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法制化

2024-07-06

行政管理法制化(精选十篇)

行政管理法制化 篇1

/行政关系

赵自2003年7月, 教育部出台《关于

媛加强依法建校的若干意见》后, 依法治校

的观念也逐步在各个高校中宣传开来。姜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和教书育人的中坚力宏量其管理和行为的法制化理念对学生和

教职工起着示范和引导的作用。高校管

慧理特别是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是我国构建

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是维持学校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 高校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有利于学校行政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一、高校在行政管理法制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1. 官本位思想严重, 领导者法律意识较弱

高校的领导者应该把法律作为日常行为的最高准则。但是不少学校过度提倡以德治校的思想, 在思想观念上就不认同以法治校的观念, 依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以行政手段管理学生的方法, 没有形成用法律来解决学校纠纷的观念和习惯, 因此就导致了以前出现过女大学生怀孕被开除的现象。

2. 教育立法滞后

1995年出台的《教育法》是我国在教育立法上面的最重要的法律, 随后出台的《义务教育法》、《学位条例》和其他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都是围绕着《教育法》的规定的原则而制定的, 但是我国对教育行政管理的立法却十分欠缺和不完善, 《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管理的体制仅仅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也只是原则的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 操作的灵活性过大, 最具体的实施细则都未明文规定并且对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也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 在实践中也依然必须参照《高等教育法》中原则性的条款处理纠纷。

3. 校规校纪缺乏合理性依据

目前各个学校都有制定本校的校规校纪的权力, 但是由于学校的某些规章和规定还不健全和完善, 甚至有的校规会出现与法律抵触的现象, 学校的校规规定内容超出了法律所授权的内容。还有的是, 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常常忽略程序的正当, 比如在处罚学生时涉及退学、开除等问题时,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异议权并给予救济的时间, 但在实践中往往也被认为是形式主义走走过场, 引发学生的不满和抗争。

4. 高校缺乏法律服务部门

在高校中普遍缺少一个法律服务中心, 在社会中存在着例如调解委员会、救助中心、律师事务所这样的机构来解决纠纷, 维护个人利益, 但是在高校我们却很少设立这样的机构, 使有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救助。

二、高校在行政管理法制化进程中需要完善的几方面

1. 树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观念

有些学者认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原因在于学校是国家委托的行使教育权力的机构, 与国家是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 所以理应高于学生行使管理人的职责。而有些学者认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民事法律关系。认为学生自费就读, 学校提供宿舍、食堂、师资双方实际上形成的是一种合同关系, 属于典型的民事法律行为。本人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学校和学生的两对法律关系即行政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 学校虽然不是行政机关但是法律却赋予了它一定的行政职权, 受国家的委托对学校进行管理。其次, 两者也存在民事法律关系因为两者关系的订立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的。而民法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平等自愿原则。那么明确了这两对法律关系就明确了学校和学生之间存在着行政关系和民事关系。以此就可以对存在的高校立法和高校内部规章制度进行梳理, 明确界限, 属于行政行为的由行政法调节, 属于民事行为的由民法调节, 真正做到管理合法。

2. 高校工作应公开、透明

学校在处理问题时应秉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在涉及学生自身重大利益的事件中不仅要作出正确合理的处理而且也要注意对学生的隐私权的保护, 注意教育、管理方式。

3. 宣传法制理念

现阶段社会上出现的所有问题, 如果追本溯源都可以归结到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这个问题上, 因此在学校中广泛的开展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律意识是从根源上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中问题的源泉。同时, 加强法制观念的宣传, 增强教职工的法律意识, 建立一个法治的外部环境也应该是被大力宣传的。

4.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缺乏监督就容易出现“人治”的现象, 所以监督机制在各个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 学校行政部门应该更加注重民主, 设立意见箱广泛吸收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另外, 学生之间也可以建立一些组织来监督学校行政管理工作,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尽量的避免“人治”的出现, 减少权力滥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和法制的不断发展, 高校在行政管理法制化进程中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基于对高校行政管理法制化进程中的不足的分析, 力图找出解决的办法, 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关系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1]劳凯声.教育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2]张雅君.试论我国高校管理的法制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2]张雅君.试论我国高校管理的法制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3]史华楠.大力推进高校依法治校之我见[J].扬州大学学报, 2003[3]史华楠.大力推进高校依法治校之我见[J].扬州大学学报, 2003

[4]慕宇.浅谈高校工作中的几个法律问题[J].甘肃农业, 2005[4]慕宇.浅谈高校工作中的几个法律问题[J].甘肃农业, 2005

[5]於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教育与现代化, 2006[5]於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行政管理法制化论文 篇2

行政管理法制化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方案。

然而,在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影响下,我国的行政管理法制化道路还是比较漫长的,其在法制化的进程中亦是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有待解决。

本文结合当前行政管理法制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有效地促进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顺利实现。

关键词:行政管理;法制化;经济转型时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并且,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此,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产业结构调整并不顺利。

这与行政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是分不开的。

因此,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是目前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

以国家的宪法为基础,拟定系统、完善的行政管理法规,使得行政管理体系在法律环境中运行,从而有效地保障行政管理的具体活动依法执行,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

行政管理法是我国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处理公共事务的重要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构建系统、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构建科学、全面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来指导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

只有行政管理法制化,才能够有效地保证我国社会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行政管理法制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管理程序法发展相对滞后

对于行政管理法制化来讲,程序以及规则的民主化是最为基本的要求。

其体现了行政活动的透明度以及公民参与度。

在行政机构执行公务时,要出示有关的工作证件,并将管理对象的权利告知当事人。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是公务人员基本的职业素质。

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规定,但是,缺乏细致性和全面性。

并且,在很多程序上还未能实现具有实际意义的法制化。

以至于网络媒体时常出现这样的名词“越权执法”、“暗箱执法”以及“以权压法”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使得人们对行政机关的任务执行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二)行政管理执法方式有待改进

城市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行政执法。

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实施行政处罚权。

其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法制化、专业化以及统一化。

但是,在例如管理机制、执法人员素质以及执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严重影响下,集中行政处罚权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具体来讲,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其他组织或个人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并不热衷;长效的管理机制明显不足。

在多数的城市管理过程中,主要的管理形式都是“突击”或者“运动”的形式,城市管理者多数都是凭借着主观判断或者自身经验,这些管理工作也仅仅是“治标”,却不能真正地“治本”,归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建立完善的长期管理机制,以至于管理人员在一些具体情况下“无章可循”;管理部门负责人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

