,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会被痛骂一顿。克里斯托弗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的思想,而不是一个天真的孩子。除了他试图得到一个和客户接触的机会那次,克里斯很少骗他的儿子。他很少强迫儿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除了他们被迫搬离旅馆那次。克里斯总是尽力给儿子解释一切,对待克里斯托弗就像对待一个成人一样。当克里斯托弗问他们为什么搬到了一个旅馆,在地铁里他告诉克里斯托弗他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让克里斯托弗信任他。当被问到妈妈什么时候回来时,克里斯只是说了实话,他不知道。克里斯极力保护自己的儿子。他不希望儿子的心理受到伤害。所以当他们无家可归,不得不在地铁的卫生间过夜时,虽然克里斯很沮丧,但他试图唤起克里斯托弗的好奇心,假装他们是在一个山洞里,而且在时间机器里旅行。当克里斯托弗问“是因为我妈妈才离开的吗”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千万别这么想。妈妈离开是因为妈妈自己的原因。和你没有任何关系。”克里斯告诉儿子,一个人应该为他的所作所为负责。影片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父亲对儿子的教育行为。当他们打篮球时,克里斯托弗打算成为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因为克里斯的话,克里斯托弗打算放弃自己的梦想。看着儿子失望的表情,克里斯用这样的话来教育他:

别让别人告诉你你不能做什么。即使是我也不行。你有一个梦想。你就得保护它。人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他们想告诉你你也做不到。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去得到它。

克里斯告诉他的儿子,一旦有梦想,就要去追求,并应该坚持下去,直到成功。这些话不仅是说给五岁的克里斯托弗听的,也是说给自己的。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仍然试图鼓励自己继续。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良好的沟通使小男孩深深地理解了父亲。“我相信你”和“你是个好爸爸”就是这种和谐关系的表现。一个好的环境、平等、诚实、责任感和自信心都体现在这部电影的教育理念中。

三、结语

克里斯的命运因一个魔方发生巨大的改变,但实际上在魔方的背后有很多东西:智慧、及时把握机遇、勤奋、毅力和努力工作。在逆境中受挫,克里斯仍保持乐观的心,这可以从他偶尔的玩笑中感受到。我们不仅要享受电影,还应该能从中欣赏到文化价值观。《当幸福来敲门》使我们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来探析美国社会:个人主义、美国梦、宗教信仰及长期以来被美国人珍视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恩铭.《美国社会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姚颖,杨蕴玉.追求幸福,保护梦想—解读《追求幸福》的美国文化[J].电影评介,2008,(17).

[3]刘智.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J].深圳大学学报,2004(1).

[4]曹文露,李红艳.《当幸福来敲门》所传播的价值观[J].电影评介,2009(12).

学生幸福在学校教育中的追寻与回归 篇7

关键词:幸福,教育责任,生命

幸福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字眼, 古往今来, 人们不停地探索幸福的真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幸福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体会。幸福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受教育程度密不可分, 因此, 关注人的幸福必不可少的就是从教育开始。

一、解读“幸福”

幸福是一个公认的比较模糊的概念, 在现代汉语辞典中, 幸福常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生活、境域) 称心如意”, 这种生活能给人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在英语中幸福是happy, 含有愉快、幸运的意思。从上述几种表达来看, 幸福概念的基本含义是幸运、享受、快乐、心灵的满足。

“幸福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人类在思想史上留下了形形色色的答案, 主要形成了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观和德性主义幸福观三大流派。感性主义幸福观将追求快乐和肉体感性欲望的满足看作是幸福的最高意义, 在18世纪法国的哲学大师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的眼里, “人身上一切都是感觉, 因此肉体的感受性乃是人的需要、感情、社会性、观念、判断、意志、行动的原则”, 他们认为肉体感受性是道德的、幸福的最高原则。

理性主义幸福观以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 强调人类的精神幸福。赫拉克里特指出:“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 那么, 就应当说, 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 就是幸福的。”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恰恰就在于从肉体的情欲束缚中解脱出来, 理性对欲望是一种调控引导, 或一种合理的启动。正确的幸福观的作用就旨在使理性对欲望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