在部分城市中,城市有关的管理部门负责人对城市管理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并未制定出系统、完善的长期规划,以至于在遇到事情时,常常选择“堵”的方式进行处理,对“疏”类管理方式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行政管理的多头执法,严重地影响到执法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都是涉及范围最广的。

以至于呈现出“多头执法,多层执法”特点。

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活动管理过程中,相关的当事人需要接受来自政府不同层面、不同方面的管理者的监管。

这种“重复管理,交叉执法”不仅严重地降低了执法效率,还为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等方面负担。

不仅如此,由于是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在出现问题时,常常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很多责任都无人负责。

三、行政管理法制化促进措施

(一)加强行政管理程序法制化

(1)构建系统、完整的行政管理执法程序,并将其严格地落到实处,从而使得执法人员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2)对行政管理执法程序不断更新与完善。

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无章可循”问题,应对行政管理执法程序进行不断更新与完善,使其更加具有时效性和指导性,进而更好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3)有效加强监督机制。

对于行政管理机构来讲,其内部存在一定的自治权利是不可避免的。

政策的制定,不可能将所有细节都考虑进去,因为很多细节变化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的,而政策的制定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加强监督机制的构建与执行,是有效保障行政管理程序法制化的重要存在。

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管理程序的步骤、方式以及时间和顺序等。

(二)改进行政管理执法方式

(1)将宪法和法律作为行政管理执法方式制定的根本依据。

(2)严格落实依法行政以及制度构建,并严格执行行政管理制度“管人、管事、管权”。

(3)加强政府主导,推动部门协调合作,鼓励全社会参与管理机制的制定与执行。

(4)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进而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以及长期化和规范化。

(5)充分推动监督职能的运用,实行责任的追究制度,并做到权责分明,严格落实。

(三)加强行政管理的监督管理

(1)依法执行行政处罚权,有效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工作效率。

(2)对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更新与完善,合理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3)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并做好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使得有关的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

(4)严格落实“人人平等”原则,引导管理者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从而在执法过程中,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问题,给出正确的解决措施。

(5)对行政管理事件的应急机制进行加强,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行政监督。

四、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关键内容

(一)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1)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执法者应转变以往的“治人”理念,将法律法规作为行政管理的根本依据,而不是根据对自己的“利与弊”决定法规的是否采用。

并且,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中,要形成正确的服务意识,依法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工正,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积极促进执法观念的合理转变。

正确、与时俱进的执法观念是执法人员有效执法的重要指导思想。

要想真正地实现执法效果加强,就必须要不断加强执法观念的科学转变。

具体来讲,就是执法人员要将“整人”或者“优越”观念彻底改掉,树立行政服务、平等互助以及民主执法等观念。

同时,要对“能动执法”给予高度重视,在具体的行政活动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遵循法律、法规,自觉诠释法律法规,进而将法律精神充分体现在执法过程中。

(二)促进执法能力的提高

(1)提升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受到多元化价值观严重影响的执法者来讲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权力观,对于防腐倡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提高执法者的法律认知度。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执法者的行政管理法律常识培训,有助于促进执法者加强自身的法律知识学习,并及时掌握每年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以及这些更改的条款的适用范围和具体运用方法。

(3)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

目前,违法心理学在行政管理方面用处越来越大。

由于执法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面对的是各类的违法者,其内心的活动带有一定的规律性,而违法心理学就是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其能够帮助执法者更好地了解违法者的违法心理,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所以,行政管理执法者如果能够对该理论进行很好地掌握,并能够成功地运用到实际的执法过程中,对目的的实现很有帮助。

(4)积极推进行政执法部门建设。

有效推行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并将这一制度落到实处。

在执行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该制度的执行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并在制度的构建上将各主体的关系理顺;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也要分清哪些是该集中的,哪些是可以某个部门单独执行的,从而避免造成人员以及时间浪费;不仅如此,还要根据宪法等法律要求,制定执法责任制,并严格落实。

从而将执法责任有效落实,高效解决权责不明,执法混乱等问题。

进而使得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为了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评估与监管策略应做到及时更新与完善。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立法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改革成果。

目前,已经构成了以宪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系统。

但是,在行政管理法制化进程中,仍需要对部门原则以及程序进行更新与完善。

(1)加强行政立法的规范化。

现代国家立法实际上多为行政立法,由立法机关授权行政机关进行,可称为委任立法,是行政机关在法定范围内制定执行法律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活动。

其实质为立法行为,其形式为抽象行政行为,属行使行政权的范畴。

为保证行政立法的质量,维护立法体系的内部和谐统一,保持国家法制化的统一与权威,完善行政立法规范化,健全行政立法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行政法治实践中在某些领域尚有无法可依,而在另一些领域却主要是有法不依或有法难依。

究其原因,从行政立法的角度审视,与行政立法有失规范化和立法监督制度缺失不无关系。

(2)提高行政立法质量。

完善立法工作制度,提高行政立法质量。

立法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有法可依,才能依法办事。

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首先要进行科学的立法规划,坚持立法项目立项和论证制度。

其次要不断完善立法程序,做好立法调研,通过调查、座谈、公布草案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实行立法听证制度,坚决克服部门利益倾向。

最后要针对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修订法律,完善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

行政执法处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

行政处罚是一种损益性的行政执法行为,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处罚或多或少都有抵触情绪,要想使行政相对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罚,要求行政执法人员既要能熟练解释行政相对人所违反的法律条款还要善于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使行政相对人了解法律,认识错误,避免再犯,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果缺乏执法技巧,行政相对人接受行政处罚都是被动、强制接受,执法目的难以达到。

五、结论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同时,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

可以说,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依法治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是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得以充分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根本原因。

行政管理法制化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行政主体及其行为,保证行政主体沿着既定的轨道行事,使行政权能够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要求。

在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进程中,会继续出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服务意识,实现行政工作高效率,切实提高依法行政和应对、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

要全面加强行政管理能力建设,加强行政组织法制化、行政职权法制化、行政程序法制化和行政立法等方面工作,强化行政人员的法治意识,转变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全面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

参考文献:

[1] 龚平.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刍议[J].才智, .

[2] 陈永生.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新疆宗教事务管理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 2012.

[3] 熊志强.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的里程碑——《城市照明管理规定》解读[J].中国照明工程二十年专刊, 2012.

[4] 李妮.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D].长安大学,2012.

[5] 阮朝奇.民族自治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D].云南大学,2012.

[6] 朱明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7] 胡海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宗教事务管理的基本经验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2.

[8] 陈超.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 2012.

[9] 田珺鹤.我国县级政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2.

[10] 孟凌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

行政管理法制化 篇3

关键词:执法方式;行政管理法制化;法制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75-2

0 引言

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行政法制化,其不仅仅包括了对行政法律规范的制定,还包括对行政法律规范的实施。国家法律制度不仅仅规范约束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如何正确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为保我国社会主义下各项事业能高效发展,本文试图对现代政府治理环境下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进行浅析。

1 现代政府治理环境下行政管理法制化的解读

1.1 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所秉持的原则

政府是我国的心脏也是法律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它的行为是以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贯彻落实依法治国。

首先,各级执法部门必须依法行政。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以事实为据、以法为准,不可以主观臆断任何行为是否存在过错,必须以法律为基准进行客观判断。以法律为准确的标尺对所有行为进行正确判断,能有效地规范大众行为,促进个体行为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如政府行政机构被个人意志所左右,那么稳定的社会秩序将遭受震荡,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将受到严重的损害。

其次,作为政府机关部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用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尺,秉公执法,廉洁奉公。政府官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并着眼于长远大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小集体主义的抱团思想,切实从全局考虑为人民解忧。对于人民群众的问题解决要高效,不可推诿或拒绝,要做到利国利民。

1.2 行政管理法制化对政府治理的影响

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的核心是以实现维护群众的利益,发挥多元化治理作用,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政府行政管理的历史时至今日,社会的发展对其法制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政府的行政管理是高效科学的民主化管理,这是符合新时代的政府管理要求和特点的。我国所倡行的行政管理法制建设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并把握好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才可以建设科学高效的法制化行政管理。

2 现代政府治理环境下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不足

2.1 在其位者不做其事

对于特定条件下要求政府所做的事务都是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有些地方政府还是以各种方式推诿自己的责任。比如法律法规中明确指出,群众上访工作需要政府部门认真接待,记录问题并对上访问题做出解决。然而,个别地方政府在处理信访问题上不是怕麻烦就是怕所谓的得罪人,将群众上访的问题搁置或者推诿给别的政府部门。这种现象属于严重失职现象,由于缺少政府的帮助,群众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出现诸多社会问题。

2.2 对民事活动违法干预

个别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履行职责时,不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只凭借自己的意识妄下判断。当群众着急寻求政府支持时,他们左右推诿,甚至无限期拖延,导致事情无法解决。当上级进行监管和检查时,弄虚作假,将自己任期内发生的事故试图隐瞒。有些政府更甚者钻法律空子,颠倒黑白,欺行霸市,践踏百姓的同时将法律法规抛去脑后。有些政府高官在履行责任时,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大于法律,以人治代法治。

2.3 纵容犯罪

很多地方政府官员自以为自己一手遮天,在民间纠纷问题中没有行使自己的职责,甚至同流合污,是非不分,包庇与自己进行肮脏交易的非正义方,使本来的受害者更加受到伤害,导致施暴者更加猖狂大胆,为所欲为。甚至有些政府助长社会不良实力,为其充当保护伞,长久以往,受害者只有无辜的百姓,官民矛盾也日益激化。

3 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优化措施

3.1 建立健全政府体制

为有效地防止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的不足所滋生的犯罪行为,国家应该先从社会制度入手,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官员滥用权利问题[1]。否则只能治标,难以根除治本。目前,我国虽有相关制约政府官员腐败行径的法律条款,但是因为相关法律的缺失与制度的不成熟,甚至难以在各个地方政府行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系统。在这种凌乱的法律条款下,很难从问题的根本上解决目前棘手的现状与日益增加的不良风气。

想要依法规范政府的行政管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向策略,单纯的披露和处置贪污受贿的官员难以达到目的,真正意义上的体制改革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现今社会高速发展,旧的法律法规已经充满局限性无法约束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改革迫在眉睫,而只有建立一套条款明确、奖惩分明且有执行力的法律体系才是主要办法。运用法律手段改造政府的管理机构与管理方式,净化各层政府机构,使政府真真正正为人民服务。同时,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以及相应的司法机关对当局的行为进行监督,建立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杜绝违法乱纪现象。

3.2 全面普法教育

纵观古今,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法治社会的重要性。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对一个国家的人民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全民普及法律教育,树立法制意识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们的全民普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依然存在着众多问题,比如,个别城市依然存在着行政管理违法行为,这说明我国的全面普法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前行[2]。

广大政府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党和人民的先进代表,应在全面普法的建设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头学习法律,主动守法,不断监督自己反省自我,时刻牢记法律的准则。在行政管理人员执法过程中做到文明执法,切实以民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着眼于全局,坚定政治立场,不辱使命。作为普通老百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知法懂法,积极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监督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这种方式无形中给政府增加了监督者,使政府机构能够自我约束,谨慎执法,从而使政府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合法。

3.3 加强行政管理缺失行为惩罚力度

如果希望法律发挥其本身的效力,那么就必须有强制性以及惩罚性,当一部法律具备这两种因素时,就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一部完整法律能够给予普通民众教育与警示,对于不法分子来说则是为自己犯下的恶行承担后果,警示众人。当出现大片区域的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缺失,出现犯罪案件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首先追究案件的主要责任人与直接责任人,无论是刑事犯罪还是原则性错误。主要责任人或者直接责任人通常是对一件犯罪案件负主要责任的,并对自己做出的违法行为承担主要责任[3]。对那些自我膨胀的政府要员进行严肃处理,绝不放过。对于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的行为要及时为人民解决问题,对造成了巨大财产或人身损失的要给予补偿,只有这样才会使政府行政管理人员不敢轻易触碰法律的底线。

3.4 科学运作权利机制

在政府行使权利过程中,负责主要任务的部门或者工作人员对整个运作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这个部门或者相关工作人员滋生腐败的概率也随之变高。但是,在现实中每一个行政管理岗位都有可能滋生腐败,只是滋生腐败概率存在大小差异而已。基于此情况,需要全面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更要对关键职能部门加强监督。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职责运作系统,在行政权力实施过程中各方面可以相互制衡。减少一个关键点长期一人或一个部门驻守的情况,减少腐败滋生。

其次,切实公开行政管理运作时的透明度。现今,中国很多行政职权部门或者个人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往往会做出可以应对政策的事情。因此,政府应出台和颁布各项政策时应将过程与信息公开透明化,及时让公众了解,防止部分政府人员私下做手脚。

4 结语

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行政管理制度是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根据国家的发展结合我国的政治基础与政府治理理念应运而生。制定与我国相适应的政府法治理念,才会推动我国政府现代法制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杨翠珍.行政管理法制化视角下的廉政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7):194-196.