传统的伦理学思想把幸福理解为德性或者是美德, 从亚里士多德到斯多亚学派, 直至近代的康德都认同这种看法。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对于幸福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幸福就是至善, 他着重研究了幸福的德性内涵, 强调指出:“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 有德才有福。斯多亚学派也认为“道德自身足以自乐”。他们认为人生的价值及其幸福在于人们通过拥有和践行德性, 丰富自己的人生活动而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作用。

二、学校教育中关于学生幸福的追寻

1. 教育现状:学生是否幸福。

童年应该是幸福的, 尤其是在这个物质丰裕、科技发达的时代, 童年更应该是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 但是, 现实中的孩子却生活在“比地狱强一点的生活”当中, 现实中的教育对于孩子缺乏人文关怀, 强加给孩子的是科学技术教育, 或者是只有灌输式的压抑人性的人文教育。教育与生活割裂, 孩子学习的过程体会不到任何活着的意义。教育在对科学知识的态度上一贯是绝对的遵从权威, 这种权威占有了孩子创造的空间, 扼杀了孩子探索的灵性, 在这种大的趋势下, 任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只不过是“带着镣拷跳舞”, 任何新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等都是隔靴搔痒而已。

从古至今, 中国的教育都想把孩子培养成圣人、完人, “超越普通人的世俗生活, 甚至把个人的私欲视为腐败之根、堕落之源, 要坚决予以剔除”。[2]道德教育内容空洞, 要求过高, 政治意味浓厚, 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的教师常常被喻为“辛勤的园丁”, 结果“园丁”的杰作是毫无个性的、整齐划一的“冬青”, 园丁修剪花木靠的是纪律和规讯, 它是对生命自由本性的压抑。优越的物质生活, 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幸福, 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被我们忽视了, 残忍的教育在折磨着生命, 使童年承受了不应有的生命之重。

2. 幸福与教育密切相关。

首先, 学生幸福需要教育。人生就如一次漫长而短暂的旅行, 其起点和终点都是幸福, 而其手段就是教育, 一个人受教育越多, 他就应该体会到更多的幸福, 教育不仅仅要为学生成就一生的事业奠定学问的根基, 更重要的是要为每一个人的一生幸福和快乐奠定成长的根基。托尔斯泰说:“人生是为自己幸福而存在的。”教育在提升孩子幸福中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提高的幸福品质和创建幸福的能力。在一定幸福观的指导下, 以幸福品质为基础, 人就会产生生活在世上的幸福价值体验, 幸福感是来自于人内心的一种感受, 只有在幸福品质的协同才能不断使人感到幸福, 幸福品质包含的内容也极其丰富, 包括自信心、对挫折时的心态、调节心理的能力等, 对幸福感起最重要作用的就是幸福观:关于什么是幸福的观念、标准。幸福是人生追求永恒的主题, 追求幸福是人的内在的一种潜能, 这种潜能的唤醒和开发必定通过教育。

其次, 幸福是教育的动力和终极目的。从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看教育,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象是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 虽然有时追求教育的方法很具有功利性, 有些人认为教育就是获得高学历,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幸福”两个字就成了学生接受教育最初的动力源泉。从目的论来考察教育, 现存的教育目的主要有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还有些教育家试图调和这两种矛盾的目的论。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面对个体的生命存在, 教育目的只能着眼于个体的生命, 而不是着眼与社会等外在于人的事物, 不能牺牲个体生命的发展而迎合社会的要求, 也不能以当下的发展或现实的生活而追求渺茫的未来, 从教育目的看, 教育即促进人的生长, 生长既是状态又是过程, 教育的终点是促进生命的成长, 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提高生命的质量, 使孩子得到幸福。[3]

3. 教育必须担负让孩子幸福的责任。

综观各类教育文献, 关于教育责任的内容提及的只有教育的教学责任, 教育的服务社会的责任,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体现出对孩子进行幸福的教育, 应该担负起孩子幸福的责任, 幸福是孩子生存的最佳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 第一, 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注意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每一个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 而给别人带来欢乐、幸福、顺利、好处和安宁。”[4]因此, 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受教育者成长和获得幸福。