[2] 刘铭.法制化视角下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4(47):29-31.

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 篇4

一、教育管理法制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法制是人类走出蒙昧进入现化文明的创造物, 健全的法制对国家的经济强大有着巨大的反哺作用, 作为法制框架下的教育法制同样与教育质量、经济发展、民族文明紧密相连。学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程度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 影响国民整体素质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几百年来, 中国人民一直在追求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现代法制国家, 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了心力, 但是我们追求依法治国的理想一再破灭, 教育法制的荒芜导致了我国教育的严重滞后。许多学者一致认为, 我国古代法治的荒芜归罪于支撑千百年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中国近、现代的内忧外患导致了法治的停滞不前, 因而不能发挥导向和批判的功能而失去了变革现实社会的能力, 也就缺少了产生法制的动因。邓小平指出:“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 到鸦片战争, 有三百年的闭关自守, 如果从康熙算起, 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 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 愚昧无知”。这是对我国封建制度历史的反思和总结。

建国后, 我们一直没有从人治的阴影中真正走出来, 法制建设举步维艰, 历尽曲折, 直到70年代末才从政治动荡中解放出来, 开始用理性的态度思考治国问题, 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的方略慢慢深入人心, 依法治教也随着教育法体系的初步构建而逐步得到落实。但是, 在教育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特别是人们的教育管理法制化理念, 由于受传统影响还有很大偏差, 良好的法制环境还没有形成。尽管如此, 实践证明, 经历了人治之苦之后的中国人民已经清醒, 认识到依法治国、依法治教是我们治国理教的唯一出路。

二、教育管理法制化的现实基础

进入20世纪80年代, 全国人民以冷静的态度对我国历史和“文革”的沉痛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开始用正确的眼光评价世界, 借鉴西方治理国家和教育管理经验,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教育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呈现出开放式特点, 必须进行教育大改革, 走出传统封闭式管理体制, 建立法治管理模式。而实现教育改革、教育法制化的前提则是教育立法。但是我国现阶段已颁行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 我国良好的教育施法环境还没有形成, 人们对教育法的认识尚不到位, 教育法的许多条款难以得到全面落实。因此, 强化全民族的教育法制观, 推进教育法制化进程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完善的教育法体系是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前提条件。尽管我国的教育立法正在加紧进行, 但是应当看到, 还有不少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没有制定出来, 一些重大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关系还缺少法律的调整, 教育法体系尚不完备。由此, 必须加强教育立法预测, 完善教育立法规划, 使教育立法有计划、按步骤向前推进, 同时搞好各方面教育立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重视教育法可行性的立法研究。一方面, 科学地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预测, 实行超前立法, 控制产生无法可依行为的时空。法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可以在对教育发展进行预测的基础上, 创制调整未来教育关系的新教育法规范来引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此, 必须进行教育法可行性的研究, 使超前立法与未来教育发展相协调, 使这部分规范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 研究教育法对现行教育活动的规范与教育关系的调整的可行性, 客观分析相关因素, 使立法与教育的客观需要相吻合, 教育法的实施与具备的条件相协调。

三、强化教育管理法制观的措施

目前我国有关教育发展、学校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日渐齐全, 为依法治教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首先, 广大教育工作者知法懂法, 是依法治教的前提。为此, 应把教育法制学习与宣传纳入正常工作的议事日程, 采取进修、培训、校内讲座、开设教育法制课等形式普及教育法基本知识, 还可以通过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进行宣传, 也可召开座谈会、讨论会、促进师生员工的学习与交流。使校园内从管理者到师生都了解掌握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 为学校实施依法管理奠定基础。其次,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依法治教的重要主体, 理应准确把握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文, 自觉做到依法行政。因此, 要注重行政管理队伍建设, 更新观念, 提高管理素质, 加强普法宣传力度, 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施法环境, 从而促进和提升全民的教育法制观念。

法是政策的具体表现, 政策是出台法的依据, 这说明了两者的一致性, 政策转化为法却有着严格的程序, 政策不能取代法。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文革”结束, 政策至上取代了法律, 导致了国家的混乱, 教训是深刻的, 这都有损人们对法的信任。因此, 教育管理过程的具体行为应体现以法律为准绳, 实现依法管理。

同样, 教育法制建设也需要教育法治的指向和规范, 即加强教育立法、守法和教育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等制度建设。因此, 现阶段在我国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精神, 实现依法治教是教育法“治”的本意。

摘要: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 人们的权利意识日渐增强。在这种情况下, 主动选择并努力实现教育法治化应是适时的明智选择。而教育法制化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理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确立学校权力与学生权利的理性化制度。

关键词:教育,教育管理,法制化

参考文献

[1]蒋立山, 《中国法制化道路》

公司法制化管理考核办法 篇5

一、 考核范围

本考核办法适用于xxx所辖市供电局、市郊供电分局,市东、市西、新区分局,变电、配电检修工区,修造厂、电建公司、调度通信中心、电力设计研究院。

二、考核依据

1、《xxx法制化管理实施计划》

2、《xxx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

3、《xxx合同管理办法》及配套管理制度和附件

三、考核机构

由公司法律事务部会同企业管理部、劳动工资部、思政(宣传)部等组成考核小组,负责对各单位的法制化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四、考核程序

1、各单位对照该考核办法组织自查评分,并写出自查报告及自查评分表,于11月20日前报公司法律事务部。

2、由法制化管理考核小组负责对全公司法制化管理工作检查考评,形成考核意见,报综合考核管理部门, 考核办法中的工资、奖金的扣发由劳动工资部负责实施。

五、 考核方式

1、考核采用评分方式,总分值为100分。

2、具体考核指标、分值及评分办法,详见《法制化管理考核评分表》。

3.法制化管理的考评结果与江阴、宜兴市供电局、市郊供电分局考核工资的1%挂钩,共分五档:

(1)、90分以上,不扣发,即1%的考核工资全得;

(2)、80分以上,不足90分的,扣考核工资的0.25%;

(3)、70分以上,不足80分的,扣考核工资的0.5%;

(4)、60分以上,不足70分的,扣考核工资的0.75%;

(5)、不足60分的,该项考核工资全部扣除。

4、法制化管理的考评结果与所属各公司、单位,调度中心年综合奖金的1%挂钩,共分五档:

(1)、90分以上,不扣发,即1%的考核奖金全得;

(2)、80分以上,不足90分的,扣考核奖金的0.25%;

(3)、70分以上,不足80分的,扣考核奖金的0.5%;

(4)、60分以上,不足70分的,扣考核奖金的.0.75%;

(5)、不足60分的,该项考核奖金全部扣除。

六、附则

网络虚拟社区的法制化管理 篇6

关键词 网络 虚拟社区 法制化

中图分类号:K825.1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也随之产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计算机网络犯罪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几种犯罪形式之一。

计算机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以网络为手段,或利用其特殊身份,实施的非法侵害或者威胁他人的行为。包括行为人运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或者是行为人借助软件指令、网络系统或产品加密等手段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在网络内外交互式实施的违法犯罪,或者是由行为人通过网络服务提供商(即网站ISP,分为网络接入提供商lAP和网络住处提供商ICP)等特定地位或其他手段在虚拟网络社区实施的犯罪。

1 网络犯罪

1.1 网络犯罪的形式

网络犯罪形式多样,从网上信息窃取、利用信息进行网络诈骗、非法交易等,它无处不在,并随时出现新的类型。

目前网络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以攻击网络为目标而进行的犯罪活动;利用网络作为工具进行犯罪活动;以网络作为非法获利的工具进行的犯罪活动。

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网络已遍及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多数犯罪活动基本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如私自通过非法手段侵入互联网;侵犯他人域名权等的行为。这类犯罪并没有通过网络进行,但行为本身与都与网络相关,并影响了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及正常运营。再是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黑客行为,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系统和正常运行,甚至窃取非法占有他人资源,这类犯罪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络犯罪。有分析甚至认为,网络犯罪基本上可以包括目前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绝大多数犯罪行为,我国的犯罪已逐步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网络金融犯罪也时有发生。

1.2 网络犯罪基本特征

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化快捷的信息传播工具,利用网络犯罪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犯罪行为传播迅速,使得犯罪行为覆盖的范围广,能够在网络普及的任何有互联网实施犯罪,且影响面极大;二是网络犯罪由于通过网络进行,行为隐蔽,在犯罪行为没有暴露前不易被察觉。三、网络犯罪的虚拟性,使得对犯罪行为取证困难,侦查不易。行为人只需悄无声息的电脑操作,瞬间就完成了犯罪行为,由于网络是没有传统地域的虚拟世界,为网络犯罪的实施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而侦破难度却大得多。

1.3 网络犯罪原因分析

网络犯罪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是技术原因,网络缺乏认证机制及有效的身份鉴别,通信双方无法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信息的加密机制并不绝对安全,很容易被第三方获取,这使得网络犯罪越来越多。(2)管理原因,高学历、高技术、高科技三高人员组成的网上黑客团队,使得网络犯罪变得更加简单、易行,而管理、打击犯罪的行动更加复杂及多样。

2 网络虚拟社区概述

2.1 网络虚拟社区

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做出的,他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虚拟社区通过网络等信息载体进行联系,人们在现实中并不一定相识并了解;2、虚拟社区成员相对固定,并且是群居的虚拟公共场所,成员之间很少存在两两互动的交流,交流通常是在整个社区进行,这使得信息的传播及交流非常迅速并且范围极广。

2.2 虚拟社区的类型、特性、功能

根据虚拟社区信息交流的性质,一般有网络联机游戏同步社区及BBS及异步社区两类,比较常见的几种形式有USENET、BBS、MUD等。社区成员在虚拟社区内可以进行一些社会活动。当前BBS的功能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改进,迅速成为几乎所有网络用户的交流信息的园地——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不同于现实社区的是:社区成员通过网络交流,而网络资源的方便、快捷、不受地域限制,是其他任何通信方式所无法比较的;在虚拟社区,成员之间的代码只是一种虚拟的符号,是匿名的,成员之间往往互不相识;社区成员平等、自由、共享、自己管理自己;社区成员流动性大,人际关系松散。

虚拟社区主要可以进行如下,聊天、社区通信、张贴讨论、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投票等活动。

3 如何进行网络虚拟社区的法制化管理

网络虚拟社区下在迅速扩展成为现代人追求现代社会步伐的一种社团活动方式,但相对游离于法制监管领域之外网络世界,正在成为制造与滋生一系列新型社会法律问题的温床。努力将网络虚拟社区纳入到法律规制的框架中来,使网民的权利和其应承担的义务及应遵守的纪律相一致,是全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致力探索的新课题。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从预防犯罪的角度进行网络虚拟社区的法制化管理进行阐述:

3.1 营造网络正常法律秩序

协调、处理好政府、网站、网民之间统一关系。政府要做到在保持国家强制力这一法律权威的前提下,既是网络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又是营造网络正常法律秩序、制止或处罚网络违法行为的国家权力行使者;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切实起到引导大多数网站、网发规范进行网上活动,对网上的不良行为能监管得当并能有效的制止使其消失在萌芽状态,使之在法律法规的允许限度内自由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互联网的真正主人。政府这种引导及有效监管将直接影响今后我国互联网虚拟社区建设的定位与前进方向。

3.2 行之有效的行政执法、司法处置的监管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执法、司法处置的监管体系是进行网络虚拟社区法制化管理的当务之急。政府主动介入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培植网络业的行业内监管与虚拟社区的自律督管的民间管理模式。使网络的监管将真正做到政府有效管理与网民自管相结合,有力推进网络虚拟社区的法制化管理进程。

3.3 处理好政治需要与个性化发展空间之间的关系

现代网络的普及日益广泛,使得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地积极传播、社会主旋律的弘扬,网络窗口成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宣传形式。这也是我国制订网络法律管理规定的主要目的所在,但同时,网络虚拟社区作为一个虚拟存在的空间,作为一种具有相同文化认同的共同体被其成员所接受,所认可,重要的是成员在这里不能明显感觉传统的道德及规范约束,成员在这里可以无限张扬个性。

3.4 制订发帖规则,供发帖者自律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张贴者对所发布信息内容负全部法律责任,从法律角度约束张贴者对信息要负责;张贴信息不得伤害污蔑、诽谤、诋毁他人;张贴信息不得涉及个人隐私;不准在虚拟社会或论坛内进行商业宣传:不准张贴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商标和文章等。

4 结语

总之,网络虚拟社区,将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数字化生存的载体,对网络社区的犯罪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其实施动态的法制化管理,是国家法律部门及整个社会都必须关心的话题。本着预防犯罪的目的,进行互联网虚拟社区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将使我们的信息化时代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孙春雨,贾学胜.计算机与网络犯罪专题整理[M].北京: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 孙景仙,安永勇.网络犯罪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 麦永浩,袁翔珠,封化民,涂航.信息安全法教程(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英锋.防范计算机网络犯罪之对策思考[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1(2):57-59.