三、幸福回归学生的策略

1. 培养孩子的幸福人格。

人格, 或称为性格, 指的是人稳定的、独特的行为方式, 我们通常用快乐型、独立型或细心的、友好的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 快乐和痛苦取决于人的性格, 就如同人的命运取决于人的性格。20世纪20年代,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贝克莱研究所的调查人员追踪调查了一组青年男子的生活超过半个世纪, 发现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的人格特质。[5]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性的回归, 成功的教育不是为学生准备好了应对未来的现成的知识技能, 而是培养和塑造有健全人格、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勇于迎接挑战的探险者。人格教育就是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评定学生的人格特点, 通过教育和心理辅导补救人格的缺陷, 促进其人格的长处或优势得到充分发展, 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格特征、发展潜能, 以创造人生的意义, 从而导向健全的人格发展。

2.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压抑, 人格得不到发展, 创造热情被磨灭。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意志的人, 他需要得到尊重, 现在的许多教育改革都要求“以人为本”。加强师生对话, 改善师生关系是幸福关照下教育的应有之意。[6]从学生的教育需求出发, 把着眼点放在孩子的幸福上, 学生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教的效果如何, 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怎么样, 尊重、交流、对话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应然的相处方式, 只有这样, 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孩子提高幸福的水平。

3. 要有充满幸福的教师

情绪就像阳光一样, 它可以照耀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人感受到温暖。教师的幸福感具有感染力,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教师的幸福就是自由地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 教师的幸福不止于物质, 学生的成长、学业进步进而对社会的贡献, 都是对教师生命意义的确证。另外, 教师德性对教育幸福有重要的影响, 麦金太尔指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 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 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 缺乏这种德性, 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教育是与灵魂打交道的工作, 教师善是教育的前提, 是教师道德行为的出发点。教师要以身作则,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鼓动学生追寻幸福的生活。[7]

参考文献

[1]沙泽洪.教育:为了人的幸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

[3]程俊俏, 武明明.试论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4]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5]张兴贵.幸福与人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8.

[6]李玉芳.幸福与教育简论[J].现代教育论丛, 2008.2.

职业教育中的幸福教育 篇8

一、实施“学生第一”的理念

学校在“开展叶圣陶‘学生第一’教育思想与引导和保护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 深入思考, 认识到“学生第一”依然闪烁时代光芒。叶圣陶指出:“教育是有最终的目的和价值的准绳的, 教育者的义务便是使儿童得到合理的系统的知识, 确定他们的新人生观”, 养成“自觉的, 自动的, 发展的, 创造的, 社会的”现代人。纵观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可以发现, “学生第一”是一种教育文化的自觉、教育精神的自觉、教学方法的精髓, 由此可以推断实施“日记教育”, 将能使“学生第一”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二、“学生第一”实施策略

依据叶圣陶“学生第一”教育思想为实施“日记教育”提供思路:基于对学生素质的发展需求, 创新学校管理, 在课堂内外倡导“学生第一”的理念。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写日记, 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 加大“开展适合小学生的多样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的力度, 最终促使孩子全面多元的发展, 构建立体的“日记教育”。

三、创建“学生第一”教育生态

以叶圣陶“学生第一”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 创建教育生态, 建立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生态环境, 促使学生感悟生活, 润泽心灵, 幸福成长。学校定期举行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 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舞台, 开设“游泳、棋类、笛子”特色课程, 开展“三礼”教育和《新二十四孝》、《玉兰经》、《玉兰飘香》、《玉兰花开》、《平直廉谣》校本课程开发, 以多元的“日记教育”形式进行具体操作, 让学生从书本中来到现实, 发现特长, 培养爱好, 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

四、开发“学生第一”课程资源

学校通过开发课程资源, 从学生生活出发, 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利用, 沟通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联系, 使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学校开发“学生第一”课程资源, 开设“两体一艺”的课程, 将“游泳、棋类、笛子”三大特色课程, 入班级、进课堂、融生活, 同时开展“学有所成、我有五证”的实践活动, 对“弈棋”、“书画”、“艺术”、“游泳”、“阅读”进行考级, 在具体的活动中有体验、有收获、共成长。学生享受着幸福成长的快乐, 挖掘自我创造的潜能。