[5] 张国庆,陈海生,郑贵省.浅谈如何防范利用网络虚拟世界犯罪[J].2011,13(2):33-36.

加强农机法制化管理之我见 篇7

一、须增强农机监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牢固确立农机管理法制化的指导思想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整个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管好农业机械必须首先抓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按照法定程序, 通过培训、考试、发牌、发证、年检、年审和正常的安全检查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 才能保证农业机械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农业生产, 才能保证农业机械优质、高效、低耗为农业生产服务, 才能保证农业机械作业安全。

首先要依法管理。近年来, 由于农机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不断完善, 赋予了农机部门管理农机的神圣职责。《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一系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 都明确了农机监理机构执法主体地位和工作职权范围, 从而为农机监理人员营造了优越的法制管理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严格执法、强化管理。

其次要文明监理。根据法制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农机监理人员在依法行政、安全监理的过程中, 既要有法制意识, 又要有责任意识,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要有执法者尊严, 又要有农机人形象, 做到不违规执法、不粗暴执法、不随意执法;既要按标准收取监理费, 又不要乱收费, 做到统一工作装、统一标志、持证上岗、亮证收费;既要处罚违法违规行为, 又要坚持人性化管理, 做到少处罚, 多教育, 既依法行政又文明监理。

再次要优质服务。农机监理机构即是执法机构, 也是服务部门;即要管理好上道路行驶的农业机械及其驾驶员, 也要管理好纯农用机械 及其操作人员, 工作面广量大, 涉及千家万户, 这就要求农机监理人员发牌、发证深入基层, 进村入户, 年检年审工作到村, 检审上门服务到机、到人;安全检查到田间、到场院, 全面覆盖, 不留死角, 坚持先服务后管理, 先服务后收费, 多服务少收费, 使管理于服务之中。

二、必须狠抓监理队伍素质建设和监理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农机法制化管理的逐步深入和日益规范,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要求, 新时期农机监理工作必须着力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1.狠抓农机监理队伍素质建设

一是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 以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讲纪律为核心内容, 加强教育, 提高全体监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二是要以学法律法规, 学政策文件, 学监理程序, 学农机技术为主要内容, 加强培训, 提高监理业务素质;三是要以健全首问负责制, 一站式办公制, 限时办结制, 失职追究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提高监理工作效率;四是要以树立爱岗敬业, 求真务实, 办事公道, 吃苦耐劳的农机形象, 提高监理工作水平;五是要以岗位成绩, 三农服务, 民主测评, 考核评比等激励措施, 提高服务质量。并注重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着重培养领导班子与业务骨干的素质, 以骨干带动群体, 用典型推动整体, 监理队伍素质建设要作为永恒的主题, 常抓不懈, 突出时代特征和阶段重点, 不断适应农机监理工作的需要, 并以严格的制度和长效管理为保证, 完善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考核制度等来促进农机监理队伍素质提高。

2.狠抓监理基础设施建设

论广播电视事业的法制化管理 篇8

广播电视事业法制化管理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其本质是法治经济, 广播电视事业虽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具有特殊属性, 但同时也具有商品属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 广播电视领域进行的产业化、集团化改革,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明确产权关系、优化资源配置、重组管理体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正是这一属性的反映。近年来, 虽然我们已经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 但法制化管理广播电视事业是其必由之路, 是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是对管理科学化提出的更高要求, 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广播电视事业的法制化管理首先能够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执行的过程中, 它通过制定和执行各种法律、法规、条例、规章等法律文件, 依法管理, 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有效地保证和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法制化管理的规范是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 这些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 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条例或行政法规, 以及其他有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制定的规章, 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这一管理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法制面前, 人人平等, 有利于培育公平的创新竞争环境, 公平由“人人期待”变成“人人可见”。比起其他的管理模式, 法制化管理更加稳定、公正、更有活力, 也更能服众。

法制化管理是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要求,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以来, 我国一直致力于依法治国, 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坚持依法治理广播电视事业,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广播电视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广播电视事业法制化管理的社会基础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法制化管理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 标志性事件是1986年广播电影电视部成立部法规领导小组, 正式设立法规处, 1988年升格为政策法规司, 职责是制定立法工作计划, 随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加强了广播电视系统依法管理制度建设。15年来, 我国基本形成了广播电影电视管理的法规体系。

这一体系由以下各部分组成:第一是《宪法》的有关部分, 《宪法》第22、35、51、53条涉及新闻工作基本规范、基本原则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第二是法律有关部分, 如《民法》、《刑法》、《著作权法》等法律中的相关条款;第三是行政法规, 主要是国务院颁布实施的若干条例、办法, 如《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第四是部门规章, 如广电部发布的《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审批管理办法》、《广播电影电视行政复议办法》、《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有线电视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等。此外, 还包括广播电视同业组织、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等制定的有关职业道德的自律性规范文件等。2009年, 《广播电视节目审议规则 (建议稿) 》是我国广播电视法制化管理和建设的重要创新成果。国务院颁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1997) 、《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 (1990) 、《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 (1993)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2000)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 (2010) 等行政法规和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的《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 (1990) 等部门规章是目前法律效力最高的广播电视业管理法规。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高速发展, 各地均认识到法制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各地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 还建立健全了各项地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随着各地、各部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 广播电视工作将更加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 广播电视业的经济属性日益凸显, 各单位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也在逐步提高, 更意识到法制化管理对于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上述成就, 为开展广播电视事业法制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优势。

广播电视事业法制化管理的症结

我国现行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是与上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90年代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其体制的局限性弊端日益明显, 但受各种因素制约, 目前仍在艰难的探索之中,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破解。诸多法律法规还是在法规包装下的行政管理, 重律轻法、重管理轻权益, 管理薄弱、立法滞后。

首先, 广播电视管理的法律法规不系统, 缺乏完整立法。目前为止, 我国的《广播电视法》尚未出台, 许多规范性文件还停留在较低的“规制”层次,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法制。大多数规制属于限制性的“义务”, 而不是保障性的“权利”, 缺乏有效保护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大众媒介的采访权、报道权的规定。

其次, 机构建立不科学, 立法程序不足。目前针对广播电视管理的立法工作, 缺乏公共立法程序, 只有内部工作的技术性程序, 没有立法听证, 因为公共规范和政策产生于非公共的程序, 所以“系统内”、“体制内”特点鲜明, 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过于宽泛, 以至于必须依靠行政指令三令五申、反复推行, 才能奏效, 法规管理过程中甚至有某些低效率的行政干预和过度保护垄断经营的行政操作等。

再次, 广播电视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滞后。广播电视已初步形成了广播产业、电视剧产业、网络产业和广播电视广告产业等蓬勃发展的格局, 如何进一步完善电台电视台、电视剧制作单位的许可证制度, 如何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节目审查制度, 严厉打击虚假新闻、虚假广告在广播电视领域的泛滥, 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 尽快从立法层面遏制“网络水军”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广播电视事业法制化管理的思考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成就巨大, 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地面广播电视、有线广播电视、卫星广播电视、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复杂、庞大的门类, 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和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的出台。

法制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必须提高立法的紧迫感, 促使广播电视事业管理法规与国际接轨, 加快法制化进程。通过法律引导、法律规范、法律保证, 对广播电视产业进行法律化、规范化的协调与管理, 使广播电视产业化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 要对已有的广播电视法律法规等进行全面的修改或废止。

法制化管理建设总的目标是探索和构建以宪法为根本, 以广播电视管理专业法律为主干, 法规、规章、政策相互配套, 协调统一, 集立法科学、普法广泛、执法从严、违法必究于一体的, 符合国家法制建设总体要求, 符合广播电视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广播电视政策法律新体系。

立法过程中, 必须启动公共立法程序, 处理好保护新闻自由权、舆论监督权、采访报道权和公民人身权、财产权、法人身份权、名誉权等的平衡, 实现“第四种权力”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要通过立法明确准入条件、禁入情形、属性界定、产权关系、内容标准、垄断制约、主体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和报道权的商品化等焦点问题。避免部门利益法制化, 有效地解决阻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法律之忧, 为依法管理, 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法制化建设, 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另外, 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必须适应新的技术条件和形势的要求, 尽快出台互联网基本法, 建立准入和审查制度, 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为, 完善互联网违法信息投诉机制, 强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 营造一个干净的互联网环境。

从2010年开始, 我国大力推进三网融合, 广播电视事业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之中, 这对广播电视事业来说,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任重而道远, 相信通过法制化管理, 一定会推动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实现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汪凯、詹小路:《广播电视业:走向制度化的自律》,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 (7) 。

[2].王敬松:《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 2007 (3) 。

[3].邱履曾:《三网融合立法为先》,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 (8) 。

[4].《中广协会推介广播电视节目审议规则》, 《新闻战线》, 2009 (5) 。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探索 篇9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 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各类活动等多方面进行全方面的引导、督促、教育、管理与规范的一种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更加注重对学生生活学习等日常行动从法律层面去进行引导、教育与管理, 包括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课余时间娱乐活动、学校内部与学校外部等等各种行为活动, 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制定了明确清晰的法律规范, 并明确了相应的处罚与责任, 对学生的具体行为具有操作性、指导性很强的特征。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法制化的观念意识。

在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以行政管理体制为主的管理方式, 在模式上注重整齐划一的管理以及对学生的绝对领导, 过于强调高校的管理地位与权利, 忽略了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高等院校管理者以及部分教师在管理学生工作方面缺乏法制化的意识, 认为学生就应该对自己绝对服从, 而且自身的权利与威严丝毫不可侵犯, 根本没有采用法律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或者解决多种与学生相互间的矛盾纠纷观念。另外,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 不能够充分科学地使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法制化的保障程序。

法制化的管理工作, 不但表现为依法对学生工作进行管理, 而且必须要符合相应的法律程序。科学的法律程序是对学生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重要前提。通过对违反高校规章制度的学生处罚为例, 不仅处理方案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而且处理的一系列程序也要做到法制化。这一途径是确保学生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重要条件。

(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依法执法不严格。

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存在走关系的恶劣现象, 比如, 在对一些违反学校法规的学生进行处分时, 有特殊关系的学生往往能够逃脱应有的处分, 而没有特殊关系的学生则会受到处罚。这种因人与事而异的高校管理政策, 不但使得学校的管理规定缺乏必要的平等与公平, 而且纵容了一些无视管理规定的学生更加肆无忌惮, 这种不依法、不执法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的途径

(一) 树立法治化的教育理念。

运用法制化手段是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弊端与漏洞的重要策略。《高等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 高等院校应该对应全社会, 自主地依法办学, 采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同时, 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管理圈的使用必须要遵从法制的基本原则。高校教育是对人进行的教育, 对人的管理教育则要首先以尊重人为基础, 而要做到尊重人就必须尊重人的权利。思想教育理念是长期以来高校管理的主流意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 权利的制定与使用通常只是受到道德标准的限制与规范, 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但是当前正处于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学校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而是相互对应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所以, 我们应该把当前的教育关系当作法律关系进行对待, 教育人员应该充分尊重接受教育人员的合法权益, 在进行管理与教育工作时, 首先采用的不应该是处分在校大学生, 而是要认真分析拟进行的处分是否合法、合规、合乎学生的正当权益, 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法律主体进行平等的对待。这是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新时期法制观念的教育意识。

(二) 制定完善的法律监督体制。

高等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行为中具有诸多权力, 比如招生权力、处分权力、嘉奖权力、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权力等等, 而且这类权力拥有很强的单方强制性与意志性, 这也符合教育行政权的重要特征。从法律追求平等层面而言, 所有包含行政支配能力的行为活动都受到法律的监督。然而长久以来, 因为我国的法制化建设比较滞后, 司法方面的审查也一直未曾介入过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所以, 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在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得到维护。根据实际情况, 除了授予学位证书以外, 高等院校在学籍、招生、处分和嘉奖等多方面, 都能够对在校大学生的部分权利造成重要影响, 近些年来这方面的事件也层出不穷。然而从现存的法律规范来看, 关乎学生的人身权利行为实质上并未得到确切的授权, 所以多数都被隔离到了司法程序保护之外。因此, 加快制定与完善我国的高校教育法律体系, 依法规范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 促使司法程序能够明确地参与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 从法律角度去保障高校的办学权利与学生的基本权利之间的平衡, 进一步确保在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