五、实施“学生第一”策略

以“学生第一”教育思想为引领,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进行互动, 实施“开展适合小学生的多样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实际操作, 学校衍生出了一系列《创新日记》教学。开设日记栏目:《心灵鸡汤》写上励志名言、格言、警句, 激励积极上进;《今日灵感》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 (主意、点子、思想火花、很有诗意、很有哲理的句子等) ;《新鲜经验》记录活动中所学知识或者活动后的收获, 不断更新, 加以保鲜;《得失偶记》反思自己在活动中学习、工作、思想、言行的得失, 进行分析, 学会在反思中成长, 在反思中前进。

1. 感悟生活。

开展“学生第一”相关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动手、动心, 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产生切身感受和体验。学校的“三礼”教育是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必须接受的三大“学生第一”课程。

2. 润泽心灵。

“学生第一”课程为学生创设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精神环境, 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学校推出白居易文化活动及《新二十四孝》、《玉兰经》、《玉兰飘香》、《玉兰花开》、《平直廉谣》等活动。每周的吟咏白诗和《平直廉谣》、《新二十四孝》、《玉兰经》, 促使学生体验内在的古韵情怀, 浸透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 并让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定期撰写一份“白居易故事新编”或画出“白居易新传”的漫画。通过学生对名篇的再次创作, 开展灵动思维与心灵深对话, 实现生命的交往互动, 拥有互属的生命意义和共有的发展空间, 给予甘露润泽心灵。

3. 幸福成长。

为了落实“学生第一”教育思想, 学校着力打造四大精品主题活动:感恩活动、诵读活动、项目活动、课堂活动, 为孩子们的成长搭建平台, 从书本走向实践。这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方法展示,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投入到自主创造中, 去不断地创造自我, 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构建幸福教育共享教育幸福 篇9

一、创新“人人自信”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享受成 功的幸福

教师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 并在知识的积极建构中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和自信, 感受到学习活动本身的幸福。

1.创设意境, 营造氛围。

课堂教学伊始情境的创设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教师若在此时选择最能激励和唤醒学生内心体验的方式, 创设出形象逼真的环境, 就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顺利入境, 从而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学习过程中, 并始终保持持久的学习欲望。

2.分组联动, 因人制宜。

分组联动的教学方式, 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再由学生民主推选出小组长。为了保证组内成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教师进行小组任务的布置时要因人制宜, 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 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教师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对于一些开放性强、见仁见智的问题,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创编设计调查访问等方面的问题, 可采用实践操作式合作学习……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3.展示汇报, 注重生成。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课堂做了太多的预设, 我校一直倡导的理念是: 学生能做的, 教师坚决不做。在学生对知识有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后, 我校把课堂展示汇报作为平台, 让学生畅所欲言, 无论是对的或是错的, 都要学生酣畅淋漓地表达, 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随时发问, 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适时地追问点拨。在这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交流碰撞中, 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提升。

4.开放时空, 拓展延伸。

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尊重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因为教材仅仅为我们提供一种范式, 要打造幸福的高效课堂, 就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围绕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时间和空间的拓展延伸。要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并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

二、创立“人人体验”的校本课程体系, 让学生体验学 习的幸福

校本课程开发一直被我校视为重中之重, 并努力构建全新的校本课程体系, 既把它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力补充, 也把它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平台。

1.整体规划, 形成体系。

在校本课程开发环节, 根据国家的课程标准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 确定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思路和格局。在此基础上, 我们广泛征集了家长和学生的意见, 把家长和孩子们喜欢的课程进行整合排序, 最终确定了39门校本课程, 其中包括《快乐英语人人唱》《经典名篇人人读》《精彩故事人人听》《文明细节人人用》……从目前开设的情况来看, 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很高。

2.以生为本, 全员受益。

校本课程的科目审定以后, 我校向2000多名学生发放了学习意向的调查问卷, 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意向和拟参与的人数来确定课程如何开设, 也就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本, 开设课程科目完全为学生发展服务, 让每位学生能在自己喜欢的课程科目中学有所得, 目前来看, 学生对软陶艺术、名篇鉴赏以及部分体育运动科目的兴趣最为浓厚。