(三) 创建高水平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想真正达到法制化建设, 创建一个高水平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高校中从事思想教育事业的工作人员, 由于思想教育工作相关权利和地位的逐步下降, 造成相关工作人员的心理波动比较频繁。针对这一实际情况, 高校可以选取理论知识比较扎实, 工作积极性比较高的人员, 进行专门的法学理论培训, 帮助他们获取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 鼓励这些人员考取法学类的高学位证书、律师资格证等等, 把这部分人员作为一支中坚力量, 再外聘一部分专职的司法人员, 组建一个大学生法律救助组织, 并和相关的司法单位建立紧密联系, 相互协同受理各种申诉, 依法立案解决案件。这一途径对于实现法制化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巨大进步, 大学生的法律观念与权利维护意识也随之逐渐强化。近些年来, 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与学生产生各种纠纷的事件, 从此可以发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漏洞与弊端。当前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正在不断提上日程, 所以, 如何推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 解决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 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势在必行。本文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基本内涵出发, 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法制化

参考文献

[1] .闫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2] .李兵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探析[J].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3] .张冕.明晰法律关系——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1)

[4] .周瑞珍.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J].改革与开放, 2009 (5)

高职院校法制化管理的必要性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制化,弊端,措施

现实教育中高职院校的法制化管理进程还跟不上经济、科技和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速度, 学生学习基础差, 生活散漫,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校管理落后, 规章制度不健全, 院校内经常会出现与学生利益、自主观念相冲突的校园管理模式, 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大阻碍, 因此, 为了促进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加强法制管理, 提高法律意识, 依法治校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普通管理的弊端

除了学校制度和管理的不当, 高职院校教育落后、不上正轨的另一个主导因素就是学生本身缺乏法律意识, 不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用正当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法律素质低下, 采取鲁莽叛逆的方式将问题扩大化。高职院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体现在:

1、学校管理思想守旧, 管理模式落后。

高职院校作为高校录取的末批次, 具有生源量大、类型复杂、生源质量低下的特点, 导致高职院校管理困难, 管理模式更新变革缓慢, 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控制式的管理方法, 就是通过严厉的惩罚制度来限制学生行径, 通过专制行为只要求学生表面服从, 简单的说就是“以武克武, 以暴制暴”, 这种管理模式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怨声载道。

2、规章制度不完善, 权利义务模棱两可。

通常高职院校所遵循的合法的规章制度只有国家规定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 没有与学校自身教学模式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规章制度, 忽视了各个院校之间的个性和特殊性, 容易造成管理的疏漏和大众化, 而具有普遍性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里面, 对于学校和学生的某些具体权利和义务规定也不够明确, 没有落实到实处。

3、学校采用强权制度, “先斩后奏”使学生权益失衡。

高职院校因为生源量大, 管理困难, 通常对学生采用强制性的管理模式, 视情节严重其形式主要有警告、通报批评、处分、开除学籍等。但是, 高职院校内的处分的程序大多是先处分后通知, 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包括知情权和平等公平权益, 很容易引起学生不满, 导致学校和学生的纠纷不断。

4、学校权利使用过度, 与法律背道而驰。

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学生群体, 很多高等院校未经教育机构审批自行制定学校规章制度, 并以此为标准来决定学生义务, 侵犯了学生的各项权利。而未经教育机构审批的规章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过分夸大了学校权利, 与法律相背而行。这在法律上面是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婚育权等合法权益。

二、高职院校法制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高职院校法制化管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措施也是不胜枚举, 从本质上说高职院校进行法制化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 高素质的“法制化”人才。这样才能够推动国家的法制化教育进程, 依法治国, 提高国民的整体综合素质。

1、增强法律意识, 营造法治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法律讲堂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法律法规, 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结合开展海报宣传, 演讲比赛, 模拟开庭等丰富多彩的法律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法律兴趣, 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法制氛围。也可以将法制课堂深入到社会, 通过参观监狱、旁听庭审、法律咨询等社会实践, 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法制社会的公正和严谨。

2、支持法制建设, 完善校园法制

国家和政府作为法制建设的倡导者和监督者, 首先必须修正和完善高等院校相关的法律制度, 在《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之中明确规定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将制度内容具体化, 提高法治的可行性, 保证各项行为有法可依。另外, 还要制定与学校管理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要求滥用或者过度使用权利, 侵犯学生行为的高职院校付出相应的法律责任。

3、摒弃行为教育, 重视品质培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作风散漫, 学习积极性低下, 但是他们作为一批面向社会, 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技术型人才, 在全国高校人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其发展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行为教育, 用强制的校纪校规来控制学生行为, 应该本着以学生利益为重的中心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三、制定具有高校特色的校纪法规

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遵守具有普遍性的国家《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同时, 以法律前提, 制定具有院校特色的, 反射学生特点的校纪法规。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和学生,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矛盾, 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校园争议。不能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知情权、婚育权、隐私权、公正评价权、生命健康权等各项法律规定的权利。合理解决纠纷, 将不良影响最小化。改革管理模式, 创造良好的法制校园是必然的, 但是一旦产生纠纷也要求学校能够合理有效地处理, 将事态的严重性降到最低, 其实学生和学校的很多纠纷是可以通过协调手段进行和解的,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调解机构或教育仲裁机制, 将调解程序法制化, 学生也要充分利用申诉权, 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学校进行处罚, 调节机构应该明确规定应该提前几天将通知以书面形式传达到学生手中, 如若不满, 可进行辩护、申诉和陈述, 通过调节机构反映, 学校经过会议再给出合理的解释和决定。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法庭纠纷案件。

四、结论

总之, 创建法治化校园管理的根本途径是增强学校和学生的法律意识, 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法律的原则和意义, 才能够将理念付诸实践, 创建一个法制化的校园, 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序的法制校园。

参考文献

[1]周学海.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J].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0 (10) :65-67.

[2]王泽军.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缺位和失范的法制化探索[J].魅力中国, 2010, 19 (4) :32-34.

[4]胡新宇.高等职业院校自主管理与学生管理法制化研究[J].教书育人, 2009, 32 (18) :41-43.

上一篇:不大下一篇:美国小学教育的目标