3.搭建平台, 体验幸福。

学生在各自选定的校本课程中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 他们很想有机会展示一下才艺和成果, 我们也乐于为孩子们提供这种感受成功体验幸福的机会, 所以我们分动态和静态两种方式搭建平台。对于一些易于展示的静态成果, 如软陶作品、书画作品, 我们通过布展等方式进行展示。而对于一些侧重于才艺方面的课程, 我们采取动态展示的方式进行, 除了在“六一”儿童节、教师节以及新年等大型学校活动之外, 我们还会特意安排朗诵节、故事节、舞蹈节等专项展示活动。

如何着手 幸福教育?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要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主题活动中, 学生要成为项目的设计者;在待人处事上, 学生要成 为德行的 表率者。要实现这样的愿景, 关键是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思想、言语和行动的自由, 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创优“人人参与”的主题教育活动, 让学生体验成 长的幸福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认为, 如果学生做出行为后, 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结果, 学生以后出现该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实践证明, 学生的行为表现与获得的积极评价密切相关。充满关爱的评价鼓励, 能让学生增强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享受到发展进步的幸福。

职业教育中的幸福教育 篇10

读着王君的 《 教育与幸福生活》 , 心中纷繁的情感在澎湃, 在交错。 读罢全书, 蓦然回首, 惊喜之感化作了上面这句话。 这本书给我送来了什么呢?

沉淀着思考, 深深的回眸:读一部专著, 阅三年教育人生, 带给我的启示如此铭刻———

深刻而痛苦的感悟:

( 一) 教师与名师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有人认为从普通教师到名师是一段遥不可及的距离, 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实现。 掩卷沉思———

1. 教师与名师的路程只在一线之间

教育实在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 教育的本质或者说生活的本质就是细节, 而任何一个细节的流失都会导致教育成为空中楼阁。 琐碎的不能再琐碎的班主任工作中的小事, 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尽皆知的育人道理,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司空见惯的情感体验, 竟被王老师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 谢谢你交作业》《 我给孩子们的一次期末评语》 ……试问哪一名班主任教师不是每天辛勤的在做着这样的工作, 但却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把它演绎得如此美轮美奂, 让这一个个小故事组成一部著作。 如果你把教育中的每一项工作都用心去演绎、去思考、去记录、去坚持“, 名师”称号一定会属于你。

2. 教师与名师的距离只在一念之间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顾虑吗? 我的教育生活的灵感与做法能登大雅之堂吗? 能被专家认可吗? 能成为我成为名师的资本吗? 之所以没成为名师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意念中从没有过这样的期盼, 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许多研究就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 我之所以有底气完成这一本书的整理, 是因为我可以自豪地说, 这三年, 实在是我和这些孩子一道发现、创造、享受了幸福的教育生活的三年。 我渴望在这本书中展示的, 就是这样一种幸福生活得以产生的令我回味不已的温馨过程。”“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这句朴素的话让我们看到一念之间你可能就成为了名师。

( 二) 文章与专著之间的路程有多长

也许有人历经一生也无法成就一本专著, 然而读过这本书后, 我的答案却是:随时随地你都在完成你的专著。 王君老师3 年来为孩子们留下了100万字, 平均每天千字。 对三年班级生活的记述, 是无功利的, 每一个字都不是靠行政命令憋出来的压出来的, 而仅仅是因为这三年的生机盎然的班级生活不断地温暖着她, 震撼着她。 我们许多教师每天也在靠着兴趣和热情做着平凡的工作, 为何不去记录它, 为何不去成就自己的专著?

( 三) 唯美而敬慕的感叹:教育生活与激情文字的舞蹈有多美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常常在想:什么是语文老师的美?我最喜欢读这样的文章并为之努力追求这样的写作风格:既有真实厚重的内容又有激扬唯美的文字。 读着这部书中的文字我时刻被这样的美熏陶着、感染着、 激动着……教育的情怀当是诗, 教育的文章当是诗, 这就是语文老师的美吧!

1.深邃的思考是美之魂

纯粹的摆弄文字游戏的文章是肤浅的。 深邃的思考是文章的灵魂, 是它创造了教育的灵感, 生发了俊丽的文字, 让读者享受了阅读的幸福。 有这样一节课, 王老师在去教室之前, 在衣橱前静默了好一会儿, 拿出了挤在衣橱最里边, 已经3年没有穿过的典雅而庄重的一条长裙。 因为那天是“ 9·18”国耻纪念日。 她先让一个孩子朗诵了《 重庆时报》 上的标题新闻《 全国百城今夜“ 警钟长鸣” 祭国耻》。 然后谈了暑假中一个人在深夜重看《 苦菜花》的感受, 又读了文章 《 9·18, 历史在此沉思》。 她说“: 孩子们, 你们认真听, 老师不需要你们起来谈任何感想, 你们只需要记住文章中的史实。 是的, 只要能够记住这些史实, 今天王老师就没有白穿这条长裙。”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解读, 对教育行为的深刻思考是王老师执着于执笔著文的行动源泉。

2.深厚的功底是美之蕴

我们与名师的差距还在哪? 读过著作, 我的深深感受是:差在文化积淀上。“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不断汲取营养, 用文化积淀支撑起自己的灵性,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才能使一个人走得更远。 作为一个多年高年级班主任教师, 我曾经送走一批批的孩子们, 心中的情愫不知如何说清。 读完《 孩子, 我是你青春的倒影》 , 立刻激起我的共鸣, 感怀老师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

“ 孩子, 我是你们的倒影。这3 年, 我和你们如影相随不离不弃。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我活蹦乱跳地跟在你们的身后。阴霾密布的日子里, 我默默地跟在你的身后, 我匿了容颜, 隐了身形。 你看不见我, 但其实我依旧时刻追随你的脚步, 一分钟也未曾远离你的视野……”

这样深情款款的文字, 这样深蕴唯美的抒发。 我被震撼了。 这样的文字出自何人笔下?我们可以读一读王老师的这段文字:“ 我早就被母亲的美震撼了, 我扑倒在母亲的裙前, 泪流了一脸一身……孩子, 仅仅有‘ 尊重’是不够的啊! 没有对中华文化、 没有对唐诗宋词狂热的爱, 炽痛的爱, 中华民族也将永远找不回孕育了唐诗宋词那样的伟大的时代。 ”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挚爱才能积淀出如此深厚的功底啊。

3.深刻的情怀是美之灵

一个孩子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注定将面对无数次考试, 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看待“ 月考”“ 期中考”“ 期末考”? 苦口婆心地讲道理, 雷霆万钧地痛斥一番, 亦或是漠然视之? 一次月考下来王老师在想:我该如何把这个“ 噩耗”告诉孩子们。 于是王老师在心头搜索并把毛毛虫的故事讲给了孩子们, 并告诉他们认认真真地去作一条可爱的毛毛虫。 不异想天开, 不投机取巧, 不依附别人, 聪明又勤奋, 无惧秋雨冬雪、寒风酷热, 在四季交替中克服一个个困难, 带着自信安然成长并不断自我完善, 直到变成美丽的蝴蝶, 然后翩翩飞过大河, 到达幸福的彼岸。 这样灵动巧妙的比喻是教育方法与文字完美的融合, 这是“ 载歌载舞”的教育。 我们知道了:载歌载舞的教育是弯下腰来和孩子对话; 载歌载舞的教育是走进孩子的心灵; 载歌载舞的教育是和童心一起突围。

4.深挚的激情是美之韵

王老师激情舞动文字, 表达情感, 让她的文章具有美的韵律、情致。 普普通通的日子在她的笔下也是那样别致精美:我破译不了许菁这个小丫头。这个小矮子姑娘满脑子的奇思妙想。 她要哭就哭要闹就闹, 她挖苦鲁迅不满冰心, 她嘲笑应试讥讽现实。 她振振有辞离经叛道, 她指点江山不畏不惧。 因为她, 我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教材反思; 因为她, 我的厚厚的《 青春之语文》 一书才有了独立的思想和灵魂。 一个12 岁的小丫头给了我批判的勇气和论辨的决心。 哦, 原来思想和年龄无关, 身高和崇高无关。 生命的活力来自于挑战一切。

上一篇:天然美白成分下一篇:文学作品中的错觉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